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0-2019十年高考历史真题分类汇编22中外社会生活的变迁(附解析Word版)
加入VIP免费下载

2010-2019十年高考历史真题分类汇编22中外社会生活的变迁(附解析Word版)

ID:433295

大小:3.33 MB

页数:40页

时间:2020-12-23

加入VIP免费下载
温馨提示:
1. 部分包含数学公式或PPT动画的文件,查看预览时可能会显示错乱或异常,文件下载后无此问题,请放心下载。
2. 本文档由用户上传,版权归属用户,天天资源网负责整理代发布。如果您对本文档版权有争议请及时联系客服。
3. 下载前请仔细阅读文档内容,确认文档内容符合您的需求后进行下载,若出现内容与标题不符可向本站投诉处理。
4. 下载文档时可能由于网络波动等原因无法下载或下载错误,付费完成后未能成功下载的用户请联系客服处理。
网站客服:403074932
资料简介
1 十年高考真题分类汇编(2010-2019) 历史 专题 22 中外社会生活的变迁 考点一: 物质生活和社会习俗的变化 考点二: 交通、通讯工具的进步 考点三: 大众传媒的发展 一、选择题: 1.(2019 年全国卷ⅠT6)1915~1918 年,《新青年》中“革命”“科 学”“平等”“民主”等词出现频次大体相当;1919~1922 年,“民 主”出现次数不到“科学”的 1/10,不及“革命”的 1/20。这种变 化可说明 A. 新文化运动主流思想发生转变 B. 国民革命运动受到民众普遍拥护 C. 资本主义政体模式被知识界否定 D. 中国社会主要矛盾发生改变 【答案】A 【解析】根据材料信息可知,民主出现频率降低,革命出现频率剧增。 结合所学知识,这种变化的原因在于五四运动后,新文化运动主要传 播马克思主义,而马克思主义主张用革命的方式夺取政权。故答案为 A 项;国民革命运动是在 1924-1927 年,时间不符,并且材料只涉及 知识分子阶层,无法得出民众普遍拥护的结论,排除 B 项;当时资本 主义政体模式被部分知识界否定,不符史实,排除 C 项;当时中国是 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社会主要矛盾未变,D 项说法不符合史实,排 2 除。 2.(2019 年江苏卷 T7)清末《卖宁波脚带》:“宁波小脚啥好看, 脚背高起一大段。如何脚带竟出名,四乡八镇销场远。明诏近来禁缠 脚,脚带虽好用勿着。我劝卖脚带人早弃行,免使女子缠脚遭凌 虐。”对材料理解正确的是 A. 观念变化已致脚带无人问津 B. 诏令颁布引发妇女普遍解放 C. 女子缠足当时仍然普遍存在 D. 废止缠足已成当时社会共识 【答案】C 【解析】根据材料“四乡八镇销场远”可知当时宁波脚带销售良好, 由此证明女子缠足当时仍然普遍存在,故选 C 项;“无人问津”的说 法明显与“四乡八镇销场远”的材料内容相悖,故排除 A 项;《卖宁 波脚带》是劝诫歌谣,而不是政府诏令,故排除 B 项;“成为共识” 的说法过于绝对,不符合实际,故排除 D 项。 3.(2019 年江苏卷 T8)近代上海报纸刊登《纪苏州一车夫》:昨日 经过观前街,见一日本人,正在叫车,大呼:“至盘门(租界)大日 本领事馆去!”车夫操吴侬软语道:“只拉我国的大国民,倭奴是不 拉的。”这一记载可能出现于 A. 1840—1894 年 B. 1895—1911 年 C. 1912—1945 年 D. 1946—1949 年 【答案】C 3 【解析】根据材料内容可知,当时上海出现了日本驻中国大使馆,有 日本人的活动,再根据“我国的大国民”可知该车夫的民族意识增强, 所以这种情况应该出现在辛亥革命以后,故选 C 项;根据“只拉我国 的大国民”可判断应该是清政府被推翻以后,AB 项都是清政府被推 翻以前,故排除;1946 年抗日战争已经胜利,日本战败,上海不再 有材料中类似日本人的活动,故排除 D 项。 4.(2018 年北京卷 T10)明治维新前,日本只有贵族和武士才有姓, 19 世纪 70 年代,为便于征兵、征税和编制户籍,明治政府规定“凡 国民,必须取姓”,这样做的主要目的是 A. 推动四民平等,加强对百姓的管理 B. 引进西方生活方式,促进文明开化 C. 实行废藩置县,强化中央集权 D. 鼓励殖产兴业,实现富国强兵 【答案】A 【解析】根据材料中的“明治维新前,日本只有贵族和武士才有 姓”“为便于征兵、征税和编制户籍”可知,明治政府规定“凡国民, 必须取姓”有利于打破贵族和武士的特权,推动国民平等,加强国家 对百姓的管理,便于征兵、征税等,故 A 正确。“取姓”与引进西方 生活方式没有必然联系,排除 B。废藩置县指的是日本明治政府废除 全国各藩,统一为府县,是建立中央集权政权的一项划时代的政治变 革,材料与此无关,排除 C。殖产兴业主要指发展近代工商业,材料 与此无关,排除 D。故选 A。 4 5.(2018 年江苏卷 T7)张园是清朝末年上海最大的私家园林,被主 人开放为公共场所。下图为筠香斋刻印的年画《海上第一名园》,描 绘的是当年张园门前的景象。该年画 A. 延续传统绘画的以形求神 B. 体现追求时尚的国民共识 C. 反映世界交通的最新成果 D. 表明社会生活的新旧杂陈 【答案】D 【解析】《海上第一名园》明显是写实的风俗画,不是以形求神的文 人画,故 A 项错误;清末追求时尚还未成为国民共识,故 B 项错误; 由图中的路灯和电线可知,此时是第二次工业革命时期,此时最新的 交通工具是汽车,而年画中并没有,故 C 项错误;年画中张园建筑风 格偏向西化,与传统风格合为一体,反映了市民阶层的生活场景,有 马车、有人力车,有礼帽、马褂、路灯、电线等,这反映出当时社会 生活的新旧杂陈,故 D 项正确。 6.(2017 年全国卷ⅠT29)1904 年,湖南、四川、江苏、广东、福建 5 等长江流域与东南沿海 9 个省份留日学生共计 1 883 人,占全国留日 学生总数的 78%,直隶亦有 172 人,山西、陕西等其他十几个省区仅 有 351 人。影响留日学生区域分布不平衡的主要因素是 A.地区经济文化水平与开放程度有别 B.革命运动在各地高涨程度存在差异 C.清政府鼓励留学生的政策发生变化 D.西方列强在中国的势力范围不同 【答案】A 7.(2017 年全国卷 II T26)北朝时,嗜好奶类制品的北方人常常嘲 笑南方人的喝茶习俗。唐中期,北方城市中,“多开店铺,煎茶卖之, 不问道俗,投钱取饮。其茶自江、淮而来,舟车相继。所在山积”。 据此可知,唐中期 A.国家统一使南茶开始北运 6 B. 南北方饮食习惯趋于一致 C. 南方经济文化影响力上升 D.南方经济水平已超越北方 【答案】C 【解析】唐朝时期,随着经济文化影响力的上升,南方的习俗也被北 方人接受。故答案为 C 项。 8.(2017 年全国卷 II T29)1913 年,《申报》登载的“艾罗补脑汁” 广告称:“欲图一国之进步,当先使一国之人民精神日旺,思想日新, 舍补脑之外另无精神思想也。故善国者必先得卫生,善谋卫生者必先 得谋补脑。”由于广告成功,产品一上市就十分畅销。这反映出当时 A.新文化运动的影响日益广泛 B.追求新思想成为社会时尚 C.改良社会风俗成为国民共识 D.广告成为推动文明的工具 【答案】B 【解析】广告成功,说明抓住了当时社会大众的心理,号召“思想日 新”“谋卫生”,追求国家进步,反映出当时追求新思想已成为社会时 尚。故答案为 B 项。 9.(2017 年全国卷Ⅲ T29)20 世纪 30 年代,上海市政府组织举办集 体婚礼。仪式上,喜字纱灯引导,乐队演奏钢琴曲,新郎着蓝袍黑褂, 新娘穿粉色旗袍,头披白纱,手持鲜花,婚礼场面整齐宏大。这反映 了当时上海 7 A.民众实现了婚姻自主 B.中西习俗融合成为时尚 C.门当户对观念已颠覆 D.政府主导社会习俗演变 【答案】B 【解析】材料反映了婚礼仪式上中西合,故 B 项正确。材料并未涉及 婚姻自主、门当户对,故排除 A、C。D 项中“政府主导”不符合题意。 10.(2017 年北京卷 T15)猜谜语是民众喜闻乐见的娱乐形式。下表 所列谜语出现于晚晴,其内容 谜面 谜底 生涯在镜中 照相处 海军 浜 成汤国旗 商标 为他人作寄书邮 达尔文 唐顺宗传位太子 立宪 A.折射出民众接触的西方文化元素趋于多样 B.表明了西方文化的影响仅停留在器物层面 C.反映了中国古典文化受到广大民众的冷落 D.可佐证全盘西化观念盛行于大众日常生活 【答案】A 11.(2017 年天津卷 T6)1830 年,英国正式启用第一条商业铁路, 8 十年后公布火车时刻表。因为火车比马车快太多,所以各地时间的微 小差异就造成了巨大的困扰。1880 年,英国首次立法规定全国的时 刻表都必须以格林尼治时间为准,这就要求人们依据人工的时钟而非 依据当地日升日落周期来过生活。这段材料重在说明 A.工业革命带来社会生活的变化 B.技术发展对人类生活有所制约 C.时间的精确成为日常生活的必要 D.统一的时间有利于国家管理 【答案】B 【解析】题干材料说的是火车的出现使得英国立法决定全国的时间 标准,所以人们生活就不再根据自然条件而是根据人为条件来进行, 从而受制于国家统一规定的格林尼治时间,故选 B。 12.(2017 年天津卷 T8)1938 年,中共中央机关刊物《解放》周刊 连续发表文章,总结七年来党在东北抗日游击战争中的经验教训,其 根本经验的第一条便是“巩固和扩大抗日民族统一战线,‘分裂则败, 联合则胜’,成为铁一般的定律”。这是中国共产党总结东北抗日斗争 经验教训的第一次尝试。材料反映了中国共产党 ①总结全面抗战的经验教训 ②在东北地区长期坚持抗日斗争 ③为抗日战争的胜利做准备 ④强调抗日民族统一战线的重要性 A.①② B.①③ C.②④ D.③④ 【答案】C 【解析】“总结七年来党在东北抗日游击战争中的经验教训”反映了 9 #符合题意;“巩固和扩大抗日民族统一战线”说明%符合题意,故选 C。 13.(2017 年江苏卷 T7)《万国公报》对近代中国知识分子产生了较 大影响。有学者统计了其中发表的相关文章,如下表: 由此推断 A.《万国公报》是中国人最早创办的报刊 B.晚清知识分子通过报刊实现了言论自由 C.知识界的宣传呼吁迫使清政府革除陋习 D.随社会发展知识界对妇女问题渐趋重视 【答案】D 14.(2016 年北京卷 T17)一种名为“人造自来血”的补药曾在近代 中国流行。图 9 和图 10 分别是 1911 年 10 月和 11 月刊登在《申报》 上的广告。这两则广告的变化折射出 10 图 9 图 10 ①革命党人把广告当作发动武昌起义的宣传工具 ②民国成立后商人积极投身中国政治变革的浪潮 ③商人利用时局巨变及时调整营销策略 ④民主共和已成为中国社会的发展趋势 A.①② B.②③ C.③④ D.①④ 【答案】C 【解析】①错误,因为武昌起义的时间是 1911 年 10 月 10 日,也就 是 11 月起义已经结束;②项不选,通过图片中的广告看不出商人投 入政治变革中;③正确,武昌起义后,清政府土崩瓦解,民主共和成 为历史的趋势,商人抓住这个变局将广告由“本世纪的贫血症之良药” 改为了“专制与共和之过渡”,所以③④正确,故本题答案选 C 项。 考点:近代中国民主革命·辛亥革命·影响 15.(2016 年天津卷 T5)1899 年初,中国进口了几部马可尼无线电 报机,安装在两广总督督署、威远等要塞以及南洋舰队舰艇上,用于 军事指挥。要知道,在同一年,马可尼才刚刚说服英国邮政部建立了 一个无线电报站,英国无线电通讯业务方才起步。这反映了 ①中国应用无线电报基本与西方同步 ②中国在科技上处于领先地位 ③中国仍处于学习器物阶段 ④世界市场的发展 A.①② B.①③ C.①④ D.③④ 11 【答案】C 【解析】根据“在同一年,马可尼才刚刚说服英国邮政部建立了一个 无线电报站,英国无线电通讯业务方才起步”,说明①正确;中国是 引进外国先进科技成果,不能说明中国自身在科技上处于领先地位, ②错误;1899 年发生在戊戌变法后,先进的中国人已经提出学习西 方制度,③错误;中国引进外国先进科技成果说明中外交流加强,世 界市场得到发展,④正确。故选 C。 【考点定位】中国近现代社会生活的变迁·交通、通讯工具的进 步·通讯工具的进步。 16.(2016 年江苏卷 T10)1921 年成都警察厅发布通令:“近日妇女 每多剪发齐眉,并梳拿破仑、华盛顿等头式(流行的男式发型),实 属有伤风俗,应予以禁止,以挽颓风……如敢固违,定以妇女坐法并 处罚家长。”对此解读正确的是 A.剪发齐眉成为妇女的普遍选择 B.男女平等思想逐渐深入人心 C.新潮女性的行为冲击传统习俗 D.处罚措施体现民国法治精神 【答案】C 12 考点:近代社会生活变迁•物质生活变迁•习俗改变 17.(2016 年海南卷 T15)19 世纪 70 年代初,生丝、茶叶合计占中 国贸易出口总值的近 90%,1900 年降至 38%左右,20 世纪初年中国 已失去主要丝茶输出国的地位。导致这种现象的主要原因是 A.中国丝茶竞争力减弱 B 清政府的重农抑商政策 C.中国小农经济的瓦解 D.中国产业结构的变化 【答案】A 【解析】中国近代生丝、茶叶出口比重下降,是因为日本、印度等国 生丝、茶叶的竞争力加强,所以本题答案为 A 项。甲午战后,清政府 允许民间设厂,实际上放弃了重农抑商政策,故 B 项错误;中国小农 降级的瓦解是在新中国土改时,故 C 项错误;近代社会中国产业结构 没有发生质的变化,故 D 项错误。 【考点定位】晚清经济结构的调整和民族资本主义曲折发展•晚清经 济结构的变化•晚清对外贸易 18.(2016 年上海卷 T17)晚清设立的一个机构,不仅办理外交事务, 还扶植一些现代化项目,如新式学堂、近代企业等。它经常遭到守旧 派抨击,外国人也批评它办事不力。该机构是( ) A.总理衙门 B.同文馆 C.军机处 D.外务部 13 【答案】A 【考点定位】天朝的危机·洋务运动·总理衙门的设立 19.(2015 年北京卷 T16)太平天国提倡“剪辫蓄发”,认为当时人的 发饰“坏先人之服冕,是使中国之人忘其根本也”。辛亥革命期间, 革命党人认为“欲除满清之藩篱,必先去满清之形状”,提倡“剪辫 易服”。二者均希望通过变革发饰( ) A.与西方文明相对接 B.号召推翻清朝统治 C.提倡民主自由思想 D.表明各自宗教信仰 【答案】B 20.(2015 年北京卷 T19)以下是私服新中国不同时期的宣传画。该 画中主题体现的时间先后顺序,排列正确的是 14 A. ①②③④ B. ②③①④ C. ③①②④ D. ④②③① 【答案】C 【解析】①是大跃进时期,发生在 1958 年;②发生在文革期间,即 1966-1976 年;③第一部宪法颁布是在 1954 年;④香港回归是在 1997 年,故选 C。 21.(2015 年天津卷 T10)对比下列两幅图片,可以看出近三十年来 1987 年中国大陆第一家肯德基餐厅在北京开业 2013 年西班牙马 德里街头兵马俑巡展广告灯箱 ①市场经济体制影响加深 ②东西方文化融为一体 ③中国的国际影响力增强 ④国际性交流范围扩大 ①② B.①④ C.②③ D.③④ 【答案】D 15 22.(2015 年江苏卷 T11)下图是 1949 年 3 月美国记者伯恩斯拍摄 于上海的两张照片。从中可以看出 疑似“偷棉花”的妇女被搜身 遛狗者和流浪儿 A.民族工商业受到列强与官僚的双重挤压 B.国民政府覆灭时上海陷入了混乱与动荡 C.下层民众遭受了没有硝烟的侮辱与伤害 D.中国社会萌生着反差强烈的富裕与贫穷 【答案】C 23.(2014 年全国卷ⅠT30)20 世纪 20 年代,上海成为中国电影的制 作中心,当时上海放映的各种影片中,外国片与国产片比例约为 2:1;而在北京和天津,这一比例高达 5:1 甚至 6:1.上海与京津放 16 图 6 映中外电影比例不同,能够说明这一现象的应是 A.外国电影的制作水平较高 B.京津民众对外来事物更具热情 C.中国电影拷贝流通税费重 D.上海民众的社会心态更为开放 【答案】C 【解析】本题以材料的形式考查了近代中国电影事业的发展。旨在考 查学生对历史知识的再认再现的能力。题目中未涉及中外电影制作水 平的比较,也未涉及京、津、沪三地对外来事物热情度的比较,故排 除 A、B、D 三项;由题目中的信息“20 世纪 20 年代,上海成为中国 电影的制作中心”、上海与京津放映中外电影的比例可知此时由于军 阀混战致使中国电影的流通税费较重,故本题应选 C 项。 24.(2014 年全国卷 II T34)20 世纪 30 年代,美国每周有成千上万 的人去电影院,轻歌曼舞的幻想型影片备受欢迎,当红童星秀兰邓波 儿通常在电影中扮演孤儿去感化富人。这一现象 A.表明了新政已使全国重现繁荣的景象 B.体现了民众身陷危机淡定应对的精神 C.反映了民众逃避现实来求慰藉的心态 D.说明了现代主义艺术得到社会的认可 【答案】C 【解析】根据材料信息可知,经济危机的背景之下,通过看幻想型影 片,慰藉一下自己不安的心灵,以此来逃避现实,核心词“幻想型影 17 图 9 片”。 25.(2014 年北京卷 T17)图 9 是民国时期描绘北京社会生活的风俗 画。画中最能反映近代社会生活变革的有 ①墙上画作的风格 ②人物的发型 ③照明手段 ④饮食方式 A.①② B.②③ C.③④ D.①④ 【答案】B 【解析】考查近代中国社会生活习俗的变化。依据所学可知,图中墙 上的画作是元明清以来的文人画,不能体现这一时期社会的变化;断 发易服是这一时期社会变化的重要表现,符合题意;图中使用电灯照 明,是第二次工业革命的成果,说明中国已受到第二次工业革命成果 的影响,符合题意;图中的饮食依然是中餐,体现不出近代社会生活 的变革。故应选 B。 26.(2014 年浙江卷 T16) 从甲图到乙图,表明(  )      18 甲图 清初男子剃发蓄辫 乙图 民国初年男子剪辫 A.先进习俗必然取代落后习俗 B.某些生活习俗具有深刻的政治意义 C.专制王朝由强大走向败落的历史命运 D.专制与民主的斗争是一个漫长的过程 【答案】B 【解析】本题以清初和民国初期关于发辫的有关政策为切入点,旨在 考查学生解读图片获取信息的能力。甲图中清初期的“剃发蓄辫”说 明清朝统治者强行推行民族发饰,而乙图中民国初期的“剪辫”说明 其与辛亥革命的革命宗旨有关,两幅图充分说明习俗变迁与当时政治 密切相关,故本题选择 D 项。 27.(2014 年安徽卷 T13) 1912 年 4 月 22 日《申报》刊载《西装 叹》:“更有西装新少年,短衣窄袖娇自怜。足踏黄革履,鼻架金丝 边。自诩开通世莫敌,爱皮西地口头禅。醉心争购舶来品,金钱浪掷 轻利权。”这表明(  ) A.国人对西方文化认识过于肤浅 B.着西装已成为当时普遍现象 C.西方生活方式已成为都市主流 D.大众传媒理性看待社会时尚 【答案】D 【解析】本题以《申报》刊载的近代社会习俗为切入点,旨在考查学 生解读材料、提取有效信息的能力。报纸中既描述了一部分中国人在 19 社会生活上过分仿效西方,同时也表明作者的态度“金钱浪掷轻利权”, 即不赞成这种时尚。A 项表述片面,予以排除; B 项着西装主要在城 市中,并不是普遍现象,故予以排除;C 项表述太过绝对。正确答案 选 D 项。 28.(2014 年福建卷 T15)旗袍在 20 世纪二三十年代成为中国城市 女性的时尚着装。其社会原因是(  ) A.西式服饰传入,生活方式完全西化 B.中华民国建立,人们思想观念变化 C.城市化进程中,女性开始引领时尚 D.旗袍典雅大方,体现女性的曲线美 【答案】B 【解析】本题以 20 世纪二三十年代旗袍的流行为切入点,旨在考查 学生解读材料信息和调动运用知识的能力。解答本题首先要理解旗袍 是在中国满族妇女传统服饰基础上,结合西方服饰的特点设计出来的 一种服饰。A 项错在“完全西化”;旗袍本身具有高开叉的特点,不 符合传统纲常伦理对妇女的着装要求,但由于中华民国建立,人们思 想观念发生变化而逐渐被人们接受,B 项正确;C 项错在“开始”;D 项不是社会原因。故选 B 项。 29.(2013 年天津卷 T6)据《中国报学史》统计,武昌起义胜利后半 年内,全国报纸由 100 多家迅速发展到 500 多家,总销量达到 4200 万份。出现这一现象的主要原因是 A.人们关心社会变革,希望了解世界变化 20 B.《临时约法》规定有言论、出版等自由 C.大力提倡白话文使阅读报纸的人数激增 D.人们普遍赞成民主共和,反对君主专制 【答案】A 【解析】本题以武昌起义后中国报刊数量的迅速增加为切入点,旨在 考查考生对历史现象因果关系的理解能力。在解答因果类题目时,需 留意与时间有关的信息,防止落入命题者在“时间错位”上设置的陷 阱。武昌起义发生于 1911 年 10 月,发生后的半年内大致截止到 1912 年的 3 月。B 项《临时约法》颁布于 1912 年 3 月,显然不能成为其 主要原因;C 项大力提倡白话文是在 1915 年开始的新文化运动时期, 时间上也不符合题干规定的时间段;D 项中的“普遍”显然不正确。 社会的需求是文化事业发展的重要推动力,A 项正确。 30.(2012 年天津卷 T11)右图中,一个科威特人脚穿网球鞋,背驮 电视机,穿过满是欧美消费品的街道。图片反映了 ①经济全球化的趋势 ②全球性的文化渗透 ③发展中国家是经济全球化最大受益者 ④跨国公司是经济全球化有力的推动者 A.①② B.①④ C.②④ D.③④ 【答案】A 【解析】本题涉及的考点是当今世界经济的全球化趋势。考查学生识 21 图能力和对全球化知识的分析理解能力。从题干和图片材料可知世界 经济全球化正在发展,由于在全球化中欧美发达国家占有优势,他们 向广大发展中国家渗透西方的文化理念和价值观,故①②正确。③说 法与史实不符,④从材料中无法体现。故选 A 31.(2011 年浙江卷 T17)据地方志记载,民国时期某城市“旧式婚 姻居十之七八,新式者不过十之二三”。对此理解错误的是 A.旧式婚礼因为简便节约更为流行 B.城市尚且如此守旧,更不要说乡村 C.婚姻习俗的新旧变迁有一个过程 D.传统的婚姻观念仍为多数人所坚持 【答案】A 【解析】因为婚姻习俗的总体趋势是删繁就简,旧式婚姻强调父母之 命,媒妁之言,相当繁琐。习俗的演变,城乡差异巨大,B 项是正确 的推断;C 项正确地表达了婚姻习俗演变的历史过程;从材料中“旧 式婚姻居十之七八”可以推断出 D 项的合理性。 二、材料题 1.(2019 年北京卷 T14)古往今来,社会关怀是一个重大议题。 16 世纪上半期,德国许多地区和城市颁布法令,进行济贫改革。萨 克森的莱斯尼希市设立济贫公共基金,将关闭的修道院的资产以及信 徒捐给教会和修会的财物转入公共基金。公共基金的日常管理由 10 位民主选举产生的世俗人士负责。他们还接管了城市的济贫事务,统 筹管理,对接受救济的对象进行资格审查,避免了教会和修会救济的 22 弊端。 概述 16 世纪上半期德国济贫改革的内容及主要特点。 【答案】参考答案要点: 内容:设立济贫公共基金;世俗人士负责救济事务;实施资格审查。 特点:济贫由教会主导转向世俗主导。 【解析】一问根据材料“萨克森的莱斯尼希市设立济贫公共基金…公 共基金的日常管理由 10 位民主选举产生的世俗人士负责…对接受救 济的对象进行资格审查”从设置济贫基金、事务管理及对象资格审查 进行概括即可;二问根据材料“将关闭的修道院的资产以及信徒捐给 教会和修会的财物转入公共基金…世俗人士负责…避免了教会和修 会救济的弊端”从济贫主体的变化进行阐述即可。 2.(2019 年天津卷 T14)阅读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 在 15、16 世纪的欧洲,手书新闻和单页印刷新闻已经较为流 行。僧侣、贵族和富裕起来的资产阶级,对外界事物很关切。一些人 专门搜集信息,编写“通报”,抄送给有需要的客户,消息来自一些 中心城市如罗马、巴黎、伦敦,以及西班牙的马德里和萄萄牙的里斯 本,内容包括当时的欧洲战事、王室消息、贸易商情。随着贸易的广 泛开展,商人们越来越需要准确地了解远方发生的事情。 ——摘编自(法)乔治·维尔《世界报刊史》 (1)依据材料一,概括这一时期新闻流行的社会条件。结合所学知 识,指出新闻流行的历史背景。 材料二 美国独立战争时,反英报纸《波士顿公报》印数一度达到 2000 23 份,相对于当地的人口总数来说,这是个巨大的数字。以赛亚·托马 斯在马萨诸塞州出版的报纸上呼吁工人投身到国家独立的事业中。有 评论说:“假如没有报纸,美国革命根本不会发生。”英国人出版的 报纸则鼓吹服从英国,宣传英国和北美殖民地的和解。到战争结来, 美国报纸数量增加到 43 家,自主的造纸厂、铅字厂等也相继建立起 来,摆脱了对英国产品的依赖。 ——摘编自(法)乔治·维尔《世界报刊史》 (2)依据材料二,概述报纸与美国独立战争的关系。 材料三 1848 年,马克思与恩格斯一起创办了《新莱茵报》。《新莱茵 报》适应当时德国爆发的人民革命的需要,成为欧洲各国无产阶级和 社会主义政党的坚强组织中心,组织和领导了几次大的群众斗争,在 广大群众中的影响日益扩大。尽管《新莱茵报》仅存在了 354 天,但 却出版了 301 期,恩格斯说它不愧是“革命年代德国最著名的报纸”。 办报期间,马克思、恩格斯在国内外几十个城市设有固定的通讯员, 形成通讯员网:发表的读者来信总数多达几千封。这在无产阶级报刊 史上是个奇迹。——据《国际共产主义运动历史文献》 (3)依据材料三,结合所学知识。说明《新莱茵报》成为“革命年 代德国最著名的报纸”的原因。 (4)依据材料一、二、三,评价报纸所起到的历史作用。 【答案】 (1)特定人群的需要:出现专门的从业人员:欧洲大城市成为新闻 汇集和传播中心。资本主义萌芽;文艺复兴;宗教改革:新航路开辟。 24 (2)报纸成为交战双方的宣传工具;独立战争推动美国报业的自主 发展。 (3)1848 年革命爆发,《新莱菌报》成为革命的机关报,适应德国 人民革命的需要:组织领导群众斗争,建立通讯员网,发表大量读者 来信。 (4)适应了时代发展、社会需要:发挥了传递信息、传播思想的作 用:成为人民的喉舌,推动了历史进步。 【解析】(1)一问根据材料一“僧侣、贵族和富裕起来的资产阶级… 一些人专门收集消息,编写“通报“…消息来自一些中心城市如罗马… 内容包括当时的欧洲战事、王室消息…”从需要群体、专门从业人员 产生、欧洲大城市成为新闻汇集传播中心进行概括;二问从题干时间 背景结合所学从新经济因素的产生、思想解放运动的推动、经济活动 的开展进行分析。 (2)根据材料“出版的报纸上呼吁工人投身到国家独立的事业中… 到战争结束,美国报纸业数量增加到 43 家…摆脱了对英国产品的依 赖”从报纸的宣传作用及战争推动报业发展进行阐述。 (3)根据材料“1848 年…适应当时德国爆发的人民革命的需要…坚 强的组织中心…领导了几次大的群众斗争…设有固定的通讯员,形成 通讯员网,发表的读者来信总数多达几千封”从《新莱茵报》的革命 性质和用途、领导与通讯作用进行概括。 (4)结合所学从社会时代需要、思想传播功能、舆论阵地及推动历 史进步进行分析阐述。 25 3.(2018 年全国卷 II T41)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 中国是大豆的故乡,甲骨文中就有关于大豆的记载。先秦时期, 大豆栽培主要是在黄河中游地区,“豆饭”是人们的重要食物,《齐 民要术》通过总结劳动人民长期的实践经验,认识到大豆对于改良土 壤的作用,主张大豆与其他作物轮种。唐宋时期的文献中都有朝廷调 集大豆送至南方救灾、备种的记录,大豆的种植推广到江南及岭南…… 从古至今,各式各样的豆制品是中国人喜爱的食物,提供了人体所需 的优质植物蛋白。 1765 年,大豆引入北美,最初作为饲料或绿肥。19 世纪 60 年代,豆 腐在美国开始被视为健康食品。19 世纪末,大豆根瘤的固氮功能被 发现,在美国干旱地区推广种植,至 1910 年,美国已经拥有 280 多 个大豆品种。1931 年,福特公司从大豆中开发出人造蛋白纤维,大 豆成为食品工业、轻工业及医药工业的重要原料。1954 年,美国成 为世界上最大的大豆生产国,种植面积超过一亿亩。大豆在南北美洲 都得到广泛种植,美洲的农田和中国人的餐桌发生了紧密联系。 ——摘编自刘启振等《“一带一路”视域下栽培大豆的起源和传播》 等 (1)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概括我国历史上种植利用大豆的特 点和作用。(12 分) (2)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说明大豆在美国广泛种植的原因。 (8 分) (3)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简析物种交流的积极意义。(5 分) 26 【答案】 (1)特点:我国人民最早培育、驯化;种植范围从中原推广到南方, 开发出各豆制品;农书对劳动人民实践经验的总结与推广,政府推动。 作用:民众重要的食物来源,使中国人的食物结构合理化;推动了中 国农业的发展,备荒物资。 (2)世界各地的联系加强,世界市场的推动;大豆是一种优良作物 品种,适宜种植;科学技术进步,大豆的用途得到广泛开发。 (3)物种交流是世界文明交流的重要方式;促进了人类文明的发展, 有助于人类命运共同体的构建。 【解析】 (1)特点:题目要求“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回答。由材料中 的“中国是大豆的故乡”再结合不少农作物是我国先民首先培育和栽 种的,可以得出我国人民最早培育、驯化;由“先秦时期,大豆栽培 主要是在黄河中游地区”、唐宋时期“大豆的种植推广到江南及岭南”、 “从古至今,各式各样的豆制品是中国人喜爱的食物”等信息可以 得出种植范围从中原推广到南方,开发出各种豆制品;由“《齐民要 术》通过总结劳动人民长期的实践经验,认识到大豆对于改良土壤的 作用,主张大豆与其他作物轮种”、“唐宋时期的文献中都有朝廷调 集大豆送至南方救灾、备种的记录”等信息可以得出农书对劳动人民 实践经验的总结与推广,政府推动。作用由材料中的“‘豆饭’是人 们的重要食物”、“各式各样的豆制品是中国人喜爱的食物,提供了 人体所需的优质植物蛋白”等信息可以得出民众重要的食物来源, 27 使中国人的食物结构合理化;由“朝廷调集大豆送至南方救灾”并结 合我国古代农业发展的相关史实可以得出推动了中国农业的发展, 是备荒物资。 4.(2016 年全国卷 II T40)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25 分) 材料一 表 2 近代以来全球国际人口迁移 时间 1500~1850 年 1850~1945 年 1945~2000 年 主要移出地 欧洲、非洲 欧洲、亚洲 亚洲、非洲、拉丁美 洲 主要移入地 美洲 美洲 西欧、北美洲、大洋 洲 人口迁移数 量 至 1850 年,黑奴 约为 1500 万,为 白人移民的 4~ 1846 ~1924 年欧 洲移出 4800 万, 1834 ~1941 年亚 1960 年迁移人口为 325 万,1974 年为 947.5 万 , 1985 ~ 28 5 倍 洲 移 出 1200 ~ 3700 万 1990 年年增长率为 2.59% ——据邬沧萍《世界人口》等编制 材料二 中国的海外移民历史悠久,大致从 1567~1840 年是一个承 前启后的时期,移民数量有所增加,1801~1850 年中国海外移民数 达 32 万人。近代中国海外移民的总数为 1500 万人左右,其中 90%移 往东南亚。移民与祖国保持着密切联系,1862~1949 年,华侨投资 国内企业有 25510 家,投资总额约 63271 万元。新中国成立后,大陆 地区很少向外移民。70 年代以后,出现了一个新的移民潮。到 2008 年,移民人数达到 1000 万以上,主要集中于发达国家。 ——摘编自曹树基《中国移民史》(第六卷)等 (1)根据材料一并结合所学知识,概括近代以来全球国际人口迁移 的基本趋势。(8)分 (2)根据材料一、二并结合所学知识,指出 16 世纪以来中国海外移 民的特点及形成的主要原因,并说明华侨华人在中国近代史上的贡献。 (17 分) 【答案】 (1)数量不断增加;范围不断扩大;自愿移民从主要由发达地区向 落后地区迁移,逐渐转变为主要由发展中国家向发达国家迁移;被强 迫进行的移民基本停止。 (2)特点:中国大规模海外移民出现于鸦片战争之后,晚于世界国 际移民;新中国成立后一段时间内基本停止;70 年代以后形成新的 29 移民潮。 主要原因:卷入世界市场较晚;冷战期间西方的封锁;中国的改革开 放。 贡献:引入技术和资金,促进了中国近代工业的兴起与发展;支持了 孙中山领导的民主革命;支援和投身于全民族的抗战。 【解析】(1)第一问可以依据材料来概括,主要从规模、迁移方向及 迁移类型等角度思考。 (2)第二问有三小问,分别来回答。特点需要依据材料来概括,可 分为三个时期:新中国成立前,初期以及改革开放后。原因结合所学 知识,联系当时的国内背景和国际背景回答。贡献要从实际情况入手, 要充分肯定他们的贡献。 考点:新航路的开辟、殖民扩张与资本主义世界市场的形成和发 展·英国、荷兰等国的殖民扩张·移民;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的探 索·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移民问题 5.(2016 年浙江卷 T38)决定社会走向、影响发展进程的,是历史的 合力。阅读材料,回答问题。(26 分) 材料一 20 世纪 40 年代后半期的中国,几乎每年都有重大事情发生。 学者金冲及独具慧眼从 1947 年入手,写成《转折年代》。 该著作以近乎白描的手法再现了 1947 年的中国社会面貌: 有一份杂志刊载了一幅中美贸易的漫画,画的是长嘴鹳在一只长颈瓶 里喝水,对蹲在旁边的猫说:我们是平等的,都可以自由地在这瓶里 喝水; 30 1 月至 8 月。天津歇业工厂竟达 132 家,尚未宣告歇业的厂家,也多 坐待油尽灯干。上海最大的纺织厂申新各厂开工纱机,尚不足抗战前 1936 年 57 万锭之数; 晋西北山地农民许多穷困及破产,虽然有些地方农民已分得若干山地, 但非常零碎,没有系统、普遍和彻底。目前的任务就是要有计划的去 组织这样一个群众运动,并正确地把这个运动领导到底。 ——摘编自《转折年代——中国的 1947 年》 材料二 1947 年 12 月,毛泽东饱含激情地说:“人民解放军的主力 已经打到国民党统治区域里去了。……这是一个历史的转折点…… 是一百多年来帝国主义在中国的统治由发展到消灭的转折点。”学者 陈晓麓认为,毛泽东的话“富有历史感地把新民主主义的胜利,看成 整个民主革命的胜利。辛亥革命是旧民主主义革命,但它的事业在北 伐战争中得到了延伸,在解放战争中得到最后的胜利。” ——摘自毛泽东《目前形势和我们的任务》、陈晓麓《近代中国社会 的新陈代谢》 (1)阅读材料一,联系所学知识,分析说明国民党统治后期国统区 经济在“内”、“外”两个层面发生的变化。(8 分) (2)根据材料一、二,列举并说明 1947 年中国共产党在经济、军事 上所采取的重要举措及意义。(8 分) (3)材料二所说的“在北伐战争中得到了延伸,在解放战争中得到 了最后的胜利”的“辛亥革命事业”指的是什么?充分利用材料提供 的信息并结合所学,概括说明中国共产党人是以何种方式实现了新旧 31 民主主义革命的转变,并取得了“新民主主义革命的胜利”。(8 分) (4)联系材料与所学,请您用一句话来概括近代以来中国革命的经 验。(2 分) 【答案】 (1)内:国民党发动内战,造成经济发展极大破坏;恶性通货膨胀 政策,使民族工业遭到致命打击;官僚资本依靠国家权力压迫民族工 业,使其陷入困境;繁重的捐税负担,给民族工业发展造成极大困难。 外:通过《中美友好通商航海条约》等不平等条约,美国商品大量输 入中国,排挤国货;美国资本输出几乎完全垄断中国市场,造成民族 工业发展困境。 (2)经济:解放区进行土改;一亿多农民分到土地,极大激发农民 革命和生产的积极性。 军事:刘伯承、邓小平率领晋冀鲁豫解放军主力,千里跃进大别山; 揭开战略反攻序幕。 (3)反帝反封建。以无产阶级的领导取代资产阶级的领导,提出彻 底的民主革命纳,组建统一战线,探索出农村包围城市、武装夺取政 权的革命道路。 (4)中国共产党领导中国人民走经过新民主主义到社会主义的道路, 是中国近代历史发展的必然。 32 考点:近代中国经济结构的变动与资本主义的曲折发展•中国民族资 本主义的曲折发展•民国时期经济的发展;近代中国反侵略、求民主 的潮流•解放战争•解放战争的胜利 6.(2014 年全国卷 II T40)(25 分)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一 清朝建都北京后,原居住于白山墨水间的各民族人口大 量内迁,东北地区出现“沃野千里,有土无人”的状况。清廷东北地 区视为“龙兴之地”,在此设盛京。吉林、黑龙江将军,实施军事化 管辖,设置关口,长期禁止关内人口迁居。往来须持有官方颁发的路 票。“移民之居住有禁,田地之垦辟有禁,森林矿产之采伐有禁,人 参东珠之掘掳有禁”,从乾隆年间开始,山东、河北等地“闯关东” 者日盛,“每查办一次,辄增出新来流民”。他们“不但不肯回籍,抑 33 且呼朋引类,日积日多”。清廷对东北地区时开时禁。 ——摘编自葛剑雄主编《中国移民史》等 材料二 1689 年的中俄《尼布楚条约》,划定了清朝与我国的东 段边界,但直到 19 世纪初,黑龙江以北数十万平方公里的土地上, 居民不足 1 万人,第二次鸦片战争时,清政府被迫与俄国签订《瑷珲 条约》和《北京条约》,清政府随即开放了哈尔滨以北的呼兰河平原 和吉林西北平原。新来移民与当地满、蒙古等族通婚、建庙、演戏、 立会、设学堂、建布铺。仅十余年,呼兰地区已是“三城相望,粮产 富饶,商贾因之糜(群)集,流民居户不下十有余万”。 1904 年清 政府全面开放东北各边荒地;1907 年,设奉天、吉林、黑龙江三省。 1908 年仅奉天一省人口已达 1100 万人,1911 年,清政府制定了东三 省移民实边章程。 ——摘编自白寿彝总主编《中国通史》 (1)根据材料一、二并结合所学知识,概括清朝东北地区移民过程 的特点。(12 分) (2)根据材料一、二并结合所学知识,简析移民东北的历史作用。 (13 分) 【答案】 (1)清政府由禁止到时开时禁再到鼓励;由自发移民为主到政 府为主导为主;移民政策受外来侵略影响;移民主要来自邻近省份; 移民禁而不止,规模逐渐扩大;从非法移居到合法定居、生产。 (2)缓解关内人口压力;增加政府收入;加强对东北地区的管 34 理;促进民族融合、文化交流和先进技术的传播;有助于抵御列强侵 略;促进东北开发。 【解析】本题主要考察清朝时期的中国人口迁移,分析时要注意结合 材料和所学知识回答。第(1)问,结合材料“清朝……长期禁止关 内人口迁居……从乾隆年间开始,山东、河北等地“闯关东”者日 盛……清廷对东北地区时开时禁。1689 年的中俄《尼布楚条约》,划 定了清朝与我国的东段边界……第二次鸦片战争时,清政府被迫与俄 国签订《瑷珲条约》和《北京条约》,清政府随即开放了哈尔滨以北 的呼兰河平原和吉林西北平原……1904 年清政府全面开放东北各边 荒地;1907 年,设奉天、吉林、黑龙江三省。1908 年仅奉天一省人 口已达 1100 万人,1911 年,清政府制定了东三省移民实边章程。” 归纳总结答案。第(2)问,结合材料并联系所学知识回答。从人口 分布、边疆的开发、民族融合、抵御侵略等方面概括总结。如材料 “……清政府随即开放了哈尔滨以北的呼兰河平原和吉林西北平原。 新来移民与当地满、蒙古等族通婚、建庙、演戏、立会、设学堂、建 布铺。仅十余年,呼兰地区已是“三城相望,粮产富饶,商贾因之糜 (群)集,流民居户不下十有余万”。 1904 年清政府全面开放东北 各边荒地;1907 年,设奉天、吉林、黑龙江三省。1908 年仅奉天一 省人口已达 1100 万人,1911 年,清政府制定了东三省移民实边章 程。”可归纳出其历史作用。 7.(2014 年天津卷 T13)(18 分)阅读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 明清时期,形成了一个积累大量财富的商人群体——淮扬盐 35 商。康乾年间,“奢靡风习创于盐商,而操他业以致富者群慕效之”, 扬州地区物质繁荣、名流荟萃,周边乃至全国都追慕扬州,以至“作 事轩昂,向曰‘扬气’┅┅尽事奢华也”。 ——摘编自孙燕京《晚清社会风尚研究》 (1)阅读材料一,回答何谓“扬气”。它的出现对思想观念有何影响? (5 分) 材料二 天津通商后不出十年,租界里中国人的时髦打扮已变成“短 衫窄裤,头戴小草帽,口衔烟卷,时辰表链,特挂胸前”。甲午战争 前,即使是内地甚至某些乡村,日用洋货也有所流行。洋货成为某些 人生活的必需品,原先的“扬气”“今则竟曰‘洋气’了”。 ——摘编自孙燕京《晚清社会风尚研究》 材料三 20 世纪末,中国百姓生活中,电话从“摇着打”到“走着 打”,汽车从奢侈品到代步工具,世界名牌服饰逐渐走进寻常百姓家, 可供选择的服饰多了,将服饰产品打造成国内甚至国际品牌,成了众 多服饰厂家的经营诉求。世界服饰艺术中的中国元素也得到更多体现。 ——摘编自严昌宏《20 世纪中国社会生活变迁史》等 (3)对比材料二与材料三,分析中国人在对外态度上有何进步。(4 分) (4)综上,你认为影响社会生活风尚的因素有哪些?(3 分) 【答案】 36 (1)扬气:创始于扬州盐商的一种奢靡生活风气。(3 分) 影响:冲击了儒家的正统思想;传统的简朴观念发生变化。(2 分) (2)洋气:西方生活时尚。(2 分) 原因:西方列强的入侵,西方商品的输入,西方文化的影响。(4 分) (3)进步:19 实际后期,中国人被动接受西方文化和简单模仿西方 生活方式:改革改革开放之后,中国人积极主动学习并融入世界(4 分) 因素:时代特征;经济发展;社会进步;外来影响(3 分) 【解析】第(1)问,结合材料“作事轩昂,向曰‘扬气’┅┅尽事 奢华也”可知所谓“扬气”之含义,乃奢靡之风也。联系所学,这与 传统的儒家所提倡的勤劳简朴背道而驰。 第(2)问,结合材料“洋货成为某些人生活的必需品,原先的‘扬 气’今则竟曰‘洋气’了”可知“洋气”之含义。联系近代列强的侵 略,西方经济、思想文化的影响回答原因。 第(3)问,结合材料,联系这两个时期中国社会发展阶段的特点分 析回答。一个为半殖民地半封建的旧中国,一个为独立自主、改革开 放的新中国,中国人对外态度也就不同了。 第(4)问,联系所学,从政治、经济、文化、中外关系等方面分析 回答。 8.(2014 年山东卷 T38) (24 分)某历史兴趣小组以“20 世纪初中 国的社会发展与女性解放”为课题开展研究性学习,在探究过程中使 用了以下材料,得出了相关结论。 37 材料 甲:下图为兴趣小组根据汪玢玲《中国婚姻史》中统计的历代 节妇烈女人数绘制的柱状图。 乙:摘编自董天野等根据巴金小说《家》绘制的同名连环画中的一组 画面。画面中的故事发生在 1919 年前后,主人公是封建大家庭高府 的三公子觉慧和丫鬟鸣凤。 1.一天,鸣凤在走廊上遇见觉慧,便习惯地称呼觉慧为“三少爷”。 2.觉慧和鸣凤正在聊天,大太太周氏派人来找鸣凤…… 3.周氏告诉了鸣凤一个不幸的消息。周氏虽也不忍,但这是高老太 爷的命令,自己也不敢违抗。     4.鸣凤抱定死的决心,她摸索到花园的湖池边,那是她被迫选定的归 宿地。 丙:摘编自 1919 年末长沙《大公报》的一则报道。 李欣淑幼年时,父为其订了亲,未婚夫不幸去世,父母准备叫她守 “望门寡”。李欣淑在女校念过书,不满这种包办婚姻,因而反抗出 38 走,到北京工读。她说:“我于今决计尊重我个人的人格,积极的和 环境奋斗,向光明的人生大路前进。” 结论 ①20 世纪初的中国社会新旧交织,保守和进步共存。 ②社会进步是女性解放的重要前提。 (1)研究该课题时,兴趣小组为什么要搜集、研究材料甲?(4 分) (2)据材料乙、丙,概括指出兴趣小组得出结论①的依据(举一例说明 即可)。(6 分) (3)使用材料乙、丙进行课题研究时,兴趣小组应该优先选择哪则材 料?说明理由。(6 分) (4)据材料丙并结合 20 世纪初中国社会的发展,对结论 ②加以阐述。 (8 分) 【答案】 (1)材料甲反映出历代统治者特别是明清统治者都重视对节妇烈女 的宣传褒扬,从一个侧面反映了古代中国妇女受礼教压迫的状况;研 究材料甲能够了解古代妇女的社会地位及其成因,为探讨 20 世纪初 中国妇女地位的变化提供比较研究的视角。 (2)考生作答时应结合具体事实进行概括归纳,准确说明事实与结论 ①的关系。举一例说明即可。 如:觉慧反对鸣凤叫自己少爷,希望娶鸣凤为妻等,反映出当时出现 了自由平等的新思想,是社会进步的表现;李欣淑的父母包办其婚姻 等,说明当时封建礼教根深蒂固,反映出人们的守旧和社会的保守。 39 (3)材料丙。 材料丙是当时的新闻报道,相对较为真实,史料价值较高;材料乙是 文学作品,在一定程度上反映了社会现实,但有艺术加工成分,使用 时应与其他史料印证。 (4)李欣淑接受新式教育、反对包办婚姻及与封建家庭的斗争等行为 是 20 世纪初中国女性解放的缩影。 20 世纪初的中国社会正发生着深刻变化。经济上,中国民族资本主 义经济发展,为反封建斗争和社会进步奠定了物质基础,让更多妇女 可以走出家庭并实现经济独立。政治上,辛亥革命推翻了君主专制制 度,民主共和观念深入人心。南京临时政府颁布的一系列改革措施, 在一定程度上传播了新观念、新思想,促进了女性解放。文化上,新 式教育的发展,新文化运动和五四运动对民主、科学的弘扬,为女性 解放提供了思想动力。上述史实表明,反对专制制度,追求民主、自 由和进步成为时代主题,这一切为女性解放创造了良好的社会前提条 件。 【解析】本题以妇女解放为切入点,考查 20 世纪初期中国的社会变 化,并渗透研究性学习、史料教学、比较史学等内容。第(1)问要从 反面印证古代礼教对妇女的压迫,可以和其他史料对比运用,从而为 探讨 20 世纪初妇女解放情况提供资料。第(2)问,材料乙中觉慧和鸣 凤因为封建等级不能在一起,另外鸣凤被老爷赐婚,无奈选择自杀, 从中可以看出中国古代纲常礼教对妇女的束缚仍然很严重;材料丙中 李欣淑毅然反对包办婚姻,追求个人自由、幸福,据此可以看出新时 40 期妇女的解放,从而反映结论①。第(3)问主要探究了史料的价值。 材料乙是文学作品,带有艺术加工成分;材料丙则出自《大公报》的 新闻报道,相对真实,史料价值更高。第(4)问可从 20 世纪初期中国 社会政治、经济、文化的变化展开论述,注意一定要紧紧围绕“社会 进步是女性解放的重要前提”这一观点来论证,所谈内容必须回归到 对女性解放的影响上来。另外还要注意言之有理、论之有据地阐述。

资料: 29.3万

进入主页

人气:

10000+的老师在这里下载备课资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