江西省2021届高三8-9月语文试卷精选汇编:古诗词鉴赏专题
加入VIP免费下载

江西省2021届高三8-9月语文试卷精选汇编:古诗词鉴赏专题

ID:460142

大小:121 KB

页数:9页

时间:2020-12-23

加入VIP免费下载
温馨提示:
1. 部分包含数学公式或PPT动画的文件,查看预览时可能会显示错乱或异常,文件下载后无此问题,请放心下载。
2. 本文档由用户上传,版权归属用户,天天资源网负责整理代发布。如果您对本文档版权有争议请及时联系客服。
3. 下载前请仔细阅读文档内容,确认文档内容符合您的需求后进行下载,若出现内容与标题不符可向本站投诉处理。
4. 下载文档时可能由于网络波动等原因无法下载或下载错误,付费完成后未能成功下载的用户请联系客服处理。
网站客服:403074932
资料简介
古诗词鉴赏专题 江西名校 2021 届高三第一次联考 (二)古代诗歌阅读(本题共 2 小题,9 分) 阅读下面两首诗,完成下面小题。 昌谷北园新笋① [唐]李贺 箨落②长竿削玉开,君看母笋是龙材。 更容一夜抽千尺,别却池园数寸泥。 咏竹 [南朝梁]刘孝先 竹生荒野外,梢云耸百寻。 无人赏高节,徒自抱贞心, 耻染湘妃泪,羞入上宫琴③。 谁能制长笛,当为吐龙吟④。 [注]①此诗大约作于唐元和九年春,是李贺任奉礼郎以病辞归家乡昌谷时所写。②箨落:笋 壳落掉。③上宫琴:宫廷一流琴师弹奏的琴。④后汉马融《长笛赋》:“龙鸣水中不见己, 截竹吹之声相似。” 14. 下列对这两首诗的理解,不正确的一项是( ) A. 李诗前两句写笋壳落掉新竹晶莹似玉和母笋资质非凡的特点,这是诗人理想化的形象。 B. 李诗后两句真实写出了笋的尽情生长,一夜之间拔节挺长千尺,脱却尘泥而直插青云。 C. 刘诗联以“高”“贞”二字,突出竹高洁耿介的品行,令人联想起高尚之士的气节与操 守。 D. 刘诗尾联语势流转自然,写笛音嘹亮若龙吟,暗用典故。蕴含深广,寄托作者的高情远 致。 15. 两首诗都写到了竹,请结合诗句分析它们表达的思想情感有哪些相似之处。 【答案】14. B 15. ①坚贞自守的高洁情怀。李诗以玉比笋,刘诗的“高节”与“贞 心”,都是借赞美竹子的高洁品行,表达坚贞自守的高洁情怀。②直上青云、建功立业的豪 情壮志。李诗的“抽千尺”,刘诗的“吐龙吟”都表达了雄伟的抱负。③不遇于时的叹惋之 情。李诗的“数寸泥”,刘诗的“徒自”,都传达出作者未遇于时的叹惋之情。 【解析】 【14 题详解】 本题主要考查鉴赏文学作品的形象、语言和表达技巧与评价作者的观点态度、思想感情的能 力。 B 项,“真实写出了笋的尽情生长,一夜之间拔节挺长千尺,脱却尘泥而直插青云”理解有 误,“更容”一词的涵义很深刻,这是假设之词,假如容许的意思。李诗后两句的意思是, 假如容许它尽情生长,一夜之间拔节挺长千尺,它自然会脱却尘泥而直插青云之上。 故选 B。 【15 题详解】 本题主要考查评价文章的思想内容和作者的观点态度的能力。 李诗将笋说成是削玉而开,还说如果让一夜抽出千尺,就可以“别却”“泥”,玉是美好的 象征,而泥是污秽的代表,这两处都表达了竹的高洁。刘诗说竹“高节”,“贞心”同样也 是为了表明竹的“高洁”。都表达出坚贞自守的高洁情怀。 李诗,“千尺”还是建功立业的表现,是雄心壮志的代表。刘诗,说竹“耸百寻”,想要“吐 龙吟”,这些是胸怀理想抱负的象征。抒发直上青云、建功立业的豪情壮志之情。 李诗,因为是“更容”,证明还没有抽出千尺,所以是不遇的象征。“更容”一词的反面含 意是,现在是“不容”,不能容许新笋一夜抽千尺,所以它就不可能拔地而起直上青云。这 就包含着深沉的幽怨。刘诗,虽有“高节”而无人欣赏,白白抱有“贞心”,这些都是“不 遇”的体现,抒发不遇于时的叹惋之情。 江西省赣州市会昌县七校 2021 届高三联合月考语文试卷 (二)古代诗歌阅读(本题共 2 小题,9 分) 阅读下面这首唐诗,完成 14~15 题。 题义公 ① 禅房 孟浩然 义公习禅寂,结宇依空林。 户外一峰秀,阶前众壑深。 夕阳连雨足,空翠落庭阴。 看取莲花②净,方知不染心。 【注】①义公:唐代高僧。②莲花:为佛家语,佛教以莲花为最洁,亦指《莲花经》。 14.下列对这首诗的赏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3 分) A.诗为题赞诗也是山水诗,义公禅房点明了身份地点,与义公习禅呼应。 B.空林是禅房背景,空寂的山林为义公安心修禅提供了良好的客观条件。 C.禅房驻足,可仰观高峰,可欣赏深壑,所见之景气象宏大,意境清远。 D.连绵雨后,夕阳斜照,翠影斑驳,庭院阴冷,义公禅房尽显空寂落寞。 15.请结合全诗,简要概括诗歌表达了诗人怎样的情感。(6 分) 14. D【解析】“庭院阴冷,义公禅房略尽显寂落寞”错,应该为清幽淡雅的环境,烘 托了义公的潜心修禅、清心寡欲。全诗以突出“清净”为主,由景清写到心净,层层递进, 相互照应,笔致疏淡,意境清远,淡人心魄,用语明朗轻快,词采清雅秀丽。 15. ①对义公禅房及周围美景的喜爱之情。②对义公追求禅境、超凡脱俗情怀的赞美。 ③对隐逸生活的向往之情。(每点 2 分,言之成理即可) 2021 届高三第一次月考语文试卷 (二)古代诗歌阅读(本题共 2 小题,9 分) 阅读下面这首宋诗,完成 14~15 小题。 题老学庵壁【注】 陆游 此生生计愈萧然,架竹苫茆只数椽。万卷古今消永日,一窗昏晓送流年。 太平民乐无愁叹,衰老形枯少睡眠。唤得南村跛童子,煎茶扫地亦随缘。 【注】 此诗为陆游晚年蛰居故乡山阴(今浙江绍兴)时所作,此时金兵已占领宋朝的 北方领土,宋朝统治者偏安江南一隅。 苫茆:茅草,古人常用于遮盖屋顶防雨水。 14.下列对这首诗的赏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3 分) A.首联描述了老学庵的概况,由竹子搭建、茅草覆盖而成,十分简陋。 B.诗人把老学庵当作自己的精神家园,可以在书斋中读书度过一整天。 C.颈联写诗人虽年老退居山阴,却依然心系天下,为天下太平、百姓生活无忧而感 到高兴。 D.尾联是对诗人日常生活境况的描述,照应首联中的“萧然”,同时充满生活气息。 15.诗人为什么“少睡眠”?请根据诗歌内容简要概括。(6 分) 14.C “为天下太平、百姓生活无忧而感到高兴”分析错误,“太平民乐无愁叹”是 说国土沦丧,百姓安于现状,只有高兴而没有愁叹,诗人为此而感到愤懑。 15.答案:①生活窘迫,心生忧愁。②诗人年事已高,身体衰弱难以入睡③当朝统治 者偏安江南一隅,无所作为,百姓只有高兴而无愁叹,诗人为此而忧虑。(意思对即可) 江西省南昌市 2021 届高三语文摸底测试卷 (二)古代诗歌阅读(本题共 2 小题,9 分) 阅读下面这两首唐词,完成题目。(9 分) 八月十五夜月(二) 杜甫 稍下巫山峡,犹衔白帝城。气沈奎浦暗,轮仄[注]半搂明。 刁斗皆催晓,蟾蜍且自倾。张弓倚残魄,不独汉家营。 【注】轮仄:像车轮一样倾斜。 14.下列对这首诗的赏析,不正确的一项是(3 分) A.这首诗是诗人避乱蜀中时写下的诗作,描写了十五之夜的月色苍茫,情感基调悲伤苍 凉。 B.前两联写月亮渐渐落人巫山深峡,却犹自被白帝城衔挂着。江上雾气沉沉,如车轮般 倾斜的圆月依然把半座楼照得通明。 C.后两联写刁斗敲响了催晓的声音,月宫的蟾蜍也随之倾斜。此时。诗人不禁联想起离 乡戍边 “汉家营”的士卒。 D.诗中将月亮与“刁斗”“张弓”“残魂”等意象相关联,联想丰富,“不独”为全诗沉 郁的格调增添了一抹亮色。 15.同是写月夜,这首诗与作者同一时期写的《月夜》(“今夜鄜州月,闺中只独看”)在情 感表达和景物描写方面有何不同?(6 分) 江西省南昌市 2021 届高三入学调研试语文试卷 1 (二)古代诗歌阅读(本题共 2 小题,9 分) 阅读下面这首词,完成 14~15 题。 鹧鸪天·离豫章别司马汉章大监 辛弃疾 聚散匆匆不偶然,二年遍历楚山川。但将痛饮酬风月,莫放离歌入管弦。 萦绿带,点青钱,东湖春水碧连天。明朝放我东归去,后夜相思月满船。 【注】作者此前在江西、湖北等地任职,调动频繁。词中“青钱”指荷叶。 14.下列对这首词的赏析,不正确的一项是(3 分)( ) A.词的首句点题,道出离别已成为常态,次句说明近年行迹,照应“匆匆”二字。 B.词中以“绿带”“青钱”比喻湖水荷叶,生动传神;用动词“萦”“点”更激活了词句 意境。 C.词的结句“后夜相思月满船”借助月光写相思,是我国古典诗词中一种常见的写法。 D.词的上片于叙事中抒发了相思之情,下片于写景中抒发了离别之情,可谓妙合自然。 【答案】D 【解析】本题考查对原诗内容的理解和分析能力。这是一道综合考核诗歌的形象、语言、表 达技巧和思想情感的题目,每个选项一个考点,几乎涵盖诗歌的所有内容,注意结合全诗进 行分析,主要的错误是意象的含义不对,手法不准确,手法的解说和艺术效果的分析不对, 语言方面主要是风格不正确,内容一般为曲解诗意,答题时注意仔细辨析。题中 D 项,“上 片于叙事中抒发了相思之情,下片于写景中抒发了离别之情”对这首词上下片所抒发的情感 的理解有误。应该是:词的上片于叙事中抒发了离别之情,下片于写景中抒发了相思之情。 故选 D。 15.王国维在《人间词话》中评辛词说:“幼安之佳处,在有性情,有境界。”简析这首词 表现了作者怎样的性情,具有怎样的艺术风格。(6 分) 【参考答案】(1)性情:①面对离别,词人没有黯然伤感,而是直面聚散匆匆的人生,表现 出洒脱、豪放的性情;②他也留恋豫章的山水,留恋故人,却将这柔情隐藏在潇洒的挥手之 中,含而不露。(2)艺术风格:意象鲜明、真切自然,明快俊逸、流丽婉转。 【解析】本题考核评价文章的思想内容和作者的观点态度能力。题干要求分析这首词表现了 作者怎样的性情,具有怎样的艺术风格。“性情”指人的禀性、气质、性格、脾气等,分析 作者的性情就是要求分析作者的性格特点。艺术风格指文艺创作中表现出来的一种带有综合 性的总体特点,可分为艺术家风格和艺术作品风格两种,本题主要分析的是艺术作品风格。 本首诗开头两句写两年之内,作者因频繁调动而心情十分抑郁,现在又值与友人别离之际, 更觉难以为怀,表达了作者对于被频繁调动的牢骚不满情绪。下两句,忽然一转,转到饯别 的宴会上来,写作者只愿意和朋友一起为了美丽的风光而畅饮,而不愿让离别的歌曲深化作 者的别离之愁。从而表现出洒脱、豪放的性情。下片起句写饯别处的东湖美景如画,实是表 达对于豫章的依依眷恋之情。“春水碧连天”,以夸张的笔触,显示出作者对于此地风光的 无比喜爱之倩。结尾两句,想象别后殷切思念朋友的情境,妙在情景交融。从这里可以看出, 他也留恋豫章的山水,留恋故人,却将这柔情隐藏在潇洒的挥手之中,含而不露。 这首诗整体风格特别含蓄蕴藉,体势既整伤又流美。如“绿带”、“青钱”用以状流水、荷 叶之貌,涉笔成趣;“萦”字、“点”字,赋活了景物,而又似信手拈来。“春水碧连天”, 以夸张的笔触,显示出作者对于此地风光的无比喜爱之倩。“后夜相思月满船”借助月光写 相思。这些诗句体现了意象鲜明、真切自然,明快俊逸、流丽婉转的艺术风格。 江西省南昌市 2021 届高三入学调研试语文试卷 2 (二)古代诗歌阅读(本题共 2 小题,9 分) 阅读下面这首诗,完成 14~15 题。 赠刘司户蕡① 李商隐 江风扬浪动云根②,重碇危樯白日昏。 已断燕鸿初起势,更惊骚客后归魂。 汉廷急诏谁先入,楚路高歌自欲翻③。 万里相逢欢复泣,凤巢④西隔九重门。 【注】①唐宣宗大中元年(846 年),诗人奉命出使南郡。次年正月南返时,与被贬去柳州 的刘蕡在长沙一带相遇,诗人写此诗相赠。②云根:指江边山石。③翻:以旧曲制作新词。 ④《帝王世纪》说:“黄帝时,凤凰止帝东园,或巢于阿阁。” 14.下面对这首诗的赏析,不正确的一项是(3 分)( ) A.诗歌首联写景,江风卷起巨浪,拍击着岸边山石;舟船飘荡,桅杆摇晃,满天布满重重 乌云。这里诗人通过想象中的湘江惊涛骇浪的景象,暗喻晚唐王朝政局动荡和险恶。 B.颔联表现刘蕡的坎坷遭际,“已断”句把刘蕡比作展翅万里的北国鸿燕(刘是燕人),刚 刚要施展雄图伟略就很快夭折了;“更惊”句即指此番遭贬。 C.颈联用典,“汉廷急诏”,写贾谊遭贬三年后又被召回长安的故事,这里诗人高度称赞刘 蕡,认为他具有贾谊的抱负和才华,相信他将来一定会受到重用。 D.这首诗以慷慨苍凉的雄浑声调和高昂挺拔的沉郁气势表达情感。诗在愤激之中,寓有深 讽;景语之中,渗透情语。 【答案】A 【解析】本题考查学生鉴赏诗歌的形象、语言和表达技巧、评价文章的思想内容和作者的观 点态度的基本能力。诗歌鉴赏的选择题综合考核诗歌形象、语言、表达技巧和文章的思想内 容,每个选项一个考点,几乎涵盖诗歌的所有内容,注意结合全诗进行分析,注意的错误是 意象的含义不对,手法不准确,手法的解说和艺术效果的分析不对,语言方面主要是风格不 正确,内容一般为曲解诗意或只答表层含义,或故意拔高等。A 项,“这里诗人通过想象中 的湘江惊涛骇浪的景象”分析错误,不是“想象中的湘江惊涛骇浪的景象”,应为“实景”。 故选 A。 15.本诗表达了诗人什么样的思想感情?请结合全诗简要分析。(6 分) 【参考答案】(1)与朋友重逢的喜悦。“万里相逢欢复泣”表现了两人之间真挚深切的友谊。 (2)对好友遭贬的同情和劝勉。颔联表现刘蕡的坎坷遭际,字里行间充满同情;颈联借用 贾谊的典故表达诗人对挚友的劝勉之情。(3)对时局的担忧。首联借景抒情,借写江间风浪 隐喻晚唐王朝政局动荡不安的现状,抒发诗人对国家命运的担忧。(4)对黑暗现实的愤懑。 “凤巢西隔九重门”借贤臣遭贬,备受排斥,表现唐王朝政治腐朽,个人失意的愤激。 【解析】此题考查把握诗歌的情感态度的能力。“分析诗歌的思想感情”的答题步骤为:① 总说全诗(诗歌的某些句子)表现了作者什么样的思想感情;②结合具体的意象、诗句进行 分析。答题时要从多个角度分析,注意题目、注释、和诗中表情达意的关键词语。全诗表达 诗人的思想感情包括:(1)首联,借景抒情,借写江间风浪隐喻晚唐王朝政局动荡不安的 现状,抒发诗人对国家命运的担忧。(2)颔联,表现刘蕡的坎坷遭际,字里行间充满同情; 颈联,借用贾谊的典故表达诗人对挚友的劝勉之情。表达诗人对对好友遭贬的同情和劝勉。 (3)尾联,“万里相逢欢复泣”表现了两人之间真挚深切的友谊,同时表达了诗人对好友 遭贬的同情和劝勉。(4)尾联,“凤巢西隔九重门”借贤臣遭贬,备受排斥,表现唐王朝政 治腐朽,个人失意的愤激。表达了诗人对黑暗现实的愤懑。 江西省南昌市 2021 届高三入学调研试语文试卷 3 (二)古代诗歌阅读(本题共 2 小题,9 分) 阅读下面这首词,完成 14~15 题。 水调歌头·把酒对斜日 杨炎正① 把酒对斜日,无语问西风。胭脂何事,都做颜色染芙蓉。放眼暮江千顷,中有离愁万斛, 无处落征鸿。天在阑干角,人倚醉醒中。 千万里,江南北,浙西东。吾生如寄,尚想三径菊花丛。谁是中州豪杰,借我五湖舟楫 ②,去作钓鱼翁。故国且回首,此意莫匆匆。 【注】①杨炎正是一位力主抗金的志士,由于南宋统治者推行投降政策,他的才能、抱负得 不到施展。②五湖舟楫:传说范蠡助越灭吴后,弃官归隐,泛舟于五湖之上。 14.下列对词中语句的理解,不正确的一项是(3 分)( ) A.起首两句,轻描淡写愁态,夕阳西斜,词人手持酒杯,临风怀想,突发奇问。斜日,实 写景物,点明时间。 B.“胭脂”两句,以乐景衬哀情,写词人问西风:为什么你把所有的胭脂都做了颜料去染 秋荷了,染得它这样红?以此反衬愁怀,颇为沉郁。 C.“天在阑干角”两句,写出了非醉非醒、似醉仍醒的状态,一边收束上片的离愁别绪, 一边又开启下片的心理矛盾。 D.“尚想三径菊花丛”化用陶渊明《归去来兮辞》“三径就荒,松菊犹存”的诗意,也暗 含诗人的软弱和对现实的逃避。 【答案】D 【解析】本题综合考查学生对诗句的理解能力,对诗句内容、技巧以及情感的把握能力。解 答此类题目,首先要审题,即明确题干的要求,如本题的题干要求选出“下列对这首诗的赏 析,不正确的一项”,然后浏览每个选项,再结合诗歌分析,把握正误。D 项,“暗含诗人 的软弱”错误,选项用语太重,从词中来看,“尚想三径菊花丛”化用陶渊明《归去来兮辞》 “三径就荒,松菊犹存”的诗意只是寄寓作者的田园之思。故选 D。 15.整首词抒发了词人哪些复杂的情感?请结合诗句分析。(6 分) 【参考答案】(1)岁月蹉跎、青春难驻之悲慨。起首两句中的“西风”与“斜日”暗含年华 流逝之意。(2)怀才不遇、报国无门之愁思。诗人愤然发问:谁是国中豪杰?写出了英雄无 用武之地的悲愤。(3)欲归隐田园之心情。词人“尚想三径菊花丛”“借我五湖舟楫”,愿 效法陶渊明与范蠡大夫,做个高洁的隐士。(4)飘泊的愁绪。下片“千万里,江南北,浙西 东”三句,词人自言其人生道路:客游他乡,飘泊不定,由此发出人生如寄的感叹。(5)对 故国山河的无限眷恋之情。诗人回首故国,“此意莫匆匆”,还是希望能够为国效力,收复 失地。 【解析】本题考查学生评价文学作品的思想内容和作者的观点态度的能力。解答此类题目, 首先要明确题干的要求,如本题“整首词抒发了词人哪些复杂的情感?请结合诗句分析”, 这是针对全篇设题,然后要根据词的标题、注释、词中的景物和直接表露情感的词语来分析。 答题模式如下:从……中流露出因……而……的情感。写怀才不遇、壮志难酬之愁思,悲壮 而沉郁。开头两句“把酒对斜日,无语问西风”轻描淡写愁态,夕阳西斜,词人手持酒杯, 临风怀想,突发奇问,“斜日”,除了实写景物,点明时间外,同时还有虚写年华流逝之意, 暗寓岁月蹉跎、青春不再的感慨;“中有离愁万斛,无处落征鸿”,词人化用庾信“谁知一 寸心,乃有万斛愁”句,以“万斛”言愁之可量,量而不尽,使抽象无形之愁,化为形象具 体之物,紧接着“无处”一句,再次极言愁之多,强化愁情:离愁满江,竟连飞鸟立足栖息 的地方都没有,何况人;“吾生如寄,尚想三径菊花丛”化用陶渊明《归去来兮辞》“三径 就荒,松菊犹存 ”的诗意,“借我五湖舟楫,去作钓鱼翁”化用范蠡的典故,寄寓田园之 思;“谁是中州豪杰”,答语很显然:国中豪杰舍我其谁,而英雄又何处可用武,无奈,请 助我浪迹江湖的舟楫,我愿效法范蠡大夫,做个钓鱼隐士,真实反映了词人遭受了人生的种 种挫折,抱负未得施展,理想不能实现,从而憔悴失意,无可奈何的苦衷;“故国且回首, 此意莫匆匆”,笔调顿挫,在那股去国离家,退隐田园的感情洪流奔腾汹涌之时,骤然放下 闸门,从而强烈表现了词人立志报效国家的拳拳之心,倾吐了对故国山河的无限眷恋,形象 生动地再现了词人既欲摆脱一切,又彷徨无地的心态。 江西省南昌市 2021 届高三入学调研试语文试卷 4 (二)古代诗歌阅读(本题共 2 小题,9 分) 阅读下面这首诗,完成 14~15 题。 哀郢二首①(其二) 陆游 荆州十月早梅春,徂岁真同下阪轮②。 天地何心穷壮士,江湖从古著羁臣。 淋漓痛饮长亭暮,慷慨悲歌白发新。 欲吊章华无处问③,废城霜露湿荆榛。 【注】①哀郢:本是屈原《九章》中的篇名,陆游借以为题。郢,春秋战国时期楚国的都城, 在今湖北江陵附近。②徂岁:言岁月流逝。下阪轮:下坡的车轮。③章华:指章华台,楚国 离宫。 14.下列对这首诗的赏析,不正确的一项是(3 分)( ) A.首联先说荆州十月已是早梅初开的小阳春气候了,接着运用比喻的修辞手法,将时光的 流逝比作下坡的车轮。 B.颔联紧承首联,由岁月轮转联想到人事代谢,感叹有很多像屈原一样被放逐的人,但也 认为天地不会困住有壮志的人。 C.颈联意境苍凉而悲壮,抒发了诗人心中那无法排解的报国无门的孤独、怨愤、惆怅、苦 闷,深化了颔联的悲情。 D.这首诗首联和尾联皆写景,遥相呼应,思路缜密,结构严谨;中间两联直抒胸臆,感情 浓郁,情因景而发,主旨鲜明。 【答案】B 【解析】本题考查学生对诗歌综合赏析能力。此类题综合考查诗歌的形象、语言、表达技巧 和思想情感等,每个选项一个考点,几乎涵盖诗歌的所有内容,注意结合全诗进行分析,主 要的错误是意象的含义不对,手法不准确,手法的解说和艺术效果的分析不对,语言方面主 要是风格不正确,内容一般为曲解诗歌意思,答题时注意仔细辨析。本提要求选出“对这首 诗的赏析,不正确的一项”,B 项中“但也认为天地不会困住有壮志的人。”表述错误。“天 地何心穷壮士”正确解释为“天地何曾有导致壮士图穷困厄的心”自古以来,皆因人事之非, 以至于很多像屈原一样的忠臣被流放江湖。故选 B。 15.诗的尾联勾画了一幅怎样的图画?具有怎样的深刻意蕴?请简要分析。(6 分) 【答案】B 【解析】本题考查鉴赏景物形象能力。解答此类题型可以从内容、手法、情感三个角度来解 答。本题中,让分析尾联的景物形象和意蕴作用,结合诗歌尾联可以看出:尾联勾画出一幅 荆榛满地、霜露侵袭的惨淡的废城景象。意蕴:尾联上下两句通过郢都古今盛衰的强烈对比, 表达了诗人对故土沦丧的痛惜;尾联借景抒情,眼前之景的惨淡,透露出诗人报国无门的苦 闷与孤独。

资料: 29.3万

进入主页

人气:

10000+的老师在这里下载备课资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