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9-2020学年高中语文人教版必修一课件:第二单元4 烛之武退秦师
加入VIP免费下载

2019-2020学年高中语文人教版必修一课件:第二单元4 烛之武退秦师

ID:580301

大小:1020.55 KB

页数:33页

时间:2021-03-17

加入VIP免费下载
温馨提示:
1. 部分包含数学公式或PPT动画的文件,查看预览时可能会显示错乱或异常,文件下载后无此问题,请放心下载。
2. 本文档由用户上传,版权归属用户,天天资源网负责整理代发布。如果您对本文档版权有争议请及时联系客服。
3. 下载前请仔细阅读文档内容,确认文档内容符合您的需求后进行下载,若出现内容与标题不符可向本站投诉处理。
4. 下载文档时可能由于网络波动等原因无法下载或下载错误,付费完成后未能成功下载的用户请联系客服处理。
网站客服:403074932
资料简介
1 . 了解 《 左传 》 相关知识;积累文中重点实词、虚词、特殊句式等 文言知识。 2. 分析烛 之武说秦伯的思路和技巧 ,赏析 烛之武的形象。 3 . 学习文章善用伏笔、曲折有致、详略得当的叙事技巧。 4. 学习烛之武在国家危难之际,以国家利益为重的 爱国主义精神 。 烛之武退秦师 学习目标 高中语文 必修 1 第 4 课 重点 1. 积累“陪”“易”“以”“之”“焉”“与”“微”等 文言 实词 、文言虚词及其他文言知识。 2. 分析生动 的故事 情节,评析 烛之武的形象。 难点 分析烛之武的语言 艺术。 重点难点 高中语文 必修 1 第 4 课 课前预习 一、扫除生字 ① 贰 ( ) 于楚  ② 函 ( )陵    ③ 氾 ( ) 南 ④ 佚 ( ) 之狐  ⑤ 夜 缒 ( ) 而出 ⑥ 杞 ( ) 子 ⑦ 阙 ( ) 秦  ⑧ 共 ( ) 其乏困  ⑨ 逢 ( )孙 èr hán fán yì zhuì qǐ quē ɡōnɡ pánɡ 高中语文 必修 1 第 4 课 二、阅读思考 1. 秦、晋围郑的理由是什么? 2. 佚之狐对郑伯说的话,在情节安排上有何作用 ? 3. 烛之武说秦伯的思路是怎样的 ? 4. 晋文公退兵的三个理由是什么? 高中语文 必修 1 第 4 课 作品简介   《 左传 》 又 名 《 左氏春秋 》 或 《 春秋左氏传 》 ,相传为春秋末年左丘明所著。 是 我国 第一部 叙事详细的 编年体 史书,也是杰出的历史 散文 巨著 ,为“十三经”之一 。 《 左传 》 记事起自鲁隐公元年,止于鲁哀公二十七年,以 《 春秋 》 的记事为纲目,以时间先后为序,详细地记述了整个 春秋 时代各诸侯国所发生的重要事件,也具体地描绘了 一些人物 的生活琐事,真实地反映了当时的社会面貌和政治 状况 。它与 《 公羊传 》《 谷梁传 》 都是为解说 《 春秋 》 而作,故 合称 “ 春秋三传 ”。 《 左传 》 善于描写战争和记述行人辞令,记事 条理清楚 , 叙述 精确 , 详略合宜 , 委曲简洁 ;写人 简而精 , 曲而达 , 婉而 有致 ,人物形象栩栩如生。 高中语文 必修 1 第 4 课 作家简介 左 丘明,姓左丘,名明(一说姓丘,名明,左乃尊称),春秋 末期 鲁国人。左丘明知识渊博,是 鲁国史学家 。 左氏 世为鲁国太史,左丘明约与孔子同时,而年辈稍晚。 曾与 孔子一起“乘如周,观书于周史”。他品行高洁,为孔子 所推崇 。后世称其为“ 文宗史圣 ”“ 经臣史祖 ”。 第一部国 别体 史书 —— 《 国语 》 亦是他的 作品。 高中语文 必修 1 第 4 课 写作 背景 1. 秦 、晋围郑原因 秦 、晋围郑发生在公元前 630 年(鲁僖公三十年)。 在 这之前,郑国有两件事得罪了晋国。一是晋文公当年 流亡 路过郑国时,郑国没有以礼相待。二是在公元前 632 年( 鲁僖公二十八年)的晋、楚城濮之战中,郑国曾出兵 帮助楚国( 《 左传 · 僖公二十八年 》“ 向役之三月,郑伯如楚致其师”)。 城 濮之战以楚国失败而告终。郑国感到形势不妙,马上 派人 出使晋国,与晋结好。甚至在公元前 632 年 5 月,“晋 侯及 郑伯盟于衡雍”,但是最终也没能感化晋国。晋文公 出于争夺 霸权的需要,还是在两年后发动了这次战争。 2. 秦 、晋合作原因 秦 、晋两国联合围攻郑国,是因为秦、晋都要 争夺中原霸权 , 均需要 向外扩张。晋国发动对郑国的战争,自然要寻找 得力的 伙伴,秦、晋历史上关系一直很好,所以秦、晋联合亦 成必然 。 高中语文 必修 1 第 4 课 课文探究 1. 点明秦、晋驻军情况,有何意图? 答案: ① 写攻方的阵势强大,郑国危在旦夕,交代烛之武游说秦伯的背景。 ② 两军分驻南北两边,互不接触,为烛之武秘密说服秦伯提供了有利条件。 高中语文 必修 1 第 4 课 2. 第 2 段烛 之 武的一番话有何言外之意?本段在情节安排上有何作用? 答案: ①烛之武的一番话,表达了其多年不被重用的委屈,委婉地批评了郑伯的用人方针。 ② 佚之 狐力荐,说明烛之武才能不凡,以烛之武的才能,他不会真的拒绝,文章妙在一荐一拒,掀起波澜。 高中语文 必修 1 第 4 课 3. 从郑伯的话可以看出他是一个怎样的人 ? 烛之武“许之”仅仅是因为郑伯的劝说 吗? 答案: ①面对老臣的牢骚和批评,郑伯先 自责,再晓老臣以郑亡之危害,可见他是个善于自省的人。 ②不是。郑伯的自责和晓以利害只是给了烛之武接受“使命”的台阶,烛之武“许之”主要还是因为他深明大义,以大局为重,不计个人得失。 高中语文 必修 1 第 4 课 4. 烛 之武提起“朝济而夕设版”这 段历史 ,意图何在?妙在 哪里? 答案: ①是 为了让秦伯警惕晋侯的狡猾: 当年被 晋国国君欺骗,出力却一无所获; 如今 又和晋国联合围郑,恐怕还会上当 。 ②正当 秦伯考虑灭郑、存郑与自己的 利害关系 时,烛之武抓住这一契机, 利用矛盾 来离间双方,引发秦伯深思。 高中语文 必修 1 第 4 课 5. 怎样看待晋文 公 “不 仁”“不知”“不武”三条退兵理由 ? 答案: ①“不仁” 是个冠冕堂皇的理由,如果真讲仁义,当初就不会发兵围郑。 ②“不知” 才是实质,是对现实情况的客观分析,对动武后果的冷静判断。 ③“不武” 即胜负之数难以预料,晋国退兵,也是因为个人之“利”。 高中语文 必修 1 第 4 课 内容 小结 高中语文 必修 1 第 4 课 深入 探究 1. 烛之武为什么能三言两语劝退秦军?试分析其 游说 妙在 何处。 答案: ① “言利”巧攻心理 。烛 之武站在秦国的立场上说话,从秦穆公的利益出发, 不仅消除 了秦穆公的戒心,还赢得了秦穆公的好感;“若舍郑 以为 东道主,行李之往来,共其乏困,君亦无所害”,通过 让步假设推出存郑 的好处,以利益来引诱秦穆公,让他 动心,达到劝说秦穆公与晋国毁约、进而退师的目的。 高中语文 必修 1 第 4 课 ② “言害” 巧析形势 。从 现实状况来看,如果晋国得到了郑国的土地,“邻之厚 ,君 之薄也” 。从 发展来看 ,烛之武先以“夫晋,何厌之有”引起秦穆公注意,再以晋国“ 既东封郑,又欲肆其西封, 若不 阙秦,将焉取之 ?“巧妙分析,最后给出亡郑将”阙秦以利晋”的结论, 让秦穆公真正 感到危险之所在 ,从而 迅速做出 存郑的决策。 ③ “言史” 巧施离间 。烛 之武见到秦穆公之后,不忘离间秦、晋两国关系, 如果说 在“亡郑”还是“舍郑”的利害分析上,烛之武的 挑拨离间 还是隐性的话,那么他拿出历史事实,“君尝为晋君 赐矣 ,许君焦、瑕,朝济而夕设版焉”,指出晋的过河拆桥、 忘恩负义 ,则是赤裸裸地挑拨秦、晋关系,以“夫晋,何厌 之有 ”把火烧得更旺,不仅使秦穆公觉得攻郑枉费心机, 而且 顿感危险将至。 高中语文 必修 1 第 4 课 2. 试从“志士、勇士、辩士”这三个方面对烛之武的 形象 进行 分析。 答案: ① 志士 。由于 长期未被重用,烛之武的满腹牢骚与委屈溢于言辞, 以至于 用“今老矣,无能为也已”来推辞。但郑伯的一番 诚意与 对国家形势和个人利益关系的透彻分析,最终打动了他 ,他 决心以国家利益为重,去劝说秦伯。这足以说明他是 个深明大义 的爱国志士。 ② 勇士 。两 军交战,成败难料;出使秦师,生死未卜。烛之武“夜 缒而 出”,勇入秦营,其知难而上、义无反顾的冒险精神也 展示了 他的“勇士”性格 。 高中语文 必修 1 第 4 课 ③ 辩士 。烛 之武到了秦营之后,面对强敌,不卑不亢,侃侃而谈 。他 先论说灭亡郑国对秦国有害无益,只是增加了邻国( 晋国 )的土地。然后承诺,保存郑国将会对秦国大有好处, 这是 郑国请求秦国退兵所施与的小恩小惠,既可使对方 感兴趣 ,以权衡利弊,又不失本国尊严 。一番 利诱之后,烛之武又从秦、晋的历史关系入手, 揭示出 晋侯忘恩负义的本质,公开挑拨秦、晋两国的关系; 并且 用发展的眼光,引导秦伯认识到晋的贪婪会给秦国 带来 的危险。这就使秦伯认识到晋是敌而非友,并最终 和郑国 结盟 。 烛 之武一字未提郑国的利益,却成功说退秦师,充分展现 了他 的“辩士”形象。“ 辩士 ”形象是 烛之武形象 的 核心 。 高中语文 必修 1 第 4 课 3. 请结合文章内容,试从情节结构的角度,谈谈本文的写作 特点。 答案: ① 篇幅虽短,结构完整 。文章首先交代了故事发生的背景,接着由佚之狐推荐,引出烛之武,这是故事的开端;郑伯于危急中请烛之武前往秦营,烛之武不念个人私怨,慨然应允,这是故事的发展;烛之武在夜间“缒而出”,私访秦伯,并用一番动人的言辞说服了秦伯,这是故事的高潮;秦伯退兵,并派人戍守郑国,最后晋侯也被迫退兵,郑国转危为安,这是故事的结局。整篇故事结构是完整而严谨的。 ② 处处注意伏笔照应 。例如,在交代秦、晋围郑的原因时,用“以其无礼于晋,且贰于楚也”来说明秦、郑并没有根本的矛盾冲突,这就为下文烛之武说退秦军埋下了伏笔。再如“夜缒而出”照应了开头的“晋侯、秦伯围郑”“国危矣”。“微夫人之力不及此”,照应了“君尝为晋君赐”。 高中语文 必修 1 第 4 课 ③ 波澜起伏,曲折有致 。例如,大军压境,郑国危在旦夕,而佚之狐的推荐使郑伯看到了一丝希望。读者满以为烛之武会顺利出使敌营,谁知他却因为长期得不到重用而拒绝,使郑国的希望又趋渺茫。秦国单独退兵后,子犯欲袭击秦军,秦、晋关系陡然紧张,接下来晋文公的一番话使一场风波终于平息。 ④ 详略得当,剪裁得体 。文章重在表现“退秦”,所以重点是烛之武的说辞。对“退秦师”的前因后果,都是简略交代,甚至对夜见秦伯的场面也只字未提,集中笔墨塑造了烛之武这一形象,从而做到繁而不杂、疏密有致。 高中语文 必修 1 第 4 课 4. 烛之武“被埋没”,有人认为是因为郑伯不能知人善任,有人认为是因为他不会“毛遂自荐”。你同意哪一种 看法? 答案: 观点一 :郑伯不能知人善任。大军压境,国家危在旦夕,才想到重用人才;遭到拒绝后,才想到自责。可见郑伯是一个目光短浅之人。所以,烛之武到晚年才被重用,郑伯应负主要责任。 观点二 :烛之武不会“毛遂自荐”。在烛之武的心里,还存留着作为“士”的清高与孤傲。他关注天下形势,思考安天下济苍生的谋略,却得不到展现自我的机会。如果不是“秦、晋围郑”,烛之武恐怕真要湮灭于历史的风雨之中了。国君不可能了解每一个人,烛之武的默默无闻,主要是因为他不会抓住机会展示自己。 高中语文 必修 1 第 4 课 课堂训练 阅读 下面的文段, 完成问题。 晋侯 ① 赏从 亡 者,介之推 ② 不言禄,禄亦弗及。推曰: “献公 ③ 之子九人,唯君在矣。惠、怀无亲,外内弃之。天未绝晋,必将有主。主晋祀者,非君而谁?天实置之,而二三子 ④ 以为己力,不亦 诬 乎? 窃人之财,犹谓之盗,况贪天之功以为己力乎? 下 义 其罪,上赏其奸,上下相蒙,难与处矣!”其母曰:“盍亦求之?以死,谁怼 ⑤ ?”对曰:“ 尤 而效之,罪又甚焉。且出怨言,不食其食。”其母曰:“亦使知之,若何?”对曰:“ 言,身之文也。身将隐,焉用文之?是求显也。 ”其母曰:“能如是乎?与女偕隐。”遂隐而死。 (选自 《 左传 · 僖公二十四年 》 )    【 注 】① 晋侯:指晋文公,即重耳。他逃亡在外,在秦国的帮助下回晋继承君位。② 介之推:晋文公臣子,曾割自己腿上的肉给晋文公吃。③ 献公:重耳之父晋献公。④ 二三子:指跟随文公逃亡的人。子是对人的美称。⑤ 怼( duì ):怨恨。 高中语文 必修 1 第 4 课 课堂训练 1. 对 下列句子中 加色词语 的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  ) A. 晋侯赏从 亡 者   亡:逃亡 B. 不亦 诬 乎     诬:诬陷 C. 下 义 其 罪    义:赞美 D. 尤 而 效之    尤:过失,罪过 答案: B   解析: “诬”如果解释为“诬陷”,应翻译为“而那几个人以为是自己的功劳,不是诬陷吗”,明显不通。在这里应解释为“欺骗” 。 高中语文 必修 1 第 4 课 2. 将文中画线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 1 )窃人之财,犹谓之盗,况贪天之功以为己力乎 ? ( 2 )言,身之文也。身将隐,焉用文之?是求显也 。 答案: ( 1 )偷窃别人的钱财,都说是盗窃,更何况贪天之功作为自己的贡献呢?( 2 )言语,是身上的装饰品。身子将要隐藏,哪里还要用言语去装饰它?这样做,就是为了显露自己了。 解析:( 1 )“况 …… 乎”为固定句式,表反问。( 2 )“文”,修饰,文饰。“焉”,疑问代词,哪里。“ …… 也”表判断 。 高中语文 必修 1 第 4 课 3. 读 了本文后,你觉得介之推是一个怎样的人 ? 答案: 介之推是一个不求荣华显达,不贪功好利之人;他心中如何想,就如何表现在外,绝对不做心口不一的事情。 解析:在理解文意的基础上,围绕介之推的言行进行归纳。如“介之推不言禄”“二三子以为己力,不亦诬乎”“尤而效之,罪又甚焉” 。 高中语文 必修 1 第 4 课 参考译文: 晋文公 赏赐跟从他逃亡的人,介之推不谈赏赐,赏赐也 没有 他。介之推说:“献公的儿子九人,只有国君在世了。惠公 、怀 公没有亲近之人,国内外都厌弃他们。上天没有断绝 晋国的 后嗣,一定会有君主。主持晋国祭祀的人,不是国君是谁 ?实在是 上天立的他,而那几个人以为是自己的功劳,不是 骗人吗 ?偷窃别人的钱财,都说是盗窃,更何况贪天之功作为 自己的 贡献呢?下面的人赞美他们的罪过,上面的人奖励他们 的欺诈 ,上下相互欺骗,就难以和他们相处了!”他的母亲说:“ 何不 也去请求封赏?就这样死了,怨谁?”介之推回答说:“ 明知 是错误而效法它,罪过更要加重了。而且我发出过怨言, 不吃 国君的俸禄。”他的母亲说:“也要让国君知道这件事, 怎么样 ?”介之推回答说:“言语,是身上的装饰品。身子将要隐藏 ,哪里 还要用言语去装饰它?这样做,就是为了显露自己了。 ”他 的母亲说:“你能做到这样吗?那么我和你一块儿隐居。” 于是 母子俩隐居到死。 高中语文 必修 1 第 4 课 课后 作业 1. 解释 下列句中 加色词 的意义。 ( 1 )夜 缒 而 出    缒:          ( 2 )焉用亡郑以 陪 邻    陪 :          ( 3 )且君尝为晋君 赐 矣    赐:          ( 4 )又欲 肆 其 西封     肆:          ( 5 )若不 阙秦 ,将焉取之  阙:          ( 6 )因人之力而 敝 之    敝:          高中语文 必修 1 第 4 课 2. 下列句子中 加色词 的用法不相同的一项 是(   ) A.① 以 其 无礼于晋 ② 越国 以 鄙 远 B. ① 子亦有不利 焉 ② 朝济而夕设版 焉 C . ① 臣 之 壮 也 ② 行李 之 往来 D. ① 若亡郑 而 有益于 君 ② 朝济 而 夕 设版焉 高中语文 必修 1 第 4 课 3. 下列句子中 加色词语 的意义与现代汉语相同的一 项是 (  ) A. 行李 之 往来,共其乏困 B . 至于 斟酌 损益 ,进尽忠言 C. 微 夫人 之 力不及 此 D . 若舍郑以为 东道主 高中语文 必修 1 第 4 课 4. 下列各项对 加色词 词类活用划分正确的一项 是(   ) ① 晋 军 函 陵 ② 朝 济 而夕设版焉 ③ 既东 封 郑  ④ 烛之 武 退 秦 师 ⑤ 既 东 封 郑 ⑥ 越国以鄙 远  ⑦ 且 贰 于楚也  ⑧ 若 亡 郑 而有益于君 ⑨ 共其 乏困 A. ①⑤ /②③/④⑨/⑦⑧/ ⑥ B . ①④/②⑥/③⑦/⑤⑨/⑧ C. ①②/③⑤/④⑧/⑥⑦/ ⑨ D . ①③/②⑤/④⑧/⑥⑨/⑦ 高中语文 必修 1 第 4 课 5. 下列对文学、文化常识的说法,有误的一项是(  ) A . 寡人,古代讲究“以德治国”“以德配天”,是说上天只 会把 天下给有德的人,君主、诸侯如果失德就会失去权位 ,所以 君主、诸侯就谦称自己是“寡人”。 B. 爵位,春秋时的爵位有公、侯、伯、子、男五等。爵位虽 有尊卑 之分,但在待遇方面没有明显区别。主要是由 诸侯国 之间国力不同而定。 C. 执事,常见义项有两个:有职守之人,官员。还有一种 是敬 称。指管事的人,不直接称对方,而称执事,表示 尊敬对方 ,可译为“您”。 D. 《 左传 》 与 《 公羊传 》《 谷梁传 》 合称“春秋三传”。 《 左传 》 是以丰富的历史材料去诠释 《 春秋 》 ,其他两传是 从政治 和思想方面去诠释 《 春秋 》 的。 高中语文 必修 1 第 4 课 6. 将下面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 ( 1 )吾不能早用子,今急而求子,是寡人之过也。 ( 2 )越国以鄙远,君知其难也。焉用亡郑以陪邻 ? ( 3 )若舍郑以为东道主,行李之往来,共其乏困,君亦无所害。 ( 4 )因人之力而敝之,不仁;失其所与,不知;以乱易整,不武 。 高中语文 必修 1 第 4 课 答案: 1. ( 1 )用绳子拴着人(或物)从上往下送 ( 2 )增加 ( 3 )恩惠  ( 4 )延伸、扩张 ( 5 )侵损、削减 ( 6 )损害 2.A   解析 : A. 连词,表因果关系,因为 / 连词,表目的,来。 B. 句末 语气词。 C. 助词,用于主谓之间,取消句子的独立性,不译 。 D. 连词,表承接。 3.B   解析 : B. 斟酌:古今义相同,都是指考虑事情、文字等 是否可行 或是否适当。 A. 行李:古义,出使的人;今义,出门所 带的 包裹、箱子等。 C. 夫人:古义,那人;今义,用来尊称一般 人的 妻子。 D. 东道主:古义(句中义),东方道路上(招待过客) 的主人 ;今义,请客的主人 。 高中语文 必修 1 第 4 课 4.D   解析 : ① 名词用作动词,驻军。② 名词作状语,在早晨 。③ 名词用作动词,使 …… 成为疆界。④ 动词的使动用法 ,使 …… 撤退。⑤ 名词作状语,在东边。⑥ 形容词用作名词 ,远 地,指郑国。⑦ 数词用作动词,从属二主。⑧ 动词的使 动用 法,使 …… 灭亡。⑨ 形容词用作名词,缺少的东西。 5.B   解析 : 爵位在待遇方面有着明显的不同,主要体现在国家 、宫室 、车旗、衣服、礼仪等方面 。 6. ( 1 )我早先没有重用你,现在危急之中求你,这是我的过错。( 2 )越过别国把远地当做边邑,您知道那是困难的。您何必要灭掉郑国而增加邻邦晋国的土地呢?( 3 )如果您放弃围攻郑国而把它作为东方道路上的主人,秦国出使的人往来,郑国可以随时供给他们缺少(的东西),对您秦国来说也没有什么害处。( 4 )依靠别人的力量又反过来损害他,这是不仁道的;失掉自己的同盟者,这是不明智的;用混乱相攻取代联合一致,这是不符合武德的。

资料: 4.5万

进入主页

人气:

10000+的老师在这里下载备课资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