北京市五年(2016-2020年)高考语文试卷分类汇编 多文本阅读专题解析
加入VIP免费下载

北京市五年(2016-2020年)高考语文试卷分类汇编 多文本阅读专题解析

ID:461183

大小:80.18 KB

页数:24页

时间:2020-12-23

加入VIP免费下载
温馨提示:
1. 部分包含数学公式或PPT动画的文件,查看预览时可能会显示错乱或异常,文件下载后无此问题,请放心下载。
2. 本文档由用户上传,版权归属用户,天天资源网负责整理代发布。如果您对本文档版权有争议请及时联系客服。
3. 下载前请仔细阅读文档内容,确认文档内容符合您的需求后进行下载,若出现内容与标题不符可向本站投诉处理。
4. 下载文档时可能由于网络波动等原因无法下载或下载错误,付费完成后未能成功下载的用户请联系客服处理。
网站客服:403074932
资料简介
01 多文本阅读专题解析 北京 2020 阅读下面材料,完成下面小题。 材料一 由于月球绕地球公转与月球自转的周期相同,所以月球的一面总是背对着地球,这一面称为月球背面。人 类在地球上始终无法看到月球背面。2019 年 1 月 3 日,嫦娥四号探测器,包括着陆器和玉兔二号月球车,成功 实现人类首次月球背面软着陆,并开展就位探测和巡视探测。人类此前的所有登月活动都是在月球正面完成的, 嫦娥四号创造了历史。 嫦娥四号着陆于月背的南极——艾特肯盆地。与相对平坦的月球正面不同,月背地形更为复杂,几乎全是 环形山和古老的陨石坑,更接近月球最原始的面貌。玉兔二号在月背巡视,开展地形地貌测量、浅层结构和矿 物成分探测,将为人类研究月球矿物质结构和太阳系起源提供更为丰富的第一手资料。同时,由于月球自身对 月背形成天然的屏障,没有来自地球的各种辐射干扰,可以为各类天文观测提供难得的纯净环境,填补地面射 电观测的诸多空白。 在嫦娥四号探测器登陆月背之前,前苏联与美国虽然已完成了月背的成像工作,但一直没有航天器造访这 片古老的神秘之地,其中一个主要原因是通信障碍。由于月球自身的阻挡,地球上的测控站无法与月背建立无 线电通信联系,也就无法对着陆月背的航天器进行测控。为解决这一难题,必须建立一座连接地球和月背的通 信基站。经过专家们的反复论证,最终决定在环绕“地月拉格朗日 L2 点”的 Halo 轨道上放置一颗“鹊桥”中 继星。“地月拉格朗日L2 点”是地月系统中的五个平动点之一,位于地球至月球连线的延长线.上,与地球、 月球的位置相对固定。L2 点特殊的动力学特性和在三体问题中相对固定的几何位置,决定了它在停泊中转、中 继通信、天文观测,星际转移等深空探测任务中,具备独特的工程应用价值。 “鹊桥”中继星是我国也是世界首颗地球轨道外的专用中继卫星,2018 年 5 月 21 日发射后,在地面的控 制下,完成了地月转移、月球借力转向、Halo 轨道捕获等关键控制,成功实现了沿 Halo 轨道的飞行。在完成 在轨精度和指向测试后,“鹊桥”具备了实现地面测控站和月背数据中继的能力。这座通信桥梁的架通,使我 国航天器的月背软着陆最终从美好的设想变为现实。 (取材于李潇帆、武勇江等的相关文章) 1. 根据材料一,下列表述正确的一项是( ) A. 嫦娥四号是人类历史上首个在艾特肯盆地着陆的探测器。 B. 月背更接近月球的最原始面貌,因此更有利于天文观测。 C. 嫦娥四号造访月背前,人类对月背的地形地貌一无所知。 D. “地月拉格朗日 L2 点”处于地球与月球之间的固定位置。 2. 根据材料一,下列对“鹊桥”中继星的理解,不正确的一项是( ) A. 连接地球测控站和月背航天器的通信基站。 B. 人类首颗不在地球轨道上的专用中继卫星。 C. 发射后静止在地月系统中的一个平动点上。 D. 经过调控和测试后具备了数据中继的能力。 材料二 “嫦娥”一词,凝聚了中国人对探月的向往之情。2007 年 10 月 24 日,嫦娥一号成功发射。2010 年 10 月 1 日,嫦娥二号成功发射。2013 年 12 月 2 日,搭载玉兔号月球车的嫦娥三号成功发射,随后玉兔号如期着陆, 这是我国探测器首次在地外天体软着陆,为中国航天开创了月面就位探测和机器人巡视探测的新模式。玉兔号 月球车着陆一个多月后,因为和月球表面的石块发生磕绊,失去了行走能力。为此,科研人员对玉兔二号进行 了有针对性的改进,让它实现玉兔号没来得及完成的梦想。 月球距离地球最远达 40 多万公里。在地球上隔空操作距离这么遍远的月球车,可不像在地面上开车那么 容易。北京航天飞行控制中心的玉兔“驾驶员”要让这只“兔子”动起来或停下来,需要有效利用月背遥操作 技术,该技术包括感知、规划、执行、休眠、唤醒五个部分。 感知,就是使用玉兔二号的导航相机,对月球进行拍照成像。根据导航相机拍到的照片,地面的“驾驶员” 还原出月球表面的数字影像图,从而判断月面地形的具体情况,包括撞击坑的宽窄、深浅,石块的大小、距离 等信息。规划,是指在了解玉兔二号所处的周围环境之后,地面的控制人员依据月球背面数字影像图和科学家 团队确定的探测目标点,按照月球车的越障和爬坡能力,规划出一条玉兔二号能够安全行驶的路径,并设定从 起点到终点的各个导航点。执行,指的是遥操作团队将规划结果转换成控制指令,通过地面测控站发送到“鹊 桥”中继星,中继星再将指令转发给月球背面的玉兔二号,后者接到指令后,就会按指令完成移动工作。 休眠和唤醒与月球的环境有关。月球的一天为 27 个地球日左右,其中一半为白天,即月昼;另一半为黑 天,即月夜。在月夜期间,月面温度将降至-190C 左右。在过低温度下工作,月球车及其搭载的科学设备会受 到损害。为确保安全,在月夜到来之前,需让月球车车体收拢桅杆和一侧的太阳帆板,使用同位素温差电池对 设备进行保温,进入休眠状态。当太阳升起、月昼到来时,随着太阳帆板受到阳光照射,发电功率达到一定值 后,月球车将向中继星发出信号。地面工作人员收到信号后给它发送唤醒指令,玉兔二号就又开始了“新一天” 的工作。 (取材于邱晨辉、宋星光等的相关文章) 3. 根据材料二,下列对月背遥操作技术五个部分的理解,不正确的一项是( ) A. 感知:玉兔二号利用导航相机拍摄成像后,地面控制人员据此判断其周围地形。 B. 规划:地面控制人员根据月背地形等制定玉兔二号到达探测目标点的安全路线。 C. 执行:玉兔二号通过中继星接收到地面的导航指令后,完全依照指令进行移动。 D. 休眠、唤醒:受月球环境影响,玉兔二号需在每个地球日休息半日、工作半日。 4. 根据材料一和材料二,下列理解与推断,不正确的一项是( ) A. 玉兔号的远程遥操作没有借助“鹊桥”中继星。 B. 太阳升起时休眠 玉兔二号立即开始探测工作。 C. 为保护科学设备,玉兔号和玉兔二号都需要在月夜休眠。 D. 与玉兔号不同,玉兔二号不会受到来自地球的辐射干扰。 5. 嫦娥四号发射前我国探月工程所取得的成就中,有两项对玉兔二号的成功产生了直接影响。综合以上两则材 料,写出这两项成就取得的时间、内容及其对玉兔二号的作用。 北京 2019 一、本大题共 7 小题,共 23 分。阅读下面的材料,完成各题。 材料一 随着全球人口的不断增长和科学技术的飞速发展,人类在创造文明的同时也缔造了一个深受人类影响的 全球生态系统。长期以来对生物资源及土地的过度利用,导致了动植物栖息地丧失、环境污染等一系列问题 的出现,生态环境及生物系统遭受了严重破坏。据专家估计,由于人类活动和气候变化,地球上的生物种类 目前正在以相当于正常水平 1000 倍速度消失,全球已有约 3.4 万种植物和 5200 多种动物濒临灭绝,物种分 布发生了大范围的变化,这些形成了全球性的生物多样性危机。 生物多样性危机是多种因素综合作用的结果,城市化是其中重要的因素之一。城市化是伴随工业化和现 代化必然出现,反过来又推进工业化和现代化的一个历史过程;城市化水平是现代文明的重要指标。但无序 蔓延的城市开发使野生动植物的栖息地日益萎缩,一部分动植物不得不和人类共同生活在城市之中。 城市中约 60~70%的地表被道路、人エ建筑、停车场等硬化,水不容易渗入,植物的种子难以生根。全球 很多城市的人口密度已达每平方千米数万人,密集的人流对诸多生物而言是潜在的危险;除此之外,还有大 量的汽车、摩托车等在飞驰。高楼大厦林立,热量不断聚集,城市中心的温度有时甚至高出周边 10°C 之多, 这种热岛效应对生物的生存也是一大干扰因素。 生物多样性为人类发展带来了巨大财富,目前它却面临着来自城市化等方面的威胁。城市化对生物多样 性的影响成为生态学研究者关注的焦点问题。 (取材于干靓等的相关文章) 的 材料二 近年来生物学家发现,城市中部分野生物种对相比地球漫长历史还十分年轻的人工环境有着不可思议的适 应力。 科学家正努力掲示各物种在城市中的进化情况。“坦白说,部分物种对这种极端约束适应能力之强着实令 人惊叹。”法国蒙彼利埃大学功能生态学与进化生态学研究中心主任皮埃尔–奥利维耶・切普图评论道。“这 其中不仅存在微观进化,我认为在某些情况下还有宏观进化。”荷兰国家生物多样性中心进化论研究员曼诺・ 希尔图森说,“我们在城市观察到的进化,其速度接近理论上的最大值,这让我们感到不可思议。” 联合国预计 21 世纪城市化进程将步入快车道:2030 年,全球城市面积将达 140 万平方千米;到 2050 年, 城市居民将新增 25 亿。城市作为人类文明的产物,最早出现于 5000 年前的美索不达米亚平原。如今,城市化 将成为地球生物最重大的进化动力之一。 的确,城市中生物进化的各类实证开始涌现,水泥路旁、大楼脚下、阳台边缘、地铁站楼梯等,无处不在。 繁衍在城市地铁通道的地下家蚊不再冬蛰,相较于鸟类的血液,它们现在明显偏好哺乳动物;它们与其他蚊子 种群之间,已经产生了明显的生殖隔离。除了野生物种和家养物种,有的地方如今又出现了新型城市物种,这 使人们重新审视城市生态环境与生物多样性问题。科学家将城市与遭受高度集约化农业严重破坏的乡村环境进 行对比后,发现城市中的物种往往比乡村更多。相较于乡村,城市为物种提供了多样化的生境。动植物可以依 附于各种各样的角落、边沿、墙缝,生活在荒地、墓地和潮湿的水沟里,或者栖居于精心维护、富有情调的花 园中。它们可以全年获取水资源及食物,而在野外,水资源和食物的获得具有季节性。热岛效应也成为城市生 境的一大优势,城市冬季不再严寒。 在密集型农业时代,城市将成为全新的生态系统,有利于保护生物多样性,并且这一潜能还将不断得到激 发。 (取材于吴苏妹编译的相关文章) 材料三 研究发现,每个物种每一次成功适应城市生活的同时,会有多个物种在当地消失;而一个物种若过于迅速 地适应了城市生活,也意味着有众多个体要做出牺牲。城市化引发的生物快速进化往往要付出代价。 多伦多、波士顿等城市里的白车轴草,为提高抗寒性而含弃了释放氧化物的能力。释放氧化物可抵御来自 食草动物的威胁,但抗寒性会降低。而在市中心,城市高温使得积雪极易消融,没有了积雪的覆盖,植物就难 以抵御夜间冰冻。一项新的研究表明,包括徒步旅行在内的人类活动,正在促使世界各地的哺乳动物在夜间变 得更加活跃,呈现出夜行性增强的趋势。夜行性増强会带来一系列的负面影响,包括习性的改变、繁殖能力的 降低等。关于组约市各公国白足鼠的研究发现,相比乡村白足鼠,城市白足鼠体内涉及脂肪酸消化的基因出现 过度表达。此种进化选择极有可能与在城市中能够轻易吃到人类丢弃的油纸、吃剩的比萨饼和芝士汉堡有关。 自 1940 年以来,意大利城市地区家蝠的颅骨体积在不断増大,这或许是受路灯影响。路灯会吸引并聚集大量 的大型昆虫,随着世代更替,咬合力强的蝙蝠越发具有优势。 城市中的生物进化与生物多样性密切相关,生物进化是一个难以操控、可预见性低的课题。加拿大多伦多 大学助理教投马克・约翰逊强调说:“我们观察到,一些物种在全世界大部分城市中都呈现出趋同进化。在部 分城市,物种未能顺利适应,个中缘由目前还不得而知”。 (取材于赵照熙等的相关文章) 1. 根据材料一,下列表述不属于生物多样性危机的一项是 A. 生物种类以非正常速度消失。 B. 大量动植物濒临灭绝。 C. 物种分布发生大范围变化。 D. 动植物和人类共同生活。 2. 根据材料一,下列理解和分析,符合文意的一项是 A. 深受人类影响的全球生态系统利于缓解生物多样性危机。 B. 第一段通过列举数据来凸显生物多样性危机的严重程度。 C. 生态学者关注的焦点是生物多样性危机给人类带来哪些损失。 D. 这则材料反映了对生物多样性危机的担忧并提出了应对策略 3. 材料二说,与遭受高度集约化农业严重破坏的乡村环境相比,城市中的物种往往更多。下列对其原因的理解, 不正确的一项是 A. 城市提供了更加多样的栖居地。 B. 城市中的生物得到了精心保护。 C. 城市中有持续性的水源和食物。 D. 城市的冬季温度一般比乡村高。 4. 下列对材料一和材料二的理解,正确的一项是 A. 材料一分析了城市环境特点,认为应该减缓城市化的步伐。 B. 材料二的引文表达了科学家对城市中生物进化速度的忧虑。 C. 两则材料中关于城市化是人类文明的产物的看法是一致的。 D. 两则材料中关于热岛效应是否有利于生物生存的看法相似。 5. 根据材料三,下列理解不符合文意的一项是 A. 白车轴草为抵御积雪的覆盖而舍弃了释放钢化物的能力,这与城市高温有关。 B. 哺乳动物因夜行性增强而改变了习性,繁殖能力降低,这与人类的活动有关 C. 城市自足鼠可能因为吃了比萨饼等食物,涉及消化的某种基因出现过度表达。 D. 路灯吸引并聚集了大量的大型昆虫,家蝠或因捕食它们而颅骨体积不断増大。 6. 就城市化与生物多样性的关系,上面三则材料分别表达了什么观点?说说这些观点对你认识这一关系有何启 发。 北京 2018 一、本大题共 7 小题,共 23 分。 阅读下面的材料,完成 1—7 题。 材料一 当年,科学技术的巨大进步推动了人工智能的迅猛发展,人工智能成了全球产业界、学术界的高频词。有 研究者将人工智能定义为:对一种通过计算机实现人脑思维结果,能从环境中获取感知并执行行动的智能体的 描述和构建。 人工职能并不是新鲜事物。20 世纪中叶,“机器思维”就已出现在这个世界上。1936 年,英国数学家阿 兰•麦席森•图灵从模拟人类思考和证明的过程入手,提出利用机器执行逻辑代码来模拟人类的各种计算和逻辑 思维过程的设想。1950 年,他发表了《计算机器与智能》一文,提出了判断机器是否具有智能的标准,即“图 灵测试”。“图灵测试”是指一台机器如果能在 5 分钟内回答由人类测试者提出的一系列问题,且超过 30%的 回答让测试者误认为是人类所答,那么就可以认为这机器具有智能。 20 世纪 80 年代,美国哲学家约翰•希尔勒教授用“中文房间”的思维实验,表达了对“智能”的不同思考。 一个不懂中文只会说英语的人被关在一个封闭的房间里,他只有铅笔、纸张和一大本指导手册,不时会有画着 陌生符号的纸张被递进来。被测试者只能通过阅读指导手册找寻对应指令来分析这些符号。之后,他向屋外的 人交出一份同样写满符号的的答卷。被测试者全程都不知道,其实这些纸上用来记录问题和答案的符号是中文。 他完全不懂中文,但他的回答是完全正确的。上述过程中,被测试者代表计算机,他所经历的也正是计算机的 工作内容,即遵循规则,操控符号。“中文房间”实验说明看起来完全智能的计算机程序其实根本不理解自身 处理的各种信息。希尔勒认为,如果机器有“智能”,就意味着它具有理解能力。既然机器没有理解能力,那 么所谓的的“让机器拥有人类智能”的说法就是无稽之谈了。 在人工智能研究领域中,不同学派的科学家对“何为智能”的理解不尽相同。符号主义学派认为“智能” 的实质就是具体问题的求解能力,他们会为所设想的的智能机器规划好不同的问题求解路径,运营形式推理和 数理逻辑的方法,让计算机模仿人类思维进行决策和推理。联结主义学派认为“智能”的实质就是非智能部件 相互作为的产物,在他们眼里人类也是一种机器,其智能来源于许多非智能但半自主的组成大脑的物质间的相 互作用。他们研究大脑的结构,让计算机去模仿人类的大脑,并且用某种教学模型去重建一个简化的神经元网 络。行为主义学派认为“智能”的实质是机器和人类的行为相似,研究人工智能应该研究人类感知和行动的本 能,而不是高级的逻辑推理,不解决基本问题就无法实现复杂的思维模拟。因而他们让计算机模仿人的行为, 建立人工智能系统。 时至今日,研究者们对“智能”的理解仍未形成共识。但是,正是对“何为智能”这个核心问题的不断思 考和解答,推动了人工智能技术在不同层面的发展。 (取材于谭营等人的文章) 1. 下列对材料一第一段“人工智能”定义的理解,正确的一项是(3 分) A. 人工智能是对一种智能体的描述和构建。 B. 人工智能是能感知行动的智能体。 C. 人工智能是计算机对环境的描述和构建。 D. 人工智能是对计算机思维的实现。 2.根据材料一,下列说法正确的一项是(3 分) A. 数学家图灵提出了用机器来模拟人类行为的设想。 B. “图灵测试”提出了机器是否具有智能的判断标准。 C. “中文房间”实验是为了证明计算机无法理解中文。 D. 图灵和希尔勒全都认为计算机是可以拥有智能的。 3.根本材料一,下列理解不符合文意的一项是(3 分) A. 符号主义学派认为“智能”表现为解决具体问题的思维能力。 B. 联结主义学派和符号主义学派都认为应研究人类大脑的结构。 C. 行为主义学派主张应把人类感知和行动的本能作为研究的内容。 D. 三个学派对“智能”的理解不同,因而他们的研究思路也不同。 材料二 2018 年 5 月,谷歌 Duplex 人工智能语音技术(部分)通过了“图灵测试”。这个消息进一步引发了人们 对于人工智能的思考:当机器人越来越像人,我们应该怎样做? 在人工智能的开发过程中,设计者会遇到伦理问题的挑战。比如著名的“隧道问题”:一辆自动驾驶的汽 车在通过黑暗的隧道时前方突然出现一个小孩,面对撞向隧道还是撞向行人这种进退维谷的突发情况,自动驾 驶汽车会怎么做? 自动驾驶汽车依靠的是人工智能“大脑”,它会从以往案例数据库中选取一个与当前情景较相似的案例, 然后根据所选案例来实施本次决策。当遇到完全陌生的情景时,汽车仍然会进行搜索,即在“大脑”中迅速搜 索与当前场景相似度大于某个固定值的过往场景,形成与之对应的决断。如果计算机搜索出来的场景相似度小 于那个值,自动驾驶汽车将随机选择一种方式处理。 那么,如果自动驾驶汽车伤害了人类,谁来负责呢?有的学者认为不能将人工智能体作为行为主体对待。 因为“主体”概念有一系列限定,譬如具有反思能力、主观判断能力以及情感和价值目标设定等。人工智能不 是严格意义上的“智能”,它所表现出来智能以及对人类社会道德行为规范的掌握和遵循,是基于大数据学习 的结果,和人类主观意识有本质的不同。因此,人工智能体不可以作为社会责任的承担者。以上述自动驾驶汽 车为例,究竟由人工智能开发者负责,还是由汽车公司负责甚至任何的第三方负责,或者各方在何种情形下如 何分担责任,应当在相关人工智能的法律法规框架下通过制订商业合同进行约定。 人工智能在未来还可能产生的一个问题就是“奇点(singularity)”。所谓“奇点”就是指机器智能有 朝一日超越人类智能,那时机器将能够进行自我编程而变得更加智能,它们也将持续设计更加先进的机器,直 到将人类远远甩开。尽管研究者对“奇点”到来的时间和可能性还有争议,但是不管“奇点”时刻能否真的到 来,在技术不断完善的过程中,我们都要小心被人工智能“异化”。在我们训练人工智能的同时,有可能也被 人工智能“训练”了。我们的一举一动、生活爱好都将被人工智能塑造,人工智能在无形中暗暗决定了我们的 思维方式,当我们还在为自己的自由意志而骄傲的时候,也许已不知不觉地沦为了数据的囚徒。 面对人工智能可能带来的种种冲击,上世纪 50 年代美国科幻小说家阿西莫夫提出的机器人三大定律,今 天对我们依然有借鉴意义。这三大定律是:机器人不得伤害人,也不得见到人受伤害而袖手旁观;机器人应服 从人的一切命令,但不得违反第一定律;机器人应保护自身安全,但不得违反第一、第二定律。归根结底,人 是智能行为的总开关。人工智能的开发者应该始终把对社会负责的原则,放在对技术进步的渴望之上。人类完 全可以做到未雨绸缪,应对人工智能可能带来的威胁。 (取材于芮喆等人的文章) 4.下列对材料一、材料二中加点词语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3 分) A.无稽之谈:没有根据的言论。稽,考证。 B.进退维谷:进退两难,很难做出选择。 C.袖手旁观:置身事外,不提供帮助。 D.未雨绸缪:比喻虽然事情不会发生也要做好准备。 5.根据材料二,下列表述符合文意的一项是(3 分) A.自动驾驶汽车能够根据情景的相似度进行决策。 B.人工智能体的“智能”和人类的主观意识相同。 C.人们认为人工智能的“奇点”总有一天会到来。 D.在任何情况下,机器都应该服从人的一切命令。 6.根据材料二,下列现象属于被人工智能“异化”的是(3 分) A.经常使用“健康手环”来检测自己的运动健康状况。 B.工作繁忙无暇做家务,购买智能产品帮助清扫房间。 C.出行全依赖手机导航,丧失了应有的路线识别能力。 D.从事某一职业过久,习惯了用行业思维来思考问题。 7.根据材料一、材料二,简要说明人类对人工智能的认识是如何不断深化的。(5 分) 北京 2017 一、本大题共 8 小题,共 24 分。阅读下面的材料,完成 1—8 题。 材料一 首都博物馆正在举办两个精品展,一个是南昌汉代海昏侯国考古成果展,一个是纪念殷墟妇好墓考古发掘 四十周年特展。展览甫一开始,便引来热切关注,预约名额很快告罄。文物曾“乏人问津”,只为少数专家学 者所识,如今竟备受大众青睐。这反映了大众对文物价值的渴求,也提醒我们,要合理利用文物,充分发掘其 文化内涵,让沉睡的古老文物“活”起来,发挥它们在公众知史爱国、鉴物审美,以及技艺传承、文化养心等 方面的作用。 文物是人类触摸历史的“活化石”,每一件文物都是历史故事的讲述者。一件件出土文物,一个个考古故 事,足以让每个观展者沉浸在千年历史之中——无论是拿着放大镜对着一枚玉器细细观察的老人,还是那些被 罕见金饼“亮瞎眼”的年轻人。很难想象,三千多年前的工匠,如何将一块玉石切割成型,又琢磨成高 8.1 厘米、厚只有 0.3 厘米、憨态可掬的对尾鹦鹉。那一套套大气而不失华丽的西汉编钟,虽静默无声,却仿佛 让我们听到了古老的宫商角徵羽……那些走向博物馆的热切步伐,让我们看到了经济快速发展后现代人对“精 品文化”消费的需求,更看到了现代人对自己从哪里来、到哪里去的历史追问。 精美的文物凝聚着工匠们的心血和智慧,不仅代表了当时高超的技艺水平,而且有助于现代技术发展。古 代不少青铜器都是用失蜡法制造的。20 世纪初,德国人曾用失蜡法铸造工业用齿轮;1929 年,又对失蜡法进 行改造,以硅酸乙酯为耐火涂料,用熔点达 1500℃的铬钨钴合金制成假牙。第二次世界大战期间,美国人奥斯 汀在云南保山见到用失蜡法铸成的青铜器,大受启发,铸成了喷气发动机叶片和涡轮盘。之后,失蜡法技艺发 展成为现代精密铸造技术。 (取材于杨雪梅、黄洋等的相关文章) 1.下列对材料一的理解,不正确的一项是(3 分) A.以前因为精品不多,所以文物展览观者寥寥 B.要合理利用文物,发掘其内涵,发挥其作用 C.文物热反映大众对“精品文化”消费的需求 D.奥斯汀从失蜡法铸造的青铜器中得到了启发 2.下列加点字词的读音和解释,全都正确的一项是(3 分) A.甫一开始: “甫”读作 pǔ 意思是“刚刚” B.告罄: “罄”读作 qìng 意思是“尽” C.乏人问津: “津”读作 jīn 意思是“路” D.憨态可掬: “掬”读作 jū 意思是“令人喜爱” 材料二 文物与大众亲密接触才能实现其价值,可是与海量文物库藏相比,目前展出的文物只是九牛一毛。由于展 出空间有限、担心损毁等原因,很多文物都“藏在深闺人未识”。感谢数字技术,打破了层层壁垒,盘活了很 多被“雪藏”的文物,使之在线上“活”起来。大众足不出户,便可欣赏到以前难得一见的珍贵文物。在尊重 历史文化遗产的基础上,数字技术不断将今人的创造融入传统文物,使之获得了新生。文物不再仅仅是摆在展 柜里的静态展品,而以更加丰富多彩、生动活泼的方式走近大众,真正“活”了起来。 动漫技术在文物的文化创意中越来越受重视。三星堆博物馆与四川省文物考古研究院合作推出了数字动漫 《神树的传说》,以新近发掘的海昏侯墓为素材的动画作品《海昏魔镜》也在紧锣密鼓地筹备着。借助动漫, 专业的学术介绍变成了幽默的旁白和“萌萌哒”的漫画,“高冷”的文物也一下子变得活泼起来,实现了学术 性、趣味性和艺术性的统一。其实,早在 1981 年,我国已有让文物“活”起来的动画作品——上海美术电影制 片厂根据敦煌壁画《鹿王本生》的故事创作了《九色鹿》。无数人通过这部动画片知道了莫高窟,看到了敦煌 壁画。 移动应用程序(APP)以新鲜时尚的方式提供给观众审美与求知、娱乐与鉴赏的多元文化体验。过去,由 于保存和展出的特殊要求,五代的《韩熙载夜宴图》能够呈现在观众面前的机会十分有限。故宫博物院推出的 《韩熙载夜宴图》APP 弥补了这一缺憾,让观众随时随地可以欣赏这幅传世经典的精妙之处,在鲜活的文化体 验中感受中国古代绘画作品的非凡魅力。此 APP 独创了三层立体赏析模式——总览层、鉴赏层和体验层,使这 幅“数字画卷”可远观、可近赏,全方位向观众解读画作中的每个细节。点开 APP,琵琶声起,拨动江南寂静 的月色,观众仿佛随着画家顾闳中一起,走进韩府。画卷中的墨痕笔意、人物的衣纹表情都纤毫毕现。轻轻触 动屏幕,指尖所至之处,似有烛光追随;移动“烛光”,人物、用品的名称、典故一一呈现,如同“秉烛夜读”, 在静夜里与千古佳作“对话”……忽然之间,画中人“活”了起来,乐伎轻扫琵琶,舞伎翩翩起舞,画与真实 的界限瞬间模糊起来,观众沉浸在画卷创造的艺术氛围之中。 虚拟现实技术(VR)借助计算机图形系统、传感器技术等生成三维环境,创造出一种崭新的人机交互状态, 通过调动用户的多种感官,带来沉浸感觉。以前,游客只能在兵马俑坑外观看,有了 VR 技术,戴上特制的眼 镜,你会发现自己置身坑内,变身成了一个兵马俑,低头就能看到自己的身体——残破却依然威严。抬起头来, 你会发现博物馆的穹顶慢慢向两边散开,建筑逐渐退去,转化成荒野,风沙弥漫,你的身体同时下沉,身处地 表起伏的俑坑之中,周围是千军万马…… (取材于胡克非、张英等的相关文章) 3.根据材料二,下列对数字技术作用的理解,不正确的一项是(3 分) A.让大众了解到更多文物 B.增强了文物的学术性价值 C.增强文物欣赏的趣味性 D.帮助大众更好地理解文物 4.根据材料二,下列成语中最能准确表达 VR 技术带给人的体验的一项是(3 分) A.身不由己 B.感同身受 C.设身处地 D.身临其境 5.根据材料一和材料二,文物原来只为少数专家学者所识,现在却走近了大众。如果用诗句来描述这一现 象, 下列最合适的一项是(2 分) A.此曲只应天上有,人间能得几回闻 B.十年窗下无人问,一举成名天下知 C.莫愁前路无知己,天下谁人不识君 D.旧时王谢堂前燕,飞入寻常百姓家 材料三 有的博物馆认为保护好文物不出事情是头等大事,将文物封闭在库房,秘不示人,觉得这样才可以确保万 无一失。其实不然,“流水不腐,户枢不蠹”,有些文物同样如此。2010 年浙江省博物馆利用馆藏的“彩凤鸣岐” 和“来凰”,举办了唐代雷琴演奏会。古琴属于漆器,很难保存。这两把古琴之所以能历经千年保存下来还能 使用,是因为历朝历代都有人使用它。古琴在安装上琴弦以后,才能保持力学上的平衡,不至于散架。 数字技术使文物在线上“活”起来,更是对文物的一种保护。敦煌石窟集珍贵性、脆弱性于一身,历经千 年的莫高窟艺术品,每一件都像岌岌可危的病人,游客的参观成为莫高窟最大的隐患。2003 年,莫高窟全年游 客接待量为 30 多万人次,2014 年已增长到 81 万人次。根据测算,莫高窟一天的游客接待量极限在 3000 人次 左右,而黄金周的日接待量曾超过 2 万人次,莫高窟不堪重负。实验监测数据显示,40 个人进入洞窟参观半小 时,洞窟内空气中的二氧化碳含量升高 5 倍,空气相对湿度上升 10%,空气温度升高 4℃,这都有可能侵蚀壁 画,加速其老化。在自然和人为因素的双重作用下,彩塑和壁画正在缓慢退化,千百年后人们何以领略莫高窟 的神韵? 面对日益增多的游客,如何化解保护和利用的矛盾?敦煌数字化工程,犹如一缕明媚的科技之光,照进古 老的莫高窟。有了数字化展示中心,游览模式发生了变化,艺术体验搬到洞窟外面,游客先通过数字化体验艺 术“做足功课”,再进个别洞窟实际体验。这种模式既能满足游客看真品的需求,同时又减少了在洞窟内的停 留时间,减少了对莫高窟的破坏。中心建成后,游客停留时间由 2 小时缩短至 70 分钟左右,莫高窟最高日接 待游客量因此可提高到 6000 人次。 (取材于黄洋、祝越、周龙等的相关文章) 6.根据材料三,下列关于文物保护的说法,不正确的一项是(2 分) A.将文物“深藏闺中”不是最好的保护方法 B.实际上有些文物使用起来反而有利于保存 C.二氧化碳含量的降低会加速壁画的老化 D.彩塑和壁画的退化也有自然因素的作用 7.根据材料三,下列对敦煌“数字化展示中心”作用的理解,不正确的一项是(2 分) A.减少了莫高窟的游客接待量 B.改变了洞窟的游览模式 C.缩短了游客在洞窟内的停留时间 D.减少了游览对莫高窟的破坏 8.请结合上述三则材料,简述让文物“活”起来的含义与作用。(6 分) 北京 2016 一、本大题共 8 小题,共 24 分。阅读下面材料,完成 1—8 题。 材料一 自助科技创新 催生“蛟龙”入水 二十一世纪以来,世界各国都在大力开展探索海洋、开发海洋资源的活动。深海潜水器是进入深海不可或 缺的重要运载作业装备。在无人潜水器迅猛发展的今日,载人潜水器的发展仍然受到发达国家的高度重视,被 称为“海洋学研究领域的重要基石”。 第一艘真正意义上的载人深海潜水器是美国的“曲司特 I”号。由于该潜水器无航行和作业能力,使用性 能受到限制,加上体积较大,建造与运输均不方便,此类深潜器未得到进一步发展。真正开创了人类探测海洋 资源历史的是美国 1964 年研制的“阿尔文”号,法国、俄罗斯、日本的大深度载人潜水器则是 80 年代的产品。 “蛟龙”号使我国成为继美国、法国、俄罗斯、日本之后世界上第五个掌握大深度载人深潜技术的国家。 2009 年,我国研 发的“蛟龙”二号载人潜水器在南中国海首次开展了 1000 米级深潜实验。2010 年已能下潜到 3759 米的海底,并完成海底取样、海底微地形地貌探测等任务。2011 年 7~8 月,“蛟龙”号载人潜水器又在 东北太平洋进行了 5000 米级试验,取得了一系列技术和应用成果。仅仅过了一年,2012 年 6 月 27 日,“蛟龙” 号在马里亚纳海沟开展了 7000 米级载人深潜实验,下潜到 7062 米深度,创造了国际上同类作业型载人潜水器 下潜深度的最高纪录。此次海试进行了海水矿物取样、标志物布放、高清摄录、高精度海底地形测量等深海调 查作业,并首次获取了这一海域 7000 米深度的动物影像和样本。2013 年,“蛟龙”号转入试验性应用,并首 次搭载科学家下潜,取得了大量宝贵样品,标志着我国已经具备了进行深海实地科学考察和研究的能力。 2014~2015 年,“蛟龙”号在印度洋下潜。2016 年 5 月,“蛟龙”号在西北太平洋雅浦海沟进行科学应用下 潜,并开展了超过 1 公里远的近底航行。 “蛟龙”号载人潜水器的研制充分体现了我国自主科技创新的追求。它与美国最新的 6500 米级“新阿尔 文”号载人潜水器在水下的工作时间极限相同,能够携带的科学有效负载也相同,操纵性能和悬停作业能力相 近,但在下潜深度方面它要深 500 米。“蛟龙”号的自动驾驶水平、水声通信功能也要略胜一筹,特别是水声 通信传输图像的能力和微地形地貌的探测能力更是“新阿尔文”号所不具备的。[ (取材于崔维成、王海磐、刘涛等的相关文章) 1.根据“材料一”,下列对“蛟龙”号价值的理解,不正确的一项是(3 分) A.使我国跻身世界掌握大深度载人深潜技术的少数国家之列 B.使我国首次获取了 7000 米深海的动物影像和样本 C .使我国具备了进行深海实地科学考察和研究的能力 D.使我国深海潜水器研发能力和水平全面领先其他发达国家 2.根据“材料一”,相比“新阿尔文”号,下列属于“蛟龙”号独有能力的一项是(2 分) A.长时间水下工作 B.悬停作业 C.自动驾驶 D.探测海底微地形地貌 材料二 “蛟龙”潜水世界关注 近日,“蛟龙”号首次下潜到水下 4000 多米的深处,这个数字在人类深海潜水史上并不罕见,美国、俄 罗斯、日本、法国都曾达到这个深度,但中国的大步追赶让这一领域的领先者感到紧张。 美国某网站称,“深海是中国的下一个边界”,并认为中国载人潜水器的深海试水意味着美国在深海勘探 领域的领先地位将被超越。《华尔街日报》报道说,这次下潜是“中国在一场关系重大的科技竞赛中达到的最 新里程碑”。该报还评论,大洋深处的这场竞赛具有堪比太空探索的商业、科学和军事意义,在太空探索领域, 中国目前也是世界大国之一,只有它和美国、俄罗斯、印度具有载人航天能力。 英国媒体对“蛟龙”号也作了详细报道,说如果“蛟龙”号一两年内下潜 7000 米成功,将超越日本的“深 海”号深潜器和俄罗斯的“和平”号深潜器。“中国的‘蛟龙’号将是世界上少数几个能把人类带到 6500 米 深海的潜水器之一”,英国某报评论说。该报还认为,“蛟龙”号代表中国“打响了征服海洋的战斗”,尽管 它目前的任务仅限于纯科学领域,但是中国政府希望“蛟龙”号探索深海的能力使中国处于领先的优势地位, 对深海的大量金属矿藏进行合理利用。 日本时事通讯社称,在一场美国一直保持优势的技术竞争中,深海开发计划将成为“中国的金字塔”。文 章还说,有军事专家认为这样的潜水器可以切断海底通信电缆,回收海底的外国武器,或者用于修理和营救潜 艇。 (取材于孙秀萍等的文章) 3.根据“材料二”,下列对国外媒体关注点的理解,不正确的一项是(3 分) A.载人能力 B.科技竞争力 C.下潜深度 D.深潜意图 4.根据“材料一”和“材料二”,下列对“蛟龙”号首次下潜到 4000 多米的时间的推断,正确的一项是(3 分) A.2009 年 B.2010 年 C.2011 年 D.2012 年 5.下列对材料一、二中出现的字词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3 分) A.迅猛:“迅”字书写的第一笔是“⺄”。 B.载人:“载”读作 zài。 C.略胜一筹:比较起来稍微好一点儿。 D.堪比:难以与……相比。 材料三 “彩虹鱼”:中国深潜新利器 国际上对海洋的深度区间是这样划分的:3500 米至 6500 米为深海,6500 米之 11000 米为深渊。要使中国 在深潜方面继续保持世界领先水平,须尽快研制出万米级全海深载人潜水器。在“蛟龙”号研制的基础上, “彩虹鱼”号向 11000 米深渊极限发起了挑战。 根据“彩虹鱼”项目总体设计,探秘深渊将是协同作业:以“彩虹鱼”号万米级全海深载人潜水器为核 心,配备 1 台无人潜水器,3 台着陆器和 1 艘 4800 吨级的科考母船“张謇”号。这些科学设备共同构成全国海 深的“深渊科学技术流动实验室”。凭借这一世界领先的实验室,科学家可以对全球 26 条 6500 米以下的深渊 海沟开展系统的科学普查,获取珍贵的深渊资源样本,建立深海生物 DNA 数据库,从而带动深渊生命科学、深 渊地质与资源科学研究的开展。 然而,探索万米以下的海底世界绝非易事。试想一下,下潜深度达到 11000 米是一种什么体验?如果把 珠穆朗玛峰放在沟底,峰顶都不会露出水面。那里的海水寒冷刺骨,黑暗无边无际,还要承受约 1000 个大气 压的压力——这样的压力足以摧毁大部分科考设备。因此,“彩虹鱼”号载人潜水器需要克服压力巨大、深海 低温和深海供氧等难题。 正在研制的“彩虹鱼”号载人潜水器有望成为国际上首个作业型全海深载人潜水器。与 7000 米级的“蛟 龙”号相比,万米级“彩虹鱼”号在外形设计、制造材料、设备抗压能力、电力系统等方面均需升级换代,提 升各项性能。根据设计方案,与胖鲨鱼外形的“蛟龙”号在海里垂直下潜不同,“彩虹鱼”号呈瘦长的鱼雷状 外形,在海里将采取 45 度倾斜下潜的方式。由于抗压能力要求高,“彩虹鱼”号载人舱的制造材料也与“蛟 龙”号不同,需要使用优于目前常用的高强度钛合金的新型材料——马氏体镍钢。在稳定翼、舾装系统、声学 控制系统、通信系统等方面,“彩虹鱼”号均需提升相应的耐压性能。在电力系统方面,“彩虹鱼”号正在研 制寿命更长、动力更大的锂电子电池。学科.网 2015 年 9 月,“彩虹鱼”号万米级无人潜水器和着陆器在南海海域完成海试,最大潜深为 4328 米,标志 着我国探秘“万米深渊”迈出了实质性的第一步。按照设想,2016 年,无人潜水器和着陆器将利用新的科考母 船去冲击马里亚纳海沟;2018 年,完成载人潜水器的研制;2019 年,力争让中国科学家在马里亚纳海沟开展 研究。 万米级深渊科技流动实验室建成后,将具备目前美国、欧洲和日本的深海载人潜水器所没有的万米深渊 作业功能,能够填补我国在深渊科技这一前沿技术领域的空白,提升我国开展大洋深海交叉科学研究的综合能 力,占领世界深渊科技研发的制高点。 (取材于张欣、张建松等的相关文章) 6.根据“材料三”,下列对“彩虹鱼”号载人潜水器有关信息的理解,不正确的一项是(3 分) A.面向海洋深渊区开展科学考察 B.是全海深“深渊科学技术流动实验室” C.需要克服压力巨大、深海低温和深海供氧等难题 D.目前尚未完成研制 7.根据材料三,与“蛟龙”号相比,不属于“彩虹鱼”号载人潜水器特点的一项是(2 分) A.外形呈瘦长的鱼雷状 B.垂直下潜 C.使用新型材料 D.抗压能力更强 8.请结合上面三则材料,简要说明从“蛟龙”号到“彩虹鱼”号,我国载人深海潜水事业的发展有哪些特 点。(5 分) 多文本阅读专题解析部分 北京 2020 【答案】1. A 2. C 3. D 4. B 5. ①2013 年 12 月 2 日,嫦娥三号探测器成功实现月面软着陆,为玉兔二号实现月背软着陆并开展巡视探测工 作奠定了基础。 ②2018 年 5 月 21 日,“鹊桥”中继星成功发射,为玉兔二号实现月背软着陆提供了必要条件,并使地面控制人 员顺利操控玉兔二号月球车成为可能。 【解析】 【1 题详解】 本题考查学生筛选并整合文中信息的能力。 B 项,“……因此更有利于天文观测”错误,出现了关联词“因此”,所以要考虑前后两个分句是否构成因果关 系,该选项就错在前后句没有因果关系。相关信息材料一第二段“与相对平坦的月球正面不同,月背地形更为 复杂,几乎全是环形山和古老的陨石坑,更接近月球最原始的面貌”。 C 项,“嫦娥四号造访月背前,人类对月背的地形地貌一无所知”错误,原文“在嫦娥四号探测器登陆月背之前, 前苏联与美国虽然已完成了月背的成像工作”,可知表述矛盾,不是“一无所知”。 D 项,“……地球与月球之间的固定位置”错误,原文“与地球、月球的位置相对固定”,可知不是“定位置”。 故选 A。 【2 题详解】 此题考查理解文中概念的含义的能力。 C 项,“发射后静止在地月系统中的一个平动点上”错误,材料一第四段“成功实现了沿Halo 轨道的飞行”,可 知“鹊桥”并非静止的。 故选 C。 【3 题详解】 本题考查学生筛选并整合文中信息的能力。 D 项,“玉兔二号需在每个地球日休息半日、工作半日”错误,最后一段“为确保安全,在月夜到来之前,需 让月球车车体收拢桅杆和一侧的太阳帆板,使用同位素温差电池对设备进行保温,进入休眠状态。当太阳升起、 月昼到来时……”,可知应该是月球日。 故选 D。 【4 题详解】 此题考查把握文章内容、分析作者观点态度的能力。 B 项,“太阳升起时休眠的玉兔二号立即开始探测工作”错误,最后一段“当太阳升起、月昼到来时,随着太阳 帆板受到阳光照射,发电功率达到一定值后,月球车将向中继星发出信号。地面工作人员收到信号后给它发送 唤醒指令,玉兔二号就又开始了‘新一天’的工作”,可知不是“立即”。 故选 B。 【5 题详解】 本题考查学生筛选并整合文中信息的能力。 “2013 年 12 月 2 日,搭载玉兔号月球车的嫦娥三号成功发射,随后玉兔号如期着陆,这是我国探测器首次在 地外天体软着陆,为中国航天开创了月面就位探测和机器人巡视探测的新模式”,可知2013 年 12 月 2 日,嫦 娥三号探测器成功实现月面软着陆,为玉兔二号实现月背软着陆并开展巡视探测工作奠定了基础。 “2018 年 5 月 21 日发射后,在地面的控制下,完成了地月转移、月球借力转向、Halo 轨道捕获等关键控制, 成功实现了沿 Halo 轨道的飞行。在完成在轨精度和指向测试后,‘鹊桥’具备了实现地面测控站和月背数据中 继的能力。这座通信桥梁的架通,使我国航天器的月背软着陆最终从美好的设想变为现实”,可知2018 年 5 月 21 日,“鹊桥”中继星成功发射,为玉兔二号实现月背软着陆提供了必要条件,并使地面控制人员顺利操控玉 兔二号月球车成为可能。 【点睛】非连续性文本阅读方法: 1.寻找所需信息。发现文本关键信息是核心,善于抓住文中负载关键信息的词句,剔除与阅读目的无关的多余 信息,从字面看出表达的言外之意,以快速锁定要寻找的目标。 2.整合得出结论。对于非连续性文本的阅读,在没有详细且明确的陈述言语的情况下,需要将文本中有关联的 信息通过比较、归纳、综合进行加工处理,判断出题人的真实意图,从而整合得出有效的结论。 3.构建文本意义。对于多种材料组合的较为复杂的非连续性文本,要注意识别文本材料的主题,联系实际需求, 找出文本的写作目的,为材料信息内容排序,联系文本中的不同资料,结合自己的知识、想法和经验,提出独 特见解,自主构建文本的意义。 北京 2019 【答案】1. D 2. B 3. B 4. C 5. A 6. 观点:①材料一认为城市化严重破坏了生态系统,是使生物多样性面临危机的重要因素之一。②材料二认为 在密集型农业时代,城市将成为全新的生态系统,有利于保护生物多样性。③材料三认为城市化引发的生物快 速进化往往要付出代价,生物进化是一个难以操控、可预见性低的课题。 启发:①三则材料关于“城市化与生物多样性的关系”的观点各有不同,启发我们要多方面(辩证)看待城市 化对生物多样性的影响。②在城市化过程中应尽量减少对生态系统的破坏,秉持人类与其他生物和谐共处的理 念,保护地球家园。 【解析】 【1 题详解】 本题考查对文章内容的理解和分析的能力。此类试题解答时,命题的手段为改变文章的表述和概括文章的内容, 此题主要从概念的内涵的方面考核,概括文章的内容较难,本题相对容易。答题时首先阅读题干,在文中找到 题干对应的区位,然后仔细分析。注意是关于“生物多样性危机”。在原文第一段最后几句,A 项、B 项、C 项 都是原文的概括。由第二段最后一句可知 D 项不属于“生物多样性危机”,而是“生物多样性危机”的原因之 一。故选 D。 【2 题详解】 本题考查信息筛选和整合能力。首先应迅速浏览,划记关键词;其次找到对应位置比对原文,最后做出判断。 比对时注意选项与原文是同义转述还是改变了原文。同时要熟悉设误的类型,如偷换概念、混淆未然已然、混 淆或然必然、无中生有,强加因果,肯定否定不当、强加因果,曲解原文等。A 项“有利于缓解生物多样性危 机”错,原文“长期以来对生物资源及土地的过渡利用,导致了动植物栖息地丧失……生态环境及生物系统遭 受了严重破环”可知不是“缓解”,恰恰是加剧了生物多样性危机。C 项由原文“城市化对生物多样性的影响成 为生态学研究者关注的焦点问题”可知张冠李戴。D 项“并提出了应对策略”,于文无据,属于无中生有。故 选 B。 【3 题详解】 本题考查信息筛选和整合能力。首先应迅速浏览,划记关键词;其次找到对应位置比对原文,最后做出判断。 比对时注意选项与原文是同义转述还是改变了原文。同时要熟悉设误的类型,如偷换概念、混淆未然已然、混 淆或然必然、无中生有,强加因果,肯定否定不当、强加因果,曲解原文等。B 项于文无据,属于无中生有。 原文“城市中的生物得到了精心保护”说法曲解文意,材料二第三段中“动植物可以依附于各种各样的角落、 边沿、墙缝,生活在荒地、墓地和潮湿的水沟里,或者栖居于精心维护、富有情调的花园中”,是城市中动植 物栖居于精心维护的花园中,不是城市中生物的得到了精心保护。其它各项在第四段的最后三句话中都能找到, 其中 A 项是原文的概括,C 项、D 项是原文的同义转述。故选 B。 【4 题详解】 本题考查考生筛选并整合文中的信息和归纳概括内容要点的能力。此类试题解答时,一般先浏览选项,然后到 文中找到与选项相关的语句,进行比较、辨析。解答理解和分析题要辨明检索区间,确定对应语句;联系上下 文体会,要死抠字眼。C 项由材料一“城市化水平是现代文明的重要指标”、材料二“城市作为人类的产 物……”可知说法正确。A 项“认为应该减少城市化的步伐”错,于文无据,无中生有。B 项原文“着实令人 惊叹”、“感到不可思议”可知不是“忧虑”是“惊叹”。D 项材料一“这种热岛效应对生物的多样性也是一大 干扰因素”,材料二“热岛效应也成为城市生境的一大优势,城市冬季不再严寒”,可知观点不同。故选C。 【5 题详解】 本题考查信息筛选和整合能力。首先应迅速浏览,划记关键词;其次找到对应位置比对原文,最后做出判断。 比对时注意选项与原文是同义转述还是改变了原文。同时要熟悉设误的类型,如偷换概念、混淆未然已然、混 淆或然必然、无中生有,强加因果,肯定否定不当、强加因果,曲解原文等。A 项原文“为提高抗寒性而舍弃 了释放氰化物的能力”、“没有了积雪的覆盖,植物就难以抵御夜间冰冻”可知“为抵御积雪的覆盖”错,是 为了抵御积雪融化后的夜间冰冻。 【6 题详解】 本题考查筛选、概括整合能力。一样遵循阅读题答案在原文中的原则。考生需审好题,带着问题筛选答案,本 题答案应该在全部材料中找。明确每则材料的侧重点(其实结合前面的题目也能大致了解每则材料的侧重点), 要着眼于文章的整体,注意理清内部的相互关系,从宏观上居高临下地驾驭文章,领会文章的主旨内涵。注意 观点性的句子,材料中有直接照搬,如果材料中没有明确观点性的句子,考生根据材料内容概括即可。本题第 二文要求谈启示,考查探究能力,考生的观点需要依托材料,言之成理即可。 北京 2018 【答案】1. A 2. B 3. B 4. D 5. A 6. C 7. (1)对于“人工智能”的理解、思考不断深入,深化了对人工智能的认识。 20 世纪中叶:“机器思维”,图灵提出利用计算机模拟人类思考和证明的过程;20 世纪 80 年代,希尔 勒用“中文房间”提出“智能”需意味着具有理解能力;不同学派对“智能”的不同认识,也推动了对其认识 的不断深化。(2)“人工智能”的发展引发了如何认识、应对“人工智能”的思考,深化了对人工智能的认识。 “人工智能”开发过程中,设计者对伦理问题的思考;“奇点”概念的提出,对人类可能被人工智能 “异化”的思考;面对可能存在的冲击,阿西莫夫提出的三大定律都不断深化着对于人工智能的认识。 【解析】 1. 试题分析:题干是“下列对材料一第一段‘人工智能’定义的理解,正确的一项是”。本题考查理分 析和概括文中重要概念的能力。材料一的第一节说“人工智能”是“对一种通过计算机实现人脑思维结果,能 从环境中获取感知并执行行动的智能体的描述和构建”,B 项,张冠李戴。创造“是智能体”,正确的是“人工 智能是一种……的描述和构建”。曲解概念。C 项,错在“对环境的描述和构建”,应该是对“智能体”的描述;D 项,张冠李戴。错在“对计算机思维的实现”,实现的是“人脑思维”。 2. 试题分析:题干是“根据材料一,下列说法正确的一项是”。本题考查理解和分析文中重要内容的能 力。A 项,错在“模拟人类行为”,应为“人类的各种计算和逻辑思维过程”;C 项,曲解文意。错在“证明计 算机无法理解中文”,根据原文的表述,证明的是“计算机没有理解能力”;D 项,无中生有。错在“都认为计 算机可以拥有智能”原文说的是“然计算机具有人类智能的说法是无稽之谈”。 3. 试题分析:题干是“根据材料一,下列理解不符合文意的一项是”。本题考查理解和分析文中重要内 容的能力。B 项,无中生有。“都认为应该研究人的大脑”文中无据。 点睛:此类题目答题时应注意分清答题的区域,错误设置一般为混淆范围,强拉因果、曲解文意、无中 生有、以偏概全或偷换概念等,命题的手段为改变文章的表述和概括文章的内容。分析推理类题目较难,答题 时首先浏览选项,在文中找到选项对应的区位,然后仔细分析对照,从中找到与原文表述有出入的答案,就可 以做出正确选择。 4. 试题分析:题干是“下列对材料一、材料二中加点词语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本题考查对材料 中重要词语的理解和分析能力。D 项,“未雨绸缪”:比喻事先做好准备工作,预防意外的事发生。原文中并 没有提到人类能够事先做好准备工作,以应对人工智能可能带来的威胁。材料只是说“人工智能在未来还可能 产生的一个问题就是‘奇点’”问题,至于“奇点”可能带来的威胁人类并不非常清楚。 5. 试题分析:题干是“根据材料二,下列表述符合文意的一项是”。本题考查理解和分析文中重要内容 的能力。A 项,正确。材料二的第三节说“它会从以往案例数据库中选取一个与当前情景较相似的案例,然后 根据所选案例来实施本次决策。” B 项,曲解文意。错在“和人类的主观意识相同”错误。材料的第四节说“人 工智能不是严格意义上的‘智能’,……和人类主观意识有本质的不同。” C 项,曲解文意。错在“总有一天会 到来”错误,材料的第五节中说“不管‘奇点’时刻能否真的到来,在技术不断完善的过程中,我们都要小心 被人工智能‘异化’。” D 项,断章取义。错在“任何情况错误”。原文这样说的“机器人应服从人的一切命令, 但不得违反第一定律”。 6. 试题分析:题干是“根据材料二,下列现象属于被人工智能‘异化’的是”。本题考查对原文内容进 行相关的推断的能力。抓住“异化”来选择。文中说“我们的一举一动、生活爱好都将被人工智能塑造,人工 智能在无形中暗暗决定了我们的思维方式,当我们还在为自己的自由意志而骄傲的时候,也许已不知不觉地沦 为了数据的囚徒。”根据这句话,C 项说“出行全依赖手机导航,丧失了应有的路线识别能力”是正确的。A 项、 B 项是对人工智能利用,而不是被人工智能“异化”。D 项,于文不合。该选项说的内容和“人工智能”无关。 7. 试题分析:题干是“根据材料一、材料二,简要说明人类对人工智能的认识是如何不断深化的”。本 题考查对文中重要内容要点的分析概括、筛选整合的能力。答题时注意仔细阅读文章,找准有效答题区间,然 后对文中重要内容要认真分析、筛选、整合。阅读所给的材料,抓住题干中“如何不断深化的”,即随着人类 对“人工智能”的理解、思考的不断深入,对“人工智能”的认识自然不断深化。阅读所给的材料,找到有效 答题区间再分析概括。材料一第二节中说:“20 世纪中叶,‘机器思维’就已出现在这个世界上。1936 年,英 国数学家阿兰·麦席森·图灵从模拟人类思考和证明的过程入手,提出利用机器执行逻辑代码来模拟人类的各 种计算和逻辑思维过程的设想。” 材料一第三节中说:“20 世纪 80 年代,美国哲学家约翰.希尔勒教授用‘中 文房间’的思维实验,表达了对‘智能’的不同思考。……希尔勒认为,如果机器有“智能”,就意味着它具 有理解能力。”第四节说“在人工智能研究领域中,不同学派的科学家对‘何为智能’的理解不尽相同。”第五 节“正是对‘何为智能’这个核心问题的不断思考和解答,推动了人工智能技术在不同层面的发展。”材料二 第二节中说“在人工智能的开发过程中,设计者会遇到伦理问题的挑战。”第五节中说“人工智能在未来还可 能产生的一个问题就是‘奇点’”。“在技术不断完善的过程中,我们都要小心被人工智能‘异化’。”材料二的 最后一节说“面对人工智能可能带来的种种冲击,上世纪 50 年代美国科幻小说家阿西莫夫提出的机器人三大 定律,今天对我们依然有借鉴意义。”综上,本题可以从以下角度简要说明对人类对人工智能的认识:(1)20 世纪中叶:“机器思维",图灵提出利用计算机模拟人类思考和证明的过程;(2) 20 世纪 80 年代,希尔勒用 “中文房间”提出“智能需意味着具有理解能力;(3)不同学派对“智能的不同认识,也推动了对其认识的 不断深化;(4)“人工智能”的发展引发了如何认识,应对“人工智能”的思考,深化了对人工智能的认识。 (5)“人工智能“开发过程中,设计者对伦理问题的思考;(6)“奇点”概念的提出,对人类可能被人工智能 “异化”的思考;(7)面对可能存在的冲击,阿西奠夫提出的三大定律都不断深化着对于人工智能的认识。 北京 2017 【答案】 1.A 2.B 解析 1.试题分析:本题考查筛选并整合文中信息的能力,是北京卷论述类文本必考内容。这类题目解解答时要找出文章 中相对应的语句,注意将选项转述内容与原文内容逐一相对。概念不能随意扩大或缩小,因果、前后关系不 能颠倒。同时还要注意叙述角度和表达方式的转换。A 顶文中没有依据,原文只提到“文物曾“乏人问津”, 只为少数专家学者所识”并没有分析以前文物展览参观人少的具体原因。 【考点定位】筛选并整合文中的信息。能力层级为分析综合 C。 2.试题分析:将字音、字义渗透到现代文阅读中考查是北京卷近几年的常见题型。一般字音题考核的内容有 多音字、形似字、音近字、形声字、统读字、生僻字、方言误读七类。A 项字音错,“甫”应读作 fǔ。C 项 加点字的解释错误,“津”的意思是“渡口”,“乏人问津”的意思是很少有人过问。D 项加点字的解释错误, “掬”的意思是“用两手捧”。“憨态可掬”形容憨态十分明显,好像可以用手捧住一样,多形容动物或人 形态天真可爱、单纯的样子。 【考点定位】识记现代汉语普通话常用字的字音。能力层级为识记 A。正确使用词语(包括熟语)。能力层级为 表达应用 E。 【答案】 3.B 4.D 5.D 【解析】 3.试题分析:B 项“增强了文物的学术性价值”文中没有依据。 【考点定位】理解文中重要概念的含义。能力层级为理解 B。 4.试题分析:身临其境:身体不在那个地方,却仿佛亲自到了那个地方。材料二最后一段说“虚拟现实技术 (VR)……创造出一种崭新的人机交互状态,通过调动用户的多种感官,带来沉浸感觉”,然后以游客观 看兵马俑为例,说明 VR 技术可以使游客仿佛自己化作了兵马俑,置身其中得到真实的感受,用“身临其 境”恰当。 【考点定位】正确使用词语(包括熟语)。能力层级为表达应用 E。 5.试题分析:本题既考查对材料内容的理解,又考查语言表达准确的能力。“旧时王谢堂前燕,飞入寻常百姓家”出 自唐代诗人刘再锡的《乌衣巷》意思是当年豪门檐下的燕子,如今已飞进寻常百姓家里,可以用来描述“文 物原来只为少数专家学者所识,现在却走近了大众” 【考点定位】语言表达简明、连贯、得体、准确、鲜明、生动。能力层级为表达应用 E。 【答案】 6.C 7.A 8.含义:要点一:合理利用文物,充分发掘其内涵。 要点二:把文物拿出来,在展厅或线上展示出来,有些可以用起来。 要点三:借助数字技术,让文物以丰富多彩、生动活泼的方式呈现。 作用:要点一:发挥文物在公共知史爱国、鉴物审美,以及技艺传承、文化养心等方面的作用。 要点二:使更多文物得以展示,使文物更容易被大众接受并理解。 要点三:有利于一些文物的保存与保护。 【解析】 6.试题分析:C 项曲解文章。本进项对应信息在原文第二段,原文为“洞窟内空气中的二氧化碳含量升高 5 倍,空气 相对湿度上升 10%,空气温度升高 4C,这都有可能侵蚀壁画,加速其老化”。 【考点定位】归纳内容要点,概括中心意思。能力层级为分析综合 C。 7.试题分析:A 项“减少了”不当,进项对应信息在原文最后一段,由原文“莫高窟最高日接待游宫量因此可提高到 6000 人次”,可知,有了数字化展示中心莫高窟的游宫接待量比原来增加了,而不是“减少了” 【考点定位】筛选并整合文中的信息。能力层级为分析综合 C。 8.试题分析:本题考查“文物‘活’起来”的含义,解答时就需要通读三则材料,分别找到“文物‘活’起 来”(或与“文物‘活’起来”相类似的表述)在文中的位置,联系上下文筛选出能解释“文物‘活’起 来”的内容,然后分析归纳就可得出答案。分析作用,要在通读三则材料的基础上,整体理解材料的内容, 把握作者的观点态度,然后筛选出每一段的关键句,尤其是首尾段中心句,找出能体现“文物‘活’起来” 作用的内容,分点概括即可。因为三则材料都属于总分式结构,所以答案信息多集中在材料的首段。 【考点定位】归纳内容要点,概括中心意思。能力层级为分析综合 C。 北京 2016 【答案】 1.D 2.D 【解析】 1.试题分析:此题考查苏选信息的能力,可根据对文本内容的感知与理解,将进项分别带入相应的语段仔细精识选 项与原文内容的细微差别,作出判断取舍,D 项“全面领先其他发达国家”来这错误,属于范围扩大,原文“蚊龙” 号的自动驾驶水平、水声通信功能也要略胜一筹,特别是水声通信传输图像的能力微地形地貌探测能力更是“新 阿尔文”号所不具备的”,所以选 D。 【考点定位】筛选并整合文中的信息,能力层级为分析综合 C. 【技巧点拨】此类文体阅读的命题主要从概念、判断、推理三个角度命题,概念注意答非所问“内涵、外延不准, 误划类别,张冠李戴,判断注意 范围不当,偷换概念,曲解文意;推理注意强加因果“强行推理等错误,答题 的关键是审清题干,找准区位、对读原文,寻找细微的差别。例如本题选项,D 犯了范围扩大的错误。 2.试题分析:此题考查筛选信息的能力,解答此题,可先从文本中找到属于“银龙号”区别于新阿尔文号,而独立能 力的语段进行比较,D 项,可由材料一最后一段“特别是水声通信传输图像的能力和微地形地貌的探测能力更是 “新闻尔文”号所不具备的”可得答案为 D。 【考点定位】筛选并整合文中的信息。能力层级为分析综合 C。 【技巧点拨】解答筛选信息类的题,要细心比照选项,慧眼识破“陷阱”。构成试题的每一个选项在原文中都 能找到相关的句子,只不过,这些选项是从原文句改编而来,表述形式与原文不尽相同。同一个意思命题者采 用了另一种表述方式,命题时设置了答题 “陷阱”,或将原文句增删词语,或变换句式,从而达到干扰考生 判断的目的。考生应该清楚地了解这些误项设置的“陷阱”的方式,答题时要有认真的态度,不要掉入“陷 阱”,误入“圈套”。在答题时,要特别注意将选项语句与原文语句细心比较,明辨异同,识破“陷阱”。答 题的基本思路:确定答题有效区间――比照选项表述――判断选项正误。例如本题选项 D 可根据材料一最后一 段“特别是水声通信传输图像的能力和微地形地貌的探测能力更是“新阿尔文”号所不具备的”很容易得出答 案。 【答案】 3.A 4.C 5.D 【解析】 3.试题分析:此题考查筛选信息的能力。可根据答题区间第 2.3、4 段中,美国、英国、日本的新闻媒体报道内容 得出分别关注了科技竞争力、下潜深度、深潜意图。据此可得出答案为 A。 【考点定位】筛选并整合文中的信息。能力层级为分析综合 C。 【技巧点拨】此类文本阅读题干的设置常包括三个方面的内容:创设情境、设问角度和命题意图。前两者是显性 的,而后者是隐性的,但又是最关键的,审题时更通过分析前两者把握命题意图。信息筛选的主要依据是题干和文 本。明确题干更求后,就要回到文本上来,迅速找到筛进区域,找准与试题的选项信息与原文语句内容进行对应比 较。选项信息的语言与原文语句内容在表述上有一定区别,命题者常通过改变般述的方式来设置一些干扰项,解 答时要认真核对,找出符合题干的选项。例如这则材料第一段属于导语部分,而从第二段、第三段、第四段内容 可看出分别是从科技竞争力、下潜深度、深潜意图等角度来报道的,因此选项 A 不属于国外媒体关注点。 4.试题分析:此题考查分析和推断的能力。解答此题,可从材料一和材料二中找到与“姣龙号 4000 米相近的语段, 例如,材料一中第三段“2010 年已能下潜到 3759 米的海底”,“2011 年 7-8 号载人潜水器又在东北太平洋成功进 行了 5000 米级试验”,据此可判断出“蛟龙”号首次下潜到 4000 多米的时间应在 2011 年,所以选 C 【考点定位】分析概括作者在文中的观点态度。能力层级为分析综合 C。 【技巧点拨】解答此类分析和推断时间和数据的题目,应先根据选项确定原文信息所在的位置,然后根据题干 和选项的数据,结合上下文语境进行判断。例如本题从数据和时间在文本中的相应区域来看,答案主要集中在 B 和 C 项上,而根据材料中 2010 年的“3759 米”的准确数据可知,“4000 米”的时间应该在 2011 年 7 月之 前。所以选 C。 5.试题分析:此题考查字音、字形、字义的综合能力。此类题要在理解句意的基础上,结合具体语境及词语 的意思来辨识,然后做出判断。D 项,曲解了词义,“堪比”,是指在某件事情或者事物上能比的上另一件事 件或者事物,不逊色于或不亚于。或者“可以与…….相比”。所以选 D。 【考点定位】正确使用词语(包括熟语)。能力层级为表达运用 E。识记现代汉语普通话常用字的字音。能力 层级为识记 A。识记并正确书写现代常用规范汉字。能力层级为识记 A。 【技巧点拨】此类题要在理解句意的基础上,结合具体语境及词语的意思从三个方面综合考虑分析即成语的基 本义、感情色彩和语境。需要注意色彩不明,断词取义,对象误用,谦敬错位,功能混乱,不合语境,望文生 义等错误使用类型。例如本题选项 D“堪比”就犯了望文生义的错误。 【答案】 6.B 7.B 8.要点一:我国载人潜水器的研制起步晚,但发展速度快。“蛟龙”号在短短三四年间就下潜到 7062 米,创 造了同类型载人潜水器下潜深度的最高纪录,万米级的“彩虹鱼”也已经开始研制。要点二:载人潜水器的技 术不断创新,某些技术已经在国际上处于领先地位。要点三:目标远大,以占领世界深渊潜水科技研发的制高 点为目标,力争使我国大洋深海交叉科学的研究位于世界前列。 【解析】 6.试题分析:此题考查筛选信息的能力。由答题区域第 2 段“以“彩虹鱼”号万米级全海深载人潜水器为核心,配 备 1 台无人潜水器,3 台着陆器和 1 艘 4800 吨级的科考母船“张骞”号。这些科学设备共同构成全国海深的“深 渊科学技术流动实验室”可知,B 项范围缩小。所以选 B 【考点定位】筛选并整合文中的信息。能力层级为分析综合 C。 【易错警示】此题选项 B 具有一定的迷惑性,考生若不将选项带入相应的语段,仔细辨识选项与原文的细微差别, 很难作出判断。原文是“这些科学设备共同构成全国海深的“深渊科学技术流动实验室”其中,“这些”还包括 “1 台无人潜水器,3 台着陆器和 1 艘 4800 吨级的科考母船“张赛”号”,因此选项 B 的表述将范围所小了。 7.试题分析:此题考查筛选信息的能力。B 项,“垂直下潜”不是“彩虹鱼”号的特点,而是“蛟龙”号的特点,偷 换概念。所以选 B。 【考点定位】筛选并整合文中的信息。能力层级为分析综合 C。 【技巧点拨】解答此类题,可先从文本中找到属于“彩虹鱼”号特点的语段,例如本题答题区间在第四段,可 根据文本第四段“根据设计方案,与胖鲨鱼外形的“蛟龙”号在海里垂直下潜不同,“彩虹鱼”号呈瘦长的鱼 雷状外形,在海里将采取 45 度倾斜下潜的方式”可知,选项 B 犯了偷换概念的错误。 8.试题分析:此题考查归纳概括的能力。由题干“从“蛟龙”号到“彩虹鱼”号,我国裁人深海潜水事业的发展特 点”可知,分析时,要着眼于三则材料,从材料中对我国“蛟龙”号到“彩虹鱼”号的发展变化进行评价的语句中 提炼出关键词分析概括,例如,第一则材料中““蛟龙”号载人潜水器的研制充分体现自主科技创新的追求”,材 料二“但中国的大步追赶让这一领域的领先者感到紧张”可抓住“自主科技创新”“大步追赶”,从发展进步快, 科技创新、技术领先角度概括作答。以此类推即可。 【考点定位】归纳内容要点,概括中心意思。能力层级为分析综合 C。 【名师点睛】归纳概括文章内容要点是要求考生在阅读理解的基础上对文章的进一步分析与整理的能力。归纳 内容要点一般是对一段或者几段文字进行分析概括,而概括中心则是就整篇文章来的分析概括。而对内容要点 及中心的概括,要在结合命题意图基础上,抓住关键的语段,推敲领会句段的含义,对内容进行提炼加工,有 时需要概括的内容包含了多层意思,要依据试题的要求进行取舍,注意概括的周全。对于文章的内容要点归纳, 则要注意以下几点:①注意抓住各段的中心句,各段的中心句往往都是要点。②注意承上启下的过渡句。③对于 没有中心句的段落,要分析语句间的关系,分析把握其内容的重点。④分析归纳时,要整体把握,从全文出发, 既高瞻远瞩,不偏不漏,又不纠缠于细枝末节。例如本题可根据各语段中的评价性的语句提炼性的概括作答即 可。

资料: 29.3万

进入主页

人气:

10000+的老师在这里下载备课资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