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0-2019十年高考历史真题分类汇编7中国近代思想解放的潮流(附解析Word版)
加入VIP免费下载

2010-2019十年高考历史真题分类汇编7中国近代思想解放的潮流(附解析Word版)

ID:433280

大小:462 KB

页数:36页

时间:2020-12-23

加入VIP免费下载
温馨提示:
1. 部分包含数学公式或PPT动画的文件,查看预览时可能会显示错乱或异常,文件下载后无此问题,请放心下载。
2. 本文档由用户上传,版权归属用户,天天资源网负责整理代发布。如果您对本文档版权有争议请及时联系客服。
3. 下载前请仔细阅读文档内容,确认文档内容符合您的需求后进行下载,若出现内容与标题不符可向本站投诉处理。
4. 下载文档时可能由于网络波动等原因无法下载或下载错误,付费完成后未能成功下载的用户请联系客服处理。
网站客服:403074932
资料简介
1 十年高考真题分类汇编(2010-2019) 历史 专题 7 中国近代思想解放的潮流 考点一: “中体西用”思想和维新思想 考点二: 新文化运动 考点三: 马克思主义在中国的传播 一、选择题 1.(2019 年全国卷Ⅱ T29)1919 年 11 月,全国各界联合会在上海成 立,发表宣言:“数月以来,国内之群众运动,风起云涌,虽受种种 压迫,而前仆后继,不少顾却;大义当前,绝不退让……全国各地, 知合群自救为万不可缓之图。”这说明,当时参加联合会的各界团体 A. 对社会改造道路认识趋于一致 B. 爱国觉悟得到提高 C. 反思资产阶级个人主义的弊端 D. 接受了马克思主义 【答案】B 【解析】根据材料“前仆后继,不少顾却;大义当前,绝不退让…… 全国各地,知合群自救为万不可缓之图”等内容,可以看出群众以民 族大义为重,爱国觉悟显著提高,B 选项符合题意。20 世纪初中国知 识分子对社会存在着改良和革命两种主流观点,A 选项说法错误。材 料未涉及反思资产阶级个人主义的弊端的说法,C 选项排除。马克思 主义强调的是暴力革命,与材料无关,D 选项排除。 2.(2019 年全国卷Ⅲ T29)1916 年 1 月,陈独秀在《青年杂志》撰 2 文称:“个人之人格高,斯国家之人格亦高。个人之权巩固,斯国家 之权亦巩固。而吾国自古相传之道德政治胥(皆)反乎是。”陈独秀 意在 A. 主张国家至上 B. 批判封建伦理 C. 反对西方民主 D. 传播马克思主义 【答案】B 【解析】根据材料可知陈独秀认为封建社会 儒家伦理道德压制中国 人的人格发展,进而不利于国家巩固,因此材料批判的是儒家伦理道 德,B 选项符合题意。材料不能体现国家至上的说法,A 选项排除。 陈独秀肯定西方的民主、科学,C 选项说法错误。材料与传播马克思 主义无关,D 选项排除。 3.(2019 年天津卷 T6)据革命老人吴玉章回忆,1903 年他在日本曾 读过宣传社会主义的书籍,“感到这种学说很新鲜,不过那时候一面 在学校紧张地学习,一面着重从事革命的实际活动,对这种学说也没 有进行深入的研究,就放过去了”。这反映了 A. 社会主义理论尚未成熟 B. 社会主义制度己成为青年追求目标 C. 中国革命理论已经形成 D. 先进理论付诸实践要适应时代要求 【答案】D 【解析】由材料可知,吴玉章在当时只是对马克思主义“感到这种学 说很新鲜”,这说明马克思主义还未切合当时中国社会发展的时代要 的 3 求,故吴玉章才会不愿意深入地去了解和学习,D 项符合题意。1848 年《共产党宣言》的发表标志着马克思主义的诞生,即科学社会主义 的形成,社会主义理论已经成熟,排除 A;从材料可知,吴玉章在当 时对马克思主义并未深入接触和研究,且马克思主义在中国广泛传播 是在新文化运动后,排除 B;1903 年中国革命理论并未形成,排除 C。 4.(2019 年江苏卷 T6)清末,江苏某师范学校的校歌唱道:“经义 治事,安定(北宋教育家胡安定)遗风,体用贵兼通。旧学沉沦,新 知潮涌,两端执乎中。”歌词体现的理念是 A. 全面复兴旧学 B. 排斥西方新学 C. 新学消解旧学 D. 崇尚中体西用 【答案】D 【解析】根据“体用贵兼通……两端执乎中”可知该学校 校歌中主 张中国传统文化和西方外来文化并重,既不丢弃中国传统文化,又要 学习使用西方外来文化,体现了中体西用思想,故选 D 项;全面复兴 旧学的说法过于绝对,且复兴旧学只反映了题意的部分内容,故排除 A 项;校歌主张学习西方新学,而不是排斥西方新学,故排除 B 项; 校歌主张中西并重,而不是用新学消解旧学,故排除 C 项。 5.(2018 年全国卷ⅠT29)五四运动后,出现了社会主义是否适合中 国国情的争论,有人反对走如俄国式的道路,认为救中国只有一条路, 就是 “增加富力”,发展实业;还有人主张“采用劳农主义的直接行 动,达到社会革命的目的。”这场争论 的 4 A. 确定了新民主主义革命的道路 B. 使思想界认清了欧美的社会制度 C. 在思想上为中国共产党的成立准备了条件 D. 消除了知识分子在救亡图存方式上的分歧 【答案】C 【解析】解题时要重点理解材料关键信息的含义。“采用劳农主义的 直接行动,达到社会革命的目的”即走俄国十月革命的道路。五四运 动后,关于社会主义是否合适中国国情的争论,出现了走资本主义道 路和走社会主义道路的两条路线。通过这场争论,宣传了马克思主义, 使越来越多的人认识到只有社会主义才能使大多数人得到幸福,从而 在思想上为中国共产党的成立准备了条件,故 C 项正确;中国新民主 主义革命的道路是农村包围城市,武装夺取政权的道路,开辟于 20 世纪 20 年代末,故 A 项错误;这场争论没有涉及欧美的社会制度, 故 B 项错误;五四运动后,知识分子在救亡图存方式上仍有分歧,“消 除”一说太绝对,故 D 项错误。 6.(2018 年北京卷 T5)1903 年,林纾编译的《伊索寓言》出版,书 中有一则故事:狮王与群兽立约,羊由狼管辖,兔子由狗管辖,彼此 友好,和平共处。兔子感叹说,我期待这一天很久了,但真能实现吗? 故事后的按语说:“今有盛强之国,以吞灭为性,一旦忽言弭兵,亦 王狮之约众耳?!弱者国于其旁,果如兔之先见耶”林纾意在[. A. 提醒中国人警惕被侵略瓜分的危险 B. 颂扬人类社会弱肉强食的生存法则 5 C. 呼吁世界列强承担保护弱国的责任 D. 鼓动中国民众推翻清政府残暴统治 【答案】A 【解析】结合所学可知,“1903 年”正值《辛丑条约》签订后,中 国已经完全陷入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的境地,面临着严重的民族危机。 结合材料中的“今有盛强之国,以吞灭为性”“弱者国于其旁,果如 兔之先见耶”可知,作者旨在提醒国人警惕被侵略瓜分的危险,故 A 正确。从材料中分析可知,作者旨在提醒国人警惕西方列强的侵略, 而不是颂扬弱肉强食的生存法则,呼吁列强保护弱国,排除 B、C。 题干材料并没有体现出推翻清政府的统治,排除 D。故选 A。 7.(2017 年北京卷 T6)据学者研究,晚清成册的小说至少在一千种 以上,其中翻译多于创作,翻译的数量占总数的三分之二。但 1840—1899 年中国翻译的外国小说仅 7 部,这主要是因为当时 A. 闭关锁国状态刚刚被打破 B. 西方文化的传播遭到顽强抵制 C. 国人更关注西学中的器物与制度 D. 中国古典小说具有强大影响力 【答案】C 【解析】鸦片战争后,中国闭关锁国的状态开始被打破,一般来说, 这时候翻译外国的小说应随着闭关锁国状态的打破而增加,但是实际 情况却相反,1840—1899 年,中国翻译的外国小说远远少于晚清时 期。结合所学知识可知,这主要是因为当时在民族危机不断加重的情 6 况下,中国的有知之士认为中国的落后在于科学技术与制度上不如西 方国家,主张学习西方的科学技术和政治制度,故 C 项正确,A 项排 除;B 项说法不符合史实;D 项不是主要原因,故 D 项排除。 8.(2017 年天津卷 T5)19 世纪后,许多国家尤其沿海国家无可选择 地与海洋联系在一起。但近代中国发展海军并未真正认识这一世界大 潮,而始终局限于对西方列强炮舰政策的本能反应,呈现出“海患紧 则海军兴,海患缓则海军弛”的状态。这体现出近代中国 A.自觉意识到发展海军的重要性 B.主动与世界联系在一起 C.发展海军呈现被动和短视现象 D.发展海军顺应历史大潮 【答案】C 【解析】题干说到中国近代发展海军主要是局限于对西方列强侵略 的本能抵制,西方侵略的程度和频度决定了海军的发展程度,故选 C。 9.(2016 年全国卷Ⅲ T28)甲午战后,梁启超提出“诗界革命”,曾 赋诗“泱泱哉我中华……物产腴沃甲大地,天府雄国言非夸。君不见 英日区区三岛尚崛起,况乃堂矞吾中华!”这反映出“诗界革命” A.倡导民主革命的思想 B.推动了白话文运动 C.适应了救亡图存的需要 D.成为改良思想的开端 【答案】C 7 考点:近代中国思想解放潮流.诗界革命 10.(2016 年北京卷 T18)20 世纪一二十年代,一位历史人物因创办 《新青年》被誉为新文化运动的先驱,后又成为“五四运动的总司 令”。此人 A.是中共“一大”上海组的代表 B.在中共“一大”被选为书记 C.提出“政权是由枪杆子中取得的” D.指挥了“八一”南昌起义 【答案】B 【解析】由“20 世纪一二十年代,一位历史人物因创办《新青年》 被誉为新文化运动的先驱,后又成为‘五四运动的总司令’”可以判 断出此人是陈独秀,结合所学知识可知中国一大上他被选为中央政治 局书记,故本题答案选 B 项。 考点:中外历史人物评说·近代中国的革命家·陈独秀 11.(2016 年浙江卷 T18)20 世纪初,有学者认为,“张三李四是同 时人。张三记了古典来做古文;李四又记了古典,去读张三做的古文。 我想:古典是古人的时事,要晓得那时的事,所以免不了翻着古典; 现在两位既然同时,何妨老实说出,一目了然”。该学者旨在 8 A.强调科学地看待读经问题 B.提倡使用白话文 C.纠正“文学革命”的形式主义倾向 D.既反对白话文也反对文言文 【答案】B 12.(2016 年上海卷 T33)“苟可致富强者,儿自为之,吾不内制 也”。 “变法乃素志,同治初即纳曾国藩议,派子弟出洋留学,造船 制械,凡以图富强也。若师日人之更衣冠,易正朔,则是得罪祖宗, 断不可行。”从材料来看,慈禧的意思是( ) A.有条件地支持变法 B.希望清王朝复兴 C.祖宗之法不能变 D.反对洋务运动 【答案】A 项 3 分,B、C 项 1 分,D 项 0 分 【考点定位】中华民族的觉醒与抗争·清末新政·新政的举措 13.(2016 年北京卷 T19)“走向世界丛书”于 20 世纪 80 年代开始 出版,所收著作记录了近代国人亲历西方的见闻感言,如容闳的《西 9 学东渐记》、康有为的《欧洲十一国游记》等,反响极大。该丛书的 出版 ①展现了近代国人走出国门、了解世界的历程 ②改变了近代中国闭关锁国、盲目自大的局面 ③为中国改革开放、融入世界提供了历史借鉴 ④开创了中国独立自主的和平外交新局面 A.①② B.②③ C.①③ D.②④ 【答案】C 考点:中国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改革开放·对历史的借鉴 14.(2016 年天津卷 T7)直到 1917 年初,《新青年》在答读者问时还 这样写道:“社会主义,理想甚高,学派亦甚复杂。惟是说之兴,中 国似可缓于欧洲,因产业未兴、兼并未盛行也。”《新青年》之所以这 样回答,主要是因为 A.尚未看到社会主义实践成果 B.中国经济落后于欧洲 C.社会主义理论学派复杂 D.对社会主义持怀疑态度 【答案】A 【解析】1917 年初俄国十月革命尚未发生,世界上第一个社会主义 国家尚未建立,社会主义尚未从理想变为现实,因此《新青年》对社 10 会主义还存有怀疑态度,故选 A。BC 都是题干中《新青年》这样回答 的内容之一,因此不是对主要原因的正确分析;D 是题干中《新青年》 这样回答直接反映情况,属于表象而非原因分析。 【考点定位】近代中国的思想解放潮流·新文化运动与马克思主义 的传播·新文化运动 。 15.(2016 年浙江卷 T18)20 世纪初,有学者认为,“张三李四是同 时人。张三记了古典来做古文;李四又记了古典,去读张三做的古文。 我想:古典是古人的时事.要晓得那时的事,所以免不了古典;现在 两位既然同时,何妨老实说出,一目了然”。该学者旨在 A.强调科学地看待读经问题 B.提倡使用白话文 C.纠正“文学革命”的形式主义偏向 D.既反对白话文也反对文言文 【答案】B 考点:近代中国的思想解放潮流•新文化运动与马克思主义的传播•新 文化运动 16.(2016 年江苏卷 T8)1897 年 10 月,严复等人在天津创办《国闻 报》,一方面选择百余种外国报刊作为稿件来源,另一方面还派员到 11 各地采访,国内偏重于北方各省,国外则设访员于伦敦、巴黎、柏林、 彼得堡、纽约、华盛顿等处。这表明 A.国内无报刊供其选稿 B.维新派要让读者了解国内外大事 C.清政府允许自由办报 D.维新思想的传播仅限于北方各省 【答案】B 考点:近代中国思想解放潮流•维新思想•报纸影响 17.(2015 年全国卷 II T28)奕䜣力倡洋务,又因在兄弟中排行第六, 被称为“鬼子六”;洋务派官员丁日昌被称为“丁鬼奴”;郭嵩焘在一 片冷嘲热讽中出任第一任驻英公使。这反映了( ) A.洋务运动与传统的观念发生冲突 B.崇洋媚外行为遭到社会鄙视 C.洋务派改器物不改制度受到批评 D.西方列强侵略激起国人抵制 【答案】:A 12 18.(2015 年全国卷 II T29)康有为在《新学伪经考》中认为,被奉 为儒家经典的古文经实系伪造。1891 年该书刊印后风行国内,但很 快遭到清政府禁毁。这主要是因为该书旨在( ) A.揭露历史真相 B.引介西方理论 C.倡导维新变法 D.颠覆孔孟学说 【答案】C 【解析】本题考查分析材料的能力。材料中给出康有为的《新学伪经 考》风行后被禁止,说明该书在当时被社会人士所认同但是遭到了政 府的抵制。这就反映出他的思想违背了政府的意志,与统治阶级的思 想相违背。结合史实,康有为是戊戌变法的代表人物,所以在戊戌变 法失败后,他的著作被政府禁止。因此本题选择 C 选项。 19.(2015 年江苏卷 T7)1876 年,郭嵩焘出使海外期间常写信给李 鸿章,报告日本派到西洋的留学生不限于机械一门,学政治、经济的 都有,劝其扩大留学范围。他的这些言论引起了士大夫们的谩骂,有 人说他是“汉奸”。结果,出使不到两年他就回国了。这说明 A.李鸿章的洋务思想日趋保守 B.郭嵩焘对西方体制过于推崇 C.郭嵩焘的主张超越主流思想 13 D.清廷的对外政策发生了变化 【答案】C 20.(2014 年全国卷 II T28)1892 年,维新思想家宋恕提出“欲更 官制、设议院、改试令,必自易西服始”。康有为在奏议中也不止一 次提及“易服”。维新派如此重视易服的主要原因是 A.改制中易服更易推行 B.意在营造改制的社会氛围 C.中国需改变对外形象 D.长袍马褂代表了守旧势力 【答案】B 【解析】早起维新思想产生时,中国封建顽固势力依然很强大,所以 维新思想家在他们的主张中强调“易服”目的就是造成氛围,以影响 心理,进而为改革顺利推进扫清道路。 21.(2014 年四川卷 T5)殷海光认为,1840 年以来中国对西方的反 应,依次经历了“技术的反应”“制度的反应”“观念的反应”和“组 织的反应”四个阶段。按此理解,下列属于“组织的反应”的是(  ) ①发昌机器厂创办 ②京师大学堂建立  ③中国共产党成立  ④国民党改组 A.①② B.②③ C.②④ D.③④ 【答案】D  14 【解析】本题以殷海光的观点为切入点,旨在考查学生提取材料有效 信息和运用知识的能力。题干揭示了鸦片战争以后先进的中国人向西 方学习不断深化的过程。“技术的反应”指引进西方的先进技术,所 以①属于“技术的反应”;“制度的反应”是指学习西方的民主政体; “观念的反应”指新文化运动;“组织的反应”指新文化运动后新的 革命政党的组建,③④与此相符,故正确答案为 D 项。 22.(2014 年安徽卷 T14)博物、物理、化学等自然科学课程从清末 开始列入中学课程。下图显示中学自然科学课程比重的演变情况。据 此,下列表述正确的是(  ) A.1902 年自然科学课程的设置标志着中国教育近代化的启动 B.1922 年自然科学课程比重体现了“五四”时期科学思潮兴起 C.1929—1936 年自然科学课程比重表明国民政府重视科学教育 D.自然科学课程比重的变化反映了清末民国时期轻视人文教育 【答案】C 【解析】本题以自然科学课程比重趋势图为切入点,旨在考查学生解 读材料、提取有效信息的能力。A 项表述不准确,中国教育近代化的 启动是在洋务运动期间;B 项 1922 年自然科学课程比重应该体现的 是新文化运动前期提倡科学思潮的兴起;D 项表述太过绝对,在甲午 中日战争后,社会非常重视人文教育。图中自然科学课程比重在 15 1929—1936 年稳步上升,体现了当时国民政府重视科学教育,C 项正 确。 23.(2014 年北京卷 T16)《海国图志》中出现了一些外来词汇,如 “西业”(参议院)、“里勃里先好司”(众议院)、“勃列西领”(总统) 等。结合所学判断,该书 A.主要内容是介绍西方政治体制 B.对西方政治体制已有所涉及 C.提出中国要学习西方代议制度 D.为戊戌变法提供了理论基础 【答案】B 【解析】考查新思潮的萌发。《海国图志》是魏源在《四洲志》的基 础上编写的,主要是介绍了西方史地和科学技术知识以及西方各国的 政治制度。提出了“师夷长技以制夷”的主张,对当时知识界解放思 想向西方学习有重要的启迪作用。分析选项,B 项符合题意,故应选 B。 24.(2013 年天津卷 T5)“不识国民之原理,不通世界之大势,不知 政治之本原……而仅摭拾泰西皮毛,……遂乃自足。”上述言论应 当是 A.顽固派对洋务派的批评 B.洋务派对顽固派的批评 C.洋务派对维新派的批评 D.维新派对洋务派的批评 【答案】D 【解析】本题以武昌起义后中国报刊数量的迅速增加为切入点,旨在 16 考查考生对历史现象因果关系的理解能力。在解答因果类题目时,需 留意与时间有关的信息,防止落入命题者在“时间错位”上设置的陷 阱。武昌起义发生于 1911 年 10 月,发生后的半年内大致截止到 1912 年的 3 月。B 项《临时约法》颁布于 1912 年 3 月,显然不能成为其 主要原因;C 项大力提倡白话文是在 1915 年开始的新文化运动时期, 时间上也不符合题干规定的时间段;D 项中的“普遍”显然不正确。 社会的需求是文化事业发展的重要推动力,A 项正确。 25.(2012 年天津卷 T3)戊戌变法期间,湖南《湘报》发表了《醒 世歌》:“若把地球来参详,中国并不在中央,地球本来是浑圆物, 谁是中央谁四旁。”这首诗歌所表达的主要思想是 A.提倡维新变法 B.鼓励人们向西方学习 C.宣传科学救国 D.劝导国人放弃天朝观念 【答案】D 【解析】 本题的考点是近代中国思想文化的发展变化。考查学生阅 读历史史料,解读历史史料的能力。自古以来,中国人大都认为“天 圆地方”,中国处于世界的中心,是“天朝上国”。鸦片战争,惊醒了 中国人的迷梦,先进的中国人开始了解世界,摒弃“天朝”观念,学 习西方。本题材料“中国并不在中央”就是要劝导中国人放弃天朝观 念。 26.(2011 年浙江卷 T16)诗人徐志摩(1896-1931)说:“在 24 岁 以前,我对于诗的兴味,远不如我对于相对论或民约论(社会契约论) 的兴味”这段经历可以作为个案反映: 17 A.当时“文学革命”的影响还不大 B.新青年追求“德先生”和“赛先生” C.当时的青年知识分子并不重理轻文 D.新文化运动对传统文化的批判有一定的片面性 【答案】B 【解析】徐志摩“24 岁以前”,即 1920 年以前,这是做此题的前提。 由此判断 A 错误,因为 1917 年胡适和陈独秀已经提出了“文学革命” 的口号。此后形成文学革命的高潮;本题的题眼为“相对论或民约论 (社会契约论)”。徐志摩对“相对论”感兴趣无疑是受到当时“赛先 生”(科学)的影响;他对“民约论”感兴趣则是受到了“德先生” (民主)的影响。此题的主旨不是讨论重理轻文的话题。据此,B 项 正确,C 项错误。材料没有体现对传统文化的批判,D 项亦可排除。 二、材料题 1.(2019 年江苏卷 T22)翁仕朝(1874—1944),一位乡村塾师,世 居香港,历经英国殖民扩张、日本攻陷香港等重大世局之变,始终秉 持志节,期望政治清明、民族独立和国家富强,充满着时代赋予的家 国情怀。阅读下列材料: 材料一 翁氏对于世界地理颇有浓厚兴趣,出于其手编亲辑之简明著 作为《天下寰球中外交通分五大洲图》,简明清晰,并系史志……了 解世界,求取新知,自以阅览世界地志为重要入手,自鸦片战争时期, 魏源、徐继畲、梁廷枏、姚莹等均循此途,当知知书儒生多具共同意 趣,翁氏遗留著作,惟此一种最有贡献。 18 ——王尔敏《儒学世俗化及其对于民间风教之浸濡》 材料二 孙逸仙,想报仇,行革命,灭满洲。数十年,不变志,以三 民,为主义……前者仆,后者继,不自由,枉人世。若学买卖,是为 商家,有人办丝,有人办茶……中国所用,多是洋货,利归外国,每 年甚多。 ——翁仕朝授课教材《新三字经》《三、四、五字书》(20 世纪初) 材料三 民国政府纪念期,列明以后:正月一号,南京政府成立纪念。 二月一号,北京宣布共和纪念(五月)九号,条约(廿一条)国耻纪 念(八月)廿九号,《南京和约》国耻纪念。九月七号,《辛丑条约》 国耻纪念。——翁仕朝手稿(20 世纪 30 年代)完成下列要求: (1)据材料一并结合所学知识,指出翁仕朝和魏源等人具有怎样的 “共同意趣”,并分析这种“意趣”对近代中国社会产生的影响。 (2)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就翁仕朝的家国情怀提炼观点,并从 内涵和成因方面进行论证。(要求:观点明确;史论结合;逻辑严密; 表述通畅;280 字左右) 【答案】 (1)意趣:关注世界地理;了解世界,获取新知。 影响:推动思想解放;促使人们不断探寻强国之路。 (2)言之有理即可 【解析】(1)根据“了解世界,求取新知,自以阅览世界地志为重要 入手”可知他们具有的共同“意趣”是指关注世界地理,了解世界, 获取新知。结合所学内容可知,他们的这种“意趣”对于推动当时的 19 思想解放,促进人们寻求强国之路发挥了积极影响。 (2)本题为开放性试题,没有标准答案。首先可根据材料内容并结 合所学提炼相关观点,如根据“当知知书儒生多具共同意趣,翁氏遗 留著作,惟此一种最有贡献”得出“先进知识分子为寻求强国之路孜 孜以求”,结合中国近代以来以地主阶级抵抗派、洋务派、维新派的 相关活动史实对该观点进行论述,做到史论结合,言之有理即可。 2.(2018 年天津卷 T13)阅读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 今日中国不变法则必亡是已……然则救之之道当何如?曰: 痛除八股而大讲西学……约而论之,西洋今日,业无论兵、农、工、 商,治无论家、国、天下,蔑(无)一事焉不资于学……公等从事西 学之后,平心察理,然后知中国从来政教之少是而多非。即吾圣人之 精意微言,亦必既通西学之后,以归求反观,而后有以窥其精微,而 服其为不可易也。——严复《救亡决论》(1895 年) 材料二 不佞垂老,亲见七年之民国与欧罗巴四年亘古未有之血战, 觉彼族三百年之进化,只做到“利己杀人,寡廉鲜耻”八个字。回观 孔孟之道,真量同天地,泽被寰区。 ——严复《与熊纯如书》(1918 年) (1)根据材料一、二并结合所学知识,分析严复对于中西文化的前 后不同态度及其原因。 (2)结合所学知识,分析材料二中严复对于中国传统文化的态度是 否符合当时的思想潮流。 20 材料三 就世界观和基本的价值观而言,严复是一个西方文明的十 足的崇拜者:这导致他对中国的传统进行无情的批判……笼统地把当 时全部儒家学派都视为思想的废物而不屑一顾……医治中国的弊病 只能利用西方的思想和价值观。 ——(美)费正清等编《剑桥中国晚清史》 (3)结合材料一、二,分析材料三中对严复的评价是否准确并说明 理由。 (4)综上,结合当今时代,你认为应该如何看待中国传统文化。 【答案】 (1)材料一批判中国传统文化,肯定西方文化的学习价值:材料二 否定西方文明,主张回归中国传统文化。 维新变法时期,认为中国传统文化不足以救亡,主张向西方学习,进 行变法:新文化运动时期,对社会现状不满,一战又使其对西方文明 失望。 (2)与当时的思想主流不符;新文化运动时期全面向西方学习成为 时代潮流,马克思主义在中国传播,“以俄为师”成为新的救亡选择, 严复的态度相对保守。 (3)不准确。 维新变法时期,严复对中国传统文化并未全面否定;一战后,严复反 思西方文明,对传统文化有更多的肯定。 (4)答案示例:中国传统文化既有精华,也有糟粕,既要继承,也 要反思;要增强文化自信;对于传统文化如何扬弃,既要放到具体时 21 空予以具体分析,也要在一个长时段内加以总体评判。 【解析】本题主要考查近代中国有识之士向西方学习的相关内容。 第(1)问,主要考查学生综合分析与知识运用的能力。结合材料“痛 除八股而大讲西学”“治无论家、国、天下,蔑(无)一事焉不资于 学”可得出其对中国传统文化的批判,对西方文化的肯定,由“回观 孔孟之道,真量同天地,泽被寰区”等信息可得出严复回归传统文化, 否定西方文化,原因可以结合材料中的时间“1895 年”“1918 年”, 联系维新变法与新文化运动的时代背景去分析归纳即可。 第(2)问,主要考查学生运用已学知识解决历史问题的能力,解题 时依据“严复《与熊纯如书》(1918 年)”可知当时处于新文化运动 时期,对比当时的主要思潮马克思主义传入中国,开始“以俄为师”, 救亡图存等可得出严复的思想相对保守,且与当时主流思想不符。 第(3)问,需要联系材料一、二的内容,然后对材料三进行分析判 断,材料一没有全部否定传统文化,材料二新文化运动时期严复主张 回归传统文化,据此判断出“把当时全部儒家学派都视为思想的废物 而不屑一顾”的评价不符合实际。 第(4)问,属于开放性设问,旨在考查学生运用所学知识解决历史 问题的能力,对学生的能力要求较高,解题时需要采用一分为二的方 法看待传统文化,需要批判的继承,据此回答,言之有理即可。 3.(2016 年江苏卷 T22)(15 分) 新文化运动中的思想先驱对中国传统文化进行了深刻的反思。阅读下 列材料: 22 材料一 新文化运动的代表人物尖锐地批评了传统儒学的有关内容, 但是他们并未全盘否定儒学。中国的文化、社会和历史,是一个较之 传统儒家意义更为广大的传统。在对待这个大传统的态度问题上,新 文化运动没有“全部摒弃”“彻底否定”的看法。陈独秀认为,中国 文明,包括儒家学说中所包含的许多积极有益的内容,实际上与人类 文化的普遍价值相联系相一致。上海某报批评北京大学设立“元曲” 的课目,指元曲为“亡国之音”,认为不当讲授。陈独秀反对这一看 法。他还公开承认,钱玄同废除汉字的主张过于急切,是对传统语言 文字用了“用石条压驼背的医法”。 ——摘编自李良玉《思想启蒙与文化重建》 材料二 新文化运动的领袖们本身都是非常激烈的。他们不承认任何 传统的权威和因袭的教条,礼教、自然观、社会、国家制度,乃至汉 字、中医、京剧等传统文化,都遭到无情的批判。这个勇猛的、也是 简单而绝对的批判运动,极大地解放了人们的思想,虽不可避免地具 有一些形式主义的偏向。——摘编自李新《中华民国史》 请回答: (1)据材料一、二并结合所学知识,概括指出新文化运动的代表人 物对传统文化的认识,分析这些认识产生的原因。(6 分) (2)据材料一、二并结合所学知识,评新文化运动代表人物对传统 文化的认识。(9 分)(要求:观点明确;史论结合;逻辑严密;表述 通畅;280 字左右) 【答案】 23 (1)认识:传统文化中存在积极有益成分,不能全盘否定;传统文 化中存在封速落后因素,不能全盘肯定。 原因:抵制尊孔复古逆流的需要;受到启蒙思想(民主思想)影响。 (2)略 考点:近代中国思想解放潮流•新文化运动•特点和评价 4.(2016 年海南卷 T27)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回答问题。(12 分) 材料 1896 年,梁启超曾说,“今夫五洲万国之名,太阳、地球之 位,西人五尺童子,皆能知之”,而中国即使“近今之通人”也知之 甚少,其中原因是“书之备与不备也”。他说:“今以西人声光、化 电、农矿、工商诸学,与吾中国考据、词章、帖括、家言相较,其所 知之简与繁,相去几何矣。”而“西国一切条教号令,备哉灿烂、实 为致治之本,富强之由。今之译出者,何寥寥也?彼中艺术,日出日 新,愈变愈上,新者一出,旧者尽废。今之各书译成,率在二十年前, 彼认视之,已为陈言矣。”因此,他认为:“国家欲自强,以多译西 书为本;学着欲自离,臆度读西书为功。” ——据《饮冰室合集》 24 (1)根据材料,概括粱启超对引进西学的认识。(6 分) (2)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简析梁启超引进西学主张的意义。(6 分) 【答案】 (1)西方科技较中国发达,思想、学术成果丰硕;须大量引进西学; 应不断吸取西学的最新成果。(6 分) (2)推动西学传播;促进思想启蒙和社会观念转变;为戊戌变法做 舆论准备。(6 分) 【考点定位】近代中国思想解放潮流•康梁维新思想•梁启超的思想 5.(2015 年全国卷ⅠT40)(25 分)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一 在历史中,儒学一直在发展与创新。唐代韩愈以周公、孔 子的继承者自居,排斥佛、道,鄙薄汉代以来的儒学,认为周公、孔 子之道在孟子之后已经断绝。他在《原道》中说:“吾所谓道也,非 向(先前)所谓老与佛之道也。尧以是传之舜,舜以是传之禹,禹以 是传之汤,汤以是传之文、武、周公,文、武、周公传之孔子,孔子 传之孟轲。轲之死,不得其传焉。”他的这一主张被宋代儒者接受并 25 发扬。当代学者认为韩愈开了宋代“新儒学”的先河。 ——摘编自卞孝萱等《韩愈评传》 材料二 19 世纪末,康有为撰写《新学伪经考》《孔子改制考》二 书,认为汉代以来儒者奉为经典的《周礼》《左传》等书,是汉代学 者为王莽篡汉而伪造的,影响恶劣,导致“中国之民,遂二千年被 (遭受)暴主夷狄之酷政”。他主张回归孔子所编定的《诗经》《礼记》 等原典,理解真正的儒学精神。在他看来,孔子是一位伟大的改革家, 《春秋》便是孔子为“改制”而创作的。他甚至用西学来解释《春 秋》,认为《春秋公羊传》中的“三世”说为:“始于据乱(世),立 君主;中于升平(世),为立宪,君民共主;终至太平(世),为民 主”。 ——摘编自张海鹏等编《中国近代史》 (1)结合材料一及所学知识,指出汉代儒学与孔孟儒学的不同之处, 并概括宋代理学在哪些方面对儒学有所发展。(10 分) (2)根据材料一、二并结合所学知识,指出韩愈、康有为关于儒学 认识的共通之处。(8 分) (3)我们应当以什么样的态度对待孔子与儒学?(7 分) 【答案】 (1)不同之处:孔孟思想是仁政、民本、教化,而汉儒强调天人感 应、君权神授,三纲五常。(5 分) 发展:更加重视《论语》《孟子》,重视思辨,强调个人的修养与完善。 (5 分) 26 (2)回归原典、回归孔孟,否定后人的附会、杜撰之说,主张探寻 儒学的精神实质,借助儒学为现实服务。(8 分) (3)应历史地看待孔子与儒学,不应盲目地肯定或否定;将真实的 孔子与神圣化的孔子区别开来;借鉴其精华,摒弃其糟粕。(7 分) 【解析】第(1)问 “不同之处”可结合所学知识,从汉代儒学和孔 孟儒学的主张角度进行比较,孔孟思想注重仁政、民本、教化等,而 汉代儒学则强调天人感应、君权神授、三纲五常等。“发展”可从宋 代理学的主张中进行思考,如更加重视《论语》《孟子》,重视思辨, 强调个人的修养与完善,提出“存天理,灭人欲”等。 第(2) 问共通之处也就是相同之处,依据材料 “唐代韩愈以周公、 孔子的继承者自居,排斥佛、道,鄙薄汉代以来的儒学,认为周公、 孔子之道在孟子之后已经断绝”,康有为认为汉代以来的儒学都是伪 造的,“主张回归孔子所编定的《诗经》《礼记》等原典,理解真正的 儒学精神”,可归纳出两人都主张回归原典、回归孔孟,否定后人的 附会、杜撰之说,主张探寻儒学的精神实质。依据所学知识.从两人 的目的来看,都希望借助儒学为现实服务。 第(3)问态度,结合以上材料从历史的、辩证的角度看待孔子和儒 学,不能盲目肯定或否定,区分开真实的孔子与神圣化的孔子,借鉴 其精华、摒弃其糟粕等角度解答即可。 6.(2015 年安徽卷 T36)(26 分)阅读材料,回答下列问题。 材料 善观水者,必观其澜。明末清初以来,中国社会发生深刻变化。 27 一些有识之士,勇立潮头,审时度势,引领时代。下列代表人物的言 论所体现的思想作为时代精神,推动了中国社会的进步。 代 表 人 物 生活年代 言论 顾炎武 1613 ~ 1682 文之不可绝于天地间者,曰:明道也, 纪政事也,察民隐也,乐道人之善也, 若此者,有益于天下,有益于将来。 ——《日知录》 魏源 1794 ~ 1857 广东互市二百年,始则奇技淫巧受之, 继则邪教毒烟受之,独于行军利器则 不一师其长技,是但肯受害不肯受益 也。 ——《海国图志》 陈独秀 1879 ~ 1942 本志主旨,固不在批评时政,青年修 养,亦不在讨论政治,然有关国命存 亡之大政,安忍默不一言? ——《新青年》3 卷 5 号《答顾克刚》 (1)根据材料,结合所学知识,分析指出三位代表人物言论分别反 映的社会问题及主张。(12 分) (2)根据材料,联系明清以来历史发展的趋势,简析有识之士引领 时代的原因。(14 分) 【答案】 28 (1)顾炎武:宋明理学脱离社会现实,明末文风空疏;提倡崇实致 用的学风。(4 分) 魏源:西方列强入侵,清廷昧于大势,对西方文明缺乏正确认识; 提出“师夷长技以制夷”。(4 分) 陈独秀:民族危机严重,北洋军阀专制统治,民主共和徒有虚名; 关注国命存亡,提倡思想启蒙。(4 分) (2)趋势:中国处于社会转型时期,封建制度衰落,列强侵略不断 加深,西学东渐。(6 分) 原因:关注现实,以天下为己任;顺应时代,开拓创新;文化自 觉,富于批判精神;才学卓越,善于吸纳其他文明。(8 分) 【考点】明清之际的儒学思想——顾炎武思想主张;“师夷长技以制 夷”思想;新文化运动——陈独秀思想主张 【解析】(1)第一小问社会问题,根据材料“文之不可绝于天地间 “,结合所学,可知生活在明末清初的顾炎武是不满于宋明理学空谈 心性、脱离社会实际需要的弊端;根据材料” 邪教毒烟受之“,结 合所学,可知魏源是批评鸦片战争前后面对以宗教、鸦片为代表的西 方侵略,清政府不知如何正确应对的现状;据材料“有关国命存亡之 大政”,结合所学,可知陈独秀是针对辛亥革命后北洋军阀窃取革命 果实,对外卖国,对内专制的事实有感而发;第二小问主张,结合所 学,可以从顾炎武的经世致用、魏源的“师夷长技以制夷”、陈独秀 的思想启蒙等角度分别归纳。这儿要注意的是,题目问的是各自的主 张,前两人因为没有实践运动,显得主张比较明显,而陈独秀的主张 29 如果考生不注意,很有可能答成“新文化运动”,这就不怎么贴切了, 应该是从思想启蒙、启迪民智、思想解放的角度来表达比较贴合设问 原意。 (2)第一小问趋势,紧扣设问,首先要“根据材料(提供的内容和 范围)”,实际上考生要善于利用第一问,因为第一问的题目本身事实 上就已经说明了材料主要反映的线索,接着“联系明清以来历史发展 的趋势”,其实就是要考生在材料主线的引领下进行知识整合,概括 性地表达明清到近代前期中国社会的演变方向,可以从政治、经济、 思想文化等领域进行表达,这里尤其要注意题目设问是“趋势”,不 要把各领域的具体史实一一罗列,那就偏离设问本意了;第二小问原 因,结合材料信息和所学知识综合思考,可以从有识之士的社会责任 感、顺应时代潮流、善于反思现实的具体做法、兼容并蓄的研究方法 等方面归纳。 7.(2015 年广东卷 T38)(25 分)课程的变化反映了时代的变迁。阅 读材料,结合所学知识回答问题。 材料二 课程设置是学校教育制度(学制)的重要内容,在中国 近代学制中,与经学相关的中小学课程设置经历了如下变化: 癸卯学制 1904 年颁布 读经讲经课和修身课(讲授伦理道德) 只是必修课程中的两门,但份量仍很 重。 壬子癸丑学制 1912—1913 年颁布 取消读经讲经课 30 壬戊学制 1915 年开始酝酿,1922 年颁 布 修身课改为公民课 ——据 《中国近代学制史料》 (3)结合材料二,说明这一时期中国社会的变迁。(13 分)(要求: 信息的提取准确,调动和运用知识合理,逻辑清晰)。 【答案】 (3)变迁:清政府学习西方进行改革,但仍坚持“中体西用”,1904 年学制中儒学地位有所下降,但份量仍很重;(5 分)1912 年,封建 帝制被推翻,中华民国成立,倡导民主共和,取消读经讲经课;(4 分)新文化运动倡导民主科学和新道德,五四运动反帝爱国,1922 年新学制改修身课为公民课。(4 分) 【考点】(3)“中体西用”思想;清末新政和预备立宪;辛亥革命; 五四运动;新文化运动 【解析】(3)结合材料二概括这一时期中国社会的变迁是什么,然后 结合所学知识和表格中课程设置的变化来进行阐述即可,比如,儒学 地位下降,清政府学习西方坚持“中体西用”的思想,1904 年学制 中儒学地位有所下降;再比如,政治民主化进程加快,1912 年,封 建帝制被推翻,中华民国成立,取消读经讲经课;再比如,思想文化 走向科学化、理性化,新文化运动倡导民主科学和新道德,五四运动 反帝爱国,1922 年新学制改修身课为公民课等。 31 8.(2015 年浙江卷 T39)近代的民主思想和科学精神从欧洲兴起后, 传播到全世界。1915 年,在民主和科学的大旗下,中国新文化运动 拉开了序幕。阅读材料,回答问题。(26 分) 材料三 晚清以降,国人科技意识因“师夷”而增长。康有为、梁启 超等人冲决专制制度和伦常之网罗,接引“西学”以启蒙。进入民国, 各主要报刊加入对《临时约法》的大讨论,民主与科学思想得以倡扬。 北洋军阀上台,妄图复古倒退,陈独秀等奋起反击,掀起新文化运动。 关于新文化运动的起因,有学者侧重于从晚清以来西学东渐的演变历 程分析,也有的侧重于从 1915 年前后各种主客观因素分析。 ——据李侃等《中国近代史》整理 (3)阅读材料三,关于新文化运动的起因,您侧重于哪一种观点? 试结合史实扼要论述。(6 分。只列观点,不说理由不得分。) 【答案】 (3)要求观点明确,言之有理;史论结合,言简意赅。在“结合相 关史实扼要论述”部分。 侧重①:“师夷长技”促进了对西方先进技术的学习。维新派传播西 方资产阶级的社会政治学说和自然科学知识。革命派提出三民主义思 想,辛亥革命和《临时约法》促进了民主与科学思想的传播。(6 分) 侧重②:民国的建立,促进民主与科学思想的传播。民族资本主义进 一步发展。北洋军阀妄图复辟帝制。新式学堂和留学风气促进了先进 知识分子对西方民主和科学思想的吸收,成为新文化运动的领军人物。 北京大学实行“兼容并包,思想自由”,推动了新文化运动的发展。 32 (6 分) 【考点】(3)新文化运动 【解析】(3)本题属于开放型试题,只要选取其中一种观点,然后结 合所学知识进行论证即可,侧重于从晚清以来西学东渐的演变历程分 析,可以从“师夷长技”、维新派主张以及革命派提出主张以及影响 “的角度阐述;侧重于从 1915 年前后各种主客观因素分析的观点可 以从“民国的建立、民族资本主义进一步发展、新式学堂和留学风气 以及北京大学实行‘兼容并包,思想自由’”等角度说明推动了新文 化运动的发展。 9.(2014 年江苏卷 T22)(13 分)1885 年早期维新志士王韬主掌上海 格致书院,延请洋务大员,命题考士,士子们应时而对,颇多新见。 从主考人员、考核内容和考核结果来看,王韬课士的整个过程体现出 新旧杂糅的时代特征。阅读下列材料: 材料一 上海格致书院课士题表 类别 命 题 者 试题 格致(自然 科学)类 龚 照 瑗  泰西格致之学与近刻翻译诸书,详略 得失,何者为最要论 教育类 刘 坤 一  中国一乡一邑,皆有书院,大率工文 章以求科举。而泰西艺学,亦各有书 院……中西书院不同,其为育才一也。 33 或谓纲常政教,中国自有常经,惟兵商 二途,宜集思以广益,第中西之载籍极 繁,一人之材力有限,果何道而使兼综 条贯,各尽所长欤?试互证而详论之 治术类 周馥  中国近日讲求富强之术,富以何者为 先论 ——据王尔敏《王韬课士及其新思潮之启发》相关表格简编 材料二 此编所命诸题……巨细精粗,无乎不贯。诸生所对,皆能荦 荦举其大端,集思广益,萃众长而备一得。咸有裨于国家大计。盖诸 生讲求西学,揣摩时局,日就月将,进而益上。较之前时,已大相径 庭矣。——王韬《格致书院课艺》 请答题: (1)材料一中哪句表述典型地反映了洋务运动的什么指导思想?该表 述内容的传统性体现在哪里?(3 分) (2)与传统性相对应的是近代性。综合上述材料,结合所学知识,以“王 韬课士的近代性”为主题进行论证。(10 分)(要求:观点明确;史论 结合;逻辑严密;表述清晰;280 字左右) 【答案】 (1)表述:(或谓)纲常政教,中国自有常经,惟兵商二途,宜集思以 广益。 指导思想:中学为体,西学为用。 体现:坚持纲常政教。 34 (2)略 【解析】本题考查中国近代思想——洋务运动指导思想和中国近代 化,意在考查学生对材料信息的解读能力、调动和运用知识的能力。 第(1)问指导思想根据材料信息找出与洋务运动相符的语句即可;传 统性即维护原有的制度,故应从维持纲常政教上分析。第(2)问是开 放性试题,从材料中找出王韬课士思想中体现近代性的内容并加以说 明即可,但一定要注意史论结合,史实论据要准确充足。 10.(2014 年福建卷 T38) (36 分)从隋朝开始的科举制在中国延续 了 1300 多年,至 1905 年被宣布废除。阅读下列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 (隋创进士科之后)历代踵行,时加修正,以迄于明清,防闲 之法益密,取人之道益公……——邓嗣禹《中国考试制度史》 材料二 (科举制)西国莫不慕之,近代渐设考试以取人才,而为学优 则仕之举。今英、法、美均已见端,将来必至推广。 ——丁韪良《西学考略》 材料三 贫苦子弟,类皆廉谨自勉,埋首窗下……即纨绔子弟,亦知 苦读,以获科第,否则虽富不荣……因此之故,前清时代,无分冬夏, 几于书声遍野,夜静三更,钻研制义。是皆科举鼓励之功有甚于今日 十万督学之力也。——邓嗣禹《中国考试制度史》 材料四 邑聚千数百童生,擢十数人为生员;省聚万数千生员,而拔 百数十人为举人;天下聚数千举人,而拔百数人为进士;复于百数进 士,而拔数十人入翰林,此其选之精也。然内政外交,治兵理财,无 一能举者,则以科举之试以诗文楷法取士,学非所用、用非所学故也。 35 ——梁启超《公车上书请变通科举折》 材料五 1905 年全国工矿企业已达 400 家左右,铁路、轮船等新式 交通事业也逐渐兴办,这些无疑需要大量科学技术人才来操作和管理。 同时,新式学堂的急剧增加需要众多的具有新知识的教师;清末新政 中增设的许多政府机构如外交部、商部、学部等,也都需要懂得相关 专业的干员。显然,科举制无法培养、选拔这类新式人才。 ——徐辉《废除科举制与中国社会的现代转型》 (1)据材料一,归纳科举制的主要特点。(6 分) (2)据材料二、三并结合所学知识,归纳科举制的积极影响。(10 分) (3)据材料四,概括梁启超对科举选才的基本看法。分析梁启超上述 议论的目的。(10 分) (4)在近代,科举制“西国莫不慕之”,而在中国却难逃被废除的命运。 综合上述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加以评述。(10 分) 【答案】 (1)延续时间长;不断发展完善;选拔方式规范;公平(公正)。(答 三点即可) (2)被西方国家借鉴;打破世家大族对仕途的垄断;促进社会重学风 气的形成;提高官员文化素质;扩大统治的社会基础;促进社会稳定。 (答五点即可) (3)看法:科举制层层精选人才;学非所用,用非所学;所选人才缺 乏实际治国能力。目的:改革科举制,培养实用人才;挽救民族危机。 (4)西方:用考试方式选才,体现公平择优,符合西方平等观念。中 36 国:八股取士束缚思想;民族危机加深;西学东渐,近代工业发展和 近代学堂创办。(答二点即可。其他答案言之有理,酌情给分)科举考 试难以适应近代实用人才培养和选拔的需要。 【解析】本题以科举制度在古今中外的演变和影响为切入点,综合考 查学生调动和运用所学知识,解读材料信息和阐释、评述历史现象的 能力。第(1)问根据材料一归纳概括即可,但要注意对材料提供信息 的运用。第(2)问从材料中能够得出“被西方国家借鉴”“打破世家 大族对仕途的垄断”“有利于重学风气形成”等,但一定要结合所学 知识进行回答。第(3)问,看法依据材料有效信息不难回答;目的要 结合 19 世纪末中国的民族危机和实现国家富强对人才的需求回答。 第(4)问从题目给出的角度进行评述,在回答时要侧重于评述科举制 度在近代中西方不同命运的“原因”,否则就会偏离命题者的立意。

资料: 29.3万

进入主页

人气:

10000+的老师在这里下载备课资料