江苏省苏北四市2018届高三第二学期开学模拟考试语文试题
加入VIP免费下载

江苏省苏北四市2018届高三第二学期开学模拟考试语文试题

ID:564492

大小:237.5 KB

页数:19页

时间:2021-03-13

加入VIP免费下载
温馨提示:
1. 部分包含数学公式或PPT动画的文件,查看预览时可能会显示错乱或异常,文件下载后无此问题,请放心下载。
2. 本文档由用户上传,版权归属用户,天天资源网负责整理代发布。如果您对本文档版权有争议请及时联系客服。
3. 下载前请仔细阅读文档内容,确认文档内容符合您的需求后进行下载,若出现内容与标题不符可向本站投诉处理。
4. 下载文档时可能由于网络波动等原因无法下载或下载错误,付费完成后未能成功下载的用户请联系客服处理。
网站客服:403074932
资料简介
www.ks5u.com 苏北四市2018届高三第二学期开学模拟考试语文试题 第Ⅰ卷 语言文字运用 ‎1. 在下面一段话的空缺处依次填入词语,最恰当的一组是 ‎ 竹是什么呢?竹本固,不____________;竹性直,不____________;竹心空,不____________;竹节贞,不改志向。所以,竹是君子的化身。‎ A. 通权达变   趋炎附势   见异思迁 B. 见异思迁 趋炎附势 刚愎狭隘 C. 趋炎附势 通权达变 刚愎狭隘 D. 刚愎狭隘 见异思迁 通权达变 ‎【答案】B ‎【解析】试题分析:本题考查成语意思和用法的辨析。首先把握成语的意思,然后结合语境辨析正误。 “见异思迁”,看见不同的事物就改变主意,指意志不坚定,喜爱不专一。“趋炎附势”,奉承依附有权有势的人。“刚愎狭隘”,固执己见,心胸不宽广,不肯接受他人的意见。“通权达变”,为了应付当前的情势,不按照常规做事,而采取适合实际需要的灵活办法。本题应结合横线前面对竹特点的介绍来进行选择。第一处,前面说“本固”,意思是“根基深厚牢固”,可以引申为“坚守原则,不会改变”,自然不会“见异思迁”;第二处,前面说“性直”,突出的是“直”,即“正直”“耿直”,这也就不会奉承依附有权有势的人,应用“趋炎附势”;第三处,前面说“心空”,说的是心胸宽阔,应使用“刚愎狭隘”。‎ 点睛:对于词语题,第一要辨析词义,包括词语的语义侧重点、词语的词义轻重、词义范围的大小等。第二,辨析感情。第三,辨析用法。包括搭配习惯、语法功能、使用对象等方面。解答词语题,第一、逐字解释词语,把握大意;第二、注意词语潜在的感情色彩和语体色彩;第三、要注意词语使用范围,搭配的对象;第四、弄清所用词语的前后语境,尽可能找出句中相关联的信息;第五、从修饰与被修饰关系上分析,看修饰成分跟中心词之间是否存在前后语义矛盾或者前后语义重复的现象。‎ ‎2. 下列各句中,没有使用比喻手法的一项是 A. 苍蝇跟蚊子算是小饭店里的岁寒之友,现在刚深秋,还显不出它们“后凋”的劲儿。‎ B. 她手上生的五根香肠,灵敏得很,在头发里抓一下就捉到个虱子,然后掐死了。‎ C. 他有一个大鼻子,但眉眼并未让鼻子挤去,鼻尖上生几个酒刺,像未熟的草莓。‎ D. 那记录的女生涨红了脸停笔不写,仿佛听了他最后的一句,自己就当众受到了侮辱。‎ ‎【答案】D ‎【解析】试题分析:题干要求选出“下列各句中,没有使用比喻手法的一项”,这是考查学生对修辞手法的辨析。D项,“仿佛听了他最后的一句”没有使用修辞手法,句中的“仿佛”表示猜测。A项,“苍蝇跟蚊子算是小饭店里的岁寒之友”,这是使用比喻手法,将“苍蝇”“蚊子”比作“岁寒之友”。B项,“她手上生的五根香肠”,这是使用比喻手法,将“手指”比作“香肠”。C项,“鼻尖上生几个酒刺,像未熟的草莓”,这是使用比喻手法,将“长酒刺的鼻子”比作“未熟的草莓”。‎ ‎3. 下列各句中,表达得体的一项是 A. 通知:兹定于‎6月5日下午3时在报告厅召开高考考务会,请全体工作人员按时参加。‎ B. 书信:毕业之后,学生垂念师恩。值此春节到来之际,谨祝恩师节日快乐,万事如意!‎ C. 询问:家严今年高寿?多年不见,甚为牵挂,过两天我一定登门看望。‎ D. 请柬:新居落成,我明天搬迁,为答谢您的祝贺,特于府上备下薄酒,恭请光临。‎ ‎【答案】A ‎【解析】试题分析:B垂念:指上对下挂念,也用做敬辞,指别人对自己挂念。不能用于学生对老师。C家严:又称“家君”“家尊”。是在别人面前对自己父亲的谦称。谦敬误用。D府上:敬辞,称对方的家或老家。‎ ‎4. 在下面一段文字横线处填入语句,衔接最恰当的一项是 鲁迅对我们民族来说,不是一个一般的文人,一个简单的作家。 , , , 。 , ,你看英国到现在有什么事,大家还是会读莎士比亚的著作,不断吸取一些新的东西。‎ ‎①放眼全世界来看 ‎②他的思想不但具有原创性 ‎③比如说英国的莎士比亚 ‎④而且具有这个民族精神的源泉性 ‎⑤任何一个民族都有这样极少数的作家 ‎⑥莎士比亚是超越一般的戏剧家的 A. ①⑤②④③⑥ B. ②④③⑥①⑤ C. ①⑤③⑥②④ D. ②④①⑤③⑥‎ ‎【答案】A ‎【解析】试题分析:本题属于语句的排序题。从题干来看,这是属于有语境的排序题,且从所给语境来看,这段文字出自《钱理群:鲁迅是具有民族精神源泉性的作家》,从标点符号来看,六个句子分为两个部分,前四句为一个整体,后两句为一个整体,全语段分为两层。先看横线前面的内容,“鲁迅对我们民族来说,不是一个一般的文人,一个简单的作家”,这是说鲁迅“不一般”“不简单”,从语义连贯的角度来看,后面应也是说“不一般”“不简单”;再看横线后面的内容,后面说“你看英国到现在有什么事,大家还是会读莎士比亚的著作,不断吸取一些新的东西”,可见前面应是说“莎士比亚和他的作品受到英国人的高度敬仰”;分析所给的句子,①⑤②④是第一层,是说鲁迅这样的作家不简单,故应放在前面,③⑥是第二层,说的是莎士比亚及其作品至今仍受英国人的高度敬仰,应放在后面。‎ ‎5. 下列诗句与琴、棋、书、画四种技艺对应恰当的一项是 ‎①世人尽学兰亭面,欲换凡骨无金丹。‎ ‎②丹青忽借便,移向帝乡飞。‎ ‎③蜀僧抱绿绮,西下峨眉峰。‎ ‎④鸡鸭乌鹭玉楸枰,君臣黑白竞输赢。‎ A. ①书  ②画  ③琴  ④棋 B. ①画  ②琴  ③棋  ④书 C. ①画  ②书  ③琴  ④棋 D. ①书  ②琴  ③棋  ④画 ‎【答案】A ‎【解析】试题分析:题干要求选出“下列诗句与琴、棋、书、画四种技艺对应恰当的一项”,这是考查学生对文学文化常识的识记和辨析能力。①“世人尽学兰亭面,欲换凡骨无金丹”,诗句中的“兰亭”指王羲之的《兰亭集序》,借指书法;②“丹青忽借便,移向帝乡飞”,诗句中的“丹青”指红色和青色的颜料,因为我国古代绘画常用朱红色和青色两种颜色,丹青成为绘画艺术的代称,借指绘画。③“蜀僧抱绿绮,西下峨眉峰”,传闻汉代司马相如得“绿绮”,如获珍宝,司马相如精湛的琴艺配上“绿绮”绝妙的音色,使“绿绮”琴名噪一时。后来,“绿绮”就成了古琴的别称。是古琴的别称,后人以此代指琴。④“鸡鸭乌鹭玉楸枰,君臣黑白竞输赢”,诗句中的“黑白”指围棋。‎ 文言文阅读 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下面小题。‎ 宜黄县县学记 ‎(宋)曾巩 盖凡人之起居、饮食、动作之小事,至于修身为国家天下之大体,皆自学出,而无斯须去于教也。其动于视听四支者,必使其洽于内;其谨于初者,必使其要于终。驯之以自然,而待之以积久。噫!何其至也。故其俗之成,则刑罚措;其材之成,则三公百官得其士;其为法之永,则中材可以守;其入人之深,则虽更衰世而不乱。为教之极至此,鼓舞天下,而人不知其从之,岂用力也哉!  ‎ 及三代衰,圣人之制作尽坏,千余年之间,学有存者,亦非古法。人之体性之举动,唯其所自肆,而临政治人之方,固不素讲。士有聪明朴茂之质,而无教养之渐,则其材之不成,固然。盖以不学未成之材,而为天下之吏,又承衰弊之后,而治不教之民。呜呼!仁政之所以不行,贼盗刑罚之所以积,其不以此也欤!  ‎ 宋兴几百年矣。庆历三年,天子图当世之务,而以学为先,于是天下之学乃得立。而方此之时,抚州之宜黄犹不能有学。士之学者皆相率而寓于州,以群聚讲习。其明年,天下之学复废,士亦皆散去。皇佑元年,会令李君详至,始议立学。而县之士某某与其徒皆自以谓得发愤于此,莫不相励而趋为之。故其材不赋而羡,匠不发而多。其相基会作之本末,总为日若干而已,何其周且速也!当四方学废之初,有司之议,固以谓学者人情之所不乐。及观此学之作,在其废学数年之后,唯其令之一唱,而四境之内响应,而图之如恐不及。则夫言人之情不乐于学者,其果然也与?   ‎ ‎ 宜黄之学者,固多良士;而李君之为令,威行爱立,讼清事举,其政又良也。夫及良令之时,而顺其慕学发愤之俗,作为宫室教肄之所,以至图书器用之须,莫不皆有以养其良材之士。虽古之去今远矣,然圣人之典籍皆在,其言可考,其法可求,使其相与学而明之。若夫正心修身,使一人之行修移之于一家,一家之行修移之于乡邻族党,则一县之风俗成,人材出矣。教化之行,道德之归,非远人也,可不勉与!县之士来请曰:“愿有记。”其记之。‎ ‎(选自《曾巩集》,有删节)‎ ‎6. 对下列句子中加点词的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 A. 则刑罚措  措:搁置 B. 圣人之制作尽坏 制作:创设的教育制度 C. 故其材不赋而羡  羡:(令人)羡慕 D. 而无教养之渐        渐:熏陶 ‎7. 下列句子中,加点词的意义和用法相同的一组是 A. 至于修身为国家天下之大体 輮以为轮 B. 盖以不学未成之材 赵王岂以一璧之故欺秦邪?‎ C. 何其周且速也        穷且益坚 D. 唯其令之一唱 师道之不传也久矣 ‎8. 把文中画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1)为教之极至此,鼓舞天下,而人不知其从之,岂用力也哉! ‎ ‎(2)仁政之所以不行,贼盗刑罚之所以积,其不以此也欤!‎ ‎9. 本文中,曾巩认为教育的功能有哪些?请概括说明。‎ ‎【答案】6. C 7. D ‎ ‎8. (1)译文:进行教化(教育)的极限达到这样的地步,鼓舞天下人,但人们却意识不到(不知道)自己跟着它走,哪里用得着用强制手段(强力)啊!‎ ‎(2)译文:仁政不能推行的原因,贼寇强盗案件累积的原因,难道不是因为这些吗? ‎ ‎9. 曾巩认为教育的功能:小可以影响人的行为举止,修身齐家;大可以改善社会风气,推行仁政。‎ ‎【解析】‎ ‎6. 试题分析:羡,多余。‎ ‎7. 试题分析:A项,“为”,治理/成为;B项,“以”,用/因为;C项,“且”,并且、又/却;D项,“之”,助词,主谓间取独。‎ ‎8. 试题分析:注意“所以”译为“原因”,“刑罚”译为“案件”,(1)句中的“以”译为“因为”,(2)句中的“以”译为“凭借”,“当”译为“担任”,“报”译为上报,同时注意(2)句中否定的判断句的翻译。‎ ‎9. 试题分析:注意根据文章的句子“若夫正心修身,使一人之行修移之于一家,一家之行修移之于乡邻族党,则一县之风俗成,人材出矣”归纳。‎ 点睛:简答题的信息筛选基本也是人物的某种品质,事情的原因的分析,物象的特征等,注意找到对应的文中的相应的句子,然后翻译,注意题干的要求是用原文的词语还是自己的话。此题注意用自己的话概括。‎ 古诗词鉴赏 阅读下面这首宋词,完成后面的题目。‎ 浪淘沙 石孝友 好恨这风儿,催俺分离!船儿吹得去如飞,因甚眉儿吹不展?叵耐风儿!‎ 不是这船儿,载起相思?船儿若念我孤恓①?载取人人②篷底睡,感谢风儿!‎ 注:①孤恓(xī):孤寂烦恼之意。②人人:即那人。‎ ‎10. 开篇说“好恨这风儿”,结尾又说“感谢风儿”,请说明缘由。‎ ‎11. “船儿吹得去如飞,因甚眉儿吹不展”两句运用什么手法?表达什么情感?‎ ‎12. 分析这首词的语言风格。‎ ‎【答案】10. ①主人公认为是风吹得船去如飞,让离别更快,所以“恨”。②最后又祈求风把那人吹载到我的船篷中,故曰:“感谢风儿”。③风本无情意,因人之情意而顿生情趣。 ‎ ‎11. 上句用夸张手法埋怨分别之快,②下句侧面交代作者的愁颜不展,③两句借对风的责备表达离别时的不舍和痛苦之情。 ‎ ‎12. ①通俗。这是一首俚俗之作,通篇以白话入诗,显得直白朴实。②风趣。催他与恋人分别的并不真是风,然而他却故意怪罪于风,读来无造作之痕,有生动之趣。‎ ‎【解析】‎ ‎10. 试题分析:题干要求分析“开篇说‘好恨这风儿’,结尾又说‘感谢风儿’的缘由”,这是考查对诗歌意思的理解。回归文本,一开始说“好恨这风儿,催俺分离”,意思是“好恨你这风儿,催逼我俩分离”,可见主人公认为是风吹得船离去如飞,所以“恨”,其实催他与恋人分别的并不真是风,然而他却怪罪于风,这不过是他“怨归去得疾”;结尾说“儿若念我孤恓?载取人人篷底睡,感谢风儿”,意思是“船儿如念我烦恼孤寂,载我去蓬窗底下一起睡,我会感谢你风儿”,可见主人公祈求风儿把那人吹到自己的船篷中,为此而感谢“风儿”。从“恨”“感谢”等词语来看,赋予风儿以人的情感,流露出难以言传的离别之痛。‎ ‎11. 试题分析:题干问的是“‘船儿吹得去如飞,因甚眉儿吹不展’两句运用什么手法?表达什么情感”,第一问考查诗歌的技巧,第二问考查诗歌的情感。“船儿吹得去如飞,因甚眉儿吹不展”,作者埋怨的仍是这个“该死”的“风儿”,意谓“既然你能把船儿吹得像张了翅膀一样飞去,那你又为什么不把我的眉结吹散”,“去如飞”,使用夸张的修辞手法,“去”意思是“离开”,“离开如飞”,突出分别之快“眉儿吹不展”,风儿可以把船吹得“离去如飞”,却无法吹展主人公皱起的眉头,侧面表现作者的愁颜不展、双眉打结。后面又说“叵耐风儿”,意思是“你这可恶的风儿”,包含对风儿的责备,借助这种责备表达离别时的不舍和痛苦之情。解答此类题目,应先明确诗歌手法的范畴,主要包括修辞手法、描写手法、表现手法、抒情手法等,然后分析设题的诗句,把握所写的景物,明确使用的技巧,分析其中蕴含的情感。‎ ‎.....................‎ 名句名篇默写 ‎13. 补写出下列名句名篇中的空缺部分。‎ ‎(1)______,纫秋兰以为佩。(屈原《离骚》)‎ ‎(2)绝巘多生怪柏,悬泉瀑布,_____,清荣峻茂,良多趣味。(郦道元《三峡》)‎ ‎(3)艰难苦恨繁霜鬓,_________。(杜甫《登高》)‎ ‎(4)此情可待成追忆,__________。(李商隐《锦瑟》)‎ ‎(5)日星隐耀,_________;商旅不行,樯倾楫摧。(范仲淹《岳阳楼记》)‎ ‎(6)想当年:_________,气吞万里如虎。(辛弃疾《永遇乐·京口北固亭怀古》)‎ ‎(7)精诚所至,_________。(王充《论衡·感虚篇》)‎ ‎(8)操千曲而后晓声,__________。(刘勰《文心雕龙·知音》)‎ ‎【答案】 (1). 扈江离与辟芷兮 (2). 飞漱其间 (3). 潦倒新停浊酒杯 (4). 只是当时已惘然  (5). 山岳潜形 (6). 金戈铁马 (7). 金石为开 (8). 观千剑而后识器 现代文阅读 阅读下面的作品,完成下面小题。‎ 苦菜花开 于永军 ‎ ①春风拂过,苦菜花开。那一株株可爱的小精灵,穿着绿裙,挺着脖颈,扬着金黄色的笑脸,尽情地炫耀着自己的快乐。清香弥漫,那似乎带着苦味的感觉顿时让我想起家乡漫山遍野满沟满坡的苦菜,想起那剜到母亲篓子里的或择洗干净放在菜板上的叶绿根白的苦菜。那是远远近近的记忆,那是深深浅浅的记忆。 ‎ ‎ ②我生长在“瓜菜代”的年代,野菜、草根、树皮、树叶、酒糟渣、观音土,凡是能充饥的东西,都“勇敢”地作过“穿肠过”的实验。至今我依然记得:树皮类只有榆树皮能吃,甜丝丝、黏糊糊的像地瓜枣;草根类只有茅草根能吃,可“进口”容易“出口”难,排泄时能憋死人;树叶类只有洋槐叶能吃,但会使人浮肿,那时我们村二百来户人家,一百多人得了浮肿病,我四岁的三弟,脸肿得像个皮球。那几年天灾加人祸,粮食没甚收成,野菜却疯长,饿极了的人们便扑向了野菜,什么麦蒿、七七菜、猫耳朵、疯狗草……只要能吃、药不死人,剜到篮里便是菜。苦菜让我记忆深刻,不只是因为它生命力顽强,有土的地方就能生长;也不只是因为它的完美奉献,根叶茎都能吃;更可贵的是,别的野菜过了季节就成了草,它却一枝独秀,过了春茬还有秋茬,鲜嫩时晒干,冬天用水一泡照样能吃。‎ ‎ ③1962年的大年三十,我们一家五口人吃不起饺子,父母只能用干苦菜插渣(做菜豆腐,老家方言叫“插渣”)。除夕早上,娘泡上了半锅干苦菜,又泡了半碗留待来春做种子的黄豆。傍晚,当家家户户响起刀剁案板声,娘剁苦菜、爹磨豆,做了一锅苦菜渣。那飘着清香的尤物,馋得我们兄弟几个口水直流。大年夜,一家人围坐土炕上,每人盛了一大碗。那渣吃到嘴里,苦中有香,香中稍苦,对长年肚子里罕见油水的孩子来说,那感觉着实美不可言。 ‎ ‎  ④这样的记忆留存了好些年。1974年秋,人民公社社员仍在温饱线上挣扎,我参军了,就要离开父母了。娘问我想吃什么,我说,最想吃苦菜渣。可惜,这个时候苦菜太少了。无心的一句话,娘却上了心。第二天,晚饭时分,炕上放着一小盆苦菜渣。原来,头天夜里,娘就泡上了黄豆,翌日一大清早便拎着篓子出了门,满山坡里寻苦菜。弟弟告诉我,为了这顿苦菜渣,娘整整在坡里找了一大上午,沟沟坎坎寻遍了,两只小裹脚都磨起了泡。那天娘催促我趁热吃、多吃点,而我,筷子还没有动,泪水便盈满了眼眶。 ‎ ‎  ⑤军旅生涯三十多载,一年两度黄花开。妹妹告诉我,打我参军之后,每当苦菜花开,娘都要上坡去剜苦菜,泡豆子插渣。年年如此。有好几次,老家有人到济南,娘还专门央人给我带一瓷钵呢。 ‎ ‎  ⑥有一年三月,又是苦菜花开时,领导特批让我回家看看,我想给娘一个惊喜,事先没有打电话。不承想,一到村口,大老远看见娘站在那儿张望。我不解地问娘,您在这儿等谁?娘说,在等你。我说,您怎么知道我今日回来?娘说,这两天我左眼一直跳,寻思着你该回来了,好几天都上这儿望望,没想到你还真的回来了,夜来(方言:昨天)还让你嫂子插了苦菜渣呢! ‎ ‎  ⑦娘活了八十又四岁,找早逝的父亲去了。 ‎ ‎ ⑧苦菜花又开了。娘啊,您在哪里?‎ ‎14. 结合全文,简要概括作者对苦菜“远远近近、深深浅浅”的记忆。‎ ‎15. 请简要分析第①段的表达特色。‎ ‎16. 请分析第⑧段中画线句子在文中的作用。‎ ‎17. 阅读全文,请探究本文的深刻意蕴。‎ ‎【答案】14. “瓜菜代”时期吃野菜特别是苦菜的深刻记忆;年夜饭一家人吃苦菜渣的美好记忆;(1分)参军离家吃苦菜渣的感动记忆;军旅期间回家探亲吃苦菜渣的惊喜记忆。 ‎ ‎15. 运用比喻和拟人的手法,从视觉、嗅觉的角度,形象生动写出了苦菜的可爱美丽。 ‎ ‎16. 内容:暗示又是一年苦菜花开,可母亲已不在了,由花及人,深化了文章的主旨,升华了对母亲的挚爱和缅怀之情。结构:照应题目,收束全文。 ‎ ‎17. ①苦菜“有土就能生长”,人在饥荒年代,凡能充饥的都“穿肠过”:表现生命力顽强;②苦菜、麦蒿等野菜救人命,母亲做苦菜渣:表现感恩;③过年、送别、探亲吃苦菜渣:表现亲情、和睦;④缅怀逝去亲人、回味艰苦岁月:表现人不应忘记过去。‎ ‎【解析】‎ ‎14. 试题分析:本题题干在文中第一段,但答案要在全文中概括归纳,重点从②③④⑥几段中概括即可,注意用语的精炼。‎ 考点:分析作品结构,概括作品主题。能力层级为分析综合C。‎ ‎15.‎ ‎ 试题分析:分析本段的表达特色,其实就是分析语句所运用的手法等。“那一株株可爱的小精灵,穿着绿裙,挺着脖颈,扬着金黄色的笑脸,尽情地炫耀着自己的快乐。”是比喻加拟人手法;“春风拂过,苦菜花开。清香弥漫,那似乎带着苦味的感觉顿时让我想起家乡漫山遍野满沟满坡的苦菜”是运用视觉和嗅觉。‎ 考点:体会重要语句的丰富含意,品味精彩的语言表达艺术。能力层级为鉴赏评价D。‎ ‎16. 试题分析:结尾段的作用一般应从内容和结构上考虑。文章结尾段的作用一般可从以下方面思考:一、总结全文,照应开头,点明主旨,深化中心,或兼而有之。二、委婉含蓄,意在言外,发人深思。三、暗示主题,强化情感。‎ 考点:体会重要语句的丰富含意,品味精彩的语言表达艺术。能力层级为鉴赏评价D。‎ ‎17. 试题分析:这是一道开放性的探究题,解答时,要从人物形象塑造、主题表达、情节发展等角度分析,一定要注意言之成理。本题可结合苦菜“有土就能生长”、生活困苦时期救过人命、母亲做苦菜渣、过年(送别、探亲)吃苦菜渣、缅怀逝去亲人等方面概括分析即可。‎ 考点:对作品进行个性化阅读和有创意的解读。能力层级为探究F。‎ 现代文阅读 阅读下面的文字,回答下面小题。‎ 别当“标签化”思维的俘虏 赵强 ‎ ①当下,越来越多的群体被贴上标签。‎ ‎  ②标签化现象早已有之,如今尤甚。究其原因,至少有二。其一,快餐式、碎片化的浅阅读时代,对较为复杂的人和事作标签化处理,顺应了人们求新、求快的语言消费习惯,也契合了以吸引注意力为核心的“眼球经济”需要。其二,社会转型时期,面对不断出现的新矛盾、新问题,社会浮躁情绪抬头,加剧了人们的标签化思维。‎ ‎  ③标签化思维日积月累地形成,又潜移默化地释放。当你路遇老人摔倒,纠结于“扶还是不扶”时;当你仅仅看到小贩慌不择路、四散奔逃,就觉得城管一定又在暴力执法时,无形中就成了标签化思维的俘虏。‎ ‎  ④标签化思维的要害,是盲从非白即黑、非此即彼的简单逻辑,陷入一叶障目、以偏概全的思维误区。官员都是腐败的,路人都是冷漠的,老人都是讹人的……在各种标签的暗示和诱导下,人们越来越下意识地把某个人群与某些特征画上等号。表面上看,标签化只是造成了对某个群体的误伤,客观上,却扭曲了社会认知,扩散了负面情绪,累积着社会戾气。‎ ‎  ⑤标签化对我们这个社会的集体意识产生的实质性戕害,更应引起注意。“勿以善小而不为,勿以恶小而为之”等古训成为被人嘲弄的迂腐劝诫,“人不为己,天诛地灭”则成了不少人的处世哲学。‎ 长此以往,那些服膺多年的道德认知将被一点点蚕食,优良传统将被一点点侵蚀,人们的思想共识将被一点点撕裂。不少人在一番标签式声讨之后,顺带着就要抱怨世风日下、人心不古,一些自我矮化、自我否定的论调和情绪也在蔓延。可见,对“标签化思维”的担忧绝非危言耸听。‎ ‎  ⑥“位卑未敢忘忧国”的爱国情怀,“人而无信,不知其可也”的诚信追求,“有朋自远方来,不亦乐乎”的友善态度,自古以来就备受推崇。这些精神元素,融进了中国人的道德血液,成为我们民族的文化基因。在标签化思维构建的语境中,当别人需要帮助时,我们会为是否施以援手而纠结;当面对丑恶现象时,我们会为要不要出面制止而犹豫。但是,不管最终是否诉诸行动,这种纠结已经表明,心底深处总有一种力量把我们向善的一面拉扯。‎ ‎ ⑦这是传统文化常年滋养的结果,也是我们最可宝贵的本真。在标签化现象大行其道的今天,保持自己的本真,听从心灵的指引,我们才能走出内心的煎熬,获得安宁与力量。‎ ‎18. 第⑤段画线句子运用了什么论证方法?有何作用?‎ ‎19. “标签化思维”有哪些危害?‎ ‎20. 简述本文的论证思路。‎ ‎【答案】18. 举例论证;增强说服力;证明了“标签化”思维对我们这个社会的集体意识产生了实质性戕害 ‎ ‎19. 误伤某个群体;扭曲社会认知,扩散负面情绪,累积社会戾气;蚕食道德认知,侵蚀优良传统,撕裂思想共识 ‎ ‎20. 先指出越来越多的群体被贴上标签这一现象所造成的原因;接着剖析了“标签化”思维造成的危害;最后呼吁人们保持自己的本真,听从心灵的指引,别当“标签化”思维的俘虏。‎ ‎【解析】‎ ‎18. 试题分析:题干问的是“第⑤段画线句子运用了什么论证方法?有何作用”,这是考查论述类文本的论证方法及作用。论证方法主要包括举例论证、引用论证、比喻论证、对比论证以及类比论证。回归第五段找到画线句,“‘勿以善小而不为,勿以恶小而为之’等古训成为被人嘲弄的迂腐劝诫,‘人不为己,天诛地灭’则成了不少人的处世哲学”,画线句中说“……等古训”,这是以这两句古训为例来观点,属于举例论证;再分析此处论证的目的,第五段开头说“标签化对我们这个社会的集体意识产生的实质性戕害”,画线句以这两句为例证明这种“标签化”的思维对我们这个社会的集体意识产生的实质性戕害。‎ ‎19.‎ ‎ 试题分析:题干问的是“‘标签化思维’有哪些危害”,这是考查学生筛选概括信息的能力。“哪些”说明答案不止一点,且答题的时候应分点。首先到文中找到设题的区域,第三段的结尾说“无形中就成了标签化思维的俘虏”,且第六段说“……的友善态度,自古以来就备受推崇”,由此可知,“标签化的危害”应在四、五两段,然后浏览这两段文字,找到相关的内容,如第四段说“表面上看,标签化只是造成了对某个群体的误伤,客观上,却扭曲了社会认知,扩散了负面情绪,累积着社会戾气”,第五段说“标签化对我们这个社会的集体意识产生的实质性戕害,更应引起注意”“长此以往,那些服膺多年的道德认知将被一点点蚕食,优良传统将被一点点侵蚀,人们的思想共识将被一点点撕裂”,根据这些内容进行概括即可。‎ ‎20. 试题分析:题干要求“简述本文的论证思路”,这是考查论述类文本的论证思路。从标题来看,这篇文字的论述对象是“标签化思维”,第一节先指出“越来越多的群体被贴上标签”,紧跟着第二节说“标签化现象早已有之,如今尤甚。究其原因,至少有二”,可见文章第一部分先分析造成“标签化现象”的原因;第三节借生活中的普遍现象指出人“无形中就成了标签化思维的俘虏”,第四节和第五节分析“标签化”思维造成的危害;第六节指出面对生活中的种种现象人内心的纠结表明“心底深处总有一种力量把我们向善的一面拉扯”,第七节说“保持自己的本真,听从心灵的指引,我们才能走出内心的煎熬,获得安宁与力量”,这是呼吁人们要保护自己的本真,别当标签化思维的俘虏。‎ 点睛:解答此类题目,首先应分段或分层阅读全文,逐段或逐层概括段意或层意。遇到个别语句不懂时,可以先跳过去,等读完全文,再回读。比如本题中,是问全文的论证思路,全文共七段文字,一、二节分析“标签化”现象的原因,三、四、五节分析“标签化”思维的危害,六、七两节指出该如何做才能改变这种“标签化”思维。然后要抓中心句和关键句,尤其是起始句、结束句和结论句,明晓每段要表达的意思;找出作者的观点(分论点和中心论点),明确作者要论证、阐发什么,是怎样论证、阐发的,用了哪些论据和方法,论点和论据有怎样的联系等。要特别注意信息的标志。可以作为标志性的词语有:顺序词、关联词、指代词、范围词、类别词、过渡词,以及文中不同地方反复出现的同义或近义的词语。阅读时要特别将它们圈画出来。‎ 作文 ‎21. 阅读下面的材料,根据要求作文。‎ 人世纷繁复杂,当你以“信”的态度面对时,它就简单;当你以“思”的态度面对时,它就丰富……‎ 要求:① 立意自定,角度自选,题目自拟;② 除诗歌外,文体自选;③ 不少于800字。‎ ‎【答案】 由繁入简真人生 ‎ 马克•吐温回顾自己的一生时,他写下了这样的话:“生命如此短暂,我们没有时间争吵、道歉、伤心。我们只有时间去爱。”只有“信”这个世界,我们才会可能“爱”这个世界。但马克•吐温真的一辈子只有“信”而全无“思”吗?一个人到底要经历过多少“争吵、道歉、伤心”才能把世界“思索”得清楚呢?而人生到底是“丰富”好呢还是“简单”好呢?‎ 据我的观察与了解:隐姓瞒名且生活暂安稳的罪犯往往待人最真诚最简单,做过不少坏事的人更有可能开朗热情、友好周到。有时,很怕某个年既长矣仍瞪着表面天真的眼睛看过来又看过去,或亮出表面天真的笑声出现在大庭广众之间。‎ 假如人心真是简单的,世界当然会是简单的;关键是人心一定是多思的,世界当然就丰富起来了,丰富得让人哑口无言、瞠目结舌。人与人之间有时竟然没有坐下来坦诚解释矛盾的机会。‎ 从某种意义上讲,动不动就大讲“人们都是简单的、社会都是阳光的、哪里哪里用会想那么多啊”的人都是有些可疑的,他(她)要么未经世事,要么精明如纯。没有利益(职位、名誉、面子、声望、金钱)影响或牵扯时,人人当然都会是简单的,所以,萍水相逢、随波而散的朋友往往被长久牵挂;而同在一个办公室的好朋友则可能争得面红耳赤、面破血流很快形同陌路;人人都想证明自己,人人都有一个或高或低的自我定位,你不想争也有机制要求你争,况且你也不可能甘心事事落后、时时落后。山不转水转,风不动幡动,幡不思而心在思。你思我思,领导又思,于是世界就过于丰富多彩起来。‎ 人最不了解的可能是自己。王阳明反复讲过“破山中贼易,破心中贼难”。‎ 安徒生在自传《我的一生》中如实记录了这样一件事:他突然收到了一封匿名攻击信,他立刻想到了肯定是某某人干的。但安徒生接下来所写的一句话让人沉思:“鄙劣的念头人人都有。我也是。”承认鄙劣的人,才有可能写童话;他的许多童话,其实是写给成年人的。他“思”过,所以他丰富;他丰富过,所以他最终走向了简单。最后,他还是决定有保留地“信”这个世界。‎ ‎【解析】试题分析:这是一道哲理性强、思维空间开阔的命题。“人世纷繁复杂,当你以‘信’的态度面对时,它就简单;当你以‘思’的态度面对时,它就丰富……”,材料中有两个最重要的关键词:“信”、“思”。根据语境,“信”可理解为信仰、信任、相信、持守信念等。以“信”的态度,纷繁的社会、复杂的人世可以变得简单而纯净。在这个怀疑的时代,我们依然需要信仰。“信”是对人类社会变得更好的信心,世界因此而变得单纯美好;当然,“信”也可能会使人的认识停留于事物表层,从而作出简单判断。“思”可以理解为思考、思量、思辨、思虑、审思等,是一种理性的思维状态。“思”可以对事物进行深入的思索,可以与生活保持审思的距离,可以与过往产生思念的空间……世界因人的心理活动和精神生活而变得丰富无穷。“信”与“思”的关系复杂多样:可以并列共存,既“信”且“思”;可以相互转化,从“信”到“思”或从“思”到“信”;也可关涉两方而重点围绕一方进行立意和构思……能围绕核心概念自圆其说即可。材料中还有另外两个重要的词语:“简单”、“丰富”。这两个词语对“信”和“思”的内涵起一定的限制和暗示作用,是“信”和“思”的结果呈现。“信”、“思”、“简单”与“丰富”,这四个词语应联系起来进行理解:“信”则简,“思”则丰。‎ 材料中的省略号提示我们,以“我”观世,除了“信”则简、“思”则丰以外,还有其他情形,如“疑”则乱、爱则暖……外部镜像其实来自于人心的投射。当然,就内心与外物的关系来写,也应该以材料为起点或落点。‎ 参考立意:‎ 从信的角度,生活因信而简 从思的角度,人生因思而丰厚 从二者关系的角度,由繁入简真人生 第Ⅱ卷 ( 附加题 )‎ 阅读材料,完成下面小题。 ‎ ‎ 文章与政通而风俗以文移在三代之道以文与忠敬随之是为理具与运高下。探采古作者之论,以屈原宋玉贾谊司马迁刘向班固为世魁杰。然骚人之辞,怨刺愤怼,虽援及君臣教化,而不能沾洽持论。相如子云,瑰丽诡变,讽多要寡,漫羡无归,不见治乱。贾马刘班,乘时君之善否,直豁己臆,奋然以拯世扶物为任,纂绪造端必不空言。言之所及,则君臣礼乐,教化赏罚,无不包焉。‎ ‎(节选自裴廷翰《(樊川文集)序》)‎ ‎22. 用斜线“给上面文言文中的画线部分断句。(限5处)‎ ‎23. 材料中的“子云”指的是_▲_(人名),《樊川文集》的作者是_▲_。‎ ‎24. 根据材料,概括“贾马刘班”文章的特点。‎ ‎【答案】22. 文章与政通/而风俗以文移/在三代之道/以文与忠敬随之/是为理具/与运高下 ‎ ‎23. 扬雄、杜牧 24. ①遵循三代之道;②表达直接;③内容充实而丰富。‎ ‎【解析】‎ ‎22. 试题分析:本题所给句子在文段开头部分,有总领全段的作用,结合后文来看,作者强调的是文章要反映社会现实,文章为要政治教化服务,据此可知“文章与政通”“‎ 风俗以文移”后应分别断开;“以文与忠敬随之”是对“三代之道”的具体解释,“是为”可以看作是固定结构,“理具”是一个词,指才识,由此可推断出“三代之道”“以文与忠敬随之”“是为理具”后应断开。‎ 点睛:本题考查文言文断句的能力。常用的断句方法有:①根据文意断句。②利用对话标志断句,对话常以“曰”、“云”、“言”为标志,两人对话,一般在第一次问答写出人名,以后就只用“曰”而把主语省略。③借助文言虚词断句,夫、盖、至若、若夫、初、唯、斯、敬等常用于一句话的开头,在它们的前面一般要断开;也、矣、焉、耳等经常用于陈述句尾,其后面一般要断开;疑问语气词:何、胡、安、何如、奈何、如之何等词或固定结构之后,一般可构成疑问句,只要贯通上下文意,就可断句。④借助对比、对偶、排比、顶真等修辞断句。‎ ‎23. 试题分析:本题考查文学常识。扬雄,字子云,汉族。西汉官吏、学者。扬雄是继司马相如之后西汉最著名的辞赋家。所谓“歇马独来寻故事,文章两汉愧杨雄”。在刘禹锡著名的《陋室铭》中“西蜀子云亭”的西蜀子云即为扬雄。杜牧杜牧,字牧之,号樊川居士,是唐代杰出的诗人、散文家,因晚年居长安南樊川别墅,故后世称“杜樊川”,著有《樊川文集》。‎ ‎24. 试题分析:本题要求概括“贾马刘班”文章的特点,相关信息在文段的结尾部分。从所给文段来看,贾马刘班的文章“乘时君之善否,直豁己臆”,表明他们的文章表达直接;“纂绪造端必不空言”,表明内容充实而丰富;“奋然以拯世扶物为任”“言之所及,则君臣礼乐,教化赏罚,无不包焉”说明他们懂得文章与政治教化相通,应为社会服务,并表达的“忠敬”之意,所以说他们的文章遵循了三代之道,‎ 名著阅读题 ‎25. 下列有关名著的说明,不正确的两项是 A. 从袭人口中得知宝玉将娶宝钗后,心气高傲的黛玉立马焚绢毁诗,满怀怅恨,直声叫着“宝玉!宝玉!你好……”,气绝身亡。‎ B. 在诗剧《女神之再生》中,郭沫若借“共工怒触不周山”和“女娲炼石补天”这两个神话,表现了反抗、破坏和创造的主题。‎ C. 《阿Q正传》是鲁迅小说集《呐喊》中唯一的一篇中篇小说。其主人公阿Q现实处境十分悲惨,但在精神上却“常处优胜”。‎ D. 《家》中,鸣凤得知自己将被送给冯乐山做妾后,怀着最后的希望向觉慧求助,可不知情的觉慧正忙着写文章,没注意到她。‎ E. 老葛朗台死后,被查理遗弃的欧也妮不计前嫌,当家作主的她所做的第一件事是拿出一百五十万法郎的巨款,帮叔父还债。‎ ‎【答案】AE ‎【解析】试题分析:题干要求选出“下列有关名著的说明,不正确的两项”,这是考查学生对名著知识的识记能力。考生在平时的名著阅读中,注意把握主要人物的特点,事情的因果关联。A项,“从袭人口中得知宝玉将娶宝钗”有误,黛玉不是从袭人口中而是从傻大姐口中得知宝玉婚讯的;“心气高傲的黛玉立马焚绢毁诗”错误,得知宝玉婚讯后,黛玉并不是“立马焚绢毁诗”,曾去宝玉房中见过宝玉。E项,“当家作主的她所做的第一件事是拿出一百五十万法郎的巨款,帮叔父还债”有误,欧也妮当家做主后做的第一件事是给了拿侬1200法郎促成拿侬与田产看守人高诺阿莱的婚姻;“被查理遗弃的欧也妮不计前嫌”有误,为叔父偿还债务时,她并没有被查理遗弃或者说她并不知道查理遗弃了她,所以也就谈不上“不计前嫌”。‎ ‎26. 简答题 ‎⑴《三国演义》中,杨修被杀的原因有哪些? ‎ ‎⑵《边城》中,爷爷口中的“走车路”、“走马路”分别喻指什么?‎ ‎【答案】(1)①杨修恃才放旷;②杨修卷入了曹氏家庭的夺嫡之争;③杨修的身份与曹魏政权有利益冲突;④曹操忌其才能且疑心病重。 (2)“走车路”喻指由船总出面请媒人来向爷爷提亲;“走马路”喻指自己做主,站在渡口对溪高崖上,为翠翠唱三年六个月的歌。 ‎ ‎【解析】“走车路”喻指由船总出面请媒人来向爷爷提亲;“走马路”喻指自己作主,站在渡口对溪高崖上,为翠翠唱三年六个月的歌。‎ ‎(1)试题分析:题干问的是“《三国演义》中,杨修被杀的原因有哪些”,这是针对《三国演义》设题,考查小说的故事情节。“杨修被杀”有杨修自身的原因,也有曹操的原因,前者为内因,后者为外因,从内因角度来看,杨修恃才放旷,卖弄聪明,遭到曹操的嫉妒防范,杨修为显示自己的聪明才能置军纪于不顾,道破曹操梦中杀人事件和鸡肋事件,同时他卷入了曹家兄弟继位之争,站在曹植一边,曹操为巩固曹丕的统治必须杀杨修,且杨修本人的身份与曹魏政权的利益有冲突,杨修母亲是袁术的女儿,杨修是袁术的外甥。从外因角度来看,“杨修被杀”也与曹操奸诈、嫉能、深谋远虑以及曹丕的取胜有关。‎ ‎(2)试题分析:题干问的是“《边城》中,爷爷口中的‘走车路’、‘走马路’分别喻指什么”,这是考查对《边城》内容的识记能力。考生可以结合着故事情节和人物形象分析。回答本题时,先要根据题目的提示在记忆仓库中搜索,表述时既要注意合乎原著的有关内容,要将“走车路”与“走马路”与原文故事内容联系在一起分析其比喻意义。“走车路”喻指由船总出面请媒人来向爷爷提亲;“走马路”喻指自己作主,站在渡口对岸高崖上,为翠翠唱三年六个月的歌。‎ 材料概括分析题 阅读下面文字,完成下面小题 中国人丑陋吗?‎ ‎ 鲁迅先生的重要成就是对中国人国民劣根性的揭示;柏杨先生在《丑陋的中国人》中所激烈批评的也是中国人国民性的负面。他们都不是进行严谨而具逻辑的理性剖析,而是凭着敏感与尖锐,随感式却一针见血地刺中国民性格中的痼疾。鲁迅用这种国民集体性格的元素塑造出中国小说人物画廊中前所未有的人物形象——阿Q。当然,鲁迅也把这种批判写在他许多杂文中。柏杨则认为杂文更可以像“匕首一样”直插问题的“心脏”。故而柏杨没有将国民性写入小说。‎ ‎ 这使我想起从19世纪下半期到20世纪初的“传教士文学”。传教士出于对异文化的好奇,热衷于对中国文化形态进行描述。他们笔下中国人的劣根性是相当复杂的。有善意的批评,有文化误解,也有轻蔑和贬损。特别是后者,与西方殖民者傲慢的心态相关。由于人们对鸦片战争以后屈辱的历史刻骨铭心,所以很少有人直面这些出自西方人笔下的批评。‎ ‎ 然而我们对自我的批评为什么也不能接收呢?是鲁迅和柏杨所言荒谬,还是揭疤揭得太狠?不狠不痛,焉能触动。其实任何国家和地域的集体性格中都有劣根。指出劣根,并不等于否定优根。应该说,揭示劣根,剪除劣根,正是要保存自己民族特有的优良的根性。‎ ‎ 从文化视角观察与解析国民性需要非凡的眼光,用批评精神将国民性格的痼疾揭示出来需要勇气。尤其是柏杨先生这个充满自责和自警的题目——丑陋的中国人——多容易被误解呀!但是只要我们在这些激烈的自责中能够体会一位作家对民族的爱意,其所言之“丑陋”便会开始悄悄地转化。‎ ‎ 如今,中国正以惊人的速度走向繁荣。繁荣带来的自信使我们难免内心膨胀。似乎我们不再需要自省什么“丑陋不丑陋”了。然而一个真正的文明的民族,总要不断自我批评和自我完善,不管是穷是富。为此,柏杨先生这本令人深省的书该重新放在我们的案头。‎ ‎(有改动)‎ ‎27. 作者所论及的“传教士文学”是怎样的一种文学?试作简要说明。‎ ‎28. 从全文来看,鲁迅和柏杨对“国民劣根性的揭示”及其效果有何异同?‎ ‎29. 为什么说“柏杨先生这本令人深省的书该重新放在我们的案头”?‎ ‎【答案】27. “传教 士文化”是19世纪下半期到20世纪初来华传教士写中国的文化形态的文学。这种文学注重揭示中国人的相当复杂的劣根性。这种文学有善意的批评,也有与善意的批评相对的轻蔑和贬损,表现了西方殖民者傲慢的心态。 ‎ ‎28. 相同的是:都带有非凡的眼光、强烈的批判性和勇气;并非严谨而具逻辑的理性剖析,而是凭着敏感与尖锐,随感式却一针见血地刺中国民性格中的痼疾;批判得又狠又痛,让有些人无法接受。不同的是:鲁迅在小说和杂文中都有所批判,而柏杨主要用杂文进行批判。 ‎ ‎29. 因为我们的国民性中有劣根需要揭示和剪除,《丑陋的中国人》这本书有助于保存优良的根性;有助于惊醒一些因国家快速繁荣而内心膨胀的人;中华民族需要这样的有助于自警自醒的书籍来不断地自我批评和自我完善。‎ ‎【解析】‎ ‎27. 试题分析:题干问的是“作者所论及的‘传教士文学’是怎样的一种文学?试作简要说明”,这是考查学生对文章重要概念的理解和概括能力。首先应找到答题的区域,文章第二段开头说“这使我想起从19世纪下半期到20世纪初的‘传教士文学’”,这就提示了答题的区域,由此可以找到后面的内容,即“传教士出于对异文化的好奇,热衷于对中国文化形态进行描述。他们笔下中国人的劣根性是相当复杂的。有善意的批评,有文化误解,也有轻蔑和贬损。特别是后者,与西方殖民者傲慢的心态相关”,根据这些内容进行该即可。‎ ‎28. 试题分析:题干问的是“从全文来看,鲁迅和柏杨对‘国民劣根性的揭示’及其效果有何异同”,这是考查筛选概括信息的能力。根据题干中“鲁迅”“柏杨”等信息可以快速找到设题的区域,在第一段,“鲁迅先生的重要成就是对中国人国民劣根性的揭示;柏杨先生在《丑陋的中国人》中所激烈批评的也是中国人国民性的负面。他们都不是进行严谨而具逻辑的理性剖析,而是凭着敏感与尖锐,随感式却一针见血地刺中国民性格中的痼疾”,这些是其共同性;“鲁迅用这种国民集体性格的元素塑造出中国小说人物画廊中前所未有的人物形象——阿Q,鲁迅也把这种批判写在他许多杂文中。柏杨则认为杂文更可以像‘匕首一样’直插问题的‘心脏’。故而柏杨没有将国民性写入小说”,这是二者的不同点。‎ ‎29. 试题分析:题干问的是“为什么说‘柏杨先生这本令人深省的书该重新放在我们的案头’”,‎ 这是考查对文意的理解和概括能力。首先找到题干中的引文,理解其意思,“柏杨先生这本令人深省的书该重新放在我们的案头”,这说明《丑陋的中国人》这本书存在的价值和必要性,从文中来看,第三段说“其实任何国家和地域的集体性格中都有劣根”“指出劣根,并不等于否定优根。应该说,揭示劣根,剪除劣根,正是要保存自己民族特有的优良的根性”,我们的国民性中有劣根需要揭示和剪除,《丑陋的中国人》这本书有助于保存优良的根性;最后一段说“中国正以惊人的速度走向繁荣。繁荣带来的自信使我们难免内心膨胀。似乎我们不再需要自省什么‘丑陋不丑陋’了。然而一个真正的文明的民族,总要不断自我批评和自我完善,不管是穷是富”,这说明柏杨的这本书有助于惊醒一些因国家快速繁荣而内心膨胀的人,而我们的民族需要这样的有助于自警自醒的书籍来不断地自我批评和自我完善。‎ ‎ ‎ ‎ ‎

资料: 4.5万

进入主页

人气:

10000+的老师在这里下载备课资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