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0年高考全国卷历史主观题专项精炼11-全国卷III材料分析题(含解析Word版)
加入VIP免费下载

2020年高考全国卷历史主观题专项精炼11-全国卷III材料分析题(含解析Word版)

ID:435756

大小:34.73 KB

页数:19页

时间:2020-12-23

加入VIP免费下载
温馨提示:
1. 部分包含数学公式或PPT动画的文件,查看预览时可能会显示错乱或异常,文件下载后无此问题,请放心下载。
2. 本文档由用户上传,版权归属用户,天天资源网负责整理代发布。如果您对本文档版权有争议请及时联系客服。
3. 下载前请仔细阅读文档内容,确认文档内容符合您的需求后进行下载,若出现内容与标题不符可向本站投诉处理。
4. 下载文档时可能由于网络波动等原因无法下载或下载错误,付费完成后未能成功下载的用户请联系客服处理。
网站客服:403074932
资料简介
2020 高考历史全国卷主观题专项精练 全国Ⅲ材料分析题 【高考真题】 1.(2019·全国Ⅲ卷·40)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25 分) 材料一 从公元前 1 世纪建立,到公元 4 世纪末分裂,罗马帝国地跨欧、亚、非三大洲,设 置行省管理意大利半岛之外的地区。罗马民族在政治上处于主导地位,意大利以外的人(希 腊人除外)被称为“蛮族”。什么是罗马民族呢,那就是罗马人和意大利人,他们在语言、 经济和文化上关系密切,也是共同打下帝国天下的核心力量。据一种比较适中的估计,整个 帝国人口约 5400 万,意大利约有人口 600 万。行省拥有不同程度的自治权。不断成熟的罗 马法通行于帝国全境,但整个帝国的罗马化程度很浅,罗马人使用的拉丁语,在帝国东部只 在政府机关和城市中通行,广大农村则仍是各自语言的世界。 ——摘编自刘家和、王敦书《世界史》(古代史编上卷) 材料二 汉武帝强化中央集权,至东汉末,全国百余郡,实施统一制度、法令。通过察举制 度的实施,构建起研习儒经、崇尚教化、执行统一政策的士大夫官僚队伍。汉朝盛时“编户 齐民”有 5900 多万人,儒家倡导的忠义孝悌等伦理,成为民众日常行为的规范。汉朝境内 的百姓,不复以“燕人”“齐人”“秦人”相区别,而是“某郡某县”人,他们虽方言有异, 却使用着统一的不因语言差异而改变的文字。经历两汉四个多世纪的统治,统一的观念深入 人心,“书同文、车同轨、人同伦”,在先秦以来华夏融合的基础上,汉朝境内的人们逐渐被 称为“汉人”。 ——据《汉书》《后汉书》等 (1)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概括罗马帝国与汉朝在国家治理上的异同。(16 分) (2)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简析汉朝国家治理对中国历史的意义。(9 分) 【答案】(1)同:建立了疆域广阔、人口众多的国家;制定了统一的法律;建立起行政管理 制度。 异:汉朝郡县严格执行统一的制度法令,罗马帝国行省权力较大;汉朝实现了文字统一,罗 马帝国未能实现语言文字的统一;汉朝强调教育、教化和伦理规范的作用,罗马帝国重视法 律的作用;汉朝制度上对各地区民众同等对待,罗马帝国境内民族区别对待较明显。 (2)意义:确立了中国的基本疆域;强化了民族认同;形成了追求统一的价值观;创立了 中国古代治国理政的基本模式。【解析】(1)第一小问相同点,根据材料一“从公元前 1 世纪建立,到公元 4 世纪末分裂, 罗马帝国地跨欧、亚、非三大洲”材料二“汉武帝强化中央集权,至东汉末,全国百余郡, 实施统一制度”可以得出这两个国家都建立了疆域广阔、人口众多的国家,制定了统一的法 律,建立起行政管理制度。第二小问不同点,根据材料一“设置行省管理意大利半岛之外的 地区。罗马民族在政治上处于主导地位….行省拥有不同程度的自治权”材料二“构建起研 习儒经、崇尚教化、执行统一政策的士大夫官僚队伍”可得出汉朝郡县严格执行统一的制度 法令,罗马帝国行省权力较大,材料一“整个帝国的罗马化程度很浅,罗马人使用的拉丁语, 在帝国东部只在政府机关和城市中通行,广大农村则仍是各自语言的世界”材料二“虽方言 有异,却使用着统一的不因语言差异而改变的文字”可得出汉朝实现了文字统一,罗马帝国 未能实现语言文字的统一,材料一“不断成熟的罗马法通行于帝国全境,但整个帝国的罗马 化程度很浅”材料二“儒家倡导的忠义孝悌等伦理,成为民众日常行为的规范”可得出汉朝 强调教育、教化和伦理规范的作用,罗马帝国重视法律的作用等,材料一“罗马民族在政治 上处于主导地位,意大利以外的人(希腊人除外)被称为“蛮族”。”材料二““书同文、车 同轨、人同伦”,在先秦以来华夏融合的基础上,汉朝境内的人们逐渐被称为“汉人”。”可 得出汉朝制度上对各地区民众同等对待,罗马帝国境内民族区别对待较明显等不同。 (2)据材料二“汉武帝强化中央集权,至东汉末,全国百余郡,实施统一制度”和所学知 识可得出确立了中国的基本疆域和创立了中国古代治国理政的基本模式;据材料二“在先秦 以来华夏融合的基础上,汉朝境内的人们逐渐被称为‘汉人’可得出强化了民族认同;据材 料二“汉朝盛时……儒家倡导的忠义孝悌等伦理,成为民众日常行为的规范”可得出形成了 追求统一的价值观。 2.(2018·全国Ⅲ卷·41)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25 分) 材料一 19 世纪 40 年代初,上海开始“依港兴市”,租界中“华洋杂居”;60 年代后,上海 由一个古老的县城逐渐发展成港口与商业中心;19 世纪下半叶形成了沪东、沪西、沪南等 工业区。甲午战争后,民族资本参与上海发展,形成新的商业区。1929 年,由市政府主导, 建成以江湾五角场为中心的“大上海市中心区”。1949 年后,上海一直是国家重要的经济中 心。十一届三中全会以后,上海作为国际化大都市,世界影响力日益增强。 ——摘编自张仲礼编《近代上海城市研究》等 材料二 16 世纪开始, 曼彻斯特从军事要塞逐渐发展成为工商业城市。1830 年已有棉纺厂 99 家,并开通世界最早的现代化铁路。1838 年,设立议会和市政府,摆脱了封建管理体制。 19 世纪下半期,从传统的棉纺业衍生出许多新门类,开通了通海运河,可通往世界各地。20世纪初,不断与周围工业社区及城镇连接,发展为大城市。1961~1981 年,因过于拥挤, 人口大量外迁,老龄化日益严重,纺织业日趋衰落。20 世纪后期,城市中心被废弃的工业 区包围,几个大面积的旧贫民区仍然存在。 ——摘编自(英)克拉潘《现代英国经济史》等 (1)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概述上海和曼彻斯特发展成为近代大都市的相同因素。(9 分) (2)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说明 20 世纪中期以后上海相对于曼彻斯特的有利发展条件。 (10 分) (3)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以曼彻斯特为例,简析现代城市发展中应当注意的问题。 (6 分) 【答案】(1)因素:交通便捷;工商业的发展,工业化的推动;制度突破。 (2)条件:内河主航道入海口,沿海港口城市,中西文明交汇,近现代民族工业的基础, 持续的规划建设,浦东新区的开放和开发,国家发展战略推动。 (3)问题:人口拥挤和贫民窟现象;人口老龄化;传统产业转型升级。 【解析】(1)上海和曼彻斯特发展成为近代大都市的相同因素,据材料一上海“依港兴市”, 材料二曼彻斯特“开通世界最早的现代化铁路”可得出两者都有便捷的交通;据材料一上海 “发展成港口与商业中心”“形成了沪东、沪西、沪南等工业区”,材料二曼彻斯特“逐渐发 展成为工商业城市”,可得出两者都有工商业的发展;据材料一“民族资本参与上海发展”, 材料二工业革命推动了曼彻斯特的发展,可得出两者都有工业化的推动;据材料一十一届三 中全会以后,上海打破计划经济束缚,发展称为国际化大都市,材料二曼彻斯特“摆脱了封 建管理体制”,可得出两者都有制度的突破。 (2)20 世纪中期以后上海的有利发展条件:据材料一“甲午战争后,民族资本参与上海发 展”,可得出有着近现代民族工业的基础;据材料一“1949 年后,上海一直是国家重要的经 济中心”,可得出政府的持续规划建设;结合所学知识,地理位置上,上海位于长江出海口, 中西文明的交汇地;浦东新区的开放和开发成为 20 世纪 90 年代中国对外开放的重点。 (3)现代城市发展中应当注意的问题,据材料二“人口大量外迁,老龄化日益严重,纺织 业日趋衰落”,可得出人口拥挤和贫民窟现象、人口老龄化、传统产业转型升级。 3.(2017·全国Ⅲ卷·41)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25 分) 材料一 在专制王权下的法国,国王曾自视为民族的代表,路易十四声称“朕即国家”“朕 即民族”。启蒙思想家主张人民主权,抨击君主专制,阐述了与之相适应的民族思想:一个民族可以没有国王而将国家治理得井井有条,相反,一个国王若无国民则不存在,更不必说 治理国家了,甚至表示“专制之下无祖国”。在法国大革命中,人们认为法兰西民族的成员 不仅居住在同一地域、使用相同的语言,而且相互之间是平等的,全体法国人组成的法兰西 民族。一般认为,法国大革命是法兰西民族诞生和民族主义形成的标志。 ——摘编自李宏图《西欧近代民族主义思潮研究》 材料二 盖民族主义,对于任何阶级,其意义皆不外免除帝国主义之侵略。其在实业界,苟 无民族主义,则列强之经济的压迫,致自国生产永无发展之可能。其在劳动界,苟无民族主 义,则依附帝国主义而生存之军阀及国内外之资本家,足以蚀其生命而有余。故民族解放之 斗争,对于多数之民众,其目标皆不外反帝国主义而已。 ——《中国国民党第一次全国代表大会宣言》(1924 年) (1)根据材料一并结合所学知识,说明法国大革命对近代民族主义形成的促进作用。(8 分) (2)根据材料一、二并结合所学知识,概括国民党“一大”《宣言》中的民族主义与近代法 国民族主义内涵的相同之处,并说明不同之处及其产生的原因。(17 分) 【答案】(1)作用:启蒙思想的广泛传播;君主专制被推翻;等级制度被废除;《人权宣言》 宣布了天赋人权和公民平等。 (2)相同:追求民主与平等。 不同:法国民族主义是反对国内专制;国民党“一大”《宣言》中的民族主义突出反对 帝国主义。 原因:封建专制与人民大众的矛盾是法国社会主要矛盾,争取主权在民是主要任务;帝 国主义与中华民族的矛盾是中国社会的最主要矛盾,争取民族独立是主要任务;中国共产党 和苏俄的影响。 【解析】(1)据材料一“启蒙思想家主张人民主权,抨击君主专制,阐述了与之相适应的民 族思想”,结合法国大革命的背景得出,启蒙思想的广泛传播;据材料一“在专制王权下的 法国,国王曾自视为民族的代表,路易十四声称‘朕即国家’‘朕即民族’”,结合法国大 革命的结果得出,君主专制被推翻;据材料一“在法国大革命中,人们认为法兰西民族的成 员不仅居住在同一地域、使用相同的语言,而且相互之间是平等的”结合法国大革命颁布的 《人权宣言》得出,等级制度被废除;《人权宣言》宣布了天赋人权和公民平等。 (2)第一小问相同,据材料一“主张人民主权、抨击君主专制”和材料二“民族解放之斗 争,对于多数之民众,其目标皆不外反帝国主义”分析得出,二者都是追求民主与平等;第 二小问不同,据材料一“在专制王权下的法国,国王曾自视为民族的代表……启蒙思想家主张人民主权,抨击君主专制,阐述了与之相适应的民族思想”,结合法国大革命的史实得出, 法国民族主义是反对国内专制;据材料一“民族解放之斗争,对于多数之民众,其目标皆不 外反帝国主义而已”,结合中国国民大革命的背景得出,国民党“一大”《宣言》中的民族主 义突出反对帝国主义;第三小问原因,结合法国大革命前的政治、经济、思想状况分析得出, 资本主义经济发展、启蒙思想传播、封建专制和等级制度严重阻碍法国社会的发展,使得封 建专制与人民大众的矛盾成为法国社会主要矛盾,争取主权在民是主要任务;结合中国国民 大革命的背景分析得出,中国当时处于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帝国主义与中华民族的矛盾是 中国社会的最主要矛盾,争取民族独立是主要任务;结合所学可知,国民党一大是在中国共 产党和苏俄的帮助下召开的,故受到了中国共产党和苏俄的影响。 【最新模拟】 1.(2020 四川眉山二诊 41)(25 分)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一 美国工业革命开始时是一个落后的农业国,没有采取圈地运动来发展资本主义农业, 而是采取了向西部开拓疆土、实行移民垦殖的“美国道路气”1862 年林肯政府的“宅地法” 大约使六十万户农户无偿得到了八千万英亩的土地,农庄总数由 1860 年的二百万个増加到 1900 年的五百七十三万七千个。为了改变落后面目,美国通过政府资助、农业教育和农业 展览等方式,掀起改草农具的热潮。南北战争后,义(又)开展科学种田、改良土壤、引进 良种、使用化肥、防治病虫害,并发明了蒸汽动力拖拉机在内的各种农业机械。开初,一个 劳动力生产的农产品仅够糊口,1860 年提高到能满足 4.5 人的需要,到 1900 年就能满足 7.67 人的需要,人均粮食产量约二千斤左右。 ——据戴志先《十九世纪的美国工业革命》 材料二 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显著地激发了农户的生产积极性,但由于农户与市场间缺乏有 效的联结机制,经常出现农产品“买难卖难”,农产品价格波动剧烈影响了农业的稳定发展。 随着市场化改革的不断推进,一些商品经济较为发达地区的贸易企业、加工企业率先与产业 链上游的农户联合起来,将农业生产、工业加工、市场销售整合在同一个经济联合体中。1993 年,山东潍坊市正式提出“农业产业化”这一概念。2000 年,党的十五届五中全会明确指 出“要把农业产业化经营作为推进农业现代化的重要途径”。2011 年,全国各类农业产业化 经营组织数量超过 28 万,带动种植业生产基地面积占全国耕地面积的比重约 60%,带动农 户数量占全部农户数量的 40%以上。农业产业化的发展地域已从沿海扩展到了中西部地区, 由养殖业扩展到了种植业、林果业、水产业等。 ——据戚振宇《中国农业产业化组织模式优化研究一基于比较制度分析视角》(1)据材料一并结合所学知识,简析 19 世纪美国农业取得大发展的原因。(8 分) (2)据材料二概括改革开放以来我国农业的发展趋势,并结合所学知识分析成因。(12 分) (3)综合上述材料与问题,指出“农业现代化”的历史经验。(5 分) 【答案】(1)推动“西进运动”,实行适应本国国情的农业发展战略(2 分);《宅地法》和 南北战争调整了农业生产关系和农业布局(2 分);结合两次工业革命,提高农业生产力(2 分);政府从资金、政策、教育、科技等方面大力支持农业发展(2 分)。 (2)趋势:市场化、产业化、现代化。(6 分,答出市场化、产业化可以给 6 分)成因:家 庭联产承包责任制的不足显现;市场经济体制逐步确立(或“改革开放逐步深化”);地方政 府、民间实体的创新探索;中央政府乡村振兴战略的主导。(任意三点 6 分) (3)从战略高度看待农业现代化(2 分);重在创新(生产关系变革、产业结构调整、科技 创新);实事求是,发展本国特色(3 分)。言之有理酌情给分 【解析】(1)据材料一“而是采取了向西部开拓疆土、实行移民垦殖的‘美国道路气’”得 到推动“西进运动”,实行适应本国国情的农业发展战略;据材料一“1862 年林肯政府的 ‘宅地法’大约使六十万户农户无偿得到了八千万英亩的土地,……南北战争后又开展科学 种田、改良土壤、引进良种、使用化肥、防治病虫害,并发明了蒸汽动力拖拉机在内的各种 农业机械”得到《宅地法》和南北战争调整了农业生产关系和农业布局;据材料一“掀起改 草农具的热潮”得到结合两次工业革命,提高农业生产力;据材料一“为了改变落后面目, 美国通过政府资助、农业教育和农业展览等方式”得到政府从资金、政策、教育、科技等方 面大力支持农业发展。 (2)第一小问趋势,据材料二“随着市场化改革的不断推进……1993 年,山东潍坊市正式 提出“农业产业化”这一概念。……2000 年,党的十五届五中全会明确指出“要把农业产 业化经营作为推进农业现代化的重要途径””得到市场化、产业化、现代化。第二小问成因, 据材料二“但由于农户与市场间缺乏有效的联结机制,经常出现农产品‘买难卖难’,农产 品价格波动剧烈影响了农业的稳定发展”得到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的不足显现;据材料二 “随着市场化改革的不断推进……”得到市场经济体制逐步确立(或“改革开放逐步深化”); 据材料二“随着市场化改革的不断推进,一些商品经济较为发达地区的贸易企业、加工企业 率先与产业链上游的农户联合起来,将农业生产、工业加工、市场销售整合在同一个经济联 合体中。1993 年,山东潍坊市正式提出‘农业产业化’这一概念”得到地方政府、民间实 体的创新探索;据材料二“2000 年,党的十五届五中全会明确指出‘要把农业产业化经营 作为推进农业现代化的重要途径’”得到中央政府乡村振兴战略的主导。(3)综合材料一和二得到从战略高度看待农业现代化;综合材料一和二得到重在创新(生 产关系变革、产业结构调整、科技创新);综合材料一和二得到实事求是,发展本国特色。 2. (2020 四川省内江市高三二诊 41)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25 分) 材料一 在史前时期, 丧葬中的祖先崇拜主要是强化血缘关系;商周则是维系宗族秩序、 统治秩序、伦理秩序。秦汉继承了这种崇拜,祖先总体上成为最流行的信仰对象,加入了 “三纲五常”道德观念,丧葬礼仪被系统化、制度化,从此具有更广泛的社会意义;同时, “天”是终极的境界、至上的神祗,盘古神话成为汉族为主体的华夏民族共同拥有的民族神 话和维持认同的重要标志。 ——摘编自《秦汉民间信仰文化认同功能研究综述》 材料二 明末清初,“中国民间信仰问题”在东西方文化首次深层碰撞中被西方传教士提了 出来,他们是全盘否定中国民间信仰的始作俑者,把其一概看成“迷信”;“迷信、愚昧、 落后”的大帽子全都扣在千千万万民间信仰的老百姓头上。这种“西方成见”,盛行于民国 近现代思想界,充满了强烈的政治色彩与意识形态批判倾向。近年来,我国学者策略地以 “非物质文化遗产”名义,为民间信仰“去污名化”。 ——摘编自《关于中国民间信仰研究的若千思考》 材料三 20 世纪,“南洋地区”即东南亚华人社会里,大量源自中国故乡的民间信仰形态现 已成为表达与强化“华族”(华裔)认同的主要载体,以及促进所在地文化对话的重要媒介。 妈祖文化是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在促进海峡两岸交流与合作的过程中,妈祖信 仰扮演了重要角色,妈祖被诗意地称为“海峡和平女神”。 ——《信仰复兴与信仰自觉一一中国民间信仰的新世纪观察》 (1)根据材料一并结合所学知识,简析秦汉及以前中国民间信仰形成的影响因素,并说明 秦汉民间信仰的积极作用。(12 分) (2)根据材料二并结合所学知识,简述中国民间信仰被中国近现代全盘否定的历史背景。 (6 分) (3)根据材料二、三并结合所学知识,说明当代我国学者为中国民间信仰“去污名化”的 重要意义。(7 分) 【答案】(1)因素:中华文明中长期传统的血缘关系的重视;商周时期维护政治统治和社会 秩序的需要;汉代受董仲舒天人感应和儒家道德观念影响。(6 分,每点 2 分)积极作用: 继承了中华优秀传统,形成了系统的伦理观念;有利于君主专制的巩固和维护社会稳定;促 进了以汉族为主体的中华民族的民族认同的形成。(6 分,每点 2 分)(2)背景:西学东渐,西方全盘否定中国民间信仰;近代随资本主义文化发展,列强殖民 侵略,中国丧失文化自信;新文化运动对中国传统文化全盘否定,对西方文化全面肯定。(6 分,每点 2 分) (3)意义:有利于打破近代以来西方的文化成见;有利于挖掘中国传统优秀文化和非物质 文化遗产;有利于培养和增强中华民族认同感,凝聚力;极大的推动文化自信和民族自信, 有利于信仰复兴和信仰自觉的形成;有利于团结世界华人华侨,为我国经济文化建设创造更 好的条件;是增强国家软实力,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重要一环,对促进国家统一具有重要意 义。(7 分,4 点以上即得 7 分) 【解析】(1)第一小问影响因素,据材料一“在史前时期,丧葬中的祖先崇拜主要是强化血 缘关系;商周则是维系宗族秩序、统治秩序、伦理秩序”可得中华文明中长期传统的血缘关 系的重视;商周时期维护政治统治和社会秩序的需要;据材料一“秦汉继承了这种崇拜,祖 先总体上成为最流行的信仰对象,加入了‘三纲五常’道德观念,丧葬礼仪被系统化、制度 化,从此具有更广泛的社会意义;同时,“天”是终极的境界、至上的神祗,盘古神话成为 汉族为主体的华夏民族共同拥有的民族神话和维持认同的重要标志”可得汉代受董仲舒天人 感应和儒家道德观念影响。第二小问积极作用,据材料一“秦汉继承了这种崇拜,祖先总体 上成为最流行的信仰对象”可得继承了中华优秀传统,形成了系统的伦理观念;有利于君主 专制的巩固和维护社会稳定;据材料一“盘古神话成为汉族为主体的华夏民族共同拥有的民 族神话和维持认同的重要标志”可得促进了以汉族为主体的中华民族的民族认同的形成。 (2)据材料二“‘中国民间信仰问题’在东西方文化首次深层碰撞中被西方传教士提了出 来,他们是全盘否定中国民间信仰的始作俑者,把其一概看成‘迷信’”可得西学东渐,西 方全盘否定中国民间信仰;据材料二“这种‘西方成见’,盛行于民国近现代思想界,充满 了强烈的政治色彩与意识形态批判倾向”可得近代随资本主义文化发展,列强殖民侵略,中 国丧失文化自信;新文化运动对中国传统文化全盘否定,对西方文化全面肯定。 (3)据材料二“这种‘西方成见’,盛行于民国近现代思想界,充满了强烈的政治色彩与意 识形态批判倾向”可得有利于打破近代以来西方的文化成见;有利于挖掘中国传统优秀文化 和非物质文化遗产;有利于培养和增强中华民族认同感,凝聚力;极大的推动文化自信和民 族自信,有利于信仰复兴和信仰自觉的形成;据材料三“大量源自中国故乡的民间信仰形态 现已成为表达与强化‘华族’(华裔)认同的主要载体,以及促进所在地文化对话的重要媒 介”可得有利于团结世界华人华侨,为我国经济文化建设创造更好的条件;是增强国家软实 力,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重要一环,对促进国家统一具有重要意义。3. (2020 贵阳市年高三适应性考试 41)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25 分) 材料一 16 世纪以来,英国一直以教区为单位实施救济,利用各种民间团体或慈善机构赈 济穷人。工业革命后,英国社会贫富分化严重,阶级矛盾十分尖锐。1911 年,自由党制定 《国民保险法》,国家出面组织各种社会团体实行社会保障。1936 年英国经济学家凯恩斯的 《就业、利息和货币通论》问世,认为资本主义国家的主要社会问题是失业,社会的主要目 标是创造和保障充分就业,这表明国家干预经济的理论已经成熟,为向福利国家过渡准备了 理论基础,第二次世界大战使英国人进一步认识到国家干预经济的重要性。 1946 年工党执政后,先后颁布《国民保险法》和《国民医疗保健服务法》,把健康保险和失 业保障覆盖范围扩大到全体国民;1948 年颁布的《国民扶助法》把经济扶助的责任从地方 移交给中央。这些法律,为建设福利国家奠定了法律基础。英国政府用全国统一的、集中的 福利方式取代旧有的、分散的地方性福利提供方式。福利制度的运作,耗费了大量的政府资 金,加重国家负担;税收增加,影响了企业效益和个人收入,劳资矛盾加剧,这一切成为影 响国家经济发展的阻力。 ——摘编自钱乘旦、许洁明《英国通史》 材料二 德国是社会福利保障制度化启动最早的国家之一。十九世纪 80 年代,德国开始走 上社会福利国家的道路,社会保障的最初设计受到马克思和恩格斯理论的影响。为赢得工人 支持,德国政府凭借强大的国家机器,主导着福利制度的发展方向。1883 年以后,德国政 府先后颁布了《健康保险法》、《工伤事故保险法》、《养老法》等,以此协调社会各阶级的矛 盾冲突,使其不影响德国政府的基本国策。1949 年实施的《德意志联邦基本法》,明确德国 的社会福利保障体系中主要有:社会保险含养老、失业、医疗保险;社会教济含低保申请支 付补助;12 年免费义务教育三个方面。德国福利费用占国内生产总值的 3%,成为国家的财 政负担,但德国各个政党都不愿给福利制度动大手术而失去选民。 ——摘编自陈晓律《世界现代化历程西欧卷》 (1)根据材料一并结合所学知识,简析英国福利保障制度对国家发展的影响。(9 分) (2)根据材料一、二并结合所学知识,比较英、德在社会福利保障制度上的异同。(16 分) 【答案】(1)影响:提高国民牛活水平;缩小贫富差距,缓和社会矛盾;完善国家治理体系, 提高国家治理能力。(答 3 点,5 分)加重国家财政负担;不利于国民经济持续健康发展; 打击劳动积极性,形成懒汉阶层;加重纳税人税收负担。(任答 2 点,4 分) (2)相同:有成熟的经济理论指导;制定了统一的法律;高度重视健康和失业保险;社会 福利保障覆盖面广;都重视社会保障中的公民权利;高福利开支成为国家财政负担。(任答 4点,8 分)不同:背景不同:英国贫富分化严重,失业人口众多;实行福利保障制度,缓和 社会矛盾。德国运用强大的国家机器,协调政府与社会各阶层的关系。途径不同:英国由民 间福利组织推动国家颁布法律,保障社会福利。德国政府主动实行社会保障政策,赢得工人 支持;社会福利保障的涵盖面不同:英国重在健康保险和失业救济;德国在健康保险和失业 救济的基础上,重视免费义务教育。(任答两个方面,8 分) 【解析】(1)分析应该从两个方面作答积极和消极。积极方面,据材料一“认为资本主义国 家的主要社会问题是失业,社会的主要目标是创造和保障充分就业”可得改善民生,提高国 民牛活水平;据材料一“工业革命后,英国社会贫富分化严重,阶级矛盾十分尖锐”可得缩 小贫富差距,缓和社会矛盾;据材料一“这些法律,为建设福利国家奠定了法律基础。和英 国政府用全国统一的、集中的福利方式取代旧有的、分散的地方性福利提供方式”可得完善 国家治理体系,提高国家治理能力。其次消极方面,据材料一“福利制度的运作,耗费了大 量的政府资金,加重国家负担”可得加重国家财政负担;据材料一“这一切成为影响国家经 济发展的阻力”可得不利于国民经济持续健康发展;根据所学易滋生懒惰情绪,打击劳动积 极性,形成懒汉阶层;据材料一“税收增加,影响了企业效益和个人收入,劳资矛盾加剧” 可得加重纳税人税收负担。 (2)第一小问相同,据材料一“1936 年英国经济学家凯恩斯的《就业、利息和货币通论》 问世,这表明国家干预经济的理论已经成熟”和材料二“社会保障的最初设计受到马克思和 恩格斯理论的影响”可得有成熟的经济理论指导;据材料一“1946 年工党执政后,先后颁 布《国民保险法》和《国民医疗保健服务法》和 1948 年颁布的《国民扶助法》”和材料二 “德国政府先后颁布了《健康保险法》、《工伤事故保险法》、《养老法》等和 1949 年实施的 《德意志联邦基本法》”可得制定了统一的法律;高度重视健康和失业保险;据材料一“把 健康保险和失业保障覆盖范围扩大到全体国民”和材料二“1949 年实施的《德意志联邦基 本法》,明确德国的社会福利保障体系中主要有:社会保险含养老、失业、医疗保险;社会 教济含低保申请支付补助;12 年免费义务教育”可得社会福利保障覆盖面广;重视社会保 障中的公民权利;据材料一“福利制度的运作,耗费了大量的政府资金,加重国家负担”和 材料二“福利费用占国内生产总值的 3%,成为国家的财政负担”高福利开支成为国家财政 负担。第二小问不同,背景不同:据材料一“工业革命后,英国社会贫富分化严重,阶级矛 盾十分尖锐”得到英国贫富分化严重,失业人口众多;实行福利保障制度,缓和社会矛盾; 据材料二“为赢得工人支持,德国政府凭借强大的国家机器,主导着福利制度的发展方向” 得到德国运用强大的国家机器,协调政府与社会各阶层的关系。途径不同:据材料一“16世纪以来,英国一直以教区为单位实施救济,利用各种民间团体或慈善机构赈济穷人”得到 英国由民间福利组织推动国家颁布法律,保障社会福利;据材料二“为赢得工人支持,德国 政府凭借强大的国家机器”得到德国政府主动实行社会保障政策,赢得工人支持。社会福利 保障的涵盖面不同:据材料一“把健康保险和失业保障覆盖范围扩大到全体国民”得到英国 重在健康保险和失业救济;据材料二“明确德国的社会福利保障体系中主要有:社会保险含 养老、失业、医疗保险;社会教济含低保申请支付补助;12 年免费义务教育三个方面”得 到德国在健康保险和失业救济的基础上,重视免费义务教育。 4.(贵州省“阳光校园·空中黔课”线上阶段性检测 18)(16 分)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一 17 世纪,公共卫生作为一种专门知识,在医学领域里占有了一席之地。18 世纪, 在启蒙运动和国家财政主义的影响下,公共卫生在欧洲国家得到迅速发展,并与现代政府功 能的转变联系在一起。在 19 世纪,卫生学成为预防医学体系中一门重要的学科。欧洲的一 些国家开始关注学校卫生问题。从 1890 年起,伦敦教育委员会制订规划,委派官员和医生 对小学新入学的儿童进行体检,并逐渐开展了定期复查。20 世纪初,许多学校陆续设立了 保健护理站、诊疗所和校医院,对儿童的眼、耳、鼻、喉、齿等器官的病症进行预防和诊治。 学校的取暖、照明和通风等条件也逐渐改善。大规模的排污和公共卫生设施工程,以及公共 场所环境的改善等一系列公共卫生运动在提高公众健康水平方面取得了显著成功。 ——孟君、张大庆《大众医学史》 材料二 19 世纪中叶,中国近代化公共卫生事业逐渐酝酿起来,首先是欧美来华传教 士,积极呼吁中国注意公共卫生问题,他们广泛发放关于种牛痘,预防天花、霍乱的知识读 物,不断向中国有关官员提出改善卫生的建议。随后中国出使人员和早期改良思想家等加入 呼吁行列,《申报》也时常有改善公共卫生的议论。而租界成为中国公共卫生事业近代化的 先行地区。19 世纪末上海租界已经在硬件设施、组织机构、法规建设、技术保障等方面, 建立了相对完善的近代公共卫生系统。 ——何小莲《论中国公共卫生事业近代化之滥觞》 (1)根据材料一、二并结合所学知识,分析欧洲和中国近代公共卫生事业兴起发展的背景。 (8 分) (2)根据材料一、二并结合所学知识,分析近代欧洲公共卫生事业发展的表现以及给我国 现代公共卫生建设的启示。(8 分) 【答案】(1)背景:中国:鸦片战争后,中国被迫对外开放;西方工业文明的传入,先进思 想的传播;传教士及中国先进知识分子的努力;租界的示范引领;中国近代经济(民族资本主义、近代工商业)的发展。(任答 2 点,4 分)欧洲:工业革命推动,资本主义发展;城 市化进程加速,城市人口增长快;环境污染严重,传染病流行,公共卫生状况恶化;政府和 社会大众卫生意识的提高;启蒙运动推动思想的解放,近代科学理论的发展。(任答 2 点,4 分) (2)表现:加强政府管理职能,推动公共卫生事业的进步;建立相关部门,保障公共卫生 事业的发展;完善城市公共卫生设施,开展公共卫生运动,提高公众健康水平。(任答 3 点 6 分)启示:不断加强并逐步完善环境立法;鼓励社会力量参与监督,建立完善的监督机制; 提高人民的道德素养;发展科技,利用科技改善环境。(2 分) 【解析】(1)第一小问近代中国公共卫生事业发展的背景,据材料二中所提及的时间点 ——19 世纪中叶,可知鸦片战争后,中国被迫对外开放,西方工业文明的传入,先进思想 的传播;据材料二“欧美来华传教士,积极呼吁中国注意公共卫生问题”以及“中国出使人 员和早期改良思想家等加入呼吁行列,《申报》也时常有改善公共卫生的议论”可知传教士 及中国先进知识分子的努力;据材料二“而租界成为中国公共卫生事业近代化的先行地区。 19 世纪末上海租界已经……建立了相对完善的近代公共卫生系统”可知租界的示范引领; 结合所学知识可知,中国近代经济(民族资本主义、近代工商业)的发展。第二小问欧洲公 共卫生事业发展的背景,据材料一中所提及的时间点——18 世纪、19 世纪和 20 世纪,可知 工业革命推动,资本主义发展,城市化进程加速,城市人口增长快,环境污染严重,传染病 流行,公共卫生状况恶化;据材料一“18 世纪,在启蒙运动和国家财政主义的影响下,公 共卫生在欧洲国家得到迅速发展,并与现代政府功能的转变联系在一起”可知政府和社会大 众卫生意识的提高,启蒙运动推动思想的解放,近代科学理论的发展。 (2)第一小问表现,据材料一“18 世纪,在启蒙运动和国家财政主义的影响下,公共卫生 在欧洲国家得到迅速发展,并与现代政府功能的转变联系在一起”可知加强政府管理职能, 推动公共卫生事业的进步;据材料一“20 世纪初,许多学校陆续设立了保健护理站、诊疗 所和校医院,对儿童的眼、耳、鼻、喉、齿等器官的病症进行预防和诊治”可知建立相关部 门,保障公共卫生事业的发展;据材料一“大规模的排污和公共卫生设施工程,以及公共场 所环境的改善等一系列公共卫生运动在提高公众健康水平方面取得了显著成功”可知完善城 市公共卫生设施,开展公共卫生运动,提高公众健康水平。第二小问启示,据材料一“从 1890 年起,伦敦教育委员会制订规划”,可知不断加强并逐步完善环境立法;据材料一“18 世 纪,……公共卫生在欧洲国家得到迅速发展,并与现代政府功能的转变联系在一起”可知鼓 励社会力量参与监督,建立完善的监督机制;据材料一“大规模的排污和公共卫生设施工程,以及公共场所环境的改善等一系列公共卫生运动在提高公众健康水平方面取得了显著成功” 可知提高人民的道德素养,发展科技,利用科技改善环境。 5.(2020 广西玉林、柳州市二模 41)(25 分)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一 18 世纪后期起,欧洲城市公共卫生事业空前发展起来。伦敦、巴黎等城市大型排 污系统的建设,自来水的使用、室内抽水马桶的使用、对食品卫生的管理,使城市公共卫生 得到很大改善,1848 年英国国会通过了人类历史上第一个现代公共卫生法。该法明确规定 政府必须设立国家和地方卫生委员会,为英国的卫生改良运动奠定了改善城市卫生和市民健 康状况,控制结核病,伤寒和霍乱等传染病的基础,当时的英国社会和卫生改良运动的内容 包括反对消费烈性酒,降低婴儿死亡率,进行监狱和精神病院改革,教育贫穷母亲如何照料 孩子,建立妇幼保健院、公立医院和药房等。19 世纪中叶细菌学和寄生虫学的建立,使人 们开始注重对传染病的积极防预,公共卫生法规的制定,使得欧洲一些城市率先实现公共卫 生事业近代化。 ——摘编自曾光《中国公共卫生》等 材料二 新中国的公共卫生事业奠基于 20 世纪 40—50 年代。1949 年 10 月,成立中央防疫 委员会并颁布多项除疫法规条例,以及开展预防为主的大规模爱国卫生运动。1949 年 11 月, 设立专管卫生防疫工作的公共卫生局。国家注意统筹公共卫生城市乡村协调发展,1950 年 第一届全国卫生会议提出了县设卫生院、区设卫生所、行政村设卫生委员、自然村设卫生员 的任务。这些基层机构的卫生医务人员相互配合,通过发动群众开展公共卫生运动,成功执 行公共卫生计划。建国初期,西医人才少又都集中在城市,而数量在十倍以上的中医大夫们 活跃于乡村与城市中,为了更好的服务人民群众,中西医结合成为新中国卫生医疗系统组织 的指导方针之一。通过努力,我国逐步组建了卫生防疫、地方病控制、妇幼保健等比较完整 的公共卫生机构体系。新中国在公共卫生事业的成绩和经验被世界卫生组织称为“以最少投 入获得了最大健康效益”的“中国模式”,并在世界其他国家宣传和推广。 ——摘编自胡克夫《新中国社会主义卫生事业和防疫体系的创立与发展》等 (1)根据材料与所学知识,概括中欧公共卫生事业发展的相似之处,并简析中欧重视公共 卫生事业的影响。(12 分) (2)根据材料,与英国等西方国家相比,概括新中国公共卫生事业发展的特点,结合所学, 指出新中国公共卫生得以形成“中国模式”的优势。(13 分) 【答案】(1)相似之处:国家立法保障发展;开展卫生运动;卫生事业涉及面广;设立卫生 保健机构; 将公共卫生发展和人民的健康状况相联系。(3 点 6 分)影响:改善了环境(公共)卫生;有利于人民的身体健康(素质提高);增强了政府的管理职能;有利于应对全球 疾病,促进全球健康。(每点两分,答出 3 点即可 6 分) (2)特点:预防为主;城乡协调发展;健全卫生防疫网络;中西医结合方针;广泛发动群 众参与。(每点两分,答出四点即可得 8 分)优势:党和政府的高度重视;社会主义制度优 越性;服务人民群众宗旨的落实;创造性确立适应国情的公共卫生模式。(每点两分,三点 5 分) 【解析】(1)第一小问相似之处,据材料一“1848 年英国国会通过了人类历史上第一个现 代公共卫生法”、材料二“成立中央防疫委员会并颁布多项除疫法规条例”可得国家立法保 障发展;据材料一“当时的英国社会和卫生改良运动的内容包括……”、材料二“以及开展 预防为主的大规模爱国卫生运动”可得开展卫生运动;据材料一“自来水的使用、室内抽水 马桶的使用、对食品卫生的管理”“反对消费烈性酒,降低婴儿死亡率,进行监狱和精神病 院改革……”,结合新中国在城市、乡村开展的各项卫生活动可得卫生事业涉及面广;据材 料一“该法明确规定政府必须设立国家和地方卫生委员会”“建立妇幼保健院、公立医院和 药房等”、材料二“1950 年第一届全国卫生会议提出了县设卫生院、区设卫生所、行政村设 卫生委员、自然村设卫生员的任务”可得设立卫生保健机构;据材料一“为英国的卫生改良 运动奠定了改善城市卫生和市民健康状况,控制结核病,伤寒和霍乱等传染病的基础”、材 料二“为了更好的服务人民群众”可得将公共卫生发展和人民的健康状况相联系。第二小问 影响,据材料一“使城市公共卫生得到很大改善”,结合新中国大规模爱国卫生运动对公共 卫生的作用可得改善了公共卫生;据材料一“奠定了改善城市卫生和市民健康状况,控制结 核病,伤寒和霍乱等传染病的基础”,结合新中国通过发动群众开展公共卫生运动对人民身 体健康的作用可得有利于人民的身体健康;据材料一通过“对食品卫生的管理”“设立国家 和地方卫生委员会”、材料二通过“成立中央防疫委员会”“设立专管卫生防疫工作的公共卫 生局”等机构可得增强了政府的管理职能;据材料一“使人们开始注重对传染病的积极防 预”、材料二“中国模式”“在世界其他国家宣传和推广”,结合公共卫生事业对全球疾病与 健康的作用可得有利于应对全球疾病,促进全球健康。 (2)第一小问特点,据材料二“以及开展预防为主的大规模爱国卫生运动”可得预防为主; 据材料二“国家注意统筹公共卫生城市乡村协调发展”可得城乡协调发展;据材料二“我国 逐步组建了卫生防疫、地方病控制、妇幼保健等比较完整的公共卫生机构体系”可得健全卫 生防疫网络;据材料二“中西医结合成为新中国卫生医疗系统组织的指导方针之一”可得中 西医结合方针;据材料二“通过发动群众开展公共卫生运动”可以得出广泛发动群众参与。第二小问优势,据材料二“1949 年 10 月,成立中央防疫委员会并颁布多项除疫法规条 例……”等可得党和政府的高度重视;据材料二“国家注意统筹公共卫生城市乡村协调发 展”,结合社会主义制度建立后对农村与城市公共卫生资源的协调可得社会主义制度优越性; 据材料二“为了更好的服务人民群众”可得服务人民群众宗旨的落实;根据材料二“‘以最 少投入获得了最大健康效益’的‘中国模式’”可得创造性确立适应国情的公共卫生模式。 6.(2020 广西河池市高三第一次联考 41)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25 分) 材料一 工业化以前,家庭体系以扩展型家庭为主。扩展型家庭体积庞大,成员聚集在一起 便于集中人力物力。在工业革命以后,经济逐渐发展,传统大家庭的优势逐渐消失,个人需 要越发受到重视,在此基础上,核心家庭数量进一步增加。工业的兴起要求工人随着劳动市 场的需求流动,工人因工作的原因经常迁移,没有固定居所,家庭生活的节奏逐渐向工厂的 劳动时间靠拢。在这种情况下,人们的家庭观念也逐渐改变,开始倾向于在婚后从大家庭搬 出来,自立门户。 ——摘编自唐思为《英国工业革命时期工人阶级家庭生活方式观念转变及其原因》 材料二 清末的家庭革命处于多层次共进的动态历程中,其主张也不尽统一。家庭首先面对 的是国家的冲击,在竟言革命的语境中,打破宗法社会的呼声逼出了家庭革命。趋新者主张 国以爱国为先、为重,视家庭为爱国之障碍物,号召青年子弟在家中向父母兄长(或夫妻之 间)实行革命。同时,一些对万国纷争的现实世界不满的读书人,转而设想一个无国无家的 理想世界,在此新秩序中取消家庭,进而由公产、公育、公养、公恤等社会制度来履行原本 由家庭承担的责任。 ——摘编自赵妍杰《为国破家:近代中国家庭革命论反思》 (1)根据材料一并结合所学知识,分析工业革命时期英国家庭发生的变化及其原因。(12 分) (2)根据材料二并结合所学知识,概括指出清末中国家庭革命的特点及其影响。(13 分) 【答案】(1)变化:家庭规模逐渐缩小;核心家庭数量增多;家庭经常迁移;家庭观念变化; (6 分,任答三点即可)原因:工业革命对家庭关系的冲击;资本主义民主政治的影响;自 由和独立意识的增强;工人工作岗位的变动,城市化的影响。(6 分,任答三点即可) (2)特点:呈现多元变动;受社会舆论影响;家庭观念淡化;家庭和爱国思想相结合。(6 分,任答三点即可)影响:促使民族意识的觉醒;冲击了封建伦理纲常;推动救亡图存运动 的发展;利于思想解放潮流的出现;冲击旧有家庭结构与家庭观念。(7 分,其他言之成理 亦可)【解析】(1)第一小问变化,据材料一“扩展型家庭体积庞大……传统大家庭的优势逐渐消 失”,得出家庭规模逐渐缩小;据材料一“传统大家庭的优势逐渐消失,个人需要越发受到 重视,在此基础上,核心家庭数量进一步增加”,得出核心家庭数量增多;据材料一“工人 因工作的原因经常迁移,没有固定居所”,得出家庭经常迁移;据材料一“人们的家庭观念 也逐渐改变,开始倾向于在婚后从大家庭搬出来,自立门户”,得出家庭观念变化。第二小 问原因,据材料一“在工业革命以后,经济逐渐发展”,得出工业革命对家庭关系的冲击; 据材料一“传统大家庭的优势逐渐消失,个人需要越发受到重视”并结合所学知识,得出资 本主义民主政治的影响;自由和独立意识的增强;据材料一“工业的兴起要求工人随着劳动 市场的需求流动,工人因工作的原因经常迁移”,得出工人工作岗位的变动,城市化的影响。 (2)第一小问特点,据材料二“清末的家庭革命处于多层次共进的动态历程中”,得出呈现 多元变动;据材料二“在竟言革命的语境中,打破宗法社会的呼声逼出了家庭革命”,得出 受社会舆论影响;据材料二“趋新者主张国以爱国为先、为重,视家庭为爱国之障碍物”, 得出家庭观念淡化;据材料二“设想一个无国无家的理想世界,在此新秩序中取消家庭,进 而由公产、公育、公养、公恤等社会制度来履行原本由家庭承担的责任”,得出家庭和爱国 思想相结合。第二小问影响,据材料二“趋新者主张国以爱国为先、为重,视家庭为爱国之 障碍物”并结合所学知识,得出促使民族意识的觉醒;据材料二“号召青年子弟在家中向父 母兄长(或夫妻之间)实行革命”,得出冲击了封建伦理纲常;据材料二“一些对万国纷争 的现实世界不满的读书人,转而设想一个无国无家的理想世界”并结合所学知识,得出推动 救亡图存运动的发展;利于思想解放潮流的出现;据材料二“在此新秩序中取消家庭,进而 由公产、公育、公养、公恤等社会制度来履行原本由家庭承担的责任”,得出冲击旧有家庭 结构与家庭观念。 7.(2020 云南省昆明市摸底测试 40)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25 分) 材料一 “信用”在我国传统文化中多表述为“诚信”。在中国古代,作为伦理准则的诚信, 适用于封闭的以血缘和地缘为纽带的“熟人社会”。诚信的实现要依靠“上行下效”,依靠榜 样的力量。诚信是由社会舆论和个体内心信念保障实施的,如果不履行道德义务(如对君尽 忠、对父母尽孝、对朋友诚信等)就会失去面子,不仅会受到他人谴责,而且会被人群疏远 从而失去在社会关系中的地位。对于背信之人的惩罚,无需借助法律手段。诚信作为立身之 本,作为人际交往的基本原则,甚至成为治国之道,是社会正常运转的重要基础。 —摘编自王玉花、宋桂红《谈中、西方文化中信用的观念》 材料二 西方传统信用文化认为个人自由是缔结契约的前提。“信”是适用于“陌生人”之间的原则,是体现社会正义的重要方面,人们普遍认同诚信观念的经济价值。罗马法中已建 立了相应的诚信契约制度。在诚信契约中,债务人不仅要承担契约规定的义务,而且必须承 担诚实、善意的补充义务。建立在契约关系之上的西方信用文化带有法律和秩序的属性,能 够起到协调人际关系、净化经济活动运行环境的作用。 一一摘编自李新庚《信用理论与制度建设研究》 (1)根据材料,概括中国与西方在传统“信用”文化上的不同之处。(12 分) (2)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说明中西方传统“信用”文化产生的社会背景及其共同的 历史价值。(13 分) 【答案】(1)不同之处: 中国 西方 适用于以血缘为纽带的“熟人社会” 适用于“陌生人”之间 是立身之本,治国之道 是社会正义的体现 侧重于社会理论道德义务 侧重于社会经济活动 以榜样、社会舆论和道德约束进行保障 以制度和法律进行保障 (任意 3 方面 12 分) (2)背景:中国:农业经济为主导;宗法观念的影响;儒家思想成为主流。(任意 2 点 4 分) 西方:商品经济的发达;罗马法的影响;契约精神影响广泛。(任意 2 点 4 分)历史价值: 协调人际关系,有利于社会稳定;净化经济活动的运行环境;是东西方思想发展史上的宝贵 遗产。(任意 2 点 5 分) 【解析】(1)根据材料,从信用适用的人群、体现的精神、侧重的方面、保障的方式等方面 进行对比。 (2)第一小问背景,中国:农业为主导,人民思想淳朴;宗法血缘观念的形成,家族精神 的传承、儒家思想的影响;西方:商品经济为主,重利的需要;罗马法的影响、契约精神的 深入。第二小问价值,从人际关系上来说,有利于协调关系,避免矛盾;从经济发展来说, 有利公平的经济秩序;从精神发展来说,社会发展的宝贵精神财富。 8.(2020 桂林市高三第一次联考 40)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25 分) 材料一 在近代中国,知识分子发起的启蒙与救亡是联系在一起的,其目的是借助西方近代 思想文化、制度作为富强救国的一种工具。……五四后期,启蒙运动选择马克思主义作为中 国革命的指导思想,救亡的主体由原来的知识阶层转向革命知识分子领导下的社会底层的普通民众,广大民众参与革命并成为革命的主要力量,是中国革命胜利的重要原因,革命后建 立的新中国成为个人自由、解放和幸福的政治条件。 ——摘编自杨全顺《中国近代启蒙思想演进的逻辑与特点》 材料二 1868 年,日本明治新政权建立,但国内封建关系没受到根本性冲击,政治局面还 不稳定,殖民地化的威胁依然存在。因此,明治新政府提出了“文明开化”、“殖产兴业”、 “富国强兵”三大口号,为适应这一要求,日本近代思想启蒙开展起来了。……明治 14 年 是自由民权运动高涨的一年,也是启蒙思想家发生思想彻底转变的一年。福泽谕吉开始鼓吹 “内安外竞”,颂扬和鼓吹对外侵略,进而抛出了著名的“脱亚入欧论”,鼓吹对中国和朝鲜 的侵略,走向了极端国家主义和军国主义。 ——摘编自崔世广《论日本近代启蒙思想的特点》 (1)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指出近代中国与日本启蒙思想兴起背景的异同。(12 分) (2)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简析近代中国与日本启蒙思想产生的不同影响及原因。(13 分) 【答案】(1)同:都面临民族危机;受西方启蒙思想影响;存在封建生产关系的阻碍;都以 富强、争取民族独立为目的。(6 分)异:中国受外来侵略影响而开展,日本顺应政府要求 而开展;中国还是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日本已经走上资本主义道路。(6 分) (2)中国:影响:推动了旧、新民主主义革命的开展,最终建立了新中国。原因:选择了 马克思主义为指导;中共开创了一条适合中国国情的革命道路;广大民众的积极参与。(7 分)日本:影响:走上对外侵略扩张道路.给亚洲各国带去了深重灾难。原因:启蒙思想家 鼓吹侵略;明治维新保留大量封建残余。(6 分) 【解析】(1)第一小问相同点,据材料一“在近代中国,知识分子发起的启蒙与救亡是联系 在一起的”和材料二“1868 年,日本明治新政权建立,……殖民地化的威胁依然存在”可 知都面临民族危机;据材料一“在近代中国,……其目的是借助西方近代思想文化、制度作 为富强救国的一种工具”和材料二中明治政府所提出的三个口号——“文明开化”、“殖产兴 业”、“富国强兵”,可知都受西方启蒙思想影响;根据新文化运动发生时,中国的社会性质 ——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和材料二“1868 年,日本明治新政权建立,但国内封建关系没受 到根本性冲击”可知都存在封建生产关系的阻碍;据材料一“在近代中国,知识分子发起的 启蒙与救亡是联系在一起的,其目的是借助西方近代思想文化、制度作为富强救国的一种工 具”和材料二“明治新政府提出了‘文明开化’、‘殖产兴业’、‘富国强兵’三大口号,为适 应这一要求,日本近代思想启蒙开展起来了”可知都以富强、争取民族独立为目的。第二小问不同点,将材料一中的“在近代中国,知识分子发起的启蒙与救亡是联系在一起的”与材 料二中“明治新政府提出了……,为适应这一要求,日本近代思想启蒙开展起来了”进行对 比,可知中国受外来侵略影响而开展,日本顺应政府要求而开展;将新文化运动发生时,中 国的社会性质——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与明治维新发生时日本的社会性质进行对比,可知中 国是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而日本已经走上资本主义道路。 (2)第一小问不同影响,据材料一“广大民众参与革命并成为革命的主要力量”、“革命后 建立的新中国”,可知近代中国是推动了旧、新民主主义革命的开展,最终建立了新中国; 根据材料二“明治 14 年是自由民权运动高涨的一年,也是启蒙思想家发生思想彻底转变的 一年。福泽谕吉开始鼓吹‘内安外竞’,颂扬和鼓吹对外侵略,进而抛出了著名的‘脱亚入 欧论’,鼓吹对中国和朝鲜的侵略,走向了极端国家主义和军国主义”可知近代日本是走上 对外侵略扩张道路,给亚洲各国带去了深重灾难。第二小问原因,对近代中国而言,据材料 一“五四后期,启蒙运动选择马克思主义作为中国革命的指导思想”,可知选择了马克思主 义为指导;据材料一“广大民众参与革命并成为革命的主要力量,是中国革命胜利的重要原 因”可知广大民众的积极参与;据材料一“革命后建立的新中国”,可知中共开创了一条适 合中国国情的革命道路;对近代日本而言,据材料二“1868 年,日本明治新政权建立,但 国内封建关系没受到根本性冲击”可知明治维新保留大量封建残余;据材料二“福泽谕吉开 始鼓吹……走向了极端国家主义和军国主义”可知启蒙思想家鼓吹侵略。

资料: 29.3万

进入主页

人气:

10000+的老师在这里下载备课资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