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0届广东省珠海市高考二模语文试题(解析版)
加入VIP免费下载

2020届广东省珠海市高考二模语文试题(解析版)

ID:435859

大小:199 KB

页数:23页

时间:2020-12-23

加入VIP免费下载
温馨提示:
1. 部分包含数学公式或PPT动画的文件,查看预览时可能会显示错乱或异常,文件下载后无此问题,请放心下载。
2. 本文档由用户上传,版权归属用户,天天资源网负责整理代发布。如果您对本文档版权有争议请及时联系客服。
3. 下载前请仔细阅读文档内容,确认文档内容符合您的需求后进行下载,若出现内容与标题不符可向本站投诉处理。
4. 下载文档时可能由于网络波动等原因无法下载或下载错误,付费完成后未能成功下载的用户请联系客服处理。
网站客服:403074932
资料简介
绝密★启用前 2020 届广东省珠海市二模 本试卷 10 页,22 小题,满分 150 分。考试用时 150 分钟。 注意事项: 1.答卷前,考生务必将自己的县(市、区)、学校、姓名、考生号、考场号和座位号填写在答 题卡上。将条形码横贴在答题卡右上角“条形码粘贴处”。 2.作答选择题时,选出每小题答案后,用 2B 铅笔在答题卡,上将对应题目选项的答案信息点 涂黑;如需改动,用橡皮擦干净后,再选涂其他答案。答案不能答在试卷上。 3.非选择题必须用黑色字迹的钢笔或签字笔作答,答案必须写在答题卡各题目指定区域内相 应位置上;如需改动,先画掉原来的答案,然后再写上新答案;不准使用铅笔和涂改液。不 按以上要求作答无效。 4.考生必须保证答题卡的整洁。 考试结束后,将试卷和答题卡一并交回。 一、现代文阅读(36 分) (一)论述类文本阅读(本题共 3 小题,9 分)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面小题。 科学技术作为在劳动实践中形成的对外部世界(自然)的规律性认识及运用规律创造出的有利于实践活 动开展的各种方法和手段,是人类认识世界、改造世界的工具。从最初的狩猎、采集,到后来的驯养、种 植等,都需要人类对劳动实践对象的属性有充分认知,并根据认知结果寻求和探索与之相适应的劳动工具 和方法来展开实践活动。这种在对劳动实践对象的属性认知基础上寻求和探索相应的劳动工具和方法的行 为,构成了科技活动的最初样态。 与此同时,劳动实践对象遵循着特定的生长规律,这要求人类在运用科技开展劳动实践的过程中尊重 其客观规律,做到有所为、有所不为。这最终促成了科技与伦理的有机结合,科技活动遵循自然规律的要 求成为早期人类社会中普遍存在的伦理准则。而在工业社会,随着资本逻辑横行,追求利益最大化让包含 科技在内的人的多数活动陷入功利主义之中,出现了科技与伦理相分离的异化景观,科技沦落为向自然无 节制索取物质利益的冰冷工具。科技与伦理分离下日益严重的生态危机,让人们充分意识到重塑科技活动 的伦理维度、实现科技生态创新的重要性和紧迫性。 科技生态创新伦理要求实现科技与自然的有机统一,即在科技发展和应用过程中时刻遵循自然规律, 实现科技的经济效益和生态原则的有机结合。这种有机统一体现在科技发展和应用的动机及全过程中。就 科技发展和应用的动机而言,科技要自觉放弃原有的唯经济增长的错误认识,使科技发展和应用从一开始 就在自然资源可循环再生、生态系统平衡稳定的伦理预设下开展。就科技发展和应用的过程而言,科技要具.备对发展和应用过程中可能产生的各种有害废弃物进行有效降解的能力和方法,避免重蹈“先污染、后 治理”之覆辙,实现科技的无废化、清洁化生产应用,真正实现科技活动遵守自然规律的生态化转变。 科技生态创新伦理还要求实现科技与人的有机统一,这是确保科技与自然和谐共存的前提条件。在工 业文明社会中,私有制下的资本逻辑在促进科技长足发展的同时,也让科技逐步走.上与人分离的异化之路。 科技由早期社会中协助人更好地开展劳动实践以获得维持生存所需的物质资料的为人性特质,蜕变为“与 劳动(人)相对立的、服务于资本(利益)的独立力量”。资本逻辑下科技与人分离的结果,使得科技活动漠视 自然规律对人的生存的重要性,而单单寻求利益最大化,最终导致生态危机在全球蔓延。 因此,要实现科技与自然有机统一的伦理诉求,就要克服科技与人分离的异化状态,回归科技为人而存 在的本质属性,只有这样才能促成科技回归自然、尊重自然规律。 (摘编自刁龙《从伦理视角看科技生态创新》) 1. 下列关于原文内容的理解和分析,正确的一项是 A. 科学技术既是对象属性的认识,也是具体的手段,二者的统一促成了科技与伦理的结合。 B. 在早期人类社会,科技与伦理已经有机结合,遵循自然规律行事是当时普遍的伦理准则。 C. 在工业社会,对利益的过度追求使科技发生异化,最终导致既与自然分离,也与人分离。 D. 科技生态创新伦理要求科技活动抛弃追求经济增长的思想,生产过程无废化、清洁化。 2. 下列对原文论证的相关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 文章在揭示了科学技术的内涵之后,用狩猎、种植等人类实践活动对其内涵进行了具体的阐释。 B. 文章通过历史演进的论证方式,凸显了早期人类社会和工业社会在处理科技与伦理关系上的差异。 C. 文章第三段从两个方面着手,对科技生态创新伦理中科技与自然的有机统--问题,进行了较为深人的阐 述。 D. 文章大体按照阐释概念、提出面临的问题、给出解决办法的顺序对科技生态创新伦理进行了论述。 3. 根据原文内容,下列说法不正确的一项是 A. 作为认识世界的方法和手段,其探索行为在早期以最初样态的形式呈现,并非严格意义上的科技活动。 B. 人类之所以在科技活动中有所不为,是因为认识到了科技活动的对象具有特定的生长规律。 C. 企业通过研发创新,向市场推出质优价廉 可降解塑料袋,这体现了科技与自然的有机统一。 D. 只有使科技重新具备为人性特质,才有可能使科技与自然和谐共存,从而缓解全球性的生态危机。 【答案】1. C 2. B 3. A 【解析】 【1 题详解】 本题考查考生筛选文中信息的能力,能力层级 C 级。解答此类题目,应先明确题干的提问方式,然后浏览 选项,到文中圈出相关的句子,再进行比对,设题的误区如下:因果关系不当、于文无据、以偏概全、说 的法过于绝对化、变未然为已然等。 A 项,曲解文意。“二者的统一促成了科技与伦理的结合”不当,根据文意,二者的统一构成了科技活动 的最初样态。促成科技与伦理结合的相关语句在原文第二段“劳动实践对象遵循着特定的生长规律,这要 求人类在运用科技开展劳动实践的过程中尊重其客观规律,做到有所为、有所不为。这最终促成了科技与 伦理的有机结合”。 B 项,扩大范围。“遵循自然规律行事是当时普遍的伦理准则”不当,原文为“科技活动遵循自然规律的 要求成为早期人类社会中,普遍存在的伦理准则”。 D 项,偷梁换柱。抛弃的应是“唯经济增长”的思想,而不是“追求经济增长”的思想。 故选 C。 【2 题详解】 此题考核分析论点、论据和论证方法的能力。答题时注意分析文章的思路,中心论点和分论点的关系,论 点和论据之间的关系,论证方法的类型,重点考核为论点是否正确,论据证明的是什么观点和论证的方法。 B 项,论证手法理解有误。文章第二段、第四段在论证早期人类社会和工业社会在处理科技与伦理关系上 的差异时,将两个时期的科技活动进行了对比,采用的是对比的论证方式,而非“历史演进的论证方式”。 故选 B。 【3 题详解】 本题考查学生理解概括文本信息的能力。做选择题,基本方法是排除法和比对法,就是把选项内容与原文 有关内容认真、仔细地比较、对照,不符合原文意思的,就是错误项,反之则为正确项。 A 项,曲解文意。“并非严格意义上的科技活动”不当,根据原文“这种在对劳动实践对象的属性认知基 础上寻求和探索相应的劳动工具和方法的行为,构成了科技活动的最初样态”可知,认识世界的方法和手 段的探索行为是科技活动。 故选 A。 【点睛】筛选并整合文中的信息这类题目,错误设置一般为答非所问、混淆范围,强拉因果、曲解文意, 偷换概念、无中生有等,命题的手段为改变文章的表述和概括文章的内容,答题时注意阅读题干,找准区 位,然后对读,寻找细微的差别。筛选并整合文中信息类题目的解题方法有这样几点:①根据要求确定提 取信息的目标。②通读全文,整体感知。在确定了提取信息的目标之后,要根据目标浏览全文,确定提取 信息的区间。③准确寻找,筛选提取。筛选和提取信息类试题的答案均在文中,因此,及时找到选项在原 文的位置,顺藤摸瓜,确定筛选范围。④仔细对照,正确判断。找准选项有关内容在原文的位置后,要把 原文与选项对照,辨明正误。 (二)实用类文本阅读(本题共 3 小题,12 分)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面小题。材料一: 根据实际情况适时调整可再生能源相关法律法规、适时出台有针对性的部门及能源品种法规是德国能 源转型的重要经验。最典型的例子是《可再生能源法》的几次修订。自 2000 年颁布以来,该法先后经历了 四次修订。同时,分别上调风电电价、下调了光伏发电电价,作为调控风电和光伏发电规模的重要手段。 第三次修订将可再生能源发电比例目标提高到 2020 年达到 35%,并确定了更为长远的目标,即 2030 年、2040 年、2050 年分别达到 50%、65%和 80%;同时,基于可再生能源电力成本下降的情况和减轻政府补贴负担的 考虑,继续下调风电上网电价,确立了光伏新增装机量与.上网电价调整的关联机制。美国推动清洁能源与 可再生能源的经济刺激政策最早在二十世纪七十年代就有所涉及,涵盖了税收抵免、财政补贴、贷款担保、 加速折旧和基金支持等经济手段。税收抵免是最常用的手段,例如,生产税收抵免政策适用于多种可再生 能源品种,包括生物质能、风能、光伏等,抵免标准是 0.018 美元/千瓦时。消费税抵免则主要集中在生物 燃料领城,1978 年首次提出了对乙醇汽油给予 4 美分/加仑的消费税抵免,2004 年起大幅提高了抵免额度, 如油料植物和动物脂肪制成的生物柴油为 1 美元/加仑、由再生油脂制成的生物柴油为 0.5 美元/加仑。我 国应积极借鉴德美的立法经验,明确法律保障在能源转型中的重要地位,积极推动符合我国国情的能源转 型法律法规的出台。 (摘编自林绿等《德国和美国能源转型政策创新及对我国的启示》) 材料二: (数据来源于国家能源局)材料三: “阿布扎比之光”是目前全球最大的单体光伏电站,该项目由中国晶科能源有限公司、日本九红株式 会社和阿布扎比水电局三方组建的合资公司(以下称“项目公司”)建设,依托中国产品和中国技术,于今 年初投入商业运营后效益显著。 “没有中国技术的参与,我们的项目进度可能会减慢很多。”项目公司总经理豪尔赫。佩雷亚说,“中 国公司作为项目业主之一,把就业机会留给当地的同时,提供的经验和指导为项目的成功实施帮了大忙。” 豪尔赫举例说,中国晶科能源对太阳能面板采取了创新的“之”字形排布,在有限的土地上优化了工程设 计,从而实现了竞标者中最大的发电量。项目施工则由 20 余家阿联酋当地及外国企业共同参与,由中方派 出的人员指导,高峰时大约 2900 人同时在现场作业。 “同样是来自中国的智能运维机器人为我们解决了在沙漠中维护设备的难题。”项目运营经理穆罕默 德,马尔杜介绍说,调试完成后,在总控制室就能控制机器人在太阳能面板上来回移动进行清扫,每天启 动一至两次即可保证面板正常工作,极大节省了人力物力。 有着 20 多年光伏项目管理经验的豪尔赫坦言,在选择组件时他从未想过为中国产品“开绿灯”,“中 国生产的组件不仅性能优越、价格合理,而且短时间内就能满足我们的订单需要。面对这么大规模项目的 需求,别的公司都回复‘只能试一试’,唯有中国公司告诉我们‘没问题’!”晶科能源等中国企业在光伏 领域有着深入的研究,近年来快速发展,获得了越来越多的国际认可。 (摘编自《“中国技术成就绿色能源梦想”》,《人民日报》2019 年 12 月 1 日) 4. 下列对“可再生能源”相关内容的理解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 德国调控电价,可以提高可再生能源发电的比例。 B. 美国通过税收抵免的手段来鼓励使用可再生能源。 C. 2018 年我国水电发电量最多,弃光电量最少。 D. 2017-2018 年我国各类可再生能源弃电量均下降。 5. 下列对材料相关内容的概括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 2000 年德国政府颁布《可再生能源法》,并根据当时的现实情况四次修订该法规,其主要目的是减轻政 府补贴的负担。 B. 2018 年我国可再生能源水电量、风电量、光伏发电量、生物质发电量均有所增长,其中增长率最高的是 光伏发电量。 C. 当前世界上最大的单体光伏电站是“阿布扎比之光”,该项目由多个国家合作参与,若是没有中国参与, 或许将严重影响项目进程。 D. 中国积极参与“ 阿布扎比之光”项目,为阿联酋提供了相关建设经验,同时也缓解当地的就业问题,这 可成为多国合作的范例。6. 我国应该如何发展可再生能源?请根据材料简要概括。 【答案】4. D 5. A 6. ①制定可再生能源相关政策、法律和法规,推动我国能源转型;②增加可再生能源发电量,减少可再生 能源弃电量;③加强可再生能源方面 技术研究,并让相关产品走出国门。 【解析】 【4 题详解】 本题考查学生筛选并整合文中的信息的能力。这类题目首先要速读题干,明确对象及要求,解答时要整体 理解文章的内容,尤其是对选文中心句的理解,要将题目材料信息带入选文比对理解,还要辨明检索区间, 确定对应语句,联系上下文体会。 D 项,“均下降”错,根据材料二的图表,2017-2018 年我国弃水电量上升,弃风电量和弃光电量均下降。 故选 D。 【5 题详解】 本题考查学生筛选信息和辨析信息的能力,解答此类题目,考生应先明确题干所问,如本题问的是“对材 料的棚关内容的概括和分析,正确的一项”,然后再到文中找到选项的内容,进行比对。 A 项,“其主要目的是减轻政府补贴的负担”错。原文是“根据实际情况适时调整可再生能源相关法律法 规、适时出台有针对性的部门及能源品种法规是德国能源转型的重要经验。最典型的例子是《可再生能源 法》的几次修订”,可见德国政府颁布《可再生能源法》,并四次修订该法规,其主要目的不是减轻政府补 贴的负担,而是为了促进德国能源转型。 故选 A。 【6 题详解】 本题考查筛选整合信息和把握文章内容要点的能力。解答此类题,要通读文章,整体把握文章内容大意, 在此基础上回归文章,筛选出符合题目要求的信息,进行整合概括,分条回答问题。 结合材料一“我国应积极借鉴德美的立法经验,明确法律保障在能源转型中的重要地位,积极推动符合我 国国情的能源转型法律法规的出台”可概括出答案①;结合材料二两个图表,2017-2018 年我国各类可再生 能源弃电量和 2018 年我国各类可再生能源发电量及增长率,可概括出答案②;结合材料三“‘阿布扎比之 光’……依托中国产品和中国技术,于今年初投入商业运营后效益显著”“中国晶科能源对太阳能面板采 取了创新的‘之’字形排布,在有限的土地上优化了工程设计,从而实现了竞标者中最大的发电 量……”“‘同样是来自中国的智能运维机器人为我们解决了在沙漠中维护设备的难题。’项目运营经理 穆罕默德,马尔杜介绍说”等,可概括出答案③。 【点睛】归纳内容要点的方法:①找出相关的概括性语句。在具体的文章中,概括性的语句与具体的叙述 描写或阐述是相互依存、相互作用的。②分析相关文字的层次,这是为了防止内容要点的遗漏。③提取精 的要,独立归纳,这是要求考生根据要求,认定范围、提取精要,用自己的语言进行归纳。 (三)文学类文本阅读(本题共 3 小题,15 分)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面小题。 子夜(节选) 茅盾 (前情:工人屠维岳泄漏了厂方要减削工钱的消息,引起工人怠工。) 吴荪甫狞起眼睛看了屠维岳一会儿。屠维岳很自然很大方地站在那里,竟没有丝毫局促不安的神气。 能够抵挡吴荪甫那样尖利狞视的职员,在吴荪甫真还是第一次遇到呢;他不由得暗暗诧异。他喜欢这样镇 静胆大的年青人,他的脸色便放平了一些。他转了口气说: “无论如何,你是不应该说的。你看你就闯了祸!” “我不能承认。既然有了要减工钱的事,工人们迟早会知道。况且,即使三先生不减工钱,怠工或是 罢工还是要爆发,一定要爆发!” “你这话是什么意思?” “我的意思是一工人们也已经知道三先生抛售的期丝不少,现在正要赶缫交货,她们便想乘这机会有 点动作,占点便宜。” 吴荪甫怒叫一声,在桌子上猛拍一下,霍地站起来: “你这混蛋!你想讨好工人!” 屠维岳不回答,微笑着鞠躬,还是很自然,很镇静。 “我知道你和姓朱的女工吊膀子,你想收买人心!” “三先生,请你不要把个人的私事牵进去!” 屠维岳很镇定而且倔强地说,他的机警的眼光现在微露忿意,看定了吴荪甫的面孔。吴荪甫的脸色眼 光也又已不同;现在是冷冷的坚定的,却是比生气咆哮的时候更可怖。从这脸色,从这眼光,屠维岳看得 出他自己将有怎样的结果,然而他并不惧怕。他微笑地站着,镇静地等候吴荪甫的最后措置。 吴荪甫沉吟又沉吟,终于坐在椅子里了,脸色也不像刚才那样可怕了,但仍是严厉地对着屠维岳喝道: “你的行为,简直是主使工人们捣乱!” “三先生应该明白,这不是什么人主使得了的事!” “你煽动工潮!" 吴荪甫又是声色俱厉了。 没有回答。屠维岳把胸脯更挺得直些,微微冷笑。 “你冷笑什么?”. “我冷笑了么?如果我冷笑,那是因为我想来三先生不应该不明白:无论什么人总是要生活,而且还要生活得比较好!这就是顶厉害的煽动力量!” 屠维岳一点也不慌张,很大方地把他的职员铜牌子拿出来放在吴荪甫的书桌上,微笑着鞠躬,转身就要 走了。可是吴荪甫忽又叫住了他: “慢着!跟我一块儿上厂里去。让你再去看看工人们是多么平静,多么顾全大局!”屠维岳站住了,回 过身来看着吴荪甫的脸,不住地微笑。显然不是神经病的微笑。“你笑什么?” “我笑一大雷雨之前必有一个时间的平静,平静得一点风也没有!" 吴荪甫的脸色突然变了,但立刻又转为冷静。他的有经验的眼睛终于从这位年青人的态度上看出一些 不寻常的特点,断定他确不是神经病者而是一个怪物了;他反倒很客气地问: “难道莫干丞的报告不确实么?难道工会敢附和工人们来反对我么?” “我并没知道莫干丞对三先生报告了些什么,我也知道工会不敢违背三先生的意思。但是三先生总应 该知道工会的实在地位和力量?” “什么?你说一” “我说工会这东西,在三先生眼睛里,也许是见得有点力量,可是在工人一方面,却完全两样。” “没有力量?” “并不是这么简单。现在工人闹得太凶,这班纸老虎可就出丑了;他们又要听三先生的吩咐,又要维 持招牌,一我不如明明白白说,他们打算暗中得三先生的谅解,可是面子.上做出来却还是代表工人说话。” 屠维岳冷冷地说,眼光里露出狷傲自负的神气。 觉得话里有刺,吴荪甫勉强笑了一笑;他现在觉得这位年青人固然可赞,却也有几分可怕,同时却也 自惭为什么这样的人放在厂里两年之久却一向没有留意到。 吴荪甫侧着头略想一想,忽然又大声说: “赏工加半成,还要特别奖么?我不能答应!你看,不答应也要把这风潮结束!”“不答应也行。但是另 一样的结束。” 屠维岳抬起头来回答,把身体更挺直些。吴荪甫却笑了。他知道这个年青人打定了主意不肯随便说的 事,无论如何是不说的;他有点不满于这种过分的倔强,但也赞许这样的坚定,要收服这个年青人为臂助 的意思便在吴荪甫心里占了上风。他抓起笔来,就是那么站着,在一张信笺上飞快地写了几行字,回身递 给屠维岳,微笑着说:“刚才我收了你的铜牌子,现在我把这个换给你罢!” 信笺上是这样几个字:“屠维岳君从本月份起,加薪五十元正。此致莫干翁台照。荪。十九日。” 屠维岳看过后把这字条放在桌子上,一句话也不说,脸上仍是什么表情都没有。“什么!你不愿意在我 这里办事么?” 吴荪甫诧异地大叫起来,不转睛地看着这个年青人。 “多谢三先生的美意。可是我不能领受。凭这一张纸,办不了什么事。”屠维岳第一次带些兴奋的神气说,很坦白地回看吴荪甫的注视。 吴荪甫不说话,突然伸手按一下墙上的电铃,拿起笔来在那张信笺上加了一句:“自莫干丞以下所有厂 中稽查管车等人,均应听从屠维岳调度,不得玩忽!” (有删改) 7. 下列对文本相关内容和艺术特色的分析鉴赏,不正确的一项是 A. 文本在描写吴荪甫责怪屠维岳透露了削减工人工钱的消息时,使用了“怒叫”“猛拍”和“霍地站起” 等动作,极具表现力,生动地刻画了形象。 B. 屠维岳说“大雷雨之前必有一个时间的平静”,表明正义和邪恶的斗争不可避免,由他组织的工人息工、 罢工行动即将爆发,为情节发展作了铺垫。 C. 文本中人物对话极有特色,屠维岳在回应吴荪甫提出的待遇时,他说的“不答应也行。但是另一样的结 束”富有深意,警告吴荪甫工潮一定会兴起。 D. 文本结构简单,只叙述了吴荪甫与屠维岳见面的场景,但曲折起伏,扣人心弦,深刻反映了二十世纪三 十年代中国错综复杂的阶级斗争和社会关系。 8. 吴荪甫不同阶段的表情变化揭示了怎样的心理?请结合文本简要概括。 9. 请结合文本对屠维岳的形象进行简要分析。 【答案】7. B 8. ①第一阶段: 平静而坚定。他觉得自己是老板,完全可以制服屠维岳,踌躇满志;②第 二阶段:严厉而可怕。他对屠维岳的威吓没有起到应有的作用,恼羞成怒;③第三阶段:高兴而激动。他成功 地说服了屠维岳为自己办事,心满意得。 9. 屠维岳是一个自私自利、工于心计、变节工人的走狗形象。①精明大胆。在吴荪甫面前,他侃侃而谈, 镇定自若,毫无畏惧。②工于心计。他抓住吴荪甫想要平息罢工的心理,先传播削减工人工资的消息,为 自己谋取私利打下基础。③自私自利。他为了自己高升和经济利益,与资本家沆瀣一气, 不惜牺牲工人的 利益。 【解析】 【7 题详解】 本题考查对文本相关内容和艺术特色的分析鉴赏。解答本题既要对文章进行整体的把握,又要对文章的局 部进行恰当的分析。在理解每一个选项时,要仔细分析选项中赏析的每一个重点,对文章的内容、人物、 语言、观点等进行分析概括,注意结合语境。 B 项,“他组织的工人息工、罢工行动”错,从前后文来看,屠维岳“组织的工人怠工、罢工行动”没有 依据。 故选 B。 【8 题详解】本题考查对人物心理的分析概括能力。解答此类题目,要结合人物的身份、语言、动作、神态等描写来分 析;要注意语境,事件的情节过程,事件里其他人物的身份、与之有关的其他人物的描写等。总之,透过 表象来揣摩人物心理。本题虽然要求从表情方面分析,但是也要结合语言、动作等来全面理解。 节选部分的情节是吴荪甫与屠维岳就工人罢工一事的谈话。吴荪甫是老板,屠维岳是工人。先看第一阶段, 吴荪甫的表情“吴荪甫狞起眼睛看了屠维岳一会儿”,语言“无论如何,你是不应该说的。你看你就闯了 祸!”,这个时候吴荪甫还觉得能够掌控这个年青人呢,因此语气比较和缓,有点像长者责备的口气。这说明 他现在的心情应该是平静而坚定的,他觉得自己是老板,完全可以制服屠维岳,踌躇满志。 第二阶段,当屠维岳说“我不能承认……怠工或是罢工还是要爆发,一定要爆发”的时候,吴荪甫没想到 没能震慑住这个年青人,于是“怒叫一声,在桌子上猛拍一下,霍地站起来: ‘你这混蛋!你想讨好工人!’”,“吴荪甫的脸色眼光也又已不同;现在是冷冷的坚定的,却是比生气咆哮 的时候更可怖”,从动作、语言和表情来看,吴荪甫现在变得严厉而可怕,他发现对屠维岳的威吓没有起作 用的时候,有些恼羞成怒。 第三阶段,这时的吴荪甫想尽办法收买屠维岳,他“沉吟又沉吟,终于坐在椅子里了,脸色也不像刚才那 样可怕了”“他反倒很客气地问:‘难道莫干丞的报告不确实么?难道工会敢附和工人们来反对我 么? ’”“吴荪甫侧着头略想一想,忽然又大声说:‘赏工加半成,还要特别奖么?我不能答应!你看,不答 应也要把这风潮结束! ’”,他先是在信笺上写上“屠维岳君从本月份起,加薪五十元正。此致莫干翁台照。 荪。十九日。”,看到屠维岳不满意,又“吴荪甫不说话,突然伸手按一下墙上的电铃,拿起笔来在那张信 笺上加了一句:‘自莫干丞以下所有厂中稽查管车等人,均应听从屠维岳调度,不得玩忽! ’”,整个过程, 吴荪甫不断试探屠维岳的底牌,终于成功说服了屠维岳,这时他的心情应该是高兴而激动的。 【9 题详解】 本题考查对人物形象的鉴赏能力。分析人物形象首先应结合着文中叙述性的语句,从身份、地位、修养、 气质等总体上把握小说人物形象特点,然后根据小说中描写这个人物的言行举止的语句,以及作者的议论, 或者作者借作品中其他人物对他的评价的语句直接提取或概括即可,即列举文中反映该性格特征的事例。 注意各点之间不要重合、不要相互包含,答题不要只简单的回答性格特征。 来看看屠维岳做的事,节选部分一开始就写到 “工人屠维岳泄漏了厂方要减削工钱的消息,引起工人怠 工”,他这样做并非为工人打算,而是煽动工人的情绪,以此作为和吴荪甫谈判的条件,由此可以看出他工 于算计;在和吴荪甫谈判的过程中,他表现得很胸有成竹,“屠维岳很自然很大方地站在那里,竟没有丝 毫局促不安的神气”,甚至连吴荪甫这样老谋深算的人都被他的情态欺骗,“他不由得暗暗诧异。他喜欢这 样镇静胆大的年青人”;吴荪甫恼羞成怒的时候,“屠维岳不回答,微笑着鞠躬,还是很自然,很镇静”: 甚至他还反客为主, “屠维岳一点也不慌张,很大方地把他的职员铜牌子拿出来放在吴荪甫的书桌上,微笑 着鞠躬,转身就要走了”,这个人正是利用了吴荪甫急于平息事态的心理,步步为营,步步算计,最后得到了自己想要的结果。这说明他精明大胆、工于心计。最后,屠维岳在吴荪甫的开出的条件面前,终于暴露 了本性,“‘多谢三先生的美意。可是我不能领受。凭这一张纸,办不了什么事。’屠维岳第一次带些兴 奋的神气说,很坦白地回看吴荪甫的注视”,最后,在吴荪甫“自莫干丞以下所有厂中稽查管车等人,均应 听从屠维岳调度,不得玩忽!”的高价收买中,屠维岳终于心满意足地牺牲了工人的利益,达到了自己的目 的。可见,这个人是多么自私自利、冷酷无情。 【点睛】文学类文本阅读选择题的题目,主要集中对文意、文章的主旨、文章的结构、人物形象的塑造等 内容的考核,考核的方式基本有两种,一种是根据文章的内容进行分析,概括,另一种是对文章特色和手 法的赏析,分析文意要读懂文章,主要是文意、主旨、情感、人物的心理表述不当,赏析一般为手法和特 色概括不当,手法集中的小说的三要素上,主要考核人物塑造、情节安排、环境描写、标题的作用、结尾 的特征等。选择题时往往错误的选项命制都是明显的不会引起争议的错误,即所谓的“硬伤”,在答题时注 意寻找这些硬伤。 二、古代诗文阅读(34 分) (一)文言文阅读(本题共 4 小题,19 分) 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下面小题。 临川烈武王道规,字道则,武帝少弟也。倜傥有大志,预谋诛桓玄。时桓弘镇广陵,以为征虏中兵参 军。武帝克京城,道规亦以其日与刘毅、孟昶斩弘。玄败走,道规与刘毅、何无忌追破之。无忌欲乘胜追 玄直造江陵。道规曰:“诸桓世居西楚,群小皆为竭力;桓振勇冠三军。且可顿兵养锐,徐以计策摩之,不 忧不克也。”无忌不从,果为振败。乃退还寻阳,缮舟甲复进,遂平巴陵。江陵之平,道规推毅为元功, 无忌为次,自居其末。累迁领护南蛮校尉、荆州刺史。善于刑政,士庶畏而爱之。卢循寇逼建邺道规遠玉 镇之等赴援至寻阳为循党苟林所破林乘胜伐江陵声言徐道覆已克建邺而桓谦自长安入蜀,谯纵以谦为荆州 刺史,与其大将谯道福俱寇荆州。道规乃会将士告之日:“吾东来文武足以济事,欲去者不禁。”因夜开城 门。众咸惮服,莫有去者。雍州刺史鲁宗之自襄阳来赴,或谓宗之未可测。道规乃单车迎之,众咸感悦。 众议欲使檀道济、到彦之共击荀林等。道规日:“非吾自行不决。”乃使宗之居守,委以心腹,率诸将大败 谦,斩之。谘议刘遵追荀林,斩之巴陵。初,谦至枝江,江陵士庶皆与谦书,言城内虚实。道规一皆焚烧, 众乃大安。徐道覆奄至破冢,鲁宗之已还襄阳,人情大震。或传循已克都,遣道覆上为刺史。江汉士庶感 其焚书之恩,无复二志。道规使刘遵为游军,自拒道覆。前驱失利,道规壮气愈厉,遵自外橫击,大破之。 初使遵为游军,众咸言不宜割见力,置无用之地。及破道覆,果得游军之力,众乃服焉。道规进号征西大 将军、开府仪同三司,改授豫州,以疾不拜。义熙八年薨于都,赠司徒,谥日烈武,进封南郡公。 (节选自《宋书·刘道规传》 10. 下列对文中画波浪线部分的断句,正确的--项是 A. 卢循寇逼建邺/道规遣王镇之/等赴援至寻阳/为循党荀林所破/林乘胜伐江陵/声言徐道覆已克建邺/B. 卢循寇逼建邺/道规遣王镇之等赴援/至寻阳/为循党荀林所破/林乘胜伐江陵/声言徐道覆已克建邺/ C. 卢循寇逼建邺/道规遣王镇之等赴援/至寻阳/为循党/荀林所破/林乘胜伐江陵/声言徐道覆已克建邺/ D. 卢循寇逼/建邺道规遣王镇之等赴援/至寻阳/为循党荀林所破/林乘胜伐江陵/声言徐道覆已克建邺/ 11. 下列对文中加点的词语相关内容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 A. 江陵,又名荆州,是“七省通衢”之地,具有独特战略地位,历来是兵家必争之地。 B. 元功,即首功,原指战时凭斩获敌方首级多少论功的制度,后指战时立下最大功劳者。 C. 单车,中国古代战斗用的马车,以马匹数量命名,如文中“单车”即驾一匹马的战车。 D. 薨,古代对诸侯、封王的贵族亡故委婉的描述,也可用于大官,文中即指刘道规去世。 12. 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概括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 刘道规卓有大志,屡建奇功。自参与讨伐桓玄的谋划后,作为武帝军中重要将领,他还在平定桓玄之乱 和卢循之乱的战斗中,作了关键性的贡献。 B. 刘道规领军有方,布置得当。在追击桓玄时,他指出应当先看清形势再制订战略;在征伐徐道覆时,他 将鲁宗之当作心腹来委托,使后方得到了安定。 C. 刘道规管治有道,深孚众望。他任荆州刺史时,刑罚得当、政令清明,深得当地百姓敬畏和拥戴;后来 又在江陵焚书安众,使江汉士庶无复二心。 D. 刘道规有勇有谋,战功赫赫。在力破徐道覆战役中,他先以壮气激励因失利而低沉的军心;后又在战前 巧设的游军协助下,内外合击,一举破敌。 13. 把文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1)且可顿兵养锐,徐以计策縻之,不忧不克也。 (2)“吾东来文武足以济事,欲去者不禁。”因夜开城门。 【答案】10. B 11. C 12. D 13. (1)我们最好暂且安顿军队,养精蓄锐,慢慢用计策来牵制他们,不必担心不能打败他们。 (2)“我们从东边来的文官和武将足以成就大事,想要走的人,我不制止。”于是晚上打开城门。 【解析】 【10 题详解】 本题考查学生文言断句的能力。给文言文断句时,要注意句首发语词、句末语气词,要确定谓语。一般情 况下,句首发语词前、句末语气词后要停顿,并列成分之间也要停顿;分析谓语,谓语如果是形容词,谓 语后可停顿;如果是动词,宾语后可以停顿;同时还要注意结构上的对称,省略、对偶、反复等修辞;尤 其要关注“曰”“乎”“于”“而”“之”“也”“矣”“焉”“耳”“则”这些关键词。 句子大意是:卢循侵逼建邺,道规派遣王镇之等奔赴前线。至寻阳,援军被卢循的党羽荀林打败。荀林乘 胜攻伐江陵,声称徐道覆已经攻下了建邺。其中,“卢循寇逼建邺”主谓宾都全,为一个整体,不能断开,排除 D 项;“王镇之等赴援”是“遣”的 宾语,中间不能断开,排除 A 项;“为循党荀林所破”是被动句,为一个整体,不能断开,排除 C 项。 故选 B。 【11 题详解】 此题考核理解古代文化常识的能力,此类文化常识题的考核主要集中在古代的一些称谓、官职的变迁、建 筑的名称、年号、谥号、庙号、一些文书的名称、官场的一些礼节、朝廷的一些机构、典章制度、行政区 划、还有一些避讳的说法等。平时注意积累,尤其是课本的注释的相关内容,答题时还要注意结合语境的 含义作答。 C 项,“文中‘单车’即驾一匹马的战车”错,文中的“单车”是指独自乘车或驾车。 故选 C。 【12 题详解】 本题考查学生归纳内容要点,概括中心意思的能力。解答理解文言文内容的题型,要基本了解文言文的大 意,然后根据选项,在文中找到相关语句,分析选项是否概括全面,翻译是否正确。本类题型设陷方式一 般有故意拔高、信息错位、语句翻译错误等。做题时要回归语境,理解翻译选项涉及的相关句子,然后将 原文内容和选项加以对比,即能发现问题。 D 项,“因失利而低沉的军心”错,根据原文“徐道覆奄至破冢,鲁宗之已还襄阳,人情大震”,军心是否 低沉,原文没有表述。 故选 D。 【13 题详解】 本题考查理解并翻译文中句子 能力。翻译时以直译为主,意译为辅,把句子中的每一个字都要落到实处, 注意重点实词、虚词、词类活用和特殊句子的翻译,不能翻译的助词等删掉,省略的内容根据上下文补充, 平时训练时注意自己确定句子的赋分点,翻译时保证赋分点的落实。本题关键词有:(1)“顿”,安顿; “縻”,牵制;“克”,打败。(2)“文武”,文官和武将;“济”,成就;“去”,离开;“因”,于是。 【点睛】文言文语句翻译,首先要找出专有名词,即人名、地名、官职等;然后再看有否特殊句式,最后 再确定关键字进行翻译,一般为直译。文言文的翻译,最基本的方法就是替换、组词、保留、省略。对古 今异义的词语要“替换”,翻译为没有查处;对古今词义大体一致的词语则“组词”;对特殊的地名、人名 等要“保留”;对古汉语中的同义反复的词语可以“省略”其中一个,有些虚词不必要或难于恰当翻译出来 的也可以省略。 参考译文: 临川烈武王刘道规,字道则,是武帝最小的弟弟。卓越不凡,有远大志向,曹参与谋划诛灭桓玄。当时 桓弘镇守广陵,用他任征虏中兵参军。武帝收复京城,道境也就在那一天同刘毅、孟昶斩杀了桓弘。桓玄 的战败逃走,道规与刘毅、何无忌追赶前去并打败了他。无忌想乘胜进军,一直打到江陵。道规说:“桓氏诸 人世代居住在西楚,一帮小人都替他尽力:桓振的勇猛冠绝三军。我们最好暂且安顿军队,养精蓄锐,慢慢 用许策来牵制他们,不必担心不能打败他们。”无忌没有听从,果然被桓振打败。于是全军退回寻阳,修 缮好战船和兵器后,再次进军,终于平定了巴陵。江陵的平定,道规推举刘毅为功劳最大的人,其次是何 无忌,自己则居于最末。道规经历多次升迁,至任职领护南蛮校尉、荆州刺史。道规善于运用刑罚和政令, 士大夫和百姓既敬畏他又喜欢他。卢循侵逼建邺,道规派遣王镇之等奔赴前线。至寻阳,援军被卢循的党羽 荀林打败。荀林乘胜攻伐江陵,声称徐道覆已经攻下了建邺。而桓谦自长安入蜀以后,谯纵用桓谦任荆州 刺史,与其大将谯道福一起率军侵犯荆州。道規就会集将士,告诉他们说:“我们从东边来的文富和武将足 以成就大事,想要走的人,我不制止。”于是晚上打开城门。众人都畏服,没有人离去。雍州刺史鲁宗之 从襄阳赶来参战,有人认为宗之此来的真心难以猜测,道规却独自驾车前去迎接他,众人都为之感动诚服。 众人商议想派遣檀道济、到彦之共同抗击荀林等,道规说:“不是我亲自前去,大事难以了决。”于是让宗 之在州里留實,把他当作心腹来委托,自己率领诸将大败桓谦军,并斩杀桓谦。谘议刘遵追击荀林,在巴 陵将他斩杀。当初,桓谦到达枝江时,江陵官民都给桓谦去信,报告城内的虚实情况。道规将缴获的书信 全部烧掉,于是人心大定。徐道覆忽然来到破冢,此时鲁宗之已返回襄阳,人心大为震动。有人又传言卢 循已经攻下了京城,如今是派遣徐道覆来江陵任刺史,但江汉一带的士民都感激道规烧信的恩德,不再有二 心。道规派刘遵带兵流动作战,自己率主力抵挡道覆。先头部队失利后,道规豪迈的气概更加高昂,刘遵 从外面拦腰冲杀,大败徐道覆。起先派刘遵流动作战时,众人都说不能割裂现有军力,放到没用的地方。 等到打败了徐道覆,果然得力于流动作战部队,众人这才服了道规。道規进号为征西大将军、开府仪同三 司,改授豫州刺史,因为生病而没有上任。义熙八年在都城去世,追赠为司徒,谥号为烈武,进封南郡公。 (二)古代诗歌阅读(本题共 2 小题,9 分) 阅读下面这首唐诗,完成下面小题。 江南春怀 李白 青春几何时?黄鸟鸣不歇。 天涯失乡路,江外老华发。 心飞秦塞云,影滞楚关月。 身世殊烂漫,田园久芜没。 岁晏何所从?长歌谢金阙。 14. 下列对这首诗的赏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 前两句写黄鸟不停啼叫,让诗人感到时光流逝,不禁感慨:美好的春日还能停留多久呢? B. “天涯”“江外”言漂泊之远,“华发”言年龄之大,从时空两方面写出了诗人的处境。C. “心飞”句表现理想的高远,“影滞”句描绘现状的困窘,虚实结合,拓展了艺术空间。 D. 七、八两句写自己一生追求真率自然,而田园久已荒芜,“烂漫”与“芜没”对比强烈。 15. 诗歌最后两句有何含意?请简要分析。 【答案】14. D 15. ①最后两句是说人生到了晚年,该何去何从呢?就让我高歌一曲,辞别华丽的宫阙吧; ②前一句提出疑问,表现了诗人在现实中无处归依的茫然,也透露出人到暮年的感伤;③后一句自答疑问, 表达了诗人对仕进的厌倦和对回归田园的渴望。 【解析】 【14 题详解】 本题属于综合考查题,考查学生对诗句的理解能力。采用了客观选择题的形式。解答此类题目,首先要审 题,即明确题干的要求,然后要注意了解诗歌的创作背景,参看注释,逐句翻译诗句,接着把握诗歌的意 象,分析诗歌营造了什么样的意境,领悟作者表达了怎么样的思想情感,思考诗歌中运用了哪些表现手法, 再对照选项一一确认,得出答案。 D 项,本诗中的“烂漫”意为“放浪凌乱”,该句是说自己非常潦倒落魄,因此“烂漫”与“芜没”不构成 对比。 故选 D。 【15 题详解】 本题考查理解诗句含义及鉴赏诗歌的思想感情的能力。解答时先翻译诗句的大意,再分析诗句中有无手法, 最后结合整首诗个来理解诗歌的思想内容和感情。 “岁晏何所从?长歌谢金阙”,意思是“人生到了晚年,该何去何从呢?就让我高歌一曲,辞别华丽的宫阙 吧”。“岁晏”本指一年将尽,这里指自己年岁已老,表达了人到暮年的伤感;“何所从”是问句,结合后 面的回答可知这是设问句,表达了不知人生归处的迷茫;“金阙”代表朝廷,“谢”是“辞谢”,说明自己 不愿为官,对仕进厌倦;而“长歌”表达了对回归田园的渴望。 【点睛】对于诗歌情感题,一般的考查方向有二,一是考查情感的体现方式,二是考查情感的内容。一般 答题的时候,尽量两者都涉及。对于情感的把握,可以从题材入手,同一类题材往往都表达这类似的情感; 可以从抒情议论的句子入手,这些句子是直接表达思想感情的地方;可以从作者和创作背景入手,做到知 人论世;可以从题目入手,题目往往交代了诗歌的主要内容,创作的缘由和主要表现的思想感情;可以从 景物形象入手,景物形象衬托或烘托诗人的情感或借景抒情;可以从用典入手,典故是将历史和现实对照, 含蓄的表达自己的观点、态度和情感。故考生在答题的时候,应先借助题干明确考查的是哪个方面的内容, 有无暗示。 (三)名篇名句默写(本题共 1 小题,6 分) 16.补写出下列句子中的空缺部分。(1)《孟子·生于忧患,死于安乐》中的“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两句从内、外两个 方面揭示了国家灭亡的原因。 (2)苏轼的《赤壁赋》中,“苏子”在抒发了对“水”与“月”的感慨之后,从“变”的角度看待天地富有 哲理的句子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3) 白居易《琵琶行》中的“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两句通过对听者和江中月影的描 写,侧面表现了琵琶曲的巨大魅力。 【答案】 (1). 入则无法家拂士 (2). 出则无敌国外患者 (3). 盖将自其变者而观之 (4). 则天地 曾不能以一瞬 (5). 东船西舫悄无言 (6). 唯见江心秋月白 【解析】 【详解】本题考查名句的默写能力。高考所选择的名句大多出自课内所学篇目,只有少数来自课外,字不 一定有多复杂,但一定很有迷惑性,默写要注意字形,而字形与字义分不开,学生应借助字义来识记字形。 注意重点字的写法,如“拂”“瞬”“舫”“唯”等,要理解字义去记忆。学生记忆的时候应该结合诗句 的意思。 三、语言文字运用(20 分)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面小题。 汉画是佛教传入之前的中国本土艺术,形式多种多样,其中最为突出的有帛画。所谓帛画,是以丝织 品为 ,用各种颜色绘制出的物象画。它与一般丝织品的不同之处在于,后者的花纹是织造或印染 而成的,多为重复出现的相似图案。尽管丝织品花纹也属于艺术的范畴,但它是一种工艺美术,与帛画的 不同。已经迄今发现的战国两汉时期的帛画有二十多幅,但材料为有机物,因而难以保护,多数只能观其 片段。长沙马王堆一号、三号汉墓数设在内棺棺盖上的长度皆超过两米的彩色帛画状态完好,十分____。 ( ),以表达墓主人升仙进入天国的愿望。观此帛画,那神秘诡谲的艺术氛围、灵动飘逸的艺术手法给人 以无限遐想,仿佛让我们回到了楚汉辞赋所描写的那个 的神话世界,遨游于楚汉浪漫的艺术殿堂。 17. 依次填入文中横线上的词语,全都恰当的一项是 A. 媒介 原创性 秀美 五彩缤纷 B. 载体 原创性 精美 光怪陆离 C. 载体 原生态 精美 五彩缤纷 D. 媒介 原生态 秀美 光怪陆离 18. 下列填入文中括号内的语句,衔接最恰当的一项是 A. 内容大致相似的两幅帛画,描绘天上、人间、地府诸情景 B. 帛画一共两幅,内容大致相似,描绘天上、人间、地府诸情景 C. 天上、人间、地府诸情景被两幅帛画描绘,内容大致相似 D. 两幅帛画内容大致相似,描绘天上、人间、地府诸情景 19. 文中画横线的句子有语病,下列修改最恰当的一项是A. 迄今战国两汉时期已经发现的帛画有二十多幅,但材料为有机物,因而难以保护,只能观其多数片段。 B. 战国两汉时期迄今已经发现的帛画有二十多幅,但材料为有机物,因而难以保管,多数只能观其片段。 C. 迄今已经发现的战国两汉时期的帛画有二十多幅,但材料为有机物,因而难以保存,多数只能观其片段。 D. 已经迄今发现的战国两汉时期的帛画有二十多幅,但材料为有机物,因而难以保藏,多数只能观其片段。 【答案】17. B 18. D 19. C 【解析】 【17 题详解】 本题主要考查正确使用词语(包括熟语)的能力。此类试题解答的关键在于两点:一是仔细审查该词语的 语言环境,二是注意对近义成语的分析辨别。辨析近义成语的关键就是要仔细分辨它们的细微差别。首先 阅读语境,把握语境含义,然后抓住相异语素,分析其意义差异,同时可联系日常习惯用语,推断词语意 义及用法。 媒介:使双方( 人或事物)发生关系的人或事物。载体:泛指能够承载其他事物的事物。文中是说画绘于丝 织品之上,所以应该用“载体”。 原创性:作品等具有 首先创作或创造而非抄袭或模仿的性质。原生态:没有经过加工,修饰、雕琢的原 始状态。根据文意,不是指帛画处于原始状态,而是指帛画具有丝织品花纹没有的创造性,所以用“原创 性”。 秀美:清秀美丽。精美:精致美好。根据后文对帛画的描述,其特点并非“秀美”,而用“精美”则契合题 意。 五彩缤纷:形容色彩繁多而艳丽。光怪陆离:形容现象奇异、色彩繁杂。神话世界有形象有色彩,而不 只有色彩,所以应用“光怪陆离”。 故选 B。 【18 题详解】 本题主要考查语言表达简明、连贯、得体、准确、鲜明、生动的能力,重点考查语言的连贯能力。此类试 题解答时,最重要的方法就是根据上下文意进行推断。命题者在题干所给文段中挖掉一句话,然后设计四 个内容差不多、但句式各异的句子,选出最恰当的一项。选项都有一定的干扰性,难度适中。语句衔接补 写,主要考虑上下文语境和语段的中心思想。 根据上句的具体描绘,用“两幅帛画”承接上文紧密自然,然后再说帛画描绘的情景,层次清晰合理。A 选项以“内容大致相似的两幅帛画”开头,与上文衔接的紧密程度不如直接以“两幅帛画”开头;B 选项“帛 画一共两幅”意味着另起话头,与上文衔接不紧密;C 选项将陈述对象由“帛画”换成了“天上、人间、 地府诸情景”,与上文衔接不佳。 故选 D。 的 是【19 题详解】 本题考查辨析并修改病句的能力。此类试题答题时应先浏览选项,排除有明显错误标志的句子,然后按照 主谓宾的成分压缩句子,先观察主干部分,是否存在搭配不当、残缺等问题,再分析修饰成分。 A 项,“迄今战国两汉时期已经发现”语序不当,“因而难以保护”中的“保护”与上文搭配不当、“多 数”位置不当。 B 项,“战国两汉时期迄今已经发现的”语序不当,“因而难以保管”中的“保管”与上文搭配不当。 D 项,“已经迄今发现”语序不当,“ 因而难以保藏”中的“保藏”与上文搭配不当。 故选 C。 【点睛】对于成语题,第一要辨析词义,包括词语的语义侧重点、词语的词义轻重、词义范围的大小等。 第二,辨析色彩。包括词语的感情色彩跟语体色彩。第三,辨析用法。包括搭配习惯、语法功能、使用对 象等方面。解答成语题,第一、逐字解释成语,运用成语结构特点把握成语大意,但要注意不能望文生义; 第二、注意成语潜在的感情色彩和语体色彩;第三、要注意成语使用范围,搭配的对象;第四、弄清所用 成语的前后语境,尽可能找出句中相关联的信息。第五、从修饰与被修饰关系上分析,看修饰成分跟中心 词之间是否存在前后语义矛盾或者前后语义重复的现象。 20.在下面一段文字横线处补写恰当的语句,使整段文字语意完整连贯,内容贴切,逻辑严密,每处不超过 12 个字。 在很多人看来,心理学家应该能透视眼前之人的心理活动,研究心理就是揣摩别人的所思所想。其实,心 理活动并不只是人在某种情境下的所思所想,__________,包括人的感觉、知觉、记忆、思维、情绪和意 志等。心理学家的工作就是__________,即它们如何产生、怎样发展、受哪些因素影响以及相互间有什么 联系等。心理学家通常根据人的外显行为和情绪等表现来研究人的心理,也许他们可以根据你的外在特征 或测验结果来推测你的内心世界,但再高明的心理学家也不可能__________,除非他具备传说中那种神秘 的“超感知能力”。 【答案】 (1). ①它具有广泛的含义(或它的范围非常广泛、它涉及的对象非常广泛) (2). ②探究这些 心理活动的规律 (3). ③一眼就看穿 你的内心( 或迅速透视你的心理活动) 【解析】 【详解】本题考查情境补写能力。“补写句子”是综合考点和能力的考查,这类题目一般要求“根据材料 内容”补写句子,要求所补写的句子内容贴切、语意连贯、逻辑严密,并且不能照抄材料,另有字数限制。 所补写的句子的内容来源文本。 第一处,根据前面的“并不只是”,说明还应该包含别的;再结合后文“包括人的感觉、知觉、记忆、思维、 情绪和意志等”,说明此处需要填一个过渡句,即,它的范围非常广泛等; 第二处,根据前面“心理学家的工作就是”,说明后面要解释心理学家的工作;再结合“即”以及“它们如何产生、怎样发展、受哪些因素影响以及相互间有什么联系等”,说明此处要概括后面的这些具体内容,可 以写,探究这些心理活动的规律。 第三处,结合前面“不可能”,以及后面的“除非他具备传说中那种神秘的‘超感知能力’”,说明此处应 当写人们的误解,据文段最开头的“在很多人看来,心理学家应该能透视眼前之人的心理活动”可得出答 案。 21.请对下面这段新闻报道的文字进行压缩。要求保留关键信息,句子简洁流畅,不超过 80 个字。 2019 年 11 月 13 日 11 时 40 分,快舟一号甲遥十一运载火箭在酒泉卫星发射中心发射“吉林一号”高 分 02A 卫星,卫星进入预定轨道,发射任务取得成功。这是快舟一号甲固体运载火箭年内第二次执行发射 任务,首次实现一年内多次发射,也是第四次完成商业发射。快舟一号甲固体运载火箭具备 200 公斤/700 公里太阳同步圓轨道运载能力,具有高可靠性、高入轨精度、低成本等特点。中国航天科工集团表示,快 舟一号甲固体运载火箭是目前国内最快发射纪录保持者,进发射场后 7 天内可具备发射条件,4 小时内可完 成发射。根据相关安排,快舟火箭还将有新的发射任务。 【答案】关键信息:①快舟一号甲固体运载火箭成功发射“吉林一号”高分 02A 卫星;②首次实现一年内多 次发射;③该火箭具有高可靠性、高入轨精度、低成本等特点;④为国内最快发射纪录保持者。 【解析】 【详解】本题考查语段压缩。压缩语段题的主要方法有:一是查找法,即在原文中寻找能表述主要信息的 关键语句,如议论文中表述论点的语句,说明文中的中心句,记叙文中的过渡句,新闻中的导语均属关键 语句。二是删减法,就是保留材料中主要信息,删除次要信息。三是连缀法,即将符合题干要求的信息筛 选整合,连缀成最终答案。 这是一则新闻材料,要注意导语部分,根据“2019 年 11 月 13 日 11 时 40 分,快舟一号甲遥十一运载火箭 在酒泉卫星发射中心发射“吉林一号”高分 02A 卫星,卫星进入预定轨道,发射任务取得成功”可筛选出 重要信息,“快舟一号甲固体运载火箭成功发射“吉林一号”高分02A 卫星”;主体部分的关键信息是此次 发射的特点,结合“首次实现一年内多次发射”“具有高可靠性、高入轨精度、低成本等特点”“快舟一 号甲固体运载火箭是目前国内最快发射纪录保持者”可概括出答案。 四、写作(60 分) 22.阅读下面的材料,根据要求写作。 空巢青年,指的是与父母及亲人分居、单身且独自租房的年轻人。近十年来,“空巢青年”成为了和“空 巢老人”一样备受关注的群体。 某杂志撰文指出,有的空巢青年出于工作需要,主动享受独居的生活方式;有的空巢青年认为空巢期 是执着奋斗和认识自我的理想阶段;也有的空巢青年则将“空巢”当作摆脱种种束缚的良机,过着封闭自 我、逃避社会的孤独生活。该杂志社就此话题开辟了“时代与青年”专栏,向读者征集文稿。请结合材料内容,针对某一类“空巢青年”,给该杂志投一篇稿件,阐述你的观点与思考,并提出希望与建 议。要求:自拟标题,自选角度,确定立意;不要套作,不得抄袭;不得泄露个人信息;不少于 800 字。 【答案】例文: 自怨自艾的“空巢青年” 世界不欠你   你是“空巢青年”吗?你怎么看“空巢青年”?据说,目前有 2000 万青年过着“一个人的生活”,他 们孤单、有压力、有苦闷,也有奋斗。我想针对“封闭自我、逃避社会”“自怨自艾”的这类“空巢青年” 谈谈我的看法。   社会的压力往往不给“空巢青年”喘息的空间,每逢过年,都会上演逼婚的戏码,也总有人用异样的 眼光看“空巢青年”——仿佛一个人生活,不是生理有毛病就是心理不健康。根据统计,目前全国有超过5800 万人在过着“一个人的生活”,其中,独居青年(20~39 岁)已经达到 2000 万。可见,“空巢青年”并不是 一个人在战斗。   “空巢青年”的出现,与城市化进程密不可分,这是现代社会发展的必然结果。现代人在享受独立、 自由生活的同时,也必须接受“空巢”这种现代文明的副产品。但是,一个人生活,完全没必要搞得自怨 自艾,一副世界欠了我的模样。很多“空巢”者还是活出了自己的精彩人生。在我的朋友圈里,也有不少“空 巢”男女青年,其中一位给我留下了格外深刻的印象。   除了努力工作,她的业余生活实在太精彩——读书、健身、滑雪、登山、露营、潜水,还动不动就来 一场说走就走的旅行。她的人生,只有你想不到,没有她做不到。对这样的姑娘,看着就觉得心旷神怡, 身边巴不得来一打。   相反,那些整天抱怨自己一个人有多惨的,大多在人群中并不受欢迎,朋友也不多,这样的“空巢青 年”遇到幸福的几率,无疑会大打折扣。克里南伯格在《单身社会》中曾明确指出,独自生活的人更容易 拜访朋友或加入社会团体,他们更容易聚集或创建有生气的充满活力的城市。更准确地说,我们的社会已 经转变成允许人们将自己才能最大化的社会。美国西北大学的劳拉·吉普妮斯教授曾指出,没有固定的伴 侣关系释放了人们各自发挥的自由。如此看来,“空巢青年”其实比起有配偶者,有更大的空间与机会发 挥自己的潜能。   当然,“空巢青年”也不会一直“空巢下去。就连比较开放自由的美国人,虽然对婚姻存在质疑,可 未婚者中依然有超过 90%的人相信总有一天他们会选择结婚。但是,社会的压力却往往不给“空巢青年” 喘息的空间,每逢过年,都会上演逼婚的戏码,也总有人用异样的眼光看“空巢青年”——仿佛一个人生 活,不是生理有毛病,就是心理不健康。   舆论还特别喜欢给“空巢女青年”贴标签。一过 25 岁,就称她们是“剩女”,就试图将他们集体“驱 逐”进婚姻。所以,有时候“空巢青年”们的自怨自艾,除了个人内心“软弱”之外,也往往能找到社会 根源。说白了,是诸多传统社会的观念与生活方式,让很多“空巢青年”自我加压,无法正视一个人的生活。   这是现实摆在诸多“空巢青年”面前的难题。无疑,对“空巢青年”而言,反击社会偏见,最好的办 法是努力工作,让自己的生活充实,赚到足够的钱,早日实现财务自由。此外,还要有一颗强大而勇敢的 心,多读书,补充自己的头脑;走出家门,多结交朋友;拥有丰富多彩的生活,情绪就不会那么敏感。 老祖宗说,读万卷书,行万里路。事实上,在“空巢”的这段时间,与其在埋怨中浪费自己的生命,不 如以更加积极的状态生活,你或许会发现一个完全不同的自己,现实也可能会回报你一个不一样的精彩人 生。 【解析】 【详解】本题考查写作能力、。本作文题包括两个部分。第一部分为“作文材料”,包括第一、二段,第一 段阐释了“空巢青年”的内涵,并指出这一群体的社会关注程度;第二段叙述了某杂志指出的三类空巢青 年现象,可以归纳为享受型、奋斗型和逃避型,杂志社就此开辟征稿专栏“时代与青年”,专栏名称暗含了 “时代与青年”的互动关系。第二部分为“写作要求”,是第三段内容,要求考生选择三类空巢青年中的一 类来阐述,因此,写作时必须针对性强,类别特点突出,不能泛泛而谈两类或三类。由于是给专栏投稿, 因此,专栏主题“时代与青年”要有机融入到文稿之中,将某类空巢青年与时代发展结合起来,阐述观点 和思考,并有具体的希望与建议。综合来看,本作文题聚焦青年成长主题,贴近考生实际,凸显空巢现象, 关注社会问题,巧妙引入时代要求,写作对象清楚,写作目的明确,写作主题集中,投稿写作任务设计合 理,有利于综合检测考生的写作能力。 对这一群体,理解的维度有很多,大家不妨采取“依事设问”这一任务驱动作文比较经典的写法行文构思。 所谓“依事设问”,就是围绕新闻事件或者社会热点话题,提出有价值的问题,并在行文过程作出解答。关 于“空巢青年”,可以提出以下问题: 1.“空巢青年”是什么意思? 2.“空巢青年”是怎么出现的,反应中国经济社会哪一侧面? 3.他们是自己选择要做空巢青年的吗? 4.他们怎么看待这一标签? 5.他们是否需要被某种特定的眼光去看待,或说他们期待被关注吗? 6.“孤独”是这一群体的关键词,那现实中有什么摆脱孤独,提升幸福感的做法? 类似的问题我们能提出很多,看完之后相信大家会发现:这些问题的提出是递进式的,而且最后回到了“怎 么做”这个逻辑上面来。像这样值得思考的社会问题,递进式或者“并列+递进”的行文结构是很好的选择。 参考立意: 1. 空巢”时期才是提升自己、享受生活的最佳时期; 2. 独居无罪,“空巢”有理;3. 拒做伤春悲秋的“空巢青年”; 4.“空巢”是独立的表现。 参考素材: 1. 我更愿意看到“空巢青年”们都能不沉溺于无谓的伤感和自怨自艾,而是意气风发地去工作、去拼搏。 但我同时更期待有更多的人能够关注到“空巢青年”的现象,给他们更多的理解和关爱,让他们哪怕在异 乡,哪怕远离亲人,也能感受到来自他人温暖。如果能够在生活、工作等方面为他们解决实实在在的问题 和难处,那就更好了。比如在房租高涨的今天,是否可以考虑给他们提供更多、更方便的廉租房等公共服 务?社会福利组织也可以为他们组织更多的社交活动,让他们不再孤单,甚至可以找到自己的另一半。 2. 空巢青年”一词早已有之,尤其近些年来,每每在伤春悲秋的敏感节点,其总是会被众人拿来唏嘘感叹 一番。事实上,那些独居的年轻人,不仅丝毫不排斥被贴上如此悲凉的标签,反倒很是乐于将自己主动归 入这一群体。相较于上代人在表达情感时的克制与内敛,新世代无疑在这方面无疑要直接、坦承得多。就 这样,各种各样关于“大城市孤独者”的亲历故事,在网络平台上被广泛分享、扩散,并激起了轮番的情 绪共鸣。从某种意义上说,“空巢青年”似乎更应该理解为是青年群体自我归纳、自我炒热的“概念”。对 此,有些人就说了,年轻人“空巢”状态很正常,完全没必要大惊小怪……诸如此类的判断当然也不无道 理,可是倘若仅仅只是将“空巢青年”之说归结为是年轻人的自怨自艾,或许也显得有些傲慢自负了。必 须承认的是,“空巢青年”现象的确是一种社会问题,只不过其性质和程度还存在疑问罢了。 3. 社会上有不少年龄相仿的人,比起合租,他们更喜欢独居,做个所谓的“空巢青年”。他们可以一个人逛 街,一个人郊游,一个人吃火锅,一个人去 KTV,一个人过生日甚至一个人搬家。网上“十大孤独指数排 行榜”的内容他们基本都占了,可是这些行为与孤独无关,他们反而很享受。 在外人看来,这样的日子可能孤单可怜透了,可是他们却觉得比起在一堆热闹喧嚣的包围中迎合大众,还 是按自己的想法过比较幸福。他们认为,没有任何一种深刻和走心的交流,能在热闹的人群里完成,因为 人在人群中最容易丢失自己。 4. 相反,那种做什么都要抱团的人更加值得同情。因为这种人往往没有自我,而且真正的孤独又空虚。叔 本华说:“一个人拥有的越多,那么,别人能够给予他的也就越少。”所以,在独处的时候,一个空虚的 人就会将这种感觉放大,更加觉得自己孤单又可怜,因此,他急切地想要寻求另一个人的陪伴,好用“抱 团”的方式来掩饰自己的空虚。 参考结构:题目是《自怨自艾的“空巢青年”世界不欠你》,开头明确针对“封闭自我、逃避社会”的这类 “空巢青年”谈谈看法。文章先指出“空巢青年”人数众多,各种情况都有。然后分析“空巢青年”的出 现,与城市化进程密不可分,接着笔峰一转,指出一个人生活,完全没必要搞得自怨自艾,一副世界欠了 我的模样。很多“空巢”者还是活出了自己的精彩人生,并以一个朋友为例阐明观点。并引用很多名言等 论述“空巢青年”其实比起有配偶者,有更大的空间与机会发挥自己的潜能。然后分析社会舆论给了这类青年很大的压力,“空巢青年”们的自怨自艾,除了个人内心“软弱”之外,也往往能找到社会根源。接 着指出办法,最好的办法是努力工作,让自己的生活充实,还要有一颗强大而勇敢的心,多读书,补充自 己的头脑;走出家门,多结交朋友;拥有丰富多彩的生活,情绪就不会那么敏感。 【点睛】任务驱动型材料作文的审题方法很多,立意方向也呈现多样化特点。但是有一点必须加以重视, 只有那些抓住核心立意及重要立意方向的作文才能得一类分。由于“矛盾性”,更由于作文材料的多则,材 料本身没有做价值的判断,材料意义的容涵性与开放性强,那么考生必须权衡,只有衡量、考虑、斟酌之 后,才能做出恰当、准确的选择,才能有自己真切的认识与思考、冷静的分析、逻辑性的表达。在行文中, 辨析关键概念、辨析是非、辨析因果、辨析本质。试题是否具有思辨性,能否引导学生进行思辨。这就牵 涉作文题设置的题型功能和题型考查目标的问题。作文主要考查的是学生的写作能力,其中包括思想内容、 情感态度、布局谋篇,以及对这些加以整合的逻辑思维能力。思辨应该是一个文章写作的切入点。任务驱 动型材料作文更能贴近社会生活,注重材料的启发和引导作用,更能体现学生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 同时在角度、立意、文体和标题等方面,给考生留出更大的自主选择空间。

资料: 29.3万

进入主页

人气:

10000+的老师在这里下载备课资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