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0-2021学年高一语文必修2上册同步练习第四单元B卷(人教版)
加入VIP免费下载

2020-2021学年高一语文必修2上册同步练习第四单元B卷(人教版)

ID:461569

大小:96.5 KB

页数:13页

时间:2020-12-23

加入VIP免费下载
温馨提示:
1. 部分包含数学公式或PPT动画的文件,查看预览时可能会显示错乱或异常,文件下载后无此问题,请放心下载。
2. 本文档由用户上传,版权归属用户,天天资源网负责整理代发布。如果您对本文档版权有争议请及时联系客服。
3. 下载前请仔细阅读文档内容,确认文档内容符合您的需求后进行下载,若出现内容与标题不符可向本站投诉处理。
4. 下载文档时可能由于网络波动等原因无法下载或下载错误,付费完成后未能成功下载的用户请联系客服处理。
网站客服:403074932
资料简介
2020-2021 学年高一语文必修 2 上册同步练习第四单元 B 卷(人教版) 一、现代文阅读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 1-3 题。 当今时代,随着信息技术快速发展,大数据成为国家基础性战略资源,成为新的社会生产要素,对经济发 展、社会治理、人民生活等方方面面都产生了重要影响。深入了解大数据发展现状和趋势及其对国家治理 的影响,分析大数据在国家治理领域运用中存在的问题,充分发挥大数据在国家治理现代化中的作用,都具 有重要意义。 大数据的运用可以帮助提升政府工作效率和水平,为治理模式创新提供新的工具和手段。传统的行政模 式受技术条件限制,往往基于宏观情况开展决策、实施监管和提供服务,这容易造成决策不够科学、监管不 够充分、服务不够细致等问题。随着大数据技术的发展,政府工作过程可以实现全流程数据化记录,为深度 分析、过程回溯、事后监管、优化服务等工作提供可靠依据,并为快速落实责任,及时发现、处置问题提供 便利条件。同时,传统的社会治理模式中存在社会主体有效参与程度不足、情况发现和处置不及时等问题。 运用大数据,可以让更多社会力量参与到社会治理过程中。对社会运行中产生的数据进行挖掘分析,也有助 于更全面、快捷、直观地了解社会运行情况,从而使社会治理更加精准、更有预见性。随着大数据技术的发 展,精准化、个性化的公共服务将成为可能,通过分析用户的个人属性数据、网络行为数据、以往服务数据 等,可以判断用户的需求特征,进行精准化和个性化服务,更好满足人民群众的需求,增强人民群众的获得感。 大数据在我国国家治理领域的运用逐步深入,日益成为推进国家治理现代化的重要方式和手段。然而, 从总体上看,大数据在国家治理中的运用还处在研究探索阶段,存在一些问题。一是有的地方、部门对大数 据的发展规律和趋势认识不清晰、不到位,缺乏主动利用大数据进行治理创新的意识和勇气。二是大数据给 国家安全、公民隐私保护带来巨大挑战。大数据的发展改变了传统数据收集、存储和应用模式,给信息安全、 国家安全、公民隐私保护等带来风险。三是数据的整合与共享面临诸多困难。比如,对数据的归属权、管理 权和使用权还缺乏清晰界定,一些地方、部门往往对能否共享数据、能否使用数据存在疑虑。数据管理和交 易规则仍不完备,对数据流转过程中各方的责任和义务没有明确界定。 为了更好发挥大数据在国家治理中的作用,当前需要抓好以下几个方面工作:首先,强化大数据思维。大 数据不仅是一种新兴的信息技术手段和方法,也是对传统治理模式的深刻变革。应充分理解大数据的意义, 加强对大数据的学习研究,增强运用大数据推进国家治理现代化的意识和本领。其次,着力构建数据整合共 享机制。改革各自为政的数据资源管理模式,明确数据资源采集、存储、管理、使用等各环节的责任分工, 建设国家大数据平台,实现国家治理领域大数据资源的全面汇聚、整合、共享和应用。进一步推进数据开放, 适当吸纳社会力量进行政务数据资源的开发利用,减少政府信息化建设和运行成本,降低大数据工作的技术 难度。再次,尽快构建和完善相关法律法规和管理制度,优化组织体系,强化安全与隐私保护,规范大数据的 运用与发展。 (摘编自孟庆国《运用大数据提升治理水平》,《人民日报》2018 年 10 月 26 日 07 版) 1.下列关于原文内容的理解和分析,正确的一项是( ) A.大数据是国家基础性战略资源和新的社会生产要素,对经济发展、社会治理和人民生活不可或缺。 B.大数据的运用与传统模式相比具有快捷精准解决问题等优势,已能精准化、个性化提供公共服务。 C.大数据在当前国家治理中要发挥好作用,需强化大数据思维、构建整合共享机制、健全法律制度。 D.大数据在国家治理中的运用还存在认识不到位、安全风险、数据整合共享等问题,无法深入推进。 【答案】:C 【解析】: “不可或缺”这说法太绝对。当今时代,随着信息技术快速发展,大数据对经济发展、社会 治理、人民生活等方方面面都产生了重要影响。B.“已能精准化、个性化提供公共服务”有误,由原文“随 着大数据技术的发展,精准化、个性化的公共服务将成为可能”可作判断。D.“无法深入推进”这说法有误, 原文是“大数据在我国国家治理领域的运用逐步深入,日益成为推进国家治理现代化的重要方式和手段。然 而,从总体上看,大数据在国家治理中的运用还处在研究探索阶段,存在一些问题” 。 2.下列对原文论证的相关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 A.文章在论证过程中通过大数据运用和传统治理模式情况的细致对比,有其突出的现实性。 B.文章论证了大数据在我国国家治理中的重要作用,也指出了其存在的问题,具有辩证性。 C.文章分析大数据的意义及研究探索阶段的困惑,指出大数据运用的远景,论证结构清晰。 D.文章立足国家战略的高度,论证了为更好发挥大数据在国家治理现代化中的作用的路径。 【答案】: C 【解析】: “指出大数据运用的远景”有误,应是“指出解决问题的办法”。 3.根据原文内容,下列说法不正确的一项是( ) A.因为当前对数据的归属权、管理权和使用权还缺乏清晰界定,所以数据的整合与共享面临诸多困难。 B.传统的行政模式如果基于微观情况进行决策、监管和服务,就会使决策科学、监管充分、服务细致。 C.想要提高社会主体有效参与程度、及时发现情况并处置,可以借助大数据进行挖掘分析、精准治理。 D.大数据是新兴的信息技术手段和方法,是对传统治理模式的深刻变革,研究运用大数据的意义重大。 【答案】:1.C; 2.C; 3.B 【解析】:由原文“传统的行政模式受技术条件限制,往往基于宏观情况开展决策、实施监管和提供服 务,这容易造成决策不够科学、监管不够充分、服务不够细致等问题”可知此项推理太绝对。 二、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问题。 材料一: 漆器是我国古代一项杰出的创造和发明。最初人们只是简单地在器物外表涂刷漆液。到后来,漆器的制 作更加复杂,并由此发展成一项专门的手工业。漆器种类繁多,而以木胎漆器最为常见。下面以木胎漆器为 例,介绍中国古代漆器的制作工艺。 制作胎骨是漆器制作的第一道工序。胎骨是整个漆器的基础,必须结实牢固。但是,木材容易在干燥时 变形,因此在制胎前要注意木材的选用和处理。制作胎骨不只是木骨架的制作,还包括对制成的骨架进行整 修处理和打底加固处理。 在制作胎骨和漆上装饰之间,还有一道很重要的工序就是器表涂刷,此道工序包括做灰和上漆(也叫糙 漆)两个部分。做灰是在布漆之后的器物上上灰漆,灰漆是用角、骨、蛤、壤屑、砖灰等材料掺入生漆调和 成糊状的东西。 做灰时,将灰粉分为粗、中、细三种粒度,调和后依次在器物上刮涂。底胎做完灰漆以后就 要进行上漆的工序。一般的糙漆有三道:灰糙、生漆糙、煎糙。最后一道糙漆时,漆要磨平磨顺,切不可出现 漆皱。 糙漆完毕,素面漆胎制作完成,接下来就可以进行漆上装饰了。漆器装饰技法大体分为髹涂、描绘、镶 嵌、刻填、雕漆等几类。 (摘编自樊晓蕾等《中国古代漆器制作工艺剖析》) 材料二: 中国古代漆器的工艺,早在新石器时代就已经出现,夏代的木胎漆器不仅用于日常生活,也用于祭祀。夏 代之后,漆器品种渐多,战国时漆器生产规模已经很大,漆器不仅用作装饰家具、器皿、文具和艺术品,还应 用于乐器、丧葬用具、兵器等。这时的漆器很昂贵,但新兴的诸侯不再热衷于青铜器,而把兴趣转向光亮洁 净、体轻、隔热、耐腐、 可嵌饰彩绘的漆器。于是,漆器在一定程度上取代了青铜器。汉代漆器在战国时 期生产的基础上达到了一个鼎盛时期。髹漆器物种类和品目甚多,以饮食器皿为主。唐、五代的漆器工艺, 超越前代,镂刻錾凿,精妙绝伦。但随着瓷器的发展,漆器在日常生活中的地位日漸被价格低廉的瓷器取代, 漆器便向偏重审美价值的工艺品方向发展。两宋社会经济繁荣发展,漆器工艺也得到相应的普及与发展,不 仅官府设立了专门机构制造御用漆器,而且民用漆器工业也发展起来,其产品走入了市场。明代是中国装饰 漆器的高峰,皇室对漆器的青睐,促成了漆器制造业的繁荣,使之迎来了新的高潮,一直延续到清代。 (摘编自《对于中国漆器简史,你了解多少》) 材料三: 对于故宫的漆器修复而言,无论是民间技艺还是官造技艺,无论是素髹还是彩漆,无论是戗金还是描金, 都必须心领神会,也许今天做的是雕器,明天就要做彩绘。而要全面系统地掌握这些高超技艺,得花很长时间 勤学苦练。所以,故宫博物院规定,进入漆器室的修复人员除了必须具备扎实的绘画功底和造型基础外,还要 练就过硬的漆工艺技术。在接触文物之前,至少还要有一年的实践训练,学习一系列的文物修复操作规程。 和气象万千的漆器文物相比,漆器的修复工艺和制造工艺并无二致,但漆器修复只能隐在“无形”之中, 追求“原貌”是文物修复的最高目标。除了掌握漆器制造的“十八般武艺”,复原器物的外形,还要参透附 着在漆器上的精神、情感和理念,复活器物的不朽之魂。实际上,修复是在前人留下的“舞台”上戴着历史 的“脚镣”跳着穿越时空隧道的古典之舞,这里不允许有个人的随意发挥与创造。 (摘编自郭桂香《“漆”彩世界的修复技艺》) 1.下列对“漆器制作”相关内容的理解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 A.漆器制作最初是在器物外表涂刷漆液,后来发展成一项工艺复杂、种类繁多的专门的手工业。 B.制作一件木胎漆器,需要经过制作胎骨、器表涂刷和漆上装饰三个步骤,而制作胎骨是整个工艺的基 础。 C.对木胎漆器进行器表涂刷时,首先需要在布漆后的木骨上做灰,然后要对素面漆胎进行糙漆处理。 D.做灰用的灰漆是以角、骨、蛤等材料掺入生漆调和而成,然后按照粗、中、细三种粒度依次刮涂在器 物表面。 【答案】:C 【解析】 “要对素面漆胎进行糙漆处理”错误,原文是“底胎做完灰漆以后就要进行上漆的工序”“糙漆完 毕,素面漆胎制作完成”, 说明糙漆是对底胎上漆。 2.下列对材料相关内容的概括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 A.漆器制作历史十分悠久,战国时期漆器生产规模很大,用途也十分广泛,但由于造价昂贵,主要为新兴 诸侯所有。 B.漆器具有光亮洁净、体轻、隔热、耐腐、可嵌饰彩绘等特点,因而具有极高的审美价值,一定程度上 取代了青铜器。 C.到了唐朝,由于价格更为低廉的瓷器的发展,漆器由日常生活用品逐渐向工艺品方向发展,实用功能 大大降低。 D.两宋时期漆器更为普及,在官方与民间均得到发展,并进入市场;明朝漆器发展达到高峰,主要得益于 皇室的青睐。 【答案】: B 【解析】“因而具有极高的审美价值”错误,“体轻、隔热、耐腐”说明漆器具有实用价值。 3.如何才能成为优秀的漆器修复人员?请结合材料简要概括。 【答案】:①全面系统掌握漆器的各种制造工艺,具备扎实的基本功;②牢牢掌握文物修复的操作规程;③尊 重漆器本身的特点,复原器物的外形与灵魂。 【解析】根据题干可知,答案集中在材料三中。由“而要全面系统地掌握这些高超技艺,得花很长时间勤学 苦练”“必须具备扎实的……漆工艺技术”可以得出答案第①点;由“至少还要有一年的实践训练,学习—系 列的文物修复操作规程”可以得出答案第②点;由“除了掌握漆器制造的‘十八般武艺’……复活器物的不 朽之魂”可以得出答案第③点。 三、阅读下面的文字,回答 1-3 题。 北京,南京 老歪这两天特兴奋,以致于晚上都睡不着,鏊子上烙油馍似的在床上翻来覆去。有人说,睡不着就数羊, 数不到一百头就睡着了,老歪连着几个晚上,都数到一万多头了还是没有一点睡意。 是啊,这事换到谁身上都淡定不了。两个孩子都在电话里说,说他一辈子没出过门,趁着现在还能走动, 让他到城里逛一逛,转一转,开开眼界,见见世面,想住了就住下来。老歪到过最远的地方是镇上,赶集时去一 趟,县城都没有去过。两个孩子像是商量好似的,说这几天就把车票给快递过来,让他做好准备。去就去吧, 住是不会住的,玩两天还是可以的。若是犟着不去,说不定哪一天蹬腿了,会让孩子遗憾终生的。 村里人说,老歪该享清福了。可不是吗,老歪的一双儿女都成家立业了,都出息了,他还不该享福吗? 老伴走的时候,两个孩子还小,儿子六岁,女儿三岁。当时,亲戚朋友都劝老歪再找一个,说孩子没妈不行。 老歪那时还是小歪,挺倔的,说啥也不找。他说,有了后妈,不一定是孩子的福气。就这样,他既当爹又当妈, 一把屎一把泪地把两个孩子拉扯大,供他们上大学。两个孩子也算争气,学业完成后都留在了城里。唯一遗 憾的是,两个孩子不在一个地方,儿子在北京,女儿在南京。 两个孩子还算孝顺,没少给他打钱,没少给他寄东西,电话里也没少说话。他们刚参加工作那会儿,也曾 邀请老歪到城里去,尽管老歪也特想去,却一直没有成行,他怕给孩子们增加负担,现在不一样了,都有房子 了,都成家了,该去看看他们。这次邀请他进城,也就是在前几天的电话里说的。 就这样,老歪睡不着了。 北京?还是南京?这几天,村里人见了老歪,都会这样问他。不少人给他出主意,有的建议他去北京,说北 京有毛主席纪念堂,有天安门城楼;有的建议他去南京,说南京有中山陵,有雨花台。 老歪呢,咧着嘴嘿嘿直乐。说实话,他也没决定好到底是上北京还是下南京。这两个孩子也真是的,说寄 车票都寄车票,说不寄都不寄。 儿子在北京上班,房子买在了河北,每天上班要提前三个小时。唉,上个班就这么远,也真难为儿子了。 儿子是去年结的婚,媳妇是日本闺女。他们举行的是集体婚礼,单位操办的。恰好老歪当时刚参加过本村的 一个葬礼,按农村阴阳先生的说法,不宜再去参加婚礼,就没有去。他们也没回来过。也就是说,到目前为止, 老歪没见过媳妇的面,不能说没见过——儿子给老歪买了个智能手机,在手机里见过,还给他拜过年呢,叽里 咕噜的,像是鸟语。儿子说那是问候老爸新年好的。老歪想等到孙子出生后再过去,视频了几次也没见媳妇 的肚子大起来,老歪也不好意思问儿子,当然,更不好意思问媳妇了。儿子似乎知道老歪的心思,在上次的电 话里却轻松地说,他们不打算要孩子了!这还了得,不孝有三,无后为大,得去好好数落数落儿子。 这边牵挂着儿子,那边女儿也连着心。女儿在南京上的大学,女婿是她大学期间就认识的。今年五一结 的婚,女婿是南京一家企业的老板。哼,老板有啥了不起,收破烂的也叫老板—— 去年村里来了个收破烂的,临走给了老歪一张名片,名片上写着“回收公司总经理”。女儿是旅游结的婚。 老歪见过相片,女婿是个秃顶,年龄也不小了,似乎比老歪小不了多少,女儿说他是二婚。可能因为这个原因, 女儿一直没把女婿领回来过。这个女婿不是外国人,是苏州人,说话也听不懂。女儿说,这个老板带来两个孩 子,她自己不打算再要了。啧啧,女儿真傻,没有一个亲生的会中?都说闺女是爹娘的小棉袄,儿子指靠不了, 还得依靠女儿呢。女儿过不好,也是自己的一块心病。 到底是去北京还是南京?去北京,女儿不高兴,去南京,儿子不高兴。有了,谁的票到的早去谁那里!主意 一定,老歪才想起收拾自己,去镇里洗了澡,破天荒请人搓了搓背,理了理发,刮了刮脸,还拿出新衣服让邻居 家的媳妇给熨烫了一下。 过了一天,老歪收到了一个快递员送来的两个快递——两张卧铺车票——一张去南京的,一张去北京的, 车票上的车次居然是同一天时间! 快递员的到来早已把左邻右舍吸引过来了,他们相互传递着火车票,眼里写满了羡慕,还一边取笑老歪: 你不会分身术,看你这次去哪里! 当天晚上,老歪捧着妻子的相片喃喃自语:我实指望到时带上你去城里逛一逛,现在不可能了。我决定了, 哪儿也不去,就在家守着你。说罢,老歪那沟壑纵横的脸上淌满了泪水。 去南京的车票是儿子寄来的。去北京的车票是女儿寄来的。 (原发《奔流》2015 年第 2 期,《小小说选刊》9 期转载,入选《2015 年中国小小说精选》,作者,侯发 山。 ) 1.下列对小说思想内容与艺术特色的分析和鉴赏,恰当的一项是( ) A.接到儿女都要他进城的电话后,老歪左右为难,左邻右舍羡慕不已并为之出谋划策,意在表现老歪的 人际关系很好。 B.老歪的儿女都在大城市安了家,生活幸福,却对老父亲不闻不问,反映出当代部分青年不懂感恩,不遵 孝道的社会现实。 C.老歪打定主意后,一番收拾,这处细节描写体现了老歪内心的兴奋与找到解决矛盾的方法后的安心, 为下文埋下伏笔。 D.文章运用补叙来介绍老歪独自一人拉扯孩子的艰难情形,与下文儿女的不孝形成对照,很好地表现了 文章的主题。 【答案】: C 【解析】:1.A.“意在表现老歪的人际关系很好”不对。B.文中写儿女有寄钱寄东西,打来电话,所以 “不闻不问”不对。D.补叙不对,应是插叙。 2.小说中的老歪有哪些性格特点?请结合文本简要分析。 【答案】: 2.①忠厚善良,敢于担当。一个人含辛茹苦抚养一双儿女成人,无怨无悔; ②疼爱儿女,寡言隐忍。一心放在儿女身上,面对儿女的不孝独自垂泪; ③忠于爱情,始终不渝。妻子早亡,终身未娶,进城也想着带上妻子的照片。 【解析】: 此题考查学生欣赏作品的形象,赏析作品的内涵,领悟作品的艺术魅力的能力。分析人物形象首先应总 体把握小说人物形象特点;然后画出小说中关于这个人物言行的语句,以及作者的议论或者作者借作品中其 他人物对他的评价的语句;接着看用了什么描写方法,在此基础上进行归类概括。最后选择恰当的词句表述 出来。老歪一个人将自己的子女含辛茹苦养大成人,凸显出其忠厚善良,敢于承担责任的情怀,从“当时,亲 戚朋友都劝老歪再找一个,说孩子没妈不行。老歪那时还是小歪,挺倔的,说啥也不找。他说,有了后妈,不一 定是孩子的福气。就这样,他既当爹又当妈,一把屎一把泪地把两个孩子拉扯大,供他们上大学”可以看出; 面对子女精神上的不孝顺,老外始终没有表露,而是内心独自垂怜,凸显出老歪疼爱子女;妻子死后,终生不 再娶,标明对待爱情的忠贞不渝,同时从文末“我实指望到时带上你去城里逛一逛,现在不可能了。我决定了, 哪儿也不去,就在家守着你。说罢,老歪那沟壑纵横的脸上淌满了泪水”也可以再现。 3.这篇小说的结尾很有特色。小说这样处理有什么作用?请结合全文进行分析。 【答案】: ①情节安排上,这一结尾既照应前文,又是对故事情节的逆转,增强了故事的戏剧性,耐人寻味; ②人物塑造上,儿女性格的两面性和老歪的善良隐忍都在情节逆转中得到集中表现; ③主题表现上,对虚情假意的孝顺进行鞭挞,表现对留守老人这一社会现象的关注和思考,深化了主题。 【解析】: 此题考查学生探究文本中的某些问题,提出自己的见解的基本能力。首先明确观点,然后分析原因,原因 主要从情节的推进、人物的塑造和主旨的表达的角度进行分析。小说的解读注意五位一体的原则,即“主题” “环境”“情节”“人物”“标题“五位要同时解读,分析一种要从其余的几个角度进行分析。分析情节安排 的合理性,首先答情节的内容是相辅相成,还是矛盾的对立,然后这些情节在人物的塑造、环境的再现、主旨 的表达以及和标题的照应的角度进行分析。分析本题的结尾特色,需要把握“去南京的车票是儿子寄来的。 去北京的车票是女儿寄来的”的核心内容,表达出儿女的虚情假意,这也是一个社会性的问题,深化文章主题, 同时在情节上对原文开头部分进行照应,呼应文章标题。 四、古诗文阅读 (一)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问题。 于忠,字思贤,本字千年。弱冠拜侍御中散。文明太后临朝,刑政颇峻,侍臣左右,多以微谴得罪。忠朴直 少言,终无过误。太和中,授武骑侍郎,因赐名登。世宗即位,寻除左右郎将。元禧之谋乱也,车驾在外,变起 仓卒,未知所之。忠进曰:“臣世蒙殊宠,乃心王室。臣父领军,付留守之重计,防遏有在,必无所虑。”世宗即 遣忠驰骑观之,而烈分兵严备,果如所量。世宗还宫,抚背曰:“卿差强人意。”赐帛五百匹。又曰:“先帝赐 卿名登,诚为美称,朕嘉卿忠款,今改卿名忠。”父忧去职。未几,起复本官。迁司空长史。于时太傅、录尚书、 北海王详亲尊权重,将作大匠王遇多随详所欲而给之。后因公事忠于详前谓遇曰殿下国之周公所须材用自应 关旨何至阿谀附势损公惠私也遇既不宁详亦渐谢寻迁散骑常侍,兼武卫将军。每以鲠气正辞,为北海王详所 忿,面责忠曰:“我忧在前见尔死,不忧尔见我死时也。”忠曰:“人生于世,自有定分,若应死于王手,避亦不 免;若其不尔,王不能杀。”详因忠表让之际,密劝世宗以忠为列卿,令解左右,听其让爵。于是诏停其封,优进 太府卿。高肇忌其为人,欲密出之,乃言于世宗,称中山要镇,作捍须才,以忠器能,宜居其位。于是出授安北 将军、定州刺史。世宗既而悔之,复授卫尉卿,领左卫将军、恒州大中正。密遣中使诏曰:“自比股肱褫落, 心膂无寄。方任虽重,比此为轻。故辍兹外任,委以内务。当勤夙无怠,称朕所寄也。”神龟元年,忠薨,年五 十七,谥武敬公。 (节选自《魏书•于忠传》,有删改) 1.下列对文中加框部分的断句,正确的一项是( ) A.后因公事/忠于详前谓遇曰/殿下国之周公/所须材用/自应关旨/何至阿谀附势/损公惠私也/遇既不 宁/详亦惭谢/ B.后因公事/忠于详前谓遇曰/殿下国之/周公所须材用/自应关旨/何至阿谀附势/损公惠私也/遇既不 宁详/亦惭谢/ C.后因公事/忠于详前谓遇曰/殿下国之周公/所须材用/自应关旨/何至阿谀附势/损公惠私也/遇既不 宁详/亦惭谢/ D.后因公事/忠于详前谓遇曰/殿下国之/周公所须材用/自应关旨/何至阿谀附势/损公惠私也/遇既不 宁/详亦惭谢/ 【答案】A; 【解析】:解答文言断句题,要在理解大意的基础上,辨析题目给出的四个选项的差异,排除干扰项。 “周公”是西周时期的人,“殿下”指的是元详,这里于忠将北海王元详比作周公,所以应从“周公”后断开, 排除 B、D 两项;于忠对王遇进行指责,王遇心中不安,元详惭愧道歉,“遇”“详”分別是“既不宁”“亦惭谢” 的主语,所以应该从“不宁”后断开,排除 C 项。 2.下列对文中加粗的词语相关内容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 ) A.弱冠,古代指男子二十岁。男子二十岁时,行冠礼,以示成年,但身体还不强壮,故称“弱冠”。 B.车驾,一是指马驾的车,二是指天子所乘坐的车,也用作天子的代称。文中“车驾”指的是世宗。 C.周公,西周初期杰出政治家、思想家,在其兄周文王去世后辅佐年幼的周成王,待其长大后还政。 D.中使,意为宫中派出的使者,多指宦官。“中” 与四方相对,意为中央、中心,由此引申特指内廷。 【答案】: C 【解析】: “在其兄周文王去世后辅佐年幼的周成工”错误,应是“在其兄周武王去世后”。周公是周 文王的儿子,周武王的弟弟。 3.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概括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 A.于忠为人朴实,一向少言。文明太后执政时,刑法严峻,很多侍臣因为小的罪过便被治罪,而于忠凭着 自己的朴实正直、一向少言从未犯过什么错。 B.于忠思虑周全,料事如神。元禧谋反之际,于忠料到父亲留守京城,定会有所防备,劝皇帝不必担心,最 终果然如于忠所料,他也得到了皇帝的赞赏。 C.于忠性情刚直,不畏权贵。他曾因过于耿直被北海王元详怨恨,元详说希望于忠早死,于忠毫不畏惧, 有理有据地回应元详,说人有预定的命运,非人力可改。 D.于忠忠心耿耿,深受器重。世宗曾因听信北海王的谗言,将于忠调出京城,不久就后悔了,又马上将他 召回京城,委以重任,还将他比作自己的股肱。 【答案】: D 【解析】: “世宗曾因听信北海王的谗言,将于忠调出京城”错误,原文说的是世宗在听信了高肇的谗 言后,将于忠调出京城。 4.把文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1)先帝赐卿名登,诚为美称,朕嘉卿忠款,今改卿名忠。 (2)详因忠表让之际,密劝世宗以忠为列卿,令解左右,听其让爵。 【答案】: (1)先帝赐给你名字为登,确实是好名字,我赞许你的忠诚,现在更改你的名字为忠。 (2)元详趁着于忠上表辞让的时候,暗中劝世宗任命于忠为列卿,让世宗解除他近臣的职务,听任他辞让 爵位。 【解析】: (1)关键词“诚”(确实)、 “嘉”(赞美,赞许)、“忠款”(忠诚);(2)关键词“让”(辞比)、“密”(暗 中,暗地里)、 “听”(听任,任凭)。 【参考译文】 于忠,字思贤,本字千年。于忠二十岁时被授予侍御中散一职。文明太后亲临朝廷处理政事,刑法政令很 严峻,身边的侍臣,多数因为小的罪过而获罪。于忠为人朴实正直,话又少,终究没有过错。太和年间,于忠被 授予武骑侍郎一职,因此被赐名为登。世宗即位,不久(于忠)任左右郎将。元禧谋反之际,世宗在外面,(由于) 事变发生得急促,世宗不知道怎么办才好。于忠进言说:“我世代蒙受特殊的恩宠,于是忠心于王室。我父亲 统领军队,被托付留守的重任,一直在注重防备镇遏,一定没有什么可担忧的。”世宗立即派遣于忠骑马疾行 去观察,而于烈分派兵力严加防备,果然像于忠所估量的那样。世宗回宫后,抚着于忠的脊背说:“你比较令 人满意。”赐给他五百匹帛。(世宗)又说:“先帝赐给你名字为登,确实是好名字,我赞许你的忠诚,现在更改 你的名字为忠。”于忠为父亲守丧而辞去官职。没过多久,又被起用恢复原职。升任司空长史。当时太傅、 录尚书、北海王元详被(皇上)亲近敬重而权力大,将作大匠王遇经常按照元详的要求供给他。后来因为处理 公事,于忠在元详面前对王遇说:“殿下如国家的周公,所需要的器用,自然应当先取圣旨,何至于阿谀奉承 依附权势,损害国家的利益而使私人获利。”王遇心中不安,元详也惭愧道歉。不久升任散骑常侍,兼任武卫 将军。于忠每每因为其刚正不阿的气度和正直的言辞,被北海王元详怨恨,元详当面责备于忠说:“我担心先 看到你死,而不担心你看到我死的时候。”于忠说:“人生在世,自然有预定的命运,如果我应当死在大王手里。 逃避也不能幸免;如果天命不是这样,大王也不能杀死我。”元详趁着于忠上表辞让的时候,暗中劝世宗任命 于忠为列卿,让世宗解除他进臣的职务,听任他辞让爵位。于是世宗下诏停止于忠的封拜,优待晋升他为太府 卿。高肇忌妒于忠的为人,想要暗中把他排挤出京师,就向世宗进言,说中山是重镇,捍卫它需要人才,凭于忠 的才能,适合担当此任。于是世宗将于忠调出京城并任命他为安北将军、定州刺史。世宗不久就后悔这样做 了,再次任命他为卫斯卿,兼任左卫将军、恒州大中正。(世宗)秘密派遣宫中的使者下达诏令说:“自从近来 将你这位辅佐得力的大臣发落出去,我好比大腿和大臂被解下,心怀大计无人托付。地方的职责虽然很重要, 与此相比是轻的。所以中止这一外任,把朝廷事务交付给你。你应当勤勉肃敬不要懈怠,符合我的寄托。”神 龟元年,于忠去世,时年五十七岁,谥号武敬公。 (二)阅读下面这首唐诗,完成问题 听话丛台① 【唐】李远 有客新从赵地回,自言曾上古丛台。 云遮襄国②天边去,树绕漳河地里来。 弦管变成山鸟哢,绮罗留作野花开。 金舆玉辇无行迹,风雨惟知长绿苔。 注:①丛台:在今河北邯郸市内。相传战国时赵武灵王为阅兵和歌舞而筑,赵武灵王常携宠爱的惠妃登台 玩乐。②襄国:古县名,位于河北邢台西南。 1.下列对这首诗的赏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 A.本诗借朋友游台之事,抒发自己的感慨。首联写朋友刚从赵地回来,向我介绍说他曾登上古代的丛台, 交待了作诗的缘由。 B.作者站在丛台上,看到白云缭绕的襄国远在天边、绿树夹岸的漳河蜿蜒地上,既写出赵地的恢弘气象, 也衬托了丛台的高峻。 C.尾联将往日赵武灵王时的豪侈、繁华与当下丛台上长满绿苔任凭风吹雨打的荒芜景象作对比,极言繁 华不再的落寞凄凉之感。 D.诗中用白云、树木、绿苔、山鸟、野花等意象,巧妙地与丛台昔日的人、事、物相关联,景中有情,情 景交融,令人回味无穷。 【答案】:B 【解析】:“作者站在丛台上”错,诗中所写景象,都是作者通过友人的描述,想象出来的。 2.清人查慎行在《初白庵诗评》中评论此诗说“‘变成’‘留作’四字,有稚气,有俗韵”,对诗中的稚 俗气韵多有褒扬之意。请结合诗句对此进行赏析。 【答案】: “变成”“留作”都是平常字眼,看似普通,但两个词语,运用比喻手法,把丛台由盛转衰缓慢的过程,形 象地加速地呈现在读者面前。使昔日的弦歌齐鸣、舞袖翩翩的繁华热闹场面与今日山鸟乱啼、野花丛开的 荒芜败落的画面,对比更加鲜明,把丛台之荒凉,写得有声有色; 【解析】:本题对诗歌的语言进行赏析。可结全诗句中的具体描写进行分析,“变成”“留作”运用比 喻手法。 五、补写出下列句子中的空缺部分。 1.司马迁的《报任安书》中,“________,________”两句以《诗经》为例提出了“发愤著书”的观点。 2.从苏轼的《石钟山记》我们可以得到一个启示:治学做事要有严谨的态度,“________,________”的 态度是不可取的。 3.辛弃疾《青玉案•元夕》中描写女子盛装观灯情态的两句词是“________,________”。 【答案】:1.《诗》三百篇; 大底圣贤发愤之所为作也; 2.事不目见耳闻; 而臆断其有无; 3.蛾儿雪柳黄金缕; 笑语盈盈暗香去 【解析】:略 六、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问题。 中国印章文化源远流长。印章在古代主要用作身份凭证和行使职权的工具。《说文解字》言“印,执政 所持信也”,揭示了印章功能的核心——信。“示信”’,是印章文化功能最本质之点。秦以前,官、私印都称 “玺”,起初作为商业交流货物时的凭证。秦以后,印章范围扩大为证明当权者权益的法物。印章和政治仪 礼结下了不解之缘,汉初名臣张良________,解印绶辞归,意味着权力的卸除。 印章的发展史出现过两次高潮,一次在秦汉时期,另一次在明清时期。秦印注重实用,即使是印文、章法, 还是外形,都蕴含出一种质朴、自然的美。明清是印章热的时代,期间名家竞起,流派争衡,印学理论更是 ________,促成印章发展史上的第二次高潮。印章在发展中,出现了丰富的品类,如表字印、室名印、别号印、 收藏印、鉴赏印、考订印等等,________。印章可分为实用的、非艺术性的印章和艺术性的印章。 ________,这两部分不是截然分开、互不包容的,而是变动不居、互为转换的。 今天,印章的示信功能已明显削弱,但它的美学系统正在加强甚至扩展。( ),已显露其“出蓝” 之势。印章艺术,正以一种中国的语言方式,向世界讲述着文明古国的历史和文化。 1.依次填入文中横线上的词语,全都恰当的一项是( ) A.功成身退 层出不穷 俯拾皆是 因而 B.韬光隐晦 应接不暇 不一而足 然而 C.功成身退 层出不穷 不一而足 然而 D.韬光隐晦 应接不暇 俯拾皆是 因而 【答案】: C 【解析】:本题考查正确使用成语及关联词语的能力。 第一组:功成身退:大功告成后自行隐退,不再做官或复出。 韬光养晦:意为隐藏才能,不使外露。后文有“权力的卸除”,与之相呼应,此处应选“功成身退”。 第二组:应接不暇:原形容景物繁多,来不及观赏。后多形容来人或事情太多,应付不过来。 层出不穷:接连不断地出现,没有穷尽。印学理论应该是接连出现的,应选“层出不穷”。 第三组:俯拾皆是:意思是只要低下头来捡取,到处都是,形容多而易得。 不一而足:同类的事物不止一个而是很多,无法列举齐全。此处在列举印章丰富的品类之后,应选“不一 而足”。 第四组:因而:表示因果关系; 然而:指从另一方面来说——表示转折关系。因前后分句是转折关系,此处应选“然而”。分析可知,C 项 词语最恰当。故选 C。 2.文中画横线的句子有语病,下列修改最恰当的一项是( ) A.秦印注重实用,无论是印文、章法,还是外形,都蕴含出一种质朴、自然的美。 B.秦印注重实用,无论是外形,还是印文、章法,都呈现出一种质朴、自然的美。 C.秦印注重实用,即使是外形,还是印文、章法,都蕴含出一种质朴、自然的美。 D.秦印注重实用,即使是印文、章法,还是外形,都呈现出一种质朴、自然的美。 【答案】: B 【解析】: 本题考查学生辨析病句的能力。本题,从关联词搭配来看,“无论是……还是……都”为一个整体,排除 CD 两项。 从语序看,是先“外形”,然后深入到“印文、章法”; 从“蕴含”和“呈现”补语看,“蕴含”搭配“着”,“呈现”搭配“出”为宜。排除 A 项。分析可知,B 项修改的最恰当。故选 B。 3.下列在文中括号内补写的语句,最恰当的一项是( ) A.篆刻家、书画家的优秀印作,对秦汉范型来说,篆刻创作、展览、评赛等活动方兴未艾 B.篆刻创作、展览、评赛等活动方兴未艾,篆刻家、书画家的优秀印作,对秦汉范型来说 C.对秦汉范型来说,篆刻创作、展览、评赛等活动方兴未艾,篆刻家、书画家的优秀印作 D.篆刻家、书画家的优秀印作,篆刻创作、展览、评赛等活动方兴未艾,对秦汉范型来说 【答案】: B 【解析】: 此题考查语言表达的连贯准确的能力。 此类型题首先要通读语段,了解句意,然后注意句与句的排列组合,注意上下句的衔接、呼应,做到话题 统一,句序合理,衔接和呼应自然。要加强对语境的分析与体会。 有些题应注意排序句的逻辑顺序和句中关联词语的运用。 所填句子有两个对象,一个是“篆刻创作、展览、评赛等活动”,一个是“篆刻家、书画家的优秀印 作”,应该是“篆刻创作、展览、评赛等活动”“对秦汉范型来说”和文句后文的“已显露其‘出蓝’之势” 相连接。分析可知,B 项补写的最恰当。故选 B。 七、完成下列各题 1、在下面一段文字横线处补写恰当的语句,使整段文字语意完整连贯,内容贴切,逻辑严密,每处不超过 15 个字。 文明往往是内聚力和外引力的统一体。一方面,它通过内聚力来维系自身的特质,使自身得以传承和延 续。另一方面, ________,使自身得以开放发展。一切生命有机体都需要新陈代谢,否则生命就会停止。 ________,如果长期自我封闭,就会走向衰落。只有保持开放,通过交流对话,积极同其他文明进行交流互鉴, 才能更好获得外部参照,保持旺盛生命活力。多年来,世界格局不断变化,人们对不同文明共生共存规律的认 识逐渐深化。越来越多的人认识到,________,都彰显着创造之美。一切美好的事物都是相通的,人们对美好 事物的向往,任何力量都无法阻挡。 【答案】: 它通过外引力吸收外部资源(文明) 文明也是一样 每一种文明都是美的结晶 【解析】:语段阐述了文明是内聚力和外引力的统一体的观点。第①处根据“一方面,它通过内聚力来 维系自身的特质……”推断,应该是“它通过外引力吸收外部资源(文明)”;第②处根据“一切生命有机体 都需要新陈代谢,否则……”推断,应该是“文明也是一样”;第③处根据“都彰显着创造之美。一切美好的 事物都是相通的……”推断,应该是“每一种文明都是美的结晶”。 2、请对下面这段新闻报道的文字进行压缩。要求保留关键信息,句子简洁流畅,不超过 75 个字。 2019 年 10 月 27 日晚,武汉两江四岸灯火璀璨,武汉体育中心体育馆内万众欢腾。一名中国军人将火 种保留在“和平尊”中,主火炬塔缓缓熄灭,在上万名观众、运动员的注视下,第七届世界军人运动会在 湖北省会武汉圆满闭幕。本届军运会,中国人民解放竿体育代表团以顽强的毅力挑战极限、攀越新高,共 夺得 133 枚金牌,位列金牌榜第一。此外,中国代表团的健儿还摘取了 64 枚银牌和 42 枚铜牌,以 239 枚 奖牌位列奖牌榜第一。其中的军事五项竞赛,这个项目被视为“捍卫军旗之战”,是衙量各国单兵战斗力的 一种标志。中国队屡破世界纪录,先后打破男子障碍、女子障碍、男子团体、女子团体和女子个人全能等 5 个项目上的世界纪录。 【答案】:2019 年 10 月 27 日晚,第七届世界军人运动会在武汉网满闭幕,中国代表团位列金牌榜和奖 牌榜第一,中国队屡破军事五项竞赛世界纪录。 【解析】:压缩语段,提取新闻信息,重点是:时间、地点、事件(什么人、什么事、怎么样、有什 么影响等等)。时间是 2019 年 10 月 27 日晚,事件是“第七届世界军人运动会在湖北省会武汉圆满闭幕”, 接着教导了比赛结果,应写出比赛结果的内容,结果是“位列金牌榜第一”,“奖牌位列奖牌榜第一”,“中 国队屡破世界纪录”和“先后打破 5 个项目上的世界纪录”。最后将信息整合即可,注意字数限制。 八、阅读下面的材料,根据要求写作。 ①一个国家、一个民族,亡国都不可怕,最可怕的是一个国家和民族自己的根本文化都亡了,这就沧 为万劫不复、永远不会翻身的境地。 ②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是中华民族的精神命脉,是涵养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重要源泉,也是我们在世 界文化激荡中站稳脚跟的坚实根基, ③深入挖掘中华优秀传统文化藴含的恳想观念、人文精神、道德規范,结合时代要求继承创新,让中 华文化展现出永久魅力和时代风采 ④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是中华民族的文化根脉,对解决人类问题也有重要价值。要把优秀传统文化中具 有当代价值、世界意义的文化精髓提炼出来、展示出来 请结合材料内容及含意,面向本校(统称“中华中学”)同学,以学生会的名义写一篇倡议书,倡议大 家“弘扬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从我做起”,体现你的认识与思考,并提出希望与建议要求:自拟标题,自选 角度,确定立意;不要套作,不得抄袭;不得泄露个人信息;不少于 800 字。 【解析】:本题考查学生的写作能力。这是一道典型的创设情境+任务驱动型材料作文,着重考查考生 对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认识和思考,引导当代中学生大力弘扬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积极结合时代要求继承 创新、提炼、展示优秀传统文化精髓,做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发扬者。试题的写作情境、写作对象、写作 内容、写作体式都非常明确,审题难度不大,更注重对考生价值观的考查。考生在审题立意时要综合材料 内容,围绕“弘扬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从我做起”这一主题展开,倡议中学生从“我”的角度出发,结合 当前时代要求,继承、创新、挖掘优秀传统文化精髓,提炼当代价值,解决世界问题,并提出希望与建议。 参考立意: 1.弘扬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从我做起。 2.继承传统文化,坚定文化自信。 3.弘扬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彰显时代精神。 4.继承传统文化,提炼文化精髓。

资料: 29.3万

进入主页

人气:

10000+的老师在这里下载备课资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