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苏武牧羊》谈·《史记》《汉书》教案1
加入VIP免费下载

《苏武牧羊》谈·《史记》《汉书》教案1

ID:577173

大小:67.5 KB

页数:13页

时间:2021-03-13

加入VIP免费下载
温馨提示:
1. 部分包含数学公式或PPT动画的文件,查看预览时可能会显示错乱或异常,文件下载后无此问题,请放心下载。
2. 本文档由用户上传,版权归属用户,天天资源网负责整理代发布。如果您对本文档版权有争议请及时联系客服。
3. 下载前请仔细阅读文档内容,确认文档内容符合您的需求后进行下载,若出现内容与标题不符可向本站投诉处理。
4. 下载文档时可能由于网络波动等原因无法下载或下载错误,付费完成后未能成功下载的用户请联系客服处理。
网站客服:403074932
资料简介
‎《苏武牧羊》、朱自清  谈《史记》《汉书》‎ ‎ ‎ 二. 学习目标 ‎ 通过讲解《苏武牧羊》达到三个教学目标 ‎1. 学习苏武不惧威逼利诱,坚守节操、不辱使命的爱国精神。‎ ‎2. 学会辨析评价历史人物。‎ ‎3. 积累和掌握常见的文言实词、虚词、词类活用等文言基础知识,培养文言文语感。‎ 通过讲解《谈〈史记〉〈汉书〉》达到两个教学目标 ‎1. 了解《史记》与《汉书》的体例与特点 ‎2. 体悟《经典常谈》写作风格:通俗、典雅,考证详尽 ‎ ‎ 三. 课文知识分析 课文串讲与鉴赏 ‎《苏武牧羊》‎ ‎⑴武,字子卿,少以父任,兄弟并为郎。稍迁至栘中厩监。时汉连伐胡,数通使相窥观。匈奴留汉使郭吉、路充国等,前后十余辈。匈奴使来,汉亦留之以相当。天汉元年,且鞮侯单于初立,恐汉袭之,乃曰:“汉天子我丈人行也。”尽归汉使路充国等,武帝嘉其义,乃遣武以中郎将使持节送匈奴使留在汉者,因厚赂单于,答其善意。武于副中郎将张胜及假吏常惠等募士、斥候百余人俱,既至匈奴,置币遗单于;单于益骄,非汉所望也。‎ ‎⑵方欲发使送武等,会缑王与长水虞常等谋反匈奴中。缑王者,昆邪王姊子也,与昆邪王俱降汉,后随浞野侯没胡中。及卫律所降者,阴相与谋劫单于母阏氏归汉。会武等至匈奴。虞常在汉时,素与副张胜相知,私候胜,曰:“闻汉天子甚怨卫律,常能为汉伏弩射杀之。吾母与弟在汉,幸蒙其赏赐。”张胜许之,以货物与常。 ‎ ‎⑶后月余,单于出猎,独阏氏子弟在。虞常等七十余人欲发;其一人夜亡,告之。单于子弟发兵与战,缑王等皆死,虞常生得。单于使卫律治其事。张胜闻之,恐前语发,以状语武。武曰:“事如此,此必及我。见犯乃死,重负国!”‎ 欲自杀,胜、惠共止之。虞常果引张胜。单于怒,召诸贵人议,欲杀汉使者。左伊秩訾曰:“即谋单于,何以复加?宜皆降之。”‎ ‎⑷单于使卫律召武受辞,武谓惠等:“屈节辱命,虽生,何面目以归汉!”引佩刀自刺。卫律惊,自抱持武,驰召医。凿地为坎,置煴火,覆武其上,蹈其背以出血。武气绝,半日复息。惠等哭,舆归营。单于壮其节,朝夕遣人候问武,而收系张胜。 ‎ ‎⑸武益愈,单于使使晓武,会论虞常,欲因此时降武。剑斩虞常已,律曰:“汉使张胜谋杀单于近臣,当死。单于募降者赦罪。”举剑欲击之,胜请降。律谓武曰:“副有罪,当相坐。”武曰:“本无谋,又非亲属,何谓相坐?”复举剑拟之,武不动。律曰: “苏君,律前负汉归匈奴,幸蒙大恩,赐号称王。拥众数万,马畜弥山,富贵如此!苏君今日降,明日复然。空以身膏草野,谁复知之!”武不应。律曰:“君因我降,与君为兄弟;今不听吾计,后虽欲复见我,尚可得乎?”武骂律曰:“汝为人臣子,不顾恩义,畔主背亲,为降虏于蛮夷,何以汝为见?且单于信汝,使决人死生,不平心持正,反欲斗两主,观祸败。若知我不降明,欲令两国相攻,匈奴之祸,从我始矣。”‎ ‎⑹ 律知武终不可胁,白单于。单于愈益欲降之。乃幽武置大窖中,绝不饮食。天雨雪,武卧啮雪,与旃毛并咽之,数日不死。匈奴以为神。乃徙武北海上无人处,使牧羝,羝乳乃得归。别其官属常惠等各置他所。武既至海上,廪食不至,掘野鼠去草实而食之。杖汉节牧羊,卧起操持,节旄尽落。积五六年,单于弟於靬王弋射海上。武能网纺缴,檠弓弩,於靬王爱之,给其衣食。三岁余,王病,赐武马畜、服匿、穹庐。王死后,人众徙去。其冬,丁令盗武牛羊,武复穷厄。‎ ‎ ⑺昭帝即位,数年,匈奴与汉和亲。汉求武等,匈奴诡言武死。后汉使复至匈奴,常惠请其守者与俱,得夜见汉使,具自陈道。教使者谓单于:言“天子射上林中,得雁,足有系帛书,言武等在某泽中。”使者大喜,如惠语以让单于。单于视左右而惊,谢汉使曰:“武等实在。”‎ ‎⑻单于召会武官属,前以降及物故,凡随武还者九人。武以始元六年春至京师。武留匈奴凡十九年,始以强壮出,及还,须发尽白。‎ ‎△人物分析 ‎1)张胜:糊涂地帮助了缑王的谋反,事情败露后又经受不住考验,叛变投降。‎ ‎    苏武:清醒地认识到使节行为不当会引起两国纷争,欲以死息祸;面对匈奴的劝降始终保持着可贵的民族气节。‎ ‎2)卫律:卖国求荣,阴险狡诈,气焰嚣张,不可一世。‎ ‎    苏武:为国效命,忠贞不二,不卑不亢,一身正气,光明磊落。‎ ‎3)李陵:为一己之私而投降,懦弱,意志不坚,矛盾,痛苦 苏武:以国家的利益为先,忠贞不渝,坚忍不拔,无怨无悔。‎ ‎ ‎ ‎《谈〈史记〉〈汉书〉》‎ ‎   选自朱自清文学评论集《经典常谈》,本书是朱自清先生介绍中国古代文学、历史、哲 学经典的启蒙读物,内容包括说文解字、周易、尚书、诗经、三礼、春秋三传、四书、战国策、史记汉书、诸子、辞赋、诗、文等十三篇。全书见解精辟,史笔卓越,通俗流畅,深入浅出,已成为读者了解中国古代文化典籍的入门指南。‎ ‎    1940年夏至1941年夏,按西南联合大学规定的教师“轮休”制度,在此校任教的朱自清可以带薪离校休假一年。1940年上学期,一放暑假,朱自清就离开了学校临时校址所在地的云南昆明,于这年的‎8月4日到达在四川成都租得的、夫人及孩子已搬至此处的家——成都市东门外宋公桥报恩寺内的旁院三间没有地板的小瓦房。这座小尼庵内的那三间小瓦房被叶圣陶称为“望江楼对面朱先生的寓所”。这时节,朱自清夫人刚产过小孩,尚不能起床;朱自清的儿女又多,大一点的均在校读书。作为学者、散文家和教授的朱自清真是学问、家务两不误,照顾家眷的同时仍从事着学术研究。‎ 朱自清是1941年10月8日离开成都的,他顺岷江而下,途经乐山、宜宾、泸州、叙永等地,11月初抵达昆明。休假期间,朱自清已在成都家中写完了《古典常谈》,有近8万字。到昆明后,料理完杂务,朱自清又着手修订全稿。1942年1月的28、29和30日他都在“校正”《古典常谈》,1月31日开始写序,2月2日写毕。2月3日,朱自清步行一大段难行的马路,从他的住处走到杨振声的住处,把全部《古典常谈》稿(包括序和《古典常谈》正文)交给杨振声。杨振声建议把书名改为《经典常谈》,朱自清没有立即同意。但在归途中经过考虑,朱自清认可了杨振声所拟的书名。‎ 此书成书于1942年,几年间仅在文光书店就印了五次,当时的宣传是“不读《经典常谈》,就过不了考试关”,“不读《经典常谈》就当不好国文教师”。经典训练是文化教育的一个必要项目,作者朱自清认为“经典训练的价值不在实用,而在文化”。而中国古代经典,浩繁艰深,一些人望“典”兴叹,不敢问津。为启发人们对经典的兴趣,先生给想“漫游”经典的读者当向导,以亲切自然的随笔风格描述了十三部经典的典故源流、“胜景佳境”,深入浅出、富于生趣,并尽量采用近人新见。先生一生诲人不倦,晚年致力于文化启蒙,他衷心希望“读者能把它当作一只船,航到经典的海里去。  ‎ ‎ ‎ 四、帮你总结 ‎ ‎《苏武牧羊》‎ ‎【通假字】 ‎ ‎⑴不顾恩义,畔主背亲           畔:通“叛”,背叛。‎ ‎⑵与旃毛并咽之                 旃:通“毡”,毛织品。‎ ‎⑶掘野鼠去草实而食之           去:通“弆(jǔ)”,收藏。‎ ‎ ‎ ‎【古今异义】‎ ‎⑴ 汉亦留之以相当                 (古义:相抵偿。       今义:副词,表程度。)‎ ‎⑵武等实在                         (古义:确实存在。       今义:诚实、老实。)‎ ‎⑶欲因此时降武                       (古义:趁这时。今义:相当于所以)‎ ‎⑷卧起操持,节旄尽落。                      (古义:拿着;今义:料理、筹划)‎ ‎⑸我丈人行也。                         (古义:老人、长辈。今义:岳父) ‎ ‎⑹稍迁至栘中厩监                               (古义:渐渐。今义:稍微)‎ ‎⑺既至匈奴,置币遗单于               (古义:送给。今义:丢失、落下)‎ ‎⑻会缑王与长水虞常等谋反匈奴中        (古义:正当、适逢。今义:聚会、集合)    ‎ ‎ ‎ ‎【词类活用】 ‎ ‎1、使动用法 ‎ ‎⑴空以身膏草野       膏:使动用法,使……肥沃。 ‎ ‎⑵反欲斗两主         斗:使动用法,使……争斗。 ‎ ‎⑶单于愈益欲降之     降:使动用法,使……投降。‎ ‎⑷屈节辱命 (屈、辱,都是形容词的使动用法,使……屈,使……辱)  ‎ ‎ ‎ ‎2、名词活用为动词  ‎ ‎(1)天雨雪                    雨:名词做动词,下 ‎(2)羝乳乃得归                乳:名词做动词,生子 ‎ ‎(3)杖汉节牧羊                杖:名词做动词,拄着 ‎ ‎⑷惠等哭,舆归营           舆:名词做动词,抬。‎ ‎⑸武能网纺缴,檠弓弩  (网、檠  :名词做动词,结网、用檠矫正弓弩)  ‎ ‎3、意动用法  ‎ 单于壮其节  (壮:形容词的意动用法,以……为壮)  ‎ ‎ ‎ ‎【特殊句式】‎ ‎(1)何以复加 (介宾倒置句,正常语序“以何复加” )‎ ‎(2)缑王者,昆邪王姊子也(判断句)‎ ‎(3)见犯乃死,重负国(被动句) ‎ ‎ ‎ 五. 高考链接:‎ ‎《史》、《汉》可以说是自各成家。《史记》“文直而事核”,《汉书》“文赡而事详”。司马迁感慨多,微情妙旨,时在文字蹊径之外;《汉书》却一览之余,情词俱尽。但是就史论史,班固也许比较客观些,比较合体些。明茅坤说:“《汉书》以矩矱用”,清章学诚说“班氏守绳墨”,“班氏体方用智”,都是这个意思。晋傅玄评班固,“论国体则饰主阙而折忠臣,叙世教则贵取容而贱直节”‎ ‎。这些只关识见高低,不见性情偏正,和司马迁《游侠》、《货殖》两传蕴含着无穷的身世之痛不能相比,所以还无碍其为客观。总之《史》、《汉》二书,文质和繁省虽然各不相同。而所采者博,所择者精,却是一样,组织弘大,描写的曲达,也同工异曲,二书并称良史,决不是偶然的。‎ ‎  1、解释加点词 ‎⑴文赡而事详  ⑵以矩矱用   ⑶论国体则饰主阙而折忠臣   ‎ ‎⑷叙世教则贵取容而贱直节 ‎    答案:⑴丰富 ⑵尺度,名词活用为动词,度量⑶缺点、贬低  ⑷贵,意动用法,以……为贵;取容,曲从讨好,取悦于人;贱,以……为贱;直节,刚强正直的性格和行为 ‎2、后面的文章里哪句话与前面“司马迁感慨多,微情妙旨”相呼应?‎ ‎    答案:“和司马迁《游侠》、《货殖》两传蕴含着无穷的身世之痛不能相比”‎ ‎3、朱自清评价汉书时用了“文赡而事详” “《汉书》却一览之余,情词俱尽”等评价,还突出地强调了一个词,概括了汉书的特点,它是___________。‎ ‎    答案:客观 ‎ ‎ 六. 课外拓展:‎ ‎1、《苏武牧羊》被删改的段落 文章第六段与第七段之间           ‎ 初,武与李陵俱为侍中。武使匈奴明年,陵降,不敢求武。久之,单于使陵至海上,为武置酒设乐。因谓武曰:“单于闻陵与子卿素厚,故使陵来说足下,虚心欲相待。终不得归汉,空自苦亡人之地,信义安所见乎?前长君为奉车,从至雍棫阳宫,扶辇下除,触柱,折辕,劾大不敬,伏剑自刎,赐钱二百万以葬。孺卿从祠河东后土,宦骑与黄门驸马争船,推堕驸马河中,溺死,宦骑亡。诏使孺卿逐捕。不得,惶恐饮药而死。来时太夫人已不幸,陵送葬至阳陵。子卿妇年少,闻已更嫁矣。独有女弟二人,两女一男,今复十余年,存亡不可知。人生如朝露,何久自苦如此?陵始降时,忽忽如狂,自痛负汉;加以老母系保宫。子卿不欲降,何以过陵?且陛下春秋高,法令亡常,大臣亡罪夷灭者数十家,安危不可知。子卿尚复谁为乎?愿听陵计,勿复有云!”武曰:“武父子亡功德,皆为陛下所成就,位列将,爵通侯,兄弟亲近,常愿肝脑涂地。今得杀身自效,虽蒙斧钺汤镬,诚甘乐之。臣事君,犹子事父也。子为父死,亡所恨,愿无复再言。”陵与武饮数日,复曰:“子卿,壹听陵言。”武曰:“‎ 自分已死久矣!王必欲降武,请毕今日之欢,效死于前!”陵见其至诚,喟然叹曰:“嗟呼!义士!陵与卫律之罪上通于天!”因泣下沾衿,与武决去。‎ 陵恶自赐武,使其妻赐武牛羊数十头。后陵复至北海上,语武:“区脱捕得云中生口,言太守以下吏民皆白服,曰:‘上崩。’”武闻之,南乡号哭,欧血,旦夕临。‎ 中间是文章第七段 于是李陵置酒贺武曰:“今足下还归,扬名于匈奴,功显于汉室,虽古竹帛所载,丹青所画,何以过子卿!陵虽驽怯,令汉且贳陵罪,全其老母,使得奋大辱之积志,庶几乎曹柯之盟。此陵宿昔之所不忘也!收族陵家,为世大戮,陵尚复何顾乎?已矣!令子卿知吾心耳!异域之人,壹别长绝!”陵起舞,歌曰:“径万里兮度沙幕,为君将兮奋匈奴。路穷绝兮矢刃摧,士众灭兮名已颓,老母已死,虽欲报恩将安归?” ‎ 陵泣下数行,因与武决。单于召会武官属,前以降及物故,凡随武还者九人。武以始元六年春至京师,诏武奉一太牢谒武帝园庙,拜为典属国,秩中二千石,赐钱二百万,公田二顷,宅一区。常惠徐圣赵终根皆拜为中郎,赐帛各二百匹。其余六人,老归家,赐钱人十万,复终身。常惠后至右将军,封列侯,自有传。武留匈奴凡十九岁,始以强壮出,及还,须发都白了 ‎ ‎ ‎ 2、苏武归汉后的命运 苏武归汉第二年,上官桀、子安与桑弘羊及燕王、盖主谋反,苏武的儿子苏元因参与上官安的阴谋,而被处死。起初,上官桀、上官安与大将军霍光争权,上官桀父子屡次把霍光的过失记下交给燕王,使燕王上书给皇帝,告发霍光。又说苏武出使匈奴二十年,不投降,回到汉廷后,只做典属国。而大将军属下的长史官并无功劳,却被提升为搜粟都尉,霍光专权放肆。等到燕王等人谋反,被杀,追查处治同谋的人,苏武一向与上官桀、桑弘羊有旧交,燕王又因苏武功高而官小数次上书,替他抱不平,他的儿子又参与了谋反,主管刑狱的官员上书请求逮捕苏武。霍光把刑狱官的奏章搁置起来,只免去了苏武的官职。‎ 过了几年,昭帝死了。苏武以从前任二千石官的身份,参与了谋立宣帝的计划,赐封爵位关内侯,食邑三百户。过了很久,卫将军张安世推荐说苏武通达熟悉朝章典故,出使不辱君命,昭帝遗言曾讲到苏武的这两点长处。宣帝召来苏武在宦者令的衙门听候宣召。多次进见,又做了右曹典属国。因苏武是节操显著的老臣,只令他每月的初一和十五两日入朝,尊称他为德高望重的“祭酒”,非常优宠他。苏武把所得的赏赐,全部施送给弟弟苏贤和过去的邻里朋友,自己家中不留一点财物。皇后的父亲平恩侯、宣帝的舅舅平昌侯和乐昌侯、车骑将军韩增、丞相魏相、御史大夫丙吉,都很敬重苏武。‎ 苏武年老了,他的儿子已经被处死,皇帝怜悯他。问左右的人:“苏武在匈奴很久,有儿子吗?”苏武通过平恩侯向宣帝陈述:“以前在匈奴发配时,娶的匈奴妇人正好生了一个儿子,名字叫通国,有消息传来,想通过汉使者送去金银、丝绸,把男孩赎回来。”皇帝答应了。后来通国随汉使者回到了汉朝,皇帝让他做了郎官。又让苏武弟弟的儿子做了右曹。‎ 苏武活到八十多岁,汉宣帝神爵二年(前60年)病亡。‎ ‎《谈〈史记〉〈汉书〉》被删掉的内容 ‎1、班家父子兄妹四人共著汉书(第九段与第十段之间)‎ ‎《汉书》是子继父业,也和司马迁差不多。但班固的凭藉,比司马迁好多了。他曾祖班斿,博学有才气,成帝时,和刘向同校皇家藏书。成帝赐了全套藏书的副本,《史记》也在其中。当时书籍流传很少,得来不易;班家得了这批赐书,真像大图书馆似的。他家又有钱,能够招待客人。后来有好些学者,老远的跑到他家来看书;扬雄便是一个。班斿的次孙班彪,既有书看,又得接触许多学者;于是尽心儒术,成了一个史学家。《史记》以后,续作很多,但不是偏私,就是鄙俗;班彪加以整理补充,著了六十五篇《后传》。他详论《史记》的得失,大体确当不移。他的书似乎只有本纪和列传;世家是并在列传里的。这部书没有流传下来,但他的儿子班固的《汉书》是用它作底本的。班固生在河西;那时班彪避乱在那里。班固有弟班超,妹班昭,后来都有功于《汉书》。他五岁时随父亲到那时的京师洛阳。九岁时能作文章,读诗赋。大概是十六岁罢,他入了洛阳的大学,博览群书。他治学不专守一家;只重大义,不沾沾在章句上。又善作辞赋。为人宽和容众,不以才能骄人。在大学里读了七年书,二十三岁上,父亲死了,他回到安陵去。明帝永平元年(西元五八年),他二十八岁,开始改撰父亲的书。他觉得《后传》不够详尽,于是自己专心精究,想完成一部大书。过了三年,有人上书给明帝,告他私自改作旧史。更有机会造谣,罪名可以很大。‎ 明帝这时候才命班固续完前稿。永平七年,班固三十三岁,在兰台重新写他的大著。兰台是皇家藏书之处,他取精用弘,比家中自然更好。次年,班超也作了兰台令史。虽然在官位不久,就从军去了,但一定给班固帮助很多。章帝即位,好辞赋,更赏识班固了。他因此得以常到宫中读书,往往连日带夜地读下去。大概在建初七年(西元八二年),他的书才大致完成。那年他是五十一岁了。和帝永元元年,车骑将军窦宪出征匈奴,用他作中护军,参议军机大事。这一回匈奴大败,逃得不知去向。窦宪在出塞三千多里外的燕然山刻石记功,教班固作铭。这是著名的大手笔。‎ 次年他回到京师,就作窦宪的秘书。当时窦宪威势极盛;班固倒没有仗窦家的势欺压人,但他的儿子和奴仆却都无法无天,这就得罪了许多地面上的官儿;他们都敢怒不敢言。有一回他的奴子喝醉了,在街上骂了洛阳令种兢,种兢气恨极了,但也只能记在心里。记元四年,窦宪阴谋弑和帝,事败,自杀。他的党羽,或诛死,或免官,班固先只免了官,种兢却饶不过他,逮捕了他,下在狱里。他已经六十一岁,受不得那种苦,便在狱里死了。和帝得知,很觉可惜,特地下诏申斥种兢。命他将主办的官员抵罪。班固死后,《汉书》的稿子很散乱。他的妹子班昭也是高才博学,嫁给曹世叔,世叔早死,她的节行为人所重。当时称为曹大家。这时候她奉诏整理哥哥的书;并有高才郎官十人从她研究这部书——经学大师(扶风)马融,就在这十人里。书中的八表和天文志那时还未完成,她和马融的哥哥马续参考皇家藏书,将这些篇写完,这也是奉诏办的。‎ ‎ ‎ ‎2、古代对司班的评价(第十二段与十三段中间)‎ ‎   《史记》成于一人之手,《汉书》成于四人之手。班、马优劣论起于王充《论衡》。他说班氏父子“文义浃备,纪事详赡”,观者以为胜于《史记》。王充论文,是主张“华实俱成”的。汉代是个辞赋的时代,所谓“华”,便是辞赋化,《史记》当时还用散行文字;到了《汉书》,便弘丽精整,多用排偶,句子也长了。这正是辞赋的影响。自此以后,直到唐代,一般文士,大多偏爱《汉书》,专门传习,《史记》的传习者却甚少,这反映了那时期崇尚骈文的风气。唐以后,散文渐成正统,大家才提倡起《史记》来;明归有光及清桐城派更力加推尊《史记》差不多要驾乎《汉书》之上了。这种优劣论起于二书散整不同,质文各异,其实是跟着时代的好尚而转变的。‎ 晋代张辅,独不好《汉书》。他说:“世人论司马迁,班固才的优劣,多以固为胜,但是司马迁叙三千年事,只五十万言,班固叙二百年事,却有八十万言。烦省相差如此之远,班固那里赶得上司马迁呢!”刘知几《史通》却以为“《史记》虽叙三千年史,详备的也只汉兴七十多年,前省后烦,未能折中;若教他作《汉书》恐怕比班固还要烦些”。刘知几左袒班固,不无过甚其辞。平心而论,《汉书》确比《史记》繁些。《史记》是通史,虽然意在尊汉,不妨详近略远,但叙汉事到底不能太详;司马迁是知道“折中”的。《汉书》断代为书,尽可充分利用史料,尽其颂述功德的职分;载事既多,文字自然繁了,这是一。《汉书》载别人的文字也比《史记》多,这是二。《汉书》文字趋向骈体,句子比散体长,这是三。这都是“事有必至,理有固然。”不足为《汉书》病。范晔《后汉书·班固传赞》说班固叙事“不激诡,不抑抗,赡而不秽,详而有体,使读之者亹亹而不厌”,这是不错的。‎ 宋代郑樵在《通志总序》里抨击班固,几乎说得他不值一钱。刘知几论通史不如断代,以为通史年月悠长,史料亡佚太多,所可采录的大都陈陈相因,难得新异。《史记》已不免此失;后世仿作,贪多务得,又加繁杂的毛病,简直教人懒得去看。按他的说法,像《鲁春秋》等,怕也只能算是截取一个时代的一段儿,相当于《史记》的叙述汉事:不是无首无尾,就是有首无尾。这都不如断代史的首尾一贯好。像《汉书》那样,所记的只是班固的近代,史料丰富,搜求不难。只需破费工夫,总可一新耳目,“使读之者亹亹而不厌”的。郑樵的意见恰相反,他注重会通,以为历史是联贯的,要明白因革损益的轨迹,非会通不可。通史好在能见其全,能见其大。他称赞《史记》,说是“六经之后,惟有此作”。作说班固断汉为书,古今间隔,因革不明,失了会通之道,真只算是片段罢了。其实通古和断代,各有短长,刘、郑都不免一偏之见。‎ ‎ ‎ ‎【模拟试题】(答题时间:35分钟)‎ ‎1、指出注音有误的两项 ‎ ‎①稍迁至栘中厩(jiù )监;          ②数(shù)通使相窥(kuī)观;      ‎ ‎③以状语(yù)武;                     ④既至匈奴,置币遗( wèi )单于;      ‎ ‎⑤后随浞野侯没( mò)胡中;      ⑥阴相与谋劫单于母阏氏( yān zhī )归汉;  ‎ ‎⑦置煴(yùn)火,覆武其上         ⑧拥众数万,马畜(  chù  )弥山;  ‎ ‎ ‎ ‎*2、指出断句有误的两项:‎ ‎①会缑王/与长水虞常等/谋反(于)匈奴中。 ‎ ‎②阴/相与谋/劫单于母阏氏/归汉 ‎ ‎③虞常等七十余人/欲发,其一人/夜亡 ‎ ‎④单于使卫律/召武受辞 ‎ ‎⑤自抱持/武 ‎ ‎⑥律知/武终不可胁 ‎ ‎⑦别其/官属常惠等/各置他所 ‎ ‎⑧掘野鼠/去草实/而食之 ‎ ‎⑨后/汉使/复至匈奴,常惠/请其守者与俱 ‎ ‎ ‎**3、阅读下面的文章,写一篇文学随笔,谈谈苏武牧羊的精神。‎ 苏武到匈奴出使时,正值汉匈战争最激烈的第一阶段刚刚结束。新即位的匈奴单于想用缓兵之计改善与汉朝的关系,争取时间巩固内部,所以,主动提出双方互相释放扣押在己处的外交使节。当时,汉武帝很痛快地就答应了。为什么呢?这里边就有玄机。而且,这个派苏武出使的时机,从后来的结果看,是非常险恶的,也是苏武被扣押在匈奴长达19年的最根本原因。‎ ‎    因为,汉武帝当时正在策划一次对匈奴的攻击,而且是规模空前的一次攻击,目的就是要把匈奴彻底消灭。‎ ‎    而这次攻击的大的背景,则是当时世界上规模最大、持续最久的战争——汉匈百年战争。‎ ‎    汉初,因为打楚汉战争而民穷财尽,所以,高吕文景四朝,都对匈奴采取“和亲”政策,用美色和奢侈品满足匈奴上层,延缓战端,同时,在国内不断积极备战。匈奴多次犯边掳掠,汉军都只是严防要塞,坚壁清野而已。‎ ‎    经过几十年的经营,到武帝时,汉朝已经可以一战了,两国迅速进入战争状态。本来,因为多年的和亲,匈奴已经开始逐渐习惯了和平的局面。当时很多名将,如韩安国、李广,都不主张以彻底灭掉匈奴为战略目标,而主张占据其南下中原、威胁长安的跳板——河套地区就行了。‎ ‎    可是,汉武帝是一个性格很极端的人,力排众议,干脆任用了自己的国舅和家奴,像卫青、霍去病这样的人为统帅,给他们最精锐的军队和无限制补给——就像有钱人玩网络游戏,用重金买最好的装备,以“无敌模式”进入游戏界面一样——卫青、霍去病连续对匈奴发动了不计成本和伤亡的攻击。卫青夺取河套(鄂尔多斯),霍去病占据河西走廊,打通了通往西域的大门。而且,从霍去病开始,汉军开始对匈奴境内的人口采取了“犁庭扫穴”式的攻击,也就是开始了对非战斗人员的灭绝式杀掠。匈奴没有办法在漠南立足,于是,全部避往漠北,等待反扑时机。‎ ‎    因为,匈奴已经没有实力威胁汉朝了:战斗人口锐减,河套和河西走廊丢失,西域各国纷纷倒向汉朝。匈奴在军事、经济上都已经失去了战争潜力。而汉军要与匈奴开战,必须将几十万军队和民夫开到大漠以北,靡费巨大,并且即使汉军胜了,也没法在漠北立足,还得退回来。‎ ‎    汉武帝几次派兵到漠北,连匈奴的人影都没见到,于是,开始用外交手段,以派使节交涉的方式,侦察匈奴的虚实,搜集北方的气候与地理情报。‎ ‎    到苏武出使前夜,武帝已经掌握了匈奴的虚实和位置,已经准备动手了。‎ ‎    还有一个微观的背景,就是那时汉朝不光在打击匈奴,促使匈奴人大批来降,像昆邪王、休屠王,以及后来武帝的托孤重臣金日磾,其实,还有大批的汉人混杂在匈奴中间。汉初,北方几个诸侯作乱,失败后逃入匈奴。汉使到匈奴,被扣押后投降成了“汉奸”的也不少:出身胡人的大将赵信,投降匈奴后非常受宠信;卫律投降后成为单于心腹,被封“丁令王”;宦官中行说被强迫做了文帝朝和亲公主的陪嫁奴仆,到了匈奴立即被“重用”,成为单于的作战高参。‎ ‎    在这样的背景下,苏武出使到了匈奴,而且,其副使张胜等还要策划绑架单于的母亲,导致两国外交形势急剧恶化。在屠刀面前,张胜投降,苏武不屈被扣。两国就此事件展开激烈交涉。‎ ‎    而正在这时,不按牌理出牌的武帝,却突然发动了对匈奴的新一轮攻势。当时,霍去病已经早殇,武帝就任命了新统帅李广利。此人是武帝新宠李夫人的哥哥,新得势的国舅。卫青当时还健在,但因为卫子夫已经失宠,大将军卫青只能负责对东、西、南三面的战线,不再参与对匈奴的作战了。李广利的军事水平并不次于卫青,但为什么他的战绩不如后者呢?因为,当时汉的军事潜力和后勤供给能力,都已经远远不如卫霍的时候了。‎ ‎    新的一轮攻势兵分两路:主力由李广利率领西进,出河西走廊,直扑匈奴与西域的结合地带,意图要扫清匈奴对汉朝准备占据的西域地区的威胁;李广之孙李陵,率领一支步兵(所有好马都已经拨李广利使用),北上进入匈奴境内牵制单于主力。‎ ‎    这一战汉朝失败,李广利先告败绩,李陵也基本全军覆没。李陵本人投降后,成了匈奴的大将。‎ ‎    苏武因此更不可能回到汉朝。汉朝接下来连年进攻失利,匈奴失去西域的大部分,也感觉疲惫,于是,两国较量的核心环节开始从直接军事对抗,改为主要在西域各国做外交对抗。武帝晚年,国内民穷财尽,上层祸起萧墙,内耗不断,国家陷入深重危机。主帅李广利的家眷,因为国内的“巫蛊之祸”被灭,广利本人投降匈奴,被单于当作了祭天的牺牲。而匈奴内部也同样还是天灾人祸不断,并没有因为李广利作了“牺牲”就有了改善,反而天灾更剧烈。‎ 古人云,大战之后,必有凶年。穷兵黩武的汉匈双方,也逃不脱这个规律。‎ ‎    直到武帝驾崩,昭帝即位后,汉才改善了与匈奴的关系,两国开始外交谈判。但匈奴一直拒绝承认苏武还活着。当时,匈奴的单于已经换了好几茬,两国和议也达成了,为什么还不愿释放苏武?‎ ‎    因为,苏武在北海(贝加尔湖地区)牧羊,那里正是匈奴与丁令(即后来的铁勒)的边界。我们惯常的认识,是苏武牧羊的地方非常荒凉,没有人迹,兔子都不拉屎。其实不然。那里有包括丁令在内的很多游牧民族,水草肥美,鸟语花香,草原上歌来歌往,热闹得很。后来,蒙古的数次西征,出发点都离那里不远。 ‎ 这时的匈奴最不希望看到的,是掌握了匈奴虚实与规律的汉使们,回到汉朝,再带着汉军来攻打他们。尤其是苏武这样的杰出人物,回到汉朝,他就是又一个博望侯张骞了。‎ ‎    但是,苏武的部下——常惠,偷偷把苏武的情况通报给了汉使。这样单于不得不放归了苏武。‎ ‎    苏武、常惠回国以后,理所当然成为汉制定对匈战略的高参。常惠后来搞了一个“匈奴包围网”,包括匈奴西边的乌孙、东边的鲜卑、北面的丁令、南边的汉朝,都趁匈奴的一次内部衰落而发起了对匈的联合军事动作。其中,常惠本人作为乌孙军的参谋长,指挥乌孙军重创匈奴。这一战直接导致匈奴内乱分裂,呼韩邪单于南下投降,常惠因此功被升为右将军。 ‎ ‎【试题答案】‎ ‎1、②⑦‎ ‎2、①⑦‎ ‎3、答案略 ‎ ‎

资料: 4.5万

进入主页

人气:

10000+的老师在这里下载备课资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