浙江省七彩阳光新高考联盟2020届高三生物上学期期中试卷(附解析Word版)
加入VIP免费下载

浙江省七彩阳光新高考联盟2020届高三生物上学期期中试卷(附解析Word版)

ID:435321

大小:524.22 KB

页数:32页

时间:2020-12-23

加入VIP免费下载
温馨提示:
1. 部分包含数学公式或PPT动画的文件,查看预览时可能会显示错乱或异常,文件下载后无此问题,请放心下载。
2. 本文档由用户上传,版权归属用户,天天资源网负责整理代发布。如果您对本文档版权有争议请及时联系客服。
3. 下载前请仔细阅读文档内容,确认文档内容符合您的需求后进行下载,若出现内容与标题不符可向本站投诉处理。
4. 下载文档时可能由于网络波动等原因无法下载或下载错误,付费完成后未能成功下载的用户请联系客服处理。
网站客服:403074932
资料简介
2019 学年第一学期浙江“七彩阳光”新高考研究联盟期中联考 高三年级生物学科 试题 一、选择题 1.下列有关生态环境的说法,错误的是() A. 保护生物多样性的关键是要协调好人与生态环境的关系 B. 可持续发展观念追求的是自然、经济、社会的持久而协调的发展 C. 生物多样性锐减是全球性生态环境问题之一 D. 人口众多对于我国的生态环境虽未产生沉重的压力,但不合理地开发和利用自然资源造成 了自然灾害的频繁发生 【答案】D 【解析】 【分析】 全球环境问题,也称国际环境问题或者地球环境问题,指超越主权国国界和管辖范围的全球 性的环境污染和生态平衡破坏问题。主要包括全球气候变化、水资源短缺、臭氧层破坏、酸 雨、土地荒漠化、海洋污染和生物多样性锐减等。 生物多样性的直接价值是对人类有食用,药用和工业原料等实用意义以及旅游观赏、科学研 究和文艺创作等非实用意义.生物多样性的间接价值是生态功能.如涵养水源,调节气候等 功能。 【详解】A、保护生物多样性关键是要协调好人与生态环境的关系,A 正确; B、可持续发展观念是针对全球性生态环境等问题形成的新思维,它追求的是自然、经济、社 会的持久而协调的发展,B 正确; C、全球性生态环境问题主要包括全球气候变化、水资源短缺、臭氧层破坏、酸雨、土地荒漠 化、海洋污染和生物多样性锐减等,C 正确; D、人口众多对于我国的生态环境已经产生沉重的压力,不合理的开发和利用自然资源和造成 了自然灾害的频繁发生,D 错误。 故选:D。 2.下列关于人类遗传病与优生 叙述,正确的是() A. 男性群体中糖元沉积病 I 型的发病率高于女性 B. 可借助染色体组型诊断胎儿是否患猫叫综合征 的 C. 先天性心脏病患者病因只跟基因有关 D. 女性生育年龄越低,胎儿先天畸形率越低 【答案】B 【解析】 【分析】 1、人类遗传病分为单基因遗传病、多基因遗传病和染色体异常遗传病: (1)单基因遗传病包括常染色体显性遗传病(如并指)、常染色体隐性遗传病(如白化病)、 伴 X 染色体隐性遗传病(如血友病、色盲)、伴 X 染色体显性遗传病(如抗维生素 D 佝偻病); (2)多基因遗传病是由多对等位基因异常引起的,如青少年型糖尿病; (3)染色体异常遗传病包括染色体结构异常遗传病(如猫叫综合征)和染色体数目异常遗传 病(如 21 三体综合征)。 2、遗传病的监测和预防 (1)禁止近亲结婚。 (2)适龄生育; (3)产前诊断:胎儿出生前,医生用专门的检测手段确定胎儿是否患某种遗传病或先天性疾 病,产前诊断可以大大降低病儿的出生率。 (4)遗传咨询:在一定的程度上能够有效的预防遗传病的产生和发展。 【详解】A、糖元沉积病 I 型属于常染色体隐性遗传病,女性群体的发病率等于男性,A 错误; B、猫叫综合征属于染色体结构异常遗传病,所以可借助染色体组型诊断胎儿是否将患猫叫综 合征,B 正确; C、先天性心脏病是多基因遗传病,个体是否患病受多个基因与多种环境因素的共同影响,C 错误; D、女性适龄生育时胎儿先天畸形率低,超龄后年龄越大,胎儿先天畸形率越大,但也不是年 龄越低,胎儿先天畸形率越低,D 错误。 故选:B。 3.下列关于细胞生命历程的叙述,错误的是() A. 细胞癌变前后,其核酸的种类和数量没有变化 B. 清除被病原体感染细胞的过程中存在细胞凋亡现象 C. 动物已分化细胞全能性的表达受细胞内物质限制 D. 细胞的衰老是一种正常的生命现象 【答案】A 【解析】 【分析】 1、衰老细胞的特征:(1)细胞内水分减少,细胞萎缩,体积变小,但细胞核体积增大,染 色质固缩,染色加深;(2)细胞膜通透性功能改变,物质运输功能降低;(3)细胞色素随 着细胞衰老逐渐累积;(4)有些酶的活性降低;(5)呼吸速度减慢,新陈代谢减慢。 2、细胞凋亡是由基因决定的细胞自动结束生命的过程。在成熟的生物体内,细胞的自然更新、 被病原体感染的细胞的清除,是通过细胞凋亡完成的。 3、细胞癌变的根本原因是原癌基因和抑癌基因发生基因突变,其中原癌基因负责调节细胞周 期,控制细胞生长和分裂的过程,抑癌基因主要是阻止细胞不正常的增殖。 【详解】A、正常细胞的原癌基因和抑癌基因发生基因突变,就会变成癌细胞,故细胞癌变前 后,其核酸的种类发生变化,A 错误; B、清除被病原体感染细胞的过程中存在细胞凋亡现象,B 正确; C、已分化的动物细胞全能性的表达受细胞内物质限制,如果把已分化的动物细胞核移植到去 核的卵母细胞,在一定条件下,会表达全能性,C 正确; D、细胞的衰老是一种正常的生命现象,D 正确。 故选:A。 4.如图为人体内环境甲、乙、丙三大成分之间的转化模式图。下列叙述中,正确的是() A. 丙中可能存在一些白细胞 B. 甲是新陈代谢的主要场所 C. 甲、乙、丙共同构成了人体 体液 D. 胰岛 β 细胞分泌的胰岛素甲处含量一定高于丙处 【答案】A 【解析】 【分析】 的 根据人体内环境甲、乙、丙三大成分转化关系,确定甲是血浆、乙是淋巴、丙是组织液。 【详解】A. 丙组织液中可能存在一些白细胞,A 正确; B. 新陈代谢的主要场所是细胞质基质,B 错误; C. 甲是血浆、乙是淋巴、丙是组织液共同构成了人体的细胞外液,体液还包括细胞内液,C 错误; D. 血糖含量升高时,甲血浆处胰岛素甲含量可能低于丙组织液处的胰岛素含量,D 错误。 故选:A。 5.下列关于糖类的叙述,正确的是() A. 单糖可以被进一步水解为更简单的化合物 B. 检测淀粉时,应往样本上清液中加入碘化钾溶液 C. 马铃薯匀浆加淀粉酶后,用本尼迪特试剂检测呈红黄色,说明匀浆中含淀粉 D. 糖类是大多数植物体干重中含量最多的化合物 【答案】D 【解析】 【分析】 糖类是由 C、H、O 三种元素组成,分为:单糖、二糖、多糖。单糖中包括五碳糖和六碳糖, 其中五碳糖中的核糖是 RNA 的组成部分,脱氧核糖是 DNA 的组成部分,而六碳糖中的葡萄糖 被形容为“生命的燃料”,而核糖、脱氧核糖和葡萄糖是动植物细胞共有的糖;二糖包括麦芽 糖、蔗糖和乳糖,其中麦芽糖和蔗糖是植物细胞中特有的,乳糖是动物体内特有的;多糖包 括淀粉、纤维素和糖原,其中淀粉和纤维素是植物细胞特有的,糖原是动物细胞特有的。 【详解】A、单糖是不能再被水解的糖,A 错误; B、碘化钾在溶液中电离出碘离子和钾离子,碘离子和淀粉不发生颜色反应,颜色无变化,B 错误; C、马铃薯匀浆加淀粉酶后,用本尼迪特试剂检测呈红黄色,说明匀浆中含还原糖,不能说明 其中含淀粉,C 错误; D、植物通过光合作用将二氧化碳和水合成糖类等有机物,并且植物细胞壁的结构成分也有糖 类,因此大多数植物体干重中含量最多的化合物是糖类,D 正确。 故选:D。 6.下列关于生物进化的叙述,正确的是() A. 变异是进化的前提,环境对基因型进行选择 B. 选择是进化的因素,也是适应进化的唯一因素 C. 生物进化过程中,种群基因频率可能改变,也可能没有改变 D. 基因频率改变一定导致基因型频率改变,但基因型频率改变并不能说明生物进化 【答案】D 【解析】 【分析】 1、基因库是指种群中所有个体所含的全部基因。种群中每个个体所含有的基因,只是种群基 因库的一个组成部分。 2、生殖隔离是指种群间的个体不能自由交配,或者交配后不能产生可育后代的现象。这种不 能杂交或能杂交而不能产生可育后代是生殖隔离。生殖隔离是新物种形成的标志。 3、生物的进化历程可概括为:从原核生物到真核生物,从无性生殖到有性生殖,由简单到复 杂,由水生到陆生,由低等到高等。 【详解】A. 种群中存在的可遗传变异是自然选择的前提,也是生物进化的前提,环境是直接 对表现型进行选择,间接对基因型进行选择,A 错误; B. 自然选择通过定向改变种群的基因频率使生物朝着一定的方向进化,自然选择不是进化的 唯一因素,但却是适应性进化的唯一因素,B 错误; C. 生物进化过程中,种群基因频率一定改变,C 错误; D. 基因频率改变一定导致基因型频率改变;但基因型频率改变并不能证明生物进化,因为生 物进化的实质是种群基因频率的该变,而基因型频率改变并不一定导致基因频率改变,D 正确。 故选 D。 7.如图为某动物早期胚胎细胞的细胞周期示意图,其 G1 期和 G2 期极短,与一般体细胞的细胞 周期显著不同,下列叙述错误的是(  ) A. G1 期和 G2 期缩短导致 S 期和 M 期变长 B. G2 期的细胞中,DNA 和中心体都已完成复制 C. 早期胚胎细胞的 G1 期和 G2 期的缩短有利于细胞的快速增殖 D. 抑制核糖体的作用,可能会延长早期胚胎细胞的 G1 期和 G2 期 【答案】A 【解析】 G1 期和 G2 期缩短导致细胞更快的进入 S 期和 M 期,但是不会使它们变长,A 错误;G2 期的细 胞中,DNA(S 期复制)和中心体(G1 期复制)都已完成复制,B 正确;早期胚胎细胞的 G1 期 和 G2 期的缩短,则细胞周期变短,有利于细胞的快速增殖,C 正确;G1 期和 G2 期主要进行 RNA 和蛋白质的生物合成,其中蛋白质的合成场所是核糖体,D 正确。 8.下列关于物质出入细胞方式的叙述,正确的是() A. 植物细胞发生质壁分离复原是主动转运吸水的结果 B. 甘油跨过质膜运输时会使质膜上的载体蛋白发生形变 C. 细胞所需的离子都是通过主动转运进入细胞 D. 变形虫从周边环境中摄取食物不需要借助载体蛋白的转运 【答案】D 【解析】 【分析】 1、小分子物质跨膜运输的方式和特点: 名 称 运输方向 载体 能量 实 例 自由扩散(简单 扩散) 高浓度 低浓度 不需 不需 水,CO2,O2,甘油,苯、酒精等 协助扩散(易化 扩散) 高浓度 低浓度 需要 不需 红细胞吸收葡萄糖 主动运输 低浓度 高浓度 需要 需要 小肠绒毛上皮细胞吸收氨基酸, 葡萄糖等 2、大分子的运输方式: 胞吞和胞吐:大分子颗粒物质进出细胞的方式。 【详解】A. 植物细胞发生质壁分离复原是渗透作用吸水的结果,A 错误; B. 甘油跨过质膜运输时是自由扩散,不需要质膜上的载体蛋白,B 错误; C. 细胞所需的离子也可能通过协助扩散进入细胞,如兴奋时钠离子内流,C 错误; D. 变形虫从周边环境中摄取食物属于胞吞,不需要借助载体蛋白,D 正确。 故选 D。 9.如表是某同学为研究酶的特性而设计的实验方案,下列叙述错误的是() 组别 1 2 3 4 5 6 2ml 1%淀粉溶液 + - + - + - 2ml 2%蔗糖溶液 - + - + - + 1ml 淀粉酶溶液 - - + + - - 1ml 蔗糖酶溶液 - - - - + + 2ml 本尼迪特试剂 + + + + + + (注:“+”表示有;“-”表示无。) A. 该同学设计本实验的目的是验证酶的专一性 B. 表中 1、2、4、5 组均属于对照组 C. 可将表中本尼迪特试剂换成碘—碘化钾溶液 D. 表中 3 组和 6 组均会有红黄色沉淀生成 【答案】C 【解析】 【分析】 1、酶具有高效性、专一性和作用条件温和的特点。 2、本尼迪特试剂是斐林溶液的改良试剂,它与醛或醛(酮)糖反应也生成 Cu2O 砖红色沉 淀.它是由硫酸铜、柠檬酸钠和无水碳酸钠配置成的蓝色溶液,可以存放备用,避免斐林试 剂必须现配现用的缺点。 【详解】A. 本实验可以证明酶的专一性,A 正确; B. 表中 1、2、4、5 组均属于对照组,B 正确; C. 碘-碘化钾溶液不能检测蔗糖水解情况,因此不能作为本实验指示剂,C 错误; D. 第 6 组蔗糖,第 3 组淀粉均会水解成还原糖,会出现红黄色沉淀,D 正确。 故选:C。 10.下图是相关激素在调节血糖代谢中的相互关系图。下列叙述错误的是() A. 图中激素 ①、②分别是胰高血糖素、胰岛素 B. 胰岛 α 细胞的细胞膜上存在胰岛素受体 C. 激素②作用于肾小管,可以促进过滤液中葡萄糖的吸收 D. 处于饥饿状态,此时②的分泌量增加,该激素是由图中的 X 细胞分泌的 【答案】D 【解析】 【分析】 由图示知,腺泡组织分泌消化酶,胰岛分泌胰岛素和胰高血糖素,其中①为胰高血糖素、② 为胰岛素;胰岛素是惟一能降低血糖的激素,其作用分为两个方面:促进血糖氧化分解、合 成糖原、转化成非糖类物质;抑制肝糖原的分解和非糖类物质转化;胰高血糖素能升高血糖, 只有促进效果没有抑制作用,即促进肝糖原的分解和非糖类物质转化。 【详解】A. 由上分析可知,图中激素①、②分别是胰高血糖素、胰岛素,A 正确; B. 胰岛素促进组织细胞摄取、利用和储存葡萄糖,说明全身组织细胞的质膜上均存在胰岛素 的受体,B 正确; C. 激素②作用于肾小管,可以促进过滤液中葡萄糖的重吸收,防止出现尿糖,C 正确; D. 处于饥饿状态,血糖偏低,此时①胰高血糖素的分泌量增加,D 错误。 故选 D。 11.利用洋葱根尖制作并观察植物细胞有丝分裂的临时装片,可以较好地观察到细胞有丝分裂 的各个时期。下列对该实验的描述,错误的是() A. 盐酸可以将细胞之间的果胶质层松散,以使根尖细胞彼此容易分开 B. 清水漂洗的目的是将解离液洗去,以免对后续实验造成影响 C. 用龙胆紫溶液或醋酸洋红溶液对染色体进行染色以利于观察 D. 低倍镜找到目标细胞后,转换到高倍镜下观察不到目标细胞的原因最可能是视野变暗 【答案】D 【解析】 【分析】 洋葱根尖装片的制作流程:解离→漂洗→染色→制片。 1、解离:剪取根尖 2-3mm(最好每天的 10-14 点取根,因此时间是洋葱根尖有丝分裂高峰 期),立即放入盛有质量分数为 15%的氯化氢溶液和体积分数为 95%的酒精溶液的混合液(1: 1)的玻璃皿中,在室温下解离 3-5min 2、漂洗:待根尖酥软后,用镊子取出,放入盛有清水的玻璃皿中漂洗约 10min 3、染色:把洋葱根尖放进盛有质量浓度为 0.01g/mL 或 0.02g/mL 的龙胆紫溶液的培养皿中, 染色 3-5min。 4、制片:取一干净载玻片,在中央滴一滴清水,将染色的根尖用镊子取出,放入载玻片的水 滴中,并且用镊子尖把根尖弄碎,盖上盖玻片,在盖玻片再加一载玻片。然后,用拇指轻轻 地压载玻片。取下后加上的载玻片,既制成装片。 5、观察:低倍镜观察把制成的洋葱根尖装片先放在低倍镜下观察,要求找到分生区的细胞, 特点是:细胞呈正方形,排列紧密,有的细胞正在分裂。 【详解】A、盐酸可以将细胞之间的果胶质松散,便于将根尖压成单层细胞,A 正确; B、清水漂洗的目的是洗去多余的解离液,以利于染色,B 正确; C、用龙胆紫溶液或醋酸洋红溶液对染色体进行染色以利于观察,C 正确; D、低倍镜下找到目标后,将细胞移到视野中央,再换高倍镜观察,否则不能观察到细胞,D 错误。 故选:D。 12.HIV 病毒能识别 T 细胞表面的 CD4 分子,从而实现入侵 T 细胞,如果给 AIDS 患者大量注射 用 CD4 分子修饰过的红细胞,红细胞也会被 HIV 识别、入侵(如图)。因 HIV 在红细胞内无 法增殖, 红细胞成为 HIV 的“陷阱细胞”,这为治疗 AIDS 提供了新的思路。据材料分析, 下列叙述错误的是() A. CD4 分子是一种受体分子,其成分最可能是糖蛋白 B. 红细胞可作为“陷阱细胞”与其没有细胞核等细胞器有关 C. HIV 侵染胎儿的 T 细胞会引发先天性免疫缺陷病 D. 向 AIDS 患者输入 CD4 分子修饰过的红细胞不会引起自身免疫反应 【答案】C 【解析】 【分析】 分析题图:HIV 病毒能识别 T 细胞表面的 CD4,从而实现入侵 T 细胞;给 AIDS 患者大量注射用 CD4 修饰过的人成熟红细胞,红细胞也会被 HIV 识别、入侵,但人成熟的红细胞没有细胞器和 细胞核,HIV 在红细胞内无法增殖,这为治疗 AIDS 提供了新的思路。据此答题。 【详解】A、CD4 位于 T 细胞膜表面,是一种受体分子,其最可能是糖蛋白,A 正确; B、HIV 在人成熟的红细胞中无法增殖的原因是人成熟红细胞没有细胞核和各种细胞器,可见, 红细胞可作为“陷阱细胞”与其结构有关,B 正确; C、HIV 侵染胎儿的 T 细胞会引发获得性免疫缺陷病,C 错误; D、向 AIDS 患者输入 CD4 分子修饰过的红细胞不会引起自身免疫反应,D 正确。 故选:C。 13.关于探索生长素类似物促进插条生根的最适浓度的实验中,叙述错误的是() A. 预实验的目的是为正式实验提供较为可靠的浓度探究范围 B. 实验选用生长素类似物 因为其比生长素不易被分解 C. 实验中的蒸馏水只用于设置空白对照 D. 实验用的插枝可带少量的叶和芽 【答案】C 【解析】 【分析】 该实验探究的问题是促进某种植物插条生根的生长素类似物的最适浓度;该实验的自变量是 是 生长素类似物的浓度,无关变量(如枝条长度、生长素类似物处理的时间等)应控制为等量; 实验前做一个预实验,目的是为正式实验摸索条件,减少实验误差。 【详解】A、做预实验的目的是探索实验条件,也可以检验实验设计的科学性和可行性,为正 式实验提供较为可靠的浓度探究范围,可避免实验的盲目性和资源的浪费,A 正确; B、实验选用生长素类似物是因为其比生长素不易被分解,B 正确; C、实验中的蒸馏水除了用于设置空白对照,还可用于稀释,配置一系列浓度梯度的生长素溶 液,C 错误; D、实验用的插枝可带少量的叶和芽,有利于枝条存活,D 正确。 故选:C。 14.D、d 分别控制豌豆的高茎和矮茎性状,现有一自然条件下的豌豆种群,DD 基因型个体占 30%, dd 基因型个体占 20%,则下列说法错误的是() A. 亲代中 D 基因频率为 55% B. F1 中 dd 的基因型频率为 32.5% C. 该种群基因型频率发生了改变,可以判断该种群发生了进化 D. F1 中高茎豌豆和矮茎豌豆的比例为 27:13 【答案】C 【解析】 【分析】 1、根据基因型频率计算基因频率的方法是: 显性基因的基因频率=显性纯合子的基因频率+杂合子基因型频率的一半; 隐性基因频率=隐性纯合子的基因频率+杂合子基因型频率的一半。 2、在该自花传粉植物种群中,后代的基因型频率根据孟德尔的遗传规律进行计算。 【详解】A、亲代的基因型频率是:DD=30%、dd=20%,则 Dd=1-20%-30%=50%,因此亲代 D 的基 因频率是:D=30%+50%×1/2=55%,A 正确; B、该植物进行的是自花传粉,即自交,dd 自交后代全部是 dd,Dd 自交后代 dd 占 1/4,因此 该种群 F1 中 dd 的基因型频率=20%+1/4×50%=32.5%,B 正确; C、该种群基因型频率发生了改变,但基因频率没有改变,故该种群没有发生进化,C 错误; D、由 B 选项分析可知,矮茎 dd =32.5%,高茎=1-32.5%=67.5%,故高茎:矮茎= 27:13,D 正 确。 故选:C。 15.关于噬菌体侵染细菌的实验说法错误的是() A. T2 噬菌体是一种专门寄生在细菌体内的病毒,没有细胞结构 B. 在搅拌器中搅拌,使细菌外的噬菌体与细菌分离 C. 用含 35S 的培养基培养未被标记的 T2 噬菌体,一段时间后可得到被 35S 标记的 T2 噬菌 体 D. 用 35S 标记的 T2 噬菌体侵染大肠杆菌的实验组,离心后上清液中放射性很高 【答案】C 【解析】 【分析】 1、噬菌体的结构:蛋白质外壳(C、H、O、N、S)+DNA(C、H、O、N、P); 2、噬菌体繁殖过程:吸附→注入(注入噬菌体的 DNA)→合成(控制者:噬菌体的 DNA;原 料:细菌的化学成分)→组装→释放. 3、T2 噬菌体侵染细菌的实验步骤:分别用 35S 或 32P 标记噬菌体→噬菌体与大肠杆菌混合培养 →噬菌体侵染未被标记的细菌→在搅拌器中搅拌,然后离心,检测上清液和沉淀物中的放射 性物质。实验结论:DNA 是遗传物质。 标记噬菌体时应先标记细菌,用噬菌体侵染被标记的细菌,这样来标记噬菌体。因为噬菌体 是没有细胞结构的病毒,只能在宿主细胞中繁殖后代,所以在培养基中它是不能繁殖后代的。 【详解】A. T2 噬菌体是一种细菌病毒,专门寄生在细菌体内,没有细胞结构,A 正确; B.搅拌的目的是使吸附在细菌表面的噬菌体外壳与细菌分离,B 正确; C.培养基不能用来直接培养 T2 噬菌体,C 错误; D. 用 35S 标记的 T2 噬菌体侵染大肠杆菌实验组,放射性主要出现在上清液中,D 正确。 故选 C。 16.如图是质膜的结流动镶嵌模型,有关叙述正确的是() A. 单位膜由一层①组成,朝外排列的头部具有亲水性 B. ③是胆固醇,存在于所有细胞的质膜中 C. 质膜中的④是可以移动的,均为整个贯穿在膜中 D. ⑤是细胞质,充满了液态的细胞溶胶 【答案】D 【解析】 【分析】 分析题图:质膜即细胞膜,该图为质膜的结构图,其中①是磷脂分子,磷脂双分子层是构成 细胞膜的基本骨架,②蛋白质分子,和多糖构成糖蛋白,位于膜的外侧,③是胆固醇,胆固 醇是构成动物细胞膜的成分,④是蛋白质分子,⑤是细胞质。 【详解】A.①是磷脂分子,一层生物膜包括 2 层磷脂分子,A 错误; B.③是胆固醇,胆固醇是构成动物细胞膜的成分,B 错误; C.构成生物膜的蛋白质分子并不是全部都贯穿在膜中,有些是镶在膜表面,C 错误; D.⑤是生物膜内的细胞质,细胞质是液态的细胞溶胶,D 正确。 故选:D。 17.如图是某生物体(2n =4)正常的细胞分裂示意图,下列有关叙述错误的是() A. 该细胞有四套完整的遗传信息 B. 若染色体①有基因 A,则④有基因 a C. 若图中的③表示 X 染色体,则②表示 Y 染色体 D. 该细胞产生的子细胞中有 2 对同源染色体 【答案】B 【解析】 【分析】 根据题意和图示分析可知:细胞中着丝点分裂,处于有丝分裂后期或减数第二次分裂后期。 由于移向细胞两极的染色体为 4 条,而该生物体的细胞中 2n=4,且进行正常的细胞分裂,所 以该细胞处于有丝分裂后期。 【详解】A、据图分析该细胞处于有丝分裂后期,有 4 个染色体组,有四套完整的遗传信息, A 正确; B、若染色体①有基因 A,则染色体④是其同源染色体,所以其上有基因 A 或 a,B 错误; C、若图中的③表示 X 染色体,则②染色体是其同源染色体,由于形态大小不同,所以②表示 Y 染色体,C 正确; D、该细胞进行有丝分裂,产生的子细胞中含有 2 对同源染色体,D 正确。 故选:B。 18.如图为细胞内葡萄糖分解代谢过程示意图。下列叙述正确的是() A. ①过程能释放出少量能量,但不能形成 ATP B. ②过程中产生的乙醇中不含有可利用的能量 C. ③过程中产生的乳酸可以再转变成葡萄糖 D. 剧烈运动时,人体肌肉细胞可以进行②过程 【答案】C 【解析】 【分析】 无氧呼吸可以分为二个阶段: 第一阶段:C6H12O6 酶 2 丙酮酸+4[H]+少量能量(2ATP)(细胞质基质) 第二阶段:2 丙酮酸+4[H] 酶 2 酒精+2CO2(细胞质基质) 或 2 丙酮酸+4[H] 酶 2 乳酸(细胞质基质)。 【详解】A. ①过程属于无氧呼吸第一阶段,能释放出少量能量,形成少量 ATP,A 错 误; B. ②过程中产生的乙醇还含有大量的能量,B 错误; C. ③过程中产生的乳酸可以通过糖异生作用再转变成葡萄糖,C 正确; D. 剧烈运动时,人体肌肉细胞可以进行③过程产乳酸的无氧呼吸,D 错误。 故选 C。 19.通过传统发酵工艺制作的果酒深受人们喜爱,如图为某同学酿制葡萄酒的两个简易装置, 下列说法错误的是() A. 在葡萄酒的自然发酵过程中,酵母菌的来源是附着在葡萄皮表面的野生酵母菌 B. 乙醇和 CO2 是在酵母菌的细胞溶胶中产生的 C. 若用乙装置,在发酵过程中,必须进行的操作是定期拧松瓶盖 D. 甲装置中,A 液体是发酵液,要留有大约 1/3 的空间不是为了提供氧气,因为制作果酒酵 母菌进行厌氧呼吸 【答案】D 【解析】 【分析】 1、分析题图:图示为酿制葡萄酒的两个简易装置,甲装置中,A 为葡萄汁,能为酵母菌提供 碳源、氮源、水、无机盐和生长因子;NaHCO3 溶液能够吸收酵母菌酒精发酵产生的 CO2。乙装 置需要定期拧松瓶盖排气。 2、参与果酒制作的微生物是酵母菌,其新陈代谢类型为异养兼性厌氧型.果酒制作的原理: 有氧呼吸的反应式是:6O2+C6H12O6+6H2O 酶 6CO2+12H2O+能量, 无氧呼吸的反应式为:C6H12O6 酶 2CO2+2C2H5OH+能量;C6H12O6 酶 2C3H6O3+能量。 【详解】A. 在葡萄酒的自然发酵过程中,所需的菌种是附着在葡萄皮上的野生型酵母菌,A 正确; B. 乙醇和 CO2 是在酵母菌无氧呼吸产物,发生在细胞溶胶中,B 正确; C. 若用乙装置,在发酵过程中会产生二氧化碳,故必须定期拧松瓶盖,C 正确; D. 甲装置中,A 液体是发酵液,要留有大约 1/3 的空间为酵母菌大量繁殖提供适量的氧气, 又防止发酵旺盛时汁液溢出,D 错误。 故选 D。 20.恒温动物能够在一定范围内随外界温度变化调整自身的产热和散热,以维持体温的相对稳 定。 一个人从 0℃冷库中到 35℃室外,下列关于体温调节的叙述错误的是() A. 0℃环境中,骨骼肌战栗是非条件反射 B. 35℃以上出汗成了唯一有效的散热机制 C. 35℃环境中,血管舒张是通过神经调节来完成 D. 下丘脑是体温调节的高级中枢,在下丘脑形成冷觉和热觉 【答案】D 【解析】 【分析】 人体体温调节: (1)体温调节中枢:下丘脑; (2)机理:产热⇌动态平衡散热; (3)寒冷环境下:①增加产热的途径:骨骼肌战栗、甲状腺激素和肾上腺素分泌增加;②减 少散热的途径:立毛肌收缩、皮肤血管收缩等。 (4)炎热环境下:主要通过增加散热在维持体温相对稳定,增加散热的途径主要有汗液分泌 增加、皮肤血管舒张。 【详解】A.骨骼肌战栗中枢在脊髓,是非条件反射,A 正确; B. 35℃以上出汗是唯一有效的散热机制,B 正确; C.血管舒张是通过神经调节来完成,C 正确; D. 下丘脑是体温调节中枢,而冷觉和热觉要在大脑皮层形成,D 错误。 故选 D。 21.多聚酶链式反应(PCR)一次循环:95℃下使模板 DNA 变性、解链→55℃下复性(引物与 DNA 模板链结合)→72℃下引物链延伸(形成新的脱氧核苷酸链)。下列有关 PCR 过程的叙述 中错误的是( ) A. 变性过程未加解旋酶,是因为可以通过先适当加温来破坏 DNA 碱基对中氢键 B. PCR 技术扩增需要的条件是目的基因、引物、四种脱氧核苷酸、DNA 聚合酶和 DNA 连接酶 C. PCR 技术可用于基因诊断,判断亲缘关系等 D. 如果反应体系中加入模板 DNA100 个,则经过 30 个循环后,DNA 的数量为 100×230 个 【答案】B 【解析】 【分析】 PCR 技术: 1、概念:PCR 全称为聚合酶链式反应,是一项在生物体外复制特定 DNA 的核酸合成技术。 2、原理:DNA 复制。 3、前提条件:要有一段已知目的基因的核苷酸序以便合成一对引物。 4、条件:模板 DNA、四种脱氧核苷酸、一对引物、热稳定 DNA 聚合酶(Taq 酶)。 5、过程:①高温变性:DNA 解旋过程(PCR 扩增中双链 DNA 解开不需要解旋酶,高温条件下 氢键可自动解开);低温复性:引物结合到互补链 DNA 上;③中温延伸:合成子链。 【详解】A. 变性过程未加解旋酶,是通过高温解旋,破坏 DNA 碱基对中氢键,A 正确; B. PCR 技术扩增需要的条件是目的基因、引物、四种脱氧核苷酸、耐高温的 DNA 聚合酶,不 需要 DNA 连接酶,B 错误; C. PCR 技术可用于基因诊断,判断亲缘关系等,C 正确; D. 如果反应体系中加入模板 DNA100 个,则经过 30 个循环后,DNA 的数量为 100×230 个, D 正确。 故选 B。 22.某研究小组发现,水稻萌发种子的胚可以产生赤霉素(GA),GA 与种子细胞中 α-淀粉酶 基因表达有关,具体作用机制如图所示,下列叙述错误的是() A. 枯草杆菌也可以产生 α-淀粉酶,且该酶耐热性很强 B. 工业生产中,因酶在水溶液中不稳定,可用吸附法将 α-淀粉酶固定在石英砂上。 C. 赤霉素除了存在于胚中,还可存在于顶芽和根的分生组织中。据图可推测 GA 可诱导种子 产生 α-淀粉酶。 D. 若 GARE 序列的几个碱基改变使得 GAMYB 转录因子无法与其结合,则该序列改变的杂合种子 萌发时不能产生 α-淀粉酶。 【答案】D 【解析】 【分析】 1、a﹣淀粉酶基因转录形成 a﹣淀粉酶 mRNA,a﹣淀粉酶 mRNA 翻译形成多肽,转录发生在细 胞核中,翻译过程在细胞质中的核糖体上,淀粉酶在粗面内质网上的核糖体上形成后,依次 进入内质网、高尔基体中进行加工,由细胞膜分泌到细胞外。 2、基因中启动子是 RNA 聚合酶的结合位点,抑制蛋白与启动子结合后,导致 RNA 聚合酶不能 与启动子结合,使转录不能正常进行。 【详解】A. 枯草杆菌也可以产生 α-淀粉酶,且该酶耐热性很强,A 正确; B. 工业生产中,可用吸附法将 α-淀粉酶固定在石英砂上,B 正确; C. 赤霉素存在于分裂旺盛的胚、顶芽和根的分生组织中。据图可推测 GA 活化 GID1 蛋白,促 进抑制蛋白的降解,解除对 GAMYB 基因的抑制作用,从而开启了 α﹣淀粉酶基因的表达,C 正确; D.杂合子中有 GARE 序列没有改变的基因,能受 GAMYB 转录因子的诱导产生 a﹣淀粉酶,所以 该序列改变的杂合种子萌发时,能产生 a﹣淀粉酶,D 错误。 故选 D。 23.浙江某地乌鸫连续 10 年的种群数量变化情况如图所示,后一年的种群数量是前一年的 λ 倍。下列分析正确的是() A. 第 1 年乌鸫种群的出生率大于死亡率,迁入率大于迁出率 B. 第 3 年和第 9 年的乌鸫种群的年龄结构类型不同 C. 第 6 年的乌鸫种群数量最少 D. 乌鸫种群数量受气候、病原体和领域行为等外源性因素的调节 【答案】B 【解析】 【分析】 阅读题干和题图可知,本题涉及的知识是种群数量的变化,明确知识点后梳理相关的基础知 识,然后解析题图结合问题的具体提示综合作答。λ 值为相邻两年的种群数量相对比值,当 λ>1 时,表示种群数量在增长;当 λ=1 时,表示种群数量相对稳定;当 λ<1 时,表示种 群数量在下降。 【详解】A、由图可知:在第 1~第 3 年之间,λ>1,表示种群数量在增长,但不能确定一定 是出生率大于死亡率,还是迁入率大于迁出率,A 错误; B、第 3 年之后数量减少,属于衰退型,第 9 年之后数量稳定,属于稳定型,B 正确; C、在第 3~9 年间,λ<1,乌鸦种群数量一直在不断减少,第 9 年的乌鸫种群数量最少,C 错误; D、领域行为属物种的一种先天性行为,应属内源性因素,D 错误。 故选:B。 24.为研究温度对某植物生长的影响,科研人员在不同温度条件下进行了相关实验,结果如表。 下列叙述正确的是() 温度 ℃ 最大净光合速率(μ mol.O2.m-2s-1) 光补偿点(μ mol·m-2·s-1) 光饱和点(μ mol·m-2·s-1 ) 呼吸速率(μ mol.O2.m-2s-1) 17 11.6 18.7 2101.6 0.85 20 12.1 24.2 1603.8 1.12 25 11.5 33.4 1726.5 1.49 30 9.8 59.7 2725.9 1.95 35 6.9 57.6 1429.5 1.68 A. 该植物的光合作用和呼吸作用相比,对高温较敏感的是呼吸作用 B. 17℃时该植物光饱和点较高,主要原因是在此温度条件下该植物利用光能的能力较强 C. 在 20℃条件下,当光强度达到光饱和点时该植物的总光合速率 12.1μmol.O2.m-2s-1 D. 与 30℃相比,35℃时该植物呼吸速率较小的原因可能是温度较高,酶的活性降低 【答案】D 【解析】 【分析】 光合作用分为光反应阶段和暗反应阶段,光反应阶段需要在光照条件下发生,光照强度和光 质影响光合作用的进行,暗反应需要二氧化碳和水的参与,水和二氧化碳浓度影响植物的光 合作用,反应过程需要酶的催化,酶的催化活性受到温度的影响。总光合作用量=呼吸消耗量 +净光合作用量。 【详解】A. 由表格数据可以看出,光合作用随温度的变化比呼吸作用要明显,所以对高温更 敏感的是光合作用,A 错误; B. 温度越低,烟草利用光能的能力下降,在较强光照下才能达到最大光合速率,所以 17℃时 光饱和点较高,B 错误; C. 在 20℃条件下,当光强度达到光饱和点时该植物的总光合速率(12.1+1.12) =13.22μmolO2•m-2•s-1,C 错误; D. 与 30℃相比,35℃时该植物呼吸速率较小的原因可能是温度较高,酶的活性降低,D 正确。 故选 D。 25.某植物的花色有紫色和蓝色两种。为了研究其遗传机制,研究者利用纯系品种进行了杂交 实验,结果见表,下列叙述错误的是() 杂交组 合 父本植株数目 (表现型) 母本植株数目 (表现型) F1 植株数目 (表现型) F2 植株数目(表现型) Ⅰ 10(紫色) 10(紫色) 81(紫色) 260(紫色) 61(蓝色) Ⅱ 10(紫色) 10(蓝色) 79(紫色) 247(紫色) 82(蓝色) A. 杂交Ⅱ中 F2 的蓝色植株一定为纯合子 B. 将两个杂交组合中的 F1 相互杂交,产生的后代紫色和蓝色的比例为 3:1 C. 将两个杂交组合中的 F2 紫色植株相互杂交,产生的后代中紫色和蓝色的比例为 36:5 D. 取杂交Ⅱ中 F2 的紫色植株随机交配,产生的后代紫色和蓝色的比例为 8:1 【答案】C 【解析】 【分析】 分析表格数据:杂交组合Ⅰ中,子一代全为紫色,子二代中出现蓝色,说明紫色是显性性状, 又因为子二代中紫色:蓝色=260:61=13:3,所以花色性状的遗传由两对等位基因控制的, 且遵循自由组合定律,设基因为 Aa 和 Bb.子一代的基因型为 AaBb,杂交Ⅱ中 F2 的紫色:蓝 色=270:89=3:1,说明一对等位基因纯合,一对等位基因杂合,故紫花植株的基因型为 A_B_、A_bb、aabb,蓝花的基因型为 aaB_。 【详解】A. 杂交Ⅱ中子一代的基因型为 AaBB, F2 的蓝色植株基因型为 aaBB,为纯合子,A 正确; B.杂交Ⅰ中子一代的基因型为 AaBb,杂交Ⅱ中子一代的基因型为 AaBB,两者杂交,子代紫色 和蓝色的比例为 3:1,B 正确; C. 杂交Ⅱ中子二代的紫花的基因型为 1/3AABB 和 2/3AaBB,产生 AB=2/3,aB=1/3,杂交Ⅰ中 子二代紫花植株的基因型为 9/13A_B_、3/13A_bb、1/13aabb,产生 a_配子的概率为 5/13,后 代蓝花的概率 1/3×5/13=5/39,产生的后代中紫色和蓝色的比例为 34:5,C 错误; D. 杂交Ⅱ中子二代的紫花的基因型为 AABB 和 AaBB,两者比例为 1:2,随机交配产生 AB=2/3,aB=1/3,后代蓝花的概率 1/3×1/3=1/9,故后代紫色:蓝色=8:1,D 正确。 故选 C。 二、非选择题 26.我国某大型水库因水体富营养化曾连续爆发“水华”。为防治“水华”,在控制上游污染源 的同时,研究人员依据生态学原理尝试在水库中投放一定量的鱼苗,对该水库生态系统进行 修复,取得了明显效果。 (1)在该水库生态系统组分中,引起“水华”的藻类属于______________,其大量繁殖的主 要原因是___________。 (2)研究人员依据生态学原理尝试在水库中投放一定量的鱼苗,常见鱼类的食性如下表: 类别 青鱼 鲢鱼 鳙鱼 鲤鱼 食性(食物) 螺蛳 浮游植物 浮游动物 杂食 据表分析,你认为最适宜投放的鱼类是_________,原因是_________。 (3)为确定某鱼的投放量,应根据食物网中的营养级,调查投放区该鱼的上个营养级现有的 ___,同时为保证该鱼的成活率,应捕杀该鱼的_________。 (4)从生物防治的角度看,还应该放养其他有经济价值的水生生物(如虾、蟹等),你认为 这样做的生态学意义是____________ 。 (5)为了在保持良好水质的同时增加渔业产量,以实现生态效益和经济效益的双赢,请提出 具体措施_____________________ 。 【答案】 (1). 生产者 (2). 因含 N、P 元素的污染物大量流入 (3). 鲢鱼 (4). 鲢鱼以藻类等浮游植物为食物 (5). 生物量 (6). 捕食者/天敌 (7). 通过增加生物 多样性来提高生态系统的自我调节能力 (8). 定期合理投放鲢鱼;定期适度捕捞鲢鱼;控 制性捕杀鲢鱼的捕食者;控制人类活动(工业、农业、旅游等)对该水库生态环境的负面影 响 【解析】 【分析】 生产者主要指绿色植物和化能合成作用的生物,消费者主要指动物,分解者指营腐生生活的 微生物和动物。 生态系统的功能包括能量流动、物质循环和信息传递,三者缺一不可;物质 循环是生态系统的基础,能量流动是生态系统的动力,信息传递则决定着能量流动和物质循 环的方向和状态; 信息传递是双向的,能量流动是单向的,物质循环具有全球性。 【详解】(1)由于含 N、P 元素的污染物大量流入该水库,导致藻类大量繁殖,从而引起水华, 生态系统组分中,引起“水华”的藻类属于生产者。 (2)据表分析可知,鲢鱼以藻类等浮游植物为食物,投放鲢鱼可以减缓藻类的繁殖。 (3)为确定某鱼的投放量,应根据食物网中的营养级,调查投放区该鱼的上个营养级现有的 生物量,同时为保证该鱼的成活率,应捕杀该鱼的捕食者/天敌,减少被捕食的机会。 (4)从生物防治的角度看,还应该放养其他有经济价值的水生生物(如虾、蟹等),这样做 可以通过增加生物多样性来提高生态系统的自我调节能力。 (5)定期合理投放鲢鱼;定期适度捕捞鲢鱼;控制性捕杀鲢鱼的捕食者;控制人类活动(工 业、农业、旅游等)对该水库生态环境的负面影响,这样做可以在保持良好水质的同时增加 渔业产量,以实现生态效益和经济效益的双赢。 【点睛】本题考查了生态系统的结构以及研究生态系统的意义,掌握相关知识点结合题意答 题即可。 27.为研究环境因素对水稻突变型植株和野生型植株光合速率的影响,进行了相关实验,结果 如图所示。(图 1 是在 30℃下测得的光强度对两种植株光合速率的影响;图 2 在光强度为 1000μ mol·m-2·s-1 下测得温度对光合速率的影响) 回答下列问题: (1)本实验的自变量有_________,因变量检测指标是_________O2 的释放量。在 100μ mol·m-2·s-1 光强度条件下,野生型植株叶肉细胞产生 ATP 的细胞器有_________________。 (2)30℃条件下水稻的突变型植株若处于光补偿点,其叶肉细胞的光合速率_________(填 “大于”、“等于”、“小于”)呼吸速率。若选择野生型植株在 25℃条件下重复图 1 相关实 验,则 A 点向______方移动。 (3)若突变型植株在 400μ mol·m-2·s-1 光强度条件下进行图 1 相关实验时,突然将光 强度增大到 1000μ mol·m-2·s-1,短时间内叶绿体内的 RuBP 含量将__ 。持续一段时间之 后光合速率不再增大,其限制因素主要是______。 (4)给水稻提供 C18O2 和 H2O,释放的氧气中含有 18O 是由于____________。 【答案】 (1). 光强度、温度、植株类型 (2). 单位时间单位叶面积内 (3). 叶绿 体和线粒体 (4). 大于 (5). 左下 (6). 增多 (7). 光强度和温度 (8). C18O2 经光合作用产生 H218O,然后光合作用利用 H218O 产生含 18O 的氧气 【解析】 【分析】 光合作用包括光反应阶段和暗反应阶段。 (1)光反应阶段在叶绿体囊状结构薄膜上进行,此过程必须有光、色素、化合作用的酶。具 体反应步骤:①水的光解,水在光下分解成氧气和还原氢。②ATP 生成,ADP 与 Pi 接受光能 变成 ATP。此过程将光能变为 ATP 活跃的化学能。 (2)暗反应在叶绿体基质中进行,有光或无光均可进行,反应步骤:①二氧化碳的固定,二 氧化碳与五碳化合物结合生成两个三碳化合物。②三碳化合物的还原,三碳化合物接受还原 氢、酶、ATP 生成有机物。此过程中 ATP 活跃的化学能转变成化合物中稳定的化学能。光反应 为暗反应提供了[H]和 ATP,[H]和 ATP 能够将三碳化合物还原形成有机物。 【详解】(1)分析图示可知,本实验的自变量有光强度、温度、植株类型,因变量检测指标 是单位时间单位叶面积内 O2 的释放量。在 100μmol•m-2•s-1 光强度条件下,既有光合作用, 又有呼吸作用,故叶肉细胞产生 ATP 的细胞器有叶绿体和线粒体。 (2)30℃条件下水稻的突变型植株若处于光补偿点,因有些细胞不能进行光合作用,故其叶 肉细胞的光合速率大于呼吸速率。若选择野生型植株在 25℃条件下重复图 1 相关实验,光饱 和点和最大光合速率都降低,故 A 点向左下方移动。 (3)若突变型植株在 400μmol•m-2•s-1 光强度条件下进行图 1 相关实验时,突然将光强度增 大到 1000μ mol•m-2•s-1,三碳化合物的还原加快, RuBP 含量将增多。持续一段时间之后光 合速率不再增大,其限制因素主要是光强度和温度。 (4)水稻提供 C18O2 和 H2O,C18O2 经光合作用产生 H218O,然后光合作用利用 H218O 产生含 18O 的氧气。 【点睛】本题考查呼吸作用和光合作用的相关知识,意在考查考生能理解所学知识的要的, 把握知识间的内在联系,形成知识的网络结构的能力。 28.某种鸟的羽色受两对等位基因控制,其中 A、a,B、b 基因分布如图 1 所示。其遗传机理 如图 2 所示。回答下列问题 (1)A、a 和 B、b 间的遗传_________(遵循或不遵循)基因的自由组合定律,理由是 _________。 (2)蓝羽色雄鸟的基因型可能是_________,该鸟种群中,绿羽色鸟的基因型有_________种。 (3)现用已知基因型为 BbZAW 的绿羽色雌鸟和基因型为 BbZAZa 绿羽色雄鸟杂交,子代雌鸟的 表现型及其比例为:_________,子代绿羽色雄鸟中纯合子所占的比例为_________。 (4)若取某绿羽色雄鸟测交,后代均为绿羽鸟,请写出该遗传图解:_________。 【答案】 (1). 遵循 (2). 两对等位基因位于非同源染色体上 (3). bbZAZA 或 bbZAZa (4). 6 (5). 绿羽色 :黄羽色 :蓝羽色 :白羽色 = 3 :3 :1 :1 (6). 1/6 (7). 【解析】 【分析】 分析图 2 可知,B ZA 表现为绿羽色,bbZA 表现为蓝羽色,B Za 表现为黄羽色,bbZa 表现为白羽 色。 【详解】(1)根据题意分析可知,两对基因位于两对同源染色体上,遵循基因的自由组合定 律。 (2)根据以上分析可知,蓝羽色雄鸟的基因型可能是 bbZAZA 或 bbZAZa,该鸟种群中,绿羽色 鸟的基因型有 2×3=6 种。 (3)现用已知基因型为 BbZAW 的绿羽色雌鸟和基因型为 BbZAZa 绿羽色雄鸟杂交,子代雌鸟 的基因型 B :bb=3:1,ZAW:ZaW=1:1,故其表现型及其比例为:绿羽色 :黄羽色 :蓝羽 色 :白羽色 = 3 :3 :1 :1,子代绿羽色雄鸟中 BB:Bb=1:2,ZAZA:ZAZa=1:1 纯合子所占的比例为 1/3×1/2=1/6。 (4)若取某绿羽色雄鸟测交,后代均为绿羽鸟,遗传图解如图所示: 。 【点睛】本题考查伴性遗传以及基因自由组合定律的应用,掌握相关知识点并熟练应用是解 决这道题的关键。 29.苯酚是染料、农药和医药等行业的重要生产原料和中间体,是工业废水的常见污染物之一。 某研究小组为了处理高浓度含苯酚废水,从处理废水的活性污泥中分离筛选得到能高效降解 苯酚的细菌,如图为实验过程部分图示。 (1)实验用的培养基和培养皿采用的灭菌方法是__;为了减少灭菌后器皿被污染,灭菌前应 该___________。 (2)为了筛选降解苯酚的细菌,本实验所选用的培养基必须以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为唯一碳源。从上图分析本实验选用________获得降 解苯酚的单菌落。 (3)分离纯化得到能高效降解苯酚的细菌,应对其进行________培养,培养后若要测定培养 液中该菌的数目,可在显微镜下用___ 直接计数,该方法的测量值比活菌的实际数目 _______ 。最后应将菌种划线接种在斜面上,37℃培养 24h 后,置于_______ 保存。 【答案】 (1). 高压蒸汽灭菌 (2). 用牛皮纸(或报纸)包扎器皿 (3). 苯酚 (4). 涂布分离法 (稀释涂布法) (5). 扩大 (6). 血细胞计数板 (7). 大 (8). 4℃冰箱 【解析】 【分析】 1、微生物培养基一般都含有水、碳源、氮源、无机盐,此外还要满足微生物生长对 pH 、特殊营养物质以及氧气的要求。对异养微生物来说,含 C、N 的化合物既是碳源,也是氮源, 即有些化合物作为营养要素成分时并不是起单一方面的作用。 2、两种纯化细菌的方法的比较 优点 缺点 适用范围 平板划线分 离法 可以观察菌落特征,对 混合菌进行分离 不能计数 适用于好氧菌 稀释涂布平 板法 可以计数,可以观察菌 落特征 吸收量较少,较麻烦,平板不干燥 效果不好,容易蔓延 适用于厌氧,兼性 厌氧菌 3、消毒和灭菌 消毒 灭菌 概念 使用较为温和的物理或化学方法杀 死物体表面或内部的部分微生物 (不包芽孢和孢子) 使用强烈的理化因素杀死物体内外所用的 微生物(包括芽孢和孢子) 常用方法 煮沸消毒法、巴氏消毒法、化学药 剂消毒法、紫外线消毒法 灼烧灭菌、干热灭菌、高压蒸汽灭菌 适用对象 操作空间、某些液体、双手等 接种环、接种针、玻璃器皿、培养基等 【详解】(1)实验用的培养基和培养皿采用的灭菌方法是高压蒸汽灭菌;为了减少灭菌后器 皿被污染,灭菌前应该用牛皮纸(或报纸)包扎器皿。 (2)为了筛选降解苯酚的细菌,本实验所选用的培养基必须以苯酚为唯一碳源。从上图分析 本实验选用涂布分离法(稀释涂布法)获得降解苯酚的单菌落。 (3)分离纯化得到能高效降解苯酚的细菌,应对其进行扩大培养,培养后若要测定培养液中 该菌的数目,可在显微镜下用血细胞计数板直接计数,该方法会把死菌计入在内,故其测量 值比活菌的实际数目大。最后应将菌种划线接种在斜面上,37℃培养 24h 后,置于4℃冰箱保 存。 【点睛】本题考查微生物的培养与计数,无菌技术等相关知识点。掌握相关知识点结合题意 答题即可。 30.为解决人类治疗时出现如人体免疫系统识别而产生人抗鼠抗体等问题,科学家们通过构建 人免疫蛋白(Ig)转基因小鼠来生产单克隆抗体。 (1)构建人免疫蛋白转基因小鼠时,为避免小鼠细胞自身 Ig 基因表达而产生的免疫排斥, 要选择自身 Ig 基因缺陷的小鼠___ 细胞作为受体细胞,并通过___ 操作导入重组 DNA。将经筛 选后受体细胞进行____ 、再将胚胎移植到_____ 处理的代孕鼠子宫内,经代孕母鼠分娩后培 育、筛选获得人免疫蛋白(Ig)转基因小鼠。 (2)制备单克隆抗体时,取经抗原免疫的转基因小鼠脾细胞和_____,电刺激使之融合,筛 选出杂交细胞后进行抗体检验,然后____ 培养能产生抗体的阳性细胞并再次进行抗体检验, 筛选出的阳性克隆可称为单抗细胞株。 (3)检测受体细胞是否合成抗体的方法是__;基因工程制备的单抗与杂交瘤技术制备的单抗 相比,最突出的优点是___________。 A.纯度高 B.亲合力强 C. 非异源性 D. 稳定性高 【答案】 (1). 受精卵 (2). 显微注射 (3). 胚胎体外培养 (4). 同期发情处理 (5). 骨髓瘤细胞 (6). 克隆 (7). 抗原抗体杂交 (8). C 【解析】 【分析】 基因工程技术的基本步骤: (1)目 基因的获取:方法有从基因文库中获取、利用 PCR 技术扩增和人工合成。 (2)基因表达载体的构建:是基因工程的核心步骤,基因表达载体包括目的基因、启动子、 终止子和标记基因等。 (3)将目的基因导入受体细胞:根据受体细胞不同,导入的方法也不一样.将目的基因导入 植物细胞的方法有农杆菌转化法、基因枪法和花粉管通道法;将目的基因导入动物细胞最有 效的方法是显微注射法;将目的基因导入微生物细胞的方法是感受态细胞法。 (4)目的基因的检测与鉴定:分子水平上的检测:①检测转基因生物染色体的 DNA 是否插入 的 目的基因--DNA 分子杂交技术;②检测目的基因是否转录出了 mRNA--分子杂交技术;③检测 目的基因是否翻译成蛋白质--抗原-抗体杂交技术.个体水平上的鉴定:抗虫鉴定、抗病鉴定、 活性鉴定等。 【详解】(1)构建人免疫蛋白转基因小鼠时,为避免小鼠细胞自身 Ig 基因表达而产生的免疫 排斥,要选择自身 Ig 基因缺陷的小鼠受精卵细胞作为受体细胞,并通过显微注射方法导入重 组 DNA。将经筛选后受体细胞进行胚胎体外培养、再将胚胎移植到同期发情处理的代孕鼠子宫 内,经代孕母鼠分娩后培育、筛选获得人免疫蛋白(Ig)转基因小鼠。 (2)制备单克隆抗体时,取经抗原免疫的转基因小鼠脾细胞和骨髓瘤细胞,电刺激使之融合, 筛选出杂交细胞后进行抗体检验,然后克隆培养能产生抗体的阳性细胞并再次进行抗体检验, 筛选出的阳性克隆可称为单抗细胞株。 (3)检测受体细胞是否合成抗体的方法是抗原抗体杂交;基因工程制备的单抗与杂交瘤技术 制备的单抗相比,最突出的优点是非异源性,可以减少免疫排斥反应,故选 C。 【点睛】本题考查了基因工程的操作步骤,单克隆抗体的制备相关知识点。熟悉相关知识点 结合题意答题。 31.被孵化出的蝌蚪在 50 天内会保持其形态。某科研小组以蝌蚪为材料开展了验证甲状 腺 中的甲状腺激素对蝌蚪生长的影响实验。 实验材料和用具:生长发育状况一致的同种蝌蚪、广口瓶、尺子、饲料、池塘水、牛甲状腺 磨 碎物、甲状腺激素溶液(用碘液配制)、碘液等。 (1)请简要写出实验思路。 ①_________。 ②________。 ③_________。 ④每隔 3 天对蝌蚪进行一次测量,实验共进行 21 天,在得到测量结果后_________。 (2)请设计一个表格记录实验结果(结果中直接使用平均值)。________ (3)分析与讨论:本实验中,牛甲状腺磨碎物可能是通过其中的甲状腺激素促进蝌蚪的 _________,从而促进蝌蚪生长。 【答案】 (1). 取 4 个广口瓶,标号为甲、乙、丙、丁 (2). 甲广口瓶内加入一定量的 池塘水和饲料;乙广口瓶内加入等量池塘水、含牛甲状腺磨碎物的饲料;丙广口瓶内加入等 量池塘水+甲状腺激素溶液和饲料;丁广口瓶内加入等量池塘水+碘液和饲料 (3). 将生长 发育状况一致的同种蝌蚪随机均分为 4 组,用尺子测量蝌蚪长度后,分别放入 4 个广口瓶中, 将各广口瓶放置在相同且适宜的条件下培养 (4). 统计分析每组数据的平均值 (5). 第 0 天 第 3 天 第 6 天 第 9 天 第 12 天 第 15 天 第 18 天 第 21 天 甲 乙 丙 丁 (6). 物质代谢和能量转换 【解析】 【分析】 本实验的目的是探究甲状腺中的甲状腺素对蝌蚪发育的影响,所以实验的自变量是有无饲喂 甲状腺和有无饲喂甲状腺素。在设计有无饲喂甲状腺的分组时,需考虑牛甲状腺细胞中其他 物质对实验结果的影响,因此设计一组蝌蚪饲喂牛肝磨碎物,排除细胞中其他物质的干扰; 在设计有无饲喂甲状腺素的分组时,需考虑溶剂碘液对实验结果的影响,因此设计一组蝌蚪 饲喂碘液,排除碘液对实验结果的影响。本实验的因变量是蝌蚪的体长。 表格绘制需注意书写表题,表格中需包含实验的分组和因变量,分组何用甲乙、丙、丁、戊 表示,因变量用蝌蚪的测量长度表示,表格中还需有测量时间和多次测量的表示。 【详解】(1)①取 4 个广口瓶,标号为甲、乙、丙、丁。 ②甲广口瓶内加入一定量的池塘水和饲料;乙广口瓶内加入等量池塘水、含牛甲状腺磨碎物 的饲料;丙广口瓶内加入等量池塘水+甲状腺激素溶液和饲料;丁广口瓶内加入等量池塘水+ 碘液和饲料。 ③将生长发育状况一致的同种蝌蚪随机均分为 4 组,用尺子测量蝌蚪长度后,分别放入 4 个 广口瓶中,将各广口瓶放置在相同且适宜的条件下培养。 ④每隔 3 天对蝌蚪进行一次测量,实验共进行 21 天,在得到测量结果后统计分析每组数据 的平均值。 (2)表格设计如图: 第 0 天 第 3 天 第 6 天 第 9 天 第 12 天 第 15 天 第 18 天 第 21 天 甲 乙 丙 丁 (3)本实验中,牛甲状腺磨碎物可能是通过其中的甲状腺激素促进蝌蚪的物质代谢和能量转 换,从而促进蝌蚪生长。 【点睛】本题考查了甲状腺激素的作用以及实验探究能力的培养,学会相关实验设计,理解 清楚实验的各种变量是解决实验题的关键所在。

资料: 29.3万

进入主页

人气:

10000+的老师在这里下载备课资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