山东省七校联考2018届高三第四次联考语文试卷
加入VIP免费下载

山东省七校联考2018届高三第四次联考语文试卷

ID:564691

大小:80.5 KB

页数:11页

时间:2021-03-13

加入VIP免费下载
温馨提示:
1. 部分包含数学公式或PPT动画的文件,查看预览时可能会显示错乱或异常,文件下载后无此问题,请放心下载。
2. 本文档由用户上传,版权归属用户,天天资源网负责整理代发布。如果您对本文档版权有争议请及时联系客服。
3. 下载前请仔细阅读文档内容,确认文档内容符合您的需求后进行下载,若出现内容与标题不符可向本站投诉处理。
4. 下载文档时可能由于网络波动等原因无法下载或下载错误,付费完成后未能成功下载的用户请联系客服处理。
网站客服:403074932
资料简介
山东七校联考2018届高三第四次联考 一、现代文阅读(35分)‎ ‎(一)论述类文本阅读(本题共3小题,9分)‎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1~3题。‎ 读者、观众与经典的距离,已经越来越近。故宫打开《千里江山图》卷轴,中国美术馆展示徐悲鸿的“奔马”与“战马”,国家典籍博物馆将鲁迅生前收藏的大量中外美术类书刊整理陈列……在不同场地、以适宜的方式择精品而展,成了打开文化的一种共同选择。虽然只是吉光片羽,却也让人们在“拈花”之间,感受到穿越千年、跨越万里的经典散发出文化的沁人芳香。‎ 藏,是为了存,也是为了传。这个传,不仅是传诸后世,也是传诸众人。一位学者在美国考察时,佛利尔美术馆馆长允许他在库房里对感兴趣的玉器进行测量线绘,并赠送了一些玉璧的原版彩色照片。这位学者想在书中使用相关素材,致信征询,馆长表示“很高兴在你的书里用了一些佛利尔收藏玉器(照片)”。无论是历史文物还是经典文本,最珍贵的莫过于其历史与文化价值,倘若不能被更多人欣赏、研究、传承,也就很难实现“价值外溢”,更谈不上价值增值。‎ 当前,我们的文化视野不断打开,但文物的“开放度”依旧有待提升。例如,有的场所作为历史遗迹,长期以“保护的名义”被“铁将军”把门;有的文保建筑,明明是开放的,普通群众却“没资格”进入;有的文物,被一些单位藏着掖着,生怕失去了研究的“首发权”。“文化遗产有自己的生命历程、自己的责任……服务于当下和未来,这样才是有尊严”。就像故宫博物院,开放区域越来越大,展出文物越来越多,文创形式也越来越丰富,才无愧于近600年积淀。可以说,从实物到数字,从文物修复到展示,开放的文化有着更大辐射力,从“馆舍天地”走向“大千世界”,才能涵养出真正的文化自信。‎ 面对文明的瑰宝、文化的结晶,人们会有一种与时间对话、与历史握手的感受。这是一代代人传承、发展着的文化在最鲜活心灵中的投射,促人思考从哪里来、到哪里去的根本性问题。这样的震撼,很多人感受得到,却表达不好。现代景观社会,各种“奇观”炫目,目迷五色却难以静心,思想容易扁平化。这个时候,让现代人有更多机会近距离接触、感受这些文明的宝藏,有利于形成自己的文化观念、审美趣味,让心灵和生活都更加丰盈;更有利于涵养时代的文化水位,让时代和社会都更加丰厚。这又何尝不是对美好生活、全面发展所需?‎ ‎《文心雕龙》有言,“心生而言立,言立而文明。”在古人看来,人可以用内心感知天地之道、世界万物,当“情以物迁,辞以情发”时,便容易产生文学、艺术,最终积累成文化、文明。但别忘了,对世界的审美感知、对文化的一次触摸不能空无对象。只有真正推开文化的大门、打开经典的书函,让更多的人走进去,才能在新时代实现“美美与共”。‎ ‎(摘编自李洪兴《用文化滋养时代的心灵》)‎ ‎1.下列关于原文内容的理解和分析,正确的一项是(3分)‎ A.故宫博物院、国家典籍博物馆等机构展出精品,让人们与经典的距离越来越近。‎ B.历史文物珍贵的历史与文化价值在被人欣赏、研究、传承的过程中得以实现。‎ ‎ ‎ C.面对作为文化结晶的历史文物,很多人会思考它们从哪里来、到哪里去的问题。‎ ‎ ‎ D.在“奇观”炫目的现代社会中,只有近距离接受文化经典,才能让思想不扁平化。‎ ‎ ‎ ‎2.下列对原文论证的相关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 ‎ ‎ A.文章围绕“打开文化”的举措论证了历史文物在当下社会的文化意义和价值。‎ ‎ ‎ B.文章讲述佛利尔美术馆的故事,意在论证中国文物的开放程度有待提升的观点。‎ ‎ ‎ C.文章运用对比论证,在于阐明文物的开放度越高,文化遗产才能更有尊严。‎ ‎ ‎ D.馆藏文物不仅要“传诸后世”,也要“传诸众人”,是文章展开论述的立足点。‎ ‎ ‎ ‎3.根据原文内容,下列说法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 ‎ ‎ A.博物馆开放区域的大小、展出文物的多少影响着文化的开放程度和文化辐射力。‎ ‎ ‎ B. 在文物中涵养自己的审美趣味是个人对全面发展和美好生活的需求之一。‎ C.现代人如果借鉴古人感知天地万物的方式,就会产生文学、艺术,积累成文化、文明。‎ D.历史文物是人们审美感知的具体对象之一,只有开放馆藏才可能用文化滋养时代心灵。‎ ‎ ‎ ‎(二)文学类文本阅读(本题共3小题,14分)‎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4~6题。‎ 下山 ‎①我是雨和雪的老熟人了,我有九十岁了。雨雪看老了我,我也把它们给看老了。如今夏季的雨越来越稀疏,冬季的雪也逐年稀薄了。它们就像我身下的已被磨得脱了毛的狍皮褥子,那些浓密的绒毛都随风而逝了,留下的是岁月的累累瘢痕。坐在这样的褥子上,我就像守着一片碱场的猎手,可我等来的不是那些竖着美丽犄角的鹿,而是裹挟着沙尘的狂风。‎ ‎②西班他们刚走,雨就来了。在这之前,连续半个多月,太阳每天早晨都是红着脸出来,晚上黄着脸落山,一整天身上一片云彩都不披。炽热的阳光把河水给舔瘦了,向阳山坡的草也被晒得弯了腰了。我不怕天旱,但我怕玛克辛姆的哭声。柳莎到了月圆的日子会哭泣,而玛克辛姆呢,他一看到大地旱得出现弯曲的裂缝,就会蒙面大哭。好像那裂缝是毒蛇,会要了他的命。可我不怕这样的裂缝,在我眼中它们就是大地的闪电。‎ ‎③安草儿在雨中打扫营地。他直了直腰,伸出舌头舔了舔雨滴,冲我笑了。他一笑,他眼角和脸颊的皱纹也跟着笑了——眼角笑出的是菊花纹,脸颊笑出的是葵花纹。雨水洒下来,他那如花的皱纹就像是含着露珠。‎ ‎④我们这个乌力楞氏族只剩下我和安草儿了,其他人都在早晨时乘着卡车,带着家当和驯鹿下山了。以往我们也下山,早些年去乌启罗夫,近年来到激流乡,用鹿茸和皮张换来酒、盐、肥皂、糖和茶等东西,然后再回到山上。但这次他们下山却是彻底离开大山了。他们去的那个地方叫布苏。帕日格告诉我,布苏是个大城镇,靠着山,山下建了很多白墙红顶的房子,那就是他们定居的住所。山脚下还有一排鹿圈,用铁丝网拦起,驯鹿从此将被圈养起来。‎ ‎⑤我不愿意睡在看不到星星的屋子里,我这辈子是伴着星星度过黑夜的。如果午夜梦醒时我望见的是漆黑的屋顶,我的眼睛会瞎的;我的驯鹿没有犯罪,我也不想看到它们蹲进“监狱”。听不到那流水一样的鹿铃声,我一定会耳聋的;我的腿脚习惯了坑坑洼洼的山路,如果让我每天走在城镇平坦的小路上,它们一定会疲软得再也负载不起我的身躯,使我成为一个瘫子;我一直呼吸着山野清新的空气,如果让我去闻布苏的汽车放出的那些“臭屁”,我一定就不会喘气了。我的身体是神灵给予的,我要在山里,把它还给神灵。‎ ‎⑥两年前,达吉亚娜召集乌力楞氏族的人,让大家对下山做出表决。她发给每人一块白色的裁成方形的桦树皮,同意的就把它放到妮浩遗留下来的神鼓上。神鼓很快就被桦树皮覆盖了,好像老天对着它下了场鹅毛大雪。我和安草儿是最后起身的,不过我们不像其他人一样走向神鼓,而是火塘,我们把桦树皮投到那里了。‎ ‎⑦我回到屋里,坐在狍皮褥子上,守着火塘喝茶。以往我们搬迁的时候,总要带着火种。达吉亚娜他们这次下山,却把火种丢在这里了。没有火的日子,是寒冷和黑暗的,我真为他们难过和担心。但他们告诉我,布苏的每座房子里都有火,再也不需要火种了。可我想布苏的火不是在森林中用火镰对着石头打磨出来的,布苏的火里没有阳光和月光,那样的火又怎么能让人的心和眼睛明亮呢!我守着的这团火,跟我一样老了。无论是遇到狂风、大雪还是暴雨,我都护卫着它,从来没有让它熄灭过。这团火就是我跳动的心。‎ ‎⑧虽然营地只有我和安草儿了,可我一点也不觉得孤单。只要我活在山里,哪怕是最后的一个人了,也不会觉得孤单的。              (节选自迟子建《额尔古纳河右岸》,有删改)‎ ‎ ‎ ‎4.下列对小说相关内容和艺术特色的分析鉴赏,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 A.小说第①段等来“裹挟着沙尘的狂风”,既指下文的干旱恶劣天气,又指面对时代变化,村里的人是否下山的思想狂风。‎ B.小说第②③段,面对大旱,玛克辛姆和柳莎的一“哭”,和安草儿的一“笑”构成鲜明对比,体现了前者的无助及后者的顽强。‎ C.离开大山,定居大城镇,虽然物质方面得到改善,却是一种对祖祖辈辈故土的抛弃和不敬,是城镇化进程中不容忽视回避的问题。‎ D.“火”运用双关手法,一指用火镰对着石头打磨出的火种,代表原生态生活;一是喻指“我”对故土火一般的跳动的热心。‎ ‎5.小说中“我”生活的环境有何特点?请简要说明其在文中有何作用。(5分)‎ ‎ ‎ ‎ ‎ ‎6.小说结尾处写“只要我活在山里,哪怕是最后的一个人了,也不会觉得孤单的。”你觉得“我”孤单吗?请结合全文,谈谈你的观点。(6分)‎ ‎ ‎ ‎ ‎ ‎(三)实用类文本阅读(本题共3小题,12分)‎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7~9题。‎ 材料一:‎ 在中国文化符号中,受访者对“中医针灸”的认知度最高。俄罗斯受访者对“中医针灸”“丝绸之路”“泰山”3个文化符号认知度最高,对“火锅”“敦煌舞(飞天)”“莫言”3个文化符号认知度最低。印度、巴西、南非3国的受访者均对“算盘”“中医针灸”“汉服”3个文化符号认知度最高。认知度最低的3个文化符号中,印度受访者选择了“中庸”“和而不同”“川滇金丝猴”,南非受访者选择了“敦煌舞(飞天)”“孙悟空”“中庸”,巴西受访者选择了“川滇金丝猴”“篆刻”“中庸”。‎ 在文明互鉴、民心相通战略的推动下,金砖国家青年对中国文化的认知度增加、好感度提升。在文化接触动机方面,信息获取和娱乐消遣成为接触中国文化的主要目的,伴随中国文化的社交需求成为新增长点。‎ 受到地域、文化、传统、语言习惯、经济等多重因素的影响,受访者对中国文化符号的关注点和接触动机呈现差异化特征。文化内涵的丰厚程度在国际文化传播中有着双刃剑效应,深厚的文化底蕴使中国文化独具魅力,也会因为文化差异成为金砖国家民众认知中国文化的障碍。‎ 调查发现,与旅游体验相关的艺术品和手工艺品、文化演出、旅游商品、影视节目等娱乐性文化产品,成为金砖国家青年最喜爱的中国文化产品类型;而具有中国哲学观念、社会样态抽象化表达的音乐、报纸杂志、书籍的选择意愿整体较低。‎ ‎ ‎ 中国文化符号调查分类表 组别 初级难度 中级难度 高级难度 中国人物形象 孙杨 莫言 孙悟空 中国哲学观念 和而不同 中庸 气 中国艺术形态 篆刻 古琴 敦煌舞(飞天)‎ 中国自然资源 西湖 川滇金丝猴 泰山 中国生活方式 火锅 汉服 算盘 中国人文资源 丝绸之路 中医针灸 二十四节气 ‎ ‎ 金砖国家青年对中国文化产品类型喜爱程度调查统计表 ‎ ‎ ‎(摘编自《金砖国家青年对中国文化认知调查》)‎ 材料二:‎ 随着整个国际交流的拓展,青年人群是否对中国文化有认同感,是否有情感上的亲近性,是否有价值观上的默契和生活方式上的好奇心决定了中国文化世界传播的未来走向,因此在实施调查时,在调研对象构成上我们把目标人群锁定在了青年人群体。‎ 从外国青年对中国文化整体认知程度来看,中国文化符号的接受度和熟悉度都正在被越来越多的外国人认可。中国人物在外国青年认识中国文化符号的比例中是最低的。‎ 对于英法美这些发达国家来讲,浅表层次的旅游已经不能满足他们对中国文化整体结构的认知需求了,他们对文化哲学认知意愿很强,会从更抽象、更深刻、门槛更高的文化内容着手认识中国。‎ 在外国人认知中国文化的渠道选择方面,互联网(62.9%)成为首要信息渠道。调研发现社交圈中有中国人的受访者,中国文化认知指数为4.1分;社交圈中没有中国人的受访者,中国文化认知指数为3.6分。在移动互联网盛行的今天,人际传播仍然是文化传播的重要渠道,对于激发外国人认知中国文化具有重要的引导与扩散作用。‎ 当前我们的对外传播中,行政为主导的文艺演出、现场节事活动比较多。但是线上的活动数量少,种类偏单一。                     (摘编自《外国人对中国文化认知调研报告》)‎ 材料三:‎ 埃及作家黑托尼认为:人类文明的发源从两大文明开始,一是包括法老文明和基督教、伊斯兰教、犹太教在内的地中海文明,另一个则是包括佛教、孔子哲学、道教的亚洲文明,尽管人们知道中华文明的存在,但由于语言、地理位置和文化差异,中国文化并没有被世界广泛认知,人们对其内涵的了解仍不深刻。‎ 中国文化走出去,首先中国人要走出去。美国国家人文基金会主席利奇建议中国大力推动民间交往,他认为,政府的作用在于制定规则,人民之间的直接交往才最具实质意义。推广当代文化要善用策略与资源,借助强大的民间力量,巩固和扩大文化发展的基础。‎ ‎(摘编自《外国学者眼中的中国文化》)‎ ‎7.下列对材料相关内容的理解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 A.在中国众多不同的文化符号中,受访的金砖国家青年对中国人文资源中级难度的“中医针灸”认知度最高。‎ B.文化传播中,中国自然资源中级难度的“川滇金丝猴”,成为印度、巴西、南非3国的青年受访者认知度最低的文化符号之一。‎ C.中国人物在外国青年对中国文化符号认知的比例中是最低的,这说明我们要拓展国际交流,加快文化传播。‎ D.印度、巴西、南非受访者对中国手工艺品的喜爱程度是所调查文化产品类到中最高的,这说明这些国家跟中国文化差异最大。‎ ‎8.下列对材料相关内容的概括和分析,不正确的两项是(5分)‎ A.材料中的双刃剑效应是指中国文化内涵的丰厚程度在国际文化传播中既会展现魅力,也会因差异而产生障碍。‎ B.信息获取和娱乐消遣成为金砖国家青年接触中国文化的主要目的,是因为中国文明互鉴、民心相通战略的推动。‎ C.从材料二中可知,选择外国青年作为调查对象,是因为外国青年人群的情感、价值观等认知决定着中国文化世界传播的未来走向。‎ D.埃及作家黑托尼认为,作为亚洲文明的一部分的中华文明,因语言、地理等因素,其内涵尚未被世界广泛认知。‎ E.根据全文可知,非金砖国家对中国文化中的旅游商品也很喜爱,对“中庸”“和而不同”“气”等中国哲学符号认知度最高。‎ ‎9.根据材料,简要概括加强中国文化国际影响力的途径。(4分)‎ ‎ ‎ ‎ ‎ 二、古代诗文阅读(35分)‎ ‎(一)文言文阅读(本题共4小题,19分)‎ 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10~13题。‎ 寇准,字平仲,华州下邽人也。父相,晋开运中,应辟为魏王府记室参军。准少英迈,通《春秋》三传。年十九,举进士。召试学士院,授右正言、直史馆,为三司度支推官,转盐铁判官。会诏百官言事,而准极陈利害,帝益器重之。擢尚书虞部郎中、枢密院直学士,判吏部东铨。尝奏事殿中,语不合,帝怒起,准辄引帝衣,令帝复坐,事决乃退。上由是嘉之,曰:“朕得寇准,犹文皇之得魏征也。”准与知院张逊数争事上前,且互斥其短。帝怒,谪逊,准亦罢知青州。帝顾准厚,既行,念之,常不乐。语左右曰:“寇准在青州乐乎?”对曰:“准得善藩,当不苦也。”数日,辄复问。左右揣帝意且复召用准,因对曰:“陛下思准不少忘,闻准日纵酒,未知亦念陛下乎?”帝默然。明年,召拜参知政事。至道元年,加给事中。时太宗在位久,冯拯等上疏乞立储贰,帝怒,斥之岭南,中外无敢言者。准初自青州召还,入见,帝足创甚,自褰衣以示准,且曰:“卿来何缓耶?”准对曰:“臣非召不得至京师。”帝曰:“朕诸子孰可以付神器者?”准曰:“陛下为天下择君谋及妇人中官不可也谋及近臣不可也唯陛下择所以副天下望者”帝俯首久之,屏左右曰:“襄王可乎?”准曰:“知子莫若父,圣虑既以为可,愿即决定。”帝遂以襄王为开封尹,改封寿王,于是立为皇太子。庙见还,京师之人拥道喜跃,曰:“少年天子也。”帝闻之不怿,召准谓曰:“人心遽属太子,欲置我何地?”准再拜贺曰:“此社稷之福也。”帝入语后嫔,宫中皆前贺。复出,延准饮,极醉而罢。天圣元年,徙衡州司马。初,太宗尝得通天犀,命工为二带,一以赐准。及是,准遣人取自洛中,既至数日,沐浴,具朝服束带,北面再拜,呼左右趣设卧具,就榻而卒。‎ ‎(选自《宋史·列传四十》)‎ ‎ ‎ ‎10. 下列对文中画波浪线部分的断句,正确的一项是(3分)‎ A.陛下为天下择君/谋及妇人/中官/不可也/谋及近臣/不可也/唯陛下择/所以副天下望者 B.陛下为天下/择君谋及妇人中官/不可也/谋及近臣/不可也/唯陛下择/所以副天下望者 C.陛下为天下择君/谋及妇人/中官/不可也/谋及近臣/不可也/唯陛下择所以副天下望者 D.陛下为天下/择君谋及妇人中官/不可也/谋及近臣/不可也/唯陛下择所以副天下望者 ‎11.下列对文中加点词语的相关内容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 A.辟,指皇帝聘用社会知名人士担任要职,或中央官署的官员任用属吏后再向朝廷推荐,是一种选拔官吏的制度。‎ B.郎中,始于战国,帝王侍从官的通称;隋唐至清,分掌各司事务,是职位仅次于尚书、侍郎的高级官员。‎ C.北面,古代君主面朝南坐,臣子朝见君主则面朝北,所以对人称臣为“北面”。在文中指的是寇准面向北跪拜。‎ D.榻,本意是指狭长而较矮的床形坐具,较为轻便,容易搬动,如“徐孺下陈蕃之榻”就是此意,后来也泛指床。‎ ‎12.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概括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 A.寇准才智出众。少年时通晓《春秋》三传,19岁就考中进士。在讨论国事时,他极力陈说利害,深得皇上器重。‎ B.寇准忠义厚道。皇上贬他于青州,多次问及他在青州的情况,左右的人就说寇准可能也在想念陛下,皇帝默然赞同。‎ C.寇准正直敢言。冯拯劝皇帝立太子而被贬黜到了岭南,寇准建议皇帝立襄王为太子,却被立即采纳了,可见其仗义执言。‎ D.寇准忠诚敬上。皇帝曾经赐他一条通天犀做的腰带,寇准临终前非常庄重地穿上朝服,朝北面叩拜之后才离开人世。‎ ‎13.把文中划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10分)‎ ‎(1)尝奏事殿中,语不合,帝怒起,准辄引帝衣。‎ ‎ ‎ ‎(2)帝闻之不怿,召准谓曰:“人心遽属太子,欲置我何地?”‎ ‎ ‎ ‎(二)古代诗歌阅读(本题共2小题,11分)‎ 阅读下面这首诗歌,完成14~15题。‎ 重展西湖二首①(其一) 宋庠 绿鸭东陂已可怜,更因云窦注西田。‎ 凿开鱼鸟忘情地,展尽江河极目天。‎ 向夕旧滩都浸月,过寒新树便留烟。‎ 使君直欲称渔叟,愿赐闲州不计年。‎ ‎ [注]①西湖是指河南许昌城里一个占地百余亩的大湖。西湖原分东西两半,中间以横堤相隔。皇祐年间,宋庠贬官知许州,兴工疏浚了西湖,并凿断横堤,使东西相通,连成一片。‎ ‎14.下列对这首诗的赏析,不恰当的两项是(5分)‎ A.首句中,“绿鸭”即“鸭绿”的倒文,往往用来形容绿色。“东陂”指西湖的东半。这句的意思是说,东半湖绿波荡漾,十分惹人喜爱。‎ B.“更因”承接上文,诗人借用“云窦”比喻横堤上凿开的孔穴,描写了滚滚流出的湖水不断流注到西半湖,于是东西两湖连成一片的景象。‎ C.第四句中一个“展”字,不但照应了标题中的“重展西湖”,而且也表明了湖面开阔了,诗人极目远望,心胸为之宽广。‎ D.“都浸月”生动地写出了水波浩渺、水月交辉之状。一个“烟”字,不但描写出了迷蒙的夜色,也表现了诗人被贬后的失意心情。‎ E.这首诗在艺术上颇有特色。全诗寓情于景,通过鲜明生动的意象,表达丰富的感情,自然而含蓄,使读者回味无穷。‎ ‎15.本诗抒发了诗人怎样的思想感情?请结合全诗简要分析。(6分)‎ ‎(三)名句名篇默写(本题共1小题,5分)‎ ‎16.补写出下列句子中的空缺部分。(5分)‎ ‎(1)龚自珍《己亥杂诗》的“                 ,                ”两句,借助比喻,表达了诗人虽然辞官,却还要悉心培育新一代以报效国家的愿望。‎ ‎(2)《逍遥游》中描绘鲲鹏奋飞时激起的水花达三千里,奋飞直上九万里的高空,依然有所待的句子是:                 ,                   ,                 。‎ ‎ ‎ 三、语言文字运用(20分)‎ ‎17.下列各句中加点成语的使用,全都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 ‎①南仁东因为喜欢仰望苍穹,就“率性”报考了中科院读研究生,从此在天文领域一发不可收。‎ ‎②清明时节,中华民族的子孙们慎终追远,体现了中华民族的传统美德,但有的坟头,人稠物穰,鞭炮阵阵,却看不到子孙半点凝重的神色。‎ ‎③只要咱们大伙儿和衷共济,撸起袖子加油干,文明街道亮堂堂的牌匾就一定会挂在咱们办事处的墙上。‎ ‎④中美越来越相互提防,这一点看来很难破解,没人能完全看懂白云苍狗般的中美关系,连中美外交官和军事将领们恐怕也要不断琢磨。‎ ‎⑤越韵乃天成,绕梁有余音,无论是城市还是乡村,这里的每一寸土地上,都飘落着袅袅越音,缓缓吟唱的越腔,可谓是曲尽其妙。‎ ‎⑥教育理念的改变非朝夕之事,但我们依然要肯定每一次众声呼吁,相信功不唐捐,改变或许就在不远处。‎ A. ①③⑥      B. ①④⑤     C. ②③⑤      D. ②④⑥‎ ‎18.下列各句中,没有语病的一句是(3分)‎ A.“教者从优”才能保障“优者从教”。公办教师离职,无非就是一个待遇问题。获得感和成就感,决定着一名教师的离去。‎ B.随着网络购物的兴起,2017年全国快递业务量超过400亿件,10年间年均增幅42%,连续4年位居世界第一的份额。‎ C.互联网时代呼啸而至,传统书店一方面因经营的“戏路”太窄而举步维艰,另一方面线上书店用多种方式大行其道。‎ D.“共享项目”只有摆脱资本热捧与营销炒作,趋向理性审慎、合法合规,才能找到真正清晰的发展焦点和盈利路径。‎ ‎19.下列各句中,表达得体的一句是(3分)‎ A.见习信:我叫李丹,女,今年芳龄22岁,经学校同意,现申请前往贵公司实习三个月。‎ B.少儿节目解说词:一条小溪潺潺流过,溪边坐着一位长髯老者,面容清癯,双目炯炯有神。‎ C.生日聚会贺卡:兄台华诞,小弟无以为贺,特赠生日贺卡一张聊表至诚祝福,还望笑纳!‎ D.球赛在即,小李对他的对手小刚说:“明天下午的比赛很艰难,到时候还要请你多多承让。”‎ ‎20.在下面一段文字横线处补写恰当的语句,使整段文字语意完整连贯,内容贴切,逻辑严密。每处不超过15个字。(5分)‎ 创新思维是实施创新驱动发展战略的基本思维方式。这是因为,创新的目标就是要解决问题。不仅要  ①  ,而且要解决国家发展问题和世界复杂问题。要想创新地解决问题,首先必须创新地思考问题,这是创新成功的必要条件。其次,  ②  。没有正确分析问题,  ③  。‎ ‎21.阅读下面的文段,仿照①的方式,另写两组句子。要求:使用相同的推论方法,句式基本一致。(6分)‎ 当下,随着教育和就业形势的变化,新的“读书无用论”有所抬头,一些家长认为,付出了成本毕业后还不一定有好收益,现在的大学不用上!暂不论其他方面,只因为付出了成本却暂时没有回报就能否定大学教育的价值吗?①婴儿需要父母付出极大的关爱,却不能回报父母什么,难道父母就不养儿育女了吗?②                    ?③                  ?教育是是关系长久的大事。“风物长宜放眼量”,仅仅以短期的物质收益来考量教育的价值,未免失之狭隘!‎ ‎ ‎ 四、写作(60分)‎ ‎22.阅读下面的材料,根据要求写一篇不少于800字的文章。(60分)‎ 材料一:第37届香港电影金像奖的“专业精神奖”颁给了茶水工杨容莲,入行超过三十年的杨蓉莲主管超过百部香港电影茶水部的工作,她熟悉多位巨星的口味,古天乐称赞她把每个人都照顾得很好。在莲姐领奖时,全场嘉宾自发起立鼓掌。‎ 材料二:央视《中国诗词大会》第三季总决赛上,来自杭州的外卖小哥——雷海为夺得了总冠军。在繁忙的工作中,他利用等餐或休息的时间坚持读诗、背诗。董卿称赞他战胜了对手,战胜了自己,更战胜了生活,是一位生活的强者!‎ 材料三:近日,因在《最强大脑》展现其杰出数学能力的青年才俊何猷君,被传几年前已获美国麻省理工学院和英国牛津大学同时录取,其父澳门首富何鸿燊接受采访时说:“儿子从小对数学很有兴趣,一直刻苦钻研。”‎ 读了上述的材料,你有怎样的思考与感悟?请以其中一两则材料为基础确定立意,并以“致不平庸的你”为副标题,写一篇演讲稿。要求选好角度,自拟主标题;不要套作,不得抄袭;不少于800字。‎ ‎ ‎ ‎ ‎ 山东七校联考2018届高三第四次联考 语文参考答案 ‎1.A(B理解有误,参见原文“其历史与文化价值,倘若不能被更多人欣赏、研究、传承,也就很难实现“价值外溢”,更谈不上价值增值”。C对象分析有误。原文是“文化在最鲜活心灵中的投射,促人思考从哪里来、到哪里去的根本性问题”。D表述过于绝对。原文是“让现代人有更多机会近距离接触、感受这些文明的宝藏,有利于形成自己的文化观念、审美趣味”。)‎ ‎2.B(根据第3段的论证思路,讲述佛利尔美术馆的故事,是为了论说“藏,是为了存,也是为了传。这个传,不仅是传诸后世,也是传诸众人”这一观点)‎ ‎3.C(“就会产生文学、艺术,积累成文化、文明”错。原文的表述是,“当‘情以物迁,辞以情发’时,便容易产生文学、艺术,最终积累成文化、文明”,重在强调“容易产生”,并不是“就会产生”)‎ ‎4.B(柳莎的哭和大旱无关,也体现不出无助;安草儿的笑体现不出顽强。)‎ ‎5.(1)特点:①原始落后。②地处偏远。③清新干净。④自然古朴。(一点1分,任答两点即可)‎ ‎(2)作用:①环境上:交待了故事发生的地点,人物生存的自然环境。(1分)②情节上:为下文随着时代发展,搬离下山生活的情节发展作铺垫。(1分)③人物上:在如此环境中长年生存,体现了“我”的坚守、顽强,对故土的热爱。(1分)④主旨上:随着社会进步,对偏远恶劣环境的故土,是“守”还是“离”的矛盾。(1分)(共3分,一点1分)‎ ‎6.观点一:我认为“我”孤单,文中属于正话反说。原因:①环境上:这是一个偏远落后孤绝的生活环境,身处其中,自然会一种“孤单”之感。(2分)②人物上:“我”是一个九十高龄的长者,看到许多同村人纷纷下山离自己而去,人越来越少而觉得“孤单”。(2分)③主旨上:不愿搬离而固守偏远落后之地而心灵孤单,从而引发读者思考固守的价值性,加深文章主旨。(2分)‎ 观点二:我认为“我”不孤单。原因:①环境上:这一片土地上黑夜的星星、坑洼的山路、清新的空气、火种等等无不烙进了“我”的生命,有了它们的陪伴,“我”不孤单。(2分)②人物上:“我”从心底热爱这片长久生活的土地,而坚定地选择留在山上,拒绝山下更方便的生活条件,“我”的选择可看出不孤单。(2分)③主旨上:表现了故土虽偏远落后,但因为热爱,值得坚守的主旨。(2分)(未表态扣1分。分析每点2分)‎ ‎7.D(“这说明这些国家跟中国文化差异最大”是无中生有,原文中无此信息。)‎ ‎8.BE(B选项强加因果。从原文看,金砖四国青年接触中国文化的动机与中国文明互鉴,民心相通战略没有直接的、必然的因果关系。E选项中的非金砖国家主要应指英法美,认知意愿强不等于认知度最高。此外,对旅游商品喜爱,原文无此义)‎ ‎9.①注重文化推广的方式,把互联网作为中国对外文化传播的主要渠道。②增强对外文化传播的国别意识与针对性,强化传播的对象化。③加强中国和外国之间的民间交流,巩固和扩大文化发展的基础。④政府要制定规则,让中国人走出国门去传播中华文化。(答对3点4分)‎ ‎10.C(根据上下文,讨论的话题是“为天下选择君主”,其间不能断开;妇人和中官中间应为顿号;“所以……者”作宾语,表示“用来……的人”,与其谓语“择”不能断开:只有陛下自己选择符合天下愿望的人。)‎ ‎11.A(A项,征,是皇帝征聘社会知名人士到朝廷充任要职。辟,是中央官署的高级官僚或地方政府的官吏任用属吏,再向朝廷推荐。B、C、D三项正确。)‎ ‎12.C(立襄王为太子是皇帝自己选择的,寇准只是建议他立刻确定下来。)‎ ‎13.(1)(寇准)曾经在宫殿中奏事,与皇帝谈论意见不合,皇帝愤怒地站起来,寇准就拉着他的衣服。(补充主语,1分;不合,意见不合,1分;引,拉着,1分;大意2分。)‎ ‎(2)皇帝听说后不高兴,召见寇准,对他说:“人心立即归属于太子,想把我放置在什么位置?”(不怿,1分;遽,立即、快速,这么快,1分;属,归属,1分;置,放置,摆放;大意1分)‎ ‎14.DE( D项“表现了诗人被贬后的失意心情”错,应为“表现诗人追求闲静、恬淡而美好的生活境界”。E项诗歌尾联使用了直抒胸臆的方式,表达了作者想远离官场、过隐居生活的思想情感。)‎ ‎15.‎ ‎①前两联,寓情于景,写出了凿通西湖后的喜悦之情。(2分)“绿鸭”“忘情地”写出了鱼鸟的欢情,以及诗人见此而喜悦的心境。(1分)‎ ‎②前两联,寓情于景,表达了作者热爱大自然之情,(2分)“展尽”既写湖面开阔,又写出了诗人极目远眺,胸怀舒旷之感。(1分)‎ ‎③后两联,即景抒怀,表达了作者厌恶官场之情。(2分)“愿”朝廷赐一个闲散的州郡,暗示了厌恶官场庸俗的生活。(1分)。‎ ‎④后两联,即景抒怀,表达了诗人归隐之情。(2分)诗人想做一个“渔叟”,恬适清闲地度过一生,体现了归隐之意。‎ ‎(每条思想感情2分,分析1分。其他分析言之成理可酌情给分。)‎ ‎16.(1)落红不是无情物,化作春泥更护花(2)水击三千里,抟扶摇而上者九万里,去以六月息者也。‎ ‎17.C(①一发不可收:事情一经发生,就发展得十分顺利和迅速,既而保持不断发展的状态。褒义词,容易与“一发不可收拾”‎相混淆。正确。②人稠物穰:人口众多,物产丰盛。形容城市繁荣昌盛的景象。不合语境。③和衷共济,比喻同心协力,共同克服困难,多用于书面语和关系全局安危的大事上,在语体色彩与词义轻重方面使用错误。④白云苍狗:比喻世事变幻无定,不易揣测,易误解为时间飞逝。⑤曲尽其妙:指委婉细致地把妙处都表达出来,指表达技巧高明。易误理解为乐曲美妙动听。不合语境。⑥功不唐捐:表示功夫不会白白的抛弃。唐,徒然,白白的;捐,舍弃。正确。)‎ ‎18.D(A项,两面对一面,应把“离去”改为“去留”。B项,搭配不当,“位居”的不应该是“份额”,直接可删除“的份额”。C项,语序不当,“传统书店”应放在“一方面”后面。)‎ ‎19.C(A项“芳龄”称对方(年轻女子)的年龄,B项少儿节目解说词不能过于书面化,D项“承让”是比赛获胜方说的)‎ ‎20.①解决个人发展问题 ②还要正确地分析问题 ③就不可能解决好问题 ‎21.②耕种、管理需要农民付出辛苦的劳作,却不能马上收获谷物,难道农民就不春种夏耘了吗?(句式1分,内容2分,共3分)‎ ‎③相对论的创立耗费了爱因斯坦十几年的心血,却未能让他快速变现,难道爱因斯坦就放弃向未知的探索吗?(句式1分,内容2分,共3分)‎ ‎22.略 ‎ ‎ ‎ ‎ ‎ ‎ ‎ ‎ ‎ ‎ ‎ ‎ ‎ ‎ ‎ ‎ ‎ ‎

资料: 4.5万

进入主页

人气:

10000+的老师在这里下载备课资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