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溶液的浓度》(第一课时)教学设计
一、指导思想
化学概念教学要注意概念形成的阶段性、发展性和学生的可接受性。化学学科特有的思维方式
是从宏观到微观延伸,从定性到定量方法的拓展,从中体现了化学学科发展的趋势,在概念的形成
过程中评价学生的认知水平,既评价学生在活动过程中的表现,又评价学生的活动成果。
本节课的指导思想是让学生通过观察生活、实验,完成对溶液浓度从感性到理性,从定性到定
量的认识过程。为完成这一过程,必须在实践的基础上,发挥主观能动性,一方面提供丰富可靠的
感性材料;另一方面运用科学思维方法,对感性材料进行加工。
二、教学分析
溶液是常见的混合物,本单元的教学内容与学生的生活实际有密切联系。第三课题主要围绕溶
液的浓、稀,即一定量的溶液中含有多少溶质这一问题展开,引出溶液中溶质的质量分数的概念,
并结合这一概念进行一些简单计算,并拓展延伸。
九年级的学生已具备了一定的观察问题、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对事物的认识正处于从
感性到理性的转变时期,本课程的教学应联系学生思维发展规律,采用实验的方法,激发学生兴趣,
让学生从定性到定量地认识溶液,从感性到理性地了解浓度。
三、教学目标
1.知识与技能:
(1)通过感受生活、观察实验现象以及思考问题得出一种表示溶液组成的方法——溶质的质
量分数。
(2)初步掌握根据溶质和溶液的质量,计算出溶液中溶质的质量分数。
2.过程与方法:
通过溶质质量分数的简单计算,培养定量分析的能力。
3.情感、态度、价值观
了解溶液的浓度在生产、生活中的重要意义。
四、重点难点
重点:形成溶质的质量分数的概念
难点:溶质的质量分数的相关计算
五、教学方法
实验探究,启发教学
六、教学流程
七、教学过程
教学
环节 教师活动 学 生
活 动 设计意图
就 医
情 境
导 入
复习溶液的组成。
观察实
验现
象,思
考。
通过观察,
形成对溶
液的浓度
的感性认
识。
就医情境 实验活动
导出、形成概念
从定性到定量的理性认识
定量思考
明确概念
拓展应用
激趣益思
推导提高
设置情景、变式运算
延
伸
辨
析
综合运用
【提问】那么,相同溶质和溶剂,配制出的溶液一定相同么?
引入浓度概念。
展示图片,溶液浓度的表示法还有很多,比如体积分数,物质
的量浓度等。
【演示】三份不同浓度的硫酸铜溶液。
试管编号 溶液颜色比较 溶剂质量/g 溶质质量/g
1 20g 0.5g
2 20g 1.0g
3 20g 1.5g
【讲解】通过比较颜色可以看出硫酸铜溶液浓度不同,但单独
拿出一份硫酸铜却不能确定浓度。
如何表示这三份不同的硫酸铜溶液?
如何分辨无色或颜色相近的溶液?
引入浓度的表示
观察实
验现
象,思
考结
论。
通过观察
溶液的颜
色,形成对
溶液的浓
度的感性
认识。
观 察
实验,
形 成
概念
定 量
思考,
明 确
概念
【讨论】
浓度是否只和溶质质量或溶液质量相关?
引导学生得出结论:一定量的溶液中溶质越多,溶液越浓。
【讲解】
给出定义式
溶质的质量分数= ×100%
请你计算自己配制的溶液的浓度。
表 1
编号 溶液颜
色
溶剂质
量/g
溶质质
量/g
溶液质
量/g
溶质的质
量分数
1
2
3
水的密度按 1.0g/mL 计算
填写表
1,明确
溶质的
质量分
数的计
算方法
培 养 学 生
对 简 单 数
据 的 分 析
能力。
计 算
浓度,
应 用
概念
【提问 1】能否通过浓度确定生理盐水的成分?
表 2
浓度 溶质质量/g 溶剂质量/g 溶液质量/g
0.9%
500
2.7
991
分组计算,之后展示自己的计算方法,对比讨论。
填写表
2,并比
较各自
的计算
方法。
应用浓度
概念,进行
定量计算。
【提问 2】配制 500mL 的质量分数为 10%的氢氧化钠溶液(密度为
1.1g/cm3),需要氢氧化钠和水的质量各是多少?
注意:溶液质量= 溶液体积 x 溶液密度
【提问 3】请你利用标签中的数据设计一个简单的关于溶质质量分
数计算的题目,设计好后与同桌交换练习。完成后交由同桌批改。
延 伸
辨 析
【问题 1】 在 20℃时,将 40 克硝酸钾固体加入 100 克水中,充分搅
拌后,仍有 8.4 克硝酸钾固体未溶解。请填写下列空白:
(1)所得溶液是 20℃时硝酸钾的 溶液(填“饱和”
或“不饱和”);
(2)20℃时硝酸钾的溶解度为 ;
(3)所得溶液中的溶质的质量分数为 ;
【 问 题 2 】 有 人 说 “20 ℃ 时 硝 酸 钾 的 饱 和 溶 液 中 溶 质 的 质 量
分数为 36%”这种说法对吗?
结合学
过知识
和本节
课 内
容,思
考饱和
溶液的
浓度。
对 本 课 内
容 的 综 合
应用,锻炼
学 生 分 析
问 题 的 能
力。
小结
【讲解】概括本课内容
【提问】浓度对生活有什么重要意义?
结合本
课所学
知识思
考
理 论 联 系
实际,培养
“ 化 学 就
在身边”的
情感态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