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
《溶液复习》教学设计
教学目的:
(1)对本单元各知识点进行梳理,形成知识体系。
(2)加深对溶液、饱和溶液、溶解度、等概念的理解和掌握。
(3)提高学生分析、综合、分类、对比、概括等能力。
教学理念:
通过引导学生对本单元内容的分析、归纳、分类,将各知识点连成线,
织成网,形成知识体系,加深对已学知识的理解,提高学生分析、综合、
分类、概括能力;并通过课堂练习,进一步巩固所学知识,培养学生运用
所学知识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
教学重点:
1、理解溶液、饱和溶液、不饷溶液、溶解度、溶质质量分数的概念
2、掌握溶液在生产和生活中的重要应用,理解溶解度曲线的意义
教学难点:
利用溶液知识,解决实验和生产中的问题
培养学生的分析、综合、分类能力
教学过程:
引入:在我们之前的学习当中见过很多溶液如盐酸,硫酸溶液等
什么是溶液,其特征如何,溶液的组成如何,溶液如何分类,如何量
度溶液这些知识我们之前也都学习 了,这节我们一起再把这部分知识复习
一下。
一、溶液的概念和特征
问:1 溶液的的概念和特征
归纳溶液的特征:均一性、稳定性、混合物
2
练习:例:(1)、一瓶配置好的盐酸溶液其溶质质量分数为 10%,若倒
出 10 毫升,剩余部分溶液浓度为( )
A 大于 10% B 小于 10% C 等于 10% D 无法判
断
(2).当水分不蒸发,温度不改变时,KNO3 溶液放置一年时间后, KNO3 将
( )
A 会沉降下来 B 不会分离出来 C 会浮上水面 D 不能确定
问:溶液一般是透明的,但都是无色的吗?.请举例说明
生:不是,硫酸铜溶液是蓝色,硫酸亚铁溶液是浅绿色的。
问:具有均一稳定性的液体一定是溶液吗?
生:不一定,例如水
小结:
①均一、稳定的液体并不一定是溶液。如水、酒精等。
②溶液不一定都是无色的。如硫酸铜溶液呈蓝色,氯化铁溶液呈黄色等。
问:2 溶液的组成?
答:溶质,溶剂
强调
(1)溶液的组成:注意:溶液质量等于溶质质量+溶剂质量,但体积
不等于两者之和(由于分子间有间隔)
问:溶质溶剂如何的判断
练习:完成下列表格
3
溶液 溶质 溶剂
二氧化碳溶于
水
CuSO4·5H2O
溶于水
75%的酒精
总结:
1 溶液中的溶质可以是固、液、气三态
2 当物质与水发生反应时,溶质为反应后的生成物
3 常见的溶剂有水、酒精、汽油,在不指明溶剂时通常指水
(问:小明不小心将油滴洒到衣服上,他妈妈给他出了个主意,说用汽油
或者洗洁精都可以清洗掉油污,这种两种方法比较,在原理上有什么不同?
生:不同,汽油清洗是溶解过程,用洗洁精清洗属于乳化过程
讲:当在植物油中加入洗涤剂后,植物油就被分散成无数细小的油滴,而
不能聚集成大的油珠,这种现象被称为____________。肥皂、洗涤剂等都
具有此作用。)
4 溶液中未溶解的部分不能视为溶质
讲:3 溶解时的吸热放热现象物质溶解时通常伴随有吸热、放热现象。这是
因为物质在溶解时,会同时发生以下两个过程:
(1)扩散过程:指溶质的分子或离子向水中扩散(又称吸热过程)的过程。
(2)水合过程:指溶质的分子或离子与水分子作用形成水合分子或水合离子
(又称放热过程)的过程。
4
问:物质溶解时溶液温度的变化,就取决于这两个过程中热量的相对大小。
当吸热多于放热时,溶液温度降低,如____________溶于水;当吸热少于
放热时,溶液温度升高,如________________溶于水;当吸热等于放热时,
溶液温度不变,如________溶于水。
二溶液的分类
问题:我们可以把溶液分为哪两类?
生:根据能否继续溶解某溶质可分为饱和溶液和不饱和溶液
根据溶质的多少可分为浓溶液和稀溶液
问(1)什么是饱和溶液?不饱和溶液?如何判断?
生:一定的温度和一定量的溶剂,看能否继续溶解
练习:能证明 20℃时某一硝酸钾达到饱和的方法是( )
A、向 20℃时,该溶液中加入少量水,溶液变稀
B.向 20℃时,向该溶液中加入少量硝酸钾晶体
C.取少量溶液降温至 10℃有固体析出
D.取少量溶液至 50℃无固体析出
改变这些条件饱和溶液可能会变成不饱和溶液。
转换:
升温、增加溶剂
降温、恒温蒸发溶剂、增加溶质
5
饱和溶液 不饱和溶液
总结:
①某饱和溶液是对相应的溶质不能继续溶解的溶液,但还可以溶解其他的
物质。如某饱和食盐水中还可以继续溶解硝酸钾固体。
②通过降低温度实现不饱和溶液向饱和溶液的转化,只是针对多数固体溶
质而言,对气体和少数的固体(如熟石灰)等溶解度随温度升高而减小的物质
是不适用的。
③对某饱和溶液进行降温或蒸发溶剂,往往会有溶质从溶液中以晶体形式
析出。析出晶体后的溶液仍为饱和溶液。其质量分数可能不变也可能变小
(4)饱和溶液不一定是浓溶液,不饱和溶液也不一定是稀溶液。
为了定量表示出溶液中物质溶解的能力的大小,我们引入了溶解度这个概
念。
三、溶解度(S)
回忆溶解度的定义
固休溶解度
1、定义:在一定温度下,某固态物质在 100 克溶剂里达到饱和状态时
所溶解的质量。
强调:“四点” :一定温度、100 克溶剂、饱和状态、溶质质量
引出单位:克
找学生说出不同物质溶解度的意义
20℃时 KNO3 溶解度为 31.6 克的意义
6
2、影响因素:
内因:溶质的性质、溶剂的性质
外因:温度
总结:
①物质溶解度大小与溶质质量、溶剂质量的多少无关,在一定温度下,某
物质的溶解度是一个定值。没有指明温度提溶解度是毫无意义的
②判断某一数值是不是溶解度,关键是看它是否同时满足四个条件“一定温
度、100 g 溶剂、饱和状态、溶解的溶质质量”。
③在饱和溶液中存在如下关系: 溶解度:100:100+溶解度=溶质质量:溶
剂质量:溶液质量(溶质质量分数=溶解度/100+溶解度)
(过渡)为了直观表示出物质在任意温度时的溶解度及溶解度随温度变化
的趋势,我们绘制出溶解度曲线
3、溶解度曲线(考查学生读图及实际应用的能力)
①同一种物质在不同温度时的溶解度;
②不同物质在同一温度时的溶解度,
③交点温度下两种物质的溶解度相等;
④可以确定从饱和溶液中析出晶体或进行混合物
分离提纯的方法;
⑤能进行有关的计算
练习:如图所示为 A、B、C 三种固体物质的溶解度曲线,
试根据图回答:
①t3℃时,a 的溶解度为________g。
7
②P 点的含义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
③N 点对应的溶液为 t3℃时 a 的__________溶液,可通过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等方法使 a 的不饱和溶液变成饱和溶液。
④t1℃时,a、b、c 三种物质的溶解度由大到小的顺序为
______________。
⑤从 a 溶液中获取 a 晶体可采用__________ (或______________)
的方法。
⑥从 b 溶液中获取 b 晶体可采用__________的方法。⑧除去 a 中的泥沙可
采用________ 法;分离 a 与少量 b 的混合物,可采用_______________(或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的方法。
总结:混合物分离的方法
1、过滤:适用于难溶于水的固体同液体分离
2、结晶:
练习:运用所学知识解释“冬天捞碱,夏天晒盐”的原理。
溶质可以是固、液、气三态,那么气体的溶解度我们如何度量?
回忆、作答:
气体的溶解度
1、定义:气体溶解度指在压强为 101kPa 和一定温度下,气体溶解在
1 体积水里达到饱和状态时的气体体积。
2、决定因素:温度和压强
3、单位:体积单位
蒸发:适用于溶解度随温度变化比较
大的物质的结晶
降温:适用于溶解度随温度变化比较
小的物质的结晶
8
练习:见课件
小结:本节课我们主要复习了溶液的定义,特征,组成,分类,量度(溶
解度)几个内容
板书设计:
一溶液的形成
1 定义:分子分散到另一分子中形成均一、稳定的混合物
2 特征:均一性、稳定性、混合物
3 组成:
二溶液的分类
1 按照能否继续溶解某种溶质分:饱和溶液,不饱和溶液
按照溶质质量的多少分:浓溶液,稀溶液
2 饱和溶液不饱和溶液的定义
3 饱和溶液不饱和溶液的转化:
4 饱和溶液不饱和溶液的判定:
三溶解度:
1 固体溶解度:
(1)定义:四点
溶质(固、液、气)
溶剂(水、汽油、酒精)
9
(2)影响因素:
内因:溶质溶剂的性质 外因:温度
2 气体溶解度:
影响因素:温度,压强
四混合物的分离
1 过滤:
2 结晶:蒸发结晶,降温结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