河南省南阳市六校2019-2020高一语文下学期第一次联考试题(带答案Word版)
加入VIP免费下载

河南省南阳市六校2019-2020高一语文下学期第一次联考试题(带答案Word版)

ID:438018

大小:790.37 KB

页数:14页

时间:2020-12-23

加入VIP免费下载
温馨提示:
1. 部分包含数学公式或PPT动画的文件,查看预览时可能会显示错乱或异常,文件下载后无此问题,请放心下载。
2. 本文档由用户上传,版权归属用户,天天资源网负责整理代发布。如果您对本文档版权有争议请及时联系客服。
3. 下载前请仔细阅读文档内容,确认文档内容符合您的需求后进行下载,若出现内容与标题不符可向本站投诉处理。
4. 下载文档时可能由于网络波动等原因无法下载或下载错误,付费完成后未能成功下载的用户请联系客服处理。
网站客服:403074932
资料简介
高一年级语文试题 考生注意: 1.本试卷满分 150 分,考试时间 150 分钟。 2.答题前,考生务必用直径 0.5 毫米黑色墨水签字笔将密封线内项目填写清楚。 3.考生作答时,请将答案答在答题卡上。选择题每小题选出答案后,用 2B 铅笔把答题卡上对 应题目的答案标号涂黑;非选择题请用直径 0.5 毫米黑色墨水签字笔在答题卡上各题的答题区 域内作答,超出答题区域书写的答案无效,在试题卷、草稿纸上作答无效。 4.本卷命题范围:人教版必修 3 第一、二单元。 一、现代文阅读(36 分) (一)论述类文本阅读(本题共 3 小题,9 分)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 1~3 题。 最近,读到国内几位名师有关《红楼梦》的整本书导读,都不约而同地把人物命名方式 以及相关判词,当作理解小说人物和故事情节的关键。 关于人物的姓名,他们或以为给小说中的人物取姓命名是一门十分讲究的学问。它往往 起到点化人物、暗寓褒贬、活跃气氛,甚至是提纲挈领的作用,《红楼梦》中的谐音正是“这 样”,或认为“这 700 多个人名,个个有讲究,个个凝结着作者的心血”。诸如此类的夸张说 法,虽不必过于较真,但用以指导普通读者和青年学生理解《红楼梦》,可能会出现某些偏差, 不能不引起我们的注意。 不错,《红楼梦》中部分人物的姓名,确实含有某种特殊功能,对理解作品或者人物有一 定的指向性。比如小说采用谐音方式,或者提示作者整体的创作原则,如甄士隐(真事隐)和贾 雨村(假语存),或者点出了人物的特殊遭遇,如“娇杏”谐音“侥幸”,“冯渊”谐音,“逢 冤”,“元、迎、探、惜”谐音“原应叹息”等。虽然这似乎是小说中已然存在的事实,也是 大家熟知的,但由此出发来理解人物。总有贴标签的嫌疑,容易陷自己于教条主义的泥潭。 这里的关键在于,文学作品主要是以形象感人的,形象又是借助人物的生动具体的言行, 通过展示特定情境中的复杂人物关系表现出来的。对形象的鉴赏,哪怕用概念介入,也不能 脱离形象,不能采用贴标签的方式来对形象加以一一对应或寓意上的一一落实,即使《红楼 梦》人物的姓名在谐音上给人以某种暗示或寓意,但这种暗示和寓意仅仅代表着形象的某个 侧面,况且也只是对部分人物形象的理解起指向性作用,而对另一些形象的理解作用甚微, 甚至根本不起作用。总体来看,《红楼梦》对一些相对次要或者边缘化的人物,用名字谐音方式突出其某方面 的特征,以方便读者阅读,而最主要、最关键的人物,则较少给人以谐音双关方面的联想, 力图以人物自身的言行来展示出形象的立体性,这是作者在处理数以百计的人物时,采取的 一种基本策略。诸如王熙凤、贾宝玉、林黛玉、薛宝钗等主要人物,我们很难从谐音中找到 某方面的符号性特征,道理正在此。即便在某些场合,脂砚斋评语对有些人物的名字给出了 意义的指向,比如把“元、迎、探、惜”谐音为“原应叹息”,但这种带有倾向的抽象阐释之 意义,并不能涵盖自然生命的渐次推进,即从作为起点意义的元春,到阶段性的迎春和探春, 再到“三春去后诸芳尽”的惜春这一过程。当然,更不能涵盖在错综复杂的社会关系中的每 一个饱满的人物形象。在理解人物命名时,即便撇开具体人物的言行,仅仅是在抽象层面因 谐音而引发一种符号式把握,对有些人物也是不能作简单化处理的。比如“秦可卿”,究竟是 “情可亲”还是“情可轻”,或者是“情可倾”乃至,“情可清”,从清代开始直到今天,有持 续的争议。 所以,理解人物从形象本身的具体言行出发,即便某些人物的姓名谐音给人以意义的指 向,但仅仅把这种谐音作为理解的一个侧面,并通过自己阅读的具体感受,努力发现这一侧 面所涵盖的以及不能涵盖的其他方面,这才是阅读伟大作品的正道。因为,相比揭示名字的 符号性功能来说,对人物具体形象的真切感受,才是更为重要的。 (选自詹丹《猜谜不是理解〈红楼梦〉的正道》,有删改) 1.下列关于原文内容的理解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3 分) A.一些名师的导读书籍把人物命名方式和判词当作理解《红楼梦》的关键,会使读者误入阅读 歧途。 B.少数人夸大《红楼梦》中人名寓意的作用,其影响并不大,但若用这些观点指导青年学生就 要慎重了。 C.曹雪芹处理《红楼梦》主要人物时,力图立体地塑造形象,很少使读者产生谐音双关方面的 联想。 D.“原应叹息”的阐释,只能概括作为终点意义的惜春的命运,不能涵盖四个女性渐次推进的 过程。 2.下列对原文论证的相关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3 分) A.第一、二两段从几位名师有关《红楼梦》的整本书导读的观点切入,引入论题,提出自己的 见解。 B.第三段先肯定了部分人物的姓名有一定的指向性,然后指出由“谐音”解读人物的危害,体现了作者的思辨性。 C.第四、五两段,运用举例和对比论证的方法,论证了对人物形象不能用贴标签的方式加以分 析的观点。 D.末段收束全文,强化了“理解人物从形象本身的具体言行出发”,而不能依据人物的姓名谐 音的观点。 3.根据原文内容,下列说法正确的一项是(3 分) A.过度地强调《红楼梦》人物姓名的符号性功能会误导普通的读者。 B.甄士隐和贾雨村两人的姓名谐音暗示了他们未来命运的发展趋势。 C.对《红楼梦》中次要人物,可以通过谐音的符号性特征去分析理解。 D.秦可卿的姓名暗示了她生性风流的特点,是对其有关情节的映射。 (二)实用类文本阅读(本题共 3 小题,12 分)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 4~6 题。 材料一: 人民网北京 7 月 17 日电 2019 年 7 月 13-15 日,“为中国未来而读——2019 阅读行动研 讨会”在吉林长春举行。教育部语言文字信息管理司副司长刘宏出席开幕式并讲话。 本届研讨会的主题是“新课程与名著阅读”。研讨会上,教育部统编本中小学语文教科书 总主编温儒敏、吉林省教育学院教授张玉新分别做了题为《语文老师要当“读书种子”》《整 本书阅读与核心素养的提升》的主题报告。温儒敏教授在报告中指出,语文课要把读书当作 头等大事。语文老师当好“读书种子”,是一种理想,一种责任,同时又是我们面临的很实际、 很紧迫的职业要求。围绕如何读书,温教授给出了参考建议。他认为,读书要有一定的计划 性,可设计为三个“圈”:最外围是通识部分,主要是中外文化经典,是最基本的书;第二 个“圈”是与自己从事专业或职业相关的部分,目的是打基础,拓展专业视野,活跃思维; 第三个“圈”是核心部分,这部分书能够进一步提高个人专业能力和职业素养,并且能帮助 自己加深理解甚至提出专业见解,应有明确的阅读指向。他还说,读书可以养性,可以练脑, 这不仅是能力,也是涵养,是素质,是一种高雅的生活方式,每位语文教师都应有自己的精 神“自留地”。张玉新教授强调,读书是语文教师的职业要求,老师的当务之急是“啃”读一 本垫底儿的书。关于“啃”什么。他建议可以补短与扬长结合,围绕教学的“刚需”,同时关 照专业发展的“长需”和新的发展需求等。他还以生动鲜活的例子阐释了怎么“啃”读。他 认为,书底儿的厚度决定了其专业发展的高度,每一位优秀教师都有一部成功的阅读史。语 文教师自己不具备语文的核心素养,不可能培养学生的核心素养。为中国未来而读,语文教师要先读起来。 (摘编自《为中国未来而读——2019 阅读行动研讨会在长春举行》2019 年 7 月) 材料二: 中小学生不喜欢阅读名著、读不懂名著的现象并不少见。即便一些在幼儿阶段读着大量 绘本长大、有着良好阅读兴趣的孩子,进入小学后仍然面临着阅读层次不高、阅读能力较弱 等问题。 长期以来,给儿童和青少年推荐哪些经典名著、如何指导他们阅读经典名著却往往众说 纷纭,缺乏有效的名著阅读策略和指导方法。很多教师和家长往往采取灌输的方式,甚至不 惜采取布置作业等强制性手段,硬性要求儿童和青少年阅读名著,这样做不但不能唤起儿童 和青少年对名著的阅读热情,还会伤害他们的感情,把本来好不容易培养起来的阅读兴趣和 阅读习惯给扼杀掉。 用科学的方法让孩子阅读名著,爱上名著,努力培植他们深厚的文化底蕴和人文素养, 是每一名家长的责任,更是每一名教师的责任。愿更多的教师和家长都能用科学的方法指导、 帮助儿童和青少年阅读,为他们搭起通往未来的阅读之桥。 (摘编自刘殿波《请给名著阅读以科学的指引》) 材料三: 王迪介绍,自己的阅读体验经常带给她教学灵感,设计出一些点子激发学生的阅读兴趣, 其中一个点子就是用习题的形式让学生与小说对话,就是让学生边阅读边思考。这些题目时 而关注情节,时而关注人物,时而聚焦主题,时而又聚焦写法。虽只是一点一滴,但是润物 细无声,焉知不会在某个际遇中催生出一朵花、一束果、一个春天。 第一分校教师张萍萍如此分解通向阅读的途径:阅读之前先要放 手,这是学生不被打扰的一种自然状态,养成每天阅读的习惯,15 分钟是一个底线;在活动 驱动阶段,反复走进文本。老师可以设计关于了解作家作品、把握情节、理解人物、主题解 读等内容,录制成一个小小的微课,然后放到网上让学生课后自己选择阅读;进入研读环节. 在学习调研的基础之上再进行教学设计。比如读《鲁滨逊漂流记》的时候,就做些荒岛生存 手册、漂流地图、鲁滨逊的警示录。读《昆虫记》,就让孩子们用可爱的小精灵们去创作诗歌。 徐杰认为,很多语文老师在评价阶段就是布置学生写读后感。还有的老师要求学生在每 页都要圈、点勾、画。其实一本书中有些章节需要精读,有些章节可以泛读,因此要区别对 待。同时,应尊重个体的阅读体验和阅读基础,不搞“一刀切”。 (摘编自《阅读不是套路,是精神成长》)4.下列对材料相关内容的理解,不正确的一项是(3 分) A.2019 年 7 月 13 日,以“新课程与名著阅读”为主题的研讨会在吉林长春举行,温儒敏等专 家做了典型性发言。 B.读书是语文教师的职业要求.语文老师应“啃”读一些垫底儿的书,以便耕耘自己的精神“自 留地”。 C.由于缺乏有效的阅读策略和正确的指导方法,致使一些在幼儿阶段有良好阅读兴趣的孩子, 进入小学后阅读层次不高。 D.张萍萍认为学生阅读时要放手,读什么、读多久让学生决定,让学生处于不被打扰的一种自 然状态。 5.下列对材料相关内容的概括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3 分) A.读书可以养性,可以练脑,是涵养和素质的体现,是语文老师应有的一种高雅的生活方式。 B.语文教师要养成阅读的良好习惯,既要读中外文化经典,还要读提高个人专业能力和职业素 养的书。 C.采取布置作业等强制性手段,硬性要求青少年阅读名著,只会伤害孩子的感情,挫伤阅读的 积极性,不会有任何有益的效果。 D.读《鲁滨逊漂流记》时.做些荒岛生存手册、漂流地图,有利于学生梳理文章脉络,能增强 学生记忆。 6.请结合材料二、材料三分析,语文老师如何才能当好“读书种子”?(6 分) (三)文学类文本阅读(本题共 3 小题,15 分) 阅读《祝福》选段.按要求完成 7~9 题。 然而这一回,她的境遇却改变得非常大。 …… 四叔家里最重大的事件是祭祀,祥林嫂先前最忙的时候也就是祭祀,这回她却清闲了。 桌子放在堂中央,系上桌帏,她还记得照旧的去分配酒杯和筷子。 “祥林嫂,你放着罢!我来摆。”四婶慌忙的说。 她讪讪的缩了手,又去取烛台。 “祥林嫂,你放着罢!我来拿。”四婶又慌忙的说。 她转了几个圆圈,终于没有事情做,只得疑惑的走开。她在这一天可做的事是不过坐在 灶下烧火。 ……鲁镇永远是过新年,腊月二十以后就忙起来了。四叔家里这回须雇男短工,还是忙不过 来,另叫柳妈做帮手,杀鸡,宰鹅;然而柳妈是善女人,吃素,不杀生的,只肯洗器皿。祥 林嫂除烧火之外,没有别的事,却闲着了,坐着只看柳妈洗器皿。微雪点点的下来了。 “唉唉,我真傻。”祥林嫂看了天空,叹息着,独语似的说。 “祥林嫂,你又来了。”柳妈不耐烦的看着她的脸,说。“我问你:你额角上的伤痕,不 就是那时撞坏的么?” “唔唔。”她含胡的回答。 “我问你:你那时怎么后来竟依了呢?” “我么?……” “你呀。我想:这总是你自己愿意了,不然……” “阿阿,你不知道他力气多么大呀。” “我不信。我不信你这么大的力气,真会拗他不过。你后来一定是自己肯了,倒推说他 力气大。” “阿阿,你……你倒自己试试着。”她笑了。 柳妈的打皱的脸也笑起来,使她蹙缩得像一个核桃;干枯的小眼睛一看祥林嫂的额角, 又钉住她的眼。祥林嫂似很局促了,立刻敛了笑容,旋转眼光,自去看雪花。 “祥林嫂,你实在不合算。”柳妈诡秘的说。“再一强,或者索性撞一个死,就好了。现 在呢,你和你的第二个男人过活不到两年,倒落了一件大罪名。你想,你将来到阴司去,那 两个死鬼的男人还要争,你给了谁好呢?阎罗大王只好把你锯开来,分给他们。我想,这真 是……” 她脸上就显出恐怖的神色来,这是在山村里所未曾知道的。 “我想,你不如及早抵当。你到土地庙里去捐一条门槛,当作你的替身,给千人踏,万 人跨,赎了这一世的罪名,免得死了去受苦。” 她当时并不回答什么话,但大约非常苦闷了,第二天早上起来的时候,两眼上便都围着 大黑圈。早饭之后,她便到镇的西头的土地庙里去求捐门槛,庙祝起初执意不允许,直到她 急得流泪,才勉强答应了。价目是大钱十二千。 她久已不和人们交口,因为阿毛的故事是早被大家厌弃了的;但自从和柳妈谈了天,似 乎又即传扬开去,许多人都发生了新趣味,又来逗她说话了。至于题目,那自然是换了一个 新样,专在她额上的伤疤。 “祥林嫂,我问你:你那时怎么竟肯了?”一个说。“唉,可惜,白撞了这一下。”一个看着她的疤,应和道。 她大约从他们的笑容和声调上,也知道是在嘲笑她,所以总是瞪着眼睛,不说一句话, 后来连头也不回了。她整日紧闭了嘴唇,头上带着大家以为耻辱的记号的那伤痕,默默的跑 街,扫地,洗莱,淘米。快够一年,她才从四婶手里支取了历来积存的工钱,换算了十二元 鹰洋,请假到镇的西头去。但不到一顿饭时候,她便回来,神气很舒畅,眼光也分外有神, 高兴似的对四婶说,自己已经在土地庙捐了门槛了。 冬至的祭祖时节,她做得更出力,看四婶装好祭品,和阿牛将桌子抬到堂屋中央,她便 坦然的去拿酒杯和筷子。 “你放着罢,祥林嫂!”四婶慌忙大声说。 她像是受了炮烙似的缩手,脸色同时变作灰黑,也不再去取烛台,只是失神的站着。直 到四叔上香的时候,教她走开,她才走开。这一回她的变化非常大,第二天,不但眼睛窈陷 下去,连精神也更不济了。而且很胆怯,不独怕暗夜,怕黑影,即使看见人,虽是自己的主 人,也总惴惴的,有如在白天出穴游行的小鼠,否则呆坐着,直是一个木偶人。不半年,头 发也花白起来了,记性尤其坏,甚而至于常常忘却了去掏米。 “祥林嫂怎么这样了?倒不如那时不留她。”四婶有时当面就这样说,似乎是警告她。 然而她总如此,全不见有伶俐起来的希望。他们于是想打发她走了,教她回到卫老婆子 那里去。但当我还在鲁镇的时候,不过单是这样说;看现在的情状,可见后来终于实行了。 然而她是从四叔家出去就成了乞丐的呢,还是先到卫老婆子家然后再成乞丐的呢?那我可不 知道。 7.下列对《祝福》全文和节选部分的理解与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3 分) A.文中多次写到祥林嫂眼神的变化,眼睛与其他肖像描写相配合,生动地表现了祥林嫂的遭遇 和内心世界的变化。 B.不管祥林嫂的境遇多么悲惨,鲁镇照样是过新年,二者形成鲜明的对照,突出了祥林嫂处境 的悲凉。 C.许多人对祥林嫂额上的伤疤都发生了新趣味,又来逗她说话了,这说明了众人的无聊、自私 与冷漠。 D.选文最后一段通过“我”之口,交代了祥林嫂沦为乞丐的结局,表现了“我”对祥林嫂的同 情和对四叔一家的不理解。 8.选文中画线句子的句式有何不同?四婶的话对祥林嫂产生了怎样的影响?(6 分) 9.从选文看,造成祥林嫂悲剧的直接原因有哪些?请结合文本加以概括。(6 分)二、古诗文阅读(34 分) (一)文言文阅读(本题共 4 小题,19 分) 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 10~13 题。 李商隐,字义山,怀州河内人。曾祖叔恒,年十九登进士第,位终安阳令。祖俌,位终 邢州录事参军。父嗣。 商隐幼能为文。令狐楚镇河阳,以所业文干之,年才及弱冠。楚以其少俊,深礼之,令 与诸子游。楚镇天平、汴州,从为巡官,岁给资装,令随计上都。开成二年,方登进士第, 释褐秘书省校书郎,调补弘农尉。会昌二年,又以书判拔萃。 王茂元镇河阳,辟为掌书记,得侍御史。茂元爱其才,以子妻之。茂元虽读书为儒,然 本将家子,李德裕素遇之,时德裕秉政,用为河阳帅。德裕与李宗闵、杨嗣复、令狐楚大相 雠怨。商隐既为茂元从事宗闵党大薄之时令狐楚已卒子绹为员外郎以商隐背恩尤恶其无行 俄 而茂元卒,来游京师,久之不调。会给事中郑亚廉察桂州,请为观察判官、检校水部员外郎。 大中初,白敏中执政,令狐绹在内署,共排李德裕逐之。亚坐德裕党,亦贬循州刺史。商隐 随亚在岭表累载。 三年入朝,京兆尹卢弘正奏署掾曹,令典笺奏。明年,令狐绹作相,商隐屡启陈情,绹 不之省。弘正镇徐州,又从为掌书记。府罢入朝,复以文章干襜,乃补太学博士。会河南尹 柳仲郢镇东蜀,辟为节度判官、检校工部郎中。大中末,仲郢坐专杀左迁,商隐废罢,还郑 州,未几病卒。 商隐能为古文,不喜偶对。从事令狐楚幕,楚能章奏,遂以其道授商隐,自是始为今体 章奏。博学强记,下笔不能自休,尤善为诔奠之辞。与太原温庭筠、南郡段成式齐名,时号 “三十六”。文思清丽,庭筠过之。而俱无持操,恃才诡激,为当涂者所薄。名宦不进,坎壈 (lǎn)终身。 (节选自《旧唐书》) 10.下列对文中画波浪线部分的断句,正确的一项是(3 分) A.商隐既为茂元/从事宗闵党/大薄之时/令狐楚已卒/子绹为员外郎/以商隐背恩/尤恶其无行/ B.商隐既为茂元从事/宗闵党大薄之/时令狐楚已卒子绹为/员外郎以商隐背恩/尤恶其无行/ C.商隐既为茂元从事/宗闵党大薄之/时令狐楚已卒/子绹为员外郎/以商隐背恩/尤恶其无行/ D.商隐既为茂元/从事宗闵党大薄之/时/令狐楚已卒子绹为/员外郎以商隐背恩/尤恶其无行/ 11.下列对文中加点词语的相关内容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3 分) A.进士第,科举时代考选进士,录取时按成绩排列的等第。登进士第即中了进士这个等次,也称“登进士榜”。 B.弱冠,古时男子 20 岁时行冠礼,即戴上表示已成人的帽子,以示成年,但体犹未壮,还比 较年少,故称“弱”,冠,帽子,指代成年;后世泛指男子二十左右的年纪。 C.辟,是中国汉代擢用人才的制度,皇帝征召称为“辟”,官府征召称为“征”。 D.诔奠,是指“诔文”和“奠文”,二者都属哀祭文,“诔文”多用作“上对下”“尊对卑”,“奠” 则没有这样的要求;诔文是韵文,奠文则不一定是韵文。 12.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概括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3 分) A.李商隐自幼便才华出众,20 岁就得到了令狐楚的赏识.让他和读书的诸生交游并让他做了随 行的巡官,每年给他衣食。 B.李商隐身处政治夹缝之中而遭人嫉恨,因为替王茂元做事,李宗闵之党很鄙薄他,令狐楚的 儿子也认为他忘恩负义而憎恶他。 C.李商隐仕途不顺,一生坎坷。追随郑亚,因李德裕的事情牵连而僻处岭南多年,后又因河南 尹柳仲郢牵连而罢职。 D.李商隐才华横溢。奏章、诔奠之辞尤其擅长.文思清丽胜过了和他齐名的温庭筠。 13.把文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10 分) (1)茂元虽读书为儒,然本将家子,李德裕素遇之,时德裕秉政,用为河阳帅。(5 分) (2)而俱无持操,恃才诡激,为当涂者所薄。名宦不进,坎壈终身。(5 分) (二)古代诗歌阅读(本题共 2 小题,9 分) 阅读下面这首唐诗,完成 14~15 题。 赠钱征君①少阳 李 白 白玉一杯酒,绿杨三月时。 春风余几日,两鬓各成丝。 秉烛唯须饮,投竿②也未迟。 如逢渭水猎,犹可帝王师。 [注]①征君:指曾被朝廷征聘而不肯受职的隐士为征士,君为尊称。②投竿:钓鱼。姜太公未 遇时,在渭水上垂钓,遇文王出猎,被聘为师。后辅佐武王灭商有功,封于齐。 14.下列对这首诗相关内容和艺术特色的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3 分) A.首联直接交代举酒对饮的场景,然后再交代时间,起势突兀。 B.次句“绿杨”画出杨柳依依的秀丽,渲染了恬淡闲静的隐居氛围。C.颔联上承第二句,抒发了由暮春而触发的对暮年的无限感慨。 D.全诗自然流畅,对仗工整,在音情顿挫中透出豪放雄奇的气势。 15.诗歌最后两联,抒发了哪些思想感情?请简要分析。(6 分) (三)名篇名句默写(本题共 1 小题,6 分) 16.补写出下列句子中的空缺部分。(6 分) (1)李白《蜀道难》中“ , ”两句以夸张的手法突出了山路的曲折盘旋。 (2) 杜甫 《秋 兴八 首》 (其 一) 中描 写巫 峡 波浪 滔天 和周 围群 山风 起云 涌画 面的 两句 是 “ , ”。 (3)白居易在《琵琶行》用“ , ”两句,抒发了与琵琶女同病相怜的感 慨。 三、语言文字运用(20 分)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 17~19 题。 有人说,杜甫是悲伤的,但是谁又会想到,年轻时的杜甫也曾是 ,酒入豪肠, 提笔如神,不逊李白,( )毫不掩饰地表达了他的壮志。他幻想用双手打造一幅盛唐 美景。但当贬谪的消息传来,理想 。但只要还有一丝希望,他永远不会放弃对这 个世界的眷恋。即使自己身遭不幸,却仍能收起悲已之伤,对友人写下“若必救苍,满目疮 痍,先应去蟊贼”的恳切劝告。但当现实向他一次次泼以冷水,那个杜甫的豪放渐行渐远, 他在历史的角落里哭泣,他找不到自己的坐标。 杜甫对自己的评价是:“为人性僻耽佳句,语不惊人死不休。”被排挤在朝廷之外的杜甫, 开始了四处游历的生活,杜甫有一根敏感的神经,这是杜甫与其他诗人的不同,巨大的落差 非但没有使他像李白那样 ,反而使他更加清醒,他用最真实辛辣的语言,拨开现 实的云里雾里。“朱门酒肉臭,路有冻死骨”。他在艰难的路途中找到自己的位置。“济时敢爱 死,寂寞壮心惊”,他的魄力,他的悲壮,融化在诗中,他并不想成为一个诗人,但为了不在 历史的洪流中 ,他无奈以笔作桨,奋力向前划去。 17.依次填入文中横线上的词语,全都恰当的一项是(3 分) A.血气方刚 幻灭 醉生梦死 湮没 B.风流倜傥 泯灭 风花雪月 淹没 C.血气方刚 泯灭 风花雪月 湮没 D.风流倜傥 幻灭 醉生梦死 淹没 18.下列填入文中括号内的语句,衔接最恰当的一项是(3 分) A.“穷年忧黎元,叹息肠内热” B.“天地日流血,朝廷谁请缨” C.“古来存老马,不必取长途” D.“致君尧舜上,再使风俗淳”19.文中画横线的句子有语病,下列修改最恰当的一项是(3 分) A.但当现实一次次向他泼以冷水,那个杜甫的豪放渐行渐远,他在历史的角落里哭泣,他找不 到自己的坐标。 B.但当现实向他一次次泼以冷水,那个豪放的杜甫渐行渐远.他找不到自己的坐标,他在历史 的角落里哭泣。 C.但当现实一次次向他泼以冷水,那个杜甫的豪放渐行渐远,他找不到自己的坐标,他在历史 的角落里哭泣。 D.但当现实一次次向他泼以冷水,那个豪放的杜甫渐行渐远,他找不到自己的坐标,他在历史 的角落里哭泣。 20.在下面一段文字的横线处补写恰当的句子.使整段文字语意完整连贯,内容贴切,逻辑严密。 每空不超过 12 个字。(6 分) 蝙蝠是进化,上最为成功的类群,因此它们的适应性强,还表现在食物的多样性上。 ① ,因此它们是各种昆虫的天敌,能控制这些昆虫的种群数量。蝙蝠的体形大小不一, 通常体形越大, ② 波长越长,更适合探测体形较大的昆虫。而体形越小,发出 的超声波频率越高,波长越短, ③ 。 21.阅读下面的语段,回答问题。(5 分) 不一时,只见三个奶嬷嬷并五六个丫鬟,簇拥着三个姊妹来了。第一个肌肤微丰,合中 身材,腮凝新荔,鼻膩鹅脂,温柔沉默,观之可亲。第二个削肩细腰,长挑身材,鸭蛋脸面, 俊眼修眉,顾盼神飞,文彩精华,见之忘俗。第三个身量未足。形容尚小。其钗环裙袄,三 人皆是一样的妆饰。黛玉忙起身迎上来见礼,互相厮认过,大家归了坐。丫鬟们斟上茶来。 不过说些黛玉之母如何得病,如何请医服药,如何送死发丧。不免贾母又伤感起来,因说: “我这些儿女,所疼者独有你母,今日一旦先舍我而去,连面也不能一见,今见了你,我怎 不伤心!”说着,搂了黛玉在怀,又呜咽起来。众人忙都宽慰解释,方略略止住。 一语未了,只听后院中有人笑声,说:“我来迟了,不曾迎接远客!”黛玉纳罕道:“这 些人个个皆敛声屏气,恭肃严整如此,这来者系谁,这样放诞无礼?”心下想时,只见一群媳 妇丫鬟围拥着一个人从后房门进来。 (1)请依次写出第一段中出场的三个人的名字。(3 分) “第一个”: ;“第二个”: ;“第三个”: 。 (2)第二段中人物出场的方式有何不同?这样写有何作用?(2 分) 四、写作(60 分)22.阅读下面的材料,按要求作文。(60 分) 草原上有对狮子母子,小狮子问母狮子:“妈,幸福在哪里?” 母狮子说:“幸福就在你的尾巴上。” 于是小狮子不断追着尾巴跑,但始终咬不到,母狮子笑道:“傻瓜,幸福不是这样得到 的,只要你昂首向前走,幸福就会一直跟随着你!”。 要求:综合材料内容及含意,选好角度,确定立意,明确文体,自拟标题;不要套作, 不得抄袭;不少于 800 字。

资料: 29.3万

进入主页

人气:

10000+的老师在这里下载备课资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