碧霄一鹤,吟啸千古——诗豪刘禹锡
加入VIP免费下载

碧霄一鹤,吟啸千古——诗豪刘禹锡

ID:568492

大小:27.12 KB

页数:6页

时间:2021-03-13

加入VIP免费下载
温馨提示:
1. 部分包含数学公式或PPT动画的文件,查看预览时可能会显示错乱或异常,文件下载后无此问题,请放心下载。
2. 本文档由用户上传,版权归属用户,天天资源网负责整理代发布。如果您对本文档版权有争议请及时联系客服。
3. 下载前请仔细阅读文档内容,确认文档内容符合您的需求后进行下载,若出现内容与标题不符可向本站投诉处理。
4. 下载文档时可能由于网络波动等原因无法下载或下载错误,付费完成后未能成功下载的用户请联系客服处理。
网站客服:403074932
资料简介
碧霄一鹤,吟啸千古——诗豪刘禹锡 ‎0‎ ‎“我乃中山靖王刘胜之后。”‎ 别紧张,说话的并不是刘备。虽然这句话也是刘备的台词,但这个人是刘禹锡。‎ 虽然没能攀上刘备这个高枝,但刘禹锡的家族丝毫不逊色。他的七世祖是北魏孝文帝朝中重臣,后来的世世代代,到他的祖父、父亲,一直都是朝廷官员。不过这样的家世并没能改变他多舛的一生。‎ 刘禹锡(772-842),字梦得 ,晚年自号庐山人,洛阳(今河南洛阳)人。唐代中晚期诗人、哲学家。他的家庭是一个世代以儒学相传的书香门第。他和白居易共称“刘白”。并被白居易称赞为“诗豪”,意思指诗人中的豪杰、出众者的意思。后人便也据此而称之。‎ 刘禹锡的一生,在政治上,是斗争的一生,是反抗的一生,是在被打击中不断反击的一生。在诗歌创作上,他自立门户,不断创新,写出大量雄浑苍劲的诗歌。同时,他又以诗歌作为武器,无情地嘲讽和打击着他的对手。他虽然不断地被排挤,被打击,被流放,但从没低头认输,反而是愈挫愈勇,豪情万千。‎ 唐代是一个高歌的时代。‎ 他,不是最顶尖的歌王,却以豪气雄霸千古。‎ 他,以浪子之身被朝廷流放至“巴山楚水凄凉地”二十三年,却依然高歌着“沉舟侧畔千帆过”的时代最强音。‎ 他,以达天知命、笑看人生的不凡气度,展示自己的坚毅高洁、铮铮傲骨。‎ 他,以奔腾流走的生命活力,超越苦难,走向未来。‎ 他,就是诗豪——刘禹锡。‎ ‎1‎ 刘禹锡,自幼好学,精通诸子百家,诗文辞赋。在青年时代,可谓一帆风顺,平步青云,较之其他诗人要幸运的多。‎ 贞元六年(790年)十九岁前后,刘禹锡游学洛阳、长安,在士林中获得很高声誉。上书朝廷。‎ ‎2‎ 贞元九年(793年),二十一岁,刘禹锡早已在文坛声名鹊起,这一次,他要剑指科场了。考场外,人头攒动,四方才子汇集于此要一决高下,气氛还是有些紧张。‎ 刘禹锡早些时候曾到长安游学,京城士林已有他的名号,这会儿,他正忙着和那些旧相识寒暄致意呢。可是刘禹锡还是不时地望向远处,似乎在等待什么人。‎ 他在等待谁呢?这个人叫柳宗元。‎ 刘禹锡上次来长安游学时结识柳宗元,两人年龄相仿,意气相投,很快成为知己并相约一起参加今年的考试。柳宗元终于来了。刘禹锡穿过人群,一拳抵到柳宗元的肩膀上,“等你多时了!”柳宗元也做了相同的动作,“一起加油!”‎ 果然,那一次考试两人双双中举。之后不久又先后通过了吏部取士考试,刘禹锡被任命为太子校书,柳宗元被任命为秘书省校书郎。 ‎ ‎3‎ 贞元十八年(802年),任监察御史。当时,韩愈、柳宗元均在御史台任职,三人结为好友,过从甚密。 ‎ 贞元二十一年(805年)33岁授太子校书,可谓前途一片光明。‎ 虽说刘禹锡仕途一帆风顺,二三十岁便位极人臣,但他是个有为青年,梦想着治国平天下,便与数名有志之士一合计,搞了个大事情:永贞革新,誓要彻底瓦解藩镇和宦官手中的权力,恢复唐王朝的兴盛。‎ 这年正月,唐德宗卒,顺宗即位。原太子侍读王叔文、王伾pī素有改革弊政之志,这时受到顺宗信任进入中枢。刘禹锡与王叔文相善,其才华志向尤受叔文器重,遂被任为屯田员外郎、判度支盐铁案,参与对国家财政的管理。这段时间刘禹锡政治热情极为高涨,和柳宗元一道成为革新集团的核心人物。“二王刘柳”集团在短短的执政期间采取了不少具有进步意义的措施,但由于改革触犯了藩镇、宦官和大官僚们的利益,结果只是螳臂当车,宦官权贵以及手握兵权的藩镇军阀一反扑,顺宗被迫让位于太子李纯,带头的王叔文被赐死,王伾被贬后病亡;剩下的刘禹锡、柳宗元等八人均被贬为边远八州的司马,这件事在历史上有两个名字,好听的叫“永贞革新”,不好听的叫“二王八司马事件”。这一年,刘禹锡三十四岁。‎ ‎4‎ 三十四岁,读了该读的书、行了该行的路,正是大展宏图的时候,刘禹锡却迎来了一场透顶的失败,内心的苦闷可想而知。仿佛一块烧红的煤炭被浇上冷水,随着一团白雾的升腾,一切理想和希望都熄灭了。‎ 刘禹锡收拾行囊,向朗州(湖南常德)走去,只留给长安城一个凄凉的、灰冷的背影。‎ 人们开始为他担心,这个年轻人会不会就此消沉下去?他的才学会不会就这样荒废了?或者,从此以后他的诗里尽是血泪和沧桑,再没从前的意气风发?人们一面猜想着一面朝朗州那个方向望去,直到,有这样一首诗传到京城。‎ 秋词 自古逢秋悲寂寥,我言秋日胜春朝。‎ 晴空一鹤排云上,便引诗情到碧霄。‎ 秋,我们一直把它定义为荒凉、寂寞、萧索,正如刘禹锡现在的境遇。可就在我们替他悲伤的时候,刘禹锡自己却说“秋日胜春朝”。到底是秋日里的什么胜过了那生机勃勃、欣欣向荣的春天?‎ 所有的失意都不能掩盖刘禹锡自信和豪情,他要用一颗无畏的心冲破一切压抑和封锁,去寻找属于自己的天空。胜过春朝的不是秋日,是刘禹锡的豪情。‎ ‎5‎ 元和十年(815年)正月,刘禹锡与柳宗元等人一起奉召回京。‎ 十年之后,再回京城,已经是物是人非了。看着这十年之间由于投机取巧在政治上得意的新贵,再看看到处都是趋炎附势、攀高结贵之徒,刘禹锡很不以为然。‎ 于是,元和十年(815年)三月,刘禹锡借游玄都观写了一首诗《元和十年,自朗州召至京,戏赠看花诸君子》:‎ 紫陌红尘拂面来,无人不道看花回。 ‎ 玄都观里桃千树,尽是刘郎去后栽。‎ 京城的大街上车马川流不息,都是从玄都观里赏花回来的人们。玄都观里有千株桃树,都是我离开京城之后栽下的。作了这首诗,刘禹锡又被贬了。一首诗而已,何以遭此劫难呢?‎ 玄都观里的千树桃花是在政治上投机取巧而得意起来的新贵,赏花人则是趋炎附势的无知之徒,而他们,都是这位刘郎被贬之后才得逞的。‎ 这种轻蔑和讽刺,“桃千树”和“赏花人”怎么受得了呢?也许刘禹锡早已预见到作诗的后果,但他宁愿被打击也要无情地揭露这些人丑恶的嘴脸。‎ 明眼人一看,此处桃树千株,不是暗指十年来在政治上投机取巧而得意起来的新贵么?要是我老刘当年没被贬,哪还有这些小人得志的机会?‎ ‎6‎ 于是,这首诗一出来,刘禹锡再次被光荣下放,被外放为连州刺史。他何尝不知道后果,但揭露了这些人丑恶的嘴脸,也算大快人心,又乐呵呵地上路了。刘禹锡这次被贬的地方叫 做连州,他终于还是来到了这里。‎ 本来你回来大家就不是很放心,你看你还写什么讽刺诗,正好抓住你的小辫子,说他对朝政不满,一下子又贬到远在贵州的播州,那时候还是少数民族聚居地,尚未开化,是蛮荒中的蛮荒。‎ 这个时候柳宗元刚回到长安不久,也被贬到了柳州。我窃想他应该有点受刘禹锡连累,当年一起犯的事,现在一起回来,一个人表现不好,自然连累了另一个人。‎ 虽然柳宗元对自己的遭遇很失望,但他感觉,柳州比播州条件还是好一些。自己母亲早已去世了,刘禹锡的母亲还健在,但已经80多岁了,去那穷山恶水的地方,怎么能行?他几次上书请求将自己的贬地和刘禹锡的互换,并说如果因为这个请求而获罪,他虽死无悔。‎ 终于有人被感动了,出来帮忙,说那也不用互换了,刘禹锡你别去播州了就去连州(广东西北部)吧。‎ 难道他与连州曾有什么缘分吗?是的。永贞革新失败后,刘禹锡就被贬为连州刺史,后朝廷势力又觉得处罚太轻,所以刘禹锡行至江陵时又接到了被贬朗州司马的命令。‎ 刘禹锡当然是带着诗意来的。尤其是在他听到当地的竹枝词时,那青山竹林里的浪漫和人们内心的纯净交融在一起,编织出人世间最质朴却又最高贵的旋律,一下子就激荡了他的内。‎ 杨柳青青江水平,‎ 闻郎江上踏歌声。‎ 东边日出西边雨,‎ 道是无晴却有晴。‎ ‎——《竹枝词》‎ 刘禹锡太喜欢这种民歌了。他将巴东的景色风俗和人们真挚的情感幻化成诗句,配以当地民歌的曲调,给这种古老的歌谣赋予了新的生命,也赋予了文人的气息。‎ 有情与无情,在少女的心事里都是最美好的爱情;山水的有情与政治的无情,都磨灭不了刘禹锡的诗情。‎ ‎7‎ 公元824年,刘禹锡又被调往和州(安徽和县)做刺史。刘禹锡从奉节出发去往和县,他应该是朝着东北方向的,但他却一路向东南进军,来到了洞庭湖。‎ 刘禹锡为什么要绕路去洞庭湖?他对洞庭湖是有感情的。二十年来,他在长安、朗州、连州、夔州之间的辗转着,数次经过洞庭湖,不知不觉就有了感情。‎ 好像洞庭湖是他的一位老朋友,每次都要小作停留,哪怕只是彼此问候一句“还好吗?”‎ 湖光秋月两相和,‎ 潭面无风镜未磨。‎ 遥望洞庭山水翠,‎ 白银盘里一青螺。‎ ‎——《望洞庭》‎ 月光照亮了水色,水色倒映着月光,它们是一对密友还是一对爱人?竟是如此地相得益彰。潭面无风,水波不兴,青翠的君山矗立在洞庭湖中,远远望去,恰似银盘里一枚碧绿的青螺。‎ 从与洞庭湖结下情谊到绕行特意去看望它,从两相和好的水与月到银盘里的青螺,刘禹锡的奇思逸兴不是几次被贬可以毁掉的。‎ ‎8‎ 经过讽诗一事,对手们对刘禹锡甚是“照顾”,将他贬到偏远的广东连州,又辗转到四川夔州,十年后,刘禹锡才从“巴山楚水凄凉地”来到还算富庶的安徽和州。不过他又在这 里遇到一个小人。‎ 如果说刘禹锡之前在朝廷遇到的都是恶人,那么他在和州遇到的就是小人。在某种程度上,小人不如恶人,恶人好比猛虎,决斗在一起,哪怕丢了性命也是英雄;小人如同蛆虫,没有什么危险,却让人无比生厌。‎ 刘禹锡调任到和州做刺史,这要比当地的知县大一级。可因为刘禹锡至今仍是被贬官员的身份,所以当地知县对他丝毫没有敬畏之心,还故意刁难。‎ 策知县虽比刘禹锡低一级,但有实权,而面对贬官,地头蛇更不会客气。按规定,他应住在衙门三间三厦的标间,可知县偏让他住到城南门,不仅远离市区,而且面朝大江,一片荒芜。‎ 就在知县为自己的下马威窃喜时,刘禹锡家门口却贴出这样一幅字:面对大江观白帆,身在和州思争辩。有江可望,有帆可看,水天相接,去哪里找这样可以安静思考的“江景房”?‎ 知县知道后恼羞成怒,又让他从城南搬到城北。刘禹锡环顾新房,房间缩水了一半,旁边只有一条小小的德胜河,但一到春天,河边杨柳依依,满眼春色。此情此景让他仿佛身在长安,于是又写道:垂柳青青江水边,人在历阳心在京。‎ 知县见他还是悠然自得,又把他转移到城中一间仅能容下一床一桌一椅的斗室里。面对知县势利小人的嘴脸,刘禹锡反倒觉得滑稽可笑,淡定从容地写下让他名垂千古的《陋室铭》:‎ ‎“山不在高,有仙则名。水不在深,有龙则灵。斯是陋室,惟吾德馨。苔痕上阶绿,草色入帘青。谈笑有鸿儒,往来无白丁……”‎ 我在此山,此山即昆仑;我在此水,此水就是长江黄河;在此陋室,这里便是世间天堂。没有标间、江景柳色又如何?被小人刁难又如何?你剥夺的只是身外之物,却永远夺不走的是我的万丈豪情。‎ ‎9‎ 刘禹锡突然从人生巅峰跌到了谷底,之后他一被贬就是长达23年之久。‎ 人生能有几个23年?但凡谁都会抱怨,但刘禹锡最让人佩服的就在于,不管遭遇什么,他都能乐呵呵地面对,并且不改初衷,归来仍是少年,简直是唐朝一只打不死的小强!‎ 虽然身处“巴山楚水凄凉地”,但刘禹锡从不颓废,始终充满乐观的信念和必胜的信心。在诗中,他表达的是一种不屈不挠、奋发自立的情怀,给他人以启迪,给自己以激励。‎ 公元826年,刘禹锡终于结束了他长达二十三的贬谪岁月。被贬23年,刘禹锡又被召回京城,他要去担任东都尚书了。‎ 可是,二十三载,他已从当初那个热血青年变成了一个须发间已见花白的老者了;这个世界也变化了太多太多,但老母去世,好友病故令他悲痛交加,他扶着母亲灵柩入京,派人料理好友柳宗元丧事,收养他六岁的儿子,一路北上,途径扬州。‎ 当年与他最要好的王叔文与柳宗元已先后辞世,这世间还有真正懂他的人吗?答案是肯定的。这个人就是白居易。‎ 刘禹锡与白居易的缘分很奇妙,他俩是同年出生,又同朝为官,唱和已久,可五十五年却素未谋面,虽未谋面,却惺惺相惜,这一回,赶巧白居易也要从苏州前往洛阳,两人在扬州相遇了,两人一见如故。‎ 筵席上,白居易唱到:“为我引杯添酒饮,与君把箸击盘歌。诗称国手徒为尔,命压人头不奈何。举眼风光长寂寞,满朝官职独蹉跎。亦知合被才名折,二十三年折太多。”‎ 白居易为刘禹锡作了这首《醉赠刘二十八使君》。一句“二十三年折太多”说到了刘禹锡的心坎里,替他诉出了这些年来埋在心底的苦。‎ 巴山楚水凄凉地,‎ 二十三年弃置身。‎ 怀旧空吟闻笛赋,‎ 到乡翻似烂柯人。‎ 沉舟侧畔千帆过,‎ 病树前头万木春。‎ 今日听君歌一曲,‎ 暂凭杯酒长精神。‎ ‎——《酬乐天扬州初逢席上见赠》‎ 我被人无情地抛弃到巴山楚水的凄凉之地,一走,就是二十三年,好像离开了这个世界一般。如今虽回到中原,可是世事变迁,物是人非。‎ 不过虽然我已年迈,可是千千万万的年轻人已经成为这国家的栋梁,在他们的身上,我又看到了希望。今日听到您为我作的诗,知道这世上还有人理解我,也就足够了。喝下这杯酒,我将重振精神。‎ 世间所有的相遇都是久别重逢。刘禹锡和白居易就是这样的。‎ ‎10‎ 刘禹锡有时候执拗得让人发笑。在洛阳当了一年的东都尚书后他被调回朝中任主客郎中。不知不觉,他离开长安又是十四年了,回到这个曾让他光芒四射又令他黯淡昏灰的城市,他会先去哪里看看呢?‎ 他想起玄都观,是的,就是当年一句“玄都观里桃千树,尽是刘郎去后栽”让他在巴山楚水的日子又多了十四年的玄都观,这一回,他又来了。‎ 旧地重游,只见观里的桃树已经无人照料,有的被砍,有的枯死了,满地长着燕麦野葵,一片荒凉。他睹今忆昔,感慨万千,联想起一些过去打击他的高官权贵一个个在政治斗争中下了台,而他自己倒是顽强地坚持了下来。想到这里,他就又写下了一首诗,来抒发心中的感慨。‎ 百亩中庭半是苔,‎ 桃花净尽菜花开。‎ 种桃道士归何处?‎ 前度刘郎今又来。‎ ‎——《再游玄都观》‎ 当年种下千株桃树的道士如今身在何处?曾在这里赏花的刘郎如今又来了。十四年,刘禹锡的骨气和豪气,丝毫未减。‎ 比较前一首诗,讽刺更为辛辣,态度更为倔强。 这就是刘禹锡。‎ 这首诗一出,他留在京城的职位又黄了,被打发到苏州、汝州、同州当刺史的闲职,但他游山玩水,填诗作赋,交友唱和,早将名利置之度外。‎ ‎11‎ ‎836年,65岁的刘禹锡因患足疾,向朝廷上书辞官。三起三落,就此结束了自己的政治生涯。‎ 值得欣慰的是,虽然仕途坎坷,但其晚景并不凄凉,最终以正三品的虚职退居洛阳养老,与好友白居易,裴度等诗唱往合,名满天下。‎ ‎12‎ 回望此前,刘禹锡一生曲折皆因永贞革新而起,很多人都觉得刘禹锡太傻了,逞一时意气,误一生大计!如果他圆滑世故一些,凭借自身才华和朝中多位宰相的青睐,完全可以青云直上,封侯拜相。‎ 是的,这个分析完全没有错。‎ 但是如果你读过他高中进士之后写就的《华山歌》,你就会明白他为何要走这样一条荆棘遍布的路,那首诗的结尾是这样一句话:‎ ‎“丈夫无特达,虽贵犹碌碌!”‎ 大丈夫如果没有高尚的德行,即使坐拥富贵也不过是庸碌之辈!——这正是刘禹锡秉持一生的志向,也是破译他一生选择的密码。‎ 从科场才子到钢铁战士,只因为一件东西——信仰。‎ 刘禹锡最终将他对永贞革新的忠诚坚持到了生命的最后一刻。‎ 退居洛阳6年后,他自知大限将至写下绝笔自传《子刘子自传》,其中没有对自己的文学成就做任何夸耀,没有为自己坎坷的一生做任何哀鸣,却花了接近一半的篇幅为永贞革新的领导人物王叔文倾情辩护,最后一次为革新事业振臂高呼!‎ 永贞革新历时只有100多天,刘禹锡却用了一生来坚守。‎ 一次一次的希望,换来的是一次又一次的失望,以及一次又一次的贬谪和打击,他却从未向命运和权贵低下高贵的头颅,更不曾对自己的理想有过半点质疑。‎ 自传收笔后,刘禹锡于842年在自己倾情歌颂的秋日里,带着对理想的缅怀驾鹤西去,终年70岁。‎ 在高手林立,风起云涌的中唐诗坛上,刘禹锡或许不是才情最盛的,却一定是最倔强最乐观的,他以百折不挠,永不屈服的斗士情怀和另辟蹊径,自成一家的豪迈诗情让我们相信:‎ ‎“人所拥有的任何东西,都可以被剥夺,唯独人性最后的自由——也就是在任何境遇中选择一己态度和生活方式的自由——不能被剥夺”。‎ ‎《论语》中孔子说:“邦有道不废,邦无道免于刑戮。”诗豪刘禹锡用他战斗的一生做出了那个时代特有的诠释。‎ 面对苦难和坎坷,刘禹锡教给我们的办法是:坚守信念,永不言弃!与命运做毫不退让的彻底的斗争。中华予子民:顺天应人,仁以为任,死而后已,当有为耳!‎ 仁在伦常日用之中,古来圣贤皆寂寞,唯有大道留其名。‎ 豪情一生若此,恰似碧霄一鹤,吟啸千古!‎

资料: 4.5万

进入主页

人气:

10000+的老师在这里下载备课资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