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教版高中数学必修4第二章平面向量小结复习课ppt课件3
加入VIP免费下载

人教版高中数学必修4第二章平面向量小结复习课ppt课件3

ID:496340

大小:3.87 MB

页数:77页

时间:2020-12-23

加入VIP免费下载
温馨提示:
1. 部分包含数学公式或PPT动画的文件,查看预览时可能会显示错乱或异常,文件下载后无此问题,请放心下载。
2. 本文档由用户上传,版权归属用户,天天资源网负责整理代发布。如果您对本文档版权有争议请及时联系客服。
3. 下载前请仔细阅读文档内容,确认文档内容符合您的需求后进行下载,若出现内容与标题不符可向本站投诉处理。
4. 下载文档时可能由于网络波动等原因无法下载或下载错误,付费完成后未能成功下载的用户请联系客服处理。
网站客服:403074932
资料简介
1、平面向量的实际背景及基本概念 2、平面向量的线性运算 3、平面向量的的基本定理及坐标运算 4、平面向量的数量积 复习课 年龄,身高,长度,体积,质量 重力,浮力,位移, A类 B类 一、向量的物理背景与概念 (1)、向量的物理背景 生活中咱们常常会遇到两种量,一种是只有大小 没有方向的量,例如长度、质量等等, 这种量叫 数量(物理学上称标量);另一种量既有大小又有 方向,如速度,力等,这种量叫向量(物理学上 称矢量)。 (2)、向量的概念 既有大小又有方向的量叫向量 二、向量的表示 有向线段的长度表示向量的大小,有向线段箭头 所指的方向表示向量的方向。 在书本上用加粗加黑的字体来表示向量,平时手 写体在小写字母上面加一个箭头,或用表示向量 的有向线段的起点和终点字母书写。 (1)、向量的画法(用有向线段表示向量) (2)、向量的书写 三、关于向量的一些概念 向量的大小就是向量所对应的有向线段的长度,也叫 向量的模,记做 向量无法比较大小,但向量的模可以比较大小 长度为零的向量称为零向量,记做: 零向量的方向任意 长度为1个单位长度的向量叫做单位向量 (1)、向量的模(大小) (2)、零向量(大小) (3)、单位向量 方向相同或相反的向量叫共线向量或平行向量,零 向量与任意向量共线(平行)。两向量共线或平行 记做: (4)、共线向量(平行向量) (5)、相等向量 大小和方向都相同的向量叫相等向量 一、向量的加法 一、向量的加法 一、向量的加法 一、向量的加法 一、向量的加法 二、向量的减法 二、向量的减法 (1)、相反向量 通过我们上节课的学习知道了向量是有方向的数量, 那么相反向量指数量(长度,大小,模)相等而方向 相反的两个向量互称为相反向量。 二、向量的减法(本质还是加法) 三、向量的数乘运算(一个数与一个向量的乘法) 三、向量的共线定理 一、向量的加法 二、向量的减法 三、向量的数乘运算(一个数与一个向量的乘法) 四、向量共线定理 4.如图,光滑斜面上一个木块受到的重 力为G,下滑力为F1,木块对斜面的压 力为F2,这三个力的方向分别如何? 三者有何相互关系? G F1 F2 四、思考 5.在物理中,力是一个向量,力的合成 就是向量的加法运算.力也可以分解, 任何一个大小不为零的力,都可以分解 成两个不同方向的分力之和.将这种力 的分解拓展到向量中来,就会形成一个 新的数学理论. 四、思考 探究(一):平面向量基本定理 思考1:给定平面内任意两个向量e1,e2 ,如何求作向量3e1+2e2和e1-2e2? e1 e2 2e2 B C O 3e1 Ae1 D 3e1+2e2 e1-2e2 思考2:如图,设OA,OB,OC为三条共 点射线,P为OC上一点,能否在OA、OB 上分别找一点M、N,使四边形OMPN为平 行四边形? M N O A B CP 思考3:在下列两图中,向量 不共线,能否在直线OA、OB上分别找一 点M、N,使 ? O A B C M N OA B C M N 思考4:在上图中,设 =e1, =e2, =a,则向量 分别与e1,e2的 关系如何?从而向量a与e1,e2的关系如 何? O A B C M N OA B C M N 思考5:若向量a与e1或e2共线,a还能用 λ1e1+λ2e2表示吗? e1 a a=λ1e1+0e2 e2 a=0e1+λ2e2 思考6:若上述向量e1,e2,a都为定向量, 且e1,e2不共线,则实数λ1,λ2是否存在 ?是否唯一? O A B C M N OA B C M N 思考7:根据上述分析,平面内任一向 量a都可以由这个平面内两个不共线的 向量e1,e2表示出来,从而可形成一个 定理.你能完整地描述这个定理的内容 吗? 若e1、e2是同一平面内的两个不共线向量, 则对于这一平面内的任意向量a,有且只有 一对实数λ1,λ2,使a=λ1e1+λ2e2. 思考8:上述定理称为平面向量基本定理, 不共线向量e1,e2叫做表示这一平面内所 有向量的一组基底. 那么同一平面内可 以作基底的向量有多少组?不同基底对 应向量a的表示式是否相同? 若e1、e2是同一平面内的两个不共线向量, 则对于这一平面内的任意向量a,有且只有 一对实数λ1,λ2,使a=λ1e1+λ2e2. 探究(二):平面向量的正交分解及坐标表示 [0°,180°] 思考1:不共线的向量有不同的方向,对 于两个非零向量a和b,作 a, b, 如图.为了反映这两个向量的位置关系, 称∠AOB为向量a与b的夹角.你认为向量 的夹角的取值范围应如何约定为宜? ba a b A B O 思考2:如果向量a与b的夹角是90°,则 称向量a与b垂直,记作a⊥b. 互相垂直 的两个向量能否作为平面内所有向量的 一组基底? b a 思考3:把一个向量分解为两个互相垂直 的向量,叫做把向量正交分解.如图,向 量i、j是两个互相垂直的单位向量,向量 a与i的夹角是30°,且|a|=4,以向量i、 j为基底,向量a如何表示? B a iO j A P 思考4:在平面直角坐标系中,分别取与x轴、 y轴方向相同的两个单位向量i、j作为基底, 对于平面内的一个向量a,由平面向量基本定 理知,有且只有一对实数x、y,使得 a= xi+yj.我们把有序数对(x,y)叫做向量a 的坐标,记作a=(x,y).其中x叫做a在x轴上 的坐标,y叫做a在y轴 上的坐标,上式叫做向量 的坐标表示.那么x、y的 几何意义如何? a i x y O j x y 思考5:相等向量的坐标必然相等,作向 量 a,则 (x,y),此时点A是坐 标是什么? A a i x y O j A(x,y) 理论迁移 例1 如图,已知向量e1、e2,求作向 量-2.5e1+3e2. e1 e2 C OA -2.5e1 B 3e2 例2 如图,写出向量a,b,c,d的坐标. 2 4 5 2 ab c d -4 -2 -5 -2 x y O a=(2,3)b=(-2,3) c=(-2,-3) d=(2,-3) 例3 如图,在平行四边形ABCD中, =a, =b,E、M分别是AD、DC的中 点,点F在BC上,且BC=3BF,以a,b为 基底分别表示向量 和 . A B E D CF M 小结作业 1.平面向量基本定理是建立在向量加 法和数乘运算基础上的向量分解原理, 同时又是向量坐标表示的理论依据,是 一个承前起后的重要知识点. 2.向量的夹角是反映两个向量相对位置 关系的一个几何量,平行向量的夹角是 0°或180°,垂直向量的夹角是90°. 3.向量的坐标表示是一种向量与坐 标的对应关系,它使得向量具有代数意 义.将向量的起点平移到坐标原点,则平 移后向量的终点坐标就是向量的坐标. 作业: 课时作业49到52页. 已知 , 你能得出 , , 的坐标吗? 向 量 坐 标 向量坐标的加减及数乘 向量坐标的数量积 向量坐标的模 结论: 一个向量的坐标等于表示此向量 的有向线段的终点的坐标减去始点的 坐标。 y xO B(x2,y2) A(x1,y1) 如图,已知A(x1,y1),B(x2,y2), 则 AB= OB - OA = (x2,y2) - (x1,y1) = (x2-x1,y2-y1) y xO B(x2,y2) A(x1,y1) 你能在图中标出坐标为 的P点吗? P 已知a=(x,y)和实数λ,那么 λ a= λ(x, y) 即 λa=(λx, λy) • 这就是说,实数与向量的积的坐 标等用这个实数乘以原来向量的 相应坐标。 例2 已知a=(2,1),b=(-3, 4),求a+b,a-b,3a+4b 例3 已知平行四边形ABCD的三个定点A、 B、C的坐标分别为(-2,1)、 (-1,3)、(3,4),求顶点D的坐标 例4 已知平行四边形ABCD的三个定点A、 B、C的坐标分别为(-2,1)、(-1, 3)、(3,4),求顶点D的坐标 平行四边形ABCD的对角线交于点O,且 知道AD=(3,7), AB=(-2,1),求OB 坐标。 设a=(x1,y1),b=(x2,y2),其中b是非零向量,那 么可以知道,a//b的充要条件是存在一实数λ, 使 a= λb 这个结论如果用坐标表示,可写为 (x1,y1)= λ(x2,y2) 即 x1= λx2 y1= λy2 问题:共线向量如何用坐标来表 示呢? 消去λ后得 也就是说,a//b的等价表示是 x1y2-x2y1=0 x1y2-x2y1=0 练习:下列向量组中,能作为表示它 们所在平面内所有向量的基底,正确 的有( ) (1)e1=( -1 , 2 ),e2=( 5 , 7 ) (2)e1=( 3 , 5 ),e2=( 6 , 10 ) (3)e1=( 2 , -3 ),e2=( 1/2 , -3/4 ) 例5、已知 a=(4,2), b=(6,y), 且 a//b ,求 y 的值。 例6、已知A(-1,-1),B(1,3),C(2 ,5),判断A、B、C三点的位置关系。 A B C

资料: 29.3万

进入主页

人气:

10000+的老师在这里下载备课资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