浙江省金丽衢十二校2020-2021学年上学期高三第一次联考语文试题(解析版)
加入VIP免费下载

浙江省金丽衢十二校2020-2021学年上学期高三第一次联考语文试题(解析版)

ID:586569

大小:120 KB

页数:20页

时间:2021-03-22

加入VIP免费下载
温馨提示:
1. 部分包含数学公式或PPT动画的文件,查看预览时可能会显示错乱或异常,文件下载后无此问题,请放心下载。
2. 本文档由用户上传,版权归属用户,天天资源网负责整理代发布。如果您对本文档版权有争议请及时联系客服。
3. 下载前请仔细阅读文档内容,确认文档内容符合您的需求后进行下载,若出现内容与标题不符可向本站投诉处理。
4. 下载文档时可能由于网络波动等原因无法下载或下载错误,付费完成后未能成功下载的用户请联系客服处理。
网站客服:403074932
资料简介
金丽衢十二校 2020 学年高三第一次联考 语文试题 命题人:龙游中学 (全卷共 8 页,满分 150 分,考试时间 150 分钟) 注意事项: 1.答题前,考生务必将自己的姓名、准考证号用黑色字迹的签字笔或钢笔分别填写在试卷和答 题纸规定的位置上。 2.答题不能答在试题卷上。选择题必须使用 2B 铅笔填涂;非选择题必须使用黑色字迹的签字 笔或钢笔书写,字体要工整,笔迹要清楚。 一、语言文字运用(共 20 分) 1. 下列各句中,没有错别字且加点字的注音全都正确的一项是( ) A. 人们行走变得小心翼翼起来,脚边随时有参差交错的藤蔓.(màn)阻碍着,牵绊.(bàn)着,走在前面的 人伸手挡开后它们又会立马弹回去,现出植物特有的坚韧本性。 B. 当下国学深受亲睐.(lài),它以先秦经典及诸子学说为根基,涵盖了两汉经学、魏晋玄.(xuán)学、隋唐 道学、宋明理学等的完整的文化学术体系,内容广博。 C. 女人正在埠头上浣.(huàn)洗,而离他们只有几尺远的乌蓬船上正升起一缕白白的炊(chuī)烟,炊烟 穿过桥洞飘到对岸,对岸河边有又低又宽的石栏,可坐可躺。 D. 媒体要深入宣传党中央的决策部署,营造万众一心的舆.(yú)论氛.(fēn)围,凝聚众志成城、共克时艰 的强大正能量,争取最后的胜利。 【答案】D 【解析】 【详解】本题考查学生识记现代汉语常用字字音(多音字)、字形的能力。 A. “藤蔓(màn)”应为“藤蔓(wàn)”,故 A 项错误。 B. “亲睐”应为“青睐”,故 B 项错误。 C. “乌蓬船”应为“乌篷船”,故 C 项错误。 故选 D。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面小题。 为什么如此飘飘欲仙的轻盈的西湖,却又有雷霆万钧....之力?西湖是没有人敢轻薄的地方。因为西湖, 已经光荣地被英灵们选中,西湖是伟大的心灵最好的栖息地。 …… 闲暇之余,到西湖走一走,读一读西湖。【甲】史书遗韵、旧楼古刹、老宅深巷可丈其长度,才子佳人、 英雄烈士、凡夫俗子可见其宽度,诗词曲赋、四库全书、人文风俗可测其深度。长度、宽度、深度融会贯 通,西湖才.有了与众不同的风度。【乙】所谓“山不在高,有仙则名;水不在深,有龙则灵。”高低和深浅 在这里,不是丈量西湖的标准,浏览其间,你会不知不觉身在山水间,醉在那些水墨韵律里流连忘返....。【丙】 回过神才发现醉翁之意不在酒,走读西湖,看的不是风景,而是一种心情的释然..;读的不是文字,而是一 种心态的回归。 2. 文段中的加点词,运用不正确的一项是( ) A. 雷霆万钧 B. 才 C. 流连忘返 D. 释然 3. 文段中画线的甲、乙、丙句,标点有误的一项是( ) A. 甲 B. 乙 C. 丙 【答案】2. D 3. B 【解析】 【2 题详解】 本题考查学生正确使用词语(包括成语)的能力。 A.雷霆万钧,形容力量强大。此处形容力量,使用正确。 B.才,这里表示条件关系,使用正确。 C.流连忘返,玩乐时留恋不愿离开。此处形容醉在西湖美景中不愿回来,使用正确。 D.释然,是指疑虑、嫌隙等消除而心情平静。此处指走读西湖心情放松,不和语境,应该为“释放”。 故选 D。 【3 题详解】 本题考查学生正确使用标点符号的能力。 B.部分引用,“有龙则灵”后的句号应放在引号外。 故选 B。 4. 下列各句中,没有语病的一项是( ) A. 紫禁城既是全人类的珍贵文化遗产,也是中华民族的骄傲,以举办学术活动的形式纪念紫禁城建成 600 周年、故宫博物院建院 95 周年,具有非同寻常的意义。 B. 民以食为天,食以俭养德,习总书记再次强调制止餐饮浪费,强调要切实养成节约习惯,在全社会树立 浪费可耻、节约光荣的氛围。 C. 文学天赋是一个人与生俱来的,能不能在文学方面取得成功,关键在于一个人的文学潜质、后天的环境 和他本身的修养。 D. 随着我国经济社会持续较快发展,物流业为扩大就业、提高发展效益、保障国民经济平稳运行等方面做 出了重要贡献。 【答案】C 【解析】 【详解】本题考查学生辨析并修改病句的能力。 A. 语序不当,递进关系,范围由中华民族到全人类,应改为“紫禁城既是中华民族的骄傲,也是全人类的 珍贵文化遗产”。故 A 项错。 B. 搭配不当,“树立……氛围”改为“营造……氛围”。故 B 项错。 D. 结构混乱,把“为……方面”改为“在……方面”。故 D 项错。 故选 C。 5. 在下面一段文字横线处补写恰当的语句,使整段文字语意完整连贯,内容贴切,逻辑严密。每处不超过 20 个字。 按我国古老习俗,人生一世,①__________,而婚嫁中更是少不得酒。尽管现实生活中很难有十全十 美的婚姻,但绝大多数人还是乐于竖起这块人生的里程碑,乐于品尝这杯人生的浓酒。《礼记·昏义》中有 “合卺而酭”,就是新婚夫妇以两个瓢,各执一片,盛酒漱口,以表示自此相亲相爱的结婚仪式,后来演 化出“合欢酒”“交杯酒”。②__________,比如向人家祝贺新婚,还是讲“去吃喜酒”。酒在婚礼中发 挥了很多的作用:表达了对新郎新娘喜结良缘的祝贺,也表达了对长辈的尊敬和对来宾的欢迎,还为婚礼 增添了欢乐的气氛。如果说酒在诗人那里表达的多是忧患的情思,③__________。 【答案】 (1). 从出生、婚嫁到死亡均离不开酒(若答“人生的重要场合都离不开酒”亦可); (2). 婚 嫁饮酒的风习至今未变; (3). 那么在婚礼上则表达的多是幸福的感受。 【解析】 【详解】本题考查学生语言表达之情境补写的能力。 文段主要内容谈饮酒风俗在婚嫁中的祝福作用。 第一空,结合前面“人生一世”和后句“而婚嫁中更是少不得酒”可知,应是填人生历程中酒的重要性的 内容,故可为“从出生、婚嫁到死亡均离不开酒”; 第二空,前面讲婚嫁喝酒的风俗习惯古来有之,结合后文祝贺新婚“还是讲‘去吃喜酒’”,故此处讲的是风 俗的延续,可填“婚嫁饮酒的风习至今未变”; 第三空,上承“为婚礼增添了欢乐的气氛”,对应“如果说酒在诗人那里表达的多是忧患的情思”可知此 处应为“那么在婚礼上则表达的多是幸福的感受”。 6. 阅读下面的漫画,完成题目。 (1)为漫画拟标题,不超过 10 个字。(不得用“无题”为题) (2)简要阐明漫画构思的创意。 【答案】(1)别人家的孩子(“如此攀比”) (2)采用左右构图方式,形成强烈对比;图文共同呈现更直观表达主题;揭示家庭教育中攀比求全,忽视 孩子优点、缺少鼓励的现象。 【解析】 【详解】本题考查学生图文转换和语言表达简明、连贯、准确的能力。 本题第一问仔细观察漫画第一幅是成绩考了 99 分,而家长在说自己孩子:“看人家小虎身体!”第二幅是 成绩考了 50 分,而家长在说自己孩子:“看人家小文成绩!”由此可见漫画的主题是在讽刺一些家长只看 到别人家孩子的长处,自己家孩子的短处。故可以拟写标题为“攀比”“别人家的孩子”等。注意本题的 字数要求。 第二问要简明阐述漫画构思创意,就要从漫画的构图、内容、主题等方面进行阐述。本题这幅漫画分为两 幅,形成对比,也突出了图片内容的对比,这样两幅图,两个场景,更能体现漫画的主题——攀比;作者 创作这样一幅漫画,意在揭露现在家庭教育的不良现象,忽略孩子自身的优点,盲目攀比。 二、现代文阅读(共 30 分) (一)(10 分)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面小题。 材料一:精准扶贫是乡村振兴的首要任务,乡村振兴是精准脱贫的逻辑延续。乡村振兴要求的“生活 富裕”有着“脱贫”和“致富”的双重蕴涵,意味着农村精准扶贫是乡村振兴的重要前提条件。在此基础 上,乡村振兴对乡村建设提出了更高、更全面的要求。与此同时,乡村振兴战略又为精准扶贫指明了方向。 乡村振兴从五位一体、相互关联的角度,对乡村政治、经济、文化、社会、生态等五方面的发展作出全面 部署。乡村振兴的多措并举解决了长期以来困扰“三农”的问题,这无疑为当前农村的精准扶贫工作提供 了思路,指明了方向。 (摘编自张赛群《有序衔接精准扶贫与乡村振兴战略》) 材料二:长期以来,中国在治理绝对贫困的过程中,大量的扶贫资金和扶贫项目纷纷流入广大贫困地 区,贫困者成为被优待群体,由于贫困“耻感文化”的缺少,产生了一些人不以贫困为耻、反以贫困为荣 的文化怪异,一些地方甚至出现了争当贫困户的现象,千方百计钻贫困户政策的空子,依赖政府,不思进 取、坐享其成,将扶贫资金看成“唐僧肉”,将申请到贫困救济看成实力的体现,认为有人脉才能成为贫 困户。从行为经济学的角度来看,人的行为影响选择效果,“耻感文化”缺失者选择被动接受的方式成为 陷入“贫困陷阱”的精神诱因,因而丧失积极主动、勤劳开拓的生产方式来摆脱贫图的上进冲动,加大了 贫困治理的难度。在后精准扶贫时代的制度安排中,遵循人类从神经、心理、语言、思维和文化这一由低 到高的认知规律,以文化认知作为人类独有的最高级认知形式为基础,嵌入到贫困治理的制度建设中,加 强对心智不健全、社会素养不够、内生动力不足的“穷人心态”的制度矫正,复兴、发育儒家文化中的“礼 义廉耻”,发挥“耻感文化”中的积极因素在贫困治理中的宣教作用,强调羞耻之心在贫困治理中的约束 作用,重塑耻感基础之上的社会道德评价机制,形成以贫穷为耻,以勤劳致富为荣的文化氛围,激发贫困 者自力更生的内生动力,实现贫困治理的可持续发展。 (摘编自唐任伍 肖彦博 唐常《后精准扶贫时代的贫困治理》) 材料三:消费扶贫,一头连着贫困地区,一头连着广阔市场,展现着充沛强大的生命力。近年来,各 地在推动消费扶贫方面开展积极探索实践,出台一系列支持消费扶贫的政策措施,积累了有益的经验和做 法,消费也可扶贫的理念正逐步得到社会各界认可。比如,不少地方和单位明确每年以不低于一定比例的 采购量采购贫困户的农产品,东西部扶贫协作城市与贫困县建立长期稳定的供销关系,个人以订单式生产 认购、爱心认购、参与贫困地区“共享农庄”、协助购销对接等模式参与消费扶贫等。消费扶贫工作经过 持续的探索、创新,内容与形式不断演化,成为中国减贫事业的生动缩影。实践中,实施二十余年的“闽 宁模式”,成为东西部合作发展、互利共赢的生动写照;“黔货入浙、浙客游黔”的交流合作,写就了贵 州和浙江两地“山海携手著华章”的传奇故事。 (摘编自石庆硕《让消费扶贫彰显更强生命力》) 7. 下列对材料中贫困“耻感文化”的相关理解,不正确的一项是( ) A. 出现不以贫困为耻、反以贫困为荣的怪异现象,是因为一些人缺少贫困“耻感文化”。 B. “耻感文化”缺失者选择以被动的方式来摆脱贫困,这加大了贫困治理的难度。 C. “耻感文化”能激发贫困者自力更生的内生动力,在贫困治理中发挥根本性作用。 D. “耻感文化”要在宣教和形成氛围上发挥作用,也要嵌入到贫困治理的制度建设中。 8. 下列对材料相关内容的理解和分析,正确的一项是( ) A. 乡村振兴是建立在农村精准扶贫基础上的更高、更全面的要求,它为精准扶贫工作指明了方向,并终将 解决“三农”问题。 B. 加强贫困“耻感文化”的制度建设,有效激发贫困治理对象的内驱力,不能只一味地向贫困地区投入扶 贫资金和扶贫项目。 C. 消费扶贫理念得到社会各界广泛认可,内容与形式不断演化,各地的探索实践也充分证明消费扶贫有着 充沛强大的生命力。 D. 消费扶贫能实现区域经济和社会发展互联互通、互帮互助,是扶贫协作中的经典做法,是实现共同富裕 的必由之路。 9. 联系材料一、二的观点,评析“消费扶贫”这一做法。 【答案】7. C 8. B 9. 消费扶贫是脱贫攻坚的重要手段,是实现区域协调发展的推动力量。但要根本解决贫困问题,还要有将 扶贫与乡村振兴有序衔接的宏大战略,还要发挥“耻感文化”的作用,激发贫困者的主体性。 【解析】 【7 题详解】 本题考查学生对重要概念的理解能力。 C.“‘耻感文化’能激发贫困者自力更生的内生动力”错误。“耻感文化”中的积极因素才能发挥作用, 限定不严密;“根本性作用”的说法武断,原文是“实现……可持续发展”。 故选 C。 【8 题详解】 本题考查学生对文本相关内容的理解和分析能力。 A.“更高、更全面的要求”是“对乡村建设”而言的,偷换概念,“终将解决”错,原文是“解决了”, 误把已然说成未然。 C.“广泛认可”错,原文是“逐步得到社会各界认可”,曲解文意。 D.文中谈到消费扶贫的作用巨大,但没有说到消费扶贫是“经典做法”和“必由之路”,于文无据,属于 过度解读。 故选 B。 【9 题详解】 本题考查学生理解评价文章相关内容和观点的能力。 材料一、材料二说乡村振兴需要精准扶贫,精准扶贫更需要精神扶贫,矫正“穷人心态”,发挥“耻感文 化”中的积极因素在贫困治理中的宣教作用,以实现贫困治理的可持续发展。 消费扶贫,一头连着贫困地区,一头连着广阔市场,展现着充沛强大的生命力,是脱贫攻坚的重要手段, 是实现区域协调发展的推动力量。 要想根本解决贫困问题,就要将扶贫与乡村振兴有序衔接,同时发挥“耻感文化”的积极作用,帮助贫困 者摆脱“贫困陷阱”,激发贫困者的主体性。这样才可能实现贫困治理的可持续发展 (二)(20 分)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面小题。 归他所有的城市 [意]伊塔洛·卡尔维诺 一年当中有十一个月人们热爱着城市生活,谁也不能触犯它:摩天大楼、香烟小贩、有广角银幕的电 影院,和所有无庸置疑地充满着吸引力的花样。而唯一一个对城市没有感情的自然是马可瓦多:至于他心 里在想什么,第一因为他从不说出口而无从得知,第二他是那么微不足道,所以并不重要。 每年到一定的时候,八月就来临了。每逢此时,就会有一次感情的全面变动。再也没有人喜欢城市了, 那些直到昨天还塞得满满的摩天大楼、地下道和停车场,突然既惹人嫌又讨人厌。大家唯一的一个念头是 越早离开越好,于是,一次又一次地填满了火车、堵住高速公路,在八月十五日那天所有人都走光了。除 了一个,马可瓦多是仅存的没离开城市的居民。 清晨,他出门走向市中心,面前是宽广无止境的道路,没有一辆汽车的荒凉。房屋的外观,从灰色低 垂的铁门到每一片百叶窗,就像体育场的水泥阶梯座位一样紧密封闭着。整年马可瓦多都梦想着有一天能 把路当路来使用,也就是说走在马路正中央。如今实现了,而且还可以闯越红灯,穿过对角线,停在广场 中间。不过,他心里的喜悦并不是因为他完成了这些平常做不到的事,而是因为他用另一种方式来看所有 的东西:马路或像山谷,或像干涸的河床;房屋则是险峻山岭的大石,或礁石的岩壁。 当然,很明显的少了某些东西,不过他所指的不是那些成列停放的汽车,或十字路口的堵塞,挤在超 市入口混乱的人群,或安全岛上等待电车的乘客。真能填补空白,柔和线条的应该是由管道中爆裂漫溢的 水,或劈开地面暴现于外的人行道上的树根。马可瓦多的目光巡视着整座城市,希望能找到它的另一面—— 在油漆、柏油、玻璃和灰泥的城市下一个树皮、鱼鳞、疙瘩和经脉的城市。他每天都得经过的建筑物,如 今在他看来是多孔的沙岩堆,工地的栅栏是有着宝石般树结的新鲜松树的茎轴,在布店招牌上弯弯曲曲躺 着的是会变成蝴蝶的沉睡的毛毛虫。 可以说,这座刚被人类抛弃的城市,此刻被直到昨天还藏匿着而今天却占尽上风的居住者所支配。马 可瓦多的散步一会儿循着一列蚂蚁的路线,一会儿转向迷路金龟子的飞行,一会儿又停下来以便陪伴迈着 扭曲但庄重步伐的蚯蚓。占据了城市的不仅是动物,马可瓦多发现在路边书报摊上方有一层薄薄的绿霉, 在餐厅前方的杨树努力地把它的叶子推向人行道以外的范围。城市还存在吗?那个以往把马可瓦多的生活 关起来的合成建材住宅区,现在是各种石头拼贴的马赛克,由视觉及触觉就能分辨出每一块石头的不同, 因为有不同的硬度、不同的热度,及不同的密度。 就这样,马可瓦多忘记了人行道和斑马线的功用。当他像只蝴蝶左飞右摇地在马路上穿梭时,突然一 辆“司拍得”汽车以时速一百公里来到他身后,并在距离臀部一毫米的地方才停下来。一半由于惊吓,一 半由于空气的震动,马可瓦多蹦跳起来,又晕沉沉地跌下。 那辆汽车央带着大量的噪音,几乎原地打了一转才把车煞住。跳出一组衣冠不整的年轻人。“这回我 要挨揍了,”马可瓦多想,“因为我走在马路中央。” 那些年轻人配备着奇怪的工具。“我们终于找到了,终于!”他们围着马可瓦多嚷嚷。“喔!”其中 一个抓着一根银色的棒子靠近嘴巴,“您是唯一一位在八月节还在城市里的居民。对不起,先生,可以跟 电视观众说说您的感想吗?”然后把那根银棒塞到他的鼻子下。 闪出一股眩眼的强光,热得像在烤箱里,马可瓦多快昏倒了。所有人把焦距对准了他,反光板、摄影 机和麦克风。马可瓦多结结巴巴地说了几句话,而每发出三个音节,那位年轻人便突然现身,把麦克风转 向自己:“啊,您是说……”然后紧抓麦克风自说自话十分钟。 “现在我可以走了吗?” “当然,我们十分感激您……不过,您要是没什么事做……而且想赚几张千元大钞……不知道您愿不 愿意留下来帮我们?” 整个广场一片混乱:大货运车、小工具车、有轨道的摄影机、蓄电池、灯具,一组一组穿着工作服的 人员这边那边地走来走去,汗流浃背。 “在那里,她来了,她来了!”一位电视女明星从一辆敞篷车上走了下来。 “加油!小伙子,我们可以开拍喷泉这一景了!” “疯狂八月”的电视导播开始发号施令,拍摄这位女明星在全市最重要的喷泉落水的镜头。 小工马可瓦多被交派的任务是在广场上搬动那个底座沉重的大反光板。偌大的广场现在四处嗡嗡响着 机器声、水银灯的吱吱声,回荡着捶打临时金属支架的敲击声和喊叫声……在马可瓦多朦胧、惊呆了的眼 睛中,往常熟悉的城市又重新从那隐约一现,或从根本只是梦境的另一个城市手中夺回了它原有的地位。 10. 文中画线部分的语言很有表现力,请加以赏析。 11. 小说为什么多次写到马可瓦多对城市的想象? 12. 小说情节出现哪三次“反转”?各有什么好处? 13. 理解小说题目丰富的寓意。 【答案】10. ①连用三个“一会儿”,句式整齐,表现主人公的欢快;②“循着”“转向”“停下”,有层 次感的动词,写出人与动物的和谐状态;③“迈着扭曲但庄重步伐的蚯蚓”,想象(拟人)新奇,不合事 理却生动有趣;④全句描摹生动传神,格调活泼明快。 11. ①展现人物性格。马可瓦多追求自由,崇尚自然真实的生活,有着丰富、细腻、诗意的内心世界。②对 比表现主题。现实城市与马可瓦多的“梦境”城市对比鲜明,互为反衬,有力地表现主题。 12. ①人们热爱城市但又逃离城市。心理和行为上的矛盾揭示现代人在城市化进程中,内心的孤寂和不安。 ②热爱城市的全都离城,对城市没有感情的马可瓦多却留下。对比写出他与人群的格格不入,引人思索。 ③马可瓦多在空城游荡,但突然出现“疯狂八月”剧组。戏剧性结局使人物形象立体化,使主题更趋深刻。 13. ①“归他所有”的时间短暂。一个月后人们重回城市,作为“小工”的他又会被边缘化,表达作者对低 层人物的关注。②“他的城市”是他的诗意发现和想象。寄寓作者对人类城市化进程的反思,对“诗意栖 居”的向往。③“他的城市”在现实面前终将破灭。结尾熟悉的世俗城市又回归,暗示人无法逃脱现实的 命运。 【解析】 【10 题详解】 本题考查学生欣赏精彩的语言表达艺术的能力。 从句式来看,三个“一会儿”连用,构成排比句式,句式整齐,突出表现主人公的欢快心情; 从炼字来看,“循着”“转向”“停下”三组动词,层次分明,把人和动物的行动联系在了一起,表现了 人与动物的和谐状态; 从修辞角度来看,“迈着扭曲但庄重步伐的蚯蚓”用了拟人的修辞手法,想象新奇,不合事理却生动有趣, 别有韵味; 全句描摹生动传神,格调活泼明快,呈现出观察者内心的放松和愉悦。 【11 题详解】 本题考查学生分析理解相关情节作用的能力。 从人物形象的角度分析,想象城市空无一人,自己可以随意行走,“可以闯越红灯,穿过对角线,停在广 场中间”,表现马可瓦多追求自由,渴望过无拘无束的生活;想象“路或像山谷,或像干涸的河床;房屋 则是险峻山岭的大石,或礁石的岩壁”表现马可瓦多崇尚自然真实的生活;把建材住宅想象成“有不同的 硬度、不同的热度,及不同的密度”的马赛克,把店招牌上的字想象成“弯弯曲曲躺着的会变成蝴蝶的沉 睡的毛毛虫”,由此看出马可瓦多有着丰富、细腻、诗意的内心世界,这些想象多层次多角度展现了人物 的性格。 从主题考虑,马可瓦多充满诗意的“梦境”城市与塞满摩天大楼、地下道和停车场,混乱、嘈杂的现实城 市形成鲜明对比,使各自的特点更为突出,有力地表现了主题。 【12 题详解】 本题考查学生分析鉴赏小说情节设置特点和作用的能力。 情节 “反转”指情节向相反的方向发展,包括情节、人物的对比。 “人们热爱着城市生活……摩天大楼、香烟小贩、有广角银幕的电影院”“直到昨天还塞得满满的摩天大 楼、地下道和停车场,突然既惹人嫌又讨人厌”人们热爱城市但又逃离城市,看似矛盾的心理和行为,实 则反映了现代城市中人们内心的浮躁与驿动,既想融入,又想逃离,永远不能心安。 “在八月十五日那天所有人都走光了”,热爱城市的全都离城,“马可瓦多是仅存的没离开城市的居民”, 对城市没有感情的马可瓦多却留下。这一反转写出马可瓦多与众不同的形象,引人思索。 “当他像只蝴蝶左飞右摇地在马路上穿梭时,突然一辆‘司拍得’汽车以时速一百公里来到他身后……”, 马可瓦多在空城自在游荡,但“疯狂八月”剧组突然出现,结束了他的好梦,他又回到了嘈杂、拥挤、无 序的现实城市,又回到曾经的底层生活。结局戏剧性,使人物形象立体化,小说主题更显深刻。 【13 题详解】 本题考查学生鉴赏小说题目寓意的能力。 “归他所有的城市”,只属于他自己的城市,“归他所有”的时间短暂。一个月后,人们重回城市,“小 工马可瓦多被交派的任务是在广场上搬动那个底座沉重的大反光板”,作为“小工”的他又回到了不被关 注、琐碎又繁重的低层生活,题目寄予了作者对被边缘化的小人物的关注。 “他的城市”是从他自己内心生发出来的,凭借自己丰富、细腻的情感想象出来的充满诗意的城市,这其 间寄寓了作者对人类城市化进程的反思,表达了生活在都市中的人们对自由、美好生活的向往。 “归他所有的城市”是和现代化截然不同的虚拟世界,所以“他的城市”在现实面前终将破灭。结尾“嗡 响着的吱吱的”世俗城市又回归现实,暗示人无法逃脱现实的命运。 三、古诗文阅读(共 40 分) (一)(20 分) 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下面小题。 诫子弟书 [唐]柳玼 夫门第高者,可畏而不可恃。可畏者:立身行己,一事有坠先训,则罪大于他人。虽生可以苟取名位, 死何以.见祖先于地下?不可恃者:门高则自骄,族盛则人之所嫉。实艺懿.行,人未必信,纤瑕微累,十手 争指矣。所以承世胄者,修己不得不恳,为学不得不坚。 夫人生世,以自己无能而望他人用,以己无善而望他人爱,无状则曰:“我不遇时,时不急贤。”亦 犹农夫卤莽种之,而怨天泽之不润,虽欲弗馁,其可得乎! 予幼闻先训,讲论家法。立身以孝悌为基,以恭默为本,以畏怯为务,以勤俭为法,以交结为末事, 以弃义为凶人。肥家以忍顺,保友以简敬。百行备,疑身之未周;三缄密,虑言之或失。广记如不及,求 名如倘来。去吝与骄,庶几减过。莅官则. 洁己省事,而后可以言守法,守法而后言养人。 直不近祸,廉不沽名。廪禄虽微,不可易黎氓..之膏血;楚榎①虽用,不可恣褊狭之.胸襟。忧与福不偕, 洁与富不并。比见门家子孙,其先正直当官,耿介特立,不畏强御;及其衰也,唯好犯上,更无他能。如 其先逊处,处己和柔,保身以远悔尤.;及其衰也,但有暗劣,莫知所宗。此际几微,非贤不达。 夫坏名灾己,辱先丧家,其失尤大者五,宜深志之。其一:自求安逸,靡甘淡泊,苟利于己,不恤人 言。其二:不知儒术,不悦古道,懵前经而不耻,论当世而解颐,身既寡知,恶人有学。其三:胜已者厌 之。佞己者悦之,唯乐戏谭,莫思古道。闻人之善嫉之,闻人之恶扬之,簪裾②徒在,厮养③何殊。其四: 崇好慢游,耽嗜麴蘖④,以衔杯为高致,以勤事为俗流,习之易荒,觉已难悔。其五:急于名宦,昵近权要, 一资半级,虽或得之,众怒群猜,鲜有存者。兹五不韪.,甚于痤疽,痤疽则砭石可疗,五失则巫医莫及, 前贤炯诚,方册具存,近代覆车,闻见相接。 夫中人以下修辞力学者则躁进患失思展其用审命知退者则业荒文芜一不足采。唯上智则研其虑,博其 闻,坚其习,精其业,用之则行,舍之则藏。苟异于斯,岂为君子! 【注】柳玭,唐末人,家族几代名臣皆以理家严谨闻名,有“言家法者,世称柳氏”之誉。①楚榎:施罚 的刑具。②簪裾:显贵者服饰,借指显贵者。③厮养:贱役,指低贱者。④麴蘖:酒曲。 14. 对下列句子中加点词语的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 ) A. 实艺懿.行,人未必信 懿:美好的 B. 不可易黎氓..之膏血 黎氓:百姓 C. 保身以远悔尤. 尤:过失 D. 兹五不韪.,甚于痤疽 韪:错 15. 下列各组句子中,加点词的意义和用法相同的一组是( ) A. 死何以.见祖先于地下 以.其无礼于晋 B. 以自己无能而.望他人用 至无所见而.犹不欲归 C. 莅官则.洁己省事 于其身也,则.耻师焉 D. 不可恣褊狭之.胸襟 蚓无爪牙之.利 16. 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概括与赏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 A. 作者在这篇家训中告诫子孙后代,“门高”不慎,就会有坠先训,会为人所诟病,不要有安于逸乐、不 学无术、妒贤嫉能等过失。这也正是柳家子孙世代高官却未流于贪鄙吝啬、骄奢淫佚的原因。 B. 作者承先人教训,讲求治家法则,以勤劳节俭为准则,把结交应酬放在最后,把违弃义理的人看作恶人, 用忍耐恭顺的品格来丰厚家道,用简洁恭敬的态度来与朋友交往。 C. 作者告诫子孙正直为官,持身清廉,不可轻视百姓辛劳的血汗,不能自己心胸狭窄而为所欲为。这样廉 洁虽不能与财富并存,但忧祸与福祉会相依相伴。 D. 作为家训中的代表作,本文情辞诚挚恳切,言简意赅。在表达忠、孝、礼、义、廉、勤、俭是立身之本 时,也对人的品性进行了病状的分析和内心阴暗意识的解剖。 17. 用“/”给文中画波浪线的部分断句。 夫中人以下修辞力学者则躁进患失思展其用审命知退者则业荒文芜一不足采 18. 把文中画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1)亦犹农夫卤莽种之,而怨天泽之不润,虽欲弗馁,其可得乎! (2)懵前经而不耻,论当世而解颐,身既寡知,恶人有学。 【答案】14. D 15. B 16. C 17. 夫中人以下/修辞力学者/则躁进患失/思展其用/审命知退者/则业荒文芜/一不足采。 18. (1)也好比农民马虎地耕种田地,(收成不好),却埋怨上天雨水滋润不够,即使想不挨饿,这可以做 到吗! (2)对于古代经书懵然不知,却不以为可耻,谈论当今事物,就觉得愉快,本身既已浅陋寡闻,却厌恶别 人有学识。 【解析】 【14 题详解】 本题考查学生理解文言实词在文中的意义的能力。 D. 韪:是,对(常和否定词连用)。故 D 错。 故选 D。 【15 题详解】 本题考查学生理解文言虚词在文中的意义和用法的能力。 A. 介词,用;连词,因为。故 A 不符合题意 B. 都是连词,表转折。故 B 符合题意。 C. 连词,表承接,就;连词,表转折,却。故 C 不符合题意。 D. 词,的;助词,定语后置的标志。故 D 不符合题意。 故选 B。 【16 题详解】 本题考查学生理解文章内容、赏析文章写作特色的能力。 C. “廉洁虽不能与财富并存”错,原文是“忧与福不偕,洁与富不并”,即忧祸与福祉不能共存,廉洁与 财富不能并在。故 C 项错误。 故选 C。 【17 题详解】 本题考查学生文言文断句的能力。 通读文句后发现,“夫中人以下”后列举了两类人,分别是“修辞力学者”和“审命知退者”,故“以下” 后断开,“修辞力学者”“审命知退者”前后都要断开;“则”后列举的是两类人的表现,分别是“躁进 患失思展其用”“业荒文芜一不足采”,其中“思展”为动词,后跟宾语“其用”,故“思展”前断开; “一”为“全部”的意思,是“不足采”的主语,故“一”前断开。 根据以上分析,正确的断句为:夫中人以下/修辞力学者/则躁进患失/思展其用/审命知退者/则业荒文芜/一不 足采。 句子翻译:资质在中等以下,一些研究词句,致力于学问的人,则急躁冒进而又担心失去,一心急着想要 施展自己的才能抱负;一些能审察命运的变数、知难而退的人,则学业荒废、文章杂乱。以致没有一点可 取之处。 【18 题详解】 本题考查学生理解并翻译文言文句子的能力。 (1)卤莽,马虎;泽,滋润;馁,饿,这里是“挨饿”之意。 (2)不耻,耻,为意动用法,以……为耻,不耻,不以……为耻;解颐,指笑得下巴脱落,形容人开怀而 笑,高兴,愉快;恶,音为 wù,意思是“厌恶”。 参考译文: 家世显赫的人,可以畏惧却不可以倚仗。可畏惧的是:自己立身处世,一旦有一事辱没了祖先教训, 则罪过大于别人。即使活着时可以苟且获取高官爵位,但死之后在地下用什么面目来面对祖先呢?不可倚 仗的是:门第高就会骄傲,宗族显盛就遭人妒忌,即使有了真才实学和美好的品行,别人也不一定相信, 但若有一点瑕疵或细小的牵累,人们就争着指责。所以世代官宦人家的子弟,修身不可不诚恳,提高学识 不可不坚定。 一个人活在世上,本身没有才能却希望得到别人的重用,自身没有善德却希望得到别人的喜爱,没有 成就时,就说:“我是生不逢时啊!现在这个时代不急需人才啊!”这就好比农民马虎地耕种田地,(收成 不好,)却埋怨上天雨水滋润不够,即使想不挨饿,这可以做到吗! 我自幼听闻先人教训,讲论治家的法则。为人处世要以孝顺父母、敬爱兄长为基础,以恭敬沉默做本 性,以小心谨慎为要务,以勤劳节俭为准则,以与人交结为末事,把违弃义理的人看作恶人,用忍耐恭顺 的品格来丰厚家道,用简洁恭敬的态度来与朋友交往。自己多方面严格要求而使自己具备各种品德,还唯 恐万一有失;再三强制自己言语谨慎,还担心言之有失。即使有广博的知识也要想到还有不及,求取功名 不要刻意地营求。去掉吝啬与骄气,希望能减少过失。做官洁身自重,办事简洁,然后才谈得上守法,能 够守法之后,才能够教导百姓。 正直为官,远离凶祸,持身清廉,不刻意钓取名誉。俸禄虽少,不可轻视百姓辛劳的血汗;施罚的器 具虽然可以使用,却不可凭自己狭窄的心胸而为所欲为。忧祸与福祉不能共存,廉洁与财富不能并在。相 对比地看看各家的子孙,祖先若是正直做官,光明磊落,不畏惧权势豪强的,等到其家衰微的时候,只喜 好以下犯上,再没有其他能力。如果先人谦逊处世,为人平和柔顺,持身自爱来远离过失,等到其家衰微 的时候,仅仅有隐藏不露的劣迹,而不知道它的本源。这里的一些征兆,不是贤人是不可能理解的。 丑恶的名声,不仅为自己带来灾害,也辱没先人,败坏家门,那些过失中最严重的五项,应深记在心。 第一,贪图享乐,不甘于淡泊,只要是对自己有利的事,就不顾众人的批评执意去做。第二,不通晓儒家 道术,不爱学古人正道,对于古代经书懵然不知,却不以为可耻,谈论当今事物,就觉得愉快,本身既已 浅陋寡闻,却厌恶别人有学识。第三,胜过自己的人就厌恶他,巴结自己的人就喜欢他,只喜欢风趣诙谐 的谈话,不去思虑古人的正道。听说人家有好事就妒嫉,听说人家有丑事就张扬,这些显贵们白白地活在 世界上,与贱役又有什么不同呢?第四,喜好游乐,酷爱饮酒,自认喝酒是清高酒脱的事,将勤谨做事视 为俗气,学识已经荒废,觉悟时追悔莫及。第五,急于追求名声和地位,亲近权贵要人,官位虽然会因此 升迁,但是引得众人不满,群相疑忌,很少有能安身立足的。这五项过失,比痤疮还可怕,痤疮可以用针 药治疗,这五项过失则巫医也治不好,前辈先德之人明澈的警诫,都记载在典籍中,近代人失败的例子, 所闻所见几乎接连不断。 资质在中等以下,一些研究词句,致力于学问的人,则急躁冒进而又担心失去,一心急着想要施展自 己的才能抱负;一些能审察命运的变数、知难而退的人,则学业荒废、文章杂乱。以致没有一点可取之处。 只有上等智慧的人能深入思考,广闻博见,专心致志地学习,专精学艺,可以用于世,就出来做官,不可 用于世,就隐退。如果做不到这样,哪能算得上君子呢! (二)(8 分) 阅读下面这两首诗歌,完成下面小题。 关山月 [南北朝]徐陵 关山三五月,客子忆秦川。 思妇高楼上,当窗应未眠。 星旗映疏勒,云阵上祁连。 战气今如此,从军复几年。 杂诗 [唐]沈佺期 闻道黄龙戍,频年不解兵。 可怜闺里月,长在汉家营。 少妇今春意,良人昨夜情。 谁能将旗鼓,一为取龙城。 19. 这两首边塞诗在体裁上是不同的,《关山月》属于_________,《杂诗》属于_________。 20. 简要分析两首诗在情感表达上的相同点。 【答案】19. (1). 乐府诗(古体诗) (2). 五言律诗(律诗近体诗今体诗) 20. ①借月抒怀。徐诗借月抒发征夫在边塞思妻,闺妇在高楼思夫;而沈诗借月写夫妇分离的现在和团聚的 过去。②衬托。都有征夫思妇两处思情相衬,同时将思情与反战、厌战对举互衬。③直抒胸臆。徐诗结尾 直抒归期遥遥,怨恨难抑;沈诗结尾希望有良将早日结束战事,直抒反战情绪。 【解析】 【19 题详解】 本题考查学生理解诗歌体裁的能力。 本题徐陵的诗歌《关山月》,是南北朝时期的诗歌,而近体诗是从唐朝开始才出现的,故徐诗属于古体诗; 沈佺期是唐朝人,其《杂诗》属于近体诗中的五言律诗,律诗要求对仗和平仄合辙押韵,沈诗颈联对仗, 符合平仄要求,故沈诗属于近体诗。 【20 题详解】 本题考查学生对比阅读并理解诗歌思想情感的能力。 本题要求对比两首诗歌情感表达上的相同点,就要从两首诗的共同点上进行分析。两首诗都写到了,徐诗 “关山三五月”,以十五夜之月为线索,从而勾引出征夫在边塞月下思妻,高楼上妻室念征夫的两个情景 画面;沈诗“可怜闺里月,长在汉家营”,是借月抒怀。说今夜闺中和营中同在这一轮明月的照耀下,有 多少对征夫思妇两地对月相思。在征夫眼里,这个昔日和妻子在闺中共同赏玩的明月,不断地到营里照着 他,好像怀着无限深情;而在闺中思妇眼里,似乎这眼前明月,再不如往昔美好,因为那象征着昔日夫妻 美好生活的圆月,早已离开深闺,随着良人远去汉家营了。这一联明明是写情,却偏要处处说月;字字是 写月,却又笔笔见人。两首诗都借“月”来抒发情感。 两诗歌均运用了衬托手法,徐诗“思妇高楼上,当窗应未眠”写思妇在楼上思念征夫的情感,沈诗“少妇 今春意,良人昨夜情”也是写少妇闺中思念征夫,将思念之情和征夫在边关的战争两相联系,形成映衬, “战气今如此,从军复几年”,“频年不解兵”写征战之频繁,之艰苦,具有一种反战情绪在里面。 两诗均有直抒胸臆的手法,徐诗“客子忆秦川”,出征的人儿思念遥远的故乡;“战气今如此,从军复几 年”,如今战争这样残酷频繁,什么时候才能结束这从军生涯回家,徐诗用三句直抒胸臆,表达了征夫思 妇的思念之情和对战争久久不能结束的怨愤;沈诗“闻道黄龙戍,频年不解兵”,早就听说黄龙城有战争, 连续多年不见双方撤兵;“谁能将旗鼓,一为取龙城”,何时高举战旗擂鼓进军,但愿一鼓作气取龙城, 直接抒写对战争频繁的抱怨和希望赶紧进军获取龙城的斗志。 (三)(6 分) 阅读下面的材料,完成下面小题。 材料一:君子去仁,恶乎成名?君子无终食之间违仁,造次①必于是,颠沛必于是。 (《论语·里仁》) 材料二:子曰:“君子义以为质,礼以行之,孙以出之,信以成之。君子哉!” (《论语·卫灵公》) 【注】①造次:仓卒、紧迫。 21. 材料一中“质”“孙”的意思分别是 22. 结合上面的材料,简要评析孔子的君子观。 【答案】21. 质:根本(基础) 孙:谦逊。 22. (1)在孔子看来,仁德是君子之本,任何时候君子都不能舍弃仁; (2)君子需要注重道德修养和实践,从礼、义、忠、信等方面去完善。 【解析】 【21 题详解】 本题考查学生理解文言实词在文中的意义和用法的能力。 根据《论语》的核心思想“仁义”,可知此处是指君子以“义”为原则,为根本。故“质”的意思是“根 本、原则、基础”的意思。 “孙”为通假字,指“逊”,“谦逊”的意思。 【22 题详解】 本题考查学生评价文言文的思想主旨的能力。 材料一强调君子无论在任何时候都不能违背仁德,即使是最紧迫、颠沛流离的时候也要遵循“仁德”。 材料二强调的是君子应该“义”“礼”“逊”“信”,指的是要遵循仁义礼智信。 故两则材料所强调的是君子要遵循仁德、礼仪,要有谦逊、诚信的品质。 参考译文: 孔子说:“君子如果离开了仁德,又怎么能叫君子呢?君子任何时间都不会背离仁德,就是在最紧迫 的时刻也必须按照仁德办事,就是在颠沛流离的时候,也一定会按仁德去办事的。”(《论语·里仁》) 孔子说:“君子(对于事业),以合宜(义)为原则(根本),依理解实行它,用谦逊的言语说出它, 用诚实的态度完成它。真是个君子啊!”(出自:杨伯峻《论语译注》) (四)古诗文默写。(6 分) 23. 补写出下列名句名篇的空缺部分。(只选三小题) (1)昔者偃也闻诸夫子曰:________,_______。(《论语》) (2)________,死当结草。_________,谨拜表以闻。(李密《陈情表》) (3)去来江口守空船,绕船月明江水寒________,_______。(白居易《琵琶行》) (4)听得道一声“去也”, ________,_______,减了玉肌:此恨谁知?(王实甫《长亭送别》) (5)风一更,雪一更,________,_______。(纳兰性德《长相思》) 【答案】 (1). 君子学道则爱人 (2). 小人学道则易使也 (3). 臣生当陨首 (4). 臣不胜犬马怖惧 之情 (5). 夜深忽梦少年事 (6). 梦啼妆泪红阑干 (7). 松了金钏 (8). 遥望见十里长亭 (9). 聒碎乡心梦不成 (10). 故园无此声 【解析】 【详解】本题考查学生默写常见的名句名篇的能力。 注意下列字的写法:陨、怖惧、妆、阑、钏、聒、园。 四、作文(60 分) 24. 阅读下面文字,根据要求作文。 楚汉争霸时期,起初刘邦的兵力远远不及项羽,鸿门宴上,刘邦忍气吞声,赢得了发展和壮大的时机, 最终将项羽兵围垓下。项羽在乌江边毅然放弃生还的机会,赢得了后人的赞叹。司马迁说他“位虽不终, 近古以来未尝有也”。 能屈能伸和宁折不弯,你认为哪一个更重要?智慧中学辩论社拟举行一场以“男子汉大丈夫,宁折不 弯”(正方)与“男子汉大丈夫,能屈能伸”(反方)为题的辩论赛。假如你是其中一个辩手,请你联系 自身体验,在“正方立论陈词”“反方立论陈词”中选择一种,写一篇辩论词。 【注意】①角度自选,立意自定,题目自拟。②不得套作、抄袭。③不少于 800 字。④不得泄露个人 信息。 【答案】例文: 男子汉大丈夫,宁折不弯 谢谢主席,各位评委,大家好: 我是智慧中学高三一班学生。今天我方的观点是“男子汉大丈夫,宁折不弯”。 首先大丈夫的定义是只论是非不论祸福,有所为有所不为的,有志气、有节操、有作为的人。折是遭 受侮辱痛苦,是自我利益的牺牲,死是折的最高级。我们不否认大丈夫可以能屈能伸,但我们提倡大丈夫 应该宁折不屈。宁折不屈在这个辩题的意思是面临敌人与困难时,大丈夫坚持正义,真理与国家人民的利 益,即使遭受侮辱痛苦,即使牺牲自我利益,也不屈服放弃。这是一种矢志不渝的原则,是一种崇高的精 神,是一种正确的价值观,所以我方坚持认为大丈夫应该宁折不屈。下面我将从以下几个方面阐述我方观 点: 第一,宁折不屈是一个人的基本原则。坚持正义与真理,毫不屈服是完善人格和自我价值的体现。“人 生自古谁无死,留取丹心照汗青。”文天祥矢志不渝,所以流芳百世,所以世人对他高山仰止!如果一个 人在敌人与困难面前连自己的原则都守不住,又怎么称得上大丈夫? 第二,宁折不屈是我们民族千年不倒的精神所在。正是无数革命烈士前赴后继,宁折不屈,才有新中 国的成立。如果这些大丈夫在敌人与困难面前都学会了所谓的能屈能伸,我们今天又怎么可能有机会站在 今天这个舞台上讨论辩题。不曾见长城弯腰,不曾见昆仑下跪,是这种不朽的精神鞭策我们前进。如果一 个民族在敌人与困难面前连自己的精神都不能坚守,又怎么可能屹立于世界民族之林? 第三,宁折不屈是当代社会必须倡导的正确价值观。当今社会充斥着腐败与潜规则,越来越多的人丢 失了原则,我们需要大丈夫坚持道义与真理,需要坚持人民利益的人,需要他们来做表率,形成新风尚, 纯洁社会。任长霞用自己的毕生心血忠实地履行了“立警为公、执法为民”的神圣职责。所以我们赞颂她。 如果在敌人与困难面前人人都学会了所谓的能屈能伸,那我们的幸福感又从何而来? 曾有人言,中国是一个不能缺钙的民族,一旦铁血的意志消散,我们坚挺的脊梁也将无力。很多困境 并非我们选择一时屈服就能拥有善终的。作为泱泱大国的公民,我们要坚定信念和方向。誓不可屈! 综上所述。我方坚持认为大丈夫应该宁折不弯。 【解析】 【详解】本题考查学生任务驱动型作文的写作能力。 【审题】材料表明两个意思:刘邦忍辱负重,终成霸业;项羽折不弯,青史留名。各有选择,各有所得, 这正对应辩题中正反两个观点:““男子汉大丈夫,宁折不弯”(正方)与“男子汉大丈夫,能屈能伸” (反方)。宁折不弯写作要求为写辩论稿的“立论陈词”,围绕上述两个观点,论述时可以从个人、社会、 国家层面考虑,分析时可以从原因、意义角度展开论述。 写一篇辩论稿,不仅强调作文的实用性文体特征,还给考生规定了一个潜在的情境,考生写的每一句话都 有潜在的读者,他们是在场的评委、对方辩友及观众。所以写作时要注意语言表达的情境性。 按照题目要求,文中应表明智慧中学学生的身份。 【立意】1.能屈能伸,方显英雄本色。2.宁折不弯,方显英雄本色。3. 人有坚守方为贵。 4. 宁折不弯,早就强悍人生。5.能屈能伸,人生无悔。 【素材】1.能屈能伸,方显英雄本色。 幼鹰,之所以可以振翅于蓝天之上,是因为他能甘忍折 bai 翅的痛 苦,以待断翅重生之时方才再次仰视世间万物;毛毛虫,之所以能化蛹为蝶,是因为它甘忍裹丝的束缚, 等到成熟之时方才咬破茧壳,在阳光下翩翩起舞;船,之所以抵达胜利的彼岸,是因为它能甘忍风吹浪打, 甚至借助风浪之力漂洋过海……人生之花是脆弱的,有时过刚则易折,我们想要生命之花更加绚丽多彩, 也应学会能屈能伸,在困难前适时低头,机遇降临时善于绽放光彩。 2.宁折不屈方显英雄本色。陶渊明的不为五斗米折腰,苏武牧羊,文天祥留取丹心照汗青,戊戌六君子节 气皓天撼地。他们的精神流传在后人的血脉中,成就着中华民族不屈的本色,哪怕日寇铁蹄纷至,也苦战 到最后。如此,霸业成,英雄显。中华民族永不屈服。 3.匹夫见辱,拔剑而起,挺身而斗,此不足为勇也。天下有大勇者,卒然临之而不惊,无故加之而不怒。 此其所挟持者甚大,而其志甚远也。 ——苏轼《留侯论》 忍耐需要修养,忍辱需要度量,而忍辱负重则是一种境界。

资料: 1.3万

进入主页

人气:

10000+的老师在这里下载备课资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