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溶液》的复习教学设计
一、 教材的地位和作用
《溶液》是九年级化学课程一级主题《身边的化学物质》的重要组成部分。
溶液是物质共存的一种状态,是中学化学遇到的一类分散体系。它与人们的日常
生活、工农业生产及科学研究都有着密不可分的联系,因此“溶液”是初中化学
重要的学习内容之一。在前面的化学复习中许多反应都是在溶液中进行的,学生
也接触了很多的溶液,在后面酸、碱、盐的的复习中绝大多数反应又将涉及到溶
液,因此不论在生活中应用溶液的有关知识,还是为后续课程的复习,对学生而
言系统地学习、掌握有关溶液的知识是非常必要的。
二、教学目标
1.知识目标与技能:
(1)通过复习,加深对溶液、饱和溶液、不饱和溶液、溶解度以及溶质的质
量分数等基本概念的理解和掌握。使学生形成知识体系。
(2)能够对简单的图表进行分析,处理,解决实际问题。
(3)掌握一种溶液组成的表示方法—溶质的质量分数,能进行有关溶质质量
分数的计算。
2.过程与方法:
(1)通过复习,理顺概念的上下联系,构建出与溶液相关联的知识体系。
(2)通过练习体会从图表数据获取信息和处理信息的方法。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培养学生内外因辩证关系、对立统一规律等辩证唯物主义观点。体验理论
是为实践服务的。
三、教学重点、难点:
教学重点:溶液的组成特征、饱和溶液与不饱和溶液、溶质的质量分数。
教学难点:(1)饱和溶液与不饱和溶液关系、溶解度与溶质的质量分数关系。
(2)培养学生管理知识的意识和能力
四、学情分析及教学策略
本单元相关概念不仅内容多,而且比较抽象,学生不易掌握且易混淆。新授
课时,虽进行了一些概念辨析、练习以及相关计算,学生看似知识点已掌握,但
实际情况并不十分理想,学生只是掌握了一些零散的溶液相关知识,并没有构成
较清晰的有关“溶液”的知识网络。
在复习课中如何充分调动学生的积极性,让学生将已学知识融会贯通。这是
我当前思考的一个主要课题。复习课目的在于对已学知识的整合和梳理,使学生
进一步巩固双基,使凌乱、分散的知识系统化、条理化,形成知识网络,构建基
本知识框架图,同时在原有的基础上不断提高,并能培养分析、解决问题的能力。
因此,在本节教学中,先从几幅“溶液在生活中应用”的图片入手,引出“溶液”,
以此来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进一步引导学生回忆“溶液”的相关概念,将溶液
相关知识进行梳理巩固。然后引导学生以“溶液”为中心,辐射溶液的五方面内
容,即溶液的组成、特征、分类、溶解过程和溶液组成的表示方法并选取典型且
带有开放性的例题,以学生讨论、分析问题为主,通过学生活动,把零散的溶液
知识有机地进行归纳,串联起来,形成合理的知识结构,培养学生对知识系统整
理归纳和提炼的能力,以及知识应用能力,从而提高课堂的学习效率。
五、设计思路
针对学习内容的特点和学生的实际情况,本节课主要以提高学生分析问题和
解决问题的能力为主线,通过以下四个教学环节,采取三种方法进行教学:
教学环节:创设情境,引出课题 → 基础知识梳理巩固,当堂检测→ 例题
精讲,综合运用→形成知识网络,巩固提升。
教学方法:
第一,情境激学。用几幅生活中“无土栽培的植物”图片创设情景,激发学
生的探究欲望。
第二,小组合作,归纳巩固。以复习学案为主线,使学生通过小组合作对已
有知识进行归纳、巩固,并引导学生构建知识网络。通过讨论、交流,培养学生
学习探究能力和小组合作意识。通过对已有知识的归纳与整合,突出学习重点,
让学生在轻松愉快的气氛中掌握知识。
第三,多媒体辅助教学。充分运用多媒体手段,突破难点,增加复习课的教
学容量。
教学媒体:多媒体、学案、黑板等
六、教学过程
教学环节 教师活动 学生活动 设计意图
创
设
情
境
【引入】:同学们,今天我给大
家带来几幅图片,请大家欣赏
一下。
【ppt 展示】:溶液在生活中应
用的图片。
在观看一些无土栽培的植物图
片时,
【提问】:这些植物都生长在什
么中?
【引出课题】:这些植物并不是
单纯生长在水中,这是一种水
溶液——“营养液”。
这些图片中的液体有什么共同
特点?通过观察这些图片,你
有什么感受?
可见,溶液在生活中应用很广
泛。今天,我们共同来复习“溶
液”这一单元。下面我们看一下
本单元的中考考点。
【ppt 展示】:中考考点扫描
非常好奇,仔细观
看。
有的说:“水”;有
的说:“溶液”;有
的说:“营养液”。
都是溶液。
有的说:“溶液用途
很广泛。”有的说:
“生活中处处有溶
液。”
学生仔细观看,把
握本单元重点。
充分调动学生
积极性,使学生
的思维尽快融
入课堂。
激发学生对营
养液的兴趣,感
受溶液在生活
中的作用。
明确本单元中
考内容,使学生
把握中考方向。
小
组
合
作
探
究
活
动
一
梳
理
溶
液
基
础
知
识
【提问】:大家回忆一下,本单
元学过那些与溶液相关的概
念?
【提问】:这些概念之间有哪些
联系吗?
我们先复习一下“溶液”的相
关知识,然后再来讨论这一问
题。
【出示复习学案】
教师巡视,指导。
学生们思考,回答:
“溶液、溶质、溶
剂、饱和溶液、不
饱和溶液、溶解度、
溶 质 质 量 分
数……”
学生思考,有疑惑,
无从下手。
学生依据学案记忆
知识点 ,当堂检
测,学生在小组内
订正 学案,并记
忆,小组内处理一
些 难 理 解 的 知 识
点。
引入基础知识
复习,为构建知
识网络提供线
索。
复习巩固基础
知识 。
小
组
合
作
探
究
活动
二
初步
构建
知识
网络
板书:溶液知识框架图
【提问】:同学们,已将溶液知
识点进行巩固复习。能否将我
们前面回忆的溶液相关概念在
黑板上“溶液知识框架图”中
对号入座。
思考,小组讨论,
学生上台展示。
引导学生初步
进行知识框架
整理,进一步让
学生理解溶液
这些概念之间
的联系,培养学
生合作交流能
力。
活
动
三
典
型
例
题
讲
练
【讲述】:通过溶液知识框架图
可以看出本单元我们重点要掌
握溶液的五个方面即:溶液的
组成、特征、分类、溶解过程
和溶液组成的表示方。下面,
我们看一下它们的相关例题,
将这些知识进一步理解掌握。
【ppt 展示】:
【例 1】判断下列溶液的溶质和溶剂
溶
液
生
理
盐
水
盐
酸
碘
酒
75%
的
消
毒
酒
精
少量
CaO 与
水充
分反
应后
得到
的溶
液
锌与
稀硫
酸恰
好完
全反
应得
到的
溶液
溶
质
溶
剂
【例 2】(14 年,河北)下列关于溶
液的说法中正确的是( )
A. 水 可 以 溶 解 任 何 物 质
B.物质溶于水时都放出热量
C.溶质可以是固体,也可以是液体
或气体 D.饱和溶液就是不能再
溶解任何物质的溶液
【例 3】(06 年,河北)图 1 是 a、b、
c 三种固体物质的溶解度曲线。下列
说法中不正确的是( )
A.在 t2℃时,a 的溶解度等于 b
的溶解度
B.在 t1℃时,a、c 饱和溶液中溶
质的质量分数相同
C.c 的饱和溶液由 t1℃升温至 t2
℃时,变成不饱和溶液
思考,小组合作讨
论,小组内选代表
回答。
思考,小组合作讨
论,小组内选代表
回答。
思考,小组合作讨
论,小组内选代表
回答。
复习基础知识,
区分溶质和溶
剂。
考察对溶液一
些相关概念的
理解。
考察对溶解度
曲线的理解。
小
组
合
作
探
究
活
动
三
典
型
例
题
讲
练
D.当 a 中含有少量 b 时,可以用
降温结晶的方法提纯 a
【例 4】(07 年,河北 )图 1 是 a、
b 两种物质的溶解度曲线。室温
时,将盛有 a、b 饱和溶液的试
管分别放入烧杯内的水中,均
无晶体析出。当向烧杯内的水
中加入硝酸铵固体或浓硫酸
后,图 2 试管内所示现象正确
的是( )
【例 5】(14 年,河北)某兴趣小组
用图 22 所示装置制取氧气,试管中
固体的质量随时间变化的数据见下
表。制取结束后,将剩余固体用适
量水充分溶解后,过滤,回收二氧
化锰固体,并得到氯化钾溶液 100g。
(相对原子质量:K:39; O:16; Cl:
35.5)
加热
时间
/min
0 t1 t2 t3
固体
质量
/g
28.0 23.2 18.4 18.
4
(1)共制得氧气 g。
(2)计算所得氯化钾溶液的溶质质
量分数。
图 1
溶
解
度
/
g
温度/℃0
b
a
思考,小组合作讨
论,小组内选代表
回答。
思考,分析,学生
代表上台讲解。学
生板书答案。
考察溶解度曲
线与溶解过程
的吸热、放热的
综合应用。
考察溶质质量
分数与化学方
程式的综合计
算。
图 1
a
b
c
0 t1 t2 温度/℃
溶
解
度g
图
2
硝浓硝
a
浓
A B
C D
水 水水水
a b b
小
组
合
作
探
究
活
动
四
形成
知识
网络
布置
作业
【提问】通过前面的学习,同
学们对溶液知识的理解又有了
一定的提高。这节课你们有哪
些收获?能否将你们的收获在
“溶液知识框架图”中进一步
体现呢?
【ppt 展示】“溶液知识框架图”
完成“溶液复习学案”的课后
练习;将“溶液知识框架图”
进一步完善。
小组合作讨论,将
自己的“溶液知识
框架图”进一步补
充完整。学生之间
相互展示。(学生成
果图片见后面附件
3)
练习、巩固
引导学生形成
一种科学的知
识归纳、整理方
法,同时培养学
生之间的交流
与合作。
将本单元知识
巩固提升。
七、板书设计
教师板书:
第九单元 溶液
学生板书:
解:设反应生成氯化钾的质量为 x
2KClO3 ====== 2KCl + 3O2↑
149 96
x 9.6g
149 x
96 9.6g
x = 14.9g
所得氯化钾溶液的溶质质量分数为:
14.9g w W w .X k b 1.c O m
100g
答:所得氯化钾溶液的溶质质量分数为 14.9%。
×100% = 14.9%
特征
分类组成
溶解过程
溶液
溶液组成的表
示方法
放 热
现象
吸 热
现象
=
MnO2
△
八、课后反思
在复习课中如何充分调动学生的积极性,让学生将已学知识融会贯通。
这是我当前思考的一个主要课题。复习课目的在于对已学知识的整合和梳理,使
学生进一步巩固双基,使凌乱、分散的知识系统化、条理化,形成知识网络,构
建基本知识框架图,同时在原有的基础上不断提高,并能培养分析、解决问题的
能力。根据复习课的特点和目的,在进行《溶液》复习时,我精心准备了本单元
的复习学案,分三步复习强化法,先对本单元的知识点进行回顾梳理并检测,然
后进行典型例题解析,突破重难点,最后通过小组合作,构建知识网络,对知识
进一步巩固,培养学生对知识系统整理归纳和提炼的能力,以及知识应用能力。
在教学中,注重培优补差,通过小组合作,使好学生“吃饱”的同时又要“吃好”;
中等学生进一步“吃饱”;差生吃的了。在本节课教学中,给我最深的体会是:
“把课堂还给学生,学生会给你带来惊喜;把课堂还给学生,学生会给你创造奇
迹。”当然在本节教学中还有许多需要我进一步完善的地方,如新课改理念,时
间的合理搭配、语言组织,调动学生的主动性、积极性上还需要进一步提高和加
强,我相信在以后的教学中,我会一如既往的加强自我提高和学习,不断地提高
自身素质,提高课堂教学效率,进一步提高化学教学能力。
九、教研组课后反思
本单元复习课知识点较多,图像多,计算多,我们组全体教师进过认真研究
和探讨,为进一步提高复习课的教学效率,确定了以学案式教学法进行复习。通
过对本节课的听课、评课,看到了优点,也看到了不足。
本节课的优点:教师通过复习学案以三步复习强化法, 让学生主动地参与到
教学中来,通过小组合作使学生感知知识,获取知识,使不同层次的学生各有所
取,各有所进。学生基本对基础知识的巩固,初步形成了一定的条理性,构建了
一定的知识网络。以近几年河北省中考试题,为典型例题,选题紧密结合中考,
通过学生之间的相互合作,顺利的突破了本节的重难点,提高了本节课的学习效
率。
本节课的不足:由于本单元知识点较多,时间上有点紧张,课中有些过渡语
言欠缺。同时在调动学生的主动性、积极性上还需要进一步提高和加强。
附件 1 第九单元 溶液复习学案
一、复习目标:
1、对本单元各知识点进行梳理掌握。
2、加深对溶液、饱和溶液、溶解度、溶质的质量分数等概念的理解和掌握。
3、提高学生分析、综合能力。
二、中考考点扫描
考点名称 考点热度
(1) 溶液的定义,列举出生活中一些溶液,并
说出其中的溶剂和溶质。
☆☆
(2) 常见的物质在溶解过程中的热量变化。 ☆☆☆
(3) 乳浊液的形成、乳化现象及其原理。 ☆☆
(4) 饱和溶液和不饱和溶液的区别与联系。 ☆☆☆☆
(5) 固体物质的溶解度与气体物质的溶解度
及其影响因素,以及溶解度曲线的应用。
☆☆☆☆☆
(6) 溶质质量分数的综合计算。 ☆☆☆☆☆
三、基础知识梳理
溶液
概念: 分散到 里,形成 就是溶液。
特征: 性; 性。
溶质 概念: 叫做溶质。(以分子或离子形式在溶液中存在)
组成 状态: 态、 态、 态。
溶剂 概念: 叫做溶剂。
水是常用的溶剂,但 等也可以做溶剂。
思考:溶质和溶剂的判断:
(1)固体、气体溶于液体:液体为 ,固体、气体是 。
(2)液体溶于液体:有水:水为 ,其它为 ;无水:量多的为 ,量少的为 。
注意:如果物质在溶解时发生了化学变化,那么在形成的溶液中,溶质是反应后生成的能
溶解的物质。
溶解时的吸热或放热现象(溶解过程中伴随着热量的变化)
1.溶解吸热:溶液的温度降低,如 的溶解
2.溶解放热:溶液的温度升高,如 、 的溶解
3.溶解没有明显热现象:如 的溶解
乳浊液
1、概念: 分散到液体里形成的 叫做乳浊液。
特点:许多分子的集合体,不均一、不稳定,静止后会分层。
2、乳化功能:能使油脂分散成 ,而不聚集成 。
思考:汽油除油污属于 过程,洗涤剂除油污属于 作用(二者原理相同吗? )
饱和溶液和不饱和溶液
1、判断依据。
2、相互转化:
(( ))的的
不饱和溶液不饱和溶液
一定温度一定温度
一定量溶剂一定量溶剂
(( ))
的饱和溶液的饱和溶液
还能继续溶还能继续溶
解某种溶质解某种溶质
不能继续溶不能继续溶
解某种溶质解某种溶质
①一般情况,物质的溶解度随温度的升高而增大。例如:KNO3
不饱和溶液 饱和溶液
②少数情况,物质的溶解度随温度的升高而增大。例如:
不饱和溶液 饱和溶液
溶解度
1、固体的溶解度
(1)概念: ,某固体物质在 里 所溶解的 ,
叫做这种溶质在这种溶剂里的溶解度。
(2)影响固体溶解度的因素:①溶质、溶剂本身的性质(种类) ②温度(外在因素)
A、大多数固体物质的溶解度随温度升高而 ;如 ,从溶液中分离时可采用 方法
B、少数固体物质的溶解度受温度的影响 ;如 从溶液中分离时可采用 方法
C、极少数物质溶解度随温度升高而 ;如
(3)固体溶解度与溶解性的关系
溶解性
溶解度\g ﹤0.01 0.01~1 1~10 ﹥10
(4)溶解度曲线
概念:表示物质的 随 曲线。
曲线上的点:表示在该温度时物质的 。
点 两曲线的交点:表示在该温度时两物质的 。
意义 线:表示同一种物质在不同 下的 或表示
随 而变化的情况。
面 曲线下面所表示的溶液为 。
曲线上面(包括曲线)所表示的溶液为 。
2、气体的溶解度
(1)概念:是指这种气体在压强为 和一定 时,溶解在 水里达
到 时的气体体积。
(2)影响气体溶解度的因素:
①气体本身的性质 ②温度(温度越高,气体溶解度越 )
③压强(压强越大,气体溶解度越 )
溶液中溶质的质量分数
1、含义:溶液中溶质的质量分数是 之比。 → 溶液组成的定量表示。
2、公式;溶质的质量分数= ╳100%
(饱和溶液中溶质的质量分数(饱和溶液中溶质的质量分数==溶解溶解度/度/(100g+(100g+溶解度溶解度))××100%100%))
3、溶液的配制:
(1)用固体配制溶液
步骤 ① ② ③ ④
仪器____ __
(2)用浓溶液配制稀溶液
步骤:① ② ③
仪器:
( )、( )、( )
( )、( )
溶质质量
溶液质量
( )、( )、( )
( )、( )
溶
解
度
曲
线
4、溶液的稀释:稀释前后, 的质量不变。
5、化学方程式与溶质质量分数的综合计算
四、课堂互动
【例 1】判断下列溶液的溶质和溶剂
溶液 生理盐水 盐酸 碘酒 75%的消
毒酒精
少量 CaO 与水充分
反应后得到的溶液
锌与稀硫酸恰好完
全反应得到的溶液
溶质
溶剂
【例 2】(14 年,河北)下列关于溶液的说法中正确的是( )
A.水可以溶解任何物质 B.物质溶于水时都放出热量
C.溶质可以是固体,也可以是液体或气体 D.饱和溶液就是不能再溶解任何物质的溶液
【例 3】(06 年,河北)图 1 是 a、b、c 三种固体物质的溶解度曲线。下列说法中不正确的
是( )
A.在 t2℃时,a 的溶解度等于 b 的溶解度
B.在 t1℃时,a、c 饱和溶液中溶质的质量分数相同
C.c 的饱和溶液由 t1℃升温至 t2℃时,变成不饱和溶液
D.当 a 中含有少量 b 时,可以用降温结晶的方法提纯 a
【例 4】(07 年,河北 )图 1 是 a、b 两种物质的溶解度曲线。室温时,将
盛有 a、b 饱和溶液的试管分别放入烧杯内的水中,均无晶体析出。当
向烧杯内的水中加入硝酸铵固体或浓硫酸后,图 2 试管内所示现象正确
的是( )
【例 5】(14 年,河北)某兴趣小组用图 22 所示装置制取氧气,试管中固体的质量随时间
变化的数据见下表。制取结束后,将剩余固体用适量水充分溶解后,过滤,回收二氧化锰
固体,并得到氯化钾溶液 100g。(相对原子质量:K:39; O:16; Cl:35.5)
加热时间/min 0 t1 t2 t3
固体质量/g 28.0 23.2 18.4 18.4
(1)共制得氧气 g。
(2)计算所得氯化钾溶液的溶质质量分数。
图 2
硝酸铵浓硫酸硝酸铵
a 溶液
浓硫酸
A B C D
水 水水水
a 溶液 b 溶液 b 溶液
图 1
溶
解
度
/
g
温度/℃0
b
a
图 1
a
b
c
0 t1 t2 温度/℃
溶
解
度g
五、课后练习
1.把下列物质混合,能得到溶液的是 ( )
A.冰加到水中 B.植物油加到水中
C.碘加入酒精中 D.面粉加到水中
2.下列关于溶液的说法,正确的是( )
A.溶液一定是无色的 B.凡是均一、稳定的液体就是溶液
C.如果温度不变,水不蒸发,食盐溶液久置也不会分离出食盐晶体
D.一种溶液中只能含一种溶质
3.将下列固体分别放入水中,溶液温度明显降低的是( )
A.硝酸铵 B.生石灰 C.烧碱 D.食盐
4、(13 年,河北)20 ℃时,取甲、乙、丙、丁四种纯净物各 20 g,分别加入到四个各盛有
50 g 水的烧杯中,充分溶解,其溶解情况如下表:
物质 甲 乙 丙 丁
未溶解固体的质量 /g 4.2 2 0 9.2
下列说法正确的是( )
A.所得四杯溶液都是饱和溶液
B.丁溶液的溶质质量分数最大
C.20 ℃时四种物质溶解度的关系为:丙>乙>甲>丁
D.四杯溶液中溶剂的质量大小为:丙溶液>乙溶液>甲溶液>丁溶液
5、(11 年,河北)根据图 2 所示的溶解度曲线判断,下列说法正
确的是( )
A.甲物质的溶解度大于乙物质的溶解度
B.甲物质的不饱和溶液温度升高后变成饱和溶液
C.将 t2℃甲、乙两物质的饱和溶液温度降低到 t1℃时
都会析出晶体
D. t2℃时,甲物质的饱和溶液和乙物质的饱和溶液中含
有相等质量的溶质
6、(2012 年,河北)为测定实验室中某过氧化氢溶液的溶质质量分数,小明取 25.0 g,过
氧化氢溶液放入烧杯中,然后进行如图 20 所示的实验。请计算:(H:1; O:16)
(1)反应后产生气体的质量为 _g.
(2)此过氧化氢溶液的溶质质量分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