哈尔滨市师范大学附中2020届高三语文上学期期中试卷(附解析Word版)
加入VIP免费下载

哈尔滨市师范大学附中2020届高三语文上学期期中试卷(附解析Word版)

ID:435570

大小:72.3 KB

页数:25页

时间:2020-12-23

加入VIP免费下载
温馨提示:
1. 部分包含数学公式或PPT动画的文件,查看预览时可能会显示错乱或异常,文件下载后无此问题,请放心下载。
2. 本文档由用户上传,版权归属用户,天天资源网负责整理代发布。如果您对本文档版权有争议请及时联系客服。
3. 下载前请仔细阅读文档内容,确认文档内容符合您的需求后进行下载,若出现内容与标题不符可向本站投诉处理。
4. 下载文档时可能由于网络波动等原因无法下载或下载错误,付费完成后未能成功下载的用户请联系客服处理。
网站客服:403074932
资料简介
2020 年黑龙江省哈尔滨市高三上学期期中语文试题 时间 150 分钟 总分 150 分 一、现代文阅读(33 分) (一)论述类文本阅读(本题共 2 小题,6 分)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面小题。 小说究竟是什么呢? 马克思在《 导言》中把人类掌握世界的方式概括成理论的、艺术的、 宗教的,实践——精神的。小说是艺术的掌握世界的方式之一,因而,与理论的、宗教的, 实践——精神的方式不同。它不是抽象的,而是形象的;不是主观的臆造,而是客观的能动 的反映;不是务实的,而是审美的活动。作为艺术的一种样式,它与绘画、音乐、舞蹈又不 同,它是语言艺术。作为语言艺术的一种,它又与诗歌不同,它的本质特征也正表现在与诗 歌等其他语言艺术的区别上。 小说的散文性、叙事性,是它与诗歌最明显的区别。但是,更重要的区别则在于它们与 现实世界之间的不同的关系。作者以不同的方式生活在现实世界之中,参加社会实践活动, 这个实践是“人化自然”的过程。实践孕育了作者的审美情感,激发了表现的欲望,于是创 作了诗和小说。诗和小说表现了作者的审美情感,反映和描绘了“人化的自然”,是美的产物, 美的现实。这个过程是按照美的规律创造美的过程。作者正是在这个过程中,达到了“人对 世界的艺术的掌握”。所不同的是,诗主要是通过语言和意象直接抒发主体的审美情感。诗中 也有对客观世界的描绘,但这些对象都被融入主观的情绪状态之中,变成了感情的象征。《离 骚》中的香草美人,郭沫若笔下的天狗、炉中煤,都是抒发情感的符号,是作者主体精神的 外化。作者通过这些符号传达自己的情感,引起读者情感的共振,完成情感的交流。小说主 要是通过塑造人物形象和描摹社会生活来表现主体的审美情感、审美判断和审美理想。小说 实际上是在作者审美情感的统治下重铸了一个现实世界。人通过自己的劳动又创造了一个心 中理想的现实世界。这个“重铸”是又一个“人化自然”的过程。这个重铸的艺术世界,是 虚构的,又是真实的。说它是虚构的,因为它不像报告文学,更不像新闻和历史文献掌掌可 考。说它是真实的,因为它是像詹姆斯所说的“可以感觉到的生活”。这个运用环境和人事构 筑起来的艺术世界,渗透了作者的审美情感,是运用从生活中提炼出来的材料,按照生活的 逻辑创造出来的生活。虽然它不是现实生活的记录,但是,它反映了生活的本质。它具有具 象性、可感性,是一个活生生的世界。小说中的人和事就像发生在我们身边,读者也总是有 身临其境之感,甚而至于跑进小说中去充当其中的一个角色。因此,小说世界与现实世界的 距离最近。它的具体性、可感性、真实性都是诗歌无法比拟的。即使是叙事诗,它的形象塑 造也远不及小说具体,而且诗的韵文语言也远不如小说的散文语言贴近生活。 所以,我们这样说,如果诗歌是主体审美情感的直接宣泄,那么小说则是在主体和生活 结成的审美关系中进行审美创造;如果诗歌是表现的艺术,戏剧是再现的艺术,那么小说就 既是再现又是表现的艺术。 (摘自《小说美学》陆志平、吴功正著) 1. 下列关于原文内容的理解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 小说是一种艺术的掌握世界的方式,它是形象的、审美的活动,是对世界的客观的能动的 反映。 B.诗歌表现了作者的审美情感,反映和描绘了“人化的自然”,是美的实现,这一点与小说不 同。 C. 小说在作者审美情感统治下重铸的现实世界是虚构的,因为它不像报告文学、新闻等掌掌 可考。 D.小说的真实是因为它有“可以感觉到的生活”,这生活是具象的,可感的,反映了生活的本 质。 2. 下列对原文论证的相关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 首段提出问题,二、三段分析问题,四段得出结论,指出了小说的本质,本文重在分析问 题。 B. 第二段既指出同为艺术样式小说与绘画、音乐等不同,又指出同为语言艺术小说与诗歌不 同。 C. 第三段详细论述了小说与诗歌的区别,更重要的区别是它们与现实世界之间的关系是不同 的。 D. 本文采用多种论证方法,有举例论证、对比论证、引用论证,论证语言简洁有力,结构清 晰。 【答案】1. B 2. D 【解析】 【1 题详解】 本题考查学生筛选并整合文中的信息的能力。解答此类题目,首先要认真审题,明确题干的 要求,然后浏览选项,再到文中圈出相关的内容,最后进行比对。 本题 B 项,“这一点与小说不同”错误,选项曲解文意,原文是“诗和小说表现了作者的审 美情感,反映和描绘了‘人化的自然’,是美的产物,美的现实”“所不同的是,诗主要是通 过语言和意象直接抒发主体的审美情感”,因此,二者在审美情感和反映和描绘的对象上是相 同的。 故选 B。 【2 题详解】 本题考查学生对文章论证的分析能力。答题时注意分析文章的结构思路,中心论点和分论点 的关系,论点和论据之间的关系,论证方法的类型,重点考核论点是否正确,论据证明的是 什么观点和论证的方法。 本题 D 项,“有举例论证、对比论证、引用论证”错误,第二段将诗歌与小说进行对比分析, 是对比论证;“《离骚》中的香草美人,郭沫若笔下的天狗、炉中煤,都是抒发情感的符号, 是作者主体精神的外化”是举例论证。文中无引用论证。 故选 D。 【点睛】论述类文本答题技巧:1.读通读懂原文。通读全文,把握全文基本内容,明确作者 的基本观点,务必理清论述的结构和思路。2.筛选关键词关键句。不动笔笔墨不读书,读的 过程中,在点、线和特殊符号等各种标记的辅助下,筛选出文中的关键词语、关键语句,以 备解题之需。3.关键信息代入原文,找对应句。在认真阅读题干和选项的基础上,将题干和 选项所涉及到的信息代入原文,找出原文中与题干和选项相应的对应句。4.题干与原文对比 异同找选项。一定要注意题干和选项所涉及到的信息与原文所存在的“变”与“不变”。5.立 足原文,排除干扰项。阅读的目的,就是排除干扰项,确定正确答案。 (二)实用类文本阅读(本题共 3 小题,12 分)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各题。 材料一: 在西安,长安通卡可以实现一张卡既能乘坐公交地铁,还能租赁公共自行车甚至购物支 付的功能。为了省去患者跑上跑下还要多次排队交费的麻烦,西安多家医院也推出了类似的 就诊卡服务,一张卡集合了挂号、就诊交费等功能。虽说在一家医院是方便了,可要是换家 医院,又得重新办卡,仍是异地就医。同在一个城市中,如果这些卡能“合多为一”,一张卡 能在多间医院使用,应该能给患者省去不少麻烦。可实际情况并不是这样。记者了解到,2014 年 4 月,西安建成居民医疗“一卡通”资金结算平台,但是目前,较为方便快捷的“一卡逦” 只能在西安市内 5 家医院通用。西安市卫生和计划生育委员会信息中心负责人张杨说,在西 安市,除去民营医院,西安市的公立医院大致可以分为四类:一是西安市市属医院,二是部 队医院,三是各大院校附属医院,四是省属医院。在不同系统和不同管理部门中通用一张卡, 难度不小。不过张扬介绍说,西安市卫计主管部门也在不断改进,在西安市辖区内的医院推 行一卡通的工作也在完善中。 (摘编自刘君鹏《-卡就医难一地仍异地,西安百姓望“院”兴叹》) 材料二: 数据中华人民共和国人力资源和社会保障部 材料三: 目前,随着 2017 年全国异地就医住院费用直接结算制度的实施,以及定点医疗机构覆盖 范围的进一步扩大,患者异地就医住院报销日益便利。不过,国务院督查组近期在多地走访 调查时发现,部分地区仍存在不少问题,给患者报销带来不便。 天津市人社局医保制度处处长蔡若著坦言,尽管异地就医联网结算工作成效初显,但也 存在一些痛点和堵点需要进一步研究解决。目前,各省市负责异地联网结算的管理部门各不 相同,在职能分工、层级划分、岗位设置等方面存在差异,致使异地间工作沟通较为困难。 同时,各省市资金清算在 31 个统筹区进行,每个月工作量较大,且存在资金核算管理风险。 督查组在调查走访中还发现,由于对医保异地结算等相关政策的宣传力度不够,仍有大部分 基层镇村新农合参保人员不了解异地就医和结算手续。 (摘编自张斌、方问禹、张华迎《医保异地结算堵在哪里?痛在何处?一一国务院督查 组走访直击》,新华社 2018 年 9 月 3 日) 材料四: 东莞市 2017 年 6 月成功接入国家异地就医联网平台,将全市所有医保定点机构同步纳入 平台,实现了全覆盖。 东莞市社保局加强就医指引,通过“一网两微”平台发布便民信息,公布市内异地就医 费用直接结算定点医院,并提供走位服务;在社保经办大厅和定点医院张贴跨省异地就医流 程图,安排社工提供政策咨询,引导参保人就医;在定点医院开设跨省异地就医窗口,全年 无假日为异地患者办理联网入院和出院结算手续。 东莞市还率先对“扩大跨省异地就医直接结算范围”作出探索,参保人到省内联网医院 办理住院就医登记后,出院时只需支付个人承担的费用,其他费用由就医地经办机构审核后 即可在就医地直接结算,实现待遇结算实时高效。72 岁的退休人员罗象新是受益者之一。 此前她在东莞工厂工作并参加社保,退休后返回四川成都老家生活。今年 3 月她在成都 华西医院住院治疗期间,就是用东莞社保卡进行刷卡就医的。“在华西医院治疗产生的费用, 可以用东莞社保卡当场办理报销,像刷银行卡一样方便。”罗象新在电话中不住地点赞东莞 跨省异地就医直接结算的便民性。 (摘编自郭文君《东莞全市社保定点医疗机构全部接入跨省结算系统》,《南方日报》2018 年 l1 月 13 日) 3. 下列对材料相关内容的理解,不正确的一项是 A. 西安居民医疗“一卡通”具备挂号、就诊交费等功能,给患者带来了一定便利,但其使用 尚未覆盖全市所有医院,距离市民期望还有一定差距。 B. 2013-2017 年我国医疗保险参倮人数持续增长,其中 2013-2016 年,增长平稳,2017 年参 保人数增长迅猛,这应该与相关医保政策的推进有关系。 C. 为全面了解全国异地就医住院费用直接结算工作的推进情况,国务院开展了相关督查,通 过督查发现并解决了部分地区在推进工作中的实际问题。 D. 在东莞市参保的外来务工人员,退休后即使不在东莞居住,只要完成相关的登记及审核手 续,出院结算时也能在异地医疗机构直接办理医保报销。 4. 下列对材料相关内容的概括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 西安市卫计部门对居民医疗“一卡通”资金结算平台在实际使用中存在的问题有一定的认 识,对问题产生的原因也有一定的思考,并已着手解决问题。 B. 我国医疗保险参保人数多,2017 年医疗保险参保人数突破 11 亿,如此庞大的参保人数, 无疑对各省市异地就医住院费用直接结算带来较大压力与挑战。 C. 近年,我国异地就医联网结算工作取得了一定成效,但是依然存在着不少问题,这些问题 主要是部分地区对医保异地结算工作缺乏足够的重视而导致的。 D. 东莞市将全市所有医保定点机构同步纳入国家异地就医联网平台,在“扩大跨省异地就医 直接结算范围”工作上取得较大成效,为群众就医提供了便利。 5. 关于异地就医,我国目前依然存在哪些问题?为解决问题,请结合材料,谈谈政府还需要 做哪些努力? 【答案】3. C 4. C 5. 存在的问题:1.医院性质各异,分属不同部门管理,资金结算存在难度;2.异地联网结 算的管理部门设置不统一,异地间工作沟通较为困难;3.资金结算数目庞大,工作量大,资 金核算管理存在风险;4.各地对医保异地结算等相关政策的宣传力度不够。5.医保异地结 算部分地区仍存在不少问题,给患者报销带来不便。6.基层镇村新农合参保人员不了解异地 就医和结算手续。 政府还需要做如下努力:1.统筹协调医疗管理部门,打破不同医疗系统及部门间的隔阂; 2.完善工作制度,对资金核算进行有效监管;3.做好医保政策宣传及就医、报销指引工作。 【解析】 【3 题详解】 此题考核信息筛选和整合能力,主要对文章的内容和结构的综合分析能力。答题时要求明确 具体的考核的要点,找准文章的对应位置,然后结合文章内容逐个判断正误,题中 C 项,“解 决了……实际问题”理解有误,依据文意,督查只是发现问题,并非直接解决了一些实际问 题。故选 C。 【4 题详解】 此题考核信息筛选和整合能力,主要对文章的内容和结构的综合分析能力。答题时要求明确 具体的考核的要点,找准文章的对应位置,然后结合文章内容逐个判断正误,题中 C 项,“缺 乏足够重视”错误,依据文中相关内容“随着 2017 年全国异地就医住院费用直接结算制度的 实施,以及定点医疗机构覆盖范围的进一步扩大”,国家和地方其实是重视医保异地结算工作 的,问题的产生是其他困素造成的。故选 C。 【5 题详解】 此题考核探究文本中的某些问题,提出自己的见解的能力。答题时要结合文中的内容概括要 点,然后整合从不同的角度提出建议,重点注意专家、学者的观点。此题要求分析我国目前 依然存在的问题和政府还需要做哪些努力,答题时注意根据文中的“较为方便快捷的‘一卡 逦’只能在西安市内 5 家医院通用”“在不同系统和不同管理部门中通用一张卡,难度不 小”“不过,国务院督查组近期在多地走访调查时发现,部分地区仍存在不少问题,给患者 报销带来不便”“各省市负责异地联网结算的管理部门各不相同,在职能分工、层级划分、 岗位设置等方面存在差异,致使异地间工作沟通较为困难”“每个月工作量较大,且存在资 金核算管理风险”“由于对医保异地结算等相关政策的宣传力度不够,仍有大部分基层镇村 新农合参保人员不了解异地就医和结算手续”概括存在的问题,然后针对这些问题提出自己 的改进建议即可。 【点睛】新闻调查提建议、谈看法的题目一般是对文章的内容的概括,不是针对此现象信马 由缰,海阔天空,甚至提出和文章内容不相关或相悖的观点,而是对文中相关的专家的观点 的概括和总结。同时注意介绍的一些成功的案例会存在的问题,成功的地方坚持,存在的问 题要避免。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小题 最后的苍鹰 袁良才 弋江像一条猛力的鞭子,从千山万壑间打出一条百转千回的水道,一路奔泻,一路狂呼, 势不可挡,直扑扬子江口。 如今,江面上只剩下零零落落的打鱼的两头尖小船,货船、客轮几乎绝迹了,木筏、竹 筏更是不见影踪了。当年那般喧阗热闹的弋江似乎一下子衰迈了,风光不再,一如岩爷看到 的江天岩峰间的最后一只苍鹰的孤独寂寥身影,亦如风烛残年的日日浸在岁月记忆里的岩爷。 岩爷从小就在弋江的风浪里出没,江水卷挟走了他的青春和荣耀,弋江无情的把他抛弃 了,可岩爷的一生和梦境都须臾离不开弋江啊!如同那只苍鹰,再怎么飞翔,也离不开江天 与岩峰。 那一年,村上饿死了很多人,爸妈也饿死了,岩爷第一次感到从未有过的绝望和人生的 悲凉。他跳进了弋江的波涛里,他只想借江水淹没自己所有的痛苦和不幸…但他被弋江上的 筏客救起了。 打那天起,为了吃饭活命,十六岁的他当上了弋江筏客,而且成为三百里弋江上最负盛 名和传奇色彩的筏客。弋江多急流、险滩,浪高沫飞,逆流时不时还得上岸背纤,穿衣也是 白搭,所以弋江上的筏客都是赤条条一丝不挂,终点站才着衣登岸。岩爷由刚当筏客时害羞, 到后来的习以为常,不觉得有什么难为情了。几十年后,弋江上建了大坝,水运渐为陆路运 输所取代,岩爷被迫上岸,穿戴齐整倒感觉束手束脚、浑身不适了。 初当筏客那会儿,正值青春勃发时,力大无穷,激流掌舵是他,逆流背纤是他,一路水 程,不断有苍鹰在他头顶盘旋,与他为伴,为他喝彩。他在风浪中岿然屹立,游刃有余,如 同一座黢黑坚硬的岩峰,发散着夺人心魄的阳刚原始之美,薏得弋江两岸的男人对他吹胡子 瞪眼,惹得弋江两岸的大姑娘小媳妇为他如痴如狂。筏队拢岸歜乏时,总有年轻女人低头红 脸偷偷来送米送莱,偶尔上岸到酒家吃饭,但凡是女老板,只要岩爷在,一概免费岩爷活赛 弋江上的一只人人仰视嫉羡的雄鹰! 岩爷到底栽在了一个女人身上! 女人叫翠翠,老筏客的独生女儿。一次来看父亲,一下子就被岩爷的英俊模样和青春气 息迷得神魂颠倒了,岩爷走到哪翠翠就跟到哪,撵都撵不走。一天,翠翠鼓起勇气向他告了 白,岩爷毫无思想准备,一口回绝了她,不想痴情的翠翠竟跳江自尽,被筏客们救起。这事 不知怎么传到了翠翠未婚夫耳朵里,告了岩爷一个“强暴未遂”,连老筏客也救不了他,生生 坐了三年牢狱,命中一劫,无忘之灾啊! 出狱后,弋江毫不犹豫地用宽广的胸怀接纳了他。老筏客为这事抑郁作古,翠罩也出阁 随军了。从此岩爷就觉得女人是洪水猛兽,断了念想,一生不娶。 因无子嗣,倔强的岩爷到底吃上了五保。到弋江边走一走,站一站,看那奔腾不羁的江 水,望那孤独盘旋的苍鹰,是岩爷暮年每天必修的功课。谁也不知道他心里想些什么,都说 岩爷怕是得了老年痴呆症哩! 一天,村里来了几个时髦的年轻人,背着画板,说是美术学院的大学生,见到岩爷竟欢 呼起来,说岩爷的形象、气质太有沧桑感了,软磨硬缠请岩爷当人体模特,而且最好画裸体 村人大怒,骂年轻人太放肆,太不尊重长者,挥摹要替岩爷教训他们,却被岩爷制止住。幽 幽道,画就画吧。 年轻人喜极。 村人横眉瞪眼道,别欺负老人,画裸体得给钱!一千块不多吧? 年轻人傻眼,可我们是穷学生…… 分文不取!严只听岩爷一声雷吼,谁也不敢再说什么了。众目暌際之下,岩爷脱得赤条 条,神情从容坚毅,一如弋江边高高耸立的岩峰…… 美院学生们屏息凝神画着,眼里噙着泪花。 画毕,岩爷冷不丁问,这画拿去展览,翠翠能看到吗? 所有人都呆了,不知如何作答。 又过了些时日,弋江风景区管委会的头头在弋江边找到岩爷,陪着笑说,我们计划推出 一个弋江裸体背纤的观赏项目,特请岩爷当顾问和技术指导,待遇嘛,好说! 岩爷并不正视来人,冷冷地答,当年我背纤,是为了活命。你们,这是吃饱了,撑得! 岩爷撇开目光又追逐那只翱翔在江天上的孤傲的苍鹰… 6. 下列对小说相关内容和艺术特色的分析鉴赏,不正确的一项是 A. 小说以时间为线索将主人公一生的许多事情串联起来,同时从语言、心理、神态,尤其是 动作和外貌等方面对主人公进行了形象塑造。 B. 小说中有多处关于弋江险要、狂放等自然环境描写,这样的描写为人物的活动提供了空间, 也为后文情节的发展提供了更多的可能性。 C. 文中“翠翠能看到吗?” 突然发问,揭示出当年的翠翠事件成了岩爷隐藏颇深的心结, 多年反刍,岩爷内心留下了复杂的感情沉淀。 D. 岩爷对美院大学生请求的接受和对风景区管理委员会头头的拒绝,使小说于对比中揭示出 岩爷对大学生审美观的理解和对世俗的不屑。 7. 说说你对文章中划线句“可岩爷的一生和梦境都须臾离不开弋江啊”的理解。 8. 小说以“最后的苍鹰”为题,含蓄蕴藉,请简要分析。 【答案】6. A 7. ①岩爷的一生与弋江密不可分。从小在弋江边出没,青春和荣耀在弋江 流逝,年老时守望在弋江。②弋江造就了岩爷独特的阳刚原始的气质,吸引了无数女性,翠 翠的悲剧使他的人生跌宕,多年后仍无法释怀过往人事。③弋江是岩爷生命的栖息地,生活 的落点,情感的归依处。 8. ①“最后的苍鹰”可以指盘旋在弋江上空的那只老鹰,也指像苍鹰一样的孤傲的岩爷,比 喻的修辞手法使这个小说题目更加耐人寻味。②“最后”二字写出了岩爷人生喧闹过后的孤 独,“苍鹰”二字写出了人生改变之后的孤傲和与众不同,他的高远境界和人格追求令世俗 仰视。③弋江雄鹰成为岩爷的精神化身,乜成了岩爷自己的感情寄托。 【解析】 【6 题详解】 本题属于综合考查题,考查的角度较多,有内容的理解,主旨的概括,表现手法的分析等。 解答这类题目,首先要题干的选择要求,如本题“下列对小说相关内容和艺术特色的分析鉴 赏,不正确的一项”,要求选出“不正确的一项”,立足考查“内容和艺术特色”,然后浏览每 个选项,再逐一进行分析。本题中,A 项,“……尤其是动作和外貌等方面对主人公进行了形 象塑造”错误,由原文可知,小说中没有明显的动作和外貌的描写,主要是运用语言、心理、 神态描写。故选 A 项。 【7 题详解】 本题考查学生体会重要语句的丰富含意,品味精彩的语言表达艺术的能力。解答此类题目, 的 首先要明确题干的要求,如本题“说说你对文章中划线句‘可岩爷的一生和梦境都须臾离不 开弋江啊’的理解”,然后到文中找到题干中的引文,结合前后的语境分析这句话的内涵。结 合题干,“可岩爷的一生和梦境都须臾离不开弋江啊”在文章第三段,“一生和梦境须臾离 不开弋江”说明岩爷与弋江的关系之密切,即要答出主人公与弋江的关系,考生需要以岩爷 幼年、青年和老年这几个时段来回应题干中的“一生”,同时我们还需要用“思想深处”来解 读“梦境”。此题关键是要梳理岩爷一生的大事。如“岩爷从小就在弋江的风浪里出没,江水 卷挟走了他的青春和荣耀”“出狱后,弋江毫不犹豫地用宽广的胸怀接纳了他”“到弋江边 走一走,站一站,看那奔腾不羁的江水,望那孤独盘旋的苍鹰,是岩爷暮年每天必修的功 课”“神情从容坚毅,一如弋江边高高耸立的岩峰”“这画拿去展览,翠翠能看到吗”,由这 些内容可知,从年幼到青春到年老,岩爷的一生都离不开弋江,岩爷的生活与弋江相关,他 的情感也与弋江相关,弋江不但是岩爷生命的栖息地,也是他情感的归宿。考生围绕这些方 面分析作答即可。 【8 题详解】 本题考查学生体会重要语句的丰富含意,品味精彩的语言表达艺术,探讨作者的创作背景和 创作意图的能力。解答此类题目,首先要明确题干的要求,如本题“小说以‘最后的苍鹰’ 为题,含蓄蕴藉,请简要分析”,然后按照由浅入深的顺序分析标题的意蕴。好的标题一般都 有表层含意和深层含意,答题时需分层答出。此题重在深层含意,即比喻义的运用,但首先 要分析其表层意思。从文中来看,“最后的苍鹰”先是实指,如“一如岩爷看到的江天岩峰 间的最后一只苍鹰的孤独寂寥身影”“如同那只苍鹰,再怎么飞翔,也离不开江天与岩 峰”“岩爷撇开目光又追逐那只翱翔在江天上的孤傲的苍鹰”,也是喻指,如“亦如风烛残年 的日日浸在岁月记忆里的岩爷”,可见这“最后的苍鹰”可以指盘旋在弋江上空的那只老鹰, 也指像苍鹰一样的孤傲的岩爷,比喻的修辞手法使这个小说题目更加耐人寻味。此外,还需 通过“最后”解读岀岩爷的人生状态,通过“苍鹰”解读岀岩爷的性格,“最后”二字写出 了岩爷人生喧闹过后的孤独,“苍鹰”二字写出了人生改变之后的孤傲和与众不同,他的高 远境界和人格追求令世俗仰视,这最后的苍鹰既是岩爷精神的化身,也是岩爷情感的寄托, 能够答岀苍鹰和老人现实中的关联就更好了。 【点睛】解答标题作用类题目,一般从如下角度思考。首先是标题本身,点明写作对象,分 析标题本身的语言特点,多体现为使用某种修辞手法的标题;分析标题本身的意境特点。然 后分析情节结构方面,统领全篇,概括主要故事情节,是文章的线索,或串起文章的哪些情 节,或见证记录了什么事件的发展变化,或写了什么与这个物象有关的经历。接着是内容主 旨方面,作者借标题表达某种态度,标题是文中主人公某种精神品质的载体,标题比喻或象 征某种形象,标题揭示了某种精神或哲理,突出了某种主旨,升华了主题。人物塑造方面, 突出人物的形象或性格。最后是表达效果方面,设置悬念,激发阅读兴趣,渲染营造了某种 氛围,标题与文中某个内容相呼应,或与文中什么内容形成对比。 二、古代诗文阅读(34 分) (一)文言文阅读(本题共 4 小题,19 分) 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下面小题。 郑穆字闳中,福州候官人。性醇谨好学,读书至忘栉沐,进退容止必以礼。门人千数, 与陈襄、陈烈、周希孟友,号“四先生”。举进士,四冠乡书,遂登第,为寿安主簿。召为国 子监直讲,除编校集贤院书籍。岁满,为馆阁校勘,积官太常博士。乞纳一秩,先南郊追封 考妣,从之。改集贤校理,求外补,通判汾州。 熙宁三年,召为岐王侍讲。嘉王出阁,改诸王侍讲。府僚阙员,御史陈襄请择人,神宗 曰:“如郑穆德行,乃宜左右王者。”凡居馆阁三十年,而在王邸一纪,非公事不及执政之 门。讲说有法,可为劝戒者,必反复擿诵,岐、嘉二王咸敬礼焉。 元丰三年,出知越州,加朝散大夫。先是,鉴湖旱干,民因田其中,延袤百里,官籍而 税之。既而连年水溢,民逋官租积万缗,穆奏免之。未满告老,管勾杭州洞霄宫。 元祐初,召拜国子祭酒。每讲益,无问寒暑,虽童子必朝服延接,以礼送迎。诸生皆尊 其经术,服其教训。故人张景晟者死,遗白金五百两,托其孤,穆曰:“恤孤,吾事也,金 于何有?”反金而收其子,长之。三年,扬王、荆王请为侍讲,罢祭酒,除直集贤院,复入 王府。荆王薨,为扬王翊善。太学生乞为师复除祭酒兼徐王翊善四年拜给事中兼祭酒五年除 宝文阁特制仍祭酒。 六年,请老,提举洞霄宫。敕过门下,给事中范祖禹言:“穆虽年出七十,精力尚强。 古者大夫七十而致仕,有不得谢,则赐之几杖。祭酒居师资之地,正宜处老成,愿毋轻听其 去。”不报。太学之士数千人,以状诣司业,又诣宰相请留,亦不从。于是公卿大夫各为诗 赠其行。空学出祖汴东门外,都人观者如堵,叹未尝见。明年卒,年七十五。 (选自《宋史·卷三百四十七·列传第一百六》,有删改) 9. 下列对文中画波浪线部分的断句,正确的一项是 A. 太学生乞为师/复除祭酒兼徐王/翊善四年/拜给事中兼祭酒/五年/除宝文阁待制/仍 祭酒/ B. 太学生乞为师/复除祭酒/兼徐王翊善/四年/拜给事中兼祭酒/五年/除宝文阁待制/ 仍祭酒/ C. 太学生乞为师/复除祭酒兼徐王/翊善四年/拜给事中/兼祭酒五年/除宝文阁待制/仍 祭酒/ D. 太学生乞为师/复除祭酒/兼徐王翊善/四年/拜给事中/兼祭酒五年/除宝文阁待制/ 仍祭酒/ 10. 下列对文中加点词语的相关内容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 A.出阁,皇子出就藩封。古时也指内阁官员出任外职。还有古时也称公主出嫁为“出阁”,后 以“出阁”泛指女子出嫁。 B. 薨,古代称诸侯之死。后世有封爵的大官之死也称薨。 C. 致仕,古代官员奉命退休。致仕的年龄必须为七十岁,有疾患则提前。古人还常用致事、 致政、休致等名称。 D. 祖,出行前祭祀路神。从周朝的时候起,上至君王,下至平民,出门都要祭祀路神,意思 是求路神保佑自己一路平安。 11. 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概括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 郑穆好学不辍,才华出众。他读书废寝忘食,声名远播,门人众多,曾经四次获得乡试第 一名。 B. 郑穆深得皇上器重,多次担任要职。他多次担任国子监祭酒,皇上亲自选定他给皇子们做 侍讲。 C. 郑穆为官爱民,不交结攀附权贵。他任职越州期间,减免百姓赋税;任京官时从不奔走权 门。 D. 郑穆为师尽责,为人重义。他教学尽心尽力,深得皇子们的敬爱;朋友托付的大事,他也 慨然担当。 12. 把文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1)先是,鉴湖旱干,民因田其中,延袤百里,官籍而税之 (2)“恤孤,吾事也,金于何有?”反金而收其子,长之。 【答案】9. B 10. C 11. A 12. (1)在此之前,鉴湖干旱,百姓于是在湖中种田,绵延上百里,官府登记对此收税。 (2)“抚恤孤儿,是我分内的事,银子对我来说有什么呢?”把银子返还给友人但是收养他的 儿子,并抚养他长大。 【解析】 【9 题详解】 本题考查学生文言断句的能力。解答此类题目,应先把句子代入原文,结合语境理解句子的 大概意思,然后要注意一些常见的句尾、句首标志性的词语,句子结构的对称,文中词语充 当的成分,句子成分的省略,叙事内容的变化等。 本题中,“太学生乞为师/复除祭酒/兼徐王翊善/四年/拜给事中兼祭酒/五年/除宝文 阁待制/仍祭酒/,意思 “太学生请他做老师,他又任祭酒,兼任徐王翊善。四年,郑穆 任给事中,兼祭酒一职。五年,郑穆升任宝文阁待制,仍旧兼任祭酒之职”。“翊善”是官职 名,“翊善”意思是“辅翼人之善行”,这里指辅翼“徐王”因此,“徐王翊善”不能断开, 排除 AC 项; “五年”是时间状语,应单独断开,排除 D 项。 故选 B。 【10 题详解】 本题考查理解古代文化常识的能力,文化常识的考核主要集中在古代的一些称谓、官职的变 迁、建筑的名称、年号、谥号、庙号、一些文书的名称、官场的一些礼节、朝廷的一些机构、 典章制度、行政区划、还有一些避讳的说法等。平时注意积累,尤其是课本的注释的相关内 容,答题时还要注意集合语境的含义作答。 本题 C 项,“奉命退休”错。致仕是古代官员正常退休。一般是自己主动请辞,皇上挽留, 如此反复几次,以显示君臣情意。 故选 C。 【11 题详解】 此题考查筛选和整合文中的信息的能力。这类题目常涉及人物行为举止、人物主张、人物情 感、人物思想道德、人物性格、人物志向、人物才智、选文的综合性八类信息的筛选,做题 时要在原文中找准区间,把准对象,体情察意,切忌张冠李戴,忌断章取义,无中生有。 本题 A 项,“曾经四次获得乡试第一名”错,是“乡试考了四个第一”。 故选 A。 【12 题详解】 此题考查学生翻译文言文的能力。翻译句子,第一:理解文句大意,将所要翻译的句子放入 原文中,前贯后连,把握大意;第二:确定考查重点,命题者在命题时从文段中选择的句子 往往含有某些文言知识点,如词类活用、特殊句式、重点实虚词等,要通过审题抓住命题意 图,确定考查点;第三:连缀词义成句,直译求“字字落实”(留、删、换),意译求“文从 是 字顺”(调、补、变);第四:认真审读检查,书写规范清楚。在确定文言句子中的语法现象 全部落实到位后,做到书写规范清晰。本题(1)中,“先是”,“是先”的倒装,此之前; “田”,名次用作动词,种田;“延袤”,绵延;“籍”,登记“税”,名次用作动词,收税。 (2)中,“恤”,抚恤;“恤孤,吾事也”,判断句;“金于何有”,宾语前置。“反”,返还; “收”,收养;“长”,使动用法,使他长大。 【点睛】参考译文: 郑穆字闳中,是福州候官人。性情醇厚严谨好学,读书读到忘记梳头洗面,进退时仪容 举止一定遵循礼仪。门人以千计,和陈襄、陈烈、周希孟交友,号称“四先生”。他考取进士, 乡试考了四个第一,随即考中进士及第,任寿安主簿。郑穆被召为国子监直讲,任职编校集 贤院书籍。满一年,任馆阁校勘,累积官衔至太常博士。他请求朝廷给他提高一个官阶,这 样就可以提前在南郊追封自己死去的父母,朝廷听从了他的请求。改任集贤校理,他清求到 外地补官,做了汾州通判。 熙宁三年,郑穆被征召做岐王侍讲。嘉王出就封国后,改任诸王侍讲。府僚缺人,御史 陈襄请求选择人,神宗说:“像郑穆的品德操守,才适合辅佐王室。”郑穆共在馆阁三十年, 在王府十二年,没有公事不登主持政事人的门,讲话有法度,可以作为劝诫的,一定反复摘 引典籍陈说,岐、嘉二王都尊敬礼待他。 元丰三年,郑穆出京任越州知州,加封朝散大夫。在此之前,鉴湖干旱,百姓因而在湖 中种田,绵延百里,官府登记收税。不久连年水涨,百姓拖欠官方的租税累积达到万缗,郑 穆奏请免去这些。郑穆任期未满便告老还乡,负责掌管杭州洞霄宫。 元祐初年,郑穆被征召任命为国子祭酒。他每次讲课,不管寒暑,即使是儿童也一定穿 着朝服在廷署接待,按礼节送出、迎接。学生们都尊崇他的经术,佩服他的教育训导。故友 叫张景晟的去世时,给他五百两银子,把儿子托付给他,郑穆说:“抚恤孤儿,是我分内的 事,银子对我来说有什么呢?”把银子返还给友人但是收养他的儿子,并抚养他长大。三年, 扬王、荆王请他担任侍讲,他罢离祭酒一职,任职集贤院,又进入王府。荆王去世,他担任 扬王的翊善。太学生请他做老师,他又任祭酒,兼任徐王翊善。四年,郑穆任给事中,兼祭 酒一职。五年,郑穆升任宝文阁待制,仍旧兼任祭酒之职。 六年,郑穆请求退休,让自己管理洞霄宫。敕书送达门下省,给事中范祖禹上奏说:“郑 穆虽然年龄超过七十,但精力尚还旺盛。古代大夫七十退休,有不能辞谢的,就赐给他几案 拐杖。祭酒处于老师的地位,正应该用年高而有德的人,希望不要轻易地听任他离开。”皇 帝没有回复。太学生几千人把挽留郑穆的请求报告给司业,又报告给宰相,都没有被采纳。 于是公卿大夫各自作诗为他送行,太学生空校出汴京东门为郑穆祭祀路神祈福,京城观看的 人像一堵墙一样,感叹不曾见过这样的场面。第二年郑穆去世,享年七十五岁。 (二)古代诗歌阅读(本题共 2 小题,9 分) 阅读下面这首宋词,完成下面小题。 蝶恋花 陆游 陌上箫声寒食近。雨过园林,花气浮芳润。千里斜阳钟欲暝。凭高望断南楼信。 海角天涯行略尽。三十年间,无处无遗恨。天若有情终欲问。忍教霜点相思鬓。 13. 下列对这首词的赏析,不恰当的一项是( ) A. 第二句中的“浮”字富有动感,写出了花香在雨后湿润的空气中飘浮,沁人心脾。 B. 上片最后一句为虚写,是词人想象思念之人登高极目远望、苦盼自己音信的情景。 C. 下片中,作者四处漂泊,历三十年之久,而处处有遗恨,更能表明其失意情状。 D. 词的上片主要写景,于景中蕴含怀远之意;下片主要抒怀,感慨自己身世沉浮。 14. 请简要赏析下片“天若有情终欲问。忍教霜点相思鬓”两句。 【答案】13. B 14. 词人设想:如果上天有情,我一定追问它,怎么忍心让我双鬓白发丛 生呢。词人借诘问上天,强调了自己白发之多、相思之苦、命运之艰,进一步深化了沉痛悲 郁的情感,将感情推向高潮,有一唱三叹、缠绵不尽的抒情效果。 【解析】 【13 题详解】 本题属于综合考查学生赏析诗歌的能力,考查学生对诗句的理解能力、技巧以及情感的把握 能力,各选项内容涉及了对诗歌的手法、形象、主题的鉴赏。解答此类题目,首先要审题, 即明确题干的要求,然后要注意了解诗歌的创作背景,逐句翻译诗句,接着把握诗歌的意象, 分析诗歌营造了什么样的意境,领悟作者表达了怎么样的思想情感,思考诗歌中运用了哪些 表现手法,再对照选项一一确认,得出答案。 本题 B 项,“虚写”及具体理解不准确,“凭高望断南楼信”意思是:我站在高处,望眼欲 穿,渴盼南楼音信。应为词人登高极目远望,苦盼思念之人的音信,属于实写。 故选 B。 【14 题详解】 此题考查鉴赏诗歌句子的能力。炼句是诗歌鉴赏的高频考点,所炼之句往往是在该诗中最富 有表现力的句子。答题时,先要释句,然后指明手法,最后分析表达效果;分析表达效果时 要将句子放回到诗中,体会其表情达意上的妙处。 “天若有情终欲问。忍教霜点相思鬓”意思是:上天啊,你若有情,我想问问你。怎忍心让 我相思不尽,黑发根根变白如霜,点染我的双鬓。词人内心因岁月流逝、志向难申、思念亲 人而痛苦难耐,将上天想象为有情之人,抬头诘问苍天,为何让自己白发丛生、命途多舛, 更好地表达了作者内心的苦痛。 【点睛】赏析诗歌句子鉴赏口诀: 一.看类型。 从诗歌内容的角度来看,古典诗歌的考查基本类型有以下几类。①送别类。②怀古类。③思 乡怀人类。表达对家乡或亲人思念为主。④战争或边塞类。⑤闲适类。⑥借景抒情类。⑦托 物言志类。⑧爱情类。⑨民生类。 以上九种类弄,只要学生掌握住基本的阅读水平,在认真 阅读原诗二至三遍后,基本可以定住类型。 二.定感情。 意象找到之后,全诗感情自然显现。能够表现诗歌感情-色彩的词语有:愉悦、欢快、激愤、 沉痛、悲愤、哀伤、悲凉、赞美、仰慕、惜别、依恋、豪迈、闲适、恬淡、迷恋、热爱、忧 愁、寂寞、伤感、孤独、烦闷、坚守节操、忧国忧民等。 三.定主旨。 即确定诗歌所表现的思想内容,这是诗歌创作的核心,同时也是诗歌鉴赏的核心。诗歌的思 想内容不外乎以下几个方面:热爱祖国大好河山、忧国忧民、怀古伤今、反对战争、追求和 平、蔑视权贵、愤世嫉俗、怀才不遇、寄情山水、归隐田园、登高览胜、惜春悲秋、忆友怀 旧、思乡念亲、相知相亲、别恨离愁等。 四.找意象(典故)。 诗歌鉴赏的重点从某种意义上说就是正确把握诗歌所描写的意象,即诗歌中所描写的形象(人、 物、景、事)。而古代诗歌当中许多的意象都是有它们各自的喻意的。虽然这种意象的喻意在 不同的意境当中有可能有不同,但多数情况之下却是有其共通之处的 五.找技巧。 一首诗歌写的好坏,与它所采用的表达技巧有着密不可分的关系,而表达技巧又要从表达方 式、修辞手法,表现手法等三个方面去分析。 六.品风格。 “风格”是指由于作者的生活经历、艺术素养等造成的不同的创作特色。如李白之诗清新飘 逸,杜甫之诗沉郁顿挫,陶渊明之诗冲淡平和,王维之诗诗中有画,韩愈的诗深奥险怪,白 居易的诗通俗鲜明。再如,按词论家说,苏轼、辛弃疾之词豪迈奔放,柳永、李清照之词婉 约含蓄。 (三)名篇名句默写(本题共 1 小题,6 分) 15.补写出下列句子中的空缺部分。 (1)《念奴娇·赤壁怀古》中,表现词人凭吊英雄人物,抒发自己壮志难酬的苦闷心情,只 好以一杯清酒祭月的诗句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儒道两家都曾用行路形象论述积累的重要性。《老子》说“九层之台,起于累土;千里 之行,始于足下。”荀子在《劝学》中则说“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3)白居易《琵琶行》中,运用侧面烘托手法展现琵琶女技艺高超、美丽出众的诗句是 _____,________。 (4)孟子在《生于忧患,死于安乐》中指出艰苦磨练益处的句子是____________, ________。 (5)《曹刿论战》中,针对国君将衣食与百姓共享的做法,曹刿的评价是 “______,_______”。 (6)陶渊明在《桃花源记》中,描写桃花源人幸福生活的精神面貌的句子是______,____。 【答案】 (1). 人生如梦 (2). 一尊还酹江月 (3). 故不积跬步 (4). 无以至千 里 (5). 曲罢曾教善才服 (6). 妆成每被秋娘妒 (7). 所以动心忍性 (8). 曾益 其所不能 (9). 小惠未徧 (10). 民弗从也 (11). 黄发垂髫 (12). 并怡然自乐 【解析】 【详解】此题考查考生对诗文的背诵、理解、默写能力。考查情境默写这种类型,要求考生 平时既要注意记忆、积累,同时在此基础上加以理解、应用和赏析。情境默写成为近几年高 考默写的一种新方式,考生要注意在平时背诵文章时注意理解文章的大意。注意字形复杂字, 要 在 平 时 默 写 时 反 复 写 。 注 意 重 点 字 词 的 写 法 , 如 “尊”“酹”“跬”“至”“妆”“曾”“徧”“髫”等字,默写时要写准确。 三、语言文字运用(本题共 7 小题,共 23 分) 阅读下面文字,完成小题。 对于那个时代,那些文人来说,兴之所至,在驿站的墙上涂抹几句诗,是很平常的事, ( )。当文人在粉墙上________,驿站的主人便在一旁给他捧着砚池,围观的人群中 则不时发出啧啧的赞叹,文士酣畅淋漓地________,然后飘然远去,他自己并不能把这放在 心上。那“发表”在墙壁上的诗,自有过往的文人墨客去________。他们背着手吟读一回, 觉得不怎么样,又背着手踱去,在转身之间,已就淡忘得差不多了。偶尔见到几句精彩的, 便要伫立许久,品味再三,________般怡然陶醉,日后又少不得在文友中传扬开去。 过了些日子,那字迹经过风吹雨打,剥落得不成样子了,店主便用泥灰粉刷一遍,清清 白白的,好让后来的人再用诗句涂抹。主人照例给他在一旁捧着砚池,很欣赏的样子。就这 样到底有多少诗“发表”在驿站的墙壁上,谁也恐怕没有统计过。 16. 下列在文中括号里补写的句子,最恰当的一项是 A. 驿站的主人不会认为这有污站容,围观者不觉得有出风头之嫌,写诗的人也更不会大惊小 怪。 B. 围观者不会大惊小怪,驿站的主人不会认为这有污站容,写诗的人也更不觉得有出风头之 嫌。 C. 驿站的主人不会认为这有污站容,写诗的人也不觉得有出风头之嫌,围观者更不会大惊小 怪。 D. 写诗的人不会认为这有污站容,驿站的主人不觉得有出风头之嫌,围观者更不会大惊小怪。 17. 依次填入文章横线上的成语,全部恰当的一项是 A. 笔走龙蛇 一挥而就 评头论足 醍醐灌顶 B. 春蚓秋蛇 一挥而就 指手画脚 振聋发聩 C. 笔走龙蛇 一蹴而就 评头论足 振聋发聩 D. 春蚓秋蛇 一蹴而就 指手画脚 醍醐灌顶 18. 文中划横线的部分有语病,下列修改恰当的一项是 A. 到底有多少诗就这样“发表”在驿站的墙壁上,谁也没有恐怕统计过。 B. 有多少诗就这样“发表”在驿站的到底墙壁上,恐怕也没有谁统计过。 C. 就这样到底有多少诗“发表”在驿站的墙壁上,谁也恐怕没有统计过。 D. 到底有多少诗就这样“发表”在驿站的墙壁上,恐怕谁也没有统计过。 【答案】16. C 17. A 18. D 【解析】 【16 题详解】 本题考查简明、连贯、得体的能力。填写衔接句主要从陈述对象的一致、虚词的运用、句式 选用、情感基调、前后的逻辑顺序和音韵和谐的角度选择。本题属于选填衔接句, 文人在驿站写诗,根据后面的“驿站的之人便在一旁给他捧着砚池”可知,最先反应的应该 是驿站的主人,然后是文人自己,最后是围观者,排除 BD。另外每种人的反应也应该对应好, “不会认为这有污站容”的应该是“驿站的主人”,“不觉得有出风头之嫌”的应该是“写诗 的人”,“不会大惊小怪”的应该是“围观者”,排除 A。 故选 C。 【17 题详解】 本题考查正确使用词语(包括熟语)的能力。解答此类题目,首先要明确题干的要求,即选 出“正确”或“不正确”的一项,然后把握成语的意思,再结合语境辨析正误。本题中, 第一空:“笔走龙蛇”指笔一挥动就呈现出龙蛇舞动的神态,形容书法生动而有气势、风格 洒脱,也指书法速度很快,笔势雄健活泼。“春蚓秋蛇”比喻字写得不好,弯弯曲曲,像蚯 蚓和蛇爬行的痕迹,是贬义词。根据“发出啧啧的赞叹”可知,应是褒扬的态度,故选“笔 走龙蛇”,排除 BD。 第二空:“一挥而就”形容才思敏捷,一动笔就写成。多指写字、写文章、画画速度快。“一 蹴而就”比喻事情轻而易举,一下子就成功。对象是“写字”,选“一挥而就”,排除 C。 第三空:“评头论足”原指轻浮地议论妇女的容貌。今泛指对人对事说长道短,多方挑剔。“指 手画脚”形容轻率地指点、批评,贬义词。也形容说话时兼用手势示意,中性词。二者在此 无区别。 第四空:“醍醐灌顶”佛教指灌输智慧,使人彻底醒悟,比喻听了精辟高明的意见,受到很 大启发。“振聋发聩”发出很大的响声使耳聋的人也能听见,用来比喻用语言文字唤醒糊涂 麻木的人。语境是看到精彩语句,自己受到很大启发,选“醍醐灌顶”。 故选 A。 【18 题详解】 此题考核辨析并修改病句的能力。注意明确病句的类型,以及典型的错例,答题时从结构和内 容的角度分析句子,对照错例,找到错误。本题, 划线句有两处语病:第一处,“到底”是修饰“有”的,应该放在“有”前,排除 A;第二处, “谁也恐怕没有”应改为“恐怕谁也没有”,排除 BC。 故选 D。 19.下列各项中加点字意义完全不同的一项是 A. 及长,不省所怙 吾往河阳省坟墓 北平陈子灿省兄河南 B 族庖月更刀 每至于族 族秦者秦也,非天下也 C. 每薄暮下管键 与饮食之气相薄 但以刘日薄西山,气息奄奄 . D. 何可胜道也哉 倒影水中,亦占一山之胜 旧时栏楯亦遂增胜 【答案】B 【解析】 【详解】此题考查考生理解常见文言实词在文中的含义的能力。答题时最重要的方法是要把 实词放回到原文中理解,通则对,不通则错。其他方法有分析形旁推求字义、从字音相同推 测通假字、通过语法特征推断词性、用互文见义对照解释前后词、用成语比较推导词义等。 本题, A 项,等到长大,不知道所依靠的父亲,省:知道;我到河阳凭吊祖坟,省:探望,凭吊;北 平陈子灿到河南去看望他的哥哥,省:看望,探望。 B 项,技术一般的厨师每月就得更换一把刀,族:众,指一般的;每当碰到(筋骨)交错聚结的 地方,族:指筋骨交错聚结处;灭掉秦国的正是秦国,不是天下人,族:灭族。意思完全不 同。 C 项,每到傍晚便落了锁,薄:迫近;同食物的气味混在一起,薄:迫;只是因为祖母刘氏寿 命即将终了,气息微弱,薄:迫近。 D 项,哪能说得完呢?胜:尽;山的倒影映在水中,也是一处名山胜景,胜:优美;往日的栏 杆,也增加了新的光彩,胜:优美。 故选 B。 20.下列各项中句式类型全不相同的一项是 A. 技经肯綮之未尝 麾下壮士骑从者八百余人 身死国灭为天下笑 B. 非战之罪也 惟兄嫂是依 庖丁,解牛者也 C. 风乎舞雩 士大夫传之,以为口实 子孙视之不甚惜,举以予人 D. 加之以师旅 故画竹必先得成竹于胸中 每汲用,皆以杏仁澄之 【答案】A 【解析】 【详解】此题考查把握文言句式的能力。掌握有别于现代汉语的常见文言句式,是文言文阅 读所必需的能力。高中阶段主要掌握判断句、被动句、倒装(变式)句、省略句。在平时学习 和复习中要注意积累典型例子,总结并掌握各种特殊文言句式的特点。本题中, A 项,都不曾用刀去碰过脉络相连、筋骨聚结的地方,宾语前置;部下骑马跟在后面的壮士有 八百多人,定语后置;自己被杀,国家败亡,被天下耻笑,被动句。句式完全不同。 B 项,不是作战的过错,判断句;只有依靠兄嫂抚养,宾语前置;有个名叫丁的厨师,是解剖 牛的,判断句。 C 项,在舞雩台上吹吹风,状语后置;文人传道着他的话,将它作为话柄,省略句;把它们全 送给别人,省略句。 D 项,把侵略的军队加在这千乘国家上,状语后置; 画竹必定要心里先有完整的竹子形象, 状语后置;每逢要汲用江水时,都需用杏仁来澄清,非特殊句式。 故选 A。 21.下列各项中加点字活用类型全不相同的一项是 A. 野蜂巢其间 风乎舞雩 而从者多艰其晨昏之往来 夺其物,故仇我 B. 先大母婢也,乳二世 初不自贵重 李牧连却之 良庖岁更刀 C. 予我千金,吾生若 函梁君臣之首 逸豫可以亡身 燕赵之收藏 D. 日削月割,以趋于亡 岸土赤而壁立 不冠不袜,以蓝手巾裹头 见方山子从两骑 【答案】B 【解析】 【详解】此题考查把握实词词类活用的能力。词类活用包括名词用作动词,形容词用作动词, 形容词用作名词,名词作状语,使动和意动等。需要放入句中看前后是否符合句意。本题中, A 项,而野蜂的巢就筑在其间,巢,名词用作动词,筑巢;在舞雩台上吹吹风,风,名词用作 动词,吹风;而随从的人大多把早晚往返当作苦事,艰,形容词意动用法,以……为艰;抢 夺他们的物品,所以(他们)都仇视我,仇,名词意动用法,以……为仇。 B 项,是伺候我死去的祖母的仆人,在我家做过两代人的乳母,乳,名词用作动词,做乳母, 喂养;开始并不看重自己的画,贵重,形容词意动用法,以……为贵重;李牧接连打退秦国 的进攻,却,使动用法,使……退却;技术好的厨师每年更换一把刀,岁,名词作状语,每 年。活用类型全不相同。 C 项,给我一千两银子,我让你们活命,生,使动用法,使……活;用小木匣装着梁国君臣的 头,函,名词用作动词,用匣子装着;贪图安逸享乐可丧失性命,亡,使动用法,使……灭 亡;燕国赵国收藏的奇珍,收藏,动词用作名词,收藏的奇珍。选项加点词活用现象不相同。 D 项,天天割地,月月割地,以至于走向灭亡,日,名词作状语,每天; 岸上红色的土,像 墙一样的直立着,岸壁,名词作状语,像墙一样;不戴帽不穿袜,用一块蓝手巾裹着头,冠, 名词作动词,戴帽子;见到方山子带着两名骑马的随从,从,使动用法,带着。选项加点词 活用现象相同。 故选 B。 22.解释下列加点词语 (1)项王军壁垓下 (2)故尝与过宋将军 (3)暴秦之欲无厌 (4)至丹以荆卿为计,始速祸焉 (5)教吾子与汝子,幸其成 (6)染此者十不一二,或随有瘳 (7)今日罹此果报 (8)字而幼孩,遂而鸡豚 (9)夫子何哂由也 (10)一旦运穷福艾,颠沛生于不测 【答案】(1)壁(设营驻守)(2)过(拜访)(3)厌(满足)(4)速(招致)(5)幸(希望) (6)瘳(病愈)(7)罹(遭到)(8)字(养育)(9)哂(笑)(10)艾(停止) 【解析】 【详解】此题考查考生理解常见文言实词在文中的含义的能力。答题时最重要的方法是要把 实词放回到原文中理解,通则对,不通则错。其他方法有分析形旁推求字义、从字音相同推 测通假字、通过语法特征推断词性、用互文见义对照解释前后词、用成语比较推导词义等。 本题, (1)句意 :项王军队在垓下筑起营垒。壁:设营驻守。 (2)句意 :因此陈子灿曾经与他一同拜访过宋将军。过:拜访。 (3)句意为:强暴的秦国的欲望永远不会满足。厌:满足。 (4)句意为:等到燕太子丹用派遣荆轲刺杀秦王作对付秦国的计策,这才招致了灭亡的祸患。 速:招致。 (5)句意为:教养我的儿子和你的儿子,希望他们成才。幸:希望。 (6)句意为:染上这种病症的十个当中没有一两个,有的即使染上了,随即也就好了。瘳: 病愈。 (7)句意为:今日遭到这样的果报。罹:遭到。 (8)句意为:养育好你们的小孩,喂养好你们的鸡和猪。字:养育。 (9)句意为:您为什么笑仲由呢?哂:笑。 (10)句意为:一旦他们的好运到头福气停止,灾难降于不测之时。艾:停止。 为 为 四、写作(60 分) 23.阅读下面材料,根据要求写作。 在施耐德电气中国研发中心,其负责人高深认为,培养创新研发的“管理秘诀”是“闭 眼”和“闭嘴”。“闭眼”的原因在于,每个人都有自己的认知盲区,对于自己未知的创新领 域,要能容忍不同的意见,甚至失败的风险,不要轻易干扰专业人员的选择。“闭嘴”是指 对创新提出意见时要谨慎,这些都是为了避免扼杀好的想法。 对于上述这种管理方法,联系现实生活,你有怎样的思考?请自拟标题,自选角度,写一篇 不少于 800 字的文章。 【答案】【例文】 容忍不同意见,营造创新环境 古语有云:“小不忍则乱大谋。”当然,这里的容忍是胸中有丘壑有城府的意思。"容忍 " 对于一种创新而言,是一种至关重要的品性。不同于上面的"容忍”, 这种容忍是一种海纳 百川的包容,是接纳不同意见的宽广胸怀,是谨慎对待创新见解,避免扼杀创新想法的必要 条件。 林语堂先生在其著作《吾国与吾民》中曾言:“‘容忍'是中国文化的最大品性,也将成 为现代世界文化的最大品性。”正如施耐德电气中国研发中心的管理模式一样,创新需要容 忍不同意见。 容忍不同意见,才能有文化创新。水本无华,相荡乃成涟漪;木本无火,相撞乃现火花。 我悠悠华夏拥有上下五千年的历史,在不同的历史阶段都有其独特的文化印记。不可谓不是 百花齐放,朵朵奇葩。我们中华文化经久不衰,历久弥新的一个重要原因便在于它的包容性。 它不仅包容了自身不同历史阶段所产生的文化以及不同民族之间的文化,更是兼收并蓄了许 多外来文化。唐太宗设鸿胪寺接待外国使臣,鼓励外国人来华经商,定居甚至为官。试想在 当时的长安,多元文化所碰撞而激射出的火花,那是何等耀眼!这是因为盛唐敢于容忍,敢 于包容,不同意见交汇碰撞,不同文化才能绚烂多姿。 容忍不同意见,才能实现科学创新。卢梭曾说过:“层次不齐,是幸福的根源。” 我国 著名物理学家,力学之父钱伟长用五十天时间完成论文《弹性板壳的内禀理论》,发表于世界 导弹之父冯·卡门 60 岁祝寿文集内,一度遭到质疑,爱因斯坦却对其高度赞赏,说钱伟长将 他一辈子没有搞明白的相对论某方面的问题解决了。作为物理学大家,爱因斯坦以广阔胸怀 迎接居上之后来者,以容忍之心,接纳不同意见,才有了物理学的创新与进步。 容忍不同意见,才能让企业发展壮大。根据 Gartner2017 年全球公有云 IaaS 市场份额报 告,全球前三甲已无悬念:AWS、微软与阿里云。在竞争激烈的以公有云为代表的下一代全球 企业 IT 市场,终于不再是 IOE 一统江山的局面,阿里云把一抺中国红带入了全球视野。云梯 1 和云梯 2 都是当时阿里集团处理海量数据存储与计算的系统,二者竞争在阿里内部其实非常 普遍,技术团队内部的争论非常厉害,甚至当着马云的面也不掩饰。马云对此没有任何权威 压制,而是容忍不同意见,鼓励团队创新,并进行优胜劣汰,才打造了世界前三甲的“阿里 云计算”。 社会的发展,科学技术的进步,国家的富强,企业的发展,都需要创新,而创新需要容 忍不同的意见,需要聆听不同的声音。 【解析】 【详解】此题通过材料考查学生的分析、整合、写作能力。材料作文一方面要求学生整体感 知材料,从材料中提炼出主旨;另一方面要求学生根据主旨,自选角度进行写作,切不可偏 题。对于名言警句、诗句、歌词等材料,审题时要善于全面准确,提炼观点的原则有两个, 一是要做到准确,并力求新颖,离材料中心最近的是最佳观点;二是力争所选观点要有话可 说、有例可证、有理可议。 【审题】材料重点讲述了施耐德电气中国研发中心负责人高深对管理的看法,“闭眼”和“闭 嘴”是管理公司的两大法宝,“闭眼”是指每个人都有自己的短处,有自己认知的盲区,因 此对于自己未知的创新领域,要学会“闭眼,即要能容忍不同的意见,不要轻易干扰专业人 员的选择,培育公司创新沃土。“闭嘴”是管理者不能盲目提出自己的意见,要对创新意见 进行包容,避免扼杀好的想法。因此,材料的核心是容忍不同的意见,谨慎对创新意见提建 议,让公司不断创新,更好进步。 【立意】听取不同意见,才能营造良好创新环境;创新需要容忍不同意见;包容不同,实现 创新。 【结构】以“小不忍则乱大谋”开端,说明此“容忍”与彼“容忍”的不同——这种容忍是 一种海纳百川的包容,是接纳不同意见的宽广胸怀,是谨慎对待创新见解,避免扼杀创新想 法的必要条件。文章主体采用并列式结构:容忍不同意见,才能有文化创新;容忍不同意见, 才能实现科学创新;容忍不同意见,才能让企业发展壮大。运用古今中外事例,引用相关名 言作为佐证,既增强了文章的说服力,又靓丽了文章语言。 【素材】魏征与唐太宗 有一次,唐太宗问魏征说:“历史上的人君,为什么有的人明智,有的人昏庸?” 魏征说:“多听听各方面的意见,就明智;只听单方面的话,就昏庸(文言是‘兼听则明, 偏听则暗’)。”他还举了历史上尧、舜和秦二世、梁武帝、隋炀帝等例子,说:“治理天下 的人君如果能够采纳下面的意见,那末下情就能上达,他的亲信要想蒙蔽也蒙蔽不了。” 唐太宗连连点头说:“你说得多好啊!” 又有一天,唐太宗读完隋炀帝的文集,跟左右大臣说:“我看隋炀帝这个人,学问渊博,也 懂得尧、舜好,桀、纣不好,为什么干出事来这么荒唐?” 魏征接口说:“一个皇帝光靠聪明渊博不行,还应该虚心倾听臣子的意见。隋炀帝自以为才 高,骄傲自信,说的是尧舜的话,干的是桀纣的事,到后来糊里糊涂,就自取灭亡了。” 2.《邹忌讽齐王纳谏》 3.毛主席的农村包围城市理论;游击战略。 4.袁隆平“杂交水稻”理论 名言: 三人行,必有我师焉。择其善者而从之,其不善者而改之。——孔子 兼听则明,偏听则暗——《新唐书·魏征传》 将拒谏则英雄散,策不从则谋士叛——黄石公 学会倾听是你人生的必修课;学会倾听你才能去伪存真;学会倾听你能给人留下虚怀若谷的 印象;学会倾听,有益的知识将盛满你的智慧储藏室。——佚名 要做一个善于辞令的人,只有一种办法,就是学会听人家说话。——莫里斯 我们不能一有成绩,就象皮球一样,别人拍不得,轻轻一拍,就跳得老高。成绩越大,越要 谦虚谨慎。 ——王进喜 一分钟一秒种自满,在这一分一秒间就停止了自己吸收的生命和排泄的生命。只有接受批评 才能排泄精神的一切渣滓。只有吸收他人的意见才能添加精神上新的滋养品。——徐特立 能虚心接受人家的意见,能虚心去请教他人,才能集思广益。——松下幸之助

资料: 29.3万

进入主页

人气:

10000+的老师在这里下载备课资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