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0-2021学年高中语文同步课时练习下第二十九课荷塘月色pdf(新人教版)
加入VIP免费下载

2020-2021学年高中语文同步课时练习下第二十九课荷塘月色pdf(新人教版)

ID:461143

大小:796.36 KB

页数:24页

时间:2020-12-23

加入VIP免费下载
温馨提示:
1. 部分包含数学公式或PPT动画的文件,查看预览时可能会显示错乱或异常,文件下载后无此问题,请放心下载。
2. 本文档由用户上传,版权归属用户,天天资源网负责整理代发布。如果您对本文档版权有争议请及时联系客服。
3. 下载前请仔细阅读文档内容,确认文档内容符合您的需求后进行下载,若出现内容与标题不符可向本站投诉处理。
4. 下载文档时可能由于网络波动等原因无法下载或下载错误,付费完成后未能成功下载的用户请联系客服处理。
网站客服:403074932
资料简介
2020-2021 学年部编版高一语文上册同步课时练习 第二十九课 荷塘月色 【基础知识】 1.下列词语中加点的字,读音全都正确的一项是( ) A.煤屑.(xiè) 幽僻.(pì) 敛裾.(qún) 渺.茫(miǎo) B.霎.时(chà) 媛.女(yuán) 袅.娜(niǎo) 峭楞.楞(léng) C.酣.眠(hān) 脉.脉(mò) 参.差(cēn) 梵婀.玲(ē) D.踱.步(duó) 弥.望(mǐ) 斑.驳(bān) 蓊.蓊郁郁(wěng) 2.下列各句中加点词语的使用,全都不正确的一项是( ) ①重温同学情,在毕业十周年的聚会上,同学们谈笑自若....,交流着毕业以来的境况。 ②《荷塘月色》是一篇脍炙人口....的写景抒情散文,通过对月下荷塘的描写,表现了作者苦闷、彷徨和寂寞的 心境,表达了作者对黑暗现实的不满以及对美好未来的向往之情。 ③在世界各国的社会转型和经济发展过程中,食物都扮演了推波助澜....的角色。 ④科隆市新年夜发生的耸人听闻....的群体犯罪事件,再度引发德国民众对外来难民的恐慌情绪。 ⑤她没精打采....的,连头发都无心打理,有的头发直直地挂下来,有的则乱七八糟地盘在头上。 ⑥中秋之夜,明月高挂,偶有一片轻云飘来,仿佛给月亮蒙上了一条面纱,真是别有风味....。 A.①④⑥ B.②③⑤ C.②⑤⑥ D.①③④ 3.下列各项中,没有语病的一项是( ) A.朱自清先生无论为文为人都浓墨重彩地实践了他特立独行、直面人生、不怕惨淡的人生态度。 B.我之所以喜欢朱自清的散文的原因,一是由于他作品的语言优美,二是由于他独特的人格魅力。 C.大革命失败以后,因为严酷的斗争现实使朱自清陷入极度的苦闷和彷徨,因而“心里”“颇不宁静”。 D.朱自清先生的写景散文,细腻秀丽,准确具体地表现了描写对象的特点,追求逼真的艺术效果。 4.下列各句中,表达不得体的一项是( ) A.我恨自己只有八斗之才....,恐难以胜任,敬请宽恕。 B.王先生将自己的书画作品赠送给朋友时,说:“聊供补壁....。” C.这位高级技师深情地说:“师傅对我垂爱..有加,我感激不尽。” D.小刘给编辑回信说:“拙作仅为一孔之见....,希望得到您的批评指正。” 5.依次填入下面一段文字横线处的语句,衔按最恰当的一组是( ) 故乡的味道,就是红薯的味道。在那个缺衣少食的年代,是红薯养育了我的故乡人。红薯可在春夏两季 种植。 , 。 , 。 , ,又加之深秋之后,气温越来越低,红薯很容易霉变坏掉。 ①鲜红薯好吃但不易贮存 ②红薯是高产作物 ③深秋时节,夜长昼短,天气变凉,红薯已停止生长 ④所以生产队每收一块地里的红薯,一家都要分得百十斤或者几百斤 ⑤特别是在收和分的过程中,都程度不同地碰破了红薯皮 ⑥这时春红薯和夏红薯都要开始收了 A.②①⑥③⑤④ B.②④③⑥①⑤ C.③①⑥⑤④② D.③⑥②④①⑤ 【文本阅读】 一、阅读下文,回答问题。 ①这几天心里颇不宁静。今晚在院子里坐着乘凉,忽然想起日日走过的荷塘,在这满月的光里,总该另 有一番样子吧。月亮渐渐地升高了,墙外马路上孩子们的欢笑,已经听不见了;妻在屋里拍着闰儿,迷迷糊 糊地哼着眠歌。我悄悄地披了大衫,带上门出去。 ②沿着荷塘,是一条曲折的小煤屑路。这是一条幽僻的路;白天也少人走,夜晚更加寂寞。荷塘四面, 长着许多树,蓊蓊郁郁的。路的一旁,是些杨柳,和一些不知道名字的树。没有月光的晚上,这路上阴森森 的,有些怕人。今晚却很好,虽然月光也还是淡淡的。 ③路上只我一个人,背着手踱着。这一片天地好像是我的;我也像超出了平常的自己,到了另一个世界 里。我爱热闹,也爱冷静;爱群居,也爱独处。像今晚上,一个人在这苍茫的月下,什么都可以想,什么都 可以不想,便觉是个自由的人。白天里一定要做的事,一定要说的话,现在都可不理。这是独处的妙处;我 且受用这无边的荷香月色好了。 ④曲曲折折的荷塘上面,弥望的是田田的叶子。叶子出水很高,像亭亭的舞女的裙。层层的叶子中间, 零星地点缀着些白花,有袅娜地开着,有羞涩的打着朵儿的;正如一粒粒的明珠,又如碧天里的星星,又如 刚出浴的美人。微风过处,送来缕缕清香,仿佛远处高楼上渺茫的歌声似的。这时候叶子与花也有一些的颤 动,像闪电般,霎时传过荷塘的那边去了。叶子本是肩并肩密密的挨着,这便宛然有了一道凝碧的波痕。叶 子底下是脉脉的流水,遮住了,不能见一些颜色;而叶子却更见风致了。 ⑤月光如流水一般,静静地泻在这一片叶子和花上。薄薄的青雾浮起在荷塘里。叶子和花仿佛在牛乳中 洗过一样;又像笼着轻纱的梦。虽然是满月,天上却有一层淡淡的云,所以不能朗照;但我以为这恰是到了好处--酣眠固不可少,小睡也别有风味的。月光是隔了树照过来的,高处丛生的灌木,落下参差的斑驳的 黑影,却又像是画在荷叶上。塘中的月色并不均匀,但光与影有着和谐的旋律,如梵婀玲上奏着的名曲。 ⑥荷塘的四面,远远近近,高高低低的都是树,而杨柳最多。这些树将一片荷塘重重围住;只在小路一 旁,漏着几段空隙,像是特为月光留下的。树色一例是阴阴的,乍看像一团烟雾;但杨柳的丰姿,便在烟雾 里也辨得出。树梢上隐隐约约的是一带远山,只有些大意罢了。树缝里也漏着一两点路灯光,没精打彩的, 是渴睡人的眼。这时候最热闹的,要数树上的蝉声与水里的蛙声;但热闹的是它们的,我什么也没有。 ⑦忽然想起采莲的事情来了。采莲是江南的旧俗,似乎很早就有,而六朝时为盛,从诗歌里可以约略知 道。采莲的是少年的女子,她们是荡着小船,唱着艳歌去的。采莲人不用说很多,还有看采莲的人。那是一 个热闹的季节,也是一个风流的季节。梁元帝《采莲赋》里说得好:于是妖童媛女,荡舟心许;鷁首徐回, 兼传羽杯;櫂将移而藻挂,船欲动而萍开。尔其纤腰束素,迁延顾步;夏始春余,叶嫩花初,恐沾裳而浅笑, 畏倾船而敛裾。 ⑧可见当时嬉游的光景了。这真是有趣的事,可惜我们现在早已无福消受了。 于是又记起《西洲曲》 里的句子: 采莲南塘秋,莲花过人头;低头弄莲子,莲子清如水。 ⑨今晚若有采莲人,这儿的莲花也算得“过人头”了;只不见一些流水的影子,是不行的。这令我到底 惦着江南了。--这样想着,猛一抬头,不觉已是自己的门前;轻轻地推门进去,什么声息也没有,妻已睡 熟好久了。 1.下列对《荷塘月色》对分析理解有误的两项是( ) A.全文行文脉络是“不宁静”、“寻独处”到“见荷塘月色、忆采莲”、最终“归家复回现实”,作者在寻求 内心短暂安宁的同时,并未真正忘却现实的烦闷。 B.行文第四节塘中的微风吹开密密地挨着的叶子和花,见到叶子底下脉脉的流水,水声如远处高楼渺茫的 歌声,清幽动人。 C.散文第五节中,“酣眠固不可少,小睡也别有风味的”,作者以“小睡”来比喻形容当时的略为黯淡的月 光,认为的它也有其动人的地方。 D.文中的《西洲曲》本是用来描写一个青年女子思念情人的痛苦,作者在此借用它来表达对自己妻子的深深思念之情,委婉含蓄。 E.最后一段,作者以“猛一抬头”来形容自己从荷塘月色、江南采莲的梦境中惊醒,从新面对现实;而“轻 轻”一词反映出其内心的孤寂。 2.请结合作者的心理活动,分析选文第三段“我且受用这无边的荷香月色好了”句中“且”字的表达效果。 3.选文第七段,作者追忆的六朝时的采莲场景有何特点;并结合上下文谈谈它的作用。 二、阅读下面《荷塘月色》中的两段文字,完成后面题目。 曲曲折折的荷塘上面,弥望的是田田的叶子。叶子出水很高,像亭亭的舞女的裙。层层的叶子中间,零 星地点缀着些白花,有袅娜地开着的,有羞涩地打着朵儿的;正如一粒粒的明珠,又如碧天里的星星,又如 刚出浴的美人。微风过处,送来缕缕清香,仿佛远处高楼上渺茫的歌声似的。这时候叶子与花也有一丝的颤 动,像闪电般,霎时传过荷塘的那边去了。叶子本是肩并肩密密地挨着,这便宛然有了一道凝碧的波痕。叶 子底下是脉脉的流水,遮住了,不能见一些颜色;而叶子却更见风致了。 月光如流水一般,静静地泻在这一片叶子和花上。薄薄的青雾浮起在荷塘里。叶子和花仿佛在牛乳中洗 过一样;又像笼着轻纱的梦。虽然是满月,天上却有一层淡淡的云,所以不能朗照;但我以为这恰是到了好 处——酣眠固不可少,小睡也别有风味的。月光是隔了树照过来的,高处丛生的灌木,落下参差的斑驳的黑 影;弯弯的杨柳的稀疏的倩影,却又像是画在荷叶上。塘中的月色并不均匀;但光与影有着和谐的旋律,如 梵婀玲上奏着的名曲。 (节选自朱自清《荷塘月色》) 1.给第一段文字加上一个标题。(不超过 6 个字) 2.本文的语言准确生动而又充满诗情画意,让人产生遐想。文中“有袅娜地开着的”“有羞涩地打着朵儿的” 实际上写了两种不同姿态的荷花,一种是_______________,另一种是_____________。 3.文中画线的句子运用了什么修辞手法?它写出了本体的什么特点? 4.请仿照下面给出的例句,概括选文第二小节描写的内容。 月色下的荷塘,绿叶田田,荷花点点,清香缕缕,如歌如诉; 5.选文在营造情景交融的意境时运用了动静结合、虚实交融的手法,请结合作品分别对这两种手法作简要分析。 三、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列小题。 荷塘月色 朱自清 ①这几天心里颇不宁静,今晚在院子里坐着乘凉,忽然想起日日走过的荷塘,在这满月的光里,总该另 有一番样子吧。月亮渐渐地升高了,墙外马路上孩子们的欢笑,已经听不见了:妻在屋里拍着闰儿,迷迷糊 糊地哼着眠歌。我悄悄地披了大杉,带上门出去。 ②沿着荷塘,是一条曲折的小煤屑路。这是一条幽僻的路:白天也少人走,夜晚更加寂寞,荷塘四面, 长着许多树,蓊蓊郁郁的。路的一旁,是些杨柳,和一些不知道名字的树。没有月光的晚上,这路上阴森森 的,有些怕人。今晚却很好,虽然月光也还是淡淡的。 ③路上只我一个人,背着手踱着。这一片天地好像是我的:我也像超出了平常的自己,到了另一个世界 里。我爱热闹,也爱冷静;爱群居,也爱独处。像今晚上,一个人在这苍茫的月下,什么都可以想,什么都 可以不想,便觉是个自由的人。白天里一定要做的事,一定要说的话,现在都可不理。这是独处的妙处,我 且受用这无边的荷香月色好了。 ④曲曲折折的荷塘上面,弥望的是田田的叶子,叶子出水很高,像亭亭的舞女的裙。层层的叶子中间, 零星地点缀着些白花,有袅娜地开着的,有羞涩地打着朵儿的;正如一粒粒的明珠,又如碧天里的星星,又 如刚出浴的美人。微风过处,送来缕缕清香,仿佛远处高楼上渺茫的歌声似的。这时候叶子与花也有一丝的 颤动,像闪电般,霎时传过荷塘的那边去了。叶子本是肩并肩密密地挨着,这便宛然有了-道凝碧的波痕。 叶子底下是脉脉的流水,遮住了,不能见一些颜色;而叶子却更见风致了。 ⑤月光如流水一般,静静地泻在这一片叶子和花上.薄薄的青雾浮起在荷塘里。叶子和花仿佛在牛乳中 洗过一样;又像笼着轻纱的梦。虽然是满月,天上却有一层淡淡的云,所以不能朗照;但我以为这恰是到了 好处——酣眠固不可少,小睡也别有风味的。月光是隔了树照过来的,高处丛生的灌木,落下参差的斑驳的 黑影,峭楞楞如鬼一般;弯弯的杨柳的稀疏的倩影,却又像是画在荷叶上。塘中的月色并不均匀;但光与影 有着和谐的旋律,如梵婀玲上奏着的名曲。 ⑥荷塘的四面,远远近近,高高低低都是树,而杨柳最多。这些树将一片荷塘重重围住:只在小路一旁,漏着几段空隙,像是特为月光留下的。树色一例是阴阴的,乍看像一团烟雾;但杨柳的丰姿,便在烟雾里也 辨得出。树梢上隐隐约约的是一带远山,只有些大意罢了。树缝里也漏着一两点路灯光,没精打采的,是渴 睡人的眼。这时候最热闹的,要数树上的蝉声与水里的蛙声:但热闹是它们的,我什么也没有。 (《荷塘月色》节选) 1.联系全文,分析篇首“这几天心里颇不宁静”一句的作用。 2.如何理解文章第 3 段中加横线的“妙处”和“受用”? 3.文章第④段,作者采用了哪些手法描写景物?请简要分析。 4.概括⑥段所写环境的主要特点,并分析画线句子中作者所表达的内心感受。 【拓展阅读】 一、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后面题。 朱自清,匆匆而去,背影长留 6 岁时,朱自清被送进私塾。儿时,他是在父亲严厉的目光中度过的。看到老师给了好评,父亲就点头 喝酒,顺手还会奖给他几粒花生米,若是看到评语不好,就会忍不住斥责,一把将卷子扔进炉膛。 父亲自小严格的传统文化、立志教育,铺就了朱自清的文学道路,就连他严肃、拘谨的性格也多半与此 有关。 若说父子之间的嫌隙,后世研究者猜测,最主要的原因是朱自清的父亲喜欢女人。 1917 年的冬天,朱自清回家为祖母奔丧,看到的是“败家的凶惨”和“一年来骨肉间的仇视”。因为姨 太间的纷争,父亲遭人举告,连烟酒公卖局的差事也丢了。丧事是举债办的,料理完丧事,父子俩一起离家。 朱自清回北京读书,父亲则是去徐州谋生活。在南京浦口车站,他们俩分手告别。 发生在 1917 年的这一别,经过整整八年的埋葬,在朱自清也有了四个儿女之后,父亲的种种化成了《背 影》的文字。《背影》发表以后,朱自清把这篇作品从北京寄到扬州的家中,父亲看后,感动得不得了,流 泪了。 朱自清的散文美,流传广,但一般人并不知道,他是以新诗创作登上文坛的。带着对新生命的感悟,他加入了新潮社。此后人生境遇变迁、种种压抑,朱自清每每用诗歌记述。 南方的五年,是朱自清物质生活拮据窘迫的五年。但这段日子里,他和叶圣陶、俞平伯等人联络,创办 了《诗》——中国现代文学史上的第一个诗刊。遗憾的是,以新诗闻名新文化舞台的朱自清,走上清华的讲 台后,却很少写诗,多以散文的形式将自己对生活的感悟记录下来。 朱自清曾说,他的散文可以分两类:一种是有意为之,如《荷塘月色》;另一种是自然流露的,如《背 影》,只是意在表现自己。朱自清的文字常常是直抒胸臆,简单明了。有后人就因为在朱自清的文章中找不 到所期望的那种“思想”,而讥笑他的文章是小学生作文。对此,朱自清早就做了说明,“能够在作品中充分 表现自己的,便是永久的。” 永久的有《背影》,有《荷塘月色》,有朱自清和俞平伯同游南京秦淮河,见“桨声灯影连十里,歌女花 船戏烛波”,于是约定以所见所感完成的同题散文。就是这样的一篇散文,打破了当时白话不能作美文的迷 信。 朱自清在清华中文系执教 23 年,竟开了 16 门课。朱自清在清华中文系担任系主任多达 16 年,是对形 成清华中文系学风影响最深的人。 当年,朱自清在清华中文系开设《中国新闻学研究纲要》,后来的研究者北京大学中文系教授陈平原这 样评价,“当时的清华中文系面临着一个问题,如何挑战已经蔚为奇观的北京大学。所以,它必须有一个发 展自己的方针和策略。朱自清的《中国新闻学研究纲要》不是平白出来的,他是对着当时北京大学国文系的 日渐守旧,而发展出来一种新的论述策略。” 但朱自清的探索在当时却遭到了一些老学究的非议,有人说在堂堂清华大学,讲授当代小说诗歌散文这 些不入流的学问,有辱大学门庭,到了 1933 年,中国新文学研究被停了。 或许是经过了岁月的洗礼,知道了朱自清的珍贵,80 多年后,有人在朱自清写《荷塘月色》的地方建 了座凉亭,为以工科著名的清华大学添了一抹人文色彩。少见的是清华园有两座亭纪念朱自清,除“荷塘月 色”外还有一座“自清”亭。 朱自清曾说,“人生上寿百年也做不了多少事情”,但他只活了 50 岁,朱自清走了,那一天是 1948 年 8 月 12 日。 匆匆而去,背影长留。清华园第一次为一位老师去世降半旗志哀,校长梅贻琦哽咽道,你 20 年来为了责任亏了身体。清华教师送的挽联是“使顽夫廉,懦夫立,求经师易,人师难。” (节选自《城市晚报》) 1.请结合文章内容简要概括朱自清的主要成就。 2.分析文章标题“朱自清 匆匆而去,背影长留”有什么好处。 3.朱自清说“能够在作品中充分表现自己的,便是永久的”,你是否认同这种说法?请结合文本和实际进行 探究。 二、阅读下面的文章,完成下面小题。 又见荷塘月色 吴兆民 ①今晚上,我终于来到了清华园的荷塘。可是来迟了,已不见满塘的荷花荷叶。但月光很好,依然能 伴我追寻当年朱自清的足迹,也不能不说是非常惬意的事。 ②荷塘边随风飘拂的杨柳,有好些一定目睹过朱自清的身影,那情意眷眷的样子是对故人的怀念吧。 昏黄的路灯把柳影映射到荷塘里,让人觉着塘中漂动着簇簇水草。我的身影则在这水草上滑过。今晚虽不 是满月,但它的清辉似乎不减当年,把眼前的荷塘尽情倾洒。 ③荷塘上虽然不见了荷花,但让人分明感到是有荷花的。因为朱自清已将它牢牢根植于人们的头脑 里;我已从想象中活生生移植其上。看吧,这满塘袅娜地开着、羞涩地打着朵儿的不是荷花吗?那层层叠 叠铺展在那里的不是荷叶吗?月光正像当时那样流泻在荷花荷叶上。微风在那里吹拂,依然将那清新的荷 香弥散。 ④我沿着塘边昔日的小煤屑路向前。几盏温和的路灯紧贴荷塘小路亮着,倒映水里的显出一束束昏 黄,把荷塘小路照得分明。左边一列高高土坡,密植森森柏树,黑压压一路绵延。荷塘那边,月亮透过摆 动着的高大树枝不时瞟我一眼。 ⑤眼前的莲桥把狭长的荷塘分成两半,稀疏的残荷漂浮在荷塘上,令我心生几许凄凉。走过莲桥,拐 过小弯,我走进了近春园遗址深处,置身高高的白杨树下。眼前一片开阔地平展展的,月光轻洒,充满空 灵,草坪黑青黑青,上面有不少落叶。前面竖立着一块碑石,记载着近春园历史。后面小土坡上的“荷塘月色”亭,显得有些静穆。月光在静静往这里挥洒,近处的一切都给抹上了清灵灵的光彩,我也被其细心 涂抹。我看看月光给我的身影,又不禁抬眼凝望天上的明月,它竟是那样邈远、透亮而圣洁,让人的心胸 霎时跟着坦荡起来。 ⑥七十五年前那个夜晚,朱自清独自一人来到这月下荷塘,一腔心绪凝结于荷花明月,一腔情感在这 里倾泻,一生操守在这里坦白!要清洁,不要朽污;要清直,不要屈从;要清苦,不要奢靡。在那腥风血 雨的岁月,有多少人经受不住磨难变节了,经受不住诱惑苟且了,经受不住清贫颓废了;而你没有。为了 民族,为了家庭,也为了自己,你活出了尊严。那个夜晚,你一人在这里的默想和表白,说不上庄严,充 其量只是几天后以《荷塘月色》艺术地向世人作了昭告;但你此后却真切地用自己的生命实践。没有哪一 个要求你去这样做,也没有哪一个去监督你这样做。你靠的完全是自觉、意志、风范。你虽没有什么轰轰 烈烈的壮举,却在贫病交加之际宁可饿死也不领美援面粉,成了承载一个民族的气节、尊严和大义的人。 也许有人不屑,也确实有人不屑,但这反而衬托出你的崇高,因为那些不屑者不是同类。 ⑦这样想着的时候,阵阵清寒和阴森不知从何方向我袭来,又想到这遗址就是八国联军焚烧圆明园而 殃及近春园使之成为“荒岛”的地方,我再也受不住四围的清寒和阴森,只好回转到有路灯的荷塘边。放 眼荷塘,只剩我一人。 ⑧我在荷塘边漫步,回首荷塘上空,正有一束绿色聚光在不停旋扫。毕竟是现代文明社会了!我望望 天上明月,又看看水中残荷,总是不能释怀。 ⑨社会发展了人还要不要操守?融入现代文明民族还要不要气节?现实中的许多人和事都作否定性回 答。朱自清虽是旧时代知识分子,尚且坚守操节,洁身自好,成为一代楷模。就是这荷塘里的荷花也葆有 自我净洁、出淤泥而不染的品质。作为领受现代文明熏陶的人,为什么就不能自我净持、自守律令、洁身 自好?作为融入现代文明的民族又岂能不固守气节?我们必须重新审视人之为人这一陈旧而又永恒的人生 命题,回到人之为人的本性上来,无论何时都不能消解、灭绝人的本性。不断温习、时时记取七十五年前 那份富有艺术魅力和人文情怀的深情告白,是回复我们人本性的一剂良药。 ⑩荷塘上的清风在月光辉映下吹拂着我,不断清理着我的思绪。我下意识地看着眼前的一切。荷塘还 是那个荷塘,月色还是那样的月色,可我的内心却历尽沧桑。今晚曲曲折折的荷塘路上,虽然不见先人踽 踽独行的风采,却留下了我深深的思考。 1.请简要赏析“荷塘边随风飘拂的杨柳,有好些一定目睹过朱自清的身影,那情意眷眷的样子是对故人 的怀念吧”一句的手法及表达效果。 2.联系上下文,分析第⑦段中作者为什么说“我再也受不住四围的清寒和阴森”的两点原因? 3.请根据你对全文的理解,分条概述第⑧段“我望望天上明月,又看看水中残荷,总是不能释怀”中 “不能释怀”的内容。 4.这篇散文以“又见荷塘月色”为题,有什么深刻含义? 三、阅读下面文章,回答下列小题。 (一) 曲曲折折的荷塘上面,弥望的是田田的叶子。叶子出水很高,像亭亭的舞女的裙。层层的叶子中间, 零星地点缀着些白花,有袅娜地开着的,有羞涩地打着朵儿的;正如一粒粒的明珠,又如碧天里的星星, 又如刚出浴的美人。微风过处,送来缕缕清香,仿佛远处高楼上渺茫的歌声似的。这时候叶子与花也有一 丝的颤动,像闪电般,霎时传过荷塘的那边去了。叶子本是肩并肩密密地挨着,这便宛然有了一道凝碧的 波痕。叶子底下是脉脉的流水,遮住了,不能见一些颜色,而叶子却更见风致了。 (朱自清《荷塘月色》) (二) 她们都抬起头往远处看了看。 “唉呀!那边过来一只船。” “唉呀,日本!你看那衣裳!” “快摇!” 小船拼命往前摇。她们心里也许有些后悔,不该这么冒冒失失走来,也许有些怨恨那些走远了的人。 但是立刻就想:什么也别想了,快摇,大船紧紧追过来了! 大船追得很紧。 幸亏是这些青年妇女,白洋淀长大的,她们摇得小船飞快。小船活像离开了水皮的一条打跳的梭鱼。 她们从小跟这小船打交道,驶起来就像织布穿梭、缝衣透针一般快。 假如敌人追上了,就跳到水里去死吧! 后面大船来得飞快。那明明白白是鬼子。这几个青年妇女咬紧牙,制止住心跳,摇橹的手并没有慌, 水在两旁大声哗哗,哗哗,哗哗哗! “往荷花淀里摇!那里水浅,大船过不去。” 她们奔着那不知道有几亩大小的荷花淀去,那一望无边挤得密密层层的大荷叶迎着阳光舒展开,就像 铜墙铁壁一样。粉色荷花箭高高地挺出来,是监视白洋淀的哨兵吧。 (孙犁《荷花淀》) 1.两个语段都写了荷叶和荷花,请根据语段内容,分别概括它们的特点。 荷叶特点 荷花特点 《荷塘月色》 荷 花 淀》 2.请用简洁的语言分别概括(一)(二)两处节选文字的内容。(每处不超过 8 个字) (一) (二) 3.“以真挚的情感打动人,以高洁的情趣净化人”是文学作品重要的价值取向。请任选一个角度,分别说 说这两个选段是怎样表情达意的? 四、阅读下面文字,完成下面小题。 说荷 赵文英 ①数次邂逅,从未像现在这样令我感到心灵的震撼。这年夏天,天大旱,烈日炙烤着大地,热浪蒸腾着 大地。渐渐地,碧波荡漾的湖泊干涸了……此时此刻,荷临危不惧,坦然自若,正满面春风地迎接着我的到 来。 ②这是怎样一番惊人的情景!往日一池清冽碧水的荷塘一滴水不见,在早已焦渴得干巴巴龟裂的土地上,一群群壮硕挺拔的荷昂扬如常地站立着,周围还有倔强地从地缝中钻出尖尖角的小荷。原来水里生水里 长的荷,虽无雨洗尘、无水滋润,但田田荷叶依然绿亭亭翠叶如盖,片片相连,相拥相依,充溢着一派勃勃 的生机;一枝枝饱满的花蕾、粉荷初露的荷花,在灼灼阳光下,显得出奇的艳丽、鲜亮,婀娜多姿地摇曳在 清新、生动的碧绿中,丰润鲜灵有流香。 ③荷,在恶劣的环境中创造着生命的奇迹,它勃发的英姿,是对肆虐旱魔的冷冷嘲讽,更是不言屈服的 顽强抗争。 ④早就听说过荷的故事。一颗在地层深处沉睡几千年的古莲子,一经挖出,只要给它充足的阳光和水分, 它便奇迹般地长出绿叶、绽放花朵、结出果实。这就是生命不甘泯灭勇敢而执著的荷。 ⑤每有狂风袭来,静静的荷便如千万勇士高举着盾牌,凝聚起强大的力量,攻无不克,战无不胜。最终, 狂妄的风在它面前乖乖地败退。荷,静立如山,依然故我。 ⑥若遇秋雨骤至,一排排的荷如玉指纤纤弹起无数古筝,那顿挫有致、浸透着生命高贵气息的缕缕清音, 挟着空灵、洒脱的音韵轻轻飞扬。“秋阴不散霜飞晚,留得枯荷听雨声”。活得精精神神,活得清清白白, 即使红颜褪去青春不在,生命的歌也是回肠荡气,掷地有声的。 ⑦当凛冽的寒风裹着雪片飞来,在荷的周围疯狂地咆哮、翻卷时,荷的叶,被撕碎了,荷的枝,被折断 了。荷还是不肯摧眉折腰,还是不肯跪倒于地,唯见冰天雪地中屹立着它不馁不屈的铮铮傲骨。 ⑧在风霜雪雨的洗礼中,在百般磨砺的锤炼中,荷,洗尽铅华,风清骨俊,典雅端庄,柔媚明艳,真正 的“清水出芙蓉,天然去雕饰”。它不受风尘诱惑而潇洒出尘,那一派清远的标致与神韵,不知令多少爱荷 的人如痴如醉! ⑨据记载,远古时期,荷还不被西方人认识时,它却早已赢得了中国人民的赏识与喜爱。那些古代精神 领域中的种荷者,更将荷看作高尚人格的化身和楷模。他们远离物欲横流的凡俗社会,隐居山间,徜徉在清 雅的荷塘中浅吟低唱,赞荷、咏荷、赋荷,借荷出淤泥不染、刚正不阿的高风亮节,表达自己不慕荣华、不 求高贵、不媚不谄、恪守淡泊的品格和情操。那些闪烁着高尚思想光辉的荷,早早地就在《诗经》中绽放了, “山有扶苏,隰有荷华”“彼泽之陂,有蒲与荷”。而后“出淤泥而不染,濯清涟而不妖”“芙蓉生在秋江 上,不向东风怨未开”“接天莲叶无穷碧,映日荷花别样红”等众多的荷姗姗而来,纷纷婷婷玉立在诗人华 美、隽永的诗篇中,尽展君子的襟怀、佳人的风采,至今还在荷皎皎如玉的花瓣上熠熠生辉,轻轻叩动着红 尘人的心扉。 ⑩楚楚动人的荷,永远是一首迷人的旋律,穿行在画屏般的荷塘,风吹绿叶送爽,缕缕荷香盈袖。今夜, 不知谁会沉醉忘却归路,在这高雅、脱俗的净地,细拂心尘,茅塞顿开,静静聆听一次有关生命真谛的诉说? ⑪荷,不答,只有被它感动得宠辱皆忘的人,才能走进它满载生命之花的梦中。 (有删改) 曲曲折折的荷塘上面,弥望的是田田的叶子。叶子出水很高,像亭亭的舞女的裙。层层的叶子中间,零 星地点缀着些白花,有袅娜地开着的,有羞涩地打着朵儿的;正如一粒粒的明珠,又如碧天里的星星,又如 刚出浴的美人。微风过处,送来缕缕清香,仿佛远处高楼上渺茫的歌声似的。这时候叶子与花也有一丝的颤 动,像闪电般,霎时传过荷塘的那边去了。叶子本是肩并肩密密地挨着,这便宛然有了一道凝碧的波痕。叶 子底下是脉脉的流水,遮住了,不能见一些颜色;而叶子却更见风致了。 (选自朱自清《荷塘月色》) 1.下列对《说荷》中相关内容和艺术特色的分析鉴赏,不正确的一项是( ) A.第①段中“从未像现在这样令我感到心灵的震憾”领起全文,作者震憾于荷的临危不惧,顽强抗争。 B.第④段借助荷的故事,再次强调荷顽强的生命力,是对第③段“不言屈服的顽强抗争”的进一步补充。 C.第⑨段说荷很早就成为诗文中的经典意象,很多文人雅士借荷的高风亮节表达自己恪守淡泊的品格和情 操。 D.文本语言朴实恬淡,不重藻饰,在朴素的叙述中让人领悟生命的真谛:无论环境如何恶劣,都应该坚持 高风亮节,保持生命的活力。 2.《说荷》与《荷塘月色》选段在对荷的描写时所采用的修辞手法有何异同,请简要分析。 3.《说荷》盛赞荷的品质,请结合阅读体验,写出一句吟咏荷的古诗句(《说荷》引用的除外);再写出-位 中国历史上如荷一般具有崇高品质的人,并作简要评析。 【片段写作】 1.请你不妨也来一次夜游校园,模仿《荷塘月色》,写一个写景抒情的片段。要求必须用上通感和比喻的修 辞手法,200 字左右。 2.《故都的秋》《荷塘月色》都是写景散文,都采用了借景抒情的手法。请你也使用借景抒情的手法写一段 写景的文字,表达你的某种情感。要求:(1)至少使用两种修辞手法。(2)150 字左右。 【参考答案】 【基础知识】 1.【答案】C 【解析】本题考查识记现代汉语普通话常用字的字音的能力。A 项,“裾”应读 jū;B 项,“霎”应读 shà; “媛”应读 yuàn;D 项,“弥”应读 mí。故选 C。 2.【答案】D 【解析】本题主要考查正确使用成语的能力。①谈笑自若:说说笑笑,跟平常一样(多指在紧张或危急的情 况下)。这里同学聚会不是紧张或危急的情况,所以该成语用在这里不合语境,可改为“谈笑风生”。②脍炙 人口:美味人人都爱吃,比喻好的诗文或事物,人们都称赞。这里用该词语形容《荷塘月色》这篇散文使用 正确。③推波助澜:比喻促使或助长事物(多指坏的事物)的发展,使扩大影响。用在这里说明事物起的作 用感情色彩有误。④耸人听闻:使人听了非常震惊,含有故意夸大的意思。这里没有夸大事实,用在这里不 合语境,可改为“骇人听闻”。⑤没精打采:形容不高兴,不振作。通过后面“连头发都无心打理,有的头 发直直地挂下来,有的则乱七八糟地盘在头上”的描写可知这里使用正确。⑥别有风味;另有一种趣味或特 色。这里指轻云笼罩的月亮使用正确。分析可知,②⑤⑥使用正确;①③④使用错误。故选 D。 3.【答案】D 【解析】A 项,成分残缺,应在“为人”前加“还是”,使之与前面的“无论”搭配;B 项,句式杂糅,去掉 “之所以”或“的原因”;C 项,滥用介词缺少主语,删除“因为”,并在“因而”后加“他”。 4.【答案】A 【解析】本题主要考查语言表达。A 项,“八斗之才”,用于称颂别人很有文学才华,不能形容自己。B 项, “聊供补壁”,书画家将自己的作品赠送给他人时,常会谦虚地说一句“聊供补壁”,潜台词就是自己的作品 价值不高,至多用作修补墙壁的材料。C 项,“垂爱”,指上对下的赏识爱护,也用做敬辞,指别人对自己赏 识爱护。D 项,“—孔之见”,比喻狭隘片面的见解,用于自谦之辞,符合语境。 5.【答案】D 【解析】此题考核简明、连贯、得体的能力,重点考核语句连贯,语句衔接的题目是课标卷必考的题目,有 时是排序,有时是填写衔接句,排序的题目主要从陈述对象的转换、关联词语的呼应、指代性词语的指代意 义、和上下文的顺序照应、和空格前后的衔接等角度分析。填写衔接句主要从陈述对象的一致,虚词的运用, 句式选用、情感基调、前后的逻辑顺序和音韵的和谐的角度选取。会带此题首先根据句子之间的关系,确定 ②④是一组,交代红薯的“高产”特点,③⑥是一组,介绍红薯的生长习性,①⑤是一组,介绍鲜红薯不易 贮存的特点,由此可排除 A、C 两项。再根据与上文“红薯可在春夏两季种植”的衔接可判断,介绍红薯的 生长习性的③⑥应在前,由此即可选定答案。 【文本阅读】 一、【答案】1.BD 2.“且”字所透露出作者的情感是复杂的:一方面,作者希望能借助欣赏荷塘月色,进而暂且忘却现实的苦 闷;另一方面,作者也明白忘却只能是暂时的,短暂的宁静自由之后,现实中的种种忧愁又必将重新降临。 (言之成理即可给分) 3.六朝采莲的场景热闹美丽,富有生命活力。作者借助这些描写,表达了对自由无忧的生活的向往;同时, 这种追忆也与现实生活的苦闷形成鲜明的对比,突出了作者的失落与孤寂。 【解析】1.此题考核对文学作品的思想内容与艺术特色的综合赏析能力。答题时要求明确具体的考核的要 点,然后结合文章内容判断正误,题中 A 项考核结构,BE 考核情节,CD 项考核手法,其中 B 项,“见到叶子 底下脉脉的流水”错误,从语段的最后一句看:“流水”依旧“遮住了”;D 项,妻子就在不远的家里,没啥 好想念的。 2.这是一道分析文中的词语的表达效果的题目,要去分析题中“且”的效果,首先明确其字面的意思,然后 分析文中的效果,“且”是“暂且”的意思,表达是作者矛盾,一方面,作者希望能借助欣赏荷塘月色,进 而暂且忘却现实的苦闷;另一方面,作者也明白忘却只能是暂时的,短暂的宁静自由之后,现实中的种种忧 愁又必将重新降临。 3.这是一道分析文中某情节的作用的题目,要求分析作者追忆的六朝时的采莲场景有何特点及其作用,答题 时先明确特点,然后从内容和结构的角度分析作用,场景特征是:热闹美丽,富有生命活力。作用从内容看, 作者借助这些描写,表达了对自由无忧的生活的向往;从结构看,这种追忆也与现实生活的苦闷形成鲜明的对比,突出了作者的失落与孤寂。 二、【答案】1.月色下的荷塘 2.绽放的荷花 含苞待放的荷花 3.通感,写出了荷香的若无若无、时断时续的特点。 4.荷塘上的月色,月光溶溶(静静),青雾薄薄,微云淡淡,柳影弯弯(稀疏),如梦如画。 5.动静结合:“像亭亭的舞女的裙”“又如碧天里的星星”“又如刚出浴的美人”等句运用了比喻、你人等手 法,静态描摹荷的美姿;“这时候叶子与花也有一丝的颤动”一句化静为动,动静结合,展现了荷塘的风姿。 虚实交融:“泻”实写了月光流水般的动感,“光与影有着和谐的旋律”和“如梵婀玲上奏着的名曲”则虚写 了光影的和谐。虚实交融,使人感受到景色的柔和,产生愉悦的情感。 【解析】1.注意描写的对象是荷塘,描写的重点是“月下”,所以为“月下的荷塘”。 2.注意句子中的关键词语“袅娜地开着的”“打着朵儿的”,所以是“绽放的荷花”“含苞待放的荷花”。 3.注意答出“通感”的修辞(感觉的移形换位),在分析效果:写出了荷香的若无若无、时断时续的特点。 4.仿写有嵌入式仿系、续写式仿写,命题式仿写和开放式仿写。无论是哪种都注意一个原则,即“形似” “意谐”。形似,即仿写的句子要与例句在结构、修辞方式及句式上相似。为此,要对例句的结构运用的修 辞方法,句式进行分析,弄清例句的“骨架”,外形,这样才能进行仿写。②意谐,即仿写的句子要与例句 在思路、感情,、语意上谐调,因此,要认真分析例句的思路,理解例句的语意,把握例句在一定的语境中 所表达的感情,特别要注意例句中的隐含信息,弄清题目中没有明确提出的要求。 5.题干中已给“动静结合”“虚实交融”的手法,在文中找到这些句子,再分析艺术效果即可。 三、【答案】1.①从结构看,是全文的文眼,起到了总领全文的作用。②从内容上看,此句奠定了全文的感 情基调。③表明了作者内心的苦闷。④点明了作者夜深人静出游观赏荷塘的缘由:想排解苦闷之情。 2.妙处:指作者此刻宁静淡然的心情;受用:指作者暂时逃离现实的心态。 3.①按照驻足观察的顺序,视线由近及远、由上而下。②动静结合。叶子像“舞女的裙”,花“袅娜”“羞 涩”,像人一样娇美,写出了静态美。叶子“有一丝的颤动”,化为“一道凝碧的波痕”,写出了动态美。③ 多种感官并用。荷叶、荷花、荷波是视觉形象,荷香是嗅觉形象,微风是触觉形象。④运用了通感、比拟的修辞手法;⑤大量运用了叠音词、双声叠韵词。 4.写树,用“重重围住”写树木的茂盛,更写出作者的压抑感;“树色一例是阴阴”,写色彩的黯淡,更写 出作者心情的黯淡。写灯光,“没精打采的,是渴睡人的眼”,表现的是作者心绪的低落。“这时候最热闹的, 要数树上的蝉声与水里的蛙声”,表现的是作者那片刻的宁静不复存在,心中烦乱不堪。”但热闹是它们的, 我什么也没有”,正是作者无法摆脱烦乱、哀愁的感受。 三、【解析】1.本题考查分析重点语句的作用的能力。一般从结构和内容的角度分析。分析结构上的作用, 注意该语句所处的位置;分析内容上的作用,注意联系主旨与人物形象。作答时,需要在理解文段内容的基 础上,先分析这句话内容本身的作用,既点明失眠的原因,又奠定了感情基调;同时注意这句话与全文内容 的关系,下文作者独自去荷塘排遣忧愁,全因此而起;然后再分析这句话在结构上的作用,这句话在文章开 头,起了统领全文的作用。 2.本题考查理解句子含义的能力。理解重要语句的内涵,首先要理解句子的表层意义,即字面意义;其次 要理解句子的语境意,即在一定的语境中句子的临时意义;第三要理解句子的“言外之意”,如反语、双关、 婉曲等,表达的往往是言外之意。第 3 段中加横线的“妙处”和“受用”,感慨自己平日身不由己,现在暂 得宽余,流露出对当时环境的不满之情和孤独寂寞的心情,“妙处”,指作者此刻宁静淡然的心情。一个“且” 字表明这只是暂得解脱,但即使暂时的,“受用”一词,把这种能立即逃离现实的心态表露了出来,透露出 一丝喜悦的心情。 3.本题考查赏析写景的角度和方法的能力。写景的角度一般有:远景、近景、俯瞰、仰视、听觉、视觉、 味觉、触觉、嗅觉等;写景的方法一般有:正面描写、侧面描写、动景、静景、虚写、实写、白描、细节等; 另外,写景方法也包括修辞手法。第四段描写了月下荷塘的优雅宁静,从写景的角度看,是按照驻足观察的 顺序,视线由近及远、由上而下来写的。从写景的手法来说,第 4 段采用了动静结合的手法,比如,“叶子 像舞女的裙”,花“袅娜”“羞涩”,像人一样娇美,写出了静态美;叶子“有一丝的颤动”,化为“一道凝碧 的波痕”,写出了动态美;并且,第 4 段还采用了多种感官并用的手法,比如,荷叶、荷花、荷波是视觉形 象,荷香是嗅觉形象,微风是触觉形象。从修辞手法来说,运用了通感、比拟的修辞手法。通感:用“渺茫 的歌声”来形容荷花的清香,是将听觉和嗅觉打通;用“和谐的旋律”“如梵阿玲上奏着的名曲”来形容光 和影,则是将听觉和视觉打通。比拟:“袅娜”“羞涩”两词可以让我们想象荷花仪态万千娇羞不已的媚态; 第四段有“曲曲折折”“田田”“亭亭”“层层”“袅娜”“粒粒”“星星”“缕缕”“渺茫”“密密”“脉脉”等十 一个叠音词,这样的写法构结了一幅淡雅恬静的“荷塘月色”图,在图中融进了作者淡淡的喜悦和淡淡的哀愁,抒写了他微妙难达的心绪,塑成一个完美的艺术整体。 4.本题考核鉴赏景物描写特点和理解句子的能力。这类题目解答时首先要仔细审题,明确考查要求,然后 结合文本及写作背景进行分析。本题有两问,第一问要求答出第⑥段的景物特点,考生需要通读第⑥段,找 出所写景物,并概括其特点。第⑥段先写了“树”,“这些树将一片荷塘重重围住”,可见其茂盛,“树色一例 是阴阴的”,表明色彩很暗;接着写了“远山”,“隐隐约约”,模糊不清;然后写了“灯光”,其特点是没精 打采,“是渴睡人的眼”,表明光线昏暗。第二问要求答出对“但热闹是它们的,我什么也没有”的理解,结 合写作背景,可知作者当时内心抑郁无法平静,通过上文可知,荷塘给作者带来了片刻的安宁,然而此时作 者说热闹是它们的”,“它们"指的是文中的“树上的蝉声与水里的蛙声”,作者说我什么也没有”,可见“它 们”的出现,使作者意识到安宁是不存在的,作者心中依然的烦乱的、哀愁的。 【拓展阅读】 一、【答案】 1.①他和叶圣陶、俞平伯等人联络,创办了《诗》——中国现代文学史上的第一个诗刊。②他的散文直抒 胸臆,简单明了,在作品中充分表现自己,留下了《背影》《荷塘月色》等美文。③他和俞平伯同游南京秦 淮河,完成的同题散文,打破了当时白话不能作美文的迷信。④他是对形成清华中文系学风影响最深的人。 2.一是从内容上看:标题既是对朱自清短暂生命的概括,也是对其成就的概括和评价,他既有名篇散文《背 影》,又在文学和教育方面颇有成就;二是从结构上看:此标题对全文内容起到概括引领的作用。 3.赞同或不赞同都可以。只要观点明确,言之成理就可以酌情给分。 示例:(1)赞同。文学作品,都是用来表达情感和思想的载体,只有在作品中将自己表现得最充分,才能展 现给读者一个最鲜明的自己,从而使文章产生最强烈的感染力,这样,作品就可以成为永恒,就可以永远流 传。如朱自清的《背影》就是表达了对父亲的爱,这种情感是真挚的,所以才能感动一代又一代人。(2)不 全赞同。能够在作品中充分表现自己固然重要,但是如果只一味地表达自己的真情实感,表现自己的个性才 情,就会产生过分强调自己,而忽略文章的整体意蕴的弊病。最好的作品,应该是内容和形式完美统一的, 在表现自己的同时,恰当地选用一些特定的方法,使文章更加生动、感人。如《背影》中的动作描写、细节 描写,细腻生动,所以才感人,才能够长久流传下去。 【解析】1.本题考查学生筛选文中信息的能力。本题需要对全文进行整体阅读,筛选出各段文中涉及的文 字,概括出要点。可从第 7 段开始根据提示性语句进行概括,如“他和叶圣陶、俞平伯等人联络,创办了《诗》——中国现代文学史上的第一个诗刊。”以此类推即可。 2.此题可从内容上和结构上两个方面来思考。在内容上,可结合着对“匆匆而去,背影长留”的理解,“匆 匆而去”指的是朱自清的生命短暂;“背影”是指朱自清的成就。在结构上,可结合着全文的内容与标题的 关系,即概括引领作用作答。 3.此题是一道开放性的题,我们可以在表明自己的立场之后,结合朱自清的作品,联系一些具体的写作常 识,从文学作品的情感表达、形式等角度,对这一句话的内涵进行分析。 二、【答案】1.这一句运用拟人手法,借杨柳表达了作者对朱自清的怀念和敬仰之情,充满了人情味。 2.①先生高尚的人格的影响;②遗址是曾遭八国联军焚烧的地方。 3.( 1)朱自清以自己的生命实践承载了一个民族的气节、尊严和大义。 (2)领受现代文明熏陶的人应该自我净持,自守律令,洁身自好。 (3)融入现代文明的现代社会还需要坚持操守和气节。 4.( 1)表明文章所写内容与朱自清先生的《荷塘月色》有关。(2)明《荷塘月色》一文对作者产生的深远 影响。(3)暗示今天要像朱自清先生那样,有高洁的品行,独立的人格和民族气节。 【解析】1.本题考查把握作品主要表现手法的能力。鉴赏文学作品的表达技巧的答题模式:第一步:指 出何种手法(大多是修辞);第二步:结合文章内容分析;第三步:指出这种手法的表达效果。本题中, “荷塘边随风飘拂的杨柳,有好些一定目睹过朱自清的身影,那情意眷眷的样子是对故人的怀念吧”中, “目睹”“情意眷眷的样子”“怀念”等词运用拟人手法,“目睹”写出荷塘边的杨柳曾经见证了朱自清当 年在荷塘边散步的情景,“情意眷眷的样子”“怀念”写出杨柳对朱自清先生的深情怀念和无限敬仰之情。 2.本题考查学生筛选概括信息和理解文本内容的能力。需要学生阅读第⑦段内容,概括作者的感受,分 析作者为“再也受不住四围的清寒和阴森”的两点原因。本题中,第⑥段运用对比手法,将朱自清宁可清 贫颓废也要坚守清洁、清直、清苦的品格,与别人“经受不住诱惑苟且了,经受不住清贫颓废”进行鲜明 对比,写作者受到了先生高尚人格的影响,表达了对朱自清的敬仰之情,也为一些人的“苟且”而感到清 寒阴森;“又想到这遗址就是八国联军焚烧圆明园而殃及近春园使之成为‘荒岛’的地方”,所以作者感到 清寒和阴森。 3.本题考查学生筛选概括信息和理解文本内容的能力。学生可以结合⑧⑨段分析“我望望天上明月,又 看看水中残荷,总是不能释怀”中“不能释怀”的内容。第⑨段可以分为三层,第一层是第一句,是作者 的发问;第二层指出朱自清作为旧时代知识分子,坚守操节,洁身自好;第三层作者再次质问“作为领受 现代文明熏陶的人”为什么“不能自我净持、自守律令、洁身自好?作为融入现代文明的民族又岂能不固 守气节”;第四表明作者观点,呼吁“我们必须重新审视人之为人这一陈旧而又永恒的人生命题,回到人 之为人的本性上来,无论何时都不能消解、灭绝人的本性”。学生结合后三层意思,概括作答即可。 4.此题考查标题含义及个性化阅读探究的能力。答题时,应在整体感知文章内容及主旨的基础上,从表 层含义和深层含义分析作答。答题时,可联系标题常用的双关、象征、隐喻等修辞手法,从小说的文章主 旨、思想情感、作者的观点立场等角度分析作答即可。“又见荷塘月色”贯穿文章,点明了文章的内容, 也表明本文与朱自清先生的作品有关;“又”字说明作者不是一次读《荷塘月色》,表现了这篇文章对 “我”产生了巨大影响,因此“我”多次阅读感受;《荷塘月色》一文包含着朱自清当年的苦闷、思考, 表现了朱自清先生的高洁品格和“宁死不食救济粮”的民族气节。 三、【答案】 1. 荷叶特点 荷花特 《荷塘月色》 田田(多,连绵不绝) 亭亭(出水很高、舒展) 层层(高低有序) 零星点缀(稀疏) 白花明亮(如明珠,如星星) 或绽放,或含苞(袅娜,打着朵) 《荷花淀》 多、密、大、舒展 粉红色、高高挺拔 2.(一)月色下的荷塘;(二)淀中躲(遇)敌图(妇女淀中躲敌、回家路上遇敌等) 3.可选择的角度有:①借景抒情;②利用传神的动词;③利用修辞方法;④细致描绘或侧面烘托等等。 选段(一)包含着作者淡淡的喜悦,选段(二)包含着作者对抗战民众(妇女)的赞美。 四、【解析】1.本题考查筛选并整合文中的信息的能力。题干要求根据语段内容,分别概括两个语段中荷 叶和荷花的特点。作答时要先分别筛选出两个语段中描写荷叶和荷花的内容,然后根据文本内容进行概括即可。《荷塘月色》中荷叶特点“田田的叶子。叶子出水很高,像亭亭的舞女的裙。层层的叶子”“叶子本 是肩并肩密密地挨着”即田田(多,连绵不绝),亭亭(出水很高、舒展),层层(高低有序)。荷花特点 “零星地点缀着些白花,有袅娜地开着的,有羞涩地打着朵儿的;正如一粒粒的明珠,又如碧天里的星 星,又如刚出浴的美人。”即零星点缀(稀疏),白花明亮(如明珠,如星星),或绽放,或含苞(袅娜, 打着朵)。《荷花淀》中荷叶特点“那不知道有几亩大小的荷花淀去,那一望无边挤得密密层层的大荷叶迎 着阳光舒展开,就像铜墙铁壁一样。”即多、密、大、舒展。荷花特点“粉色荷花箭高高地挺出来,是监 视白洋淀的哨兵吧”,即粉红色、高高挺拔。 2.本题考查归纳内容要点,概括中心意思的能力。作答时要阅读文章(文段)来把握其内容,从整体出 发,感受文意,把贯穿全文的内在意思“吃透”,尽力从作者的写作意图、文章所表达的主观情感、作品 主人公的语言行动以及句子之间的关系和一些关键词句所透露出的含义中去揣摩、去概括。本文语段 (一)选自《荷塘月色》,描写的是月色下的荷塘之景。语段(二)选自《荷花淀》,描写妇女淀中躲敌、 回家路上遇敌等。 3.本题考查分析作品主要表现手法的能力。题干要求任选一个角度,分别说说这两个选段是怎样表情达 意的,作答时要先明确两个语段中分别表达的情感,然后再思考分析其表情达意的手法。语段(一)《荷 塘月色》选段,描写月色下的荷塘,表达作者作者淡淡的喜悦之情,运用的是借景抒情的手法,并运用拟 人、比喻等修辞来描写荷叶、荷花。语段(二)《荷花淀》选段,描写妇女淀中躲敌、回家路上遇敌,利 用传神的动词,细致描绘或侧面烘托等等。 四、【答案】1.D 2.相同点:①都运用了比喻的修辞手法。如《荷塘月色》中把“叶子”比作“舞女的裙”,《说荷》中的“但 田田荷叶依然绿亭亭翠叶如盖”运用比喻的修辞手法。②都运用了拟人的修辞手法。如《荷塘月色》中写荷 花“羞涩地打着朵儿”,《说荷》中写荷“临危不惧…‘坦然自若”等。不同点:①《荷塘月色》中运用了通 感的修辞手法,如把嗅觉的“清香”转化为听觉的“歌声”。②《说荷》采用了引用的修辞手法,如引用“出 淤泥而不染,濯清涟而不妖”等句子。 3.示例:荷叶罗裙一色裁(王吕龄《采莲曲》);屈原,宁可白沉泪罗江,也不改变忠君爱国的志向和美政 的理想。面对小人的陷害和屡次被流放,依旧发出“虽体解吾犹未变兮,岂余心之可惩”的呐喊,节操不变, 初心不改。 【解析】1.本题考查对文本内容和艺术特色的分析鉴赏的能力。题中 D 项,“语言朴实恬淡”错,原文第二、六、七段中对荷花的描写,如“田田荷叶依然绿亭亭翠叶如盖,片片相连,相拥相依,充溢着一派勃勃的生 机;一枝枝饱满的花蕾、粉荷初露的荷花,在灼灼阳光下,显得出奇的艳丽、鲜亮,婀娜多姿地摇曳在清新、 生动的碧绿中,丰润鲜灵有流香”;第八、九、十段对荷的议论抒情,如“今夜,不知谁会沉醉忘却归路, 在这高雅、脱俗的净地,细拂心尘,茅塞顿开,静静聆听一次有关生命真谛的诉说”;可知《说荷》的语言 并不是朴实恬淡的,而是充满诗意的,并且有浓郁的抒情色彩。故选 D。 2.本题考查赏析修辞手法的能力,同时考查比较阅读的能力。《说荷》主要运用修辞手法:(1)比喻:田田 荷叶依然绿亭亭翠叶如盖,静静的荷便如千万勇士高举着盾牌,静立如山,站成一林舞姬的荷,便如玉指纤 纤弹起无数古筝。(2)拟人:荷临危不惧,坦然自若,正满面春风地迎接着我的到来。周围还有倔强地从地 缝中钻出尖尖角的小荷。片片相连相拥相依,充溢着一派勃勃生机,一群群壮硕挺拔的荷昂扬如常地站立。 (3)引用:文中太多,主要集中在倒数第三段中。如“出淤泥而不染,濯清涟而不妖”,“芙蓉生在秋江上, 不向东风怨未开”,“接天莲叶无穷碧.映日荷花别样红”。《荷塘月色》主要运用修辞手法:(1)比喻:像亭 亭的舞女的裙。正如一粒粒的明珠,又如碧天里的星星,又如刚出浴的美人。(2)拟人:有袅娜地开着的, 有羞涩地打着朵儿的,叶子底下是脉脉的流水。(3)通感:微风过处,送来缕缕清香,仿佛远处高楼上渺茫 的歌声似的。所以相同点是:都运用了比喻、拟人的手法。不同点:《说荷》有引用的手法,《荷塘月色》有 通感的手法。 3.本题考查识记诗句、语言表达以及对某个问题进行个性化解读的能力。做此题时,需要学生储备大量关 于吟咏荷的古诗句,另写的古诗句必须是《说荷》引用之外的,注明作者及出处;再写出一位中国历史上如 荷一般具有崇高品质的人,需要了解荷花有哪些品质,荷花有清白、高洁、洁身自好、不与世俗同流合污等 的品质,要扣荷花某一品质进行评析。回答第一问,如:荷叶罗裙一色裁(王吕龄《采莲曲》);回答第二问, 如:屈原,宁可白沉泪罗江,也不改变忠君爱国的志向和美政的理想。面对小人的陷害和屡次被流放,依旧 发出“虽体解吾犹未变兮,岂余心之可惩”的呐喊,节操不变,初心不改。示例扣住荷花“洁身自好、不与 世俗同流合污”的品质进行评析的。 【片段写作】 1.【参考例文】 天际,夜的颜色如泼墨般将天空染黑。秋季的天空总是高邈的,即使是夜,即使有云。它神秘而又奇幻, 高高凌驾于穹顶之巅,给人以敬畏之感又无比安心。半弯明月悬于其上,那小小的光圈给笼罩万物的黑点缀 上一抹柔情与俏皮,在空中长明不眠,和着这夜幕共同谱写一支赞美诗。几颗星星在四周欢舞,为这黑夜天空之上的一部罗曼蒂克史诗添上一笔最搭调的竖弯钩。远处,几棵垂柳在晚风中摇摆。月亮仿佛躲在它茂盛 的枝条中,风影绰约。柳条垂得很低,与旁边的树木连成排,被月光映在地上,竟有种“水中藻荇交横”之 态。在这对面,则是平坦开阔的操场。教学楼的灯光照在地上,如牛奶般光洁,流离四溢。 【写作指导】本题考查微写作的能力。本题是语言综合运用的考查,具体考查正确运用常见的修辞手法写景 抒情的能力。解答此题,基本方法是审清题意,明确要求;调动想象,突出情景。考生根据“夜游校园”这 一情景展开合理的想象和联想,灵活运用多种表达方式和修辞手法进行写作。本题旨在锻炼我们的观察和表 达能力。不要以为只有清华园才美,处处有美,美就在我们的身旁。美在发现,关键在有没有留心,有没有 一双朱自清那样的眼睛。好好地游览自己的校园吧,一定会有新的发现,一定会有“惊异之感”。注意使用 通感和比喻的修辞手法。通感又叫“移觉”,是在描述客观事物时,用形象的语言使感觉转移,将人的听觉、 视觉、嗅觉、味觉、触觉等不同感觉互相沟通、交错,彼此挪移转换,将本来表示甲感觉的词语移用来表示 乙感觉,使意象更为活泼、新奇的一种修辞格。可从校园中稀疏的枝丫间描写抒发情感,也可从校园中的草 丛、围墙、月光的角度切入,写景并抒发情感。 2.【参考例文】 田野里更是一派丰收的景象:一望无际的稻田像铺了一地的金子。一个个稻穗鼓着大肚皮,涨得要破 裂似的,一阵风吹来,便掀起一阵阵金色的波浪。棉花笑裂了嘴,高梁笑弯了腰,苹果树上长满了涨红了 脸的红苹果,黄澄澄的梨压弯了枝头,橘子顶着绿叶,像挂在树上的小灯笼一般。不远处有几位农民在收 割庄稼,脸上露出了甜甜的笑容。 【写作指导】本题考查学生微写作的能力。做题时,需审题题目要求:第一,写一段写景的文字,使用借景 抒情的手法,表达某种情感;第二,至少使用两种修辞手法;第三,150 字左右。明白这三点要求后,考生 还要知道借景抒情的手法,包括乐景乐情,哀景哀情,还有以乐景写哀情三种方式;修辞手法,常见的有比 喻、夸张、双关、拟人、排比、对偶等。示例:田野里更是一派丰收的景象:一望无际的稻田像铺了一地的 金子。一个个稻穗鼓着大肚皮,涨得要破裂似的,一阵风吹来,便掀起一阵阵金色的波浪。棉花笑裂了嘴, 高梁笑弯了腰,苹果树上长满了涨红了脸的红苹果,黄澄澄的梨压弯了枝头,橘子顶着绿叶,像挂在树上的 小灯笼一般。不远处有几位农民在收割庄稼,脸上露出了甜甜的笑容。

资料: 29.3万

进入主页

人气:

10000+的老师在这里下载备课资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