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七节 辽、宋、夏、金、元经济的发展与对外经济交流
加入VIP免费下载

第七节 辽、宋、夏、金、元经济的发展与对外经济交流

ID:60242

大小:18.78 KB

页数:9页

时间:2020-12-18

加入VIP免费下载
温馨提示:
1. 部分包含数学公式或PPT动画的文件,查看预览时可能会显示错乱或异常,文件下载后无此问题,请放心下载。
2. 本文档由用户上传,版权归属用户,天天资源网负责整理代发布。如果您对本文档版权有争议请及时联系客服。
3. 下载前请仔细阅读文档内容,确认文档内容符合您的需求后进行下载,若出现内容与标题不符可向本站投诉处理。
4. 下载文档时可能由于网络波动等原因无法下载或下载错误,付费完成后未能成功下载的用户请联系客服处理。
网站客服:403074932
资料简介
第五章 民族融合的进一步加强和封建经济的继续发展 第七节 辽、宋、夏、金、元经济的发展与对外经济交流 教案  教学目标   一、基础知识目标   辽宋夏金元经济发展的特点;两宋农业的发展;辽代、西夏、金代农业的发展;元代农业的发展;北宋的矿冶业;辽代的铁器制作;西夏的冶铁技术;金代的矿冶业;北宋丝织业的发展;辽代丝织业的发展;南宋棉纺织业的新成就和元朝棉织业的发展;两宋、辽、元的制瓷业;宋代造船业的发展;两宋商业的发展和城市的繁荣;辽、夏、金商业的发展;元代运河和都市;两宋的海外贸易;辽、金的对外贸易;元代对外贸易和对外交往。   二、能力培养目标   1.通过引导学生运用已学过的知识,分析宋元时期海外贸易兴盛的原因,培养灵活运用知识的能力和分析历史问题的能力。   2.通过对辽、西夏、金、元时期各族在我国边疆地区开发中作用的认识,培养用辩证唯物主义和历史唯物主义观点看待历史事物的能力。   三、思想教育目标   1.宋元时期,中国封建经济高度发展,出现了新的繁荣,物质文明达到了一个新的高度。   2.这一时期,封建生产方式逐步向我国边疆地区扩展,辽、西夏、金、元经济的发展,不同程度地受到汉族先进经济、文化的影响,各民族进一步融合。   3.宋、辽、西夏、金的贸易及宋、辽、金、元的对外贸易,促进了各族人民之间的经济文化交流共同发展,促进了中外经济文化交流。   4.辽、金人民对开发我国东北地区,作出了重要贡献,西夏人民为祖国西北地区的开发付出了艰苦劳动。元朝时,蒙古族和其他各族对祖国边疆地区开发,都有重要贡献。各族人民都为祖国历史的发展作出了贡献。   教学要点   一、辽、宋、夏、金、元时期经济特点   二、农业生产的发展  1.两宋农业的发展  2.辽代的农业  3.西夏的农业  4.金代的农业  5.元代的农业   三、手工业的发展  1.矿冶业  2.纺织业   (1)丝织业  (2)棉织业  3.制瓷业   (1)两宋制瓷业的发展  (2)辽金制瓷业  (3)元朝景德镇成为全国制瓷中心  4.造船业   四、商业和城市的繁荣  1.北宋商业的发展和城市的繁荣  2.南宋商业的进一步发展  3.辽、西夏、金商业的发展  4.元朝修治运河和都市发展   五、对外经济交流  1.两宋海外贸易的发展  2.辽、金的对外贸易  3.元朝对外贸易繁荣  4.马可·波罗来华和列班·扫马访问欧洲   教学要求和建议   一、本节内容为两课时,属非考试内容。本节涉及知识点较多,教师可视具体情况,确定教学重点,解决难点、疑点问题。   二、讲授本节内容时,要利用教材关于对这一时期经济总特点的叙述,使学生对这一时期经济的发展从宏观上有一个基本印象,以便于学生对本节内容的理解。   这段历史经济发展的总特点,教材从四个方面作了叙述。一是农业有重大发展,经济重心的南移;二是手工业生产技术与规模的进一步发展,产品有民族特色;三是商品经济活跃,出现纸币;四是海外贸易兴盛。   三、本节内容丰富,头绪和知识点较多,但主要是讲经济发展的表现,学生易于读懂教材。因此,应特别注意调动学生学习的积极性,可让学生自己动手列表归纳并提出问题,然后教师解疑,或先由教师带领学生分析重点、难点、疑点,然后由学生概括归纳。   四、“农业的发展”一目,教材讲了五个问题:1.两宋农业的发展;2.辽代的农业;3.西夏的农业;4.金代的农业;5.元代的农业。   1.两宋农业的发展。两宋农业的发展,是本节重点之一。主要有五个方面:①北宋农业生产技术的进步;②北宋耕地面积的扩大;③北宋农作物品种的调剂;④经济作物种植地区扩大;⑤南宋时南方成为全国最富的经济区,全国经济重心已由北方移到南方。   教师要引导学生分析两宋农业生产发展的原因。   教材小字叙述了宋朝农民讲究耕作技术,重视田间管理。   2.辽代的农业。教材介绍了辽统治者大力发展农业的措施和农业发展的表现。教师要让学生通过辽代农业的发展,认识契丹族对我国北方地区开发所作出的重要贡献。   3.西夏的农业。教材介绍了西夏的河套和河西走廊地区有较完备的灌溉系统,是主要的粮食产地,说明西夏人民对西北地区的开发作出了重要贡献。   4.金代的农业。教材叙述了金统治者促进东北地区农业发展的措施、黄河流域农业生产的恢复和发展。教师要向学生说明,金对我国东北地区的开发作出了贡献。   教材小字补充介绍了金宣宗鼓励推广水田的一些作法。   5.元代的农业。教材首先讲到元世祖重视农业,设大司农司和颁发《农桑辑要》,然后简要叙述元朝时农牧业的恢复和发展、棉花种植遍及南方和人口的增加。说明元朝时蒙、汉和各族人民对祖国历史发展做出的贡献。   五、手工业的发展。教材首先介绍了这一时期手工业生产的特点,然后从四个方面作了介绍。1.矿冶业;2.纺织业;3.制瓷业;4.造船业。   1.矿冶业。教材介绍了北宋的矿冶业、辽代的铁器制作技术、西夏的冶铁技术和铁器制作技术、金代的矿冶业。   (1)北宋的矿冶业。教材介绍了北宋煤的大量开采和煤在冶炼中的重要作用。   (2)辽、西夏和金代的矿冶业。教材介绍辽代的铁农具、铁甲和马镫制作具有较高水平。西夏冶铁采用较为先进的竖式风箱和说明金代的矿冶业具有一定的规模,说明这几个朝代矿冶业的发展状况。   2.纺织业。教材介绍了北宋丝织业的发展、辽代丝织业的空前发展、南宋棉纺织业的新成就、元代黄道婆传播先进的棉纺织技术。   (1)北宋丝织业的发展。教材介绍了北宋的丝织品产地和丝织品的特色。   (2)辽代丝织业的空前发展。教材介绍了辽墓中出土的刻丝夹被,织有绚丽图案,“精绝天下”。教师应向学生说明:契丹贵族建立政权后,统一了中国北部的广大地区,并利用国家政权把大量汉人迁到内地,从事农业和手工业生产,以供其剥削。汉族人民也把纺织技术传到了契丹地区,使辽代的丝织业空前发展,丝织技术大大提高。   (3)南宋棉纺织业的新成就。教材介绍了南宋时,棉纺织业扩展到江南广大地区、新的棉纺织工具出现及棉纺织业兴起的意义。教师应向学生指出:随着北宋以来棉花种植的推广,棉纺织业逐渐普遍起来,南宋纺织业中虽然丝织技术也有新的提高,但最重要的成就是棉纺织业的进一步发展。棉纺织业的兴起,是手工业发展史上的一件大事。从此以后,棉布逐渐成为主要衣被原料。   (4)元代棉纺织业迅速发展。教材叙述了黄道婆和海南黎族人民对我国棉纺织业发展做出的重要贡献,并指出松江成为全国棉纺织业中心以及江南棉纺织业迅速发展。   教材小字介绍了西夏较为发达的毛纺织业。   3.制瓷业。教材介绍了两宋制瓷业的发展、辽代具有民族特色的瓷器、金代制瓷技术的进步以及南宋、元朝的制瓷业中心。   (1)两宋制瓷业的发展。教材介绍了北宋瓷器各具特色,五大名窑分布各地,大量产品远销国外。南宋、元代时,景德镇成为全国著名的制瓷中心,产量倍增,行销海内外。教师应向学生指出:北宋的瓷器,不论在产量上还是制作技术上,比前代都有很大提高。南宋制瓷业进一步发展,运销海外的瓷器比过去增多,这些都体现了两宋制瓷业的重大发展。教学时应突出两宋的制瓷业,同时还要着重指出,在元朝时景德镇成为全国著名的制瓷中心。   教材小字介绍了北宋五大名窑所产瓷器的特色。   (2)辽代具有民族特色的瓷器。教材只介绍了辽代生产的鸡冠壶、凤首瓶等,教师可补充说明:近年在辽宁境内出土的契丹时期的陶瓷制品中,有的为单色釉,有些表里都挂釉,还有三彩釉。这些说明辽代制瓷业也有发展。   (3)金代制瓷业。教材主要介绍金代耀州瓷窑所产瓷器花纹图案简洁等,反映了金代制瓷业的发展。   4.造船业。教材介绍了北宋造船业的发展和南宋发达的造船业。   (1)北宋造船业的发展。教材叙述了北宋造船业的发达地区和造船技术的进步。教师应指出:北宋造船技术的进步,表现在所造船只的体积和载重量相当大,且设有隔离舱。这种隔离舱既可防水,又可防撞击,是我国造船工匠的首创。   (2)南宋发达的造船业。教材介绍南宋的造船中心能造可载粮几万石的大型海船。教师应指出:南宋造船业的发达,与南宋偏安江南,中西陆路交通几乎完全中断,海上交通更显重要有密切关系,这种情况促使南宋造船业进一步发展。   六、商业和城市的繁荣。教材从四个方面作了介绍:1.北宋商业的发展和城市的繁荣;2.南宋商业的进一步发展;3.辽、西夏、金商业的发展;4.元朝修治、开凿运河和都市的繁荣。   1.北宋商业的发展和城市的繁荣。教材介绍了北宋东京等大城市商业比前代有了突破性发展:城市商业繁荣,行会组织有了发展,农村商品经济活跃,并开始出现纸币。教师应向学生指出:北宋商业的发展和城市的繁荣,是以农业、手工业的发展为前提条件的。“坊”“市”界限的打破,使商店可以随处开设,大街小巷白天黑夜都可进行商业活动,这是古代城市商业发展的一个新的转折;由于坊、市界限被打破,城市中行业分区性逐渐消失,因此行会的地位更显重要,组织更加严密;市镇是城市和乡村的桥梁,它的发展,有利于商品经济的繁荣;纸币的出现,是商品经济发展到一定阶段的产物,又为商业活动提供了便利条件。纸币插图要让学生观察,说明这幅插图为北宋印造纸币的铜版拓片。拓片正面上部有十枚方孔圆钱纹,中部有铭文,中部有铭文“除四川外许于诸路州县公私从便主管并同见钱七百七十陌流转行使”,下部有一仓廪图,有三人正忙于搬运货物。铜版长16.2厘米,宽9.2厘米。约在20世纪40年代流落到日本,为田中清岳堂收藏。国内仅存原铜版拓片。   教材小字叙述了由于商业发达,北宋政府对商税特别重视,在全国各地设立机构,专门征收商税。商税收入不断增加,越来越成为政府重要的财源。   2.南宋商业的发展。教材介绍了南宋临安的人口及南宋大量发行纸币。教师应作适当补充说明:临安是南宋政治、经济、文化中心,人口达到百万,城内店铺林立,贸易兴隆,昼夜不绝。   3.辽、西夏、金商业的发展。教材介绍了辽的南京、西夏的凉州、金的燕京商业繁盛,商税成为金国家财政的重要来源,辽、西夏、金都曾与宋有榷场贸易。金后期,银币成为流通的货币。对此教师不必多讲,让学生了解即可。   教材小字介绍了西夏与北宋的边境贸易、和西夏、金铸造的钱币,又介绍了金代铸造的银币。可让学生自行阅读,不作要求。   4.元朝交通的发达和都市的繁荣。讲元朝交通和都市时,教师应让学生阅读本目教材中的《元代大运河》插图,说明元代先后开凿了会通河和通惠河,把原有运河连接起来并延至大都。这样,元代漕运可从杭州直达大都。为使学生了解元代运河与隋运河的区别,建议教师课前准备一张隋运河与元运河对照的投影图,说明隋代运河迂回曲折,水陆并用,而元代运河截弯取直,不再绕道洛阳。元运河的开通既解决了南粮北运的问题,也保持了海河、黄河、淮河、长江、钱塘江五大水系的沟通。   讲元代的都市时,教师先强调大都、杭州、泉州是元代最著名的城市,其中大都不仅是元代的政治文化中心,也是繁华的人口众多的国际性商业城市。那里,来自欧、亚、非诸国的使团和商队络绎不断,“外国巨价异物及百物之输入此城者,世界诸城无能与比”。大都又是当时世界上规模最大、设计水平最高的城市之一。教师可指导学生阅读元大都平面图,说明元大都面朝背市、左祖右社的建设布局,棋盘式街道及运河直通积水潭的盛况。杭州是南方最大的商业和手工业中心。泉州是对外贸易的重要港口,被外国人誉之为世界第一大港。教师可按教材内容讲述。   七、对外经济交流。教材首先指出了这一时期中外经济交流的重要特点,然后介绍了两宋的海外贸易和辽、金、元的对外贸易。   1.两宋海外贸易的发展。教材介绍了两宋的海外贸易超过前代。两宋政府都设有管理对外贸易、征收商税的机构,北宋与日本、东南亚各国的贸易,南宋的对外贸易港口、通商国家、商税收入等,都说明两宋对外贸易的发达。教师应引导学生与前面学过的相关内容对比,使学生认识到:宋代是我国封建社会对外贸易史上的重要发展时期,而且与汉、唐相比,对外贸易的通道发生了重大变化,也就是从西北的陆路转向了东南的海路。那么,宋代的海外贸易为何如此兴盛?对外贸易的通道为何转向了东南的海路?教师要利用学生已学过的知识,引导学生从以下几个方面去认识:   第一,从国内情况看,宋代南方经济迅速发展,我国经济重心南移,这成为宋代积极发展海外贸易的基础。   第二,从国际环境看,唐中期以后,阿拉伯商人不断向东部开辟商路,越来越多地出入于我国的沿海口岸。这就从客观上为两宋的对外经济交流创造了一个有利的国际商业环境。   第三,从两宋政府的政策来看,都积极支持商人开展对外贸易。宋朝每年有沉重的“岁币”负担,军费、官俸开支很大,财政入不敷出,需想方设法开辟新的财源。为此,宋政府一方面鼓励对外贸易,一方面奖励外商来华贸易,并且进一步完善始建于唐代的市舶使制度。北宋中期以后,对外贸易的收入一直占宋朝财政收入的很大比重。   第四,从技术条件看,当时造船技术的提高,指南针在航海上的使用,以及对风向的认识和利用等,这些航海技术的进步,是宋代海外贸易兴盛的重要原因。   第五,从地理条件来看,自唐朝安史之乱后一直到宋朝,吐蕃、契丹、党项、女真等少数民族相继兴起,控制了西北的河西走廊一带,唐宋王朝因此与西亚、欧洲各国的陆上联系受到阻碍而中断,东南方的海路成为宋王朝对外交往的必然选择。   在分析宋代海外贸易兴盛原因的基础上,教师还应该引导学生进一步分析宋代整个社会经济发展的深层原因,主要可以从以下几个方面去认识:   ①宋政府的集权统一使社会秩序较为安定,为社会经济的发展创造了有利条件。   ②农民和手工业者的人身依附关系相对减弱,社会地位有所提高,他们的生产积极性和创造性大大增加。   ③两宋政府重视商业,制定了促进商业发展的政策,使宋代的国内贸易和国际贸易都达到了空前的规模和水平。   ④南方战乱较少,发展生产的自然条件优越,南方经济在宋代得到长足发展,并在南宋时期完成了经济重心的南移。   ⑤新的科学技术成果能够较快地运用于生产领域。   教材小字介绍了同南宋交往密切和频繁的国家和地区。   2.辽、金的对外贸易。教材介绍了辽、金与高丽和与日本、波斯、大食等国有经济联系或贸易关系。教师不必展开叙述,但应引导学生对这一时期辽、夏、金社会经济发展的主要原因从总体上进行分析。可从与汉族的经济、文化交流促进了少数民族地区经济的发展、少数民族统治者采取发展经济的措施、各族人民的辛勤劳动和智慧等方面去思考。   3.元朝的对外贸易和往来,可分两点讲述:   (1)与亚洲国家的经济文化交流。教材主要介绍了两点:①与高丽的陆路贸易及我国棉纺织技术传入高丽的情况。②和日本的广泛经济文化交流。教师可通过日本从中国招聘雕印工匠,说明中日技术交往密切。   (2)与欧洲、非洲的经济文化交往。教师要强调元朝时,我国和欧洲、非洲的经济文化交流空前繁盛。中国的印刷术、火药制造等重大发明,都在这一时期西传。教师可按教材内容,列举中西文化交流史上被传为佳话的重要事件,即意大利旅行家马可·波罗访华和畏兀儿人列班·扫马访问西亚、欧洲的事迹。然后,教师进行简短小结。  

资料: 29.3万

进入主页

人气:

10000+的老师在这里下载备课资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