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不义而富且贵,于我如浮云》ppt课件33
加入VIP免费下载

本文件来自资料包: 《《不义而富且贵,于我如浮云》ppt课件33》 共有 2 个子文件,压缩包列表如下:

注:压缩包层级关系提取自源文件,您看到的所有资料结构都和您下载的源文件一致

加入VIP免费下载
温馨提示:
1. 部分包含数学公式或PPT动画的文件,查看预览时可能会显示错乱或异常,文件下载后无此问题,请放心下载。
2. 本文档由用户上传,版权归属用户,天天资源网负责整理代发布。如果您对本文档版权有争议请及时联系客服。
3. 下载前请仔细阅读文档内容,确认文档内容符合您的需求后进行下载,若出现内容与标题不符可向本站投诉处理。
4. 下载文档时可能由于网络波动等原因无法下载或下载错误,付费完成后未能成功下载的用户请联系客服处理。
网站客服:403074932
资料简介
不义而富且贵 , 于我如浮云 朔城区一中 李枢 有两种东西,我对它们的思考越是深沉和持久,它们在我心灵中唤起的惊奇和敬畏就会日新月异,不断增长,这就是我头上的星空和心中的道德定律。 —— 康德 ★★ 不管时代潮流和社会风尚怎样,人总是可以凭着自己的高贵品质,超脱时代和社会,走自己的正确道路。现在,许多人都为冰箱、汽车、房子而奔波、追逐、竞争。但是,也有不少人不追求这些物质的东西,他们 追求理想和真理,得到了内心的自由和安宁 。 讨论:是生计重要还是道德重要 《 青年报 》2006 年 6 月 22 日报道, 邹云翔 2004 年被评为“ 中华食雕九大赚钱名刀 ”,并先后被评为“ 中国烹饪雕刻大师”、“中华厨神 ”,可现在一个大厨师彻底被各大酒店拒之门外,原因是他 拒烹野味 。 一个厨师要与传统的习惯和人性的贪婪去较量,看上去有点“自不量力”,引来很多人的嘲笑,认为他太傻。 他也认识到:只有溶到社会中去才有更大的作为 办食雕学习班,教授烹饪理念、知识、技巧 组织弟子宣传以各种方式“拒烹野味” 号召其他饭店厨师加入“拒烹野味”活动 发起百万厨师参与全国“拒烹野味”签名活动 …… 有一颗“拒烹野味”的公德心, 人品可敬! 毅然走上“拒烹野味”的道路, 勇气可嘉! 坚持初衷不改,行为积极有效, 做法可赞! 思考 义 ,它是一种道德,它是最高道德的一种形式,一个重要的环节。由 仁 这个最高的道德,通过具体的器物来实现,中间有很多环节,义是其中的一个非常重要的环节。但是我们在现实生活中,往往看到人们把“义”与其他一些概念进行挂钩,比如“ 利 ”,比如“ 君子 ”,比如“ 勇 ”。这些和义都有着怎样的关系,接下来我们一起来听听孔子的理解。 导入 一、仁义和富贵 “ 仁 ”是 《 论语 》 中出现频率最高的词之一。一次孔子说“ 克己复礼为仁 ”,一次孔子说“ 仁者爱人 ”。把这两个定义联系起来,可以把孔子的意思理解成为: 加强自身修养,恢复(保持或服从)礼的要求,在礼的原则内,真心地关心别人 。 “ 仁 ”是内心思想,“ 义 ”是符合“仁”的行为。在 《 论语 》 中,“仁”和“义”有时可以互通。在 《 论语 》 中,“富贵”常被简称为“利”。“仁义”和“富贵”的关系问题也是他的学生们最关心的问题之一,因而也是孔子多次论述的问题。先看看孔子这方面的论述。 1 【原文 】 子曰:“富 (1) 而可求 (2) 也;虽执鞭之士 (3) ,吾亦为之。如不可求,从吾所好。”   【注释 】 (1) 富 :指升官发财。  (2) 求 :指合于道,可以去求。   (3) 执鞭之士: 古代为天子、诸侯和官员出入时手执皮鞭开路的人。意思指地位低下的职事。   【译文 】   孔子说:“如果富贵合乎于道就可以去追求,虽然是给人执鞭的下等差事,我也愿意去做。如果富贵不合于道就不必去追求,那就还是按我的爱好去干事。”   【评析 】   孔子在这里又提到 富贵 与 道 的关系问题。只要合乎于道,富贵就可以去追求;不合乎于道,富贵就不能去追求。那么,他就去做自己喜欢做的事情。从此处可以看到, 孔子不反对做官,不反对发财,但必须符合于道 ,这是原则问题,孔子 表明自己不会违背原则去追求富贵荣华。 3 【原文 】   子曰:“饭疏食 (1) 饮水,曲肱 (2) 而枕之,乐亦在其中矣。不义而富且贵,于我如浮云。”   【注释 】   (1) 饭疏食, 饭 ,这里是“吃”的意思,作动词。 疏食 即粗粮。   (2) 曲肱: 肱 ,音g ō ng,胳膊,由肩至肘的部位。 曲肱 ,即弯着胳膊。 【译文 】   孔子说:“吃粗粮,喝白水,弯着胳膊当枕头,乐趣也就在这中间了。用不正当的手段得来的富贵,对于我来讲就像是天上的浮云一样。”   【评析 】   孔子极力提倡“安贫乐道” ,认为有理想、有志向的君子,不会总是为自己的吃穿住而奔波的,“饭疏食饮水,曲肱而枕之”,对于有理想的人来讲,可以说是乐在其中。同时,他还提出, 不符合于道的富贵荣华,他是坚决不予接受的 ,对待这些东西,如天上的浮云一般。这种思想深深影响了古代的知识分子,也为一般老百姓所接受。 4 【原文 】   子曰:“富与贵,是人之所欲也,不以其道得之,不处也;贫与贱,是人之所恶也,不以其道得之,不去也。君子去仁,恶乎成名?君子无终食之间违仁,造次必于是,颠沛必于是。”   【译文 】   孔子说:“富裕和显贵是人人都想要得到的,但不以正当的方法得到的,就不要去享受它;贫穷与低贱是人人都厌恶的,但不用正当的方法去摆脱它,就不会摆脱的。君子如果离开了仁德,又怎么能叫君子呢?君子没有一顿饭的时间背离仁德的,就是在最紧迫的时刻也必须按照仁德办事,就是在颠沛流离的时候,也一定会按仁德去办事的。”   例子 孔子的一个学生,叫做 子贡 。一次,吴越大军隆冬远征北方, 吴王夫差 强征丝棉,造成丝棉紧缺,价格走高。子贡抓住商机,从各国低价收购,然后到吴国高价贩卖,被抢购一空。还有记载,他是依靠智商生财。子贡预测市场凭的是智商,使其经商获得了空前成功。为追忆先师,他用木头雕刻孔子像,诸侯将相前来祭拜时,都想用重金请一尊雕像。子贡从中看准商机,就招募专业工匠批量生产,回报颇丰。此外,他还跨国经营。 《 史记 》 记载,子贡很善于贱买贵卖 (“ 贡好废举,与时转货资” ) ,在曹国和鲁国之间做生意“鬻财于曹、鲁之间”。他发现各国王侯贵族以佩戴珠宝为时尚,他就专门生产贵重配饰跨国营销,赢得收益。子贡到各国做买卖需要进见诸侯时,各国的君主都以平等的礼节来会见他,这足以说明他的生意做得很大,已是春秋时代的商界巨子。 后世称子贡为“ 儒商第一人 ”。儒商亦儒亦商,即信守儒家思想的商人。孔子开创了儒学,其门下“ 七十子徒,赐最为饶益 ”( 《 史记 · 仲尼弟子列传 》 )。可见在中国历史上,既是学者同时又是富翁的,应当首推子贡。 能够 追求和谐、诚信为本、崇仁立德、义利兼顾 ,就是仁义。在 《 论语 》 中多处记载着子贡与孔子探讨“ 信 ”的问题。他深知“信”乃立足之本,没有了“信”,一切都不可能存在,极力奉行“ 言必信、行必果 ”。“ 一言九鼎 ”,使他在经商中赢得了很好的信誉,立于不败之地。他还敢为人先,把握商道规律,义中取利的正确义利观和适应市场的能力,达到了“义利双赢”的经商最高境界。所谓“ 君子爱财,取之有道 。” 【评析 】   这一段,反映了孔子的 理欲观 。以往的孔子研究中往往忽略了这一段内容,似乎孔子主张人们只要仁、义,不要利、欲。事实上并非如此。任何人都不会甘愿过贫穷困顿、流离失所的生活,都希望得到富贵安逸。但这必须通过 正当的手段和途径 去获取。否则宁守清贫而不去享受富贵。这种观念在今天仍有其不可低估的价值。这一章值得研究者们仔细推敲。 二、义与君子 孔子关于君子的论述很多,他的学生也经常问什么样的人才是君子,孔子做了很多回答,但是始终包含一个“ 义 ”字。 2 【原文 】   子问公叔文子 (1) 于公明贾 (2) 曰:“信乎,夫子 (3) 不言,不笑,不取乎?”公明贾对曰:“以 (4) 告者过也。夫子时然后言,人不厌其言;乐然后笑,人不厌其笑;义然后取,人不厌其取。”子曰:“其然?岂其然乎?”   【注释 】 (1) 公叔之子 :卫国大夫公孙拔,卫献公之子。谥号“文”。   (2) 公明贾 :姓公明字贾。卫国人。  (3) 夫子 :文中指公叔文子。  (4 ) 以 :此处是“这个”的意思。 【译文 】   孔子向公明贾问到公叔文子,说:“先生他不说、不笑、不取钱财,是真的吗?”公明贾回答道:“这是告诉你话的那个人的过错。先生他到该说时才说,因此别人不厌恶他说话;快乐时才笑,因此别人不厌恶他笑;合于礼要求的财利他才取,因此别人不厌恶他取。”孔子说:“原来这样,难道真是这样吗?” 【评析 】   孔子在这里通过评价公叔文子,进一步阐释“ 义然后取 ”的思想,只要合乎于义、礼,公叔文子并非不说、不笑、不取钱财。这就是有高尚人格者之所为。 “ 义 ” 不仅仅是君子的行为规范,他也为君子带来好的社会影响。就像这位 公叔文子 ,该取时才取,人不厌其取。这就是“义”对于君子的好处。 不义而取往往带来灾祸。 周朝时,有个人叫 陶答子 ,他在陶城做官三年,名声并不怎么好,但他的家产财富却翻了三倍。他的妻子劝他说:“没有能力而做大官,这是祸害;没有功劳而家昌盛,这是积灾。现在你只贪求富贵越来越多。我听说南山有玄豹,在雾雨中隐藏七天而不下来觅食,为什么呢?它是想润泽皮毛长成斑纹,为的是能够隐藏自己躲避祸害。猪不择食长得肥壮了,就会被杀掉。现在你不修德而家越来越富有,灾祸就要到了。”陶答子没有听妻子的话,反而将其赶出家门。结果仅过了一年,陶答子就因事发被处以死刑了。 孔子认为,具备完善人格的人,应当富有 智慧、克制、勇敢、多才多艺和礼乐修饰 。谈到这里,孔子还认为,有完善人格的人,应当做到在见利见危和久居贫困的时候,能够思义、授命、不忘平生之言,尤其是本章提出“ 见利思义 ”的主张,即遇到有利可图的事情,要考虑是否符合义,不义则不为。这句话对后世产生了极大影响。 5 【原文 】   子路问成人 (1) 。子曰:“若臧武仲 (2) 之知,公绰之不欲,卞庄子 (3) 之勇,冉求之艺,文之以礼乐,亦可以为成人矣。”曰:“今之成人者何必然?见利思义,见危授命,久要 (4) 不忘平生之言,亦可以为成人矣。”   【注释 】   (1) 成人 :人格完备的完人。  (2) 臧武仲 :鲁国大夫臧孙纥。  (3) 卞庄子 :鲁国卞邑大夫。  (4) 久要 :长久处于穷困中。 【译文 】   子路问怎样做才是一个完美的人。孔子说:“如果具有臧武仲的智慧,孟公绰的克制,卞庄子的勇敢,冉求那样多才多艺,再用礼乐加以修饰,也就可以算是一个完人了。”孔子又说:“现在的完人何必一定要这样呢?见到财利想到义的要求,遇到危险能献出生命,长久处于穷困还不忘平日的诺言,这样也可以成为一位完美的人。”   【评析 】   本章谈 人格完善 的问题。孔子认为,具备完善人格的人,应当富有 智慧、克制、勇敢、多才多艺和礼乐修饰。 谈到这里,孔子还认为,有完善人格的人,应当做到在见利见危和久居贫困的时候,能够思义、授命、不忘平生之言,这样做就符合于义。尤其是本章提出“ 见利思义 ”的主张,即遇到有利可图的事情,要考虑是否符合义,不义则不为。这句话对后世产生了极大影响。 孔子认为的君子不是不食人间烟火的,他也知道一个人不可能具有那麽多的美好品德,所以孔子提出的君子、完人是要能够先满足精神再满足物质就可以了。 【译文 】   孔子说:“君子有九种要思考的事:看的时候,要思考看清与否;听的时候,要思考是否听清楚;自己的脸色,要思考是否温和,容貌要思考是否谦恭;言谈的时候,要思考是否忠诚;办事要思考是否谨慎严肃;遇到疑问,要思考是否应该向别人询问;忿怒时,要思考是否有后患,获取财利时,要思考是否合乎义的准则。” 6 【原文 】   孔子曰:“君子有九思:视思明,听思聪,色思温,貌思恭,言思忠,事思敬,疑思问,忿思难,见得思义。”   【评析 】   本章通过孔子所谈的“君子有九思”,把人的言行举止的各个方面都考虑到了,他要求自己和学生们一言一行都要认真思考和自我反省,这里包括个人道德修养的各种规范,如温、良、恭、俭、让、忠、孝、仁、义、礼、智等等,所有这些,是孔子关于道德修养学说的组成部分。 这应该是要求。一言一行都要认真思考和自我反省,这里包括个人道德修养的各种规范,如温、良、恭、俭、让、忠、孝、仁、义、礼、智等等,所有这些,是孔子关于道德修养学说的组成部分。 孔子所谈的“君子有九思”,是对君子的“赞赏”还是“要求”? 7 【原文 】   子曰:“君子之于天下也,无适 (1) 也,无莫 (2) 也,义 (3) 之与比 (4) 。”   【注释 】   (1) 适:音d í ,意为亲近、厚待。   (2) 莫:疏远、冷淡。   (3) 义:适宜、妥当。   (4) 比:亲近、相近、靠近。 【译文 】   孔子说:“君子对于天下的人和事,没有固定的厚薄亲疏,只是按照义去做。”   【评析 】   这一章里孔子提出对君子要求的基本点之一:“ 义之与比 。”有高尚人格的君子 为人公正、友善,处世严肃灵活,不会厚此薄彼 。本章谈论的仍是个人的道德修养问题。 9 【原文 】 子曰:“德之不修,学之不讲,闻义不能徙 (1) ,不善不能改,是吾忧也。” 【注释 】   (1) 徙:音x ǐ ,迁移。此处指靠近义、做到义。 【译文 】   孔子说:“(许多人)对品德不去修养,学问不去讲求,听到义不能去做,有了不善的事不能改正,这些都是我所忧虑的事情。”   【评析 】   春秋末年,天下大乱。孔子慨叹世人不能自见其过而自责,对此,他万分忧虑。他把 道德修养、读书学习和知错即改 三个方面的问题相提并论,在他看来,三者之间也有内在联系,因为进行道德修养和学习各种知识,最重要的就是要能够及时改正自己的过失或“不善”,只有这样,修养才可以完善,知识才可以丰富。   8 【原文 】 子路曰:“君子尚勇乎?”子曰:“君子义以为上。君子有勇而无义为乱,小人有勇而无义为盗。”   【译文 】   子路说:“君子崇尚勇敢吗?”孔子答道:“君子以义作为最高尚的品德,君子有勇无义就会作乱,小人有勇无义就会偷盗。”   三、“义”和“勇” 【评析 】 这二章里孔子提出对君子要求的基本点之一:“ 义之与比 ”“ 义以为上 ”有高尚人格的君子处世严肃灵活,不会厚此薄彼。谈论的仍是个人的道德修养问题。 10 【原文 】   子曰:“非其鬼 (1) 而祭之;谄 (2) 也。见义 (3) 不为,无勇也。” 【注释 】   (1) 鬼:有两种解释:一是指鬼神, 二是指死去的祖先。这里泛指鬼神。   (2) 谄:音ch ǎ n ,谄媚、阿谀。   (3) 义:人应该做的事就是义。 【译文 】   孔子说:“不是你应该祭的鬼神,你却去祭它,这就是谄媚。见到应该挺身而出的事情,却袖手旁观,就是怯懦。”   【评析 】   在本章中,孔子又提出“ 义 ”和“ 勇 ”的概念,这都是儒家有关塑造高尚人格的规范。 《 论语集解 》 注: 义 ,所宜为。符合于仁、礼要求的,就是义。“ 勇 ”,就是果敢,勇敢。孔子把“勇”作为实行“仁”的条件之一,“勇”,必须符合“ 仁、义、礼、智 ”,才算是勇,否则就是“乱” . 孔子说:“ 见义不为,无勇也 。”所以,君子应当见义而为。又说:“ 仁者必有勇,勇者未必有仁 。”也就是说,具有仁义德性的人,必定有勇。勇于什么呢 ? 勇于仁,勇于义。但有勇的人却不一定具有仁义的德性,因为有些所谓勇者,只是勇于做坏事,为非作歹,或者只是不问青红皂白的勇。所以孔子强调说:“ 君子以义为上。君子有勇而无义为乱,小人有勇而无义为盗 。”君子应始终把义作为至高无上的准则。如果只是有勇而无义,就会犯上作乱。只有把义与勇相融相合,统为一体才能真正做到见义而为。 由此,我们可以看出,义与勇的关系其实像马车与马车夫,马车可以跑得飞快,但没有车夫掌握方向就会迷路, 义是勇的方向 。 总结: 本章谈论的是关于“ 义 ”的思考,“ 义之与比”“义以为上 ”,有高尚人格的君子处世严肃灵活,不会厚此薄彼。符合于仁、礼要求的,就是义。“勇”,就是果敢,勇敢。孔子把“勇”作为实行“仁”的条件之一,“勇”,必须符合“仁、义、礼、智”,才算是勇,否则就是“乱”。

资料: 29.3万

进入主页

人气:

10000+的老师在这里下载备课资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