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教版高中历史必修2第21课二战后苏联的经济改革课件PPT
加入VIP免费下载

人教版高中历史必修2第21课二战后苏联的经济改革课件PPT

ID:497884

大小:1.58 MB

页数:49页

时间:2020-12-23

加入VIP免费下载
温馨提示:
1. 部分包含数学公式或PPT动画的文件,查看预览时可能会显示错乱或异常,文件下载后无此问题,请放心下载。
2. 本文档由用户上传,版权归属用户,天天资源网负责整理代发布。如果您对本文档版权有争议请及时联系客服。
3. 下载前请仔细阅读文档内容,确认文档内容符合您的需求后进行下载,若出现内容与标题不符可向本站投诉处理。
4. 下载文档时可能由于网络波动等原因无法下载或下载错误,付费完成后未能成功下载的用户请联系客服处理。
网站客服:403074932
资料简介
1986年在苏联流传的一则笑话。这则笑话把苏 联比作一列因铁轨已到尽头,无法继续前进的火车。 每个领导人都以自己的方式处理这场危机:列宁号 召全国人民行动起来,一起驶向共产主义;斯大林 下令把司机和列车员枪决;赫鲁晓夫则为他们平反, 然后把后面的铁轨拆了铺在前面,继续前进;勃列 日涅夫把窗帘拉上并命令左右摇动列车,造成列车 正在运行的假象;戈尔巴乔夫则拉开窗帘,把身子 探出窗外大声喊到:‘前面没有铁轨了,前面没有 铁轨了! 他们几位为苏联做了些什么呢?他们的所作所 为给苏联带来了哪些影响呢? 赫鲁晓夫 勃列日涅夫 戈尔巴乔夫 尼基塔·谢尔盖耶维奇·赫鲁晓夫         1894年4月17日~1971年9月11日 ,原苏联领导人。 从1953年9月7日至1964年10月14日,任苏共中央第一 书记;苏联部长会议主席(1958年--1964年);美苏核对 抗,冷战期间的苏联主要领导人;第二次柏林危机,古 巴导弹危机等事件的主要策划者。在苏共二十大上, 赫鲁晓夫通过秘密报告的方式,揭露了斯大林在大清 洗中的行为,引起震惊。1971年9月11日,曾在叱咤一 时。下台后郁郁寡欢的苏联前领导人赫鲁晓夫在沉寂 中病逝,当时的俄罗斯各大报纸在报道中甚至没有明 显突出他的名字。         有人说他是“鲁莽的改革家”。 一、赫鲁晓夫改革 1.1.背景背景 赫鲁晓夫为什么要进行改革? 是在什么背景下进行改革的? ⑴斯大林模式的弊端日益暴露 一、赫鲁晓夫改革 影响了人民生活水平的改善和社会的稳定,也 影响国家对粮食和原料的需要。 1913年~1950年苏联工业生产增加12倍,农业只 提高了40%,1953年全苏人均的粮食低于1913年, 牲畜存栏数与1913年相当,而苏联人口比1913年 增加了20%。 思考? 从上面的数据能得出什么信息?说明了什么问题? 有何危害? 斯大林模式下片面发展重工业的经济结构的弊 端日益显露 苏联工业生产发展迅速,农业生产停滞不前。 1913—1955年俄国和苏联全部工业总产值中生 产资料(甲类)和消费资料(乙类)所占比例: ——《苏联国民经济》第52页 电冰箱、洗衣机和电视机产量也极少, 1950年产电视机约1.19万台,电冰箱0.12万 台,洗衣机0.03万台。农业的情况则更为严 重。若按人口平均计算,谷物产量1913年全 俄为540.2公斤,1940年才达429.7公斤, 1950年为447.1公斤,1955年也才为524公斤; 肉类统计1913年为31.4公斤,1940年为24.2 公斤,1950年为27公斤,1955年为31.8公斤。   ——周荣坤《苏联基本数字手册》第100、 116页 1956年11月,一位乡村女教师写信给赫鲁晓夫,信中描述了 当时农村的实际情况和农民的迫切期望。信中写道:“……我 们的人民还没有过上好日子,尽管十月革命后已经有39年,战 争结束也有11年了。在整个国家的范围内我们已取得了重大的 成就,但是,我们大家目前还只是为未来而活着,而却不是为 了自己。所有的人都应该明白,人不能只靠热情生活。改善我 们人民的物质生活是完全必要的,对这一问题的解决决不能拖 延了。全国都感到粮食很紧张,实际上能正常供应的只有莫斯 科。在许多城市的商店里主要是蟹肉罐头和青豌豆,在农村几 乎吃不到糖。而主要一点是,饮食情况年复一年地得不到改善。 我们,俄罗斯,从新西兰搞肉!瞧瞧集体农庄的庄园,各个集 体农庄庄员的庭院吧——一无所有。个别的成就不能改变这种 景象。历史上就出现过人们跑离土地的事!而我们的农村已经 没有人了。我们的人民为报刊上公布的有关收获庄稼进程的数 字感到高兴。但我们以什么样的努力代价才取得这些成绩的! 这些成就并不来自组织生产的集体农庄。” ——《苏共中央通报》,1989年第6期,第148—149页 1.1.背景背景 赫鲁晓夫为什么要进行改革? 是在什么背景下进行改革的? ⑴斯大林模式的弊端日益暴露 ⑶苏共二十大(1956 “秘密报告”) ⑵斯大林逝世,赫鲁晓夫上台(1953) 一、赫鲁晓夫改革 2.2.内容:内容: 农业 工业 ①实行农产品收购制,提高收购价格; ②鼓励农民和农场职工发展家庭副业,扩大 集体农庄和国营农场的自主权; ③大规模垦荒、提倡种玉米等 ①废弃部门管理体制; ②给企业部分权利 ③一定程度上承认企业和个人的物质利益。 赫鲁晓夫  苏联城市青年出发参加垦荒 重点在农业 赫鲁晓夫改革 是否成功? 3.3.结果结果 有一定成效,最终失败 1954—1960年,苏联先后开垦荒地4000多万公顷, 由于开垦前对那里的土壤和气候条件未进行科学 的分析,大规模的开垦破坏了广阔草原上的植被, 从1955年到1960年,已有几十万公顷土地被风沙 侵蚀。1962年夏季东部干旱,风化侵蚀波及了几 百万公顷。仅在巴夫洛达州一地就有150万公顷土 地被风“刮走了”。 ——《处女地地区国营农场和集体农庄 》 在庆祝十月革命40周年时,他 提出在15年内在人均产品产量方 面赶上和超过美国。1961年,他 又声称苏联将在“20年内基本建 成共产主义社会”。 ①赫鲁晓夫经济改革在理论上没有新突破, 只是在维持原有经济体制基础上进行的局 部改革; ②提出的战略目标和口号超越实际; ③赫鲁晓夫自身的不足和缺点,如喜欢浮 夸冒进,也影响改革; 赫鲁晓夫改革失败原因: 3.3.结果及原因结果及原因 原因: 结果:有一定成效,最终失败 缺乏科学认识,没有从根本上破 除这一模式 有人说“赫鲁晓夫是斯大 林的掘墓人,也是斯大林的守 墓人。”你是否同意这种观点。 请说明理由。 提示: (掘墓)敢于向旧的政治、经济模式挑 战的改革家。 (守墓)没有从根本上突破旧体制。 4.4.评价评价 一定程度上冲击了斯大林模 式, 但由于赫鲁晓夫对斯大 林模式的弊端缺乏科学认识, 无法从根本上破除这一模式 赫鲁晓夫的墓碑 墓碑上半白半 黑的对比,“其中包 含着永恒的矛盾— 光明的进步的因素 同反动因素之间的 斗争。……在彼此 斗争中相互咬合” ——墓碑的设计者 涅伊兹维斯特 二、勃列日涅夫改革  勃列日涅夫  (1906年-1982年,曾任苏联党、政、 军最高领导人。)苏联在他统治下成为 与美国不相上下的超级大国。他1968年派军队侵略捷 克斯洛伐克。1976年5月,他成为苏联元帅。1977年 至1982年他去世前,任最高苏维埃主席。他在1977年, 由于阿富汗新政府取消了亲苏联的政策,他发动了侵 略阿富汗的战争。 二、勃列日涅夫改革(1964——1982) 1.改革内容 ①①恢复部门管理体制恢复部门管理体制,,加强对经济的集中领导加强对经济的集中领导;; ②②坚持集中计划管理坚持集中计划管理,,扩大国营企业的经营自主权扩大国营企业的经营自主权;; ③③运用经济手段,刺激企业改进经营管理;运用经济手段,刺激企业改进经营管理; ④④注重发展重工业注重发展重工业,,特别是与军事有关的工业部门特别是与军事有关的工业部门.. 苏联为了在军事上赶上美国,扭转在军事上不利的地 位,加大了军费开支。70年代军费开支都保持在每年超过 美国20% 。 ——《世界现代史 》 苏美军事竞赛情况表 项目 年份 美国 苏联 洲际导弹 1968 1054 858 1978 1054 1400 潜射导弹 1968 656 121 1978 656 1015 战略轰炸机 1968 545 155 1978 432 135 核弹头 1968 4300 1300 1978 11000 4500 现役武装部队 1968 350 340 1978 210 440 坦克 1968 8500 32400 1978 10500 50000 战术飞机 1968 5100 4000 1978 4500 4600 水面战舰 1968 360 320 1978 172 240 19661966年年 19751975年年 工工 业业 总总 产产 值:值: 亿亿 卢卢 布布 22942294 51125112 探究:以上材料和图表反映出什么历史信息? 提示:勃列日涅夫改革取得一定成效 19661966年年 19751975年年 19661966年年 19751975年年 工工 业业 总总 产产 值:值: 亿亿 卢卢 布布 农农 业业 总总 产产 值值 :: 亿亿 卢卢 布布 22942294 51125112 883883 11281128 探究:以上材料和图表反映出什么历史信息? 提示:勃列日涅夫改革取得一定成效 2、改革的结果 (1)前期取得一些成效,苏联的军事实力 明显增强,达到与美国相抗衡的水平。 1983年时的苏联导弹 材料:1975年以后,苏联国民经济的持续 低速发展,1985年苏联的国民收入为美50% (苏联称67%);社会总产值为美40%; 工业劳 动生产率为美50-55%; 农业劳动生产率25% ; 科技落后美国10-20年。苏联的农业拖了国 民经济的后腿, 基本上仍是靠天吃饭。水浇 地面积仅占播种面积的7.3%。有人把勃列日 涅夫时期称为“停滞的年代”。 探究:以上反映出什么历史信息? 提示:勃列日涅夫改革最终失败 (2) 20世纪70年代后期,苏联经济增长开 始下降,国家面临新的困境。         2、改革的结果 (1)前期取得一些成效,苏联的军事实力 明显增强,达到与美国相抗衡的水平。 改革的结果及其原因         勃列日涅夫的改革,在初期取得了一定成效.1966-1970年, 工业总产值年均增长率达到8.4%;谷物平均年产量达到 20500万吨,较1960~1965年增加57%。此后,经济增长率趋 于停滞和下降。工业总产值年均增长率1971~1975年为7.1%, 比五年前下降1.3%,其后五年又下降2.6%。到1982年,工 业总产值仅增加2.8%。农业总产值年平均增长率1971~1975 年仅为0.8%,1976-1980年为1.9%,1982年为l%。农业人 均产量和农业劳动生产率,都远远低于西方发达国家。究其原 因,在于勃列日涅夫的工业改革是在仍然坚持国家高度集中管 理体制的前提下采取一些修补措施,没有真正解决如何调动企 业和职工的生产积极性问题,同时对于利用价值规律、发展市 场机制的作用上继续采取基本排斥的态度。农业的改革步子更 小,国家仍然统得过多,“吃大锅饭”问题依然存在。 同 美 国 进 行 军 备 竞 赛 苏联为在军事上赶上美国,扭转在军事上不利的地位,加大苏联为在军事上赶上美国,扭转在军事上不利的地位,加大 军费开支。军费开支。7070年代军费开支都保持在每年超过美国年代军费开支都保持在每年超过美国20% 20% 。勃。勃 列日涅夫时期苏联几乎每两为科学家中就有一位在研究坦克、列日涅夫时期苏联几乎每两为科学家中就有一位在研究坦克、 火炮和导弹,军工生产差不多占国民生产的火炮和导弹,军工生产差不多占国民生产的40%40% 同美国进行军备竞赛 苏联的国防开支:1955年,是324亿美元, 1979年则高达1480亿美元。 结合所学知识思考:勃列日涅夫改革为什 么会失败? 改革失败原因: ((11))缺乏正确的指导思想缺乏正确的指导思想,,没有从根本上突破没有从根本上突破““斯斯 大林模式大林模式””。。 ((22))勃列日涅夫本人专断、保守不利于改革。勃列日涅夫本人专断、保守不利于改革。 ((33))对外政策和经济战略阻碍经济改革的深入。对外政策和经济战略阻碍经济改革的深入。 探究:         勃列日涅夫与赫鲁晓 夫改革有什么异同?     【异】内容有所不同,前者重点在农业,后者重 点在工业;     【同】             目的:都是为了解决斯大林模式的弊端             结果:都取得了一定成效,但最终失败             失败的主要原因:没有科学的认识,都没有 从根本上破除“斯大林模式”。 三、戈尔巴乔夫改革  戈尔巴乔夫出生于俄罗斯 南部斯塔夫罗波尔附近,1985 年至1991年,任苏联共产党中 央委员会总书记。他在职时期 的政策导致了冷战的结束,为 此他于1990年获得诺贝尔和平 奖,但他的改革政策也使得苏 联解体。 《时代》对戈尔巴乔夫的介绍 是“莫斯科新老板戈尔巴乔夫 ——年轻、温和且令人敬畏” 1、戈尔巴乔夫改革的背景   二战后出于与美国争霸的需要,以非理性方 式进行军备竞赛,致使军费开支达到国民收入的 1/4,背上沉重的包袱。同时四处伸手,加重对 东欧国家的控制,还在1979年入侵阿富汗,其形 象大损,同时每年还要花掉几十亿卢布。          勃列日涅夫时期苏联几乎每两位科学家中就 有一位在研究坦克、火炮和导弹,军工生产差不 多占国民生产的40%   俄国历史上靠扩张起家,民族众多,但各民 族发展极不平衡。无论是沙皇,还是苏联都对少 数民族实行同化的高压政策。斯大林时期采取镇 压和强制迁徙的政策,造成很多问题。斯大林之 后,高压政策被怀柔政策所取代,民族问题日益 显露,地方民族主义倾向日益明显。 苏联社科院一次关于苏共性质的调查显示:  认为苏共代表工人的只占4%;  认为代表全体人民的只占7%;  认为代表全体党员的占11%;  而认为仅仅代表党的官僚、干部和机关工作人员 的,竟高达85%。 1985年苏联人均GNP为3.396美元,不仅落后于 西方发达国家,而且落后于亚洲、拉美一些国家。 苏联人均生活水平从革命前居欧洲第五位下降到 居世界第八十八位。 1、戈尔巴乔夫改革的背景          20世纪80年代中后期,苏联出现了社会 动荡、经济停滞、人民生活水平持续下降的 危机局面。 2、戈尔巴乔夫改革内容 经济: (1)重点是用经济管理方法代替原来的行政命令, 这实际上是承认市场对经济的调节作用。 (2)政府还减少了指令性计划指标,代之以指导 性计划指标。 (3) 通过一系列法规,调整所有制的结构,使原 来的单一的公有制经济发生了一些变化,个体劳动 者和合作社得到迅速发展。 (4)企业开始实行各种形式的承包。 (5)农庄和国营农场实行租赁制或家庭农场。 3、戈尔巴乔夫改革存在的问题及影响 (1)存在的问题: ①改革步伐过快,缺少宏观决策和切实可行的配套措施 ②继续优先发展重工业,致使苏联经济持续下滑,人民 生活水平不断下降。 (2)影响:         戈尔巴乔夫把经济体制改革中的问题归结于政治阻 力太大,为了扫除障碍,把改革的重点转向政治领域, 最终导致苏联解体。 2、戈尔巴乔夫改革内容 经济: 政治: 首先提出“人道的、民主的社会主义”以取代科 学社会主义作为指导思想。 在实践中主张“公开性,民主化和社会主义意识 形态多元化”——这些造成了人们思想的混乱。民族 主义势力泛滥,民族矛盾激化。苏共内部产生严重分 歧,各派之间的斗争日趋激烈和公开化,苏联的政治 经济形势迅速恶化。 1990年苏联人民代表大会通过决议,从宪法中删 去关于共产党领导作用的条文。 4、戈尔巴乔夫改革的特点 (1)从经济改革转向政治改革 (2)指导思想是“人道的民主的社会主义 ”,背离了马克思主义方向 (3)放弃了党的领导地位,实行政治多元 化和意识形态多元化 5、结果:失败 6、影响:局势失控,苏联解体 苏共在生死存亡的关头,未能得到人民包括1000多 万苏共党员的积极响应,军队也拒绝执行命令,甚至发 生倒戈。 八·一九事件 1991年12月25日19时32 分红旗从克里姆林宫上 降落 戈尔巴乔夫在辞职书上签 字 新经济政策从俄国的国情出发, 利用市场和货币的关系来扩大生产, 是小农经济占优势的国家向社会主义 过渡的正确途径。斯大林时期形成的 高度集中的经济体制,虽然短时期内 使苏联成为工业强国,但随着苏联社 会主义建设的深入,其指导思想日益 “左”倾化,教条化,失去了自我调 节的能力,暴露出越来越多的弊端。 【学思之窗】 邓小平指出:“社会主义究竟是什么样子, 苏联搞了很多年,也没有完全弄清楚。可能列 宁的思路比较好,搞了个新经济政策,但后来 苏联的模式僵化了。” 思考:对比新经济政策,理解邓小平为什么说“ 后来苏联的模式僵化了”。 【合作探究】从赫鲁晓夫到戈尔巴乔夫, 苏联的改革始终没有成功,苏联也在改 革中解体,这说明了什么?十月革命后, 在如何建设社会主义问题上,列宁、斯 大林等人做出过什么探索?我们应该从 他们的探索及其后来的改革中吸取什么 经验教训呢? (1)社会主义改革将是一个复杂、艰巨、曲折 的过程 (2)战时共产主义政策、新经济政策、斯大林 模式 (3)经验教训: • 建设社会主义没有固定的模式,需要在实践中 探索、改革 • 生产关系要适应生产力的发展水平 • 从国情出发,探索适合本国国情的社会主义道 路 • 在社会主义改革中要坚持四项基本原则 【合作探究】中苏两国在建设社会主义 过程中,有许多相似之处:一、都面临由 农业国过渡到工业国的任务;二、都对斯 大林模式进行过改革。             请回答: (1)中苏两国工业化方针各是什么时候提出的? 其指导思想和相关政策有哪些相似性? (2)中苏两国各在什么时候对斯大林模式进行过 改革? (3)中苏两国对斯大林模式进行改革的结果有什 么不同?导致这一差异的原因何在? 中国是1953年的过渡时期总路线;苏联是1925年的 联共十四大。 相似性:优先发展重工业、实施五年计划;改革农 村生产关系。 中国:1978年十一届三中全会以后 苏联:1956年苏共二十大以后 不同结果:中国成功,形成了有中国特色的社会 主义理论;苏联几位领导人改革相继失败,苏联 解体。 原因: (1)指导思想不同:中国有邓小平理论的正确 思想作指导;苏联缺乏科学的思想指导; (2)具体做法不同:中国经济改革循序渐进, 层层递进,完全突破了斯大林模式;苏联经济改 革是小修小补,后又急于求成; (3)对待“和平演变”的态度不同。中国坚持 四项基本原则;苏联的政治改革背离社会主义, 引起思想混乱; (4)对改革的认识不同:中国把改革当做党和 国家的中心工作,改革成就突出;苏联把改革当 做缓和国内矛盾,对外争霸的工具,经济改革的 一点点成果也化为乌有。 阅读教材,完成下表 项目 赫鲁晓夫 勃列日涅夫 戈尔巴乔夫 背景 内容 农业 工业 结果 原因 1、斯大林时期的苏联政治经济体制的最大 特点是 A、高度集中          B、党政不分                C、比例失调          D、阶级斗争扩大 2、为改变苏联日益窘迫的经济政治状况,  赫鲁晓夫和勃列日涅夫先后进行了改革,但 最终都以失败而告终。究其实质而言,改 革失败的相同原因是 A、缺乏明确的指导思想            B、没能彻底改变斯大林体制                C、重工业,轻工业和农业比例不协调             D、缺乏实事求是的作风 

资料: 29.3万

进入主页

人气:

10000+的老师在这里下载备课资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