1
年级 八年级 学科 化学 课题 化学是一门以实验为基础
的科学 课型 新授课
总课时 2 课时 1 执笔人 审核人
教
学
目
标
知识与技能
目标
1. 初步学会对实验现象进行观察和描述的方法。
2. 学会用控制变量的方法设计对比实验。
3. 学习集气瓶的使用,会用排水集气法收集气体。
过程与方法
目标
了解科学探究的一般步骤:提出问题、作出猜想、查阅资料、设计方案、进行实验、
得出结论,并学会能进行初步的探究活动。
情感、态度、
价值观目标
认识实验是化学学习的一种重要途径,并体验到探究活动与小组合作的乐趣,激发
进一步学好化学的热情。
教学重点、难点
重点:1、了解科学探究的一般过程。
2、应用控制变量的方法设计对比实验。
难点:用排水集气法收集气体。
学情分析
通过上一节课的学习,学生们简单的了解一下化学实验。但本节课是学生第一
次亲自动手做实验,好奇心强,积极性高。但是实验能力有限,即对实验的观察、
操作、记录等是一片空白。所以需要教师引导学生操作实验、观察现象以及记录实
验,使学生会进行初步的探究活动,逐步培养实验能力,体验实验成功的喜悦。
教学方法及学法指导 教法:实验演示法、讲授法。
学法:预习法、自主探究法。
教学准备 实验药品:澄清石灰水
实验仪器:集气瓶、烧杯、水槽、火柴、胶头滴管
教学通案
个案
教 师 活 动 学生活动
一、情境导入,激趣质疑
同学们,请大家跟着我的口令进行一次深呼吸。请大家深深
的吸一口气,再缓缓地呼出一口气,这跟我们平时的呼吸没什么
两样,呼吸与我们人类息息相关,我们每时每刻都在进行呼吸,
可同学们是否想过,我们吸入的空气和呼出的气体一样吗?
那人吸入的空气和呼出的气体有什么不同呢?这节课我们对
人体吸入的空气和呼出的气体进行探究。
板书:对人体吸入的空气和呼出的气体的探究
二、明确目标,自主探究
板书:1、提出问题
人体吸入的空气和呼出的气体有什么不同?接下来就是围绕
这个问题展开探究。
板书:2、作出猜想
不一样
2
同学们知道空气中都含有哪些气体吗?
空气主要是由氮气、氧气组成,还含有二氧化碳、水蒸气等。
了解了空气的成分,同学们思考一下,呼出气体中有哪些成分?
今天我们主要研究参与人体呼吸作用的三种气体:氧气、二
氧化碳、水蒸气,而氮气、稀有气体不参与呼吸作用,所以不考
虑。
大家认为呼吸前后氧气、二氧化碳、水蒸气的含量相同吗?
那是增加了还是减少了呢?请同学们结合自己的生活经验作出猜
想。
【归纳】吸入空气中氧气含量比呼出气体中氧气含量多,而
吸入空气中二氧化碳、水蒸气含量比呼出气体中二氧化碳、水蒸
气含量少。
板书:3、查阅资料
我们刚才的猜想是否正确呢?同学们打开课本第 14 页的相关
资料:
(1)二氧化碳可以使澄清石灰水变成白色浑浊液,在下述实
验中,白色浑浊物越多,说明气体中二氧化碳越多。
(2)氧气可以使带火星的木条复燃,木条复燃越旺,说明氧
气越充足。
(3)二氧化碳可以使燃着的木条熄灭。
【分析】(1)根据第一条资料,我们可以验证什么?用什么
药品来验证?
很好,澄清石灰水变浑浊则说明气体中二氧化碳含量多,因
此,根据澄清石灰水的浑浊程度来判断二氧化碳的含量多少。
(2)“氧气可以使带火星的木条复燃”说明氧气具有什么性
质?所以根据木条燃烧越望,说明氧气含量越充足。如果有一根
燃着的木条燃烧更旺,说明氧气含量越多还是越少越多?
由于带火星的木条不仅在呼出的气体中熄灭,在空气中也可
以熄灭,所以本次实验选用燃着的木条,根据燃着的木条燃烧旺
不旺来判断氧气含量的多少。
(3)木条熄灭只能证明氧气的含量少,不能证明二氧化碳的
含量,所以选用澄清石灰水检验二氧化碳。
板书:4、设计实验
如果现在已经有收集好的空气和呼出气体,根据刚才的资料
设计实验。同学们注意设计实验时要设计三个对比实验,分别是
探究吸入空气和呼出气体中氧气的含量有什么不同,二氧化碳的
含量有什么不同,水蒸气的含量有什么不同。在设计实验时要想
清楚用到什么仪器、用到什么药品,下面请同学们前后一组进行
讨论。在设计过程中,如果遇到困难请举手,老师随时在你的身
边。
(1)哪位同学说一下吸入空气和呼出气体中氧气的含量有什
么不同的设计方案?
回答的很好,我们这个实验是对比实验要控制变量,所以对
收集的气体有什么要求?
(2)哪位同学说一下吸入空气和呼出气体中二氧化碳的含量
二氧化碳、氧气、氮气、
水蒸气、稀有气体等。
二氧化碳、氧气、氮气、
水蒸气等。
不同
学生思考并派代表回答
学生阅读课本
二氧化碳
澄清石灰水
助燃性
越多
学生讨论
将两根燃着的木条分别伸
入空气和呼出气体中,观
察木条燃烧情况。
等体积
3
有什么不同的设计方案?
这位同学回答的非常棒,他把咱们刚刚说的控制变量已经注
意到了,澄清石灰水的量一定要注意,必须是等量。
(3)怎么对比水蒸气的含量呢?如果给大家提供两片干燥
的玻璃片,同学们根据生活经验来设计方案进行对比水蒸汽含量。
哪位同学说一下你的设计方案?
很好,方案设计好之后,接下来应该做什么?
三、合作学习,交流展示
板书:5、进行实验
在实验前,老师提问同学们一个问题。设计方案时,我们要
收集两瓶空气和两瓶呼出的气体,如何收集呢?详解如何用排水
集气法收集气体。
【演示讲解】用排水集气法收集呼出气体。
接下来,请同学们前后一组,按照刚才设计的实验方案进行
实验。在做实验过程中,注意要控制变量,认真观察实验现象并
记录。等会找学生回答。
(下去巡视,观察学生的操作规范性,并了解每组同学对现
象的描述和结论的正确性,并及时做出点评。)
【现象】(1)对比氧气的含量:将两根燃着的木条分别伸入
等体积的吸入空气和呼出气体中,有什么现象?
通过这个现象说明吸入空气和呼出气体中谁的氧气含量多?
也就是说呼出气体中氧气含量少。
(2)对比二氧化碳含量:将等量的澄清石灰水分别滴入等体
积的两瓶气体中,有什么现象?
通过这个现象说明吸入空气和呼出气体中谁的二氧化碳含量
分别将盛有等体积的空气
和呼出气体的集气瓶中加
入等量的澄清石灰水,观
察澄清石灰水的浑浊程
度。
向其中一片哈气,观察两
块玻璃片出现的水雾情
况。
进行实验
【思考】收集气体的方法。
空气可以直接收集,而呼
出气体却有难度。
学生认真观察,注意细节。
【小组实验】
进行实验,并记录现象。
吸入空气中木条继续燃
烧,呼出气体中木条熄灭。
吸入空气中氧气含量多。
吸入空气中无明显变化,
呼出气体中澄清石灰水变
浑浊。
4
多?也就是说吸入空气中二氧化碳含量少。
(3)对比水蒸气含量:有什么现象?
通过这个现象说明吸入空气和呼出气体中谁的水蒸气含量
多?也就是说吸入空气中水蒸气含量少。
三、归纳总结,反馈矫正
板书:6、得出结论
通过三组对比实验,大家得到什么实验结论?
那我们之前的猜想对吗?
【小结】今天同学们经历了科学家所经历的科学探究的全过
程(即提出问题、作出猜想、查阅资料、设计方案、进行实验、
得出结论),每位同学都做了一次科学家,今天用我们的已有知
识解决了我们吸入空气和呼出气体中氧气、二氧化碳以及水蒸气
的含量不同。明天,我们的知识丰富以后,我们也可以探究许许
多多生活中的奇妙现象。
呼出气体中二氧化碳含量
多。
吸入空气中无明显现象,
呼出气体中出现水雾。。
呼出气体中水蒸气含量
多。
呼出气体中氧气含量比空
气中的少,二氧化碳、水
蒸气含量比空气中的多。
对
板
书
设
计
课题 2 化学是一门以实验为基础的科学
一、对人体吸入的空气和呼出的气体的探究
1、提出问题:人体吸入的空气和呼出的气体有什么不同?
2、作出猜想
3、查阅资料
4、设计方案
5、进行实验
(1)、收集气体(排水集气法)
(2)、对比实验
实验方案 现象 结论
吸入空气中 呼出气体中 吸入空气中 呼出气体中
对比氧气含量 将燃着的木条分别伸入等体
积两瓶气体中
木条继续燃烧 木条熄灭 多 少
对 比 二 氧 化 碳
含量
将等量的澄清石灰水分别滴
入等体积的两瓶气体中
无明显现象 澄清石灰水
变浑浊
少 多
对 比 水 蒸 气 含
量
取两块干燥的玻璃片,向其
中一片哈气
无明显现象 出现水雾 少 多
6、得出结论
呼出气体中氧气含量比空气中的少,二氧化碳、水蒸气含量比空气中的多。
5
课后反思:
本节课是学生第一次尝试用实验的方法进行完整的科学探究,以学生自主解决“吸入的空气和呼出的气体有什么
不同”的实验问题为中心,引导学生先从如何“收集空气”和“排出空气”的方法入手。由学生提出方案,并用实验
验证方法的可行性,得出“排水集气法”的操作要点,进而迁移到收集“呼出气体”,并及时探究“吸入的空气与呼
出气体有什么不同”的任务,这样就创设了一个生动而且真实的探究情景,符合学生的认知规律和探究性学习的要求。
学生为解决探究任务,在教师的引导下,以小组为单位进行大胆的猜想、设计实验、进行实验、讨论和交流,因
此得出实验现象,并根据实验现象得出结论,最后跟猜想比较看是否正确。通过这节课的学习,有效地增加了学生的
学习主动性,参与性和学习化学的兴趣 。
但在教学过程中,由于在课堂上不注意细节问题,导致这节课仍存在一些问题:第一,讲课时语速太快。上课期
间由于语速快,使学生没有时间去思考、消化;第二,提出的问题不准确,导致学生不知道怎么回答,进而达不到引
导效果;第三,有口头语;第四,实验操作不注意细节。
经过这次讲课,我认识的了自己有很多的不足之处,在今后的工作中一定要注意以下几点:第一,讲课时语速要
放慢,遇到重点内容一定要中间停顿,给学生留下思考和消化的时间;第二,多向老教师请教,要有针对性的问问题,
不要瞎问,否则会使学生感到疑惑;第三,必须改掉口头语,否则完成不了教学任务;第四,做实验时一定要注意细
节问题,引导学生正确操作。
教师点评:
李珊珊老师:
1.这节课是一个完整的实验探究过程,让学生自己动脑设计实验,可以调动学生的积极性;
2.讲课时语速太快,没给学生留思考的时间;
3.提出的问题不明确,学生不知道怎么回答。
林娇娇老师:
1. 课堂气氛活跃,学习积极性高;
2. 学生做笔记的习惯很好;
3. 口头语多,比如“是啥呀”“OK”。
李冰阳老师:
1. 板书的内容很好,也给学生时间记笔记;
2. 学生回答问题不准确时能够及时引导纠正;
3. 学生回答问题后的评价语相对贫乏单一。
宋琳娜老师:
1. 做实验时,细节出现错误,比如:排水集气法收集呼出气体时,玻璃片应该先盖住一部分瓶口,然后慢慢推动,
不应该一下子盖住;
2. 板书的字书写的太小,后面的学生看不清。
李笑楠老师:
1. 从人们经常做的“呼吸”导入,激发学生们的学习兴趣;
2. 小组讨论的时间较短,有的小组没完成任务;
3. 提问的问题不好,学生不知道怎么回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