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0-2019十年高考历史真题分类汇编14科学社会主义理论的诞生与实践(附解析Word版)
加入VIP免费下载

2010-2019十年高考历史真题分类汇编14科学社会主义理论的诞生与实践(附解析Word版)

ID:433287

大小:117 KB

页数:17页

时间:2020-12-23

加入VIP免费下载
温馨提示:
1. 部分包含数学公式或PPT动画的文件,查看预览时可能会显示错乱或异常,文件下载后无此问题,请放心下载。
2. 本文档由用户上传,版权归属用户,天天资源网负责整理代发布。如果您对本文档版权有争议请及时联系客服。
3. 下载前请仔细阅读文档内容,确认文档内容符合您的需求后进行下载,若出现内容与标题不符可向本站投诉处理。
4. 下载文档时可能由于网络波动等原因无法下载或下载错误,付费完成后未能成功下载的用户请联系客服处理。
网站客服:403074932
资料简介
1 十年高考真题分类汇编(2010-2019) 历史 专题 14 科学社会主义理论的诞生与实践 考点一: 《共产党宣言》 考点二: 巴黎公社 考点三:俄国十月革命 一、选择题 1.(2019 年天津卷 T8)1918 年初,德军逼近彼得格勒。苏俄被迫接 受德国提出的割地赔款条件,签订“布列斯特和约”,退出大战,赢 得了巩固苏维埃政权的时间。有历史学家借“布列斯特和约”的寓意, 把新经济政策称为“农民的布列斯特”。这说明苏维埃政权 A. 已把农民视为当前最危险的敌人 B. 确定武装对抗是处理内政的方针 C. 通过妥协让步维护革命根本利益 D. 开辟了苏联社会主义建设新道路 【答案】C 【解析】由材料可知,苏俄为巩固苏维埃政权、退出一战选择了妥协, 签下《布列斯特和约》。此后,因为战时共产主义政策引发了苏联严 重的经济和政治危机,所以以列宁为首的苏维埃政权再次对现实妥协, 推行了新经济政策,在农业上采取固定粮食税的做法,从而再次巩固 了苏维埃政权。综上两件事情可以看出,苏维埃政权通过妥协让步维 护了革命的根本利益,故选 C。由材料“有历史学家借‘布列斯特和 约’的寓意,把新经济政策称为‘农民的布列斯特’”可知,苏维埃 2 政权注重维护工农联盟,将运用和平的方式来处理农民的问题,排除 AB; 新经济政策是列宁从经济文化相对落后的国情出发,找到的一条向社 会主义过渡的正确途径,而不是苏联社会主义建设的一条新道路,排除 D。 2.(2019 年江苏卷 T18)马克思说:“新思潮的优点就恰恰在于我们 不想教条式地预料未来,而只是希望在批判旧世界中发现新世界。” 这表明,马克思主义的诞生是 A. 新旧理论的杂糅相济 B. 在否定传统中预知未来 C. 在批判中继承和创新 D. 新旧世界的渐进式结合 【答案】C 【解析】根据材料“而是希望在批判旧世界中发现新世界”可得出马 克思主义是在批判、继承和创新中诞生的,C 选项符合题意。新旧理 论杂糅相济的说法与材料无关,A 选项排除。马克思主义并不能预知 未来,B 选项排除。材料强调的是批判中进行创新,新旧世界的渐进 式结合的说法与材料无关,D 选项排除。 3.(2018 年全国卷ⅠT33)1847 年 6 月,正义者同盟改名为共产主义 者同盟,以“全世界无产者,联合起来”的新口号代替“人人皆兄弟” 的旧口号,并规定同盟的目的是:“通过传播财产公有的理论并尽快 地求其实现,使人类得到解放。”这一变化说明 A. 共产主义者同盟接受了马克思的革命理论 B. 马克思主义的诞生推动了无产阶级的斗争 C. 工人运动在欧洲的主要资本主义国家开始兴起 3 D. 无产阶级与资产阶级的矛盾成为社会主要矛盾 【答案】A 【解析】“全世界无产者,联合起来”这个口号具有两层含义,其一 强调联合的重要性;其二强调联合的阶级性,联合是全世界无产者的 联合。要通过全世界无产者的联合,使无产阶级形成为阶级,推翻资 产阶级统治,由无产阶级夺取政权。“通过传播财产公有的理论并尽 快地求其实现,使人类得到解放”体现了科学共产主义精神。因此这 一变化说明了共产主义者同盟接受了马克思的革命理论,故 A 项正确; 马克思主义诞生的标志是 1848 年 2 月的《共产党宣言》的发表,故 B 项错误;工人运动在欧洲兴起的标志是 19 世纪三四十年代的欧洲 三大工人运动,故 C 项错误;此时资本主义制度还未在全世界范围内 确立,因此主要矛盾仍然是资产阶级与封建势力的矛盾,故 D 项错误。 4.(2018 年天津卷 T7)下图所示纲领性文献最早发表于 1848 年,文 中提到,“在危机期间……仿佛是工业和商业全被毁灭了,——这是 什么缘故呢?因为社会上文明过度,生活资料太多,工业和商业太发 达……资产阶级用什么办法来克服这种危机呢?一方面不得不消灭 大量生产力,另一方面夺取新的市场,更加彻底地利用旧的市场”。 对这一论断,认识正确的是 4 A. 它预见到了 1929—1933 年的经济危机 B. 经济危机只能通过消灭生产力来缓解 C. 当时欧洲资本主义文明已经发展过度 D. 资本主义生产关系会阻碍生产力进步 【答案】D 【解析】结合所学知识可知,1825 年已经开始周期性的资本主义经 济危机,这一论断并不是对 1929~1933 年的经济危机的预见,故 A 项 排除;依据题干中“一方面不得不消灭大量生产力,另一方面夺取新 的市场”可得出可以通过消灭生产力与夺取新的市场来缓解经济危 机,B 项表述过于绝对,故排除;材料中是《共产党宣言》对经济危 机的表现、发生原因以及克服办法的阐述,并没有针对欧洲资本主义 文明,且欧洲资本主义文明已经发展过度的说法不符合史实,故 C 项 排除;依据题干中“社会上文明过度,生活资料太多,工业和商业太 发达”信息可得出资本主义生产关系容纳不了自身所创造的财富,从 而阻碍了社会生产力的进步,故 D 项正确。 5.(2017 年江苏卷 T17)1917 年,列宁在《四月提纲》中指出:“俄 国当前形势的特点是从革命的第一阶段向革命的第二阶段过渡。”7 月,他又在《国家与革命》中阐明,资产阶级国家由无产阶级国家代 5 替,不能通过“自行消亡”来实现。以上论断 A.明确指出武装起义条件已经成熟 B.凝聚布尔什维克全党的政治智慧 C.逐步明确俄国革命的任务和方式 D.说明仍存在和平取得政权的可能 【答案】C 6.(2014 年广东卷 T21)“根据它用某国文字发行的份数,不仅可以 相当准确地判断该国工人运动的状况,而且可以相当准确地判断该国 大工业发展的程度。”这句话中的“它”指的是(  ) A.《四月提纲》 B.《共产党宣言》 C.《大抗议书》 D.《人权宣言》 【答案】B 【解析】 本题以《共产党宣言》为切入点,旨在考查学生对基础知 识的掌握和逻辑推理能力。根据材料信息“根据它用某国文字发行的 份数,不仅可以相当准确地判断该国工人运动的状况”,可判断此著 作主要在工人阶级中发行;“用某国文字”说明它具有国际性。与此 相符的是 B 项。A 项《四月提纲》是用俄国文字发表的文件;B、D 两 项是资产阶级革命运动,不是国际工人运动,可排除。 7.(2014 年四川卷 T12) 下表是俄罗斯一咨询机构 1990—2006 年 6 就“十月革命给俄罗斯人民带来了什么”所作四次调查的结果。这表 明俄罗斯人(  ) 咨询答案 1990(%) 1997(%) 2004(%) 2006(%) 在俄国各族人民的 历史上开辟了新时 期 23 23 30 30 推动了社会经济的 发展 26 26 27 30 阻碍了社会的发展 18 19 16 16 是一场灾祸 12 16 14 10 难以回答 21 16 13 13 ①仍在反思十月革命 ②对十月革命的看法长期一致 ③依然怀有 大国情结  ④主要关注十月革命的经济影响 A.①② B.①③ C.②④ D.①③④ 【答案】B 【解析】本题以问卷调查表为切入点,旨在考查学生提取材料有效信 息和运用知识的能力。从表格的信息可知,说明俄国人对十月革命仍 在反思,①正确;不同时期俄国人对十月革命的看法存在较大差异, ②错误;对十月革命持肯定态度的在四个时期都占多数,说明③正确; ④在材料中无法直接体现。故 B 项正确。 8.(2012 年全国卷 T20)一份历史文献“告人民书”指出,帝国、君 主政体和议会制至今所强加给人民的,“是专制的、不合理的、专横 7 的和令人难以忍受的集权”。这份历史文献出现于 A.英国资产阶级革命时期 B.美国内战时期 C.俄国二月革命期间 D.巴黎公社期间 【答案】D 【解析】考查巴黎公社运动。“告人民书”反对的是“帝国、君主政 体”,排除 AB 项;俄国二月革命目的是推翻沙皇政治制度,并不针对 议会制度,因此选择 D 项。巴黎公社是无产阶级建立政权的第一次伟 大尝试。 9.(2012 年全国卷 T21)1917 年 4 月,列宁根据当时俄国政局的特 点。不赞成立即推翻临时政府,主张首先争取全部政权归苏维埃,然 后再把小资产阶级政党排除出苏维埃,建立无产阶级专政。列宁提出 这一主张的重要依据是 A.存在着两个政权并存局面 B.世界大战尚未结束 C.红军取得了国内战争的胜利 D.尼古拉二世已经宣布退位 【答案】A 【解析】考查十月革命的进程。二月革命后,当时的苏维埃领导人支 持临时政府,临时政府掌握着实际权力。俄国出现了苏维埃和资产阶 级临时政府两个政权并存的局面。临时政府却不顾人民死活,继续进 行帝国主义战争。列宁在“四月提纲”,提出将俄国革命从资产阶级 民主革命转变为社会主义革命的任务。他还明确提出“不给临时政府 以任何支持”和“全部政权归苏维埃”的口号,争取以和平方式取得 政权。 8 10.(2012 年北京卷 T22)巴黎著名的协和广场曾几度更名,见证了 法国革命的曲折历史。1793 年时它名为“革命广场”,1795 年改名为 “协和广场”,1826 年又改名为“路易十六广场”,1830 年最终定名 为“协和广场”。将这些名称与下列历史时期相对应,并按时序排列, 正确的是 ①波旁王朝复辟时期 ②七月王朝时期 ③雅各宾派专政时期 ④ 督政府时期 A.①③②④ B.③①④② C.③④①② D.④③①② 【答案】C 【解析】从命题技术看本题回到知识立意的状态,本题考点较多,涉 及法国民主制度确立过程中的一系列事件。学生要牢记相关的知识, 把各年代记发生的事件与时期关联起来,可以看出 1793 年对应③, 1795 年对应④,1826 年对应①,1830 年对应②。 11.(2012 年江苏卷 T16)《四月提纲》发表不久,列宁在《两个政权》 中强调:“一切革命的根本问题是国家政权问题。不弄清这个问题, 便谈不上自觉地参加革命,更不用说领导革命。”这表明列宁 A.强调两个政权并存局面不可避免 B.坚持全部政权归苏维埃的观点 C.肯定资产阶级民主革命的长期性 D.提出与临时政府合作的必要性 【答案】B 9 【解析】首先根据《四月提纲》,即可判断这一时期俄国二月革命已 经结束,即资产阶级民主革命已结束,正在向无产阶级革命转变, 故 C 项不符合题意。然后再根据材料核心信息,“一切革命的根本问 题是国家政权问题”和“更不用说领导革命”,说明列宁强调要掌握 革命的领导权,故 B 项符合。 12.(2011 年浙江卷 T21)迄今所知,在中国出版的书刊中,最早介 绍马克思的是 1899 年上海广学会编译的《大同学》,其中称:“其以 百工领袖著名者,英人马克思也。”由此可见 ①新兴的中国工人阶 级找到了自己的领袖 ②当时介绍到中国的马克思身份是“工人领袖” ③19 世纪末马克思主义开始在中国传播 ④当时的介绍者连马克思是 哪国人都没有搞清楚 A.①③ B.②④ C.①②③ D.②③④ 【答案】B 【解析】中国工人阶级找到自己的领袖应该在 1921 年中共建立后, ①项可排除;马克思主义开始在中国传播是在 1917 年十月革命之后, ③项可排除;从“其以百工领袖著名者,英人马克思也。”这一信息 中可见②④是正确的。 13.(2011 年广东卷 T21)有学者认为:“19 世纪 70 年代的新欧洲… 可以看作是唯物辩证法所指的历史上阶级斗争的新阶段。”该观点依 据的史实是 A.第一次工业革命 B.俄国十月革命 C.《共产党宣言》发表 D.巴黎公社革命 10 【答案】D 【解析】1871 年巴黎公社是无产阶级建立政权的第一次伟大尝试, 主要表现是打碎旧的国家机器,建立无产阶级新的国家机器,体现了 社会主义暴力革命由理论到实践。 二、材料题 1.(2017 年北京卷 T40)(18 分)博物馆是一个城市乃至一个国家的 文化符号,承载了丰富的文化内涵。联合国规定每年的 5 月 18 日是 国际博物馆日。 马克思诞生于德国历史文化名城特里尔。1947 年,他的故居被辟为 博物馆,其中两个展室的主题分别为“转折点 1848 年”和“卡尔·马 克思思想的世界影响”。 (2)在①和②两个问题中任选其一作答。(8 分) ①为什么 1848 年是马克思思想的“转折点”?简要说明理由。 ②简述 20 世纪初马克思主义理论在中国传播的情况。 【答案】 ①转折点及理由:1848 年,马克思与恩格斯发表了《共产党宣言》。 《共产党宣言》的发表,标志着马克思主义的诞生;为无产阶级革命 运动提供了理论指导;指出了人类历史的发展趋势。 ②传播:20 世纪初,马克思主义著作被译成中文;出现了宣传马克 思主义的文章和报刊;出现了早期的马克思主义者。 【解析】本题考查马克思主义的基本史实。为什么 1848 年是马克思 11 思想的“转折点”,问的是 1848 年《共产党宣言》发表的历史意义, 结合教材基础知识回答即可。20 世纪初马克思主义理论在中国传播 的情况,问的是该时期马克思主义中国化过程中的历史进程,列举并 连接好相关历史事件即可。 2.(2016 年海南卷 T28)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回答问题。(13 分) 材料 1981 年,美国政府采取新遏制战略,“以实力求和平”。1982 年, 美苏开始了削减进攻性战略武器的谈判,但因美国在西欧部署中程导 弹中止。1985 年,苏联着手调整外交政策,美国推行新的缓和战略, 双方重开谈判。1988 年底,美苏达成了削减进攻性战略武器的初步 协议。 1991 年 7 月,历经 9 年谈判,美苏签订了《削减进攻性战略武器条 约》,规定双方削减核力量的 1/3,各拥有 1600 件战略武器运载工 具,苏联要从现有导弹中减少 36%,美国减少 29%:苏联减少现有 弹头的 41%,美国减少 43%。 ——据方连庆等主编《战后国际关系史》 (1)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归纳美苏签订《削减进攻性战略武器 条约》的原因。(8 分) (2)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概括美苏签订《削减进攻性战略武器 条约》的影响。 (5 分) 【答案】 (1)缓和双边关系,确保核安全,减少核战争的危险;美国要保持 12 核优势;苏联欲减少因军备竞赛给国民经济带来的压力。(8 分) (2)基本达到各自的战略目的,维持核垄断地位;减少两国关系中 的不稳定因素;有利于稳定国际局势。(5 分) 【考点定位】二战后世界政治格局的演变•美苏冷战•削减核武器 3.(2016 年江苏卷 T23)(13 分)1946 年,美国和苏联两国外交官向 各自政府提交了研究报告,对政府的外交政策以及两国间的“冷战” 产生了影响。阅读下列材料: 材料一 美国驻苏大使馆代办凯南向美国政府提交了 8000 字的“长 电报”。电文中认为,克里姆林宫对世界事务的认知根源于苏联传统 的不安全感。为了求得安全,他们从未考虑与对手达成妥协,而是要 将对手置于死地。凯南还将苏联描绘为一个专制传统早已与意识形态 强制相整合的国家,因而它认为外部世界是敌对的。美国必须把对付 苏联放在美国对外政策的首位。 ——摘编自周建明《美国国家安全战略的基本逻辑》等 材料二 苏联驻美大使诺维科夫写了一篇名为《战后美国的外交政策》 的报告。报告认为,战后美国争霸世界的动因是垄断资本的帝国主义 13 扩张。美国利用第二次世界大战其竞争对手被削弱的时机,其资本已 渗透到世界的许多国家,加强了在世界的经济地位。美国正在从国外 和国内两个方向,集中反动力量对苏联进行包围。美国已成为苏联的 对手。美国正运用着资本和军事这两种武器妄图达到其称霸世界的目 的。——摘编自刘子奎《二十世纪东西方关系》 请回答: (1)据材料一,概括凯南“长电报”的主要内容。结合所学知识, 分析“长电报”中提到的美苏已由战时盟友变为“对手”这一变化产 生的原因。(6 分) (2)据材料二,概括诺维科夫报告的主要内容。(3 分) (3)据上述材料,归纳凯南“长电报”和诺维科夫报告核心内容的 共同之处,指出这两个报告形成各自认识的依据。(4 分) 【答案】 (1)内容:苏联的外交政策根源于其文化传统;苏联外交具有不妥 协的特点;苏联是美国最主要的对手。原因:意识形态(社会制度) 的对立;国家利益的冲突;美苏成为最强大的国家。 (2)内容:美国加强对世界各地的经济渗透;美国企图全方位包围 苏联;美国的战略目标是称霸世界。 (3)共同之处:美苏必然走向对抗;夸大对手的威胁。依据:①“长 电报”:苏联的专制传统和意识形态。②诺维科夫报告:美国的帝国 主义本质。 14 第(3)问,第一小问共同之处,依据美国称霸世界的目的以及称霸 世界的必然结果得出美苏必然走向对抗,夸大对手的威胁;第二小问 “长电报”形成认识的依据,据材料一“苏联传统的不安全”并结合 所学知识美苏意识形态的不同得出苏联的专制传统和意识形态;第三 小问诺维科夫报告形成认识的依据,据材料二“美国称霸世界的目的” 结合美国国家性质得出依据是美国的帝国主义本质。 考点:当今世界格局多极化趋势•两极格局•冷战开始 4.(2011 年浙江卷 T39)今年是苏德战争爆发 70 周年,苏联解体 20 周年。阅读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 大事年表 1939 年 8 月 23 日 苏德签订互不 侵犯条约 1945 年 8 月 8 日 苏联对日宣战 1939 年 9 月 1 日 第二次世界大 战爆发 1941 年 6 月 22 苏德战争爆发 1988 年 6 月-7 月 苏 共 19 次 代 表会议,首次 提出人道的, 15 日 1942 年 1 月 1 日 《联合国家宣 言》签署 民主的社会主 义,公开性, 民主化和社会 主义一件的多 元化 1942 年 7 月 -1943 年 2 月 斯大林格勒保 卫战 1945 年 2 月 雅尔塔会议 1989 年 -1990 年 苏 联 15 个 加 盟共和国中 14 个发生民族骚 乱和流血冲突 1945 年 4 月 30 日 苏军攻克柏林 1991 年 12 月 苏联正式解体 材料二 冷战时期的批评家曾经指责一些军事联盟如北约组织和华约 组织推动了高昂的军备竞赛,并使地区冲突一直有转变成超级大国之 间核对抗的危险。冷战结束后,赞扬这些军事联盟具有控制冲突升级 的能力却成为时尚。 ——(美)杰里•本特利等《新全球史》 苏联曾经是有用的敌人。美国相信,不仅要和苏联的军事力量竞赛, 还要和苏联的成就竞赛……没有苏联的空间计划,美国人就不可能登 上月球……——《美国新闻与世界报道》(1991 年 9 月 9 日) (1)根据大事年表提到的历史事件,分析苏联对第二次世界大战的 影响。(10 分) (2)根据材料二,联系所学知识,概括学术界是怎样评价“美苏冷 16 战”的。(8 分) (3)从思想、社会和政党政治三个方面,分析戈尔巴乔夫的政治改 革是如何导致苏联解体的。(8 分) 【答案】 (1)《苏德互不侵犯条约》的签订,客观上加速二战的爆发;苏联参 战,促成世界反法西斯联盟建立;斯大林格勒战役对推动整个反法西 斯战局变化具有深远影响;雅尔塔会议对加快战争进程以及战后问题 的处理做了重要安排;攻克柏林,促使德国无条件投降;对日宣战, 加速日本投降。(10 分) (2)学术界力图对美苏冷战作出辩证评价。既强调了美苏争锋使世 界长期不得安宁,国际局势紧张;又看到在近半个世纪中双方势均力 敌,避免了世界大战的爆发。既认为美苏军备竞赛付出了高昂的代价, 又指出冷战推动了科技的发展。(8 分) (3)以“人道的、民主的社会主义”思想代替“科学社会主义”,提 出“公开性”“多元化”,造成思想领域极度混乱;使各种反对势力趁 机崛起,社会失控,民族分裂愈演愈烈;实行“多党制”,从根本上 动摇了共产党的领导。(8 分) 【解析】本题以苏联为中心线索,着重考查了苏联对二战的影响、美 苏冷战对世界的影响以及苏联解体的原因。通过对苏联从强盛到解体 这段史实的解读,思考社会主义制度改革这一重大现实问题,给当下 的中国改革以借鉴。 第⑴题主要考查了从大事年表中获取信息、解读信息的能力。回答时 17 注意将大事年表中涉及的主要事件按二战的发展阶段进行归类,可从 二战的开始、扩大、转折、反攻到胜利这几个阶段对苏联的作用进行 全面解读。第⑵题要求将材料中学术界的观点和教材表述进行有机整 合,对“美苏冷战”从国际局势、科技发展等角度进行辩证分析。第⑶ 题要求从思想、社会和政党政治三个角度对苏联解体的原因进行分析, 主要是考查对基础知识的识记能力和对理论问题的分析能力。

资料: 29.3万

进入主页

人气:

10000+的老师在这里下载备课资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