浙江省五校2020-2021学年高三上学期联考生物试题((、学军中学、、效实中学、))(解析版)
加入VIP免费下载
加入VIP免费下载
温馨提示:
1. 部分包含数学公式或PPT动画的文件,查看预览时可能会显示错乱或异常,文件下载后无此问题,请放心下载。
2. 本文档由用户上传,版权归属用户,天天资源网负责整理代发布。如果您对本文档版权有争议请及时联系客服。
3. 下载前请仔细阅读文档内容,确认文档内容符合您的需求后进行下载,若出现内容与标题不符可向本站投诉处理。
4. 下载文档时可能由于网络波动等原因无法下载或下载错误,付费完成后未能成功下载的用户请联系客服处理。
网站客服:403074932
资料简介
2020-2021 学年第一学期五校联考试题高三年级 生物试题卷 一、选择题 1. 真核细胞内合成促甲状腺激素的场所是( ) A. 线粒体 B. 溶酶体 C. 中心体 D. 核糖体 【答案】D 【解析】 【分析】 促甲状腺激素是由垂体分泌的,其化学本质为蛋白质。 【详解】A、线粒体是有氧呼吸的主要场所,A 错误; B、溶酶体含有多种水解酶,是细胞“消化的车间”,B 错误; C、中心体与有丝分裂过程中纺锤体的形成有关,C 错误; D、促甲状腺激素是蛋白质,核糖体是蛋白质合成的场所,D 正确。 故选 D。 2. 下列关于人类与环境问题的叙述,正确的是( ) A. 蝙蝠是许多病毒的宿主,应大量捕杀环境中的各类野生蝙蝠 B. 海洋生物的能源除了太阳能外还有其他形式的能量 C. 温室效应主要是由于 CO2 吸收太阳直射到地球上的热量引起 D. 防治酸雨最有效的办法是限制二氧化硫和一氧化碳的排放 【答案】B 【解析】 【分析】 环境问题一般指由于自然界或人类活动作用于人们周围的环境引起环境质量下降或生态失调,以及这种变 化反过来对人类的生产和生活产生不利影响的现象。到目前为止已经威胁人类生存并已被人类认识到的环 境问题主要有:全球变暖、臭氧层破坏、酸雨、淡水资源危机、能源短缺、森林资源锐减、土地荒漠化、 物种加速灭绝、垃圾成灾、有毒化学品污染等众多方面。 【详解】A、大量猎杀野生动物、引进外来物种都可能造成生物多样性降低,A 错误; B、海洋生物的能源除了太阳能外还有其他形式的能量,如深海热泉喷口附近的环境可以为生命延续提供所 需的能量和物质,B 正确; C、二氧化碳气体具有吸热和隔热的功能,它在大气中增多使太阳辐射到地球上的热量无法向外层空间发散, 导致温室效应的形成,C 错误; D、酸雨的形成最主要的是人类过度的燃烧含硫元素的煤炭以及对其原料的使用,因此控制二氧化硫污染是 防止酸雨最有效的措施,D 错误。 故选 B。 3. 关于真核生物的遗传信息及其传递的叙述,错误的是( ), A. 遗传信息可以从 DNA 流向 RNA,也可以从 RNA 流向出白质 B. 细胞中以 DNA 的一条单链为模板转录出的 RNA 均可编码多肽 C. 劳氏肉瘤病毒能以 RNA 为模板反向合成单链 DNA D. 染色体 DNA 分子中的一条单链可以转录出不同的 RNA 分子 【答案】B 【解析】 【分析】 真核生物的正常细胞中遗传信息的传递和表达过程包括 DNA 的复制、转录和翻译过程。DNA 分子上分布 着多个基因,基因是有遗传效应的 DNA 片段。 【详解】A、遗传信息的表达过程包括 DNA 转录成 mRNA,mRNA 进行翻译合成蛋白质,A 正确; B、以 DNA 的一条单链为模板可以转录出 mRNA、tRNA、rRNA 等,mRNA 可以编码多肽,而 tRNA 的功 能是转运氨基酸,rRNA 是构成核糖体的组成物质,B 错误; C、劳氏肉瘤病毒是 RNA 病毒,进入宿主细胞后,在逆转录酶作用下,能以 RNA 为模板反向地合成单链 DNA, C 正确; D、染色体 DNA 分子上含有多个基因,由于基因的选择性表达,一条单链可以转录出不同的 RNA 分子,D 正确。 故选 B。 4. 新冠肺炎(COVID-19)是由一种新型冠状病毒引起的,该病毒为单股正链 RNA 病毒,用(+)RNA 表示,下 图表示冠状病毒的增殖和表达过程。下列关于该病毒的说法错误的是( ) A. COVID-19 通过人粘膜进入体液,说明其已突破人体第一道防线 B. 人体感染 COVID-19 病毒后,在内环境中会迅速增殖形成大量的病毒 C. 图中合成病毒蛋白的核糖体均来自宿主细胞 D. 病毒的 RNA 侵入细胞后可以作为模板翻译出蛋白质 【答案】B 【解析】 【分析】 1、生物病毒是一类个体微小,结构简单,只含单一核酸(DNA 或 RNA),必须在活细胞内寄生并以复制方 式增殖的非细胞型微生物。 2、图示是新型冠状病毒增殖过程示意图,(+)RNA 在酶的作用下形成(-)RNA,(-)RNA 再作为模板合 成(+)RNA,(+)RNA 与结构蛋白装配成病毒。 【详解】A、粘膜属于人体第一道防线,COVID-19 通过人粘膜进入体液,说明其已突破人体第一道防线, A 正确; B、病毒必须在活细胞中才能生存和繁殖,病毒不能在内环境中增殖,B 错误; C、合成病毒蛋白的核糖体、原料、能量、酶等均来自宿主细胞,C 正确; D、据图可知,病毒的 RNA 侵入细胞后可以作为模板翻译出蛋白质,D 正确。 故选 B。 5. 无活性的胰蛋白酶原可在肠激酶的作用下转变成有活性的胰蛋白酶,加工的方法是羧基端被切掉一段六 肽。下列叙述错误的是( ) A. 胰蛋白酶比胰蛋白酶原少了 5 个肽键 B. 胰蛋白酶具有专一性 C. 人体未分化的细胞中内质网不发达,而胰腺外分泌细胞则含有十分发达的内质网 D. 正常情况下,胰腺组织的胰液中只含有无活性的胰蛋白酶原,不含胰蛋白酶 【答案】A 【解析】 【分析】 肠激酶从胰蛋白酶原羧基端断开一个肽键后,切下一小段六肽,因此胰蛋白酶比胰蛋白酶原少了 6 个肽键。 【详解】A、胰蛋白酶比胰蛋白酶原少了 6 个肽键,A 错误; B、酶具有专一性的特点,B 正确; C、胰腺外分泌细胞能产生分泌蛋白,则内质网非常发达,C 正确; D、由题干信息“无活性的胰蛋白酶原可在肠激酶的作用下转变成有活性的胰蛋白酶”可知,胰腺组织的胰液 中只含有无活性的胰蛋白酶原,不含胰蛋白酶,D 正确。 故选 A。 6. 在很多生物学实验中都用到了光学显微镜。以下关于这些实验的叙述错误的是( ) A. 在检测生物组织中的油脂实验中,可用显微镜观察到磴黄色的油滴分们在细胞内和细胞间 B. 科学家在电子显微镜下观察到的两条线是脂双层外面的两层蛋白质 C. 若用黑藻进行观察细胞的质壁分离及质壁分离复原实验,无需染色即可在显微镜下看到明显的实验现象 D. 在制作并观察植物细胞有丝分裂的临时装片实验中,用光学显微镜观察间期细胞可以看到细胞核 【答案】B 【解析】 【分析】 脂肪能用苏丹Ⅲ染液染成橘黄色,苏丹Ⅳ染液染成红色;在分裂间期,在光学显微镜下能够看到细胞核; 观察细胞的质壁分离及质壁分离复原实验,可以选择黑藻,黑藻叶肉细胞中的叶绿体使原生质层呈绿色。 【详解】A、脂肪需要使用苏丹Ⅲ(苏丹Ⅳ)染色,使用酒精洗去浮色以后在显微镜下观察,可以看到两个 细胞之间的橘黄色(红色)的脂肪颗粒,A 正确; B、科学家研究质膜时,在电镜下看到的两条线是两层磷脂分子层,流动镶嵌模型指出,蛋白质分子有的镶 在磷脂双分子层表面,有的部分或全部嵌入磷脂双分子层中,有的横跨整个磷脂双分子层,并不是分布在 脂双层外面,B 错误; C、黑藻叶片的叶肉细胞中液泡呈无色,叶绿体的存在使原生质层呈绿色,因此若用黑藻进行观察细胞的质 壁分离及质壁分离复原实验,无需染色即可在显微镜下看到明显的实验现象,C 正确; D、细胞间期存在细胞核,且细胞核中的染色质已经被染色,因此用光学显微镜观察间期细胞可以看到细胞 核,D 正确。 故选 B。 7. 适宜温度下,将 M 克小麦下种子(已消毒且均有活力)放入含适量藻馆水的培养皿中进行培养。一段时间 后小麦种子萌发,质量为 N 克。将上述萌发的小麦种子培育成幼苗后移入大皿中裁培,一段时间后得到小 麦植株。下列叙述正确的是( ) A. 小麦种子放入培养皿后可以以渗透作用的方式吸水 B. 小麦种子萌发过程中由于进行细胞呼吸不断消耗有机物,故 N 小于 M C. 小麦种子萌发过程的任何时刻中 O2 的消耗量均不可能多干 CO2 的产生量 D. 小麦幼苗开始进行光合作用后,其干重就逐渐增加 【答案】A 【解析】 【分析】 种子在萌发的过程中,需要大量的能量,能量是由呼吸作用提供的;细胞在进行呼吸作用的过程中会产生 很多的中间产物和终产物,例如丙酮酸是中间产物,乳酸等;由于脂肪的 C、H 含量比较高,相同质量的脂 肪和糖类氧化时,释放的能量就多。 【详解】A、小麦种子放入培养皿后可以以渗透作用的方式吸水,A 正确; B、小麦种子萌发过程中会吸水,故 N 大于 M,B 错误; C、小麦种子萌发过程中如果以脂肪作为呼吸底物,可以使 O2 的消耗量均多于 CO2 的产生量,C 错误; D、小麦幼苗开始进行光合作用后,如果光合作用强度大于呼吸作用强度则其干重就逐渐增加,D 错误。 故选 A。 8. 下列物质出入细胞过程中,需要消耗 ATP 的是( ) A. 葡萄糖从肠道进入小肠绒毛上皮细胞 B. 神经元动作电位形成过程中的钠离了进入细胞 C. 质壁分离复原过程中水分子进出洋葱表皮细胞 D. 甘油进入人体皮肤细胞 【答案】A 【解析】 【分析】 几种跨膜运输方式的比较: 名 称 运输方向 载体 能量 实  例 自由扩 散 高浓度→低浓 度 不需 不需 水,CO2,O2,甘油,苯、酒精等 协助扩 散 高浓度→低浓 度 需要 不需 红细胞吸收葡萄糖 主动运 输 低浓度→高浓 度 需要 需要 小肠绒毛上皮细胞吸收氨基酸,葡萄糖,K+,Na+等 此外,大分子物质跨膜运输的方式是胞吞或胞吐,也消耗能量。 【详解】A.葡萄糖进入小肠绒毛上皮细胞的方式属于主动运输,需要载体,也需要能量,A 正确; B.神经元动作电位形成过程中的钠离了通过细胞膜上的钠离子通道进入细胞,属于协助扩散,不消耗能量, B 错误; C.质壁分离复原过程中水分子进出洋葱表皮细胞属于自由扩散,不需要消耗能量,C 错误; D.甘油进入人体皮肤细胞的方式属于自由扩散,不需要载体和能量,D 错误。 故选 A。 9. 科研工作者研究了土壤含水量对某种耐早能力较强的番茄品种的光合速率、气孔导度和胞间 CO2 浓度的 影响,结果如图所示。有关叙述错误的是( ) A. 光合速率整体趋势下降,导致植株体内有机物的量减少 B. 土壤含水量低于 50%时,影响番茄光合速率的主要因素不是气孔导度 C. 土壤含水量的下降,可能会影响番茄叶片碳反应所需酶的活性.导致胞间 CO2 浓度含量的升高 D. 土壤含水量的下降,可能引起了番茄叶肉细胞内叶绿体类囊体膜的受损,限制了光反应的連率 【答案】A 【解析】 【分析】 气孔导度下降,说明气孔闭合程度增大,此时光合作用减弱,呼吸作用也会减弱。 【详解】A、虽然光合速率整体趋势下降,但气孔导度也在下降,此时呼吸作用也在减弱,那么有机物的产 生与消耗都在减少,但无法确光合作用是否大于或小于呼吸作用,A 错误; B、番茄在土壤含水量为 50%的条件下,气孔导度较低,但胞间二氧化碳浓度升高,说明光合速率下降的主 要影响因素不是气孔导度,B 正确; C、碳反应是二氧化碳在酶的催化作用下转化成 C3、C5 与有机物,若酶的活性降低,二氧化碳的转化速率 变慢,则胞间二氧化碳会积累,含量会升高,C 正确; D、光合作用光反应的场所是叶绿体类囊体薄膜上,含水量下降导致薄膜受损,那么光反应速率就会减慢, D 正确。 故选 A。 【点睛】胞间二氧化碳浓度指的是细胞之间存在的二氧化碳浓度,并非细胞内的。 10. CDK(细胞周朋依赖性蛋白激酶)是细胞周期调控的核心物质,各种 CDK 在特定的时间被激活,驱使细胞 完成细胞周期。其中 CDK1 能推动细胞由分裂间期进入分裂期,细胞进入 S 期后,CDK1 发生磷酸化使其 活性被抑制:当 DNA 复制完成后,成酸化的 CDK1 又会去磷酸化被激活,使细胞进入分裂期。当细胞发生 DNA 损伤时,可以促进 CDK1 发生磷酸化,阻滞细胞进入分裂期,直至 DNA 损伤修复完成。下列有关叙 述错误的是( ) A. 正常细胞中 DNA 复制未完成时,去磷酸化过程会受到抑制 B. CDK1 可能与纺锤体的形成有关 C. 肿瘤细胞也会发生 DNA 损伤,若使用能够强效抑制 CDK1 磷酸化的药物,可能会促进肿瘤细胞凋亡, 有利于癌症的治疗 D. 幼年个体中 CDK1 含量较高,成年后体内无 CDK1 【答案】D 【解析】 【分析】 根据题干信息分析,CDK 是细胞周期调控的核心物质,在连续分裂的细胞中一直存在,驱使细胞完成细胞 周期。CDK1 在间期活性高,分裂期活性迅速下降,以顺利完成分裂。 【详解】A、由题干信息“细胞进入 S 期后,CDK1 发生磷酸化使其活性被抑制”可知,此时CDK1 的去磷 酸化过程受到抑制,A 正确; B、纺锤体的形成发生在分裂前期,CDK1 能推动细胞由分裂间期进入分裂期,故 CDK1 可能与纺锤体的形 成有关,B 正确; C、当细胞发生 DNA 损伤时,可以促进 CDK1 发生磷酸化,阻滞细胞进入分裂期,直至 DNA 损伤修复完 成,如果使用能够强效抑制 CDK1 磷酸化的药物,DNA 损伤就不能修复,就可能会促进肿瘤细胞凋亡,有 利于癌症的治疗,C 正确; D、成年后体内也有一些细胞能发生分裂,体内某些细胞中也存在 CDK1,D 错误。 故选 D。 11. 将某一细胞中的一条染色体上的 DNA 用 14C 充分标记,其同源染色体上的 DNA 用 32P 充分标记,置于不 含放射性的培养液中培养,经过连续两次细胞分裂(不考虑交叉互换)。下列说法中正确的是 A. 若进行减数分裂,则四个细胞中均含有 14C 和 32P B. 若进行有丝分裂,某一细胞中含 14C 的染色体可能是含 32P 染色体的两倍 C. 若进行有丝分裂,则四个细胞中可能三个有放射性,一个没有放射性 D. 若进行减数分裂,则四个细胞中可能两个有放射性,两个没有放射性 【答案】C 【解析】 【分析】 有丝分裂过程中,染色体复制一次,细胞分裂一次,最终子细胞中染色体数目与体细胞染色体数目相等。 在减数分裂过程中,染色体只复制一次,而细胞分裂两次,减数分裂的结果是,成熟生殖细胞中的染色体 数目比原始生殖细胞的减少一半。 【详解】若进行减数分裂,同源染色体会分开,因此四个细胞中有两个细胞都含有 14C,另外两个细胞都含 有 32P,A 错误;若进行有丝分裂,某一细胞中可能含 14C 的染色体和含 32P 染色体相等,也可能只含 14C, 也可能只含 32P,可能不含 14C 和 32P,B 错误;若进行有丝分裂,细胞分裂两次,DNA 复制两次,由于有丝 分裂后期,姐妹染色体分开后形成的子染色体移向细胞两极是随机的,因此,四个细胞中可能三个有放射 性,一个没有放射性,C 正确;若进行减数分裂,DNA 只复制一次,但细胞分裂两次,因此,四个细胞中都 有放射性,D 错误;本题答案选 C。 【点睛】解答本题的关键是:减数第一次分裂后期,同源染色体会分离,生殖细胞中不存在同源染色体。 有丝分裂后期姐妹染色体分裂形成的子染色体移向细胞两极是随机的,再根据题意作答。 12. 下图是基因型为 AaBb 的某动物的一个精原细胞经减数分裂过程产生的一个细胞示意图。 据图分析相关 叙述正确的是( ) A. 图中细胞处于减数第一次分裂, 内含 8 条染色体 B. 此精原细胞在四分体时期染色体发生了交叉互换,此变异属于色体结构变异 C. 此精原细胞在减数第一次分裂后期,移向细胞一极的基因 可能是 A、A、b、b D. 此图中含有一个染色体组和一套遗传信息 【答案】C 【解析】 【分析】 分析题图可知,细胞内不含有同源染色体,且染色体散乱分布,故该细胞处于减数第二次分裂前期,为次 级精母细胞。 【详解】A、图中细胞处于减数第二次分裂前期,细胞内含 4 条染色体,8 条染色单体,A 错误; B、细胞内一条染色体上同时含有 A 和 a 基因,说明细胞可能发生过基因突变或交叉互换,由交叉互换引起 的变异属于基因重组,B 错误; C、细胞可能发生过基因突变或交叉互换,在减数第一次分裂后期,移向细胞一极的基因可能是 A、A、b、 b 或 A、a、b、b,C 正确; D、此图中虽然含有一个染色体组,但由于每条染色体上含有姐妹染色单体,故含有两套遗传信息,D 错误。 故选 C。 13. 在“模拟孟德尔杂交实验”的活动中,老师准备了①~⑤五种类型的小桶若干个,在每个小桶中放入 12 个小球,如图所示。甲同学模拟“一对相对性状的杂交实验” F1 雌雄的受精作用,乙同学模拟“两对相对 性状的杂交实验”F1 雌性个体产生配子的过程,则甲、乙同学应选择的小桶组合分别为 A. 甲:⑤③;乙:④⑤ B. 甲:①②;乙:③⑤ C. 甲:⑤⑤;乙:④⑤ D. 甲:②⑤;乙:③④ 【答案】C 【解析】 【分析】 模拟实验中,两容器分别代表雌雄生殖器官,两容器内的小球分别代表雌雄配子,用不同彩球的随机结合, 模拟生物在生殖过程中雌雄配子的随机组合;容器内的黑白小球代表雌配子和雄配子中两种不同类型的配 子,每个容器内两种颜色的小球的大小、数量必须相等。据此可知,题图中能用于实验的容器只有④⑤, 据此分析。 【详解】甲同学模拟“一对相对性状的杂交实验”F1 雌雄的受精作用,故应选择④④或⑤⑤;乙同学模拟“两 对相对性状的杂交实验”F1 雌性个体产生配子的过程,应选择④⑤,故 C 正确。 14. 生物的某些变异可通过细胞分裂过程中某一时期染色体的行为来识别。甲、乙两模式图分别表示细胞减 数分裂过程中出现的环形圈、十字形结构现象,图中字母表示染色体上的基因。下列叙述正确的是( ) A. 甲、乙两种变异类型分别属于染色体结构变异、基因重组 B. 图甲是个别碱基对的增添或缺失导致染色体上基因数目改变的结果 C. 图乙是四分体时期同源染色体的非姐妹染色单体之间发生交叉互换的结果 D. 图甲、乙所示现象常出现在减数分裂前期 I ,核 DNA 数是染色体数的 2 倍 【答案】D 【解析】 【分析】 1、染色体结构变异包括染色体片段的重复、缺失、易位和倒位,染色体结构变异会导致基因数目和排列顺 序的改变,基因重组包括自由组合型和交叉互换型,自由组合型是指非同源染色体上的非等位基因进行自 由组合,交叉互换是同源染色体的非姐妹染色单体交换。 2、分析题图可知,甲变异可能是染色体片段的重复或缺失,乙是非同源染色体之间交换,是染色体结构变 异中的易位。 【详解】A、甲是染色体结构变异的重复或缺失,乙是染色体结构变异的易位,都是结构变异,A 错误; B、个别碱基对的增添或缺失属于基因突变,甲图中部分基因发生了增添或缺失,导致染色体上基因数目改 变,B 错误; C、四分体时期同源染色体非姐妹染色单体之间发生交叉互换属于基因重组,而乙图的易位现象,只能发生 在非同源染色单体之间,C 错误; D、甲、乙两图属于减数第一次分裂的前期的联会过程,染色体数与核 DNA 数之比 1:2,核 DNA 数是染 色体数的 2 倍,D 正确。 故选 D。 15. 下列与进化相关的叙述正确的是( ) A. 长期使用某一种农药,会导致害虫中某些个体的抗药性增强 B. 长期使用某一种农药,使害虫出现了抗药性的差异,这些差异逐渐积累,致使抗药性增强 C. 自然选择是适应进化的唯一因素, 但不是进化的唯一因素 D. 经过长期的自然选择,基因频率发生定向改变,就会产生新物种 【答案】C 【解析】 【分析】 可遗传的变异能为生物进化提供原始材料,生物变异是不定向的,而自然选择是定向的,自然选择能决定 生物进化的方向;生物进化的实质是种群基因频率的改变,自然选择通过定向改变种群的基因频率使生物 朝着一定的方向进化,自然选择不是进化的唯一因素,但却是适应性进化的唯一因素。 【详解】A、长期使用某一种农药,会使不耐药的被淘汰,留下有耐药性的,并不是长期使用某种农药使害 虫中某些个体的抗药性增强,A 错误; B、害虫本身就有抗药性的差异,只是在长期使用农药的环境下,对这些差异进行了筛选,不抗药的淘汰掉, 抗药性的逐渐积累,B 错误; C、由分析知,C 正确; D、基因频率定向改变不一定会产生新物种,出现生殖隔离才会出现新物种,D 错误。 故选 C。 【点睛】本题考查现代生物进化理论的主要内容,考查学生识记能力。 16. 根据临床统计,大约 1/4 的生理缺陷和 3/5 的成人疾病都是遗传病,下列关于遗传病的叙述正确的是( ) A. 遗传性的性腺发育不全一定是性染色体结构或数目异常导致的 B. 与多基因遗传病相比,人群中单基因遗传病发病率更低 C. 多基因遗传病容易导致自发流产,且随年龄的增加患病率增加 D. 高胆固醇血症和高血压病都是单基因遗传病 【答案】B 【解析】 【分析】 染色体异常遗传病在胎儿期发病率较高,在出生后发病率显著降低;多基因遗传病从胎儿期到出生后发病 率逐渐升高,出生到青春期逐渐降低,在由青春期到成年发病率显著增加;单基因遗传病在出生后发病率 迅速达到高峰,随着年龄的增长逐渐降低,青春期后略有回升。 【详解】A、遗传性的性腺发育不良是性染色体缺失造成的,A 错误; B、人群中多基因遗传病 发病率比单基因遗传病发病率更高,B 正确; C、染色体异常遗传病容易导致自发流产,且随年龄的增加患病率增加,C 错误; D、原发性高血压属于多基因遗传病,D 错误。 故选 B 17. 下列关于基因工程的叙述正确的是( ) A. 若两种限制性核酸内切酶的识别序列及切割位点如图,则理论上酶 II 可作用的序列种类是酶 1 的 4 倍 B. 植物甲含有 A 基因,其编码的蛋白质中富含赖氨酸,通过基因工程培育出含 A 基因的玉米植株乙自交(A 基因均正常表达且不考虑变异),若其子代中富含赖氨酸的个体占 15/16, 则用乙的体细胞离体培养所产生 的植株 100%富含赖氨酸 C. 用限制性核酸内切酶从质粒上切下一个目的基因需消耗 8 个水分子 D. DNA 连接酶将目的基因的粘性末端与载体的粘性末端之间的配对碱基连接在一起。 【答案】B 【解析】 的 。 【分析】 1、基因工程的工具: (1)限制酶:能够识别双链 DNA 分子的某种特定核苷酸序列,并且使每一条链中特定部位的两个核苷酸 之间的磷酸二酯键断裂。 (2)DNA 连接酶:连接的是两个核苷酸之间的磷酸二酯键。 (3)运载体:常用的运载体:质粒、噬菌体的衍生物、动植物病毒。 2、运载体必须具备的条件:①要具有限制酶的切割位点,以便于目的基因的插入; ②要有标记基因(如抗 性基因),以便于重组后重组子的筛选;③能在宿主细胞中稳定存在并复制;④是安全的,对受体细胞无害, 而且要易从供体细胞分离出来。 【详解】A、若两种限制性核酸内切酶的识别序列及切割位点如图,则理论上酶 II 可作用的序列种类不一定 是酶 1 的 4 倍,A 错误; B、植物甲含有 A 基因,其编码的蛋白质中富含赖氨酸通过基因工程培育出含 A 基因的玉米植株乙自交(A 基因均正常表达且不考虑变异),若其子代中富含赖氨酸的个体占 15/16, 说明乙的 2 对同源染色体上含有 A 基因,则用乙的体细胞离体培养所产生的植株 100%富含赖氨酸,B 正确; C、用限制性核酸内切酶从质粒上切下一个目的基因需破坏 4 个磷酸二酯键,消耗 4 个水分子,C 错误; D、DNA 连接酶将目的基因的粘性末端与载体的粘性末端之间的磷酸二酯键连接在一起,D 错误。 故选 B。 18. 将某植物的幼苗放在单侧光下照射一段时间,下图为该幼苗尖端以下一段的纵切示意图(图中黑点表示 生长素),有关叙述错误的是( ) A. 生长素通过促进细胞伸长使植物生长 B. 其向光侧 a 相当于将茎横放的远地侧 C. a、b 两侧的生长差异没有体现生长素作用的两重性 D. a 侧细胞的生长素合成量少于 b 侧 【答案】 D 【解析】 【分析】 分析题图:由胚芽鞘尖端以下伸长区横切片来看,b 侧生长快,向 a 侧弯曲生长了,说明单侧光来自 a 侧, 才能向光弯曲生长。 【详解】A、生长素通过促进细胞的伸长来促进植物的生长,A 正确; B、单侧光下,胚芽鞘的向光侧生长的慢,植物会向光生长;横放的植物的茎远地侧生长的慢,茎向远地侧 生长,所以其向光侧 a 相当于将茎横放的远地侧,B 正确; C、b 侧生长快于 a 侧,a、b 两侧都表现为促进生长,没有体现抑制生长,不能体现生长素作用的两重性, C 正确; D、a、b 两侧为幼苗尖端以下的一段,不能合成生长素,合成生长素的部位在尖端,D 错误。 故选 D。 19. 下列关于内环境与稳态的叙述,正确的是( ) A. 内环境是机体进行代谢的主要场所,其稳态具有重要意义 B. 内环境稳态是指内环境与外界环境的物质和能量保持动态平衡 C. 外部环境经常变化,但机体的内环境不会变化 D. 内环境稳态是体内细胞酶促反应正常进行的必要条件 【答案】D 【解析】 【分析】 1、内环境是细胞外液,主要由组织液、血浆和淋巴组成; 2、正常机体通过调节作用,使各个器官、系统协调活动,共同维持内环境的相对稳定状态叫做稳态。 【详解】A、机体代谢的主要场所在细胞质基质,A 错误; B、内环境稳态是指内环境的成分和理化性质处于动态平衡,B 错; C、机体的内环境会保持相对稳定,有一定的动态变化,C 错误; D、内环境稳态是体内细胞酶促反应正常进行的必要条件(pH、温度等),D 正确。 故选 D。 20. 将青蛙脑破坏保留脊髓,在脊柱下部打开脊椎骨,剥离出脊髓一侧的一对脊神经根(包含背根、腹根和 由背根腹根合并成的脊神经,如图)。已知分别电刺激背根、腹根、脊神经均可引起蛙同侧后肢发生收缩。 若利用上述实验材料设计实验,以验证背根具有传入功能,腹根具有传出功能,实验操作和预期结果都正 确的一组是( ) 实验操作 预期结果 A 剪断背根中央处,分别电刺激背根向中段、 外周段 刺激背根向中段蛙后肢收缩;刺激背根外周段不发生反 应 B 剪断腹根中央处,分别电刺激腹根向中段、 外周段 刺激腹根向中段蛙后肢收缩;刺激腹根外周段不发生反 应 C 剪断脊神经,分别电刺激背根、腹根 蛙后肢均不收缩 D 剪断背根、腹根中央处,电刺激脊神经 蛙后肢收缩 A. A B. B C. C D. D 【答案】A 【解析】 【分析】 背根传入功能:电刺激背根向中段可以产生后肢运动反应,表明神经兴奋进入脊髓的中枢并通过传出神经 纤维引发相应肌肉收缩,可见是传入功能。电刺激背根外周段不发生反应,表明背根无传出功能。 腹根传出功能:电刺激腹根向中段不发生反应,而电刺激腹根外周段可以产生后肢运动反应,表明神经兴 奋进沿传出神经纤维引发相应肌肉收缩,因此是传出功能。 【详解】A、电刺激背根向中段后肢收缩,表明神经兴奋进入脊髓的中枢并通过传出神经纤维引发相应肌肉 收缩,可见是传入功能;电刺激背根外周段不发生反应,表明背根无传出功能,A 正确; B、刺激腹根向中段蛙后肢收缩,表明神经兴奋进入脊髓的中枢并通过传出神经纤维引发相应肌肉收缩,可 见是传入功能;刺激腹根外周段不发生反应,表明腹根无传出功能,B 错误; C、脊神经由背根和腹根合并,电刺激脊神经蛙后肢均不收缩,不能说明背根具有传入功能,腹根具有传出 功能,C 错误; D、脊神经由背根和腹根合并,电刺激脊神经蛙后肢收缩,不能说明背根具有传入功能,腹根具有传出功能, D 错误。 故选 A。 【点睛】本题主要考查能否依据解剖结构和实验提供的相应的生理现象,通过推理得出脊神经背根和腹根 的生理功能。首先要能读懂示意图,了解“向中段和外周段”的涵义,对实验现象进行分析推理,从而得 出正确结论。 21. 下图为人体某器官中血液的流动情况示意图,①②表示物质,①促进或抑制②的产生,②产生后将释放 到血液中。下列说法错误的是( ) A. 若该器官为胰腺,则饭后胰岛素浓度 A 处低于 B 处 B. 若该器官为甲状腺,则寒冷刺激时甲状腺激素浓度 A 处低于 B 处 C. 若该器官为下丘脑,则①可能是甲状腺激素,②可表示促甲状腺激素释放激素 D. 若该器官为骨骼肌,则①可表示胰高血糖素,②可表示肌糖元分解产生的葡萄糖 【答案】D 【解析】 【分析】 1、甲状腺激素的分级调节和负反馈调节:下丘脑分泌促甲状腺激素释放激素,作用于垂体,促进垂体合成 和分泌促甲状腺激素,促甲状腺激素作用于甲状腺,促进甲状腺激素的合成和分泌,当甲状腺激素含量过 高时,会抑制下丘脑、垂体的分泌活动; 2、与血糖调节相关的激素主要是胰岛素和胰高血糖素,其中胰岛素的作用是机体内唯一降低血糖的激素, 胰岛素能促进全身组织细胞加速摄取、利用和储存葡萄糖,从而降低血糖浓度;胰高血糖素能促进糖原分 解,并促进一些非糖物质转化为葡萄糖,从而使血糖水平升高。 【详解】A、若该器官为胰腺,其分泌的胰岛素能降低血糖浓度,饭后由于食物中糖类的消化吸收导致血糖 浓度增加,胰岛素的分泌量要增加,则胰岛素浓度 A 处低于 B 处,A 正确; B、若该器官为甲状腺,则寒冷刺激时甲状腺激素浓度要增加,甲状腺激素浓度 A 处低于 B 处,B 正确; C、当血液中甲状腺激素增多会抑制下丘脑的作用,使下丘脑分泌的促甲状腺激素释放激素减少。若该器官 为下丘脑,则①可能是甲状腺激素,②可表示促甲状腺激素释放激素,C 正确; D、肌糖原不能直接分解产生葡萄糖,D 错误 故选 D。 22. 下列有关群落演替的叙述错误的是( ) A. 温带草原在一年中其组成和外貌发生较大变化属于群落演替 B. 原生演替和次生演替的主要区别是演替的起始条件不同 C. 退耕还林属于次生演替,体现了人类对群落演替的影响 D. 演替中的群落用于生物呼吸消耗的能量比顶极群落的少 【答案】A 【解析】 【分析】 ①初生演替:是指一个从来没有被植物覆盖的地面,或者是原来存在过植被,但是被彻底消灭了的地方发 生的演替; ②次生演替:原来有的植被虽然已经不存在,但是原来有的土壤基本保留,甚至还保留有植物的种子和其 他繁殖体的地方发生的演替; ③人类活动往往会使群落演替按照不同于自然演替的速度和方向进行。 【详解】A、演替是随着时间的推移一个群落被另一个群落代替的过程,就叫做演替,A 错误; B、原生演替是从来没有植被或植被被彻底覆盖后开始的演替,次生演替原有土壤条件基本保留发生,起始 条件不同,B 正确; C、退耕还林保留了原有的土壤、甚至植物种子和其他繁殖体,属于次生演替,过程体现了人类对群落演替 的影响,C 正确; D、演替中的群落用于生物呼吸消耗的能量比顶极群落的少,D 正确; 故选 A。 【点睛】 23. 科研小组对某地的两个种群数量进行了多年的跟踪调查,并研究 Nt+1/Nt;随时间的变化趋势,结果如图 所示( 图中 Nt 表示第 t 年的种群数量,Nt+1 表示第 t+1 年的种群数量),下 列叙述错误的是( ) A. 种群乙在 t1 前种群数量呈“J”形增长 。 B. 种群乙在 b 点时数量达到最大值 C. 种群乙在 t2 时数量最少 D. 种群甲在 0-t2 段的年龄结构为衰退型 【答案】C 【解析】 【分析】 根据题意分析,Nt 表示第 t 年的种群数量,Nt+1 表示 t+1 年的种群数量,则 Nt+1/Nt 比值大于 1,种群数量 增加;比值等于 1,种群数量稳定;比值小于 1,种群数量减小。 【详解】A、种群乙在 t1 前 Nt+1/Nt 比值大于 1,且保持不变,可知种群数量呈“J”型增长, A 正确; B、种群乙在 b 点之前种群数量一直增加,到 b 时数量达到最大值,B 正确; C、种群乙在 b~e 段 Nt+1/Nt 比值小于 1,种群数量减少,故乙种群在 t3 时数量最少,t2 时数量最少,C 错误; D、种群甲在 0-t2 段的 Nt+1/Nt 比值先小于 1,种群数量减小,故年龄结构为衰退型,D 正确。 故选 C。 【点睛】点评 本题考查种群数量变化的相关知识,属于图形分析题,利用好相关的知识,读懂图意,进行 图文转换即可得出正确选项。 24. 下列关于生物技术应用的叙述正确的是( ) A. 在制革工业中,皮革的酶法软化,酶法脱毛,用的是脂肪酶 B. 自然生长的菊花茎进行组培时,需要将茎段浸泡消毒后,在超净台中用 70%的乙醇清洗 C. 最好的葡葡酒要储存几年到几十年,这是因为在储存时间内,醇氧化成酸,醇和酸又生成酯,不同的酯 使得酒味醇厚,芳香扑鼻 D. 泡菜在腌制过程中有多种微生物参与,其中起主要作用的就只有乳酸菌了 【答案】C 【解析】 【分析】 酶具有专一性,毛发主要成分是蛋白质,去除毛发需要用蛋白酶;自然生长的菊花茎进行组培时,接种前, 工作台要用体积分数为 70%的酒精擦拭一遍,培养基连同其他器械一起进行高压蒸汽灭菌;泡菜腌制的发 酵初期,坛子里面还有部分空气,这时候酵母菌等繁殖,它们产生较多的乳酸、酒精、醋酸和二氧化碳等, 二氧化碳以气泡从水槽内放出,逐渐使坛内形成嫌气状态。 【详解】A、酶法脱毛,是去除皮革表面的毛发,毛发主要成分是蛋白质,用的是蛋白酶,A 错误; B、接种前,工作台要用体积分数为 70%的酒精擦拭一遍,B 错误; C、酒在储存时间内,醇氧化成酸,醇和酸又生成酯,不同的酯使得酒味醇厚,C 正确; D、泡菜在腌制过程中有多种微生物参与,其中起主要作用的就主要是乳酸菌,发酵前期也有酵母菌等参与, D 错误。 故选 C。 25. FA 贫血(有关基因用 D、d 表示)与 G6PD 贫血(有关基因用 A.、a 表示)是两种溶血性贫血,G6PD 贫血 由显性致病基因控制。未成熟红细胞细胞核内有 2 条 X 染色体时,其中随机有一条 X 染色体失活,只会表 达另一条 X 染色体上的基因。某家系患贫血的情况如下(只要部分红细胞正常,个体就不会表现贫血)。下列 叙述错误的是( ) A. FA 贫血为常染色体隐性遗传,G6PD 贫血的基因位于 X 染色体上 B. 若 12 是葛莱弗德综合征兼 G6PD 贫血患者,则其染色体异常源自 5 的减 I 过程 C. 若 12 的性染色体组成为 XX, 但其 A 基因易位至常染色体上表达,则其一定患贫血 D. 8 和 9 婚配,不考虑突变,后代患贫血的概率为 1/3 【答案】B 【解析】 【分析】 分析图示,由不患 FA 贫血的 3 和 4 生出患 FA 贫血的女儿 7,可知 FA 贫血为常染色体隐性遗传病;已知 G6PD 贫血由显性致病基因控制,而 G6PD 患者 11 的双亲均不患病,结合题干信息“未成熟红细胞细胞核内 有 2 条 X 染色体时,其中随机有一条 X 染色体失活,只会表达另一条 X 染色体上的基因”,且只要部分红 细胞正常,个体就不会表现贫血,可推知 G6PD 贫血为伴 X 染色体显性遗传病,5 关于 G6PD 贫血的基因 型为 XAXa,其不表现贫血是因为部分未成熟红细胞细胞核内含 A 的 X 染色体失活,同时,女性中基因型 为 XAXA 才会表现 G6PD 贫血,即 G6PD 贫血患者 4 的相关基因型为 XAXA。 【详解】A、由不患 FA 贫血的 3 和 4 生出患 FA 贫血的女儿 7,可知 FA 贫血为常染色体隐性遗传病;已知 G6PD 贫血由显性致病基因控制,而 G6PD 患者 11 的双亲均不患病,结合题干信息“未成熟红细胞细胞核内 有 2 条 X 染色体时,其中随机有一条 X 染色体失活,只会表达另一条 X 染色体上的基因”,且只要部分红 细胞正常,个体就不会表现贫血,可推知 G6PD 贫血为伴 X 染色体显性遗传病,A 正确; B、若 12 是葛莱弗德综合征兼 G6PD 贫血患者,则基因型为 XAXAY,则其染色体异常源自 5 的减数第二次 分裂过程出现异常,B 错误; C、若 12 的性染色体组成为 XX, 但其 A 基因易位至常染色体上表达,一条染色体失活,但 A 基因可以表 达,则其一定患贫血,C 正确; D、分析 FA 贫血遗传:由家系图可知亲本 3 和 4 、5 和 6 均不换 FA 贫血,但都有一个患 FA 贫血的后代即 7 和 10,推断亲本 3 和 4、5 和 6 基因型都是 Dd,8 和 9 均不患 FA 贫血,基因型可能为 DD、Dd,Dd 概率 是 2/3,后代产生 FA 贫血 dd 概率是 2/3×2/3×1/4=1/9;分析 G6PD 贫血,亲本 4 患病基因型是 XAXA,所以 8 的基因型是 XAXa,9 正常基因型为 XaY,所以后代 G6PD 贫血患病 XAY 概率为 1/4;综合以上分析,患 贫血的概率为 1/9+1/4-1/9×1/4=1/3,D 正确。 故选 B。 二.非选择题 26. 图中图 1 是某生态系统的碳循环示意图,图 II 表示该生态系统中能量流经第二营养级的示意图,请据 图回答下列问题: (1)图 I 中甲属于生态系统成分中的_____,与乙、分解者共同构成了_______。 (2)碳在生物群落与无机环境之间主要以_____形式进行循环, 该物质主要通过[ ]____(用数字和文字表 示)作用从无机环境进入甲。 (3)图 II 中 A 代表_____的能量,除了一部分被次级消费者摄入外,其他部分能量流向____。初级消费者 的粪便量属于_______储存在有机物中的能量。 【答案】 (1). 生产者 (2). 群落 (3). CO2 (4). ②光合作用 (5). 初级消费者同化 (6). 死 亡后被分解者利用 (7). 生产者 【解析】 【分析】 1、图Ⅰ中①表示绿色植物的呼吸作用,②表示绿色植物的光合作用,甲表示生产者,乙表示消费者。 2、图 II 中 A 表示初级消费者同化的能量,B 表示流向分解者的能量。 【详解】(1)图Ⅰ中,生产者(绿色植物)能进行②光合作用吸收二氧化碳,也能进行①呼吸作用释放二 氧化碳,因此生产者和大气中的箭头是双向的,因此甲是生产者。甲、乙都有箭头指向分解者,因此乙是 消费者。它们与分解者共同构成了(生物)群落。 (2)碳在生物群落与无机环境之间的循环主要以二氧化碳形式进行,该物质主要通过②光合作用从无机环 境进入甲生产者。 (3)图Ⅱ中 A 表示初级消费者同化的能量,除了一部分被次级消费者摄入外,其他部分能量流向分解者。 粪便中的能量为上一营养级同化量的一部分,初级消费者的粪便量属于生产者储存在有机物中的能量。 【点睛】本题考查生态系统能物质循环和量流动的相关知识,意在考查学生的识图能力和判断能力,运用 所学知识综合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解题的关键是理解掌握生产者、消费者和分解者在碳循环中的 作用,弄清各营养级的能量来源与去向。 27. 我国有 2 亿亩供水和温度条件适宜种植水稻的盐碱地,培育耐盐水稻新品种对扩大水稻种植面积、提高 产量非常重要。近年来,由袁隆平院士领衔的青岛海水稻研究发展中心致力于“海水稻”研发,通过常规育种、 杂交与分子标记辅助育种技术,筛选出了天然抗盐、抗碱的新品种。 (1)脯氨酸是植物细胞内凝固点低、水溶性最大的氨基酸,是研究植物逆境胁迫的重要指示物。当植物细 胞内的脯氨酸含量升高,可以通过提高______应对盐碱胁迫。 (2)对于脯氨酸提高植物细胞应对盐碱胁迫能力的机理,有学者推测,脯氨酸是通过提高液泡内 Na+浓度 来增强植物的吸水能力的。研究者对这一推测进行了实验,实验组的材料选择、处理方法及检测指标应包 括______ a.脯氨酸缺失突变体 b.液泡 Na+通道缺失突变体 c.野生型植株 d.正常供水环境 e.模拟盐碱胁迫环境 f.测定液泡内 Na+浓度 g.植株吸水能力 (3)脯氨酸可以与茚三酮反应,生成一种稳定的红色化合物:再用甲苯处理,使色素全部转移至甲苯中: 最后用分光光度计测定溶液在 520nm 波长光下的吸光值。在这个过程中要以____溶液为空白对照,在 520nm 波长光下测得吸光值。 (4)海水稻的叶绿体中存在着 PS I 和 PS Ⅱ两个光系统它们是叶绿素蛋白质复合体,具有吸收、传递和转 化光能的作用。 ①根据上图判断,PS I 和 PS Ⅱ位于叶绿体的__________结构上。 ②PSII 吸收光能后,一方面将 H2O 分解为 O2 和 H+,同时将产生的_____传递给 PS I 用于将 NADP+和 H+结 合形成 NADPH。 ③另一方面,在 ATP 合成酶的作用下,H+_____(填写顺或道) 浓度梯度转运,为 ADP 和 Pi 合成 ATP 提供 能量。 ④光反应过程实现了能量由光能转换为_______的过程。 【答案】 (1). 渗透压 (2). aefg (3). 用甲苯处理的茚三酮溶液 (4). 类囊体膜 (5). 电子 (6). 顺 (7). 活跃的化学能 【解析】 【分析】 1、成熟的植物细胞通过渗透作用吸水和失水,当细胞液渗透压大于环境溶液渗透压时,植物细胞通过渗透 作用吸水,当细胞液渗透压小于环境溶液渗透压时,植物细胞通过渗透作用失水; 3、实验设计的原则:对照原则、单一变量原则。 【详解】(1)当植物细胞内的脯氨酸含量升高,脯氨酸水溶性大,能提高植物细胞的渗透压,使细胞液浓 度大于土壤溶液浓度,细胞在盐胁迫条件下,能够吸水。 (2)由题干可知,实验目的是探究“脯氨酸是通过提高液泡内 Na+浓度来增强植物的吸水能力的”,故自变 量为脯氨酸,因变量为液泡内 Na+浓度和增强植物的吸水能力,因此实验应选择脯氨酸缺失突变体,并检测 测定液泡内 Na+浓度和植株吸水能力,同时实验应在模拟盐碱胁迫环境条件下进行,故实验组的材料选择、 处理方法及检测指标应包括 aefg。 (3)分析题意知,该实验的目的是探究组织细胞中脯氨酸的含量,实验组是脯氨酸与茚三酮反应,生成稳 定的红色化合物,再用甲苯处理,使色素全部转移至甲苯中,用分光光度计测定溶液在 520nm 波长光下的 吸光值;对照实验应该是不含有脯氨酸,因此空白对照实验是用甲苯处理的茚三酮溶液,在 520nm 波长光 下测定吸光值。 (4)①根据上图判断,H2O 分解在类囊体薄膜上,PS I 和 PS Ⅱ位于叶绿体的类囊体薄膜上。 ②据图分析,PSII 吸收光能后,一方面将 H2O 分解为 O2 和 H+,同时将产生的电子传递给 PS I 用于将 NADP+ 和 H+结合形成 NADPH。 ③光合作用过程中,类囊体腔内 H+顺浓度梯度转运到叶绿体基质产生的能量用于合成 ATP。 ④光反应过程实现了能量由光能转换为活跃的化学能。 【点睛】本题考查学生的实验设计能力,要求学生正确处理题中信息,并考查了光合作用的过程,根据题 图对知识灵活运用。 28. 某植物是一种雌雄异株的植物,其性别决定方式为 XY 型。抗冻和不抗冻是一对相对性状,受等位基因 (A、 a)控制:叶片有阔叶和细叶,受等位基因(E、 e) 控制。选择不抗冻阔叶雌雄各一株进行杂交, 所得子 代 F1, 让 F1 中的不抗冻阔叶雌株与不抗冻阔叶雄株杂交,得到 F2。下表为 F2 表现型及数量(单位:株)。 亲本 F2 早不抗冻阔叶 ♀不抗冻阔叶(100) 、抗冻阔叶(40) 古不抗冻阔叶 ♂不抗冻阔叶(60)、不抗冻细叶(60) 、抗冻阔叶(20) 、抗冻细叶(20) 请回答下列问题: (1)该植物这两对相对性状的遗传符合_____定律, 这两对相对性状中为显性性状的是____。 (2)亲本的基因型为______。 (3) F2 雌性个体中纯合子所占的比例为______( 答出一种情况即得分)。 (4)由 F1 的比例可以推断致死基因型为________ ( 答出一种情况即得分)。 (5)请用遗传图解表示 F1 中的双杂合子雌株与纯合不抗冻阔叶雄株杂交,得到 F2 雄株的过程________。 【答案】 (1). 自由组合 (2). 不抗冻、阔叶 (3). AaXEXe 和 AaXEY (4). 13/28 (5). AAXEXE 或 AAXEXe (6). 【解析】 【分析】 由表格数据计算,得不出孟德尔遗传定律的比例,则推测存在致死现象。 【详解】(1)这两种性状是由两对等位基因控制,非同源染色体上的非等位基因的遗传适用自由组合定律, 古不抗冻阔叶的亲本组合,其子代出现了抗冻和细叶,所以亲本没有的性状为隐性性状,则显性性状是不 抗冻和阔叶。 (2)细叶只在雄株里出现,那么阔叶与细叶这两种性状与性别相联系,则属于伴性遗传。故不抗冻阔叶亲 本的后代出现抗冻,则控制抗冻性状的基因型均为 Aa;亲本都是阔叶,而子代雄株中有细叶,则亲本雌株 阔叶性状的基因型为 XEXe,亲本雄株阔叶性状的基因型为 XEY,综上亲本基因型为 AaXEXe 和 AaXEY。 (3)表格中不抗冻阔叶:抗冻阔叶=5:2,则 aa 的概率为 2/7,雌性个体纯合子为 2/7×3/4+1/4×1=13/28, 雌性个体中由于不会存在 AAXEXE,则只能是 aaXEXE。 (4)F1 雌性个体中不抗冻:抗冻=5:2,存在致死现象,由表格推测雄配子 AXE 致死,则 AAXEXE 或 AAXEXe 不存在。 (5)F1 中的双杂合子雌株与纯合不抗冻阔叶雄株杂交,得到 F2 雄株的过程如图: 。 【点睛】雄配子致死会导致雌性植株部分性状不会出现。 29. 回答下列(一)、(二)小题 (一) 请回答关于分离以尿素为氮源的微生物实验中的相关问题。 (1)实验中尿素溶液需用 G6 玻璃砂漏斗过滤再加入已灭菌完的培养基中,该漏斗用完后需用______浸泡, ______去酸,再用蒸馏水洗至洗出液呈中性,干燥后保存。 (2)本实验需通过比较尿素固体培养基和_____培养基上的菌落数来了解土壤稀释液中能以尿素为氮源的 微生物比例,因此最好用_____(填方法)进行接种。 某同学用该方法完成实验后:在某个平板上没有得到菌 落,最可能的原因是_______。 (3)为了定量测定所分离的微生物对尿素的降解能力,可选用液体培养基培养,并利用光电比色法(氨与纳 氏试剂反应生成淡红色络合物)测定培养液 NH3 的含量。步骤如下:第一步,预实验。将培养液过滤和脱色 处理后,用纳氏试剂显色处理。用光程为 1 厘米的比色杯在 570nm 处测定光密度值。若光密度值偏高,应 选择_____(A.增大光程, 光波长不变 B.增大光程,光波长增加 C.减小光程,光波长不变 D.减小光程, 光波长增加)再次测定光密度值,直到数据适宜为止。 第二步,制作以____为横坐标,_____为纵坐标的标准曲线。 从理论上讲在适宜浓度范围内只需要测量_____ 个浓度标准样液的 OD 值,但实际上会测更多个不同浓度来合成一条标准线。 第三步,样品处理。第四步, 样品测定与计算。 (二)某地原先种植业比较发达,现计划依据生态工程原理调整产业结构。 (1)首先该地将实施退耕还草的举措,这属于______技术。 (2)为此该地还要引入和培育良种奶牛:先进口了一对良种奶牛和一批普通 母牛分别作为______。体外 受精获得良种奶牛的受精卵,经_____可形成适宜移植的早期胚胎。 (3)可移植胚胎的性别选择:已知雄性早期囊胚的表面存在特异性的 B-M 抗原,雄性原肠胚的表面存在特 异性的 G-M 抗原,现在可以将_____抗原注射 到小鼠体内,进而将产生的浆细胞和骨髓瘤细胞进行____, 最终获得_____以用于胚胎的鉴定。用该物质鉴定后,会选择该物质______(填能结合/不能结合)的健康胚胎 进行移植。 【答案】 (1). (1molL 的)HCl (2). 蒸馏水 (3). LB 固体 (4). 涂布分离法 (5). 涂布器灼 烧后未冷却就用于涂布,杀死了菌种 (6). C (7). 氨浓度 (8). 光密度值 (9). 1 (10). 种植业 和畜牧业合理优化技术 (11). 供体和受体 (12). 早期胚胎体外培养 (13). B-M (14). 细胞融合 (15). 单克隆抗体(B-M 抗原的抗体) (16). 不能结合 【解析】 【分析】 (一)1、土壤中分解尿素的细菌的分离的原理:培养基的氮源为尿素,只有能合成脲酶的微生物才能分解尿 素,以尿素作为氮源。缺乏脲酶的微生物由于不能分解尿素,缺乏氮源而不能生长发育繁殖,而受到抑制, 所以用此培养基就能够选择出分解尿素的微生物。 2、微生物常见的接种的方法 ①平板划线法:将已经熔化的培养基倒入培养皿制成平板,接种,划线,在恒温箱里培养。在线的开始部 分,微生物往往连在一起生长,随着线的延伸,菌数逐渐减少,最后可能形成单个菌落。 ②稀释涂布平板法:将待分离的菌液经过大量稀释后,均匀涂布在培养皿表面,经培养后可形成单个菌落。 (二)我国农业生态工程的主要技术及实例 1、物质的良性循环技术:庭院生态系统、桑基鱼塘生态工程、农作物秸秆“过腹还田”; 2、洁净可再生的新能源开发技术:太阳能热水器的利用、利用发酵技术产生沼气开发生物能、开发风能和 潮汐能; 3、种植业和畜牧业合理优化技术:“退耕还林”“退耕还草”; 4、间种、套种和轮种制度:小麦、玉米套种,桑园中种植大豆,北方果园中种植蔬菜; 5、立体养殖技术:混养鱼塘; 6、利用生物种间关系,发展生物防治技术:放养青蛙等害虫的天敌等。 胚胎移植的基本程序主要包括:①对供、受体的选择和处理(选择遗传特性和生产性能优秀的供体,有健 康的体质和正常繁殖能力的受体。用激素进行同期发情处理,用促性腺激素对供体母牛做超数排卵处理); ②配种或人工授精;③对胚胎的收集、检查、培养或保存(对胚胎进行质量检查,此时的胚胎应发育到桑 的 椹或胚囊胚阶段);④对胚胎进行移植;⑤移植后的检查。 【详解】(一)(1)培养基常用高压蒸汽灭菌法灭菌,冷却后加入用 G6 玻璃砂漏斗过滤的尿素溶液。玻璃 纱漏斗角后需用适宜浓度的 HCl 浸泡,再用蒸馏水冲洗,干燥后保存。 (2)本实验需通过比较尿素固体培养基和 LB 培养基上的菌落数来了解土壤稀释液中能以尿素为氮源的微 生物比例,涂布分离法才能对菌落进行计数,因此最好用涂布分离法(填方法)进行接种。在某个平板上没有 得到菌落,最可能的原因是涂布器灼烧后未冷却就用于涂布,杀死了菌种。 (3)已知氨与纳氏试剂反应生成淡红色络合物。为了定量测定所分离的微生物对尿素的降解能力,可选用 液体培养基培养,并利用光电比色法测定培养液 NH3 的含量。步骤如下:第一步,预实验。将培养液过滤 和脱色处理后,用纳氏试剂显色处理。用光程为 1cm 的比色杯在 570nm 处测定光密度值。若光密度值偏高, 应选择减小光程,光波长不变,处再次测定光密度值,直到数据适宜为止。第二步,制作以氨浓度为横坐 标,光密度值为纵坐标的标准曲线。 从理论上讲在适宜浓度范围内只需要测量 1 个浓度标准样液的 OD 值, 但实际上会测更多个不同浓度来合成一条标准线。第三步,样品处理。将培养液过滤后,进行脱色处理, 用纳氏试剂显色处理。第四步,样品测定与计算。 (二)(1)“退耕还草”的举措属于种植业和畜牧业合理优化技术。 (2)为此该地还要引入和培育良种奶牛:先进口了一堆良种奶牛和一批普通的母牛分别作为供体、受体。 体外受精获得良种奶牛的受精卵,经桑椹胚或囊胚成适宜移植的早期胚胎。 (3)该地的科研工作者查阅论文发现雄性早期囊胚的表面存在特异性的 B-M 抗原,雄性原肠胚的表面存在 特异性的 B-M 抗原,则可将 B-M 抗原注射到小鼠体内,进而将产生的浆细胞和骨髓瘤细胞进行细胞融合, 最终获得杂交细胞以用于胚胎的鉴定,会选择该物质不能结合的健康胚胎,即雌性胚胎进行移植。 【点睛】本题综合考查微生物分离和培养,要求考生识记培养基的基本成分、种类及功能;识记筛选分解 尿素的细菌的原理,农业生态工程和胚胎工程的相关知识,要求考生识记我国农业生态工程的主要技术及 实例,识记胚胎移植的概念,识记胚胎移植的基本程序和注意事项,再结合所学知识分析各小题的叙说, 正确答题。 30. 为研究药物 A 对裸鼠(先天胸腺缺陷鼠)移植瘤细胞周期的影响,请根据以下提供的材料和用具,以细胞 周期中不同 DNA 含量的细胞数为测定指标,完善实验分组设计和实验思路,设计实验结果记录表并进行分 析与讨论。 材料与用具:裸鼠、人乳腺癌细胞、药物 A 溶液、生理盐水、流式细胞仪(可根据细胞中 DNA 含量的不同 对细胞分别计数)、注射器等 要求与说明:裸鼠日常饮食在实验设计中不做要求;药物每天提供一次,10 天后测定。 (1)实验思路: ①取生理状况相似的同性别健康裸鼠若干只,每只注射适量且等量的人乳腺癌细胞,一段时间后获得人乳 腺癌移植瘤成功的裸鼠 10 只。 ②实验分组________。 ③取出每组小鼠的移植瘤细胞,用流式细胞仪分析不同 DNA 含量的细胞数目,记录结果。 ④_______ (2)设计一张实验结果记录表:_______ (3)分析与讨论: ①实验中选择裸鼠的原因是______。 人的乳腺癌细胞接种到裸鼠体内,可在其体内产生移植瘤,说明乳腺 癌细胞系具有_______特点。 ②流式细胞仪工作原理之一是利用某荧光染料能与 DNA 特异性结合的特点,仪器测得的荧光强度可反映 ________。 ③如果实验结果绘成如右曲线图(实验组为用 A 药物组),则对检测结果 分析错误的是______ A、b 峰中细胞的 DNA 含量是 a 峰中的 2 倍 B、a 峰和 b 峰之间的细胞正进行 DNA 复制 C、处于分裂期的细胞均被计数在 a 峰中 D、A 药物抑制了癌细胞 DNA 的复制 【答案】 (1). 10 只裸鼠均分两组,一组标记为对照组,每只鼠腹腔注射适量生理盐水;另一组标记为 实验组,每只鼠腹腔注射等量药物 A 溶液。两组均 1 次/天/只,连续注射 10 天 (2). 对实验数据进行统 计分析 (3). G1 期 S 期 G2 和 M 期 1 2 3 4 5 平 均 值 1 2 3 4 5 平 均 值 1 2 3 4 5 平 均 值 对 照 的 组 实 验 组 (4). 减少免疫排斥 (5). 异体致瘤性 (6). 细胞内 DNA 含量 (7). C 【解析】 【分析】 根据题意可知,该实验的目的是:研究药物 A 对裸鼠(先天胸腺缺陷鼠)移植瘤细胞周期的影响,因此实验的 自变量是药物 A 的有无,因变量是细胞周期中不同 DNA 含量的细胞数,其他均为无关变量,无关变量保持 相同且适宜。 【详解】(1)该实验的目的是研究药物 A 对裸鼠移植瘤细胞周期的影响。因此实验的自变量是药物 A 的有 无,一组标记为对照组,每只鼠腹腔注射适量生理盐水;另一组标记为实验组,每只鼠腹腔注射等量药物 A 溶液。步骤④的操作是对实验数据进行统计分析。(2)记录表中要表示出对照组和实验组在各个时期的细 胞数量。 (3)①实验中选择无胸腺裸鼠的原因是减少免疫排斥,人的乳腺癌细胞接种到裸鼠体内,可在其体内产生 移植瘤,说明乳腺癌细胞系具有异体致瘤性特点。 ②流式细胞仪分析细胞数目,利用某荧光染料与 DNA 特异性结合的原理,测得的荧光强度可反映细胞内 DNA 的含量。 ③处于分裂期的细胞均被计数在 b 峰中,C 错误。 【点睛】本题考查实验设计与分析的知识点,要求学生掌握实验设计遵循的基本原则,把握实验的自变量、 因变量和无关变量,在实验设计中根据对照性原则和等量原则,实验组与对照组除了自变量不同外,其它 保持相同且一致,因此根据题意找出实验目的,进而推导出实验的自变量、因变量,对实验步骤进行补充 和完善,利用所学的知识点和分析表格中实验结果的数据,得出正确的结论,这是该题考查的重点。

资料: 29.3万

进入主页

人气:

10000+的老师在这里下载备课资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