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0届湖南省宁乡市实验中学励志部高一语文模拟试题及答案
加入VIP免费下载

2020届湖南省宁乡市实验中学励志部高一语文模拟试题及答案

ID:449902

大小:1.31 MB

页数:12页

时间:2020-12-23

加入VIP免费下载
温馨提示:
1. 部分包含数学公式或PPT动画的文件,查看预览时可能会显示错乱或异常,文件下载后无此问题,请放心下载。
2. 本文档由用户上传,版权归属用户,天天资源网负责整理代发布。如果您对本文档版权有争议请及时联系客服。
3. 下载前请仔细阅读文档内容,确认文档内容符合您的需求后进行下载,若出现内容与标题不符可向本站投诉处理。
4. 下载文档时可能由于网络波动等原因无法下载或下载错误,付费完成后未能成功下载的用户请联系客服处理。
网站客服:403074932
资料简介
宁乡市实验中学励志部高一选科分流考试模拟试卷 语文(一) 第 1 页 共 8 页 2020 年湖南省宁乡市实验中学励志部高一选科分流考试模拟试卷 语 文(一) 本试卷共 22 题,共 150 分,共 10 页。考试结束后,将本试卷和答题卡一并交回。 注意事项:1.答题前,考生先将自己的姓名、准考证号码填写清楚,将条形码准确粘贴在条形码区域内。 2.答题时请按要求用笔。 3.请按照题号顺序在答题卡各题目的答题区域内作答,超出答题区域书写的答案无效;在草稿 纸、试卷上答题无效。 4.作图可先使用铅笔画出,确定后必须用黑色字迹的签字笔描黑。 5.保持卡面清洁,不要折叠、不要弄破、弄皱,不准使用涂改液、修正带、刮纸刀。 一、现代文阅读(36分) (一)论述类文本阅读(本题共3小题,9分)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1~3题。 “生生美学”具有无穷生命力 曾繁仁 “生生美学”这一概念来自《周易》,所谓“生生之谓易”“天地之大德曰生”。“生生”意即“生命的 创生”,是我国古代哲思与艺术的核心所在。长期以来,许多哲学界与美学界的前辈学者就“生生”作了自 己的探索。我国著名哲学家方东美明确将中国哲学精神概括为“生生”即“生命的创生”,而一切艺术均来 源于体贴生命的伟大。这种阐释形成“生生美学”的雏形。“生生美学”是一种相异于西方古典认识论美学 的中华民族自己的美学形态,独具特色与魅力。而且,体现这种“生生美学”的中国传统艺术如国画、书 法、戏曲、琴艺与民间艺术至今仍具有无穷生命力,它们就存在于现实生活之中,因此这种“生生美学” 也是鲜活的。 “生生美学”是一种古典形态的“天人相和”的生态之美。过去,我们认为“天人相和”是前现代的产物, 所以没有勇气说这就是中国的生态美学,只说是生态审美智慧。但事实告诉我们,中国长期的农业社会以 及由此产生的“天人合一”文化形态,决定了尊重自然、顺应自然的生态观在中国具有原生性特点。这种 原生性的生态文化,曾经极大地影响了现代西方学者生态观的形成。“天人相和”的生态之美不仅仅是一般 的生态智慧,而是具有原生性并活在当代的生态理论。“天人相和”所构成的人与自然亲和的“中和之美”, 与古希腊强调科学的、比例对称的“和谐之美”是不同的。所谓“天人相和”具有明显的“生命创生”的 内涵,天地相交、风调雨顺、万物生长就是一种美的形态。 “生生美学”是一种“阴阳相生”的生命之美。“生生美学”是一种东方的生命之美。这种生命之美包含万 物化生、宇宙变化等极为丰富的内涵,而且体现出“天地与我为一,万物与我并存”的理念,是一种古典 的生态整体论与生态平等论。特别可贵的是,《周易》揭示了包括艺术创造在内的万事万物生长演化的规律, 即“一阴一阳之谓道”。这不仅是万物生长之道,而且是艺术创造之道。中国艺术是一种虚实相生的生命艺 术,形成特有的艺术生命体。阴阳之道还概括了艺术创造特有的规律,即凭借阴阳虚实的对比产生一种艺宁乡市实验中学励志部高一选科分流考试模拟试卷 语文(一) 第 2 页 共 8 页 术生命力。例如,国画就是通过白与黑、浓与淡的对比形成一种艺术生命力。 “生生美学”还是一种“日新其德”的含蓄之美。“生生美学”作为一种含蓄的美,体现中国传统艺术的无 限风光,是一种“言外之意”“象外之象”与“味外之旨”。诗歌之“意境”、绘画之“气韵”、山水园林之 “写意”、书法之“神韵”等,说的都是中国传统艺术的含蓄之美,可以说是意味无穷。 “生生美学”化育于十几亿中国人的生活,蕴含在在让我们流连忘返的无数民间艺术之中,寄托着我们绵 绵的乡愁与无尽的情思,需要我们好好体悟、好好研究。 (选自 2017 年 10 月 20 日《人民日报》,有删改) 1.下列关于“生生美学”的理解和分析,正确的一项是 A.“生生美学”中的“生生”一词出自《周易》,而“生命的创生”这一具体理解,是由著名哲学家方东美 最先提出的。 B.“一切艺术均来源于体现生命的伟大”,这一观点系统地阐释了“生生美学”的本质思想,直指我国古代 艺术的核心。 C.中国传统艺术如国画、书法、戏曲、琴艺与民间艺术等,都体现了“生生美学”精神,一直具有无穷的 生命力。 D.“生生美学”强调人与自然相和的“中和之美”,形式上虽与古希腊的“和谐之美”有所不同,但在本质 上却并无差别。 2.下列对原文论证的相关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文章第二段通过对“天人相和”的认知过程、特点及内涵的分析,说明了“天人相和”的生态观影响了 古希腊“和谐之美”生态观的形成。 B.文章第三段论证了“生生美学”呈现出“阴阳相生”的生命之美,既揭示了世间万物生长的规律,也揭 示了艺术创造的规律。 C.文章第四段列举例子,论证了“生生美学”具有意味无穷的含蓄之美,这在中国的传统艺术形式中有所 体现。 D.文章对“生生美学”的起源、发展和特点进行了梳理,以此证明其作为原生性的中国美学,始终鲜活地 存在于现实生活中。 3.根据原文内容,下列说法不正确的一项是 A.“生生美学”作为中华民族独具特色的美学形态,彰显生命之美,崇尚人与自然的相亲相和,反对单纯 表现自然之美。 B.在“生生美学”理论的构建过程中,我们曾经一度缺乏必要的自信,只能以“审美智慧”来定义,而不 敢称其为中国的美学理论。 C.“瑞雪兆丰年”是中国年画中常见的题材,表现的是寒凝大地、雪孕万物的美的形态,蕴含着“天人合 一”的理念。 D.齐白石画虾,寥寥数笔;活泼灵动,对水不着一墨,代之以大片空白,却使整幅画神韵充盈,凭借阴阳 虚实对比而使作品获得艺术生命力。 (二)实用类文本阅读(本题共3小题,12分)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 4~6 题。 “稻香世家”的读书哲学 冯先生是地地道道的农民家庭出身,后来他自己称之为“稻香世家”。因为家贫,总是要借债交学费, 经常面临辍学危机。为了抵御贫穷,即使年龄小,他也知道拼命劳动。 1937 年,冯先生小学毕业,学校因为日本入侵,停办了。此后四年的辍学时间,他一边劳动,一边自 由阅读,读书成了他生活最重要的内容。一本《三国演义》读了好多遍,因为没有别的书可读,于是故事 读完读诗词,诗词读完读点评。少年劳动者,被书中的字句所吸引,思想进入另外一个世界。身边的现实宁乡市实验中学励志部高一选科分流考试模拟试卷 语文(一) 第 3 页 共 8 页 世界是苦难的叠加,满是劳累、辛苦和亡国奴的滋味,身上担子沉重,但书中的世界是美好的、诗意的, 令人心生向往。读书成了慰藉,成了享受,读书在生活之上搭起精神瞭望台。 就这样,冯先生在劳动之余拼命读书,割草、挖泥、种地、放羊,他竟然都带着书,有空就读。特别 是夜晚,那是冯先生完整的阅读时间。《水浒传》《西厢记》《古文观止》《史记菁华录》《唐诗三百首》 《宋词三百首》《古诗源》《陶庵梦忆》等等都是在这个时期阅读的。这个时期,冯先生还开始了绘画, 照着《芥子园画谱》描就是他最初的功课。 冯先生 17 岁的时候,才有机会读初中,初中毕业的时候,冯先生已经开始在无锡的报纸上发表作品, 有诗词有散文,这对当时那个“文艺青年”无疑是巨大鼓舞。1945 年抗战胜利后,冯先生还有过一年的苏 州美专的学习经历,后来因为美专搬回苏州而再次失学。这个时期的冯先生,已经能够依靠教书生存,苦 学正在给他的人生带来改变。读书作文,让冯先生迈向新的人生高度。 冯先生真正进入做学问的状态,是步入无锡国专之后。导师的学术引领,也是发生在这个时期。他至 今记得国专的很多课程,比如朱东润先生开设的《史记》和《杜甫》课,声情并茂的朗诵之外,就是各家 观点的详细征引,自己的结论一定是在比较各种资料之后才能得出。王蘧常先生讲《庄子》,一个学期没 有完成《逍遥游》一篇,但感觉却是惊人的,因为学生们真正体会到学问的深刻和博大。还有童书业讲《秦 汉史》,所有的史料几乎都能背出来,让人看到了学问的境界,真是山外青山。没有证据,就没有结论, 不穷尽资料,就没有发言权——这个学术真理,就是在无锡国专的时期深入冯先生的心底。也就是在这个 时期,对于中国文化,他有了全面深刻的认识。很多年以后,在为刘桂秋《无锡国专编年事辑》作序时, 冯先生总结国专对自己的影响,深情地写道:“生我者父母,长我者母校也。” 冯先生至今听不得任何人的抽泣之声,因为早年他常常在母亲的抽泣中醒来。明天的粮食又没有着落, 母亲躲在厨房里,独自一人难过。年幼的冯先生,心中不免一阵阵彻骨的疼痛。冯先生记得很多恩人的名 字,在家里无米下锅的时候,他们送来了宝贵的南瓜。冯先生一直喜欢南瓜,旅行所到之处,如果遇到南 瓜,他常常流连不已。在他的书桌上,常年摆放着南瓜,读书间歇,抬头就能看到。他的书斋号为“瓜饭 楼”,是刘海粟为他撰写的,为的就是纪念“以瓜当饭”的岁月。 冯先生从苦难岁月走来,他不愿意忘记那些苦难,甚至有点“感恩”的念头。其实,让冯先生获得个 人解放的是苦学,因此冯先生一直提倡自学,对于那些出身寒门的学子,总是充满同情理解并全力支持。 苦难不是动力,克服苦难的精神才是动力,人生难免遇风雨,怕的是缺乏抗击风雨的精神。 (选自 2017 年 1 月 22 日《人民日报》) 相关链接: 我又穿越米兰、罗布泊、三陇沙入玉门关,查实了玄奘自于阗回归长安的最后路段。我还经历了前后 二十年的时间,查证了项羽不死于乌江的历史真相。我的学术道路,是重视文献记载,重视地面遗迹的调 查,重视地下发掘的新资料。三者互相印证,才作定论。 ——冯其庸九十又三于瓜饭楼 4.下列理解和分析,不符合文意的一项是 A. 冯先生出生在一个贫穷的农民家庭,年龄还小的时候,就知道拼命劳动,花费了不少苦力,读书要靠借宁乡市实验中学励志部高一选科分流考试模拟试卷 语文(一) 第 4 页 共 8 页 债交学费,还面临辍学危机。 B. 冯先生年轻时,还一度对文学创作产生了兴趣,初中毕业的时候他创作的诗词、散文等作品已经在无锡 的报纸上发表了。 C. 抗战胜利后,冯先生到苏州求学又再次失学,然而这时它的苦读与写作对人生的积极作用开始显现,生 活境遇得到改善,人生境界得到提升。 D. 冯先生进入无锡国专后,才开始做学问,导师的引领最关键,正是朱东润、王蘧常、童书业等国学大师 把冯先生引入了学术的殿堂。 5.下列对材料有关内容的分析和概括,最恰当的两项是 A. 1937 年,冯先生小学毕业,学校因为日本入侵,停办了。此后四年,他她虽然也没有中断自由阅读,但 是劳动是他的主要任务。 B. 冯先生酷爱读书,读书使他置身于一个美好的精神世界。劳动之余,他还是拼命读书,割草、挖泥、种 地、放羊,他竟然都带着书,一有空就读书。 C. 初中时期,冯先生阅读了许多书籍。如《水浒传》《西厢记》《古文观止》《史记菁华录》等,这位胖之 后的写作与研究打下了坚实的基础。 D. 冯先生的学术研究,重视地面遗迹的调查,如玄奘回归长安后的路段、项羽不死于乌江等重大事件,他 都是根据实地调查结果做定论。 6. 结尾处“冯先生从苦难岁月走来,他不愿意忘记那些苦难,甚至有点‘感恩’的念头”怎样理解?请结 合全文谈谈你的看法。 (三)文学类文本阅读(本题共3小题,15分)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 7~9 题。 告别 安黎 世间万物,尤其是凡为生命,无时无刻不处于告别的过程中:一夜过后,意味着与昨天的告别;跨过 春节的门槛,意味着与昨岁的告别;背起行囊远行,意味着与家乡的告别;穿上一件新衣,意味着与旧衣 的告别……没有仪式,甚至没有预兆,告别总是在人的不经意间不期而至。 相较于其他时段,九月份告别的气氛似乎更为浓郁一些。成熟的果子要告别树木、收割的庄稼要告别 土地、轮回的气候要告别炎热,而一茬茬的学子,也各怀心事,或向小学告别,或向中学告别,或向大学 告别。告别的客体不同,主观情绪也会有所差异:有人欢喜,有人惆怅;有人欢呼雀跃,有人落落寡欢; 有人眉开眼笑,有人愁眉苦脸;有人的心像彩色的气球凌空飞翔,有人的心像掉入冰窖的铅球愈发地沉潜。 站在临界点上的告别,并不能简单化地以好坏而论。服刑期满的犯人向监牢告别,拥抱的是自由;离 岸的舟船向码头告别,憧憬的是远方;沉沦的灵魂向堕落告别,显示的是自我救赎。反之,奔驰的火车向 铁轨告别,接踵而至的是灾难;蓬勃的草木向土壤告别,导致的是叶枯木朽;游离的人性向道德告别,面 临的则是兽欲的泛滥和恶行的猖獗。 告别,既是行为上的掉头,更是心理上的调试。过去,已经飘逝,欣慰也好,悔恨也罢,皆无济于事;宁乡市实验中学励志部高一选科分流考试模拟试卷 语文(一) 第 5 页 共 8 页 未来,正在招手,呼唤着稳健前来,期待着花红果绿。然而,从此到彼,从这样到那样,是否水土不服, 是否获得大于失去,这些还都尚且未知。人毕竟不是货物,可以在装卸工的随意移位搬动中无觉无知;人 也不是木头,可以在木匠的任意切割拼接中无伤无痛。人天生就是情感极其丰沛而又敏感的生灵。一缕微 风就能将心里的一湖春水吹皱。情绪的起伏跌宕决定了人告别时的优柔寡断,其犹疑,其踯躅,其瞻前顾 后,全都淋漓尽致地呈现而出。也许,曾经是那样急切地想逃离过去,但当过去真的过去,人心里涌动的, 却有可能是对过去的留恋。 告别有时候是自愿的选择,有时候是被动的服从,比如工作中的“跳槽”、事业中的钟意、爱情中的 牵手,皆属于自己“手执牛耳”。然而,人仅有的两只手,是决然难以同时降伏多头牛的,于是,在一群 牛中,只紧拽某一头牛的耳朵,无疑就宣告了对其他牛的无奈放弃。而放弃,就是一种不是告别的告别: 抱住西瓜,就是对芝麻的告别;执着瘦高,就是对矮胖的告别。与主动告别相对应的,还有被动的告别。 这样的告别,人纵然再心有不甘、情有不愿,却不得不随波逐流。在这个时候,人宛若被铁丝牢牢捆住手 脚并被抛入漩涡中的漂流者,挣扎显得多余,搏击纯属徒劳。左右不了沉浮,抓不住一根稻草,就只好顺 其自然,听天由命了。至于最终漂向何方、结局如何,漂流者几乎无权过问,得由蛮橫的浪涛来定夺。这 等告别,最典型的莫过于时间的流逝和年岁的更迭。在浩瀚无涯的时空里,人只是一粒微不足道的尘埃。 尘埃阻挡不了时间的突飞猛进,也对抗不了年龄的累积叠加,只能和飘逝的时间频繁地挥手,向后退的年 龄不断地致意。 从个体的角度看,在某种意义上,告别是对生命的修正与勘校。告别了野蛮,才能靠拢文明;告别了 虚伪,才能趋向真诚;告别了肤浅,才能走向深刻丰富;告别了狭隘,才能拥有宽厚博大;告别了黑夜, 才能沐浴晨曦丽阳……告别,去掉生命的累赘脂肪,促成精神的规整有序,从而让灵魂散漫的字词,排列 成一行行优美的诗句,抑或装订成一册图文并茂的典籍。 (选自《美文》,有删改) 7.下列对文本相关内容和艺术特色的分析鉴赏,不正确的一项是 A.第二段在描述九月份的种种告别时运用了拟人的修辞手法,赋予了成熟的果子、收割的庄稼和轮回的气 候以人的思想情感。 B.这篇散文以“告别”为中心话题,利用大量生活事实从正面解说了告别在生活中的意义,充满了积极向 上的态度。 C.整篇文章使用了大量的排比句式,从各个角度解读了告别普遍存在于生活中,不仅使文章内容更加丰富, 而且增强了语言上的节奏美。 D.这篇散文内容深刻,富含哲理;语言流畅,语气昂扬,文脉犹如瀑布直泻而下,富有强烈的感染力,读 来令人叹服。 8.这篇文章的论述中心是“告别”,请简要谈谈文章是从哪几个方面来论述的。 9.文章最后一段说“告别是对生命的修正与勘校”,结合生活谈谈你对这句话的理解。 二、古代诗文阅读(34分) (一)文言文阅读(本题共4小题,19分)宁乡市实验中学励志部高一选科分流考试模拟试卷 语文(一) 第 6 页 共 8 页 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10~13题。 韩宜可,字伯时,浙江山阴人。元至正中,行御史台辟为掾,不就。洪武初,荐授山阴教谕,转楚府录事。 寻擢监察御史,弹劾不避权贵。时丞相胡惟庸、御史大夫陈宁、中丞涂节方有宠于帝,尝侍坐,从容燕语。宜 可直前,出怀中弹文,劾三人险恶似忠,奸佞似直,恃功怙宠,内怀反侧,摧置台端,擅作威福,乞斩其首以谢天 下。帝怒曰:“快口御史,敢排陷大臣耶!”命下锦衣卫狱,寻释之。九年,出为陕西按察司佥事。时官吏有罪 者,笞以上悉谪屯凤阳,至万数。宜可疏争之曰:“刑以禁淫慝,一民轨,宜论其情之轻重,事之公私,罪之大小。 今悉令谪屯,此小人之幸,君子殆矣,乞分别以协众心。”帝可之。已,入朝京师。会赐诸司没官男女,宜可独 不受。且极论:“罪人不孥古之制也有事随坐法之滥也况男女人之大伦婚姻逾时尚伤和气合门连坐岂圣朝所 宜。”帝是其言。后坐事将刑,御谨身殿亲鞫之,获免。复疏陈二十余事,皆报可。未几,罢归。已,复征至, 命撰祀钟山、大江文,谕日本、征乌蛮诏,皆称旨,特授山西右布政使。寻以事安置云南。惠帝即位,用检讨 陈性善荐,起云南参政,入拜左副都御史,卒于官。是夜大星陨,枥马皆惊嘶,人谓宜可当之云。赞曰:太祖英 武威断,廷臣奏对,往往失辞。而韩宜可辈,抱其朴诚,力诤于堂陛间,可谓古之遗直矣。伯巨、敬心以缝掖诸 生言天下至计,虽违于信而后谏之义,然原厥本心,由于忠爱,以视末季沽名卖直之流,有不可同日而语者也。 (节选自《明史·韩宜可传》) 10.下列对文中加框部分的断句,正确的一项是 A.罪人不孥/古之制也/有事随/坐法之滥也/况男女/人之大伦/婚姻逾时/尚伤和气/合门连坐/岂圣朝所宜 B.罪人不孥/古之制也/有事随坐/法之滥也/况男女/人之大伦/婚姻逾时/尚伤和气/合门连坐/岂圣朝所宜 C.罪人不孥/古之制也/有事随/坐法之滥也/况男女/人之大伦/婚姻逾时/尚伤和气合门/连坐岂圣朝所宜 D.罪人不孥/古之制也/有事随坐/法之滥也/况男女/人之大伦/婚姻逾时/尚伤和气合门/连坐岂圣朝所宜 11.下列对文中加粗的词语相关内容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 A.至正,年号,是中国封建王朝用来纪年的一种名号。年号的使用始于汉武帝,一个皇帝所用年号可以不止一 个。 B.御史,先秦时期本为史官,约自秦朝开始,御史成为具有监察性质的官职,负责监察朝廷官吏,一直延续到 清朝。 C.惠帝,明朝第二位皇帝朱允炆,明太祖朱元璋之孙、懿文太子朱标次子,年号为建文,后世也称建文帝,惠帝 是其庙号。 D.缝掖,借指儒者。“缝掖”也作“缝腋”,是一种宽袍大袖的单衣,古代是读书人所穿的衣服,此处指代儒 者。 12.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概括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韩宜可耿直敢言,无私无畏。任监察御史时,他弹劾不回避权贵,曾当面弹劾丞相胡惟庸、御史大夫陈宁、 中丞涂节等人,为此他被关进了锦衣卫监狱。 B.韩宜可为官有方,见解独特。任陕西按察司佥事时,凡处笞刑以上的官吏都被贬谪屯守凤阳,他上书争辩, 认为应当差别论处,不宜一概让他们谪屯凤阳。 C.韩宜可克己自律,端方正直。他任左副都御史时,正遇上朝廷将没入官府的人赏赐给诸官吏,他不愿意接受,宁乡市实验中学励志部高一选科分流考试模拟试卷 语文(一) 第 7 页 共 8 页 并向皇帝陈说原因,皇帝认可他的言论。 D.韩宜可奉旨撰文,符合帝意。他奉命撰写祭祀钟山、大江的文章和告谕日本、征讨乌蛮的诏书,都符合旨 意, 为此皇帝特封他为山西右布政使。 13.把文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1)后坐事将刑,御谨身殿亲鞫之,获免。 (2)而韩宜可辈,抱其朴诚,力诤于堂陛间,可谓古之遗直矣。 (二)古代诗歌阅读(本题共 2 小题,9 分) 阅读下面这首宋诗,完成 14~15 题。 自咏 白居易 随宜饮食聊充腹,取次衣裘亦暖身。 未必得年非瘦薄,无妨长福是单贫。 老龟岂羡牺牲饱,蟠木①宁争桃李春? 随分自安心自断,是非何用问闲人。 【注】①蟠木:弯曲的树。 14.下列对本诗的理解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白居易饮食随便充腹就行,穿着简朴暖身就好,可看出他作此诗时生活困窘。 B.体瘦家贫不一定寿短福少,从“未必”“无妨”的措辞可看出作者的生活态度。 C.“牺牲”过着饱足的生活,但改变不了被用作祭品的命运,不如“老龟”自在。 D.白居易借“老龟”“蟠木”寄托生活追求,运用反问的手法增强了抒情的表达效果。 15.本诗意在“自咏”,结合全诗,分析诗人表达了哪些人生态度。 16.补写出下列句子中的空缺部分。(6 分) (1)韩愈在《师说》中指出圣人更加圣明、愚人更加愚笨的原因在于:“古之圣人”虽然才能超出一般人 很多了,“ ”,“今之众人”才智远不及圣人,却“ 。” (2)《荀子•劝学》指出,螃蟹虽然有锋利而坚硬的“跪”和“螯”,却“ ”,这是因 为“ ”。 (3)《庄子·逍遥游》第一段中“ ”一句,描写鹏背之广;“ ” 一句,描写鹏翼之大。 三、语言文字运用(20分)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 17~19 题。 “热巴”是民间艺人卖艺求生的一种技巧和难度很大的舞蹈。热巴队的组成一般以家族为核心,或几 家人合作组队,多则 20 人,少则 4、5 人,队员都是能歌善舞又各怀绝技之人,其表演有弦子(二胡)、鼓、 铃铛等乐器伴奏。“热巴”整场演出完整严谨,其中戏剧与体育内容丰富且寓意长远,是颇具健身作用的 一种民族民间体育舞蹈。它流传在西藏东部的昌都、工布一带和云南、四川、青海玉树藏区,( )。铃鼓 是热巴的重要组成部分,分九种鼓点,表演者根据鼓点节奏的不同来表演舞蹈。在表演中,男持铜铃,女 执手鼓,绕圈走动, 。铃鼓声节奏鲜明,随着曲调和情感的变化而变化。热巴舞的队形变化多而且十宁乡市实验中学励志部高一选科分流考试模拟试卷 语文(一) 第 8 页 共 8 页 分复杂,除圆圈外,还有“龙摆尾”“双插花”,舞姿优美,节奏鲜明,手和脚为顺脚,重在腿部动作的 变化。时而如同走“八卦阵”,时而像数条青龙在飞舞、交缠、并肩盘圆圈。队形虽复杂多变,但近百人 的业余演员却能做到整齐划一、 地演出。其气势之宏大、情绪之热烈让人 ,谁要是能一饱眼福, 定会叹服不已,终身难忘。几百年来,丁嘎热巴在丁嘎村民的共同努力下不断改进,舞蹈样式和节目日益 丰富。丁嘎热巴体现了藏族传统文化内涵,表现了藏族人民歌舞艺术创造的卓越才能,反映了藏族文化开 放融合的一面,在藏族热巴舞中 。 17、文中画横线的句子有语病,下列修改最恰当的一项是 A.“热巴”整场演出完整严谨,其中戏剧及体育内容丰富且寓意深远,是颇具健身作用的一种民族民间 体育舞蹈。 B.“热巴”整场演出完整严谨,其中戏剧及体育内容丰富且寓意深远,是一种颇具健身作用的民族民间体 育舞蹈。 C.“热巴”整场演出完整严谨,其中戏剧及体育内容丰富且寓意长远,是一种颇具健身作用的民族民间体 育舞蹈。 D.“热巴”整场演出完整严谨,其中戏剧及体育内容丰富且寓意长远,是颇具健身作用的一种民族民间 体育舞蹈。 18、下列在文中括号内补写的语句,最恰当的一项是 A.其享誉国内外的高超的表演技艺和完美的艺术风格 B.表演技艺高超、完美的艺术风格使其享誉国内外 C.其高超的表演技艺和完美的艺术风格享誉国内外 D.它享誉国内外,高超的表演技艺、完美的艺术风格 19、依次填入文中横线上的成语,全都恰当的一项是 A.翩翩起舞 按部就班 叹为观止 匠心独运 B.载歌载舞 按部就班 拍案叫绝 独树一帜 C.载歌载舞 有条不紊 拍案叫绝 匠心独运 D.翩翩起舞 有条不紊 叹为观止 独树一帜 20.在下面一段文字横线处补写恰当的语句,使整段文字语意完整连贯,内容贴切,逻辑严密。每处不超 过 20 个字(5 分) 科幻作家刘慈欣对郝景芳的《北京折叠》获奖表示祝贺。刘慈欣直言,随着中国国力的快速增强, 。 刘慈欣说,国力强大才是“文化走出去”的基础和后盾。一个国家的科幻文学要想产生世界影响,其首要 条件是 。因为,纵观科幻文学诞生的两个世纪, ,科幻文学繁荣的国家 往往也是世界上国力强盛的国家之一。 21.请围绕“国家精神”,根据划线句子仿写两句话,使其组成排比句式。(6 分) 国家精神是什么?简单两个字,就是一个国家的“国魂”。它是一种“为天地立心,为生民立命”的赤子 精神, 。 四、写作(60分) 22.阅读下面的材料,根据要求写作。(60 分) 颜回“箪食瓢饮”却能“人不堪其忧,回也不改其乐”;原宪居鲁时,桑枢瓮牖,上漏下湿,却能“匡 坐而弦歌”。他们虽居陋巷,内心世界却充盈着无比的快乐。他们留给我们的疑惑是,当人们面对简陋匮乏 的现实生活时,内心幸福感究竟来自何处?精神的丰盈是到底如何构建的? 对此,你有怎样的体验和思考,请结合上述材料,写一篇文章。

资料: 29.3万

进入主页

人气:

10000+的老师在这里下载备课资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