溶 液
(1 课时)
一.知识教学点
1.溶液、溶质、溶剂的基本概念
2.溶液在工农业生产中的一般应用
二.重、难、疑点及解决办法
1.重点:(1)培养学生利用比较的方法去认识事物的能力。
(2)建立溶液的概念,了解溶液、溶质、溶剂三者间的关系。
2.难点:(1)了解溶液的形成过程。
(2)培养学生对于实验的观察能力和分析能力。
3.疑点:透明是不是溶液的宏观特征。
4.解决办法:
(1)通过学生对于实验结果的比较、分析可以归纳总结出溶液的概念,而且有助于
发展学生对于实验的观察能力和分析能力。
(2)利用挂图(或模型),通过对溶液形成过程的分析,可以使学生从微观上认识
溶液。
三.教学过程
[讲解]:本章重点研究有关溶液的知识,那我们先来了解溶液的概念。
[板书]:一.溶液
[教师活动]:演示实验 7-1:把泥土、植物油分别加入少量水中,振荡后静置。
[板书]:实验 7-1
刚加入水时 振 荡 静 置
泥土+水 上下分层 浑 浊 又上下分层
植物油+水 上下分层 浑 浊 又上下分层
[提问]:实验现象有何异同?(启发引导学生总结)
[学生活动]:观察实验并填表。
[总结]:1.刚加入和静置后,均上下分层。
2.振荡后液体变浑浊。
[板书]:1.悬浊液:由固体小颗粒悬浮在液体里形成的混合物叫做悬 浊液(或悬浮液)。
2.乳浊液:由小液滴分散到液体里形成的混合物叫做乳浊液(或乳状液)。
[讲解]:悬浊液浑浊是因为固体小颗粒引起的;而乳浊液变浑浊是因为液体小液滴引起
的。
[目的]:培养学生分析实验的能力。
[教师活动]:继续演示实验 7-1:将蔗糖、食盐分别放入少量水中,振荡后静置。引导学
生描述实验现象。
[学生活动]:观察实验并对实验现象加以描述:蔗糖、食盐加入水中,在振荡后液体澄
清,静置一段时间后也不会发生变化。
[设问]:为什么蔗糖、食盐溶于水后和前面所做两个实验现象不同呢?
[讲解]:(可利用彩图或画简图)把蔗糖溶于水,蔗糖表面的分子在水分子的作用下向水
中扩散,随着振荡,蔗糖分子就均一地分散到水分子中间;同理,食盐溶于
水,也是构成食盐的小微粒(Na+、Cl-)均一分散到水分子中间。
[目的]:利用学生的抽象思维能力,使学生从微观世界认识以上实验。
[总结板书]:3.溶液:一种或几种物质分散到另一种物质里形成的均一、稳定的混合物。
4.溶质:被溶解的物质。
5.溶剂:能溶解其他物质的物质。
[学生活动]:阅读教材 P129-130 有关溶液溶质和溶剂的内容,思考: (1)如何根据
溶液名称来确定溶剂跟溶质?
(2)理解溶液概念应该注意哪些方面?
[练习]:(1)教材 P131 第二题。
(2)区别以下液体是不是溶液:
a.硫酸铜溶于水;b.牛奶;c.高锰酸钾溶于水;d.醋。
[目的]:加深学生对溶液、溶剂及溶质概念的理解。
[教师活动]:通过学生练习发现问题并随堂解决,启发学生总结:
[板书]:注意:a.溶液并非全是无色,无色不是溶液的特征。
b.溶液质量=溶质质量+溶剂质量
溶剂体积≠溶质体积+溶剂体积
c.水为溶剂,不论多少,水均为溶剂。
2.溶液的应用
[学生活动]:自己阅读教材 P132,并用语言概括(举例说明)。
[教师活动]:引导学生总结,并启发他们举出更多生活中的实例。
[板书]:(1)在溶液中反应可加快反应速度。
(2)溶液对动植物生理活动有很大意义。
如:生理盐水、眼药水、CO2 的输送。
四.布置作业
1.教材 P134 第 3 题
2.判断:
(1)溶液是均一、稳定、透明的混合物。
(2)均一、稳定是溶液与浊液的本质区别。
(3)某浓度的食盐溶液,取出部分后,剩余的浓度变小。
(4)溶液的特征是“均一”,即同溶液各处的浓稀一样,性质相同。
(5)将食油滴入装水的试管内,充分振荡,所得到的液体中食油是溶质,水是溶剂。
第 二 节 饱 和 溶 液 不 饱 和 溶 液
(1 课时)
一.知识教学点
1.饱和溶液和不饱和溶液的概念
2.溶液的稀浓和溶液的饱和、不饱和这两组概念的区别
二.重、难、疑点和解决办法
1.重点:(1)建立饱和溶液的概念。
(2)分析溶液“浓”和“稀”跟溶液饱和与不饱和溶液这两组概念之间
的关系与区别。
2.难点:利用实验和数据结合,培养学生区分不同概念的比较能力和分析思维能力。
3.难点:用什么办法判断一瓶蔗糖溶液是饱和溶液还是不饱和溶液?
4.解决办法:(1)边实验、边分析、边讨论、充分调动学生的积极性,启发他们积极
思维,逐步建立饱和溶液和不饱和溶液的概念。
(2)教师演示实验并给出一些数据,引导学生分析,逐步培养学生分析
思维能力和区分不同概念的比较能力。
三.教学过程
[讲解]:通过前面的学习,我们已经了解了溶液。为了对溶液进行更进一步的研究,就
需要将溶液作出分类。
[板书]:一.饱和溶液与不饱和溶液
[教师活动]:演示实验 7-2,在各盛 10 毫升水的试管中分别加入食盐和硝酸钾固体,直
至不能再溶解。
[提问]:在实验过程中,溶液的温度是否改变?水的量是否改变?这个实验说明了什么?
[目的]:为学生观察实验提供了一定的方向,有利于学生分析实验结果。
[教师活动]:演示实验 7-2,在各盛 10 毫升水的试管中,分别缓慢加入食盐和硝酸钾固
体,边加入边振荡,直至试管中有剩余固体不再溶解为止。
[学生活动]:观察实验并回答以上提出的问题。
[总结板书]:饱和溶液:在一定温度下,在一定量的溶剂里不能再溶解某种溶质的溶液。
不饱和溶液:在一定温度下,在一定量的溶剂里,能继续溶解某种溶
质的溶液。
[提问]:在提到饱和溶液与不饱和溶液时,为什么一定要指明“一定温度”和“一定量
溶剂”呢?
[教师活动]:演示实验 7-3、7-4。
[目的]:培养学生通过实验解决问题的能力。
[学生活动]:边观察实验边思考问题,分析讨论并总结实验。
[教师活动]:参与讨论并答疑,引导学生总结。
[总结板书]:1.只有指明“一定温度”和“一定量溶剂”,“饱和”和“不饱和”才有意
义。
改变温度 加水
2.饱和溶液==============================不饱和溶液
改变温度 蒸发水分 加入溶剂
3.当温度确定、溶剂量确定时,某溶液的饱和状态表示溶质溶解的最大值。
[目的]:加深学生对概念的理解,为下一节溶解度概念的建立做好铺垫。
[讲解]:如果给定条件,溶液可分为饱和溶液和不饱和溶液。在日常生活中,为了粗略
表示溶液里溶质含量的多少,溶液常常习惯被分为稀溶液和浓溶液。
[板书]:二.饱和溶液、不饱和溶液与浓溶液、稀溶液之间的关系
[副板书]:20℃时,在 100 克水中最多溶解不同物质的质量:
硝酸钾:192 克 碳酸钙:0.0013 克 食盐:36 克 氢氧化钙:0.17 克
判断正误:1.在一定温度下,饱和溶液一定比不饱和溶液浓。
2.饱和溶液就是浓溶液。
[教师活动]:演示实验 7-5,在各盛有 10 毫升的水的试管中,分别加入 2 克食盐和 0.1
克熟石灰,振荡并观察现象。
[学生活动]:观察实验及所列数据,试判断正误。
[目的]:培养学生区分不同概念的比较能力和分析思维能力。
[教师活动]:引导学生总结。
[总结板书]:饱和溶液、不饱和溶液与浓溶液、稀溶液之间没有必然的联系,不过对于
同一种溶剂的溶液来说,在一定温度下,饱和溶液比不饱和溶液要浓。
[教师活动]:指导学生阅读教材 P134,并提问:如何确定某溶液是饱和溶液?
四.总结扩展
1.溶液在一定条件下可分为饱和溶液和不饱和溶液,不给定条件可分为浓溶液和稀溶
液。
2.扩展练习:试判断正误
①同一种物质的饱和溶液一定比不饱和溶液浓。
②在一定温度下,向硝酸钾溶液中加入少量硝酸钾,如果溶液质量不变,则该溶液
是饱和溶液。
③同一种物质的饱和溶液一定比不饱和溶液中的溶质多。
④在一定温度下,溶质的质量不改变,则无法使不饱和溶液变成饱和溶液。
⑤在一定温度下的氯化钠饱和溶液,一定不能继续溶解硝酸钾。
⑥两种不同溶质的饱和溶液混合,依然是饱和溶液。
五.布置作业
1.教材 P134 第 2 题
2.选择题
(1)某浓度的食盐溶液取出部分后,剩余溶液的浓度( )
A.变小 B.变大 C.不变 D.无法确定
(2)A 克溶质溶于 B 克水中,取出一半溶液后,余下溶液中
溶质质量:溶剂质量=( )
溶质质量:溶液质量=( )
A.A/B B.