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赤壁赋》ppt课件(48页)
加入VIP免费下载

《前赤壁赋》ppt课件(48页)

ID:569723

大小:1.51 MB

页数:48页

时间:2021-03-13

加入VIP免费下载
温馨提示:
1. 部分包含数学公式或PPT动画的文件,查看预览时可能会显示错乱或异常,文件下载后无此问题,请放心下载。
2. 本文档由用户上传,版权归属用户,天天资源网负责整理代发布。如果您对本文档版权有争议请及时联系客服。
3. 下载前请仔细阅读文档内容,确认文档内容符合您的需求后进行下载,若出现内容与标题不符可向本站投诉处理。
4. 下载文档时可能由于网络波动等原因无法下载或下载错误,付费完成后未能成功下载的用户请联系客服处理。
网站客服:403074932
资料简介
前赤壁赋 苏轼 苏轼( 1037 - 1101 ) , 北宋文学家、书画家。字子瞻,号东坡居士,眉山(今属四川)人。苏洵子。嘉祐进士。与父洵、弟辙合称 “ 三苏 ” 。 最浪漫的诗人   最豪放的词家    最超脱的文人     最潇洒的过客 最具人格魅力的 文化 大师 --摘自林语堂 《 苏东坡传 》 “ 我们未尝不可说,苏东坡是个秉性难改的乐天派,是悲天悯人的道德家,是黎民百姓的好朋友,是散文作家,是新派的画家,是伟大的书法家,是酿酒的实验者,是工程师,是假道学的反对派,是瑜伽术的修炼者,是佛教徒,是士大夫,是皇帝的秘书,是饮酒成瘾者,是心肠慈悲的法官,是政治上的坚持己见者,是月下的漫步者,是诗人,是生性诙谐爱开玩笑的人。可是这些也许还不足以勾绘出苏东坡的全貌。我若说一提到苏东坡,在中国总会引起人亲切敬佩的微笑,也许这话最能概括苏东坡的一切了。” 才华横溢 才华横溢,深得众望,文人儒生皆以 “ 夫子 ” 呼之。 为著名的散文家,是唐宋八大家之一; 为著名诗人,同宋代著名诗人黄庭坚并称 “ 苏黄 ” ; 为杰出的词人,开辟了豪放词风,同杰出词人辛弃疾并称 “ 苏辛 ” ,对后世产生了很大影响; 为著名书法家,同黄庭坚、米芾、蔡襄并称 “ 宋四家 ” ; 为著名画家,工枯木竹石。 此外,在农田水利、教育、音乐、医药、数学、金石、美学、烹饪等方面都有重要成就。 仕途坎坷 宋神宗时,朝廷内变法派与守旧派之间的斗争十分激烈。苏轼站在守旧派一边,不赞成王安石的变法。元丰二年( 1079 年),苏轼被调到湖州做地方官,他知道这是朝中 “ 新进 ” 做的手脚,便在给朝廷的 《 湖州谢上表 》 中流露了些许不满,新党人物抓住这个大好机会,把这些话曲解,还以苏轼所写的百余首诗词作为罪证,指控苏轼借古讽今,谤讪朝廷,影射皇帝。结果苏轼被捕下狱。后神宗拒绝了处死他的上奏,改判为贬谪到黄州,世称 “ 乌台诗案 ” 。 被贬之后,苏轼生活贫困,行动不得自由,过着半囚徒的日子。他在写给朋友的信中描述了自己黄州的生活: “ 得罪以来,深自闭塞,扁舟草履,放浪山水之间 …… 平生亲友,无一字见及,有书与之亦不答 ……” 第一次贬谪时期 是苏轼创作发生重大转变并取得巨大成就的时期。最具有个性和魅力的文学作品,多产生于这一时期。 综观苏轼一生,从文学方面看,他无疑是一个最大的成功者,但从政治上看,他却是个地地道道的失败者。他在去世前曾写过一首 《 自题金山画像 》 : 身如已灰之木,心似不系之舟。 问汝平生功业,黄州惠州儋州。 在他自己看来,他的一生是悲剧的一生,但从文学史的眼光来看,他的一生却又是辉煌的一生,他在文学方面所达到的高度,是宋代其他人所无法比拟的。 东坡赤壁 位于湖北黄冈,长江边有一状似鼻子的红色岩石伸入江中,当地人称为 “ 赤鼻矶 ” ,后误传为 “ 赤壁 ” 。 因为苏东坡在这里写下了脍炙人口的诗文,故此后被人称为 “ 东坡赤壁 ” ,亦称 “ 文赤壁 ” 。 三国赤壁 位于湖北嘉鱼县东北,三国时东吴击破曹操大军的古战场,又称 “ 武赤壁 ” 。 二、关于赤壁 这便是黄州赤壁。赭红色的陡峭石坡直逼着浩荡东去的大江,坡上有险道可以攀登俯瞰,江面有小船可供荡桨仰望,地方不大,但一俯一仰之间就有了气势,有了伟大与渺小的比照,有了视觉空间的变异和倒错,因此也就有了游观和冥思的价值。 ----《 苏东坡突围 》 余秋雨 苏东坡成全了黄州,黄州也成全了苏东坡,这实在是一种相辅相成的有趣关系。苏东坡写于黄州的那些杰作,既宣告着黄州进入了一个新的美学等级,也宣告着苏东坡进入了一个新的人生阶段,两方面一起提升,谁也离不开谁。   …… 引导千古杰作的前奏已经鸣响,一道神秘的天光射向黄州, 《 念奴娇 · 赤壁怀古 》 和前后 《 赤壁赋 》 马上就要产生。         ----《 苏东坡突围 》 余秋雨 朗读课文,正字正音 翻译课文,了解大意 壬戌之秋,七月既望,苏子与客泛舟 游于赤壁之下 。清风徐来,水波不兴。举酒属客,诵明月之诗,歌窈窕之章。少焉, 月出于东山之上,徘徊于斗牛之间 。白露横江,水光接天。纵一苇之所如,凌 万顷之茫然 。浩浩乎如凭虚御风,而不知其所止;飘飘乎如遗世独立,羽化而登仙。 壬戌年秋天,七月十六日,苏子和客人乘着船儿,在赤壁下游玩。清风缓缓吹来,水面波浪不兴。举起酒杯,劝客人同饮(向客人致意),朗颂 《 月出 》 之诗,吟唱“窈窕”一章。一会儿,月亮从东边山上升起,徘徊在斗宿、牛宿之间。白蒙蒙的雾气笼罩江面,水光一片,与天相连。我们任凭船儿自由漂流,浮动在那茫茫无边的江面上。我感到旷远无边,人像凌空驾风而行,不知道将停留到何处;身体飘飘的,好像要脱离尘世,超然独立,变成飞升仙界的神仙。 于是饮酒乐甚,扣舷而歌之。歌曰:“桂棹兮兰桨,击空明兮溯流光。 渺渺兮予怀 ,望美人兮天一方。”客有吹洞箫者,倚歌而和之。其声呜呜然,如怨如慕,如泣如诉;余音袅袅,不绝如缕。 舞 幽壑之潜蛟, 泣 孤舟之嫠妇。   于是喝酒喝得极其高兴,用手叩击着船舷唱起歌来。歌中唱道:“ 桂木做的棹啊兰木做的桨,拍击着澄明的水波啊,在月光浮动的江面逆流而上。我的情思啊悠远茫茫,瞻望心中的美人啊, 她却在天的另一方。”客人中有会吹洞箫的,随着歌声 ( 吹箫 ) 伴奏,箫声“呜呜”的,象含怨,象思念,象抽泣,象低诉。吹完后,余音悠长,象细长的丝缕延绵不断。这声音,能使深渊里潜藏的蛟龙起舞,使孤独小船上的寡妇悲泣。 苏子愀然,正襟危坐而问客曰:“ 何为其然也 ?”客曰:“月明星稀,乌鹊南飞,此非曹孟德之诗乎? 西 望夏口, 东 望武昌,山川相缪,郁乎苍苍, 此非孟德之困于周郎者乎 ?方其破荆州, 下 江陵,顺流而 东 也,舳舻千里,旌旗蔽空,酾酒临江,横槊赋诗,固一世之雄也 , 而今安在哉!    苏子听后觉得 忧愁凄凉,理好衣襟端正地坐好 ,然后问那客人说:“(你吹出的)声音为什么这样(悲凉)呢?”客人回答说:“月明星稀,乌鹊南飞‘’,这不是曹孟德的诗句吗?向西望是夏口,向东望是武昌,山水相互环绕,草木茂盛苍翠,这儿不就是曹操被周瑜围困击败的地方吗?当他拿下荆州,攻下江陵,顺江东下的时候,战船连接千里,旌旗遮蔽天空,他在江上斟酒祭月,横握长矛而吟诗,本是一世的豪杰,可是如今 ( 人 ) 在哪里呢? 况吾与子, 渔樵于江渚之上 , 侣 鱼虾而 友 麋鹿,驾一叶之扁舟,举匏樽以相属。 寄蜉蝣于天地 ,渺沧海之一粟。哀吾生之须臾,羡长江之无穷。挟飞仙以遨游,抱明月而长终。知不可乎骤得,托遗响于悲风。” 何况我和你在江中的小洲上捕鱼打柴,以鱼虾为伴侣,以麋鹿为朋友;驾着一片树叶般的小船,举着葫芦做的酒杯来互相劝酒;像短命的蜉蝣在(永恒的)天地间暂时寄生,渺小得象大海里的一粒小米。哀叹我们生命的短促,羡慕长江的永久。(想)偕同神仙而飞升遨游,(想)同明月一道永世长存。但知道这种愿望不可能轻易实现,只能在悲凉的秋风中吹奏起这样的曲子。 " 苏子曰:“客亦知夫水与月乎?逝者如斯,而未尝往也;盈虚者如彼,而卒莫消长也。盖将自其变者而观之,则天地曾不能以一瞬;自其不变者而观之,则物与我皆无尽也,而又何羡乎? 苏子 说:“你知道那 江水和月亮的道理吗?不断流逝的就像这江水 , 但它实际上不曾消逝;时圆时缺,像这月亮 , 但它最终并没有消损和增长。原来,如果从变化的方面去看它,那么天地间的万事万物,连一眨眼的时间都不能保持;从不变的方面去看它,那么事物和我们本身都没有穷尽,那么又羡慕什么呢? 且夫天地之间,物各有主,苟非吾之所有,虽一毫而莫取。惟江之清风,与山间之明月,耳得之而为声,目遇之而成色,取之无禁,用之不竭。是造物者之无尽藏也,而吾与子之所共适。” 再说那天地之间,万物各有主宰者,如果不是我们应有的东西 , 即使是一丝一毫也不能取用。只有江上的清风,以及山间的明月,耳朵听到的便是声音,眼睛看到的便是色彩,获取这些不会有人禁止,享用这些不必担心用尽。这是大自然没有穷尽的大宝藏,是我和你可以共同享受的东西。”  客喜而笑,洗盏更酌。肴核既尽,杯盘狼藉。相与枕藉乎舟中,不知东方之既 白 。 客人高兴地笑了,(于是)洗净酒杯重新斟酒。菜肴果品都已吃完,杯子盘子杂乱一片。大家互相枕着靠着睡在船中,不知不觉东方已经发了。 夜游赤壁 主歌客和 主客之悲 苏子之悟 主客尽欢 (景) (情) (理) 文章内容 情感脉络 乐  悲 悟 喜   品读第一小节 1 、苏子缘何“ 乐甚 ”? 2 、 试体会“纵”“凌”“浩浩乎 ” “飘飘乎”的意味 。 3 、 本段的情感、层次与内在逻辑? 本段的情感、层次与内在逻辑? “ 白露横江,水光接天”,写的是 实景 ;“纵一苇之所如,凌万顷之茫然”, 半实半虚 ;而“浩浩乎如冯虚御风”、“飘飘乎如遗世独立”就是 虚 的了。由“实”到“半虚半实”,到完全的“虚”,这样的过程就是苏轼的幻觉逐渐释放的过程,就是他的心境一点点开阔的过程。他逐渐挣脱了所有的束缚,置身于一个奇妙的、自由的世界,心慢慢的飞翔起来。“在苍茫的月色下,什么都可以想,什么都可以不想,便觉得是个自由的人”。 小结第一小节:缘何“乐甚”? 风月之美,遗世之乐。 品读第二小节 1 、在这样无边的美景之中,这样快乐的心境下, 客人为何吹出如此悲凉的箫声? 2 、 “ 倚歌而和之”。这样悲凉的箫声不是没有来由的,它的来源就在于那个“扣舷而歌”的“歌”。 歌里面哪儿是悲凉? 渺渺兮于怀,望美人兮天一方。 我们都知道,“美人”指的是君王,比如 《 离骚 》 里“恐美人之迟暮”。所以,在这样无边的美景中,苏轼的心头依然有一丝的阴影,这丝阴影是与政治有关的,与政治上的失意有关的。但我们都知道,苏轼实在不是一个官瘾很大的人,仅仅是一个政治的失意,官做得小了就如此之悲么?不是的。黄州期间对苏轼的意义太不平凡了。 究竟是什么罪?审起来看! 怎么审?打! 一位官员曾关在同一监狱里,与苏东坡的牢房只有一墙之隔,他写诗道:     遥怜北户吴兴守,诟辱通宵不忍闻。 通宵侮辱、摧残到了其他犯人也听不下去的地步,而侮辱、摧残的对象竟然就是苏东坡! (余秋雨 《 苏东坡突围 》 ) 那样一个高官,那样一个文人,他所面临的就是赤裸裸的殴打,殴打这种肉体的痛苦是可以忍受的,受不了的是精神上的侮辱。苏轼正是带着这身体与心灵的伤痕到了黄州。到黄州后他的境遇怎样?首先,物质上极其贫困,为了养活家小,他被迫在东坡亲自耕地,“垦荒东坡”,所以他后来自号“东坡”。这一点也还罢了,更难受的是来自精神上的折磨。 苏东坡在黄州的生活状态,已被他自己写给李端叔的一封信描述得非常清楚。信中说: 得罪以来,深自闭塞,扁舟草履,放浪山水间,与樵渔杂处,往往为醉人所推骂,辄自喜渐不为人识。平生亲友,无一字见及,有书与之亦不答,自幸庶几免矣。 缺月挂疏桐,漏断人初静。 谁见幽人独往来?缥渺孤鸿影。 惊起却回头,有恨无人省。 拣尽寒枝不肯栖,寂寞沙洲冷。 我们都喜欢苏轼,喜欢苏轼豁达好玩的一面,其实我觉得,在豁达好玩之外,如果我们走进这个生命本体,就会发现,那里其实有令人非常难受的一面。 所以,物质上的极度贫困,肉体和精神的双重折磨,形成了一个巨大的阴影,沉甸甸的压在苏轼的心底。在这样的夜晚,他与客“泛舟游于赤壁之下”,面对无边的美景,“扣舷而歌之”,但他其实怎样也摆脱不了心底深处的阴影。这个客可能真是他的一个好朋友,他的知己,他敏锐的捕捉到苏轼这忧伤的情绪,产生了共鸣,并把它放大,因而吹出了如此忧伤的音乐。所以,吹出这忧伤的音乐的主要来源是苏轼本身。当然第二,在这篇文章中,这个客只是一个设置而已,苏轼说服客的过程,其实就是一个苏轼说服另一个苏轼的过程。 小结第二小节:缘何由乐转悲? 1. 客之悲实为己之悲。 2. 在夜晚无边的快乐中,他怎样也抖落不掉白天的阴影。 品读第三小节 在第二段中,作者的悲是隐藏的,是“犹抱琵琶半遮面”的;而在第三段中,他借“客”的嘴,把这个悲说得非常透彻。第三段中,作者缘何而悲? “哀吾生之须臾” “况吾与子渔樵江渚之上” 为何极力铺陈曹操的雄壮? 首先是为后面“而今安在哉?”的设问作对比,其次,渔樵江渚之上,生命太平淡了,平庸了,没有色彩,与政治上的失意相关联。 小结第三小节:缘何而悲? 吾生须臾 功业未成 品读第四小节 第三段作者是抒情,抒的是悲情,第四段作者说理,说的是哲理。他正是用哲理化解了悲情。在第四段中,作者悟出了什么道理? 其一,物我无尽 物与我是永恒的,何必哀叹生命的短暂呢。前人对这个问题也有过阐述,比如还是 《 春江花月夜 》 ,在美景之后,写到:“江畔何人初见月,江月何年初照人?”也写到了人与永恒自然相对比的渺小, 但“人生代代无穷已,江月年年只相似。”用人类的永恒传承来和自然对抗。同样,苏轼写到,“逝者如斯,而未尝往也”,虽然这一段江水流走了,但长江是永恒的,所以没有必要哀叹。 其二,物各有主 这句话反过来理解就是“人各有物”,每个人都是主。功名、利禄、金钱这些“物”不是我应该所有的,也不是我所想要的,所以没有必要为这些东西去哀叹。那么我们可以拥有什么呢?我们是什么样的“物”的主人呢?“江上之清风,山间之明月 ”,是造物主无穷无尽的宝藏啊,难道我们还不快乐么?苏轼正是用这种方式解决了功业未成的悲哀。 品读第五小节 这个道理说得真是太有道理了!所以,“客喜而笑,洗盏更酌,肴核既尽,相与枕藉乎舟中,不知东方之既白”。但是,细读最后一段,我们会有怎样的感受呢? 结论: 共适风月 难饰悲怆 全文总结 乐:风月之美 遗世之乐 悲:吾生须臾 功业未成 悟:物我无尽 物各有主 喜:共适风月 难饰悲怆 引申提问: 作者说服了客,也说服了自己。但这种说服实际上是很牵强的。人生深刻的体验与思考换来了“喜”,这“喜”是共适风月的人生态度,是从容面对生活中所有苦难的豁达情怀。我们如何看待这种豁达?它是没有解决什么实际问题,但它没有意义么? 没有经过战斗的舍弃是虚伪的, 没有经过苦难的超脱是轻佻的。 —— 傅 雷 古之所谓豪杰之士,必有过人之节。人情有所不能忍者,匹夫见辱,拔剑而起,挺身而斗,此不足为勇也。 天下有大勇者,卒然临之而不惊,无故加之而不怒。此其所挟持者甚大,而其志甚远也。 ——《 留侯论 》 苏轼 这样的夜晚是短暂的,但正因为这样的夜晚,苏轼才能坦然地微笑着将无数个狰狞的白天转化为诗意的栖居。 人类历史上有过无数个这样的时代。那是陶渊明“误落尘网中,一去三十年”的时代,是李白“大道如青天,我独不得出”的时代,是启功先生用那一笔飘逸的书法抄写大字报的时代,是钱钟书先生用握笔杆的手去握扫把的时代。这样的时代太多太多了。但是这些时代并没有吞噬这些高傲的灵魂,因为他们和苏轼一样也曾经拥有过这种豁达的胸怀。 人类的文明也因此得以进步 。 第二天苏轼面对的还是狰狞的现实,环境没有变,但是他的心情变了。如果将我们的目光投向风月自然,我们得到的不仅是生命的美丽,还有生命的自信。生命是短暂的,人生是渺小的。我们不能强大生命,但可以强大精神;社会总是有黑暗的,社会总会有污浊的,我们不能剔除污浊,但可以净化内心。苏轼是豁达的,他也许不是英雄,但他实在是个智者, 他给生存提供了理由,更为生命赋予了诗意 。这,也许是 《 赤壁赋 》 给我们的最大的启示。 这一切,使苏东坡经历了一次整体意义上的脱胎换骨,也使他的艺术才情获得了一次蒸馏和升华,他,真正地成熟了 ---- 与古往今来许多大家一样,成熟于一场灾难之后,成熟于灭寂后的再生,成熟于穷乡僻壤,成熟于几乎没有人在他身边的时刻 …… 成熟是一种明亮而不刺眼的光辉,一种圆润而不腻耳的音响,一种不再需要对别人察言观色的从容,一种终于停止向周围申诉求告的大气,一种不理会哄闹的微笑,一种洗刷了偏激的淡漠,一种无须声张的厚实,一种并不陡峭的高度。勃郁的豪情发过了酵,尖利的山风收住了劲,湍急的细流汇成了湖。 ---- 余秋雨 ·《 苏东坡突围 》 1 、通假字 ① 冯 虚御风 “ 冯 ” 通 “ 凭 ” , 乘。 2 、古今异义词 ① 七月既 望 古义农历每月十五; 今义常用希望义。 ② 纵一苇之所 如 古义往、到; 今义常用适合、如同 ③ 冯 虚 御风 古义凌空; 今义常用空虚义。 ④ 望 美人 兮天一方   古常用指圣主贤臣或美好理想; 今义常形容人容貌漂亮。 Ⅳ. 积累字词 望 七月既望。 名词,阴历每月十五。 望美人兮天一方。 动词,眺望。 如 飘飘乎如遗世独立。 像,动词。 纵一苇之所如。 往、到、动词。 之 哀吾生之须臾。 助词,主谓间不译。 惟江上之清风。 结构助词,的。 耳得之而为声。 代词,它。 月出于东山之上。 助词,不译。 于 苏子与客泛舟游于赤壁之下。 介词,在。 此非孟德之困于周郎者乎。 介词,表被动 3 、一词多义 1 、月出于东山之上,徘徊于斗牛之间。( ) 2 、凌万顷之茫然。( ) 3 、渺渺兮予怀( ) 4 、西望夏口,东望武昌。( ) 5 、侣鱼虾而友麋鹿( ) 6 、舞幽壑之潜蛟,泣孤舟之嫠妇。( ) 7 、此非孟德之困于周郎者乎?( ) 8 、而今安在哉(    ) 9 、何为其然也(     ) 状语后置 定语后置 倒装句 名词作状语 意动用法 使动用法 被动句 宾语前置 宾语前置 句式和词的活用① 10 、乌鹊 南 飞(            ) 11 、不知东方之既 白 (           ) 12 、顺流而 东 (            ) 13 、 下 江陵(             ) 名词作状语,向南 名词用作动词,显出白色 名词作动词,向东进军 名词用作动词,攻占  句式和词的活用② Ⅱ. 词语理解 (成语) (1) 如泣如诉:像是哭泣,又像是倾诉。 (2) 正襟危坐:理好衣服,端端正正地坐着。形容严肃或拘谨的样子。 (3) 沧海一粟:大海里一颗谷粒。比喻非常渺小。 (4) 余音袅袅:形容声音延长不绝。 (5) 不绝如缕:多用来形容局势危急或声音细微悠长。 清风徐来、水波不 兴 、白露横江、水光接天、遗世独立、羽化登仙 、如怨如 慕 、如泣如 诉 、余音 袅 袅、不绝如 缕 、正 襟 危坐、月明星稀、 舳舻 千里、 旌 旗 蔽 空、 酾 酒临江、横 槊 赋诗、一世之雄、一叶 扁 舟、 沧 海一 粟 、 逝者如斯、取之无禁,用之不 竭 、杯盘狼 籍 、相与枕 藉 、东方 既 白 积累下列四字短语并明确其意义

资料: 4.5万

进入主页

人气:

10000+的老师在这里下载备课资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