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5安庆五校高三3月联考语文试题
加入VIP免费下载

2015安庆五校高三3月联考语文试题

ID:592131

大小:265.5 KB

页数:11页

时间:2021-03-23

加入VIP免费下载
温馨提示:
1. 部分包含数学公式或PPT动画的文件,查看预览时可能会显示错乱或异常,文件下载后无此问题,请放心下载。
2. 本文档由用户上传,版权归属用户,天天资源网负责整理代发布。如果您对本文档版权有争议请及时联系客服。
3. 下载前请仔细阅读文档内容,确认文档内容符合您的需求后进行下载,若出现内容与标题不符可向本站投诉处理。
4. 下载文档时可能由于网络波动等原因无法下载或下载错误,付费完成后未能成功下载的用户请联系客服处理。
网站客服:403074932
资料简介
语文试题 岳西县汤池中学 刘向前 储西保 本试卷分为第 I 卷(阅读题)和第 II 卷(表达题)。全卷满分 150 分,考试时间 150 分 钟。 第 I 卷(阅读题,共 66 分) 一、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 1~3 题。(9 分) 城乡文化的交融 过去,社会文化同生活方式一样,也可以分为城市文化和乡村文化,两者之间似乎泾渭分明。城市文 化认为乡村文化缺乏文化含量,而乡村文化则认为城市文化缺少生活气息。改革开放以来,在市场经济的 推动下,我国城市化以前所未有的速度发展,城市文化与乡村文化之间的关系也发生了根本的变化,逐渐 由界线分明走向相互渗透,趋于统一。其中农村文化更多地表现出向城市文化靠拢的趋势。当然,这种统 一并不是简单地将乡村文化包容在城市文化之中。实际上,两者之间的融合经历了一个复杂的过程,在这 一过程之中,乡村文化和城市文化都经历了根本的变化。 应该说,在这个过程中,乡村文化的确呈现出衰落的迹象,如在广大农村,许多地方存在着自己的地 方戏曲,它们代表了不同地方的“文化风味”,是乡村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但在城市文化的猛烈冲击下, 这些地方戏曲日益失去了往日的吸引力,特别是对青年的吸引力。现在的农村青年和城市青年一样,喜欢 的是流行歌曲,在此情况下,一些地方戏曲,特别是一些小的地方戏曲的衰落就是难免的。 但是,大凡为历代所传承的文化都不会如此脆弱。我们看到,有些地方文化在与城市文化的交融中脱 颖而出。而且某些乡村文化在逐渐融入城市文化,并成为城市文化的一个组成部分。如东北大秧歌一直是 东北乡村流行的一种文化形式,但在今天,人们更多地是通过电视看到大秧歌。而这些节目的制作者,是 戴着大众的“眼镜”来生产这些节目的。到最后,连跳大秧歌的人都认为,电视上的大秧歌是“标准”的 大秧歌。这样,经过改造的大秧歌已不再是原来意义上独立存在的乡村文化,而成了城市大众文化的一个 组成部分和构成要素了。 再看城市文化。如果说城市化的进程对于乡村文化来说是一个衰落过程的话,那么它对于城市文化而 言则是一个扩张的过程。但是,需要注意的是,在这个过程中,首先被改变的不是乡村文化,而恰恰是城 市文化自身。而导致城市文化发生这一变化的核心要素,就是大众文化的崛起。 大众文化自从产生之日起,就和城市存在着密不可分的关系。它产生于城市,以大众为自己的“典型” 受众,和原有的城市文化相比,“大众文化作为商品经济社会大众百姓的一种日常文化消费方式,更多地 表现出关注世俗人生的文化品性”,这就有力地弥补了原有的城市文化远离生活的缺陷。更重要的是大众 文化以现代传媒为传播手段,可以按照市场规律成批生产,大量复制,这些特点使大众文化很快就在城市 文化中占据了主导地位,并成为了城乡文化融合进程的主要推动力。 具体地讲,城市文化是通过两种方式向农村延伸的:一是人口的流动传播。改革开放以来,在这众多 的流动人口中,来自农村的打工者占绝大多数,这些人自然也就成为文化的传播者,使城市文化在无声无 息之间渗透到了农村。二是现代传媒的传播。与城里人一样,电子传媒现在也已成了乡村居民打发闲暇时 间的主要方式,其中最为典型的电视所传播的大众文化就是主要源于城市文化,一些乡村题材的节目,也 是按照大众的“口味”进行加工和提炼的。当乡村居民和城里人一样坐在电视机前,津津有味地欣赏节目 的时候,也正是城乡文化悄无声息相互融合的时候。可以说,城乡文化是在相互延伸中逐步走向统一,而 现代传媒每发展一步,这种文化传播和文化融合的速度就加快一步。 当然,对中国而言,这种延伸还刚刚开始,但它毕竟代表了当代中国文化发展的一个方向。 1.下列对于“大众文化”的理解,不正确的一项是( ) A.大众文化是产生于城市的文化,它与城市文化密不可分但又不完全等同于城市文化,却有力地推 进了城乡文化的融合。 B.城市文化缺少生活气息,大众文化关注世俗的特点则有利地弥补了城市文化的这一先天不足。 C.大众文化的崛起会促使城市文化不断地被改变并不断向外扩张,与此同时,也必然会带来乡村文 化的衰落。 D. 以现代传媒为传播手段,成批生产,大量复制,大众文化利用自身优势成为推动城乡文化融合的主 要力量。 2.下列理解和分析不符合原文意思的一项是( ) A. 随着城市化的步伐一天天跟进,我国的城乡文化的差异性也会逐渐变小,这对乡村文化的冲击最为 显著。 B. 乡村文化在城乡文化的交融中呈现衰退趋势,地方戏曲尤其是地方小剧种的衰退是历史的必然。 C.跳大秧歌的人会认为电视上的大秧歌是“标准”的大秧歌,这可以看作是农村文化向城市文化趋同 的表现。 D.东北大秧歌及其强大的文化生命力在城乡文化的交融中脱颖而出,印证了乡村文化也会对城乡文 化产生一定的影响。 3.根据原文内容,下列理解和分析不正确的是( ) A.虽然乡村文化在城乡融合过程中大体上呈现劣势,但不意味着其所有的文化都将走向衰亡。 B.在城乡文化的交融过程中,其主流是城市对乡村文化的冲击,但农村文化对城市文化的渗透也不 可忽视。 C. 从农村青年和城市青年一样喜欢流行歌曲而不愿再去关注地方戏曲中,也可以看出城乡文化的交融 是大势所趋。 D.随着城乡人口的频繁流动,现代传媒的日益繁荣,势必加速城乡文化的“一体化”的到来。 二、古代诗文阅读(33 分) 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 4~7 题。 刘海峰先生八十寿序 姚鼐 曩.者,鼐在京师,歙程吏部、历城周编修语曰:“为文章者,有所法而后能,有所变而后大。维盛清 治迈逾前古千百,独士能为古文者未广。昔有方侍郎,今有刘先生,天下文章,其出于桐城乎?”鼐曰: “夫黄、舒①之间,天下奇山水也,郁千余年,一方无数十人名于史传者。独浮屠之俊雄,自梁陈以来, 不出二三百里,肩背交而声相应和也。其徒遍天下,奉之为宗。岂山州奇杰之气,有蕴而属之邪?夫释氏 衰歇,则儒士兴,今殆其时矣。”既应二君,其后尝为乡人道焉。 鼐又闻诸长者曰:康熙间,方侍郎名闻海外。刘先生一日以布衣走京师,上其文侍郎。侍郎告人曰: “如方某,何足算耶!邑子刘生,乃国士尔。”闻者始骇不信,久乃.渐知先生。今侍郎没,而先生之文果 益贵。然先生穷居江上,无侍郎之名位交游,不足掖.起世之英少,独闭户伏首几案,年八十矣,聪明..犹强, 著述不辍,有卫武懿诗②之.志,斯世之异人也已。鼐之幼也,尝侍先生,奇其状貌言笑,退辄仿效以为戏。 及长,受经学于.伯父编修君,学文于先生。游宦三十年而归,伯父前卒,不得复见,往日父执往来者皆尽, 而.犹得数见先生于枞阳,先生亦喜其来,足疾未平,扶曳出与论文,每穷半夜。 今五月望,邑人以先生生日为之寿,鼐适在扬州,思念先生,书是以寄先生,又使乡之后进者,闻而 劝.也。 注:①黄舒:黄山、舒城。桐城在黄山、舒城之间。②卫武懿诗:卫武即春秋时卫武公姬和。《诗经• 大雅》中的《抑》篇,相传为卫武公晚年为警戒自己而作。懿诗:美诗,指《抑》篇。 4.对下列句子中加点词的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3 分) A.曩.者,鼐在京师 曩:过去 B.不足掖.起世之英少 掖:扶持 C.然先生穷.居江上 穷:穷困 D.又使乡之后进者,闻而劝.也 劝:努力 6.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概括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3 分) A. 姚鼐认为,黄山舒城一带,是天下风景秀丽的地方。沉默压抑了千余年,没有多少人在史册上留 名。唯独佛门英才辈出,佛教衰落之后,儒家就兴盛起来。 B. 康熙年间,方苞闻名天下。刘大櫆以平民的身份到京城去,把自己的文章呈给方苞看。方苞看了 之后推许刘大櫆为“国士”。刘大櫆因而名声大震,誉满京师。 C. 序文的第二、三两段是寿序的主体。第二段叙述刘大櫆与方苞的交往,言方苞对刘大櫆文章的赏 识,突出刘大櫆的文学地位。第三段叙述自己与刘大櫆的关系,作者娓娓道来,如数家珍,强调了自己与 刘大櫆的师承关系。 D.本文是姚鼐为刘大櫆八十寿辰而作,同时,他也希望家乡的年轻人了解刘大櫆的事迹,从而激励自 己努力学习。 7.把原文中画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1)维盛清治迈逾前古千百,独士能为古文者未广。 (2)游宦三十年而归,伯父前卒,不得复见,往日父执往来者皆尽,而犹得数见先生于枞阳。 阅读下面这首词,完成 8~9 题。 鹧鸪天(代人赋) 辛弃疾 晚日寒鸦一片愁,柳塘新绿却温柔。若教眼底无离恨,不信人间有白头。 肠已断,泪难收,相思重上小红楼。情知已被山遮断,频倚栏干不自由。 8.前人评该词“工于发端”,请结合作品作简要分析。(4 分) 9.“相思重上小红楼”一句,妙在一个“重”字,请作简要赏析。(4 分) 10、补写出下列名篇名句中的空缺部分。(甲、乙两题任选一题作答;如果两题都答,则按甲题计分。) (6 分) 甲:丞相祠堂何处寻,锦官城外柏森森。① ,② 。 ③ ,④ 。⑤ ,⑥ 。(杜甫《蜀相》) 乙:① ,芙蓉泣露香兰笑。(李贺《李凭箜篌引》) ② ,使我不得开心颜(李白《梦游天姥吟留别》) ③ 、水面清圆,一一风荷举。(周邦彦《苏幕遮·燎沉香》) ④ ,惟有幽人自来去。(孟浩然《夜归鹿门歌》) ⑤ ,画船听雨眠。(韦庄《菩萨蛮》(其二)) ⑥心非木石岂无感, 。(鲍照《拟行路难》(其四)) 三、(24 分)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 11~14 题。 宋朝的雨 陈富强 ⑴雨中的西湖要比平日耐看一些。 ⑵雨夜中的西湖除了耐看,则更多了一层须用心体验的味道。这个时候,你需要撑一把雨伞,去堤上 走走。白堤热闹一些,与唐朝的鼎盛相吻合,而苏堤要幽静得多,甚至稍稍有些冷寂。 ⑶我建议你去苏堤。 ⑷雨在树梢上、在伞顶上、在草叶上、在亭檐上、在湖面上、在一切无遮无拦的去处跳着欢快的舞蹈。 伞是丝绸做成的,你为自己撑开一片无雨的天空,而一个遥远的背景,正渐渐向你推近,撑着绸伞的你便 和雨帘里淡淡的灯光一起变成这个背景的过客。宋朝正悄悄向你走来。你跨过第一座拱桥,你就走进了宋 朝的雨里。 ⑸呈现在你眼前的是 1090 年仲春的苏堤,犹如一条绿色的飘带,堤桥相接,横卧湖上,南端系住南 屏,北端挽起栖霞岭。柳丝舒展婀娜的身姿,翩翩起舞。一堤的翠绿烟似的漫洇开来,细细看去,绿雾似 的堤上桃花盛开了,不耐寂寞的是枝头的黄鹂。 ⑹你与苏东坡在堤上相遇了。刚刚完成长堤修筑的苏太守,心情正佳,他临风而立,面对烟水淼淼, 诗情满溢,一首千古绝唱脱口而出。“水光潋滟晴方好,山色空濛雨亦奇。欲把西湖比西子,淡妆浓抹总 相宜。”这是苏太守为后人留的文化遗产,它的价值不亚于苏堤春晓。 ⑺苏东坡决意整治西湖的念头始于 1071 年。这一年他第一次来到杭州,官至通判。他在巡视西湖时, 看到葑草已淤塞了西湖的十之二三,他虽有心治理,但通判的官位尚无决策权,欲有作为而无作为,苏通 判满腔抱负都化作了天才的诗意。倘若苏东坡仕途顺利,而不是屡遭贬谪,一路坎坷,他流芳百世的名篇 佳作大约要大打折扣了。 ⑻机会终于在时隔 18 年后降临到苏东坡身上。1089 年,苏东坡再次赴任杭州,任知州。到任的次日, 苏东坡重游了西湖,面对的西湖湖面已有一半成了葑田,忧虑之情油然而生。回到府上,挥笔写下了“葑 合平湖久芜漫,人经丰岁尚凋疏”的感叹。叹毕,苏东坡组织人力调查踏勘。于次年 4 月,向当朝皇帝哲 宗呈了《杭州乞度牒开西湖状》的奏议。在这篇上书中,开篇就说:“杭州之有西湖,如人之有眉目,盖 不可废也。”苏东坡预言“水浅葑合,如云翳空,倏忽便满,更二十年,无西湖矣。使杭州而无西湖,如 人去其眉目,岂复为人乎!” ⑼苏东坡在上书中还从养鱼、饮水、灌溉、助航、酿酒等方面列举了西湖不可荒废的五条理由。其中 讲道:城中饮水来自湖水,如果西湖都变成葑田,则举城饮水断源,城中运河赖西湖挹注,若湖水不足, 必取借钱塘江之水,而江潮多沙,河道淤塞,数年淘河一次,官吏借此欺民,为民大患;杭州产名酒,每 年酒税为全国第一,如果西湖浅涸,酿酒必大受影响。 ⑽苏东坡的这篇奏议,时隔 900 年,再来分析,依旧充满一位政治家的深谋远虑。我们现在看到的也 许只是一条如诗如画的长堤,当年的苏东坡却从民生大计出发,改变了西湖的命运。 ⑾挖葑泥筑堤是苏东坡疏浚西湖最精彩的一笔。苏东坡的弟弟苏辙在《亡兄子瞻端明墓志铭》里记载 了苏东坡天才的构想。“今欲去葑田,葑田如云,将安所置之?湖南北三十里,环湖往来,终日不达。若 取葑田积之湖中为长堤,以通南北,则葑田去而行者便矣。”经过从夏到秋的努力,一条长堤破湖而出, 夹道杂植芙蓉、杨柳,中为六桥九亭。这时的长堤尚无名,直到后继知州林希遵循杭人意愿,才将其命名 为苏公堤,并为东坡立祠堤上。渐渐地,苏堤成为“堤桥成市,歌舞丛之,走马游船,达旦不息”的湖上 繁华之地。周密撰的《武林旧事》为后人记载了当时的情景。“画楫轻舫,旁午如织。至于果蔬、羹酒、 关扑、宜男、戏具、闹竿、花篮、画扇、彩旗、糖鱼、粉饵、时花、泥婴等,谓之‘湖中土宜’。又有珠 翠冠梳、销金彩段、犀钿、织藤、窑器、玩具等物,无不罗列。” ⑿苏东坡在堤上消失了,雨依然在密密地下,你用无比敬慕的目光送别苏东坡,独步缓行。此时你已 知道苏东坡将离开杭州,他在知州任上只有两年,却为杭州留下了如此宏大的手笔,更为难能可贵的是, 这样一项规模浩大的工程,苏东坡在杭州所作的诗文中却很少提及,直到去扬州任上,才在答友人的诗中 回顾治湖的经历。可见这位旷世奇才的博大胸怀。有史以来与西湖相关的,你知道能与苏东坡与苏堤媲美 的是唐朝的白居易和白堤。固然是白堤在先、苏堤在后,但他们都是一代文豪,他们都懂得珍惜文化的大 自然。他们在杭州的时间都十分短暂,但他们却留下了一世英名。 ⒀你在堤上流连。倘若你回头望望,你会发现,随着南宋的到来,苏堤的北端将耸立起一座庄严的庙 宇,红墙重檐,松树翠柏掩映一代名将岳飞。你惊喜地看到,一个宋朝,一南一北、一文一武与这条长堤 如此紧密地联系在一起,他们都是人杰,他们的智慧和生命化作绵绵不绝的雨丝,滋润着堤上的绿树红花。 ⒁你撑开的是一把丝绸做的雨伞。以丝绸命名的道路曾经横贯东西,而现在,令你乐此不疲的是,走 在伞下回想从前,雨在你的头上喧哗,陪伴着你走近苏东坡的雕像。先生沐雨而立,一站就是千年。(略 有改动) 11、解释文中划线句子的含义。(6 分) (1)倘若苏东坡仕途顺利,而不是屡遭贬谪,一路坎坷,他流芳百世的名篇佳作大约要大打折扣了。 (3 分) 答: (2)先生沐雨而立,一站就是千年。(3 分) 答: 12、 第⑥段运用了那些表现手法?它们有什么作用?请简要分析。(6 分) 答: [来源:Z*xx*k.Com] 13、 文章结尾处写岳庙、岳飞,有什么用意?(4 分) 答: 14、 标题“宋朝的雨”有怎样的意蕴?(8 分) 答: 第Ⅱ卷(表达题共 84 分) 四、(24 分) 16、下列各句中,加点的成语使用恰当的一项是( )(3 分) A、康熙年间,文学创作非常活跃,诗、词、曲、赋等各种文学形式都得到极大发展,出现了分庭抗... 礼.的局面。 B、元旦文艺晚会上,学生们自编自演的节目绘声绘色....,奔放的街舞,行云流水的武术表演等都赢得 了阵阵掌声。 C、医疗保健板块的股票大部分持续下跌,只有新华医疗特立独行....,全天放量上涨,收盘时涨幅达 9.42%,接近涨停。 D、在这一次的学生会文体部负责人的竞选活动中,他又是唱,又是跳,已经脱颖而出....,但终因其他 竞争对手水平更高而败下阵来。 17、下列各句中,没有语病,句意明确的一项是( )(3 分) A、鉴于自然科学“双刃剑”的性质,使得我们不得不考虑:人类基因组计划在给人类的带来好处的 同时,会不会因信息被滥用或错用而产生严重后果。 B、2014 年第一季度,部分省市将实行“单独二孩”政策,夫妻双方只需一方户口所在地实施该政策, 就可申请再生育。 C、《爸爸去哪儿》开播后迅速成为收视“黑马”,这源于对传统家庭文化中存在的“父亲角色失位” 现象重新审视的结果。 D、针对重庆电梯摔童事件, 他在《京华时报》上发表的《“女童摔打男孩”是谁训练的恶》一文,批 评的人很多。 18.在下面横线处补写句子,使之构成完整连贯的一段话。(6 分) 涵 养 是 一 盆 火 , 融 化 了 结 冰 的 心 ; 涵 养 是 一 杯 酒 , 温 暖 了 陌 生 的 人 ; 涵 养 是 一 阵 春 风, ;涵养是一道阳光,照亮了前进的路。一颗纯净的涵养之心,是一泓清泉, 它涵养着人类文明最纯净的思想;一颗美丽的涵养之心,是一朵蓓蕾, ;一颗缤 纷的涵养之心, ,它牵引出的是彩霞满天。 19.阅读下面这幅《修鞋》的漫画,完成(1)~(2)题。(5 分) (1)请用简洁的语言描述漫画内容。(3 分) 答: (2)请概括漫画寓意。(不超过 30 字)(2 分) 答: 20.请你从下列备选篇目中选择两个人物形象,仿照画横线的句子再续写两句话。(4 分) 备选篇目:《红楼梦》《家》《边城》《雷雨》《巴黎圣母院》《老人与海》 经典文学名著是人类文化的精华,所塑造的人物形象过目不忘。在经典文学作品的人物艺术画廊中的 每一个人物,都故事丰富,个性鲜明。关羽不恋富贵,封金挂印,千里单骑,义薄云天。 答: 。 五、作文(60 分) 21.阅读下面的材料,根据要求写一篇不少于 800 字的文章。 材料一: 2014 年 11 月 8 日,在湖北阳新县的一辆公交车上,一名女子把座位让给身边的一名孕妇, 修 鞋 而孕妇不但没有道谢,反而一脸漠视。女子后悔让座,遂以寻找手机为由,将座位抢回。 材料二:宁波女企业家黎美和自 2009 年至 2013 年 8 月资助贫困大学生的金额高达 70 万元,但受助 的 14 名大学生,只有一人主动向黎美和说了毕业去向并表示了感谢,其他学生毕业后与她失去联系。 要求:选好角度,确定立意,明确文体(诗歌除外),自拟标题,写一篇不少于 800 字的文章;不要 脱离材料内容及含意的范围作文;不要套作,不得抄袭,不得透露个人相关信息;书写规范,正确使用标 点符号。 语文试题答案 1. C.解析:文中说“城市化的进程对于乡村文化来说是一个衰落过程的话,那么它对于城市文化而 言则是一个扩张的过程”,“导致城市文化发生这一变化的核心要素,就是大众文化的崛起”,大众文化崛 起促使城市文化改变与扩张,但乡村文化的衰落的原因在于“城市化的进程”。 2. C.解析:原文是“乡村文化在逐渐融入城市文化”,“融入”不是“趋同”,偷换概念。 3. D.解析:文中只提到“这种文化的传播和文化融合的速度就加快一步”,但全文并未提到城乡文化 是否走向“一体化”的问题。 【古诗文阅读为原创题】 姚鼐还从年长的人那里听说:“康熙年间,方苞闻名天下。刘海峰先生有一天以布衣身份到京城去,把自 己的文章敬呈给方苞看。方苞看了之后对人说:‘像我方苞这样的人,算什么呢?我的老乡,刘海峰先生, 那才是真正的国士’”。听到这个评价的人开始都非常惊讶,并不相信,时间长了,才渐渐了解刘海峰先生。 现在方苞先生已经过世了,而海峰先生的文章果然渐渐受到重视。然而刘海峰先生不得志而居住在原籍, 没有方苞先生那样的名声和交际,也不足以扶持提携后辈英才,只是在家中伏案写作,已经八十岁了,还 是耳聪目明,不停地写作,有像卫武公一样以诗文警世的理想抱负,这是当今世上的奇人啊!我小的时候, 曾经跟随海峰先生学习,感到先生的状貌言笑很奇特,放学之后模仿先生的言行来作为游戏。等到长大一 些,跟随伯父姚编修学习经学,跟随海峰先生学习文章。我在外做官三十年之后回到家乡,伯父之前已经 过世,不能够再见了,过去父辈来往的朋友都去世了,却还能够在枞阳多次见到海峰先生,海峰先生也非 常高兴我去拜访,他脚上的毛病还没有好,在别人搀扶牵引下出来与我讨论文章,每次都谈到半夜。 现在是五月十五日,家乡人因为是先生的生日为他祝寿,我却恰好在扬州,十分想念先生,就写了这 篇文章来寄给先生,同时,也希望家乡的年轻人了解海峰先生的事迹,从而更加努力学习。 8.“晚日寒鸦”与“柳塘新绿”,是送走行人之后相继入目的两种景象。(1 分)前者就离别说,故“日” 而曰“晚”,“鸦”而曰“寒”,引起的内心感受是“一片愁”。(1 分)后者就相聚的回忆与展望说,故春景 宛然,春意盎然,引起的内心感受是无限“温柔”。(1 分)开头两句展现的两种景象、两种感受、两种感 情所体现的复杂的心理活动,使抒情主人公神态毕现。(1 分) 9. 女主人公送走意中人之后,一次又一次地爬上小楼遥望。(1 分)开始是望得见的,后来就只见“晚 日、寒鸦”,望不见人影了。由于十分相思的缘故,望不见人影,还要望,因而“重上小红楼”。(1 分)结 句“频倚栏干不自由”中的“频”字,正与“重”字呼应。明知行人已走到远山的那一边,凝望已属徒然; 然而还是身不由己地“重上红楼”、“频倚栏干”,其离恨之深、相思之切,就不言而喻了。(2 分) 10.甲:①映阶碧草自春色,②隔叶黄鹂空好音。③三顾频烦天下计,④两朝开济老臣心。⑤出师未 捷身先死,⑥长使英雄泪满襟。 乙:①昆山玉碎凤凰叫,②安能摧眉折腰事权贵,③叶上初阳干宿雨,④岩扉松径长寂寥,⑤春水碧 于天,⑥吞声踯躅不敢言 11. (1)“文章憎命达”,一帆风顺的人难以写出名传千古的文章,苏轼坎坷的遭遇为他的创作积累 了素材,积聚了情感。或坎坷的遭遇反而成就了传世佳作。(3 分) (2)表层意思是说苏轼的雕像已经沐浴了将近千年的风风雨雨;而深层意思则是说苏轼治理西湖的 历史功绩和以民为本的精神品质永垂不朽。(3 分) 12. 想象,引用,对比。“你与苏东坡在堤上相遇了……一首千古绝唱脱口而出”是想象,它拓展了 文章的内容,将读者带入了文章所设的境地中,激发了读者的兴趣。“水光潋滟晴方好,山色空朦雨亦奇。 欲把西湖比西子,浓妆淡抹总相宜”是引用,它有丰富内容、增强文采的作用。“它的价值不亚于苏堤春 晓”是对比,突出了苏轼诗歌的非凡价值。(答出两种即可,手法 1 分,分析 1 分,作用 1 分) 13、①岳庙与苏堤相映衬,作者借民族英雄岳飞来烘托苏轼。②在作者看来,两人一武一文,同样伟 大,一个用武力保卫国家,一个用智慧治理山水,两人都是民族精英,都给后世留下了宝贵的财富。(解 析:解答此题时要注意先判断其使用的表现手法是什么,然后分析它的表达作用。) 14、①“雨”贯穿全文,首尾照应,穿越时空,点出苏轼、苏堤的年代,有厚重的历史感;②雨是西 湖美景的极致写照,开篇、结尾以美丽的伞映衬美丽的西湖;③雨也暗藏着苏轼那首:“千古绝唱”④“宋 朝的雨”还让人梦回过去,深含传统和文化之味,颇具诗情画意⑤雨是苏轼和岳飞这样的人杰的智慧和生 命的化身,滋养着西湖的人文底蕴,也滋养后世的人。 15、D( A、 并行不悖、和盘托出;B、 脉搏、急流勇退; C、轻歌曼舞、计日程功) 16、D(脱颖而出:比喻人的才能全都显露出来。用在此处恰当。 A、分庭抗礼:原指宾主相见,站 在庭院的两边,相对行礼。现在用来指双方平起平坐,实力相当,可以抗衡。句中是多种文学形式,与语 境不符。B、绘声绘色:形容叙述、描写生动逼真。此处用来形容节目,不妥,应用“有声有色”;C、特 立独行:指有操守、有见识,不随波逐流。对象错。) 21.【原创题】作文评分参考 2014 年安徽省语文高考作文评分标准。 写作思路(仅供参考): 1.立足于女企业家黎美和,可以采用这样题目:“送人玫瑰,手有余香”“献爱心”“爱心永恒”“爱心 无价”等。立足于湖北让座女子,可以采用这样题目:“献爱心,不求回报”“但行好事,莫问前程”“虚 伪的爱心”等。 2.立足于湖北公交孕妇及受助大学生,可以采用这样题目:“知恩要图报”“漠视爱心要不得”“要感 恩”“感动”“带着感动出发”等。 3.综合爱心捐献者和受助者两个方面考虑,可以采用这样题目:“常怀感恩之心”“爱心要传承”“爱 心是沟通心灵的桥梁”“献爱心,天地宽”等。

资料: 4.5万

进入主页

人气:

10000+的老师在这里下载备课资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