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修身》导学案
加入VIP免费下载

《论修身》导学案

ID:577493

大小:64 KB

页数:7页

时间:2021-03-13

加入VIP免费下载
温馨提示:
1. 部分包含数学公式或PPT动画的文件,查看预览时可能会显示错乱或异常,文件下载后无此问题,请放心下载。
2. 本文档由用户上传,版权归属用户,天天资源网负责整理代发布。如果您对本文档版权有争议请及时联系客服。
3. 下载前请仔细阅读文档内容,确认文档内容符合您的需求后进行下载,若出现内容与标题不符可向本站投诉处理。
4. 下载文档时可能由于网络波动等原因无法下载或下载错误,付费完成后未能成功下载的用户请联系客服处理。
网站客服:403074932
资料简介
‎《论修身》导学案 ‎ ‎ 教学目标 ‎ ‎1.继续学习、积累常见的文言词语,学会辨析文言字词在不同语境中的意义和用法,进一步提高阅读浅近文言文的能力。 ‎ ‎2.准确理解课文中孔子关于修身养性的基本观点、主要内容和修身的方法,进一步了解孔子和儒家思想的精髓,加强自身在传统文化方面的修养。 ‎ ‎3.了解、借鉴课文中“内省”“忠恕”“诚信”“恭敬”等儒家思想,感受孔子安贫乐道、信念坚定、胸怀坦荡、注重自省的崇高风范,提高自我修养、道德完善的自觉性。 ‎ ‎4.学习本文言简意赅,善于运用比喻、对比等方法阐明深刻道理的表达方式。 ‎ ‎ ‎ 教学重点 ‎ ‎1.重点掌握的文言词语:穷、过、患、兴、滥、诛,诸、也、其。 ‎ ‎2.准确理解课文中孔子关于修身养性的基本观点、主要内容和修身的方法,进一步了解孔子和儒家思想的精髓,加强自身在传统文化方面的修养。 ‎ ‎ ‎ 教学难点 ‎ 文言语句的翻译、理解,孔子思想的深邃和历史的局限等等。‎ ‎ ‎ 教学步骤 ‎ 一、介绍孔子及《论语》‎ 孔子(前551—前479),名丘,字仲尼,春秋末期鲁国陬邑(今山东曲阜市东南)人。 ‎ 他是我国古代著名的思想家、教育家、儒家学派创始人。出身没落贵族家庭,年轻时做过管理仓库和看管牛羊的“鄙事”,后来当上鲁国司空(管营造)、司寇(管司法),因与国君政见不同,离开鲁国,周游列国,宣传主张。相传有弟子三千,贤弟子七十二人,孔子曾带领弟子周游列国14年。孔子还是一位古文献整理家,曾修《诗》《书》,定《礼》《乐》,序《周易》,作《春秋》。孔子的思想及学说对后世产生了极其深远的影响。 ‎ ‎《论语》是一部语录体的散文集,它是孔子的门人和再传弟子所辑录的孔子的言行录,全面地反映了孔子的哲学、政治、文化和教育思想,是关于儒家思想的最重要著作。 ‎ 孔子的思想核心是“仁”,修身就是修饬身心以合乎“仁者”的要求。修身是一个过程,一个走向仁者的过程。“修身养性”是《论语》中的重要内容。孔子所说的修身,就是学习做人的道理。 ‎ ‎ ‎ 二、讲读第一节 ‎ ‎1.字词 ‎(1)读音 ‎ 有yòu 逾矩yújǔ 朝zhāo 愠yùn 孙弟xùntì ‎ ‎(2)重点字词的意义、用法 ‎ 六十而耳顺:耳顺,指能正确对待别人对自己的各种评价。 ‎ 不逾矩:逾,超越;矩,规矩。 ‎ 朝闻道,夕死可也:朝,早晨。 ‎ 莫能兴:兴,起来。 ‎ 君子固穷:固,坚持,坚守;穷,困窘,走投无路。 ‎ 小人穷斯滥矣:滥,过度,没有限制。这里是无所不为的意思。 ‎ 幼而不孙弟:孙,通“逊”,顺从长辈;弟,通“悌”,尊敬兄长。 ‎ 长而无述焉:述,无可称道,指无所作为。 ‎ ‎2.理解文章内容 ‎ ‎(1)用简短的语言概括这一节的主要内容。‎ 明确:修身是不断学习、不断求索、不断完善自己的过程,在此过程中,必须始终坚持坚定的信念。 ‎ ‎(2)深入理解每段话的内容 ‎ 第一段话(“吾十有五而志于学”),这是孔子对自己一生各阶段的总结,表现孔子从少年时代求学开始直到逐渐走向“仁者”的长期过程。这是一个漫长的学习、思考、奋斗的过程,这是一个伟大的思想者从必然王国到自由王国逐渐转化的过程,直至最终达到了“从心所欲,不逾矩”的境界,这是一个主观世界与客观世界高度统一的境界。 ‎ 今天看来,这段话仍然对我们有深刻的启迪。人的一生,学习、思考、道德完善都是没有止境的,对客观事物、客观规律的认识也是没有止境的。因此,要树立终身学习的理想。要不断地调整自己的认识,以达到与外界的融合。 ‎ 第二段话(“朝闻道,夕死可矣”),表现了对真理的热爱和执著追求。追求真理,胜过生命,短短七个字,令人感动。 ‎ 第三段话(“岁寒,然后知松柏之后凋也”),用比喻的说法,说明越是艰苦的环境,越能考验人的意志。孔子是第一个用松柏这一形象来比喻具有坚定信念、坚强意志的“君子”的,对后世产生极大影响。 ‎ 第四段话(“在陈绝粮”),运用对比的方法,说明君子即使在极其困窘的处境中,也不会改变自己的志向。孟子所说的“贫贱不能移”正是对这段话的诠释。 ‎ 孔子的得意门生颜回也是孔子树立的修身典范,孔子曾多次大加赞赏。子曰:“贤哉,回也,一箪食,一瓢饮,在陋巷,人不堪其忧,回也不改其乐。贤哉,回也。” ‎ 第五段话(“原壤夷俟”),以一段尖锐的语言和一个形象的动作表明孔子对没有修养的人的极度蔑视,从而树立起一个嫉恶如仇的君子形象。应当注意的事,孔子对原壤的谴责是从他“幼而不孙弟”说起的,也就是说,一个人从小不注重亲情孝道是道德沦丧的起点。这对我们今天的教育也是有所启迪的。‎ ‎ ‎ 三、讲读第二节 ‎ ‎1.朗读课文,并将每段话翻译成现代汉语。‎ ‎(1)读音 ‎ 杇wū 与yú 疚jiù ‎ ‎(2)重点字词的意义、用法 不患人之不己知,患其不能也:患,忧虑,担忧;其,这里可译为“自己”。 ‎ ‎“不己知”,是宾语前置,应译为“不了解自己”。 ‎ 君子求诸己:诸,兼词,相当于“之于”。 ‎ 于予与何诛.:与,语气词;诛,责备。 ‎ 内省不疚:疚,忧苦,内心痛苦。 ‎ ‎2.理解文章内容 ‎ ‎(1)请用简短的语言概括这一节的主要内容。 ‎ 明确:主要谈修身的方法——内省。孔子十分强调自省。“见贤思齐焉,见不贤而内自省也。”孔子以“仁”为最高道德规范,那么怎样实现“仁”呢?孔子说“为仁由己”。也就是说要实现“仁”,还得靠自己。修身的本质就是不断进行内心反省的过程,孔子称之为“内自省”、“内自讼”、“躬自厚”、“求诸己”等。 ‎ ‎(2)深入理解每段话的内容 ‎ 第一段话(“不患人之不己知”),强调在别人不了解自己,即在自己的品德、学识等不为人知的情况下,不埋怨别人,而是反躬自问,反省自己的不足。这段话表明,人要有自知之明,要“严以律己,宽以待人”。 ‎ 第二段话(“君子求诸己”),以君子和小人的对比说明君子应自强、自省。 ‎ 第三段话(“宰予昼寝”),以“朽木”“粪土”两个通俗形象的比喻,说明加强自身修养的重要性,一个人如果自己不觉悟,不奋发努力,教育的作用就将是有限的。而且,判断一个人的品德修养到底如何,不仅要看他怎么说的,更要看的实际行动。 ‎ 第四段话(“过而不改”),说的是一个人要能正确对待自己的过失。孔子认为有过失是难免的,但要勇于承认,更要勇于改正;如果坚持错误,不肯改过,错误就真地成为错误了。这段话不仅说明了修身的方法,更强调了修身的一个重要原则。 ‎ 第五段话(“司马牛问君子”)中“内省不疚”与“君子不忧不惧”是因果关系。当遇到批评、诽谤时,孔子要求首先是自省,检讨自己是否有过错,但如果经过认真反省,确认自己没有过错(问心无愧)时,就不必有什么忧虑和惧怕的了。这是多么可贵的品德!既严于律己,又坚持原则,坚持真理,决不盲从或屈从外界的否定和压力,做到这一点需要多么大的勇气! ‎ ‎ ‎ 四、讲读第三节 ‎ ‎ ‎ ‎1.朗读课文,并将每段话翻译成现代汉语。‎ ‎(1)读音 ‎ 輗ní 軏yuè ‎ ‎(2)重点字词的意义、用法 ‎ 巧言、令色、足恭:令色,满脸堆笑的样子;足,过分,过度。 ‎ 左丘明耻之:耻,意动用法,认为可耻。 ‎ 以直报怨:直,公正无私。 ‎ ‎2.理解文章内容 ‎ ‎(1)用简短的语言概括这一节的主要内容 明确:讲忠恕之道。这是孔子思想体系中最核心的内容之一。 ‎ ‎(2)深入理解每段话的内容 ‎ 第一段话(“参乎,吾道一以贯之”),以“忠恕”二字概括孔子的“道”,这个道就是“仁”。忠,就是忠诚于自己的理想和原则;恕,就是宽容之心,不能为了实现自己的追求而强加于人,正直宽容之心,就是忠恕之道。忠和恕是辩证的关系,既要坚持理想,又不能为所欲为。忠是对己,恕是对人。 ‎ 第二段话(“有一言而可以终身行之者乎”),对“恕”作了具体阐释,即:“己所不欲,勿施于人”。这是对孔子道德观的高度概括。它既是对“仁者”自身的约束,即要求一个人要有推己及人的“换位思考”,同时也是人际交往的一个重要原则,即要尊重他人,体贴他人。这一思想即使在两千多年后的今天,对于建立一个和谐融洽的社会人际关系,也有很强的现实意义。 ‎ 第三段话(“巧言、令色”),是从反面告诫(“左丘明耻之,丘亦耻之”)君子决不能虚伪谄媚,而应当光明磊落,是非分明,不应掩饰自己的好恶。这实际上是从另一个角度阐释“忠恕”的内涵。 ‎ 第四段话(“人而无信”),是讲“信”的重要性。“信”是孔子道德范畴乃至中国传统道德范畴中的重要内容。“民无信不立”,诚实守信,是一个人立身处世的根本,也是一个民族、一个国家兴旺发达的重要保证。到了今天,市场经济的健康发展,社会的稳定和谐,对外贸易与交流,诚实守信仍是必须坚持的基本原则。 ‎ 第五段话(“以德报怨”),主张公正平等。孔子虽然主张“恕”,但绝不是无原则地宽容忍让,甚至委曲求全地“以德报怨”。他主张“以直报怨”就是坚持原则;他主张“以德报德”就是公平公正。这表明孔子在真理面前时不退让的,是不提倡以牺牲原则来求得友谊和睦的。 ‎ ‎ ‎ 五、讲读第四节 ‎ ‎1.朗读课文,并将每段话翻译成现代汉语。‎ ‎(1)重点字词的意义、用法 ‎ 质胜文则野:质,朴实,与“文”相对;文,文采,指对仪容举止进行雕琢修饰;野,缺乏文采,鄙陋。 ‎ 文胜质则史:史,虚浮。 ‎ 君子泰而不骄:泰,平和;骄,自高自大,盛气凌人。 ‎ 君子坦荡荡,小人长戚戚:荡荡,宽广的样子;戚戚(qī):忧愁,悲伤。 ‎ 居处恭,执事敬:恭,恭敬,端庄,这里可理解为守规矩;敬,谨慎、认真。 ‎ 虽之夷狄:之,动词,到……去。 ‎ ‎2.理解文章内容 ‎ ‎(1)用简短的语言概括这一节的主要内容。 ‎ 明确:通过与小人的对比,说明君子所应具有的风范、气度、胸怀和表现。 ‎ ‎(2)深入理解每段话的内容 ‎ 第一段话(“质胜文则野”)是讲“质”与“文”的关系,即仪容举止与内在素质的关系。孔子认为君子要讲究仪表,但又不能过分修饰,要做到“文质彬彬”,即既朴实又有文采,达到内在美与外表美的高度统一。直到今天,这也是我们追求的目标。 ‎ 第二段话(“君子泰而不骄”),以“泰”与“骄”的对比说明君子与小人的不同。“泰”与“骄”似乎只是一种表象的区别,但实际上是内在本质的不同。‎ ‎ “泰”,即平和、安适的样子,表明君子的旷达,虚怀若谷,胸有成竹;“骄”是骄狂,自以为是,盛气凌人,但其内心却很空洞,很虚弱。所以,真正有知识、有内涵的人常常显得很平静,甚至“大智若愚”;而愈是表面张狂、骄纵的人,愈是无知浅薄的人。 ‎ 第三段话(“君子坦荡荡”),是君子与小人心理状态的不同:君子胸怀宽广,无所掩饰,不追求虚名富贵,因而是坦荡的,豁达的;小人总是考虑个人利益,患得患失,顾虑重重,言行不一,心胸狭隘,因而总是忧愁、悲观的。 ‎ 第四段话(“樊迟问仁”),是说君子无论在何时何地,无论处于怎样的环境中,都能保持始终如一的做人准则。“居处恭”,应当就是儒家提倡的“慎独”。君子即使在无人监督的独处情况下,也要谨受规矩,严格自律。“执事敬”,是讲做事要认真,一丝不苟。“与人忠”,是讲与人交往、共事的基本原则,要忠诚、守信。“虽之夷狄,不可弃。”即使到了荒蛮之地,也绝不改变做人的准则。“不可弃”三个字,表现出孔子对信念、对道德行为准则的坚定不移。 ‎ 第五段话(“子夏曰”),是孔子的弟子对他的评价。“三变”,表明孔子在弟子心目中的印象:他既是温和的,又是严肃的;他既充满情感,和蔼可亲,又严格要求,坚持原则。这是一个令人可亲可近,又令人敬畏的长者形象。‎ ‎ ‎ 六、参考译文 ‎【原文】 ‎ 子曰:“吾十有五而志于学,三十而立,四十而不惑,五十而知天命,六十而耳顺,七十而从心所欲,不逾矩。” ‎ ‎【译文】 ‎ 孔子说:“我十五岁时立志做学问,三十岁时懂得礼仪,可立身于世,四十岁时遇事有主见而不迷惑,五十岁时能正确认识自己,知道自己能够做什么,不能做什么,六十岁时能正确对待别人对自己的各种评价,七十岁时心里怎么想就怎么做,不会超越规矩。” ‎ ‎【原文】 ‎ 子曰:“朝闻道,夕死可矣。” ‎ ‎【译文】 ‎ 孔子说:“早晨理解真理,晚上死也值得。” ‎ ‎【原文】 ‎ 子曰:“岁寒,然后知松柏之后凋也。” ‎ ‎【译文】 ‎ 孔子说:“到了寒冷的季节,才知道松柏是最后凋谢的。” ‎ ‎【原文】 ‎ 在陈绝粮,从者病,莫能兴。子路愠见曰:“君子亦有穷乎?”子曰:“君子固穷,小人穷斯滥矣。” ‎ ‎【译文】 ‎ 孔子在陈国断了粮,跟随的人都饿病了,不能起身。子路愤愤不平地见孔子说:“难道君子也有困窘的时候吗?”孔子说:“君子坚守穷困,小人穷困便会胡作非为。” ‎ ‎【原文】 ‎ 原壤夷俟。子曰:“幼而不孙弟,长而无述焉,老而不死,是为贼。”以杖叩其胫。 ‎ ‎【译文】 ‎ 原壤(孔子的一个朋友)叉开双腿坐着等待孔子。孔子骂他说:“年幼的时候,你不顺从长辈,尊敬兄长,长大了又没有什么可说的成就,老而不死,真是残害道德的人。”说着,用手杖敲他的小腿。 ‎ ‎【原文】 ‎ 子曰:“不患人之不己知,患其不能也。” ‎ ‎【译文】 ‎ 孔子说:“不忧虑别人不了解自己,忧虑自己没有能力。” ‎ ‎【原文】 ‎ 子曰:“君子求诸己,小人求诸人。” ‎ ‎【译文】 ‎ 孔子说:“君子什么事都依靠自己,小人什么事都责求别人。 ” ‎ ‎【原文】 ‎ 宰予昼寝。子曰:“朽木不可雕也,粪土之墙不可杇也!于予与何诛?”子曰:“始吾于人也,听其言而信其行;今吾于人也,听其言而观其行。于予与改是。” ‎ ‎【译文】 ‎ 宰予(孔子的学生)大白天睡觉。孔子说:“腐烂的木头不堪雕刻。粪土的墙面不堪涂抹!对于宰予这样的人,还有什么好责备的呢?”又说:“起初我对于人,听了他说的话就相信他的行为;现在我对于人,听了他说的话却还要观察他的行为。这是由于宰予的事而改变。” ‎ ‎【原文】 ‎ 子曰:“过而不改,是谓过矣。” ‎ ‎【译文】 ‎ 孔子说:“有过错却不加以改正,这才是真正的过错!” ‎ ‎【原文】 ‎ 司马牛问君子。子曰:“君子不忧不惧。”曰:“不忧不惧,斯谓之君子已乎?”子曰:“内省不疚,夫何忧何惧?” ‎ ‎【译文】 ‎ 司马牛问怎样才算是君子。孔子说:“不忧虑不害怕便是君子。”司马牛说:“不忧虑不害怕,便是君子了吗?”孔子说:“自我反省,无愧於心,又有什么值得担忧惧怕呢?” ‎ ‎【原文】 ‎ 子曰:“参乎,吾道一以贯之。”曾子曰:“唯。”子出,门人问曰:“何谓也?”曾子曰:“夫子之道,忠恕而已矣。” ‎ ‎【译文】 ‎ 孔子说:“曾参(孔子的学生)啊,我讲的道是由一个基本的思想贯彻始终的。”曾子说:“是。”孔子出去之后,同学便问曾子:“这是什么意思?”曾子说:“老师的道,就是尽心竭力、推己及人罢了。” ‎ ‎【原文】 ‎ 子贡问曰: “有一言而可以终身行之者乎?”子曰:“其恕乎!己所不欲,勿施于人。” ‎ ‎【译文】 ‎ 子贡问:“有没有一句话可以终身奉行呢?”孔子说:“大概就是‘宽恕’了,自己不想要的东西,不要强加给别人。” ‎ ‎【原文】 ‎ 子曰:“巧言、令色、足恭,左丘明耻之,丘亦耻之。匿怨而友其人,左丘明耻之,丘亦耻之。” ‎ ‎【译文】 ‎ 孔子说:“花言巧语,装出好看的脸色,摆出逢迎的姿式,低三下四过分恭敬,左丘明讨厌他们,我也讨厌他们。把怨恨藏在心里,表面上却装出友好的样子,左丘明看不起他们,我也看不起他们。” ‎ ‎【原文】 ‎ 子曰:“人而无信,不知其可也。大车无輗,小车无軏,其何以行之哉?” ‎ ‎【译文】 ‎ 孔子说:“一个人不讲信用,是根本不可以的。就好像牛车没有輗(连接车辕与架牛横木的部件),马车没有軏(连接车辕与架马横木的部件)一样,它靠什么行走呢?” ‎ ‎【原文】 ‎ 或曰:“以德报怨,何如?”子曰:“何以报德?以直报怨,以德报德。” ‎ ‎【译文】 ‎ 有人说:“用恩德来回报怨恨,怎么样?”孔子说:“那又用什么来回报恩德呢?应该用公正无私来回报怨恨,用恩德来回报恩德。” ‎ ‎【原文】 ‎ 子曰:“质胜文则野,文胜质则史;文质彬彬,然后君子。” ‎ ‎【译文】 ‎ 孔子说:“质朴胜过了文饰就会粗野,文饰胜过了质朴就会虚浮;质朴和文饰比例恰当,然后才可以成为君子。” ‎ ‎【原文】 ‎ 子曰:“君子泰而不骄,小人骄而不泰。” ‎ ‎【译文】 ‎ 孔子说:“君子平和大方而不自高自大,小人自高自大而不平和大方。” ‎ ‎【原文】 ‎ 子曰:“君子坦荡荡,小人长戚戚。” ‎ ‎【译文】 ‎ 孔子说:“君子心胸宽广,小人经常忧愁。” ‎ ‎【原文】樊迟问仁。子曰:“居处恭,执事敬,与人忠。虽之夷狄,不可弃也。” ‎ ‎【译文】樊迟问怎样才是仁。孔子说:“平常在家规规矩矩,办事严肃认真,待人忠心诚意。即使到了夷狄之地,也不可背弃。” ‎ ‎【原文】 ‎ 子夏曰:“君子有三变:望之俨然,即之也温,听其言也厉。” ‎ ‎【译文】 ‎ 子夏说:“孔子的变化在于:其看上去很严肃,接近了却很温和,听其说话又觉得非常准确与犀利。” ‎

资料: 4.5万

进入主页

人气:

10000+的老师在这里下载备课资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