天津市十二区县重点学校2020届高三毕业班联考(二)语文试卷(含答案解析)
加入VIP免费下载

天津市十二区县重点学校2020届高三毕业班联考(二)语文试卷(含答案解析)

ID:446277

大小:60.09 KB

页数:16页

时间:2020-12-23

加入VIP免费下载
温馨提示:
1. 部分包含数学公式或PPT动画的文件,查看预览时可能会显示错乱或异常,文件下载后无此问题,请放心下载。
2. 本文档由用户上传,版权归属用户,天天资源网负责整理代发布。如果您对本文档版权有争议请及时联系客服。
3. 下载前请仔细阅读文档内容,确认文档内容符合您的需求后进行下载,若出现内容与标题不符可向本站投诉处理。
4. 下载文档时可能由于网络波动等原因无法下载或下载错误,付费完成后未能成功下载的用户请联系客服处理。
网站客服:403074932
资料简介
2020 年天津市十二区县重点学校高三毕业班联考(二) 语文试卷 本试卷分第 1 卷(选择题)和第 1I 卷(非选择题)两部分,共 150 分,考试时间 150 分钟。请 将Ⅰ、 Ⅱ卷的答案填涂或写在答题卡上。答题时请按题号位置,在规定区域作答。考试结束 后,将答题卡交回。 第 I 卷(选择题每小题 3 分,共 33 分) 一、(9 分) 阅读下面文字,完成 1~2 题 中国向有尊医传统:夫医者,非仁爱之士,不可托也;非聪明理达,不可任也;非廉洁淳良, 不可信也。近些年来,随着人民对健康长寿的渴望,生活水平提高,让大家对医疗水平的要 求逐年增高。可是,医疗资源的匮乏、医疗改革的滞后乃至公共卫生投入的不足,让一线医 护人员首当其冲地成了“背锅侠”。一些医闹更将非理性怨气倾泄在他们身上,导致伤医事 件层出不穷,医生的职业尊荣( ) …… 这场疫情,让国人深切感受到中国医务工作者的良知良能与大爱大勇。当他们义无反顾扔下 热乎乎的年夜饭,离开亲人,掉头踏上空寂的列车、只有几盏孤灯的机场,经过看不到人影 的黄鹤楼与武汉长江大桥的时候,没有人知道他们何时才能归来,疫情的走向会是怎样;他 们更经历了医疗物资严重匮乏的窘境,不得以数小时被“封”在珍贵的防护服中,面庞被勒 得变形;面对病毒的凶悍、生命的煎热、远离亲人的孤独,他们的身心也受到极大的冲击和 伤害。但是,他们没有回头,( ) 赤胆仁心,尽付平生所学,挽疫情狂澜于既倒,扶生 命大厦于将倾……终于,赢得了与新冠病毒决战的阶段性胜利,迎来了今天的( )。 1.依次填入括号内的词语,最恰当的一组是( ) A.日渐衰落 秉承 收获 B.日渐衰落 继承 收获 C.日渐式微 秉承 凯旋 D.日渐式微 继承 凯旋 2.文中画横线的句子有语病,下而修改最恰当的一项是( ) A.随着人民对健康长寿的渴望,生活水平提高,大家对医疗水平的要求逐年增高。 B.随着人民生活水平提高,对健康长寿的渴望,让大家对医疗水平的要求逐年增高。 C.人民对健康长寿的渴望,生活水平提高,让大家对医疗水平的要求逐年增高。 D.随着人民生活水平提高,对健康长寿的渴望,大家对医疗水平的要求逐年增高。 3.下面所列作品与信息,对应正确的一项是( ) A. 《琵琶行》 中唐 抒情诗 白居易 文章合为时而著 B. 《窦娥冤》 元代 四折一楔子 关汉卿 只合把清浊分辩 C. 《故都的秋》 现代 写景抒怀 郁达夫 斯世当以同怀视之 D. 《堂吉诃德》 法国 骑士小说 塞万提斯 发人深省的笑 二、(9 分) 阅读下而的文字,完成 4~6 题。 材料一: 文化作为民族的血脉、人民的精神家园,是千百年来的生产生活方式以及思想的积淀与 升华,5000 年的历史文化造就了中国卓越的过去与璀璨的今天。我们在自豪的同时,更应该 展望未来。文化是一个国家软实力的关键来源,也是综合国力的重要构成。回首改革开放 30 多年来,中国开辟了一条人类史无前例的高速和平发展之路。然而相对于物质财富的增长, 我国的文化软实力却没有得到相应的快速发展,与拥有 5000 年历史文化的泱泱大国显得并 不相称。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中国梦”,中华文明与中国文化的复兴是其核心内涵之 一。而文化复兴与文化自信可谓相辅相成,倘若对自身文化都产生了距离感、陌生感乃至排 斥、厌恶,那么何谈文化复兴与民族崛起呢?因此,中国比历史上任何时期都更加意识到建立 文化自信的迫切性与重要性。据调查,中国公众的文化自信从文化自知、文化自豪、坚定信 念、文化传承、文化交流、文化发展、文化竞争等维度的认知如下图: (摘自“人民论坛网”,有删改) 材料二: 拥有悠久的文化传承,但却在很长时间中缺少社会文化氛围的中国,如何走向真正的文 化繁荣?北京师范大学教授黄会林说,首先应该建立起我们自己的文化自信,重新树立对中 国文化的信心,发掘出中国文化中优秀的部分。 黄会林说:“当代中国的文化正处在一个转折性的发展关头。一方面,以扩大物质生产、 加快消费为主的发展方式不可能无限延伸,忽视文化力量的社会将面临着‘精神缺钙' 的危 险。而在今天,文化艺术的自觉意识、主体意识也自然显现出来。物态、制度和行为三个层 面的文化,为心态层面的文化提供了良好的发展机遇和条件。在过去很长的一段时间里,中 国文化在西方文化面前一直都处于弱势地位。全球化一方面带来所谓的文化趋同,但另一方 面更加凸显了各自的差异性,并带来了危机感和紧迫感。独立和自觉是融入世界的基础和先 决条件。费孝通曾经明确提出应该立足 21 世纪,加强文化自觉。因此,我们必须有自觉的 文化发展思维和战略。在全球一体化和西方强势文化的冲击下,中国当代文化缺乏足够定力, 模仿、照搬之风盛行,中国文化被歪曲、降格、肢解,存在着被通俗文化、高度发达的美国 文化日益同化的危险。面对强势文化的包围,我们不能妄自菲薄,忽视中国文化的优良传统 和自我更新能力,而应在全球意识的观照下,加强文化自信,寻找中国文化的坐标,发展和 传播中国文化,使中国文化精神与时代要求接轨。” (摘自《北京晨报》,有删改) 材料三: 青年必须有足够的文化自信,才能把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内化于心外化于行。建设中国 特色社会主义文化,在全社会培育和弘扬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光大并践行中国精神,是我 们基本的价值取向。这不仅是价值观自信的表现,更是我们文化自信的集中体现。 强调文化自信,是因为我们在某些方面不够自信。“东圣西圣,其揆一也”,中国文化 传统里的优秀基因,对当下的世界有着不可估量的正向引导力量,正可大放异彩,却见不少 青年言必称西方,对自己的宝藏视而不见。相反,倒是越来越多的西方有识之士,来中国寻 找发展的钥匙。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 24 个字,深深植根于中国的优秀传统文化,作为青年 应首先熟悉自己的历史与文化,对历史悠久的中华文化怀有溫情和敬意,对不同学术繁荣时 期的价值有深刻认识,对老子、孔子、墨子等一大批思想大家倍加推崇,对浩如烟海的传统 典籍进行认真整理和创造性阐发。这些都不是外力强加给我们的,而是积淀于我们内心的价 值认同,是对民族文化的价值坚守。在此基础上再图融汇异邦文化之所长,才能真正成为既 有文化自信与根基又有世界眼光的“新青年”。 又比如,面对纷繁复杂、真伪难辨的信息潮流,不少年轻人放弃了对信息甄别、筛选、 判断的权利,拱手让于网络舆论,这也是文化不自信的表现。网络上所谓的真假代替了事实 的真假,网络上所谓的对错代替了事实的对错,任凭思想观念与价值判断被裹挟而不自知。 一个成熟的社会,首先要有成熟的公民,公民成熟与否的重要标志就在于是否具有独立思考 的理性精神,而理性来自定力。 (摘自《人民日报》,有删改) 4.下列对材料一关于公众文化自信相关内容的理解,正确的一项是( ) A.在优秀传统文化方面,中国公众有着很强的自豪感,因而对中国优秀传统文化国际竞争影 响力非常有自信。 B.中国公众对自己的文化发展信念坚定,表现出比较积极的文化自信和热情。 C.中国公众在文化特色、发展趋同以及对外来先进文化借鉴等方面的意识理念较强。 D.中国公众非常需要借鉴学习外来文化,促进多元文化之间的交流和理解。 5.下列对材料相关内容的概括与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 A.作为国家软实力关键来源的文化是综合国力的重要组成部分,但是我国的文化软实力并没 有与物质财富同步发展。 B.中国有 5000 年的历史文化,丰厚的文化底蕴,优秀的传统文化,充分具备文化自信的根 基。 C.引用黄会林的话是为了说明当代中国的文化发展正面临着巨大的机遇与挑成,我们要建立 文化自信,找准中国文化在国际上的坐标,发展和传播中国文化。 D.不少年轻人因为没有定力,不具各独立思考的理性精神,对信息缺乏甄别、筛选、判断能 力,所以没有文化自信。 6.下列说法中,不属于文化自信的表现的一项是( ) A.理性对待自身文化,不自卑,不自负,传承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同时,能够清醒地看到民 族传统文化的不足,勇于并善于对其进行清理,进行新的价值重构。 B.在全社会培育和弘扬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光大并践行中国精神。 C.网络上的真假代替了事实的真假,网络上的对错代替了事实的对错,不少年轻人任凭思想 观念与价值观被襄扶而不自知。 D.推崇老子、孔子、架子等一大批思想大家,认真整理和创造性阐发浩如烟海的传统典籍。 三、(15 分) 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 7~11 题。 醉白堂记 (宋)苏轼 故魏国忠献韩公①作堂于私第之池上,名之曰“醉白”。取乐天《池上》之诗,以为醉 白堂之歌。意若有羡于乐天而不及者。天下之士,闻而疑之,以为公既已无愧于伊、周②矣, 而犹有羡于乐天,何哉? 轼闻而笑曰:公岂独有羡于乐天而已乎?方且愿为寻常无闻之人而不可得者。天之生是人 也,将使任天下之重,则寒者求衣,饥者求食,凡不获者求得。苟有以与之,将不胜其求。 是以终身处乎忧患之域,而行乎利害之涂,岂其所欲哉!夫忠献公既已相三帝安天下矣,浩然 将归老于家,而天下共挽而留之,莫释也。当是时,其有羡于乐天,无足怪者。然以乐天之 平生而求之于公,较其所得之厚薄浅深,孰有孰无,则后世之论,有不可欺者矣。文致太平, 武定乱略,谋安宗庙,而不自以为功。急贤才,轻爵禄,而士不知其恩。杀伐果敢,而六军安 之。四夷八蛮想闻其风采,而天下以其身为安危。此公之所有,而乐天之所无也。乞身于强 健之时,退居十有五年,日与其朋友赋诗饮酒,尽山水园池之乐。府有余帛,廩有余粟,而 家有声伎之奉。此乐天之所有,而公之所无也。忠言嘉谋,效于当时,而文采表于后世。死 生穷达,不易其操,而道德高于古人。此公与乐天之所同也。公既不以其所有自多,亦不以 其所无自少,将推其同者而自托焉。 方其寓形于一醉也,齐得丧,忘祸福,混贵贱,等贤愚,同乎万物,而与造物者游,非 独自比于乐天而已。克之君子其处己也厚其取名也廉是以实浮于名而世通其美不厌。以孔子 之圣而自比于老彭,自同于丘明,自以为不如颜渊。后之君子,实则不至,而皆有侈心焉。 臧武仲自以为圣,白圭自以为禹,司马长卿自以为相如,扬雄自以为孟轲,崔浩自以为子房, 然世终莫之许也。由此观之,忠献公之贤于人也远矣。 昔公尝告其子忠彦,将求文于轼以为记而未果。既葬,忠彦以告,轼以为义不得辞也, 乃泣而书之。 (注)①魏国忠献韩公:即韩琦,谥忠献。②伊周:指商伊尹和西周周公旦。 7.对下列各句中加点词的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 ) A.而行乎利害之涂 涂:通“途”,道路 B.而天下共挽而留之,莫释也 释:放弃 C.而文采表于后世 表:表率 D.方其寓形于一醉也 寓:寄托 8.下列各句中加点词的意义和用法,相同的一组是( ) A.岂其所欲哉! 其皆出于此乎? B.然以乐天之平生而求之于公 请以战喻 C.天之生是人也 何厌之有 D.乃泣而书之 图穷而匕首见 9.文中画波浪线的句子,断句最合理的一项是( ) A.古之君子其处己也/厚其取名也/廉是以实浮于名/而世诵其美/不厌 B.古之君子其处己也/厚其取名也/廉是以实浮于名/而世诵其美不厌 C.古之君子/其处己也厚/其取名也廉/是以实浮于名/而世诵其美/不厌 D.古之君子/其处己也厚/其取名也廉/是以实浮于名/而世诵其美不厌 10.以下六句话分编为四组,其中全都直接表现韩忠献公“无愧于伊、周”的一-组是( ) ①终身处乎忧患之域,而行乎利害之涂 ②既已相三帝安天下矣 ③急贤才,轻爵禄。而士不知其恩 ④与其朋友赋诗饮酒,尽山水园池之乐 ⑤忠言嘉谋,效于当时,而文采表于后世 ⑥不以其所有自多,亦不以其所无自少 A.①②③ B.②③⑤ C.③④⑤ D.①⑤⑥ 11.下列对原文的理解与分析,不恰当的一项是( ) A.首段交代了“醉白堂"建造及得名由来。韩忠献公建“醉白堂”取名自白乐天的《池上》 诗,并将此诗作为醉白堂的歌赋。 B.作者认为韩琦辅佐三朝皇帝安定天下,晚年欲告老还乡却被天下人挽留而不得,这时他有 羡慕白居易的想法,是无可非议的。 C.第三段作者通过古之君子与后之君子的比较,来说明真正君子的品德和行为远远超过他们 的名声,烘托出韩琦是一位难得的君子。 D.结尾“泣而书之”表现了作者沉痛的哀悼之情。全文集议论与抒情于一体,语言凝练,较 好地体现了苏文汪洋恣肆的艺术风格。 第 II 卷(非选择题共 117 分) 四、(25 分) 12.把文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7 分) (1)文致太平,武定乱略,谋安宗庙,而不自以为功。(3 分) (2)死生穷达,不易其操,而道德高于古人。(2 分) (3)崔浩自以为子房,然世终莫之许也。(2 分) 13.作者将韩献公与白居易进行多方对比,“尊韩之意,隐然自见于言外矣”。结合文本分 条概括哪些是“韩献公之所有而乐天之所无”。(3 分) 14.阅读下面这两首李白的诗,按要求作答。(9 分) 金陵听韩侍御吹笛 韩公吹玉笛,倜傥流英音。风吹绕钟山,万壑皆龙吟。 王子①停凤管,师襄掩瑶琴。余韵度江去,天涯安可寻。 观胡人吹笛② 胡人吹玉笛,一半是秦声。十月吴山晓,梅花落敬亭③。 愁闻出塞曲,泪满逐臣缨。却望长安道,空怀恋主情。 [注]①王子,周灵王太子,喜吹笙作凤鸣声。②李白自天宝三年被排挤出京后到处游历,曾 来到宣城,与宣城太守、崔侍御等人游乐唱和,写下本诗。③梅花,笛曲:敬亭,山名,在今 安徽宣城境内。 (1)下列对两首诗的理解与赏析,不正确的一项是(3 分)( ) A.两诗的一二句都点明吹笛者及引发诗人感慨的由来。“秦声”指下文长安的乐曲,唐朝都 城长安旧属于秦地。 B.两诗的三四句都明确交待了“吹玉笛”的时间和地点。时间是十月,地点一为钟山, 一为 吴山。 C.两诗的五六句都从听者角度凸显了“笛声”的感染力。“王子” 二句与“回头一笑百媚 生,六宫妃黛无颜色”所用手法相同,即正面衬托。 D.前诗侧重描写笛声的特点,后诗侧重于闻笛声而生发的情感。“绕钟山”、“落敬亭” 写出了乐曲的质感以及缭绕不去的特点。 (2)“万壑皆龙吟”在描写音乐上,与《李凭箜篌引》中的那一句诗的手法相同?请写出诗句, 指出手法(2 分) 诗句: 手法: (3)结合诗句,分析比较两首诗抒发的思想感情有何不同。(4 分) 15.补写出下列名篇名句中的空缺部分。(6 分) (1) ,终已不顾。( 《战国策·荆轲刺秦王》) (2) ,巫山巫峡气萧森。(杜甫《秋兴八首》) (3)四十三年,望中犹记, 。(辛弃疾《永遇乐·京口北固亭怀古》) (4)猥以微贱,当侍东宫, 。(李密《陈情表》) (5)李白的《梦游天姥吟留别》中表现诗人蔑视权贵的句子是 , (6)你所在的中学举办成人典礼,会上你作为学生代表发言,其中要引用两句古代诗文,正 值 青 春 的 我 们 , 要 有 坚 毅 的 探 索 精 神 。 因 为 王 安 石 曾 言 “ , ”, 也就是告诉我们无限风光常在险峰;因而人们很少能到达那里。所以,要想看到这种奇景异 观,让我们挽携意志,带着理想出发吧! 五、(21 分)阅读下面的文章,完成 16~20 题。 人生应有堆花时 ①朋友从江西旅行回来,约我到他家小酌,聊聊旅途见闻。佐酒的菜是在街上买的几样 传统卤菜。酒却是从江西带回来的,有一个既好听又有意思的名字——堆花。这酒过去听人 说起过,是江西名酒,最早产于庐陵一带,原本叫“谷烧”。相传庐陵人文天祥少年时求学 白鹭洲书院,文章之余与同窗于酒家买醉,但见“谷烧”倒入杯时,有酒花叠起,醇香满店, 遂脱口赞道:层层堆花,好酒好酒!若干年后,文天祥举兵抗元兵败被捕, 被押送元大都途 经白鹭洲时,百姓沿途把“谷烧”酒相送——送他过惶恐滩、过零丁洋。到大都后,文天祥 仍宁死不屈,英勇就久。庐陵百姓闻讯,纷纷以“谷烧”洒地遥祭英魂……后来,人们就借 文天祥当年赞语,把“谷烧”改名为“堆花”,作为对英雄的纪念。 ②想到这些,我迫不及待地催朋友开瓶,想看看“堆花”是什么样子。瓶开伊始,有淡 淡的醇香弥散,似乎并无多少独特。但在倒的过程中,奇妙就出现了——丰富的气泡不断泛 起,煞是好看。原来这酒是米酒。发酵期长,一遇空气自然产生“酒花”,层层叠叠堆于杯 中,很有层次感和诱惑力。 ③堆花的“堆”、一是作量词用,如一堆土,一堆草。一是作动词用,堆砌,堆放。小 时候参加农业劳动,因体弱常与妇女一起干些轻活。最喜欢的活是摘棉花,不需要多少农业 技术不说,还轻松干净。到要收工时,会计就会提一杆秤,拖声吆喝:“堆花啰,堆花啰!”他 喊的“堆花”,其实就是把棉花集中到一起过秤记工分。这是我儿时听到的最有意趣的呼叫, 堆花于是入脑入心。 ④每个人都会对某些词语过敏,或者被不断地击中。堆花二字,就常常让我莫名其妙地在 毫不相干的情景或语境中想到它。读诗读到“惊涛拍岸,卷起千堆雪”,会想到堆花;看天看 到头顶的朵朵白云,会想到堆花;在江边看到絮状的芦花,会想到堆花;夏天吃冰淇凌,会想到 堆花…… ⑤我知道,我感兴趣的并不是花,而是“堆”。细细揣摩,原来作为量词的堆,总是给 人多的感觉。求多,多多益善,是人的欲望本性,堆的前提一定是多,给人惊喜、给人满足、 给人愉悦,对从小生活在物质短缺年头中的我来说尤其如此。比如,扛鱼的亲戚送来一堆活 蹦乱跳的小鱼,惊喜;乡下的同学送来一堆桃子、李子,高兴;母亲的学生送来一大堆红薯, 那就很满足了。成堆东西,不仅仅是物质。也是堆砌的快乐。须知,如果我到集市去买,鱼 是一条,李子是几个,红薯是几根。一堆,会给人一种富足感。 ⑥如果说量词的堆,对人来说往往是被动地接受,那么,作为动词的堆,却是主动作为地 去改变物态。比如堆花,绝无“一堆花”的意思,而是让花堆积、集聚。唐代诗人白居易有 一名句:“堆花压柳桥”。花是雪花,积压在柳桥上,意境是冷清了点,但想到雪化后,桥 两岸柳树会抽枝发叶,会飘起春天的飞絮,所以雪虽是冬天的堆花,但也与春天相关。 ⑦宋代有个诗人叫方千里,名气远不及白居易,但也留下了一阕非常有名的《庆春宫》: “层云遮日,送春望断愁城。篱落堆花, 帘栊飞絮,更堪远近莺声……篱落堆花,堆的是春 天的落荚,往往会把春天的愁绪堆在人的心头。林黛玉是春愁最多的人,见不得花谢花飞, 受不了红销香断,更不堪花朵“零落成泥碾作尘”,于是就去葬花。葬花,先要把落花堆拢, 收入花篮,再提到一个适合的地方,挖个坑埋了。因此,堆花就不只是行为方式,也是情感 的托付。 ⑧中国是工艺大国。很多传统工艺品都有“推花”的技艺环节,即在物品上凸起花朵或 纹理,成为别致的艺术。比如陶器瓷器,就是在已成型的坯体上,堆出相关的造型,增加鲜 活感与立体感;比如面馍糕点,会在食物上堆五颜六色的花朵,使之更美观灵动,刺激感官增 加食欲。如此看来,堆花其实是一种凡俗生活中美学与诗性的表达,有锦上添花的情致,也 有烈火烹油的热烈,乃雅俗共赏之事。 ⑨中国的昆曲是雅到极致的,男女主角清辞丽曲的唱腔和细腻含蓄的表演,体现出温煦、 婉约的剧种特征。但为剧情需要,也有群体的载歌载舞。鼓乐齐鸣,排场热闹,就有了人间 烟火的凡俗。譬如《牡丹亭》著名桥段“游园惊梦”中,当杜丽娘和柳梦梅“惊梦”之后转 到台下时,便有生旦净丑不同角色装扮的花神粉墨登场。他们手持代表一年十二个月的不同 花卉绢灯,边舞边唱“好景艳阳天,万紫千红尽开遍”。这样的堆花,既再现了良辰美景, 也烘托了亦真亦幻的梦境。 ⑩又比如,年轻时候喜欢插花,追求花枝的疏朗与错落有致。画花鸟画时,也最爱画一 枝梅或几瓣菊,喻示不慕繁华、耐得孤寂的清欢之境。随着年龄增长,慢慢喜欢到人多的地方 “打堆”,由倾心独枝到喜爱花丛,偶尔也就画起大红大绿的牡丹来,在一重一重繁复的绿 叶上,把红花一朵压一朵地堆上去,图个热闹图个红火,这就是不能免俗。但俗与雅往往会 互为转移,大雅反俗或大俗成雅早已是司空见惯了。 ⑪想到此,突然有所参悟:人生应有堆花时。是的,人们不能老是把眼光落在奇花异卉 或闲花野草上,也不能只做走马观花者或素手采花人,也要干点堆花的事——把最普通的花 朵收集起来,缀合成花团锦簇的景致,装点大众化的生活。这与把每个平凡的日子缀合起一 段人生一样必要。时不时地堆一下,或许会堆出一种境界的高度来。 (取材于何永康的同名散文) 16.下列对文章的理解与赏析,不恰当的两项是【 】 【 】] (4 分) A.本文围绕“堆花”,“思接千载,神游八荒”,体现了散文“形散神聚”的特点。 B.第③段,会计“堆花”的吆喝声,为作者儿时本不繁重的农业劳动更添一份乐趣。 C.第⑨段“便有生旦净丑不同角色装扮的花神粉墨登场”,写出了表演滑稽可笑的特点。 D.第⑩段作者从年轻时爱画梅或菊到年长后也画牡丹,触发了他对雅俗关系的思考。 E.文中多处使用引号,如“层云遮日,送春望断愁城……”和“游园惊梦”都属于直接引用。 17.请赏析文中划线的句子(4 分) 18.第⑦段用“黛玉葬花” 的情节,是为了说明怎样的观点?对整篇文章起到哪些作用? (3 分) 19.本文题目中的“堆花”意蕴丰富,请结合全文,写出其中包含的意蕴。(6 分) 20.作者在第④段中说“每个人都会对某些词语过敏,或者被不断地击中”,作者被“堆花” 一词“不断击中”,有经历,有体会,请结合类似经历谈谈你的体会。要求:写出“击中” 自己的具体词语,表达人生体会。(4 分) 六、(11 分) 21.在下面一段文字横线处补写恰当的语句,使整段文字语意完整通畅,内容贴切,逻辑严 密,每句不超过 15 字。(6 分) 说来有趣,21 世纪最时髦的人工智能技术应用于现代医学,与中国几千年前流传至今 的传统中医,① 。 传统中医讲究“望闻问切”,据此积累下来千百万人 的“医疗大数据”,再通过医生的人脑来存储、“加工”,进而开出药方;而今天的智能医 疗,则是给医生加上了一个“超强大脑”,它能海量存储、超速计算、深度学习,给人类增 添摆脱病魔的能力。尽管争议与困难重重,但没人能够否认,② 。 有学者这样描述,未来的医学影像中心好比飞机驾驶舱,是各种各样信息的综合体: ③ ,需要做的是去处理各种各样的信息。 22. 《论语·公冶长》中有这样一则文字:季文子三思而后行。子闻之,曰:“再, 斯 可矣。” 我们一直以为“三思而后行”是孔子的主张。读了上面的话,才知道其实孔子对此是持 态度的。你认为孔子的态度是否有道理?请自主确立观点,并以《红楼梦》或《三国 演义》的事例作为论据,写一段不少于 80 字的文字。(5 分) 七、(60 分) 23.阅读下面的材料,根据要求写作。 一去紫台连朔漠,独留青冢向黄昏。 ——杜甫《咏怀古迹》 况男远出留学,所学何为?决非一衣一食之自为计,而在四万万同胞之均有衣食也。亦 非自安自乐以自足,而在四万万同胞之均能享安乐也!此男素抱之志,亦即男视为终身之事 业也! ——聂荣臻 平庸的人只有一条命,叫生命。优秀的人会有两条命,性命和生命。卓越的人则有三条 命,性命、生命和使命。 ——麦家 以上材料触发了你怎样的思考和感悟,请据此写一篇文章。 要求:自选角度,自拟标题;文体不限(诗歌除外),文体特征明显:不少于 800 字:不要套 作,不得抄袭:不得泄露个人信息。 2020 年天津市十二区县重点学校高三毕业班联考(二) 语文试卷答案 1.C (日渐衰落,事物有兴衰、强大转向没落、弱小;日渐式微,事物逐渐由兴盛转向衰落, 有书面语色彩,第二处根据文本的语体色彩,“口渐式微”更恰当。秉承,接受,承接,指 按命令或指示办事或处理问题;继承,泛指把前人的作风、文化、 知识等接受过来。此处 指医务工作者做事的原则,故选“秉承"。收获,获得成熟的农作物,比喻心得、成绩、战 果:凯旋,战胜归来。此处指对武汉的援助任务完成后的胜利归来。故选“凯旋") 2.D(AC,“人们对健康长寿的渴望,生活水平提高”句子逻辑关系有问题,应倒换顺序。B 滥用介词,少主语.) 3. D(A 抒情论——叙事诗; C“斯世当以同怀视之”是鲁迅写给瞿秋白的话;D 法国——西 班牙) 4. B (A.从材料一图表看,文化自信在文化竞争维度的认知占比为 27.1%,所以说中国公众对 中国优秀他统文化国际竞争影响力非常有自信是不正确的;C.中国公众发展趋同以及对外来 先进文化借鉴等方面占比均未达到 50%.因此意识理念较强不正确。D. 中国公众非常需要借 鉴学习外来文化错误,应是借鉴学习外来先进文化,范用扩大。) 5.D (混淆关系,“不少年轻人因为没有定力,不具备独立思考的理性精神,对信息缺乏甄 别、筛选、判断能力”是没有文化自信的表现,而不是原因.) 6.C(这是文化不自信的表现.) 7.C ( 表:显扬) 8.B (B. 介词、用。A.代词,他们/语气副词,大概: C.助词,取独/助词,宾语前置的标志 D.连词,表修饰/连词,表承接) 9.D(“是以"放在一起,应前边断,排除 A、B;“而世诵其美不厌”应为“而世不厌诵其美 "中间不能断开,所以选 D.) 10. B (①泛指担任治理天下工作辛劳繁重。④说的是白居易。⑥写韩琦不在乎个人得失 11.A (不是从白乐天的

资料: 29.3万

进入主页

人气:

10000+的老师在这里下载备课资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