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考地理重难点:地壳运动与地形塑造(附:典题探究)
加入VIP免费下载

高考地理重难点:地壳运动与地形塑造(附:典题探究)

ID:447981

大小:59.19 KB

页数:8页

时间:2020-12-23

加入VIP免费下载
温馨提示:
1. 部分包含数学公式或PPT动画的文件,查看预览时可能会显示错乱或异常,文件下载后无此问题,请放心下载。
2. 本文档由用户上传,版权归属用户,天天资源网负责整理代发布。如果您对本文档版权有争议请及时联系客服。
3. 下载前请仔细阅读文档内容,确认文档内容符合您的需求后进行下载,若出现内容与标题不符可向本站投诉处理。
4. 下载文档时可能由于网络波动等原因无法下载或下载错误,付费完成后未能成功下载的用户请联系客服处理。
网站客服:403074932
资料简介
高考地理重难点:地壳运动与地形塑造(附:典题探究) ★★重难点解读★★ 自然环境中物质运动和能量交换对地理环境的演变起到了至关重要的作用,所以本 部分是高考的重点。从历年高考题本专题在高考命题中的命题频率很高。从高考题分布 情况看,重难点主要集中在地表形态形成的过程和作用力,尤其是从整体性原理的视角, 审视某地地貌形态演变及其产生的影响是近年来命题的重点。此外,地形、地貌对人类 活动的影响也是重要的命题点,难度一般。命题形式上常采用地貌景观图、剖面图、地 质构造图作为命题素材,考查地貌的形成过程和内外力作用的过程。 ★★典例探究★★ (2019 年新课标全国卷Ⅱ·节选)37.阅读图文材料,完成下列要求。(22 分) 随着非洲板块及印度洋板块北移,地中海不断萎缩,里海从地中海分离。有学者研 究表明,末次冰期晚期气候转暖,里海一度为淡水湖。当气候进一步转暖,里海北方的 大陆冰川大幅消退后,其补给类型发生变化,里海演化为咸水湖,但目前湖水盐度远小 于地中海的盐度。下图示意里海所在区域的自然地理环境。 (1)板块运动导致的山脉隆起改变了区域的地貌、水文和气候特征,分析这些特 征的变化对里海的影响。(6 分) (4)指出黑海、地中海未来演化为湖泊的必要条件。(4 分) 【答案】(1)山脉隆起,里海与海洋分离,形成湖泊(湖盆)。山脉隆起,导致里海汇水面积缩小,湖泊来水量减少,湖泊面积缩小。山脉隆起,阻挡湿润气流,导致干 旱,推动湖泊向内陆湖演化。 (4)非洲板块及印度洋板块(继续)北移(或板块运动趋势不变)。 【解析】以里海的演化过程为背景材料,考察自然地理环境的整体性问题,包括地 壳运动对地理环境的影响、气候与湖泊盐分的关系、板块边界问题等内容。 (1)山脉隆起导致区域的地貌、水文和气候特征的变化对里海的影响要分别从山 脉对地貌、气候及水文的变化进行分析。从地貌看,由于山脉隆起,使得里海与地中海 分离,成为湖泊。从气候看,该地处于西风带内,但是由于大高加索等山脉隆起,阻挡 西风从地中海带来湿润气流,气候干旱,降水少,大陆性特征明显,蒸发量加剧,湖泊 逐渐向内陆湖演化。从水文看,山脉隆起使得注入湖泊的河流减少,盐度增加,湖泊面 积变小。 (4)黑海、地中海未来演化为湖泊的必要条件要参考里海的形成结合板块构造进 行分析。里海成为湖泊就是由于地处板块消亡边界,是非洲板块与印度洋板块北移形成 的,如果继续北移,黑海和地中海也会演化为湖泊。 (2019 年新课标全国卷Ⅱ)霍林河发源于大兴安岭,为山前半干旱区及部分半湿润 区的平原带来了流水及泥沙。受上游修建水库和灌溉的影响,山前平原河段多年断流。 断流期间,山前平原上的洼地增多增大。据此完成 9—11 题。 9.修建水库前,营造该地区山前平原地表形态的力主要来自 A.构造运动 B.流水 C.冰川 D.风 10.断流期间,山前平原上的洼地增多增大是由于 A.地面沉降 B.流水侵蚀 C.风力侵蚀 D.冻融塌陷 11.伴随着洼地增多增大,周边地区可能出现 A.水土流失 B.沼泽化 C.土地沙化 D.盐碱化 【答案】9.B 10.C 11.C 【解析】9.霍林河上游流经大兴安岭,流速快、泥沙搬运能力强,在出山口位置 因地势变得低平、水流速度减慢,从上游携带的泥沙、碎石在此堆积形成山前平原(冲 积扇),因此营造该地区山前平原地表形态的力主要来自流水,B 对。山前平原地势平坦,构造运动常形成高山、深谷,使地表变得高低不平,A 错;该地纬度较低且大兴安 岭海拔较低,山前地带没有大规模的冰川活动,C 错;修建水库前,山前地区因有河流 流经,水资源较丰富,气候较湿润,受风力侵蚀、沉积等作用影响小,D 错。故选 B。 10.山前平原属半干旱、半湿润地带,因河流断流使气候逐渐变得干旱,风力作用 增强,风力的侵蚀作用使在山前堆积的泥沙不断被吹蚀、搬运,形成风蚀洼地,随着风 力的不断侵蚀,洼地不断增多、增大,C 对。地面沉降通常规模较大、发生的速度快, 并且塌陷是从地下向地面传播,与该地洼地慢慢由地表向地下不断侵蚀、加深的特征不 符,A 错;此时河流断流,流水侵蚀作用极微弱,B 错;地下冻土冻融塌陷应呈现出明 显的季节性,夏季气温高,地面冻融塌陷,冬季气温低土壤结冰则不再冻融塌陷,并不 会使洼地一直变大、变深,D 错。故选 C。 11.洼地增多增大,反映了该地受风力侵蚀作用加剧,被风力吹蚀、搬运的泥沙在 周边地区沉积,使周边地区土地更容易沙化,C 对。河流断流,地面径流短缺,水流难 以搬运泥沙,即水土流失问题少,A 错;河流断流,水资源短缺,形成沼泽需有稳定、 丰富的水源条件,B 错;周边地区泥沙不断沉积,使其地势抬高,造成地下水埋藏深度 增大、地下水水位下降,不容易出现土地盐碱化,D 错。故选 C。 (2018 年新课标全国卷Ⅰ)如图示意某河流上游河段的单侧断面。该河段两岸依次 分布着海拔不同的四个平坦面 T0、T1、T2、T3,平坦面上均堆积着河流沉积砾石。砾石 的平均砾径 T3>T0>T2>T1。洪水期河水仅能淹没 T0。据此完成 6—9 题。 6.推测该河段所在区域的地壳经历了 A.持续下降 B.持续抬升 C.间歇性下降 D.间歇性抬升8.面积仍在扩大的平坦面是 A.T0 B.T1C.T2 D.T3 9.该断面河流流速最大的时期为 A.T3 形成时期 B.T2 形成时期 C.T1 形成时期 D.T0 形成时期 【答案】6.D 7.A 8.A 【解析】6.根据河流阶地的形成原理可知,有几级阶地,就有过几次地壳抬升运 动;而且图示每个时期的阶地面都较平坦,说明各个时期内地壳比较稳定,据此可以推 测该区域经历了间歇性抬升。 7.图示河流有四级阶地,对应 T0、T1、T2、T3 四个平坦面,平坦面上的沉积物源 于河流携带的砾石。由于洪水期河水仅能淹没 T0,因此砾石还会继续在此沉积(或堆 积),T0 的面积仍在扩大,A 对。由于 T1、T2、T3 平坦面位置高于洪水期河流水面,所 以砾石无法在此沉积,B、C、D 错。 8.河流沉积物具有明显的分选性。通常,流速大,沉积物颗粒较大;流速小,沉 积物颗粒较小。砾石的平均砾径 T3>T0>T2>T1,说明 T3 时期沉积物颗粒最大,河流流速 最快。故选 A。 ★★备考秘籍★★ 分析近几年的高考命题可以看出,试题多以地形、地貌的形成与演变、植被分布特 征与区域环境的关系、整体性原理分析区域环境的演化特点,以及人类活动与地理环境 的关系为主要出题方向,今后仍将是高考命题的重点。因此复习时应对自然地理环境的 整体性原理进行透彻的理解,对地形、地貌与植被等地理要素的关联程度深入挖掘。在 平时的学习过程中注意构建知识因果链条,理顺不同环境要素之间相互制约、相互影响 的逻辑关系。要多注意外力作用及其地貌类型的复习,尤其突出风力和流水地貌。 ★★重难点突破★★ 1.构造地貌与地质剖面图判读 [透析考向] 地壳运动(构造运动)与构造地貌的考查要求学生理解构造地貌的主要类型及形成机制,掌握主要地质构造的判断方法,并知道主要地质构造在实际生活中的运用。地质 剖面图的判读是考查学生对物质循环过程理解与否的重要方式。要强化学生对物质循环 过程的理解,掌握判读的技巧。地质年代是新课标增加的内容,这个角度可以结合地质 剖面进行考察,但是应该不会考察太深。 [学法指导] (1)地质构造与构造地貌的判读方法 ①分析判读地质构造。褶皱判断方法有二:一是通过岩层的弯曲形态进行判断;二 是依据岩层的新老关系判断,中间老两翼新为背斜,反之为向斜。 ②判读地貌形态。一般和地质构造联系在一起,可直接读取。背斜正地形形成山岭, 逆地形形成谷地,向斜相反。断层常形成块状山地、高地、裂谷、陡崖、谷地或低地。 (2)根据岩层新老关系分析地质构造特征 ①若岩层呈水平状态,并且从下到上依次由老到新连续排列,说明在相应地质年代 里,地壳稳定下沉,地理环境没有发生明显变化。 ②若岩层出现倾斜甚至颠倒,说明岩层形成后,因地壳水平运动使岩层发生褶皱。 岩层颠倒是因为地壳运动剧烈,岩层发生强烈褶皱所致。 ③若上下两个岩层之间有明显的侵蚀面存在,说明下部岩层形成后,该地地壳平稳 抬升或褶皱隆起上升,地层遭受外力侵蚀。若侵蚀面上覆有新的岩层,说明该地壳下沉 或相邻地区上升;若侵蚀面上部为风化壳,说明地壳上升后一直遭受外力侵蚀。 ④看是否有岩浆活动:若岩层中有侵入岩存在,说明岩层形成之后又发生了岩浆活 动,岩浆活动晚于岩层形成时代。 2.流水作用与河流地貌 [透析考向] 河流与人类的生产生活关系密切,故为高考题考查重点。一般以景观图、区域图、 古代聚落、交通线选线等为背景资料,考查学生对河流作用及河流地貌形成机理的理解, 并且理解随着外界因素的改变,河流地貌的发展与变化。这部分知识点的考查往往更多 侧重于河流地貌、地形等对人类活动的影响,因此复习过程中要特别注意人对自然的适 应和利用。 [学法指导] (1)流水侵蚀作用与侵蚀地貌:流水侵蚀作用有溯源侵蚀、向下侵蚀和侧蚀。流 水侵蚀作用的影响因素:径流量、地表起伏、河道落差、流速、地表性质、植被覆盖状 况。 特别注意:若河道平直,河水对两岸的侵蚀作用要考虑地转偏向力,即北半球右岸 侵蚀、左岸堆积,南半球左岸侵蚀、右岸堆积。若河道弯曲,河水对两岸的侵蚀作用要 考虑凹岸侵蚀,凸岸堆积。 (2)流水堆积作用与堆积地貌: 机理:风化或流水侵蚀→搬运→堆积物(存在颗粒大小差异);地形平缓、河道弯 曲、海水(湖水、河水)顶托作用→水流速度减慢→搬运能力下降;地壳抬升(下降)、 地形条件、水域环境(海浪、洋流)→沉积环境。 差异:不同位置的堆积物、流速减慢的原因、沉积环境的差异,故堆积地貌形成的 位置、形态存在差异。 (3)特殊河流地貌特征 ①河流峡谷:多位于河流中上游,多因地壳上升、岩层断裂、经流水长期下切侵蚀 而成。 ②河曲地貌:一般出现在地形平缓、侧蚀作用强的区域。但山区的河曲地貌形成过 程如下:平缓侧蚀河曲,或凹岸侵蚀,凸岸堆积,后板块挤压地壳抬升,高差增大下蚀 作用加强,深切形成“V”形河曲。 ③河流阶地地貌:河流阶地是常见的河流地貌之一,是由河流作用形成的沿河分布 的阶梯状地形。阶地是在地壳抬升,河流下切过程中形成的。构造运动的稳定期,河流 以侧蚀作用为主,形成宽阔的谷地或平原(河漫滩或河床)。构造运动或气候剧变的上 升期,河流以下切为主,原来的谷地或平原被抬升成为阶地面,如果这一过程多次反复, 在河谷的横剖面上便可出现多级阶地。先形成的阶地地势高,年代早,新形成的阶地地 势低,年代新;只发生侵蚀而没有产生沉积物堆积的阶地为侵蚀阶地,完全由沉积物堆 积形成的阶地则为堆积阶地。 ④三角洲地貌与海岸线变迁成因:位于河流入海口,因河床展宽、地形平坦、流速减慢、海水顶托、泥沙堆积 而成。 面积大小变化原因:泥沙来源;海平面变化→海岸线变迁(三角洲面积增大,海岸 线前进,陆地面积增大,海平面下降;面积减小,海岸线后退,海水倒灌,陆地面积减 小,海平面上升)。 3.风力堆积地貌 [透析考向] 这部分知识点的考查往往以景观图、区域图、古代聚落、交通线选线等为背景资料, 考查学生对风力作用及风力地貌形成机理的掌握。复习时要注意掌握风力地貌形成的机 理,然后以不变应万变,去分析具体的特殊区域的风力地貌的形成。 [学法指导] ①形成机理:含有大量沙粒的气流,随着搬运距离的增大或者遇到地面灌丛、岩块 的阻挡,风力减弱,沙粒沉落,堆积形成沙丘。 ②地貌类型及分布:沙丘(垄)及沙漠边缘的黄土堆积;主要分布在内陆干旱区及 沙漠边缘,其次是沿河、沿湖及沿海地区。 ③风向判断:沙丘的缓坡为迎风坡,黄土颗粒由大到小的方向为风向。如下图所示: 4.地形地貌对人类活动的影响 [透析考向] 人地关系是地理学科研究的主线,同时也是高考的重点之一,故地形地貌对人类活 动的影响是高考的重点。考点往往集中在河流地貌、风沙地貌等对聚落选址、交通线建 设的影响等方面,要求学生熟练掌握地形地貌对交通运输线选择、走向、布局等方面的 影响,掌握河流对聚落选址、形态等的影响,特别注意山区对交通线建设、聚落、大型工程建设等的影响。 [学法指导] (1)交通建设大多是在陆地表面进行的,在建设中要求体现“成本低、时效高” 的原则。因此,建设成本(工程难度、人力、物力)在一定程度上决定了交通方式、交 通线路的选择以及交通密度的大小。平原区各种方式都可选择,限制性小;山区,首选 公路,其次是铁路。如果地形内外阻隔无法克服,且面积广大,路途遥远,可以考虑优 先发展航空加强对外联系,如青藏高原等。山区,资金少、技术水平低时,先建设一般 性公路或铁路较多,交通线路短,密度小;资金多、技术水平高时,除建设一般性公路 或铁路外,还可根据需要适当建设高等级公路甚至高速公路或高铁,交通线路增长,密 度增大。 (2)地形对聚落分布的影响 在农耕区,聚落是人们长期集中生活居住和生产的地方,需要有稳定的水源和农副 产品供应(农业)。可以说,地形对聚落分布影响其实就是河流地貌的影响,是河流和 河流堆积地貌共同的作用。从地形角度分析聚落分布,可分三步: 第一步,“近水”。分析河流水源状况,有时还可分析航运。 第二步,“土肥”。分析冲积平原提供的肥沃土壤,有利于农耕。 第三步,“避险”。选择较高位置,规避洪灾。

资料: 29.3万

进入主页

人气:

10000+的老师在这里下载备课资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