历史高考干货:2020高考核心思维、核心考点
加入VIP免费下载

历史高考干货:2020高考核心思维、核心考点

ID:435983

大小:55.17 KB

页数:15页

时间:2020-12-23

加入VIP免费下载
温馨提示:
1. 部分包含数学公式或PPT动画的文件,查看预览时可能会显示错乱或异常,文件下载后无此问题,请放心下载。
2. 本文档由用户上传,版权归属用户,天天资源网负责整理代发布。如果您对本文档版权有争议请及时联系客服。
3. 下载前请仔细阅读文档内容,确认文档内容符合您的需求后进行下载,若出现内容与标题不符可向本站投诉处理。
4. 下载文档时可能由于网络波动等原因无法下载或下载错误,付费完成后未能成功下载的用户请联系客服处理。
网站客服:403074932
资料简介
历史高考干货:2020 高考核心思维、核心考点 01 历史学科核心思维 (一)史观: 1.文明史观 2.全球史观、整体史观 3.阶级史观、革命史观 4.社会史观 5.唯物史观 (二)历史学中的几个概念认识 1.历史史实 2.历史叙述 3.历史阐释 4.历史观点 5.历史评价 (三)对同一历史事件、历史人物有不同的历史评价的原因 1.受时代的影响:一切历史都是当代史。 2.立场的不同:政治立场、国家立场、阶级立场等。 3.史观的不同; 4.个人因素的影响; 5.对历史史料的选取和辨别不同; (四)历史学习的三个层次: 1.白描式历史; 2.反思式历史; 3.哲理式历史; (五)史书的类别: 1.通史与断代史的区别: 2.纪传体与编年体的区别; 3.国别史与世界史的区别; (六)历史学习中常见的思考方式: 1.政府或个人越是提倡的,就是社会上越缺乏的;政府或个人越是反对的,就是社会上越泛滥的; 2.统治者所采取的任何措施,都是为维护政治统治的需要; 3.一切历史都是当代史,即任何一个时代的政府或是个人提倡古代的人物和历史事件,是赋予了当时的时代含义的,都 是符合当时的时代需要; 4.一定时期的政治、经济,必然作用于一定时期的思想文化;一定时期的思想文化,必定要反映一定时期的政治、经济; 5.一定时期的政府所采取的政策,必定是受到一定期的时代背景的影响;且政府制定的任何政策,都要关注民生; 01 历史学科 核心知识 中国史部分(必备识记核心) 一、 先秦史部分 (一)夏商西周:早期政治制度的特征——贵族政治 1. 尚未形成高度集权;2. 具有神秘化色彩,王权与神权相结合; 3. 具有宗族色彩;(家国一体,家国同构,家国同治) 4. 突出等级,注重血缘; 5. 为后世的大一统奠定共同的民族文化心理认同; (二)春秋战国时期:时代特征:大动荡、大转型和大变革——根源:铁制农具与牛耕的大量推广和使用,生产力大大 提高 (1)政治上:奴隶社会逐渐瓦解,封建社会逐渐形成; ①、奴隶主贵族阶级的衰落,封建地主阶级的兴起; ②、分封制逐渐瓦解,郡县制逐渐推行; (2)经济上: ①、井田制逐渐瓦解,封建土地私有制逐渐形成; ②、工商食官制逐渐被突破,私营工商业发展,但官营工商业占主导; ③、重农抑商政策形成; ④、集体农耕向个体农耕转变; (3)思想文化上:百家争鸣,思想繁荣(轴心时代,早熟文明) ①、私学兴起,学术下移,学在官府到学在民间,打破贵族垄断教育的局面; ②、儒家思想的形成:周孔之道 ③、新兴地主阶级的价值取向和观念的形成; (4)阶级上:士阶层的兴起; (5)军事上:诸侯之间争霸战争到诸侯之间兼并战争;(分裂中孕育统一) 二、两汉历史知识部分 (一)汉初: 1、政治上:汉高祖刘邦为强化中央集权推行郡国并行制,后期导致诸侯王问题,汉景帝实施削藩措施解决诸侯王问题, 酿成“七国之乱”,部分解决诸侯王问题,将诸侯国的行政任免权收归中央,但未能彻底解决诸侯王问题。 2、经济上:轻徭薄赋,劝课农桑,提倡节俭,创造“文景之治”。 3、思想上:黄老之术,“无为”的道家治国思想。 4、对外、民族关系:匈奴问题——汉高祖实行剿灭政策,但均告失败,后转为和亲政策。 (二)汉武帝时期:汉武帝继承大统时汉朝面临的问题: (1)、政治上:相权制约皇权,地方诸侯王问题削弱中央集权; (2)、经济上:土地兼并问题严重,影响政府财政收入; (3)、思想上:思想不统一,无为思想不能适应时代需要; (4)、民族关系:匈奴犯边,骚扰北部边疆地区人民的生产和生活; (三)汉武帝的治国措施: 1、政治上: (1)中央:强化皇权,调整中央官制 ①、设置内朝:强化皇权,削弱相权; ②、重用外戚。——汉代的一个传统做法 (2)地方:削弱地方权利,强化中央集权 ①、颁布推恩令,彻底解决诸侯王问题。化诸侯国为郡县。 ②、设置刺史,监察地方,强化中央集权。东汉末年,刺史权力扩大,成为地方最高长官,行使地方行政权,军权和财 权,演变为州牧,发展成为地方割据势力。 2、经济上: ①、实行盐铁酒官营;(国家资本主义) ②、币制改革:推行五铢钱;③、抑制土地兼并,实行“宅田逾制”方法,迁富豪到中央辖区进行监管,打击豪强地主势力; 3、思想上:罢黜百家,独尊儒术——董仲舒的新儒学:外儒内法,济之以道,兼采百家,将儒家思想政治化。——“周 孔之道” 4、民族关系上:远征匈奴,张骞出使西域,后建立西域都护府,班超任西域都护。 三、魏晋南北朝时期 (一)政治上: 1、大动荡,大分裂; 2、豪强地主势力增强,形成门阀政治;门阀氏族成为魏晋时期的政治统治基础。——九品中正制。 (二)经济上: 1、佛教盛行的寺院经济发展; 2、豪强地主的庄园经济繁盛; 3、小农经济衰退,土地兼并严重,政府财政收入减少; 4、社会动荡,政府更迭频繁,人们对政府发行的货币失去信任,导致商品经济萎缩,以物易物现象出现。 (三)思想上: 1、三教合一,儒家思想受到佛道的冲击,但儒家思想的地位仍然稳固,处于正统地位。 2、魏晋玄学兴起:越名教而任自然,形成“魏晋风度”。 (四)民族关系:五胡乱华,民族融合。少数民族汉化,汉族的文化,生活习俗受到少数民族的深刻影响。 四、隋唐时期 一、政治上: 1、科举制的产生和发展;(意义) (1)扩大了统治基础; (2)推动了社会阶层之间的流动,有利于社会的稳定; (3)有利于提高官员的文化素质,提高行政效率; (4)有利于推动文化教育事业的发展; (5)一定程度上体现社会的公平、公正; (6)有利于强化皇权,巩固统治; (7)促使门阀士族的衰弱,寒门庶族的兴起; (8)局限:忽视道德要求;后期僵化,束缚了思想文化的发展; (2)三省六部制:中国古代政治制度的成熟; (3)唐朝中后期,安史之乱后出现藩镇割据的现象,中央集权的削弱,地方权力增强;(注意,唐朝前期都有藩镇存 在的,为了维护和巩固边疆地区的统治,但中央政府是能够有效控制藩镇的。)——这个与清朝末年太平天国运动,出 现地方团练是类似的。 二、经济上: (1)抑制土地兼并,实行均田制、限田制; (2)厉行重农抑商政策:虽然法律贱商人,但是商人已富贵;唐朝商业已经有一定的发展; (3)京杭大运河的开通; (4)海上对外贸易的发展:唐朝设置专门管理机构,市舶司进行管理。 三、思想上: (1)、三教并行,儒家思想的正统地位受到冲击; (2)、韩愈提出复兴儒学运动; 五、两宋时期 (一)、宋初:宋太祖财、权、兵三大措施解决唐末以来的藩镇割据问题1、政治上:①、重文轻武;②、设置通判;③、分化事权:导致行政效率低下; 2、经济上:设置转运使,将地方财权收归中央; 3、军事上:重文轻武,强干弱枝,守内虚外; ——基本上解决地方割据问题,但中央对地方管理过于绝对化,使地方发展失去积极性和活力,且导致宋朝三冗现象, 积贫积弱。 (二)、宋代总体知识 1、政治上:(1)、在三省六部基础之上,设置二府三司,进一步分割相权,将宰相的财权兵分割开,强化皇权,并且 参知政事是临时设置的,枢密院的枢密使由文官出任。 (2)、监察官员不再监察皇帝行为,专门监察百官; 2、经济上:商品经济发展,城市经济繁荣(“商业革命”) (1)、政府采取宽松的经济政策; (2)、商品经济发展的表现: ①、交子纸币的出现; ②、广告商标等出现; ③、海上丝瓷之路兴起,对外贸易繁荣; ④、城市贸易的市坊,时空格局打破; ⑤、工商业市镇兴起;(补充:工商业市镇的兴起,促使市民阶层的兴起,进而出现市民文化,例如词、瓦子、勾栏、 话本等) ⑥、经济重心南移; (3)、农业上:不抑兼并,租佃关系繁荣,自耕农衰退; 3、思想上:儒学吸收佛道的哲学思辨思想发展成理学,儒家思想成熟。将儒家的封建伦理道德,三纲五常天理化,哲 学化。 (原因:(1)、宋代商品经济发展,社会上个人私欲膨胀,贪图享乐之风盛行,道德沦丧,三纲五常绝;(2)、儒家 思想本身的缺陷,回答不了有关于人的终极关怀。) 4、文化上:市民文化的兴起;市民的价值取向,市民价值观念。 5、科技上:四大发明完成; 中国古代科技的特点和对西方近代化的影响。 补充:中国古代科技的特点: (1)、重经验,无理论。——古代人民群众的生产和生活的经验的积累 (2)、重实用,无实验 六、明清时期的时代大特征(僵化) (一)、政治上: 1、君主专制不断强化; (1)、明朝: ①、中央:废宰相,裁中书,设内阁,权分六部,皇帝直统; ②、地方:废行省,设三司。明成祖时,设置巡抚和总督,来提高地方行政效率。 ③、设置六科给事中,弹劾各部官员。 (2)、清朝:设置军机处——皇权达到顶峰。 2、出现反对君主专制的思想; (二)经济上: (1)、小农经济根深蒂固,政府固守重农抑商政策; (2)、商品经济发展,资本主义萌芽,提倡工商皆本的思想; (3)、私营工商业发展,明中后期占主导地位; (三)思想上: (1)宋明理学思想僵化;(2)早期启蒙思想兴起; (3)西学东渐,产生一定影响,但微小 (4)天朝上国心理严重; (四)对外:明朝海禁、清朝闭关锁国 (五)科技:进入总结时期,少创新 补充:在君主专制强化的政治体制下: 1、 官员的自主权小,官员行政积极性差; 2、 官员行政流于形式,行政效率低下; 3、 官员务虚,空谈严重; 七、古代商品经济发展的影响 1、冲击封建经济观念:使人们的财富观念增强等 2、冲击封建等级观念; 3、改变市民的价值观念; 4、促进城市化; 5、促进文化的发展:经济重心的南移推动文化中心的南移; 6、促使新的生产关系的出现; 7、使得古代人身依附关系减轻; 八、古代史的总特征(受古代政治、经济和思想的影响) 1、政治专制,强化皇权——限制皇权 2、实施人治,人性本善——人性本恶,人性相近 3、强调等级,社会各个方面都体现——等级受到冲击,淡化 4、民本思想,人文色彩; 5、强调集体,忽视个体,否定个人私欲和利益,束缚人的个性自由发展; 6、忽视自然科学,重视人文科学。即忽视科技,重视伦理道德; 九、儒家思想的注意点 1、具有理想化色彩; 2、注重依据人伦关系来维护统治; 3、儒家思想的伦理道德的法治化 4、轻视科技,视科技为奇技淫巧,不重视自然科学的研究,关注的是人文社会关系; 5、忽视工商业发展,鄙视工商业者; 6、突出等级,注重礼法,维护男权; 7、具有宣传教化的功能; 十、中国古代的传统文化 1、皇帝的“三号”:年号、庙号和谥号;(古代大臣也有谥号) 2、姓氏、名字的由来,避讳制度 3、古代节日的产生,由来 4、墓葬制度和墓葬文化 5、古代服饰的变化与服饰文化; 中国近现代史 一、近代前夜的中国:落后于世界历史发展的潮流 二.近代化问题:三、近代历史分期图: 四.近代政治史:反帝求民族独立,反封求民主==政治上的民主化,近代化 ——列强入侵,民族危机严重,清政府腐败无能,沦为两半社会; 戊戌变法(康梁变法、百日维新) 一、 背景:(变法图强的一次绝佳机会) 1、 政治上:(1)、甲午战争之后,列强掀起了瓜分中国狂潮,民族危机空前严重,两半社会程度大大加深; (2)、清朝政府腐败无能,封建势力强大; (3)、洋务运动的破产,给知识分子的启示,只学技术不学制度不能救亡图存; 2、经济上:民资初步发展,资产阶级力量壮大;(民资没有得到充分发展,资产阶级力量薄弱) 3、思想上:(1)、早期维新思想传播奠定思想基础; (2)、西方启蒙思想的影响; (3)、民族意识的觉醒; 二、性质:资产阶级维新派掀起的一场自上而下的改良运动 三、代表人物:康有为、梁启超、严复、谭嗣同等 1、康有为: (1)、创办万木草堂宣传变法维新思想; (2)、代表作:《孔子改制考》、《新学伪经考》——托古改制;中西结合:将西方的启蒙思想和儒家的思想相结合 ——减轻改革的阻力;政治需要,为政治服务,没有学术意义;《俄彼得变政考》、《日本变政考》——要求强化皇权, 进行君权变法;即告诉光绪把权力从慈禧那里全部拿过来,因此这些书遭到慈禧的厌恶,列为政府禁书。 (3)、主张:君主立宪制;开议会,设制度局、咨议局;兴民权,开民智;提出“通三统,张三世”等 2、严复:翻译《天演论》,借助进化论思想宣传变法思想,(社会达尔文主义) 四、过程: 1、1895 年第一次“公车上书”:拒和、迁都、再战;变法图强 2、组建“强学会”、“保国会”、“保种会”——具有资产阶级政党的性质; 3、办报纸宣传变法思想:《时务报》、《国闻报》等 4、1898 年 6 月 11 日颁布《定国是诏》,标志变法开始; 5、1898 年 9 月 23 日,慈禧进行训政,光绪被软禁,维新人士被抓发动戊戌政变,戊戌变法失败; 五、变法内容: 1、政治上:(1)、建立君主立宪制; (2)裁撤机构,裁撤官员,废除满清贵族特权;——造成封建势力的严重反对; (3)任人唯才,官员要有专门知识; (4)整顿吏治,健全官员负责制; (5)改革法制:效仿西方法律,建立陪审员和律师制度; (6)设咨议局和制度局,改革中央官制; 2、经济上:发展资本主义经济,鼓励工商业发展; 3、思想文化上:(1)、学习西方科技同时,学习西方的启蒙思想,“开民智,兴民权”; (2)、创办新式学堂;(京师大学堂) (3)、废除科举制,取消八股取士;——造成当时学生的反对 4、社会生活上:(1)、剪发易服,改变正朔;——慈禧最反对 (2)、讲卫生,修道路,建立近代城市制度; 5、军事上:重建海军;编练新军; 六、变法失败的原因: 1、根本:民族资本主义经济发展不充分,资产阶级力量薄弱;(“跪着造反”) 2、社会性质决定的,两半社会下,民族不独立,难以独立进行政治变法; 3、封建势力太强大,改革阻力大;(封建传统政治文化的压力大) 4、缺乏广泛的群众基础; 5、缺乏政治经验,操之过急,不讲究策略; 6、依靠没有实权的皇帝; 7、当时中国社会上流行满目排外的思想和抵制洋务的行为。(如早期的义和团运动) 七、影响: 1、政治上:有利于推动中国政治的近代化进程; 2、经济上:有利于促进民族资本主义经济的发展; 3、思想文化:(1)、是一场思想解放运动,传播了西方启蒙思想,促进了思想的解放;推动了民族意识的进一步觉醒; (2)、促进近代中国教育的近代化; 八、启示:在两半社会下的中国,资产阶级的改良运动不能救中国; 九、四.中国近代经济史: (一)、图示近代六种经济形态: (二)、1840 年,外资入侵,自然经济开始逐渐解体,被迫卷入资本主义世界市场,沦为原料场地和商品倾销市场。 (三)、洋务经济:内忧外患有人管,师夷长技谋发展,创办两类工业厂,先要自强后求富,不学制度学技术,传统思 想太顽固,画皮画虎难画骨,甲午一战终破产,留给后人再去想。 (四)、民资发展的各阶段的原因和表现: (五)、统制经济(1937—1945)——战时经济体制 1、含义:在资本主义生产关系的前提下,国家为从战争的需要,依靠行政手段,直接干预或管制生产、流通、分配等 社会再生产的各个环节和国民经济各个部门,统一全国人力、物力和财力,保障抗战的胜利,是战时经济模式。 2、时间:抗战前期已有雏形,主要大力推行于抗战时期。 3、原因: (1)、受苏联计划经济发展模式的启示; (2)、罗斯福新政的影响; (3)、日本发动全面侵华战争; 4、内容:成立专门的经济管理部门 (1)、依靠外援,大量借债和发行国内债务; (2)、垄断金融; (3)、扩增税收; (4)、实行专卖制度; (5)、实行统购统销; (6)、大量发行纸币,通货膨胀; 5、影响: (1)、为抗战的胜利奠定物质基础,保障了抗战的胜利; (2)、阻碍了民资的发展; (3)、导致官僚资本的迅速膨胀; (4)、对人民的掠夺,引起人民的不满;(五)官僚资本主义:1927 年——1937 年产生,1937 年——1945 年迅速膨胀,挤压民资的发展;1945 年——1949 年,导致民资萎缩; 五、 近代思想史发展的一条线:冲破贵华夏,贱夷狄,天朝上国的观念和心理,正确认识自己和正确认识别人的过程; 六、 近代社会生活的变迁: (一)、一定时期的社会生活反映一定时期的政治变革、经济发展、思想解放;一定时期的政治变革、经济发展、思想 解放,促进一定时期的社会生活的变迁; (二)、近代社会生活变迁的特点:先沿海后内陆;先城市后农村;先社会上层知识分子后社会底层民众; 中国现代经济史 一、现代经济史历史分期图 二、现代经济史的整体脉络: 1、1949 年—1952 年国民经济恢复时期:1952 年底国民经济彻底恢复,为后面的大规模经济建设奠定物质基础; 2、过度时期总路线:一化三改 (1)一化:一五计划(1953 年——1957 年)发展生产力——优先发展重工业,为社会主义工业化奠定初步基础; (2)、三改:三大改造(1953 年——1956 年)改革生产关系——①、实行统购统销,为适应工业化发展的需要; ②、社会主义计划经济体制初步建立;③、仍然有部分私有制存在即“公私合营“ 总结:一化三改的完成,出现了“冒进”的趋势 3、1956 年中共八大:分析正确,成功探索,未能坚持 ——周总理主持召开的,坚持综合平稳发展,既反冒进,又反保守的经济发展方针; 4、1958 年中共八大二次会议:总路线——左错开始:只强调经济发展的速度和数量 (1)、大跃进:发展生产力——①、造成农轻重比例严重失调;②、不利于农业发展,造成农业减产;③、违背经济 发展的客观规律;④、造成环境破坏,资源浪费; (2)、人民公社:改革生产关系——①、挫伤农民生产积极性;②、建立绝对单一公有制度,高度集中的计划经济体 制建立;③、超越历史发展的阶段; (1983 年人民公社体制被撤销,实行乡镇地方管理体制) 5、1959 年——1961 年三年经济困难时期:饥荒出现 6、1961 年纠正经济上“左错”实行八字方针——“调整”:调整农轻重比例的严重失调局面——如减少基建投资、 让农民回乡从事农业生产等措施; ①、1962 年经济恢复和发展; ②、1965 年调整任务基本完成; 7、1966 年——1976 年:十年经济浩劫——左错泛滥 (1)、1971 年周总理恢复调整:1973 年经济复苏; (2)、1975 年邓小平全面整顿:经济回升; 总结:计划经济体制 1、 计划经济体制形成的原因: (1)为了保障工业化需要; (2)国家物资短缺; (3)一边倒,受苏联的影响; (4)以美国为首的资本主义国家对我国的经济封锁; 2、形成发展过程: (1)、1956 年三大改造完成,计划经济体制形成;(2)、1958 年人民公社:高度集中的计划经济体制形成; (3)、1979 年改革开放:开始逐渐改变经济的高度集中性; (4)、1992 年十四大召开:提出建立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目标; (5)、2001 年加入世贸:标志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建立; 3、影响: (1)、前期取得成功:为社会主义工业化奠定基础,有利于推动社会主义工业化建设; (2)、后期僵化:阻碍生产力发展; 1978 年 12 月十一届三中全会召开:改革开放 (1)改革: (一)、农村经济体制改革:前期受到阻碍,受到质疑,后 1983 年向全国推广,普遍承认 1、原因:①、农村受到左错的影响大;②、农村已经出现改革的趋势;③、农业是国民经济的基础; 2、 内容: (1)、实行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 (2)、发展乡镇企业; (3)、政治上:撤销人民公社体制,实行乡镇管理; 3、实质:下放权力,扩大农民自主权,增强农民生产积极性; (二)、1984 年城市经济体制改革:增强企业的活力——国企改革:简政放权,扩大企业的自主权 (三)、建立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理论与实践相结合) 1、1992 年邓小平南方谈话(解放思想),为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的建立奠定理论基础; 2、1992 年十四大召开,提出建立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的目标;(市场经济成为社会共识) 3、1993 年十四届三中全会,确立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的框架; 4、1997 年十五大,完善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理论:提出以公有制为主体,多种所有制经济共同发展的理论; 5、2001 年加入世贸,标志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的建立; (2)开放: 1、目的:引进外资、技术和先进管理经验; 2、过程:由点到线,由线到面;由沿海到内地; (1)1980 年,开放四个特区; (2)1984 年,开放十四个沿海城市; (3)1985 年,开放三个沿海开发区; (4)1990 年,上海浦东开放,标志对外开放的进一步发展; (5)1992 年,内陆省会城市开放,设立经济技术开发区; (6)2001 年,加入世贸,标志我国对外开放进入一个新的阶段; 3、格局:全方位,多层次,宽领域 中国现代外交史 核心补充:新时期的中国时代特征 1、 政治上:民主和法制不断发展完善; 2、 经济上:改革开放,发展生产力,建立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 3、 思想上:恢复“双百”方针,提出“双为”方针; 4、社会生活上:人民生活水平不断提高,人们追求精神生活;5、外交上:实行多变不结盟的外交政策; 苏联经济史 一、战时共产主义政策(1918——1921):战时经济政策——否定市场和货币 二、新经济政策(1921——1928)——利用市场和货币,发展国家资本主义;引进外资、技术; 三、斯大林模式(1936——1991):高度集中的政治、经济体制 (一)、政治:高度集权,个人专断,个人崇拜 (二)、经济:高度集中的计划经济体制 1、1925 年,提出社会主义工业化方针:优先发展重工业 (1)、前两个五年计划:一五计划(1928—1932)和二五计划(1933—1937) ①、在经济大危机期间:引进外资、技术、设备和技术专家——苏联经济建设缺少高精尖技术,具备的是基础性技术; (借鉴了某些新经济政策的做法) ②、第聂伯河水电站的修建:得到大量美国的田纳西水利工程的建设专家援助; ③、为完成工业化资本的积累:手段毒辣——过度牺牲农业:实行农产品交售制,加大粮食的出口;压低农产品价格, 提高工业产品价格;对农业实行高税收(贡赋论); (2)、影响:开创了一条不同于西方的工业化发展道路 ①、迅速实现社会主义工业化; ②、实现工业总产值跃居欧洲第一、世界第二; ③、为世界反法西斯战争的胜利奠定物质基础; ④、导致农轻重比例严重失调; ⑤、严重挫伤农民生产积极性; ⑥、注重经济发展的数量和速度,属于粗放型经济发展方式,高消耗,低效率; 2、1927 年,提出农业集体化方针:建立集体农庄——为了配合工业化发展的需要;——苏联人民为工业化做出了巨 大贡献。 (三)斯大林模式体制的弊端: 1、高度集权,个人崇拜; 2、高度集中的计划经济体制(地方和企业缺少活力); 3、过度损害农业和农民利益; 4、农轻重比例严重失调; 5、人民生活水平提高缓慢,不关注民生; 三人改革 一、赫鲁晓夫(1953 年——1964 年)——改乱了 1、重点:农业领域——①、取消农产品交售制,实行农产品收购制,提高农产品价格;②、鼓励垦荒,种玉米运动; ③、让农民获取自留地; 2、工业领域:撤销部门管理体制,扩大企业自主权,将权力下放; 总评:农业改革取得一定成效,但缺乏对斯大林模式的科学认识,改革没有突破旧体制的束缚,改革具有盲目性,脱离 实际。改革缺乏科学性和连贯性,最终失败。 二、勃列日涅夫(1964——1982)——改死了 1、重点:发展军事重工业,与美国搞军备竞赛 2、农业方面:也一定程度上重视; 3、工业方面:恢复部门管理,高度集权管理经济;扩大企业自主权;总评:改革前期取得一定成效,经济发展缓慢,但到 1975 年,苏联经济发展停滞,后来下降。在美苏争霸中处于第二 阶段,美守苏攻。 三、戈尔巴乔夫(1985——1991)——改没了——先经济改革后政治改革 1、经济改革:提出高速发展战略 (1)、扩大企业和集体农庄的自主权,实行租赁和承包; (2)、承认市场的作用; (3)、指导性计划替代指令性计划; 总评:经济改革没有取得成效,经济发展继续下降; 2、 政治改革:(1)、人道、民主的社会主义取代科学社会主义; (2)、背离社会主义方向; (3)、放弃苏共的领导地位,实行多党制; 3、外交上:实行新思维外交 总评:缺乏改革的配套措施,背离社会主义方向,改革失败,并直接导致苏联解体。 英国史部分(从殖民扩展到 2016 年退出欧盟) 一、经济上: (一)、殖民扩展时期的英国:日不落帝国的建立(18 世纪中后期) 1、三次贸易战争,英国殖民霸主地位确立的过程: (1)1588 年英西战争:初步确立海上霸主地位; (2)17 世纪中后期,推行重商主义,实行贸易保护政策,颁布《航海条例》限制荷兰的海上贸易,爆发的三次英荷战 争:确立海上霸主地位; (3)18 世纪中后期,爆发的七年英法战争,最终确立世界霸主地位,建立日不落帝国; 2、英国殖民扩展的方式: (1)建立垄断性贸易公司; (2)殖民掠夺; (3)建立殖民据点; (4)黑奴贸易; (5)发展大规模的海外贸易; 3、这一时期经济发展对英国的影响: (1)完成资本的原始积累,为工业革命提供资金条件; (2)冲击英国社会上的等级观念,改变英国的社会生活方式; (二)工业革命的完成对英国的影响: 1、经济上: ①、使英国成为世界工厂和世界贸易中心; ② 、推动英国的工业化和城市化; ③ 、改变了英国的经济结构; ④ 、促使自由资本主义经济思想的产生,废弃贸易保护政策,实行自由放任政策; 2、政治上: ①改变了英国的阶级结构; ②促使工业资产阶级壮大,导致 1832 年议会改革,推动英国民主政治不断发展完善; 3、思想文化上: ①促使自由主义思想的兴起; ②促使社会主义思潮的兴起; ③促使近代民族国家意识的产生;④浪漫主义文学兴起; 4、社会生活上: ①改变了英国人的社会生活方式; ②妇女社会地位提高; ③等级观念受到冲击; 5、消极影响: ①造成环境污染和破坏; ②一定程度上限制了人们的生活; ③导致贫富差距加大; ④造成人们的精神空虚,缺乏人文精神; (三)第二次工业革命中英国的历史地位 第二次工业革命中,英国落后于美国和德国,主要资本主义国家的政治经济发展不平衡。从而导致一战的爆发。 英国落后的原因:具有广阔的海外殖民地,市场广阔,资源丰富,使得英国资产阶级可以轻易地获取大量的财富, 而导致英国的资产阶级懒于革新技术,因此,英国在第二次工业革命中逐渐落后于美国和德国。英国可以说成也殖民地, 败也殖民地。 (四)、二战后的英国经济发展情形: 1、1945——1973 年英国加强国家干预,创造了黄金发展的二十年。但是在 1973 年经济滞胀中,表现出严重的 因前期大力干预而导致的经济问题,被称为“英国病”,在 1973 年后,英国首相撒切尔夫人着手解决这一问题,减少 干预,削减国家财政开支,削减福利国家,建立“混合经济”。 2、1964 年英国纠结其他欧洲国家,成立一个经济合作组织,与欧洲经济共同体对抗; 3、1973 年英国加入欧共体; 二、政治上:温和渐进,逐渐完善民主政治 1、1644 年以前英国就有召开议会的传统:1512 年《大宪章》的颁布,限制国王的权力; 2、1688 年光荣革命:资产阶级与贵族的妥协;为资产阶级革命披上了合法外衣;为君主立宪制的建立奠定了基础; 3、1689 年《权利法案》的颁布:标志君主立宪制的确立;限制国王的立法权、财权、司法权等,但除行政权外。英国 权力中心由国王转向议会,议会权力扩大; 4、1721 年责任内阁制形成:国王让出行政权,国王统而不治,无实权。但是国王还是有一定的荣誉权等虚权,且在特 殊情况下,还是能干预到国家政治生活的。 5、1832 年议会改革; 特注:1、注意国王权力变化的情况;2、前期是限制王权,扩大议会权,后来转向扩大内阁权力; 三、思想上:早期启蒙思想家,霍布斯和洛克,主张君主立宪制; 四、自然科学方面: 1、1687 年,牛顿《自然哲学的数学原理》发表,标志着近代自然科学的正式形成; 2、1859 年,达尔文《物种起源》发表: (1)社会达尔文主义,成为列强殖民扩张的理论; (2)严复引用进化论的思想来宣传变法; 美国历史知识 一、 美国政治史:分权与制衡的思想 1、1783 年独立战争后美国建立的邦联制国家,中央集权弱,地方各州权力大,各州之间各自为政,市场不统一,导致 严重的政治经济危机; 2、1787 年宪法颁布,强化中央集权,维护国家的统一,实行联邦制,统一市场,但在强化强化中央集权的同时,也保 留了一定的地方自治权,使中央集权与地方分权的有机结合;3、美国的政体运作图: 4、政党政治:两党轮流执政制 (1) 两党的本质是一样的,都是资产阶级的政党,只是代表不同集团的利益; (2) 19 世纪 60 年代,形成两党制; 5、美国三权分立政体体现的分权与制衡的思想方面: (1)联邦制:中央集权与地方分权之间的制衡; (2)三权分立制:行政权、立法权和司法权之间的制衡; (3)两党制:民主党与共和党之间的制衡; (4)总统制:总统与选民之间的制衡; (5)参众两院制:大州与小州之间的分权与制衡; 二、美国经济史: 从 20 世纪 20 年代——二战后美国为主导、美元为中心的资本主义世界经济体系的形成 (一)、图示美国经济发展史 “两化一科”:经济全球化趋势、政治多极化趋势和第三次科技革命 一、战后主要资本主义国家的经济发展史 二、经济全球化趋势: (一)、战后资本主义世界经济体系的形成(组合公式) (二)、区域经济集团化:欧洲一体化进程——欧共体(超国家组织) 1、原因: (1)、经济发展的需要,经济发展的水平相近;——根本原因 (2)、具有共同的民族文化心理; (3)、吸取战争的教训; (4)、受两极格局的影响,摆脱美国的控制; (5)、法德矛盾的和解;——关键 (6)、经济全球化的推动; (7)、客观上:马歇尔计划的客观推动; 2、欧洲一体化的进程: (1)1950 年舒曼计划的提出; (2)1951 年煤钢共同体的建立——六国,除英国(英国不加入的原因:1、光荣孤立政策的影响;2、民族主义,国 家利益的考虑;) (3)1957 年,罗马条约签订,建立原子能共同体和经济共同体;(1964 年英国纠结其他欧洲国家也成立一个经济合 作组织与其对抗。) (4)1967 年,欧共体建立,12 国。(英国于 1973 年加入欧共体) (5)1993 年,马斯特里赫特条约签订,建立经济、政治合作组织:欧盟,25 国。(加盟国剧增的原因:东欧剧变, 苏联解体后的东欧国家的加入。) (6)1999 年,欧元发行:①、国家货币多元化,说明世界经济的多极化趋势; ②、冲击美元的地位; ③、统一货币,统一市场,推动欧洲经济的发展; (7)2016 年,英国退出欧盟: ①光荣孤立政策的影响; ②民族利益与超国家利益的冲突; ③国家主权的让渡损害到英国的国家利益; ④法德的排斥,欧盟内部出现裂痕;3、 影响: (1)、有利于欧洲发展,摆脱美国的控制,实现独立自主; (2)、有利于各成员国的经济发展; (3)、有利于推动全球化、多极化发展; (三)、新型区域合作组织:跨不同区域、不同洲之间的合作组织,如上合组织、金砖五国 G20 集团等; (四)、发展中国家的合作组织,积极构建新的世界政治经济秩序; 发展中国家的称呼有:新兴独立国家、第三世界等,近年来高考选择题中,经常涉及到发展中国家问题; 三、两极格局到世界政治多极化趋势 (一)多极化趋势形成的过程: 1、两极格局的形成; 2、二十世纪 60、70 年代在两极格局背景下,出现多极化趋势; 3、二十世纪 90 年代后,东欧剧变,苏联解体,两极格局瓦解,多极化趋势加强; (二)冷战:美苏由战时的盟友到战后的对手 1、原因:①、国家利益冲突;②、意识形态的冲突; 2、形成过程: (1)1946 年,丘吉尔的铁幕演说,拉开冷战的序幕; (2)1947 年,杜鲁门主义出台; (3)1948 年,马歇尔计划;——苏联:1949 年莫洛托夫计划 (4)1949 年,北约成立;——苏联:1955 年成立华约,标志两极格局正式形成; (5)1962 年,古巴导弹危机,标志冷战达到顶峰; (6)1991 年,苏联解体,冷战结束,两极格局瓦解; 3、冷战的表现:冷战的手段多样化,除军事以外的一切手段; 4、冷战背景下的“美苏争霸”:图解 5、冷战影响: (1)、美苏对抗,导致美苏实力下降,有利于多极化趋势的出现; (2)、冷战思维至今存在,影响当今国际局势; (3)、有利于科技进步; 6、特点:欧冷亚热 (三)马歇尔计划(欧洲经济复兴计划) 1、时间:1948—1952 2、原因:(1)冷战的要求;(2)、为了复兴欧洲经济,稳定欧洲社会秩序,稳定资本主义制度; 2、目的:经济援助,政治控制;控制欧洲,联合遏制苏联社会主义势力; 3、实质:扶持和控制西欧; 4、内容:金融、技术、设备等援助,共 130 亿美元——美国规定只能够买美国的工业品和原料; 5、影响: (1)、促使西欧资本主义国家在战后二十年获得飞速发展; (2)、客观上促进了西欧一体化进程;(马歇尔计划消除或者削弱了西欧各国之间的关税及贸易壁垒,使西欧各国的 经济联系日益紧密,最终走向一体化。) (3)、美国通过经济援助达到政治控制,抗衡苏联,并且控制和占领欧洲市场,成为美国的经济和政治附庸; (4)、消极:对东欧国家进行经济封锁,不利于经济全球化; 资本主义国家的发展阶段和各阶段的经济思想 自然科学的发展史(一)科学: 科学分为两类,自然科学和社会科学。自然科学是探究自然界的发展客观规律,指的是声电化光;社会科学是探究 人类社会的发展客观规律,指的是历史、政治、制度等。在自然科学取得发展后,会启示社会科学的发展进步,社会科 学的发展,可以进一步解放思想,进而促进自然科学的发展。 (二)世界近代自然科学的发展: 1、过程: (1)中世纪,自然科学是被基督教教会神学所垄断,控制。 (2)哥白尼提出“日心说”,否定教会的“地心说”,是近代自然科学的独立宣言; (3)伽利略的实验科学,标志近代自然科学的诞生,是“近代自然科学之父”。 (4)1687 年牛顿的《自然哲学的数学原理》的发表,标志着近代自然科学正式形成; 2、近代自然科学产生与发展同社会科学之间的关系: (1)文艺复兴后,冲击了教会神学,思想解放,推动了近代自然科学产生; (2)近代自然科学产生,发展后,因其蕴含了理性精神,进而推动了启蒙运动的发展。 3、近代自然科学发展的影响: (1)自然科学中蕴含理性精神,有利于促进思想的解放,推动启蒙运动; (2)促进科技进步,推动工业革命的开展; (3)改变人们的思维方式和思想观念; 4、自然科学与技术之间的关系: (1)工业革命时,科学与技术尚未真正结合(技术主要是技术工人的经验的积累和总结) (2)第二次工业革命,科学与技术开始正真结合; (3)第三次科技革命,科学与技术紧密结合;(科学理论转化为技术的时间越来越短,) (三)西方科技与中国古代科技的区别: 1、东西方科技的特点不同: (1)西方科技:重视理论,侧重实验性; (2)中国古代科技:是人民生产和生活的经验的总结,缺乏理论,重视实用性,经验性; 2、中国古代科技在宋代的时候发展到顶峰,四大发明都出现;在这之前,中国古代科技发展水平都高于西方; 3、在明清之际,中国古代科技进入总结时期,少创新;而同时其的西方科技,不断创新发展; 4、中国明清之际科技落后于西方的原因和西方科技发展的原因: (1)政治上:君主专制不断强化;而西方封建制度不断衰落,逐渐向资本主义制度过度; (2)经济上:自然经济占主导,因自然经济具有封闭性,不利于技术的社会影响的扩大;因缺乏市场的扩大,不利于 技术的革新;而西方商品经济发展,资本主义萌芽; (3)思想上:儒家思想忽视科技,对自然科学的研究缺乏;而西方文艺复兴,思想解放;

资料: 29.3万

进入主页

人气:

10000+的老师在这里下载备课资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