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0-2021高一语文上学期同步练习讲解:芣苢
加入VIP免费下载

2020-2021高一语文上学期同步练习讲解:芣苢

ID:461830

大小:38.23 KB

页数:10页

时间:2020-12-23

加入VIP免费下载
温馨提示:
1. 部分包含数学公式或PPT动画的文件,查看预览时可能会显示错乱或异常,文件下载后无此问题,请放心下载。
2. 本文档由用户上传,版权归属用户,天天资源网负责整理代发布。如果您对本文档版权有争议请及时联系客服。
3. 下载前请仔细阅读文档内容,确认文档内容符合您的需求后进行下载,若出现内容与标题不符可向本站投诉处理。
4. 下载文档时可能由于网络波动等原因无法下载或下载错误,付费完成后未能成功下载的用户请联系客服处理。
网站客服:403074932
资料简介
6.1 芣苢 核心素养练习 一、核心素养聚焦 1.下列词语中加点的字,读音不正确的一项是(  ) A.芣苢(fú yǐ)  拾掇(duo)   场圃(pǔ) B.捋袖子(lǚ) 袺(jié) 赋诗(fù) C.襭(xié) 阴霪(yín) 怜汝(rǔ) D.大雅(yǎ) 仓廪(lǐn) 依赖(lài) 【答案】B  【解析】B 项,“捋”应读“luō”。 2.下列加点词的解释,有误的一项是(  ) A.采采芣苢  采采:茂盛的样子 B.薄言掇之 掇:拾取,摘取 C.薄言袺之 袺:一手提着衣襟兜着 D.薄言襭之 襭:采摘 【答案】D 【解析】襭:把衣襟扎在衣带上,再把东西往衣里面塞裹。 3.下列有关文学常识的表述,不正确的一项是(  ) A.《诗经》是我国最早的一部诗歌总集,被儒家列为五部经典著作之首。 B.《诗经》分为“风”“雅”“颂”三部分。“风”又叫“国风”,大都是劳动人民创作的歌谣。“雅” 分为“大雅”“小雅”,大多为周代宫廷乐曲歌辞。“颂”分为“周颂”“鲁颂”和“商颂”,多为周天子 及诸侯们祭祀时的乐歌。 C.《诗经》中,“风”代表了《诗经》的最高成就,它或揭露社会政治的黑暗,或反映徭役、兵役的痛 苦,或表现劳动生活的苦乐,或描述爱情婚姻的悲欢,从各个侧面展示了古代社会政治和日常生活的图景。 D.《诗经》全部都是四言诗,普遍采用赋、比、兴的表现手法。 【答案】D  【解析】D 项,“全部都是四言诗”错。《诗经》的语言形式形象生动,丰富多彩。雅、颂多数篇章运用 严整的四言句,极少杂言,国风中杂言比较多。小雅和国风中,重章叠句运用得比较多,在大雅和颂中则 比较少见。 4.依次填入下面一段文字横线处的语句,衔接最恰当的一组是(  ) 《诗经》是我国最早的一部诗歌总集,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东汉以后,齐、鲁、韩三家先后亡失,仅存《毛诗外传》。毛诗盛行于东 汉以后,并流传至今。①到西汉时,被尊为儒家经典,才称为《诗经》 ②是周代社会生活的一面镜子 ③收集和保存了古代诗歌 305 首 ④《诗经》最初只称为《诗》或《诗三百》 ⑤《诗经》是按《风》《雅》《颂》三部分编辑的 ⑥汉代传授《诗经》的有齐、鲁、韩、毛四家 A.①⑥②⑤③④  B.②④①⑥⑤③ C.③④①⑤②⑥ D.④①②③⑤⑥ 【答案】C  【解析】从语段横线后的“东汉以后,齐、鲁、韩三家先后亡失”来看,横线处的最后一空应填⑥, 据此排除 A、B 两项;正因为《诗经》“收集和保存了古代诗歌 305 首”,才会有《诗三百》的称谓,故③ 应在④前,据此排除 D 项。故选 C。 5.填空: (1)《诗经》是中国古代诗歌的开端,是最早的一部 ,收集了 至春秋中叶(前 11 世纪至前 6 世纪)的诗歌。 (2)《诗经》的“六义”指 、 、 , 、 、 ;它与 、 、 、 合称“五经”。 【答案】(1)诗歌总集 西周初年  (2)风 雅 颂 赋 比 兴 《书》《礼》《易》《春秋》 【解析】本题考查文学常识。 6.阅读下面诗歌,回答问题: 芣苢 采采芣苢,薄言采之。采采芣苢,薄言有之。 采采芣苢,薄言掇之。采采芣苢,薄言捋之。 采采芣苢,薄言袺之。采采芣苢,薄言襭之。 (1)从题中选出对诗歌理解有误的两项( ) A.本诗采用了比兴的表现手法,描写了一群劳动妇女采芣苢的情景。 B.全诗结构上的主要特点是重章叠句,在看起来很单调的不断重叠中,产生了简单明快、往复回环的 音乐感。 C.诗歌通过采、有、掇、捋、袺、襭等动词的变换生动的表现了采摘野菜越采越多直到满载而归的过 程。 D.第三、五句重复第一句,第四、六句又重复第二句,只改动一个字,在意义上与前句没有变化。E. 这是一曲劳动欢歌,充满了劳动的欢欣,洋溢着劳动的热情。 【答案】AD 【解析】题干要求选出“对诗歌理解有误的两项” 这属于综合考查题,考查学生对诗句内容、技巧以 及情感的把握。A 项,“本诗采用了比兴的表现手法”错误,诗歌开头说“采采芣苢,薄言采之”,开篇就 是说采芣苢,并没有用他物起兴。D 项,“在意义上与前句没有变化”错误,“采、有、掇、捋、袺、襭”, 在六个动词的变化中,表现了越采越多直到满载而归的过程。 (2)《诗经》常使用赋、比、兴的手法,本诗使用的手法是 。 【答案】赋 【解析】本题主要考查鉴赏文学作品的形象、语言和表达技巧的能力。该题考核表现手法。赋:平铺 直叙,铺陈、排比。相当于如今的排比修辞方法。比:类比,比喻。(这里有两种说法,分别是类比和比喻。 而在“比兴”中,“比”为“比喻”之意。)从句式特点可判断《诗经》运用了赋的表现手法。 (3)这首诗生动地表现了采集野菜的劳作过程。这种过程在诗中是怎样具体表现出来的? 【答案】通过动词的变换表现出来的。 【解析】本题主要考查评价文学作品的思想内容和作者的观点态度的能力。此题考查读懂诗句内容, 然后进行归纳整理的能力。本诗对于采集芣苢这个过程,用了“采”“掇”“袺”三个动词,所以是通过 动词的变换表现采集芣苢的过程。 (4)前人读这首诗说:反复讽咏,“自然生其气象”。你读这首诗,眼前出现了什么样的景象?请概 括描述出来。 【答案】妇女们在田野上边采野菜边唱歌,一派欢快的劳动景象。 【解析】本题主要考查评价文学作品的思想内容和作者的观点态度的能力。本诗通过采表达人物内心 情感,采用重章复沓的形式生成诗意。所谓“景象”,是指作品中人、事、物、景的合成。“妇女”“采 摘”“芣苢”“山野”以及主人公通过歌声表现欢快、愉悦的心情。“概括描述”,将前面这些基本信息整 合起来,便是此题答案。由于本诗语言较为直白、内容相对单纯,故理解起来不应很难。 二、学业质量测评 基础练: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小题。 文学创作,有两个倾向性的东西必须要警惕。一个就是无病呻吟,过分 个人病态的感受以期引 起别人的同情或同感。第二个就是既故作姿态,又语焉不详,从头到尾都不知道他要表现的到底是什么。这 两种倾向的通病都是离心灵很远,( )。他们对前人作品的 ,还没怎么说到内容,总是先说 到什么手法和某某流派,令人眼花缭乱,莫衷一是。其实,写作就像谈话,既然是谈话,就要有谈话的艺术,像 相声一样,我们喜欢老派人说的相声,如侯宝林,马三立,不动声色,暗藏玄机,通过 让你喜不自禁。 而现在那些说相声的,什么都整到舞台上去。现在有的写作者也是如此,功夫都用在写作之外,怪力乱神、乌 烟瘴气,生生把一件高尚的事情做成 的低级勾当。文学在物质化的世界里正在渐渐失宠,这也是一个不争的事实。但是,虽然文学绝对不会消失到无,更不能忽略不计,但它已经堕落到如此。所以,作家的道 义和责任感,有时候也反映在说话的方式上,使作家的生活态度在作品里显影。 1.依次填入文中横线上的词语,全都恰当的一项是 A.放大 回味 抖包袱 暴殄天物 B.夸大 回味 耍伎俩 焚琴煮鹤 C.夸大 回顾 耍伎俩 暴殄天物 D.放大 回顾 抖包袱 焚琴煮鹤 【答案】D 【解析】第一处,“夸大”,指把事情说得超过了实际程度,言过其实;“放大”,使图像、声音、功 能等变大,第一处如用“夸大”,就和前面的“过分”语意存在重复现象,因此用“放大”; 第二处,“回顾”,回过头看或回想往事;“回味”,吃过东西后,留在口腔中的余味,引申为在回忆中 细细体会、玩味;根据下文,作者主要强调看或者回想,不存在玩味、体会的意思,因此用“回顾”; 第三处,“抖包袱”,相声术语,指把之前设置的悬念揭出来,或者把之前铺垫酝酿好的笑料关键部分说 岀来,属于褒义词;“耍伎俩”,玩弄不正当的手段以达到目的,属于贬义词;根据前文“不动声色,暗藏玄机”, 符合“抖包袱”中悬念、铺垫的意思,而作者对马三立、侯宝林等是肯定态度,属于褒义语境,因此用“抖包 袱”; 第四处,“焚琴煮鹤”,焚烧琴去煮白鹤,比喻随意糟蹋美好的事物;“暴殄天物”,原指残害、灭绝天 生自然资源,后指任意糟蹋东西、不知爱惜;根据前文,有“生生把一件高尚的事情”,从语境看是指糟蹋好东 西,不是糟蹋天然资源,因此应该用“焚琴煮鹤”。 2.下列填入文中括号内的语句,衔接最愉当的一项是 A.即使他说的是所谓的心里话,那也不是来自心灵,而是心脏 B.即使他说的是所谓的心里话,那也是来自心脏,而不是心灵 C.尽管他说的来自心脏,前不是心灵,那也是所谓的心里话 D.尽管他说的来自心脏,那运不心话,见不是来自心灵 【答案】B 【解析】前面说“这两种倾向的通病都是离心灵很远”,“离心灵很远”是事实,那么后面“他说的是 所谓的心里话”应是假设的情况,而“尽管”则是表转折,这就与前文的语义不合,故使用“尽管”开头 不当,可以排除 C、D 两项; 再根据“这两种倾向的通病都是离心灵很远”可知,强调心灵,应该把“而不是心灵”放在后面,起到强调 作用,排除 A 项。 3.文中画横线的句子有语病,下列改最恰当的一项是A.但是,虽然文学已经堕落到如此,但它绝对不会消失到无,更不能忽略不计。 B.但是,虽然消失到无的文学已经论溶到如此,但它绝对不能忽略不计。 C.但是,虽然文学已经沦落到如此,但它绝对不会消失到无,更不能忽略不计。 D.但是,虽然文学已经沦落到如此,但它绝对不能忽略不计,更不会消失到无。 【答案】C 【解析】A 项,“虽然文学已经堕落到如此”搭配不当,“沦落”往往和境遇、地位有关,而“堕落” 往往和品行有关。根据语境,“沦落”与文学搭配,因此 Δ 项排除; B 项,“不会消失到无”和“不能忽略不计”应该连在一起,造成递进关系,不能作为文学的定语,否则语 句不能连贯,因此排除 B 项; D 项,“不会消失到无”是客观现象,“不能忽略不计”是人的主观判断,根据递进关系,应是“不会消失 到无”在前,因此排除 D 项。 故选 C。 4. 填入下面横线处的语句,与上下文衔接最恰当的一项是( ) 风本是地球大气层的空气涌动,它使地球上的万物能不断接收到新鲜的空气而得以生存。那 么, , ?对此,他自己有一段很好的解释——季康子问政于孔子:“如杀无道,以 就有道,何如?”孔子对曰:“子为政,焉用杀?子欲善而民善矣。君子之德风,小人之德草。草,上之 风,必偃。”这就是“风气”。孔子用很形象的语言形容它,风吹草伏,风往哪边吹,草就往哪边倒,由此 形成风俗、风情、风致等。换言之,《诗经》之“风”,就是指各地区的“风俗习惯”。 A.孔子在编集《诗经》时,如何将一部分诗选入“风”的呢? B.孔子在编集《诗经》时,为什么将一部分诗称为“风”呢? C.在编集《诗经》时,孔子为什么将一部分诗编入“风”呢? D.《诗经》中的部分诗,是如何被孔子选中并称为“风”的呢? 【答案】B 【解析】此题以语句复位的形式考查语言表达连贯的能力。这类题目解答时一般要从话题统一、内容 前后勾连、事理相承、意境协调、句式一致等角度思考。本题横线处的句子承上启下,后文的主语是“孔 子”,从主语一致性的原则出发,排除 D 项;从内容上看,本段谈论的是用“风”来称呼部分诗歌的原因, 而并非是《诗经》中诗歌选择方式或者选择标准的问题,故排除 A 和 C 两项。故此题答案为 B 项。 5. 概括下面一则消息的主要信息,不超过 20 字。 本报讯(记者陈菁霞)“两岸经济合作框架协议签订之后,经济的一体化已经有了制度的保证。接下 来,两岸交流的重点是文化和教育。只有两岸在文化方面合作,才能解决心连心的问题。”在目前于厦门 贳笃书院举行的第二届海峡两岸国学论坛上,海峡两岸关系协会副会长张铭清指出,五千年的中华文化是两岸同胞共同的精神家园,是联系两岸同胞的精神纽带。本届论坛围绕“《诗经》研究——学术•生活•展望” 主题,来自大陆和台湾 20 余所高校和研究机构的 60 余名学者进行了深入交流,探讨当代《诗经》研究的 最新成果,探索诗经学研究的新思路。 【答案】海峡两岸学者厦门共探《诗经》研究新思路。 【解析】这则消息主要内容为:两岸交流在经济合作后重点在文化方面,海峡两岸国学论坛日前在厦 门举行,两岸学者对《诗经》进行深入探讨。由此可提炼事件主体是两岸学者探讨《诗经》。为使消息明确, 可加入时间、地点、事件内容。 6. 中学生李×阳写了篇论文,想向一位慕名久已的王编辑请教,恰巧王编辑不在家,他就给王编辑写了张 便条。便条中有几处不得体的地方,请找出并加以改正。 王编辑: 您好! 我到寒舍拜访您,但不幸您不在家。我把拙文《情思》放在您家,望拜读。本人一向有写作雅趣, 学习之余,偶有所得,自觉错处颇多,但苦于自己不能斧正。您是本市研究《诗经》的大家,望工作之暇不吝赐教, 修改润色。 此致 编安! ××市第一中学高三(2)班李×阳 20××年 12 月 9 日 【答案】①将“寒舍”改为“贵府”或“您家”;②将“不幸”改为“不巧”;③将“拜读”改为“费心 一读”;④将“雅趣”改为“爱好”;⑤将“斧正”改为“修改”。 【解析】如称别人要用敬词,说自己时要用谦词,出题者常常混用。“寒舍”是谦辞,一般是自己对 自己住所的谦称,此处对王编辑的住所应使用敬称,可改为“贵府”或“您家”。“不幸”指不好的事,词 义过重,应该为“不巧”。“拜读”也是谦辞,此处使用对象不当,将“拜读”改为“费心一读”。“雅趣” 用在此处有自吹自擂之嫌,应将“雅趣”改为“爱好”。“斧正”是书面语用词,用在便条里不合语境,应 将“斧正”改为“修改”。 综合练 7.阅读下面这首诗,完成各题。 伐 檀① 坎坎伐檀②兮,置之河之干兮,河水清且涟猗③。不稼④不穑,胡取禾三百廛⑤兮?不狩不猎,胡瞻 尔庭有县貆⑥兮?彼君子兮,不素餐⑦兮! 坎坎伐辐⑧兮,置之河之侧兮,河水清且直⑨猗。不稼不穑,胡取禾三百亿⑩兮?不狩不猎,胡瞻尔庭有县特兮?彼君子兮,不素食兮! 坎坎伐轮兮,置之河之漘兮,河水清且沦猗。不稼不穑,胡取禾三百囷兮?不狩不猎,胡瞻尔庭有县 鹑兮?彼君子兮,不素飧兮! 【注】①原编《魏风》第六。②坎坎:伐木声。檀:指黄檀,落叶乔木,木质坚韧,适合制作车辆和 用具。③涟:水波纹。猗:义同“兮”,语气词。④稼:耕种。⑤胡:为什么。禾:粟稻等粮食作物的总称。 三百:言其很多,非确数。廛:通“缠”,捆。⑥县:通“悬”。貆(huán):即猪獾。⑦素餐:不劳而食。⑧ 辐:车轮上的辐条。⑨直:指直流。⑩亿:周代十万为亿。 (1)对这首诗的赏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 A.这首诗反映了《诗经》“饥者歌其食,劳者歌其事”的现实主义创作精神。 B.这首诗每段的三、四句,是奴隶们对不劳而食的奴隶主发出的愤怒质问。 C.这首诗每段的末句,表现了奴隶对不平等的社会现象的感叹,标志着奴隶们的初步觉醒。 D.这首诗采用了“赋”与“兴”相结合的手法,从而更有力地突出了“刺贪”的主题。 【答案】C 【解析】C 项,“觉醒”不恰当,他们没达到这样的思想高度。 (2)这首诗表达了什么思想情感? 【答案】全诗强烈地反映出当时劳动人民对统治者的怨恨,对统治者的不劳而获进行了质问和嘲骂, 表达了愤懑之情。 【解析】结合诗句内容进行分析。 8.阅读《诗经·蒹葭》,完成题各题 蒹葭 蒹葭①苍苍,白露为霜。所谓伊人②,在水一方。 溯洄③从之,道阻且长。溯游从之,宛在水中央。 蒹葭萋萋,白露未晞④。所谓伊人,在水之湄⑤。 溯洄从之,道阻且跻⑥。溯游从之,宛在水中坻⑦。 蒹葭采采,白露未已。所谓伊人,在水之涘⑧。 溯洄从之,道阻且右⑨。溯游从之,宛在水中沚⑩。 选自《诗经·国风·秦风》) 【注解】①蒹葭:jiānjiā,水边的芦苇等植物;②伊人:那个人(恋人);③溯洄:沿着曲折的水边 逆流而上;④晞:xī,干;⑤湄:méi,水边;⑥跻:jī,升高,向高处登;⑦坻:chí ,水中的小洲或高地; ⑧涘:sì ,水边;⑨右:引申为曲折;⑩沚:zhǐ ,水中的小洲。 (1)这首诗共三章,每章开头都写蒹葭茂盛,霜露茫茫。从内容的角度,这是《诗经》中常见的什么 手法?有何作用? 【答案】①托物起兴(比兴手法)。②描写深秋的景色,渲染凄清的气氛,为主人公思念意中人设置背景。 【解析】在常见的表现手法中,托物起兴手法,比,就是比喻;兴,起兴,先言他物。借它物来引出 所要描绘的事物的描写。诗句中每章开头都写蒹葭茂盛,霜露茫茫,通过描写深秋的景色,渲染凄清的气 氛,为主人公思念意中人设置背景。 (2)这首诗中男主人公有着怎样的性格特征? 【答案】不怕艰难险阻,勇于追求爱情,感情执着专一。 【解析】此题要通过对整首诗歌的意境感悟,结合着诗句中关键词语的理解,来展开合理的联想和想 象,体会人物形象特征。“溯洄”“溯游”“水中央”“水之湄”等一系列的词语,体现了男主人公不怕 艰难险阻,勇于追求爱情,感情执着专一的性格特征。答题时,可根据诗句中,男主任公的行踪变化来分 析其形象特征。 9.阅读下面诗歌,回答问题: 《诗经·周南·关雎》 关关雎鸠,在河之洲。窈窕淑女,君子好逑。 参差荇菜,左右流之。窈窕淑女,寤寐求之。 求之不得,寤寐思服。悠哉悠哉,辗转反侧。 参差荇菜,左右采之。窈窕淑女,琴瑟友之。 参差荇菜,左右芼之。窈窕淑女,钟鼓乐之。 (1)对下列句子中加点字解说不当的一项是 A.“左右芼之”的“之”指代的是“荇菜”。 B.“寤寐求之”的“之” 指代的是“窈窕淑女”。 C.“琴瑟友之”的“友”是“亲爱”的意思,这里用作动词,且表使动。 D.“钟鼓乐之” 的“乐”是“快乐”的意思,这里用作动词,且表使动。 【答案】C 【解析】这是一道综合考核诗歌的形象、语言、表达技巧和思想情感的题目,每个选项一个考点,几 乎涵盖诗歌的所有内容,注意结合全诗进行分析,主要的错误是意象的含义不对,手法不准确,手法的解 说和艺术效果的分析不对,语言方面主要是风格不正确,内容一般为曲解诗意,答题时注意仔细辨析。此 题考核诗中词语的内容,其中 C 项,“友”是“亲近”的意思。故选 C。 (2)下列说法不正确的一项是 A.《关雌》中“关关雎鸠,在河之洲”采用的是“兴”的手法。 B.《蒹葭》“所谓伊人”的“伊人”,与《关雌》中的“君子好逑”的“君子”,指的是同样的人。 C.《蒹葭》全诗不着一个思字、愁字,读者却可以体会到诗人那种深深的企慕和求而不得的惆怅。 D.《关雌》是《诗经》的第一首,选自《诗经·周南》。 【答案】B【解析】这是一道综合考核诗歌的形象、语言、表达技巧和思想情感的题目,题中 A 项考核手法,B 项考核意象,C 项考核情感,D 项考核文学常识,其中 B 项,《蒹葭》“所谓伊人”的“伊人”,与《关雌》 中的“君子好逑”的“君子”错误,应该指“窈窕淑女”。故选 B。 10.阅读下面两首诗,完成下面小题。 相鼠 相鼠有皮,人而无仪! 人而无仪,不死何为? 相鼠有齿,人而无止! 人而无止,不死何俟? 相鼠有体,人而无礼! 人而无礼,胡不遄死? (选自《诗经·鄘风》) 河广 谁谓河广?一苇杭①之。谁谓宋远?跂予②望之。 谁谓河广?曾不容刀。谁谓宋远?曾不崇朝③。 (选自《诗经·卫风》) [注]①杭:通“航”,渡过。②予:而。③崇朝(zhōnɡ zhāo):即“终朝”,从黎明到早饭这段时间。 (1)《相鼠》一诗表达了什么思想感情? 【答案】这首诗讽刺胡作非为、荒淫无耻之徒,表达了人们的憎恨和诅咒。诗人以老鼠作比,指斥无 耻之徒连老鼠都不如。 【解析】从诗中来看,《相鼠》选中丑陋、狡黠、偷窃成性的老鼠与卫国“在位者”作对比,公然判定 那些长着人形而寡廉鲜耻的在位者连老鼠也不如,诗人不仅痛斥,而且还要他们早早死去,以免玷污“人” 这个崇高的字眼。第一章“无仪”,指外表;第二章“无止(耻)”,指内心;第三章“无礼”,指行为,诗 歌明则描述老鼠,实则是统治者用虚伪的礼节以欺骗人民,人民深恶痛绝,比之为鼠,给予辛辣的讽刺。 (2)《相鼠》与《河广》这两首诗在章法结构上有什么共同之处?试分析这样写的好处。 【答案】两首诗从行文方式来看,都运用了重章叠句的表现手法,只更换个别的字眼,增强了诗歌的 音乐性和节奏感,更能充分地抒发情怀。 【解析】先看《相鼠》,诗歌共有三章,四句为一章,且这三章重叠,以鼠起兴,反覆类比,意思并列, 三章诗重章互足,合起来才是一个完整的意思,此诗尽情怒斥;每章四句皆押韵,并且二、三句重复,末 句又反诘进逼,既一气贯注,又回流激荡,增强了讽刺的力量与风趣。再看《河广》,一共二章,每章四句, 诗人用设问与夸张的语言加以渲染,还以排比、迭章的形式来歌唱,通过这样反复问答的节奏,就把宋国 不远、家乡易达而又思归不得的内心苦闷倾诉出来了。由此可知,这两首诗歌章法结构上的共性是都使用 重章叠句的手法,这也是《诗经》中的常见技巧。重章叠句在诗歌中运用得十分广泛,是诗歌的一种表现手法,即各章的句法基本相同,中间只更换相应的几个字,反复咏唱。作用在于加深印象,渲染气氛,深化诗的主体, 增强诗的音乐性和节奏感,使感情得到尽情的抒发。叠句就是意义相同的句子前后呼应地重叠。它常常用于 表现人物的一种回环往复的强烈感情,给人以“百转千回”、“绕梁三日”的感受。叠句运用得好,可以使作 品产生强烈的艺术魅力。

资料: 29.3万

进入主页

人气:

10000+的老师在这里下载备课资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