甘肃省白银市一中2020届高三语文5月模拟试题(Word版附答案)
加入VIP免费下载

甘肃省白银市一中2020届高三语文5月模拟试题(Word版附答案)

ID:443239

大小:117.53 KB

页数:10页

时间:2020-12-23

加入VIP免费下载
温馨提示:
1. 部分包含数学公式或PPT动画的文件,查看预览时可能会显示错乱或异常,文件下载后无此问题,请放心下载。
2. 本文档由用户上传,版权归属用户,天天资源网负责整理代发布。如果您对本文档版权有争议请及时联系客服。
3. 下载前请仔细阅读文档内容,确认文档内容符合您的需求后进行下载,若出现内容与标题不符可向本站投诉处理。
4. 下载文档时可能由于网络波动等原因无法下载或下载错误,付费完成后未能成功下载的用户请联系客服处理。
网站客服:403074932
资料简介
考生姓名 座位号 (在此卷上答题无效) 绝密 ★ 启用前 市一中 2020 年高三 5 月模拟试卷 语 文 注意事项: 1.答题前,考生务必将自己的姓名、准考证号填写在答题卡上。 2.回答选择题时,选出每小题答案后,用铅笔把答题卡上对应题目的答案标号涂黑。如 需改动,用橡皮擦干净后,再选涂其他答案标号。回答非选择题时,将答案写在答题卡上, 写在本试卷上无效。 3.考试结束后,请将本试题卷和答题卡一并上交。 第Ⅰ卷 阅读题 一、现代文阅读(36 分) (一)论述类文本阅读(本题共 3 小题,9 分)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 1~3 题。 中国文学的乐观精神植根于中国古代的哲学观念。《易经》说:“穷则变,变则通。”《老子》 说:“祸兮福所倚,福兮祸所伏。”在中国人看来,逆境的极点就是顺境的开始,黑夜的尽头就有 曙光的出现。在这种观念的影响之下,中国文学往往是以乐观的精神看待人生。 中国的戏剧,往往带有一个喜剧的结尾,叫做大团圆。一桩冤案,最终总能得到昭雪,或由被 害者死后化为鬼魂复仇;才子佳人的离别,总能以重逢和喜庆为结局;公子的落难总能以及第高中 而结束。有的故事本是以悲剧结尾的,在流传过程中也渐渐改成了喜剧的结尾。如元稹的小说《会 真记》本是以女主人公莺莺被抛弃为结局的,王实甫根据这个故事改编的戏剧《西厢记》就成了大 团圆的喜剧结尾,最后一本的题目是“张君瑞庆团圆”。明代汤显祖的著名戏剧《牡丹亭》,故事情 节和英国莎士比亚的《罗密欧与朱丽叶》有相似之处,但结局颇不相同。《牡丹亭》里的女主角杜 丽娘死而复生,她和柳梦梅的爱情得到圆满的结果。《罗密欧与朱丽叶》里的女主角朱丽叶死而复 生之后,看到罗密欧已经自杀,便也跟着自杀了。中国最伟大的戏剧家关汉卿,他的作品里也浸透 了乐观精神。那些被侮辱与被损害的弱者,最后总是战胜残暴的压迫者。他总是给观众以希望和鼓 舞,不肯让人带着沉重的心情离去。有一些戏,正反两方面力量的对比十分悬殊,人或以为必定是 以悲剧告终无疑了,但出人意料之外,关汉卿还是让正义战胜了邪恶,在欢乐中结束了全戏。《窦 娥冤》里的窦娥虽然被杀,但剧本还是以窦娥的鬼魂复仇成功为结局的。 在古代小说里,大团圆型的故事也不少见。如唐代白行简的《李娃传》,宋代话本《冯玉梅团 圆》,明代的拟话本《玉堂春落难逢夫》,清代蒲松龄《聊斋志异》中的《王桂庵》等许多小说,写 的都是大团圆的故事。这些故事在群众中广泛流传,深受他们的喜爱。 乐观精神在中国古代诗歌里也表现得十分突出,主要是对人生的肯定和对生活的热爱。中国有 入世的诗歌,也有出世的诗歌即山林隐逸一派,但少有厌弃人生的诗歌。出世并不是厌弃人生,只 是厌弃世俗社会、厌弃官场仕途,要到大自然里建立一种理想的生活。陶渊明被称为“隐逸诗人之 宗”,但他的田园诗绝不是厌世之作,相反地处处洋溢着对大自然的热爱,对田园生活的热爱和对 劳动的肯定。他的诗富有浓郁的生活气息,村舍、鸡犬、豆苗、桑麻,这些日常生活中的事物,在 陶渊明笔下无不生意盎然。唐代著名的山水诗人王维,后期受佛教影响,有些诗歌的情调比较冷 寂,但即使在这些诗里仍然有一种生活的情趣。他的《终南别业》《田园乐》,虽然是写隐居,但仍 然以极大的兴致在搜寻着山水的胜境,并在大自然中得到了无穷的乐趣,并没有厌世的意思。杜甫 因为比较多地反映了人民疾苦,又常常抒写自己的忧愁,也许有人以为他是一个悲观主义者。其实 不然,坚强乐观是他思想性格的主导方面。不论时局多么恶劣,他个人的遭遇多么不幸,杜甫从来 也没有丧失过信心,从来也不肯放弃理想。即使是在揭露政治黑暗、反映人民疾苦的时候,他仍然 怀着希望。他的代表作《北征》,就是一首渗透了乐观主义精神的诗歌。这是当时最坚强、最乐观 的声音了。又如《登楼》,在万方多难、国土日蹙之际,杜甫把自己的国家比做高悬于天空的北极 星,坚信它不会沉沦。可见杜甫虽然忧愤深广,但并没有被忧愁压倒。忧郁和乐观这两种旋律同时 回旋着,形成他所特有的风格。 (摘编自袁行霈《中国文学概论·绪论·乐观的精神》) 1.下列关于原文内容的表述,不正确的一项是(3 分)( ) A.中国文学的乐观精神植根于中国古代的哲学观念,《易经》“穷与变”的观念,《老子》“福与 祸”的观念,就是中国文学乐观精神的源头。 B.因为中国人认为,逆境的极点就是顺境的开始,黑夜的尽头就有曙光的出现,所以中国文学往 往是以乐观的精神看待人生。 C.中国文学的乐观精神在戏剧中表现得最为明显,中国的戏剧,往往带有一个喜剧的结尾。 D.《窦娥冤》里的窦娥与恶势力的力量对比十分悬殊,人或以为必定是以悲剧告终无疑了,但关汉 卿还是让正义战胜了邪恶。 2.下列理解和分析,符合原文意思的一项是(3 分)( ) A.汤显祖的《牡丹亭》和莎士比亚的《罗密欧与朱丽叶》故事情节有相似之处,但《牡丹亭》结 局圆满,《罗密欧与朱丽叶》结局悲惨,说明外国戏剧不重视乐观精神的表达。 B.中国古代小说,写的基本都是大团圆的故事,这些故事在群众中广泛流传,深受群众喜爱,说 明中国小说也重视乐观精神的表达。 C.中国古代诗歌,注重对人生的肯定和对生活的热爱,即使是出世的诗歌,其乐观精神也表现得十分突出。 D.陶渊明、王维的山水田园诗,洋溢着对大自然的热爱,对田园生活的热爱和对劳动的肯定,绝 不是厌世之作。 3.根据原文内容,下列说法不正确的一项是(3 分)( ) A.中国古代诗人的出世并不是厌弃人生,只是厌弃世俗社会、厌弃官场仕途,要到大自然里建立 一种理想的生活。 B.王维的《田园乐》其六写到“桃红复含宿雨,柳绿更带春烟。花落家僮未扫,莺啼山客犹眠”, 写作者与大自然亲近的乐趣,并没有厌世的意思。 C.杜甫的诗既反映人民的疾苦,又抒写自己的忧愁,忧郁和乐观这两种旋律同时在他的诗歌中回 旋,杜甫既是一个乐观主义者,又是一个悲观主义者。 D.选文通过列举中国古代戏剧、小说、诗歌作品中包含的乐观精神,充分阐释了中国文学往往以 乐观的精神看待人生的观点。 (二)实用类文本阅读(本题共 3 小题,12 分)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 4~6 题。 材料一: 城市比中小城镇更有聚集效应和规模效应。首先,大城市的生产成本和交易费用更低。大城市 的经济活动和公共服务成本会因城市规模的扩大而摊薄,聚集在大城市中的个人、企事业单位都将 因相互之同的协调而从中受益。其次,相比中小城镇,大城市土地利用率更高。根据住建部数据, 从整体来看,2017 年我国小城镇、中等城市、大城市、特大城市、超大城市的人均占地面积依次 递减,分别为 130 平方米、125 平方米、118 平方米、113 平方米、99 平方米。再次,大城市控制 污染的能力更强。在创造相同 GDP 的条件下,大城市污染物排放量远低于中小城镇。而且,由于规 模经济效应,大城市降低单位污染的成本也远低于中小城镇。最后,大城市特别是特大和超大城市 能为外来人口提供更多就业机会。由于大城市是第二产业和第三产业发展的主要依托,它们远比中 小城镇更能为农村转移人口提供就业机 会。 (摘编自潘家林《大城市的聚集效应与规模效应》,《城市发展论坛》2019 年 1 期) 材料二 图表 1:北京、上海、首尔、东京四城市中心城区出行情况比较 中心城区面积 (平方公里) 中心城区人口 密度(人/平 方公里) 轨二道交 通出行比 例 轨道交通 运营里程 (公里) 私家车出行 比例 上下班高蜂期 交通状况 北京 668 17774 23% 631 38.7% 重度拥堵 上海 664 17056 25% 683 36% 重度拥堵 首尔 605 15087 69% 1098 20.9% 轻度拥堵 东京 627 14525 62% 2705 14.7% 轻度拥堵 图表 2:全球部分都市人口总数及人口密度比较 (摘编自熊柴等《大城市病主因是人口分布失衡》,《财经》2017 年 2 月) 材料三: 城市的核心是人,城市的发展本应服务于人的需要,但是许多城市却偏离了人本轨道,一味追 求经济总量的增加,引发了严重的“城市病”。 城市化不是楼字化,而是家园化。但是,一些城市在发展过程中却只重表面工程,认为修建高 楼大厦就是城市化,违背了城市建设与人类发展的规律,使得许多城市出现了”千城一面”的情 况。城市的功能化不是产业化。城市的功能包含生产方面的功能,即人们通常理解的产业规模化, 但产业发展不是城市唯一的功能。城市是人、境、业的综合体,产城一体,人城和谐,才是城市发 展的归宿。不应该把城市看成是一个生产产品的机器,城市应是人类成果融合发展的一个有机体。 (摘编自李后强等《以人为中心:城市发展的永续动力》,中国社会科学网 2019 年 3 月) 材料四: “大城市病”并不是我国所特有的,在世界范围内也是一种普遍现象。上世纪六七十年代是东 京“城市病”最为严重的时期,人口和劳动力的过度集中导致了地价上涨、环境恶化、生活成本增 加等问题。为此,东京政府通过制定东京圈基本规划、实施《工业控制法》等举措,让大批劳动力 密集型企业和一些重化工业相继迁往郊区、中小城市甚至海外,而聚集更多以研究开发型工业、都 市型工业为主的现代城市型工业。这一方面增加了地区生产总值,另一方面也大大降低了东京的人 口总量。另外,为减轻办公和商业活动对市中心的压力,平衡城市土地利用强度,东京还分步骤分阶段实施副中心战略,让副中心和中心城区共同承担起东京的城市功能,逐步形成了多中心多圈层 的城市格局。在建设副中心的同时,东京也很重视交通网络体系的建设,修建一条环市中心铁路和 众多呈放射状、向近郊或邻近城市延伸的轻轨线,将各副中心串联起来,并在线路末端发展新的中 小城市和工业中心。 (摘编自南丽江《应对”大城市病”国外有妙招》,《中华建筑报》2018 年 4 月 22 日) 4.下列对材料二相关内容的理解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3 分)( ) A.北京、上海两城市中心城区私家车出行比例大于轨道交通出行比例,这可能成为两地上下班高 峰期重度拥堵的主要原因。 B.相较而言,首尔、东京两市中心城区人口密度也很大,但上下班高峰期交通状况更好,这得益 于更强大的公共交通运力。 C.北京、上海的人口密度远低于首尔,中心城区的人口密度却比首尔高,这表明北京、上海的人 口分布失衡、核心区域人口过密。 D.人口密度与人口总数并不一定成正比。东京的人口密度低于首尔,但人口总数却很高,这意味 着其人口增长的空间比较小。 5.下列对材料相关内容的概括和分析,正确的一项是(3 分)( ) A.大城市具有更明显的聚集效应和规模效应,这些效应能够降低生产和交易成本,使得大城市污 染更少,个人与企业受益更多。 B.城市越大,土地利用率越高。从单位面积的土地所负载的人口数最以及所产生的经济效益来 看,特大城市要明显大于大城市。 C.一些城市只重表面工程、以楼宇化代替城市化的行为,违背了城市建设与人类发展的规律,使 得城市的独特性受到了损害。 D.如果坚持以人为本,不再片面追求经济总最的增加,就能避免“城市病”的发生,使城市成为 人类成果融合发展的一个有机体。 6.“大城市病”应当如何缓解?请结合材料简要分析。(6 分) (三)文学类文本阅读(本题共 3 小题,15 分)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 7~9 题。 天外之音 朱以撒 ①车到停靠站,已是凌晨三点多了。接我的两位朋友还没有来,而我又是第一次到这个海边, 周遭空寂无人涛声四起,一颗心不由提了起来。急也没用。我干脆停下,在路边基石上坐了下来, 静静等待天明。 ②耳听涛声,眼前就出现了蔚蓝无垠的海面和雪白的浪花。不过,我也琢磨出来了,涛声还是 很单调乏味的,就像一个人永远发出一个音节。这种单调已经持守了千万年,无从更易,以至于什 么人听了,都会轻易地认同这种声响只属于大海。大海的这种声响和其他自然属性的生物发声相 比,是不能算悦耳的,不少鸟鸣虫唧要比它生动,甚至随节气而转,“园柳变鸣禽”就是一例。它 只是使我想到持守的情操,始终如一地在进行的状态里。我们总是喜欢新变,改变生活的信念、理 想的追求、事业的方向。改变倾向比较明显的是朝着物质的丰富,而精神上未必也跟着丰饶起来。 这样,免不了只能得到一些追求的皮毛之相,却离内在神髓甚远。涛声是大海的呼吸,在情绪的大 海上,你听得出噫吁唏嘘。在不舍昼夜的奔流中,柔情似水,却能把坚硬无比的礁石啃咬得怪状奇 形,能把无数沉船锈蚀成一堆堆烂铁,这很能给人以暗示,持久的力量简直不可抵挡。 ③浩瀚的海对于人来说,是一种游牧文化,伴随涛声走向远方,使心灵得到开放性的牧养。人 更熟悉的是土地,是代代相传的农耕文化。人们可以乘着海水走向地球的每一个角落,永远听到涛 声的召唤,随时准备出发。可是土地无法游移,致使农耕人固守一方,日出日落周而复始地劳作。 民族或个人的发展,如果只是满足于农耕阶段而拒绝游牧的体验,终归会生出许多遗憾来,总是缺 乏拓荒的意识而趋于保守。实际上,在许多一贯农耕部族的血液里,一些惰性已深深地潜伏下来, 使他们安于现状,对贫困无痛感,对外界的新变心如止水,这种现象总是会使我们面对农耕,试图 让游牧文化渗入它的内涵。幸好随着开放程度的拓展,有许多黄土高原的农耕后代,选择一条与祖 辈不同的路子,背向荒沟高崖、山塬矮墙,面对沿海走来。他们终于听到了父辈未尝听到的涛声。 当然,他们最终还是要回到自己的土地上去,可是听到了涛声的农家子弟,已不是往昔的胸襟与情 怀了。有时,这种机遇会被视为人生的偶然,在我看来,却是这个时代的神来之笔。 ④盈耳的涛声,也让人考虑到人类的家址,不知什么时候要迁移到大海上。在我看过的不少关 于海洋的图片里,人类日渐逼近大海了。海边不断地矗立起形态各异的建筑群,这些群落的涌现, 使海边的蛮荒气息消遁,飘洒出现代的灯红酒绿。更有甚者是移山而填海,在海上扩展人生乐园。 至于海面上的污染,废油洋溢其上,连海鸟海兽皮毛都糊满厚厚的油腻,也是时有所闻的,现在我 们谈大海,美丽中免不了夹杂着凄怆:人们一旦听不到涛声了,那么真是能轻易测出危机已在面 前。自然界每一种声响的消失,都是对人类的警示。在我走过的幽壑深林中,已听不到虎啸猿啼莺 啭鹤唳了。这些声响不复存在,也表明与人类共存的一个物种在此地退出了我们的视界,我们喜爱 用“濒危”来表示程度的严重。倘若从审美角度看,自然的声响是如此地扣动心弦。诗人乘着轻 舟,听着“两岸猿声啼不住”,这是何等的生动和诗意,善感多情一一为之撩起;而“落日楼头, 断鸿声里,把吴钩看了”,千百年后依旧浸透着悲愤和苍凉,传递着难以排遣的愁绪。古诗古文, 信手都可以拈出声乐的交响,融洽在行笔的斯文里,这就是本质上更接近自然的古典情怀吧!曾几 何时,这些鲜活的细节和生动的鸣啭已黯然消逝,岁月的长风掠过处,在都市里,那人工的机械的 摇滚的声响已经跃居其上。有时,人们也模拟涛声,让都市感受大海,可是你听听,能有多少大海 的滋味呢。⑤在渔家人枕着涛声沉沉入睡时,我就这么坐着,屏息谛听这天外之音,任思绪飘逸到辽远。 潮水似乎向我漫来,浸润全身,我心清如洗。 (有删改) 7.下列对文本相关内容和艺术特色的分析鉴赏,不正确的一项是(3 分)( ) A.作者在某个凌晨第一次来到海边,朋友未到,周围空寂无人,涛声四起,内心不由紧张起来, 随后作者静坐在路边,由此展开广阔的联想。 B.生长在土地上的人们代代传承着农耕文化,这种文化有其固有的缺陷,如果能融人更先进的游 牧文化,农耕文化将更加灿烂辉煌。 C.文章最后一段,结束联想,回到现实,照应开头一段,使全文结构严谨;在内容上表现了作者 聆听天外之音后的平和心情,提升了文章的主题。 D.本文内容广博,作者思接千载,从纷繁的现实现象写到古典情怀,从传统文化写到人类的生存 状况,看似散乱,其实有很强的内在联系。 8.分析文中画横线的两个句子的含意。(6 分) (l)涛声是大海的呼吸,在情绪的大海上,你听得出噫吁唏嘘。 (2)有时,这种机遇会被视为人生的偶然,在我看来,却是这个时代的神来之笔。 9.作者在第二段认为海的涛声“使我想到持守的情操”,在第三段又批评说“民族或个人的发 展,……总是缺乏拓荒的意识而趋于保守”,这是否矛盾?为什么?(6 分) 二、古代诗文阅读(34 分) (一)文言文阅读(本题共 4 小题,19 分) 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 10~13 题。 张叔夜,字嵇仲,侍中耆孙也。以荫为兰州录事参军。献所为文,知舒、海、泰三州。复献 文,召试制诰;赐进士出身,迁右司员外郎。 使辽,宴射,首中的。辽人叹诧,求观所引弓,以无故事,拒不与。还,图其山川、城郭、服 器、仪范为五篇,上之。从弟克公弹蔡京,京迁怒叔夜,摭司存微过,贬监西安草场。久之,召为 秘书少监,擢给事中。进礼部侍郎,又为京所忌,以徽猷阁待制再知海州。 宋江起河朔,转略十郡,官军莫敢婴其锋。声言将至,叔夜使间者觇所向,贼径趋海濒,劫巨 舟十余,载掳获。于是募死士得千人,设伏近城,而出轻兵距海,诱之战。先匿壮卒海旁,伺兵 合,举火焚其舟。贼闻之,皆无斗志,伏兵乘之,擒其副贼,江乃降。 靖康改元,金人南下,叔夜再上章乞假骑兵,与诸将并力断其归路,不报。徙邓州。四道置 帅,叔夜领南道都总管。金兵再至,钦宗手札趣入卫。即自将中军,子伯奋将前军,仲熊将后军, 合三万人,翌日上道。十一月晦,至都,帝御南薰门见之,军容甚整。入对,言贼锋方锐,愿如唐 明皇之避禄山,暂诣襄阳以图幸雍。帝颔之。闰月,帝登城,叔夜陈兵玉津园,铠甲光明,拜舞城 下。帝益喜,进资政殿学士,令以兵入城,俄签书枢密院。连四日,与金人大战,斩其金环贵将二 人。帝遣使赍蜡书,以褒宠叔夜之事檄告诸道,然迄无赴者。城陷,叔夜被创,犹父子力战。车驾 再出郊帝日朕为生灵之故不得不亲往叔夜号恸再拜众皆哭帝回首字之曰嵇仲努力 金人议立异姓,叔夜谓孙傅曰:“今日之事,有死而已。”移书金二帅,请立太子以从民望。 二帅怒,追赴军中,至则抗请如初,遂从以北。道中不食粟,唯时饮汤。既次白沟,驭者曰:“过 界河矣。”叔夜乃矍然起,仰天大呼,遂不复语。明日,卒,年六十三。讣闻,赠开府仪同三司, 谥曰忠文。 (节选自《宋史·张叔夜传》) 10.下列对文中画波浪线部分的断句,正确的一项是(3 分)( ) A.车驾再出郊/帝曰/朕为生灵之故/不得不亲往/叔夜号恸再拜/众皆哭帝/回首字之曰/嵇仲努力/ B.车驾再出郊/帝曰/朕为生灵之故/不得不亲往/叔夜号恸/再拜众皆哭/帝回首字之曰/嵇仲努力/ C.车驾再出郊/帝曰/朕为生灵之故/不得不亲往/叔夜号恸/再拜众皆哭帝/回首字之曰/嵇仲努力/ D.车驾再出郊/帝曰/朕为生灵之故/不得不亲往/叔夜号恸再拜/众皆哭/帝回首字之曰/嵇仲努力/ 11.下列对文中加点词语的相关内容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3 分)( ) A.荫指的是封建时代由于父祖有功而给予子孙入学或任官的权利,或妻子因丈夫有功劳而得到皇 帝赏赐的封号。 B.改元是指君主、王朝改换年号,可指古代新君即位的第二年改用新的年号,也可以指一君在位 而多次改用新的年号。 C.古人纪日,除了用序数表示,还会用一些特殊的称谓来标识日期,如“朔”指农历每月初一, “晦”指农历每月的最后一天。 D.中国的农历有闰年和平年之分,有闰月的一年称为闰年,为十三个月;没有闰月的年份则称为 平年,为十二个月。 12.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概括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3 分)( ) A.张叔夜善于作战,多次立功。第二次担任海州知州时,他设伏击败了宋江,并使之投降;与金 人大战时,斩杀了金兵的两名重要将领,受到宋钦宗的称赞。 B.张叔夜出使辽国,不辱使命。在辽国的宴会上比试射箭时,他第一个射中靶心,当辽人要检查 他的弓时,他以没有先例为由予以拒绝,维护了国家尊严。 C.张叔夜临危受命,率兵勤王。金兵再次逼近时,皇帝亲笔写信催促他进京保卫。张叔夜亲率三 万中军.他的两个儿子分别率领前军、后军,立即奔赴京城。 D.张叔夜誓死报国,谥为忠文。金人打算另立异姓为皇帝,他不畏金人,请求立太子为帝,惹怒 了金军统帅,做勒令北上,途中带着未酬的报国之志绝食而死。 13.把文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10 分)(1)从弟克公弹蔡京,京迁怒叔夜,摭司存微过,贬监西安草场。 (2)叔夜再上章乞假骑兵,与诸将并力断其归路,不报。 (二)古代诗歌阅读(本题共 2 小题,9 分) 阅读下面这首词,完成 14~15 题。 水调歌头① [宋]叶梦得 渐将晚,霜信报黄花。小窗低户深映,微路绕欹斜。为问山翁何事,坐看流年轻度,拼却鬓双 华。徙倚望沧海,天净水明霞。 念平昔,空飘荡,遍天涯。归来三径重扫,松竹本吾家。却恨悲风时起,冉冉云间新雁,边马 怨胡笳。谁似东山老②,谈笑静胡沙③! 【注】①此词为作者退居太湖边的卞山时所作。②东山老:指东晋名臣谢安,曾隐居东山,故名。 他是历史著名的以弱胜强战例——肥水之战的总指挥。③胡沙:即“胡尘”,指代北方各民族发动 的战争。 14.下列对这首词的赏析,不正确的一项是(3 分)( ) A.“拼却鬓双华”句,意为毕生奋斗,终于赢得光华似锦的晚年。 B.“小窗”两句,写花木掩映的山屋、倾仄的小路,幽雅的景物衬托主人公的品格。 C.一个“恨”字,落笔沉重,倾注着诗人满腔的郁愤。 D.上片三层,先写一景,再设一问一答,一波三折,如三叠之瀑,曲尽回荡之美。 15.本词中“归来三径重扫,松竹本吾家”化用了陶渊明《归去来兮辞》中的“三径就荒,松菊犹 存”,你认为本词与《归去来兮辞》中这两处字面相似的语句表达的思想感情相同吗?请结合词句 简要分析。(6 分) (三)名篇名句默写(本题共 1 小题,6 分) 16.补写出下列句子中的空缺部分。 (1)庄子在《逍遥游》中先评价了列子的御风而行,接着指出“__________,__________”,才能 遨游于无穷无尽的境域,真正做到无所凭借。 (2)屈原《离骚》中写以荷叶莲花为衣裙,运用了象征手法,表现自己对高洁品质的追求,有不 被世俗所污的情趣的两句是“__________,__________”。 (3)古诗词中,“眼泪”与“悲愁”总是结合在一起,白居易《(琵琶行》用“__________, ____ ______”两句写琵琶女梦到少年事的伤感。 第Ⅱ卷 表达题 三、语言文字运用(20 分)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 17~19 题。 每年因为“过度生活”而患病的中老年患者_____,其中,有不少中老年女性热衷于练习瑜 伽。虽然瑜伽练习好处多多,对于提高迷走神经的兴奋性、提高通气机能和_____肺功能有一定功 效;对于呼吸系统和心血管系统的提高有促进作用,是较为理想的一种健身运动方式。长期坚持瑜 伽练习_____中老年女性塑造身体形态,保持体型。( )。一位女性患者自述头晕一年有 余,医生查体发现她的本应有生理曲度的颈椎已经变直,而且轻度错位,但患者不了解情况,仍坚 持高难度瑜伽动作训练,但其实她已经并不适合后仰等动作,这些动作会加重压迫椎动脉_____之 头晕。 17.依次填入文中横线上的词语,全都恰当的一项是(3 分)( ) A.不可胜数 增强 有助于 导致 B.比比皆是 增加 有助于 以至 C.比比皆是 增强 有赖于 以至 D.不可胜数 增加 有赖于 导致 18.文中画横线的句子有语病,下列修改最恰当的一项是(3 分)( ) A.对于呼吸系统和心血管系统的功能保障有促进作用,是一种较为理想的健身运动方式。 B.对于心血管系统和呼吸系统的功能改善有促进作用,是一种较为理想的健身运动方式。 C.对于呼吸系统和心血管系统的功能改善有促进作用,是较为理想的一种健身运动方式。 D.对于心血管系统和呼吸系统的功能保障有促进作用,是较为理想的一种健身运动方式。 19.下列填入文中括号内的语句,衔接最恰当的一项是(3 分)( ) A.不过,练习瑜伽也需要一些技巧 B.所以,瑜伽应为全民健身的首选 C.但是,瑜伽动作也并非人人适合 D.可是,瑜伽练习需要有教练引导 20.某年某省高考作文阅卷组对考生作文失分的原因进行了随机抽查,其结果显示如下表,阅读后 请按要求答题。(6 分) 项目名称 具体内容 所占比例 思想内容 中心、材料、分析 34.2% 层次结构 层次、过渡 20.3% 语言表达 词汇、句子、修辞 40.4%其他 书写、标点 5.1% (1)从表中数据可以得出什么结论?(不超过 25 字) (2)根据统计结果,请你对今年参加高考的同学提出建议。(不超过 40 字) 21.阅读下面的文字,请就消息内容写一段不少于 150 字的评论。(5 分) 70 多岁的马成年和张秀云夫妇,在退休后的十几年里,通过自助穷游的方式,几乎走遍了整 个中国。长白山、香格里拉敦煌等地都留下了二老携手前行的足迹。他们完成了游记 300 余篇、总 计 40 余万宇,描绘了祖国的大好河山。而后,二老将游记整理成册,编成“穷游宝典”,为其他自 助出游的老人支招,该宝典被称为现代版的“徐霞客游记”。 四、写作(60 分) 22.阅读下面的材料,根据要求写作。 一位作家到一个酿酒的葡萄园参观。 “1994 年的葡萄最好,”园主说,“因为那一年的夏天天气干燥,生长的葡萄特别甜。” “葡萄不怕干死吗?”作家不解地问。 “新藤怕,老藤不怕。因为老藤的根扎得深,能吸到泥土深处的水分。”园主说,“还有,经过 好好修剪的新藤也不怕,而被放任而自由生长的就怕。” “为什么?”作家问。 “因为叶子长得愈多,藤蔓攀得愈远,需要的水分愈多。所以一干,就受不了了。”园主慢慢 地说。 作家陷入了沉思…… 要求选好角度,确定立意,明确文体,自拟标题;不要脱离材料内容和含意的范围作文,不要 套作,不得抄袭。绝密 ★ 启用前 语 文 答 案 1. 【答案】A 【解析】本题考查理解并分析文中重要内容的能力。首先浏览选项,然后到文中找到与选项相关的 语句,进行比较、辨析。解答理解和分析题要辨明检索区间,确定对应语句;联系上下文体会,要 死抠字眼,寻找细微的差别。A 项,曲解文意。错在“《易经》‘穷与变’的观念,《老子》‘福 与祸’的观念,就是中国文学乐观精神的源头”。原文第一节末句 “在这种观念的影响之下,中国 文学往往是以乐观的精神看待人生。”原文只是说在这种观念影响下,并未说它是中国文学乐观精 神源头。故选 A。 2. 【答案】C 【解析】本题考查考生筛选文中信息的能力。解答此类题目,应先明确题干的提问方式,然后浏览 选项,到文中圈出相关的句子,再进行比对,设题的误区如下:因果关系不当、于文无据、以偏概 全、说法过于绝对化、变未然为已然等。A 项,“外国戏剧不重视乐观精神的表达”文中没有相关 表述,无中生有。原文只是说“《罗密欧与朱丽叶》里的女主角朱丽叶死而复生之后,看到罗密欧 已经自杀,便也跟着自杀了”,不能由一个推出都如此,选项以偏概全,说法绝对。B 项,逻辑有 误。结合文本第二、三节内容的理解,正确表述应是“中国小说也重视乐观精神的表达”,因此 “这些故事在群众中广泛流传,深受群众喜爱”。D 项,张冠李戴。原文,“陶渊明被称为‘隐逸 诗人之宗’,但他的田园诗绝不是厌世之作,相反地处处洋溢着对大自然的热爱,对田园生活的热 爱和对劳动的肯定。”所以,该选项把对陶渊明的点评强加于王维身上。故选 C。 3. 【答案】C 【解析】本题考查学生筛选信息和辨析信息的能力,解答此类题目,考生应先明确题干所问,然后 再到文中找到选项的内容,进行比对,一看内容是否吻合,二看选项所答与题干所问是否一致,考 查的其实是学生的细心和耐心。C 项,错解文意,错在“又是一个悲观主义者”。原文,“也许有 人以为他是一个悲观主义者。其实不然,坚强乐观是他思想性格的主导方面”,可见忧郁不等于悲 观,从原文这句话中可以看出,作者不认为杜甫是一个悲观主义者。故选 C。 4. 【答案】D 【解析】本题考查对文章内容的理解和分析能力。解答此题既要对文章进行整体的把握,又要对文 章的局部进行恰当的分析。在理解每一个选项时,要仔细分析选项中赏析的每一个重点,对文章的 内容、观点、结构思路等进行分析概括,注意结合语境。D 项,“东京的人口密度低于首尔,但人 口总数却很高,意味着其人口增长的空间比较小”推断错误,因人口密度相对较低,这意味着其人 口还有增长空间。故选 D。 5. 【答案】C 【解析】本题考查对文章有关内容的概括和分析能力。其做法是,全面准确地把握文章的内容,并 对文章中所述的事件或所述道理进行综合性分析、判断,进而推理概括。A 项,“这些效应能够降 低生产和交易成本,使得大城市污染更少”分析错误,大城市的聚集效应和规模效应使得“大城市 控制污染的能力更强”,但不等于“大城市污染更少”。B 项,“从单位面积的土地所负载的人口数 最以及所产生的经济效益来看,特大城市要明显大于大城市”分析错误,从材料一来看,“土地利 用率越高”是从“单位面积的土地所负载的人口数量”来看的,但并不涉及“所产生的经济效 益”。D 项,“如果坚持以人为本,不再片面追求经济总最的增加,就能避免……”分析错误,根 据材料三可知,要避免大城市病,只做到以人为本是不够的,需从多方面入手,所以,“坚持以人 为本,不再片面追求经济总量的增加”无法构成充分条件。故选 C。 6. 【参考答案】缓解策略:发挥聚集效应与规模效应来降低成本,进一步提升土地利用率;控制污 染;加强政策引导,使人口分布更加均衡(或避免人口与劳动力的过度集中);重视交通网络体系 的建设;以人为本,推动人城和谐(或避免将城市化等同于楼宇化、产业化);使产业布局更加合 理,实施城市副中心战略(或构建多中心多圈层的城市格局)。 【解析】本题考查把握文章内容要点和筛选整合文章信息的能力。解答本题,应根据对文意的理 解,从文本中筛选出主要信息,然后运用文中词语概括作答。首先需定位城市病的表现或原因,在 针对性地到材料中寻找对策,而不应只是归纳概括材料。按照材料二的标题、材料三、材料四等可 以归纳出城市病的几个表现或原因:人口分布失衡(源于材料二);偏离人本轨道(包括楼宇化、 一味产业化),一味追求经济总量的增加(源于材料二);人口和劳动力的过度集中带来地价上涨、 环境恶化、生活成本降低(材料四),等等。从四则材料中,我们可以找到如下缓解“城市病”的 策略:(1)进一步加强大城市的聚集效应和规模效应,降低生产成本和交易费用,进一步提升土 地利用率,进一步减少污染(源于材料一,“为外来人口带来更多就业机会”可能与“人口分布失 衡”“人口和劳动力的过度集中”呈正相关,会恶化而非缓解“大城市病”);(2)通过政策引导 等方式努力促进人口均衡分布,同时大力发展公共轨道交通运营里程,减少拥堵(源于材料二); (3)以人为本,推进产城一体、人城和谐,让城市家园化而非楼宇化、产业化,让城市成为人类 成果融合发展的有机体(源于材料三);(4)制定城市相关发展规划、实施相应举措,将劳动密集型和重化工业迁往郊区,而聚集更多现代城市型工业,还可实施城市副中心战略,形成多中心多圈 层的城市格局;重视城市交通网络体系建设(源于材料四)。 7. 【答案】B 【解析】此题考核对文学作品的思想内容与艺术特色的综合赏析能力。答题时要求明确具体的考核 的要点,然后结合文章内容判断正误,题中 B 项,“更先进的游牧文化”文中无据,两种文明各有 其优点,互补才能不断发展。故选 B。 8. 【参考答案】(1)大海是有生命的,是有精神追求的,它的坚守产生强大的力量。(2)黄土高原的 农耕后代选择走向沿海,观念发生变化,看似偶然,其实有时代的必然性。 【解析】此题考核分析文中的句子的含义的能力,答题时注意分清句子的类型,同时注意句不离段 的原则和句子中的重点词语,(1)句注意根据句子的类型“比喻句”分析句子所写的内容是“大 海”,然后根据句子中的“是大海的呼吸”以及文段中的“这种单调已经持守了千万年,无从更 易,以至于什么人听了,都会轻易地认同这种声响只属于大海”“它只是使我想到持守的情操,始 终如一地在进行的状态里。我们总是喜欢新变,改变生活的信念、理想的追求、事业的方向”“这 很能给人以暗示,持久的力量简直不可抵挡”分析句子含义。(2)题注意分析句子中“这种机遇 会”的指代意义“有许多黄土高原的农耕后代,选择一条与祖辈不同的路子,背向荒沟高崖、山塬 矮墙,面对沿海走来”,然后根据句中的“偶然”和“在我看来,却是这个时代的神来之笔”分析 作者的态度即可。 9. 【参考答案】不矛盾。其实,作者在第二段和第三段谈到的是一个问题的两个方面,就是精神追 求。作者认为,保持自己的情操和精神追求,使自己的精神丰富起来,可以产生巨大的力量,是值 得提倡的。同时,人还应该克服惰性和突破保守思想,开放心灵,不断开拓,这样才能进步。 【解析】此题考核探究能力,要求探究作者的观点是否矛盾,答题时注意明确作者的观点针对的角 度,由文中第二段“改变倾向比较明显的是朝着物质的丰富,而精神上未必也跟着丰饶起来”“在 不舍昼夜的奔流中,柔情似水,却能把坚硬无比的礁石啃咬得怪状奇形,能把无数沉船锈蚀成一堆 堆烂铁,这很能给人以暗示,持久的力量简直不可抵挡”可见作者在此强调的是一种精神上的坚 守;由第三段“民族或个人的发展,如果只是满足于农耕阶段而拒绝游牧的体验,终归会生出许多 遗憾来,总是缺乏拓荒的意识而趋于保守。实际上,在许多一贯农耕部族的血液里,一些惰性已深 深地潜伏下来,使他们安于现状,对贫困无痛感,对外界的新变心如止水,这种现象总是会使我们 面对农耕,试图让游牧文化渗入它的内涵”“有时,这种机遇会被视为人生的偶然,在我看来,却 是这个时代的神来之笔”这是一种克服惰性的具体的做法,二者从不同的角度辩证的分析,不但不 矛盾,反而让论述更加的深刻。 10. 【答案】D 【解析】做文言断句的题目,注意一些常见的标志性的虚词,注意结构的对称,这是基础,一般考 核较少,一般集中在人称的转换和在句中的充当的成分,答题时注意选项的对比,然后结合文意进 行分析。如此题注意并列的谓语和人称的转换。 11. 【答案】A 【解析】A 项中“荫”是指由于户主有功,而给予子孙入学或任官的权利,妻子因丈夫有功劳而得 到封号,是“封妻”。这是一道文化常识的考核的题目,去年在大纲卷中出现,重点突出对古代文 化的理解,合乎当今国学热的趋势,以后还会坚持。文言的选文是人物传记,那主要的常识是古代 的一些称谓、官职的变迁、宫殿的名称、年号、一些文书的名称、官场的一些礼节、朝廷的一些机 构还有一些避讳的说法等。备考时要积累名著、名篇作者、时代、国别、文学形象、作品主题等文 学常识。解答此道题目,需要逐项审读,按照自己积累的有关知识,判断相关内容,是否正确;要 注意各项表述中有关作品同作者、年代是否一致。 12. 【答案】C 【解析】C 项中“亲率三万中军”理解有误,原文第四节是“钦宗手札趣入卫。即自将中军,子伯 奋将前军,仲熊将后军,合三万人,翌日上道。”归纳内容要点,概括中心意思的题目是文言文必 考的题目,错误选项的设置多以人物、事件、时间、地点的错位为重点,有时会在一些词语的翻译 上命题,因对词语翻译错误而出现误判,答题时注意分析选项涉及到的上下文,注意核实这些情 节。 13. 【参考答案】(1)他的堂弟张克公弹劾蔡京,蔡京迁怒于张叔夜,搜罗他公务上存在的小过错,把 他贬去监管西安草场。 (2)叔夜再次上书请求代理骑兵,与各位将军合力截断敌人的归路,没有得到答复。 【解析】翻译文言文时,应注意以下几点:(1)学会语法分析推断。梳理主干,划分成分,落实 语法功能。将句子主干梳理好,可以帮助我们理清句子成分,从而判断词性、词类活用和特殊句式 等现象,以达到准确翻译的目的。(2)组词造句推断词义。文言文中很多单音节实词的含义在现代 汉语中由一个双音词来表示。在由单音节向双音节转换的过程中,又多以同义合并或反义合并或反 义并列为构词特征。据此,我们可使用组词方式猜读难懂词义。 (3)相似语言结构推断。古汉语 讲究语言的工整对仗。文言文中整句较多,骈偶常见。在相似的语言结构中,出于对应位置上的词语,往往具有相同、相近、相对的特点,据其一可推知其他。(4)语境分析推断。翻译既要联系句 子本身的语言环境,又要联系整段文字、整篇文章的大语境。 【参考译文】 张叔夜字嵇仲,是侍中张耆的孙子。年轻时喜欢谈论兵法,因父荫被任命为兰州录事参军。向 朝廷献上自己的文章,被授任知舒、海、泰三州。大观年间,他担任库部员外郎、开封少尹。再次 献文章,朝廷召他考试制诰,赐他为进士出身,升任右司员外郎。 出使辽国,在宴射中,首先射中目标。辽人惊叹诧异,要求看他用的弓,因为没有前例,他拒 绝了。回国后,他画出辽国的山川、城郭、服器、仪范共五篇,上奏给朝廷。他的堂弟张克公弹劾 蔡京,蔡京迁怒于张叔夜,搜罗(拾取、找出)他的小过错,把他贬任为监西安草场。很久以后, 被召任为秘书少监,提升为给事中。升任礼部侍郎,又被蔡京忌恨,以徽猷阁待制身份再次出任海 州知州。 宋江在河朔起事,转战十郡,官军不敢触其锋芒。宋江军队将到海州,叔夜派侦探侦知他们的 去向,宋江军队直接到海边,抢走大船十多艘,运载战利品。张叔夜于是招募死士得到一千人,在 城边设伏,而让轻兵在海边抵抗,引诱宋江军队作战。先把壮卒埋伏在海旁,等两军作战时,用火 烧掉宋江军队的船只。宋江军队听说船被烧,都没有斗志,伏兵乘机攻击,活捉宋江军队的副首 领,宋江才投降。 靖康改元,金兵南下,叔夜再次上章请求拨给(借给)骑兵,与诸将合力截断敌人归路,没有 得到答复。改任知邓州。四道设置元帅,叔夜兼任南道都总管。金兵再次攻到,钦宗下手令催他入 京保卫。立即自己统率中军,他的儿子伯奋率领前军,仲熊率领后军,共三万人。第二天出发。十 一月底,到达京都,皇帝到南薰门接见他们,军容非常整齐。入宫谈话,张叔夜认为敌人兵锋锐 利,希望像唐明皇避安禄山之乱那样,暂时到襄阳然后再准备到雍。皇帝点头同意。闰月,皇帝登 上城楼,叔夜在玉津园排列军队,铠甲放光,在城下拜舞。皇帝越发高兴,升任他为资政殿学士, 令他带兵入城,不久任签书枢密院。接连四天,与金兵大战,斩杀金兵金环贵将二人。皇帝派使者 送去蜡书,把褒扬宠任张叔夜的事情传告各地,但仍没有军队开来。城陷后,叔夜受伤,父子仍竭 力作战。皇帝再次驾车出城,叔夜因此叩马而谏,皇帝说:“我为了百姓的缘故,不得不亲自前 往。”叔夜痛哭着再次跪拜,人们都哭了起来。皇帝回头喊着他的字说:“嵇仲努力吧!” 金人打算另立异姓为帝,叔夜对孙傅说:“现在的事态,只有一死而已。”写信给金兵两位元 帅,请求立太子为帝以符民望。两位元帅大怒,追到军中,到了后来叔夜仍然抗请如初,于是跟着 皇帝到北方金国去。途中不吃饭,只不过不时喝些汤而已。到达白沟时,车夫说:“过了界河 了。”叔夜就突然惊起,仰天大呼,于是不再说话。第二天,去世,终年六十三岁。死讯传来,朝 廷追赠他为开府仪同三司,谥号为忠文。 14. 【答案】A 【解析】本题主要考查鉴赏文学作品的形象、语言和表达技巧与评价作者的观点态度、思想感情的 能力。此类试题解答时,首先要认真研读诗歌内容,然后仔细辨识选项中是否有对诗歌的解读的错 误。诗歌鉴赏的选择题对整个诗歌的综合理解和分析,即考核诗句的含义、诗句的手法还考核诗歌 的情感,注意结合诗歌的内容进行分析。A 项,“‘拼却鬓双华’句,意为毕生奋斗,终于赢得光 华似锦的晚年”错误,选项曲解诗句意思,“拼却鬓双华”中的“鬓双华”应是“双鬓斑白”的意 思,“华”同“花”,指在闲居中空白了鬓发。如苏轼《念奴娇•赤壁怀古》中的句子“故国神游, 多情应笑我,早生华发”。言外之意是我每天干些什么呢?白白地看着年华轻易逝去,这是何等痛 心的事情!国难当头,我能甘心服老吗?故选 A。 15. 【参考答案】相同:山林隐居,贞洁自持。不同:陶诗因痛恨官场黑暗,不愿同流合污而与之决 绝,甘心过隐居生活;叶词因朝廷昏庸,抗敌无策,表现强烈的爱国忧患之情。 【解析】本题主要考查评价文章的思想内容的能力。此类试题解答时,答题时要注意结合诗歌的标 题、注释和诗中表情达意的重点字词语进行分析。对于情感的把握,可以从题材入手,同一类题材 往往都表达这类似的情感;可以从抒情议论的句子入手,这些句子是直接表达思想感情的地方;可 以从作者和创作背景入手,做到知人论世;可以从题目入手,题目往往交代了诗歌的主要内容,创 作的缘由和主要表现的思想感情;可以从景物形象入手,景物形象衬托或烘托诗人的情感或借景抒 情。解答此类题目,首先要认真审题,明确题干的要求,如本题“本词中‘归来三径重扫,松竹本 吾家’化用了陶渊明《归去来兮辞》中的‘三径就荒,松菊犹存’,你认为本词与《归去来兮辞》 中这两处字面相似的语句表达思想感情相同吗?为什么?请结合诗句简要分析”,这是借助比较的 方式来考查情感,考生在答题时应明确自己的观点,即“相同”或“不相同”,然后即使设题的诗 句,分析其中的情感。陶渊明《归去来兮辞》中的“三径就荒,松菊犹存”,意思是“院子里的小 路快要荒芜了,松菊还长在那里”,诗句中的“三径”是指院中小路,汉朝蒋诩隐居之后,在院里 竹下开辟三径,只与少数友人来往,后人以“三径”代指隐士所居。陶渊明的诗中借助“三 径”“松菊”表达“山林隐居,贞洁自持”的情感。再看叶梦得的词,“归来三径重扫,松竹本吾 家”,这是写辞官归隐家园,化用晋代陶渊明《归去来兮辞》:“三径就荒,松菊犹存”,三径,庭 院间的小路。松竹,代指山林隐居处,含有“贞节自持”之意。由此可见,叶梦得的这首词中也含 有“山林隐居,贞洁自持”这一情感。但二者厌恶官场的原因不尽相同,陶渊明的归隐源自于对官 场黑暗的痛恨,他不想与之同流合污;而叶梦得的词中流露出的却是由于朝廷昏聩,没有抗敌之 策,词中流露出的是爱国忧患之情。这是二者的不同之处。 16. 【答案】(1)若夫乘天地之正 而御六气之辩 (2)制芰荷以为衣兮 集芙蓉以为裳 (3)夜深忽梦少年事 梦啼妆泪红阑干 【解析】此题考查学生对诗文的背诵、理解、默写能力。考查直接性默写和理解性默写两种类型, 此题属于理解性默写,要求学生平时既要注意记忆、积累,同时在此基础上加以理解、应用和赏 析。此题中需注意“御”“辩”“芰”“芙蓉”“啼”“阑”的书写。 17. 【答案】A 【解析】本题考查近义词辨析的能力。解答此题的关键是掌握相似、相近词语在意思上的细微差 别,正确辨别他们的感情色彩、修饰对象、使用范围等。解答时联系上下文,从词语与语境的语意 关系、搭配关系等方面筛选。再运用排除法排除不符合句意的选项。比比皆是:到处都是。不可胜 数:不能数完,形容数量非常多。第一处强调数量多。应选“不可胜数”。增强:增进,加强。增 加:在原有的基础上加多。第二处强调“强化”。而非“加多”。应选“增强”。第三处,强调练习 瑜伽对中老年女性有“帮助”。应选“有助于”。导致:指使产生,促成;引起;造成(常用于不好 的结果)。以至:表示时间、数量、程度、范围等的延伸;用于下半句开头,表示上述情况所达到 的深度或结果。此处“头晕”是个坏结果。应选“导致”。故选 A。 18. 【答案】B 【解析】本题主要考查辨析并修改病句的能力。命题者从一段文字中选择一个句子,将其修改有病 句,然后在题中列出四种修改情形,要求选出修改最恰当的一种。此类试题解答时,需要掌握病句 的常见类型。“保障”与“功能”不搭配,排除 AD 两项;“一种”属于数量词定语。应放在最前 面,排除 CD 两项。故选 B。 19. 【答案】C 【解析】本题考查学生语言表达的连贯性。解答此类题目,首先要明确设题的形式,如本题是从文 中抽出一句话让考生进行选择,考生要把握前后的语境,明确主语的一致性,明确句式的对称性, 明确前后内容的照应。根据上下文语境,前文强调练习瑜伽的好处,后文指出应该注意的问题,此 处应为转折关系,排除 B;“但是”与上文的“虽然”搭配,形成转折关系,下文的举例则证明了 “瑜加动作也并非人人适合”的观点,排除 AD。故选 C。 20. 【参考答案】(1)影响学生作文得分的关键因素是包括句子、词汇、修辞在内的语言表达和包括中 心、材料、分析在内的思想内容。 (2)要想提高作文得分,最为根本的办法是努力培养自己的语言表达能力和提升自己的思想水 平。 【解析】观察数据时,要注意看最大、最小和呈现出特色、规律性的信息,此题要求对失分原因进 行总结。此表中,思想内容和语言表达的数值分别是 33.30%和 39.45%,故而,这两点都是作文失 分的重要原因。所以结论和建议均应由此思考生发。 21. 【参考答案】两位老人的故事令人羡慕,原因有三:一是他们至今都很恩爱,他们的爱情也许不像 年轻人那样电光火石,卿卿我我,却正如那句歌词“我能想到最浪漫的事,就是和你一起慢慢变 老”,让人心动。二是两位老人都很健康,他们把整个中国的大好河山,都当成了自己的健身房。 这个过程不仅锻炼了他们的身体,也愉悦了他们的精神。三是他们不仅自己旅游了,还分享给了别 人,给老年人做出了典范。 【解析】本题考查学生的表达应用能力。根据材料写评论,首先需要认真品读材料,找出材料的关 键信息,对材料的内容进行概括,如本段材料主要讲述了 70 多岁的马成年和张秀云夫妇退休后穷 游全国并写下游记其他自助出游的老人支招的事件;然后从中挖掘,分析其价值意义,一方面,从 他们自己的角度,高龄夫妻穷游全国,这是他们身体健康的明证,也促进了他们视野的开阔和身体 的锻炼,同时也是他们坚贞爱情的见证,而另一方面,他们写下的游记,不仅自己旅游了,还给其 他老年人做出了典范,提供了参考。答题时,分点进行整理,语言要简洁,注意字数要求。 22. 【写作指导】这是一篇新材料作文。审题时,可抓住材料中的关键信息构思立意。这则材料可以抓 住老藤“扎根”行为,立意为:想要成功,需要脚踏实地,夯实基础;需要沉潜下去,在“钻、 精、深”上下功夫;从新藤角度,可以抓住“修剪”一词,谈成长需要去除缺点;也可以抓住“放 任它生长的怕”谈必要的约束对人成才的重要性;当然,也可以抓住“藤蔓攀得愈远,需要的水分 愈多”来谈“戒除贪欲”的问题。如果从综合角度来看,既谈“基础”,也谈“约束”亦可。参考 立意:脚踏实地,生命力才能长久;适当的约束,有利于成才。要注意拟一个出彩的题目。

资料: 29.3万

进入主页

人气:

10000+的老师在这里下载备课资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