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教版必修一课件第四章地表形态的塑造 营造地表形态的力量(外力作用与地貌)
加入VIP免费下载

人教版必修一课件第四章地表形态的塑造 营造地表形态的力量(外力作用与地貌)

ID:505010

大小:12.34 MB

页数:42页

时间:2020-12-23

加入VIP免费下载
温馨提示:
1. 部分包含数学公式或PPT动画的文件,查看预览时可能会显示错乱或异常,文件下载后无此问题,请放心下载。
2. 本文档由用户上传,版权归属用户,天天资源网负责整理代发布。如果您对本文档版权有争议请及时联系客服。
3. 下载前请仔细阅读文档内容,确认文档内容符合您的需求后进行下载,若出现内容与标题不符可向本站投诉处理。
4. 下载文档时可能由于网络波动等原因无法下载或下载错误,付费完成后未能成功下载的用户请联系客服处理。
网站客服:403074932
资料简介
营造地表形态的力量 (外力作用与地貌) 自主学习:阅读教材P70—71,完成以下内容 1.外力作用的能量主要源自 和 ,通过风、 、 以及 等(作用主体),对地 表进行风化、 、 和 等(作用方式),对地表形态产生影响。其中,对地表 形态影响最大的作用方式分别是 和 ,相应地,其产生的地貌分别称作 地貌和 地貌。 2.区分风化作用、侵蚀作用。 3.常见的流水地貌有哪些?举例说明其形成过程。 4.常见的风成地貌有哪些?举例说明其形成过程。 5.常见的冰川地貌有哪些?举例说明其分布位置和特点。 一、外力作用及其表现形式 1.力量来源:太阳辐射(直接或间接) 2.作用主体:风、流水、冰川、生物等。 为什么说风能、水能来自太阳能? 3.表现形式: 水 冰 川 空 气 等 温 度 水 生 物 外力减弱或遇到障碍物 风、流水、冰川等、 区分风化与侵蚀 常见侵蚀地貌 常见堆积地貌 注意风化与侵蚀两种作用的差异。 风化是指岩石多在无外力的作用下, 受物理、化学、生物作用而发生的 破坏,与风无关。侵蚀则是在“外 动力”作用下发生的破坏。风化的 结果是岩石变碎、变小(风化壳)。 侵蚀的结果是物质被移走,留下千 疮百孔、沟壑纵横的面貌。 风化物——风化壳——成土母质——土壤(标志) 读下列各气候带风化壳发育阶段示意图,回答下题 1.图中从6地区到1地区的自然带更替反映了 A.由沿海向内陆的分异规律 B.由赤道向两极的分异规律 C.垂直地带性规律 D.非地带性规律 2.4地区温度较高,但该纬度地带植物生长量较小的最主要原因是 A.受寒流影响 B.降水量太少,不能满足植物生长的需要 C.光照不足,植物光合作用难进行 D.地下水埋藏太深,植物根系吸取不到水分 3.图中四条曲线中,与风化壳发育的厚度有明显对应关系的是 A.植物生长量和降水量 B.蒸发量和温度 C.植物生长量和蒸发量 D.温度和降水量 地表岩石风化后,由残留在原地基岩上的风化产物组成的壳层,成为风化壳.如图为不 同气候-植被带的风化壳厚度变化示意图.完成1~2题. 1.曲线Ⅰ、Ⅱ、Ⅲ分别代表(  ) A.气温、降水、蒸发B.降水、蒸发、气温 C.降水、气温、蒸发D.气温、蒸发、降水 2.风化壳厚度 A.甲大于乙是因为热量丰富、降水量大 B.乙大于丙是因为植被丰茂、蒸发量大 C.刚果盆地总体上大于格陵兰岛 D.伊朗高原总体上大于恒河平原 侵蚀 化学侵(溶)蚀——喀斯特地貌(岩溶地貌的形成过程): 海洋生物沉积 ——地壳抬升 ——流水侵蚀 (温度、降水) 正地貌——石林 负地貌——溶洞、暗河 机械侵蚀 流水侵蚀 风力侵蚀 冰川侵蚀 溯源侵蚀、下蚀、侧蚀流水侵蚀 海浪侵蚀 河流侵蚀 坡面侵蚀 水土流失是影响我国社会经济可持续发展的主要生态问题之一,对水土流失形成机制和 综合治理的研究已引起许多学者的关注。读下图,完成下题 1.关于坡度与侵蚀强度关系的叙述,正确的是 A.坡度20°时,坡面侵蚀强度最大 B.坡度在20°~40°,坡面侵蚀强度随坡度的增加而增加得最快 C.坡度在35°左右,坡面侵蚀强度最大 D.坡度越大,坡面侵蚀强度越大 2.鱼鳞坑是工程措施和生物措施相结合防治水土流失的一种方式,它能够拦截地面径 流,起到保持水土的作用。右上图中适宜植树的地点为 A.① B.② C.③ D.④ 流水侵蚀 风力侵蚀 冰川侵蚀 分布地区:一般分布在极度干旱地区,如我国西北地区等 形成条件:岩性差异 长期稳定的强风 形成过程:强风在搬运砂石的过程中,砂石与障碍物之间 持续的摩擦与撞击,使之受损 常见地貌:风蚀蘑菇、风蚀城堡(雅丹地貌) 流水侵蚀 风力侵蚀 冰川侵蚀 山 岳 冰 川 大 陆 冰 川 分布地区:高纬度、中 低纬度高山上部 常见地貌类型:角峰、 冰斗、冰成湖、U型谷、 峡湾等 侵蚀地貌 流水侵蚀 风力侵蚀 冰川侵蚀 分布地区 作用方式 典型地貌及其形成过程 类型 特点 堆积地貌:外力在搬运被侵蚀的物质过程中,搬运能力逐渐降低(外力减弱或遇到障碍 物),一部分物质不能被继续向下游方向搬运而堆积下来而形成的地貌。 风力堆积 流水堆积 冰川堆积 一般发生在干旱的沙漠及其边缘地区。夹带沙尘的强风在 搬运过程中风力逐渐减弱或遇障碍物阻挡,所搬运的沙尘 逐渐沉降而形成的地貌。 例 洛杉矶及周边地区晴天较多,海滩、沙漠等多样的景观为电影拍摄提供了良好的 自然条件。下左图是该地区盛行风作用下形成的某一新月形沙丘局部图,下右图是沙丘 所在地风频图。则左图中箭头所指方向为 A.偏东 B.偏南 C.偏西 D.偏北 B 干旱地区的风沙活动 下图为雅鲁藏布江中游宽谷的爬升沙丘,读图完成9~10题。 9.该沙丘位于 A. 冲积扇 B. 洪积平原 C. 三角洲 D. 河漫滩 10. 正确示意 沙丘剖面及其外力作用主要方向的是 A B C D 高寒地区的风沙活动 D C 高寒地区的风沙活动 图6所示区域海拔在4500米以上,冬春季盛行西风,年平均大风(≥8级)日数157天, 且多集中在10月至次年4月。青藏铁路在桑曲和巴索曲之间的路段风沙灾害较为严重, 且主要为就地起沙。风沙流主要集中在近地面20~30厘米高度范围内。 (1)分析错那湖东北部沿岸地区冬春季风沙活动的沙源。(6分)(2)说明上述沙 源冬春季起沙的原因。(5分) (1)多条河流在此注入错那湖,泥沙沉积,河口 三角洲面积较大。(2分)冬春季河流水位低,河滩 泥沙裸露;(2分)错那湖水位低,(因河口外湖区 水深较浅)出露的湖滩泥沙面积较大。(2分) (2)冬春季气候干燥(降水少),地表缺乏植被 (草)的保护;(2分)大风多,湖面较宽阔,西风 经湖面无阻挡,沙源东部为河谷,风力强劲。(3分) 在湿润和半湿润地区的湖畔、河边和海滨,偶见规模较小的沙丘群,其形成的主要条件 为所在地区沙涯丰畜、多风、植被稀筑。图5所示区城中,M处发育了规模较小的沙丘 群;H县城附近是著名的风口,冬春季节风力尤为强劲;河流发源于黄土高原地区。 (1)分析M处附近沙源较丰富的原因。(6分) (2)分析H县城附近冬春季节风力强劲的原因(8分) 1.(M处附近的)河流从黄土高原携带 大量泥沙,在河边、河床沉积;(河水水 位季节变化大)枯水季节河床裸露;风 沙在此沉积。 2.冬春季节盛行西北季风(偏北风);河 谷延伸方向与盛行风向基本一致;H县 城附近为河谷交汇之地(形成风口,导 致狭管效应)。 半湿润地区的风沙活动 湿润地区的风沙活动 鄱阳湖地区夏季的风向、降水等受西太平洋副热带高压脊位置变化的影响。鄱阳湖汛 期水位上升,湖面辽阔;枯水期水位下降,水流归槽成为“赣江”(图10b)。图中的 沙岭沙山(29.5°N附近)形成于2万年前,由松散沙粒组成。沙山临湖一侧发育了一系 列垄(脊)槽(谷)相间的地形。读图10,完成31~32题。 31. 受大气环流和地形分布(图10a)的影响,图 10b所示地区 A.全年以偏北风为主,冬半年风速 较大 B.夏半年以西南风为主,风速较大 C.全年以偏南 风为主,夏半年风速较小 D.冬半年以东北风为主,风速较小32. 沙山及沙 山上垄槽相间地形形成的主要外力作用分别是 A. 风力堆积、流水侵蚀 B.流水堆积、风力侵蚀 C.风力堆积、风力侵蚀 D.流水堆积、流水侵蚀 A C 蒙古高原、黄土高原和华北平原因外力作用在成因 上具有一定的联系。下图中各字母表示不同的主导 外力作用类型,读图回答1—2题(双选)。 1.下列叙述正确的是 A.a表示风力侵蚀作用 B.b表示风力搬运作用 C.c表示流水溶蚀作用 D.d表示流水搬运作用2.在c过程中,可能发生 的地理现象有 A、沙尘暴 B.水土流失 C.泥石流 D.土地荒漠化 跨区域的风沙活动 AB BC 石英是一种稳定物质,广泛存在于岩石、沙土中。 深海沉积物中的石英短期内不会自生自灭。下左图 示意北太平洋沉积物中石英含量分布。完成1~2题。 1.北太平洋沉积物中的石英主要源自 A.北美西部荒 漠地区 B.日本东侧海底火山 C.亚洲内陆荒漠地区 D.北美西侧海底火山2.石英粉尘从源地到达北太平洋 主要通过 A.大气环流 B.大洋环流 C.水循环 D.岩石圈物质循环 C A 跨区域的风沙活动 堆积地貌 风力堆积 流水堆积 冰川堆积 通过流水(河流、海浪等)搬运的物质,在搬运能力减弱 (河流比降减小、水量减少、海浪受到海岸阻挡或河流的“顶 托”、河道弯曲等)时,会沉积下来,从而形成流水堆积地貌。 流水堆积地貌类型 海浪堆积,如沙滩 河流堆积 冲(洪)积扇(平原)——山前(山麓) 河漫滩平原——河流中下游 三角洲——河口 化学堆积 钟乳石 石笋 石柱 流水堆积、风力堆积的堆积物和堆积过程具有以下共同特点(判断依据): 1.分选性——随着搬运能力的减低,能继续被搬运的物质颗粒比较小。 2.磨圆度——沉积物的形状 例 三峡大坝下游附近河床某测点,沉积物粒径的平均值比建坝前大 ,其成因是 A.侵蚀—搬运作用 B.搬运—堆积作用C.风化— 侵蚀作用 D.沉积—固结成岩作用 A 堆积地貌 风力堆积 流水堆积 冰川堆积 冰川在滑动过程中,由于温度升高,冰川与地面的摩擦力增大而 停止前进,冰川逐渐消融,将所搬运的物质堆放在冰川消亡处。 1.堆积物大小混杂,没有分选性 2.堆积物棱角分明,没有磨圆度 3.堆积物的物质组成与所在地基岩没有关联性 4.往往有多个堆积体,呈波状分布(不同时期冰 川堆积体) 冰川堆积物的重要特性(判断依据) 侵 蚀 作 用 风力侵蚀 风力吹蚀和磨蚀,形成戈壁、风蚀洼地、风蚀 柱、风蚀蘑菇、风蚀城堡等 干旱、半干旱地区 流 水 侵 蚀 侵蚀 使谷底、河床加深加宽,形成V形谷,使坡面破 碎,形成沟壑纵横的地表形态。 湿润、半湿润地区(例:长江三峡、 黄土高原地表的千沟万壑、瀑布) 溶蚀 形成漏斗、地下暗河、溶洞、石林、峰林等喀 斯特地貌,一般地表崎岖,地表水易渗漏。 可溶性岩石(石灰岩)分布地区(例: 桂林山水、路南石林) 冰川侵蚀 形成冰斗、角峰、U形谷、冰蚀平原、冰蚀洼地 (北美五大湖、千湖之国芬兰)等 冰川分布的高山和高纬度地区(例: 挪威峡湾、中欧-东欧平原、五大湖) 沉 积 作 用 冰川沉积 杂乱堆积,形成冰碛地貌 冰川分布的高山和高纬度地区 流水沉积 形成冲积扇(出山口)、冲 积平原(中下游)、三角洲 (河口) 分选性 磨圆度 山口和河流的中下游(例:黄河三角 洲、恒河平原等) 风力沉积 形成沙丘(静止沙丘、流动动 沙丘)和沙漠边缘的黄土堆积 干旱内陆及邻近地区(例:塔克拉玛 干沙漠、黄土高原的黄土) 小结1: 外力作用的结果:通过风化、侵蚀等作用不断地对地表形态进行破坏,并把破坏了 的物质从高处搬运到低处堆积起来(雕刻),总的趋势是使地表形态趋向于平缓。 1、不同区域的主导性外力作用不同 (1)干旱、半干旱地区以风力作用为主。 (2)湿润、半湿润地区流水作用显著。 (3)高山、高纬地区多冰川作用。 (4)沿海地区多海浪作用。 (5)石灰岩分布地区以流水溶蚀、沉积作用为主。 气候干湿状况决定外力作用类 型:一般,湿润半湿润以流水 作用为主,干旱半干旱以风力 作用为主 地势高低决定外力作用方式, 一般,地势高主要以侵蚀作用 为主,地势低主要以堆积作用 为主, 2、同一种外力作用在不同区域形成不同的地貌 ①流水作用:上游侵蚀,中游搬运,下游沉积。 ②冰川作用:高山上部侵蚀;山下堆积。 ③风力作用:在风的源地附近,以侵蚀作用为主; 在风力搬运途中逐渐堆积。 小结2: 二、内外力作用的关系 2.应用: ①用地质作用原理描述地貌的形成过程。 ②地貌形成的地质作用过程排序。 1.同时存在,共同作用。主导作用因时因地而异,一般以内力作用为主 内、外力作用共同影响地表 内力作用总趋势是使地表变得高低不平; 外力作用总趋势是使地表起伏状况趋向于平坦。 千姿百态的地表形态的形成都是内、外力共同作用的结果。一般来说,内 力作用对地表形态的发展变化起主导作用,但在一定的时间和地点,外力 作用也可能占优势,如河流或风力对地表形态的影响。 三、岩石圈的物质循环 1.地球的圈层结构 2.岩石圈的位置 3.岩石的成因类型 4.岩石圈的物质循环 1.地球的圈层结构 内部圈层 三层——地壳、地幔、地核 一波——地震波法 二面——莫霍界面、古登堡界面 1.地球的圈层结构 外部圈层 大气圈——垂直分层 生物圈——生物及其生存环境的总成,不单独占用空间 水 圈——连续但不规则的圈层 2.岩石圈的位置 岩石圈 地球内部圈层向外部圈层的过渡地带 主要包括地壳和上地幔顶部(有的海洋部分就由上地幔顶部构成) 岩石圈底部为岩浆源地(软流层) 一般认为,岩浆活动通过引起岩石圈物质的变化(内力作用)而引起地表形态的变化 3.岩石的成因类型 岩浆岩 喷出型岩浆岩,如玄武岩 侵入型岩浆岩,如花岗岩 形成过程:冷却凝固 沉积岩 形成过程:风化、侵蚀、搬运、堆积、固结成岩 有层理 可能含有化石 如砂岩、砾岩、页岩、 石灰岩等 变质岩 高温,如石灰岩——大理岩 高压,如页岩——板岩 4.岩石圈的物质循环 岩浆 岩浆岩 沉积岩 变质岩 自主探究: ①根据左图,说明岩石圈物质的循环过程 ②左图中有一处箭头有科学性错误,请指出 并说明理由 ③在右图中个添加箭头,完成岩石圈物质的循环过程,并给每个箭头添加 文字说明。 阅读岩石圈物质的循环过程图,思考下列问题 读某地地质剖面示意图,分析判断5—7题: A A D C B 下图为地球系统物质循环示意图。读图回答1~2题(双选哦) AD AC 下图示意在黄河三角洲近岸海域的某监测剖面上,不同年份水深2米的位置与监测起始 点的距离。起始点是位于海岸一侧的固定点。读下图,完成(1)~(2)题。 1.1975—2004年,该剖面近岸海域海底侵蚀、淤积的变化趋势是 A.持续淤积  B.先侵蚀、后淤积 C.持续侵蚀 D.先淤积、后侵蚀 D 下图示意在黄河三角洲近岸海域的某监测剖面上,不同年份水深2米的位置与监测起始 点的距离。起始点是位于海岸一侧的固定点。读下图,完成(1)~(2)题。 2.推测1992—1997年期间(  ) A.黄河流域年均降水量增加 B.黄河入海年径流量减少 C.黄河流域植被覆盖率降低 D.黄河沿岸农业灌溉面积减少 B

资料: 29.3万

进入主页

人气:

10000+的老师在这里下载备课资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