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寡人之于国也》《劝学》《过秦论》《师说》导学案
加入VIP免费下载

《寡人之于国也》《劝学》《过秦论》《师说》导学案

ID:555828

大小:141 KB

页数:9页

时间:2021-03-13

加入VIP免费下载
温馨提示:
1. 部分包含数学公式或PPT动画的文件,查看预览时可能会显示错乱或异常,文件下载后无此问题,请放心下载。
2. 本文档由用户上传,版权归属用户,天天资源网负责整理代发布。如果您对本文档版权有争议请及时联系客服。
3. 下载前请仔细阅读文档内容,确认文档内容符合您的需求后进行下载,若出现内容与标题不符可向本站投诉处理。
4. 下载文档时可能由于网络波动等原因无法下载或下载错误,付费完成后未能成功下载的用户请联系客服处理。
网站客服:403074932
资料简介
文言文考点导学案 必修三⑴‎ ‎ ‎ 教材篇目《寡人之于国也》《劝学》《过秦论》《师说》‎ 考点知识巩固 一、理解常见文言实词在文中的含义 ‎1.写出下列通假字的本字,并解释其义 ‎《寡人之于国也》‎ ‎(1)直不百步耳 通: , (2)则无望民之多于邻国也 通: ,‎ ‎(3)颁白者不负戴于道路矣 通: , (4)涂有饿莩 通: ,‎ ‎(5) 以为轮 通: , (6)虽有槁暴,不复挺者 通: , 通: ,‎ ‎《劝学》‎ ‎(7)知明而行无过矣 通: , (8)君子生非异也 通: ,‎ ‎《过秦论》‎ ‎(9)合从缔交 通: , (10)倔起阡陌之中 通: ,‎ ‎(11)赢粮而景从 通: ,‎ ‎《师说》‎ ‎(12)所以传道受业解惑也 通: , (13)或师焉,或不焉 通: ,‎ ‎2.解释下列句中加点的实词 ‎《寡人之于国也》‎ ‎(1)河内凶: (2)不违农时:‎ ‎(3)数罟不入洿池: (4)涂有饿莩:‎ ‎(5)非我也,岁也: (6)谨庠序之教:‎ ‎(7)申之以孝悌之义:‎ ‎《劝学》‎ ‎(8)君子博学而日参省乎己:‎ ‎(9)金就砺则利: (10)不积跬步:‎ ‎《过秦论》‎ ‎(11)于是秦人拱手而取西河之外:‎ ‎(12)氓隶之人:‎ ‎(13)然秦以区区之地:‎ ‎《师说》‎ ‎(14)句读之不知: (15)君子不齿:‎ ‎3.解释下列加点的古今异义词的古义 ‎ 《寡人之于国也》‎ ‎ (1)寡人之于国也 ‎ 古义: 今义:形影孤单之人。‎ ‎ (2)河内凶 ‎ 古义: 今义:泛指河流。‎ ‎ (3)弃甲曳兵而走 ‎ 古义: 今义:一般行走。‎ ‎(4)是使民养生丧死无憾也 ‎ 古义: 今义:保养身体。‎ ‎《劝学》‎ ‎(5)君子博学而日参省乎己 ‎ 古义: 今义:知识、学识渊博。‎ ‎(6)蚓无爪牙之利 ‎ 古义: 今义:坏人的党羽、帮凶。‎ ‎(7)非蛇鳝之穴无可寄托者 ‎ 古义: 今义:托付;把感情、理想、希望等放在某人身上或某 ‎ 种事物上。‎ ‎(8)蟹六跪而二螯 ‎ 古义: 今义:双膝弯曲,使一个或两个膝盖着地。‎ ‎《过秦论》‎ ‎(9)以致天下之士 ‎ 古义: 今义:连词,用在下半句话的开头,表示下文是上述原 ‎ 因所形成的结果(多指不好的结果)。‎ ‎(10)山东豪俊遂并起而亡秦族矣 ‎ 古义: 今义:山东省。‎ ‎(11)然后践华为城,因河为池。‎ ‎ 古义: 今义:泛指河流。‎ ‎(12)国家无事 ‎ 古义: 今义:一个国家的整个区域。‎ ‎(13)古之学者必有师 ‎ 古义: 今义:指在学术上有一定成就的人。‎ ‎(14)小学而大遗 ‎ 古义: 今义:对儿童、少年实施初等教育的学校,给儿童、少 ‎ 年以全面的基础教育。‎ 9‎ ‎(15)吾从而师之 ‎ 古义: 今义:表目的和结果的连词。‎ ‎4.解释下列多义词 ‎《寡人之于国也》‎ ‎(1)发 涂有饿莩而不知发:‎ 发闾左谪戍渔阳九百人:‎ 野芳发而幽香,佳木秀而繁阴:‎ 顷之,未发,太子迟之:‎ 舜发于畎亩之中:‎ 怀怒未发,休祲降于天:‎ 征于色,发于声,而后喻:‎ 士皆瞋目,发尽上指冠:‎ 不愤不启,不悱不发:‎ ‎(2)加 邻国之民不加少:‎ 牺牲玉帛,弗敢加也,必以信:‎ 樊哙覆其盾于地,加彘肩上:‎ 大王加惠,以大易小,甚善:‎ 登高而招,臂非加长也,而见者远:‎ 万钟于我何加焉:‎ 强秦之所以不敢加兵于赵者,徒以吾两人在也:‎ 秦王竟酒,终不能加胜于赵:‎ ‎《劝学》‎ ‎(3)绝 未至身,秦王惊,自引而起,绝袖:‎ 假舟楫者,非能水也,而绝江河:‎ 率妻子邑人来此绝境:‎ 若能以吴越之众与中国抗衡,不如早与之绝:‎ 忽然抚尺一下,群响毕绝:‎ 奇山异水,天下独绝:‎ 佛印绝类弥勒:‎ ‎(4)假 君子生非异也,善假于物也:‎ 乃悟前狼假寐,盖以诱敌:‎ 以是人多以书假余:‎ 愿大王少假借之:‎ 武与副中郎将张胜及假吏常惠等募士斥候百余人俱:‎ 府吏闻此变,因求假暂归:‎ 假令仆伏法受诛,若九牛亡一毛:‎ ‎《过秦论》‎ ‎5.指出下列加点词语的活用类型并释义 ‎ 《寡人之于国也》‎ ‎ (1)养生丧死无憾:‎ ‎ (2)五亩之宅,树之以桑:‎ ‎ (3)然而不王者,未之有也:‎ ‎(4)五十者可以衣帛矣:‎ ‎ (5)谨庠序之教:‎ ‎ (6)王无罪岁,斯天下之民至焉:‎ ‎(7)填然鼓之:‎ ‎《劝学》‎ ‎(8)故木受绳则直:‎ ‎(9)君子博学而日参省乎己:‎ ‎(10)不如登高之博见也:‎ ‎(11)假舟楫者,非能水也:‎ ‎(12)上食埃土,下饮黄泉,用心一也:‎ ‎《过秦论》‎ ‎(13)有席卷天下,包举宇内,囊括四海之意:‎ ‎(14)南取汉中,西举巴、蜀:‎ ‎(15)天下云集响应:‎ ‎(16)履至尊而制六合:‎ ‎(17)序八州而朝同列:‎ ‎(18)外连衡而斗诸侯:‎ ‎(19)吞二周而亡诸侯:‎ ‎(20)却匈奴七百余里:‎ ‎(21)且夫天下非小弱也:‎ ‎(22)会盟而谋弱秦:‎ ‎(23)乃使蒙恬北筑长城而守藩篱:‎ 9‎ ‎(24)金城千里,子孙帝王万世之业也:‎ ‎(25)以愚黔首:‎ ‎(26)赢粮而景从:‎ ‎《师说》‎ ‎(27)择善而从之:‎ ‎(28)而耻学于师:‎ ‎(29)小学而大遗:‎ ‎(30)孔子师郯子:‎ 二、理解常见文言虚词在文中的意义和用法 ‎6.写出下列句子中加点虚词的意义和用法 焉 ‎(1)王无罪岁,斯天下之民至焉 ‎ ‎(2)且焉置土石? ‎ ‎(3)犹且从师而问焉 ‎ ‎(4)然郑亡,子亦有不利焉! ‎ ‎(5)或师焉,或否焉,小学而大遗 ‎ ‎(6)盘盘焉,囷囷焉,蜂房水涡 ‎ ‎(7)于其身,则耻师焉 ‎ 所 ‎(1)道之所存,师之所存也。‎ ‎(2)成反复自念,得无教我猎虫所耶?‎ ‎(3)嬴闻如姬父为人所杀。‎ ‎(4)师者,所以传道受业解惑也。‎ ‎(5)臣所以去亲戚而事君者,徒慕君之高义也。‎ 则 ‎(1)故木受绳则直,金就砺则利。‎ ‎(2)向吾不为斯役,则久已病矣。‎ ‎(3)位卑则足羞,官盛则近谀。‎ ‎(4)于其身也,则耻师焉,惑矣。‎ ‎(5)非死则徙尔 ‎(6)此则岳阳楼之大观也 ‎(7)及诸河,则在舟中矣。‎ 三、理解与现代汉语不同的句式和用法 ‎7.指出下列句子的句式特点 ‎ (1)虽有槁暴,不复挺者,輮使之然也 ‎ (2)谨庠序之教,申之以孝悌之义 ‎ (3)蚓无爪牙之利,筋骨之强 ‎ (4)道之所存,师之所存也 ‎ (5)不拘于时,学于余 ‎ (6)句读之不知,惑之不解 ‎ (7)则无望民之多于邻国也 ‎ (8)身死人手,为天下笑者,何也 ‎ (9)然而不王者,未之有也 ‎(10)輮以为轮 ‎(11)委命下吏 ‎(12)耻学于师 四、重要语句翻译 ‎ 《寡人之于国也》‎ ‎9.是何异于刺人而杀之,曰“非我也,兵也”?‎ ‎10.谨庠序之教,申之以孝悌之义。‎ ‎《劝学》‎ ‎11.青,取之于蓝,而青于蓝。‎ ‎12.故木受绳则直,金就砺则利,君子博学而日参省乎己,则知明而行无过矣。‎ ‎《过秦论》‎ ‎13.有席卷天下,包举宇内,囊括四海之意,并吞八荒之心。‎ ‎14.胡人不敢南下而牧马,士不敢弯弓而报怨。‎ ‎15.良将劲弩守要害之处,信臣精卒陈利兵而谁何。‎ 9‎ ‎《师说》‎ ‎16.彼童子之师,授之书而习其句读者,非吾所谓传其道解其惑者也。‎ ‎17.巫医乐师百工之人,君子不齿,今其智乃反不能及,其可怪也欤!‎ 五、素材集成 ‎1.或百步而后止,或五十步而后止。以五十步笑百步,则何如?(《寡人之于国也》)‎ 适用话题:“看问题抓事物本质,不能仅停留表面”“对人与对己”“谦虚”‎ 精彩运用:其实“五十步笑百步”是一般人的通病,他们往往只看到別人的缺点和短处,却不明白自己也犯了相同的错误和毛病,还一味批评別人,而不会检讨自己并改正自己的缺点和错误,这实在是标准的“五十步笑百步”。朋友,当你想取笑别人的错误时,先要扪心自问,这样的错误,我犯了吗?‎ ‎2.不违农时,谷不可胜时也;数罟不入洿池,鱼鳖不可胜食也;斧今以时入山林,材木不可胜用也。(《寡人之于国也》)‎ 适用话题:“遵循自然规律”“保护生态平衡”“坚持可持续性发展的道路”“人与自然的和谐”‎ 精彩运用:近百年来,不和谐的场景一幕幕在加速上演着。当蒸汽机代替了手工作业,当电能、核能代替了煤炭石油时,人们逐渐破坏了自然的和谐。不知道多少黑烟毒气排入了原本湛蓝的天空,不知多少农药灰尘在大地肆意飞舞。而一次性餐具、不可降解的塑料袋、电池等产品也正在不断地破坏着生态的和谐,破坏着整个人类赖以生存的家园和谐。或许几十年、几百年后我们将没有了赖以生存的淡水,也许石油等一次性能源也将很快被用尽,届时我们又该何去何从?生态的和谐是多么的重要啊!听听孟子的呼声吧!‎ ‎3.青,取之于蓝,而青于蓝。(《劝学》)‎ 适用话题:“学习”“超越”“进步”‎ 精彩运用:这句话的原意是指靛青染料是从蓝草中提炼出来的,但颜色比蓝草更深。用在此处其意是强调学习的功效。是的,学习者不是简单地重复已有的知识,每个人都要善于在前人的基础上有所创新,有所进步。人只有不断学习,改造自己,才能不断地超越自我。后世一般把“青出于蓝胜于蓝”用来形容学生胜过老师,与长江后浪推前浪的意思相似。‎ ‎4.君子博学而日参省乎己,则知明而行无过矣。(《劝学》)‎ 适用话题:“学习与思考”“反思与进步”‎ 精彩运用:我们在成长的过程中,难免会染上一些灰尘——诸如懒惰、自卑等等。而这些灰尘虽然用肉眼不能看清,却会让我们的大脑运转不灵,直接影响我们的前程。这个时候,我们就需要时时反省,就像曾子那样每日多次反省:“为人家办事情是不是尽心尽力了呢?和朋友交往是不是真诚呢?老师传给我的知识是不是复习了呢?”‎ ‎5.故不积跬步,无以至千里;不积小流,无以成江海。(《劝学》)‎ 适用话题:“坚持积累”“量变与质变”‎ 精彩运用:“泰山不择细壤故成其高,江海不择细流故成其深”,无论学习还是生活,我们都应加强积累,注重积累的重要性。法国作家大仲马说:“生活是由无数个烦恼组成的念珠,你必须微笑着数完它”。生活本身就是一个积累的过程,我们只有在积累中走完人生这个过程,才能体会生活的真谛。‎ ‎6.锲而舍之,朽木不折;锲而不舍,金石可镂。(《劝学》)‎ 适用话题:“持之以恒”“执著”‎ 精彩运用:执著是“咬定青山不放松,任尔东南西北风”;执著是坚守,在纷至沓来的诱惑面前,如锚碇般坚强稳定,稳住左顾右盼,游离不定的心思;执著是忘情是专注,是一心一意的全神贯注的追寻、探索,是锲而不舍孜孜不倦的探求;执著是热情的投入,是一份深深的眷恋;执著也是给予是付出,是全副身心的追求。‎ ‎7.蚓无爪牙之利,筋骨之强,上食埃土,下饮黄泉,用心一也。蟹六跪而二螯,非蛇鳝之穴无可寄托者,用心躁也。(《劝学》)‎ 适用话题:“恒心”“浮躁”“毅力”‎ 精彩运用:蚯蚓的体内是没有骨头的,可偏偏就是这么一种无骨的动物,身上却具有比那些有骨者更多的坚强与韧性。一辈子锲而不舍地躬行,用柔弱的躯体,在漆黑的无路的地下,开辟出一条生之路来。‎ ‎8.师不必贤于弟子,弟子不必不如师,闻道有先后,术业有专攻。(《师说》)‎ 适用话题:“各有所长”“自信”‎ 精彩运用:不要看轻自己,不必自怨自艾,世间很少全才,更少有十全十美的人,只要你有一技之长,你就可能在这方面胜过别人。古人云:“师不必贤于弟子,弟子不必不如师”。作为师长,我们应该始终坚持着“礼贤下士”的原则,真诚地、虚心地向每一个孩子们请教,哪怕是一个很不起眼的问题,孩子们也耐心地、认真地、幸福地告诉我《谁动了我的奶酪》的主要内容,《哈里·波特》怎么怎么好玩,他们还会告诉我新建的儿童公园在哪……‎ ‎9.是故无贵无贱,无长无少,道之所存,师之所存也。(《师说》)‎ 适用话题:“真理”“盲从”“赏识”“学习”“合作”“帮助”‎ 精彩运用:互帮互学,方能共同进步。孔子当年就认为“三人行,必有我师焉”;韩愈当年也批评了“耻学于师”的风气,提倡“不耻相师”。在今天激烈竞争的年代,有些人暗自发力,以为“留一手”,自己可以脱颖而出,其实封闭自己,只会变成井底之蛙,你虚心求教,必有进步;你帮助别人的同时,也促使自己提高。没有赏识就没有教育,每个孩子仿佛都是为得到赏识而来到人世。每一个人,无贵无贱,无长无少,都有他光彩夺目的一面,作为教师,要寻找学生的闪光点,挖掘学生的优势潜能,树立学生的自尊自信,让孩子在赏识中点燃生命的理想,实现生命的价值。‎ 9‎ 文言文考点导学案 必修三⑵‎ 考点对应训练 课内语段精选 ‎(一)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1~4题。‎ ‎ 梁惠王曰:“寡人之于国也,尽心焉耳矣。河内凶,则移其民于河东,移其粟于河内;河东凶亦然。察邻国之政,无如寡人之用心者。邻国之民不加少,寡人之民不加多,何也?”‎ ‎ 孟子对曰:“王好战,请以战喻。填然鼓之,兵刃既接,弃甲曳兵而走。或百步而后止,或五十步而后止。以五十步笑百步,则何如?”‎ ‎ 曰:“不可,直不百步耳,是亦走也。”‎ ‎ 曰:“王如知此,则无望民之多于邻国也。 “不违农时,谷不可胜食也;数罟不入洿池,鱼鳖不可胜食也;斧斤以时入山林,材木不可胜用也。谷与鱼鳖不可胜食,材木不可胜用,是使民养生丧死无憾也。养生丧死无憾,王道之始也。‎ ‎ “五亩之宅,树之以桑,五十者可以衣帛矣。鸡豚狗彘之畜,无失其时,七十者可以食肉矣。百亩之田,勿夺其时,数口之家,可以无饥矣;谨庠序之教,申之以孝悌之义,颁白者不负戴于道路矣。七十者衣帛食肉,黎民不饥不寒,然而不王者,未之有也。‎ ‎ “狗彘食人食而不知检,涂有饿莩而不知发,人死,则曰:‘非我也,岁也。’是何异于刺人而杀之,曰 ‘非我也,兵也’?王无罪岁,斯天下之民至焉。”‎ ‎1.下列加点词语的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 ( )‎ ‎ A.不违农时 违:违背 B.数罟不入洿池 罟:网 ‎ C.养生丧死无憾 憾:遗憾 D.王道之始也 始:开端 ‎2.与“谷不可胜食也”中“也”的用法相同的一项是( )‎ ‎ A.寡人之于国也,尽心焉耳矣。 B.寡人之民不加多,何也?‎ ‎ C.然而不王者,未之有也。 D.人死,则曰“非我也,岁也。”‎ ‎3.对下列各句中“之”的分类正确的一项是 ( )‎ ‎ ①斯天下之民至焉 ②鸡豚狗彘之畜 ③树之以桑 ‎ ④未之有也 ⑤邻国之民不加少 ‎ A.①②⑤/③/④ B.①③⑤/②/④ C.①②④/③⑤ D.①②⑤/③④‎ ‎4.翻译文中画横线的句子。‎ ‎ (1)河内凶,则移其民于河东。‎ ‎(2)斧斤以时入山林,材木不可胜用也。‎ 课外达标训练 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9~13题。‎ ‎ 齐人伐燕,取之。诸侯将谋救燕。宣王曰:“诸侯多谋伐寡人者,何以待之?”‎ ‎ 孟子对曰:“臣闻七十里为政于天下者,汤是也。未闻以千里畏人者也。《书》曰:‘汤一征,自葛始。’天下信之。东面而征,西夷怨;南面而征,北狄怨。曰:‘奚为后我?’民望之,若大旱之望云霓①也。归市者②不止,耕者不变。诛其君而吊其民,若时雨降,民大悦。‎ ‎《书》曰:‘徯③我后,后来其苏④。’今燕虐其民,王往而征之,民以为将拯己于水火之中也,箪食壶浆以迎王师。若杀其兄父,系累⑤其子弟,毁其宗庙,迁其重器⑥,如之何其可也?天下固畏齐之强也,今又倍地而不行仁政,是动天下之兵也。王速出令,反其旄倪⑦,‎ 止其重器,谋于燕众,置君而后去之,则犹可及止也。 ” ‎ ‎(节选自《孟子·梁惠王下》)‎ ‎【注】 ①霓:虹霓。虹霓在清晨出现于西方是下雨的征兆。②归市者:指做生意的人。③徯:等待。④后来其苏:君王来了就会有起色。苏:恢复,苏醒,复活。⑤系累:束缚,捆绑。⑥重器:指贵重的祭器。⑦旄(mào)倪:旄,通“耄”,八九十岁的人叫做耄,这里通指老年人。倪,指小孩子。‎ ‎9.下列加点字的解释,有误的一项是 ( )‎ ‎ A.东面而征 东面:面向东 ‎ B.徯我后,后来其苏 后:后面 ‎ C.诸侯多谋伐寡人者 伐:攻打 ‎ D.今又倍地而不行仁政 倍:动词,扩充一倍 ‎10.下列句子中,加点词的意义和用法都相同的一项是( )‎ ‎ ①诸侯多谋伐寡人者,何以待之 ②斧斤以时入山林 ‎ ③箪食壶浆以迎王师 ④王好战,请以战喻 ‎ A.①② B.③④ C.②③ D.①④‎ ‎11.孟子反对不义的战争,他主张如果进行战争也应 ‎ “解民倒悬”,下列能体现这种思想的一项是( )‎ ‎ ①东面而征,西夷怨 ②南面而征,北狄怨 ③民望之,若大旱之望云霓也 ④诛其君而吊其民,若时雨降 ⑤民以为将拯己于水火之中也 ⑥是动天下之兵也 ‎ A.①②③④ B.②③⑤‎ ‎ C.④⑤⑥ D.③④⑥‎ ‎12.下列对文章内容的理解,正确的一项是 ( )‎ ‎ A.齐国攻打燕国,占领了它之后,却要面对一些诸侯联合抗齐的局面,齐宣王与孟子的对话就是在这种背景下进行的。‎ ‎ B.孟子肯定了齐宣王发动战争是以“救民于水火”为目的的,因此老百姓才会“箪食壶浆以迎王师”。‎ 9‎ ‎ C.孟子认为诸侯本来就害怕齐国,如今齐国战胜了燕国,扩大了疆土,增强了国力,因此不用担心诸侯的反应。‎ ‎ D.文章中把齐国占领燕国比作一场及时雨,肯定了它是“谋于燕众”的正义之举。‎ ‎13.把文言文阅读材料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 (1)诛其君而吊其民,若时雨降,民大悦。‎ ‎ (2)若杀其兄父,系累其子弟,毁其宗庙,迁其重器,如之何其可也?‎ 二、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14~18题。‎ 催科①‎ ‎[明]江盈科 为令之难,难于催科。催科与抚字②,往往相妨,不能相济。阳城③以拙蒙赏,盖由古昔为然,今非其时矣!‎ 国家之需赋也,如枵腹④待食;穷民之输将也,如挖脑出髓。为有司者,前迫于督促,后慑于黜罚,心计曰:“与其得罪于能陟我、能黜我之君王,不如忍怨于无若我何之百姓。”是故号令不完,追呼继之矣;追呼不完,槌楚继之矣;槌楚不完,而囹圄、而桎梏。民于是有称贷耳;称贷不得,有卖新丝、粜新谷耳;丝尽谷竭,有鬻产耳;又其甚,有鬻妻、鬻子女耳。如是而后赋可完,赋完而民之死者十七八矣!‎ 呜呼,竭泽而渔,明年无鱼,可不痛哉!或有尤之者,则应曰:“吾但使国家无逋赋,吾职尽矣:不能复念尓民也。”余求其比拟,类驼医然。‎ 昔有医人,自媒能治背驼,曰:“如弓者,如虾者,如曲环者,延吾治,可朝治而夕如矢。”一人信焉,而使治驼。乃索板二片,以一置地下,卧驼者其上,又以一压焉,而脚躧⑤焉。驼者随直,亦复随死。其子欲呜诸官,医人曰:“我业治驼,但管人直,哪管人死!”‎ 呜呼!世之为令,但管钱粮完,不管百姓死,何以异于此医也哉!夫医而至于死人,不如听其驼焉之为愈也;令而至于死百姓,不如使赋不尽完之为愈也。虽然,非仗明君躬节损之政,下宽恤之诏,即欲有司不为驼医,不杀人,可得哉?噫!居今之世,无论前代,即求如二祖时,比岁蠲⑥,比岁免,亦杳然有今古之隔矣。‎ ‎(选自《雪涛阁集》卷十四)‎ ‎【注】①催科:催办缴纳赋税。②抚字:安抚体恤。③阳城:人名,唐代清官。④枵(xiāo)腹:空腹。⑤躧(xǐ):踩,踏。⑥蠲(juān):减少。‎ ‎14.对下列句子中加点词语的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 A.催科与抚字,往往相妨,不能相济济:补益。‎ B.如是而后赋可完 完:结束。‎ C.延吾治,可朝治而夕如矢 延:请。‎ D.比岁蠲,比岁免 比岁:连年。‎ ‎15.下列各组语句中,加点词的意义、用法都相同的一组是 A.槌楚不完,而囹圄、而桎梏/古者富贵而名摩灭,不可胜计 ‎ B.阳城以拙蒙赏/王尝语庄子以好乐,有诸 ‎ C. 国家之需赋也,如枵腹待食/石之铿然有声者,所在皆是也 ‎ D.为有司者,前迫于督促,后慑于黜罚/(怀王)内惑于郑袖,外欺于张仪 ‎ ‎16.以下六句话,分别编为四组,全部说明“催科”危害的一组是 ‎①为令之难,难于催科 ②竭泽而渔,明年无鱼 ‎③穷民之输将也,如挖脑出髓 ‎ ‎④令而至于死百姓,不如使赋不尽完之为愈也 ‎⑤盖由古昔为然,今非其时矣 ‎ ‎⑥又其甚,有鬻妻、鬻子女耳 A.①③⑤ B.①④⑥ C.②③⑥ D.②④⑤‎ ‎17.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分析和概括,不正确的一项是 A.文章用“驼医”治死驼者的故事作比,指出了官吏不择手段催缴赋税的危害,表达了作者对饱受催科之苦的百姓的深切同情。‎ B.驼者之子把治死其父的“驼医”告到了官府,“驼医”辩白说,自己的职业是治疗驼背,只负责使驼背变直,哪管病人的死活。‎ C.负责催科的官吏,不顾百姓的死活,采用刑杖相加、牢狱关押等手段催缴赋税,是出于私心,欲求自保。‎ D.作者把当时的催科与前代、二祖时相比照,认为催科过于严厉而致百姓于死地,其主要责任在于朝廷,表达了对最高统治者的讽谏之意。‎ ‎18.把文言文阅读材料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10分)‎ ‎(1)与其得罪于能陟我、能黜我之君王,不如忍怨于无若我何之百姓。(3分)‎ ‎(2)吾但使国家无逋赋,吾职尽矣,不能复念尔民也。(3分)‎ ‎(3)非仗明君躬节损之政,下宽恤之诏,即欲有司不为驼医,不杀人,可得哉?(4分)‎ 9‎ ‎1发 ‎(1)涂有饿莩而不发 开启、打开 ‎(2)发闾左谪戍渔阳九百人 征发、征调 ‎(3)见其发矢十中八九 发射 ‎(4)野芳发而幽香,佳木秀而繁阴 开放 ‎(5)顷之,未发,太子迟之 出发 ‎(6)舜发于畎亩之中 兴起、崛起 ‎(7)怀怒未发,休祲降于天 发作、抒发 ‎(8)征于色,发于声,而后喻 表现、显露 ‎(9)士皆瞋目,发尽上指冠 头发,读fà ‎(10)不愤不启,不悱不发 启发、阐明 ‎2加 ‎(1)邻国之民不加少 更、更加 ‎(2)牺牲玉帛,弗敢加也,必以信 夸大,超过 ‎(3)樊哙覆其盾于地,加彘肩上 加上,把一物放在另一物的上面 ‎(4)大王加惠,以大易小,甚善 施予、给予 ‎(5)登高而招,臂非加长也,而见者远 增加 ‎(6)万钟于我何加焉 益处、好处 ‎(7)强秦之所以不敢加兵于赵者,徒以吾两人在也 施加、施用 ‎(8)秦王竟酒,终不能加胜于赵 胜过 ‎(9)张魏公自湖湘还,尝加营葺 加以,予以 ‎3绝 ‎(1)未至身,秦王惊,自引而起,绝袖 断绝、挣断 ‎(2)假舟楫者,非能水也,而绝江河 横渡 ‎(3)率妻子邑人来此绝境 隔绝 ‎(4)若能以吴越之众与中国抗衡,不如早与之绝 绝交 ‎(5)因而化怒为悲,抢呼欲绝 绝命 ‎(6)忽然抚尺一下,群响毕绝 断绝、消失 ‎(7)奇山异水,天下独绝 独特、奇异 ‎(8)佛印绝类弥勒 极、非常 ‎4假 ‎(1)君子生非异也,善假于物也 借助 ‎(2)乃悟前狼假寐,盖以诱敌 假装 ‎(3)以是人多以书假余 借给 ‎(4)愿大王少假借之 宽容 ‎(5)武与副中郎将张胜及假吏常惠等,募士斥候百余人俱 临时的,代理 ‎(6)假我数年,若是,我于《易》则彬彬矣 给予 ‎(7)府吏闻此变,因求假暂归 jià,假期 ‎(7)那里去辨甚么真是假 虚假 ‎(9)假令仆伏法受诛,若九牛之一毛 假如 ‎5道 ‎(1)有碑仆道 道路 ‎(2)从郦山下,道芷阳间行 取道 ‎(3)王行,度道里会遇之礼毕 行道里程 ‎(4)闻道有先后,术业有专攻 ‎ ‎(5)行军用兵之道,非及向时之士也 方法、措施 ‎(6)于是废先王之道,焚百家之言 法令、制度 ‎(7)不足为外人道也 说、谈论 ‎(8)臣之所好者道也,进乎技矣 规律,法则 ‎(9)道之以政,齐之以刑 疏通、引导 ‎(10)师道之不复,可知矣 风尚 ‎6传 ‎(1)秦王大喜,传以示美人及左右 传递、传送 ‎(2)师者,所以传道受业解惑也 传授、教授 ‎(3)师道之不传也久矣 流传、传说 ‎(4)舍相如广成传舍 驿站、客舍 ‎(5)六艺经传皆通习之 解释经义的文字 ‎(6)孟子对曰:“于传有之” 书传、文字记载 ‎(7)马上相逢无纸笔,凭君传语报平安 捎 二、文言虚词 ‎4焉 ‎(1)王无罪岁,斯天下之民至焉 ‎ 相当于“于之”、“于此”、 “于彼”‎ ‎(2)且焉置土石? ‎ 疑问代词“哪里”‎ ‎(3)犹且从师而问焉 ‎ 代词,相当于“之”‎ ‎(4)然郑亡,子亦有不利焉! ‎ 句末语气词,相当于“了”“啊”“呢”‎ ‎(5)或师焉,或否焉,小学而大遗 ‎ 作句中语气词,表示停顿,相当于“也”‎ ‎(6)盘盘焉,囷囷焉,蜂房水涡 ‎ 形容词、副词词尾,“……的样子”‎ ‎(7)于其身,则耻师焉 ‎ 语气助词 ‎5所 ‎(1)成反复自念,得无教我猎虫所耶?‎ 名词,处所,地方 ‎(2)道之所存,师之所存也。‎ 放在动词前同动词组成“所”字结构,所存在地方 ‎(3)嬴闻如姬父为人所杀。“为”和“所”呼应,组成“为……所……”的格式,表示被动 9‎ ‎(4)师者,所以传道受业解惑也。‎ ‎“所以”表示行为所凭借的方式、方法或依据,其中“所”相当于“所字结构”的“所”‎ ‎(5)臣所以去亲戚而事君者,徒慕君之高义也。‎ ‎“所以”表示原因。相当于“……的原因(缘故)”‎ ‎6则 ‎(1)故木受绳则直,金就砺则利。‎ 连词,表承接关系,“就”“便”‎ ‎(2)向吾不为斯役,则久已病矣。‎ 连词,假设关系,那么……就 ‎(3)位卑则足羞,官盛则近谀。‎ 连词,两个或两个以上的“则”连用表示并列关系,可译为“就”,或不译。‎ ‎(4)于其身也,则耻师焉,惑矣。‎ 连词,表示转折时,用在后一分句,译为“可是”“却”‎ ‎(5)非死则徙尔 连词,表选择关系,就 ‎(6)此则岳阳楼之大观也 副词,用在判断句中,起强调和确认作用,可译作“是”“就是”‎ ‎(7)及诸河,则在舟中矣。‎ 副词,表对已然或发现的强调。可译为“已经”“原来”“原来已经”‎ A解析 违:在文中是“耽误”的意思。‎ C解析 A项表句中停顿。B项表疑问。D项表句中停顿。‎ A解析 ①②⑤“之”意均为“的”;③“之”意为 “桑树”,作动词“树”的宾语;④“之”作“有” 的宾语,为宾语前置的标志。‎ 答案 (1)黄河以北遇到饥荒,就把那里的百姓移到黄河以东的地方。‎ ‎ (2)砍伐树木要按一定的时间,木材就会用不完。‎ C解析 怨:仇,仇恨。‎ D解析 D项是代词,代“兵器”。A、B、C三项均为助词“的”。‎ D 答案 (1)举起长鞭要驾驭整个天下。‎ ‎ (2)天下已经安定,始皇心里,自以为关中的险固地势,方圆千里的坚固的城防,正是子孙万代的帝王基业。‎ B“后”在文中指“君王、帝王”。‎ D解析 ①④为介词,“凭借”“用”;②为介词,“按照”;③为连词,“来”。‎ A 解析 ①②③④从不同侧面写出正义战争是人民渴望并拥护的;⑤齐宣王伐燕的本意并不是救民于水火,而是想称霸天下;⑥这是孟子对这次战争后果的分析。‎ A解析 B项原文中“民以为”说明老百姓误以为齐王是来拯救自己的,因而表示欢迎,实际并非如此。C项孟子认为天下的人本来就害怕齐国的强暴,如今地盘扩大而不施仁政,会激怒天下兴兵问罪。D项文中“及时雨”是比喻商汤伐纣,“谋于燕众”是孟子为齐王指出的解决眼前危机的途径之一。‎ 答案 (1)诛杀那些暴虐的国君而来抚慰那些受害的老百姓,就像天上下了及时雨一样,老百姓非常高兴。‎ ‎ (2)您却杀死他们的父兄,抓走他们的子弟,毁坏他们的宗庙,抢走他们的宝器,这怎么能够使他们容忍呢?‎ 齐国人攻打燕国,占领了它。一些诸侯国在谋划着要救助燕国。齐宣王说:“不少诸侯在谋划着要来攻打我,该怎么办呢?”‎ ‎ 孟子回答说:“我听说过,有凭借着方圆七十里的国土就统一天下的,商汤就是。却没有听说过拥有方圆千里的国土而害怕别国的。《尚书》说:‘商汤征伐,从葛国开始。’天下人都相信了。所以,当他向东方进军时,西边国家的老百姓便抱怨;当他向南方进军时,北边国家的老百姓便抱怨。都说:‘为什么把我们放到后面呢?’老百姓盼望他,就像久旱盼乌云和虹霓一样。(这是因为汤的征伐一点也不惊扰百姓。)做生意的照常做生意,种地的照常种地。诛杀那些暴虐的国君而来抚慰那些受害的老百姓,就像天上下了及时雨一样,老百姓非常高兴。《尚书》说:‘等待我们的王,他来了,我们也就复活了。’如今,燕国的国君虐待老百姓,大王您的军队去征伐他,燕国的老百姓以为您是要把他们从水深火热中拯救出来,所以用饭筐装着饭,用酒壶盛着酒浆来欢迎您的军队。您却杀死他们的父兄,抓走他们的子弟,毁坏他们的宗庙,抢走他们的宝器,这怎么能够使他们容忍呢?天下各国本来就害怕齐国强大,现在齐国的土地又扩大了一倍,而且还不施行仁政,这就必然会激起天下各国兴兵。大王您赶快发出命令,放回燕国老老小小的俘虏,停止搬运燕国的宝器,再和燕国的各界人士商议,为他们选立一位国君,然后从燕国撤回齐国的军队。这样做,还可以来得及制止各国兴兵。”‎ 二、10.B.(缴纳(赋税)。我们今天还会使用“完税”一词。A.从成语“无济于事”可以推导“济”有补益、帮助之意,带入原文理解能通。C.“延”解释为“延请”,出现在《桃花源记》“各复延至其家,皆出酒食”D.比:连续,接连)‎ ‎11.D.(于,被。A.而,前一句表假设,译为如果;后一句表转折关系,译为“但是”,“却”。B.以,前一句为介词,因为;后一句为介词,把。C.之,前一句为主谓之间取消句子独立性;后一句为定语后置的标志。)‎ ‎12.C.(理由见参考译文。)‎ ‎13B.(驼背者的儿子,要到官府控告治驼背的医生,而不是“告到了官府”。)‎ ‎14.(1)与其从能够提升我、能够罢免我的君王(那里)获罪,不如在不能把我怎么样的百姓(那里)忍受怨恨。‎ ‎(2)我只要使国家没有(人)拖欠赋税,我的职责就尽到了,不能再考虑你们百姓了。(3)不倚仗贤明君主亲身(实行)节省减少(开支)的政治举措,颁布宽大体恤(百姓)的诏令,即使想要官吏不做“驼医”,不杀人,可能做到吗?‎ 参考译文:‎ 当县令的困难,莫过于向老百姓催税。催税和爱惜长养百姓,往往互相妨碍,不能够互相帮助。唐代的阳城因为拙钝而受到奖赏,不需贡税给朝廷,这仍然是古代才做得到的啊!可惜如今却没有这样的时机!‎ 国家需要赋税,就像空肚子的人需要食物一樣;而穷苦百姓的缴纳赋税,就像是要挖他的脑、要抽他的髓一样。那些当官吏的人,前面迫于主管的督促,后面害怕被降职的处罚,内心自我衡量,说:“与其去得罪能够让我升官、能够让我贬官的君王,倒不如去忍受那些对我无可奈何之老百姓的怨恨吧!”‎ 9‎ 所以发号施令出去,百姓还不缴纳赋税,接着就是追赶、呼叫他们了。鞭打、刑罚下去,百姓还不缴纳赋税,接着就是把他们逮捕、囚禁了。老百姓于是就只好去借贷了;如果借贷不到钱,就只有出卖新丝、出卖新谷了;新丝新谷都卖光,就只有典卖家产了;又甚至连家产都卖光了,就只好卖妻、卖子女了。到了这个样子,然后赋税都可以缴纳了,赋税缴纳了而老百姓也死了十分之七、十分之八了啊!‎ 唉!弄光湖水来抓鱼,明年就没鱼可抓了,能不让人觉得痛心啊!偶尔有责备他的人,他就回答说:“我只要让国家没有人拖欠赋税,我的职责就算尽到了,我根本没办法再想到你们这老百姓啊!”我试着用比喻来说说这些人,大概类似“驼医”吧!‎ 从前有个医生,他自我宣传说会医驼背,说:“驼背的像弓一样的人,驼背的像虾一样的人,驼背的像曲环一样的人,请我去医,我保证早上医,晚上直得像箭一样。”结果有一个人信以为真,请他治疗他的驼背,医生拿了两片木板,一片放在地下,叫驼背的人躺在上面,再拿一片木板,压在他的身上,立刻跳到他身上跳一跳,驼背的人立刻变直,但也立刻死了。驼背者的儿子,要到官府控告治驼背的医生,但驼医我却说我的职业是医驼背的人,哪管他是否死亡。‎ 唉!世上那些当县令的人,只管钱粮租税有没有缴纳,根本不管老百姓死活,和那个驼医有什么不一样?虽然这个样子,还是是要仰赖严格的君王,亲自实践节俭的政策,发布宽容体恤老百姓的诏令,如果不这么做,却立刻想要官吏不去当驼医,做的到吗?咳!处在今天的世道,不用说同前代相比,就同英宗、孝宗二祖时期,一年比一年减少,一年比一年减免比,也令人觉得有今古之巨大差别啊!‎ 9‎

资料: 4.5万

进入主页

人气:

10000+的老师在这里下载备课资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