四川省2021届高三9月语文试卷精选汇编:古诗词鉴赏专题
加入VIP免费下载

四川省2021届高三9月语文试卷精选汇编:古诗词鉴赏专题

ID:460167

大小:63.5 KB

页数:11页

时间:2020-12-23

加入VIP免费下载
温馨提示:
1. 部分包含数学公式或PPT动画的文件,查看预览时可能会显示错乱或异常,文件下载后无此问题,请放心下载。
2. 本文档由用户上传,版权归属用户,天天资源网负责整理代发布。如果您对本文档版权有争议请及时联系客服。
3. 下载前请仔细阅读文档内容,确认文档内容符合您的需求后进行下载,若出现内容与标题不符可向本站投诉处理。
4. 下载文档时可能由于网络波动等原因无法下载或下载错误,付费完成后未能成功下载的用户请联系客服处理。
网站客服:403074932
资料简介
古诗词鉴赏专题 巴中市零诊考试 (二)古代诗歌阅读(本题共 2 小题,9 分) 阅读下面两首唐诗,完成各题。 舟中读元九诗① 白居易 把君诗卷灯前读,诗尽灯残天未明。 眼痛灯灭犹暗坐,逆风吹雨打船声。 闻乐天左降江州司马② 元稹 残灯无焰影幢幢,此夕闻君谪九江。 垂死病中惊坐起,暗风吹雨入寒窗。 注:①元和五年,元槙因弹劾和惩治不法官吏,同宦官刘士元冲突,被贬为江陵士曹参军, 后来又改授通州司马。②元和十年,白居易上书,请求逮捕刺杀宰相武元衡的凶手,结果得 罪权贵,被贬为江州司马。 14. 下列对这两首诗的理解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 A. 白诗写舟中夜读元九诗,读至灯残灯灭,眼痛暗坐,足见元诗思想性、艺术性之高,感 染力之强。 B. 白诗前三句蓄势,尾句才哗然打开感情的闸门,让激浪涡流咆哮奔鸣而下,让乐曲终止 在最强音上,收到了“四弦一声如裂帛”的强烈效果。 C. 元诗中景物描写渲染出了灰暗气氛,奠定了沉郁顿挫的感情基调。 D. 元诗第三句和白居易的“枕上忽惊起,颠倒着衣裳”有异曲同工之妙。 15. 两诗的尾句,诗人借用“风雨”表达了哪些共有的情感?请简要分析 【答案】14. A 15. ①以景结情(寓情于景或借景抒情);②生活中的风雨带给人的悲凄 寒凉;③人生风雨中对挚友前途深深的忧虑;④政治上的风雨带给人的悲痛愤懑。 【解析】 【14 题详解】 本题考查对诗句内容、手法等的理解和分析能力。 A 项,“足见元诗思想性、艺术性之高,感染力之强”错,白诗字面上是“读君诗”,主题 却是“忆斯人”,又由斯人 遭际飘零,转见自己沦落的感慨。诗境一转一深,一深一痛。 基调凄苦。诗人以“灯”字为彩线穿起一串明珠,在节律上形成一句紧连一句的效果,使感 情层层加深:掌灯夜读,足见思念之切;读至灯残,说明思念之久;灭灯暗坐,表明思念之 深之苦。音节蝉连,委婉曲折,如金蛇盘旋而下,加强了表达的力量。 的 故选 A。 【15 题详解】 本题考查对诗歌情感的分析鉴赏能力。 白诗尾句“眼痛灯灭犹暗坐,逆风吹雨打船声”,写看诗看到眼睛痛,熄灭了灯还在黑暗中 坐着,逆风吹着浪花拍打着小船,运用以景结情的手法,“逆风吹浪打船声”,这是一幅富 有象征意义的画图,既有对自然界风雨带给人的悲苦寒凉,也有人生风雨中对挚友前途的忧 虑,更有政治风雨带给人的悲痛愤懑,悲中见愤,熔公义私情于一炉,感情复杂,容量极大。 而元诗尾句“垂死病中惊坐起,暗风吹雨入寒窗”,写在垂死的重病中,我被这个消息震惊 得坐了起来,暗夜的风雨吹进我窗户,感觉分外寒冷。同样是以景结情,刚刚到任,又不幸 染病,自身遭际坎坷,本已心黯神伤了,何况这时候又听到那从远方传来的挚友白居易贬谪 九江的消息呢!他震惊、他心悸,陡然从床上坐起。好友被贬对他的刺激实在是太深太重了。 他无论如何再不能入睡。在阴惨的灯影里,只觉得夜风吹雨,凉气透过疏窗一阵阵地往身上 袭来。这风雨同样既有自然界风雨的寒凉,更有对友人前途命运的关切以及政治风雨给两人 带来的痛苦折磨和愤懑不平。 阆中中学 9 月月考 (二)古代诗歌阅读(本题共 2 小题,9 分) 阅读下面这首唐诗,完成各题。 送浑将军出塞(节选) 高适 将军族贵兵且强,汉家已是浑邪王。 传有沙场千万骑,昨日边庭羽书至。 城头画角三四声,匣里宝刀昼夜鸣。 意气能甘万里去,辛勤动作一年行。 黄云白草无前后,朝建旌旗夕刁斗。 远别无轻绕朝策①,平戎早寄仲宣诗②。 【注】①绕朝策:据(左传•文公十三年),晋大夫士会奔秦,晋恐士会为秦所用,就派人招 他回国。士会离秦时,绕朝赠之以策。②仲宣诗:即王粲所作之《从军诗》,本为颂扬曹操 西征张鲁的胜利,这里喻报捷之诗。 14. 下列对这首诗的赏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 A. “羽书”飞至,边境形势紧急,浑将军毅然出征,表现他忠勇义烈的英雄本色。 B. “宝刀昼夜鸣”与“画角三四声”对比,营造了塞外战场凄严肃穆的气氛。 C. 诗中以黄云连绵、衰草遍地、旌旗朝飞、刁斗夜鸣等意象,展现边塞军旅生活的艰苦。 D. 诗歌多角度写人,如“甘”正面写心理,“一年”“万里”是从时空角度描写。 15. 同为送别友人,这首诗与岑参的《白雪歌送武判官归京》所抒发的情感有何不同?请简 要分析。 【答案】14. B 15. 《白》诗描写边塞奇异雪景与送别场景,抒写对友人的依依不舍之情 (或因友人返京而产生的惆怅之情)。《送》诗塑造了一位族贵兵强、忠勇爱国的名将形象, 表达了诗人对浑将军的仰慕和赞美之情;借“绕朝策”“仲宣诗”两个典故,寄寓了诗人对 浑将军塞外建功立业的殷切期望。 【解析】 【14 题详解】 本题考查鉴赏古诗词的综合能力。应对此类试题,读懂诗歌是关键,同时要掌握常见的考查 角度(内容的理解,情感的揣摩,手法的分析,结构的把握),将选项回归诗歌进行分析比 较,特别要注意的是,诗歌每一联的内容和情感都要结合全诗,不可孤立理解。 B 项,“……对比,营造了塞外战场凄严肃穆的气氛”错误。“城头画角三四声,匣里宝刀 昼夜鸣”的意思是“城头上画角之声响起,匣中的宝刀日夜在鸣叫”,不是对比;而且“宝 刀昼夜鸣”也不是营造了塞外战场凄严肃穆的气氛,诗人以“宝刀”切望为国杀敌而昼夜鸣 叫这一兀傲奇警的夸张想象,形象揭示出浑将军忠勇义烈的英雄本色。 故选 B 【15 题详解】 本题考查了鉴赏诗歌思想感情的能力。解答此题要抓意象,挖内涵,意象是情感的载体,意 象所体现出来的色调是情感的反映;然后还要品诗句,悟感情,作者在诗词中常常会有情感 的流露,这些自然流露的情感往往体现在只言片语上,要善于把握这样的词语,借此领悟感 情。 《白雪歌送武判官归京》以一天雪景的变化为线索,记叙送别归京使臣的过程。描写早晨起 来看到的奇丽雪景和感受到的突如其来的奇寒;描绘白天雪景的雄伟壮阔和饯别宴会的盛况; 写暮色中迎着纷飞的大雪步出帐幕,送别友人踏上归途。全诗不断变换着白雪画面,化景为 情,慷慨悲壮,浑然雄劲。抒发了诗人对友人的依依惜别之情和因友人返京而产生的惆怅之 情。 《送浑将军出塞》中,“将军族贵兵且强,汉家已是浑邪王。”就从浑将军的祖先写起:远 在汉代,他们就是归顺中原政权的部落首领,族贵兵强,屡建战功,高居王位。起调高远雄 浑,豪气笼罩全篇。当敌人又气势汹汹地向边境发动了侵略战争,“羽书”飞至,形势危急 时,浑将军又毅然奔赴疆场,奋战不息。塞外的生活艰苦清寂,时而传来几声哀厉高亢的画 角声,更增添了几分凄严肃穆的气氛。而诗人却以“宝刀”切望为国杀敌而昼夜鸣叫这一兀 傲奇警的夸张想象,再一次形象揭示出浑将军忠勇义烈的英雄本色。“意气”二句,诗笔又 从正面直探心曲,传达出浑将军豪迈的“意气”:只要能为国杀敌,确保边疆,就是转战“万 里”,“辛勤”经年,也算不了什么。诗人多角度、多侧面塑造了浑将军这样一个忠勇爱国 的名将形象。据《左传·文公十三年》,有晋人士会返晋,绕朝赠之以策的记载。“策”字 。 这里语含双关,也有“策谋”之意,意思是希望浑将军不要忘记自己临行时所献的破敌之策。 “仲宣诗”即王粲所作之《从军诗》,本颂扬曹操西征张鲁的胜利,此喻报捷之诗,期望浑 将军早奏凯歌,建立功业。诗人连用两典,结语悠远,寄寓了诗人对浑将军塞外建功立业的 殷切期望。 射洪中学第一次月考 (二)古代诗歌阅读(本题共 2 小题,9 分) 阅读下面这首唐诗,完成 14~15 题。 晚泊浔阳望庐山① 孟浩然 挂席几千里,名山都未逢。 泊舟浔阳郭,始见香炉峰。 尝读远公②传,永怀尘外踪。 东林精舍③近,日暮空闻钟。 【注】①本诗是孟浩然出仕不第,漫游东南时所作。浔阳,现在江西九江。香炉峰,庐山的 主峰。②远公:东晋时的高僧惠远。③东林精舍:东林,即东林寺,在庐山峪岭以北。精舍, 僧人所居。 14. 下列对这首诗的赏析,不正确的一项是(3 分)( ) A. 颔联中的“始”字呼应首联中的“名山都未逢”,也侧面写出了诗人漫游之久。 B. 颈联诗人借高僧惠远点明庐山绝弃尘俗,令人始终心怀向往。 C. 尾联诗人从视觉与听觉的角度展现自己泊船浔阳的所见所闻,照应题目晚泊。 D. 本诗前两联重在抒情,稍带叙事,落笔空灵;后两联以情带景,可谓寓情于景。 15. 后人评价此诗说“诗人的感情一波三折”,请结合诗歌简要分析。(6 分) ▲ ▲ ▲ (二)古诗鉴赏 14. D D 项,“前两联重在抒情”错误,本诗前两联重在叙事,稍带抒情。《晚泊浔阳望庐山》是 唐代诗人孟浩然的一首五律。此诗上半首叙事,略微见景,稍带述情,落笔空灵;下半首以 情带景,以空灵之笔来写内在的情感。 故选 D。 15. ①首联写诗人在东南一带漫游了很长时间,想寻访名山大川,寄情山水,却始终不遇, 此时诗人的心情带有一种失落感。 ②颔联一个“始”字流露出诗人对庐山向往已久终得见到的喜悦之情;颈联借对山中高士的 仰慕与怀念,流露出浓厚的隐逸思想。 ③尾联写诗人虽已快到远公的栖息之所,但物是人非,先前的喜悦又被淡淡的惆怅笼罩,何 去何从,诗人感到矛盾和迷茫。 射洪中学补习班第一次月考 (二)古代诗歌阅读(本题共 2 小题,9 分) 阅读下面这首唐诗,完成下面小题。 温汤客舍 刘长卿① 冬狩②温泉岁欲阑,宫城佳气晚宜看。 汤熏仗里千旗暖,雪照山边万井寒。 君门献赋谁相达,客舍无钱辄自安。 且喜礼闱③秦镜④在,还将妍丑付春官⑤。 【注】①刘长卿:唐代诗人,此诗写于玄宗天宝年间诗人赴京赶考途中。②冬狩:指古代天 子或王侯在冬季围猎。③礼闱:指会试。④秦镜:秦始皇宫里的方镜,传说它能鉴别人心邪 正,后用“秦镜”代指明镜。⑤春官:唐代曾改礼部为春官,后“春官”遂为礼部的别称。 14. 下列对这首诗的赏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 A. 首联点出了皇帝“冬狩”的时间、地点,且展现了温泉宫的景象依然美好。 B. 颔联两句分别描写了温泉宫和边塞的情形,一“暖”一“寒”,对比鲜明。 C. 诗人借司马相如献赋的典故,暗示自己无人引荐,寄托了怀才不遇的无奈。 D. 这首诗前两联侧重于叙述、描写,后两联侧重于抒情,全诗脉络十分清晰。 15. 诗歌的尾联有何含意?请简要分析。 【答案】14. B 15. ①尾联写让人高兴的是礼部科考是公平的,可以将自己的才华展示给 考官评判优劣。②表明诗人对考试的公正性充满信任,对自身才华充满信心,对自己的美好 前景充满期待。 【解析】 【14 题详解】 本题是综合性考查题目,主要考查对诗歌内容、手法、情感等的赏析能力。 B 项,“颔联两句分别描写了温泉宫和边塞的情形”说法有误。颔联是写汤泉热气蒸腾,让 围猎的仪仗队中的人都感到温暖,雪映照着山边的干家万户,人们感到寒冷。所以,“万井 寒”是写百姓居所寒冷。 故选 B。 【15 题详解】 本题考查分析诗句含意的能力。 首先,翻译诗句,理解表层内容。“礼闱”是指会试;“秦镜”是公正的象征;“妍丑”指 美丑;“付”指交付。诗歌尾联大意是:让人高兴的是礼部主持的考试还算公平,还是把自 己的才能高低交付礼部来评判吧。 然后,结合关键词语、诗歌整体内容体会其蕴含的情感。注释中说此诗写于玄宗天宝年间诗 人赴京赶考途中。诗人此时住在客舍中,想到司马相如因汉武帝读《子虚赋》而发迹,自己 虽有才志却没有这样的机会,只能通过考试实现理想。作者对于参加会试用了“且喜”二字, 为什么“喜”,作者说因为有“秦镜”在,意思是这次会试是公平的,所以自己放心地把自 己的“妍丑”交付给“春官”评判。所以,可以看出诗人对朝廷组织的考试充满信任,对自 己才华的充分自信,对自己未来的也满怀美好的憧憬。 成都七中 9 月月考 (二)古代诗歌阅读(本题共 2 小题,9 分) 阅读下面这首诗歌,完成 14~15 题。 秋风辞 刘彻① 秋风起兮白云飞,草木黄落兮雁南归。兰有秀兮菊有芳,怀佳人兮不能忘。泛楼船兮济 汾河,横中流兮扬素波。箫鼓鸣兮发棹歌,欢乐极兮哀情多。少壮几时兮奈老何! 注①:刘彻即汉武帝,公元 113 年,汉武帝刘彻带领群臣到河东郡汾阳县祭祀后土,泛舟河 上,赏景设宴,与群臣饮酒,即兴作《秋风辞》。 14.下列对这首诗的理解和赏析,不正确的一项是(3 分) A.开篇二句以秋日最具特色的四个意象点明了季节时令特点,色彩斑斓,动静结合,勾勒出 了一个清旷幽远、萧瑟凄凉的意境,奠定了全诗的情感基调。 B.五、六、七句铺写诗人与群臣共同宴游的场景,“泛、济、横、扬、鸣、发”等动作一一 排列开来,将泛舟宴饮的热烈场面描绘得声情并茂。 C.最后收笔两句情感陡转,发出“变徵之音”,乐极生悲,曲折而又缠绵地抒发了一代帝王 对生命易逝盛年难再的悲慨。 D.全诗因景而生情,以情来串景,语言清丽明快,构思巧妙严谨,情感丰富深沉。 15.清代诗人沈德潜读此诗时批“《离骚》遗响”,请结合此评价简要赏析“兰有秀兮菊有 芳,怀佳人兮 不能忘”两句。(6 分) 答 。 14.A(A“动静结合”错,皆为动景;“凄凉”一词,氛围用词稍重。) 15.①在手法上:沿袭了《离骚》常用的比兴手法,由兰之秀及菊之香起兴,并以兰菊喻佳 人,由物及人,引发出对“佳人”的无尽思念。(3 分) ②在内容上:正如屈原以美人比喻自身理想美政一样,一代帝王汉武帝在此处可以理解为不 仅表达对佳人的怀念,也表达自己对宏伟大业的追求,抑或还有对贤才英士的渴望与思慕。 (2 分) ③在形式上:诗人还沿用了楚辞体的常有调式,如同《离骚》一样,以“兮”为间顿,节奏 感强。(1 分) 9 月月考 (二)古代诗歌阅读(本题共 2 小题,9 分) 阅读下面这首唐诗,完成 14-15 题。 待储光羲不至 王维 重门朝已启,起坐听车声。 要欲闻清佩,方将出户迎。 晚钟鸣上苑,疏雨过春城。 了自不相顾,临堂空复情。 注解:(1) 储光羲:王维友人,与王维同为唐代山水田园诗派代表诗人。(2)要欲:好像。(3) 方将:将要,正要。(4)了自:已经明了。(5)空复情:自作多情。 14.下列对这首诗的赏析,不恰当的一项是( ) (3 分) A.一二两句写诗人清早就已打开层层的屋门,坐立不安地盼着友人,竖耳倾听有没有车子 到来的声音。“起坐”一词非常生动传神,写出了对友人到来的渴望。 B.三四两句写诗人坐立不宁,在无比期盼的等待中听到友人身上佩戴的玉石撞击的清脆之 声,于是快步出门,迎接友人,可见诗人心情之欣喜。 C.五六两句写景,晚钟从皇家宫苑传来,稀疏的春雨刚刚洒过京城,可以想象随着时间的 流逝,夜幕降临,诗人的心情也变得阴郁,愁结不断滋长。 D.七八两句写诗人终于明白了,友人不会来了。“临堂空复情”,表达出久候好友不至的帐 惘失落。尾联十字,如一声长叹,虽明知友人不来,而期待之情仍萦绕于怀,经久不去。 15.请简要分析本诗中运用了哪些艺术手法来抒发感情。(6 分) 14. B 好像听到 15.(6 分) ①细节描写,“起坐”写出对友人到来的期盼之情②以景衬情,以晚钟、疏雨衬托此时 诗人的情绪的沉郁③直抒胸臆,尾联用“不相顾”、“空复情”表达友人不来的怅惘。④心理 描写(幻觉),颔联写诗人在等待中以至于出现了幻觉,充分体现出其急切⑤诗人由“朝” 及“晚”,一直在等待友人的到来,通过时间的流逝来写诗人一往情深(答 3 点,每点 2 分, 手法和感情各 1 分) 白塔中学第一次月考 (二)古代诗歌阅读(本题共 2 小题,9 分) 阅读下面这首唐诗,完成 14~15 题。 四、诗歌鉴赏 阅读下面这首唐诗,完成下面小题。 春宿左省① 杜甫 花隐掖垣暮,啾啾栖鸟过。 星临万户动,月傍九霄多。 不寝听金钥,因风想玉珂②。 明朝有封事③,数问夜如何。 (注)①左省:唐朝时中央官署门下省的别称。②玉珂:马络头上的装饰物。③封事:密封 的奏疏。 14.下列对这首诗的赏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 A.这首诗描写诗人上奏疏前在门下省值夜时的心情,前四句写景,后四句由景及人,叙述 详明而富于变化。 B.“不寝听金钥”着重描写夜中值宿时的情况。诗人值夜时无法入睡,清晰地听到了有人 开宫门时的钥匙声。 C.“因风想玉珂”描述风吹檐间铃铎,仿佛听到百官骑马上朝的马铃响,表现诗人唯恐次 晨耽误上朝的心情。 D.最后两句交待“不寝”的原因:次日早朝要上封事,心绪不宁,所以好几次询问时辰, 体现诗人勤于国事。 15.有人评价本诗前两联,首联扣题“谨严”而颔联描绘“生动”,请结合前两联诗句进行 具体分析。 (二)古代诗歌阅读(本题共 2 小题,9 分) 【答案】 14.B 15.①结构“谨严”:首联字字扣题,结构谨严。写花、写鸟是点“春”;“花隐”的状态 和“栖鸟”的鸣声是傍晚时的景致,是作者值宿开始时的所见所闻,和“宿”相关联; “掖 垣”紧扣“左省”,表明地点。 ②描绘“生动”:颔联应用夸张与想象,描绘“生动”。在夜空群星的照耀下,宫殿中的千 门万户也似乎在闪动;宫殿高入云霄,靠近月亮,仿佛照到的月光也特别多。生动传神。 【解析】 【分析】 14. 此题考查学生对诗歌理解鉴赏能力。这是一道综合考核诗歌的形象、语言、表达技巧和思想 情感的题目,每个选项一个考点,几乎涵盖诗歌的所有内容,注意结合全诗进行分析,主要 的错误是意象的含义不对,手法不准确,手法的解说和艺术效果的分析不对,语言方面主要 是风格不正确,内容一般为曲解诗意,答题时注意仔细辨析。 B 项,“清晰地听到了有人开宫门时的钥匙声”分析错误,“不寝听金钥”是诗人的想象, 是虚写,诗人夜中无眠,放佛听到开宫门的锁钥声。 故选 B。 15. 此题考查学生把握诗歌结构和表现手法的能力。这类题,首先要求学生仔细阅读诗歌,借助 诗歌注释及关键意象,充分理解诗歌内容及情感;继而在此基础之上,结合知识储备,理解 诗歌独特的结构方式,具体分析作品所运用的表现手法。 (1)首联,从值宿所见所闻写起,由近及远,描写自然真切。两句字字点题,写花、写鸟 是点“春”;“花隐”的状态和“栖鸟”的鸣声是傍晚时的景致,是作者值宿开始时的所见 所闻,和“宿”相关联;两句字字点题,一丝不漏,很能见出作者的结构“谨严”的匠心。 (2)颔联,由暮至夜,写夜中之景。前句说在夜空群星的照耀下,宫殿中的千门万户也似 乎在闪动;后句说宫殿高入云霄,靠近月亮,仿佛照到的月光也特别多。这两句运用夸张与 想象,描绘生动传神,不仅把星月映照下宫殿巍峨清丽的夜景活画出来了,并且寓含着帝居 高远的颂圣味道,虚实结合,形神兼备,语意含蓄双关。 【点睛】 古诗中的虚实结合: 虚实结合是古典诗歌中常用的艺术手法之一。诗歌鉴赏中的所谓“实”是指客观世界中 存在的实象、实事、实境,它可以通过视觉、听觉、触觉等具体感受得到,是真实具体的描 绘;所谓“虚”则是想象之景,存在于人的思想意识之中,引发人的联想。具体说来:有限 为实,无限为虚;景物为实,情感为虚;正面为实,侧面为虚;眼前之景为实,已逝、想象 之景为虚。采用虚实结合的写法,可使作品的结构更加紧凑,形象更加鲜明,并使作品容量 增大。 一、有限为实,无限为虚 无限之境是在有限之景的基础上通过想象创造出来的。宋代画家郭熙说:“山欲高,尽 出之则不高,烟霞锁其腰则高矣。水欲远,尽出之则不远,掩映断其脉则远矣。”这就是绘 画艺术中的空白艺术,它是艺术家再现现实对象整体时有意造成的艺术形象结构上的虚空。 如宋朝马远的《寒江独钓图》只画了漂浮于水面的一叶扁舟和一个在船上独坐垂钓的渔翁, 四周除了寥寥几笔的微波之外,几乎全为空白。然而,就是这样的空白表现出了烟波浩渺的 江水和极强的空间感,衬托了江上寒意萧瑟的气氛,从而更加集中地刻画了渔翁专心于垂钓 的神气,也给欣赏者提供了一种渺远的意境和广阔的想象余地。作者正是运用空白艺术给欣 赏者以自由想象的空间,以少许胜繁复,手段高明。这种手法在我国古典诗歌中也有许多成 功的例子,如贾岛的《寻隐者不遇》:“松下问童子,言师采药去。只在此山中,云深不知 处。”作者实写了与童子的对话,而把“问”的内容省去,更没有介绍隐者的行踪,但透过 画面,我们能感受到那山中缥缈的云雾、隐者的闲适高雅以及作者本人悠然恬淡的心境。这 种以实写虚的手法也可以称为是诗歌中的空白艺术,它是通过有限的问话表现了无限的闲适 之情。 二、景物为实,情感为虚 人们常用“虚由实生,实仗虚行,以实为本,以虚为用”来分析诗歌中的虚与实的关系, 诗人的情感是看不见摸不着的,要将这种虚表现出来,就得化情思为景物,化虚为实,而读 者则须化实为虚,化景物为情思。 诗歌赏析: 757 年(至德二年)九月,唐军收复了被安史叛军所控制的京师长安;十月,唐肃宗自 凤翔还京,杜甫于是从鄜州到京,仍任左拾遗。左拾遗掌供奉讽谏,大事廷诤,小事上封事。 这首作于 758 年(乾元元年)的五律,描写作者上封事前在门下省值夜时的心情,表现了他 居官勤勉,尽职尽忠,一心为国的精神。 “花隐掖垣暮,啾啾栖鸟过。”起首两句描绘开始值夜时“左省”的景色。看起来好似 信手拈来,即景而写,实则章法谨严,很有讲究。首先它写了眼前景:在傍晚越来越暗下来 的光线中,“左省”里开放的花朵隐约可见,天空中投林栖息的鸟儿飞鸣而过,描写自然真 切,历历如绘。其次它还衬了诗中题:写花、写鸟是点“春”;“花隐”的状态和“栖鸟” 的鸣声是傍晚时的景致,是作者值宿开始时的所见所闻,和“宿”相关联;两句字字点题, 一丝不漏,很能见出作者的匠心。 “星临万户动,月傍九霄多。”此联由暮至夜,写夜中之景。前句说在夜空群星的照耀 下,宫殿中的千门万户也似乎在闪动;后句说宫殿高入云霄,靠近月亮,仿佛照到的月光也 特别多。这两句是写得很精彩的警句,对仗工整妥帖,描绘生动传神,不仅把星月映照下宫 殿巍峨清丽的夜景活画出来了,并且寓含着帝居高远的颂圣味道,虚实结合,形神兼备,语 意含蓄双关。其中“动”字和“多”字用得极好,被前人称为“句眼”,此联因之境界全出。 这两句既写景,又含情,在结构上是由写景到写情的过渡。 “不寝听金钥,因风想玉珂。”这联描写夜中值宿时的情况。两句是说他值夜时睡不着 觉,仿佛听到了有人开宫门的锁钥声;风吹檐间铃铎,好像听到了百官骑马上朝的马铃响。 这些都是想象之辞,深切地表现了诗人勤于国事,唯恐次晨耽误上朝的心情。在写法上不仅 刻画心情很细致,而且构思新巧。此联本来是进一步贴诗题中的“宿”字,可是作者反用“不 寝”两字,描写他宿省时睡不着觉时的心理活动,另辟蹊径,独出机杼,显得词意深蕴,笔 法空灵。 “明朝有封事,数问夜如何?”最后两句交待“不寝”的原因,继续写诗人宿省时的心 情:第二天早朝要上封事,心绪不宁,所以好几次讯问宵夜到了什么时辰。“数问”二字, 则更加重了诗人寝卧不安的程度。全诗至此戛然而止,便有一种悠悠不尽的韵味。结尾二句 由题后绕出,从宿省申发到次日早朝上封事,语句矫健有力,词意含蓄隽永,忠爱之情充溢 于字里行间。 这首诗多少带有某些应制诗的色彩,写得平正妥贴,在杜甫五律中很有特色。全诗八句, 前四句写宿省之景,后四句写宿省之情。自暮至夜,自夜至将晓,自将晓至明朝,叙述详明 而富于变化,描写真切而生动传神,体现了杜甫律诗结构既严谨又灵动,诗意既明达又蕴藉 的特点。

资料: 29.3万

进入主页

人气:

10000+的老师在这里下载备课资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