现代中国政治发展史1
加入VIP免费下载

现代中国政治发展史1

ID:60907

大小:71.27 KB

页数:20页

时间:2020-12-18

加入VIP免费下载
温馨提示:
1. 部分包含数学公式或PPT动画的文件,查看预览时可能会显示错乱或异常,文件下载后无此问题,请放心下载。
2. 本文档由用户上传,版权归属用户,天天资源网负责整理代发布。如果您对本文档版权有争议请及时联系客服。
3. 下载前请仔细阅读文档内容,确认文档内容符合您的需求后进行下载,若出现内容与标题不符可向本站投诉处理。
4. 下载文档时可能由于网络波动等原因无法下载或下载错误,付费完成后未能成功下载的用户请联系客服处理。
网站客服:403074932
资料简介
2010 高考二轮复习历史全案 专题六  现代中国的政治、经济及思想文化 第一讲  现代中国政治发展史 【学法导航】 1.本专题重点知识:人民代表大会制度、中共领导的多党合作与政治协商制度、民族区域自治制度、新时期的民主法制建设;“一国两制”的构想的提出及其现实意义;和平共处五项原则的背景、内在联系和意义;中国恢复联合国合法席位的原因;中美、中日关系改善的历史背景和意义;20世纪80年代以来我国为维护世界和平所做的贡献等 2.本专题的阶段特征:主要叙述了新中国成立以后民主政治建设的曲折发展历程、祖国统一的历史潮流及独立自主的和平外交政策三大问题 3.误区提醒:  (1)中华人民共和国的一项基本政治制度是中国共产党领导的多党合作和政治协商制度,而不是中国人民政治协商会议。中国人民政治协商会议是这一制度的重要机构 (2)规定中华人民共和国为社会主义国家的纲领性文件不是《共同纲领》而是1954年宪法 (3)中国的民族区域自治不只是单纯的民族自治或地方自治,而是民族因素与区域因素的结合 (4)中国要避免十年“文革”那样的悲剧重演,主要在于完善社会主义民主和法制、实行并落实依法治国方略,而不单是防止教条主义和个人崇拜 (5)“一国两制”并不是说两制都是主体。“一国两制”的前提和基础是一国,即中华人民共和国;两种制度并存,国家的主体是社会主义制度。 (6)台湾问题不同于港澳问题,前者是内战遗留问题,属于中国内政,而后者是殖民主义遗留问题。东西德、韩国和朝鲜问题的产生,则是二战后根据国际协议形成的,属于二战的遗留问题 (7)注意由周恩来总理首先提出的和平共处五项原则标志着中国外交政策的成熟,并逐渐成为国际社会所公认的解决国与国之间问题的基本准则 (8)“求同存异”方针中的“同”是指亚非国家团结一致共同反对殖民主义,谋求发展,而不是社会意识形态相同;“异”是指亚非国家的社会制度和建设道路不同 (9) 1971年中国是恢复在联合国的合法席位,而不是加入联合国。这是因为中国是联合国创始国之一,也是安理会常任理事国的原始国之一 (10)中美正式建交的标志不是1972年《中美联合公报》的签署,而是1979年中美建交。 (11)中俄建立战略伙伴关系不是中俄结成联盟,而是不结盟、不对抗、不针对第三国的新型关系,既从本国利益出发,又充分考虑了伙伴的利益。 (12)新时期中国外交政策调整的出发点不是“中国综合国力的增强”而是“和平与发展的时代主题”。 【典例1】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初期,一些民主党派及非党派民主人士担任了国家重要领导 职务 如表:            职务  人数       中央政府副主席 政务院副总理 部级正职    总人数 6 4 34 民主党派和无党派人数         出现这一现象        A.表明左派人士和中间人士按三分之一比例参与执政        B.说明中国共产党开始实行与民主党派合作政策        C.表明了中国共产党领导下的多党合作制度的形成        D.说明中国共产党贯彻实行三三制原则组建新政权 答案:C  解析:由“中华人民共和国初期”,可排除选项B、D,它是在抗日战争时期的民主政权中实行的。通过图表分析,民主党派与中间人士不足三分之二,排除A。结合题意,只有选项C符合要求 【典例2】根据《中华人民共和国和俄罗斯联邦关于中俄国界东段的补充协定》,1929年被沙俄强占、历经79年沧桑的黑瞎子岛于2008年回归祖国。这意味着继香港、澳门回归后,又一块游离多年的中国领土回到祖国怀抱 这一重大事件表明     ①新时期中国积极发展与周边国家的睦邻友好关系,用和平的方式收回被别国强占的领 土 ②新中国成立以来,中国的综合国力大大增强,国际地位得到提高,国际影响力增大,黑 瞎子岛的回归是中国外交的一次胜利 ③这是中俄以互信求安全、以互利求合作的双赢成果 ④中国在实力上超过了俄罗斯      A.①②③       B.①②④     C.②③④     D.①③④ 答案:A  解析:这是一道与现实政治联系紧密的试题 可结合新时期中国外交政策的调整和中国在国际上的地位与影响力的变化来思考。④明显错误,①②③均符合题意 【典例3】中国新时期外交思想与新中国初期外交思想的内在一致性主要包括     ①反对霸权主义                ②加强同第三世界国家的合作 ③维护国家主权与世界和平      ④强调社会主义与资本主义的对抗      A.①②③      B.①②④     C.①③④     D.①②③④ 答案:A  解析:应从当前与新中国成立初期国际国内形势的分析出发,认识前后不同时期中国外交思想的差异和相同之处,①②③却有内在的一致性 【典例4】中国倡导的“和谐外交”理念,有利于维护世界和平、促进世界发展,取得了广泛的国际影响。阅读下列材料:   材料一  礼之用,和为贵;先王之道,斯为美。小大由之,有所不行。                                              ——《论语》     材料二  会议应将这些共同愿望和要求肯定下来,这是我们中间的主要问题。我们并不要求各人放弃自己的见解,因为这是实际存在的反映,但是不应该使它妨碍我们在主要问题上达成共同的协议                                        ——《周恩来在亚非会议全体会议上的发言》    材料三   2008年8月8日北京奥运会开幕式上迎来了80多位国家首脑,中国全力开展史无前例的奥运外交,展现了大国气魄。下图是为出席奥运会的各国元首举办国宴   请回答:  (1)概括材料一的中心思想。  (2)根据材料二,指出当时中国代表团提倡的方针。参加会议的国家的共同之处和要求有 哪些? (3)结合材料三,分析奥运会外交成功的原因及这次外交盛会产生的影响。 解析:第(1)问只要找出材料一的主要观点即可;第(2)问通过概括材料可知中国代表团的主张,联系所学知识分析各国的共同之处和要求;第(3)问要注意从中国实力,外交理念,外交行动,当今世界的大国关系方面进行思考 答案:(1)“和为贵”。(2)“求同存异”方针 共同之处和要求:都遭受过殖民主义的灾难和痛苦;都要求发展自己国家的民族经济。(3)原因:中国自身的强大;“和谐世界”理念得到大多数国家的认同;大国关系的相对改善;中国政府的不懈努力。影响:彰显了中国和平友好大国的形象;极大地提高了中国的国际地位;是“和谐世界”外交理念的成功实践;标志着中国进入自信面对世界的新阶段 【典例精析】 1.(08广东单科)与《中国人民政治协商会议共同纲领》不同,1954年《中华人民共和国宪法》 A.确立了政治协商制度         B.标志着社会主义改造的胜利完成 C.提出了民族区域自治         D.为社会主义建设提供了法律保证 【答案】D 【解析】可运用排除法,1954年宪法颁布时,三大改造还没有完成,社会主义制度没有建成。AC早在《共同纲领》就确定了。故选D符合题意 2.(09年天津文综)1954年12月,毛泽东在一次党内外人士座谈会上指出,政协仍有存在的必要,但是我们不能把政协搞成国家权力机关 此话的主要背景是 A.第一个五年计划的颁布         B.社会主义改造完成 C.人民代表大会制度的确立       D.中共八大召开 【答案】C 【解析】1954年9月,第一届全国人民代表大会的召开,宣布了由中国人民政治协商会议代行全国人民代表大会职权、以《共同纲领》代替《中华人民共和国宪法》过渡状态的结束,标志了人民代表大会的确立,与材料1954年12月的时代背景是一致的。而第一个五年计划的颁布是1953年,社会主义改造完成和中共八大召开都是在1956年 3.(09年广东历史)《陕甘宁边区宪法原则》规定:“边区各少数民族,在居住集中地区得划定民族区,组织民族自治政权,在不与省宪抵触的原则下,得订立自治法规 ”由此可知      A.陕甘宁边区是新中国成立后最早建立的民族自治区  B.共产党在新中国成立前已经有了民族区域自治的设想      C.新中国颁布的第一部具有宪法性质的法律是《陕甘宁边区宪法原则》      D.新中国的民族区域自治是根据《陕甘宁边区宪法原则》实行的 【答案】B 【解析】A选项中的陕甘宁边区是抗日战争时期存在的民主政府,而不是存在于解放后。新中国颁布的第一部具有宪法性质的法律是《共同纲领》所以C错。新中国的民族区域自治是根据先是《共同纲领》后是《中华人民共和国宪法》所以D错 4.(09年广东卷B)我国某部宪法将国家性质表述为:“工人阶级领导的,以工农联盟为基础的人民民主国家。”这一表述说明当时 A.三大改造尚未完成             B. 资产阶级已被消灭 C. 人民公社体制已经建立         D. 经济基础还十分薄弱 【答案】A 【解析】本题可用逆向推理得出结论,宪法将国家性质表述为:“工人阶级领导的,以工农联盟为基础的人民民主国家。”也就是说社会主义还没有建立,而三大改造的完成标志着社会主义的建立,所以选择A 5.(09年上海历史) “几个小时前我还是皇家警察,但我现在是一名堂堂正正的香港警察了。”该警察说这句话的背景是 A.邓小平提出“一国两制” B.中英签署关于香港问题的《联合声明》 C.《中华人民共和国香港特别行政区基本法》的颁布 D.中华人民共和国香港特别行政区成立 【答案】D 【解析】1997年7月1日经历了百年沧桑的香港回到祖国的怀抱,中国政府开始对香港恢复行使主权 香港结束了英国的殖民占领,成为中华人民共和国的一个特别行政区——香港特别行政区 6.( 08上海历史)周恩来总理曾说:“1954年日内瓦会议的结果表明,国际间的冲突是可以通过和平谈判解决的 ”能够体现这一精神的是 A.三个世界理论                      B.和平共处五项原则 C.不结盟原则                        D.国家主权理论 【答案】B. 【解析】本题主要考查对日内瓦会议和和平共处五项原则的掌握,在日内瓦会议上参加国家达成了协议,这表明不同社会制度国家之间取得了一致,这正是体现了中国提出的和平共处与原则 7.(09年山东文综)路透社评论某国际组织说,它“作为一种独立于美苏两国领导的军事条约组织的道德力量,强调最初在万隆会议上获得赞成的和平共处原则”。这一国际组织是 A. 联合国       B. 不结盟运动        C. 世界贸易组织      D. 欧洲联盟 【答案】B 【解析】此题难度为中,考查提炼双点有效信息解决问题的能力。由文字信息中“独立于美苏两国领导的军事条约组织的道德力量”“ 和平共处原则”可以确定答案 8.(09年四川文综)邓小平说:“中国在世界上的地位,是在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以后才大大提高的。”体现这一论断的具体史实有 ①废除了英美攫取的治外法权    ②促成了亚非会议取得积极成果 ③取得了抗美援朝战争的胜利    ④参加了1954年日内瓦国际会议 A. ①②③       B. ①②④       C. ①③④        D. ②③④ 【答案】D 【解析:】1943年初,国民政府分别与英美签订协议,宣布英美等国通过不平等条约攫取的治外法权等一些特权被废除,应排除1955年促成了亚非会议取得积极成果;1953年取得了抗美援朝战争的胜利;参加了1954年日内瓦国际会议,都是新中国成立后的成就 9.(09年江苏历史)分析右图可知,导致中美贸易变化的主要因素有 ①中国加入世界贸易组织,对美贸易额持续增长 ②中国实施改革开放战略,经济迅速发展 ③中美正式建交,促进了两国间贸易的发展 ④中国加入亚太经合组织,区域经济合作得以加强 A.①④      B.②③    C.①②③    D.②③④ 【答案】B 【解析】:此题考查中美关系中的贸易关系,以图表的形式出现,加大了试题的难度。①时间不符合,中国入世在2001年,④中国加入亚太经合组织不一定就得出中美贸易必然要增长,况且中国加入亚太经合组织是在1991年 10.(09年江苏历史)1998年初,在联合国安理会上中国同意对伊拉克进行武器核查,但在讨论美国提出的动用武力解决核查危机的议案时,投了反对票 这表明中国在新时期   ①开展以联合国为中心的外交活动    ②积极维护地区稳定和世界和平 ③参与符合联合国宪章的维和行动    ④奉行独立自主的和平外交政策 A.①④    B.②④    C.①②④    D.①②③ 【答案】C 【解析】此题考查中国新时期的外交政策。中国在联合国安理会反对美国用武力解决核查危机和维和行动无关。维和行动是由联合国采取某种军事行动,为通过其他政治、外交途径最终解决争端创造条件,或是监督落实已达成的协议。维和行动大致分为两大类:部署观察团和派驻维和部队,故③错误 11.(09年广东文基卷)《中国人民政治协商会议共同纲领》规定:“对于国民党政府与外国政府所订立的各项条约和协定,中华人民共和国中央人民政府应加以审查,按其内容,分别予以承认,或废除,或修改,或重订 ”体现此规定精神的外交政策是      A.一边倒    B.另起炉灶  C.不结盟     D.和平共处五项原则 【答案】B 【解析】新中国建立之初,我国确立并开始长期奉行独立自主的和平外交政策,实行“另起炉灶”、“打扫干净屋子再请客”、“一边倒”三项对外政策的基本方针。 “另起炉灶”的方针,使我国改变了半殖民地的地位,在政治上建立了独立自主的外交关系;“打扫干净屋子再请客”解决的是和外国(主要是指西方资本主义国家)建立外交关系的时机和条件问题;“一边倒”,是指在两极格局中,新中国要坚定地站在社会主义一边 12.(09年海南历史)20世纪80年代末,邓小平提出“韬光养晦”的外交战略,强调在国际事务中“决不当头”,“有所作为”。这一战略提出的主要国际背景是     A.苏联已经解体                    B.两级格局濒于瓦解 C.中美关系好转                    D.世界多极化正在形成 【答案】B 【解析】 20世纪80年代末,东欧和苏联政局动荡,国际社会主义运动遭遇前所未有的困难,邓小平强调在国际事物中“决不当头”,“有所作为”是为了减少国际压力,为我国的社会主义建设创造良好的国际环境 13.新中国成立以来,中国与世界各国的外交关系走上了一段不平凡的历程,自新中国成立 至今,中国始终坚持     ①维护国家根本利益的原则       ②独立自主的和平外交政策 ③和平共处五项原则             ④对外开放政策        A.①②       B.①②③     C.①②④    D.①②③④ 答案:A  解析:维护国家的根本利益是一个国家外交活动的根本目的;独立自主的和平外交政策是我国自建国起就始终奉行的对外关系的总原则;和平共处五项原则是在1954年正式提出的,对外开放政策是在1978年中共十一届三中全会提出来的,排除③④。故选择A 14.一位美国记者评论周恩来在某次重大会议中的作用时说:“周恩来并不打算改变任何一个坚持反共立场的领导人的态度,但是他改变了会议的航向 ”这次会议是       A.日内瓦会议                    B.万隆会议       C.第26届联合国大会             D.上海APEC会议 答案:B 解析:在1955年的亚非会议(万隆会议)上,周恩来提出“求同存异”方针,改变了会议的航向,推动了会议顺利进行 15.周恩来在20世纪50年代中期出席一次国际会议,在这次会议上他提出,中华人民共和国对于目前正在她的邻邦进行的战争和战争扩大的危险,不能不加以密切的注意。中国人民认为:朝鲜战争停止了,现在,印度支那战争同样应该停止 这次会议应是       A.万隆会议                       B.日内瓦会议       C.布雷顿森林会议                 D.第26届联大 答案:B  解析:1954年,中、苏、美、英、法及有关国家外长,在瑞士的日内瓦举行会议。会议讨论恢复印度支那和平问题 15.(09年北京文综)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以来,中国共产党领导全国各族人民沿着社会主义道路进行了不懈的探索。回答下列问题 中华人民共和国六十年的外交历程,就是冲破各种阻力走向世界,与各种不同类型国家逐步建立友好合作关系的历史 (2)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以来 ,形成了1949年、1972年和1992年三次与外国建交的高峰(见图15)。请从中任选一次,指出促成该次建交高峰的国内外因素   (注:本题要求只选三次建交高峰中的一次,若选答多项,只评阅所答第一项。) 1980年以来中国对外开放空间的扩展,是探索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的体现。 (3)读图16,概述中国对外开放空间扩展的过程 【答案】:(2)选答1: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初期,帝国主义国家对中国实施经济封锁和外交孤立;中国实行“一边倒”的对外政策,与苏联等17个国家正式建立外交关系。 选答2:20世纪60、70年代,美苏争霸中美国逐渐处于守势,谋求同中国改善关系。中国恢复联合国合法席位,国际地位提高;中美关系开始正常化 选答3:改革开放时期,中国奉行独立自主、不结盟的和平外交政策,发展同各国的友好关系;苏联和东欧部分国家解体,两极格局终结,一批新国家建立。 (3)从东南沿海四个经济特区起步,逐步开放东部沿海地带,随后进一步开放沿江、沿边和内陆省会城市,从而形成全方位的对外开放格局 【解析】回答第(2)问,解题关键是抓住问题围绕内外因展开回答,以所学知识为主。第(3)问,按年份顺序回答开放格局的形成,但要具体一些,防止过于笼统。 16. (08海南历史)根据材料与所学知识回答问题 材料一   我们认为,挽救目前抗战危机,准备反攻的急救办法,必须对政府的机构人事政策迅速来一个改弦更张……因此我坦白的提出,希望国民党立即结束一党统治的局面,由国民政府召集各党各派、各抗日部队、各地方政府、各人民团体的代表,开国是会议,组织各抗日党派联合政府,一新天下耳目,振奋全国人心,鼓励前方士气……  ——中共代表林伯渠:《在国民参政会上关于国共谈判的报告》(1944年9月) 材料二   政协代表人数如此之多,质量又相当整齐,而革命发展,人民需要它担负的任务更大,所以“新政协”这一名词已不能包括其全部意义,筹备会的常委会已决定改称为“中国人民政治协商会议”。这意思就是说他代表中国人民作政治协商的工作,实际是一个全国各界人民代表会议,同事也是一个全国革命统一战线的组织形式   ——董必武:《关于人民政治协商会议及团结民主人士问题》(1949年8月) (1)根据材料一并结合所学知识,指出中国共产党提出组织联合政府的目的,说明抗战胜利前后中国共产党为此而进行的努力。 (2)根据材料二并结合所学知识,说明“新政协”改名为“中国人民政治协商会议”的目的和背景 【答案】(1)目的:结束国民党一党专政,实行民主政治,争取抗战胜利。努力:中国共产党七大提出建立民主联合政府的目标;毛泽东赴重庆谈判;推动召开政治协商会议 (2)目的:为区别于1946年的“政治协商会议”,更名后具有更广泛的代表性;代行全国人民代表大会职权;筹建新中国 背景:人民解放战争取得基本胜利,新中国成立在即 【解析】本题考查时政热点---政治民主化问题,题目不算难,注意史论结合,论从史出。第(1)问注意材料一给定的时间限定,不难再现抗战即将胜利的大背景,然后再阐述中国共产党提出组织联合政府的目的和抗战胜利前后中国共产党为此而进行的努力 第(2)问属于根据材料即时回答型,要注意正确提炼材料二中的有效信息,首先注意给定的时间,以便正确判断“新政协”改名为“中国人民政治协商会议”的目的和背景 【专题综合】 一、我国人民代表大会制度和西方资产阶级议会制的区别? 1.阶级本质不同:人民代表大会制度与人民民主专政的国家本质相适应,服务于人民民主专制;资产阶级议会制与资产阶级专政的国家阶级本质相适应,服务于资产阶级专政。国家的一切权力属于人民是人民代表大会制度与资产阶级议会制的根本区别 2.组织和活动原则不同:人民代表大会制度按民主集中制与议行合一原则组织和活动;资产阶级议会制按三权分立原则组织和活动 3.政党在政权组织中的活动方式不同:人民代表大会制度实行中国共产党领导下的多党合作制度,即中国共产党始终处于领导核心的地位;资产阶级议会制则采取两党或多党轮流执政的制度。 二、我国民主政治制度的特色是什么? 1.人民代表大会制度特点:①民主集中制原则。②人民选举代表,一切权力属于人民。③统一管理国家 2.多党合作和政治协商的特点:①中共是执政党,各民主党派接受中共的领导,是参政党。②四项基本原侧是政治基础。③各民主党派都参加国家政权,参与国家事务管理。④以宪法为根本活动原则 3.民族区域自治制度的特点:①在国家统一领导下。②核心内容是自治权。③坚持民族平等原则 【典例1】阅读下列材料:     材料一  “观大地诸国,皆以变法而强,守旧而亡。然则守旧开新之效,已断可睹矣。以皇上之明,观万国之势,能变则全,不变则亡,全变则强,小变仍亡。”“臣故请皇上以俄大彼得之心为心法,以日本明治之政为政法也。”                                          ——康有为《应诏统筹全局折》     材料二  “中国数千年来都是君主专制政体,这种政体,不是平等自由的国民所堪受的,要去这政体,不是专靠民族革命可以成功。”“我们推倒清政府,从驱除满人那一面说是民族革命,从颠覆君主政体那一面说是政治革命,……那政治革命的结果,走建立民主立宪政体,照现在这样的政治说起来,就算汉人为君主,也不能不革命。”                                     ——孙中山《在东京民报创刊周年大会上的演说》     材料三   “……西洋人为拥护德、赛两先生,闹了许多事,流了许多血,德、赛两先生才渐渐从黑暗中把他们救出来,引导光明世界。我们现在认定,只有这两位先生可以救治中国政治上、道德上、学术上、思想上一切的黑暗。”                                       ——陈独秀《本志罪案之答辩书》     材料四   毛泽东也曾对英国《泰晤士报》的记者富尔曼说过:“我们信仰与实行民主政治……限制任何一党专政的可能性。”                                    ——笑蜀编《历史的先声—半个世纪的庄严承诺》  请回答:   (1)根据材料联系所学知识概括康有为、孙中山、毛泽东对民主政治的不同理解,并简要 分析他们在当时分别受到哪些西方国家政治体制或思想理论的影响   (2)简要说明康有为、孙中山、陈独秀、毛泽东四位历史人物所代表的政治派别对实现中 国近代政治民主化所作主要努力。并概括指出中国近代政治民主化的主要特点 答案:(1)不同理解:民主对康有为而言就是君主立宪;孙中山认为民主就是民主共和;毛泽东认为民主就是人民民主专政。形成原因:康有为接受德国、日本的君主立宪思想;孙中山接受法国、美国的民主共和思想;毛泽东接受马克思主义思想 (2)努力:康有为等维新派为实现君主立宪掀起戊戌变法运动;孙中山等资产阶级革命派为建立民主共和国制度进行了辛亥革命;陈独秀等具有民主思想的知识分子为提倡民主与科学发起新文化运动;以毛泽东为首的中国共产党领导新民主主义革命,建立了人民共和国,实现民主政治。特点:各派都主张向西方学习;都与挽救民族危亡相结合;对民主制度的理解不断深化 解析:康有为、孙中山学习和效仿欧美民主政治,但他们的道路在半殖民地半封建的中国行不通。以毛泽东为首的中国共产党走出了一条适合中国国情的民主道路 三、中华人民共和国和中华民国临时政府成立之初面临着哪些相同的国际环境?在这种国际环境中中华人民共和国和中华民国分别执行了怎样的外交政策?原因是什么? 1.相同的国际环境:都面临着帝国主义的威胁,帝国主义国家都对新生政权采取了政治上孤立,经济上封锁,军事上包围的敌视政策,妄图将新生的政权扼杀在摇篮里,这是因为帝国主义国家不希望中国富强 2.不同的外交政策:中华人民共和国政府奉行独立自主的外交政策,打破了帝国主义的封锁,如采取“另起炉灶”、“打扫干净屋子再请客”、“一边倒”等政策,取得了举世瞩目的外交成就,对帝国主义进行了沉重的打击。中华民国临时政府为了换取帝国主义的承认,在《告各友邦书》中明确承认“清政府同帝国主义签订的一系列不平等条约继续有效”。这实质上是一种屈辱外交 3.形成不同外交政策的原因:①社会制度的不同。中华人民共和国政府实行独立外交,国家已经取得了独立,而且开始向社会主义过渡 中华民国临时政府实行屈辱外交,因为民族不能自立,还在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徘徊。②领导力量不同。中国共产党是伟大的无产阶级政党,代表广大人民群众的意志,领导中国人民当家作主,有执行独立自主外交政策的基础。而南京临时政府是资产阶级领导的,它本身带有软弱性和妥协性,严重脱离人民群众,不能发动人民群众,没有执行独立自主外交政策的基础 【典例2】阅读下列材料,然后回答问题: 材料一:1949年11月15日和1950年1月8日,周恩来外长两次致电联合国秘书长赖伊和联大主席罗慕洛,声明“驱蒋纳我”的立场,中国开始了争取恢复联合国代表权的斗争 材料二:在1951年11月的第六届联大上,美国借口“中国侵略朝鲜”提出“延期讨论”中国合法席位的提案 在以后的几届联大期间,美国一直以此为借口阻挠中国代表权问题的解决。 表1:“延期讨论”提案的表决情况 (“延期讨论”提案只需要简单多数即可通过) 会议 赞成 反对 弃权 缺席 总票数 赞成百分比﹪ 1951年六届 37 11 4 8 60 61﹪ 1952年 42 7 11 0 60 70﹪ 1954年 44 10 2 4 60 73﹪ 1956年 47 24 8 0 79 60﹪ 1957年 48 27 7 0 82 59﹪ 1960年 42 34 22 1 99 42﹪ 材料三:表2:1961—1971年“驱蒋纳我”提案的表决情况 会议 通过 反对 弃权 1961年十六届 38 48 30 1964年 40 57 13 1965年 47 47 20 1968年 44 58 23 1970年 51 49 25 1971年 76 35 17 材料四:中国恢复在联大的合法席位后,美国驻联合国大使不得不承认“这是联合国历史上的转折点,反西方集团在美国威望动摇时第一次击败了美国”。 请回答: (1)材料一表明新中国成立时提出了什么政治要求?为什么没有实现? (2)材料二表l中反映出从哪一年起美国的支持率开始下降?分析下降的原因。 (3)材料三表2中1971年的表决情况发生了什么变化?为什么? (4)材料四中中国恢复联合国的合法席位,被认为是“历史的转折”,应如何理解? 答案:(1)提出驱逐国民党集团,恢复中国在联合国代表团的要求。以美国为首的一系列国家以未承认新中国为理由,拒绝讨论中国的提案 (2)从1956年开始下降。原因:中国提出的和平共处五项原则得到理解和支持;亚非民族解放运动高涨,社会主义阵营对中国斗争的支持。(3)1971年第26届联大,以压倒多数通过了提案,恢复中华人民共和国的合法席位并驱逐台湾国民党集团代表。中国国际地位提高;广大主持正义的国家支持。(4)中国取得的胜利,表明中国的外交活动打破了美国的阻挠,联合国中第三世界国家力量加强;美国自二战以来称霸世界的地位受到动摇 解析:本题考查中国恢复在联合国合法席位的背景和过程,反映中国外交的胜利。 四、简述建国后中美关系的演变 1.新中国成立后,美国采取政治上不承认、经济上封锁、军事上包围的外交孤立政策。历史原因是美国推行全球霸权主义政策,为了在中国建立稳固的亲美政权,采取了扶植蒋介石打内战的反革命策略,妄图消灭共产党。新中国成立沉重打击了美国的全球霸权政策,推动世界人民反帝、反霸、反殖斗争,壮大了世界和平力量和社会主义力量。中美在国家利益和意识形态上的矛盾和冲突 2.60年代:美国采取敌视、威胁中国的政策,使中美在整个60年代处于敌对状态。 3.70年代:中美关系又敌对走向正常化。原因从中美双方来分析 五、改革开放以来,我国外交政策调整的原因有哪些?调整后的对外政策与以前相比,发生了哪些变化? 1.原因:(1)中国的综合国力有了很大的提高,和平建设真正有了可能。(2)国际形势发展变化的需要(3)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的需要 2.变化:(1)由对战争不可避免的估计到和平与发展是当今世界两大主题的论断。反对霸权主义和维护世界和平。(2)奉行不结盟政策。(3)重视与第三世界国家发展关系。(4)积极开展与周边国家的睦邻友好关系 (5)坚持对外开放的政策 【典例3】阅读下列材料: 材料一: 中华人民共和国外交政策的原则,为保障本国独立、自由和领土主权的完整,拥护国际的持久和平和各国人民间的友好合作,反对帝国主义的侵略政策和战争政策 ——《共同纲领》 材料二: 中国永远属于第三世界,这是我们对外政策的一个基础。我们将永远属于第三世界,就是说,现在中国穷,理所当然属于第三世界……中国永远不会称霸,永远不会欺侮别人,永远站在第三世界一边                                ——邓小平《维护世界和平搞好国内建设》 材料三: 我们坚持奉行独立自主的和平外交政策,在和平共处五项原则的基础上同世界上一切国家友好交往,平等相待、互利合作,推动人类进步事业不断发展。                                                      ——江泽民 请回答: (1)材料一反映出我国外交政策的出发点是什么? (2)材料一与材料二的主张有何相似之处? (3)材料二强调中国永远属于第三世界的理由是什么? (4)据材料三思考,改革开放以来,我国在外交方面为推动人类进步事业的不断发展所做出的贡献有哪些? 答案:(1)维护国家主权,维护世界和平 (2)在维护国家主权的基础上反对任何形式的霸权主义。(3)中国贫穷,是一个发展中国家;中国反对霸权主义和强权政治。(4)①.开展以联合国为中心的多边外交,全面参与联合国的事务,积极参加联合国千年首脑会议,首倡联合国安理会常任理事国的会晤。②.推进新型区域合作:中国积极参加亚太经合组织的各种重要活动,倡导发起上海五国机制,并推动发展为上海合作组织 解析:回答第(1)问注意关键词“保障本国”“拥护国际”。回答第(2)问注意材料一的关键词“反帝反侵略”,材料二的“不称霸”,后找出它们的共同点。回答第(3)问时要从材料中归纳出两个要点。第(4)问从联合国、周边外交考虑 【专题突破】 中国共产党领导的多党合作和政治协商制度,既是我国的基本政治制度,也是符合国情的社会主义政党制度。这一政党制度的显著特征是:共产党领导、多党派合作,共产党执政、多党派参政,具有根本不同于其他政党制度的特点和优势。从不同角度探究这一问题,如1—3题 1.政治协商在中国革命和建设中发挥了重要作用。下列叙述中,不正确的是     A.1946年的政治协商会议,达成了国共两党联合执政的决议     B.建国初期,人民政协代行全国人大职权     C.“文革”期间,政协工作陷于瘫痪     D.社会主义建设新时期,政协工作得到恢复和改进 答案:A  解析:1946年的政治协商会议,由于中国共产党的努力和各民主党派的合作与斗争,终于迫使蒋介石签订了《和平建国纲领》等五项协议。这些协议虽然还不是中国共产党所主张的新民主主义纲领,但它否定了国民党的一党专政,承认各党派存在的合法性。政治协商会议的成功,是中国共产党与民主党派及各界人士在会议内外密切合作的结果,是党的统一战线的胜利。其建立起来的一个多阶级党派共同执政的联合政府,而不是国共两党的联合执政。 2.“为了保障人民民主,必须加强法制 必须使民主制度化、法律化……。”新中国成立初期,为“民主制度化、法律化”奠定基础的是     A.《中华民国临时约法》     B.《中国人民政治协商会议共同纲领》     C.1954年《中华人民共和国宪法》     D.1956年底社会主义改造的完成 答案:C 解析:新中国成立初期,为“民主制度化、法律化”奠定基础的是1954年的《中华人民共和国宪法》。A项是1912年出台的;B项是建国初期的最高法律,但只起“临时宪法”的作用;D项是建立了社会主义的经济基础,不属于法制建设 3.民族区域自治制度是我国基本的政治制度,它与香港、澳门特别行政区制度的最主要区别是     A.社会制度不同               B.拥有的自治权不同     C.经济政策不同               D.外交权利不同 答案:A  解析:解题的关键是要对民族区域自治制度和特别行政区域制度有准确的认识 二者的区别明显体现在:特别行政区域实行资本主义制度享有高度自治权,民族自治地区依法享有自治权,实行社会主义制度 任何特别行政区,都是在中央统一领导下的地方政区,都是中华人民共和国不可分割的组成部分,都没有任何主权实体的性质。从不同方面探讨特别行政区,如4—6题 4.1993年海峡两岸举行划时代意义的“汪辜会谈”。下列对这次会谈相关史实的表述,错误 的是     A.为两岸的交流建立了正常化渠道     B.会谈以“九二共识”为前提     C.海峡两岸长期隔绝的状态由此被打破     D.推动两岸经济合作、互补、互利的局面逐渐形成 答案:C   解析:20世纪80年代以来,随着海峡两岸政策的调整,两岸的各种交流与交往进入持续调整发展的阶段。“汪辜会谈”是海峡两岸授权的民间机构最高负责人之间的首次会晤,尽管只限于民间性、经济性、事物性和功能性的范围,但也引起台湾岛内的高度重视和国际社会的普遍关注  5.2007年是香港回归祖国十周年。香港回归祖国的伟大意义是     ①迈出了完成祖国统一大业的重要一步     ②成功实践了“一国两制”的伟大构想 ③洗刷了中华民族的百年耻辱             ④为和平解决历史遗留问题提供了范例     A.①②③      B.②③④      C.①③④      D.①②③④ 答案:D  解析:本题重点落在对香港回归意义的理解上 香港回归是在“一国两制”构想的指导下实现的,解决了近代史上的历史遗留问题,是中国外交的胜利,①②③④正确,即选项D正确 6.中国政府于20世纪80年代提出“一国两制”构想,其总体目标是为了     A.解决香港回归问题             B.解决澳门回归问题     C.和平方式解决台湾问题         D.祖国统一大业 答案:D  解析:实现祖国统一,是全国各族人民的愿望,也是历史赋予我们的神圣使命。因而“一国两制”的总体目标是为了实现祖国统一大业 和平共处五项原则既适用于社会制度相同的国家,也适用于社会制度不同的国家;既适用于发展中国家,也适用于发达国家;既适用于国家间的政治关系,也适用于国家间的经济关系。探讨上述问题,如7—9题 7.周恩来曾说,中国的反动分子在外交上一贯是惧怕帝国主义的。清朝的西太后、北洋政府的袁世凯、国民党的蒋介石,哪一个不是跪在地上外交呢?中国一百年的外交史是一部屈辱的外交史 我们不学他们。新中国成立之初“我们不学他们”的突出表现是      A.采取“另起炉灶”的外交方针         B.采取独立自主的和平外交方针      C.采取“求同存异”的外交方针         D.采取不结盟的外交方针 答案:B  解析:材料反映了中国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时期的屈辱外交,因此,新中国成立后废除旧中国的屈辱外交,奉行独立自主的和平外交方针,A、C、D属于独立自主的和平外交方针的内容。 8.新中国成立后,苏联第一个宣布承认新中国并正式建立外交关系,1950年初双方签订《中苏友好同盟互助条约》,该条约签署的意义有     ①有利于促进新中国经济的恢复和发展   ②有利于打破帝国主义孤立封锁中国的政策 ③有利于巩固中苏两国的团结和友谊     ④有利于解决台湾问题,实行祖国统一大业      A.①③④      B.①②③    C.①②④     D.②③④ 答案:B  解析:该条约的签订是新中国外交“一边倒”的表现,致使中美关系不佳,而当时的台湾与美国关系密切,故④错误,可排除含④的三项 9.1953年中国政府提出和平共处五项原则是为了处理      A.同苏联等社会主义国家的关系      B.同邻国和新兴民族独立国家的关系      C.同美国等西方发达国家的关系      D.朝鲜战争遗留问题 答案:B 解析:本题可用排除法。新中国成立初期,正值社会主义与资本主义两大阵营对峙和激烈斗争时期,以美国为首的西方国家对中国采取敌视政策,新中国外交一开始就倒向社会主义阵营,所以C项可以排除 新中国诞生后不久,立即与苏联结盟,所以选项A也不是正确答案 选项D有关“朝鲜战争遗留问题”是1954年日内瓦会议讨论的议题,与题干要求不相干。

资料: 29.3万

进入主页

人气:

10000+的老师在这里下载备课资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