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0年高考全国2卷诗歌鉴赏分析——王安石《读史》 课件 23张
加入VIP免费下载

2020年高考全国2卷诗歌鉴赏分析——王安石《读史》 课件 23张

ID:505788

大小:3.61 MB

页数:23页

时间:2020-12-23

加入VIP免费下载
温馨提示:
1. 部分包含数学公式或PPT动画的文件,查看预览时可能会显示错乱或异常,文件下载后无此问题,请放心下载。
2. 本文档由用户上传,版权归属用户,天天资源网负责整理代发布。如果您对本文档版权有争议请及时联系客服。
3. 下载前请仔细阅读文档内容,确认文档内容符合您的需求后进行下载,若出现内容与标题不符可向本站投诉处理。
4. 下载文档时可能由于网络波动等原因无法下载或下载错误,付费完成后未能成功下载的用户请联系客服处理。
网站客服:403074932
资料简介
王安石《读史》 李燕 2020.7.30 河北省名师张利娜工作室 2020年高考全国Ⅱ卷 诗歌鉴赏分析初读读什么?阅读下面这首宋诗,完成下面小题。 读 史 王安石 自古功名亦苦辛,行藏终欲付何人。 当时黮闇犹承误,末俗纷纭更乱真。 糟粕所传非粹美,丹青难写是精神。 区区岂尽高贤意,独守千秋纸上尘。 (注)①黮闇(dàn àn):蒙昧,糊涂。②糟粕:这 里用来指代典籍,也作“糟魄”,《庄子·天道》: “然则君之所读者,古人之糟魄已夫。” 邢 台 市 第 二 中 学王安石、北宋 熙宁变法、“拗相公”、 11世纪伟大的改革家 “唐宋八大家” 《游褒禅山记》《登飞来峰》 邢 台 市 第 二 中 学 第一读,读诗人《读史》 读史的个人见解 偏重于议论 关注其真知灼见 邢 台 市 第 二 中 学 第二读,读题目首联:自古功名亦苦辛,行藏终欲付何人。 (自古以来,人们为了建功立业辛苦奔忙,他们的行藏终究交付给了什么人?) 颔联:当时黮闇犹承误,末俗纷纭更乱真。 (谁蒙昧糊涂?谁承受诸多误解?世俗社会众说纷纭,令人难辨真假。) 颈联:糟粕所传非粹美,丹青难写是精神。 (历史典籍中流传的并非都是精粹;画师最难描画的是人的“精神”。) 尾联:区区岂尽高贤意,独守千秋纸上尘。 (寥寥篇章怎能写尽高人贤士的真面目,千百年来,谁独自守着蒙上灰尘的史册?) 邢 台 市 第 二 中 学 第三读,读诗句【疏通句意,存疑最可贵】(注)①黮闇:蒙昧,糊涂。②糟粕:这里用 来指代典籍,也作“糟魄”,《庄子·天道》: “然则君之所读者,古人之糟魄已夫。” 注释常见的有三种: (1)关乎诗人和写作背景; (2)关乎偏僻字词和句意; (3)关乎用典和诗人情感; 邢 台 市 第 二 中 学 第四读,读注释14.下列对这首诗的理解和赏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 A.这首诗从大处着眼,并非是针对某个具体的历史事件、历史人物而作。 B.历代高人贤士一世奔忙,建功立业,但无法避免身后湮没无闻的可能。 C.历史人物在其所处的时代已经难免被误解,在世俗的传言中更会失真。 D.颈联的上下两句反复陈说,表明诗人的观点,堪称这首诗的警策之语。 邢 台 市 第 二 中 学 第五读,读选项14.下列对这首诗的理解和赏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 A.这首诗从大处着眼,并非是针对某个具体的历史事件、历史人物而作。 B.历代高人贤士一世奔忙,建功立业,但无法避免身后湮没无闻的可能。 C.历史人物在其所处的时代已经难免被误解,在世俗的传言中更会失真。 D.颈联的上下两句反复陈说,表明诗人的观点,堪称这首诗的警策之语。 邢 台 市 第 二 中 学 第五读,读选项【直觉】 14.下列对这首诗的理解和赏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 A.这首诗从大处着眼,并非是针对某个具体的历史事件、历史人物而作。 B.历代高人贤士一世奔忙,建功立业,但无法避免身后湮没无闻的可能。 ? C.历史人物在其所处的时代已经难免被误解,在世俗的传言中更会失真。 D.颈联的上下两句反复陈说,表明诗人的观点,堪称这首诗的警策之语。 邢 台 市 第 二 中 学 第五读,读选项【结合诗句辨析正误】14.下列对这首诗的理解和赏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 A.这首诗从大处着眼,并非是针对某个具体的历史事件、历史人物而作。 B.历代高人贤士一世奔忙,建功立业,但无法避免身后湮没无闻的可能。 C.历史人物在其所处的时代已经难免被误解,在世俗的传言中更会失真。 ? D.颈联的上下两句反复陈说,表明诗人的观点,堪称这首诗的警策之语。 邢 台 市 第 二 中 学 第五读,读选项【结合诗句辨析正误】14.下列对这首诗的理解和赏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 A.这首诗从大处着眼,并非是针对某个具体的历史事件、历史人物而作。 B.历代高人贤士一世奔忙,建功立业,但无法避免身后湮没无闻的可能。 C.历史人物在其所处的时代已经难免被误解,在世俗的传言中更会失真。 D.颈联的上下两句反复陈说,表明诗人的观点,堪称这首诗的警策之语。 邢 台 市 第 二 中 学 第五读,读选项【直觉】 15.这首诗阐述了一个什么样的道理?对我们有何启示? 首先,这里有两问; 其次,解读诗人所讲道理的钥匙似乎在颈联(“糟粕”),14题的 D项有暗示。 最后,阐述启示时,必须围绕题目“读史”和“道理”展开。 邢 台 市 第 二 中 学 第六读,读题干做题注意什么?A.这首诗从大处着眼,并非是针对某个具体的历史事件、历史人物而作。 B.历代高人贤士一世奔忙,建功立业,但无法避免身后湮没无闻的可能。? 首联:自古功名亦苦辛,行藏终欲付何人。 C.历史人物在其所处的时代已经难免被误解,在世俗的传言中更会失真。? 颔联:当时黮闇犹承误,末俗纷纭更乱真。 D.颈联的上下两句反复陈说,表明诗人的观点,堪称这首诗的警策之语。 邢 台 市 第 二 中 学 客观题,突破关键,知其所以然!   “行藏终欲付何人”,在死后,他们的行藏最终又会托付给什么人呢?在建功立名 时,他们做出的努力和牺牲都是自主的;但是,之后他们的一切又要不自主地交付 他人,任其摆布,任人剪裁了,对于这一点他们是无能为力、无可奈何的。 15.这首诗阐述了一个什么样的道理?对我们有何启示? 邢 台 市 第 二 中 学 主观题,条理清晰,有采分点意识。 • 第一问:前三联从史实失真的角度叙写了高贤的悲摧。在当时,高贤们就 往往受到误解,而后来谬传纷纷,更易以假乱真,以讹传讹,从而使高贤 们的行藏(事迹)失去了原来的真相。诗人慨叹:史书中糟粕与精华并存 呀,丹青妙笔最难记载的就是真精神!由此可见本诗阐发的道理是: • ①史书是由人编写的,难以做到绝对客观,所以历史记载与历 史真实之间存在差异。• 第二问:这首诗作者有感而发,昭示着对书本的怀疑精神和批判精神。书本是前 人经验、智慧和血汗的结晶,因此,为了继承前人宝贵的精神遗产,为了充实自己 的知识,就必须广博地读书。但是,书本又有高下之分、有真伪之别。因此, • ②在读书时必须善于鉴别,取其精华去其糟粕,批判地继承。前 人云“尽信书,则不如无书”,诚如是也! • ②我们在读书时应该始终保持清醒的批判精神,而不能盲目地照 单全收,要避免以假为真,以讹传讹,避免为书所误! • ②我们只有以怀疑的精神和理性的态度去择取、去吸收,才能化 他人的成果为自己的智慧,充实自己,发展自己。诗歌鉴赏积累什么 ?1、立足教材,知人论世,深厚积累; • 王安石,字介甫,晚号半山,世称王荆公。 • 王安石的诗歌创作分为两个阶段。 • 前期创作主要是“不平则鸣”,注重社会现实, 反映下层人民的痛苦,倾向性十分鲜明,风格 直截刻露; • 后期创作“穷而后工”,致力于追求诗歌艺术, 重炼意和修辞,下字工、用事切、对偶精,含 蓄深沉、深婉不迫,以丰神远韵的风格在当时 诗坛上自成一家,世称“王荆公体”。2、立足真题,研究规律,提升能力; 宋诗重理趣。 人人都言唐诗美,宋诗理趣几人知。诗至唐代发展到顶峰,后人 若想超越前代,就需要另辟蹊径。宋代的诗人们绕开前人,选择 以哲理、情趣入诗,宋诗体现出一种理趣之美。“诗分唐宋”, 唐诗轻灵雅致有韵味,宋诗深沉精辟有哲理。 朱熹的《观书有感》:问渠哪得清如许,为有源头活水来。 陆游《游山西村》:山重水复疑无路,柳暗花明又一村。 苏轼《和子由渑池怀旧》:人生到处知何似,应似飞鸿踏雪泥。泥上偶然留指爪,鸿飞那 复计东西。3、立足名篇,触类旁通,灵活应变。 贺新郎贺新郎··读史读史 毛泽东毛泽东 人猿相揖别。只几个石头磨过,小儿时节。铜铁炉中翻火焰,人猿相揖别。只几个石头磨过,小儿时节。铜铁炉中翻火焰, 为问何时猜得,不过几千寒热。人世难逢开口笑,上疆场彼此弯为问何时猜得,不过几千寒热。人世难逢开口笑,上疆场彼此弯 弓月。流遍了郊原血。弓月。流遍了郊原血。 一篇读罢头飞雪,但记得斑斑点点,几行陈迹。一篇读罢头飞雪,但记得斑斑点点,几行陈迹。五帝三皇神圣五帝三皇神圣 事,骗了无涯过客。有多少风流人物,事,骗了无涯过客。有多少风流人物,盗跖庄屩流誉后,更陈王盗跖庄屩流誉后,更陈王 奋起挥黄钺。奋起挥黄钺。歌未竟东方白。歌未竟东方白。立足名篇,触类旁通,灵活应变。 这首词从人类诞生一直写到社会主义,纵贯几百万年的历史,而着墨仅 仅115个字,的确是气象恢宏,古今罕见。 诗人对人类社会的全部历史发展进程予以概括描绘并深刻点评,在博大 宏阔与诙谐谈笑间,隐寓着智者的卓识、仁者的义愤、勇者的信念。 毛泽东十分喜爱阅读史书。他曾通读《二十四史》在逝世的前一年他还 曾两次阅读《晋书》。他不仅喜欢读正史还喜欢读诸如“演义、笔记小 说”等野史。他提倡读史的目的不是遵循守旧,不是颂古非今, 而是从史中汲取教训指导今天的斗争和建设。感谢聆听 2020年7月30日 深入钻研,厚积薄发。 河北省名师张利娜工作室

资料: 29.3万

进入主页

人气:

10000+的老师在这里下载备课资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