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1-2012学年高二上学期期末模拟考试语文试卷(苏教版)
加入VIP免费下载

2011-2012学年高二上学期期末模拟考试语文试卷(苏教版)

ID:575785

大小:91 KB

页数:12页

时间:2021-03-13

加入VIP免费下载
温馨提示:
1. 部分包含数学公式或PPT动画的文件,查看预览时可能会显示错乱或异常,文件下载后无此问题,请放心下载。
2. 本文档由用户上传,版权归属用户,天天资源网负责整理代发布。如果您对本文档版权有争议请及时联系客服。
3. 下载前请仔细阅读文档内容,确认文档内容符合您的需求后进行下载,若出现内容与标题不符可向本站投诉处理。
4. 下载文档时可能由于网络波动等原因无法下载或下载错误,付费完成后未能成功下载的用户请联系客服处理。
网站客服:403074932
资料简介
2011-2012学年高二上学期期末模拟考试(语文)‎ 一、语言文字运用(15分)‎ ‎1.下列各项中加点字注音有误的一项是( )(3分)‎ A. 虎兕 sì 方炽chì 崔嵬 cuī   胜食shēng B. 肇造 zhào 遄飞 chuán 睢园suī 棨戟 qǐ C. 悚然sǒng 巉岩 chán 槛菊kǎn 吴会kuài D. 踬踣bó 数罟 cù 洿池wū 捧袂mèi ‎2.下列各项中,加点熟语使用完全正确的一项是( )(3分)‎ A. 虽然国际金融风暴还未对我国实体经济产生破坏性的冲击,但我们要做好未雨绸缪的准备。‎ B. 他现在的生意可以说是江河日下,今天来三个,明天来五个,等到哪天一个顾客都不来,他就得关门了。‎ C. 当我还年轻的时候,我认为生活就该绕着我转:我如何在这世上得心应手,成功立业,得到我想要的。‎ D. 站到山顶上往下看,会发现你所焦灼的、在意的或者首鼠两端的事情,人生的喜怒哀乐都被万家灯火包围着。‎ ‎3.根据下列语境,在横线上填上恰当的内容。(4分)‎ 读诗歌常常要把自己的内心主观感受融入到诗的客观世界中去,后人再读李后主的“问君能有几多愁,恰似一江春水向东流”时,这愁的内容已不再是亡国君主之愁,而成为了陆游报国无门的无奈,成为了李清照流落南方的凄凉, , 。‎ ‎4. ‎2011年9月6日,卫生部公布《老年人跌倒干预技术指南》指出,发现老年人跌倒时,不要急于扶起,要分情况进行处理。老人跌倒该不该扶,卫生部的《指南》指的正确与否,一时间引起热议。请你就卫生部这一做法进行评论,要求观点明确,有理有据。(5分)‎ 二、文言文阅读(19分)‎ 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5-8题。‎ 萧何传 萧何,沛人也。高祖为布衣时,数以吏事护高祖。高祖为亭长,常佑之。高祖以吏繇咸阳,吏皆送奉钱三,何独以五①。秦御史监郡者,与从事辩之,何乃给泗水卒史事,第一。秦御史欲入言征何,何固请,得毋行。‎ 及高祖起为沛公,何尝为丞督事。沛公至咸阳,诸将皆争走金、帛、财物之府,分之,何独先入收秦丞相、御史律令图书藏之。沛公具知天下厄塞、户口多少、强弱处、民所疾苦者,以何得秦图书也。‎ 何以丞相留收巴、蜀,填抚谕告,使给军食。汉二年,汉王与诸侯击楚,何守关中,侍太子,治栎阳。为令约束,立宗庙、社稷、宫室、县邑,辄奏,上可许以从事;即不及奏,辄以便宜施行,上来以闻。计户转漕给军,汉王数失军遁去,何常兴关中卒,辄补缺。上以此专属任何关中事。‎ 汉五年,已杀项羽,即皇帝位,论功行封。关内侯鄂秋时为谒者,进曰:“‎ 2011-2012学年高二上学期期末模拟考试(语文)‎ 一、语言文字运用(15分)‎ ‎1.下列各项中加点字注音有误的一项是( )(3分)‎ A. 虎兕 sì 方炽chì 崔嵬 cuī   胜食shēng B. 肇造 zhào 遄飞 chuán 睢园suī 棨戟 qǐ C. 悚然sǒng 巉岩 chán 槛菊kǎn 吴会kuài D. 踬踣bó 数罟 cù 洿池wū 捧袂mèi ‎2.下列各项中,加点熟语使用完全正确的一项是( )(3分)‎ A. 虽然国际金融风暴还未对我国实体经济产生破坏性的冲击,但我们要做好未雨绸缪的准备。‎ B. 他现在的生意可以说是江河日下,今天来三个,明天来五个,等到哪天一个顾客都不来,他就得关门了。‎ C. 当我还年轻的时候,我认为生活就该绕着我转:我如何在这世上得心应手,成功立业,得到我想要的。‎ D. 站到山顶上往下看,会发现你所焦灼的、在意的或者首鼠两端的事情,人生的喜怒哀乐都被万家灯火包围着。‎ ‎3.根据下列语境,在横线上填上恰当的内容。(4分)‎ 读诗歌常常要把自己的内心主观感受融入到诗的客观世界中去,后人再读李后主的“问君能有几多愁,恰似一江春水向东流”时,这愁的内容已不再是亡国君主之愁,而成为了陆游报国无门的无奈,成为了李清照流落南方的凄凉, , 。‎ ‎4. ‎2011年9月6日,卫生部公布《老年人跌倒干预技术指南》指出,发现老年人跌倒时,不要急于扶起,要分情况进行处理。老人跌倒该不该扶,卫生部的《指南》指的正确与否,一时间引起热议。请你就卫生部这一做法进行评论,要求观点明确,有理有据。(5分)‎ 二、文言文阅读(19分)‎ 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5-8题。‎ 萧何传 萧何,沛人也。高祖为布衣时,数以吏事护高祖。高祖为亭长,常佑之。高祖以吏繇咸阳,吏皆送奉钱三,何独以五①。秦御史监郡者,与从事辩之,何乃给泗水卒史事,第一。秦御史欲入言征何,何固请,得毋行。‎ 及高祖起为沛公,何尝为丞督事。沛公至咸阳,诸将皆争走金、帛、财物之府,分之,何独先入收秦丞相、御史律令图书藏之。沛公具知天下厄塞、户口多少、强弱处、民所疾苦者,以何得秦图书也。‎ 何以丞相留收巴、蜀,填抚谕告,使给军食。汉二年,汉王与诸侯击楚,何守关中,侍太子,治栎阳。为令约束,立宗庙、社稷、宫室、县邑,辄奏,上可许以从事;即不及奏,辄以便宜施行,上来以闻。计户转漕给军,汉王数失军遁去,何常兴关中卒,辄补缺。上以此专属任何关中事。‎ 汉五年,已杀项羽,即皇帝位,论功行封。关内侯鄂秋时为谒者,进曰:“‎ 夫上与楚相距五岁,失军亡众、跳身遁者数矣,然萧何常从关中遣军补其处。非上所诏令召,而数万众会上乏绝者数矣。夫汉与楚相守荥阳数年,军无见粮,萧何转漕关中,给食不乏。陛下虽数亡山东,萧何常全关中待陛下,此万世功也。”上曰:“善。”于是乃令何第一,赐带剑履上殿,入朝不趋。悉封何父母兄弟十余人,皆食邑。乃益封何二千户,“以尝繇咸阳时何送我独赢钱二也”。‎ 陈豨反,上至邯郸。而韩信谋反关中,吕后用何计诛信。其秋,黥布反,上自将击之,数使使问相国何为。曰:“为上在军,拊循勉百姓,悉所有佐军,如陈豨时。”客说何曰:“君灭族不久矣。夫君位为相国,功第一,不可复加。然君初入关,本得百姓心,十余年矣。皆附君,尚复孳孳得民和。上所谓数问君,畏君倾动关中。今君胡不多买田地,贱贳貣②以自污?上心必安。”于是何从其计,上乃大说。‎ 何买田宅必居穷辟处,为家不治垣屋。曰:“今后世贤,师吾俭;不贤,毋为势家所夺。”‎ 孝惠二年,何薨,谥曰文终侯。‎ ‎(节选自《汉书·萧何曹参传》)‎ 注:①三:指三百钱。五:指五百钱。②贳貣:赊贷。‎ ‎5.下列各项中,加点字词解释有误的一项是( )(3分)‎ A.何固请,得毋行 (固:坚决)‎ B.何常兴关中卒,辄补缺 (兴:发动)‎ C.夫汉与楚相守荥阳数年,军无见粮 (见:通“现”)‎ D.其秋,黥布反,上自将击之 (将:将要)‎ ‎6.下列各项中,全都能说明萧何“功第一”一项的是( )(3分)‎ ‎①高祖为布衣时,数以吏事护高祖②沛公具知天下厄塞、户口多少、强弱处、民所疾苦者,以何得秦图书也③汉王数失军遁去,何常兴关中卒,辄补缺④萧何转漕关中,给食不乏⑤然君初入关,本得百姓心,十余年矣⑥何买田宅必居穷辟处,为家不治垣屋 A.①②⑥ B.②③④ C.①③⑤ D.②④⑥‎ ‎7.下列各项中对文意理解有误的一项是( )(3分)‎ A.萧何曾任秦朝官吏,任职期间对刘邦照顾有加,他不想入京为官,为此,尽管政绩突出,他却拒绝了秦御史的好意。‎ B.等到刘邦起兵,萧何便跟随他。攻破咸阳之时,众将看重的是金银财物,只有萧何看重秦的文献档案,说明他目光长远。‎ C.萧何当了丞相之后,供给军需粮食,制订法律规章制度,及时为刘邦补充军力等,为刘邦能够在乱世生存发挥了巨大作用。‎ D.皇上征讨反贼黥布,多次派使者问相国该怎么做,萧何认为只要注意安抚百姓,按时发放军饷,和平定陈豨时一样就行了。‎ ‎8.翻译下列句子(10分)‎ ‎(1)夫上与楚相距五岁,失军亡众、跳身遁者数矣,然萧何常从关中遣军补其处。(3分)‎ ‎(2)乃益封何二千户,“以尝繇咸阳时何送我独赢钱二也”。(3分)‎ ‎(3)七十者衣帛食肉,黎民不饥不寒,然而不王者,未之有也。(4分)‎ 三、 古诗词鉴赏(10分)‎ ‎9. 阅读下面这首唐诗,然后回答问题。‎ 夜泊牛渚怀古 李白 牛渚西江夜, 青天无片云。‎ 登舟望秋月, 空忆谢将军。‎ 余亦能高咏, 斯人不可闻。‎ 明朝挂帆席, 枫叶落纷纷。‎ ‎(1)赏析诗歌颔联的“空”字。(3分)‎ ‎(2)诗歌以“枫叶落纷纷”为结句有何妙处?(4分)‎ ‎(3)李白的诗歌长于以虚写实、虚实结合,《蜀道难》中作者以丰富的想象力写出了蜀道的奇丽惊险。这首诗歌中李白也运用了虚实结合的手法,请具体指出。(3分)‎ 四、名句名篇默写(8分) ‎ ‎10.补写出下列名句名篇中的空缺部分。 ‎ ‎(1)西当太白有鸟道, 。 ,然后天梯石栈相钩连。(李白《蜀道难》)‎ ‎(2) ,不尽长江滚滚来, ,百年多病独登台。(杜甫《登高》)‎ ‎(3) ,四弦一声如裂帛。 ,唯见江心秋月白。(白居易《琵琶行》)‎ ‎(4) ,蓝田日暖玉生烟。此情可待成追忆, 。(李商隐《锦瑟》)‎ 五、现代文阅读:文学类文本(20分)‎ 阅读下面的作品,完成11-14题。‎ 禅房的树 指尖 ‎  古树长在墙里,像人挤在人群里。‎ ‎  红尘拥挤,一些细碎的磕碰和不悦暗自滋生。树不说,它被泥灰和石头框裹、挤压时,身上的生疼和心下的酸楚。树总是比人活得更坚强,更有尊严,更沉默,所以也更长久。‎ ‎  人是向往活成树的境界的,也炼丹熬药,求仙问道,却到底抗不过时间的摧枯折腐,连百年也难熬,便自行消亡。‎ ‎  树活了百年千年的,活过一辈一辈的人,像找到了逃脱的诀窍,被时间忽略了。所以,越是隐蔽的村庄,古树的数量越多,越健康。‎ ‎  一个叫禅房的村庄,隐在蜿蜒的道路和重峦叠嶂中央。途中有核桃林、尘沙飞扬的矾石场、杨槐紫和白的花、斑鸠和啄木鸟的声音,我沿新修水泥路去寻找一棵树的根部,竟走完了一整条街。街,于初夏呈现出干热的饥渴。像旺火,要烧灼和烘烤了人间通衢。街两旁是新建的宅子,高墙深院,不见其里。没有水,村庄里的水在很久前就消失了,久到连老辈人都忘了河流和泉。五行里说,金生水, 水生木, 木生火, 火生土, 土生金。树在,就证明水在过,村庄的清幽和湿润在过。单“禅房”这村名,如果不是赴踏在这火一般的街道,我定会想象它是树木葳蕤,流水遍野之所,禅房花木生,浓荫深处,水气氤氲,一盏茶,一张琴,一人,一几,悠然,清远,若颂歌里的传奇,好景好态好湖山,人间因之多了留恋意,多了可爱心。‎ ‎  远山近坡,连绵一色的黄,土叠着土,石堆着石。“禅房”,在这里,不过美丽装饰,既欺骗想象,又瞒哄天下,它是习俗和模仿,是远离事物本宗的附属,不具任何形容和表达意味。‎ ‎  逼仄的旧街景,堆积的红砖,青石,废气的朽木,柴薪,挖掘机的轰鸣,所有人间繁琐忙乱之后,才是古树的样子。无委屈,无埋怨,长在逼仄街巷的墙里,新砖砌的墙,墙墙相围,是不该长的地方。不知是树挡了人间出路,还是墙挡了树的地盘。这样的纠纷是村庄里的风景。人多喜热闹,亦少分辨,谁对谁错,树和墙不说,人也不讲究。只可惜了树的笔直貌态,穿了整面墙的不屈服,不对抗,长得自觉,不闻不问。‎ ‎  倒似禅房花木深处的僧,诗歌里的大美,不争不强,端正安详地活,地老天荒地活,日夜无休的活。活到无动于衷,熬罢四时,坐断红尘。村里人说它老。但到底多老,又说不上个所以然,他们看我端着相机,以为寻宝,某说家里有老货,某某说家里有元宝,一时好不热闹。笑而不语,古树揣了千古秘密,连鸟雀虫蚁都不相告。假如某和某某的祖辈地下有知,会为后代生出的贪婪感到惭愧吗?或某和某某不过藏了假货,想得几许钱财?如此更令老辈蒙羞了。树总是比人强了千百倍的,它懂得善良,懂得道,懂得顺应,皆因它懂得,所以生命久长。‎ ‎  树的老枝长得密密的,伸得长长的,墙内人家半边院子的荫凉。树是不计较人的好歹的。他们把它砌在墙里,若人在夏天穿了冬衣,自由套了刑枷,失了自在,但树照常努力地庇护凡人。‎ ‎  树好几百年了,人嫌它碍事,又不敢砍伐。倒不是对它多恭敬,而是俗世的繁文缛节令人头疼。获赦的树恭敬天地,也恭敬生命。天地给养人间万物,人也知道,所以建了新庙,庙里供着泥胎新神。人跪下去,身体匍伏,头额顶地。树在远处看着。一辈一辈的人跪下去,一辈一辈的人跋涉在寻觅水源的途中,一辈一辈人从遥远的地方挑水,扁担担折了,人死了。只有树活着。树活着,村庄就活着,人也一辈一辈地活着,神也活着,希望也活着。‎ 有一天,村庄会知道树的好,人也会知道。‎ ‎(选自《散文》2011年第10期)‎ ‎11.文章结尾说“村庄会知道树的好,人也会知道”,结合全文来看,“树的好”体现在哪些方面?(4分)‎ ‎12.文章在表现古树特点时,运用了对比手法,请结合例子分析其作用。(4分)‎ ‎13.分析下列句子含义。(6分)‎ ‎(1)古树长在墙里,像人挤在人群里。‎ ‎(2)树活着,村庄就活着,人也一辈一辈地活着,神也活着,希望也活着。‎ ‎14.作者在这篇文章中主要表现了哪些情感?请具体说明。(6分)‎ 六、现代文阅读:论述类文本(18分)‎ 阅读下面的文章,完成15-17题。‎ 敬老崇文与文明传承 沈祖炜 ‎ 中国是一个拥有数千年文明史的国家,强化历史记忆、重视历史记载、尊重历史事实,乃是中华文明的优良传统。‎ ‎ 历史与现实原本就存在着密切的因果关联,历史是一个民族的根基之所在。可是对于急功近利的现代人而言,他们常常不懂,历史其实就是自己应该时刻守望的精神家园。如果人们只顾眼前的物质生产、物质利益而忘记历史文化传承,就会导致道德滑坡,传统迷失。如今的一个社会现象须引起我们注意,那就是,追逐新潮、时尚,物欲泛滥,人情淡薄,历史流为“戏说”和“演义”,似乎只为娱乐而存在,文物古迹也变成为开发旅游业和增值财富的手段。对此,我们十分感慨,因为离开了文明传承的民族必定既不知道自己来自何方,又不明了未来将要去向何处。‎ ‎ 现代科学主义的张扬,强化了科技的能量,却在无形之中弱化了人文精神的追求。忽视人文学科的后果是历史记忆的淡薄。对上海这样的城市来说,相应的后果还在于城市精神的流逝。尽管我们也有提倡学习历史的时候,但是当年的“革命史学”、“影射史学”影响深远。说起来,历史唯物主义和实事求是应当是人人信奉的原则,可是在实际上,根据政治斗争的需要,随心所欲地解释历史的事情却是比比皆是。‎ ‎ 敬老崇文是中华民族的传统美德,是对历史与传统表示礼赞的一种文化。老者往往是文明的承继和传播的载体。不尊重老人的社会一定很肤浅、很冷漠。所以,我们说的“敬老”,是同尊重历史、尊重传统联系在一起的。我们说的“崇文”,不仅仅是崇尚文史,而且是崇尚广义上的人文。中华民族一向把黄帝尊为人文始祖,把文明传播的边界列为夷夏之辨的标尺。生生不息的民族传统从来都是强调人文精神的,而人文精神的核心则是以人为本,是尊重人,尊重人的价值,尊重人的创造力。儒家所谓的“仁者爱人”,说到底也是这个意思。‎ ‎ 近代文明史说明,产业革命和科技革命是有前提的,那就是人的创造力的解放。在欧洲发生的文艺复兴、宗教改革和启蒙运动所激发的人文精神,曾经大大地解放了人的创造力。中国历史上的所谓太平盛世,也就是封建社会的繁荣期,都同文化发展存在互为因果的关联性。唐朝的开元盛世、汉代的文景之治、清代的康熙乾隆时期,都是如此。即使在所谓乱世,如春秋时期、魏晋南北朝时期,文化的繁荣同样催生了社会的大变革。社会进步需要文治武功,当今中国的和平发展要求强盛的国力,包括经济、军事实力等等,同样需要文化发展所体现的软实力。在此重要的历史关头,历史记忆将唤起民族的文化认同,一座城市所特有的城市精神可以激发出这个城市的创造力。凡此种种,都会转化为人民大众的人文精神,变成文明进步的推动力。‎ ‎ 中国人历来推崇“读书明理”、“通情达理”。我认为,这个“理”是贯穿于人生、社会各个层面的伦理之理、道理之理、理性之理。对这个“理”的领会和践行,就是“明理”和“达理”,常常同强化历史记忆和弘扬城市精神相一致。从历史记忆中汲取智慧,叫做以史为鉴;从城市精神获得激励,叫做增强软实力。从中我们可以悟出许多道理,也会变得更加理性。唯有理性,才能体现道理、伦理。这样的道理和伦理属于人文精神的范畴,是社会主义文化建设不可或缺的重要内容。‎ 温家宝总理在纪念中央文史研究馆成立60周年座谈会上说:“一个民族如果忘记自己的历史文化传统,就不可能深刻地了解现在和正确地面向未来。只有加强文史研究、保存历史记忆、洞悉历史规律,才能鉴史知今、熔铸古今,开辟新的未来。”我们宣传敬老崇文的理念,研讨历史记忆和城市精神这样的课题,就是要更好地传承文明,续写中华民族的文明史。‎ ‎(摘自‎2011年10月13日《文汇报》)‎ ‎15.从文章看,作者认为要“强化历史记忆、重视历史记载、尊重历史事实”的原因有哪些?(6分)‎ ‎16.文章结尾引用温总理的话有什么作用?(6分)‎ ‎17.结合文章谈谈你对“理”的理解,分点概括作答。(6分)‎ 七、作文(70分)‎ ‎18.有人说“细节决定成败”,有人说“性格决定成败”,也有人说“素养决定成败”,你的看法呢?请将题目“ 决定成败”补充完整,并写一篇不少于800字的议论文,立意自定。‎ 2011-2012年度第一学期期末模拟考试 高二语文试卷答卷纸 ‎1. 2. ‎ ‎3. , 。‎ ‎4. ‎ ‎ ‎ ‎ ‎ ‎5. 6. 7. ‎ ‎8.(1) ‎ ‎ ‎ ‎(2) ‎ ‎ ‎ ‎(3) ‎ ‎ ‎ ‎9.(1) ‎ ‎ ‎ ‎(2) ‎ ‎ ‎ ‎ ‎ ‎(3) ‎ ‎ ‎ ‎10.(1) ‎ ‎(2) ‎ ‎(3) ‎ ‎(4) ‎ ‎11. ‎ ‎ ‎ ‎ ‎ ‎ ‎ ‎12. ‎ ‎ ‎ ‎ ‎ ‎13. ‎ ‎ ‎ ‎ ‎ ‎14. ‎ ‎ ‎ ‎ ‎ ‎ ‎ ‎15. ‎ ‎ ‎ ‎ ‎ ‎ ‎ ‎16. ‎ ‎ ‎ ‎ ‎ ‎ ‎ ‎17. ‎ ‎ ‎ ‎ ‎ ‎ ‎ 2011-2012年度第一学期期末模拟考试 高二语文 ‎(2)(皇上)于是加封萧何二千户,“用来报答过去到咸阳服役时只有萧何比别人多送二百钱(的恩情)”。‎ ‎(3)七十岁的人穿上丝帛吃上肉,老百姓不用忍饥挨饿,这样还不能称王的,还没有过。‎ ‎9.(1)空,白白的。诗人登舟望月,空阔渺远的境界很容易触发人对于古今的联想。(1分)此时此地此景让诗人联想起了谢尚闻袁宏咏史的典故,联系自身实际,顿生怀才不遇之感,于是用了“空”字。(1分)从结构上来说,“空”字有引出下文之作用。(1分)‎ ‎(2)①诗人想象明朝挂帆离去的情景。在飒飒秋风中,片帆高挂,客舟即将离开江渚;枫叶纷纷飘落,象是无言地送着寂寞离去的行舟。秋色秋声,进一步烘托出因不遇知音而引起的寂寞凄清情怀。②以景结情,造成一种悠然不尽的神韵,让人回味无穷。(每点2分)‎ ‎(3)“登舟望秋月”是实,“忆谢将军”是虚;“余亦能高咏”是实,“斯人不可闻”是虚;“牛渚西江夜, 青天无片云”是实,“明朝挂帆席, 枫叶落纷纷”是虚。(每点1分)‎ ‎10.(1)可以横绝峨眉颠 地崩山摧壮士死 (2)无边落木萧萧下 万里悲秋常作客(3)曲终收拨当心画 东船西舫悄无言(4)沧海月明珠有泪 只是当时已惘然 ‎11.①树活得坚强,有尊严,不计较生活的地方;②树宽容大度,无委屈,无埋怨,不计较人的好歹;③对人不屈服,不对抗;④懂得善良,懂得道,懂得顺应;⑤努力地庇护凡人。(每点1分,答出4点即可)‎ ‎12.例如:用人对树的态度和树对人的态度相对比,人忽略树、摧残树、局囿树,树却努力地庇护凡人,(例子2分)通过对比突出了“树的好”,树的大度善良。(作用2分)‎ ‎13.(1)这句话运用比喻修辞(1分),说明古树被人砌在墙里的框裹、挤压,表明作者对古树的同情,对人这一做法的不满。(2分)‎ ‎(2)这句话强调了树的重要性(1分),说明树是生命活着的标志,真正对人活着产生重要影响的其实是树而不是神。(2分)‎ ‎14.①对古树的崇敬之情,文中多处赞美了古树的品质;②对以“禅房”为代表的人工打造景致的厌弃,认为其“不过美丽装饰,既欺骗想象,又瞒哄天下”;③对人的混沌浑噩的不满,认为人没有善待树,而把希望寄托在虚无缥缈的神上。(每点2分,其他答案言之成理亦可给分)‎ ‎15.①历史是一个民族的根基之所在,是自己应该时刻守望的精神家园;②历史记忆将唤起民族的文化认同,可以激发出民族的创造力;③历来推崇“读书明理”、“通情达理”‎ ‎,同强化历史记忆是一致的;④只有加强文史研究、保存历史记忆、洞悉历史规律,才能鉴史知今、熔铸古今,开辟新的未来。⑤不这样的话,就会导致道德滑坡,传统迷失,随心所欲地解释历史等问题。(答出3点即可,每点2分)‎ ‎16.①点出忘记历史文化传统的危害,说明强化历史记忆、重视历史记载等的重要性;②概括观点,卒章显志;③表明这一问题已经受到高度重视,使文章更有说服力。(每点2分)‎ ‎17.①“理”是中华民族传统,如“读书明理”、“通情达理”,这个“理”是贯穿于人生、社会各个层面的伦理之理、道理之理、理性之理;②“理”有现实意义,领会和践行“理”,可以以史为鉴,可以增强软实力(或“这样的道理和伦理属于人文精神的范畴,是社会主义文化建设不可或缺的重要内容”);③文章中所指出的敬老崇文正是践行“理”的一种具体表现。(每点2分,其他答案言之成理亦可,照抄原文给一半分)‎ ‎18.参照高考作文评分标准 参考译文:‎ 萧何,是沛县人。高祖刘邦是平民时,萧何多次用官吏身份保护他。高祖做了亭长,萧何还是常常帮助他。高祖以官吏身份服差役到咸阳去,官吏们都送三百钱,唯独萧何以五百钱送他。秦御史考察郡事,萧何与其随员办理公务有条不紊。于是萧何被授与泗水郡卒史一职,公务考核名列全郡第一。秦御史想入朝建言调萧何进京,萧何再三辞谢,才能够未被调走。‎ 等到高祖起兵做了沛公,萧何曾经担任县丞督办众事。沛公到达咸阳,各将领都争着奔向藏有金银丝帛财物的府库,私分了它们。只有萧何首先入宫收取秦丞相、御史府的律令文书、地理图册、户籍簿等文献档案加以保存。沛公之所以全部掌握天下要塞、户口多少、各地的贫富强弱情况、百姓生活疾苦状况,就是因为萧何收缴秦朝这批文书档案的缘故。‎ 萧何以丞相身份接管留守巴、蜀,镇抚喻告全境之百姓,命令供给军需粮食。汉二年,汉王联合诸侯进击楚王项羽,萧何镇守关中,侍奉太子,坐镇栎阳,制订法律规章制度,欲立宗宙、社稷,建宫殿屋宇、县城乡镇,立即上秦,汉王准奏,许其办理。要是来不及奏报,立即临时灵活处理,等汉王回来时汇报。萧何还统计户籍人口,按户征收粮饷,派出车船运送军需。汉王多次损兵折将只身逃走,萧何经常征发送中兵卒,立即补充兵员。汉王因此又特地委托萧何全权处理关中大事。‎ 汉五年,击杀项羽之后,汉王即位称帝,评议功劳进行封赏。关内侯鄂千秋当时担任谒者,上前进言说:“皇上与楚军相持五年,损失大量军士、只身逃离的次数有多次,而萧何常常从关中派遣军队补上那些缺兵的地方。并不是皇上下令叫他去的,但关中数万士兵开赴前线遇到皇上兵源缺乏的时候有多次。汉军与楚军在荥阳对峙数年,军队没有现成的粮食,萧何水陆运送关中粮饷,军粮供给从不缺乏。陛下虽然多次失去关中以东大片土地,而萧何一直保全关中来等待陛下,这是万世不朽的功劳啊。”皇上说:“好。”于是就下令萧何功居第一,赐许带剑穿鞋上殿,入朝时不需要小步快走。全数封赏萧何父母兄弟十多人,都有食邑。于是加封萧何二千户,“用来报答过去到咸阳服役时只有萧何比别人多送二百钱的恩情”。‎ 陈豨谋反,皇上征讨到了邯郸。韩信又在关中谋反,吕后采用萧何计策诛杀韩信。这年秋,黥布造反,皇上自己带兵攻打他,多次派使者问相国在做什么。回报说:“因为皇上在军中,所以相国京城安抚百姓,拿出财产帮助军队,和平定陈豨时一样。”门客劝说萧何说:“您离灭族不远了。您任职相国,功劳第一,不可以再增加了。但是您当初入关时,本来就深得百姓之心,十多年了。都依附您,您还要孜孜办事来求得民心。皇上所以多次询问您在干什么,害怕您控制关中动摇汉室。如今您为什么不多买田地,低息借贷以玷污自己名声?皇上的心一定会安定了。”于是萧何采纳了他的计策,皇上于是大悦。‎ 萧何买田宅一定居于偏僻荒芜处,建住房不修院墙。他说:“子孙后世如果有贤才,要学习我的节俭;没有贤才,也不会被权势之家所抢夺。”‎ 孝惠二年,萧何列,谥号叫文终侯。‎ ‎ ‎ 七彩教育网 w w w..com 高 考 资源 网

资料: 4.5万

进入主页

人气:

10000+的老师在这里下载备课资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