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1年郑州高三二测语文试题及答案详解
加入VIP免费下载

2021年郑州高三二测语文试题及答案详解

ID:651442

大小:39.05 KB

页数:8页

时间:2021-04-01

加入VIP免费下载
温馨提示:
1. 部分包含数学公式或PPT动画的文件,查看预览时可能会显示错乱或异常,文件下载后无此问题,请放心下载。
2. 本文档由用户上传,版权归属用户,天天资源网负责整理代发布。如果您对本文档版权有争议请及时联系客服。
3. 下载前请仔细阅读文档内容,确认文档内容符合您的需求后进行下载,若出现内容与标题不符可向本站投诉处理。
4. 下载文档时可能由于网络波动等原因无法下载或下载错误,付费完成后未能成功下载的用户请联系客服处理。
网站客服:403074932
资料简介
2021 年高中毕业年级第二次质量预测 语文试题 注意事项: 1.答卷前,考生务必将自己的姓名、准考证号填写在答题卡上。 2.回答选择题时,选出每小题答案后,用铅笔把答题卡上对应题目的答案标号涂黑。如需改动, 用橡皮擦干净后,再选涂其他答案标号。回答非选择题时,将答案写在答题卡上。写在本试卷上无 效。 一、现代文阅读(36 分) (一)论述类文本阅读(本题共 3 小题,9 分)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 1~3 题。 理性,是人所具有的一种自觉意识与能力。探究自然,把握世界,追求“真”,是一种理性能 力;研究社会,认识自己,崇尚“善”与“美”,也是一种理性能力。前者为“科技理性”,后者 为“价值理性”。两种理性共同构成了人类认识与改造世界的能力。 追本溯源,在人类古代的朴素思想中,无论是古希腊哲学还是东方儒学,都暗含了科技理性与 价值理性初始合一的样态。 在古希腊哲学中,理性作为重要范畴与核心概念,有两个来源:赫拉克利特的“逻各斯”与阿 那克萨哥拉的“努斯”。“逻各斯”对自然界本质规律的探究与“努斯”对心灵自由的导引,构成 了理性认识外部世界与追求心灵超越的双重意义与功能。虽然古希腊文化尚未对科技理性与价值理 性作出明确界定,但这两种理性在先哲的论述中是合一的。 对于东方儒学,有人认为它过度注重价值理性,造成了科技理性的缺失。其实不然,科技理性 与价值理性在东方儒学传统中从未分离。当然不可否认,儒学文化系统中的科技理性是以价值理性 为目的的,但这并不代表对科技理性的排斥。实际上,儒学在求“善”与“美”的同时包容了求“真” 的成分。比如,《易传》在“天人合一”价值基础上,究万物之理,就内嵌着自然观、科学观与方 法论。 然而,随着近代科学技术的发展与人们对自然界征服能力的增强,科技理性与价值理性开始出现某 种失衡,表现为科技理性的片面凸显与价值理性的日渐式微。 科技理性主要回答世界“是什么”等问题,探究自然规律这一“真”的领域,表达的是一种客 观必然性,并通过主观能动性对其加以运用,为人类生存和发展提供更多的物质财富。而在现代社 会,由于市场经济与资本逻辑的主导,科学技术几乎成为人类文明的代名词。正如美国科技哲学家 普特南所言:“科学的成功把哲学家们催眠到如此程度,以致我们认为,在我们愿意称之为科学的 东西之外,根本无法设想知识和理性的可能性。” 与科技理性相对,价值理性主要回答的是世界“应当是什么”“怎样才更好”等问题,赋予世 界以“善”与“美”,表达的是一种主观价值合理性。科技与价值是理性天平的两端,科技理性的 过度凸显带来了价值理性的式微。科学技术并非万能,它在给人类带来便利、财富的同时,也带来 了困惑、苦恼。比如,由于缺少价值理性的规导,科技会成为盲目的力量,不顾自然生态,肆意征 服、掠夺,破坏了人与自然的和谐关系;运用科学技术过分追求物质财富,容易造成精神家园的荒 芜与意义世界的干瘪。 科技理性与价值理性只有彼此平衡,相互融合,才能发挥各自的作用与功能。脱离科技理性支 撑的价值理性犹如“空中楼阁”,会因地基不牢而坍塌;缺少价值理性引领的科技理性犹如“没有 罗盘的舵手”,会因方向不清而迷失。为避免“坍塌”与“迷失”,我们应秉持科技理性与价值理 性合一的理念,推动物质世界的创造与精神家园的构建。 人们美好生活的实现,需要科技理性精神,但这并不意味着现代化可以窄化为科技化,并不意 味着人文价值理性就没有现代价值,现代化要建立在科技理性“动力工具”与价值理性“方向指南” 合一的完整理性基础上。我们应以完整的理性文化把握实存的与应然的人类社会,以科技理性与价 值理性互济共缔“真善美”的新时代。 (摘编自牛绍娜《推动科技理性与价值理性的平衡》) 1.下列关于原文内容的理解和分析,正确的一项是(3 分) A.科技理性与价值理性都是人类改造世界的能力,后者能够引领前者,显得更为重要。 B.“逻各斯”“努斯”为古希腊哲学重视,二者可分别被视为“价值理性”和“科技理性”。 C.东方儒学对价值理性的重视超过科技理性,但后者也内蕴于儒学对价值理性的追求中。 D.价值理性衰微,会削弱其规导作用,从而使科技理性过度膨胀,使科技成为盲目的力量。 2.下列对原文论证的相关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3 分) A.文章先阐释核心概念,再以时间为序展开论述,揭示存在的问题,最后提出对策。 B.文章用“其实不然”“当然不可否认”等词语,表明价值判断,彰显论述的严谨性。 C.文章引用普特南的话语,突出了科技理性在创造物质财富方面所起的巨大作用。 D.文章在阐述两种理性的关系时,综合运用了对比论证和比喻论证,说理透彻形象。 3.根据原文内容,下列说法不正确的一项是(3 分) A.儒家认为“德才皆具者,圣人也”,这种观点表明儒学蕴含着科技理性与价值理性融合的思 想。 B.科技理性重视客观必然性,价值理性关心主观价值合理性,二者相互融合才能“真善美”兼 得。 C.尽管科技理性与价值理性彼此之间都不可缺少,但在当下社会,应该更加重视价值理性的弘 扬。 D.若要改变科技理性与价值理性失衡的局面,使二者相互融合,就需要复兴东西方的某些源头 文化。 (二)实用类文本阅读(本题共 3 小题,12 分)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 4~6 题。 材料一: 2 月 25 日,全国脱贫攻坚总结表彰大会在北京人民大会堂举行。经过 8 年持续努力,我国现行 标准下近 1 亿农村贫困人口全部脱贫,彻底消除了绝对贫困,为我国全面建成小康社会打下坚实基 础。这个过程中,中国积累了一系列精准扶贫的经验做法,包括驻村第一书记和工作队、东西部协 作、对口支援、社会帮扶等制度,凸显出中国共产党执政的政治优势,彰显了社会主义制度集中力 量办大事的优越性,为全球减贫脱贫事业贡献了中国经验。 展望未来,中国要切实做好巩固拓展脱贫攻坚成果同乡村振兴有效衔接的各项工作,适时组织 开展巩固脱贫成果后的评估工作,坚决守住不发生规模性返贫的底线。要全面实施乡村振兴,走中 国特色社会主义乡村振兴道路,持续缩小城乡区城发展差距,把推进共同富裕放在更加重要的位置。 (摘编自《脱贫攻坚中国说:消除绝对贫困目标达成,全面实施乡村振兴》,腾讯网 2021 年 2 月 25 日) 材料二: 让贫困地区的孩子们接受良好教育,是扶贫开发的重要任务。脱贫攻坚改变了教育,而教育又 以在脱贫攻坚之战中的基础性、先导性和全局性作用改变着奔腾的中国。教育是阻断贫困代际传递 的治本之策。“有学上”是起点公平。全国义务教育阶段辍学学生由台账建立之初的 60 多万人降 至 682 人,20 多万建档立卡服学学生动态清零,是“一人一策”精准关照每一个个体的突出成果。 “上好学”指向教育提质。乡村教师“特岗计划”“银龄讲学计划”以及万名救师援藏援疆等一系 列好政策,让一批批好校长好老师跨越山海,扎根乡村,倾情教育。教育强民、技能富民、就业安 民,教育在脱贫攻坚路上为贫困群众文化素质、就业能力 的提高打下了扎实基础,也为精准扶贫贡献出无穷的教育智慧。“扶贫必扶智”“把发展教育扶贫 作为治本之计”。扶知、扶智、扶志,教育脱贫攻坚既是目的又是手段。“摆脱贫困首要并不是摆 脱物质的贫困,而是摆脱意识和思路的贫困。”“输血”重要,“造血”更重要,扶贫既要扶智又 要扶志,既要送温暖又要送信心,既要扶教育之贫又要通过教育扶贫。 扶贫不再是简简单单投入资金、改造硬件、升级配套,而是从人开始,在“志”上帮助贫困户 转变思想,从内心树立起摆脱贫困的坚定信念;在“智”上帮助人们提高致富能力。脱贫攻坚的伟 大胜利,集中了全党的智慧和人民群众的实践,探索了教育与乡村治理相结合的有效路径,为今后 全面推进乡村振兴战略给予了重要保障。 (摘编自钟曜平《教育脱贫攻坚筑基伟大复兴》,《中国教育报》2021 年 2 月 25 日) 材料三: 美国彭博通讯社报道称,过去 8 年来,中国在扶贫方面投入了近 1.6 万亿元。在 2 月 21 日发 布的 2021 年中央一号文件中,中国表示要坚持扶贫政策,巩固拓展脱贫攻坚成果,同时实现与“乡 村振兴”政策的有效衔接。 “在过去 40 年里,中国的经济增长使 8 亿多中国人摆脱了极端贫困……这是一项非凡的成就。” 世界银行中国区主管马丁·雷泽对法新社表示。 法新社称,根据美国智库战略与国际研究中心的数据,中国的极端贫困率从 1990 年的 66.3% 下降到 2018 年的 0.3%。现在,几乎每个中国人都完成了义务教育,达到了全球高收入国家的平均 水平。 印度最大的通讯社印度报业托拉斯(PTI)报道称,中国提前 10 年实现了《联合国 2030 年可持 续发展议程》减贫目标,创造了又一个彪炳史册的人间奇迹。 (摘编自《外媒:中国吹响脱贫攻坚战的胜利号角》,《中国青年报》2021 年 2 月 25 日) 4.下列对脱贫攻坚战相关内容的理解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3 分) A.脱贫攻坚战取得举世瞩目的成就,近 1 亿农村贫困人口脱贫,彻底消除了绝对贫困,这得益 于精准扶贫的做法,彰显了社会主义制度的优越性。 B.脱贫攻坚战的全面胜利,并不意味着战斗的结束,还要做好脱贫攻坚成果同乡村振兴的衔接、 开展评估等工作,确保不出现规模性返贫。 C.脱贫攻坚战包含了教育脱贫,脱贫攻坚与教育发展相互作用,一方面脱贫攻坚促进了教育发 展,另一方面教育又有力推动了脱贫攻坚。 D.脱贫攻坚战使中国提前 10 年实现《联合国 2030 年可持续发展议程》减贫目标,为全球脱贫 事业提供了中国经验,获得多家外媒的高度评价。 5.下列对材料相关内容的概括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3 分) A.驻村第一书记和工作队、东西部协作、对口支援、社会帮扶等制度的实施,取得了极为显著 的成效,但这些精准扶贫的经验不能够生搬硬套。 B.摆脱贫困包括摆脱物质的贫困和摆脱意识、思路的贫困,从某种意义上说,后者更重要,更 值得重视,因为“输血”重要,造血"更重要。 C.党和政府的英明领导与人民群众的正确实践相结合,使中国脱贫攻坚战取得伟大胜利,这会 为打赢乡村振兴战役提供宝贵的经验。 D.从美国智库战略与国际研究中心的数据得知,中国的极端贫困率在 28 年间下降了 66%,取得 这一成效的根本原因在于义务教育的普及。 6.我国在教育脱贫攻坚方面采取了哪些有效措施?请结合材料概括说明。(6 分) (三)文学类文本阅读(本题共 3 小题,15 分)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 7~9 题。 北方,北方 王开岭 1992 年夏,大学毕业的次年,单位组织去北戴河。 幕色中,大客车沉重地发动了。从鲁西南向东,向北,车灯像雪白的刺刀,一头扎进华北平原 的苍茫里。一路上,我偎着末排车窗,将玻璃拉开一条缝,让风扑打着脸。 夜色迷离,脑海里飞舞着群蝗般的念头:政治的、文学的、电影的、古今的、现实的与虚构的…… 似乎并非在旅行,倒像是一个化了装的逃亡者,一个隐私超重或携带理想的人,一个穿越历史江湖 的游侠,一个投奔信仰或爱情的左翼青年…… 渐渐,鼾声四起,整辆车成了我一个人的马匹,脱缰的感觉,千里走单骑的感觉,浩荡而幸福。 伴着满天繁星,我看见了蝌蚪般的村庄,看见了泰山,看见了黄河,夜色中,它们恢复了古老的威 仪……看见了灯火未凉的京津城郭,影影绰绰,像遥远的宫阙,像刚经历了一场辉煌或浩劫。再向 东,向北,我看见了山海关和玄铁般的山体,它像牢房,关押着狼嗥声、剑戟声、喊杀声……黎明 时,我闻见了礁石的气息、海带的腥味,我听见了巨大的澎湃声,像播放了几十万年的老唱片。 兴奋,睡不着,都因为太青春了。 青春,内心有汹涌和迷幻,血液里流淌着可燃物。 那是我第一次去看海,第一次醒着穿越那么完整的夜,第一次把陆地走到了消失为止。 这样的经历再未有过,但它常帮我忆起一些涉夜的细节,比如:几时滂沱雨夜里的钟摆声、丁 香花开和窗台上的猫叫;《夜行的驿车》中安徒生那火柴般倏然明灭的恋情;托尔斯泰午夜出走的 马车和弥留的小站;作家师友刘烨园曾用过的网名“夜驿车”…… 我生活中重要的人和事,皆是在深夜入场的。 十年后,给央视《社会记录》做策划时,我说,一档深夜节目,它要有深夜气质和深夜属性, 你要知道此刻哪些人醒着,他们是谁,为什么醒着。 你要重视在深夜和你发生联系的人,那是灵魂纷纷出动之际,那是一天中生命最诚实、最接近 真相之时。 那场千里夜行,还奠定了我对“北方”整体的精神印象:无论于地理还是人文,它都让我想到 了“辽阔”“严酷”“苍凉”“豪迈”“忱愤”“决绝”这些词,想到了朔凤凛冽中的苏武牧羊、 昭君出塞,想到了燕赵“多慷慨悲歌之士”;作为历史器皿和时间剧场,它适于上演飞沙走石、铁 马冰河、刀光剑影,适于排练政治、史诗、烽火、苦难和牺牲;较之南方的橙色和诗意,它是灰色 和理性的,有着天然的冷调气质和悲剧氛围。就像五岳之首的泰山,少灵秀,但巍巍然、磐重巨制, 方位、形貌、质地、褶皱,尽显“王者”“社稷”之象,是权力录取了它。 北方,北方。 随着年龄增长,我越来越确信,自己的血脉里住着它的基因。我性格成分中的忱郁、澈烈、锋 芒、刚性、爆发力……都源于它。是它,在意志、秉性.上给了我某种冷峻、坚硬、深沉和笔直的 东西,尤其是对家国、信仰、英雄、正义等高大事物的热忱。 我向日葵般高扬的青春,我野狼般呼啸的青春,我麦芒般嘹亮的青春,我裹在立领大衣里桀骜 不驯的青春,是北方给的。我的良知,我的血性,是北方的疾风唤醒的。 我是它的孩子,我是它的人。 7.下列对本文相关内容和艺术特色的分析鉴赏,不正确的一项是(3 分) A.标题“北方,北方”点明写作对象,以两次使用同一词语的方式产生了反复咏叹之效,增强 了情感抒发的力度。 B.第三段对自己身份的多重想象凸显了“我”夜行北方时的兴奋,也与后文的“内心有汹涌和 迷幻"照应。 C.本文从深夜车行北方写起,归于“北方”精神特质及其对我的影响,由抽象到具体,多角度 展现了“北方”特点。 D.本文熔叙事、描写、议论于-炉,叙事使文章脉络清晰,对北方夜景的描写营造意境、烘托 主题,议论画龙点睛。 8.请赏析文中两处画线句子。(6 分) (1)我生活中重要的人和事,皆是在深夜人场的。 (2)我是它的孩子,我是它的人。 9.本文在语言上有何特色?请简要分析。(6 分) 二、古诗文阅读(34 分) (一)文言文阅读(本题共 4 小题,19 分) 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 10~13 题。 陈希亮,字公弼。希亮幼孤好学,业成,乃召兄子庸、谕使学,遂俱中天圣八年进士第,里人 表其闾曰“三俊”。初为大理评事、知长沙县。有僧海印国师,出入章献皇后家,与诸贵人交通, 恃势据民地,人莫敢正视,希亮捕治置诸法。再迁殿中丞,徙知鄂县。巫觋岁敛民财祭鬼,谓之春 斋,否则有火灾。希亮禁之,民不敢犯,火亦不作;毁淫祠数百区,勒巫为农者七十余家。及罢去, 父老送之出境。母终服除为开封府司录司事福胜塔火官欲更造度用钱三万希亮言陕西用兵愿以此馈 军诏罢之 外戚沈元吉以奸盗杀人,希亮一问得实,自惊仆死,沈氏诉之,诏御史劾希亮及诸椽吏。 希亮曰:“杀此贼者独我耳。”遂引罪坐废。期年,盗起京西,杀守令,富弼荐希亮可用,起知房 州。州素无兵备,民凛凛欲亡去,希亮以牢城卒杂山河户,得数百人。日夜部勒,声振山南,民恃 以安。代还,乃以为宿州。州跨汴为桥,水与桥争,常坏舟。希亮始作飞桥,无柱,以便往来。诏 赐缣以褒之,仍下其法,自畿邑至于泗州,皆为飞桥。是岁,盗起宛句,昼劫张郭镇,执濮州通判 井渊。乃以希亮为曹州。不逾月,悉擒其党。迁京东转运使。除州守暴苛,以细过籍民产数十家, 获小盗,使必自诬抵死。希亮言其状,卒以废去。数上章请老,不允,移知凤翔。仓粟支十二年, 主者以腐败为忧。岁饥,希亮发十二万石贷民。有司惧为擅发,希亮身任之。是秋大熟,以新易旧, 官民皆便。英宗即位,迁太常少卿。未几致仕,卒,年六十四。 (节选自《宋史·陈希亮传》) 10.下列对文中画波浪线部分的断句,正确的一项是(3 分) A.母终服/除为开封府司录司事/福胜塔火/官欲更造/度用钱三万/希亮言/陕西用兵/愿以此馈 军/诏罢之/ B.母终/服除/为开封府司录司事/福胜塔火/官欲更造度/用钱三万/希亮言/陕西用兵/愿以此 馈军/诏罢之/ C.母终/服除/为开封府司录司事/福胜塔火/官欲更造/度用钱三万/希亮言/陕西用兵/愿以此 馈军/诏罢之/ D.母终服/除为开封府司录司事/福胜塔火/官欲更造度/用钱三万/希亮言/陕西用兵/愿以此馈 军/诏罢之/ 11.下列对文中加点的词语相关内容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3 分) A.阊,本义指古代里巷的门,后泛指人们聚居的地方,并常以“闾左”代称富豪望族。 B.淫祠,指民间私自滥建的不合礼制的祠庙。古代对祭祀对象和礼仪均有官方规定。 C.外戚,指帝王母.妻家的亲戚。历史上,不少外戚位高权重,常导致外威干政之祸。 D.畿,指古代王都周围千里以内的地区。后泛指邻近京城的广大地区,如“京畿”等。 12.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概括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3 分) A.陈希亮禁巫毁祠,受民爱戴。他任职鄂县时,当地巫师装神弄鬼,恐吓百姓,聚敛钱财,他 严令禁止,并拆毁淫祠,勒令巫师从事农业生产,深受百姓爱戴。 B.陈希亮巧架飞桥,政绩卓著。宿州任上,他设计了无柱的飞桥,解决了水桥相争的问题,便 利了行船,朝廷下诏赏赐褒奖,让他沿汴河直到泗州修建这种飞桥。 C.陈希亮守城保境,捕盗安民。房州盗匪猖獗官府却没有军队,他组织数百人日夜守卫,声势 大振,民心安定;宛句贼势嚣张,他到曹州不足一月,就擒获了贼党。 D.陈希亮敢于担当,便官利民。在凤翔时,他开仓借粮给遭遇饥荒的百姓,并一个人承担责任, 秋天丰收后百姓用新粮偿还陈谷,既利了民又解除了储粮霉变之忧。 13.把文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10 分) (1)与诸贵人交通,恃势据民地,人莫敢正视,希亮捕治置诸法。 (2)除州守暴苛,以细过籍民产数十家,获小盗,使必自诬抵死。 (二)古代诗歌阅读(本题共 2 小题,9 分) 阅读下面这首唐诗,完成 14~15 题。 谪官后却归故村,将过虎丘,怅然有作 刘长卿 万事依然在,无如岁月何。 邑人怜白发,庭树长新柯。 故老相逢少,同官不见多。 唯余旧山路,惆怅枉帆过。 14.下列对这首诗的理解和赏析,不正确的一项是(3 分) A.首联以万事依然如旧,反衬岁月流逝之多,蕴含着强烈的伤感与无奈。 B.“邑人”句通过写乡人对诗人头发已白的慨叹,表现诗人对年老的哀伤。 C.“庭树”句借景抒情,借庭树萌生新枝之景,抒发了诗人豁达乐观之情。 D.颈联写故人凋零,既阐发了首联的人生感慨,又为尾联抒情作了铺垫。 15.本诗尾联与刘禹锡《酬乐天扬州初逢席上见赠》颈联抒发的感情有什么不同?请结合作品简要概 括。(6 分) (三)名篇名句默写(本题共 1 小题,6 分) 16.补写出下列句子中的空缺部分。(6 分) (1)《劝学》中,荀子用比喻论证的方法,证明学习具有能够弥补自身不足的作用,并得出 “ , ”的结论。 (2)杜甫《登高》中“ , ”一联,描绘出一幅声 色俱显、动静兼备的峡江秋景图。 (3)岑参《白雪歌送武判官归京》中与李白“孤帆远影碧空尽,唯见长江天际流”意境相似 的诗句是:“ , ”。 三、语言文字运用(20 分)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 17~19 题。 中国古代四时的变幻与文学艺术的创作往往是融为一体的。随着大雪节气而来的降温与下雪, 不仅催生了许多 “雪”的诗文,也大大丰富了艺术创作中对于雪景的描绘。唐代诗 人王维创作了描绘东汉高士的《袁安卧雪图》,图中雪里芭蕉所体现出的艺术创作的自由性,就曾 广为时人所称颂。此图 不存,但在南唐画家徐熙的《雪竹图》中,我们或许可以体 会到相似的意趣。此幅作品为绢本水墨,画面主体为荒寒中傲然挺立的一丛雪竹及窠石。尤为珍贵 的是,( )。画家精心地用不同层次的淡墨烘托出画中不同物体上的雪, 使 留白的雪有了变化的律动之感。在现存的古代雪景图画中,还有广为人知的宋徽宗赵信的《雪江归 棹图》。整幅画作用极为细秀的笔触描绘了北方江岸雪景的开阔疏朗,气韵雅润而苍古。在画卷的 正中央,一位渔者独自驾着扁舟,面朝着苍莽的雪山。艺术家的创作,往往发乎性灵,他们用身体 感知大雪节气带来的严寒与雨雪,将之付诸笔端,创作出这些隽永的画作。 17.依次填入文中横线上的词语,全都恰当的一项是(3 分) A.关于 纵然 进而 又 B.对于 虽然 进而 也 C.关于 虽然 从而 又 D.对于 纵然 从而 也 18.文中画横线的句子有语病,下列修改最恰当的一项是(3 分) A.在现存的古代雪景图画中,广为人知的还有宋徽宗赵佶的《雪江归棹图》。整幅画作用极为 细秀的笔触描绘了北方江岸雪景的开阔疏朗,气韵雅润而苍古。 B.在现存的古代雪景图画中,宋徽宗赵佶的《雪江归棹图》也广为人知。整幅画作用极为细秀 的笔触描绘了北方江岸雪景的开阔疏朗,气韵雅润而苍古。 C.在现存的古代雪景图画中,还有广为人知的宋徽宗赵佶的《雪江归棹图》。整幅画作用极为 细秀的笔触描绘了开阔疏朗的北方江岸雪景,气韵雅润而苍古。 D.在现存的古代雪景图画中,广为人知的还有宋徽宗赵佶的《雪江归棹图》。整幅画作用极为 细秀的笔触描绘了开阔疏朗的北方江岸雪景,气韵雅润而苍古。 19.下列填入文中括号内的语句,衔接最恰当的一项是(3 分) A.画中积雪不施白粉,是纯用墨色留白渲染而成 B.不施白粉、纯用墨色留白渲染而成的是画中积雪 C.画家不施白粉,而纯用墨色留白渲染成画中积雪 D.画中积雪不施白粉,而纯用墨色留白渲染而成 20.在下面一段文字横线处补写恰当的语句,使整段文字语意完整连贯,内容贴切,逻辑严密,每 处不超过 15 个字。(6 分) 世界上的文字分为两大类, 。不同于英文、法文等表音文字,汉字是表 意文字,也叫语素文字。组成语言的最小单位是语素,语素是最小的语音语义结合体。语素独立运 用时是词,不独立运用时是构词成分。汉语中 ,例如“我回家吃饭”这句话中 的五个汉字就是五个语素。不过也有例外的情况一个语素由两个或多个汉字构成,例如“葡萄”“苜 蓿”“琵琶”“乒乓”“牡丹”等都是双音节语素,“喜马拉雅”“奥林匹克”“白兰地”“噼里 啪啦”“渐浙沥沥”等都是多音节语素, 都只是一个音节,它们组合在一起才 是一个语素。 21.请用简洁的语言介绍下面这幅漫画并写出其寓意。(不超过 100 字)(5 分) 四、写作(60 分) 22.阅读下面的材料,根据要求写作。(60 分) 在振华中学高三(6)班的班会上,同学们交流了自己喜欢的名人名言,下面两则名言引起了大 家的激烈争论: ①自己就是主宰一切的.上帝,倘若你想征服全世界,你就得征服自己。——海明威 ②一个完全以自我为中心的世界,有如一颗陨落的流星,连一分热也不会留下来。——罗曼·罗 兰 同学们见仁见智,看法不一。为将认识引向深入,班级准备举行一次辩论赛,正方观点为“人 之立于世,重视自我更重要”,反方观点为“人之立于世,重视外界更重要”。请你选择一方加入 其中,写一篇辩论词,阐述已方观点,并驳斥对方观点。 要求:结合材料,联系生活,自选立场,确定立意,自拟题目;不要套作,不得抄袭;不得泄 露个人信息;不少于 800 字。 2021 年高中毕业年级第二次质量预测 语文参考答案 一、现代文阅读(36 分) (一)论述类文本阅读(本题共 3 小题,9 分) 1. (3 分)C (A.程度夸大。“后者……显得更为重要”有误,根据第八段可知,尽管价值理性能 引领科技理性,但二者是彼此平衡、互不可缺的,不能说“后者……显得更为重要”。B.信息错 置。“二者可分别被视为‘价值理性’和‘科技理性’”有误,根据第三段,应为“二者可分别 视为‘科技理性’和‘价值理性’”。D.因果颠倒。“ 价值理性衰微……从而使科技理性过度 膨胀”有误,应是“科技理性的过度凸显带来了价值理性式微”。) 2. (3 分) C (材料和观点不一-致。文章引用普特南的话语,意在批判“在现代社会,由于市场 经济与资本逻辑的主导,科学技术几乎成为人类文明的代名词”的畸形现象。) 3. (3 分) D (推断不当。“ 就需要复兴东西方的某些源头文化”有误,根据第二段“无论是古 希腊哲学还是东方儒学,都暗含了科技理性与价值理性初始合.的样态”可知,东西方的源头文 化可“借鉴”,但不必“复兴”) (二)实用类文本阅读(本题共 3 小题,12 分) 4. (3 分) A (“近 1 亿农村贫困人口脱贫,彻底消除了绝对贫困”表述不严谨,缺少了前文限定 性的内容“我国现行标准下”。) 5. (3 分) D (“取得这一成效的根本原因在于义务教育的普及”于文无据。) 6. (6 分)①“一人一策”的精准关照,使义务教育阶段辍学学生有学上;②乡村教师“特岗计划” “ 银龄讲学计划"等一系列好政策,让一批批优秀教育工作者扎根乡村教育;③通过教育,在 “志”上帮助贫困户转变思想,树立摆脱贫困的坚定信念/通过教育,在“智”上帮助贫困群众 提高就业能力、致富能万。(6 分,答出一点给 2 分,其中③点答出“/”前后任意一点即可), (三)文学类文本阅读(本题共 3 小题,15 分) 7.(3 分)C(“由抽象到具体”错,“深夜车行北方”看到的北方景物是对北方的具体印象,后面 提炼出的“‘北方’ 精神特质”才是抽象的。) (1)运用了比拟修辞,表明“我”生活中的千里北方之行、儿时印象、文学记忆、节目策划等重 要的人、事都与深夜有关,(1 分)体现了深夜于“我”的重要意义,(1 分)在结构上起承上启 下的作用。(1 分) (2) “它”指北方,运用了比拟修辞,(1 分)表明“我”的性格秉性、青春特质、良知血性等都 深受北方的影响,与之精神内核一致,(1 分)表达了“我”对北方的热爱之情。(1 分) 9. (6 分)①整体语言风格激越而富有诗意。本文语言奔放炽烈,激情洋溢,不少表达新颖别致, 感受独特,充满诗意,韵味悠长。②句式上长短结合,整散结合,错落有致。本文句式上长句和 短句、整句和散句穿插运用,既整齐和谐,富有气势,又不乏变化,舒卷自如。③修辞上大量运 用比喻、排比修辞手法。大量比喻的运用使本文语言生动形象,富于表现力;大量排比的运用使 本文文采斐然、气势充沛。④用词精炼准确、新颖形象。“扎进”“飞舞”“出动”“录取”“高 扬”“呼啸”“嘹亮”等动词、形容词的选用既表意精准,又新颖形象,表现力极强。(6 分; 答 出一-点给 2 分,答出任意三点、意思对即可。) 二、古诗文阅读(34 分) (一)文言文阅读(本题共 4 小题,19 分) 10. (3 分) C (正确标点为:母终,服除,为开封府司录司事。福胜塔火,官欲更造,度用钱三万, 希亮言:“陕西用兵, 愿以此馈军。”诏罢之。) 11. (3 分) A (古代二十五家为一闾,贫者居住闾左,富者居于闾右,故多以“闾左”借指平民。) 12. (3 分) B (原文为“仍下其法,自畿邑至于泗州,皆为飞桥”,意为朝廷大力推广这种方法, 从京城开封至泗州,沿汴河两岸都建造了飞桥。) 13. (10 分) (1)和多位权贵结交,倚仗(他们的)权势侵占百姓土地,人们没有谁敢正眼看他, 陈希亮抓捕并依法惩治了他。 [5 分;“交通”(结交,勾结)、“恃”(倚仗,依靠)、“置诸法”(依法惩治他) 三处各 1 分,大意 2 分。] (2)除州知州施政暴虐严苛,因为小的过错就抄没数十户人家的财产,抓获小的盗贼,一定逼他 承认自己有罪后判处死罪。 [5 分;“暴苛” (暴虐严苛)、“籍”(抄没,查抄)、“抵死”(判处死罪, 处死) 三处各 1 分,大意 2 分。] 注意:①“关键词”与“大意”不重复扣分;②“关键词”译成近义词也可;③“关键词”翻译从 严,“ 大意”翻译从宽。 (二)古代诗歌阅读(本题共 2 小题,9 分) 14. (3 分)C( “抒发了诗人豁达乐观之情”有误。“ 庭树”句为乐景写哀,以庭树的生机勃 发反衬诗人的衰颓之态和衰老之悲。) 15. (6 分) 刘长卿诗:①对自己年老的感伤; ,②对故见参落、相聚稀疏的惆怅。 刘禹锡诗:①多年被贬、人出困顿的哀伤②不沉伦于生命困境的豁达乐观/对新事物蓬勃发展的喜 悦。 (6 分;两诗各 3 分,每首诗答出一点给 2 分,答出两点给 3 分;意思对即可) (三)名篇名句默写(本题共 1 小题,6 分) 16. (6 分) (1)君子生非异也 善假于物也 (2)风急天高猿啸哀 渚清沙白鸟飞回 (3) 山回路转不见君 雪上空留马行处 (每答出一空给 1 分,有错别字则该空不给分) 三、语言文字运用(20 分) 17. (3 分) C (“关于”引进关涉的对象,“对于”引进对象。表示关涉,用“关于”不用“对 于”;指出对象,用“对于”不用“关于”。“纵然”表示假设的让步关系,相当于“即使”;“虽 然” 表转折。“进而”,表示在已有的基础上进一步; “从而”,上文是原因、方法等,下 文是结果、目的等。“又”, 表示重复或继续,可表示意思上更进一层, “也”无此用法。) 18.(3 分)D(画线句存在两处语病:--是滥用介词结构造成主语残缺,应把“广为人知的”放在“还 有”之前充当主语;二是“描绘了北方江岸雪景的开阔疏朗”动宾搭配不当,应该是“描绘了开 阔疏朗的北方江岸雪景”。A 项、B 项搭配不当; C 项主语残缺。) 19.(3 分)D(A 项,根据“画中积雪不施白粉”的表述方式,可知后文应表述为“....”的格式, 以凸显对比性,因此排除 A 项。B 项使用了判断句,表现的是两个事物之间的关系, 未能突出前文所说的“尤为珍贵”之意,因此排除 B 项。C 项,结合上下语境,句子强调的 是“画中积雪”而非“画家”;另外,如果主语为“画家”,后文的主语亦为“画家”,“画 家”前后出现两次,有重复之嫌,因此排除 C 项。) 20. (6 分) ①表音文字和表意文字 ②汉字和语素多数是一- 对一-的关系/-一个语素大 多由一个汉字构成 ③这些词中的每个字(每写出一处给 2 分,意思答对即可。如有其 他答案,只要言之成理,可酌情给分。字数不合要求,酌情扣分。) 21. (5 分) 介绍:这幅漫画题为“美的价值”,/画面中心是- -个年轻女孩儿上半身的背影,/她所 戴的戒指、耳环、发圈和所穿的衣服上,/都挂着价格标签。(3 分; 由“/”所示,共四个 要点,少一点扣 1 分,扣完 3 分为止;语言不连贵,有语病,扣 1 分。)

资料: 1.9万

进入主页

人气:

10000+的老师在这里下载备课资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