生物高考备考:高中生物实验大题详解(看书应该看什么?)
加入VIP免费下载

生物高考备考:高中生物实验大题详解(看书应该看什么?)

ID:443430

大小:31.65 KB

页数:11页

时间:2020-12-23

加入VIP免费下载
温馨提示:
1. 部分包含数学公式或PPT动画的文件,查看预览时可能会显示错乱或异常,文件下载后无此问题,请放心下载。
2. 本文档由用户上传,版权归属用户,天天资源网负责整理代发布。如果您对本文档版权有争议请及时联系客服。
3. 下载前请仔细阅读文档内容,确认文档内容符合您的需求后进行下载,若出现内容与标题不符可向本站投诉处理。
4. 下载文档时可能由于网络波动等原因无法下载或下载错误,付费完成后未能成功下载的用户请联系客服处理。
网站客服:403074932
资料简介
生物高考备考:高中生物实验大题详解(看书应该看什么?) 如何看一道题目? 一 纵观全题,审清题意 实验题的逻辑性是很强的,题目中的每一个条件,每一个步骤,都有着紧密的联系。所以,遇到 实验题时,通读全题,仔细分析题目的每一个条件、问题,把握好题目前后的相关性,对题意有一个 总体的了解,找出解题的方向。 二 确定是探究性实验还是验证性实验 探究性实验中的结论是不确定的,有多种可能,而验证性实验是在已知实验结论的前提下,对其 加以证实,即结论只有一个。在大多数情况下,出现“探究”一词的为探究性实验,出现“验证”一 词的为验证性实验。但判断此类题目的依据不能只看是否有“探究”或“验证”这两个名词,应以题 目的具体含义为准。 三 认真分析实验用具及材料 认真分析实验用具及材料是解答实验题中的一个重要环节。 首先,实验用具及材料可以帮助你们准确地安排实验步骤。有些实验的操作方法可能有多种,而 不同的方法需要不同的用具及材料。所以在选择实验方法时,应以题目给出的用具及材料为准。另外, 题目给出的实验用具及材料,可能会依据实验的具体操作需要从中选择使用。但题目没有给出的用具 和材料,在实验操作步骤中不能出现。 四 遵守单一变量原则(和等量原则) 这是对照实验中的一个重要事项。实验组和对照组的处理,只能有一项条件不同,其他条件要相 同且适宜。 五 时刻注意题目给出的条件 题目给出的条件是解答实验题的重要依据,所以一定要把握好。在解答每一个小题时都应该谨慎 小心,防止漏用、误用每一个条件。尤其是实验题的条件都比较长,可能有的同学在做到最后几个小 题时把前面给出的条件忘记了,所以,此时重读题干,就很有必要了。 六 实验步骤中的常用词语 在书写实验步骤时,一定要注意一些常用词语的使用。如分组实验时要编号,加试剂时要注意用 到“相同”“等量”“平均”等,这样能保证实验步骤的严密性。 七 实验步骤中的最后一步 如果所用的实验材料为有生命的物质,在完成实验装置的操作后,最后一步可以这样解答,“放在 适宜的条件下,培养一段时间,观察记入……”这一句话的使用频率是相当高的。当然,还要根据具 体的情况稍作变动。 八 注意实验结果及实验结论的合理性实验结果也就是一种实验现象,而实验结论是根据实验结 果推出来的,二者不可混淆。做题时,一定要看清题目的要求,问得是实验结果还是实验结论,二者 要分开来答.验证性实验的结论只有一个,而探究性的实验需要讨论,但并不是把所有的可能结论全部 答出来,还要注意其合理性。【思考:我对书本足够了解了吗?】 例如:用到酒精的实验有什么?体积分数是多少?是无水乙醇吗?作用是什么? 斐林试剂和双缩脲试剂的用量和用法有什么不同?(化学原理是什么?) (ps:除了简单归纳,更需要认真看书上每一个实验的原理,步骤,方法,在遇到不理解的地方应 该积极问老师,同时,书本课后的讨论和平时练习中遇到的实验设计题目也十分重要,认真看答案会 对往后的做题有极大的启发。如果不知道看书是看一些什么,看了这份资料不知道对你是否有启发, 生物要背的东西和要归纳的东西有很多,生物答题除了记忆,更需要大家学以致用。) 【思考:书本上的实验】 (建议先看书后思考) 实验一 观察 DNA 和 RNA 在细胞中的分布 实验原理:DNA 绿色,RNA 红色 分布:真核生物 DNA 主要分布在细胞核中,线粒体和叶绿体内也含有少量的 DNA;RNA 主要分布 在细胞质中。 实验结果: 细胞核呈绿色,细胞质呈红色. 【Q:DNA、RNA 的分布的描述和实验结果的描述有和不同?】 实验二 物质鉴定 还原糖 + 斐林试剂——砖红色沉淀 脂 肪 + 苏丹 III——橘黄色 脂 肪 + 苏丹 IV——红色 蛋白质 + 双缩脲试剂——紫色反应 1、还原糖的检测 (1)材料的选取:还原糖含量高,白色或近于白色,如苹果,梨,白萝卜。【Q:为什么要用还 原糖含量高,材料白色或近于白色?】 (2)试剂:斐林试剂(甲液:0.1g/mL 的 NaOH 溶液,乙液:0.05g/mL 的 CuSO4 溶液), 现配现用。 (3)步骤:取样液 2mL 于试管中→加入刚配的斐林试剂 1mL(斐林试剂甲液和乙液等量混合均 匀后再加入)→水浴加热 2min 左右→观察颜色变化(白色→浅蓝色→砖红色) 【Q:先混合后加入还是先加入后混合?】 ★模拟尿糖的检测 1、取样:正常人的尿液和糖尿病患者的尿液 【Q:取样有什么要求?等量?试管是否需要编号?】 2、检测方法:斐林试剂(水浴加热)或班氏试剂或尿糖试纸 3、结果:(用斐林试剂检测)试管内发生出现砖红色沉淀的是糖尿病患者的尿液,未出现砖红色 沉淀的是正常人的尿液。4、分析:因为糖尿病患者的尿液中含有还原糖,与斐林试剂发生反应产生砖红色沉淀,而正常人 尿液中无还原糖,所以没有发生反应。 【思考:如果是一道设计实验的题目,如何写好实验步骤?(从取样要注意什么,检测用什么方 法等因素进行考虑)】 2、脂肪的检测 (1)材料的选取:含脂肪量越高的组织越好,如花生的子叶。 (2)步骤: a、制作切片(切片越薄越好)将最薄的花生切片放在载玻片中央, b、染色(滴苏丹Ⅲ染液 2~3 滴切片上→2~3min 后吸去染液 c、滴体积分数 50%的酒精洗去浮色→吸去多余的酒精) d、制作装片(滴 1~2 滴清水于材料切片上→盖上盖玻片) e、镜检鉴定(显微镜对光→低倍镜观察→高倍镜观察染成橘黄色的脂肪颗粒) 3、蛋白质的检测 (1)试剂:双缩 3)研磨中为何要脲试剂(A 液:0.1g/mL 的 NaOH 溶液,B 液:0.01g/mL 的 CuSO4 溶液) (2)步骤:试管中加样液 2mL→加双缩脲试剂 A 液 1mL,摇匀→加双缩尿试剂 B 液 4 滴,摇匀 →观察颜色变化(紫色) 考点提示: (1)常见还原性糖与非还原性糖有哪些? 葡萄糖、果糖、麦芽糖都是还原性糖;淀粉、蔗糖、纤维素都是非还原性糖。 (2 )还原性糖植物组织取材条件? 含糖量较高、颜色为白色或近于白色,如:苹果、梨、白色甘蓝叶、白萝卜等。 (加石英砂?不加石英砂对实验有何影响? 加石英砂是为了使研磨更充分。不加石英砂会使组织样液中还原性糖减少,使鉴定时溶液颜色变 化不明显。 (4)斐林试剂甲、乙两液的使用方法?混合的目的?为何要现混现用? 混合后使用;产生氢氧化铜;氢氧化铜不稳定。 (5)还原性糖中加入斐林试剂后,溶液颜色变化的顺序为: 浅蓝色 棕色 砖红色 (6)花生种子切片为何要薄?只有很薄的切片,才能透光,而用于显微镜的观察。 (7)转动细准焦螺旋时,若花生切片的细胞总有一部分清晰,另一部分模糊,其原因一般是什么? 切片的厚薄不均匀。 (8)脂肪鉴定中乙醇作用?洗去浮色。 (9)双缩脲试剂 A、B 两液是否混合后用?先加 A 液的目的。怎样通过对比看颜色变化? 不能混合;先加 A 液的目的是使溶液呈碱性;先留出一些大豆组织样液做对比。实验三 观察叶绿体和细胞质流动 1、材料:新鲜藓类叶、黑藻叶或菠菜叶,口腔上皮细胞临时装片 2、原理:叶绿体在显微镜下观察,绿色,球形或椭球形。用健那绿染液染色后的口腔上皮细胞中 线粒体成蓝绿色,细胞质接近无色。 知识概要: 取材 制片 低倍观察 高倍观察 考点提示: (1)为什么可直接取用藓类的小叶,而不能直接取用菠菜叶? 因为藓类的小叶很薄,只有一层细胞组成,而菠菜叶由很多层细胞构成。 (2)取用菠菜叶的下表皮时,为何要稍带些叶肉? 表皮细胞除保卫细胞外,一般不含叶绿体,而叶肉细胞含较多的叶绿体。 (3)怎样加快黑藻细胞质的流动速度?最适温度是多少?进行光照、提高水温、切伤部分叶片;25℃ 左右。 (4)对黑藻什么部位的细胞观察,所观察到的细胞质流动的现象最明显? 叶脉附近的细胞。 (5)若视野中某细胞中细胞质的流动方向为顺时针,则在装片中该细胞的细胞质的实际流动方向 是怎样的?仍为顺时针。 (6)是否一般细胞的细胞质不流动,只有黑藻等少数植物的细胞质才流动? 否,活细胞的细胞质都是流动的。 实验四 观察有丝分裂 1、材料:洋葱根尖(葱,蒜) 2、步骤: (一)洋葱根尖的培养 (二)装片的制作 制作流程:解离→漂洗→染色→制片 1. 解离: 药液: 质量分数为 15%的盐酸,体积分数为 95%的酒精(1 : 1 混合液). 时间: 3~5min .目的: 使组织中的细胞相互分离开来. 2. 漂洗: 用清水漂洗约 10min. 目的: 洗去药液,防止解离过度,并有利于染色. 3. 染色: 用质量浓度为 0.01g / mL 或 0.02g / mL 的龙胆紫溶液(或醋酸洋红液)染色 3~ 5min 目的: 使染色体着色,利于观察. 4. 制片: 将根尖放在载玻片上,加一滴清水,并用镊子把根尖弄碎,盖上盖玻片,在盖玻片上再加一片 载玻片. 然后用拇指轻轻地按压载玻片. 目的: 使细胞分散开来,有利于观察. (三)观察 1、先在低倍镜下找到根尖分生区细胞:细胞呈正方形,排列紧密。 2、换高倍镜下观察:分裂中期→分裂前、后、末期→分裂间期。(注意各时期细胞内染色体形态 和分布的特点)。其中,处于分裂间期的细胞数目最多。 考点提示: (1)培养根尖时,为何要经常换水?增加水中的氧气,防止根进行无氧呼吸造成根的腐烂。 (2)为何每条根只能用根尖?取根尖的最佳时间是何时?为何? 因为根尖分生区的细胞能进行有丝分裂;上午 10 时到下午 2 时;因为此时细胞分裂活跃。 (3)解离和压片的目的分别是什么?压片时为何要再加一块载玻片?解离是为了使细胞相互分离 开来,压片是为了使细胞相互分散开来;再加一块载玻片是为了受力均匀,防止盖玻片被压破。 (4)若所观察的组织细胞大多是破碎而不完整的,其原因是什么?压片时用力过大。 (5)为何要漂洗? 洗去盐酸便于染色。 (6)若所观察的细胞各部分全是紫色,其原因是什么? 染液浓度过大或染色时间过长。 (7)为何要找分生区?分生区的特点是什么?能用高倍物镜找分生区吗?为什么? 因为在根尖只有分生区的细胞能够进行细胞分裂;分生区的特点是:细胞呈正方形,排列紧密, 有的细胞处于分裂状态;不能用高倍镜找分生区,因为高倍镜所观察的实际范围很小,难以发现分生 区。 (8)分生区细胞中,什么时期的细胞最多?为什么? 间期;因为在细胞周期中,间期时间最长。 (9)所观察的细胞能从中期变化到后期吗?为什么? 不能,因为所观察的细胞都是停留在某一时期的死细胞。 (10)观察洋葱表皮细胞能否看到染色体?为什么? 不能,因为洋葱表皮细胞一般不分裂。 (11)若观察时不能看到染色体,其原因是什么? 没有找到分生区细胞;没有找到处于分裂期的细胞;染液过稀;染色时间过短。 实验五 比较酶和 Fe3+的催化效率 考点提示: (1)为何要选新鲜的肝脏?因为在不新鲜的肝脏中,过氧化氢酶的活性会由于细菌的破坏而降低。 (2)相同质量的块状肝脏和肝脏研磨液,哪一个催化效果好?为什么?研磨液效果好;因为它增 加过氧化氢酶与过氧化氢的接触面积。 (3)滴入肝脏研磨液和氯化铁溶液时,可否共用下个吸管?为什么?不可共用,防止过氧化氢酶 与氯化铁混合,而影响实验效果。 实验六 色素的提取和分离 1、原理:叶绿体中的色素能溶解在有机溶剂丙酮或无水乙醇——提取色素。 各色素在层析液中的溶解度不同,随层析液在滤纸上扩散速度不同——分离色素 2、步骤: (1)提取色素 研磨 (2)制备滤纸条 (3)画滤液细线:均匀,直,细,重复若干次(4)分离色素:不能让滤液细线触及层析液 (5)观察和记录: 结果滤纸条上从上到下依次为:橙黄色(胡萝卜素)、黄色(叶黄素)、蓝绿色(叶绿 素 a)、黄绿色(叶绿素 b). 考点提示: (1)对叶片的要求?为何要去掉叶柄和粗的时脉? 绿色、最好是深绿色。因为叶柄和叶脉中所含色素很少。 (2)二氧化硅的作用?不加二氧化硅对实验有何影响? 为了使研磨充分。不加二氧化硅,会使滤液和色素带的颜色变浅。 (3)丙酮的作用?它可用什么来替代?用水能替代吗? 溶解色素。它可用酒精等有机溶剂来代替,但不能用水来代替,因为色素不溶于水。 (4)碳酸钙的作用?不加碳酸钙对实验有何影响? 保护色素,防止在研磨时叶绿体中的色素受到破坏。不加碳酸钙,滤液会变成黄绿色或褐色。 (5)研磨为何要迅速?要充分?过滤时为何用布不用滤纸?研磨迅速,是为了防止丙酮大量挥发; 只有充分研磨,才能使大量色素溶解到丙酮中来。色素不能通过滤纸,但能通过尼龙布。 (6)滤纸条为何要剪去两角?防止两侧层析液扩散过快。 (7) 滤液细线为何要直?为何要重画几次?防止色素带的重叠;增加色素量,使色素带的颜色 更深一些。 (8) 滤液细线为何不能触到层析液?防止色素溶解到层析液中。 (9)滤纸条上色素为何会分离? 由于不同的色素在层析液中的溶解度不同,因而它们随层析液在滤纸条上的扩散速度就不同。 实验七 观察质壁分离和复原 1、条件:细胞内外溶液浓度差,活细胞,大液泡 2、材料:紫色洋葱鳞片叶外表皮细胞(具紫色大液泡),质量浓度 0.3g/mL 的蔗糖溶液,清水等。 3、步骤:制作洋葱鳞片叶外表皮细胞临时装片→观察→盖玻片一侧滴蔗糖溶液,另一侧用吸水纸 吸引→观察(液泡由大到小,颜色由浅变深,原生质层与细胞壁分离)→盖玻片一侧滴清水, 另一侧用吸水 纸吸引→观察(质壁分离复原) 4、结论: 细胞外溶液浓度 > 细胞内溶液浓度,细胞失水 质壁分离 细胞外溶液浓度 < 细胞内溶液浓度,细胞吸水 质壁分离复原 知识概要:制片 观察 加液 观察 加水 观察 考点提示: (1)洋葱为何要选紫色的?若紫色过淡怎么办? 紫色的洋葱有紫色的大液泡,便于观察液泡的大小变化;缩小光圈,使视野变暗些。 (2)洋葱表皮应撕还是削?为何?表皮应撕不能削,因为削的表皮往往太厚。(3)植物细胞为何会出现质壁分离?动物细胞会吗?当细胞失去水分时,其原生质层的伸缩性大 于细胞壁的伸缩性;动物细胞不会发生质壁分离,因为动物细胞没有细胞壁。 (4)质壁分离时,液泡大小和颜色的变化?复原时呢? 细胞发生质壁分离时,液泡变小,紫色加深;当细胞质壁分离复原时,液泡变大,紫色变浅。 (5)若发生质壁分离后的细胞,不能发生质壁分离复原,其原因是什么? 细胞已经死亡(可能是外界溶液浓度过大,细胞失水过多或质壁分离时间过长) (6)高倍镜使用前,装片如何移动? 若要把视野中上方的物像移到视野的正中心,则要将装片继续向上移动。若要把视野中左方的物 像移到视野的正中心,则要将装片继续向左方移动,因为显微镜视野中看到的是倒像。 (7)换高倍物镜后,怎样使物像清晰?视野明暗度会怎样变化?如何调亮?换高倍物镜后,应调 节细准焦螺旋使物像变得清晰;视野会变暗,可调大光圈或改用反光镜的凹面镜来使视野变亮。 (8)所用目镜、物镜的长度与放大倍数的关系?目镜越长,放大倍数越小;物镜越长,放大倍数 越大。 (9)放大倍数与视野中细胞大小、多少、视野明暗的关系? 放大倍数越大,视野中细胞越大、数目越少、视野越暗。 (10)怎样利用质壁分离现象来测定植物细胞液的浓度? ①配制一系列浓度从小到大的蔗糖溶液 ②分别用以上不同浓度的溶液制成某植物细胞的临时装片 ③用显微镜观察某植物细胞是否发生质壁分离。某植物细胞液的浓度就介于不能引起质壁分离的 浓度和能引起质壁分离的浓度之间。 (11)如果溶液改为适当浓度硝酸钾溶液,那么可以观察到细胞先质壁分离后自动复原,原因是 什么? 刚开始硝酸钾浓度大于细胞液浓度,植物细胞质壁分离,后植物细胞通过主动运输,离子进入细 胞,硝酸钾浓度降低,植物细胞复原。 实验八 探究酵母菌的呼吸方式 1、原理: 酵母菌在有氧条件下进行有氧呼吸,产生二氧化碳和水: C6H12O6 + 6O2 + 6H2O6→CO2 + 12H2O + 能量 在无氧条件下进行无氧呼吸,产生酒精和少量二氧化碳: C6H12O6→ 2C2H5OH + 2CO2 + 少量能量 2、装置:(见课本) 3、检测:(1)检测 CO2 的产生:使澄清石灰水变浑浊,或使溴麝香草酚蓝水溶液由蓝变绿再变 黄。 (2)检测酒精的产生:橙色的重铬酸钾溶液,在酸性条件下与酒精发生反应,变成灰绿色。 实验九 观察细胞的减数分裂 1、目的要求:通过观察蝗虫精母细胞减数分裂固定装片,识别减数分裂不同阶段的染色体的形态、位置和数目,加深对减数分裂过程的理解。 2、材料用具:蝗虫精母细胞减数分裂固定装片,显微镜。 3、方法步骤: (1)在低倍镜下观察蝗虫精母细胞减分裂固定装片,识别初级精母细胞、次级精母细胞和精细胞。 (2)先在低倍镜下依次找到减数第一次分裂中期、后期和减数第二次分裂中期、后期的细胞,再 在高倍镜下仔细观察染色体的形态、位置和数目。 实验十 低温诱导染色体加倍 1、原理:用低温处理植物分生组织细胞,能够抑制纺锤体的形成,以致影响染色体被拉向两极, 细胞也不能分裂成两个子细胞,于是,植物细胞染色体数目发生变化。 2、方法步骤: (1)洋葱长出约 1cm 左右的不定根时,放入冰箱的低温室内(4℃),诱导培养 36h。 (2)剪取诱导处理的根尖约 0.5~1cm,放入卡诺氏液中浸泡 0.5~1 h,以固定细胞的形态,然后用 体积分数为 95%的酒精冲洗 2 次。 (3)制作装片:解离→漂洗→染色→制片 (4)观察,比较:视野中既有正常的二倍体细胞,也有染色体数目发生改变的细胞. 实验十一 调查常见的人类遗传病 1、 要求:调查的群体应足够大;选取群体中发病率较高的单基因遗传病。如红绿色盲、白化病、 高度近视(600 度以上)等. 2、 方法: 分组调查,汇总数据,统一计算. 3、计算公式:某种遗传病的发病率=某种遗传病患病人数/某种遗传病被调查人数×100% 实验十三 探究培养液中酵母菌数量的动态变化 1、培养酵母菌(温度、氧气、培养液):可用液体培养基培养 2、计数:血球计数板(2mm×2mm 方格,培养液厚 0.1mm) 3、推导计算 实验十四 土壤中动物类群丰富度的研究 1、丰富度的统计方法通常有两种:记名计算法和目测估计法 记名计算法:指在一定面积的样地中,直接数出各种群的个体数目,这一般用于个体较大,种群 数量有限的群落。 目测估计法:按预先确定的多度等级来估计单位面积上个体数量的多少。等级的划分和表示方法 有:“非常多、多、较多、较少、少、很少”等等。 2、设计数据收集和统计表,分析所搜集的数据。 实验十五 探究水族箱(或鱼缸)中群落的演替 要求: (1)水族箱必须放置于室内通风、光线良好的地方,但要避免阳光直接照射。 (2)组成成分:非生物成分、生产者、消费者和分解者 (3)各生物成分的数量不宜过多,以免破坏食物链 实验十六 模拟探究细胞表面积与体积的关系 原理: NaOH 和酚酞相遇呈紫红色 步骤: 将含酚酞琼脂块切成三块边长分别为 3cm、2cm、1cm 的正方体, 放入烧杯内,加入 NaOH 溶液,10min 后取出,用纸巾吸干,用塑料刀将琼脂块切成两半.观察切面,测量每一块上 NaOH 扩散的深度. 分析: 琼脂块的表面积与体积之比随着琼脂块的增大而减小, NaOH 扩散的体积与整个琼脂块的体 积之比也随着琼脂块的增大而减小. 结论:细胞体积越大,其相对表面积越小,细胞的物质运输的效率就越低。细胞表面积限 制了细胞的长大。 有关实验设计一些知识: 1、常用器材和试剂的使用方法。 NaOH:吸收 CO2 或改变溶液的 pH Ca(OH)2:鉴定 CO2 HCl:解离或改变溶液的 pH NaHCO3:提供 CO2 滤纸:过滤或纸层析 纱布或尼龙布:过滤 斐林试剂:可溶性还原性糖的鉴定 碘液:鉴定淀粉 苏丹Ⅲ、Ⅳ:脂肪的鉴定 双缩脲试剂:蛋白质的鉴定 二苯胺试剂:鉴定 DNA 柠檬酸钠:血液抗凝剂 龙胆紫溶液或醋酸洋红:碱性染料【但龙胆紫和醋酸洋红这些染色剂是以龙胆紫或洋红溶解于醋 酸溶液中制得,配制后的龙胆紫溶液 pH 值约小于 7(呈酸性)】,用于染色体染色 NaCl:配制生理盐水及其它不同浓度的盐溶液,可用于动物细胞内液或用于提取 DNA 琼脂:激素或其它物质的载体,用于激素的转移或培养基 甲基绿:对 DNA 进行染色 吡罗红:对 RNA 进行染色 亚甲基蓝:用于活体染色或检测污水中的耗氧性细菌(细菌的氧化可使之褪色)酒精:用于消毒处理、提纯 DNA、叶片脱色及配制解离液 蔗糖:配制蔗糖溶液,用于测定植物细胞液浓度或观察质壁分离和复原 健那绿:对线粒体进行染色 2、实验设计的技术手段。 1、关于光学显微镜的使用:正确使用显微镜,如对光、低倍物镜的使用、高倍物镜的使用、反光 镜的使用、镜头的擦拭、显微镜的放大对象、显微镜使用时物象移动方向、显微镜使用时异物的判断。 2、临时装片、切片和涂片的制作:适用于显微镜观察,凡需在显微镜下观察的生物材料,必须先 制成临时装片、切片和涂片,如“观察植物细胞的质壁分离和复原”中要制作洋葱表皮细胞的临时装 片,在“生物组织中脂肪的鉴定”中要制作花生种子的切片,在“观察动物如人体血液中的细胞”中 要制作血液的涂片等。 3、研磨,过滤:适用于从生物组织中提取物质如酶、色素等,要求学生熟练掌握研磨、过滤的方 法,如研磨时要先将生物材料切碎,然后加入摩擦剂(常用二氧化硅)、提取液和其它必要物质,充分 研磨之后,往往要进行过滤,以除去渣滓,所用过滤器具则根据需要或根据试题中提供的器材加以选 用,如可用滤纸、纱布、脱脂棉、尼龙布等。 4、解离技术:适用于破坏细胞壁,分散植物细胞,制作临时装片。 5、恒温技术:适用于有酶参加的生化反应,一般用水浴或恒温箱,根据题目要求选用。 6、纸层析技术:适用于溶液中物质的分离。主要步骤包括制备滤纸条、划滤液细线、层析分离等。 7、植物叶片生成淀粉的鉴定:适于光合作用的有关实验主要步骤包括饥饿处理、光照、酒精脱色、 加碘等。 8、同位素示踪技术:如噬菌体浸染细菌的实验,用 18O2 和 14CO2 追踪光合作用中氧原子和碳原 子转移途径的实验等。 【设计实验步骤常用“四步法”】 第一步:共性处理实验材料,均等分组并编号。选择实验材料时要注意应用一些表示等量的描述 性语言,如:“生长一致的”,“日龄相同的,体重一致的”等等。分成多少组要视题目中所给的信息 而定,(一般情况分两组)。编号最好用 A、B、C 或甲、乙、丙,而不用 1、2、3 避免与实验步骤相混 淆。 第二步:遵循单因子变量原则,对照处理各组材料。方法为一组为对照组(往往为处于正常生理 状态的),其余为实验组,对照组与实验组只能有一个实验条件不同(单因子变量),其他条件要注意 强调出相同来,这是重要的得分点或失分点。至于变量是什么要根据具体题目来确定。 第三步:相同条件培养(饲养、保温)相同时间。 第四步:观察记录实验结果。 实验结果的预测(预期);首先要根据题目判断该题是验证性实验还是探究性实验,如果是验证性 实验,则结果只有一个,即题目中要证明的内容。如果是探究性实验,则结果一般有三种:①实验组等于 对照组,说明研究的条件对实验无影响。②实验组大于对照组,说明研究的条件对实验有影响,且影响是正相关。③实验组小于对照组,说明研究的条件对实验有影响,且影响是负相关。

资料: 29.3万

进入主页

人气:

10000+的老师在这里下载备课资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