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0年高考全国卷历史主观题专项精炼6-全国II卷材料分析题(含解析Word版)
加入VIP免费下载

2020年高考全国卷历史主观题专项精炼6-全国II卷材料分析题(含解析Word版)

ID:435751

大小:84.5 KB

页数:19页

时间:2020-12-23

加入VIP免费下载
温馨提示:
1. 部分包含数学公式或PPT动画的文件,查看预览时可能会显示错乱或异常,文件下载后无此问题,请放心下载。
2. 本文档由用户上传,版权归属用户,天天资源网负责整理代发布。如果您对本文档版权有争议请及时联系客服。
3. 下载前请仔细阅读文档内容,确认文档内容符合您的需求后进行下载,若出现内容与标题不符可向本站投诉处理。
4. 下载文档时可能由于网络波动等原因无法下载或下载错误,付费完成后未能成功下载的用户请联系客服处理。
网站客服:403074932
资料简介
2020 高考历史全国卷主观题专项精练 全国Ⅱ卷材料分析题 【高考真题】 1.(2019·全国Ⅱ卷·41)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25 分) 材料一 清康熙时解除海禁,在广东、福建、浙江、江苏设立四处海关,管理对外贸易。海 关设置后即制定税则,不分进出口,往来贸易统一征税,包括正税和杂税,税率总计 10%左 右。乾隆时期对浙海关税率提高两倍,试图“寓禁于征”,但效果不显著,之后实行粤海关 一口通商。 ——摘编自韦庆远、叶显恩主编《清代全史》等 材料二 1843 年,《五口通商章程及海关税则》规定,进出口货物按值百抽五交纳关税。根 据这个税则,一些主要进口货物的税率较原来粤海关实征的税率大幅降低,出口税率一般也 比过去降低。此后,列强利用协定关税权,一再压低中国进口税率,使其长期低于出口税率。 ——摘编自许涤新、吴承明主编《中国资本主义发展史》等 材料三 1950 年,政务院确立改造海关的基本方针,海关税则“必需保护国家生产,必需 保护国内生产品与外国商品竞争”。在海关税率方面,根据国家经济情况和国内需要予以调 整,“使其较能适合于发展国内生产保护国内工业的要求”。同年,中国对外贸易出现了 70 余年来未有的出超。 ——摘编自武力主编《中华人民共和国经济史》等 (1)根据材料一、二并结合所学知识,概括清代海关税率的变化,并简析其原因。(15 分) (2)根据材料三并结合所学知识,简析 1950 年中国海关税率调整的特征和意义。(10 分) 【答案】(1)变化:从不区分进口税率与出口税率,到区分进口税率和出口税率,并且出口 税率高于进口税率;晚清海关税率较鸦片战争前降低。 原因:清代中前期限制中外贸易,鸦片战争后国门被打开;协定关税,海关主权丧失;列强 向中国倾销商品。 (2)特征:完全自主;税率灵活,根据国家需要调整。 意义:维护国家关税主权;有利于结束外贸入超的局面;保护了本国民族经济,有利于国民 经济的恢复与发展。 【解析】(1)第一小问变化,由材料一“不分进出口,往来贸易统一征税,包括正税和杂税, 税率总计 10%左右”、材料二“进出口货物按值百抽五交纳关税,根据这个税则,一些主要进口货物的税率较原来粤海关实征的税率大幅降低,出口税率一般也比过去降低。此后,列 强利用协定关税权,一再压低中国进口税率,使其长期低于出口税率”得出从不区分进口税 率与出口税率,到区分进口税率与出口税率,并且出口税率高于进口税率;由材料一“乾隆 时期对浙海关税率提高两倍,试图寓禁于征,但效果不显著,之后实行粤海关一口通商”、 材料二“一些主要进口货物的税率较原来粤海关实征的税率大幅降低”得出晚清海关税率较 鸦片战争前降低。第二小问原因,由材料一“清康熙时解除海禁,在广东、福建、浙江、江 苏设立四处海关,管理对外贸易”,材料二“1843 年,《五口通商章程及海关税则》规定” 得出清代中前期限制中外贸易,鸦片战争后国门被打开;由材料二“列强利用协定关税权, 一再压低中国进口税率,使其长期低于出口税率”得出协定关税,海关主权丧失;结合鸦片 战争的影响得出列强向中国倾销商品。 (2)第一小问特征,由材料三“1950 年,政务院确立改造海关的基本方针,海关税则必需 保护国家生产,必需保护国内生产品与外国商品竞争”得出完全自主;由材料三“在海关税 率方面,根据国家经济情况和国内需要予以调整”得出税率灵活,根据国家需要调整。第二 小问意义,由材料三“必需保护国家生产,必需保护国内生产品与外国商品竞争”得出维护 国家关税主权;由材料三“中国对外贸易出现了 70 余年来未有的出超”得出有利于结束外 贸入超的局面;由材料三“使其较能适合于发展国内生产保护国内工业的要求”得出保护了 本国民族经济,有利于国民经济的恢复与发展。 2.(2018·全国Ⅱ卷·41)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25 分) 材料 中国是大豆的故乡,甲骨文中就有关于大豆的记载。先秦时期,大豆栽培主要是在黄 河中游地区,“豆饭”是人们的重要食物。《齐民要术》通过总结劳动人民长期的实践经验, 认识到大豆对于改良土壤的作用,主张大豆与其他作物轮种。唐宋时期的文献中都有朝廷调 集大豆送至南方救灾、备种的记录,大豆的种植推广到江南及岭南……从古至今,各式各样 的豆制品是中国人喜爱的食物,提供了人体所需的优质植物蛋白。 1765 年,大豆引入北美,最初作为饲料或绿肥。19 世纪 60 年代,豆腐在美国开始被视为健 康食品。19 世纪末,大豆根瘤的固氮功能被发现,在美国干旱地区推广种植。至 1910 年, 美国已经拥有 280 多个大豆品种。1931 年,福特公司从大豆中开发出人造蛋白纤维,大豆 成为食品工业、轻工业及医药工业的重要原料。1954 年,美国成为世界上最大的大豆生产 国,种植面积超过一亿亩。大豆在南北美州都得到广泛种植,美洲的农田和中国人的餐桌发 生了紧密联系。 ——摘编自刘启振等《“一带一路”视域下栽培大豆的起源和传播》等(1)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概括我国历史上种植利用大豆的特点和作用。(12 分) (2)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说明大豆在美国广泛种植的原因。(8 分) (3)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简析物种交流的积极意义。(5 分) 【答案】(1)特点:我国人民最早培育、驯化;种植范围从中原推广到南方,开发出各种豆 制品;农书对劳动人民实践经验的总结与推广,政府推动。 作用:民众重要的食物来源,使中国人的食物结构合理化;推动了中国农业的发展,备荒物 资。 (2)原因:世界各地的联系加强,世界市场的推动;大豆是一种优良作物品种,适宜种植; 科学技术进步,大豆的用途得到广泛开发。 (3)意义:物种交流是世界文明交流的重要方式;促进了人类文明的发展,有助于人类命 运共同体的构建。 【解析】(1)第一小问特点,由材料“中国是大豆的故乡,甲骨文中就有关于大豆的记载” 得出我国人民最早培育、驯化;由材料“先秦时期,大豆栽培主要是在黄河中游地区”、“大 豆的种植推广到江南及岭南”得出种植范围从中原推广到南方,由材料“各式各样的豆制品 是中国人喜爱的食物”得出开发出各种豆制品;由材料“《齐民要术》通过总结劳动人民长 期的实践经验”得出农书对劳动人民实践经验的总结与推广,由材料“唐宋时期的文献中都 有朝廷调集大豆送至南方救灾、备种的记录”得出政府推动。第二小问作用,由材料“豆饭 是人们的重要食物”得出是民众重要的食物来源,由材料“提供了人体所需的优质植物蛋白” 得出使中国人的食物结构合理化;由材料“认识到大豆对于改良土壤的作用,主张大豆与其 他作物轮种”得出推动了中国农业的发展,由材料“朝廷调集大豆送至南方救灾、备种的记 录”得出大豆为备荒物资。 (2)由材料“1765 年,大豆引入北美”得出新航路开辟后世界各地的联系加强,世界市场 的推动;由材料“大豆根瘤的固氮功能被发现,在美国干旱地区推广种植”得出大豆是一种 优良作物品种,适宜种植;由材料“福特公司从大豆中开发出人造蛋白纤维,大豆成为食品 工业、轻工业及医药工业的重要原料”得出科学技术进步,大豆的用途得到广泛开发。 (3)由材料“中国是大豆的故乡”、“1765 年,大豆引入北美”、“大豆在南北美州都得到广 泛种植,美洲的农田和中国人的餐桌发生了紧密联系”得出物种交流是世界文明交流的重要 方式;由材料“各式各样的豆制品是中国人喜爱的食物,提供了人体所需的优质植物蛋白”、 “福特公司从大豆中开发出人造蛋白纤维,大豆成为食品工业、轻工业及医药工业的重要原 料”得出促进了人类文明的发展,由材料“大豆的种植推广到江南及岭南”、“美国成为世界上最大的大豆生产国,种植面积超过一亿亩。大豆在南北美州都得到广泛种植”得出有助于 人类命运共同体的构建。 3.(2017·全国Ⅱ卷·41)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25 分) 材料一 雍正时期,各地奏请开矿,清廷经常以“开矿聚集亡命,为地方隐忧”为由,下达 “严行封禁”“永远封禁”等命令;对一批朝廷获利甚多的矿产,则由朝廷和地方官府严加 控制。 1872 年,李鸿章在一份奏折中指出,上海各工厂“日需外洋煤铁”极多,“可忧孰甚”。他 建议清政府“设法劝导官督商办,但借用洋器洋法,而不准洋人代办……于富国强兵之计殊 有关系”。清政府采纳李鸿章建议,决定先在部分地区试办“开采煤铁事宜”。 ——摘编自戴逸主编《简明清史》等 材料二 新中国“一五”计划指出:“矿产资源的勘探和它的勘探进度,资源供应的保证程 度,是合理地分布生产力、建立新工业基地、正确地规定工业建设计划的先决条件。”为此, 国家要求“有计划地展开全国矿产的普查工作”,“加强对某些从前没有发现或者很少发现的 和目前特别缺乏的资源(例如石油)以及在地区上不平衡的资源的普查工作和勘探工作”。 ——据《建国以来重要文献选编》 (1)根据材料一并结合所学知识,分析清政府在雍正年间与 19 世纪 70 年代矿业政策的差 异及原因。(15 分) (2)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说明与清代矿业政策相比,新中国“一五”计划期间矿业 政策的特点,并简析其意义。(10 分) 【答案】(1)差异:雍正年间:限制开矿,政府垄断。 19 世纪 70 年代:允许开矿,官督商办。 原因:雍正年间:推行重农抑商政策;清廷认为开矿影响社会稳定;政府谋取矿利。 19 世纪 70 年代:列强的经济侵略;洋务运动的推动;煤铁等关系到国防、民生,需求 很大。 (2)特点:列入国家发展计划;服务于国家工业化建设;独立自主开发;特别重视当时缺 乏的矿产资源的勘探。 意义:奠定了新中国矿业发展的初步基础;促进“一五”计划顺利完成;有利于国家工 业体系的建立;体现了社会主义制度的优越性。 【解析】(1)第一小问差异,据材料一,由“雍正时期”“严行封禁”“永远封禁”“朝廷和 地方官府严加控制”得出雍正年间,限制开矿,政府垄断;由“1872 年”“他建议清政府‘设法劝导官督商办’”“清政府采纳李鸿章建议,决定先在部分地区试办‘开采煤铁事宜’” 得出 19 世纪 70 年代,允许开矿,官督商办。第二小问原因,雍正年间,据材料一,由“开 矿聚集亡命,为地方隐忧”得出清廷认为开矿影响社会稳定,由“对一批朝廷获利甚多的矿 产,则由朝廷和地方官府严加控制”得出政府谋取矿利,结合所学知识得出古代推行重农抑 商政策;19 世纪 70 年代,据材料一,由“1872 年”“但借用洋器洋法,而不准洋人代办” 结合所学可得列强的经济侵略;由“上海各工厂‘日需外洋煤铁’极多”得出洋务运动的推 动;据由“于富国强兵之计殊有关系”得出煤铁等关系到国防、民生,需求很大。 (2)第一小问特点,据材料二,由“有计划地展开全国矿产的普查工作”得出列入国家发 展计划;由“是合理地分布生产力、建立新工业基地、正确地规定工业建设计划的先决条件” 得出服务于国家工业化建设;由“加强对某些从前没有发现或者很少发现的和目前特别缺乏 的资源(例如石油)……普查工作和勘探工作”得出特别重视当时缺乏的矿产资源的勘探; 结合近代中国半殖民地的社会性质得出新中国独立自主开发。第二小问意义,依据新中国矿 业政策的特点,结合“一五”计划的实施及其意义,得出奠定了新中国矿业发展的初步基础; 促进“一五”计划顺利完成;有利于国家工业体系的建立;体现了社会主义制度的优越性。 【最新模拟】 1.(2020 陕西二模 41).(25 分)阅读材料,回答下列问题。 材料一 起初美国的税收是由包税人收取的。1683 年,包税制被取消。1689 年,英国《权 利法案》规定:“凡未经议会允许,借口国王特权,或供国王使用而任意征税,超出议会准 许的时间或方式皆为非法”。1713 年后大多数税都是通过政府雇员征收的。1714 年,财政部 又发展为财政委员会,负责监督向国库输送收入,从而实现了财政的国有化,建立起了真正 的公共财政体系的雏形。1782 年形成了经济改革法案,把原先属于国王私人的财产重新界 定为公共财产。1785 年,税收管理重组为两个办公室,海关和税收事务委员,前者负责关 税,后者管理土地税、财产税和 1799 年后的所得税。 ——摘编自毕竟悦《政制转型与国家税收》 材料二 随着新中国税收制度与税收政策的确立,国家逐步展开了税收制度的修正与完善工 作。在 1952 年讨论了中国当时的税制改革问题。改革的主要内容是:合理调整,简化合并, 开辟新税,试办商品流通税…… 在 1958 年之后,为了适应农村人民公社的发展和农村财贸管理体制的变化,中国在农村试 行了人民公社财政包干办法,进而在部分城市试行了国营企业“税利合一”上缴办法。由于 违背了经济规律,这些做法很快以失败告终。在整个税制改革过程中,更多地体现了中国自身的社会主义性质。一方面改造了农业税,努力提高农民的生活状况,促进农业的发展。 ——摘编自李顺求《中国税制改革的伦理反思》 (1)根据材料一并结合所学知识,指出英国税收的变化并概括出现这种变化的原因。(15 分) (2)根据材料一、二并结合所学知识,分析中英两国税制改革的异同。(10 分) 【答案】(1)变化:由包税人收取变为多数政府雇员征收;国王征税权的限制不断强化;税 收管理机构不断细化;公共财政体系不断完善;国有化程度越来越高。(每点 2 分,答 3 点 得 6 分)原因:英国资本主义代议制的建立与完善(英国君主立宪制的建立与完善);资本 主义的发展(工场手工业的发展与工业革命的开展);政府发挥经济管理职能;自由、平等、 民主思想的传播。(政治、经济、思想每项必有一点,每点 3 分,答 3 点得 9 分) (2)同:税制不断调整;税制改革适应政治政策的调整。(每点 2 分,答 2 点得 4 分)异: 中国注重农业税;英国注重公共财政;中国体现社会主义原则;英国体现资本主义民主。(每 点 2 分,答 3 点得 6 分) 【解析】(1)第一小问变化,据材料一“1683 年,包税制被取消……1713 年后大多数税都 是通过政府雇员征收的”可知,由包税人收取变为多数政府雇员征收;据材料一“把原先属 于国王私人的财产重新界定为公共财产”可知,国王征税权的限制不断强化;据材料一“税 收管理重组为两个办公室,海关和税收事务委员,前者负责关税,后者管理土地税、财产税 和 1799 年后的所得税”可知,税收管理机构不断细化;据材料一“从而实现了财政的国有 化,建立起了真正的公共财政体系的雏形”可知,公共财政体系不断完善,国有化程度越来 越高。第二小问原因,从政治、经济、思想等方面展开,政治方面,据所学英国君主立宪制 的确立可知,英国君主立宪制的建立与完善;经济方面,据所学工业革命的知识可知,工场 手工业的发展与工业革命的开展;据材料一“1714 年,财政部又发展为财政委员会……1782 年形成了经济改革法案……1785 年,税收管理重组为两个办公室”可知,政府发挥经济管 理职能;思想方面,据所学启蒙运动的知识可知,自由、平等、民主思想的传播。 (2)第一小问相同点,材料一讲述了 1683—1785 年英国税制改革的历程,材料二讲述了新 中国成立到 1958 年之后税制改革的历程,综合两则材料可知,中英两国都有对税制的不断 调整;据材料一“1689 年,英国《权利法案》规定……”及材料二“为了适应农村人民公 社的发展和农村财贸管理体制的变化”可知,两国税制改革适应政治政策的调整。第二小问 不同点,据材料二“一方面改造了农业税,努力提高农民的生活状况,促进农业的发展”可 知,中国注重农业税;据材料一“从而实现了财政的国有化,建立起了真正的公共财政体系的雏形……把原先属于国王私人的财产重新界定为公共财产”可知,英国注重公共财政;据 材料二“在整个税制改革过程中,更多地体现了中国自身的社会主义性质”可知,中国体现 社会主义原则;据材料一“英国《权利法案》规定……”可知,英国体现资本主义民主。 2.(2020 陕西咸阳模拟 41)(25 分)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一 从秦汉开始,中国逐渐形成天下共同体的观念。在古代,天下乃是一个以自我为中 心的世界,反映了儒家天下归仁的道德理想,华夏与蛮夷的界限是模糊的、相对的,所需辨 认的乃是是否有文明,是否接受了中原的礼教秩序。因此,这一观念成为普遍适用于华夏、 蛮夷在内的全人类的价值。但是晚清以来,在西方的冲击下中国被迫进入以西方为中心的现 代国家主权体系之中,中国社会政治危机与道德、信仰危机先后发生,一种新的共同体意识 诞生了,这就是以全球竞争为背景的现代民族国家共同体。 ——摘编自许纪霖《家国天下——现代中国的个人、国家与世界认同》 材料二 现如今,虽然人类发展已经进入一个全球化的新时代,但是在“人类命运共同体” 提出之前,人类仍然没有完全打破资本逻辑为全球化秩序所戴上的陈旧桎梏。……与过去两 百年世界范围内的现代化、资本化有所不同,新时代全球化意味着彼此之间突破固有屏障、 日益展开密切的全方位交流。尤其在进入 21 世纪以来,互联网信息技术、人工智能技术、 量子通信技术的爆炸式发展,人与人之间的联系愈加紧密,人类的普遍交往呈现出“零距离” “零时空”的态势。 ——摘编自邹广文《对人类命运共同体的文化哲学思考》 (1)根据材料一并结合所学知识,概括古代中国天下共同体观念的特点,并简述晚清以来 “新的共同体意识”的内涵。(14 分) (2)根据材料二并结合所学知识,分析中国提出“人类命运共同体”思想的原因及意义。 (11 分) 【答案】(1)特点:以中国(自我)为中心;以儒家最高理想为准则;儒家礼教秩序成为最 重要的评判标准;具有一定的普遍价值;缺乏近代主权意识。(8 分,每点 2 分,任答 4 点 即可)内涵:以民族独立为核心;以民族平等观念为准则;追求民主自由;发展资本主义, 顺应世界潮流。(6 分,每点 1.5 分) (2)原因:改革开放以来,中国综合国力不断提升,国际影响力逐渐扩大;实行对外开放, 中国与世界各国联系不断加强;全球化进入新时代,出现环境、疾病、恐怖主义等问题;互 联网等高新技术的发展。(6 分,每点 2 分,任答 3 点即可)意义:顺应了经济全球化、社 会信息化、文化多样化的时代潮流;尊重国家主权,有利于构建公正合理的国际政治经济新秩序;有利于维护世界和平与发展,贡献中国智慧。(5 分) 【解析】(1)第一小问特点,据材料一“天下乃是一个以自我为中心的世界”可得以自我为 中心;据材料一“反映了儒家天下归仁的道德理想”可得以儒家最高理想为准则;据材料一 “是否接受了中原的礼教秩序”可得儒家礼教秩序成为最重要的评判标准;据材料一“这一 观念成为普遍适用于华夏、蛮夷在内的全人类的价值”可得具有一定的普遍价值;结合与近 现代国家主权意识的区别可得缺乏近代主权意识。第二小问内涵,据材料一“中国社会政治 危机与道德、信仰危机先后发生”,结合现代民族国家共同体存在的前提可得以民族独立为 核心;结合现代民族国家共同体在观念上的体现可得以民族平等观念为准则;结合现代民族 国家共同体的在政治和民主权利上的体现可得追求民主自由;结合现代民族国家共同体的在 经济上的体现可得发展资本主义,顺应世界潮流。 (2)第一小问原因,结合改革开放以来中国在综合国力、国际影响力上取得的进步可以得 出改革开放以来,中国综合国力不断提升,国际影响力逐渐扩大;结合中国实行的对外开放 政策以及与世界各国的联系不断紧密可以得出实行对外开放,中国与世界各国联系不断加强; 据材料二“新时代全球化意味着彼此之间突破固有屏障、日益展开密切的全方位交流”,结 合人类在全球化发展过程中遇到的各种问题可得全球化进入新时代,出现环境、疾病、恐怖 主义等问题;据材料二“尤其在进入 21 世纪以来,互联网信息技术、人工智能技术、量子 通信技术的爆炸式发展”可得互联网等高新技术的发展。第二小问意义,结合该思想与经济 全球化、社会信息化、文化多样化的潮流之间的关系可得顺应了经济全球化、社会信息化、 文化多样化的时代潮流;据材料二“人类仍然没有完全打破资本逻辑为全球化秩序所戴上的 陈旧桎梏”,结合该思想对国家主权、国际政治经济新秩序的作用可得尊重国家主权,有利 于构建公正合理的国际政治经济新秩序;结合该思想对世界和平与发展的作用可得有利于维 护世界和平与发展,贡献中国智慧。 3.(2020 、东、联考 41)茶叶的故乡在中国,但随着 资本主义经济的发展,茶叶逐渐被世界所共享,并在不同时期、不同地域酝酿了不同内涵的 茶文化。阅读下列材料,回答相关问题。(25 分) 材料一 中国俗语中有“开门七件事,柴米油盐酱醋茶”的说法,在中国人民的日常生活中, 茶是一种不可或缺的食品。陆羽在《茶经》里曾对茶具中颇为知名的“三才杯”做过描述, 上有盖、下有托、中有碗,其寓意是盖为天、托为地、碗为人……以茶敦亲、以茶为媒、以 荼敬客、以茶睦邻、以茶交友均在社会中影响甚广。 ——摘编自宋时磊《唐代茶史研究》材料二 17 世纪之后,茶叶开始了大规模的西行之旅。1669 年,英国东印度公司获得对华 茶叶贸易专营权,自此中国茶叶大量出口到欧洲市场。与此同时西印度群岛糖业的发展为英 国饮茶习惯的形成提供了条件。1730 年,苏格兰医生托马斯·肖特发表论文称“糖不但可 以遮掩苦涩之味道,使茶水更为适口,而且有清肺之良效,亦能增益肾脏功能”。1774 年, 茶叶成为东印度公司在中国购买的最主要商品,茶叶走私贸易亦非常盛行。1786 年,一名 法国人到英国旅行时注意到:即使是贫困百姓家,一天也能喝上两次茶。因为廉价而且能够 迅速补充能量,茶饮特别受工人阶层的欢迎。 ——摘编自刘章才《饮茶在近代英国的本土化论析》 材料三 据统计,目前中国仍然是世界茶叶出口大国,但中国茶叶贸易,特别是高端红茶贸 易的世界市场份额却远低于英国。英国虽然不直接生产茶叶,但英国的红茶出口贸易额却居 于世界前列。英国进口茶叶的 20%以上用于加工再出口,出口价格是进口价格的 2 倍以上。 英国红茶以先进独特的加工工艺、现代化的市场营销和文化底蕴厚重的品牌(如立顿红茶) 而享誉世界。 ——摘编自英国麦克法兰《绿金:茶叶帝国》 请回答: (1)根据材料一并结合所学知识,概括中国古代茶文化的特点。(10 分) (2)根据材料二并结合所学知识,分析 17—18 世纪茶叶在英国社会逐渐普及的原因。(10 分) (3)根据上述材料及所学知识,谈谈在现代国际市场上如何提高中国茶叶经济的竞争力? (5 分) 【答案】(1)渗透于日常生活中;历史悠久,是中国优秀传统文化的组成部分;与儒、道等 思想交融;颐养心性,侧重于追求精神享受;成为中国人交往沟通的媒介。(10 分) (2)英国东印度公司取得茶叶贸易的垄断权,大量茶叶进口到欧洲市场;茶叶的补养功能 和保健功能被认可;美洲殖民地种植园经济的发展,糖业促进了饮茶推广;茶叶走私贸易盛 行;工业革命推动。(10 分) (3)重视中国传统茶文化的传承并应大力宣传;虚心学习外国先进经验,提高中国企业的 管理与经营水平;大力研制新品种,尤其是中高端产品,提高制茶工艺水平;树立民族企业 品牌,政府应给予足够重视与保护;努力营造公平合理的国际经济新秩序等。(5 分) 【解析】(1)据材料一“在中国人民的日常生活中,茶是一种不可或缺的食品”可得渗透于 日常生活中;结合茶文化发展的悠久历史以及与中国优秀传统文化的关系可得历史悠久,是中国优秀传统文化的组成部分;据材料一“陆羽在《茶经》里曾对茶具中颇为知名的‘三才 杯’做过描述,上有盖、下有托、中有碗,其寓意是盖为天、托为地、碗为人”可得与儒、 道等思想交融;结合茶文化对人们心性的修养以及注重精神享受可得颐养心性,侧重于追求 精神享受;据材料一“以茶敦亲、以茶为媒、以荼敬客、以茶睦邻、以茶交友均在社会中影 响甚广”可得成为中国人交往沟通的媒介。 (2)据材料二“英国东印度公司获得对华茶叶贸易专营权,自此中国茶叶大量出口到欧洲 市场”可得英国东印度公司取得茶叶贸易的垄断权,大量茶叶进口到欧洲市场;据材料二 “糖不但可以遮掩苦涩之味道,使茶水更为适口,而且有清肺之良效,亦能增益肾脏功能” 可得茶叶的补养功能和保健功能被认可;据材料二“与此同时西印度群岛糖业的发展为英国 饮茶习惯的形成提供了条件”可得美洲殖民地种植园经济的发展,糖业促进了饮茶推广;据 材料二“茶叶走私贸易亦非常盛行”可得茶叶走私贸易盛行;据材料二“因为廉价而且能够 迅速补充能量,茶饮特别受工人阶层的欢迎”,结合工业革命在英国的开展可得工业革命推 动。 (3)据材料一“其寓意是盖为天、托为地、碗为人”,结合对中国传统茶文化的发掘、传承 和宣传可得重视中国传统茶文化的传承并应大力宣传;据材料三“但中国茶叶贸易,特别是 高端红茶贸易的世界市场份额却远低于英国”,结合英国企业先进的经验和管理与经营水平 可得虚心学习外国先进经验,提高中国企业的管理与经营水平;据材料三“英国红茶以先进 独特的加工工艺、现代化的市场营销和文化底蕴厚重的品牌(如立顿红茶)而享誉世界”可 得大力研制新品种,尤其是中高端产品,提高制茶工艺水平;结合政府的重视与保护以及国 家推行的品牌战略可得树立民族企业品牌,政府应给予足够重视与保护;结合不公正、不合 理的国际经济旧秩序可得努力营造公平合理的国际经济新秩序等。 4.(2020 重庆市高三质量检测 40)(25 分)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一 随着工人阶级的不断壮大,一度曾被视作难登大雅之堂的一些民族运动如足球,拳 击等,也自下而上地渗透到上流社会并逐渐成为全民共同的体育休闲方式。1863 年 12 家俱 乐部都在伦敦成立了英国足球协会,制定了统一的规则来规范足球选动。1888 年足球联盟 成立,确立了职业足球比赛的合法地位。职业足球运动员在英格兰从 1893 年的 560 人上升 到 1914 年的 7000 人,到了 19 世纪末,大多数中等以上城市都建设了各种体育场馆,仅伦 敦就建有 6 个体育馆、61 个足球场和 297 个网球场。 ——摘编自任慧明《英国现代体育的起源》 材料二 新中国成立后,党和国家把发展体育事业摆上了议事日程,1952 年成立体育运动委员会领导全国体育事业发展。1959 年我国举办了第一届全国运动会,掀起了全国群众体 育活动的高潮,近亿人参加各种体育活动。1960 年我国登山健儿创造了人类历史上第一次 从北坡登顶珠峰的奇迹……1984 年,我国首次组团参加洛杉矶奥运会;1990 年,第 11 届亚 运会会在北京成功举办,这是新中国第一次举办大型国际运动会;2008 年第 29 届奥运会在 北京隆重举办。1992 年,足球领域率先开始职业化探索。1995 年《全民健身计划纲要》颁 布实施;2010 年,国务院发布《关于加快发展体育产业的指导意见》,明确提出全民健身上 升为国家战略。 ——摘编自苟仲文《新中国体育 70 年》 (1)根据材料一概括 19 世纪以来英国现代体育的特征,并分析工业革命是如何推动现代体 育的发展的。 (2)根据材料二并结合所学知识,概括改革开放后中国体育事业的发展变化,并分析建国 以来体育事业发展的意义。 【答案】(1)特征:普通大众为主体参与体育活动。体育运动有统一规则和组织。体育的职 业化产业化发展。如何推动:工业革命创造的巨大财富,为体育运动奠定物质基础。工业革 命带来城市人口的增加,推动体育事业的发展。工人阶级市民阶级的文化精神需求。 (2)变化:注意通过体育提升全体国民素质。参加和主办大型的运动会。对外体育交流更 加频繁。体育的产业化专业化发展。意义:提高人民身体素质,促进社会主义建设发展。竞 技体育的成就增强了民族自豪感和民族凝聚力。体育成为新中国对外交往的重要途径,推动 中外的文化交流。体育产业发展推动市场经济体制改革和国民经济发展。 【解析】(1)第一小问特征,根据材料一“逐渐成为全民共同的体育休闲方式”“12 家俱乐 部都在伦敦成立了英国足球协会,制定了统一的规则”“确立了职业足球比赛”可以概括其 特征。第二小问如何,根据材料一和所学,从物质基础、人口结构变化、人民文化精神发展 需求角度进行作答。 (2)第一小问变化,根据材料二“明确提出全民健身上升为国家战略”“1984 年,我国首 次组团参加洛杉矶奥运会……2008 年第 29 届奥运会在北京隆重举办”“足球领域率先开始 职业化探索”等信息结合所学从提升全体国民素质、参加和主办大型运动会、对外体育交流 更加频繁和产业化专业化发展等方面概括回答改革开放以来体育事业发展变化。第二小问意 义,结合所学从提高人民素质、推动中外交流、促进改革开放角度分析。 5.(2020 沈阳高三质检 13)阅读材料,回答下列问题。 材料一 司马迁在《史记》中有一篇《殷本纪》,详细记载了商王朝的世系和历史。过去史学界许多人对这些记载将信将疑,因为没有当时的文字记裁和留存的实物资料可作印证。近 代学者王国维对甲骨卜辞中所见的商代诸先王、先公,对照《史记》记载作了详细的考证, 证实了《史记》中《殷本纪》的可信性。甲骨文的发现提供了汉字的早期形式,多有象形、 会意文字。令当时学者眼界大开。甲骨文明确记载着殷王的各种活动和当时经济社会生活发 展到鼎盛时期的情况,还有当时风霜雨雪的气象及水旱虫灾的记录,流星雨以及日食,许多 野生动植物及猎获象群的记录。 ——摘编自宋镇豪《甲骨文研究的继往开来》 材料二 甲骨文发现后,金石学家、古董商人、外国人开始大量搜购。这些非科学的发掘, 往往只取甲骨,而忽略甲骨埋藏的情况,使所出甲骨的价值大失。据统计,从 1899 年到 1928 年,私人挖掘出土的甲骨就达十万片以上,已有数万片甲骨流散世界各地。1928 年,中央 研究院历史语言研究所成立,很快提出殷墟发掘计划。8 月,第一次对殷墟进行了科学发掘, 直到民国二十六年(1937 年)抗战爆发前夕,前后共进行十五次发掘,先后发现了总计 24900 多片甲骨。日军占领安阳期间,日本学者在当地发掘甲骨及其他文物,并将所得运往日本。 ——摘编自人民网甲骨文:唤醒沉睡文明(探秘汉字) 材料三 新中国成立之初,中国科学院等部门继续开展甲骨发掘工作,国家在制定“十二年 科学发展远景规划”中,就把《甲骨文合集》的编辑撰写列为历史学科重点项目。进入 21 世纪以来,国家更是把甲骨文研究提高到与中华优秀文化体系构建相关的战略高度,2017 年,甲骨文成功入选联合国教科文组织“世界记忆名录”。2019 年是甲骨文发现 120 周年, 一场甲骨文书法艺术展在纽约联合国总部开幕,吸引了多国驻联合国外交官及华侨华人到场 观看。 ——摘编自宋镇豪《甲骨文研究的继往开来》 (1)根据材料一、二并结合所学知识,简析甲骨文研究的学术价值。(8 分) (2)根据材料二、三并结合所学知识,概括中国近现代甲骨文研究的差异,并简析其原因。 (12 分) (3)综合上述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简析当今甲骨文研究的重要意义。(5 分) 【答案】(1)(8 分)①甲骨文的发现将我国有文字记载的历史提前到三千多年之前,使商 代的历史成为信史。②甲骨文是研究商代的政治、经济、文化、社会生活的重要资料。③甲 骨文是迄今为止中国发现的年代最早的成熟文字系统,是汉字的源头和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 根脉。(甲骨文对我国古文字的研究有重要的意义)。④甲骨文的研究促进了我国古代自然科 学的研究。⑤甲骨文的发掘与研究促进了考古学的发展。(2)(12 分)①近代由非科学发掘到科学发掘;现代,运用科学手段发掘研究。②近代研 究私人与政府相结合;现代,国家领导下进行研究,并提升到国家战略高度。(现代甲骨文 的研究提高到中华传统文化体系的高度)③近代对甲骨文缺少有效保护;现代,大力保护, 积极向国际推广。原因:近代中国,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下遭受外来文化掠夺,国内政局动 荡,无力保护文物;战乱频繁,经济遭到破坏,考古研究缺乏物质基础;近代考古研究处于 起步阶段,水平有限。现代中国,国家独立,主权完整为考古研究提供政治保障,经济发展 国力强盛,为考古研究提供物质支持;落实“双百”方针,重视科学研究,科技发展,考古 研究水平显著提高;推行对外开放政策,扩大国家影响力。 (3)(5 分)意义:有利于国际社会了解和认识甲骨文及博大精深的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具有 重要推动作用;有利于增强中华民族的自豪感;有利于坚定文化自信,积极促进文明交流互 鉴。 【解析】(1)据材料一“近代学者王国维(利用甲骨卜辞)……证实了《史记》中《殷本纪》 的可信性”可知,甲骨文的发现将我国有文字记载的历史提前到三千多年之前,使商代的历 史成为信史;据材料一“甲骨文明确记载着殷王的各种活动和当时经济社会生活发展到鼎盛 时期的情况,还有当时风霜雨雪的气象及水旱虫灾的记录,流星雨以及日食,许多野生动植 物及猎获象群的记录”可知,甲骨文是研究商代的政治、经济、文化、社会生活的重要资料; 据材料一“甲骨文的发现提供了汉字的早期形式,多有象形、会意文字”可知,甲骨文对我 国古文字的研究有重要的意义;据材料一“甲骨文明确记载着……当时风霜雨雪的气象及水 旱虫灾的记录,流星雨以及日食……的记录”可知,甲骨文的研究促进了我国古代自然科学 的研究;据材料二描述的甲骨文被发掘的信息可知,甲骨文是考古发掘的产物,因此甲骨文 的发掘与研究促进了考古学的发展。 (2)第一小问差异,据材料二“甲骨文发现后……这些非科学的发掘……使所出甲骨的价 值大失”“1928 年,……8 月,第一次对殷墟进行了科学发掘”可知,近代由非科学发掘到 科学发掘;据材料三“中国科学院等部门继续开展甲骨发掘工作”可知,现代,运用科学手 段发掘研究;据材料二“私人挖掘出土的甲骨就达十万片以上”“中央研究院历史语言研究 所成立,很快提出殷墟发掘计划”可知,近代研究私人与政府相结合;据材料三“进入 21 世纪以来,国家更是把甲骨文研究提高到与中华优秀文化体系构建相关的战略高度”可知, 现代甲骨文的研究提高到中华传统文化体系的高度;据材料二“已有数万片甲骨流散世界各 地”可知,近代对甲骨文缺少有效保护;据材料三“2017 年,甲骨文成功入选联合国教科 文组织‘世界记忆名录’。2019 年是甲骨文发现 120 周年,一场甲骨文书法艺术展在纽约联合国总部开幕,吸引了多国驻联合国外交官及华侨华人到场观看”可知,现代大力保护,积 极向国际推广。第二小问原因,据所学近代中国民主革命的知识可知,近代中国,半殖民地 半封建社会下遭受外来文化掠夺,国内政局动荡,无力保护文物;据所学近代中国经济结构 的变化可知,战乱频繁,经济遭到破坏,考古研究缺乏物质基础;据材料二“1928 年,中 央研究院历史语言研究所成立,很快提出殷墟发掘计划。8 月,第一次对殷墟进行了科学发 掘”可知,近代考古研究处于起步阶段,水平有限;据所学现代中国的政治经济史的知识可 知,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以后,国家独立,主权完整为考古研究提供政治保障,经济发展国 力强盛,为考古研究提供物质支持;据所学“双百”方针的知识可知,落实“双百”方针, 重视科学研究,科技发展,考古研究水平显著提高;据所学改革开放的知识可知,推行对外 开放政策,扩大国家影响力。 (3)据材料三“2019 年是甲骨文发现 120 周年,一场甲骨文书法艺术展在纽约联合国总部 开幕,吸引了多国驻联合国外交官及华侨华人到场观看”可知,甲骨文研究将甲骨文向国际 推广,对国际社会而言,有利于国际社会了解和认识甲骨文及博大精深的中华优秀传统文化 具有重要推动作用;对中国人而言,有利于增强中华民族的自豪感,有利于坚定文化自信, 积极促进文明交流互鉴。 6.(2020 陕西商洛高三期末 41)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25 分) 材料一 1870 年,洛克菲勒和安德鲁斯一道,在俄亥俄州创建了标准石油公司。两年后, 标准石油公司开始启动垄断炼油厂、控制价格计划,并很快成为世界最大的炼油集团。到 1878 年,标准石油公司的石油年产量达到 3300 万捅,业绩占全国总产量的 90%以上。1882 年,标准石油公司宣布为爱迪生发明的第一座中央发电系统提供润滑保障。同年底,标准石 油公司以信托形式,并购了新泽西标准石油公司和纽约标准石油公司。从 19 世纪末到 20 世 纪初,随着标准石油公司不择手段地疯狂敛财,以及对同行的垄断性打压,小洛克菲勒(洛 克菲勒之子)成了一个富可敌国却名声扫地的人。 ——摘编自林蔚仁《艾克森美孚:石油六世帝国》 材料二 在(20 世纪)60 年代石油会战中,全国有 500 多家工厂企业为大庆生产了机电产 品和设备,200 多个科研、设计单位和企业在技术上支援了会战,而全国石油系统则集中了 包括部长余秋里在内的 4 万多人和大批设备、物资到大庆。这 4 万多人在荒原上,先大规模 勘探,继之进行开发生产试验,然后进行大规模油田建设,在三年多时间里,便建成了一个 年产 600 万吨原油能力的大庆油田。石油会战典型地体现了“大科学”体制的特点和成效。 ——摘编自段治文《中国近现代史基本问题研究》(1)根据材料一并结合所学知识,分别指出洛克菲勒家族“富可敌国”和“名声扫地”的 原因。(10 分) (2)根据材料一、二,概括中美石油工业崛起方式的不同,并结合所学知识简析新中国“石 油会战”的意义。(15 分) 【答案】(1)“富可敌国”的原因:第二次工业革命中,内燃机使用增加,石油需求量增大; 标准石油公司掌握先进生产技术;洛克菲勒打压兼并其他石油企业,形成行业垄断。(6 分) “名声扫地”的原因:垄断性打压同行;不择手段聚敛财富;损害了美国民众利益。(4 分, 答出两点即可) (2)不同:中国:由政府统一领导,调动全国力量集中建设。(4 分)美国:依托私有企业, 利用市场手段进行开发。(4 分) 意义:建成了大庆油田,奠定了我国石油工业的基础;摘掉贫油帽子,摆脱了对外国石油的 依赖;促进了我国社会主义工业化建设;有利于人民生活的改善;激发和增强了全国人民建 设社会主义的热情和信心。(7 分,答出三点给 6 分,答出四点给 7 分) 【解析】(1)第一小问“富可敌国”的原因,据材料一“1870 年,洛克菲勒和安德鲁斯一 道,在俄亥俄州创建了标准石油公司”,结合第二次工业革命兴起的标志和主要能源可得第 二次工业革命中,内燃机使用增加,石油需求量增大;据材料一“标准石油公司宣布为爱迪 生发明的第一座中央发电系统提供润滑保障”,结合第二次工业革命的科学与技术紧密结合 的特征可得标准石油公司掌握先进生产技术;据材料一“标准石油公司开始启动垄断炼油厂、 控制价格计划,并很快成为世界最大的炼油集团”“标准石油公司以信托形式,并购了新泽 西标准石油公司和纽约标准石油公司”可得洛克菲勒打压兼并其他石油企业,形成行业垄断。 第二小问“名声扫地”的原因,据材料一中标准石油公司“以及对同行的垄断性打压”可得 垄断性打压同行;据材料一“标准石油公司不择手段地疯狂敛财”可得不择手段聚敛财富; 结合垄断组织通过控制价格等手段剥削民众可得损害了美国民众利益。 (2)第一小问不同,中国:根据材料二“全国有 500 多家工厂企业为大庆生产了机电产品 和设备,……而全国石油系统则集中了包括部长余秋里在内的 4 万多人和大批设备、物资到 大庆”,结合国家的第二个五年计划方针可得由政府统一领导,调动全国力量集中建设;美 国:根据材料一“标准石油公司开始启动垄断炼油厂、控制价格计划,并很快成为世界最大 的炼油集团”,结合第二次工业革命中私人垄断企业对市场的控制可得依托私有企业,利用 市场手段进行开发。第二小问意义,根据材料二“建成了一个年产 600 万吨原油能力的大庆 油田”,结合对我国石油工业的影响可得建成了大庆油田,奠定了我国石油工业的基础;结合中国对外国石油的依赖现状可得摘掉贫油帽子,摆脱了对外国石油的依赖;结合对社会主 义工业化建设的影响可得促进了我国社会主义工业化建设;结合对人民生活的影响可得有利 于人民生活的改善;结合对全国人民建设社会主义的精神鼓舞可得激发和增强了全国人民建 设社会主义的热情和信心。 7.(2020 吉林二模 25)阅读材料,回答下列问题(25 分)。 材料一 清末中国人办的制造业和采矿业,集中于上海、南京和汉阳,多是官方和半官方的 采矿、冶炼和纺织企业。1895 年起,华资制造业数量有了增加。政府在 1903 年成立商部和 1904 年颁布“公司法”,各省商绅反帝民族主义情绪也是一个原因。这些企业均有官方资助 和支持(如采取部分免税或垄断某些市场等形式)。上海机器织布局和汉冶萍公司就作为官 督商办企业由盛宣怀管理,并依靠李鸿章和张之洞支持。即使象张謇的大生纱厂(1899 年) 和周学熙的启新洋灰公司(1907 年)等商办企业,也要归功于官方的关系,大生得到张之 洞和刘坤一的支持,启新得到袁世凯的支持。 材料二 晚清时期,工业各种组织特别是近代银行制度并不存在,政府不能建立和保证一个 有法律、商业和教育等制度的体制。由于没有关税自主权和外国人已索取的特权,华资企业 无法与进口货和外资企业竞争。十九世纪后期的中国经济是贫困的:农村人口在人地比例日 趋不利的情况下生活,农业技术发展潜力消耗殆尽。但阻碍中国早期工业发展的因素并不是 资本的绝对短缺,问题在于本来有限的经济资源,在只有根本的政治变革才能打破的传统束 缚中一直没有发挥作用。经济成就和政治权力的结合是当初公行等垄断事业的特征,在中国 早期工业化时期,这种结合也没有分裂过。 ——摘编自《剑桥中国晚清史 1800—1911 年》(美)费正清等 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 (1)依据材料一并结合所学知识归纳近代中国早期制造业发展的特点?并简要指出其起步 背景。(10 分) (2)依据材料一、二并所学知识,分析晚清时期制造业发展的促进因素和制约因素?(15 分) 【答案】(1)特点:集中于沿海地区(2 分);官办色彩浓厚(2 分);主要集中在采矿、冶 炼和纺织等行业(2 分);有一定的法律保障(2 分)。(学生答出 2 点即可得满分 4 分。其余 答案如同义词替换者,教师可酌情给分,分值不能超过 4 分)背景:西方的工业革命(2 分);民族危机和政府统治危机加深(2 分);西方的经济侵略(2 分);清末新政的推动(2 分)。(学生答出 3 点即可得满分 6 分。其余答案如同义词替换者教师可酌情给分,分值不能 超过 6 分。)(2)促进因素:官方资助和支持(2 分);民族主义的发展和反帝斗争的推动(2 分);政府 政策的推动(2 分)。(学生答满 3 点即可得满分 6 分。)制约因素:国内市场的狭小(3 分); 农业落后和农村经济的凋敝(3 分);政治制度落后(3 分);近代经济制度缺乏(3 分);外 国经济侵略和外国资本的制约(3 分)。根本原因在于半殖民地半封建的社会环境(3 分)。 (学生答出 3 点即可满分 9 分。) 【解析】(1)第一小问特点,据材料一“清末中国人办的制造业和采矿业,集中于上海、南 京和汉阳”得出集中于沿海地区;据材料一“多是官方和半官方的……企业”得出官办色彩 浓厚;据材料一“多是……采矿、冶炼和纺织企业”得出主要集中在采矿、冶炼和纺织等行 业;据材料一“政府在 1903 年成立商部和 1904 年颁布‘公司法’”得出有一定的法律保障。 第二小问背景,首先抓住材料一中的时间——1895、1903 年等,据材料一“各省商绅反帝 民族主义情绪也是一个原因”等信息并结合所学知识,我们可以从西方、中国两方面来思考, 得出西方——西方的工业革命;西方的经济侵略;中国——民族危机和政府统治危机加深; 清末新政的推动。 (2)第一小问促进因素,据材料一“这些企业均有官方资助和支持(如采取部分免税或垄 断某些市场等形式)”、材料二“经济成就和政治权力的结合是当初公行等垄断事业的特征, 在中国早期工业化时期,这种结合也没有分裂过”,并结合材料一中民族工业起步的有利因 素,得出官方资助和支持;政府政策的推动;据材料一“各省商绅反帝民族主义情绪也是一 个原因”,得出民族主义的发展和反帝斗争的推动。第二小问阻碍因素,据材料二“工业各 种组织特别是近代银行制度并不存在”,得出近代经济制度缺乏;据材料二“政府不能建立 和保证一个有法律、商业和教育等制度的体制”,得出政治制度落后;据材料二“由于没有 关税自主权和外国人已索取的特权,华资企业无法与进口货和外资企业竞争”,得出外国经 济侵略和外国资本的制约;据材料二“但阻碍中国早期工业发展的因素并不是资本的绝对短 缺,问题在于本来有限的经济资源,在只有根本的政治变革才能打破的传统束缚中一直没有 发挥作用”并结合所学知识,得出根本原因在于半殖民地半封建的社会环境。 8.(2020 新疆乌鲁木齐一模 27)(14 分)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一 1897 年中国通商银行的成立标志着中国自办的近代金融事业的开始。19 世纪下半 叶后,中国城市中开始出现了一些新式建筑,公用设施如火车站、汽车站、航运站及自来水 电力、电话、电报等也纷纷出现。1908 年、清政府颁布《城镇地方自治章程》,设置相应的 城市管理机构。开埠城市上海、广州、汉口以及东北的大连、旅顺等有了迅速发展,它们主 要由外国人管理。这些城市的商品、资金、技术、工厂等高度聚集,使其在短时间内获得畸形的繁荣、发展。而中世纪以来许多著名的工商业城市、如佛山、松江、朱仙镇日趋衰落。 近代中国域市的分布不仅 10 万人以上的大中城市主要集中在沿海、沿江地区,就是全国小 城镇的 80%也分布在东部几省。 ——梁家责《浅析近代中国城市发展的特点》 材料二 欧美主要国家与中国城市和农村人口统计表(1851 年) 国家 总人口(万人) 农村人口(%) 城市人口(%) 英国 约 1800 48% 52% 法国 约 3600 75% 25% 俄国 5900 93% 7% 美国 2300 87% 13% 中国 约 43200 89% 11% (1)根据材料一并结合所学知识,概括近代中国城市化的时代特征。(10 分) (2)材料二反映出中西在 19 世纪城市化进程中呈现什么差异?说明了什么本质问题?(4 分) 【答案】(1)时代特征:在中国半殖民地半封建化的过程中,城镇的政治独立性增强;伴随 近代工业与商业发展而发展;开埠城市发展迅速,出现了大中城市;城市分布、发展不平衡; 传统工商业市镇走向衰落。(10 分) (2)差异:19 世纪中期中国的城市化水平明显低于西方国家。(2 分)中国的城市化带有半 殖民地半封建社会的色彩,本质上反映了工业文明对城市化的巨大推动作用(与农业文明相 比)。(2 分) 【解析】(1)由材料一“1908 年、清政府颁布《城镇地方自治章程》,设置相应的城市管理 机构”得出在中国半殖民地半封建化的过程中,城镇的政治独立性增强;由材料一“中国城 市中开始出现了一些新式建筑,公用设施如火车站、汽车站、航运站及自来水电力、电话、 电报等也纷纷出现”得出伴随近代工业与商业发展而发展;由材料一“开埠城市上海、广州、 汉口以及东北的大连、旅顺等有了迅速发展,它们主要由外国人管理”得出开埠城市发展迅 速,出现了大中城市;由材料一“这些城市的商品、资金、技术、工厂等高度聚集,使其在 短时间内获得畸形的繁荣、发展”得出城市分布、发展不平衡;由材料一“如佛山、松江、 朱仙镇日趋衰落”得出传统工商业市镇走向衰落。 (2)第一小问差异,由材料二中国农村人口占据绝大多数,而英国农村人口低于城市人口 得出 19 世纪中期中国的城市化水平明显低于西方国家。第二小问本质,结合近代西方列强侵略中国的史实的得出中国的城市化带有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的色彩,本质上反映了工业文 明对城市化的巨大推动作用。

资料: 29.3万

进入主页

人气:

10000+的老师在这里下载备课资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