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1年高考语文试题分类汇编(11个专题)
加入VIP免费下载
加入VIP免费下载
温馨提示:
1. 部分包含数学公式或PPT动画的文件,查看预览时可能会显示错乱或异常,文件下载后无此问题,请放心下载。
2. 本文档由用户上传,版权归属用户,天天资源网负责整理代发布。如果您对本文档版权有争议请及时联系客服。
3. 下载前请仔细阅读文档内容,确认文档内容符合您的需求后进行下载,若出现内容与标题不符可向本站投诉处理。
4. 下载文档时可能由于网络波动等原因无法下载或下载错误,付费完成后未能成功下载的用户请联系客服处理。
网站客服:403074932
资料简介
2011 年全国各地高考真题分类汇编:实用类文本阅读(完全解析版) (全国新课标卷) 四、实用类文本阅读(25分) 12.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1)-(4)题。(25分) 下笔不觉师造化 黄宾虹一生绘画艺术的大进展,多发生在他隐居的时期。这并不是纯粹的巧合,无需应 酬杂务的宁静生活可以让他深思内省,促使画作和自然风景、隐居生活进一步契合。池阳湖 画风之变是一次突变,源自他对江湖水光天色的写生,也来自他蓄积已久的思考,还来自苦 涩现实对他心灵的影响。其弟子王伯敏多年后还难忘他老师的教诲:“读书的人,要甘于寂 寞。寂寞能安定,定则心静,静则心清,清则心明,明则明白一切事理。作画,墨是黑的,只要 眼明心清,便能悟出知白守黑的道理,画便猛进。” 1929年的一件盛事是教育部在上海举办的第一届全国美术展览,南北国画家都参加。此 时在上海美专任教的黄宾虹参加了展出工作,并发表了评介文章《美展国画谈》。文章提倡 士大夫的逸品画格,以为不必求悦于人,人不知而不愠,才是真画者;还以为当时沪上流行的 一种是细谨、工于涂泽的媚人习气,另一种是自矜才气、沦于放诞的欺人画风,以浮滑为潇洒、 以轻软为秀润,真画者反不合时宜。他希望画者能坚持避俗趋雅的操守,力求华滋浑厚的画 风,不要因一时俗世弃取而改变。 黄宾虹一向以为书画同源,所以称作画为“写画”。他以为上古时代书画不分,如伏羲 画八卦,仓颉造字的一种主要方式就是象形,中国最早的文字中已有横线、纵线、弧线等线 条形式;汉以后虽分书画,但仍是道归于一,三代以上笔法可从甲骨、古玉、铜器中求之。 他在1929年编辑的《滨虹草堂古印谱》里曾谈到古印上的籀篆文字:点画的肥瘦方圆奇正各 不同,有助于绘画笔法;而结构的疏密、参差离合、抑扬顿挫、回环往复,更可见章法布置 之妙。所以,他作画时要置备金石拓本在案头。他由古玺印这种上古金石实物、临近原始的 艺术形式中悟出笔法要旨,认识到书法、文字、金石、绘画都是同一来源,即来源于自然山 水,从而找到回归造化之路。 黄宾虹常提到古代书法家从观察自然中有所领悟,如在雨后看车行泥沼,车轮在泥中转 动犹如笔被纸墨所滞却仍圆转,不疾不徐、不粘不脱,由此笔法大进。他也常以自然山水之 理来诠释自己的笔法,如“平”就是如风吹水动、一波三折;“圆”如行云流水、宛转自如, 而石有棱角、树有桠杈,则是圆中有方;“变”则如石有阴阳向背、树有交互参差,山有起 伏显晦、水有缓急动静。1922年他在给友人陈柱尊的信里说到,自己是以山水作字,而以字 来作画。可见,他已将山水自然之理、《说文》六书之法、书法、画法相互打通。 现代画家以画为道抑或以画为艺,这种人生态度和价值取向上的对比,在黄宾虹和张大 千身上表现得最为明显。张大千一生充满传奇色彩,黄宾虹一生平静淡泊。张大千1925年在 上海举办第一次个人画展,26岁就扬名南北,后又去北平办画展,被称为“南张北溥”,可 谓名满天下;而黄宾虹虽较早就有“南黄北齐”之称,但他直至1943年才在上海举办第一次 个人画展,这时他已经80岁了。 黄宾虹自来沪上就以鉴赏、鉴别真伪著称;而张大千仿作的石涛画,甚至瞒过了当时的 大行家罗振玉、黄宾虹及其老师曾髯,可谓出神入化。还有对画与钱的关系,黄宾虹一生力 避卖画,多以画赠友人知己。虽有润笔,与他的名气相比也很低,他一直严守传统士大夫不 言阿堵的精神,过着清寂的学人生活;而张大千却有着对金钱的开通看法和潇洒追求,有过 极高的润格,也卖商品画,出手阔绰。不同的人生态度最终体现在他们的画中,黄宾虹的画 是典型的恪守传统的雅正的士夫画,张大千的画则有趋向民间、时尚的意趣。两人都是一代 宗师,只是在境界上和被认可的领域不同而已。 (摘编自吴晶《画之大者——黄宾虹传》) (1)下列对传记有关内容的分析和概括,最恰当的两项是(5分) A.针对当时沪上流行的细谨、涂泽的媚人习气和自矜才气、沦于放诞的欺人画风,黄宾 虹推崇细腻、轻软的逸品画格,倡导做“真画者”。 B.由于我国书法、文字、金石、绘画同源异流,道归于一,要研究中国书法、绘画的笔法意 蕴,就只能从上古时期的甲骨、古玉、铜器人手。 C.书画家常能从观察自然中领悟到艺术的真谛,如由雨后看车行泥沼悟得笔法的疾徐 粘脱,由石的阴阻向背、树的交互参差悟出笔法的变化。 D.张大千有着深厚的艺术修养,模仿的水平也极为高超,以至于他仿作的石涛画,甚至瞒过 了当时的书画大行家罗振玉等人。 E.本文通过记述黄宾虹博采众长、学习绘画的艰苦历程,描写了他在中国绘画艺术上的理论 创见与突出成就,为我们展示了一位艺术家的感人形象。 答案:C给3分,答D给2分,答B给1分;答A、E不给分。 解析:A、黄宾虹提倡士大夫的逸品画格,以为不必求悦于人,人不知而不愠,才是真画者, 力求华滋浑厚的画风;以浮滑为潇洒、以轻软为秀润是沪上流行的画风。B、三代以上笔法可 从甲骨、古玉、铜器中求之,不是“只能从上古时期的甲骨、古玉、铜器人手”。D、应是鉴 赏、鉴别真伪的大行家罗振玉。E、本文没有记述黄宾虹博采众长、学习绘画的艰苦历程,没 有描写黄宾虹的突出成就。 (2)黄宾虹一生绘画艺术的大进展,多发生在他的隐居时期。这是什么原因?请简要分析。(6分) 答案:①减少应酬杂务,生活清净,便于深思内省和作画;②对江湖水光天色的写生使 他的画风发生了突变;③安定生活使他眼明心清,能够悟出知白守黑的道理,画艺猛进。 解析:从第一段中分层归纳,即可得到答案。 (3)黄宾虹作画时为什么要把金石拓本摆在案头?请简要分析。(6分) 答案:①从金石文字的点画结构中,他受到绘画笔法与章法布置方面的启发;②从金石 拓本认识到书画同源,悟出画艺回归造化的路径。 解析:抓住上下文中的关键语句“更可见章法布置之妙、悟出笔法要旨、认识到书法、 文字、金石、绘画都是同一来源”即可总结出答案。 (4)尽管黄宾虹和张大千都是一代宗师,但二人的人生态度、对金钱的看法以及艺道 旨趣却大相径庭。这给你什么样的启示?请结合全文,谈谈你的看法。(8分) 答案:观点一:恪守传统,力求雅正 观点一:恪守传统,力求雅正,甘于清寂淡泊,追寻艺术真谛。①与平静淡泊中求真务 实的人生态度;②淡泊名利,不言阿堵,保持传统学人本色;③避俗趋雅,不为流俗所动, 寻求华滋浑厚的画风。 观点二:创新与模仿并重,理想与时尚兼顾。①创造与仿作兼顾;②对金钱的开 通看法和潇洒态度;③注重民间时尚意趣。 观点三:既恪守传统,又踊跃创新,在追求自己理想的过程中享受人生。①守正出 新,继承与创新兼顾;②怀抱艺术理想,追求名山事业;③脚踏实地,享受人生。 (山东卷) (二)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 19-22 题。 没有天堂 赵鑫珊 在东西方宗教中都有一个假设:在地球之外某个地方有一个天堂,那里尽是金碧辉煌, 尽是山珍海味,没有尘世的种种苦难和悲惨。这假设中的天堂,纯属子虚乌有,纯属幻想。 要知道,除了地球,我们没有其它的任何星球可去! 月球、火星、金星……是万万去不得的。人类只能生存在地球上,人类无法生存,更无 幸福可言——这就是“我们只有一个地球”这句口号的涵义。 如果人类能够快乐地生活在月球、火星或金星上,并且还可以把 60 亿人统统移民过去,那么 “我们只有一个地球”的口号就是多余的。 摆在人类面前的出路只有两条:坚决控制地球上的人口,下决心保护地球生态环境;或 将人类统统移民到别的星球上去居住。 但这后一条处理几乎是不可能的。比如,在月球表面上如何建造密封式的居住空间就是个大 问题。月球上没有大气,它是一个完全没有生命的世界—夜间极冷(-166°C),白天奇热(99° C)。 在世界工业化之前,地球只能供给 10 亿人的温饱。假如我们现在决定不搞工业化,那么 50 亿人就必须离开地球。而在决定哪 50 亿人离开地球这场混战中,我们所有的人都会死去。 把我们的工厂搬离地球生物圈,进入太空,让它们高悬在我们头顶上几千公里之外,那也是 不现实的。 火星同样不适合人类生存,那里的昼夜温差达 100°C,气候极寒冷并且干燥,大气非常稀薄。 主要是二氧化碳。;火星大部分的水贮存在冻土圈的地壳层中,地表到处是干换的荒漠。 火星的英文名称是维纳斯,听起来很美、很温柔,但名不副实。其大气和表面对人类的生存 也抱有敌意。金星稠密云层的下面,是个巨大的、炎热的、以二氧化碳为主的气体的海洋, 或者说是一层厚厚的碳酸气浓雾——除非是一些特殊植物,动物是无法呼吸、生存的。 更有甚者,金星的表面温度高达 465°C,大气压力比地球高出 90 倍。这样的生存环境,简直 是个酷热的地狱。今天的金星地表还在不断发生地震,熔岩四溢,且伴有雷鸣闪电。 过去,火星上也有氧气,两极也有冰雪,只因大气中的二氧化碳日渐积聚,形成温室效应, 入射的太阳光不能向外散发,表面温度日渐增高,氧气的生成越来越少,两极的冰雪全部融 化、蒸发。从此河川消失,地面日渐沙漠化,生物亦被一扫而空,成了今日干旱的不毛之地。 如果 21 世纪地球的污染得不到有效控制,那么金星的今天便是地球的明天。为此,我们大家 有理由不寒而栗。 最近我读了一些鼓吹人类到地球以外的行星上去另谋生路的文章,之中最著名的是美国德克 萨斯大学艺术和人类学教授透纳的《到火星上去生活》,文中乐观的声称,将火星改造成一 颗可供人类居住的行星正在变得越来越可行。他的口号是:“把火星改造成为花园吧!”— —通篇都是私人的幻想,而不是严谨的科学论证。 如果我们都对火星或者金星的严酷自然环境缺乏想象力,那就请把目光转向新疆的塔克拉玛 干大沙漠。它是世界上最大的流动沙漠,“塔克拉玛干”的蒙古语意思是“进去出不来”。 这是一片 32 万平方公里的死亡沙海!我可不愿意看到整个地球有朝一日变成塔克拉玛干。 在宇宙太空中,地球原是一条很安全的、很舒适的小飞船。如今它因人类的错误误触了点礁, 漏了些水,人类理应积极行动起来,亡羊补牢,拨正航向,这才是唯一的出路,而不是弃船 逃走。 听听在航天飞机上负责地球观测、摄影的飞行专家斯普林格说的话吧: “实际上,在飞船上你能一瞬间瞥见整个大陆,至少是从东到西的大陆。你能看到,最有价 值的财富是陆地;你还能看到,地球环境里发生了什么事情。当你看到到处都有被砍伐的森 林的地块时,心里真有一种说不出的滋味。这迫使人民认识到,我们必须要开始保护我们的 环境。要比现在做的更好些。” 因为,天堂是没有的。 (选自《天地徜徉 录》,有删改) 19.作者在文章开头描述的东西方宗教中“天堂”的目的是什么?(4 分) 答案:1)、描述“天堂”中的情境,与下文月球、金星、火星的情况作对比。 2)、突出所谓“天堂”的虚幻性,引起下文。 20.结合文章,简要分析两划线部分的修辞手法和表达效果。(4 分) 答案:1)、运用了拟人手法,将金星比拟成对人类抱有敌意的生命体,从而形象生动地说明 了金星不适宜人类生存的情况。 2)、运用了比喻,以小飞船比喻地球,用触礁、漏水比喻地球灾变,强调了地球对人类的重 要性,以及人类积极行动起来保护环境的必要性、紧迫性。 21.文中为什么重点介绍金星的情况?(4 分) 1)、描述金星大气与地表的状况,从而论证人类移民外星球的不可能性。 2)、金星环境原来与地球相似,后来因为二氧化碳的积聚导致温室效应而成为不毛之地,这 样写更能警示人们要保护地球环境。 22.请结合文章探究“没有天堂”这一标题的意蕴。(6 分) 答案:1)、东西方宗教中的“天堂”是虚幻的,宇宙太空中没有其它星球适合人类移民和生 存。2)、地球是我们唯一的家园;人类应面对现实,放弃各种幻想。3)、地球已经出现各 种问题,人类应该立即行动起来,解决这些问题,保护地球。 (广东卷) (二)实用类文本阅读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 19-21 题。 梁宗岱①先生 温源宁 ①像宗岱那样禁不住高高兴兴的人,我从来没见过,他那种高兴劲儿有时候把我吓一大 跳,即使他确实知道灾祸临头,我敢说,他还是过那种无忧无虑的快活日子,他会特别重视 仅有的那一丁点儿阳光,因而完全忘掉美景背后的一大堆影子和黑暗。宗岱热爱人生,热爱 得要命。对于他,活着就是上了天堂。他一息尚存,便心满意足。他笑着过生活。我们许多 人,因为对生活有求而不得,也只好笑一笑,宗岱呢,因为对生活无所求,所以笑得最好。 ②这种高高兴兴的性情,在他的脸上不是表现为一团笑纹的微笑,就是表现为欢快地扬 眉张口,似乎急于把人生献给他的一切狼吞虎咽地吃下去,再用咂得乱响的双唇像回声一样 说着全能的上帝所说的话:“看哪,这很好!”他那轮廓鲜明的相貌和锐利的眼睛,透露出 来高超的智慧,它渴望对心灵作深入的探险。 ③宗岱有运动员的体格。中等身材,稍有些瘦,哪一天他都可以当个马拉松健将。实际 上,他是个出色的善于跑路的人。他洋洋得意说他走路比汽车或者比飞机还快。他也爱游泳, 在这方面,他认为他的勇敢大大超过了实际的限度,我不大相信,不过,我敢说,必然可以 超过一点儿。此外,为了保健,他操练孙唐②锻炼功法等等下了苦工夫。 ④宗岱喜好辩论。对于他,辩论简直是练武术,手、腿、头、眼、身一齐参加。若一面 走路一面辩论,他这种姿势尤为显著:跟上他的脚步,和跟上他的谈话速度一样不容易,辩 论得越激烈,他走得越快。他尖声喊叫,他打手势,他踢腿。若在室内,他完全照样。辩论 的缘由呢,为字句,为文体,为象征主义……而最难对付的往往就是为某两位诗人的功过优 劣,要是不跟宗岱谈话,你就再也猜不着一个话题的爆炸性有多大。多少简单的题目,也会 把火车烧起来。因此,跟他谈话,能叫你真正筋疲力尽。说是谈话,时间长了就不是谈话了, 老是打一场架才算完。 ⑤对文学,宗岱最有兴趣。他崇拜的是陶渊明、法雷芮、蒙坦、莎士比亚、拉辛和巴斯 如。他们的著作,他读起来永远放不下。法雷芮的诗,他极喜欢,但我们若听他朗读,却往 往无法注意诗句的美妙,而全被他朗读的架势吸引了——令人很容易幻想着自己正在听一个 宗教狂的狂热宣传。 ⑥旁人看来,宗岱的翻译简直是件苦差,纸上的文字仿佛都和他有仇,他一个一个地计 较,死盯着不放,不独一字字地译,连节奏和用韵都力求和原作一致。他这样难为自己几近 傻气,但他译的蒙坦的随笔及莎士比亚十四行诗是公认的接近原著,只怕无人能与之媲美的。 ⑦法雷芮的格言“要行动,不要信念”,是宗岱衷心信服的。但宗岱的人生哲学还不止 于此。实际上,他并相信上帝、天路历程和永生。无疑,他就是可恋。文学可真,女人可爱。 如果有人长期埋头于硬性的研究之中,忘了活着是什么滋味,他应该看看宗岱,便有所邻会。 如果有人因为某种原因灰心失望,他应该看看宗岱那双眼中的火焰和宗岱那湿润的双唇的颤 动,便可唤醒自己对世界应有的兴趣。我整个一辈子也没见过宗岱那样的人,那么朝气蓬勃, 生气勃勃,对这个荣华世界那么充满了激情。他活了多少年,我一定相信多少年,相信激情、 诗情和人生是美妙的东西——不,应该说是人回老家以前所能得到的最美妙的东西。 [注] ①梁宗岱(1903-1983):广东新会人,诗人、翻译家。 ②孙唐:德国体育家。 (选自《一知半解及其他》,南星译,有删改) 19.请分别指出文中③④段画线部分所用的修辞手法,并具体说明这些修辞手法在文中的表 述效果。(4 分) (1)他走路比汽车或者比飞机还快。(2 分) (2)对于他,辩论简直是练武术,手、腿、头、眼、身一齐参加。(2 分) 20.④⑤⑥三段文字写出了梁宗岱在文学活动中的哪些性格特点?(5 分) 21.如何理解第⑦段中画线部分的内容?请结合全文回答。(6 分) 19.(1)夸张手法。突出了梁宗岱善于跑路,有强健的体格。 (2)比喻。形象生动地写出了梁宗岱擅长且喜欢辩论,辩论的技巧出众,辩论时激情洋溢的 性格特点。 20.为人富有激情,尤其在辩论时更能显示雄辩的才华。随性洒脱,朗读起来气势磅礴,任 由性情勃发。治学严谨,才华横溢。一个字一个字计较,力求和原作一致,翻译作品达到 接近原著。 21.划线部分高度赞扬了梁宗岱先生仁爱生活、激情似火、热爱生命、乐观豁达的性格和人 格魅力,号召人们像梁宗岱先生学习,用激情点燃生命之火,用乐观豁达面对生活,热爱 生命和生活,使自己的人生更有意义。 (福建卷) (乙)实用类文本阅读(15 分)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 13~15 题。 朱启钤:“被抹掉的奠基人” 林天宏 ①2006 年 6 月 13 日下午,一场大雨过后,正阳门箭楼被带着水雾的脚手架包裹的严严实 实。北京旧城中轴线上的这座标志性建筑,正经历着新中国成立后规模最大的一次修缮。 ②由正阳门箭楼北望,长安街车水马龙,它与城楼左右两侧的南北长街、南北池街,一 同构成了北京旧城东西,南北走向的交通要道。 ③我问同行的一个记者:“你知道改造北京旧城,使其具有现代城市雏形的第一人是谁?” “梁思成?“她答道。 ④这个答案是错误的,却并不让人意外。随着北京旧城改造不断进入媒体视野,梁思成 等一批建筑学家已被大众熟知。但少有人知晓的是,从 1915 年起,北京已开始有计划地进行 市政工程建设,正阳门箭楼、东西长安街、南北长街与南北池街,都是在时任内务部总长朱 启钤的主持之下改造与打通的。 ⑤同样少有人知晓的是,1925 年,25 岁的美国宾夕法尼亚大学留学生梁思成,收到父亲梁启 超从国内寄来北宋匠人李诚撰写的《营造法式》一书,兴趣大增,有次走上中国古代建筑研 究之路。1930 年,梁思成加入中国营造学社,在那里撰写了《中国建筑史》,成为建筑学一 代宗师。而《营造法式》一书的发现者与中国营造学社的创始人,正是朱启钤。 ⑥“朱启钤是中国建筑研究工作的开拓者与奠基人,没有他,就不可能在上个世纪 30 年 代出现像梁思成这样的建筑学领军人物,我们读到《中国建筑史》的年份,还不知道推迟多 少年。”中国文物研究所某研究人员曾这样评价。但是,“由于历史原因,他被研究者们有 意无意地抹掉了”。 ⑦朱启钤于 1930 年创办的中国营造学社,将他的筹划与组织才能发挥得“淋漓尽致”。 他为学社请来当时最为优秀的学术精英:东北大学建筑系主任梁思成,中央大学建筑系教授 刘敦桢,著名建筑师杨廷宝、赵深,史学家陈垣,地质学家李四光,考古学家李济……他还 以其社会人脉,动员许多财界和政界人士加入学社,直接从经费上支持营造学社的研究工作。 曾有建筑史家这样评价朱启钤:“人力、物力、财力,这些都是研究工作所必不可少的条件, 能把这方方面面的人事统筹起来,是需要非凡之才能的。朱启钤以一己之力,做了今天需要 整个研究所行政部门做的事。” ⑧有数据显示,截至 1937 年,营造学社野外实地测绘重要古建筑达 206 组,因此探索出 一整套研究中国古建筑的科学方法,为撰写中国建筑史构建了扎实的科学体系。 ⑨假若没有朱启钤,中国的古建筑研究,又会是怎样的图景?如今,斯人已逝,营造学 社停办也已整整 60 周年。 ⑩6 月 13 日的那场大雨,将故宫端门外西朝房冲洗得干干净净。游人如织,屋宇间却依 旧透着落寞,此处正是营造学社旧址。而位于城区赵堂子胡同 3 号的朱启钤故居,住着数十 户人家,杂乱之中,依稀可辨当年气魄。 (摘自 2006 年 5 月 21 日《中国青年报》,有删改) [注] 朱启钤(1872-1962),曾任全国政协委员、中央文史馆馆员。 13. 下列关于文章内容的概括与分析,不正确...的两项是(5 分) A. 文章叙述了朱启玲在古建筑研究方面几件鲜为人知的事,从正面肯定了他的历史地位。 B.文章提到了朱启玲 1915 年就开始主持北京市政工程建设工作,意在说明他才是改造北京旧 城的“第一人”。 C.文章些朱启玲为营造学社请来当时最优秀的学术界精英,体现了他的“筹划与组织”才能。 D.朱启玲完全以一己之力,直接从人力、物力、财力等方面支持了营造社会的筹划和创办。 E,朱启玲带领中国营造学社实地测绘我国重要的古建筑,探索出修缮北京正阳门箭楼的科学 方法。 【命题立意】本题考查了考生对文本内容的理解和把握。 【解析】D 选项“完全”两字太绝对。朱启玲只是直接从经费上支持营造学社的研究工作,并 无人力、物力之说。E 选项文中并无此信息。 【答案】DE 14. 文章多处提到梁思成,这对写朱启玲有什么作用?请选一例作简要分析。(4 分) 答: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命题立意】本题考查把握文章结构的能力。 【解析】文章写梁思成显然是用来直接或间接表现主人公朱启玲的。文是有关事例并不少, 考生不仅要找出来,还要作简要分析,分析时要从文章的结构方面作探究。 【答案】文章通过对梁思成有关事迹的叙述,或直接或间接地写出了朱启钤对我国古建筑研 究的重要贡献。 所选事例及分析: 第③段,文章写记者认为改造北京旧城第一人是梁思成,间接说明朱启钤不为人所熟知, 点明题意,引出下文。 第⑤段,梁思成因《营造法式》一书而走上中国古代建筑研究之路,加入中国营造学社, 在中国国建筑学界有很高的地位;而《营造法式》一书的发现者与中国营造学社的创始人就 是朱启钤,这间接反映出朱启钤鲜为人知的贡献,照应题目。 第⑥段,点明如果没有朱启钤,就不可能在上个事迹 30 年代出现像梁思成这样的建筑学 领军人物,直接突出朱启钤的贡献。 15. 作者为什么两次提到 6 月 13 日那场大雨?请谈谈你的看法。(6 分) 答: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命题立意】本题考查探究实用类文本中的某些问题,提出自己见解的能力。 【解析】文中两次提到 6 月 13 日那场大雨,分别出现在开头和结尾,那么首尾呼应,结构完 整的作用不难概括。一般来说,人物传记中的景物描写都是为人和事服务的,考生首先应该 明白景物描写有哪些作用。顺此思路答题,就不难得出自己的观点。 【答案】①文章开头写雨中正阳门箭楼的修缮,引出朱启钤 1915 年就开始有计划地进行北京 市政工程建设(或,现代北京的旧城仍保留了朱启钤当年规划的格局);②结尾的雨引出营 造学社旧址的落寞和朱启钤故居成为大杂院的情况,照应文题,引发读者的联想和感慨;③ 首尾呼应,结构完整。开头写正阳门箭楼的修缮,结尾写营造学社旧址故宫端门外西朝房的 落寞、朱启钤 故居的杂乱,二者透过“雨”联系在一起,抚今追昔,深化了“不要忘记这位 奠基人”的主题。 (辽宁卷) 12.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1)~(4)题(25 分) 数学奇才华罗庚 无论研究数学中的哪一个分支,华罗庚总能抓住中心问题,并力求在方法上有所创新。 他反对将数学割裂开来,永远只搞一个小分支或其中的一个小题目,而对别的东西不闻不问。 他将这种做法形容为“画地为牢”。他曾多次告诫学生:“我们不是玩弄整数,数论跟其他 分支是有密切关系的。”在《数论导引》中,华罗庚首先强调的就是数学的整体性与各部分 之间的联系。 1945 年,尽管华罗庚已经是世界数论界的领袖学者之一,但他并不满足,决心中断他的 数论研究,另起炉灶。关于他改变自己研究方向的主要原因,正如他以后多次说的,“加入 我当时不改行,大概只写几篇数论文章,我的数学生命也就结束了,但该行了就不一样了。” “在研究数学时,选准方向拼命进攻固然重要,但退却有时也很重要。善于退却,把握住退 却的时机,这本身就是一种艺术。”他的改行,实际上是其治学之道“宽、专、漫”中的“漫”, 即他在搞熟弄通的分支附近,扩大眼界,在这个过程中逐渐转移到另一个分支,使自己的专 业知识“漫”到其他领域。这样,原来的知识在新的领域还有用,选择的范围就越来越大。 他一直认为,从解析数论中“漫”出来是他一生研究数学的得意之笔。 对于我国数学教育中存在的问题,华罗庚认办,主要出在太注意方法而忽略了原则。一 个数学问题往往要教十几种方法,其实只要一种就够了。学会一种方法,别的自然可以想到。 在教学方法上,一种毛病是不少老师不愿意改作业,许多题目自己在黑板上演算一遍,让学 生照抄了事;另一种毛病是不愿当堂答复学生的问题,这一种态度最坏。华罗庚上课时,对 学生提的任何问题总要在课堂上答复,认为这样可以训练学生如何去“想”。有时实在解决 不了,他也很坦白地告诉学生,他要回去继续想,而不是只顾面予,使问题解决得模模糊糊。 他还讲到“由薄到厚"和“由厚到薄"的读书方法:“譬如我们读一本书,厚厚的一本,加上 自己的注解,就会愈读愈厚,我们知道的东西也就‘由薄到厚’了。但这还只是接受和记忆 的过程,读书并不是到此为止。‘由厚到薄’是消化、提炼的过程,即把那些学到的东西, 经过咀嚼、消化,融会贯通,提炼出关键性的问题来。” 1979 年 3 月底,华罗庚应英国伯明翰大学邀请,去英国讲学,历时八个月,其间还应邀到 荷兰、法国与西德访问了一个多月。7 月下旬,“解析数论会议”在英国达勒姆召开,华罗庚 应邀参加,他的学生王元与潘承洞也参加了。王元代表华罗庚和他自己做了“数论在近似分 析中的应用"的大会报告,潘承洞做了“新中值公式及其应用"的大会报告。一些白发苍苍的 数学家用“突出的成就"、“很高的水平"等评语,赞扬中国数学家在研究解析数论方面所作 的努力,并向华罗庚表示祝贺。 通过对欧洲的访问,华罗庚深刻领悟到“班门弄斧”这个成语是要人隐讳缺点,不要暴 露,不如改成“弄斧必到班门"。他每到一个地方去演讲,必讲对方最拿手的东西,其目的就 是希望得到帮助与指教。他形象地说:“你要耍斧头就要敢于到鲁班那儿去耍,如果他说你 有缺点,一指点,我下回就好一点了;他如果点点头,就说明我们的工作有相当成绩 0"在< 数论导引>的序言里,华罗庚曾把搞数学比作下棋,号召大家找高手下,即与大数学家去较量。 l982 年,在淮南煤矿的一次演讲中,华罗庚还将“观棋不语真君子,落子无悔大丈夫"改成“观 棋不语非君子,落予有悔大丈夫”。意思是说,当你看到别人搞的东西有毛病时,一定要指 出来,当你发现自己搞的东西有毛病时,一定要及时修正,这才是“真君子"与“大丈夫”。 可见,华罗庚的这些想法是一脉相承的。 (摘编自 王元

资料: 4.5万

进入主页

人气:

10000+的老师在这里下载备课资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