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0届THUSSAT5月诊断性测试语文试题(解析版)
加入VIP免费下载

2020届THUSSAT5月诊断性测试语文试题(解析版)

ID:437354

大小:114.5 KB

页数:25页

时间:2020-12-23

加入VIP免费下载
温馨提示:
1. 部分包含数学公式或PPT动画的文件,查看预览时可能会显示错乱或异常,文件下载后无此问题,请放心下载。
2. 本文档由用户上传,版权归属用户,天天资源网负责整理代发布。如果您对本文档版权有争议请及时联系客服。
3. 下载前请仔细阅读文档内容,确认文档内容符合您的需求后进行下载,若出现内容与标题不符可向本站投诉处理。
4. 下载文档时可能由于网络波动等原因无法下载或下载错误,付费完成后未能成功下载的用户请联系客服处理。
网站客服:403074932
资料简介
中学生标准学术能力诊断性测试 2020 年 5 月测试 语文试卷 本试卷共 150 分,考试时间 150 分钟。 一、现代文阅读(37 分) (一)论述类文本阅读(本题共 3 小题,9 分)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面小题。 ①中国早期小说,与其后的宋元明清小说相比,它有着不同的历史文化语境。新世纪以来,随着新出 文献的不断涌现和学界对中西“小说”观念的反思,该领域研究渐呈复兴之势。陈洪教授长期潜心于该领 域研究并逐渐形成了自己的学术个性,其新著《中国早期小说生成史论》近日由中华书局出版,又为该领 域研究增加了一部富有深度与创见的大作。 ②仅就中国古小说领域来说,一个世纪以来的出土文献,为我们提供了较为丰富的与“语”“说”“故 事”“小说”等相关的文字与图像资料,如《语丛》《春秋事语》《逸周书》《晏子》等,为重新建构中国古 小说的生成史提供了极其珍贵的新材料,提供了若干重新审视传世古小说文献的“探点”。作者将新出文献 与传世文献相互融汇,比对,互证,综合梳理考辨相关文本的真伪、年代、源流、性质和社会功能等问题, 多有发覆抉微之功,也为相关论题的进一步展开,为我们更加深入地认识和理解早期小说、小说观念及其 所在的历史文化语境奠定了基础。比如书中综合考察银雀山汉简、定县汉简、双古堆汉简、居延汉简中的 《晏子》残文及传世《晏子》文本,指出该书成书时代是在战国时期而非后世“伪作”,其“亦史亦子亦小 说”的特点也形成于战国时期。作者亦将王家台秦简中与“嫦娥奔月”故事相关的资料与传世文献相梳理 比对,得出在先秦时期的“嫦娥”与“羿”是属于不同神话系统中的人物这一论断,进而更为清晰地梳理 了该故事的流变历程。 ③基于该领域的研究现状,作者认为目前尚不适宜对古小说研究进行全面的理论总结,因而选择了宏 观视野与微观阐释相结合的研究路径。一方面,作者着眼于先秦至六朝前后神话、子史、宗教等,意在较 为清晰地勾勒和揭示出小说生成、衍变的面貌,并在理论层面进行初步总结;一方面,作者力避重复,在 总结前贤时彦研究成果的基础上,选择富有新意和代表性的在古小说发展史上具有一定地位和价值的某些 重要问题展开“探点”式的考察,以求达到由点到面、见微知著的研究效果。比如,书中通过《韩诗外传》 来探究汉代经学语境下故事的文化功能,借伊尹故事流变说明历史人物神话化、巫术化这一现象,用伍子 胥故事演化说明子史之于故事的形塑意义等。对于每一具体论题,作者均能做到旁征博引、胪列丰富、抽 丝剥茧、条分缕析,又能从中归纳出一般性的总体认识,兼具深度、广度与新意,从而使该书呈现出细节 爬梳繁深细密、整体论述简洁明晰的研究风格。 ④基于这种研究思路和研究深度,该书中多有新颖的立论、深刻的见解。书中对嫦娥奔月、伍子胥、周穆王等故事生成及流变过程中的一些问题的梳理考察,多发前人所未发;对《韩非子·说林》中“一曰” 之异闻的独特体例与性质的判断,对《列仙传》的性质及其小说史意义的阐述,令人信服;关于唱导等佛 教仪轨之于六朝小说具体影响的阐发,少有人关注却富有新意。 ⑤关于古小说的渊源,前人多有阐述,或认为其是“史之余”,或认为是“子之流”,或以为其兼祖于 子、史、神话(杨义《中国古典小说史论》)。而总体言之,古小说的生成无疑是中国早期经、史、子、集、 神话、原始宗教等多种历史文化因素合力的结果。尽可能简要、清晰地揭示并阐述古小说在多元历史文化 语境中生成、演变的原生状态,正是作者撰写此书的最终目的。基于此,作者以“小说”为本位,在梳理“小 说”“稗官”等基本概念内涵的基础上,分别探究了“语”“说”等体、故事、子、史、神话、巫话、佛 教、道教等外在历史与现实语境之于古小说文本存在形态与性质,小说参与各时代文化建构的功能以及其 生成与流变的具体作用和时代意义。 ⑥总之,本书在充分吸收前人成果基础上又进一步推进深入,博赡精详,架构恢弘,为我们呈现了中 国早期小说生成和流变的大致面貌与历程。 (节选自胡政《文汇报读书周刊》;有删减) 1. 下列关于原文内容的理解和分析,正确的一项是 A. 《晏子》等书的出现,为重构中国古小说的生成史提供了珍贵的新材料,提供了若干重新审视小说文献 的“探点”。 B. 基于对某些重要问题展开“探点”式的考察,《中国早期小说生成史论》一书中多有新颖的立论、深刻 的见解。 C. 既旁征博引、胪列丰富、抽丝剥茧,又能归纳出总体认识,是本文作者对《中国早期小说生成史论》一 书 高度评价。 D. 对中国早期小说的生成和流变的研究,伴随着新出文献的不断涌现和学界对中西“小说”观念的反思渐 呈复兴之势。 2. 下列对原文论述的相关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 首节交待《中国早期小说生成史论》一书出版的历史背景,评价该书出版为该领域研究增加了一部富有 深度与创见的大作。 B. 第二节概括论述了《中国早期小说生成史论》成书的过程,并通过两件实例,例证其作者是如何利用出 土文献进行考证的。 C. 第四节承上启下,对第三节提及的研究思路和研究深度,用例证法来映照“该书中多有新颖深刻的见解” 的观点。 D. 本文属书评。以《中国早期小说生成史论》为对象,分析评价其内容,探求其学术性,在作者、读者间 构建信息交流 渠道。 的 的3. 下列观点与本文作者观点不相同的一项是 A. 古小说研究的现状决定了目前还不宜在该领域进行全面的理论总结,只能选择宏观视野与微观阐释相结 合的路径。 B. 对“史之余”“子之流”“兼祖于子、史、神话”的中国古典小说,陈洪教授长期潜心于该领域研究并 有自己的学术个性。 C. 古小说是在中国早期的经、史、子、集、神话、原始宗教等多元历史文化语境中生成,是诸多因素合力 的结果。 D. 先秦时期“嫦娥”与“羿”属于不同神话系统中的人物;成书于战国时期的《晏子》,是一部“亦史亦 子亦小说”。 【答案】1. D 2. C 3. B 【解析】 【1 题详解】 本题考查考对文本内容的筛选和分析概括能力。解答此类试题,考生首先应浏览选项的内容,然后到文中 找到相关的句子,最后进行对比辨析,判断正误。本题要求选出“关于原文内容的理解和分析,正确的一 项”。 A 项,“提供了若干重新审视小说文献的‘探点’”分析有误。依据第②段原文“如《语丛》《春秋事语》 《逸周书》《晏子》等,为重新建构中国古小说的生成史提供了极其珍贵的新材料,提供了若干重新审视传 世古小说文献的‘探点’”可知:提供的是重新审视“传世古小说”文献的“探点”,而不是重新审视小说 文献的“探点”。属于范围不当的错误。 B 项,“基于对某些重要问题展开‘探点’式的考察,《中国早期小说生成史论》一书中多有新颖的立论、 深刻的见解”理解分析错误。依据原文第④段“基于这种研究思路和研究深度,该书中多有新颖的立论、 深刻的见解”可知:“《中国早期小说生成史论》一书中多有新颖的立论、深刻的见解”是由于该书的“研 究思路和研究深度”两方面,而选项“基于对某些重要问题展开‘探点’式的考察”只是其中的“研究思 路”一方面。属于以偏概全的错误。 C 项,“是本文作者对《中国早期小说生成史论》一书的高度评价”理解错误。依据原文第③段“作者均 能做到旁征博引、胪列丰富、抽丝剥茧、条分缕析,又能从中归纳出一般性的总体认识,兼具深度、广度 与新意,从而使该书呈现出细节爬梳繁深细密、整体论述简洁明晰的研究风格”可知:“既旁征博引、胪 列丰富、抽丝剥茧,又能归纳出总体认识”是作者对该书“研究风格”的高度评价,而不是作者对《中国 早期小说生成史论》一书的高度评价。属于不合文意的错误。 故选 D。 【2 题详解】本题考查考生分析论点、论据和论证方法的能力。解答此类试题,考生应注意分析文章的思路,中心论点 和分论点的关系,论点和论据之间的关系,论证方法的类型,重点考核为论点是否正确,论据证明的是什 么观点和论证的方法,同时关注选项叙述与文章内容表达的细微差别。本题要求选出“对原文论述的相关 分析,不正确的一项”。 C 项,“第四节承上启下”分析有误。依据原文第③段和第④段的内容及其关系来看,第四节是对第三节 内容的总结,而不是“承上启下”。 故选 C。 【3 题详解】 本题考查考生筛选并整合文中信息,分析归纳内容要点,并把握作者在文中的观点态度的能力。解答此类 试题,考生应先审题,明确题干的要求,如本题“下列观点与本文作者观点不相同的一项”,这是要求选出 “不相同的一项”,然后浏览选项,辨明检索区间,确定对应语句;联系上下文体会,要死抠字眼;对词语 的解说要抓住本质,将解释的意思放在被解释的词语处,看上下文是否连贯、恰当。 B 项,“对‘史之余’‘子之流’‘兼祖于子、史、神话’ 中国古典小说”理解错误,原文第⑤段“关 于古小说的渊源,前人多有阐述,或认为其是‘史之余’,或认为是‘子之流’,或以为其兼祖于子、史、 神话”可知:关于古小说的渊源有很多观点,选项将各种观点放在一起来限定中国古典小说是不符合逻辑 的;另外,作者认为“而总体言之,古小说的生成无疑是中国早期经、史、子、集、神话、原始宗教等多 种历史文化因素合力的结果”,“对‘史之余’‘子之流’‘兼祖于子、史、神话’的中国古典小说”与作 者观点是不相符的。 故选 B。 (二)实用类文本阅读(本题共 3 小题,14 分)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面小题。 材料一 古代土木工程,历来依靠工匠的师徒口口相传,无人以文字和图绘认真记载。文献中偶有零星记载,“专 门术语,未必能一一传之文字。文字所传,亦未必尽与工师之解释相符……历代文人用语,往往使实质与 词藻不分,辨其程限,殊难确凿。” (选编于朱启钤:《中国营造学社开会演词》《中国营造学社汇刊》,一卷一期) 材料二 上世纪三十年代,我国古代建筑研究处于筚路蓝缕之时,梁思成指出:“盖建筑之术,已臻繁复,非 受实际训练,毕生役其事者,无能为力,非若其它文艺,为士人子弟茶余酒后所得而兼也。然匠人每暗于 文字,故赖口授实习,传其衣钵,而不重书籍。数千年来古籍中,传世术书,惟宋清两朝官刊各一部耳。 此类术书编纂之动机,盖因各家匠法不免分歧,功限料例,漫无准则,故制为皇室官府营造标准。然术书 的专偏,士人不解,匠人又困于文字之难,术语日久失用,造法亦渐不解,其书乃为后世之迷。” (选编于梁思成《中国建筑史“第一章序论”》百花文艺出版社,1999 年) 材料三 《营造法式》这部书作为现代中国传统建筑文化研究筚路蓝缕的拓荒者,影响之大难于言表。建筑历 史学家、教育家和建筑师梁思成,在美国留学时收到过梁启超寄给他的一套“陶本”《营造法式》,这套印 制精美却看不懂的“天书”,萌发了他学习研究传统建筑体系的志趣。 (选编于非白《陶湘与》) 材料四 中国营造学社的成立不是一蹴而就的事,在这个过程中,朱启钤处心积虑,从酝酿、准备、筹措,到 最后创学科的成绩,无不体现了朱启钤过人的智慧。 1925 年,朱启钤成立了“营造学会”,因为缺乏费用,学会的地址就安在自己家中,聘请学者进行搜集、 整理、校译中国古代营造散佚史书、图籍等工作。“营造学会”的建立,为中国营造学社的创办打下了基 础。 朱启钤每年都筹措大量经费用于学会的研究工作,为此而不惜变卖珍藏的文物和家当。为了学术研究 的开展,朱启钤还出售了他多年来收藏的历史文物及一批珍贵的丝绣,而自己竟负债累累。 1931 年后,梁思成和刘敦帧海外学成归来,先后加入了中国营造学社。朱启钤决定由梁思成和刘敦帧 分别来主持中国营造学社的两个主要业务组织——法式部与文献部。 中国营造学社在朱启钤的领导下,走文献考证与田野调查相结合的道路,使中国营造学社逐渐成为在 国内外有影响的科学机构。在短短的时间内,收集整理出版了《明代营造史料》《同治重修圆明园史料》《中 国建筑设计资料参考图集》等许多重要的中国古代建筑典籍;同时,还组织了调查与测绘华北及西南地区 古建筑的活动,并编辑出版了《中国营造学社汇刊》。 朱启钤一手缔造的中国营造学社,以其突出的学术成就填补了当时中国建筑史学研究的空白,反映出 中国近代第一代建筑学大师的文化底蕴和学术思想历程。在朱启钤领导下,营造学社的同仁们通过文献与 考证相结合的中国建筑史研究方法,对后来的新中国建筑史学研究奠定了坚实的方法论基础,他也因此成 为中国古代建筑研究的重要奠基人之一。 (选编于《传记文学》2016 第 5 期) 材料五 1929 年,朱启钤在北京发起成立中国第一个专门研究古建筑的学术机构——中国营造学社,并亲任社 长。学社下设法社式组和文献组,法式组由梁思成任主任,文献组由刘郭桢任主任,同时还有瞿宣颖、林 徽因、刘士能、陈明达等知名人士参加学社工作,培养了一批古建筑人才和团结了一批国内一流的古建筑 专家。朱启钤亲自校订了我国宋代李诫所著古建筑名著《营造法式》。(选编于贵阳网《人物春秋栏目》) 材料六 朱启钤九十大寿,刘敦桢给朱老的贺信中写道:“今日建筑学术界在党的领导下,蓬蓬勃勃,一日千里。 然当年,先生筚路蓝缕之功固亦垂诸不朽。敦桢亲聆教益三十余年,于兹受惠之深,楮墨难罄……” (选编于《传记文学》2016 年第 05 期) 4. 下列对材料相关内容的概括和分析,正确的一项是 A. 古代土木工程中的专门术语无人以文字和图绘认真记载;偶有记载也是“文字所传,未必尽与工师之解 释相符”。 B. 梁思成认为:匠人赖口授实习,传其衣钵;又因匠人困于文字,术语日久失用。故此《营造法式》乃为 后世之迷。 C. 建筑名著《营造法式》为宋代李诫所著;陶湘、朱启钤都对此书进行过校订研究。后世有“陶本”“朱 本”之分。 D. 刘敦桢给朱启钤的生日贺信,用“楮墨难罄”表达尊敬与感谢之意;赞朱老的筚路蓝缕之功,抒发亲聆 受惠之情。 5. 六则材料之间有些内容是相互印证的。请你选取其中的三处加以说明。 6. 结合文本,请你谈谈朱启钤先生在古建筑研究方面所做出的贡献。 【答案】4. D 5. (1)材料(一)的出处“(《中国营造学社汇刊》,一卷一期)”与材料(四)“编 辑出版了《中国营造学社汇刊》”相互印证;(2)材料(四)“梁思成和刘敦帧分别来主持中国营造学社 的两个主要业务组织——法式部与文献部”与材料(五)“学社下设法社式组和文献组,法式组由梁思成 任主任,文献组由刘郭桢任主任”相互印证;(3)材料(三)“看不懂的天书”与材料(一)、材料(二) 提及到的“数千年来古籍中”,“传世术书专门术语,未必能一一传之文字。文字所传,亦未必尽与工师之 解释相符”相互印证。 6. (1)人才培育上:培养了一批古建筑人才和团结了一批国内一流的古建筑专家;(2)历史影响上:填 补了当时中国建筑史学研究的空白;为新中国建筑史学研究奠定了坚实的方法论基础;中国古代建筑研究 的重要奠基人之一。(3)学术成就/研究方法上:亲自校订了我国宋代李诫所著古建筑名著《营造法式》; 为后来的新中国建筑史学研究奠定了文献与考证相结合的研究方法。(4)组织建设上:朱启钤组建“营造 学会”,缔造了中国营造学社,编辑出版《中国营造学社汇刊》。 【解析】 【4 题详解】 本题考查考生对文章有关内容的概括和分析能力。解答此类试题,考生应全面准确地把握文章的内容,并 对文章中所述的事件或所述道理进行综合性分析、判断,进而推理概括。A 项,“古代土木工程中的专门术语无人以文字和图绘认真记载”分析有误。依据原文材料一“古代土木 工程,历来依靠工匠的师徒口口相传,无人以文字和图绘认真记载”可知:“无人以文字和图绘认真记载” 的是“古代土木工程”而不是“古代土木工程中的专门术语”。属于偷换概念的错误。 B 项,“匠人赖口授实习,传其衣钵;又因匠人困于文字,术语日久失用。故此《营造法式》乃为后世之 迷”理解有误。依据原文材料二“然匠人每暗于文字,故赖口授实习,传其衣钵,而不重书籍。数千年来 古籍中,传世术书,惟宋清两朝官刊各一部耳”可知:“匠人赖口授实习,传其衣钵”是说明有关古建筑 的传书之少的原因,而不是“《营造法式》乃为后世之迷”的原因。属于强加因果的错误。 C 项,“后世有“陶本”“朱本”之分”分析错误。材料三“收到过梁启超寄给他的一套‘陶本’《营造法 式》”,此处提到“陶本”之说,但其他材料没有提到“朱本”之说。属于无中生有的错误。 故选 D 【5 题详解】 本题考查考生把握文章结构,筛选并整合文中信息的能力。解答此类试题,考生既要整体把握各个材料之 间的关系,又要局部把握材料的内容,然后,在把握文章结构的基础上,依据题干要求,筛选出有效信息, 最后归纳整理,分条作答即可。 材料一的出处“选编于朱启钤:《中国营造学社开会演词》《中国营造学社汇刊》,一卷一期”中“《中国 营造学社汇刊》”与材料四中“并编辑出版了《中国营造学社汇刊》”中的“《中国营造学社汇刊》”相 互印证。 材料一中的“专门术语,未必能一一传之文字。文字所传,亦未必尽与工师之解释相符……历代文人用语, 往往使实质与词藻不分,辨其程限,殊难确凿”及材料二中的“然术书专偏,士人不解,匠人又困于文字 之难,术语日久失用,造法亦渐不解,其书乃为后世之迷”与材料三中的“却看不懂的‘天书’”相互印 证。 材料一中的“古代土木工程,历来依靠工匠的师徒口口相传,无人以文字和图绘认真记载”与材料二中的“然 匠人每暗于文字,故赖口授实习,传其衣钵,而不重书籍”相互印证。 材料四中的“由梁思成和刘敦帧分别来主持中国营造学社的两个主要业务组织——法式部与文献部”与材 料五中的“(中国营造)学社下设法社式组和文献组,法式组由梁思成任主任,文献组由刘郭桢任主任” 相互印证。 材料四中第一至三段关于中国营造学社创办之难与材料六“然当年,先生筚路蓝缕之功”相互印证。 【6 题详解】 本题考查考生筛选并整合文中信息的能力。解答此类试题,考生一定要将几则材料内容都认真研读,结合 材料中的关键语句,根据题目的要求,尝试着从中筛选、整合出最主要的信息。 。本题要求考生结合文本谈谈“朱启钤先生在古建筑研究方面所做出的贡献”,统观六则材料,有关朱启钤先 生在古建筑研究方面所做出的贡献的信息主要集中在材料四和材料五,然后,重点阅读材料四和材料五, 从中筛选出有效信息,进行整合,分条作答即可。 材料四中“1925 年,朱启钤成立了‘营造学会’,因为缺乏费用,学会的地址就安在自己家中,聘请学者进 行搜集、整理、校译中国古代营造散佚史书、图籍等工作。‘营造学会’的建立,为中国营造学社的创办 打下了基础”“朱启钤一手缔造的中国营造学社”。这是朱启钤在组织建设方面的贡献。 材料四中“以其突出的学术成就填补了当时中国建筑史学研究的空白,反映出中国近代第一代建筑学大师 的文化底蕴和学术思想历程”“对后来的新中国建筑史学研究奠定了坚实的方法论基础,他也因此成为中 国古代建筑研究的重要奠基人之一”。这是朱启钤在历史影响方面的贡献。 材料四中“在短短的时间内,收集整理出版了《明代营造史料》《同治重修圆明园史料》《中国建筑设计资 料参考图集》等许多重要的中国古代建筑典籍;同时,还组织了调查与测绘华北及西南地区古建筑的活动, 并编辑出版了《中国营造学社汇刊》” “在朱启钤领导下,营造学社的同仁们通过文献与考证相结合的中 国建筑史研究方法”和材料五中“朱启钤亲自校订了我国宋代李诫所著古建筑名著《营造法式》”。这是朱 启钤在学术研究及研究方法方面的贡献。 材料五中“1929 年,朱启钤在北京发起成立中国第一个专门研究古建筑的学术机构——中国营造学社,并 亲任社长。学社下设法社式组和文献组,法式组由梁思成任主任,文献组由刘郭桢任主任,同时还有瞿宣 颖、林徽因、刘士能、陈明达等知名人士参加学社工作,培养了一批古建筑人才和团结了一批国内一流的 古建筑专家”。这是朱启钤在人才培养方面的贡献。 (三)文学类文本阅读(本题共 3 小题,14 分)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面小题。 常青的草叶 (孙震) 花儿已经开得相当尽兴,相当热烈的时候,我的梦境里却常常只是一片纯情无涯的绿。我知道,38 年 前那个盛夏的热风,掠过惠特曼那些极具个性的葳蕤草叶们,无可阻挡地又追上来了。 那个炎热的暑假,我在图书馆、书店里浸泡得实在惬意。当年的书店,实行开架售书。置身书架前, 可以随意取阅。读不完的书,第二天可以继续,只要记住中止过的页码。当然,书店说不上欢迎站成一颗 树“揩油”读书的我,但我确实没有遭受过拒读的驱逐。我尽可安心地站读,一天又一天,而我心里时时 涌动着一个念头:有钱了的时候,一定把自己喜爱的书都抱回家去。 有钱的日子总也不来,买书只是隐伏于心底的一个又甜又酸的奢望,那时候,我尤为钟情于诗,凡是 搜捡到的诗集,我几乎概莫例外地全都生吞活剥了。在吸吮过了为数不算少的诗集之后,隐隐总有点不过 瘾的缺憾。那时我说不清什么道理,只是感觉诗人本应一泻千里的激情,是被通用的豆腐块形式过多地拘禁着了。诗人,难道正被一种什么流行病感染着吗? 然而,这位大洋彼岸的惠特曼与众不同。他的诗与他的相貌竟是如此的恣肆、率真,如同来来去去无 须打招呼的田野上的风。我端详着扉页上惠特曼的画像,他那满脸满腮不守秩序的如同野草一样芜蔓的胡 子,和宽沿帽下那对自信得可以穿透所有雾障的眼睛,就满有理由地想:只有这样的汉子,才能写出这样 的诗。《自己之歌》、《我歌唱带电的肉体》、《斧头之歌》等犹如排山倒海的波涛,滚滚而来。我捧着这本题 名为《草叶集选》的书,当时是真正体验到“爱不释手”这个成语所传达的滋味了。但是不忍“释”也得 “释”,当一眼看清此书封底 1 元 1 角的定价,就乖乖把它放回书架上了,我身上 1 分钱也没有。 从没读过一天书的母亲,倒是很能体谅儿子爱书的痴心。当我委婉地向她诉说了自己的喜爱之后,她 沉吟片刻,还是把钱 1 分不多地给了我。母亲没说一句为难的话,但我知道这 1 元 1 角钱,在她并不是一 个微不足道的小数。当年,人均月生活费不足 8 元才能吃救济啊。 我记不清那天是怎么高兴地跑过海沿那条路的,反正一进书店就去书架上取《草叶集选》。可是,交书 款时却傻了眼:掏遍了身上的所有口袋,还是少了 1 角钱。收书款的其实也还是那售书的女子。 整个暑期,我几乎很少听她说话,总是穿一件绿地白圆点的短衫,静静地或站或坐在书架前。看她这 件绿地白圆点的短衫,总让我想起校院里那开满莲花的小湖,便觉得她很亲切。只是弄不懂,她大大的眼 睛里,为什么总是贮满了厚重的忧郁?她有我应该呼之为大姐姐的年龄,见我浑身上下搜索也找不到那 1 角钱,便轻轻地说:“书你拿去吧,那 1 毛钱我垫上。” 惠特曼以他那些生机蓬勃的、散发着浓郁的野味儿的草叶,包容了我此后的若干晨昏。当我偶然对母 亲说及买书少钱,书店那位女子代为垫付的事时,母亲便以为我犯了一个不可忽视的过失。她立即掏出 1 角钱,要我去书店还帐。“她一天才能挣几个 1 毛呀。1 毛就是一顿饭钱呢。”母亲说。我赶到书店时,却 没有见到那位女子,再去,还是没有。那绿地圆白点的短衫不见了,书架前仿佛黯然了好多。那年月风云 突变的事,实在太多太多。一个人的命运也常常如一片草叶,飘忽难定的。 好长一段时间,我还到书店去寻找,忧郁的眼睛倒是见过不少,但那都不是她的眼睛。我那时懂事不 多,却知道是不可随便向不相识者打听人的,何况打听的又不知姓什名谁。 38 年过去,人海茫茫,我再也没见过那位女子。欠她的那 1 角钱,以及远远不是钱所能涵盖的珍贵东 西,看来是永远难以偿还了。 惠特曼那些个性独具的草叶们,常年摇曳在我生命的四季里。白居易的著名的原上草会“一岁一枯 荣”,惠特曼的草叶们不会。它们永远鲜活,蓬勃着不枯的绿意。 7. 下列对文章相关内容和艺术特色的分析鉴赏,不正确的一项是 A. 文中划线“买书只是隐伏于心底的一个又甜又酸的奢望”句,使用通感手法,形象写出自己少年时代对 书的喜爱。 B. 母亲在得知售书员为“我”垫付书款后,催“我”去还钱。此时售书员已不知去向,这一情节暗写了社会的动荡不安。 C. 本文通过回忆引出自己少年时代对书的喜爱及渴求,详写了买《草叶诗集》时母亲、女店员对自己的理 解与帮助。 D. 书店是“我”活动的主要场所。在这里“我”“认识”了惠特曼及其诗歌,获得了远远不是钱能涵盖的 最珍贵的东西。 8. 文中有两处写到售书员的服饰和眼神,请分析其作用。 9. 本文题为“常青的草叶”,结合文本谈谈其所包含的意蕴。 【答案】7. A 8. 第 7 节处的服饰描写属于外貌描写;为了表现售书员朴素清纯的美,以此来衬托她心 灵的美。该节写她的“厚重的忧郁”的眼神,隐含了时代背景,为下文写她不知去向做铺垫。第 8 节处的 服饰描写主要运用了借代的手法,以着装来替代售书员,更进一步写售书员的朴素无华及我对她的难以忘 却。 9. (1)《常青的草叶》包含两重意思:①指惠特曼的热情奔放、自然纯真、个性独具;②《草叶诗集》给 作者留下深刻的、难以忘怀的印象。(2)母亲、售书员尽管平凡的如一片草叶,甚至我连售书员的姓名都 不知,然而她们在我的人生旅途上给予我的理解与帮助,让我终生难忘。 【解析】 【7 题详解】 本题考查考生综合鉴赏文学作品的能力,考查的角度较多:有鉴赏作品的形象,领悟作品的艺术魅力;领 悟精彩的语言表达艺术;分析作品的题材特征和表现手法。解答此类试题,考生首先要题干的选择要求, 如本题“对文章相关内容和艺术特色的分析鉴赏,不正确的一项”,要求选出“不正确的一项”,立足考查“内 容和艺术特色”,然后浏览每个选项,再逐一进行分析。 A 项,“文中划线‘买书只是隐伏于心底的一个又甜又酸的奢望’句,使用通感手法”分析错误。依据原 文“有钱的日子总也不来,买书只是隐伏于心底的一个又甜又酸的奢望”来看,“买书只是隐伏于心底的 一个又甜又酸的奢望”说的是当时作者在没有钱的日子想买书而又买不成的一种感觉,这里并没有运用通 感的修辞。 故选 A。 【8 题详解】 本题考查考生分析作品的表现手法,品味精彩的语言表达艺术的能力。解答此类试题,考生应首先审清题 干,明确答题的内容和方向本题题干要求“文中有两处写到售书员的服饰和眼神,请分析其作用”,是让考 生就文中两处关于售书员的服饰和眼神的描写,分析其作用;然后回归文本,找到这两处关于售书员的服 饰和眼神的描写的句子,进行具体分析。 第一处在第 7 段,“整个暑期,我几乎很少听她说话,总是穿一件绿地白圆点的短衫,静静地或站或坐在书架前。看她这件绿地白圆点的短衫,总让我想起校院里那开满莲花的小湖,便觉得她很亲切。只是弄不 懂,她大大的眼睛里,为什么总是贮满了厚重的忧郁?”结合上下文进行分析,此处的关于售书员的服饰 的描写属于外貌描写,结合从后文中“她”替我垫 1 毛钱,此处的外貌描写表现了“她”的朴素清纯,衬 托出“她”美好的心灵;“只是弄不懂,她大大的眼睛里,为什么总是贮满了厚重的忧郁?”从后文“那 年月风云突变的事,实在太多太多。一个人的命运也常常如一片草叶,飘忽难定的”以及再也找不到“她” 可知,此处的“厚重的忧郁”的眼神暗示了时代背景,为下文写再也找不到“她”埋下伏笔。 第二处在第 8 段,“那绿地圆白点的短衫不见了,书架前仿佛黯然了好多”。此处的服饰描写运用了借代的 修辞手法,以售书员的穿戴代指售书员,结合下文“何况打听的又不知姓什名谁”及“欠她的那 1 角钱, 以及远远不是钱所能涵盖的珍贵东西,看来是永远难以偿还了”可知,此处的描写进一步写出了售书员的 朴素无华以及我对她的难以忘却。 考生进行归纳整理,分点作答即可。 【9 题详解】 本题考查考生分析文章标题的含义及作用的基本能力。解答此类试题,需要考生准确细致把握文章的主要 内容,在理解标题含义的基础上,理清情节与人物的基本关系,体会对文章内容、思想情感作了怎样的概 括,然后需要结合具体情况分析。 本文的主要内容是作者没钱买书,而又特别喜欢惠特曼的《草叶诗集》,后来母亲给钱让买,但自己却弄丢 了 1 毛钱,后来是一位不知姓名的售书员替自己垫了 1 毛钱才买到《草叶诗集》,作者后来还钱,去找不到 售书员。通过对情节的简单梳理,在看题目就可以明白,文章题目《常青的草叶》主要包含两层含义,其 一,惠特曼写诗的风格在作者心中记忆深刻;《草叶诗集》在作者心目中“常青”,意在说明作者对人生美 好东西的追求永不停止。其二,“草叶”具有象征意义,“草叶”的平凡普通正如平凡普通的母亲和售书 员,但在作者的人生道路上却给予了极大的鼓励和帮助,这种鼓励和帮助在作者心中“常青”。 考生据此分析,分条作答即可。 二、古代诗文阅读(34 分) (一)文言文阅读(本题共 4 小题,19 分) 阅读下面两篇文言文,完成下面小题。 (1)(徐)光启幼矫挚,饶英分。尝雪中蹑城雉,疾驰,纵远跳。读书龙华寺,飞陟塔顶,呋顶盘中, 与鹳争处。 其为文层折于理、于情,进凡思五六指,乃祝笔。故读之者不辞凡思五六指,猝未易识,而实可试诸 行。往往顾盼物表,神运千仞之上。以北雍拔顺天首解。甲辰成进士,选庶常。 会万历末年,臣劳颓于优尊。光启约以二言:曰求精,曰责实,此四字可呼沉寐。后数十年,长计无 过此,光启甫释褐,一口裕之也。后草《农政全书》十二卷以闻。光启宽仁果毅,生平务有用之学,尽绝诸嗜好。尝曰:“富国必以本业,强国必以正兵。”宦邸萧然 敝衣数袭外著述手草尘束而已起居约啬如寒士门无杂宾不设姬媵厅事至不能旋马。训子孙毋空期明日:“期 明日,则今日是作梦之日。以梦废今日,而明日不醒,当奈何?” (节选自查继佐(《徐光启传罪惟录》;有删减) (2)徐光启,从西洋人学天文、历算、火器,尽其术。遂遍习兵机、屯田、盐策、水利诸书。 熹宗即位。光启志不得展,请裁去,不听。既而以疾归。辽阳破,召起之。还朝,力请多铸西洋大炮, 以资城守。帝善其言。方议用,而光启与兵部尚书崔景荣议不合,御史邱兆麟劾之,复移疾归。天启三年 起故官,旋擢礼部右侍郎。五年,魏忠贤党智铤劾之,落职闲住。 崇祯元年召还,复申练兵之说。未几,以左侍郎理部事。帝忧国用不足,敕廷臣献屯盐善策。言屯政 在乎垦荒,盐政在严禁私贩。光启雅负经济才,有志用世。 (节选自《明史》251 卷;有删减) 10. 下列对文中画波浪线部分的断句,正确的一项是 A. 宦邸萧然|敝衣数袭|外著述手草|尘束而已|起居约啬|如寒士门|无杂宾|不设姬媵|厅事至不能旋马 B. 宦邸萧然|敝衣数袭|外著述手草|尘束而已|起居约|啬如寒士门|无杂宾|不设姬媵|厅事至不能旋马 C. 宦邸萧然|敝衣数袭外|著述手草|尘束而已|起居约|啬如寒士|门无杂宾|不设姬媵|厅事至不能旋马 D. 宦邸萧然|敝衣数袭外|著述手草|尘束而已|起居约啬|如寒士|门无杂宾|不设姬媵|厅事至不能旋马 11. 下列对文中加点的词语,相关内容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 A.首解即“解元”,是乡试第一名的称谓。科举考试,如果在乡试、院试、殿试中都考取了第一名,则被称 为“连中三元”。 B. 释褐:褐指粗布短衣;脱去布衣穿上官服。文中指徐光启考中进士始任官职。旧制新考取的进士要到太 学行“释褐”礼。 C. 兵部尚书:兵部,官署名,六部之一,掌管全国武官选用和兵籍、军械、军令之政;六部部门的各自长 官称为尚书。 D. 敕,指中国古代帝王诏令文书的名称之一,用于任官封爵和告诫臣僚。例如“敕令”“敕命”“敕书” 等,即皇帝下的命令。 12. 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概括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 徐光启幼时就富有天分。他写的文章在事理、情理上层层转折,深入思考,总要想到五、六层意思,才 开始动笔。 B. 徐光启重视国防建设,注重练兵。其提出“富国必以本业,强国必以正兵”的建言。皇上对他的建言都 很重视。 C.徐光启宽厚、仁爱、果敢、勇毅,生平致力于实用之学,完全杜绝了许多嗜好。因写了《农政全书》,得以闻名。 D. 两篇选文各有侧重。前文重在写徐光启的日常生活,后文主要记叙其官场沉浮;两文从不同侧面表现其 为官清廉。 13. 把文中画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1)期明日,则今日是作梦之日。以梦废今日,而明日不醒,当奈何? (2)言屯政在乎垦荒,盐政在严禁私贩。光启雅负经济才,有志用世。 【答案】10. D 11. A 12. B 13. (1)期盼明天,那么今天就是做梦的日子,因做梦而荒废了今天,明天却又不能清醒,该怎么办? (2)他提出屯田政策在于开垦荒地,盐业管理在于严禁私自贩卖。徐光启平素富有经世济民之才,有志于 为世所用。 【解析】 【10 题详解】 本题考查考生文言文断句能力。解答此类试题,考生不仅需要具备一定的文言阅读的语感和断句技巧,而 且还应具备一定的文化素养。文言断句有很多的标志,比如:四字短语、排偶句式、顶真修辞等等。还可 以利用名词代词在句中担当的成分来断。 句意为:他的官邸空寂,除了有几套破旧的衣服,只有论著手稿, 布满尘土而已。他的住房如同寒士般地 简朴,家中没有勤杂宾客,不养侍妾,庭院狭小的调转不过马来。 本题没有明显的断句标志,考生可依据句中的关键词和句意来判断。“外”意为“除了……之外”,“敝衣 数袭外”意为“除了有几套破旧的衣服之外”,此处应在“外”后断开,排除A 项、B 项;“约啬”意为“简 朴”,中间不能断开,排除C 项。 故选 D。 【11 题详解】 本题考查考生理解古代文化常识的能力。文化常识的考核主要集中在古代的一些称谓、官职的变迁、建筑 的名称、年号、谥号、庙号、一些文书的名称、官场的一些礼节、朝廷的一些机构、典章制度、行政区划、 还有一些避讳的说法等。平时注意积累,尤其是课本的注释的相关内容,答题时还要注意集合语境的含义 作答。 A 项,“如果在乡试、院试、殿试中都考取了第一名,则被称为‘连中三元’”理解错误。在古代科举考 试中,如果在乡试、会试、殿试中都考取了第一名,则被称为“连中三元”,而不是在“乡试、院试、殿试 中都考取了第一名”。 故选 A。 【12 题详解】本题考查考生归纳内容要点,概括中心意思的能力。解答此类试题,考生要注意对读选项和原文,寻找时 间、地点、人物、时间、手法以及重点词句的翻译上的错误。 B 项,“皇上对他的建言都很重视”分析错误。材料(1)中,“尝曰:‘富国必以本业,强国必以正 兵’”,但文中没有皇帝的表态;材料(2)中,“力请多铸西洋大炮,以资城守。帝善其言”。所以,“皇 上对他的建言都很重视”中“都”用词错误。 故选 B。 【13 题详解】 本题考查考生文言文翻译的能力。文言翻译是文言文的必考内容,翻译以直译为主,意译为辅,把句子中 的每一个字都要落到实处,不能翻译的助词等删掉,省略的内容根据上下文补充,这样才能做到不丢分。 平时训练时注意自己确定句子的赋分点,翻译时保证赋分点的落实。 (1)中,“期”,期盼;“则”,那么;“废”,荒废;“当奈何”,表示反问语气,译为“该怎么办”。 (2)中,“雅”,平常、平素;“负”,拥有、肩负;“经济”,经世济民,为古今异义词;“用世”,为世 所用,属于意念上的被动句。 【点睛】准确翻译文言句子的方法:①要在语境中理解句子。无论何种句子,都不能脱离语境去理解,要 注意作者的基本观点和感情倾向。要做到“字不离词,词不离句,句不离篇”。②要注意词类活用、通假字 这些文言现象,对这些文言现象的正确理解和把握,是翻译好文言文语句的前提。③对句子中难懂的地方, 不能采取忽略或笼统翻译的办法去逃避,而应该前后推导,认真理解。④要善于调动已学知识进行比较, 辨析异同。特别是对一词多义、古代文化知识的积累,有助于我们把握文言词语在句子中的具体用法和含 义。 参考译文: (1)徐光启幼时矫健勇猛,富有天分。曾在雪天轻步攀登城上矮墙,快速奔跑远跳。在龙华寺读书时, 能飞快登上塔顶,在顶盘上盘膝而坐,与鹳鸟争抢位置。 他写文章在事理、情理上层层转折,深入思考,总要想到五六层意思,才开始动笔。所以读他的文章, 要不辞辛苦,总要对其旨意思考五六遍, 仓猝之间还不能轻易体会,可(文中所说的事),实际上是可以 试验施行的。他常常在事情刚刚萌芽时,就能够站在一个高度来思考这事物。 他以乡试第一名的成绩到顺天府国子监学习。甲辰年间,考取进士被选为庶常。 适逢万历末年,大臣们对于职事颓废,个个养尊处优。徐光启归结为两个词:求精,责实。这四个字可以 唤醒麻木。以后长达几十年,上策也不过如此。徐光启刚考中进士晋职,一句话就充分地把它说出来了。 后来写了《农政全书》十二卷,得以闻名。 徐光启宽厚、仁爱、果敢、勇毅,生平致力于实用之学,完全杜绝许多嗜好。他曾经说:“富国必以本业,强国必以正兵。”他的官邸空寂,除了有几套破旧的衣服,只有论著手稿, 布满尘土而已。他的住 房如同寒士般地简朴,家中没有勤杂宾客,不养侍妾,庭院狭小的调转不过马来。他告诫子孙不要徒劳的 期盼明天,说:“期盼明天,那么今天就是做梦的日子,因做梦而荒废了今天,明天却又不能清醒,该怎 么办?” (2)徐光启跟从西洋人学天文、历算、火器,全部掌握了方法。于是就普遍学习了兵机、屯田、盐策、 水利等方面的书。 熹宗即位后,徐光启志向得不到伸展,请求离职,朝廷没有允许。不久,因为生病回到家乡。辽阳被 攻破,朝廷征召又起用了他。回到朝中,极力请求要多铸造一些西洋大炮,用来帮助城市防守。皇上对他 的建言很重视。正准备评议采纳,可是因徐光启与兵部尚书崔景荣意见不合,御史邱兆麟又对他弹劾,再 次告病回乡。天启三年起用他作了原来的官职,很快又被提升为礼部右侍郎。五年,魏忠贤的党羽智铤又 弹劾他,就没了职位而闲居家中。 崇祯元年,被征召返回朝廷,再次重申练兵之说。不久,以左侍郎的身份代理部里的事。皇上担忧国 库财用不足,下令朝中大臣进言屯盐的好策略。徐光启进言说:屯田政策在于开垦荒地,盐业管理在于严 禁私自贩卖。徐光启平素富有经世济民之才,有志于为世所用。 (二)古代诗歌阅读(本题共 2 小题,9 分) 阅读下面这首词,完成下面小题。 生查子 (无名氏 晚唐) 三尺龙泉剑,匣里无人见。一张落雁弓,百支金花箭。 为国竭忠贞,苦处曾征战。先望立功勋,后见君王面。 14. 下列对这首词的赏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 本诗塑造了一位腰悬宝剑、手执良弓,豪情万丈愿报效国家,为国驰骋疆场,渴望建功立业,而有些怀 才不遇的将军形象。 B. 作者在塑造将军这个人物时,既写了他性情略显张狂的一面,又写了他质朴率真、憨直爽朗,这样的塑 造并没有贬损将军形象。 C. 上片通过展示三种不同 兵器,渲染了所用兵器之精良。这是一种“物中见人”、“实中有虚”的写法, 写物意在表现人物。 D. 上片通过写物虚写人;下片“为国竭忠贞”“后见君王面”等句则间接抒情,表现将军渴望建功立业, 博得君王赏赐之情。 15. 结合晚唐词风,浅谈该词的词风及语言特色。 【答案】14. D 15. 晚唐诗词多描写爱情生活,抒发相思离别;语言华美典雅;风格柔靡绮丽。《生查子》 的虽作于晚唐,但却没有晚唐萎靡的词风,传达的是高亢激越风格。 本词语言朴素无华,上片仅仅使用了三个数量词,三个名词,便显示出一位豪放的将军形象,体现出朴实 自然的语言风格。 【解析】 【14 题详解】 本题考查考生对诗歌综合赏析能力。此类题综合考查诗歌的形象、语言、表达技巧和思想情感等,每个选 项一个考点,几乎涵盖诗歌的所有内容,注意结合全诗进行分析,主要的错误是意象的含义不对,手法不 准确,手法的解说和艺术效果的分析不对,语言方面主要是风格不正确,内容一般为曲解诗歌意思,答题 时注意仔细辨析。 D 项,“上片通过写物虚写人”理解错误。本词上片通过爱国将军佩备的剑和弓来塑造将军的形象,看是 描物实则写人;另外,“下片‘为国竭忠贞’‘后见君王面’等句则间接抒情”分析有误。词的下片“为 国竭忠贞,苦处曾征战”叙写将军为国竭尽忠心,南征北战,历尽艰辛,表达了他渴望建功立业的爱国之 情,属于间接抒情。而“先望立功勋,后见君王面”直接表达了将军立志不断地建功立业,期望有一天能 够得到君王的召见,博得君王赏赐的情怀,这是直接抒情。 故选 D。 【15 题详解】 本题考查考鉴赏诗歌语言和表达技巧的能力。解答此类题目,考生应先审清题干,明确答题的方向与内容, 本题题干要求“结合晚唐词风,浅谈该词的词风及语言特色”,考生不仅仅要对晚唐词风有所了解,还要注 意“浅谈该词的词风及语言特色”是在考查该词的语言和表达技巧两个方面,也就是说考生要分析出该词 在语言风格上有什么特点,还要注意该词在表达技巧上有什么特别之处。然后,细读文本,结合题干要求 答题。 晚唐时期,一改中唐时期刚健质实的词风,艳体曲笔逐渐笼罩了整个词坛,所谓“艳体曲笔”就是以浓艳 之辞写儿女之情,在很多场合下又借儿女之情以寄托身世之感。但本词却没有晚唐那种“用语华丽”“风 格柔靡”的特点,带给读者的是一种积极向上、激越高昂的风格。该词在语言上通俗易懂,词风上朴实自 然,在手法上浅显明白。字里行间,洋溢着一种爱国主义的乐观情调,抒发了爱国将军要求为国建功的英 豪之气。 该词上片通过爱国将军佩备的剑和弓来塑造将军的形象。龙泉宝剑三尺长,剑匣里面暗收藏,一张良弓射 落雁,百只箭镞闪金光。妙在不直接描绘将军魁梧的身材,而是通过这罕有的宝剑良马,使读者感受到将 军的威武和超群武艺。下片着重写将军的精神风貌,揭示其内心活动。他为国竭尽忠心,南征北战,历尽 艰辛,他渴望建功立业,博得君王赏赐。至此,一个性情略显张狂,但质朴率真、憨直爽朗、英武过人的 将军形象跃然纸上,光彩照人。(三)名篇名句默写(本题共 1 小题,6 分) 16.补写出下列句子中的空缺部分。 (1)《生于忧患,死于安乐》中,孟子向人们指出一个国家的灭亡往往是“_________,__________”这两 个内外因素造成的。 (2)王夫之《姜斋诗话》所言:“以乐景写哀,以哀景写乐,一倍增其哀乐。”白居易《琵琶行并序》有 此效果的“_______”句,就是借此反衬作者独自借酒浇愁的落寞之情。 (3)《离骚》(节选)开篇处,屈原用“_______,_______”两句直抒胸臆,表现其忧国忧民的情愫;结尾 “______”句,用反问句式,表达即便遭受酷刑也不会改变为理想献身的决心。 【答案】 (1). 入则无法家拂士 (2). 出则无敌国外患者 (3). 春江花朝秋月夜 (4). 长太息以掩 涕兮 (5). 哀民生之多艰 (6). 岂余心之可惩 【解析】 【详解】本题考查考生名篇名句默写的能力。高考名句名篇默写分情景式默写和一般式默写,本题属于情 景式默写,考查的是对文章内容和内涵的理解。因此在默写的时候,我们就要在紧扣文章内容的基础上, 把握好情景式默写题所提示的语境:包括题干所给出的叙述性情景,以及题干给出的要默写语句的关键词, 题干提示所要默写句子运用的修辞手法等。特别要注意所默写语句中的难写字、易混字、易错字、通假字, 还有虚词等。 本题要注意如下字词:拂、涕、艰、惩。 三、语言文字运用(19 分)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面小题。 磋商和谈判的目的,是要解决矛盾和分歧。这就要求双方确有 ,回应彼此重大 。中国 以 的态度妥善处理分歧,以最大的诚意回应美国关切,为稳定双边经贸关系付出了艰苦努力。对美 方展现的合作意愿,中方一直表示欢迎、给予肯定,并诚恳地与之沟通,理性地寻求解决问题之道;对于 美方的一些指责和要求,中方也( ),尽力作出善意的回应和调整。而美国的表现又如何呢?一 年多来,大搞贸易保护主义美国,使用大量非关税壁垒,滥用贸易救济措施,滥用“国家安全审查”阻碍 中国企业在美正常投资活动,歧视中国产品等等。尤其是一意孤行举起关税大棒,威逼中国接受 , 人为地给谈判进程设置了巨大障碍。 17. 依次填入文中横线上的词语,全都恰当的一项是 A. 耐心 关注 异名同实 檀渊之盟 B. 诚意 关切 求同存异 城下之盟 C. 耐心 关切 异名同实 檀渊之盟 D. 诚意 关注 求同存异 城下之盟18. 下列填入文中括号内的语句,衔接最恰当的一项是 A. 以极大耐心进行冷静解释和应对,愿意在不涉及原则、不丧失尊严的前提下 B. 以极大冷静进行耐心应对和解释,愿意在不丧失尊严、不涉及原则的前提下 C. 以极大耐心进行冷静应对和解释,愿意在不涉及原则、不丧失尊严的前提下 D. 以极大耐心进行冷静解释和应对,愿意在不丧失尊严、不涉及原则的前提下 19. 文中画横线的句子有语病,下列修改最恰当的一项是 A. 大搞贸易保护主义美国,滥用“国家安全审查”阻碍中国企业在美正常投资活动;使用大量非关税壁垒, 歧视中国产品,滥用贸易救济措施 B.美国大搞贸易保护主义,歧视中国产品。滥用“国家安全审查”,滥用贸易救济措施,阻碍中国企业在美 正常投资活动,使用大量非关税壁垒 C. 大搞贸易保护主义美国,滥用“国家安全审查”阻碍中国企业在美正常投资活动;使用大量非关税壁垒, 歧视中国产品,滥用贸易救济措施 D. 美国大搞贸易保护主义,歧视中国产品;滥用“国家安全审查”阻碍中国企业在美正常投资活动;使用 大量非关税壁垒,滥用贸易救济措施 【答案】17. B 18. A 19. D 【解析】 【17 题详解】 本题主要考查正确使用词语(包括熟语)的能力。此类试题解答的关键在于两点:一是仔细审查该词语的 语言环境,二是注意对近义成语的分析辨别。辨析近义成语的关键就是要仔细分辨它们的细微差别。首先 阅读语境,把握语境含义,然后抓住相异语素,分析其意义差异,同时可联系日常习惯用语,推断词语意 义及用法。 第一组: 耐心:指心里不急躁,不厌烦;诚意:指诚恳的心意,一般用于人与人之间相处态度诚恳,真心实意。依 据语境,此处是说谈判双方在谈判时应该采用什么样的态度,所以用“诚意”较为合适。 第二组:关注:关心重视;关切:指关心,多用于对人,领导对群众,长辈对晚辈或同志之间,语意较重。 此处是说各国所关心的问题,应该用语意较重的“关切”较为合适。 第三组:异名同实:名称不同,实质一样。说的是一种事实;求同存异:找出共同点,保留不同意见,说 的是一种态度。依据语境,此处是说中国以什么样的态度妥善处理分歧,故此处应用“求同存异”。 第四组:澶渊之盟:北宋与辽(契丹)订立的和约。1004 年,辽军南下深入宋境,宋宰相寇准力主抗战,劝 真宗亲征,真宗勉强至澶州(今河南濮阳)督战。宋军取胜,1005 年 1 月,宋辽签订以宋每年向辽输银十万 两,绢二十万匹的和约,澶州又名澶渊郡,史称“澶渊之盟”,说的是一种史实;城下之盟:指在敌国兵临城下时被迫签订的屈辱性的盟约,后也泛指被迫签订的屈辱性的条约。依据此处语境“威逼中国接受”可 知,此处应用“城下之盟”。 另外,仔细阅读语段,依据原文中“以最大的诚意回应美国关切”这句话,也可以判断出来第一处用“诚 意”、第二处用“关切”,运用排除法,可以确定答案。 故选 B。 【18 题详解】 本题考查考生语言表达简明、连贯、得体、准确、鲜明、生动的能力,重点考查语言的连贯能力。解答此 类试题,最重要的方法就是根据上下文意进行推断。命题者在题干所给文段中挖掉一句话,然后设计四个 内容差不多、但句式各异的句子,选出最恰当的一项。选项都有一定的干扰性,难度适中。语句衔接补写, 主要考虑上下文语境和语段的中心思想。 依据原文该空前文“对于美方的一些指责和要求”可以推知,“指责”应与“解释”对应;“要求”应与“应 对”对应,排除 B 项、C 项。“不涉及原则”和“不丧失尊严”,按其逻辑关系,应该是先讲“原则”,后 说“尊严”,排除D 项。 故选 A。 【19 题详解】 本题考查考生辨析并修改病句的能力。命题者在一段文字中选择一个句子,将其修改有病句,然后在题中 列出四种修改情形,要求选出修改最恰当的一种。此题题型新颖,解答此类试题,考生应对语病知识有一 个明确的了解,熟知六种语病类型;然后浏览划线语句,按照主谓宾的成分压缩句子,先观察主干部分, 是否存在搭配不当、残缺等问题,再分析修饰成分,对于较长的句子,要特别注意修饰成分是否有问题, 对于分句较多的语段,要注意语序是否混乱。 本题画线句子较长,而且分句较多,考生在分析时要在确保主干没有问题的基础上着重分析语序是否合适。 首先承接上文“而美国的表现又如何呢”,接着应该回答“美国”的表现的,所以开头应该是“美国”,排 除 A 项、C 项;“美国大搞贸易保护主义”的表现是“歧视中国产品”,所以“歧视中国产品”应紧跟“美 国大搞贸易保护主义”之后,排除 A 项。 故选 D。 20.请以顾永江设计的中国月球探测工程标识作品“月亮之上”的一双脚印为抒情对象,写一段赞颂中国航 天人从事探月工程的文字。要求:涵盖标识的主要内容;语言生动;一百字左右。【答案】那脚踏月地的足印,承载着中国巨龙要登月的民族梦。心在太空,路在脚下;嫦娥奔月始,探月 已上路;“绕”、“落”、“回”三大步,步步厚重。中国航天人,家事国事孰轻重?心中自有一杆秤。 【解析】 【详解】本题考查学生图文转换能力。解答此类试题,考生要明确,图文转换的题目主要有徽标、解说题 片、描述划片、分析统计图表和漫画等,此题属于徽标类,对于徽标题,解答前,要正确分析徽标中所呈 现的要素,分析出有关要素的内在联系,再按题干要求(句式、字数) 归纳概括,就符合简答要求了。注 意在表达中不能出现语病。 本题徽标中,其构图要素主要有一双脚印、龙形标志、“中国探月”四个汉字以及“CLEP”英文字母,其 意义为:该徽标以中国书法的笔触,抽象地勾勒出一轮圆月,一双脚印踏在其上,象征着月球探测的终极 梦想,圆弧的起笔处自然形成龙头,象征中国航天如巨龙腾空而起,整体图形有一弧两点巧妙形成古文“月” 字,写意的笔触旨在传达一种探索的信念。考生据此按照题干要求以一双脚印为抒情对象,写一段赞颂中 国航天人从事探月工程的文字即可。 21.请根据要求,完成下列问题。 中国四大古典文学名著为章回体小说,作品的回目是其特色之一。中学语文课本中也选录了其中的一 些章节。如《林教头风雪山神庙》(《水浒传》第九回《林教头风雪山神庙 陆虞候火烧草料场》)、《林黛玉 进贾府》(《红楼梦》第三回《贾雨村夤缘复旧职 林黛玉抛父进京都》)。 请概括章回体小说在回目上有何特点,并结合本套试卷文学类文本阅读《常青的草叶》的具体内容,进行 章回体题目的仿写。 【答案】(1)标题往往用对仗工整的偶句作回目;概括这一章节的基本内容。(2)读书郎爱书欲买少分文, 售书女解囊成全助少年 【解析】 【详解】本题考查考生压缩语段,仿写句子,正确使用常见修辞手法的能力。解答此类试题,考生应先审 清题干要求,明确答题内容和方向,如本题要求考生依据材料“概括章回体小说在回目上有何特点”并“并 结合本套试卷文学类文本阅读《常青的草叶》的具体内容,进行章回体题目的仿写”,考生既要掌握压缩语 段的技巧,又要明确仿写语句的要求,还要其中暗含的对偶修辞。然后依据题干要求,依次完成压缩语段和仿写句子两个内容。 首先,压缩语段,本题要求依据材料概括章回体小说在回目的特点,考生可以根据自己的阅读经历,结合 材料中所举的两个例子得出章回小说回目的特点:章回小说的回目一般是能够涵盖小说章节内容的对偶的 句式来作回目。 其次,仿写句子,考生可根据自己对《常青的草叶》的具体内容,即作者没钱买书,而又特别喜欢惠特曼 的《草叶诗集》,后来母亲给钱让买,但自己却弄丢了 1 毛钱,后来是一位不知姓名的售书员替自己垫了 1 毛钱才买到《草叶诗集》,作者后来还钱,去找不到售书员。考生依据这些情节,用简明的语言和对偶的句 式概述出相关的情节即可。 四、写作(60 分) 22.阅读下面的材料,根据要求写作。 夫童蒙①之学,始于衣服冠履,次及言语步趋,次及洒扫涓洁②,次及读书写文字,及有杂细事宜, 皆所当知。(朱熹) 【注释】①童蒙:幼稚而蒙昧;即启蒙。②涓洁:洁净,清洁。 读后你有怎样的感触与思考?请就上述材料进行立意,写一篇文章;要求自选角度,明确文体,自拟标题; 不要套作,不得抄袭;不少于 800 字。 【答案】【例文】 拥有良好习惯,走向成功人生 “事实上,成功与失败的最大分别,来自不同的习惯。好习惯是开启成功的钥匙,坏习惯则是一扇向 失败敞开的门。”每每读到奥格曼狄诺的这句名言,总觉得十分地有道理。纵观古今中外,取得不朽成就 的人,哪个又没有好习惯呢? 好习惯,指导我们的言行。 1920 年,一位 11 岁的美国男孩踢足球,不小心碰碎了邻居家玻璃。邻居要他赔 12.5 美元,这在当时 是一笔不小的数目,他向父亲求助。父亲说:我先借给你,但是一年后你要还我。从此,他开始了边上学 边打工的艰苦生活。没到一年,就挣足了这笔钱,还给父亲。这男孩就是后来成为美国总统的里根。我们 发现,是诚实守信的好习惯成就了里根总统的人生。好习惯是我们言行的导师,是描绘人生蓝图的五彩笔。 好习惯,助我们赢得机遇。 苏联发射第一艘载人宇宙飞船的时候,曾经发生过一件既细小又重要的事情。20 世纪 60 年代,苏联发 射了第一艘载人宇宙飞船,宇航员叫加加林。当时挑选第一个上太空的人选时,有这么一个插曲,几十个 宇航员去参观他们要乘坐的飞船,进舱门的时候,只有加加林一个人把鞋脱下来了。他觉得:这么贵重的 一个舱,怎么能穿着鞋进去呢?就加加林的这一个动作,让主设计师非常感动。他想:只有把这飞船交给一 个如此爱惜它的人,我才放心。在他的推荐下,加加林就成了人类第一个飞上太空的宇航员。所以有人开玩笑说,成功从脱鞋开始。原来得到赏识很简单,养成好习惯就可以了。 好习惯,成就我们的人生。 鲁迅从少年时代就养成了爱护图书的好习惯。每次看书,他总是先洗手,一旦发现书脏了,就小心地 把它擦干净;他还学会了订书、补书的本领,备有一套工具,如发现书有破损,便及时细心整理,修补, 使之面貌一新。因为“爱书”这个好习惯,帮助他在文学上取得这么大的成就。 威廉·詹姆士曾说过“播下一种行为,收获一种习惯,播下一种习惯,收获一种性格,播下一种性格, 收获一种命运”。让我们从现在做起,养成好习惯。昨天的习惯已经造就了今天的我们,而今天的习惯决定 我们的明天。祝愿我们所有的同学都能拥有更多的好习惯,引领我们走向成功的彼岸。 【解析】 【详解】本题考查学生的写作能力。写作其实是语文学科中对学生综合能力考查最全面、最集中的一种方 式,语文基本功方面的遣词造句、谋篇布局、立意剪裁;语文核心素养方面:包括思辨能力、人文情怀、 理想情操等。一句话,作文的考查能充分体现国家层面“立德树人”的理念,语言文化层面能激发学生对 祖国语言文字的传承与热爱,进而彰显汉语言文字的魅力。 【审题】这是一道名言警句类材料作文。从题干要求来看,属于任务驱动型作文。名言警句,是指一些名 人说的,写的,历史纪录的,经过实践所得出的结论或建议,以及警世的比较有名的言语。广泛上来说就 是有意义,向人们揭示一定的道理的话,名人所说的谚语、格言等都可以叫名言警句。这类新材料作文, 命题者往往提供与写作者道德修养或学习生活的某一方面紧密相关的名言警句(一句一段或几句几段)作 为作文题,审题的关键在于理解给予的名言或话语的深刻含意。名言警句富含深邃的哲理,其含义往往是 含而不露,具有很强的隐喻性或象征性。如果就事论事,就只能触及皮毛,得到一个肤浅的认识,想要渗 透其中深层的哲理,就要善于由表及里,深入挖掘内在含义,从中悟出与生活相关的道理,构思时可就人 生的某一个侧面写出自己的哲理思考,行文时可巧借意象作为载体以形象说理,以此作为立论的切入点。 本题材料是朱熹《童蒙须知》的一段话,原文大意为:儿童启蒙之学,从穿衣戴帽开始,然后是言行举止, 然后是扫洒清洁,然后是读书写字,以及各种杂事,都是应当懂得的。《童蒙须知》,又称《训学斋规》,是 南宋学者、理学家朱熹写的一篇启蒙读物,分衣服冠履、言语不趋、洒扫涓洁、读书写字、杂细事宜等目。 对儿童生活起居、学习、道德行为礼节等均作详细规定。材料引用这段话意在告诉我们:习惯的养成要从 小做起。考生可以据此进一步引申:好习惯的养成要从小抓起,好习惯是我们人生走向成功的第一步等等。 考生据此立意即可。 参考立意: 好习惯成就非凡人生;养成良好习惯,走向成功人生;好习惯要从最基础做起;良好习惯少年始。 行文思路: 文章开篇引用名言,引出论点:古今中外,取得不朽成就的人,都有一个好习惯;然后从三个方面进行论证,说明好习惯对我们人生取得成功的意义;最后,引用名言,重申论点,照应开头,结合现实,发出号 召,收束全文。 素材: 1、叶圣陶先生曾语重心长地说:“好习惯养成了,一辈子受用;坏习惯养成了,一辈子吃亏,想改也不容 易了。”好习惯是助推器,是助人腾飞的动力;坏习惯是枷锁,是难以挣脱的羁绊。要养成良好的习惯, 就要从我做起,从现在做起,从点滴做起! 2、多一个好习惯,就多一份自信;多一个好习惯,就多一份成功的机会;多一个好习惯,就多一份享受生 活的能力。 3、有什么样的思想,就有什么样的行为;有什么样的行为,就有什么样的习惯;有什么样的习惯,就有什 么样的性格;有什么样的性格,就有什么样的命运。 ——查·艾霍尔 4、播种一个行动,你会收获一个习惯;播种一个习惯,你会收获一个个性;播种一个个性,你会收获一个 命运。 —— [英]普德曼 5、习惯真是一种顽强而巨大的力量,它可以主宰人的一生,因此,人从幼年起就应该通过教育培养一种良 好的习惯。 ——培根 6、人类的动作十分之八九是习惯,而这种习惯又大部分是在幼年养成的,所以在幼年时代,应当特别注意 习惯的养成。但是习惯不是一律的,有好有坏;习惯养得好,终身受其福,习惯养得不好,则终身受其累。 ——陈鹤琴 【点睛】名言警句材料作文的审题,一般要注意从以下三个方面入手: 1、捕捉关键语句。这类作文一般由材料和要求组成,关键语或出现在材料中,或设置在要求里,抓住这些 关键语就可以把握材料主旨,准确理解材料及命题意图。关键语往往是命题者在陈述对象、突出中心时特 别强调或反复出现的词句,是命题者或材料中有关评议性语言,它往往透露出命题者的情感倾向,考生只 要留心揣摩不难窥出其中端倪。 2、注意由表及里。抓名言警句的关键词句,结合社会时代背景解读名言警句,由表及里把握名言警句中所 蕴含的哲理,及其隐含义,挖掘出喻意。 3、善于由此及彼。在名言警句隐含义的范围内,由此及彼,结合社会现实多角度立意。 如果是多则名言警 句,审题时要善于全面准确,从不同的名言警句中挖掘其内在的相同点,在相同之处立意;也可以“抓住 一点,不及其余”从中选择一个角度立意。

资料: 29.3万

进入主页

人气:

10000+的老师在这里下载备课资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