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高考作文训练导写:吴冠中办画展等作文2篇 (附:审题指导及范文展示)
加入VIP免费下载

新高考作文训练导写:吴冠中办画展等作文2篇 (附:审题指导及范文展示)

ID:582553

大小:21.5 KB

页数:6页

时间:2021-03-18

加入VIP免费下载
温馨提示:
1. 部分包含数学公式或PPT动画的文件,查看预览时可能会显示错乱或异常,文件下载后无此问题,请放心下载。
2. 本文档由用户上传,版权归属用户,天天资源网负责整理代发布。如果您对本文档版权有争议请及时联系客服。
3. 下载前请仔细阅读文档内容,确认文档内容符合您的需求后进行下载,若出现内容与标题不符可向本站投诉处理。
4. 下载文档时可能由于网络波动等原因无法下载或下载错误,付费完成后未能成功下载的用户请联系客服处理。
网站客服:403074932
资料简介
新高考作文训练导写:吴冠中办画展等作文 2 篇 (附:审题指导及范文展示) 阅读下面的材料,根据要求写作。 吴冠中在《旧书摊)中说:“艺术家有师承的话,我觉得很可耻。如果我教的学生作品 都像我的话,那是我教学的失败。”吴冠中和自己的学生曾经办了一个画展,他希望利用自 己的知名度,把一些画得好的学生带出来。吴冠中给这个画展取名“叛徒画展”,意思是学 生和老师的作品艺术风格完全不一样,结果美术馆坚决不同意,只好改成师生画展。 请综合以上材料,以“师承与创新”为主题,写一篇文章,发表自己的观点。 要求:选准角度,确定立意,明确文体,自拟标题;不要套作,不得抄袭;不得泄露 个人信息;不少于 800 字。 【解析】 本题考查学生写作话题作文的能力。 【审题指导】 材料首先讲述吴冠中先生的轶事,“艺术家有师承的话,我觉得很可耻。如果我教的学 生作品都像我的话,那是我教学的失败”明确传达出先生的观点,学生学习绘画,不是一 味的模仿,而是在继承老师画风、精神之后,实现创新,走出一条适合自己的路。“学生和 老师的作品艺术风格完全不一样”更将这一观点凸显了出来。材料要求“以‘师承与创新’ 为主题”,表明这是一篇话题作文。学生首先要理解“师承”,指学术、技艺上的一脉相承。 学习并继承知识、文化、技艺等,引申为传承,只有传承 才能师承。有师承往哲先贤精髓, 才会有继往开来。可见,学习首先需要继承,继承老师的学术、技艺、知识、文化、先贤 精髓。“创新”,指创立或创造新的。以现有的思维模式提出有别于常规或常人思路的见解 为导向,利用现有的知识和物质,在特定的环境中,本着理想化需要或为满足社会需求, 而改进或创造新的事物、方法、元素、路径、环境,并能获得一定有益效果的行为。可见, 继承是创新的基础,创新是继承演变,一味继承只能走向末途,一味创新,没有继承作为 基础,犹如无根之木,无源之水。二者相辅相成,互为依辅。学生行文时论述二者关系即 可。 【立意】 1.师者情怀,希望学生超过自己,允许学生标新立异; 2.师承是起点,创新得永恒; 3.没有师承也就没有创新; 4.遵从师承,敢于创新。 【范文佳作】 传承与创新 “艺术家有师承的话,我觉得很可耻”突出了吴冠中先生艺术家学习过程中完全模仿、 没有创新的批判。这正如两个书法家,一个在学习前人中僵化,一个在自我独创中漂泊。 其实,真正的艺术是继承与创新的有机结合。 没有继承,创新就没有了依据。正如没有土地,草木就没有了根基,一切的枝繁叶茂, 春华秋实便无从谈起。在继承中,中国文化贯穿着历朝历代的缩影,从唐诗的意境到宋词 的音韵,从曲剧的情节到小说的丰盈,沿袭下来的一部《红楼梦》震撼了多少心灵?如果 没有继承,“集大成”的“中国封建社会百科全书”将会成为一部揭露黑暗封建统治的论文, 毫无意趣,看得见明清,却看不见历史。 没有创新,继承就没有了动力。正如没有浪花,大海便没有了生命力,一切的急流勇 进,劈波斩浪都会茫然失措在一丝风也没有的平静里。在创新中,杂交水稻昂然屹立在狂 风暴雨里,试想若只是顺其自然生长,水稻只能抗倒伏而低产或是易摧折而高产。是创新, 让杂交稻以绝对的优势解决了十亿人口的粮食问题。这只是创新的一个阶段,我们看得到 的阶段。而人类农耕礼貌从刀耕火种,从牛耕;从自然取种,从自西域引进新品种到今日 机械化作业,人工优化作物品种。这期间,不知要经历多少次的创新! 继承与创新就像历史长河的两岸,有了岸,历史才源远流长,奔涌不息。无论缺了哪 一边,都会使历史干涸。我们需要继承,我们仅有继承;我们呼唤创新,我们学会创新。 历史的变迁与沿革中,对于尚未构成完整的价值体系的人来说,继承是一种指导,一种启 蒙。继承告知人们前人走过的路,而这是没有必要从新探索的。当路已到尽头,眼前是一 望无际的荒漠草原时,你已熟谙行路的技巧。这时,创新便是你的指南针,在人生这块未 知的土地上将道路延伸。 学会继承,我们是幸运的,在继承中,我们变得理智;学会创新,我们是幸福的,在 创新中,我们变得清醒。就像那两个书法家,学习前人是他博采众长,总结出构书造字的 一般规律,因而理智;自我独创,是他意识到个体的存在,独立人格使他清醒。我们与其 批判他们是两个极端,应当中和,不如将他们看成两个阶段,认识由继承向创新的过程。 这样,继承与创新才统一齐来,人生也因其而丰富多彩。 【素材】 1.继承并不代表全盘理解,而是应当取其精华,弃其糟粕地继承。对于腐朽、落后的 一些封建思想,我们应当悉数舍去;而对于优秀文化,则应将其转化为宝贵的精神财富。 2.一代国学大师,黄裳,风华正茂之时已是奠基人,古稀之年仍是开拓者。黄裳的文 字,融合了二周文字的精髓,既有鲁迅的激愤、犀利,又有知堂的雍容、闲致;既有情趣 和情调,又有观点和见解。他用人生的阅历沉淀了文章的气质,在继承传统上,做出了良 好典范。 3.创新并不意味着盲目创新。就像冯巩和赵丽蓉的那个小品《如此包装》一样。评戏 本是中华民族的传统艺术却非要将评戏与流行音乐结合,最终只会导致传统艺术变得面目 全非。虽说传统文化处在尴尬的局面中需要自救,可是,传统文化的自救不应以破坏文化 的本身为代价去迎合大众的口味。这样只会使传统文化落入俗套,终会失其精髓。继承与 创新的关系就像鱼和水的关系一样密不可分。列夫·托尔斯泰曾说过:“正确的道路是这样, 吸收你前辈所做的一切,然后再往前走。” 阅读下面的材料,根据要求写作。 材料一: 在历史的漫漫长河之中,有很多的文明先后崛起。其中绝大多数文明都消失了,或者 由于天灾,或者由于外来种族入侵,或者因封闭而衰朽。然而,作为“四大文明古国”之 一的中国,却凭借文明的韧性历经五千年的岁月仍然璀璨夺目。 材料二: 孔子曰:“人而不仁,如礼何?人而不仁,如乐何?”当文明遭到挑战时,总有中国的 脊梁在舍身求法,为民请命。 读了上述材料,作为当代青年,你有哪些感触和联想?请结合上述材料,写一篇文章。 要求:选好角度,确定立意,明确文体,自拟标题;不要套作,不得抄袭;不得泄露 个人信息;不少于 800 字。 【审题指导】 本题考查写作能力。 这是一道多则材料审题立意作文题。使用抓关键词法提取所给两段材料中的中心词“文 明”作为话题,其中“韧性”是中心词的特征,也就是要写出文明的绵延不息,世世代代 的继承发扬。文明这个词比较宏观抽象,包含很多角度,也就是子话题,所以主体部分可 以通过小的类别来表现中华文明的韧性。意即写作的时候话题可以加以缩小、微观化,比 如可以通过经典文化、圣哲精神、先贤智慧、诸子思想、英雄气节、烈士操守、名人品行、 伟大人格等等来表现文明的坚韧不拔顽强不屈。 “韧性”意思为“指物体柔软坚实、不易折断的性质”,具体而言可以换成坚韧顽强, 坚忍不拔、愈挫愈勇、百折不挠、坚贞不屈、知其不可而为之、衔石填海、动心忍性、百 炼成钢、锲而不舍等词语;还可以联想到一些坚韧性质的名言诗句:“咬定青山不放松,立 根原在破岩中”“千磨万击还坚劲,任尔东南西北”“粉骨碎身浑不怕,要留清白在人间” “野火烧不尽,春风吹又生”“人生自古谁无死,留取丹心照汗青”等。中华文明历经风雨, 绵延至今,体现出“韧”的精神。回顾漫长的中国历史,每逢关键时刻,这种文明的韧性 体现得尤其明显。中华民族的伟大复兴,更需要激发出这种文明的韧性。 把以上所思所想的内容和五千年文明结合起来,多角度多侧面取材,可以按照材料中 提示的文明的载体来写作,也就是围绕历史变迁、思想文化、语言文字、文学艺术、社会 生活及中国人的品格等立意。表明文明的韧性在华夏民族发展过程中各个方面的巨大作用, 若有针对性地写到当代中华民族的伟大复兴,中国梦的实现,更需要激发出这种文明的韧 性会更有现实意义。 写作本文,题材可大可小。小可专写一人一事,一个较短的时间段中典型的事件人物、 现象,或者选取一个角度,以小见大;大可结合五千年文明,纵向选取典型人物、事件、 现象,或者综合几个角度写如把语言文字、文学艺术结合在一起写。不管怎么选材,中心 话题不变,论点要明确,以使内容更具体,主题更鲜明。 【立意】 (1)文明,由新世纪青年一代来传承; (2)传承文明圣火,人人有责; (3)人之文明,国之繁荣; (4)让我们与文明携手同行。 【范文佳作】 文明的韧性 在历史的漫漫长河之中,有无数多的文明先后崛起。其中绝大多数文明都消失了,或 者由于天灾,也许是外来种族入侵,还有可能因封闭而衰朽于自己的文明之中。然而,作 为“四大文明古国之一”的中国,却凭借文明之韧性走过了五千年的岁月。 中国文明之韧,在于百炼成钢的坚固。 天行健,君子以自强不息。中国人是刚毅的,其文明亦同样坚不可摧。追溯历史,饱 经磨难的中华民族,曾屡次被异族入侵。从先秦时期的西戎、北狄之患,到南北朝时的五 胡乱华,而明清之际又被世界列强殖民压迫。遭受了这般欺凌,中国无数爱国志士愤然而 起,为保卫家园和敌人展开了艰苦卓绝的斗争。岳飞在孤军深入,没有援军、没有粮草的 情形下,仍能仰天长啸出“壮志饥餐胡虏肉,笑谈渴饮匈奴血”;文天祥被捕入狱,大义凛 然地咏出“人生自古谁无死?留取丹心照汗青”后慷慨赴死……亘古通今,中国文明在侵 略者的铁蹄下始终坚韧不折,反倒因此创造出更多的文明。文明的巨大力量深深地熔铸在 民族的生命力、创造力和凝聚力之中,激励人们敢于抗争,为守护自己的文明而战斗,创 造出一个又一个奇迹。 中国文明之韧,在于海纳百川的包容。 地势坤,君子以厚德载物。儒家思想是中国传统文化的主流思想。从春秋时期孔子创 立儒家学派,到今日中小学生都在学习的《论语》等儒学蒙学读物,其间三教并立、禅宗 兴起,无数的外来思想流入中国。然而至今我们仍未失去本土文化,也未排斥他方精神。 张骞出使西域、郑和七下西洋、鉴真六渡扶桑,交流了思想,送去并带来了新的文明。对 于外族——无论身份地位,凡愿学习中华文明者,我们都会倾囊传授;而睹别国文明之长 处,我们也愿意借鉴以不断充盈自身文化。这无不充分体现着我中华文明求同存异和兼收 并蓄的韧性。 人民创造文明,文明指领人民,文明是一个民族的灵魂。韧性的文明绝不是一味的屏 蔽或者一味地忍让,而是既不墨守成规也不数典忘祖,在吸收他方文明的同时发扬己方文 明。如此柔刚并济的韧性文明,才得以从历史的源头处继承过来,进而又向将来流传下去。 【素材】 (1)古老的中国如今面临这新的挑战。面对美国的贸易战,“我们不想打,也不愿意 打,但绝不怕打,而且我们有信心打赢。谈,大门敞开,打,奉陪到底 1”这便是我们中 国人的底气,这便是我们中国人的骨气,这就是我们中国人,柔中有刚的韧性!中华民族, 伟大的民族,中华文明,伟大的文明,文明的韧性必将让我们这个古老的民族焕发出更新 的生机与活力。(精彩片段) (2)不是所有文明都具备足够韧性,古埃及、古巴比伦、古印度才几场风雨,就“流 水落花春去也”,文字、史迹、观念、传统都没了,连人种也被置换了,只剩下一点金字塔 之类蹲守西风残照,丧家犬一般可怜。中华文明就韧性得多,铜雕一般坚强,轨道一般稳 定,在异化不止的历史长河中始终保持“天行健”“地势坤”的老到。(精彩片段) (3)文明的韧性在于同时具有传承精神秉性、育化万民的刚毅与坚守,和兼容并包海 纳百川的柔和与优美。中华民族历经五千年时光的磨练仍屹立不倒,可见其韧性之伟力。 中国,作为仅存的四大文明古国,能在风云流转的世界屹立五千年而不倒,靠的是她的刚 柔并济,是她从精神一直渗透到骨血里无处不在的韧性。我们应背负起传承这韧性的使命, 更为拥有这种韧性而骄傲。(精彩片段)

资料: 1.3万

进入主页

人气:

10000+的老师在这里下载备课资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