甘肃省兰州市兰大附中2020届高三历史5月月考试题(Word版附解析)
加入VIP免费下载

甘肃省兰州市兰大附中2020届高三历史5月月考试题(Word版附解析)

ID:452565

大小:156.29 KB

页数:10页

时间:2020-12-23

加入VIP免费下载
温馨提示:
1. 部分包含数学公式或PPT动画的文件,查看预览时可能会显示错乱或异常,文件下载后无此问题,请放心下载。
2. 本文档由用户上传,版权归属用户,天天资源网负责整理代发布。如果您对本文档版权有争议请及时联系客服。
3. 下载前请仔细阅读文档内容,确认文档内容符合您的需求后进行下载,若出现内容与标题不符可向本站投诉处理。
4. 下载文档时可能由于网络波动等原因无法下载或下载错误,付费完成后未能成功下载的用户请联系客服处理。
网站客服:403074932
资料简介
最新高考模拟文科综合卷 第 I 卷(选择题) 在每小题给出的四个选项中,只有一项是符合题目要求的。 1.“五福”最初出自上古记言散文《尚书·周书·洪范》,代表五个吉祥的祝福,即寿、富、 康宁、修好德、考终命。然而《韩非子·解老》却称:“全寿富贵之谓福。”这种变化实际 上反映出当时 A. 小农生活条件的改善 B. 贵族政治体制被破坏 C. 民族文化认同 形成 D. 儒家思想影响的扩大 【答案】B 【解析】 【详解】由战国时期韩非子称“全寿富贵之谓福”可知,最初古人心目中的“五福”是不包 括贵这一美好追求的,这是因为春秋战国时期的世卿世禄制度阻碍了庶人进入“贵”的阶层 的可能性。到战国时期,“贵”成为社会吉祥祝福之一,这反映出以世卿世禄制为特征的贵 族政治遭到破坏,B 选项符合题意;AC 两项由材料中不能得出,排除;韩非子属于法家学派, 与儒家思想无关,D 选项排除。故答案为 B。 2.《齐民要术》强调,种葵应“近州郡都邑有市之处,负郭良田三十亩”,种芜菁要“近市良 田一顷”,种胡荽要“近市负郭良田一亩”,种红蓝花也要“负郭良田一顷”。这一农学认识主 要源于 A. 大土地所有制的发展 B. 农业技术水平的提高 C. 精耕细作农业的探索 D. 农业商品化生产实践 【答案】D 【解析】 【详解】由材料“近州郡都邑有市之处”、“近市”、“负郭”等信息可知,《齐民要术》认为 农业的发展需要靠近市场,以增加收益。这一认识实际上体现出对农产品商品化发展的这一 现实认可,D 选项符合题意;中国古代社会以小农经济为主,A 选项说法错误,排除;材料未 涉及农业技术水平提高,B 选项排除;精耕细作指的是在有限的土地上尽可能的提高单位面积 产量,材料未涉及,C 选项排除。 3.苏轼赞扬颜真卿,“颜公变法出新意,细筋入骨如秋鹰”,也白嘲“我书意造本无法,点画 信手烦推求” 据此可知,苏轼 A. 主张书写不拘成规 B. 推崇书法表情达意 的 。C. 积极倡导书体革新 D. 要求细化楷体规范 【答案】A 【解析】 【详解】材料“我书意造本无法,点画信手烦推求”表现的是苏轼不拘成规,以自出新意为 特征的书法观,A 选项符合题意,D 选项排除;B 选项说法与材料无关,未涉及,排除;材料 未涉及倡导书体革新,C 选项排除。故答案为 A。 4.明代规定户部吏不用赣、浙、苏、松(江)人,清代户部司官也不用苏、松、常、杭、嘉、 湖人。据下面的图片史料推断,明清两代如此限制的用意是 A. 保证赋税的正常征收 B. 警惕地方的经济渗透 C. 确保地方秩序的稳定 D. 加强对南方民族的监管 【答案】A 【解析】 【详解】由图片信息可知,南方部分赋税对全国经济影响较大,而户部掌管全国的赋税征收, 因此对户部官员任用有限制,唯恐影响这些地区的税收,A 选项符合题意;BCD 选项明显与材 料无关,未涉及,排除。故答案为 A。 5.天津城的历史不长,从直洁寨算起,至今不过 600 余年。然至 19 世纪末,天津“由一个近 畿的府属县城,发展为仅次于上海的全国第二大商业和港口贸易城市”,也就用了几十年时间。 近代天津崛起的主要原因是 A. 临近京畿 B. 开埠通商 C. 洋务倾斜 D. 列强汇集 【答案】B 【解析】 【详解】由材料信息可知,19 世纪中叶以来,天津由一个近畿的府属县城,发展为仅次于上 海的全国第二大商业和港口贸易城市。由近代天津城市的特征可知,天津的发展与其开埠通 商、城市工商业繁荣相关,B 选项符合题意,A 选项排除;CD 选项与材料无关,排除。故答案为 B。 6.1916 年,“双十节”庆祝活动规模盛大,打破了民国建立以来庆祝活动的纪录。正如某报 道所称:“共和重昭,阴霾肃清,人民皆以诚意祝祷……盛况,迥非往年所可比。”据此可 知,当时中国 A. 新文化运动已席卷全国 B. 国民民主参政意识增强 C. 临时政府统治基础稳固 D. 复辟帝制行为有违潮流 【答案】D 【解析】 【详解】由材料信息“1916 年,‘双十节’庆祝活动规模盛大”、“共和重昭,阴霾肃清”可 知,各界民众因为共和制度失而复得而倍感珍惜,这说明袁世凯复辟帝制行为不得人心,D 选 项符合题意;A 选项中的席卷全国说法与材料无关,排除;材料未涉及国民的民主参政意识, B 选项排除;临时政府的统治基础十分薄弱,C 选项排除。故答案为 D。 7.1940 年 7 月,中共中央指出“未曾有的困难局面与未曾有的投降危险正在急速到来”,要求 利用日美之间的矛盾,团结包括国民党内的“一切可以转变的部分”,全党“把自己作为全国 抗日力量聚集的中心”。基于这一指示精神,八路军 A. 掀起了根据地整风运动 B. 全力配合正面战场的抗战 C. 策划并发动了百团大战 D. 加强了根据地政权的建设 【答案】C 【解析】 【详解】根据材料关键信息“1940 年 7 月”、“未曾有的困难局面与未曾有的投降危险正在急 速到来”结合所学知识可知,当时中华民族既面临日本侵略的压力,又面临国民党内部投降 的风险,为了振奋全国人民的士气,中国共产党发动了百团大战,提高了共产党的威望,打 击了日本侵略军的嚣张气焰,C 选项符合题意;整风运动是在中国共产党党内进行的一次思想 政治建设,A 选项排除;BD 选项是对材料主旨的误读,排除。故答案为 C。 8.下表所列史实说明 A. 体育往往被赋予特殊意义 B. 发展体育可以张扬国威 C. 人民体育体制的逐步确立 D. 体育的教育功能被挖掘【答案】A 【解析】 【详解】材料中的“体育强国”、“体育救国”体现的是体育运动和政治相结合,毛泽东的题 词突出了人民体育的意义,中华全国体育总会更是把体育作为维护国家主权的有力武器,因 此 A 选项符合题意;BC 两项说法片面,与材料中的部分主张不符,排除;D 选项中的“教育 功能”与材料主旨不符,排除。故答案为 A。 9.在做过大量调查之后,苏格拉底指出,“真正的智慧是神的财产”,“人的智慧是很少的或 是没有价值的”。在神看来,“最聪明的人是像苏格拉底一样明白自己的智慧实际上毫无价值 的人”。为此,苏格拉底 A. 批判智者忽视道德 B. 维护城邦集体利益 C. 提出“认识你自己” D. 否定神的绝对权威 【答案】C 【解析】 【详解】由材料信息可知,苏格拉底肯定了知识,同时又认为即使“最聪明的人”也应该认 识到自己的不足,这表现对道德的推崇,在哲学意义上发现了“自我”,C 选项符合题意;A 选项说法不符合材料主旨,排除;材料未涉及对城邦集体利益的维护,B 选项排除;材料未涉 及对神的权威的否定,D 选项排除。故答案为 C。 10.下面的美国漫画《无妄之灾》从本质上说明,美国民众 A. 基层政治参与意识淡薄 B. 对现有政党制度不满 C. 私权法律保护观念强烈 D. 对社会治安状况担心 【答案】B 【解析】 【详解】材料中“大选”调查员遭遇了“无妄之灾”,表现了美国民众对总统大选的漠视,从 本质上表明美国人民对现有的政党制度不满,B 选项符合题意;A 选项属于对材料的误读,材料强调的是美国人民对政党制度的不满,排除;私权法律保护观念强烈的说法与材料无关,C 选项排除;材料与社会治安状况无关,D 选项排除。故答案为 B。 11.1927 年,苏联国家收购到的粮食总量只有 3 亿普特,比 1926 年的 4.28 亿普特减少了 30%。 同样,“一五”计划实施时,我国也出现了粮食收购危机——收支相抵,库存减少 40 亿斤, 形势相当严峻。上述情形均反映出当时两国 A. 工业化潜在需求旺盛 B. 粮食欠收形势十分严峻 C. 工业化政策脱离实际 D. 统购政策损害国民利益 【答案】A 【解析】 【详解】联系材料和所学知识可知,中苏两国在大规模工业化启动之前,均发生了粮食收购 危机,这种危机,实际上的根源于两国农业生产发展的落后与大规模工业化发展需求之间的 矛盾,A 选项符合题意;农业生产发展落后,并不意味粮食歉收,B 选项排除;CD 选项说法不 符合材料主旨,排除。故答案为 A。 12.有观点指出,“交通工具的影响……世界史不是过去一直存在的;作为世界史的历史是结 果”。从全球化发展的历史进程来看,全球化既不是甜蜜的糖果,也不是酸涩的苦果。上述认 识的宣扬 A. 适应了西方民粹主义需要 B. 加速了人类历史发展进程 C. 加剧了全球化的不确定性 D. 有助于全球化的良性发展 【答案】D 【解析】 【详解】材料中前一半肯定了交通工具发展对世界整体发展的重要性,后一半指出经济全球 化是一把双刃剑,要辩证的看待经济全球化的影响,这有助于正确认识经济全球化,推动全 球化的良性发展,D 选项符合题意;平民化是民粹主义政治运动的本质特征,A 选项排除;BC 选项与材料无关,未涉及,排除。故答案为 D。 第Ⅱ卷(非选择题) (一)必考题 13.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一 英国思想家霍布斯(1588-1679)认为,由于人的邪恶天性,自然状态中的人们不 断处于暴力死亡的恐惧和危险中,“然而人类是有超出这种状态的可能的,而这种可能一部 分由于情感,一部分由于他的理性而构成”。为了避免人类在相互侵犯中自我毁灭,具有理性自觉的人类相互妥协,让渡权利给一个人格化的伟大的“利维坦”(国家)。 ——摘编自万斌、罗维《论政治妥协》 材料二 我国古代思想家强调“和合”,并不否认事物的本来矛盾和进行必要的斗争。“和 合”思想包含了承认差别的内容,而非无原则地融合。从这点上说,和合文化有助于我们认 识事物的矛盾并正确掌握斗争的尺度。因此“和合文化无疑可以为我们提供有中国特色的评 判国际关系的价值标准”,“而且应该成为我们在国际反霸斗争中的有力思想武器”。 ——摘编自韩卫东、韩耀东

资料: 29.3万

进入主页

人气:

10000+的老师在这里下载备课资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